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而作为《论语》的读者,我们也应该深入理解其内容,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本文将从我的角度出发,分享几个关于《论语》中的心得体会。
二、孔子的仁德之道
孔子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将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德观念推向了高峰。《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仁”,就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准则。在《论语》中,“仁”体现着一种宽容,一种善良和体恤他人的品质,这一品质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的关键所在。
另外,孔子也极为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说明了孔子提倡的“以礼相待”的人际交往方式。这也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关系的重要体现。
三、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注重学习,他认为知识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和基础。《论语》中不仅有各种学问的讨论,更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很多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式和心态。
在当今社会,时刻学习是一种常态化的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快速变化、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自我提升是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论语》中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都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重要原则。
四、谦虚的美德
《论语》中一些和谦虚有关的句子也颇有启示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内容都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从中获得正面的引导和启示。
人们普遍意识到,谦虚是一种美德。拥有谦虚的品质,可以使个人更加接受反馈和挑战,从而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快速发展。此外,谦虚的态度也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并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五、自律的价值
孔子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一种自律的价值,为人处事应该有一些原则和规范。《论语》中的句子“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忠告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切实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自律。
事实上,只有自律才能为我们的人生增加不可替代的价值。一个能够自律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和目标来行动,并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而自律不仅使个人奋斗更有价值,甚至能够传递出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影响身边的人与环境。
六、结语
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论语》的思想进行了整理和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和帮助。无论是心境还是人生,都需要借助优秀的经典来引导前行。而《论语》恰是这样一部经典,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现实价值,给我们的人生注入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引。对此,我们都应该谨慎对待,认真学习,才能更好地将其悟思于心,应用于生活。
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祭孔从七月四日就开始了,我们一起乘着动车开开心心地前往曲阜。晚上,还和鲍老师拍了张照作为留念呢!
七月五日的太阳和我们差不多一起起床!那是因为我们要去孔庙了,导游说因为要让我们赶在上班之前,所以要让我们6点在车上会合后出发。
里面最让人激动人心的是祭孔大典,它在我们看完节目之后,几个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像圣诞树一样的东西,把我们领上了台,隆重的祭孔大典终于开始了!可是让我们没卢到的是,我们在烈日下足足站了一个小时!最后一个项目:黄巾佩戴,这黄巾看别人戴起来很热,因为那条黄巾很厚。但是轮到我们知本班上去领黄巾,轮到我的时候,一位身穿古代服装的人,帮我戴上了黄巾,在那一刹那,非但没热,反而觉得脖子里凉快了一下!刚才还有很多人在说黄巾像什么呢!比如面条,热腾腾的',可现在就安静了,按广播行了三拜礼。
下午还去参加了拓片活动,可好玩啦!可以把自己拓好的宣纸带回家呢!
这次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论语”是一部很重要的书籍,它的内容还常常被人们所引用。《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孔子极度看重学习的意义,也为他的整套思想体系打下了基础。下面,我将谈谈我在阅读《论语》中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读论语的方法:
我们读论语,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在论语采取“问答”的形式,大多数章节的开头都是“子曰”的形式,然后其他人根据这个话题继续发问,孔子再予以回答。这种问答形式,可谓“娓娓道来”,像是一场现场辩论,读起来更加饶有兴趣。我们需要在读论语的过程中,谨记这种读法,跟随着问题和答案的进行,全面地了解每个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第二段,融入实际生活:
在《论语》中,孔子许多的教诲都可以通过与现实进行比较和联系,更好地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孝道的传承至今仍为人们所提倡,此时可引申《论语》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在父母依然健在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地不远离他们,不去东飘西荡。往往时下的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上繁忙,很少有时间回家看看父母,我们通过入手,以此时刻提醒自己进行调整。人们要时刻牢记,孝敬父母是推动家庭和谐发展、增进自身修养的不二法宝,才能不断地借鉴《论语》及其思想来对待自身的生活。
第三段,为人处世:
《论语》除了强调平时防备那些谗言扰乱心绪,同时也教人为人处世之道。它告诉人们要懂得融会贯通,在与人交往时,常常要考虑到对方的立场和想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指出面对困难,不能瞎凑或者照猫画虎,我们要做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亲不识,礼不识,请问其出?”,学会换位思考,明确问题的重点,方能解决问题。文章指出,日子朝气蓬勃、充满无限激情,但生活、工作中同样需要体现精神,才能真正走进理想的生活。
第四段,自律与自我要求:
《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不仅仅用于与人相处,其实也和自己斗争息息相关。要成功,就必须时刻警醒自己,时时对自己进行审视,发掘懒散和自满情绪,不能沉醉在成功的荣光中。自律能使人变得更优秀,在健康合理的要求下,让我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不断提升自我,更好地服务人类。
第五段,勇于承担损失:
打好人生的底牌,不受损失是不可能的,就像孔子所讲的:“责之以礼,而不怒;温其如之,而终以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利钱。”读到这一段,能够理解到应该勇于承担,奋斗终生。即使一时承担不起,随时准备着承担,做到悉心保护、勇于担当,将自己化成富有的文化遗产,为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生命美好做出贡献。
总之,经过一番对《论语》的阅读,我们能够深刻地理解人生之道,感受到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时刻坚持永不放弃,勇于前行。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导大家了解《论语》的核心思想,更好地引导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对“益者三友”及“损者三友”进行了深刻的详细的解释,其内涵令人思考!人生难得一知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标准,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的打开了一个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安宁,我们国家的理想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和言论。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它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基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讲座,听取了关于《论语》的精彩讲解。通过这次听讲,我对《论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儒家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听《论语》的经典语录,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孔子相信,教育是改造个体和社会的关键。他注重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强调了仁爱、忠诚和孝道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并认为这些品德应该成为一个人成为伟大君主、贤良父子或忠诚朋友的基础。通过《论语》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其次,通过听《论语》的解读,我对仁爱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论语》中,孔子经常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仁爱是一种广泛的爱,不仅仅是对家人和朋友的关爱,也是对陌生人和敌人的体谅和宽容。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爱,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通过《论语》的学习,我明白了仁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责任和义务。而当我们每个人都能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时,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
第三,通过听《论语》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强调的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孔子教育弟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教导,而是应该积极思考和独立判断。《论语》中,有许多训词和对话体现了孔子强调思考和求知的态度。他不仅要求弟子们从书本中学习,还强调通过实践和自我反省来增加知识和提高自己。通过听《论语》的解读,我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并且实现个人的价值。
第四,通过听《论语》的学习,我体验到了孔子对于坚持道德的重视。《论语》中,孔子不仅强调君子的品德,也强调了维护人与人之间正义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以德报怨”的思想,即通过以善良和仁爱来应对恶意和仇恨。他还强调了道德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维护道德,才能实现和平和稳定。在如今充满挑战和分歧的世界中,孔子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通过听《论语》的学习,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永恒的魅力。其强调家庭伦理、友情、忠诚和责任等价值观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并通过历代的教育传承下去。通过《论语》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我们身份认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继续传承。
总结以上的学习体会,《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观念,更从中传承了崇高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通过听取《论语》的解读,我感受到了孔子的大智慧和温文尔雅。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指南,也启发了我们去思考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我相信,《论语》的智慧将陪伴我们通过挑战和困境,不断成长和进步。
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可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并以孔子的思想为主旨。作为经典之一,《论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研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悟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真谛,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对《论语》的理解,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我在阅读《论语》后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修身篇
《论语》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毫不掩饰地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修身是以德为根本,要追求道德修养并付诸行动。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有胸怀,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而一个小人则往往过分计较,心胸狭窄。只有修身好德,做一个“君子”,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光明坦荡。
第二段:齐家篇
《论语》中提到的“齐家”即家庭美满和睦,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孔子告诉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意味着孝顺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件事情,不能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而对父母不闻不问。同时,孔子在《论语》中还多次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他认为,家庭和睦能够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只有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才能让我们自己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第三段:治国篇
治国篇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思想,并在实践中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治理念。例如,孔子强调君主要有仁德才能治理国家,并认为君主应该多听取智慧人士的意见,掌握科学的治国方法。通过阅读《论语》,我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君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同时也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和谐共处。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下,国家才能实现繁荣和稳定。
第四段:平天下篇
《论语》提到的“平天下”是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孔子关于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对于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的批评,并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例如,孔子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味着人们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永不自满,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理念,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为改善社会而努力。
第五段:总结篇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体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修身是最基础的,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人品德,才能够更好地齐家。齐家是家庭和睦,只有和谐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治国是对于一个国家的管理,只有有明智的领导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平天下是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每个人都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为改善社会做出贡献。通过阅读《论语》,我明白了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人生有远大的目标,有责任心,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光明坦荡。
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令我深思熟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就是我们班这个小小的集体也会有“姚明”“王羲之”“达芬奇”“宋祖英”“华伦庚”“冰心”等。有的人学习不好,可是篮球却是动若脱兔;有的人体育不好,可是书法却是龙飞凤舞;有的人书法不好,可是绘画却是栩栩如生;有的人绘画不好,可是唱歌却是娓娓动听;有的人唱歌是五音不全,却是满脑子的数学;还有的人对数字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倒是写起作文来便妙笔生花了。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啊。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所谓平凡人学习他们好的一面,就像是置身在一片树丛中的一小株嫩苗,在旁边许多的植物滋养下茁壮成长,并且长成一棵坚韧不拔的大树。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著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5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