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6 17:26:04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通用16篇)
时间:2023-11-16 17:26:04     小编:文轩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和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编写教案时,教师可以参考相关教学经验和教材教辅资料。以下是一些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设计的教案示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棒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案

一、导入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小人国和巨人国两个国家之间。有一天,小人国和巨人国的人见面了,小人国的人说:我们那里有棵树特别高,有100个人那么高,巨人国的人一听,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树,就很想去看看,结果去了发现,这棵树只有巨人那么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时,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

二、新授

环节一:通过活动发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认识“厘米”

1.师:同学们,你们说非常好,巨人想考考你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数学书有多宽吗?(教师示范对应边)

2.对比发现矛盾:没有统一的长度的单位无法准确的描述物体的长度。

3.引出:如果要准确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就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4.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长度单位厘米”

5.学写“厘”字,并了解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环节二:认识1厘米,并拓展到“几厘米”

1.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总结:从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

3.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特别说明我们的一根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直尺上的0—2是几厘米?0—3呢?0—4呢?

直尺上的3—6厘米有多长呢?4—8呢?2—5呢?

5.引导学生发现: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环节三:学会用直尺量物品的长度

1.猜一猜小棒的长度。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说的是对的呢?

用直尺量。

2.怎样量

(1)请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小棒的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

(2)教师引导并提问同学:为什么要从0刻度开始量?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测量方法:

第一步:小棒的一端要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

第二步:观察小棒的另一端对着几

(4)完成练习单第一题,并说说为什么。

环节四:通过练习巩固。

(1)完成作业单第二题,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完成作业单第三题

三、课堂总结

师:请你们在下课后估一估身边物品的长度,然后量一量,看看你估的对不对。

教学板书

长度单位

厘米cm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下面我结合本课的教材、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并通过看、猜、比、量等学习活动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教材紧接着出现的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本课教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课一开始,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数学书的宽,引出“我爬了多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去量数学书的宽。得出大约有15个小正方体、4个三角形、5个圆片长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了测量工具:尺子。(板书:测量工具——尺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第一块:感知1厘米。

1、认识尺子。

首先,我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数字、长短不一的线、字母cm或者厘米等。我紧接着学生的发现,告诉他们尺子上的数字是刻度、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字母cm也就是厘米,厘米是长度单位。从而引出了长度单位:厘米(cm)(板书)以及我们今天的课题:认识厘米(板书)。

首先,我会进行课件的演示:这个课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我会让学生观察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长度并指给同桌看。然后我组织学生探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会用课件显示。接着问学生:“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会发现:每2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每段小棒的长度都是1厘米。通过上面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有了一个切实的认识。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我会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要求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且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接着闭上眼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最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在让学生找之前,我会先用课件出示一些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也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进而我就会问:“0~2是多少厘米?为什么是2厘米?你能从尺子上找出5厘米、7厘米和10厘米的长度指给同桌看吗?”并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最后我再请学生上台展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交流知道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就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变迁,并渗透了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

1、量纸条的长度。

这是课本例2的要求,我先让学生拿出教师预先发的纸条,让他们独立尝试测量,量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和启发。接着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是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你是怎样量这张纸条的?”、“你又是怎样看出纸条长几厘米的?”“你喜欢哪种量法?”用这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我再用多媒体演示量的过程。

2、看书质疑。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我会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让学生翻开书本第3页,请他读一读、填一填、说一说,完成例2的教学。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完善课题:用厘米量。

3、量数学书的宽。

完成例2的教学后,我会问学生:“现在你能帮小蚂蚁解决问题了吗?”这时我不急于让学生用尺子去测量,而是先让学生估计:“课本大约宽多少厘米呀?”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进行验证。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再次巩固测量方法。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2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判断练习。

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次: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第3和第8题。

(四)回顾总结,课外延伸。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回顾学习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

三、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节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主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米河镇东竹园小学曹喜辉目标制定的依据: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3、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任务:

1、能用准确地表示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几厘米。

2、会用学生用尺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师:大家知道了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那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3是几厘米?(3)认识几厘米。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2)量一量:一支铅笔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五、课堂检测

一、我会填。

10厘米+8厘米= 53厘米-3厘米= 7厘米+40厘米= 27厘米-20厘米=

1、尺子上的一大格里有()个小格.

2、()个大格是1厘米?()个小格是1厘米.

3、橡皮左端对着“0”刻度,右端对着5,橡皮长度是()厘米?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高老师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但费时较多,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后面厘米的教学上。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长度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起以厘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对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培养了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语言不够艺术,以后要注意声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尽可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

2、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候课堂纪律也是教学效果的保证。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五

课本1页到3页内容。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2页的1、2小题。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本4页到5页内容。

1、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会分辨什么是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那如何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我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线段。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七

第1—3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理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单位。教学准备: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过了一个假期,在教家里做了哪些有益的活动,如果你们在家里有些物体是有长短的要知道有多长该怎么办(教师做示范)记录下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可能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想法,老师不作评价。老师:要想准确的答案该怎么办。

二、出示直尺。

师: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直尺来量。

1、首先老师说明尺上“0”是表示起点,就象我们在赛跑时,从起点开始尺子上有竖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问:一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上用手指一指,指名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有多长。

问:如果你能用手指比画出1厘米有多宽。问:在寻找1百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用手比画。

用手指在尺上量一量感知1厘米有多长,在用学生在桌上或纸上画出1厘米长度。

同学们都懂了1厘米有多,3厘米有多长,如果老师指数量你们能用尺量出它们有多长。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在黑板上订正。

三、练习。

练习一。

第1—3题。

1、填一填,第一题。

2、量纸条,拿一张纸条,先估计3厘米大约多长,再用尺量出它的准确数。

3、量实物。

如课本、练习本等。

四、布置作业: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做了大胆处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

首先,采用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实践活动入手,认识厘米到建立几厘米就几大格的抽象概念,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八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图钉、纸条等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九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十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节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设计者:米河镇东竹园小学曹喜辉目标制定的依据: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3、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任务:。

1、能用准确地表示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几厘米。

2、会用学生用尺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师:大家知道了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那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3是几厘米?(3)认识几厘米。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五、课堂检测。

一、我会填。

10厘米+8厘米=53厘米-3厘米=7厘米+40厘米=27厘米-20厘米=。

1、尺子上的一大格里有()个小格.

2、()个大格是1厘米?()个小格是1厘米.

3、橡皮左端对着“0”刻度,右端对着5,橡皮长度是()厘米?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十一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形成技能。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2.请小朋友们用你的铅笔、文具盒,或者手来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结果告诉我。

二、合作探究。

2.我们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也可以写作cm。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有没有1厘米长的物体?集体讨论交流。

7.通过在尺子上找这些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减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几就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题,男生测蓝线,女生测红线,再交流,小结: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表示。

4.第四题,今天认识了我们的学生尺,那么你能照着书上的样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长吗?量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比一比我们班那个小朋友的手掌最长。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厘米,回家后,请你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十三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复习导入  。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  :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四、归纳质疑。

五、布置作业 。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导入  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十四

使用教材:北京景山学校实验课本。

年级:一年级。

设计者:陈健丽。

教学目标 。

基础性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

一故事引入。

2)引入没量原来床的长度,所以买不成。(板书:量长度)。

二实践活动,统一测量工具。

1)学生活动:想办法,量一量课桌面有多长?(4人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量,量的结果怎样。

3)引导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一样?

4)就地概括:如果用同样的工具来量,结果才会一样。

三观察活动,认识测量工具--直尺。

1)引导观察:观察你手中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四,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师指出从0到1这一段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

2)找一找:你还能从尺中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

3)找一找比一比,什么东西的长度是1厘米?

4)量一量:你的文具用品的长度。

五新知巩固练习。

1)看图说物品的长度(出示铅笔曲别针钉子图)。

2)先估计以下物品的长度,再量一量。(出示橡皮擦积木火柴盒)。

3)剪绳子活动(1)剪出1厘米长的绳子;

(2)剪出4厘米长的绳子;

(3)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

六发散练习。

七课外活动找一找长度为10厘米以内的物品,并比一比它们谁的长度长。  。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 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3、 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4、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 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 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 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 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五、随堂练习。

认识厘米和厘米量教案篇十六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54683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