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读后感(模板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0:37:03
谈美书简读后感(模板20篇)
时间:2023-11-17 10:37:03     小编:雅蕊

读后感是记录自己阅读历程的一种方式,可以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要多角度思考,有理有据地论证个人观点,并注意避免片面性的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在写读后感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当然,每个人的阅读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写读后感时,也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欢迎大家一同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在阅读的世界里探索、思考和成长。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一

翻开这朴素而又丰富的书,我开始在这新世界探索。

令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这篇文章描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所得出的不同观感。在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仿佛开门见山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同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接着,以园里的一棵古松做例子,分别把自己置身于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以及一位画家的角度,来看这一棵古松。结果不难想出:“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个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之后,作者分别从这三种人对古松的态度中提取出了三个关键词,木商对应的是实用,植物学家对应的是科学,而画家则对应的是美感。“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自此,文章中心论点逐渐显现出来:“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归纳得相当精辟。

是啊,我们崇拜英雄,从小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我们崇敬诗人,从小吟着它们的诗长大;我们喜爱美人,从小看着她们的画长大……而事实是,如果没有那些故事、没有那些诗、没有那些画、没有那些美的感受,我们根本不会被所谓的英雄、诗人或是美人打动,甚至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是谁。我想这就是美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它可以把千百年前的事物人物,带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体悟他们身上的力量,也让我们知道他们的前车之鉴,作为我们的后事之师。

“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之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但我所感受到更多的是,作者着重勾勒了美感。熟练的对比手法使这篇文章既不偏离于原本的想法,也有着它独特的意味。这或许就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了。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二

画家提笔作画,一展丹青,他们用水墨雕砌的琼楼玉宇,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品;隐士不问名利,在绝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宁静,致远,这本身就是极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阳而活,向死而生,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我们谈美,谈雕像画卷的一笔一画,那每一分景象,又折射出作者的品性,而作者的作品集又展露了他们的一生。

美,是可以给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颜六色的召唤,穷困潦倒的凡高怎会毕其一生献于艺术?无论是斑斓胜于光影的星空,还是满面太阳的笑靥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词。凡高为着它们,穷尽了一生的苦痛,依然无惧风雨。我相信美是灵魂的解药,在深陷泥潭时,它将披荆斩棘,为低处的泥沼种下花草。

疫情期间,很多的艺术家、歌唱家为白衣天使们献出自己的作品。奋战一线,生死间忙碌,他们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击内心的美。这一种美用最精致的形态给予世间安宁幸福。

在向往高洁清廉之士时,我们其实是在向往一种真善美的世界。“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带月而归的闲适,“明朝散发弄偏舟”的浪漫,“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一种无畏与大气磅礴。这一种对生活春暖花开始终抱有爱的真挚。我们推崇的风流风骨,是对生活的苛刻,也是对美的砥砺。全由一种“无所为而为”的心态,才能将臃冗的一生待尽,“慢慢走,欣赏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鲸鱼,一生的诉说只给懂它的人听,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谓鲍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过须臾之间,只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这一种真心,比起所谓功名利禄,在某个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贵的多。

美,是对人生的选择。

在艺术、生命中,不吝惜时间一两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锦,将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创造星子,去辨析“无所为而为”的真实,感受慢处的凉意,传播处世的美好。

这一生,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三

优秀作文推荐:今年暑假,院里要求我们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

关于美的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嫁女婚、烈火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意思是说,没的起源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伴随着生活实践的日益丰富和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审美活动的方式也逐渐趋势于复杂和多样。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对于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根源。这是美学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他的长期的美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实践中得来的。在谈到美和艺术与生活实践的渊源关系时朱光潜先生说:“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色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

关于美的探讨,生生世世,总会延续下去,世间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只但愿历史长河里,有人愿静心打捞出《谈美书简》,带着它隽永的文字在人世几度秋凉中寻觅美的踪迹,等待苦涩化做甘甜,等待美,摆出苍凉的手势。行将就木时,他将明白,美究竟是什么。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本来是去图书馆,偶然在门口选择的。对朱老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大学时候看过老先生的《文艺心理学》看了几页,昏昏欲睡。从此心生畏惧,不敢再读。后来看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看的津津有味,老先生不只是简单的说教,更能抓住问题,让人心服口服。这本是个小册子,属于大家小书吧。

从第一章,什么是美。老先生就用很简洁的语言,层层推进。让我这个连入门都没有的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到对马克思的误解、突破的一些禁区。老先生的笔触总是那么平淡、亲切。读起来越来越佩服。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中,老先生鼓励我们做一些速写练习,养成一种文艺的爱好。现在我就是每次读完一本书,试着写一些东西,或者平常一些随笔。不过总是犯胸中千言,下笔无一字的毛病,希望坚持2-3年,提高一些。老先生以八十二岁高龄,写出这样的对普通人的入门佳作,实属不易。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应该好好努力。打算以后借来老先生的《谈美》仔细拜读拜读。

老是想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不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马作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过去、现在西方都在一直研究,哲学地位很高,他的哲学方法自有其独到之处,可笑这些人连《资本论》都没有看过,就盲目的批评。感觉老先生用新的哲学方法和体系去解释美学,算是自己的新的体会。大家可以当做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并不一定非得是看起来高大上的黑格尔、康德、尼采之流。现在有些人就是吃饱撑的,以为自己读过几本烂书,就能指点江山了。对这些人,我真心希望多看书,多出国去走走,多思考,不要人云亦云。

对老先生只能是‘高山仰止’,庆幸我们有这样德高望重真正懂美,爱美的人。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五

每次读《西游记》、《红楼梦》时,我会用很多种不同的节奏去读它们。阅读《西游记》应是欢快的;《水浒传》前半段应是感叹,中间是豪迈,最后是惋惜;而阅读《红楼梦》时,应是慢条细语,就像书中小姐们说话一样,不经不慢。就像在《谈美》书中,朱光潜先生说,他在读书时,读到有人拿到要刺杀一个人时,他心也被拎了起来。读到紧张处,你的读书速度也会变快;读到伤心处,读书心情也会低落,读书节奏也会变慢。而我们在这些节奏中,就慢慢领悟了什么是美,所以“美”是一种生活常态。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六

这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是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什么是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许多人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这些感受都比较浅显,看过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后,我知道了朱光潜先生眼中的美。

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广大中学生学习。

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记得刚上高一的时候,老师就推荐我们去看朱光潜的《谈美书简》,那时的我还未摆脱初中生的稚气,翻了几页,觉得不好看,就把书放下了。现在,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才发现书中有很多智慧的闪光点。

尽管现在的我还只算“后辈”,但朱先生在这本小书中所传授的美学理论,却是字字珠玑,堪称“诤言”。一遍遍的反复阅读让我受益匪浅,不但在理论认识方面有所长进,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启发了我的思维和思想,让他们向着更深、更广的空间拓展。

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七

我感觉那些给《谈美书简》打了低分的人很可能并没有怎么读懂这本书,甚至有没有读完这本书都是可疑的。

的确,《谈美书简》在语言的通俗流畅上比不上《谈美》,但也不至于获得只配打一两分的待遇。据我所知,大部分人在给大多数书籍评分时总是较为大方和宽容的,只要读起来感觉差不多就能给个4分或者3分。但凡给了1分或两分,那就证明这本书必有令其非常不满的地方。就《谈美书简》而言,这不满便是他们看到了政治对思想的束缚,更具体的说,是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对思想的束缚。

当然,《谈美书简》展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本书本来就是作者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后对自己先前的美学思想的反思和批判。但在我看来,作者在写作此文时非但没有显得被束缚住了手脚,反而体现出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理解。这也是我当时读完后的一个深刻的感受,因此对作者非常佩服。我记得作者在文中好像说过(看了有一段时间了,记不太清了,如有误欢迎指正),他当时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还特意找来马克思原著的德文本来读,而且还亲自尝试了翻译。这一点实在是令人钦佩,而且也足以证明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解不是表面上的、教条式的理解。

因此我觉得,那些认为《谈美书简》受到了政治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条的束缚和流毒的人,恐怕更多的是受到了一种有关文革时期的文艺作品的思维定式的影响。

最后想说的是,教条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教条,只有当反思和批判不再进行时,教条才成为了教条。与其一味地感叹、讥讽文革对人的思想和身体上的戕害,不如多想想文革是如何得以发生的。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八

“美”向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古人认为“羊大为美”,以具象定义抽象,而直到近现代学术界才出现专门研究“美”的学科——“美学”。但作为哲学范畴下的学科,美学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略显深奥,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却以书信的方式用浅近的语言为青年们揭开美学的神秘面纱,即使没有太多美学基础的我,也能从书中获得诸多感悟。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带着这些疑问打开了这本《谈美书简》。书中并没有明确的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却给了我们一些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向,让我们循着所给的路去探索美。我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这“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就是人的内心,即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尽管我们无法为“美”下一个具体的定义,但我们有足够的权利和勇气说一个人或物美或不美。虽然这本书只有薄薄的124页,但我在阅读当中深深地被82岁高龄的朱光潜先生精到的论断、严谨的论证所折服。书中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对文学和艺术中的美感、审美都做出了系统而科学的分类和阐述。

书中,朱老以自己多年的经验,谈论了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青年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所以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于我而言,阅读《谈美书简》是一趟求知的旅程,更是一次精神世界的升华。作者:王姝。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九

今年暑假,院里要求我们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我想这是朱先生人格与思想的共同魅力使然。也许处看上面所引用的那一段话,你心里可能不会产生什么感触,但如果你专注投入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折服!

关于美的起源,朱光潜先生认为,美“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嫁女婚、烈火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意思是说,没的起源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伴随着生活实践的日益丰富和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审美活动的方式也逐渐趋势于复杂和多样。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反复强调,对于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根源。这是美学研究最值得注意的方法。这种观点和方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是从他的长期的美学史和艺术史的研究实践中得来的。在谈到美和艺术与生活实践的渊源关系时朱光潜先生说:“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色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

关于美的探讨,生生世世,总会延续下去,世间不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只但愿历史长河里,有人愿静心打捞出《谈美书简》,带着它隽永的文字在人世几度秋凉中寻觅美的踪迹,等待苦涩化做甘甜,等待美,摆出苍凉的手势。行将就木时,他将明白,美究竟是什么。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十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十一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的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是作者对自己漫长的美学生涯的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读了一遍《谈美书简》,由于我美学基础实在太弱,有许多东西看了一遍根本没留下多少印象,但好在作者写得比较通俗易懂,对我这种初学者也不至于完全看不懂。学了一个学期的美学,对美学多多少少也有了一点了解,这本书是以书信的方式,对许多青年初学者对于美学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一次回答,其中也有许多我在美学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说看《谈美书简》这本书是对美学的入门,也是对老师课程的一种补充吧。

朱光潜先生在书的前言先回答了一个最普遍的问题:怎样学美学?对此,作者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给我们讲了几个最重要的问题。朱先生风趣地说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创作很大一部分动机是追求名利,他把自己的行为称为“边买边卖”,但这种方法实际上对他的学习也有益处。如他多提到的,为了写,学习就要认真些,要就所学习的问题多费些心思来把原书吃透。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斟酌表达的方式。就好像我现在在写得这篇读后感一样,为了写出一篇读后感,我首先要读,要把谈美书简这本书读透,虽然我现在的水平肯定做不到那么深,但是总归是认真地读了,并且读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来。

《谈美书简》的第一章《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谈到了“美的本质”的问题,很多初学者都有这样的疑惑,对此作者的回答是我们不必去追问什么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通过亲身的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来逐渐认识“美”。在学习美学时,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生硬地去学习一个抽象的美学概念,我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联系生活中的体验,我们就会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美呢,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段他人的“美的定义”这段话洋洋洒洒一百多字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但是生硬枯燥的定义很难给人直接的印象,到底什么是美,还是没有讲明白。所以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在讲美是什么时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近些年来在社会上闪现出的一批人群就让我见识了美,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大学生……那是一种美,社会美。大自然中的奇异美景,雪山,云海,沙漠……那也是一种美,自然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没有研究过“美”但是他都能知道善良的埃斯梅拉达是美。而在这个可怜的又聋又哑长相奇丑的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种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的美。所以我们不能抽象地去谈美,而应该在许多有意义的现实中发现美,理解美。

第二章《谈人》,美作为一种价值离不开人的主体。作者谈到了艺术和美的起源最先见于食色,也就是说艺术和美最先来自生活最原始的本能。然后作者谈到了近代以来,把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我认为他这一大段讲的是美是主客观统一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人和物抽离开来也不可以把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他许多功能都割裂开来。在这里,作者又介绍了西方美学界两种不同研究方法,一种是机械观一种是有机观,有机观认为有机体除单纯的物质之外还有生命,这就必须从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了。

在后面的《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补充了《谈人》中讲的心理学知识,从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三项谈了一些生理学常识。首先谈节奏感,作者提到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会感到和谐愉快,如我们的身体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如听到一种节奏时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因此我们不能离开生理活动去谈节奏的美感,更不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接着作者提到了移情作用的观念联想和内摹仿,移情作用是把人的情感投注到物上,有我及物,内摹仿则是移情的由物及我。作者通过这几项讲明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对象的问题,审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审美也需要一个主体。

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革命”时又迅速戴起“银桃子”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和把总,就无法形成书中典型的环境。

在最后一章《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戏剧性》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感悟。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置身广大群众中,因此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而从戏剧的发展来看,把悲剧与喜剧截然分开在今天已经不妥当,这点我觉得很对。电影巨匠卓别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戏剧家,但是他的影片却又常常反映出时代的悲剧,作者说他引起的笑是“带泪的笑。这点我在看电影《摩登时代》的时候深有感触。《摩登时代》的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最后夏尔洛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了威风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命运。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所以为了进监狱,夏尔洛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去,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电影的开头就是卓别林滑稽地在作业线上扭螺丝钉的场景,他被这种流水线式作业弄得发疯以至于他看到人家的纽扣也以为是螺丝冲上去扭。一开始看确实只把它当做喜剧,但是看着看着,就会看出他所表现的时代充满悲哀。喜剧大师卓别林用自己高超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笑声,但是在这些笑声里我们看大了那个时代的悲剧。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喜剧与悲剧的结合。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喜剧电影,我觉得要使这些电影更加深刻,那电影必须反映出时代的一些矛盾或现实的无奈。因此我十分赞同作者提到的现在大可不必从概念上来计较悲剧的定义和区别。看完这本书,对很多东西还是不怎么懂,但是在个别章节我有了一些对美学的认识,我会继续去读相关的书本了增加我对美学的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十二

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大体回顾一下,有不少收获。这些收获,不是在自己的认识领域开疆拓土,更像是考前老师拿着一幅思维导图,把自己之前接触过、学习过的一些东西梳理一下,升华一下。甚至让人有一种“嗨,这不都是一个题嘛!"的那种感觉。

大概率是读不懂的。顶多也就是似懂非懂,然后不懂装懂。

但是,我相信有很多中学生是能很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的。“悲剧与喜剧的核心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文学作品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这些很多都是我上大学之后才慢慢接触,然后还只是一种模模糊糊、感性的认识。作为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我尚且如此,我姑且厚着脸皮推测,半数以上的学生在高中应该也是不太能完全读懂《谈美书简》的吧。

但是,肯定会有学生能读得懂,他们也需要这样的书把他们脑海中不太成体系的想法梳理清楚。我觉得这就是设立一些“必读书单”的意义。不是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顾问”或“导师”,告诉你现阶段你需要读哪本,接下来应该再读哪本。对于大多数人,我们只能“广撒网”,把有营养的,学生能读懂的、应该读懂的,甚至以后能读懂、需要读懂的统统都列出来。我想这才是“必读书目”的意义。

有人能在高中读懂像“谈美”这样书,而我那时读书更像是在“浏览情节”,就像视频网站上“三五分钟看完什么什么”。教了几年书,接触过不少非常优秀的学生,人与人差距真的是普遍存在的。那时候有人跟我说农村出来的孩子学文科考清华考北大什么的要比学理科更难,我是有点不服气的,觉得自己已经“懂得挺多了”。现在想想,大概率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差距这种东西,可能是“当事人”看不出来吧。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十三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着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着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

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十四

“五一”期间逛新华书店,应女儿的要求,买了一本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篇目《谈美书简》。这是一本薄薄的只有105页的小书。女儿学习忙无暇阅读,我便拿来品读,了有收获。

很难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学术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习,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内容不谋而合。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十五

这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高龄写给青年的美学入门读物《谈美书简》。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是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什么是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许多人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这些感受都比较浅显,看过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后,我知道了朱光潜先生眼中的美。

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广大中学生学习。

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

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十六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的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是作者对自己漫长的美学生涯的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读了一遍《谈美书简》,由于我美学基础实在太弱,有许多东西看了一遍根本没留下多少印象,但好在作者写得比较通俗易懂,对我这种初学者也不至于完全看不懂。学了一个学期的美学,对美学多多少少也有了一点了解,这本书是以书信的方式,对许多青年初学者对于美学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一次回答,其中也有许多我在美学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说看《谈美书简》这本书是对美学的入门,也是对老师课程的一种补充吧。

朱光潜先生在书的前言先回答了一个最普遍的问题:怎样学美学?对此,作者用自己的学习经验给我们讲了几个最重要的问题。朱先生风趣地说起自己学生时代的创作很大一部分动机是追求名利,他把自己的行为称为“边买边卖”,但这种方法实际上对他的学习也有益处。如他多提到的,为了写,学习就要认真些,要就所学习的问题多费些心思来把原书吃透。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斟酌表达的方式。就好像我现在在写得这篇读后感一样,为了写出一篇读后感,我首先要读,要把谈美书简这本书读透,虽然我现在的水平肯定做不到那么深,但是总归是认真地读了,并且读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来。

《谈美书简》的第一章《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谈到了“美的本质”的问题,很多初学者都有这样的疑惑,对此作者的回答是我们不必去追问什么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通过亲身的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来逐渐认识“美”。在学习美学时,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生硬地去学习一个抽象的美学概念,我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联系生活中的体验,我们就会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美呢,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段他人的“美的定义”这段话洋洋洒洒一百多字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但是生硬枯燥的定义很难给人直接的印象,到底什么是美,还是没有讲明白。所以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在讲美是什么时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近些年来在社会上闪现出的一批人群就让我见识了美,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大学生……那是一种美,社会美。大自然中的奇异美景,雪山,云海,沙漠……那也是一种美,自然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没有研究过“美”但是他都能知道善良的埃斯梅拉达是美。而在这个可怜的又聋又哑长相奇丑的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种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的美。所以我们不能抽象地去谈美,而应该在许多有意义的现实中发现美,理解美。

第二章《谈人》,美作为一种价值离不开人的主体。作者谈到了艺术和美的起源最先见于食色,也就是说艺术和美最先来自生活最原始的本能。然后作者谈到了近代以来,把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我认为他这一大段讲的是美是主客观统一的问题,我们不能把人和物抽离开来也不可以把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他许多功能都割裂开来。在这里,作者又介绍了西方美学界两种不同研究方法,一种是机械观一种是有机观,有机观认为有机体除单纯的物质之外还有生命,这就必须从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了。

在后面的《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补充了《谈人》中讲的心理学知识,从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三项谈了一些生理学常识。首先谈节奏感,作者提到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会感到和谐愉快,如我们的身体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如听到一种节奏时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因此我们不能离开生理活动去谈节奏的美感,更不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接着作者提到了移情作用的观念联想和内摹仿,移情作用是把人的情感投注到物上,有我及物,内摹仿则是移情的由物及我。作者通过这几项讲明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对象的问题,审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审美也需要一个主体。

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革命”时又迅速戴起“银桃子”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和把总,就无法形成书中典型的环境。

在最后一章《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戏剧性》中,我也得到了不少感悟。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置身广大群众中,因此戏剧所产生的美感在内容上是最复杂、最丰富的。而从戏剧的发展来看,把悲剧与喜剧截然分开在今天已经不妥当,这点我觉得很对。电影巨匠卓别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戏剧家,但是他的影片却又常常反映出时代的悲剧,作者说他引起的笑是“带泪的笑。这点我在看电影《摩登时代》的时候深有感触。《摩登时代》的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饭机器在他悲戚惊恐的脸上不住扇打……。这些影像无不反映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恐惧与打击。最后夏尔洛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了威风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命运。唯一不用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监狱,所以为了进监狱,夏尔洛不惜主动替人顶罪。然而事与愿违,监狱进不去,不过却因祸得福得到了受他帮助的那个女孩的爱。电影的开头就是卓别林滑稽地在作业线上扭螺丝钉的场景,他被这种流水线式作业弄得发疯以至于他看到人家的纽扣也以为是螺丝冲上去扭。一开始看确实只把它当做喜剧,但是看着看着,就会看出他所表现的时代充满悲哀。喜剧大师卓别林用自己高超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笑声,但是在这些笑声里我们看大了那个时代的悲剧。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喜剧与悲剧的结合。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喜剧电影,我觉得要使这些电影更加深刻,那电影必须反映出时代的一些矛盾或现实的无奈。因此我十分赞同作者提到的现在大可不必从概念上来计较悲剧的定义和区别。看完这本书,对很多东西还是不怎么懂,但是在个别章节我有了一些对美学的认识,我会继续去读相关的书本了增加我对美学的认识。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十七

《谈美书简》是作者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书简》不是一般的高头讲章,它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

八十二岁的高龄仍然著书立说,对美学思想回顾和整理,给青年朋友们回复,关心美学教育,这是何等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

文艺作品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原来是相统一的。

本人的感受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水平就说这些吧。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十八

冬有小雪,人闲无事,居家读书,《谈美书简》有所悟之。

美这个词很抽像,作者认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一个极难谈而不能谈的问题,这两个词在近代西方才流行,但多者正在寻找美。作者谈了大量的外国作家,例如拜伦,雪莱和普希金,但他们都成为了现实主义者,而他们的浪漫主义的一面,就是硬是被抹杀掉了。

那到底如何区分浪漫与现实脂的区别?例如:诗人想到不能回归自然,心情怅惘,就产生了伤感,那所反映的就是直接现实。但感伤时,诗人却表现由现实提升理想,那就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又分为消极和积极两派,至于差别就是人生观和政治立场的差别有其他阶级内容。

在伟大的艺术家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时常好像结合在一起。

若在中国一提到浪漫,我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而提到现实主义就想到了杜甫,我认为浪漫与现实相融合,等于刘禹锡,接着想到了他的'《陋室铭》,刘禹锡虽在陋室,却有高尚的品格,“谈笑有鸿儒”,“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几句更能看出他的淡泊名利,拥有美好理想和浪漫主义,在我看来,刘禹锡既现实又浪漫。

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向往浪漫,也向往古代古人隐居的生活。说到这儿,便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而芳草鲜美,与世隔绝,远离世俗,男根女织,安居乐业。渔人代表了小市民,太守代表了达官贵人,他们都向那儿,27世纪的人们仍然向往,可我们要面对现实,填饱肚子,面对险恶,顶着压力前进。至于隐居嘛?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只能在心中所想想,显然,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既现实又浪漫的小人。

一入早春,桃之灼灼,读完此书,悟之所感……。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十九

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心中感受颇多,读《谈美书简》有感。难以想象这本《谈美书简》竟然是出自一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之笔。晚年汇聚了一生的心血写成了这本经典之作,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作者朱光潜(1897―1986),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等。作者晚年时回顾了自己的美学生涯和自己独特的思想,也是给所有来信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的一次集体回复。

对美,或许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深入研究,却是望尘莫及的。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老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都有了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对中学生有益,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也很有收获。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所也说:无论做什么工作,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谈美书简》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由于最近很崇尚《巴黎圣母院》,所以对作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叙述特别关注(这也是少数几本我有所耳闻的作者所提的书了),读后感《读《谈美书简》有感》。“敲钟人是艺术创造出来的奇迹。”这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不要说如此“以自然丑衬托灵魂美”的角色了,即使是“自然美与灵魂美并存”也是很难有的,而现在的街头流氓普遍长得好看没心没肺,恐怕是对这一现象的反讽吧。但是仍然要佩服文学才子的功力,这样一个不可能的角色,却依然写的栩栩如生,动人心弦。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第一遍读《谈美书简》只用了三天,因为朱先生深入浅出、妙例迭出的叙述完全把我带进了那个奇妙的美学世界,尽管这是看似枯燥的一本理论论著,但我去读得津津有味。由于初读时过于心急,错过了不少珍宝,于是我第二次再读时便采取了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的方式,笔记既包括原文的精华摘录,也有自己当时的阅读感悟。结果因为自己一向向往的“完美主义”,为了使笔记在日后更具参考价值,则第二遍的阅读边扩展为第三遍、第四遍、甚至后来很多内容都读了不下七、八遍。

作者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直觉,物所以接物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物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物的形象,然后提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直到我读完了朱光潜老先生写的《谈美书简》才找到了答案――――――――和谐就是美。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只要去细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去仔细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会发现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就拿罗丹的维纳斯塑像来说吧!它虽然缺少了两只手,但装上后反而让人感到有些画蛇添足。相反,正是因为那两只手的自然掉落,才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

对我们而言。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外表美只能取悦于一时,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我最近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名叫黎永昌的.局长在洪水泛滥之时,跳入急流中,为了救一名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小女孩,而牺牲。从这里,就体现出了一个人的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是一个人无法去刻意模仿的。这是一种内心美的流露,就像黎局长一样。

生活中充满美,不是吗?

谈美书简读后感篇二十

谈美,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此,研究美绝不能离开人,美学是随同对人的研究而逐步展开的,认为研究人是打开美学殿堂的金钥匙。

当然,对人的研究首先是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是把人当作一种物种来研究的科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美学来说,主要回答了一个问题,就是艺术起源的问题。谷鲁斯和普列汉若夫谈艺术起源就是站在人类学角度,认为艺术起源于日常生活实践如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138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