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不懈的努力会带来丰硕的成果。注意总结的总结与应用;这些范文中还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建议,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方向。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一
1、实效性: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必须注重实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提高素质。
2、灵活性:课标中说“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一名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新颖性:即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4、培美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性化目标。
5、有趣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设计要形式多样、富有趣味,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及积极性。如低段年级可运用儿歌和小游戏完成教学。
了解了教学设计的特征,我们再来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几种常用的教学设计。
(一)基于思维加工的设计。
1、指导思想。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数学思维过程是人脑对外部的数学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加工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从外部感知到内化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另一方面,内部材料在经常得到恰当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使主体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学活动过程即引导学生积极的、有效的提取可利用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促使思维优化的过程。
2、操作框架。
创设情境,激起学习“需要——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修正——提供技能运用”的迁移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案例:十几减9。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
原教材提供的解题策略;利用减法的意义直接计算(相加算减)。原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示范讲解——练习巩固。教材十分注意示范性,其数学科学依据是减法的定义,其心理依据是学习的迁移规律。原教材也注意到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初等化处理,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内化为心智技能,并通过反复强化训练,达到算法熟练化。但问题在于:有的孩子不会加法,减法也就不会了,并且提供的材料的探究空间较小,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验证性成分多于体验性、探究性成分。
新教材变得开放性和探索性,为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加工信息留下了空间,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对此的解题策略有相加算减、破十法、连减法、退十加补等。显然,学生能采用什么口算方法,取决于其自身的数学经验。不同知识积累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应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有利于钓用已有知识加工信息、获取新知识的环境。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师:怎样计算15-9?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大家在小组交流一下,然后每组派代表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时,教师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教师小结。
3、迁移练习。
(1)小组先交流解决16-。
9、12-。
9、14-9,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学具。
(2)让个别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你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教师板书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三)巩固练习(略)。
(四)小结(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加工信息的时间,学生结合滋生已有的计算和操作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整理,建立了运算表象。学生的交流是在经过自己思考以后开始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也提供了反思自己的学习机会,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的措施:(1)设当提示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现实和已有的策略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去应用这些策略,使策略由外部监控转变为内部自我调控。(2)留给学生运用策略寻求问题的时间,并组织讨论和反馈评价,使学生在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基于“活动、操作”的设计。
1、指导思想。
学习是学生自主的一种意义建构,知识的获得及心智技能的形成,是由动作结构和活动结构逐步内化的,学生的发展有三条途径:观察、操作、思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并经由心智技能的掌握而促进智能的发展。
2、操作框架。
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分析活动结果——概括学习所得——反思”的活动过程,促进学习迁移。
案例:认识图形。
一、新、旧教材对比。
原教材:直接通过引导学生对具有所学的平面图形形状的事物手帕、照片等的观察,抽象出平面图形。练习内容较单调,呈现方式过于机械,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新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并注意(1)让学生将实物的面用印泥印、在沙上印、动手画等方式把平面图形表示出来,体会面于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活动操作,形成平面图形的表象,了解基本图形中元素间的关系。(2)建立图形和相应名称的对应关系,运用概念辨析实物;(3)由面想象体,逆向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4)练习从比较复杂的平面图形中分析出简单图形。此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的描述是“能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有几何图形想象出事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平面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图形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法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的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二)新授课。
1、认识四种平面图形(摸一摸,认一认)。
(1)观察已准备好的物体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互相说一说。
(2)小组交流(生说自带无提示有哪些图形围成的,其他人可补充)。
(3)班级汇报(学生拿自己的物体上来汇报,边指边说)。
2、掌握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画一画,说一说)。
(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画长方形、三角形、圆。)(2)学生操作。
(3)小组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说出自己画的图形名称;其他生可补充、纠正;评选画得好的贴在黑板上。)。
(4)说说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回忆生活中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
4、巩固练习(说一说、连一连、涂一涂、数一数、小游戏)。
案例中教师提供条件让学生活动起来。弗莱登塔尔认为,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通过“做”,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动手做”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动手做”的特点:(1)动手实践,从生活中取材。(2)主动学习,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能记住,做过的才能学会。(3)不仅强调知识学习,还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4)提倡合作交流。(5)有一个主题。
(三)基于探究性学习的设计。
1、指导思想。
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与探究,使之重新“发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概念、规则、原理等。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探究式学习应有以下特点:(1)问题。一个好问题的特点:本身具有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调动一形成的策略和模式;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明显的相关概念或技巧;问题有多种解法,或有多种解答方案,各种解法设计不同分支或领域;问题可以加以推广。(2)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假说或猜想。(3)证据。在课堂探究中针对问题搜集事实证据。(4)解释。对搜集的证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等,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得出结论,作出解释。(5)评价。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6)交流。学生阐述和论述自己的解释。
探究式教学不一定要包含上述全部基本特征。但不能缺少起核心要素作用的探究性活动内容。这一核心就是建立假说。,它能让我们确定收集证据方向。
3、操作框架。
问题情境或研究课题——假设(因果关系)确认(收集资料)实验与发现——验证与问题解决、解释、习得。
案例:商不变的性质(详细过程略)。
1、提问(师:看到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选择板书。
2、组织探究活动。
(1)大胆猜想(同时加上、同时减去、同时乘以、同时除以)(2)验证猜想。
3、原理内化。(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他们的商不变)。
4、巩固练习(独立练习、辨析练习、发展练习、)在教学中,教师经历了一次发现的过程:(1)让学生面对问题。(2)建立假说。(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3)收集证据,验证猜想。(以16÷8=2为例,小组合作进行验证。)(4)解释。学生解释验证结果(5)交流评价。通过归纳。
总结。
对验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组织和整理或与教材对比得出结论。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又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以发散思维为中心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的。有三种水平:
(1)一级水平的探究活动(有结构的探究):探究式给学生提供将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但不提预期结果。学生自己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回问题的答案。
(2)二级水平的探究活动(指导型探究):在探究时只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有时也提供材料,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弄清楚如何回答探究问题。
(3)三级水平的探究活动(自由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包括形成要调查研究的问题。
第一扎实进行课前准备,使教师大于学生。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做好课堂教学过程的预案。问题开放后学生的表现及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使教师的预设大于学生的可能;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准备活动,如收集资料,社会调查,预习教材。三是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集体教研,使课堂准备集思广益。
第二。
着力优化课堂结构,使教师小于学生。
课堂重在于生成。生成的东西大于老师的传授,就发生了裂变效应。如果课堂上教师说的多,学生没有共鸣与共振,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所以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变讲堂为学堂,是教师小于学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
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使学生等于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对自己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每课对教学目标达成要反思,每周对教学中的亮点和失误要有阶段性的总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自己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千万不要以为反思只是教师的事情。在反思这个方面,学生与教师都要同等地作到。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是变化的,教学设计自然不唯一,只要教师们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掌握理论,潜心钻研,定会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二
今天听了我校赵勇主任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新技能》的讲座,收获很大。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分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的主要教学功能和基本要领,指出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和新课程下的一些新的组织模式的技能等开展指导,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学习借鉴。如何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我们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改变课程的功能,新课程突出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重新界定新时代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教会学生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注重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中,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课堂教学行为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有效地与学生交往互动。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创人生体验、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自由、宽容、理解的教学氛围,改变课堂上教师一味关注自我表现的状况,要进行倾听与对话、沟通与交流、合作与共享,把课堂变成师生活动主体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让知识在倾听与对话中生成,在沟通与交流中重组,在合作与共享中增值,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三、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课堂教学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建构知识;要以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观察、倾听、对话、交流、合作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认识与情感,尊重学生的差异、人格和选择,与学生一起探究真理,并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三
摘要:课堂评价问题日益成为师生关心的焦点话题。语文课只有通过科学的课堂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课程观;创新教育;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评价问题日益成为师生关心的焦点话题。语文课如何通过科学的课堂评价来促进学生生成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终身学习发展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教学专业化水平,笔者想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课堂是否名副其实地践行了现代课程观。
传统语文课程观特别重视传道授业解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人们把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上,对教材以外的目标考虑较少,朗读、聆听、记录、练习是课堂的主要构建元素。课程评价的标准也十分简单,那就是教师讲得好,学生听得痴迷,应试考场上效果好。现代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已由知识论转向主体教育论,提倡全人教育观,倡导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必须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比如语文课堂既要让学生完成基础目标: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道德修养,更要让学生完成发展目标:也就是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课堂是否自始至终地践行了现代学生现。
传统语文课程观,对教材的处理是老师自己的事,几乎与学生无关。现代语文课程观对教材的处理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主体的立场,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合乎学情。一篇课文要探求的很多,如果大而全、或信手拈来,则都会造成目标定位不准。同时,所选教学内容应充分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2.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就语文课来说,教师应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心灵得到陶冶。
传统语文课程观,教师居高临下,他们是权威,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言堂”,填鸭式教学,现代课堂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而且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主体,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教师则被要求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面向全体,以人为本;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课堂的积极互动。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课堂让学生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重视学习方法的科学指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新课程语文课只有建立了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传统语文课程观,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用全面发展排斥学生的个性发展,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纲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强调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上学生“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不以聆听、练习等为学习的主要方法。课堂上教师不是处于“高位”。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最适合的学习方案”,要利用一切手段和策略,比如文本、音像、时间、实物等,激发学生进入教学活动中去,课堂上提问有梯度,讨论具有开发性,让学生均按兴趣在“作业超市”中选择自己想做的作业等。从而使学生真正被教学内容陶醉,实现课堂互动中的“真情交流”。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能为现代课堂高效保驾护航。
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因为一位老师如果没有较强的基本教学能力,即使教学目标确定再合理,教学内容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一)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解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方面为学生作良好示范;(3)板书基本功。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4)使用现代传媒的基本功。要求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能制作语文课件。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如课堂语言规范得体,幽默、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艺术。如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有发展梯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如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能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教学环节紧密,过渡自然,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我们的不少“优质课”“观摩课”,实际上其中有些是比较肤浅,经不起推敲的。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不应该看课堂上的热闹程度,不应该片面看教学流程是否走完,也不能只看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更不能看学生的应试成绩怎么样,笔者觉得,教学一定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以下表征看课堂是否?落实了现代教学的质量观:
1.学生主动参与情况。
传统语文课程观认为,课堂上,老师专心致志的讲,学生专心致志地听,只要老师讲得好,学生听课认真,思考认真,不开小差,学生一样能学到丰富的知识。现代语文课程观认为学生被动听教师讲课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根据一些学者对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研究的结果,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1/2以上,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的课堂应为整节课的2/3以上。
2.合作学习情况。
现代语文课程观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并积极建立群体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其教学组织形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表现在形式上,应是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教师在“权威、平等”的角色选择中,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形成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情况。
传统语文课程观评价好课的主要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考得好就是好课。现代语文课程观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一堂好课应尽可能捕捉学生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而不是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
4.鼓励创新情况。
现代语文课程观认为,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课堂上的亮丽风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好的课堂学生的创造的火花被彻底激发,整个课堂生机盎然。
总之,笔者以为,一堂教学效果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切实减负、有效、高效、实用的课;应该是主张开放、践行民主、重视平等、关注边缘群体,崇尚差异、实现和谐,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课;应该是师生幸福,共同成长的课。学生通过这堂课学习的主体意识得到很好体现,生成了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和终身学习发展能力,心灵愉悦,久久难忘。
参考文献:
[1]潘焕琪?.语文课导课方法刍议[j].新课程,(4).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四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大都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而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就学生这一主体来说,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等,其旨在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程目标方面,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以及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评价如何实现等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笔者结合这一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准来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渗透。如,在教学“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时,首先针对“钓鱼岛”事件、我国抗日系列的影片、日本首相屡屡参拜靖国神社事件等来启发学生的民族感,确定“铭记苦难,不断咀嚼苦难”的情感教学目标;其次,结合我国2012年就“钓鱼岛”事件我国部分群众砸日货商店、打砸日本出厂的车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现象,制订正确纪念苦难、反思苦难的情感教学目标;最后,直入本节的教学内容学习主题:“宁战死不为亡国奴”“勿忘国耻、自强不息”“正视历史,展望未来”等,围绕情感教学目标来逐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端正对历史的学习。
二、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就课堂教学指出:“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激情和兴趣,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新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而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开放性的教学不仅仅能够活化学生的思维,而且对于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也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同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有利于自我个性思维、自我内在力量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是开放的,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活动等来构建开放性的历史课堂。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将自己的.不同见解或者不懂之处记录下来;其次,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最后,鼓励学生相互之间交流自主收集信息的途径、学习和思维方法等,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充实展示自我。
三、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主要都依据教材,新课改指出: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却不是唯一的。对此,倡导教师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来开发、挖掘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借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实用性的体验和感受。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笔者在此认知基础之上,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着手,充分挖掘、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借以来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历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历史知识范畴,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实现素养和技能的双重培养。如,在教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现在的生活和10年前的生活做比较,即:收秋:传统的人工工作――机器作业;联络:书信、bb机、固定电话――手机、网络等,让学生通过比较,真正地感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深化高中历史教学。
总的来说,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倡导以生为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情感、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强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历史资源的整合等。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真正的促使自我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相吻合、统一。
参考文献: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长兴岛临港工业区高级中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五
对外友好往来。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频繁的贸易往来,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天竺;唐朝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等。
2、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成为世界上经济文化强盛的国家,是与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相联系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今天实行改革的理解;通过对唐朝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史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唐朝先进经济文化的外传,对朝鲜、日本等亚洲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也在积极吸收亚洲各国先进的经济文化,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对双方人民是有利的。
重点: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朝和日本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
难点:唐朝频繁贸易往来的原因及较多的地名、国名、学生不易掌握。三、教学方法。
问题提示与自学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唐朝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
那个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交往?鉴真东渡是怎么回事?玄奘西游到了哪儿?学习了本课内容后,你就会知道。
唐朝和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有那些?
(二)学生提问老师答疑。
学生在自学、阅读教材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老师要激发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逐一作答,也可以待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进行归纳再一一作答。以下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可如下处理:
关于唐朝水陆交通情况,可制作唐朝主要交通路线的多媒体软件,进行讲解,用拖动的形式,使交通路线和相关地名“活化”,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进而使得难点化解。也可以依据教材提供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放大,成为暗射图,利用暗射图进行讲解,把重要的地名、国名实现用纸写好,根据所讲解内容的需要,把相关的地名、国名放入相应的位置。最简单的方法是变讲解,边要求学生在课本所提供的地图上用彩色笔描写出水陆交通路线,同时也在相应的地名,国名下划横线。
关于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可归纳为:1、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2、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3、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联系当今我国政府鼓励外国人到中国投资,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古为今用的原则。
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共同点问题。可先请两位学生分别介绍鉴真和玄奘的事迹,然后归纳出两人都是僧人,都生活于唐代,都对邻邦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历经艰辛,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关于唐朝和各国贸易,科技交流问题,首先请学生回答,然后出示实现制作好的唐朝与各国贸易、科技交流表。
1、唐朝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把中国人称为()a.中国人。
b.汉人。
c.华人。
d.唐人。
2、唐朝时期对外贸易频繁,在输出大量中国特产的同时也有大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其中占首位的是?()。
a.日本。
b.新罗。
c.印度。
d.大食。
d.日本仿效唐朝制度进行政治改革。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六
新课程,新课堂。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在新课程下,构建开放、生成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然而,由于认识水准的偏颇,或课程实践的差异,某些语文课堂出现了迷失。
1.重视文学理解,忽视语言训练。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指出:当前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长此以往会把语文掏空。[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2]因此,语文课堂应重视语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把语言训练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安排足够的时间,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2.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不到位。认真审视现在的一些课堂,一般都是抛出一个贯穿绐终的大问题,学生围绕这一中心,寻章摘句式的学习,一篇优秀的作品在我们教师地操纵下支离破碎。精彩词句的赏析,变成学生找喜欢的句子,学生点到什么学什么,试问学生找的绝对是文章的精彩词句吗?值得思考!师生对话漫无目的,为对话而对话,脱离文本。小学语文教育应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3]语文是语言学科,语文课堂应着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出发,在语文积累、语感、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上下功夫。我国的语言丰常丰富,名家名篇更是语言的瑰宝,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语言文字的熏染,从而喜欢语文,钻研语文。这比什么都重要。
3.学语文不用语文手段。目前我们语文教师上课,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设计美丽如画的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插入生动有趣的游戏,设计声情并茂的过渡语。可是在教学中到底为什么这样设计,对于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是否有实效性却考虑甚少。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教学,通过非语文手段而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解决问题,这就偏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应该是有限的,所得到的能力和方法是用另一种语言解释语言,一旦脱离我们教师给予的学习工具,语文学习必将停止。用语文的手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手段教语文,是我们语文老师在新课程下应有的能力。
4.“读”没有得到加强。《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读”: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4]“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新课程教学参考对各年级段的朗读也作了具体而明确的阐述。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中建议: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读书时间,多读少讲。[5]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以个人独白代替学生的朗读;以师生之间繁琐的对话代替学生的读……“读”不到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间接性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必然得不到充分的释放。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七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全国各民族亲如一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优良品质。
1、正确书写本课7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
2、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体会文中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阅读法。
1、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生字。
2、学生互相纠错,重点指导易错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整理课文,看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3、针对全文,学生质疑。
学生甲:民族小学有哪些民族的学生?
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来民族小学上学的学生有白族、景颇族、阿昌族,还有汉族的。(老师指挂图)看,他们的穿戴各不相同,很有民族特色。
学生乙:这些学生是怎样上课的?
课文第2、3自然段中说,他们一来到学校很快就成了朋友,他们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向老师问好,向树上欢叫的小鸟问好,坐在教室里跟着老师用普通话读课文,他们学习多认真啊!
学生丙:下课了,学生们又是怎样活动的?
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小学生们蹦蹦跳跳来到大树下,有的跳舞,有的摔交,还有的做游戏,孔雀、小鹿和小猴都躲在一旁看热闹哩!
4、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课文记叙的是民族小学的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情况,歌颂了全国民族大团结,亲如一家的大好景象。
1、让学生反复读,自读自悟。
2、老师导读,重点答疑。要读出小学生非常开心、活泼、开朗的气氛。
3、指名竞读,榜样示范。
4、放录音,有感情地跟读。
你愿意到这所民族小学来学习吗?为什么?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八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与殷切期望。
通过诗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课时。
挂图、录音机。
1、初读课文,认识诗中有关字、词。
2、有层次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亲人对“我”的无限关爱与热切期望。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收到过亲人送的礼物吗?你了解这些“礼物”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礼物》。
1、学生自读诗歌,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读诗,也可以读生字组词,并引导学生随机介绍自己识记字方法、积累的好词语。
1、学生自由朗读诗,想想自己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
2、全班交流,你最喜欢诗中哪个礼物?为什么?
教师随机抓住学生回答的原因,指导他们通过不同方式深入理解自然的力量,生命的伟大,时间的珍贵和知识的重要。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3、指导从整体上朗读诗,读出喜爱之情。
1、音乐渲染,教师朗读诗,学生想象。
2、学生谈从亲人送的礼物中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点拨出无论什么礼物,都表达出了亲人们对“我的关爱与期望,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深深情谊与殷殷期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亲情的可贵和伟大。朗读的形式多些,可以个别读,分节读,小组读等。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试背颂。
礼物。
种子。
懂得。
自然。
礼物。
小鸡。
懂得。
生命。
亲人的关爱、期盼。
手表。
懂得。
时间。
《少儿百科全书》。
懂得。
世界。
1、进一步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2、会写本文的生字。
3、完成语文天地中的有关内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说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体会到亲情的?
3、观察文中前四自然段,看看这几小节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引导学生依照诗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5、全班交流所写的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表中的生字,提出较难写的。
2、教师示范写有关字,重点指导写“礼、懂、精、博”
3、完成语文天地中的d2中的第一行。
1、抄写并背诵《游子吟》。
2、和家人一起制作家庭小档案。
3、预习第二课。
游子吟。
家庭小档案。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九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性质的界定,不仅强调其工具性,更突出强调人文性,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时代、教育、生活和教学实际都要求我们要抛开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的授课模式,而“活动式”教学则能培养并保持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的兴趣。重点阐述创新活动“期末复习汉字听写大赛”“唱诗会”等。通过对这些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让学生达到学会、会学、乐学的程度,也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很多老师来听我们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
生齐)欢迎!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
师:我们鼓掌时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分与合。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分与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4的组成。
师:上回我们去了李奶奶家,她家有许多农作物和小动物。今天我们再去李奶奶家看一看。(课件)她家的向日葵成熟了,她准备摘下来放进两个框里。
问题:把4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怎样放?你能帮帮她吗?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情况。(用4个圆片代替向日葵)学生动手操作,教室巡视,指名演示。(说明要有序摆放就不会乱或重叠。)。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怎样分是同样多?4可以分成1和3与4可以分成3和1有什么不同?
带读4的分成与合成。(同时用手势表示分与合)。
2、教学5的组成。
师:我们帮李奶奶收好了向日葵。李奶奶又要收玉米棒了。(课件)。
问题:5个玉米棒放在两个盘子里,怎样放?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有几种放法。(用5根小棒代替玉米棒)教室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5的组成。
教师领读5的分与合。
三、实践应用。
1、游戏:猜一猜。
2、游戏:搭房子。
3、知识运用。
(1)小鸟回家。
5只小鸟要飞回我们刚刚搭好的房子,每个房子能飞进同样多的小鸟吗?
(2)游戏公平吗?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分与合》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都接触到,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有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2-5的分与合是教学5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
新课程倡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数学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因而课始,我以学生鼓掌欢迎老师、学生的排队、教室里的分组,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中,我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引出帮李奶奶分装向日葵和玉米棒这一情景贯穿始终。出示情景图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接着让学生用学具代替实物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操作、观察、交流中建立4与5的分与合。这一层次我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尽量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猜一猜、搭房子的活动,让表面上枯燥的练习生动起来,让学生爱上数学。最后出示课本23页练习四的第3、4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原有的一些教学设计并未如期进行。主要在操作中,原设想是让学生同桌合作观察不同摆法,可是学生不懂得怎样与人合作学习,基本各自摆各自的,根本不看同桌的;或者只会模仿。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值得思考!这一环节,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摆法,而不仅限于一种摆法,多给学生一些权力和机会,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则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十一
教材分析:
《分与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滅法”单元中的“分与合”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和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要引导学生掌握1-5各数的组成和分解,培养学生对数字的喜欢和理解,最后能够自己得出各数的组成和分解。
教学内容:分与合。
教学时间:20xx.9.2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小花朵,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图中有几朵花?
2、请圈出从右往左数第三朵花。
师:上回我们去了李奶奶家,她家的向日成熟了,她准备摘下来。
放进两个里,大家想帮帮地唱?
二、新授。
(一)学习4的分合。
1、把4朵向日葵放在两个筐里,怎么放?(用学具摆一摆,看。
看会有几种情况?)师巡视。
2、指名回答并板书,师领读4的分与合。
3、小朋友真了不起,很快学会了4的几种分法。再请小朋友们。
反过来想一想,几和几可以合成4的呢?指名学生说一说师板书。
4、练习巩固4的分解与组成。
出示苹果图,要把四个苹果放进两个盘子里,应该怎么分?
学生回答。
(二)学习5的分合。
2、小朋友们用彩笔代替玉米,分一分。
3、学生操作,师指导。
4、学生反惯,师板书。
5、反过来谁说一说5的合成。
6、开火车来现固。
三、练习。
1、“做一做”
2、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2和3的分合。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自评:本节课学生们学的很开心,都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之前,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些朦胧的认识。这节课从总体上把握得过关了,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对本课的重点理解是通过操作、合作让学生自己探索5的分与合,而且要让学生多练习分与合连着说。对于重点的把握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是我让学生说的机会很多,每一个环节不管是游戏或是练习,都很注重说。课上学生的反映也很好,基本都能说完整。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运用、巩固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得出4、5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在每一组分法中得出相应的数的组成,并联想出另一种法发。
四、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请大家向四周看一看:今天又有很多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那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鼓掌欢迎)。
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指名示范)。
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快,谁再来示范一下,要求越慢越好。
(再指名示范)。
大家也照样子来做几次拍手的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现在谁来说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啊。(板书:分与合)。
在数学王国里,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与合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学习4的分与合。
前几天我们在农家小院里认识了1—5这几个数字,现在我们再次到农家小院里帮助老婆婆解决2个数学问题:
老婆婆想把4个向日葵放在2个筐里,要求是:每个筐子都不能空着,也就是每个筐子里都有向日葵,谁愿意帮助老婆婆分一分啊?看看谁想到的方法多。(学生用学具摆一摆)。
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法,教师板书。
谈话:根据小朋友的摆法,你们能说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好了,小朋友们知道了4可以分成几和几,那么,现在老师分过来问了,几和几组成4?
2、学习5的分与合。
哦,老婆婆的问题是把5个玉米棒放在2个盘子里。小朋友们能不能一个不漏地找出所有的分法呢?请同桌的2个小朋友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分法。老师要看一看哪桌的小朋友分得又对又快,而且要分得完整。
好了,小朋友们通过动手知道5可以分成几和几,注意:一共有几种分法?提问小组回答,边回答边板书,表扬分得完整的小组。
指名读5的组成,提问根据5可以分成几和几反过来怎么说?(几和几组成5)。
3、比较4和5的组成,你发现了什么?(5比4多一种分法)能不能分成2个相同的数?
(三)巩固练习。
1、21页做一做1、2。
2、老师说数字,同桌之间摆卡片。
3、23页3、4。
4、22页做一做2题涂一涂、填一填。
(四)总结。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分与合》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中都接触到,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有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2—5的分与合是教学5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
新课程倡导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数学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因而课始,我以学生鼓掌欢迎老师、学生的排队、教室里的分组,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中,我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图引出帮李奶奶分装向日葵和玉米棒这一情景贯穿始终。出示情景图时,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接着让学生用学具代替实物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操作、观察、交流中建立4与5的分与合。这一层次我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尽量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尝试多种摆法,而不仅限于一种摆法,多给学生一些权力和机会,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则得到发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猜一猜的活动,让表面上枯燥的练习生动起来,让学生爱上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理解数的组成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有序的写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并发现一些规律和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很多老师来听我们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
(生齐)欢迎!师: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
师:我们鼓掌时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看来,生活中处处有分与合。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板书课题:分与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4的组成。
师:上回我们去了李奶奶家,她家有许多农作物和小动物。今天我们再去李奶奶家看一看。(课件)她家的向日葵成熟了,她准备摘下来放进两个框里。
问题:把4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怎样放?你能帮帮她吗?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会有几种情况。(用4个圆片代替向日葵)学生动手操作,教室巡视,指名演示。(说明要有序摆放就不会乱或重叠。)。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怎样分是同样多?4可以分成1和3与4可以分成3和1有什么不同?
带读4的分成与合成。(同时用手势表示分与合)。
2、教学5的组成?师:我们帮李奶奶收好了向日葵。李奶奶又要收玉米棒了。(课件)。
问题:5个玉米棒放在两个盘子里,怎样放?
操作:用学具摆一摆,看看有几种放法。(用5根小棒代替玉米棒)教室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看一看与我们分的同样吗?(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5的组成。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5的组成呢?(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领读5的分与合。
三、实践应用?
1、游戏:猜一猜。
2、游戏:搭房子。
3、知识运用。
(1)小鸟回家。
5只小鸟要飞回我们刚刚搭好的房子,每个房子能飞进同样多的小鸟吗?
(2)游戏公平吗?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活动:
环节一:利用情境,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师:大家复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一个学生主动示范)。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组成。(板书课题:分与合)。
2、探索4的组成。
出示篮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们上台来分一分,摆一摆,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3、了解4的组成。
总结孩子们摆的结果,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3和1组成4。
4、探索5的组成。
出示盘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们上台分一分、摆一摆。
5、师生共同玩猜球游戏,探索3的组成。
环节二:自学指导展示评价(对数游戏)。
对数游戏: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报4,同桌一人说“我出1”,另一人说“我出3”,两人一起说“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环节三:引导总结交流收获。
出示4和5的组成的教具,孩子们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环节四:实践应用,巩固练习。
课本做一做练习。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十四
教材分析:本课识字以学生早起活动为主线,展示学生活动的词串,配以相应图片。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引导学生走进早上的生活,愉快的学习本课,并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认识十个生字,会写两个生字;
2、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每天清早就能听到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的叫着:孩子们,快起床,要上学啦!“当我们备小鸟叫醒后,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挥)。
课本里也有一个小女孩芳芳,我们来看看她早晨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学习第一部分(太阳闹钟小鸟):
(一)1、播放闹钟声音,小鸟的声音,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啊?(是闹钟的声音和小鸟的声音),小朋友耳朵真灵啊!原来是芳芳的小闹钟响了,外面的小鸟也已经起床了。(出示闹钟和小鸟)。
2、谁想来试试读准这个词语?(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准三拼音、后鼻音)。
读着两个词语的时候,要注意,“闹钟”的“钟”是后鼻音,“小鸟”的“鸟”是三拼音节。
(二)1、被闹钟和小鸟的叫声叫醒的芳芳抬头一看,太阳公公正在朝她微笑,原来太阳公公也被叫醒了。(出示太阳的图片)。
2、小朋友们看,太阳公公脸上的表情让芳芳感到怎么样啊?(温暖,快乐,开心)。
3、那谁能用快乐的声音来读一读“太阳”这个词语呢?(小朋友读的真棒,让老师也感觉到快乐了。)。
4、指名读、领读。
(三)1、现在小朋友们可不可以不看拼音,直接就把它们都读出来呢?齐读。
2、教师范读,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想知道老师是怎么读的吗?
(词之间要稍有停顿,不拖音,边读边想像)。
3、连一连。
4、生再自由练读,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小朋友们如果被小闹钟叫醒了之后会做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2、那让我们来看看芳芳她会做什么呢?
(出示起床穿衣图),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这一副图,你们发现芳芳在做什么?穿衣服。
3、(出示穿衣、下床、起早)指名认读,男女生分组读,小组赛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芳芳已经按时起床了,她没有赖床,她很快的穿好了衣服,起的很早,那接下来她会做什么呢?我们小朋友能不能帮她想一想呢?(学生自由回答)。
2、那我们来看看,芳芳究竟做了什么呢?
(出示刷牙、洗脸、用餐图)指名回答。(相机出示刷牙、洗脸、用餐)。
3、学生自由认读。
在认读的时候,教师巡视,并纠正。
4、指名读,开火车读。
5、小结:唱歌《早早起》:
小朋友们读得真好,学得可真认真!老师真高兴,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儿歌《早早起》。
1、小芳芳呀早早起,
穿好衣服下床来,
自己刷牙和洗脸,
洗过脸来就用餐,
自己的事儿自己做,
芳芳真是好孩子!
五、学习第四部分:
1、芳每天的生活可真是有规律,现在她吃完了早饭应该干什么了?
(课件出示芳芳上学)我们和芳芳一块背上小书包,上学去好吗?
(课件出示芳芳来到校园)看,芳芳来到学校在做什么?
2、(出示:上学升旗做操)自由读,指名带大家读。
3、指导诵读全部词串:
你们看,多么美的一幅画,像一首美丽的儿童诗又像一支动听的歌。
学生自由读。要求想像自己平时在家里早起的情景。
指名读。分组比赛读。
齐读。
六、指导韵文: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次课本上这些词儿虽然是一个一个的,可是串起来读让人听起来觉得很美,就像一首小诗,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韵文。
七、教学生字:
1、找朋友的游戏。组词。
2、讲解新的笔画名称和笔顺,学生书空。
3、上、下。
上:先竖后横,短横在横中线上,最后是长横。
下:先横后竖最后点,横要稍长。
八、巩固练习:
完成习字册上的“上、下”两个字。
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语文篇十五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识字学词。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分角色表演。
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的:
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42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