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整合教案(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7:27:06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通用14篇)
时间:2023-11-17 07:27:06     小编:LZ文人

一份好的教案应该具备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价。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活动的顺序和层次,确保教学进程的连贯性。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一

“语海畅游”安排有“词语真有趣”“读一读,填一填“”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等三项内容。

“词语真有趣”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构成的趣味性。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词语,然后说说这几组词语的组成特点。还可以让学生再举几个类似的词语。

“读一读,填一填”,意在让学生体会“忽然、竟然、依然、仍然、不然、显然、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不同。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句子,然后试着填一填,最后简单说说这些词语意思的不同。对于词语的差别和用法的不同,应结合具体的言语环境来体会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效果。两组句子,前一句是反问句,后一句是陈述句。教学时,让学生比较着读,一读,体会反问句的效果。在学生对反问句有的表达效果有所体会后,再让他们读一读,读出反问句表达的强烈感情。还可以拓展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反问句,自己读一读,读出强烈的语气。

2、积少成多。

本次“读读背背”要求背诵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这首诗以学生读、背为主,诗的背景和诗的意思学生有所了解即可,教师不必作详细的解释,更不要让学生背诵诗的意思。

3、阅读平台。

阅读平台的阅读短文是《俞伯牙遇知音》。教学时,先r2学生自渎短文,了解短文大意,再说说文中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并谈谈现在我们说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学生广泛交流后,教师再作。短文中的“知音”是指钟子期懂得俞伯牙的音乐,知道他的琴声表达的意思。后来用“知音”指自己的朋友。

第二课时。

1、能说会道。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说说家乡的习俗”,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习惯,知道这些习俗的特定意义,对学生进行民间文化传统教育,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前,布置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一些风俗民习惯。

教学时,先回顾《端午节的由来》这编课文,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家乡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特殊意义,还可以对某些习俗谈谈自己的建议。最后先派代表到班上讲述,师生共同评议。

2、笔下生辉。

本次习作内容,是把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的事写下来。教学时,先让学生读读提示,开拓自己的思路,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回忆,学生回忆后,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然后学生自拟题目,写草稿。学生写草稿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这个节日的的特点,进行场面描写。草稿完成后,要求学生自己读一读,找出要修改的地方,认真修改。

“语文百花园”教学可安排2课时。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二

教材简析:

语文百花园八安排了五个栏目: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语海畅游安排了三项内容。一是词语真有趣;二是读一读,填一填;三是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积少成多安排的是读读背背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阅读平台提供的短文是《俞伯牙遇知音》。

能说会道的话题是说说家乡的习俗,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一些风俗习惯,知道这些习俗的意义。

笔下生辉的内容是把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写下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构成的趣味性。

2、让学生体会忽然、竟然、依然、仍然、不然、显然、当然等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的不同。

3、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积累语言,丰富知识。

4、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阅读理解诗及短文,提高阅读能力。

5、对学生进行民间文化传统教育,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写出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词语的构成、用法及句式的表达效果。

难点:写出自己在某个节日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的简单课件。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自主练习为主,教师的点拨、讲解为辅,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凸显阅读训练重点,加强说与写的结合,着眼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学时间:第周。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语海畅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本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相信大家在这里会收获更大的知识硕果。

二、分项训练。

语海畅游。

1、词语真有趣(课件出示)。

鸟兽虫鱼梅兰竹菊亭台楼阁。

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喜怒哀乐。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酸甜苦辣。

(1)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不要去讲解,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每个词语的四个字分别表示一种事物,而这四种事物同属于一类,它们的构成属于并列式)。

(2)动动脑筋,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3)教师再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读读。

[教师的参与,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读一读,填一填。(课件出示)。

忽然竟然依然仍然不然显然当然。

(1)请同学们读读这几个词语,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吗?

(这些词语都带有一个然字,但意思却有所不同。)。

[对于词语的意思学生能说出来就可以,不要死记硬背。]。

(课件出示)。

夏天还没到,天气热起来了。

花落了一地,昨夜刮了大风。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保留了下来。

西门豹及时巧妙地揭穿了巫婆和地方官员骗钱害人的把戏,村民们还会上当受骗。

(2)同学们读读这几个句子,想一想,应该怎样填呢?

(3)学生试填,并说明理由。

夏天还没到,天气忽然热起来了。

花落了一地,显然昨夜刮了大风。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竟然保留了下来。

西门豹及时巧妙地揭穿了巫婆和地方官员骗钱害人的把戏不然村民们还会上当受骗。

(忽然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显然是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的意思;竟然是没想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意思;不然表示如果不是上面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面所说的情况。)。

[对于词义的差别和用法的不同,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体会,不要求死记硬背。]。

3、读读比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课件出示)。

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不知害死了多少姑娘,骗了百姓多少钱财,我怎么能饶你们呢?

这些年来,你们为非作歹,不知害死了多少姑娘,骗了百姓多少钱财,我不能饶你们。

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怎么会使人感动呢?

孔子摇摇头说我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弹奏不会使人感动。

(2)学生反复品读、体会后汇报。

(每组中的第一句是反问句,比第二句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3)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读出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感情。

(4)你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找到反问句吗?读一读。

三、课堂总结。

看来,无论是字词句都有它的奇妙之处,只要同学们仔细的去学习和探索,就会知道得更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积少成多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有两项内容:一是读背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二是阅读短文《俞伯牙遇知音》。希望你们能从其中有所收获。

二、分项训练。

1、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课件出示)。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1)请同学们来朗读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大意吗?

(秋冬时节,冷雨洒满江面的夜晚,诗人来到润州。天亮的时候,诗人送走了好朋友,眼前只留下楚山的孤影,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问起我的情况,就说我的心如同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这首诗借送友人,一方面表达了他当时强烈的离愁别恨,点明自己孤独的心境,另一方面表白自己对世人的种种非议的抗议。)。

(3)反复练读。

(4)背诵。

2、阅读平台。

(1)简介俞伯牙。

(2)请同学们仔细读文,想一想,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和樵夫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在乘船回家途中,遇到能从琴声听懂他的心意的钟子期,激动地称钟子期为知音。)。

(3)再读短文,说说短文中的知音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现在我们说的知音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短文中的知音是指钟子期懂得俞伯牙的音乐,知道他的琴声表达什么意思。后来知音指知己的朋友。)。

(4)你有知音吗?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你的家乡有着特定的习俗,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一定有令你难忘的事。今天的语文百花园,就给了你一个畅所欲言、尽情书写的机会,赶快展示自己的才华吧!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还记得《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吗?谁来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家乡的习俗。

[因课前已布置了收集任务,所以学生交流起来并不困难,而且可以互相补充。]。

(4)哪个小组愿意在班级交流?把你了解的家乡习俗讲给大家听。

(5)看来,同学们了解得还真不少!在这么多的习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说你的理由。

(6)你对哪些习俗还有自己的看法呢?又有哪些建议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7)谁来说说你的建议?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笔下生辉。

1、同学们知道的节日很多,既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民间传统节日,又有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这样的现代国际节日,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如国庆节、教师节、植树节,等等。节日里的事情往往令人记忆犹新。这次习作,就写某个节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吧!

(课件出示)。

(1)你想写什么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

(3)怎样写才能表现节日的气氛呢?

2、读了这些内容,你又明白了什么?

[通过阅读提示,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明确习作的要求]。

3、下面就请同学们回忆,在小组内说一说。

[通过互相交流,可以互相启发]。

4、想好了,就把它写下来。

[自拟题目,写草稿。注意要通过场面的描写来突出节日的气氛。]。

5、写好后,学生自读自改。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本节课,我们结束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语文百花园的畅游,相信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所得,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2、继续完善自己的习作。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题是“读书”。安排了《小小的书橱》、《山沟里的孩子》、《爸爸和书》三篇主题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读书的乐趣,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

“语文天地”中涉及的各项活动和练习,突出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了语言的积累,同时又注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32个生字,会8个生字,掌握与课文有关的词。

2学习课文,从不同角度感受读书的乐趣及读书的重要性。

3抓住重点此,理解课文内容。

4积累好词佳句。

课时安排:8―9课时

小小的书橱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9个字,掌握“浩瀚、遨游、沐浴”等词。

2学习诗歌,懂得小书橱中蕴含的知识,能使人眼界开阔,生活充实,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

3体会关键此举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感受读书的乐趣。

4有语气地朗读全诗。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诗歌,会认识中的生字词。

2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

3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导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小书橱?说说你从中获取了那些知识。

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小小的书橱》,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他的小书橱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书,花初步认识的字,用自己的认字方法认识它。

2至明看火车,检测识字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自读诗歌。

2读完诗歌,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小作者喜爱读书?

作者为什么把书橱比作是“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

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感悟2―5小节,体会读书的乐趣。

读最后一小节,面对书中的无穷的宝藏,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配乐朗读,放飞想想谈感受。

1指名配乐朗读课文。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来谈。

3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五总结评价,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再读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

2完成古诗《观书有感》。

3会写本课生字。

导学过程:

一直揭课题

二感情朗读,回顾全文。

三完成读一读,背一背《观书有感》

1自由读古诗。

2再读古诗,结合插图,自悟诗意。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生字

1学生观察生字,提出不会写的字全班交流解决。

2重点指导“瀚、尊”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鼓励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摘抄有关读书书的名言警句。

山沟里的孩子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词。

2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还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段落结构。

4能抓住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意思,并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在杜重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悟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掌握“笼罩、启程”等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导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它

2指名读课文,检测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分段,理清结构。

3说说分段的理由,概括段意。

4老师小结。

四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认真地将课文浏览一遍。

2说说:山沟里的孩子是怎么上学的?

3找出文中描写山沟里的孩子不怕困难的句子读一读。

小组讨论、交流: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有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面对的?

4指导朗读,学生怎么感悟就怎么读。

5学生自学课文第二部分。(六、七段)

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讨论感悟后,有感情地朗读。

激发学生想想:看看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用一段话补充一下吗?

5师小结。

五齐读课文,全面感受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再读课文,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2完成语文天地中的―

3会写本课生字。

导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

二再读课文,联系自己,深入感受内容。

1齐读课文。

2想想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上学,联系自己,谈谈你此刻的想法。

3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同桌听,并在班上展示。

三完成语文天地中的―

1读句子,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

2读一读两组句子,抄一抄,积累精彩句子。

四指导学生写本课生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那个字较难写或易写错?

2重点指导“罩、慧、貌、勤”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时间长

山沟里的孩子(上学)路不好走(勇敢、乐观)

不十分安全

教学内容:写自己一次借书的经历。

教学目标:

1会按事情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

2指导学生将借书的过程写具体(能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写)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向图书馆或别人借过书吗?,说说你是怎么借的?并把这件事记下来。

二打开思维,互相启发

1同桌互相说自己借书的经过。

2全班交流,师点拨。

三指导写作

1思考:怎样才能将借书的过程写得清楚、具体。

2师小结后,提出写作要求:

第一:要交待结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等,将借书的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在借书的过程中若遇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也应写下来)

另注:

学生也可选择写介绍一本好书。

要求:

1写出你喜欢什么书以及喜欢的原因。

2在写你读后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学生构思作文。

二学生打草稿。

三师巡视指导。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四

九年级化学八单元教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是教案模板,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2、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要考虑价格、资源及废料可否回收等其他因素。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金属材料的图片,从而导出课题。

讲授新课。

一、几种重要的金属(板书)。

展示:常见的金属找出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

1、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

2、铜是紫红色,金是黄色。

3、常温下液体的金属是汞。

阅读p-3表8-1,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

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思考:通过以上讨论:你可得出哪些结论?

(从决定物质用途,要考虑哪些因素)。

小结:1是否具有符合这种要求的性能。

2价格是否合适。

3是否美观。

4是否便利(质量,体积)。

5是否对人和环境有影响。

讨论:资料--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2、人体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3、导电导热最好的最高的金属?

4、熔点最高的金属?

5、熔点最低的金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了解合金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难点:学会区别纯金属与合金的方法,认识到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合金(板书)。

1、定义:一种金属与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常见的合金:铝合金、

生铁与钢都是碳和铁的合金。

实验探究1:合金和纯金属性质的对比。

2、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从颜色,硬度方面)。

实验探究2:合金和纯金属熔点大小的对比。

金属材料主要成分熔化速度对比。

铅(纯铅)铅慢。

锡(纯锡)锡中。

焊锡(合金)铅锡快。

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3、了解常见的合金的性能。

阅读:(1)课本p-6页表8-2的内容。

(2)关于钛合金的性质和用途。

课堂练习: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机械性能好,抗腐蚀能力强,钛合金与人体很好的“相容性”。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能,不合实际的用途是()。

a、用于核潜艇设备的制造;b、用于制造航天设备;

c、用来做保险丝;d、可用来制造人造骨。

【小结】教材p.7-8。

【作业】教材p.8-91-6题。

【教后感】。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单元整合共分为四个专题,识字教学专题,朗读指导专题,阅读赏析专题,拓展实践专题。本节课是第三个专题,主要让孩子通过“奇”的主线,品读赏析课文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奇观之“奇”,品读赏析课文重点内容。

2、对课文中不明白的内容进行质疑,和同学进行交流。

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4、欣赏祖国的美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探究奇观之“奇”。教学难点:

学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指导,感悟理解。教学理念: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第二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奇观》板书课题。

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课文中的奇观。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三、

找出描写“奇”的段落和句子,感悟“奇”师:我们先来看《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哪个小组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学生展示。

(师指导)找到相关段落和句子,读一读,能不能用一个词或一个短句子来概括一下。预设:

第一自然段,特点,世界上最深的峡谷。

第三自然段,传说,引用美丽的传说,说明了大拐弯的基本位置和江流走向,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体现了大峡谷的神奇与美丽。第四自然段,成因,长度,深度,宽度,秘境。

第五自然段,水汽通道,“青藏高原60%—70%的生物物种集中在这里,仅杜鹃花就有154种”。指名读。这句话里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里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什么:具体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大峡谷。

第六自然段,排比,五个“最”字写出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壮观。师:(画箭头。

总结。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这里有神奇的大拐弯,是地球上最后一块秘境,是最令人向往的地方。感受了神奇壮观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接着我们来到《红树林》。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哪些地方描写了《红树林》的神奇。预设:

第一自然段,海上森林。

第二自然段,绚丽多姿,外观,拟人,远望第三自然段,近观第四自然段,胎生。

师:作者是如何观察红树林的呢?(先是从远处看,然后走进树林深处)。

师:从远到近,你真会读书。《红树林》的神奇在于它是生长在海上,并且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

最后让我们走进《浙江潮》,这里有两篇文章,《浙江之潮》和《观潮》,一篇是南宋周密写的,是古文,另一篇是现代文,他们描写的都是(钱塘江大潮)。

现在请同桌讨论,找一找钱塘江大潮的神奇之处在哪?

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潮来时的景象)。

欣赏了祖国这么多美景,结合我们本单元的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作者通过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奇观,热爱祖国)。

四、拓展延伸。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如此美丽,有时间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我们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把这节课学习的说明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给别人详细的介绍一个地方的具体情况,那么你就是名副其实的小导游了。今天在课堂上,同学们表现非常棒,老师送给大家一份小礼物,你可以在这个漂亮的卡片上写下你人生的第一份导游词。加油,优秀的小导游们。

五、作业布置。

板书:

阅读赏析专题教学设计。

河南师大附中双语国际学校李芸。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市场,感受节同市场的繁荣景象,学习有顺序的观察。

2、学习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所见、所闻描述出来,发展语言。

教学重点:

1、学习按方位顺序描写节同商店的气氛,练习有个性化的表达。

2、学习场面描写及对购物者动作、神态的描写。

教学难点:

感受节日市场的欢乐、热闹的气氛,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生发言。

教师放课件,学生发言。

教师:正像大家说的,节日的商场喜气洋洋,就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商场、超市、批发市场。(板书:走进市场)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描述下来。

2、我们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得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根据学生情况,引导。

:我们按照节同气氛、他人购物、自己购物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板书:节日气氛他人购物自己购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弄清写什么的问题。)。

二、指导对节日气氛的描写。

1、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商场。你看到什么了?

学生自由说。根据学生发言捕捉指导点。

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注意了景物的哪个方面?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相应内容:形状、大小、数量……。

2、师:这是老师看到的景物,每个人去的商场各不相同,你们看到什么景物,看谁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叙述更多的景物,说不同的方面。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有……有……有……还有……。

三、指导“人们购物”这一内容。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人物。

问:人们是怎样买东西的?两个同学为一个组,把你看到的画面与同桌说说。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进行必要指导。

2、学生在全班汇报。

问:他描述的这幅画面哪处特别精彩?请你说说。板书:动作、语言、神态……。

学生叙述,如果学生发言遇到困难,出示课件,启发学生思考。

请一个学生完整地叙述人们购物的情况。

四、指导“自己购物”。

教师:该自己买东西了。你最想要什么东西,是怎样买的?按照刚才的方法,脑海中浮现画面,眼前出现情景,请按照老师的提示完成。

1、小组学习,推荐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最高水平,一会儿在全班汇报。

出示课件:我来到——区域,看到——(商品的形状、颜色、价钱,自己当时的心情)购完后的心情。

2、全班汇报。精彩之处用掌声表示,并注意问题。

3、学生后再请一位同学说。

4、请三位同学描述三个画面。教师出示课件,给出三个画面的开头。课件内容:

(1)走进商场,放眼望去,呵,真漂亮!只见……。

(2)随着购物的人流,我继续前进,只见……。

(3)我来到区域,看到……。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七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八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预测”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童话故事,学会预测故事情节,续编故事。《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本课描写了老屋帮助很多人,为他们遮风挡雨的故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本课作者记叙了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是怎样帮助别人的;《不会叫的狗》本课三首古诗词描写了一只不会叫的狗向别人学习叫的故事,重点是边读边预测故事,学会预测故事结局。

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里的故事》;习作主题是看图《续写故事》;语文园地是由“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栏目组成。

本单元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和学会预测故事情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课文的内容出发,采用合适的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猜测兴趣,并以做游戏辅助教学,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生字、生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体会童话的魅力。

3、积累字词,并掌握字词的基本作用。

4、锻炼说话能力,敢说、乐说、巧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与课文、视频、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故事的美好,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技巧。

2、在自主识字、合作探究中,掌握生字,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技巧。

2、在自主识字、合作探究中,掌握生字,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书画能力。锻炼说话能力,敢说、乐说、巧说。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故事的美好,培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预计用10个课时安排教学。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九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执教时间: 年 月 日

一、日积月累

1.导学:“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你不会的一定要记得问老师!”小朋友们,这样的话你听过吗?你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吗?对,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多学,多问。这些话,在很早很早以前,很多名人就说过了,不过说的稍有不同。

2.比赛游戏形式学习“日积月累”中的名言。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名言。

(1)一比:自己读一读,借助拼音读正确。

(2)二比:和同桌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又流利。

(3)三比:指名领读。

(4)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5)他们说的和我说的有什么不同?(意思相同,但是表达言简意赅。)

(6)尝试背诵。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

二、和大人一起读

1.引出主题,激起兴趣。

教师:你们喜欢听孙悟空的故事吗?你知道孙悟空打妖怪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听一首儿歌《孙悟空打妖怪》。

2.教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初步理解儿歌的内容。

(1) 你们仔细看看图文画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再跟老师念一念,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跟念时,教师加重末尾一字的发音,引导学生发现“咚、空”等字押韵的规律。

3.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儿歌,从中体验活动中的快乐情绪。

教师通过打击乐节奏来逐步提高念儿歌的速度,增加儿歌的趣味性和难度。学生一边有节奏地敲击乐器,一边流利愉快地念儿歌。

4.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情、动作表现其对儿歌中正、反两面人物的不同情感。

(1)这首儿歌里你喜欢哪些人,不喜欢哪些人?说说你的理由。

(2)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设计恰当的表情和动作,看谁表演得最形象。

(3)指生到前面表演。

(4)老师打节奏,同学们一边读诗一边用自己喜欢的表情和动作表演。

三、课后延伸,亲子读诗

把这首儿歌推荐给爸爸妈妈,让他们和你一起用快乐的形式朗读儿歌。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1、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怀。

2、体会维也纳的特点,理解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教学重难点: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古城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古典音乐的情怀,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分析第9课:音乐之都维也纳。

2、指名朗读。

3、学生提出问题(一边提一边问)。

a:维也纳在什么地方?

b景色怎样?

c:哪个词语用的好?

d:“风韵”是什么意思?

e:与“风采”“景色”相比为什么“风韵”更好?

f:本自然段写了什么?

1、指名朗读。

2、提出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

(2)、哪一句是总起句?起什么作用?

(3)、课文中交代了有哪些音乐家在这里生活过?

(4)、有哪些词语用得好?

(5)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1、用一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3、4、5、6自然段。

2、分段提出问题并解答。

(1)学习课文第三段自然段。

a、找出总起句。

b、为什么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c、哪个词用的好?

d、用“装饰”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a、找出课文的总起句。

b、为什么“天天离不开音乐”?

c、“飘溢回荡”为什么不用“飘扬回响”?

d、哪个词语用得好?用“几乎”造句?

e、引导学生归纳本段段义?

(3)第五段问题。

a、中心句是哪句话?

b、为什么被称为歌剧中心?

c、哪个词语用的好?

d、用“金光闪闪”造句。

e、归纳本段段义。

a、本段写了什么?

b、我国民族乐团哪年在这里演出?

c、说明了什么?

师概括总结文章最后自然段。

今天,我们学习了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只是地球上璀璨明珠的一颗,有更多更美好的风光等待着我们去赏析,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能身临其境去体会世界各地的美,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搜集有关世界名都资料。

板书设计: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十一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事,或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

2.会书写一个生字“山”,认识一个新笔画“竖折”。

3.正确朗读儿歌。

教学重点:

1.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朗读儿歌。

教学难点:

会书写一个生字“山”,认识一个新笔画“竖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我说天,我对地;

我说黑,我对白;

我说长,我对短;

我说远,我对近。

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快把你们说的小对子读一读,你们说的这些小对子都是由相反的字组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小对子,这里面也有小对子,可他们就不是反义词了。出示《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齐读课题,认识对字。

你能给对字找到他的好朋友,让他们组成词语吗?

对手、对面、成对、对联、对错。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学习第一句【云对雨,雪对风】。

读着读着,快看,里面有一个生字宝宝跳出来了。

a:云图片记忆。

出示云的象形,你是怎么知道的?

原来我们的象形文字真有意思,一幅画就是一个字。

b:云组词应用。

c:图片学习雨。

d:声音导入学习风。

5.学习第二句【花对树,鸟对虫】。

a:学习花,组词积累。

b:图片认识虫,组词识记虫。

6.学习第三句【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通过图片理解山清水??

柳绿桃红。

7.诵读儿歌。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要求写的生字。

3.指导书写。

(1)一看笔顺,认识新笔画。

(2)二看结构。

(3)三看关键笔。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你们还想读这样的小文章吗?这篇选自《声律启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从古代到现代,吸引了很多人。课下你也可以拿起来这本书读一读。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通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名字或他人的名字。

对名字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清楚其中蕴含的意义。

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1.表达时要口齿清楚,思路清晰,讲清名字里蕴含的意义。

2.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教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体验法、合作交流法。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介绍自己的名字或他人的名字。

2、对名字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清楚其中蕴含的意义。

3、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勇于评价,学会评价。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往往都蕴含着父母对你们的期待与希望,你知道自己的名字里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请跟大家说一说!

二、小组合作,交流。

和同学说一说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可以是关于自己名字的,也可以是关于他人名字的。听同学讲的时候,如果有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向同学提出来。

注意:要学会倾听,有不懂的地方,适时发问。别人讲话时,要有礼貌地回应。

通过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四、全班交流。

1.每一组挑选一名同学,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讲明名字里蕴含的故事,说清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或希望。注意:口齿清晰,讲述完整具体。

2.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

3.讲讲今后的打算。

4.师生共同点评。

5.评比:谁讲得最好。

五、畅谈收获,深化认知。

通过今天的口语交际,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讲清楚了解到的信息。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

课时作业:

回家和家里人说一说,你从同学的讲述里发现了哪些有趣的事?

课后反思:

语文单元整合教案篇十四

1、本单元以“风雪”为题,包括两篇主题课文和两篇自读课文。《瑞雪图》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大雪的喜悦之情。《下雪的早晨》写作者在雪后宁静的早晨,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抒发了作者喜悦和期盼之情。《深山风雪路》记叙了邮递员在冬天的风雪里,仍在古长城旁的荒凉险峻的山间邮路上,为人民送书报信件的事迹,赞扬了老吕二十五年如一日,为邮递事业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阅读课文和谐的唱出了一曲雪瑞人美的颂歌。说明文《雪》,对雪的形状、重量,雪的形成及雪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等,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2、本单元语文天地中的摘录笔记和错别字检阅,主要是复习以前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读一读”介绍了两句与雪有关的古诗,主要是由今而古,领略雪的意味。

3、口语交际中安排了说雪或想象中雪景的内容,旨在启发学生把平时所见、所想与本单元所学结合起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笔下生花安排了写学期总结,既是对总结这种形式的学习,又是学生对自己语文学习的总结,可与金钥匙的内容结合起来。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1、认识13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学习一些朗读技巧,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朗诵)。

3、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及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联想与想象。

4、学习整理资料。学习写个人总结。

5、“开卷有益”让学生自己品味,培养学生多读自悟,品词赏句。

学会生字。记准读音,分清字形,了解意思。能够正确、工整、美观的进行书写。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条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描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1《瑞雪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510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