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既可以用于个人成长,也可以用于单位或团体的发展。写心得体会要注重实用性,既要有理论与观点,又要有具体的实践经验,能够给读者带来帮助和启示。集结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一
九年级学生已学过不少小说,对小说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够自主阅读感悟小说。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命运,学会感悟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品读小说的能力,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材分析】。
《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本文作者写香菱学诗的主旨是讴歌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和大观园里其他下层人物一样,不甘心自己的坎坷命运,不甘心泯灭自己的聪明才智。她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学诗过程是对社会的不屈抗争,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无情扼杀。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情景烘托,渐渐地放开了手脚;第三首诗终于成功了,流露了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揣摩文章思路,感知文章主旨,了解本文语言、细节描写,及通过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过程和方法: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品味欣赏精彩语段,把握香菱苦志学诗的性格特征。合作探究难点语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古典名著,借鉴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高尚情操。学习香菱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跳读、品味、探究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理解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拓宽阅读视野,理解香菱对诗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
【辅助教学设施及设计意图】。
使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前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候课,营造学习《红楼梦》的愉悦氛围。课件出示香菱、黛玉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学生研讨的问题用幻灯片逐步展示,清晰有序。学生自主阅读理解与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概括能力。课件最后截取了电视剧《红楼梦》中薛宝钗与贾宝玉、林黛玉初次相会的场面,教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举止、神情,并加以评价,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的兴趣。重在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香菱学诗的方法和专注勤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掌握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播放开篇主题曲展示香菱、黛玉的图片,
2、导入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
一、感悟情境,整体感知。
1、欣赏音乐、画面,汇报课前读《红楼梦》所了解的有关二人的情节。
1、指导读法(跳读)。
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不懂之处;
2、向小组或老师提交问题,寻求解答。
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交流。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质疑能力。探究展示互动问题启发诱导,适时点拨。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二
黛玉先教香菱读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香菱学会识记,理解运用五言律、七言律等,因为黛玉知道只有让香菱明白识记是基础,理解能帮助识记,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才能作出好诗。成为“诗翁”。
是的,成功源于勤奋,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己的好奇心也是成功的关键。泉水叮咚奔向大海,雄鹰展翅搏击长空,香菱正是有追求,才感受到了快乐的心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流始,才能快乐的成长。《香菱学诗》教给我们这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明天创造更多希望,为明天设下更多追求,一步步地踏上成功之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三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
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类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写法上,通过涵泳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本文,宜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二、简介作者作品。
1.曹雪芹(约1715——1763)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雪芹四岁时,家族开始衰败,二十出头的时候,家族一败涂地,势败家亡。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
2.《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标题是编者加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集团腐朽品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多媒体显示)。
4.多媒体图片显示“金陵十二钗”。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腻烦 怔怔 穿凿 两眼鳏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起承转合 不以词害意。
2、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什么事?
明确:了解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3、本文写香菱学诗分几个阶段来写?
香菱求教理论讲解。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赏读细节,品味人物。
1.本文是怎样写香菱学诗的?找出关键词句加以评析。
明确: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内因:一个诗性女子对诗性情怀和诗性理想的追求。
外因:林黛玉的正确指点和大观园优雅环境的熏陶。
二、合作探究。
走进诗作:品味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具体分析见多媒体课件资料)。
三、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乐学:做有心人,提高兴趣。
善学:注重积累,注重感悟。
苦学: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四、课堂总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概括:
第一境(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苦索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第三境(顿悟阶段)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相关链接:
红楼驿站:
红楼梦:
红楼艺苑:/。
红楼大观:
红楼雪晴:/xueqing(红楼访胜,介绍与红楼梦有关的名胜)。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四
在《红楼梦》中,黛玉是一个文学才子,她以才情出众、聪慧绝伦而闻名。黛玉与香菱是好友,她看出了香菱天生的诗意,决定教她学诗,希望她能够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亦能让她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美妙之处。这是一个情感交流和心灵成长的机会,也是两位好友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建立。
黛玉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对诗歌的研究为基础,用丰富多样的方法教香菱学诗。她先是向香菱讲解了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韵律、词藻和意象等,然后选取一些经典的诗作向香菱进行解读和点评。黛玉还特意给香菱布置了一些小作业,要求她模仿古人的诗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黛玉还与香菱进行了频繁的交流和讨论,帮助她更好地理解诗歌之美。
通过黛玉的教导,香菱逐渐掌握了诗歌的基本技巧和表达方法,她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香菱发现,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她得到了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净化,诗歌成为了她自我表达和沟通的一种方式。香菱学会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她的心境也因此得到了舒缓和寄托。除此之外,学诗还让香菱更加敏锐地观察和思考,她从诗歌中领悟到了生活的哲理和人情世故。
第四段:黛玉与香菱之间的情感变化(200字)。
黛玉在教导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香菱的潜力和才华。香菱对诗歌的热爱和努力让黛玉感到由衷的欣喜和骄傲。黛玉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转变为一个传道者,她开始看待香菱的视角,以一种更加成熟和宽容的心态与她交流和探讨。黛玉发现,在教导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感到内心的愈发丰富和充实。
黛玉教导香菱学诗的最终目的是让她能够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她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美妙之处。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诗歌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通过学诗,香菱得到了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净化,她的心境得到了舒缓和寄托。而黛玉则在教导香菱的过程中,汲取到了成熟和宽容的力量,使自己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这是一段情感交流和心灵成长的旅程,也是黛玉与香菱之间更深层次的情谊和友情的见证。
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故事,我们看到了诗歌的魅力和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力量。诗歌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心灵寄托和情感抒发的途径。而在教导他人学诗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能够得到成长和收获。黛玉与香菱的这段经历,给予我们启示,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妙,也激励着我们去教导他人,与他人共同成长。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五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以写真切而复杂的人物形象、深刻的社会寓意和细致入微的情感描写而著名。其中,黛玉与香菱是书中两个卓越的女性角色,她们不仅在情感上互相关照,还在文学上互相启迪。黛玉曾教香菱学习诗词,通过这一情节,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黛玉的独特眼光和人格魅力,以及香菱的进步与成长。
香菱是一个天真善良的仕女,她的性情直接而率真。当黛玉看到香菱诗作的一丝灵动之时,她决定倾囊相授,将自己的才情传授给香菱。黛玉教导香菱的方式是耐心教诲,她为香菱解读了古代文人诗作的内涵,并将自己对于作诗的感悟与香菱分享。通过与黛玉的互动,香菱逐渐学会了写作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段:黛玉与香菱的相互影响。
黛玉的教导使得香菱开始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开始培养自己的感知能力和巧妙的表达方式。黛玉的影响使得香菱的诗作日渐增长,而她的作品也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与香菱的互动过程中,黛玉也受到了香菱天真无邪的影响,开朗了自己的性情,让自己看到生活中的积极与美好。
第四段:黛玉与香菱的共同成长。
黛玉教导香菱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也是一种自我专研的过程。通过教导香菱,黛玉自己的才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她的教导不仅让香菱学会了诗词的艺术表达,也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意境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因此,黛玉和香菱在相互学习中逐渐成长起来,形成了一种共同进步的状态。
通过黛玉和香菱的互动,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对于诗词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黛玉对于诗词的理解注重于优雅和意境,追求诗中的美感和情感,而香菱则更注重于真实和直观的表达。尽管有所不同,但这两种理解在诗意的追求上并没有冲突,反而互相补充。使得她们在创作中能够保持独特的风格,更加丰富了整个故事的内容。
总结:
黛玉教导香菱学习诗词,是《红楼梦》中两个女性角色之间的一段精彩的互动。黛玉的教导不仅使得香菱在文学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也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锤炼。她们相互引发了对诗意的追求,并通过不同的理解方式形成了独特的表达风格。黛玉和香菱的故事不仅是一段让人动容的友谊,更是对诗词艺术的一种探索。它们的故事不仅吸引着读者们的目光,也给我们启示,教导他人不仅可以让对方受益,也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和才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六
黛玉教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一段令人难忘的片段。在这段故事中,黛玉以她卓越的才华和眼光,教导香菱学习诗歌。这个情节不仅展示了黛玉的聪慧和艺术天赋,也体现了黛玉对香菱的真心教导和关怀。通过这一过程,香菱从一个毫无文化基础的姑娘变成了一个用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女子。本文通过探讨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过程及香菱的心得体会,来探讨文学对个体的教育和心灵成长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香菱展示了敏感的艺术感受力。黛玉将一首富有感染力的诗给予了香菱阅读,香菱被深深地打动了。香菱用她稚嫩的声音向黛玉解释她对诗中含义的理解,并表达了对黛玉的感激之情。这一过程显示了香菱对美的感受力和对艺术的热爱,她对于诗歌的表达和理解是真实而深刻的。这也说明黛玉正确选择了诗歌,诗歌成为了香菱展开学习和表达自己情感的窗口。
其次,黛玉通过启发香菱内心的情感和教导她丰富的文化知识,让香菱在学习诗歌过程中获得了成长。黛玉将诗歌的教学融入到香菱的生活中,带领她在花园中领悟诗意。黛玉不仅仅是传授香菱诗歌的基本知识,还引导她欣赏自然美和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她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想象,激发出香菱对于诗歌的热情,也让香菱在诗歌中寻觅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一过程是黛玉对香菱的爱心和教育,同时也是文学对香菱的启蒙和教化。
再次,香菱通过学习诗歌,在表达自己情感和感悟人生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开始自己创作诗歌,表达她的思考和感受。香菱的诗歌虽然简单朴实,但却充满了她内心真实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香菱通过诗歌的写作,找到了一种表达自己内心的方式,并从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宣泄和心灵的平静。诗歌成为了香菱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同时也是她心灵成长和个体文化的象征。
最后,黛玉教香菱学诗也让香菱感受到了情感上的陪伴和友谊的意义。学习诗歌的过程中,黛玉不仅是香菱的导师,更是她的朋友和精神支持。黛玉用自己的爱心和关怀,让香菱在学习诗歌的道路上感到了温暖和安慰。黛玉对香菱的真诚关怀和鼓励,使得香菱在创作诗歌时获得了自信和动力。她开始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通过这一方式与黛玉建立了更加深入的感情联系。香菱的心灵上获得了成长和满足,与此同时也展示了友谊和情感支持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黛玉教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一个令人动容的情节。香菱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展示了敏感的艺术感受力,并通过黛玉的教导和启发获得了对诗歌的理解和热爱。她通过诗歌的创作,找到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感悟的方式,并获得了个体心灵成长和文化的启蒙。黛玉对香菱的教导和关怀,不仅让香菱感受到了友谊的意义,也对她在学习和生活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学在个体的教育和心灵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帮助我们发现内心的美,启迪我们的智慧,并与他人建立更加深入的情感联系。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七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二、简介香菱身世。
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三、分析的'情节。
1.概括的过程。
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3.分析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4.比较分析香菱写的三首诗。第三首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四、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五、总结: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六、欣赏《叹香菱》。课后可试着分析一下林黛玉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八
香菱进入大观园,随着宝钗一起住。
即刻就来向黛玉拜师学艺,求黛玉“好歹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诗,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黛玉笑着答应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
香菱听了才解惑:“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看一两手,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林黛玉听香菱这么一说,对她肯定:“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林黛玉要香菱先读王摩诘全集,五言律读100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两百首老杜的七言句,次在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两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做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等人的一看。
林黛玉把她的一本诗借香菱,交代他只看圈红圈的他选的。
过了一段时间,香菱把黛玉圈红的诗都念过了后,跟黛玉谈诗:“就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
香菱的例子:《塞上》一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是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还有“落日江湖白,潮来天地清”,这“白”“清”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弯住船,岸上又没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那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晚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回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黛玉笑着说:“你说他“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比这个淡而现成。”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
香菱点头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红楼梦》里面的诗词,十几岁那时每次遇到诗词,我都跳过去不看。觉得怎么会这么无聊,做诗作词有什么好玩的,偏偏曹雪芹写了那么多诗词在红楼梦里面,而且大观园的姐妹们还专门弄诗社,隔三差五的就做诗,得了一首好诗,得了一个好句还惊喜不已。
那时我是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的。随着年岁的增加,越发觉得诗词有无限味道。
短短的几十个字表达出来的意境却是无限无限。有惊叹于诗人词人的语言文字功底来。像香菱在谈诗,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和意向。
那年带孩子去厦门的鼓浪屿海边玩,晚上我们在沙滩上,浅海边冲浪。
那时,一轮圆月在海平面上升起来。脑海里突然呈现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以前总是体会不到,“海上生明月”是怎样的一种场景,那天那个晚上的那一个时刻,看到月亮从海平面上渐渐升起,皎洁的月光照在海平面上,海浪一漾一漾,一荡一荡,波光粼粼,月光在海面上跟着波光滚动。
那时我的心境,只有这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来表达,我实在找不到其他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心境。
我指着海平面上圆圆的月亮跟儿子说:“这个时候你脑海中呈现出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想到的诗句有什么?我想到了海上生明月。”
儿子当时不一定能体会我当时的想法和心情,就像我十几岁时一样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
但是这句诗却穿越了时空,表达出了我那个时候的情境。
还有一次,去海鸥岛玩,玩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我看到海平面上飞起来的白鹭,和夕阳一起映照在海面上。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诗句印入了我的脑袋,我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表达我所看到的景象,只有这诗句可以表达出当时的场景,落霞与孤鹜齐飞。
没有看到这个场景之前,很难想象落霞和孤鹜怎么样一起飞呢,那一时刻我才感受到原来落霞映在海面上,白鹭从海面上飞起,他们在同一海平面上,只有这一句诗可以表达。
远远望过去,水和天融入一体,是一色的。“秋水共长天一色”难为古人,他们把当时看到的场景用这么真实的字词,把它留下来变成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让我再见到同样的场景时候,不用再绞尽脑汁去想用什么样的字来形容,直接套用起他的这句诗,就像回到了他当时所看到的场景,穿越时空又展现在我的眼前。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九
香菱,本名英连,小时候出生于有钱人家,却由于在元宵灯会上被拐卖,沦落为贾府奴仆。宝钗一副夫子样的作为有时难免会煞风景,给人家泼冷水,所以香菱更愿意舍近求远找黛玉学诗,而黛玉则指点她学诗门径。
这个故事描写了很多人,但重点描述的还是通过香菱学诗这件事来表现书宝钗和黛玉两人不同的对待人、事、物的方式。宝钗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想教香菱的,她认为一个奴仆不值得,会显低她的身份,所以宝钗会偶摆夫子的架子,作者在此次是要体现出宝钗内心性格特征。而黛玉则不同,她认为香菱也是人,和大家一样没有高低之分,所以她不会嫌香菱不好,很认真的教她,香菱学诗终于成功,从而获得了大家的称赞。
曹雪芹在此处是明写香菱学诗,暗写宝钗和黛玉这两人的人物性格。和前面一样,曹雪芹除了明面上的意思外,还有很多是从暗处着手的,如后面写到的史湘云见宝玉,黛玉在窗下聆听,除了在明处设线了人物对话,又暗处着笔些了几人的内心想法。这也体现出了曹雪芹写作的高明之处。
香菱学诗,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故事,从中甚至可以延伸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感想或者说是期望。诗词要求的`是创新,倘若有了“新”,那么诗词的格式等束缚,也就成为了空壳,可有可无,重要的是内涵,而非格式。
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找了宝钗、黛玉来指点,宝钗虽认定“女子无才便是得”,但还是给了香菱些许指点。但与黛玉则有了很大区别。黛玉虽生性好静,喜散不喜聚,可还是很大度地给了香菱不少指点。也让她成了香菱学诗成功的重要人物。文中还出现了探春、宝玉等人,也起到了不小的陪衬作用,似乎是在为香菱的学习而赞叹,又似乎是作者在为后文写伏笔。
循序渐进的文字,流水般俊秀的诗词,终于还是为香菱所写。
矢志的获得,便是如此。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十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丫环,出场不算多。但在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章中,关于香菱拜师学诗的描写却非常精彩。
香菱本来于诗词一知半解。自随宝钗搬进大观园,看到众姐妹吟诗赋词,好不高雅,便产生了学诗的念头。她拜宝钗、黛玉为师,整日苦读苦吟不辍,几至入迷的地步。香菱“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宁”,“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地”,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睁睁,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思夜吟的不懈努力,香菱终于悟出诗的真谛,写出了“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褛头夜倚栏”等佳句。
香菱从不懂诗到写出好诗,个中奥妙可以用三个字概括:一曰韧。香菱在学写诗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她毫不气馁,写了撕,撕了写,不怕碰壁,持之以恒,终于学有所成。二曰巧。诗有诗道。香菱学诗,首先拜黛玉、宝钗等高手为师,不懂就问;其次善悟诗道,学有技巧,从而大大缩短了学诗的过程。
三曰钻。香菱作为一个下人,要照顾主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不可谓不忙。但她忙中偷闲,偷功夫挤时间,甚至彻夜不寐,解决了时间不足的问题。从香菱学诗联想到我们的读书,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有不少人在学习中总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也有人一味苦读,不求方法,不善总结;还有人借口工作繁忙,无暇读书。凡此种。种,说到底还是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鲁迅先生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是怎么利用。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十一
古典名著是比金子还耐得住时间腐蚀的东西,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星得还亮的智慧结晶,是炎黄子孙不朽的信念。从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相信在不同的情况下,大家都对名著也都有所解读。
故事的开头写的是香菱去客栈拜黛玉学诗,黛玉很高兴的收了这个徒弟,然后耐心的向她讲述了作诗的方法,并借给了她几本诗书。香菱收下诗书后,不负众望,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读书学写诗,对诗的热爱已然达到了痴迷的状况。过了一阵子,黛玉让香菱写一首关于“月”的诗,此后,香菱便“痴呆”起来,每次到很晚才肯入睡。第一首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她“连屋也不入”,但是费心写出的第二首诗依旧差强人意;终于精心所至,在梦中得到一份佳作。
其实《红楼梦》我是读过的。在未学习这篇课文以前,我从未注意到有关香菱这个孤苦的女子的文章,但通过学习,只是短短几页纸的文字,香菱的形象便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只是因为她对于不幸的乐观和坚强、对知识的渴求、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对学习的执着与刻苦,是那么受人尊敬,警示后人努力学习,不耻下问。这次的问题其实也揭露了我阅读时一个错误的习惯上——不懂如何精读。总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对于《红楼梦》这样深刻的有内涵的经典著作,我的浅尝辄止实在是不应该。
对于当时生活破败不堪的曹雪芹,能对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可以那么饱满、形象,正因如此,《红楼梦》被后人当作那时整个社会的的缩影——立体而鲜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香菱的乐观和坚强、黛玉的才思和谆谆教诲,如何读诗,如何赏诗,如何写诗评诗,大大小小,点点滴滴,有些连我自己也难以察觉的触动与共鸣,也都能反映社会的不公平。
这是悲剧,可悲剧中却又有美得令人心醉的人、事、情。我想,这就是所谓名著吧!
香菱学诗心得体会篇十二
大家或许都看过曹雪芹的代表作《红楼梦》,其中就有那么一回让人回味无穷,那就是《香菱学诗》,香菱是一名苦命的女子,本出身在一个乡官人家,却在三岁时被拐,长大狐被薛霸买去做了妾,后随其进京,在薛蟠的一次外出,贾宝玉把她带到了大观园里给自己作伴,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激起了香菱学习写诗的欲望,却被宝钗笑“得陇望蜀,劝其缓一缓”。
可香菱却急切的想学习,于是去找到了林黛玉。
《香菱学诗》使我不禁想起一副对联:废寝忘食香菱哭学诗,诲人不倦黛玉巧施教“。全文完美的刻画出了一个好学,乐学,而且善悟的香菱,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个乐为人师,率直自信的老师—林黛玉。
这篇文章教会;了我们要懂得勤奋刻苦,不以不知为耻的人生态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57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