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礼记的心得体会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09:38:12
最新读礼记的心得体会范文(16篇)
时间:2023-11-17 09:38:12     小编:影墨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经验。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注意语言的规范和准确性,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一

这篇是讲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讲小康的情况。开头孔子参加祭祀以后,走到宫阙上参观,叹息鲁国祭礼的不完备。他的弟子言偃问他为甚么,孔子说:

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属于大家的。那时候的官吏是:选拔贤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来作事。个人修养是:讲求信义,和睦相处。对于社会,不只是爱自己的父母儿子,也爱别人的父母儿子。社会是:老年人有养老的地方,壮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长的地方,其它残废有病的人都有疗养的设备。工作:男的有职业,女的有家庭。生产货物,不必为己;尽力怍事,不必为己。这样一来,没有阴谋,没有强盗,小偷、乱徒、贼党,连大门都不必关。这就是大同世界。

后来大道不实行了,天下变成了私有的。大家只爱自己的父母、儿子。货物、力量只是为自己。天子和诸侯把爵位传给自己的子弟。建筑内外城和护城河,作为防备。以礼义来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把功劳当作自己的。以礼来断是非,赏罚人民。这是小康政治。

儒家是入世的,从个人的修养作起,到家庭,到社会,以至全国、全世界。礼记大学篇的八条目是: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使知识达到极点),正心(心意真实无妄),诚意(意念真诚),修身(修养自身),齐家(家庭圆满),治国(国家富强康乐),平天下(世界太平)。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作去,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二

暑假里,我阅读了许多书,使我印像最深的,是《礼记》。《礼记》中说“礼”的部分,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礼记》中说道:“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可见“礼”是非常重要的。“礼”就是礼貌、礼仪,“有礼”就是讲文明、有礼貌、懂礼仪。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

有礼必须从日常生活的言行做起,做到讲文明、有礼貌。比如:不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爱护公物,坐公交车时主动给需要的人让座;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见到熟人要问好,需要别人帮助时用“请”,得到别人帮助时真诚道声“谢谢”,和别人告别时说声“再见”等等。

一个有礼的人,不仅让人与他相处时心情愉快,而且也能使他自己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反之,一个无礼的人,不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我就亲眼目睹这样的例子:有一回,我去图书馆借书,在门口看到有位叔叔问门卫爷爷:“指南书城搬去哪里了?”门卫爷爷生气地说:“不知道!”我以为爷爷是真的不知道,就上前告诉了叔叔,等叔叔走后,门卫爷爷说:“这个人,那么没礼貌!连称呼都没有!”我这才明白,门卫爷爷不是真的不知道,他是觉得叔叔没礼貌才故意不告诉他的呢!我想,如果叔叔能够礼貌用语,门卫爷爷一定会告诉他的!

做人须有礼,人有礼则安!有礼的人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人们更乐于帮助他。同学们!“有礼”不在于嘴上功夫说说而已,而在于真正的践行,让我们从小学礼,从我做起,做一个知礼、懂礼、讲礼的现代文明人!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三

藏书三千,门生诸多。拜读之客,异于十乡九里。

家一子,自幼喜习文练武,亲友赞之,甚是喜爱,而今以十八、九之。淡薄功名利禄,不曾赶考。

择日,与友相约,漫于湖畔。而兴已致,与友对柳作词,同回之路,巧遇歹人,武斗于此。友见状,即呼行人,歹见闻而溜之。

友见其笑而闻,曰:“其歹人以恶之对,何而笑之?”

曰:“以恶报恶,歹以伤,不能为恶,何而不笑?”

友不解,其有曰:“以君之礼待君,以歹人之礼报于歹人。”

重庆九龙坡区重庆铁路高级技工学院高一:子泉。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四

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能够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好处。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内含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

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五

以礼为器,就可导致“大顺”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乃是盛德的表现。礼能够消除邪恶,增进本质之美,用到人身上则无所不正,用到做事上则无所不成。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才一年四季从头到尾总是郁郁葱葱,枝叶永不凋落。君子有礼,也恰是如此,他不仅能与外部的人和谐相处,而且能与内部的人相亲相爱。所以人们无不归心于他的仁慈,连鬼神也乐于消受他的祭品。

先王制定的礼,既有内在的实质,又有外在的形式。忠信是礼的内在实质,得理合宜是礼的外在形式。没有内在的实质,礼就不能成立;没有外在的形式,礼就无法施行。礼应该是上合天时,下合地利,顺于鬼神,合于人心,顺于万物的一种东西。四时各有不同的生物,土地各有不同的出产,五官各有不同的功能,万物各有不同的用途。所以,不到节令的动植物,不是当地的土特产,君子是木拿来作为祭品的,即令拿来,鬼神也是拒绝享用的。住在山里,却以水里产的鱼鳖作为礼品;住在水边,却以山里产的鹿永作为礼品。这样的作法,君子认为是不懂礼。所以,一定要按照本国物产的多少,来确定其行礼用财的基本原则。礼品的多少,要看国土的大小;礼品的厚薄,要看年成的好坏。所以即令遇到灾荒之年,民众也不恐惧,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君上在制丰时是很有分寸的。

先王在制礼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要合乎时代环境,其次是合乎伦理,再其次是区别对象而不同对待,再其次是合乎人情,最后是要与身份相称。举例来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那是禅让的时代;而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封王,那是革命的时代。这就是时代环境问题。《诗经》上说:“周文王兴建丰邑,并非急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是追念祖先的功业,显示自己的孝心。”意思是说,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做。对天神地祗的祭祀,对列祖列宗的祭祀,其中体现有父父子子之道和君君臣臣之义。这就是个顺的问题。’社樱之祭,山川之祭,鬼神之祭,祭的对象不同,礼数也随之不同。这就是个体的问题。某家有了丧祭之事,理应有一笔相当的开销,而作为亲朋好友也应该对丧家有所蹲赠,这便是个宜的间题。大夫、士的祭祀,虽然只用一只羊羔或一头小猪作供品,但到末了,每个助祭的人都可得到一份祭肉;而天子、诸侯的祭祀,尽管是以牛、羊、泵三牲作为供品,但到末了,也还是每人一份祭肉,不会有什么剩余。这就叫做与身份相称。诸侯可以拥有龟,并以为珍宝;可以拥有圭,并以为祥瑞。而大夫之家就不得这样,不得把大门建成宫阀形式。这也是讲的合乎身份问题。

礼节有时是以多为贵。例如,天子的宗庙是七所,诸侯则是五所,大夫则是三所,士则是一所。又如,天子的饭食可以有二十六道菜,公爵则只有十六道,诸侯则只有十二道,上大夫八道,下大夫六道。又如,诸侯亲自出访,可以带七个随从,主国馈赠的奢汽多达七牢;而诸侯的卿出访,只可以带五个随从,主国馈赠的警汽只有五牢。又如,天子的坐垫是五层,而诸侯只是三层,大夫只是两层。又如,天子去世,七个月以后才下葬,葬时,茵和抗木各用五重,霎用八个;而诸侯则五个月以后即下葬,葬时,茵和抗木各用三重,婴用六个;大夫则三月而葬,茵和抗木各用两重,婴用四个。这都是以多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少为贵。例如,天子出巡,没有副手。天子祭天,仅用一头牛。天子驾临诸侯,诸侯也仅用一头牛犊款待。又如,诸侯互相朝聘,只用郁笆献宾,不设大盘小碗的菜肴;而大夫来聘,主国在招待时,不仅要有酒,而且要备菜肴。又如,天子进食,吃一口就说饱了,须劝惰才继续进食;而诸侯进食,吃两口说饱了;大夫和士进食,吃三口说饱了;至于体力劳动者进食就没有这般斯文,啥时候吃饱,啥时候算数。又如,天子祭天所用的大格,只用一圈繁缨作为马饰,而干一般事的次格,就用五圈繁缨作为马饰。又如,圭璋是最贵重的玉,可以单独作为礼品进献;而唬横是次于圭璋的玉,不可以单独作为礼品进献,而必须在以酒酬宾时附带进献。鬼神比人尊贵,但祭祀时却只使用一层席子。又如诸侯临朝,大夫人数少,国君就逐个地与之行礼作揖,而士的人数众多,国君就对他们集体作一个揖就算了事。这都是以少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大为贵。例如宫室的规模,器皿的尺寸,棺撑的厚薄,坟头的大小,这些都是大者为贵。但是,礼在某些时候又是以小为贵。例如宗庙之祭,尊者献尸用较小的爵,贱者献尸用较大的散;尸入之后,尸尊,举起奠解;主人卑,举起角杯而饮。诸侯中的子爵男爵在宴饮宾客时,击是最大的酒器却放在门外,壶是较大的酒器就放在门内,瓦俪最小,是国君和客人酬醉所用,就放在堂上。这都是以小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高为贵。例如,天子的堂高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又如,只有天子、诸侯的大门是高大的宫网,大夫、士则绝对不可。这都是以高为贵的例子。礼在有的'时候又是以低为贵。例如,天子祭天,祭礼并不在高坛上举行,而是在坛下扫地而祭。又如,天子、诸侯的酒杯不用托盘,大夫的酒杯则用托盘,士的酒杯要用高脚托盘。这是以低为贵的例子。

礼在有的时候是以文饰为贵。例如,天子穿的龙袍有九种图案,诸侯的祭服只能有七种、五种或三种图案,大夫只能有一种黑青相间的张形图案,至于士穿的衣服,没有任何图案,只是上身玄衣,下身浅绛色之裳而已。又如,天子头戴的冕,有用朱、绿二色编织的丝绳用来穿玉,垂旎十二条,而诸侯之冕仅垂旎九条,上大夫七条,下大夫五条,士三条。这是以文饰为贵的例子。礼在有的时候又是以朴素为贵。例如,祭天时天子所穿的大裘不叫露出来,在父亲的面前不须装模作样,天子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琢,作为上等祭品的肉汁不加任何调料,祭天用的大格朴素无华,上面只铺一层蒲席,牛形的酒尊是用粗布覆盖,勺子也只用本色的木头来做。这是以朴素为贵的例子。

孔子说:“礼,不可以不加以审察。礼有种种不同,该减少的不能增加,该增加的也不能减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礼要注意相称。礼之所以有以多、大、高、?文为贵者,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心向外界炫耀的。王者的道德发扬,普及万物,统领的事情又千头万绪,无所不包,像这样,能不以多、大、高、文为贵吗?所以君子就乐于向外界炫耀。礼之所以有以少、小、下、素为贵者,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心表示内在之德的。内在之德所具有的密致精微程度,遍观天下所有之物,没有一件可以与之匹配的,这样的话,能不以少、小、下、素为贵吗?所以君子就格外注意内心的修养。古代的圣人,既注重内心的修养,也乐于对外的炫耀,有时候以少、小、下、素为贵,有时候又以多、大、高、文为贵。所以先王在制礼时,该少的不能让多,该多的不能让少,追求的目标就在于一个相称。由此看来,大夫以上的贵族用太牢作为祭品,与身份相称,这就叫合礼;士用太牢作为祭品,与身份不相称,这就叫盗窃。管仲身为大夫,却使用镂花镶玉的篡,系着朱红的帽带,住室斗拱上雕刻着山形图案,梁上的短柱刻着水草,君子认为这是过分,膺用了天子诸侯之礼。齐国的晏子也是大夫,他祭祀祖先时用的猪蹄膀太小,连一平碗也不到,穿戴着洗过的旧衣帽就去朝君,君子认为这是小气,不合乎大夫的身份。由此看来,君子行礼,不可不慎。因为礼是规范人们生活的纲纪,如果纲纪散乱,那么人们的生活也就乱套了。孔子说:‘作为一个知礼的人,打仗则必胜,祭祀则必定得到保佑。’就是因为他深刻领会了卒要相称的道理。”

君子说:“祭祀的本意在于思亲,不在于祈福;祭祀都有一定的时间,不能说提前举行就好;祭祀用的礼器玉帛都有一定的规’格,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举行冠礼、婚礼,察告祖先是应该的,但也不须为此而另行祭祀;祭祀所用的牺牲不可全都追求肥大,供品也不可全都追求数量。”孔子说:“减文仲怎么能说是懂礼的人呢?夏父弗纂颠倒了宗庙祭祀的顺序,他作为四朝元老也不加阻止。而且在灶神面前举行播柴之祭也是驴唇不对马嘴。须知灶神是一位发明了炊器的老妇,在祭灶神时,只要把供品放在盆里、酒放入瓶内就行了。”

所谓礼,就好比是人的身体。身体如有缺陷,君子就把他叫做残疾人。礼如果用得不当,就好比人体有残疾一样。礼有时以大、以多为贵,有时以小、以少为贵,有时以高、以文为贵,有时以素、以下为贵。以大、以多为贵者就不可随便减少,以小、以少为贵者就不可随便增加,以高、以文为贵者就不可随便遮掩,以素、”以下为贵者就不可随便装饰和加高。所以,虽然礼的纲要有三百条,礼的细则有三千款,但它们追求的都是一个诚字。这就像人要进屋,没有不是从门而入一样。君子对于礼的态度,有时候是通过贵少、贵小、贵下、贵素而表达其诚,有时候是通过贵多、贵大、贵高、贵文而表达其诚。君子在具体行礼的时候,有时是放任感情毫不掩饰,有时是情感服从理智,有时是不分贵贱,上下一样,有时是按顺序递减礼数,有时是取物于上而普施于下,有时是根据推理而提高规格,有时是效法天地而文饰至极,有时是效法天地而文饰有限,有时是卑贱者袭用高贵者之礼也不犯忌讳。

夏商周三代的礼都贯穿着一个诚字,民众共同遵循。从形式上看,有的尚黑,有的尚白,夏代开始创立,殷代有所因循。例如,在祭祀过程中,在夏代尸始终是立着的,在殷代则始终是坐着的,周代的尸也是始终坐着,而且凡助祭者都可以告诉尸如何保持威仪和劝尸饮食,并无固定的人选,这种礼数是从殷代学来的,其至诚之道是一样的。不过,周代有六尸依次互相劝酒的仪式,.这是殷代所没有的。所以曾子说:“周礼的六尸互相劝酒,就好像众人凑钱喝酒一样。”

古代的哲人讲过:用接近现代人情的东西作祭品,并非最高贵的祭品。例如祭祀至高无上的天是用牲血为祭品,合祭列祖列宗是用生肉,祭祀社樱是用半生不熟的肉,祭祀小的神鬼是用熟肉。熟肉是接近现代人情的祭品,但并不高贵’。最高贵的倒是牲血。所以君子对于礼,并非一时冲动来表达自己的敬意,而是有所效法于古人。所以两国国君相见,宾主都要各自安排七个随从传话,不然的话就显得太简单了;客人要三次向主人表示不敢当,主人要三次礼让客人先入,然后才登堂,不然的话就显得太急促了。所以,鲁国人将要祭上帝,就一定先告祭于宗庙;晋国人将要祭河,就一定先祭祀淖沱河;齐国人将要祭泰山,就一定要先祭配林。祭天祭祖,祭前的三个月就要精心饲养牺牲,祭前的十日,要先进行七天的初步斋戒,接着再进行三天严格的斋戒,然后才举行祭祀,真是谨慎到顶点了。所以,行礼时必有司仪指导,乐师必有扶持引路的人,这才显得十二分的温文尔雅和从容不迫。

礼的种种规定,有时候是表现了人的回归天性,有时候是表现了人的遵守传统,总而言之,就是不忘其根本。例如,凶丧之事,用不着谁来教导,人们悲从中来,自然会号眺大哭;朝廷宴飨群臣,钟鸣鼎食,参加者自然无不快乐。这是回归天性的例子。又如,现在的人们都把饮用甜酒作为美妙的享受,但在祭神时却以清水一杯为贵;今人使用的快刀非常适用,但在分割牲体时偏要用迟钝的莺刀;今人的坐垫,下面一层蒲席,上面再加一层竹席,坐着多么舒服,而祭天时却仅仅铺上一层庄稼秆就当席子。这是遵守传统、以原始为贵的例子。所以先王在制礼的时候,一定是考虑到了人的回归本性和遵循传统这两个因素,所以后人才可以效法和便于学习。君子说:“如果内心没有体验,观察事物就不会明白。要想把事物观察明白而不借助于礼,就不可能达到目的。”所以,不按礼来办事,就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不按礼来说话,就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一所以有这么一句老话:礼是一切事物的准则。

所以从前的先王在制礼时,就依据事物固有的特性而赋以意义。所以举行祭祀一定顺着天时,啥时候祭啥神绝不错乱;举行朝日、夕月之祭,一定仿照日出于东和月升于西;祭天是至高无上之祭,那就必定凭借本来就高的圆丘;祭地是至卑无二之祭,那就必定凭借本来就低的方泽。所以就风调雨顺,君子都勤勉不倦的报答神功。所以古昔先王在将要举行祭祀时,崇尚有道德的人,尊重有道艺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选拔这些贤人放到助祭的位置上,斋戒之前还要聚众宣誓,以诫不恭。然后才在圆丘上祭天,在方泽中祭地,登上泰山播柴向天报告成功,在南郊选择吉地祭祀天帝。因为播柴向天报告成功,所以凤凰来仪,龟龙毕至;因为祭天帝于南郊,所以风调雨顺,冷热按时。这样,圣人只要在临朝时南面而立,不须操心,天下也就太平了。

天帝垂示至高无上的教导,圣人具备独一无二的道德。表现在宗庙之中,堂上,晕尊陈设在东阶,牺尊、象尊陈设在西阶;堂下,悬鼓设在两阶之间的西边,应鼓设在东边。国君站在昨阶上,而其夫人站在西房中。这好比太阳升于东方,月亮升于西方。这象征天与地的不同,所以夫妇的位置才会这样。国君从东阶走到西阶用牺尊、象尊醉酒,其夫人则从西房走到东阶用罄尊醉酒。堂上的礼仪象征着阴阳交互,堂下的鼓乐也此起彼应,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景象啊!

礼是追溯事物本始的产物,乐则是大功告成以后人心快乐的表达。因此,先王通过制礼以体验前事,通过作乐以陶冶情趣。由于礼乐有这等来历,所以观察一个国家的礼乐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治乱。蓬伯玉说:“君子一类的人都很明达。”他们只要观察到了器物,就可以推知工匠的巧拙;只要观察到了人的外部表现,就可以推知它的愚智。所以说:君子对于用来与人交往的礼乐是无不谨慎的。

太庙之内的祭礼真是叫人肃敬动容。首先,国君亲自把牺牲牵入太庙,大夫协助拿着杀牲告神的玉帛紧跟其后。接着,国君又亲自制祭,夫人献上盎齐之酒。接着,国君又亲自馈熟,夫人再次献酒。在这个行礼过程中,卿大夫紧跟着国君,而命妇紧跟着夫人。说到他们的神情,那是毫不搀假的恭敬,那是专心致志的忠诚,又是那样地迫不及待地想让祖先享用供品。牵牲入庙时,先在庭中告祭于神;进献生血生肉时,又在室中告祭于神;进献熟肉时,又在堂上告祭于神。三次告祭都不在同一地方,这就意味着求神而又不知神所在的确切位置。先设正祭于堂,又设祭于庙门之外,就好像是在询问:“神是在那边呢?还是在这边呢?”一献之礼是不够讲究的,三献之礼就有点看头了,五献之礼就礼数更加详备,至于七献之礼,那真是神乎其神了。

大飨的祭品是那样的丰盛,贡品是那样的众多,恐怕只有天子才能有那样的排场吧!牛肉、羊肉、猪肉、鱼肉、干肉,包罗了普天之下的美味佳肴;篷豆中盛放的祭品,山珍海味,瓜果李枣,都是四季风调雨顺的产物。四方诸侯的贡金,表示他们的服从天子;诸侯给天子的见面礼,是束帛加璧,表示他们对天子美德的尊敬。诸侯贡品的排列,宝龟放在前列,因为龟能预知未来。其次是黄金,因为它能照见人情。其次是丹砂、油漆、蚕丝、棉絮、大竹、小竹这些日常用品,这表示普天之下的物产都是供给天子使用的。其余的贡品没有固定的品种,原则上是你这个诸侯国有什么土特产你就贡献什么,这表示再遥远的东西天子也能得到。大飨礼毕,来宾走出庙门时,奏起送宾的乐曲《陕夏》,以显示礼数的隆重。天子亲自在南郊祭天,这是无比的尊敬。宗庙之祭,视死如生,这是无比的仁爱。丧礼,孝子哭天号地,痛不欲生,一切发自内心,这是无比的真诚。为死者准备服装,明器,虽然明知无济于事,但也仍然尽力准备,这也表现了莫大的爱心。聘问所用的礼品,多寡都要合乎规格,这是无比的合理。所以,君子如果要观察什么叫仁义,只要观察一下礼这个根本性的东西就行了。

君子说:“甘味是五味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可以调和出百味。白色是五色的根本,在此基础上可以绘出五彩。这个道理明白了,你就知道忠信是礼的根本,只有忠信之人,才可以学礼。如果不是忠信之人,礼也不会跟着你瞎跑。由此看来,礼固然重要,而得到忠信之人更重要。”孔子说:“即令把《诗经》三百篇背得滚瓜烂熟,如果没有学过礼,就连简单的一献之礼也承担不了。懂得了一献之礼,如果不进一步学习,就未必能承担大飨之礼。懂得了大飨之礼,如果不再继续学习,就未必能承担大旅之礼。懂得了大旅之礼,未必就能担当祭天之礼。不要轻率地议论礼。”

子路当季桓子家的总管。过去季氏举行岁时的祭祖,总是天不亮就开始,忙活一天还没完,天色已黑,还得点起火把继续干。因为拖的时间太长,即令是身体强壮、敬心十足的人,也被搞得疲惫不堪。因此,许多执事的人都东倒西歪、左倚右靠地来应付差使,这实在是对祖先的大不恭敬。后来有一天,子路参与季氏祭祖,举行室内正祭时,室内室外的人在门口交接祭品;举行堂上侯尸时,堂上堂下的人在阶前交接撰具。天亮开始祭祀,到了傍晚就行礼完毕。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谁能说子路只是有勇而不懂得礼呢!”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六

《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有: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育。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姐妹重圆读书梦。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事迹,“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希望我们大家能携起手来,让美德世代相传。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七

闲暇时我常常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旁,一边品着绿茶,一边慢慢研读着《礼记》这部古代经典,那淡淡的茶香与书香顷刻间在心脾间交融、弥漫、缭绕,足以令我心旷神怡、如痴如醉,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古代,正在与古代圣贤品茗与对话。

《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又远超于《荀子》。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八

从古至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这些经典名著都给我们不同的感悟。‘四书五经’是古人必读的书。‘四书五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还有许多的书,都凝结了古人的'智慧,现在这些书也在影响着我们。

我最喜欢的是《礼记》,它时时刻刻的都在提醒着我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学会去从别人的角度去想,发现错误就要去改。这本书,还告诉我很多的做人道理。

例如:‘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然很谦虚,做了很多对人有益的事,仍然不懈怠,这样才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我的理解:有的人虽然知识不是很渊博,但是他很用功,也很谦虚,而且,做了很多好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也能称得上是品行高尚的人。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意思:克服自身的错误应该靠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必要求别人,这样再有缺点错误,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我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自身也有错误,只要靠自己的努力,不需要强求别人,就算没有改过来,这样的错误,也不会有什么抱怨的。

‘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意思:喜欢学习的人,离聪明就很近了,知道耻辱的人,离勇敢就不远了。我的理解:只有喜欢学习,知道耻辱;那么他就会很聪明,很勇敢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都离不开书,因为我们能从书中得到很多的做人道理,这些道理只有自己去感悟,才能说真正的理解了。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九

儒、道、阴阳、法、名、墨、杂、农、小说家九家为中国最早的九个学派,其中儒家和道家出现的最早。儒家的礼仪在周朝时就已经开始实行了,道家的八卦早在伏羲时就出现了。但《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所以,我觉得还是儒家更主张中道。

我认为《儒行》这篇文章就是写君子(儒士)的各种行为的。我体悟最深的一段是: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有人会把它翻译为:儒士拿忠信做甲胄,礼义做盾牌;头戴仁而行,怀抱义而居。这就是自立。可我更愿意把它译为:儒士用忠信捍卫自己的思考,用礼义来保护自己那颗纯洁的心;脑子里有一种意念是要怀着仁爱去行动,心中怀着义来处事。虽然有暴政,但也无法改变我的想法。这就叫做自立。

举两个例子吧!

周朝时,西伯(周文王)不喜欢纣王荒淫无道的统治,所以就以自己的仁政来治理国家。这可惹怒了纣王,于是纣王便囚禁了西伯。但西伯仍然依他的正道而行,最终还是打败了纣王(只不过是把他的大道传给了他的儿子武王)。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犹太人摩西的。

犹太人在埃及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埃及人便开始排斥犹太人,后来又要把所有刚出生的犹太男孩都杀掉,只有一个叫摩西的小男孩获救了。他支持犹太人信仰上帝,而不信仰多神教,最后带领大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后来的以色列),自称以色列人。

所以,如果你光会独立做饭、扫地,这不叫自立,必须有了这颗心才叫自立。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十

第一段:引入礼物的意义和重要性(200字)。

礼物是人们传递情感、表达关怀和祝福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够在无声的状态下传递深深的情感。每一个礼物都背后有着赠予者对于接受者独特的心意和寄托。无论是生日、节日还是庆祝活动,礼物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给予人们欢乐和感动,让人们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的温暖。

第二段:探讨如何读懂一份礼物背后的心意(250字)。

一份礼物不仅仅是物质实物,更是一种对于关系的呈现和表达。要读懂一份礼物背后的真正心意,需要细心观察和倾听。礼物的选择和包装往往暗藏着赠予者的心思。比如,一本书可能代表着赠予者觉得你需要更多的知识和启发;一束鲜花可能代表赠予者希望你的生活充满美丽和愉悦。此外,要读懂一份礼物的心意还需要根据你和赠予者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分析。如果是一个好友,他可能会根据你的兴趣爱好或者你最近的困扰来选购适合你的礼物。而若是家人,他们有可能从你的话语和行为中得知你最需要的东西。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一份礼物的背后所蕴含的赠予者的心意。

第三段:分享读懂礼物后的喜悦和感激(250字)。

当我们真正读懂一份礼物背后的精心心意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喜悦和幸福感。那种被人真正理解和关怀的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中,人们常常忽略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身边的人的需求和情感。当我们收到一份能够触动内心的礼物时,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赠予者的用心和关爱。同时,我们也会感激赠予者所带来的快乐和温暖。读懂礼物背后的心意让我们看到了友谊的可贵、亲情的温暖和爱情的美好。

第四段:阐述如何用心送礼,以此表达关怀和祝福(300字)。

在人们给予的礼物中,有些是花重金购买的奢侈品,而有些则是手工制作的简约小物。不论是大是小,真正重要的是赠予者在挑选和亲自制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心意。我们可以用心去观察他人的需求和兴趣,选购一样或制作一件符合其喜好的礼物。而不仅仅是心意的体现,我们也可以将祝福和关怀放进礼物当中。例如,在护士节给一个朋友送一份按摩券,以表达对她努力工作的肯定和祝福;在母亲节为妈妈制作一张贺卡,以展现感恩和爱意。无论礼物的形式如何,我们都可以用心解读别人对我们的关爱,而我们也应当用心去寻找那些值得我们投射关怀和祝福的人。

第五段:总结读礼物的体会并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其意义(200字)。

读懂一份礼物的心意是一种珍贵的能力,它让我们更加容易接受他人的爱和关怀。通过读懂礼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礼物的意义,用心去选择和赠予,用心去理解和感受。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去读懂礼物,培养一份关爱和关注别人的美好心态,以礼物传递我们的心意和祝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礼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读礼义心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礼义的重要性,并对自身的修养和行为有了一定的启示。下面我将从文明行为、人际关系、社会责任、自我修养和传承文化五个方面,谈一谈我读礼义心得的体会。

首先,读礼义心得让我深刻理解到文明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信仰、价值观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只有树立起文明行为的意识,我们才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优秀素质,促进和谐相处。在日常生活中,我学会了礼貌用语的使用,主动给老人让座,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帮助。这些都是细小的行动,但它们所传递出的文明和友善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次,读礼义心得让我明白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修养,也能够为他的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读礼义中,我不仅学到了与人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更懂得了要真诚对待他人,以平等、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与他人相处。通过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培养了更多的人际关系,让我在生活中有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再次,读礼义心得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社会责任,而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每个人共同承担责任。一个优秀的公民应该有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读礼义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贫困、环境污染等,而我也开始主动参与到一些公益活动中。通过志愿者活动和捐款等方式,我虽然不能改变整个社会,但我相信每一个人的贡献都能够构成社会进步的一部分。

再次,读礼义心得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礼义作为一种操守和行为规范,需要个人不断的培养和提升。在读礼义的过程中,我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培养,通过读经典、参加培训等方式,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如懒惰、自私等,我要通过自我反省和改正,不断完善自己,做到以身作则,成为他人学习和仿效的榜样。

最后,读礼义心得让我明白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礼义需要我们珍惜和传承。在读礼义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也深入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文化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要以身示范,将文化传递给后代,让其世代传承,使中华文明得以永久。

总之,读礼义心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礼义的重要性,并对自身的修养和行为有了一定的启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礼义修养,以更文明、友善、善良的态度与他人相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也将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第一段:引言(100字)。

礼物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具有实际价值,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然而,我们是否深思过背后的含义以及当我们将心意转化为礼物时我们又会得到怎样的经验与体会呢?本文将探讨从读礼物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感恩的力量(250字)。

礼物不仅仅是一种赠予,更是一种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读礼物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别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爱,还提醒着我们要感恩身边的一切。每一个送来的礼物都是一种祝福,是一种温暖的力量让我们感到幸福。读礼物的过程让我深深体会到,感恩之心能将我们与他人连接起来,让我们在生活中享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第三段:对自我的认识(350字)。

读礼物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当我们收到一份礼物时,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送礼人对我们的理解和对我们的认可。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读礼物的过程,发现自己可能对某些事物有特殊的偏好或兴趣。比如,当我收到一本关于自然与环境保护的书籍时,我意识到自己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并从中汲取了更多关于环保的知识。这种对自己的认识不断推动着我们成长,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

第四段:感受与回忆(350字)。

读礼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当下的感受,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每一个礼物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故事,它可能是朋友间的一次小小的聚会,也可能是情侣间的浪漫的回忆。当我们读礼物时,我们也同时回忆起了那些美好的时刻。每一次翻开这些礼物都会重新唤起那些甜蜜的回忆,让我们更加珍惜与他人共度的时光。

第五段:分享与传递(350字)。

读礼物也是一种分享和传递的过程。当我们读完一份礼物后,我们可以选择将它传递下去,与他人分享我们所收到的快乐与感动。这种分享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交流,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当我们将自己的感激和关心通过礼物传递给他人时,我们也在传递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这种传递不仅让我们与他人更加亲近,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共鸣。

结尾(100字)。

通过读礼物,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爱,还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回忆过去和传递情感。读礼物不仅是一种享受和感悟,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温暖和善良。因此,让我们在每一个收到礼物的时候,静下心来读一读这份礼物,感受其中的爱与温馨。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礼记·学记》中的内容是如此宽泛,论述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容,读之受益匪浅,古今许多思想原来都源于此。

《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敩学半。”人们总是说学无止境,人生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学的越多反而越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无穷。大千世界有无穷的奥秘拥有的知识越多好奇心就会越强,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老师教与学生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老师在教导学生时,亦能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新的体验和感知,正如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老师教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古人是如此的高明,在社会发展很落后的古代,已提出了类似于今天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策略,不得不令人叹服。而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育仍普遍存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模式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值得很多人深思。时至今日,人们才领悟到教育的弊端,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个性的发展。读了《学记》之后,在想现在提倡的教育政策,有种返璞归,向原始回归的感觉。

如果真如《学记》中提出的那样老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礼物是一种表达感激和喜爱的方式,每个人都曾收到过各种各样的礼物。然而,真正读懂礼物背后的意义并从中得到体会并不容易。通过阅读礼物,我深刻理解到礼物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并从中得到了宝贵的体会。

第一段:理解给予。

读过许多关于礼物的文章和故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给予的意义远大于接受。礼物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重要的是传递心意和情感。在社会中,很多人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选择礼物作为方式,正是因为他们明白了给予的重要意义。通过读懂礼物,我明白了他人给予我们礼物并非是为了期待回报,而是出于真心的喜爱和想念。这启示着我,在选择礼物时要贴近对方需求,并将心意融入其中。

第二段:感激之情。

读礼物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感激的力量。无论是收到一份大礼还是一份细腻的小礼物,都能让人感受到对方的真心和用心。通过感受这份真心,我学会了珍惜他人给予的一切。每个礼物都蕴含着对我们的关心和关爱,当我们能够真诚地感激和回应时,这份关系也会更加牢固。因此,读懂礼物教会了我怎样理解和表达感激之情。

第三段:礼物背后的故事。

许多礼物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读懂这些故事也是读懂礼物的重要一环。通过阅读礼物的背后,我发现许多人在选择礼物时都会考虑到接收人的品味和喜好,甚至会选择特别的纪念品。这使我明白到,一个好的礼物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更是通过故事和记忆来共享情感和回忆。纵观这个过程,我意识到在选择礼物时要注重细节,挖掘出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第四段:礼物的无所不在。

读懂礼物使我更加意识到礼物的无所不在。礼物可以是人们送给彼此的,也可以是自然界带给我们的。一朵花、一道美食、一首动听的歌曲或者是一幅画作都能成为生活中的礼物。而这些礼物也常常被我们忽略。读懂礼物教会了我如何通过观察和感悟来发现身边的礼物,并为之心生感激与喜爱。

第五段:用心传递。

最后,读懂礼物也教会了我如何用心传递情感。一份礼物可以是一份问候,也可以是一份安慰;一份礼物可以是一份感谢,也可以是一份祝福。在送礼物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用心选择和包装礼物,将真心付与其中,会更加打动对方。因为礼物不仅仅是让人开心的物品,更是传递我们对他人情感的桥梁。读懂礼物如同读懂心意,明白了这一点,我会更加用心地选择和呈现礼物,以真正的情感打动对方的心。

总结:

通过读礼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给予的价值,感激之情的重要性,礼物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以及礼物无处不在的存在。同时,读懂礼物也教会了我如何用心传递情感和表达内心的真挚。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更加重视礼物,并将读懂礼物的体会贯彻于实际生活中。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十五

《礼记》是我国古代关于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读礼记,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更是促进我们的人文素养、礼仪意识、人际沟通的提升。在读礼记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值得思考和领悟的道理。

第二段:感悟礼教。

《礼记》中有许多关于礼教的篇章,从中我深刻领悟到了古人的礼仪之美。我们所说的礼仪,实际上就是把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化,让人们做到有序、平衡、合理、尊重。礼节之美在于它蕴含的人文情感、良好品格和个人修养。古人的礼教,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何谓具有世界文明范式的完善性,它的价值在于倡导出了一种人性化的文明标准。

第三段:品位审美。

《礼记》中关于服饰、饮食、居住等方面的论述,呈现出的是古人的审美品格。这些表面上看与礼仪无关的领域却与礼仪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意味。品味美食,欣赏绝色盛装、花鸟、山水,做到了情趣与礼节并重,融洽自如。这种表现着习惯和品位的文化特征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古代礼制,更能够欣赏古代文化的精华。

第四段:儒家思想。

《礼记》中不仅有丰富的礼仪和文化,还渗透了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质是最核心的。读礼记,古人的奉行行为、理念让我了解到:随着时代和文化的不断变迁,应该对礼仪的理念和实践及时进行辨证的思考,任何一种理念如果离开了人性、人情,就会脱离实际,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五段:现代价值。

读《礼记》,我们才不久怀古追古,更要关注它的现代价值。尽管今天的社会在某些方面已经与古代迥异,但是,礼仪是一种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我们深深感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发现了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使人们在社区和村庄的共同工作中感到归属感、相互尊重和支持的关键。因此,礼仪意识应该被广泛地强化和普及,以促进人际和睦和和谐社会。

总之,《礼记》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部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隽永的文化和思想。读《礼记》,不仅可以了解到我们民族的历史,传承中华文化,更能够让我们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学习文明礼仪,以真正的人性关怀和感情,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读礼记的心得体会篇十六

礼记是一部古代中国的经典著作,讲述了古人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所需的各种礼仪和规范。作为一名现代人,在阅读礼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本文将分享读礼记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让大家对古代礼仪和现代社交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段:结合实际。

礼记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方面的规矩和原则。也许在当今社会的某些时刻,这些规范似乎已经被忽略或被视为过时的,但是当我们深入理解礼记时,我们会发现这些规范实际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根本之一。

第三段:学习互动之道。

礼记中有关于交朋友和与人相处的许多规范。比如,要与人相处得好,需要做到真诚、尊重和宽容。而且,在交往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和回应对方的言论。这些都是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所在。

第四段:了解国际交往中的规矩。

礼记中也有很多关于外交方面的规矩。这些规矩或许看起来过于繁琐,但它们确实是国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可以确保国家间友好合作的关系,同时避免了冲突和矛盾。了解礼仪和规矩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它们也是从本地社区到全球化社会都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第五段:总结。

在礼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即使是古代的规范,但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方法是适用于今天的。通过学习礼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可以从中学习到有关人际、社交和国际交往方面的知识。同时,这些知识也在提醒我们珍惜并维护我们的人类社会,为其他人和世界贡献我们自己的财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6930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