最新道家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道家经典语录(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09:41:06
最新道家经典语录人生哲理 道家经典语录(实用8篇)
时间:2023-11-16 09:41:06     小编:温柔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道家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篇一

1、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2、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1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4、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5、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16、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7、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18、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19、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0、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1、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25、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2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2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9、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0、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3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32、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4、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5、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6、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3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4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4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4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4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4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46、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4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8、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9、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0、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51、治人事天,莫若啬。

5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5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5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63、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6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65、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66、治大国,若烹小鲜。

6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6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7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71、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7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7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4、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75、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77、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7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79、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80、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道家励志语录整理

]

道家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篇二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3.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5.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7.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8.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4.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5.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6.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8.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道家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篇三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健康的根本在心.心净则身净.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玻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6、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7、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

植物

神经主导)+良好的

生活

习惯。

8、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9、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0、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1、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2、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13、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病情才会显现出来。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脖的现象。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4、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5、人为

什么

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6、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17、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18、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19、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玻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道家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篇四

形容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1、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3、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金朝:元好问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5、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 魏晋:陶渊明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9、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紫英-明光》

10、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梦璃-离歌》

11、剥落三千烦恼丝,寒寺青灯伴古佛。《红楼梦》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根本没有那回事!什么看破红尘 只有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 才会看破红尘!佛祖那来的!(你让我讲哲理的)看不懂你会郁闷一辈子!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彻底的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佛。

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量大福大。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菩萨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家里的垃圾知清倒,内心的垃圾(贪、嗔、痴)不知‘倒’

好、坏,都会随时间消失,没有例外。上苍对时间的安排,绝对平等。

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佛法:‘我观故自在’

人必须在自我中觉醒,才能破除我执。

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见一切人皆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则心自息怒。

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对自己的享受消极,对大众的福利积极,就是行菩萨道

觉悟真理的人,即拥有真正的生命。

体会到生命无常的人,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所以说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

彻悟本性的人,纵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觉得寂寞。

适当的欲望,是人类所必须的,但超过了范围,痛苦、罪恶,便如影随形。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无法去除内心的烦恼,纵然遍游世界,也得不到快乐。

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

忍辱多福。

什么是空?难舍能舍,看得破,放得下即是空,空是自在安详义。

这个身体,只是借我们暂住而已,如房屋,无常一到,就要搬家,切勿执著。

大贫亦是大富,一无所有、了无牵挂,宁静谈泊、恬然自得。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看看十年前的种种计较,今觉可笑,若十年后反观今日的争执,应会莞尔,由此可知对于时间每个动点上的执著,只会徒增我们的烦恼而已。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

贪欲时时常会令人表现愚痴的行为。

不是天气热,是心火不熄。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

眼睛别老是睁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后哪一样是你的

安分守己,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处世,及修行的根本。

人若沦为欲望的奴隶,便会丧失心灵的宁静。

我执薄者烦恼少,悟境深者喜悦多。

连自己都不认识,说要了解别人,那是谎言。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善待你的敌人,敌人当自消灭。

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也。

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罪大恶极,莫过口业。

火车站的人潮,每天都在换人,太平间也是抬进抬出,不知道哪 一天要轮到‘我’。

智慧高的人,能包容,生活范围就大,每一个人都喜欢跟他在一起。

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它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它的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它生活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忍辱’,是圣人共同的商标。

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烦恼呢?

不要说出真相,有时候是一种义务。

愈能自觉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欣赏别人的伟大。

有人说:‘历史是一部不负责任的烂帐。’

贪色不顾病,斗气不顾命。

平凡是生命真实的面貌。

彻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

活乞丐与死皇帝,你选择哪一个?

反省是认知自己的不二法门。

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

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佛法主张‘因果论’,不主张‘宿命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一个人如果不从内心原谅人,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医生难医命尽之人,佛陀难度无缘众生。太多了。金刚经三十二分、哪分没有深奥的句子呢!

不行了,说多了就想哭。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 .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

世事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

谗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种和气二陈汤 .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刹那便是永恒(若人生了悟如佛,无悲无喜无梦无幻,无爱无恨四大皆空,生与死又有何区别。不能了,不能悟,不能舍,不能弃,参不透,舍不得。)

道家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篇五

1)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2)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3)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4)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5)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

6)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7)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

8)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9)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10)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住。

11)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2)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13)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14)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15)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6)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17)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18)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

19)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

20)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道家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篇六

这是世界本原论的进一步深化,与世界本原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主要有“天人感应论”,“天道自然论”,“天人合一论”。天人感应论发端于春秋战国,全盛于汉代,西汉董仲舒是最典型的代表。天道自然论无分儒家与道家,老子,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都是著名的天道自然论者。坚持天道自然的哲学家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的,被动的,因而提倡自然无为,如道家,特别是老庄;一部分既承认自然法则的客观性,又肯定人对自然的主体能动作用,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宋代以降,“天人合一论”,即整体合观人与自然,成为各派哲学家的共识。所不同的是,气本论者合一于“气”,理本论者合一于“理”,性本论者合一于“性”,心本论者合一于心,实有论者合一于“实有”。

道家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篇七

1、穷则反,终则始。

2、则仄,月满则亏。

3、治人事天,莫若啬。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元气生万物而不有。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7、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8、大天之内,复有小天。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1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2、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1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14、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15、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6、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1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18、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0、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

道家经典语录人生哲理篇八

无为相对有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也就是说,必须无为才能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老子哲学以无为为本。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意思是,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道本身自然而然;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还把天道自然无为推衍为人道自然无为,提出“绝圣弃智”(十九章)“无为而治”(五十七章)的政治主张。他建议统治者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政策,最终实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其继承西周无神论,否定神学目的论,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遏制统治阶级掠夺本性的一面,也有其过于排斥有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这两面对后世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将老子的“无”发展到极至,也将老子的“无为”发展到极至。这个极至就是“至人”与“逍遥”。庄子著《逍遥游》。所谓“逍遥”,指一种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无待,是任其自然。所谓无待,就是无条件限制,无条件约束。他例举小鸠、大鹏以至列子御风而行,都是各有所待,都是有条件的,所以都不是绝对的逍遥。他说:“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认为无为自然,有为徒劳;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可能改变自然。又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帝王》)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到达这一境界,才是绝对的无待、无累,才是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二者都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极端发展。

等都以黄老学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主要大臣萧何、曹参、陈平等都好黄老之学,施无为之政。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一书,是汉初黄老学的理论总结。

黄老学兼容并包。一方面它继承了道家的无为政治,提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思想,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君主治国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主张“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让百姓休生养息。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并举,恩威并施,循名责实,赏罚必信,并认为“不争亦无成功”。《淮南子》还对“无为”作了新的解释,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反对离道而妄为,主张循理而举事,因自然之势加以主观努力而有所作为。因此黄老学的无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阴阳诸家思想的融合,是无为与有为的结合,是经世致用之学,在政治上具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老庄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汉初“文景之治”的历史佳话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统治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给饱经战乱的社会与人民带来休生养息的机会,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东汉时,一些方士把黄老学与神仙长生、鬼神祭褥、谶纬符箓等方术杂糅在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原始道教。黄老学逐渐变为早期道教的前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3905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