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0:55:04
2023年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大全13篇)
时间:2023-11-17 10:55:04     小编:琴心月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__级的师兄师姐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作为在校生代表,在如此隆重的毕业典礼上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__大学商学院全体在校学生,向__届全体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在辉煌的__年,圆满地完成了学业;即将踏上人生新的征程!

四载春秋寒暑,悄然而逝。__级的师兄师姐们在四年短暂的校园生活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刻苦学习、踏实工作的优良作风是你们留给所有师生最深刻的记忆。作为毕业生,你们目睹了商学院辉煌的发展成就,经历了商学院快速成长的峥嵘历程,更肩负着新的历史条件下承前启后,为母校争光的重任。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相信大学日子里的酸甜苦辣会给大家留下弥足珍贵的记忆。相信大学的学习会成为你们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相信商学院的精神将是各位一生的财富,成为你们未来的动力,平凡生活中的经典。我深信,在商学院,我们所要投入的、所要挖掘的,不仅仅是智慧,更加是深情、热爱、责任、信念。你们必将以商学院人特有的风格,去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

你们在人生最宝贵的时光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的榜样。你们的博学多礼磨去了我们青春年少的轻狂肤浅,你们的踏实沉稳褪去了我们懵懂腼腆的天真稚气,你们的志存高远坚定了我们自我选择的自信勇气。大学生活的完整与成熟,在于循序渐进的环环相扣,在于相互滋润的步步相连。而有你们引路的前方,没有为我们留下遗憾。所以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商学院的在校学生们对在座的各位学长说声谢谢,感谢你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在校生会以你们为榜样,刻苦学习,脚踏实地,努力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争取早日成才,与你们一起肩负起为母校争光,为国家效力的重任!身为商学院的在校学子,我们定当不负众望,向你们看齐,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把握机遇,积极进取,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商学院良好的育人氛围下,用我们的青春和智慧续写辉煌的篇章。

毕业是新的开始,别离是为了再次相聚。学长们,在你们学业有成,即将开始人生新的旅程之际,我代表商学院全体在校生献上我们最诚挚的祝福:

祝愿__届全体毕业生一帆风顺、一路走好,请记住__是你永远的家!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非常荣幸代表我们xx级毕业生在这里发言。我们感谢母校,感谢母校的老师们,感谢母校的同学和朋友。

回首在附小度过的五年,每个日子都洒满了五彩的霞光。这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五年,是我们从年少无知走向青春萌发的五年,是我们迈步成长的五年。亲爱的老师,使您赋予我们这五年中最有意义的收获。您渊博的学识,带领我们走进神圣的知识殿堂;您正直的品行,教会我们珍惜诚实、尊严和荣誉;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探求未知的世界。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让我们开始寻找生命的航标。这样的五年里,我们学会了分析与思考,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学会了丰富与凝练;学会了理解与宽容;学会了如何定下目标,一步步实现。现在我们就要毕业了,所有这些温暖的记忆都将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深处,那是我们生命中最难忘的岁月,而这一切美好的感受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最为珍贵的收藏。

我还要感谢我周围所有的同学。机缘让我们走到同一天空下,一起读书,一起追逐,一起成长,一起欢笑……无数个同窗而读的课堂,无数个团结拼搏的草场,无数个绚烂而单纯的时刻……我们一起创造,一起经历,一起留下我们长大的足迹……在熟悉的校园里,慢慢变成永远的回忆。

同学们,我们穿了多年的校服,从此就要珍藏,亲手打扫的校道和护养的小草,明天就要成为记忆中的风景!五年前,我们还是一个个满脸稚气的一年级小朋友,转眼就成了合格的小学毕业生了!今天,我们要离开母校,继续走上求学的道路。不管在哪里,我们一定牢记母校“”的学风,一定牢记老师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在这个难忘的时刻,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向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倡议:珍爱我们共同的校园,珍惜我们幸福的时光,尊重老师,团结同学,发奋学习,勇于创造,用我们不懈的努力和丰硕的成果回报母校的一片深情!

今天,在我们满载着收获,满载着不舍的情怀离开母校时,我们要说:请老师和同学们放心,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去开创新的天地!

最后,衷心地祝愿淄博师专附小——我们的母校明天会更好!

谢谢大家!

大学毕业典礼幽默演讲稿

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作为毕业生代表,站在这里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级全体同学感谢我们的母校和老师,感谢你们这四年来的悉心教导和精心栽培!首先,我代表全体同学向学院的各位老师说声:您们辛苦了!向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道声:继续努力!

几年的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弹指一挥间,我们已从渴求知识的新生,成长为略有所成的毕业生。相信大学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给每个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回忆;相信大学几年的学习会成为每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历了大学几年的紧张和忙碌,我此刻的心情应当和在座的各位同学一样,纵然喜悦,也掩不住回忆与留恋。面对母校,即将毕业的我们感慨万千。正是由于您的培养,使我们在发展方向上拥有充分的个性空间;正是由于您的关怀,使我们可以自信地面队任何艰难困苦;正是由于您的呵护,才使得我们顺利完成学业,获得继续深造与建功立业的机会;正是你的宽容,使我们可以犯错,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理想爱好学会生活。

几年的课堂,老师们或滔滔不绝,或循循善诱,或旁征博引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知识的无限魅力。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也许还有一些遗憾吧,那么多精彩的讲座,我们已经来不及聆听;那么多精彩的活动,我们已经来不及参与。也许还有一些愧疚吧,面对慈父严母般的老师,我们总能杜撰出各种逃课的理由。面对认真批改作业的各科老师,我们很多时候都只能拿出一个版本。

这几年的大学生活里,我们收获了太多,也错过了太多,而时间从未像现在这样吝啬,连一分一秒也不愿多留给我们。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总以为自己可以毫不在乎,但当离别就这样不依不饶地到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与这个集体已经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了。

最近,我常常考虑一个问题:假如我可以再度过一次大学生活,又会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会努力地追求些什么?放弃些什么?有些问题真的会有和当时不一样的答案。

总有太多发自肺腑的感谢,怕来不及说出口:

亲爱的母校,是您包容了我们的懵懂无知,是您孕育了我们的睿智果断,是您给了我们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的学习风气、学习理念将使我们终生受益。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怎样做人,做一个勤奋、诚实的人,这是学院给我们最大的财富。

亲爱的老师,是您的辛劳付出,是您的无私奉献换来了我们的收获与成长;您知识渊博,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您体贴入微,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家的温暖;您独特的人格魅力更是令我们折服;您的磨练与指导,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印迹。衷心地感谢您!

亲爱的父母,一路上风雨兼程,你们撑起一片灿烂无比的晴空,用细致无私的爱,给了我们温暖的港湾和不断前行的力量,却从不索求,让我们把诚挚的谢意献给你们,用一生去回报你们无尽的恩情。

现在,我们即将离开,让我们认真保存好每张合影,因为合影上的灿烂笑容已经定格在记忆中;让我们用力拥抱每一个我们喜欢、我们欣赏或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因为很多人,此生将很难再重逢;让我们对曾经起过争执冲突的人说声“对不起”,不再追究谁对谁错,因为我们不想把友情的缺憾带入今后的生活;让我们再对每位老师,对校内各岗位上的工作人员说声“谢谢”,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可以舒心的学习和生活;也让我们在送别的时候,别泪水涟涟,因为我们应更多的记住彼此灿烂的笑脸!

在这里,我们共同祝愿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灿烂,我们也衷心祝愿每一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学弟学妹们继续开创美好的未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请母校放心: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谨记母校的教诲,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晨钟催醒巍巍江城,东方朝日在此升腾,长江汉水春潮滚滚,扬起新的武大精神。让时间作证,承载着领导的殷殷期盼和老师的深情嘱托,我们所有的毕业生,一定会做拥有智慧并富有激情的人,做胸怀大智并脚踏实地的人,做富有责任并敢于勇挑重担的人,不畏艰险、追求卓越,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武大之魂,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不辱武汉大学学生的称号。

在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途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将记住:没有大海的壮美,可以有小溪的娟秀,没有高山的巍峨,可以有山路的曲折,没有激昂的乐章,可以有抒情的小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以后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做个最好的自我!这样的人生也美丽!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三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

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

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

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

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

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

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

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

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

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

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

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四

尊敬的领导、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学院金融系的本科生x,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厦门大学20x届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校园里热烈的凤凰花一次次开了又落,终于,到了我们要说再见的时刻。建南的钟声、白城的海浪、嘉庚像的肃穆庄严、芙蓉湖的清秀旖旎……一切都还在眼前,却即将落入回忆;当离别越接近,我们才越发现这段岁月弥足珍惜。是的,正是在这所依山傍海、独具魅力的南方之强里,我们一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大学时光。回首检阅这段不悔的岁月,无不充满了对母校的深切依恋、对老师的由衷感激、以及对同窗的真心祝福。

翻开这本青春纪念册,四年前的那个九月,海的另一边,我们拖着大大的行李箱,以好奇、兴奋又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所风光秀丽、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那是我们第一次听到广播里那句铿锵有力的“自强 自强”,带着这样的信念,我们让梦想起航。漳州校区的两年里,绿茵场我们身着军装英姿飒爽,舞台上我们载歌载舞各显特长;图书馆里勤于求知,运动会场敢于拼搏……大一大二的我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尽显厦大学子的才情与热血。

随着浩浩荡荡的跨海搬迁,成长便成为了那抹浅浅的海湾,曾经的我们在那头,如今的我们在这头。我们不再空想不再轻狂,本部的校园更是一个教人思考梦想是什么,如何圆梦的地方。这里一如既往的美不胜收,我们依旧踏着“自强 自强”的歌声穿梭在落英缤纷的小路上。然而,面对毕业后即将到来的未知,心中的那份责任让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理性精神和求知欲望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洞察社会,思忖人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总体到个例,我们学着以科学的方法探究社会的方方面面。浩瀚学海里,我们尽情徜徉;社会实践中,我们勇于担当。我们分分秒秒如饥似渴,希望在大学最后的阶段把握住人生的方向,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以正义、博爱的胸襟和勤于思考、善于批判的精神,勇挑经世济邦的大梁。还记得么,晴空中的五老峰巍峨俊秀,我们沐朝阳而苦读,枕书香而深思;还记得么,月光下的上弦场温柔动人,我们听海浪而抒怀,望星空而畅想。我们胸怀凌云壮志,笑看芙蓉花开;以囊萤、映雪的精神,博学之,笃行之,勤业之。一路走来,纵然学术的道路经历过坎坷,纵然生活中总是好事多磨,但每一个坚定的脚印终究让我们从稚气青涩迈向了从容成熟,从遥望梦想迈向了收获硕果。

漫漫大学路,回首时,可曾想过,谁欤操钥发其藏,谁欤普渡驾慈航?我想,在座的各位毕业生都一样,有太多感谢的话,要送给一路陪伴我们的人。感谢母校,是您用包容的精神、坚毅的品格和浓郁的人文底蕴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在大学情怀的熏陶下一步步成长。感谢学贯中西、汇通古今的师长,谢谢你们孜孜不倦地传道授业解惑,不仅教授我们知识,更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山仰止的品德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感谢养育我们的父母,是你们将世间最无私的爱倾注在我们身上,支持我们、关爱我们,在追梦疲倦的时刻,总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可以让心灵休憩。感谢四年的同窗,我们曾一起挑灯夜读奋发图强,也曾一起做尽傻事贻笑大方;何其有幸,这段经历有你分享。

太多的不舍,太多的留恋,千言万语最终还是化为对母校的那句“我爱你,再见。” 曾经,当我带着熠熠生辉的校徽,代表学校走过神州大地,走到海峡对岸,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时,“厦门大学”和“南方之强”便是我的名片;现在,当我们再次唱起那铿锵优美的旋律,那一声“自强 自强”正是我们共同的语言。今天我们离开象牙塔,天各一方继续书写各自的辉煌;但从今天起,厦大已然不再只是一所校园,而是一场美好的回忆,一种奋发的精神,一个心灵的归宿;不论身在何方,我们定会铭记自己是嘉庚精神的传人,以山的坚毅和海的胸怀实现“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宏大理想。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大学是一场不失约的相遇,毕业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值此道别之际,祝愿南方之强英才辈出、誉满神州;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园;祝各位同学前程似锦、事业有成!

谢谢大家!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六月的校园里总是弥漫着离别的气息,连日的阴雨让心情也变得湿漉漉的。

今天,同学们,请允许我代表初三全体老师在这里与你们话别,向你们表达我们内心深深的不舍与最最诚挚的祝福!

当初中生活由三年走到三个月,由三个月走到三天的时候,由三天走到三个小时的时候,你们可曾记得是谁陪你们一路健康勇敢地成长?你们可会记得是谁让你们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地走进考场?又是谁每晚陪着你们有条不紊地心平气和地复习下一门科目?除了你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有如父母般爱你们的老师。

转眼,你们由一脸稚嫩懵懂的儿童变成了带着几分成熟独立的少年,曾经小小个的你们一下比老师高过了两个头,老师惊喜地看着你们成长,内心充满了喜悦与甜蜜。

三年了,紧张忙碌的生活让你们无暇回顾太多的细节,但如今,站在毕业的门槛再回首,才发现那些细节早已深深镌刻在你我彼此的脑海深处,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别离心草草,珍重语频频。”在离别之际,老师向你们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谨记xx校训“信、爱、勤、勇”,希望他能融入你的血液里,成为你们的一种精神品格,伴着你们走好人生每一步!

亲爱的同学们,无论你们走到什么地方,临外永远是你们的家。你们今后的每一点进步与成功都将给母校最大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即将离别时刻,让我们再深情的回望一眼陪伴你们一路走来的老师吧。

在这个即将落幕的时刻,让我们再一次为我们的老师、为我们的初中生活,为我们的母校献上最最热烈的掌声吧!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六

各位老师、家长和来宾,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是社会学系20xx级本科生袁琳。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代表20xx级本科生分享我们的毕业感言。

相信不只是我,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曾经被追问过“社会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曾以为自己能够在四年的学习中找到确切的答案,然而今天站在这里,我发现自己的脑海里交织着自我与他人、乡土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若想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全部囊括,这势必是一份“大而无当”的粗糙答卷。所以在今天,我想仅仅是从个体的角度,谈一谈这四年里的感触与收获。回首短暂的四年光阴,我想,社会学系带给我的可以用“为学做人”四个字来概括。

首先是“为学”。四年的学习使我们掌握了收集和分析数据与经验事实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我们“从实求知”的行动原则。文字和数值本没有生命,而社会学人的“田野”赋予他们血:去观察、去体验、去倾听多方言说,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思路,又要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去回溯、去梳理、去考证事实脉络,既要看到阳光下的故事,又要发掘地下繁杂交错的根。在研究的过程中,设想与现实总有差距,而自我与世界也在不断地达成和解,我们就像是拼拼图的孩子,每多找到一块,对社会的审视和理解就更深一分。社会学赋予我们洞察力,也要求我们“知行合一”。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从“愤世嫉俗”到“不只是愤世嫉俗”,我们的关注点从“发现问题”转移到“剖析和解决问题”,从“结果”转移到“原因”和“动机”,社会学是一门实用的、实在的学问,它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干瘪的方法,而是成熟的思考方式与处事原则。

再者是“做人”。四年最为纯粹的为学生涯告一段落,在这场仪式结束后,我们不再仅仅是一名学生,首先是儿女、公民,未来还会成为妻子、丈夫和父母,肩上会有更重的责任,人生会成为更加广阔的田野。我们在社会学系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将不仅用于武装头脑,那些我们所崇尚的价值、信念与理想都将熔铸在血脉中,拓宽我们的眼界、锤炼我们的品格,使我们成长为更好的人。在信息和意见被筹谋裹挟的时代,谦卑务实是一种本领:不妄谈、不虚言,不偏狭、不盲从。社会学教会我们探寻规律,也向我们原本地呈现出研究的局限;它赋予我们宏大的胸怀气度,也教会我们甘于朴素和坦然。未来无法预测,但无论我们是否达到他人口中“成功”的标准,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情,保持终身学习和时刻反思的习惯都将会是社会学带给我们的财富。在个体日益“原子化”的时代,推己及人是一种美德: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是教育体系顶层资源的受益者,这同样意味着我们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拥有“同理心”,对他人的苦痛感同身受,将有助于帮我们排除自身的限制和盲点,永不放弃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总而言之,社会学系的教育从不局限于书本和体制,它赋予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断试错的勇气;它使我们学会消化焦虑、直面失败,始终保持挑战者的姿态;它使我们永葆热情与好奇心,拥有充满乐趣的鲜活生命......我想这些就是社会学的魅力所在吧。

四年的本科时光短暂而奢侈,为读书报告奋战至黎明、一·二九排练摸黑洗漱、寝室里彻夜长谈的情形仍历历在目,这些都会成为回忆中最深刻的烙印,是我们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最后,我想代表全体毕业生感谢老师们的教诲,家人们的支持。也祝愿无论是继续在学术田野上坚守,还是在职场中拼搏的每一位毕业生,在走出象牙塔摸爬滚打多年后,还能保有一份社会学人的纯粹,为好学,做好人。愿我们都拥有光明的前程!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七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20xx年改为现名。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于北大毕业典礼致辞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们,同学们,亲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社会学系20xx级硕士生张恒,非常荣幸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过去的六年里,我曾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我们系的毕业典礼当中,但从未对毕业这件事本身有过什么深刻的思考和体会,而更多地是在思索如何办好这场仪式,留给所有毕业生们一段更美好的回忆。如今,我自己也来到了这个关口,当面对离别时,我意识到除了依恋与不舍,感恩与惭愧,还有着些许的收获和感想,所以,在毕业典礼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节点上,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八年来在北大社会学的收获。

首先,八年的时光教会了我去正视失败。失败固然苦涩,但对这种苦涩的体悟却也标明了每件事物对于自己的分量,从而知道了哪些应当果断放弃,哪些值得更加坚定的追寻。

刚进入北大的我们有一点什通的,身披天之骄子光环的同时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来到这里之前,走着家人为自己殚精竭虑铺好的路,顺风顺水。因为早已有人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所以从不必去探寻心之所向,也未曾尝过失败的滋味。这种荣耀固然激励了我们不断前进,却也让我们在选择中迷失了方向。我们背负的很多,想要的很多,在负重前行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因为前方每条路的尽头都殊明,早已习惯了获得的我们哪条都不愿意放弃。而失败恰恰成为了此时的良药。对一样东西求而不得,很疼,但正是在对这种疼痛的体悟中我们知道了自己该放弃什么,该坚持什么。失败因此帮我们找到了自己最为珍重的那个部分,让我们在人生路上轻装上阵,不再迷茫。所以,失败带来成长这句话虽然看起来鸡汤满满,但当我们回首往事,会发现自己的每次成长与蜕变都确实是在品尝失败中完成的。八年里,有无数的师长、同窗帮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很感激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你们的帮助和见证。

其次,我学会了接纳自己。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接受自己的优点很容易,承认自己不行却很难。所谓接纳自己,便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既不沾沾自喜于一时的成绩,也不在同他人的比较中迷失自我,一蹶不振。

在北大,我们会遇到很多牛人,他们有的是学术精英,论文发表捷报频传;有的创意满满且执行力强,年纪轻轻便实现了人生的财务自由;有的精通人情世故,求职路上一片坦途,收割offer直到手软。在与他们的比较中,貌似平凡的大部分人难免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失去信心,自怨自艾。但我们始终应当记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与世界,他人所谓的成功并不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我们自身的缺点也并不妨碍我们去追求幸福和理想。北大多年来的教育告诉我们,一位年入百万的商界精英对社会、对自己的价值未必比一位清贫的乡村教师来得更高,貌似光鲜亮丽的外壳也不是社会学所推崇的追求对象。因此,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去怀疑自己的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每个人所拥有、所遭遇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境遇所造就的,无法复制的同时更加无可取代。所以,不必抬高别人,也无需贬低自己,我们只需要毫不怀疑,充满信心。

第三,理解他人。每个人无法作为孤岛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作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我们不可能完全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在必然与他人产生联系的前提下,如何去理解他们就显得格外重要。

理解他人梳穿社会学始终的问题,它之所以如此重要和困难,我认为是因为一己之力与世界的复杂性相比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太过不值一提。正如旧寨村的村民理解不了为什么来自北京的大学生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我们也一样难以理解他们的坚持和追求。当我们用自己固有的逻辑与价值观去解读其他人的行为,未免会让这个世界显得千篇一律,用社会学的话说这是用理论裁剪现实。所以,在与他人的联系中,用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得出的永远是自己所希望看到的结果。我很庆幸,几年来所经历的光怪陆离和社会学的教导让我远离了由狭隘的偏见所带来的傲慢,在不断试图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我渐渐学会了保持敬畏和好奇。

正视失败、接纳自己、理解他人这三个收获,究其根本讨论的无非是反思二字,反思自己,反思他人,反思世界。在求职过程中,社会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我们的优势,然而它却给予了我们一种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时时思考,处处警醒,这又何尝不是一生的收获和优势。人生中会有很多容易失去自我的时刻,这些时候要保持头脑的清醒颇为不易。八年北大社会学的经历无疑给予了我平静地面对这些时刻的勇气——尽管最终决定人生高度的大概还是能力和意志,但至少反思能让我们对此生了无遗憾。在此,我也祝愿我们大家,出走半生,仍是少年。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全体硕士毕业生向北大、向社会学系的培养表示感谢,对北大而言,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但对我们而言,在这里的几年时光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未来的人生,社会学系将永远与我们相伴。最后,祝大家毕业快乐!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谢谢!

各位老师、家长和来宾,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是社会学系20xx级本科生袁琳。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个特别的时刻代表20xx级本科生分享我们的

毕业感言

相信不只是我,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曾经被追问过“社会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曾以为自己能够在四年的学习中找到确切的答案,然而今天站在这里,我发现自己的脑海里交织着自我与他人、乡土与城市、传统与现代......若想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全部囊括,这势必是一份“大而无当”的粗糙答卷。所以在今天,我想仅仅是从个体的角度,谈一谈这四年里的感触与收获。回首短暂的四年光阴,我想,社会学系带给我的可以用“为学做人”四个字来概括。

首先是“为学”。四年的学习使我们掌握了收集和分析数据与经验事实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赋予了我们“从实求知”的行动原则。文字和数值本没有生命,而社会学人的“田野”赋予他们血:去观察、去体验、去倾听多方言说,既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思路,又要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去回溯、去梳理、去考证事实脉络,既要看到阳光下的故事,又要发掘地下繁杂交错的根。在研究的过程中,设想与现实总有差距,而自我与世界也在不断地达成和解,我们就像是拼拼图的孩子,每多找到一块,对社会的审视和理解就更深一分。社会学赋予我们洞察力,也要求我们“知行合一”。四年的时间里,我们从“愤世嫉俗”到“不只是愤世嫉俗”,我们的关注点从“发现问题”转移到“剖析和解决问题”,从“结果”转移到“原因”和“动机”,社会学是一门实用的、实在的学问,它教会我们的从来不是干瘪的方法,而是成熟的思考方式与处事原则。

再者是“做人”。四年最为纯粹的为学生涯告一段落,在这场仪式结束后,我们不再仅仅是一名学生,首先是儿女、公民,未来还会成为妻子、丈夫和父母,肩上会有更重的责任,人生会成为更加广阔的田野。我们在社会学系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将不仅用于武装头脑,那些我们所崇尚的价值、信念与理想都将熔铸在血脉中,拓宽我们的眼界、锤炼我们的品格,使我们成长为更好的人。在信息和意见被筹谋裹挟的时代,谦卑务实是一种本领:不妄谈、不虚言,不偏狭、不盲从。社会学教会我们探寻规律,也向我们原本地呈现出研究的局限;它赋予我们宏大的胸怀气度,也教会我们甘于朴素和坦然。未来无法预测,但无论我们是否达到他人口中“成功”的标准,做好手边的每一件事情,保持终身学习和时刻反思的习惯都将会是社会学带给我们的财富。在个体日益“原子化”的时代,推己及人是一种美德: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是教育体系顶层资源的受益者,这同样意味着我们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拥有“同理心”,对他人的苦痛感同身受,将有助于帮我们排除自身的限制和盲点,永不放弃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总而言之,社会学系的教育从不局限于书本和体制,它赋予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断试错的勇气;它使我们学会消化焦虑、直面失败,始终保持挑战者的姿态;它使我们永葆热情与好奇心,拥有充满乐趣的鲜活生命......我想这些就是社会学的魅力所在吧。

四年的本科时光短暂而奢侈,为读书报告奋战至黎明、一·二九排练摸黑洗漱、寝室里彻夜长谈的情形仍历历在目,这些都会成为回忆中最深刻的烙印,是我们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最后,我想代表全体毕业生感谢老师们的教诲,家人们的支持。也祝愿无论是继续在学术田野上坚守,还是在职场中拼搏的每一位毕业生,在走出象牙塔摸爬滚打多年后,还能保有一份社会学人的纯粹,为好学,做好人。愿我们都拥有光明的前程!

非常荣幸接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邀请,等候这个邀请很久了。一直希望有这样一个机会回到母系,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向我的老师们表示感谢。今天在座的,只有张静老师参加过我的硕士论文答辩,记得那一天是大雨,您是拎着靴子进的答辩教室。周飞舟老师答辩的时候天气好得多,但是到了答辩的时间,没办法打开门,是我从隔壁办公室跳窗户打开了门。今天看到这么庄严隆重的毕业典礼,我非常激动,今天社会学系是北京大学最受同学欢迎的院系,我想这是我们老师和同学这么多年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我个人,如果我没有机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就读,我也会努力成为一个学者,追求自己喜爱的学术事业,但是可能我没机会了解,学者首先是一个老师,把学术一代代的努力传递给学生。我有机会知道这一点,来源于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经历。

我们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的时候,系里那时候还是王思斌老师、杨善华老师、孙立平老师、程为敏老师、谢立中老师、刚刚回来的张静老师,他们都刚刚开始带学生。还有王汉生老师,我希望您能听见,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我们今天努力想做一个好的老师,只是想努力做到社会学系当年教我们的那些老师曾经做到的,传承学术的精神,对生活的理解,像当年他们传达给我们一样,传达给在座的各位同学。

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分享我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经历。究竟是什么能够使这些老师、北京大学的学术传统能够在我们身上发挥作用。可能是非常简单,也许是偶然的一个原因。我想谈到我住过的那间宿舍,46号楼1074。1993级,因为北京大学没有应届毕业生,全班15位学生,招来了全国各高校的对社会学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四位研究生同学在这间宿舍中度过了非常美好的时光。北京大学的传统和老师的教诲是通过我们宿舍的生活这个小小的棱镜折射到我们身上,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经历。

我第一个结识的是李康。在来北京大学读书之前,他就给我写了一封充满理想主义的信。信里边大部分内容现在我都忘了,因为非常的长,我只记得结尾的时候李康说,“让我貌同在清贫中坚守对学术的理想”,我记得我的回答比较无趣,我希望能够坚守学术的理想,但是学术生活不一定就是清贫的。事实证明,我是比李康更好的社会学家(笑)。今天我们的学术机构,或者是我们的大学,或许有别的困难,各种严苛的制度考评和项目管理等等,但是它已经很难说是“清贫”的。但我对李康的这句话仍然有很深的印象,现在的同学可能不太了解当时的教师生活状况。曾在社会学系任教的孙立平老师曾经在那个时候写过一篇文章,用社会学系的一位老师的工资单来描述大学老师的收入。一位老师辛勤工作一个月,他的收入相当于五千张复印纸。

那时候的大学和现在非常不同。今天大学有很多的资源,但是回想起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读书的三年,虽然谈不上清贫,但是却比较简单。我们宿舍有一位朋友,他毕业之后直接进了公司,每个周末的时候来我们宿舍玩。有一次一起逛书店,他说了一句令我们震惊的话,他说我现在买书已经不看价钱了,当时我们都非常景仰的看着他(笑)。要知道我们每年的一个大的节日,就是琉璃厂书市的时候。所有人都看谁能在那里淘到最好最便宜的书,李康往往是第一个背包启程的人。买到好书没什么了不起,关键要买得便宜,能买到统一书号的书,那才是本事。这些最简单的快乐就是研究生生活留下很深印象的事情。研究生的生活或许十分忙乱,但也足够简单。可能学术界非常的复杂,但是学术还是最简单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从李康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没想到周飞舟会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因为好像我们各方面都差别很大。我印象里他的社会学方法水平很高。方法是所有报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的噩梦,周飞舟老师应该是我们那一届的第一名。我和他在分数上很接近,但是一入学就发现差距非常大。我记得我们上的课是卢淑华老师的高级社会统计,没有周飞舟同学的帮助,大概我们中有许多人很难通过这门课程的考试。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那时候周飞舟老师比较喜欢奥斯汀,当时我觉得奥斯汀太无聊了,都是家长里短的东西,我喜欢《堂吉诃德》这样有趣的作品。事实证明,周飞舟老师的兴趣指引了我后来的读书和学习。但或许影响我最大的是周老师的为人。我们是从那一年起一起参与《研究生学刊》的工作,这份不起眼的杂志培养了北大许多重要学者。这份杂志当时是著名北大学生贺照田主办的,但是主要干活的是周飞舟老师和另外一位朋友,后来他到了三联书店工作。当时,他们两个人的工作效率都非常低,每次都是慢慢悠悠走一个小时,再谈一小时,才开始工作,但杂志琐琐碎碎的所有事情,都是他们以这种低下的效率完成。那时候我们这些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大堆了不起的理念,但主要工作都是谈理念。我从周飞舟那里学到的是,如何将这些理念通过做事变成现实,这一点,直到今天对我自己来说,仍是要学习的。

我们宿舍的第四个人是大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王俊敏老师。不光是我叫他大哥,我的导师杨善华老师也管他叫大哥,“ 大哥”已经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我经常想,他和我们年龄差别比较大,46号楼1074是一个非常热闹而混乱的地方,几乎每天都有不少人,随时可能走进这个宿舍,吃饭的时候,晚上聊天的时候。但是大哥往往在旁边非常安静地听着。他的正直、善良和勇气一直是我对研究生生活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我与李康和周飞舟老师后来有许多学术上的合作,一起翻译过西方社会学的著作,共同写过社会学的文章,今天仍在和这些老师一起办跨学科的项目。但今天在回忆的时候,和这间宿舍,和我的研究生生活连在的一起的,印象最深的仍然是大哥。他的领域或许不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但是他非常宽容地听我们深夜聊天到很晚。大哥和李康睡眠不是很好。每次我们聊完了就呼呼大睡,李康的暴力解决方法是去未名湖溜一圈回来再睡,或者不睡,大哥就是静静等着我们声音消失以后才慢慢找到入睡的节奏。我们在社会学,在哲学学了很多的道理,我们对人生有太多的理解,但是这些道理却很少真地决定我们怎么做,只会给我们这么做找到更多的理由。所以社会学家很少做错事,因为当他做错事了,他总能找到错误的道理来支持他(笑)。我跟大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所有的道理应该帮助改变我们自己,敢于承认我们的错误,然后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刚才看同学们做的田野

日记

的话剧,非常感动。我个人以研究理论为主,我也曾经去做过田野,田野对我是一个非常震撼的经历。就像46楼的宿舍一样,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历。如果没有这间宿舍中的经历,我们每个人也都可能会成为一个孤独的学者,但在这个宿舍里,我们挑战了彼此的见识,伤害了彼此的自尊,甚至最终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计划,改变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就像你们的田野一样,生活并不只是一些道理,还有一些我们必须担当和直面的责任。我想我和大家一样,我今天穿的衣服和毕业的学生不一样,我已经毕业太久了,也不像在座的老师。我在这里永远是社会学的学生,我学到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独的学者,而首先是一个教师,是一个丈夫,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公民。如何能够担负这样的一个责任,不仅仅有学术中的无形的学院,还有一个个寝室,未来大家将会组建的家庭,即将进入的单位,这样的有形的学院。人生和田野的巨大差别,就在于人生不是一个实验,人生没有你旁观的地方,我们希望把我们从田野中学到的,把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投入到我们唯一的人生当中。这是我从北大社会学学到的东西。

谢谢各位!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

下午好!

我是周福波,09级本科13级硕士,20xx年毕业后通过广西党委组织部定向选调生项目,到广西人社厅人事处工作,20xx年3月至今,我在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伏兴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主要任务是抓基层党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等工作。

毕业三周年,感谢系里给我机会回到母校、回到这个园子,既欣喜又惶恐。欣喜之处,就像在外流浪三年才回家的游子,当年园子里的种种历历在目。惶恐在于,作为刚毕业进入社会三年的新人,站在这个台上,有什么资格和资历和大家分享以及分享什么。我考虑了很久,觉得还是结合第一书记的工作,和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以及感受。

第一个故事:家庭纠纷第一书记也要管。

去年,我刚驻村工作不久的一天晚上10点多,一位老党员给我打电话,说有个女的在他家闹死闹活,威胁要拿孙子喝毒药,让村委去处理,不然会出人命。我先打电话给包片村干部了解情况,然后赶紧赶过去。到现场后,发现一个披头散发的女的坐在老党员家门口,两个小孩坐在旁边。进门后,家里两个老人气色很不好,老党员说门口这女的早上就来了,在门口绝食一天了不愿意走,也不给小孩吃饭,大吵大闹,声称不给钱就死在门口。原来这是老党员家已经离婚了的儿媳妇,协议离婚后两个小孩都给女方抚养,男方每个月按时打抚养费,但这两个月迟迟没打钱,所以带着两个小孩来讨说法,要求一次性给20万付清抚养费。老党员认为这个女的就是来骗钱的,坚决不给钱,这次给了钱下次还会来,而且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大家都说这女的精神有点问题,看到她披头散发,刚开始我还真有点担心。但还誓足了劲,走到她旁边坐下,

自我介绍

了一下,问她老家哪里的、要不要吃点东西,从她老家聊起,她和她老公结婚、老公坐牢出事,她自己带两个小孩如何辛苦,到双方协议离婚。她也看到我态度真诚,这么详细了解事情经过,表示愿意协商解决,同意带小孩离开,维持离婚协议,但男方必须保证按时打抚养费。事情顺利解决。

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不仅只管基层党建,全村所有事物都和第一书记有关,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也是全村第一责任人。第一书记这个身份承载的使命,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和担当让我成长为全村的“当家人”而不是简单的“过客”。

第二个故事:扶贫难,扶志更难。

去年10月,村里有人申请贫困户,我带工作队到家中了解情况,根据广西贫困户识别标准和程序进行打分,家庭2口人,一个母亲和儿子,母亲61岁儿子28岁,无大病慢性病,住房简易装修,儿子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家庭无特殊困难。打分后得85分。按照广西标准,72分及以下才可能评为贫困户。第二天晚上10点多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怒气冲冲说,这么困难的家庭怎么可能得85分,自己在上面关系很硬,要带广西和南宁电视台记者来曝光我,让我第一书记下台滚蛋。我一开始有点懵,没头没脑地被骂了一顿,问清楚了对方的身份,原来是昨天识别打分那家的二叔,在南宁做生意。他表示,屯里好多家里有彩电、有冰箱的都是贫困户,那家什么都没有怎么不得贫困户。我把广西贫困户识别的政策解释了一遍,他还是不太满意,最后撂下话,如果两天内他侄子家不得贫困户,就让我下台。我说,作为第一书记,按照政策办事,一视同仁,欢迎你带记者下来监督,我会对照政策解释清楚,当然现在还是分数公示期,有人提出异议,按照规定工作队还会入户核实,你通知你信得过的群众代表,明天中午在你侄子家等我们。第二天,我又带工作队到屯里,对照识别打分表一一和群众代表核对,再次解释政策,对方终于表示理解,对我的工作态度也表示认可。

基层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也是思想工作。扶贫的任务在于落实好上级的各项政策,真扶贫,扶真贫。真正困难在于如何扶志,让真正贫困的群众奋发图强,让不符合条件的群众理解政策,不仅需要“同情心”,更需要“同理心”;不仅严格执行政策,有时还需要运用地方性知识。

结合这两个故事,我给大家分享两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作为北大人、社会学人,要始终铭记母校教导我“家国天下”“心系社会”的初心。我来自贵州遵义的农村,西部养育了我,北大培养了我,回到西部工作,正是回到社会之中。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即将走向海角天涯,我相信,大家不管在什么岗位,发挥田野调研时的风范,既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田埂;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用心用情,都能发光发热。即使平平淡淡,亦不负初心。

第二点体会:坦坦荡荡做人,公平公正做事,自然会赢得认可。刚到村里,大家见我是个小年轻,很多人都嘀咕这个第一书记是来镀金的,估计做不得什么事,越是这样,我越是下定决心做好。驻村以来,我走遍了全村15个屯884户,加入了村里各大微信群,努力学习壮话,和大家成为朋友,村委“不争第一,不做倒数第一”的心态转变为争先创优的氛围,壮大3个传统产业,开拓3个新产业,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到去年底收入12万元,去年贫困户脱贫67户308人,贫困发生率从年初16.4%下降到年底7.35%,今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左右,达到整村脱贫摘帽标准。大家看到我吃住在村,一心一意做实事,对我的态度,也从原先的怀疑,逐渐接纳,转变为现在的认可。我相信,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你们,坦荡做人,扎实做事,亦能成为社会的宠儿。

当我双脚踏进田地里,和贫困户一起插秧,双腿沾满泥水和爬满蚂蟥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田野”。“田野”是我们的专业名词,我们把到基层去做调查研究叫做田野工作。同时,田野也抒袤的山川土地,孕育万物。基层是最好的田野。我们下基层去工作,把青春融进祖国的山川江河,融进广袤的乡村田野,在田野中吸取养分,历练成长,青春才能在基层绽放光彩。

唠叨太久,如有不妥,还望海涵。欢迎大家到广西工作和旅游,来广西一定联系我!

祝老师们身体健康,祝毕业生们前程顺利!谢谢!

各位同学、老师、家长和来宾:

大家好!首先祝贺20xx届的同学们能够完成在社会学系的学习,顺利毕业。恭喜你们!

你们通过这些年的学习,熟悉了社会学的方方面面。关于社会学是什么,也许已经形成了一种清晰的印象。但是在今天,我想和你们再谈谈社会学是什么,一种也许和人们的印象不太一样的对于社会学的理解。

我想从孔德谈起。我们在教科书上都学到过,孔德是社会学这个概念的创造者,他主张实证主义的方法和理论。但教科书上往往一带而过、着墨不多的是,孔德后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晚年,孔德把实证的社会学的目标看作是建立一种“人的宗教”。这种宗教,孔德明确的说,“以爱为原则”。可以说,这是一种爱的宗教。它不是建立在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着的人们的广泛连结、彼此相爱的基础上。

所以你看,社会学,其实是一门关于爱的科学。我们所学习的,其实守于爱的知识。

但是爱并不简单。关于爱的本性、爱的行动、爱的目标,有种着种种的误解和误区。

我们有各式各样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望,它们常常被误解为爱。因为它们常常体现为对于欲望对象的一种渴望、希望和对象发生一种联系,甚至结为一体。比如我现在口渴了,我看见这杯水,我对它产生了一种渴望,希望和它发生一种关系,并结为一体。这是爱吗?(在这种结合为一体中,我消灭了对方的存在和自由,用以满足我的目的。这不是爱。)

真正的爱,不是将所爱的对象作为手段,而是作为目的。

将所爱者作为目的,这意味着我们想要帮助所爱的人追求他自己的善、达成他的目标、获得他的幸福。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我们希望我们所爱的对象拥有完全的主体性、和完全的自由。因为只有拥有自由的主体才能有意义的去追求善、设定目标、得到幸福。因此,真正的爱有着一种独特的标志:它意愿着所爱对象的自由。它不渴望限制这种自由,不渴望征服对方,不渴望对方臣服于自己的意志。它渴望的是基于彼此自由意志的自由之爱。为此,它要为对方争取自由,并宁愿以勇气和坚毅去承担这种自由可能给自己带来痛苦。

这样去爱一个人是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这样去爱许许多多的人,爱每一个人,爱众生。爱虽然往往在一个特殊的时空,针对一个特殊的对象发生,但是它的本性,就如同光,要流溢向整个世界。爱渴望成为普遍的;或者说只有在普遍中才完全的、纯粹的成为它自身。我们爱自己的父母,我们爱身边的恋人,我们爱自己的朋友。但是只有当我们学会了爱更多的人,爱陌生人,爱每一颗灵魂,爱整个世界,我们才真正触及了纯粹之爱的核心。在这里,爱不再以被爱者的某些特性为条件,而真正成为无条件的对每一位存在者之存在的肯定。在这时,我们才接近了“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地。

这样的爱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为日常、切近、和具体的行动。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夫妇之爱是具体的。朋友间的友爱是具体的。邻里互助,共同管理社区事务,是具体的。在公益组织中,帮助弱势者和贫困者,是具体的。在职业团体中,与其他的劳动者团结互助,是具体的。在社交媒体上帮助遭受不幸和不公的人发出声音,是具体的。在这千千万万具体而微的行动中,我们与他人建立着联系,我们把他人作为目的,我们意愿着他们的善和他们的自由——我们在爱着。这种爱是困难的。但它是幸福的,正如孔德认为,它是通往个体和普遍幸福的真实的道路。它甚至是拯救性的,在一个半世纪前,它拯救过另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孤寂的灵魂,当他梦想到:自由的人民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的相爱。

愿你们怀有这社会学的梦想。祝福你们!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八

各位同学、老师、家长和来宾:

大家好!首先祝贺2019届的同学们能够完成在社会学系的学习,顺利毕业。恭喜你们!

你们通过这些年的学习,熟悉了社会学的方方面面。关于社会学是什么,也许已经形成了一种清晰的印象。但是在今天,我想和你们再谈谈社会学是什么,一种也许和人们的印象不太一样的对于社会学的理解。

我想从孔德谈起。我们在教科书上都学到过,孔德是社会学这个概念的创造者,他主张实证主义的方法和理论。但教科书上往往一带而过、着墨不多的是,孔德后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晚年,孔德把实证的社会学的目标看作是建立一种“人的宗教”。这种宗教,孔德明确的说,“以爱为原则”。可以说,这是一种爱的宗教。它不是建立在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世界中生活着的人们的广泛连结、彼此相爱的基础上。

所以你看,社会学,其实是一门关于爱的科学。我们所学习的,其实守于爱的知识。

但是爱并不简单。关于爱的本性、爱的行动、爱的目标,有种着种.种的误解和误区。

我们有各式各样的生理和心理的欲望,它们常常被误解为爱。因为它们常常体现为对于欲望对象的一种渴望、希望和对象发生一种联系,甚至结为一体。比如我现在口渴了,我看见这杯水,我对它产生了一种渴望,希望和它发生一种关系,并结为一体。这是爱吗?(在这种结合为一体中,我消灭了对方的存在和自由,用以满足我的目的。这不是爱。)

真正的爱,不是将所爱的对象作为手段,而是作为目的。

将所爱者作为目的,这意味着我们想要帮助所爱的人追求他自己的善、达成他的目标、获得他的幸福。更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我们希望我们所爱的对象拥有完全的主体性、和完全的自由。因为只有拥有自由的主体才能有意义的去追求善、设定目标、得到幸福。因此,真正的爱有着一种独特的标志:它意愿着所爱对象的自由。它不渴望限制这种自由,不渴望征服对方,不渴望对方臣服于自己的意志。它渴望的是基于彼此自由意志的自由之爱。为此,它要为对方争取自由,并宁愿以勇气和坚毅去承担这种自由可能给自己带来痛苦。

这样去爱一个人是不容易的。更不容易的,是这样去爱许许多多的人,爱每一个人,爱众生。爱虽然往往在一个特殊的时空,针对一个特殊的对象发生,但是它的本性,就如同光,要流溢向整个世界。爱渴望成为普遍的;或者说只有在普遍中才完全的、纯粹的成为它自身。我们爱自己的父母,我们爱身边的恋人,我们爱自己的朋友。但是只有当我们学会了爱更多的人,爱陌生人,爱每一颗灵魂,爱整个世界,我们才真正触及了纯粹之爱的核心。在这里,爱不再以被爱者的某些特性为条件,而真正成为无条件的对每一位存在者之存在的肯定。在这时,我们才接近了“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地。

这样的爱并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为日常、切近、和具体的行动。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夫妇之爱是具体的。朋友间的友爱是具体的。邻里互助,共同管理社区事务,是具体的。在公益组织中,帮助弱势者和贫困者,是具体的。在职业团体中,与其他的劳动者团结互助,是具体的。在社交媒体上帮助遭受不幸和不公的人发出声音,是具体的。在这千千万万具体而微的行动中,我们与他人建立着联系,我们把他人作为目的,我们意愿着他们的善和他们的自由——我们在爱着。这种爱是困难的。但它是幸福的,正如孔德认为,它是通往个体和普遍幸福的真实的道路。它甚至是拯救性的,在一个半世纪前,它拯救过另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的孤寂的灵魂,当他梦想到:自由的人民在自由的土地上自由的相爱。

愿你们怀有这社会学的梦想。祝福你们!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学长、各位嘉宾,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刚才,教师和学生合唱团演唱了《燕园情》,这首歌虽然还不是我们正式的校歌,但这么多年来,它的旋律、它的歌词、它所包含的深厚感情以及北大人以四海为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已经深深刻在了我们的心中。在座每一位北大同学的本科生活,都是由《燕园情》开始的,今天在这里,也将以《燕园情》画上一个休止符。

四年前,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你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燕园,开始了在北大的求学生涯。那时,你们在一体的操场上第一次学唱《燕园情》;而今天,在同样悠扬的歌声里,你们就要带着在北大收获的知识、友情以及爱情,带着一生一世的北大印记,走向天南海北。前段时间,我们的一张本科毕业生“合影”在网络上“走红”,这张一个人的“合影”来自元培学院的薛逸凡同学,她所在的古生物学专业,或许是中国唯一的只有一个学生的专业。很多网友赞她为“女汉子”,纷纷留言——“一个人的寂寞谁懂?”,“专业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都占了”……其实,无论什么专业,寂寞也好,热闹也罢,作为校长和老师,只要你们学有所成,只要你们快乐成长,就是我们内心最大的满足。2019届毕业的全体本科生同学们,祝贺你们!

同学们,大学时光匆匆而过,以至于身为“90后”的你们都开始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是的,对一个始终在奋斗、始终在攀登的年轻人来说,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四年光阴转瞬间就流走了。我想,这四年的时间,已经凝结成了你们在无数次“刷夜”苦读之后的哲思与明辨,凝结成了你们在国际交流舞台上闪光的才华与自信的气度,也已经变成了悄悄爬上父母和师长双鬓的缕缕白发。当你们在回忆过往,追问青春的意义时,我希望,大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默默哺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师长以及四年来相互关爱、相互扶助的“小伙伴”们说一声——“谢谢!”正是他们时时在你的左右,你的人生才如此的精彩!今天,请把掌声献给他们!

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心情也很不平静,愿意与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时间印记。我和我的同龄人,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成长起来的,虽然历经波折,却也幸运地搭上了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时代列车。1978年我上大学的时候,人们还在讨论收音机和电视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而现在,我也同你们一样,经常看看bbs和微博,也试图用微信与朋友们交流。时至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相信就在此刻,你们当中有不少人正通过微博、微信将毕业的体悟和感恩的心情传递给千里之外的亲友。这在几十年前,甚至几年前,都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同学们,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包括我们所身处的燕园,每天也都在发生着许多细微但深刻的变化。我们的北大,正变得更加国际化、更具包容性,也更充满了创新的活力。这一切的变化,是所有的北大人,包括在座各位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

那么,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北大人应如何作为?我们除了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时代的潮流,更需要坚守什么?哪些东西需要不断变化,而哪些东西又亘古不变?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今年5月4日,来到北大,与我们共度校庆和五四青年节。在师生座谈会上,给大学生算了一笔“人生账”:“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

同学们,指明的这笔“人生账”,不就是摆在你们面前的历史“际遇”和“机缘”么!还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为喻,勉励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五四运动的先驱、北大校友罗家伦先生在《写给青年》一书的序言中谈道:“我们不能背着时代后退,我们也不能随着时代前滚,我们要把握住时代的巨轮,有意识的推动他,进向我们光辉的理想。”在五四时代,他们那一批“90后”通过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在改造国民性的基础上,重塑人的灵魂,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成为指引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图强的精神灯塔,也为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因子和思想资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变革时代,坚守核心价值观就是“务本”,将自己的人生事业融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洪流,这就是最大的“道”。今天,中国正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北大人不应沉湎于以往作出的贡献,而要参与到人类文明的和谐与共同发展之中。希望在座的诸位同学,将来能够代表我们这个国家,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面对纷纭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如何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协同进步?是被社会的惯性所牵引,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是选择安逸的生活,还是选择奉献和付出的人生?在面临严峻的现实时,是选择放弃,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行?是做愤世嫉俗者,还是积极的建设者?在此,我对大家有三点希望:

宋代理学家杨时曾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无论什么时代,砥砺德行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只有个人的德行修养立得住,才能推己及人,影响和教化别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在我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坚守本心,德行高尚的前辈,他们的坚守让我们在时代波澜中看到了北大人默默担当的身影,感受到了北大人浓郁沉淀的家国情怀。这其中,第三届“蔡元培奖”获得者,医学部教授彭瑞骢先生便是典型代表。彭瑞骢先生生于20世纪20年代,1940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成长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的时代,彭先生较早便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1947年,他与方亮教授、王光超教授等人在北京公主坟附近的什坊院村办起了保健院,组织北医师生轮流为附近农民义诊。在这段实践中,彭先生目睹了农民饱受病痛之苦和贫困的折磨,坚定了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念。从医70多年,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先生都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彭老曾这样

寄语

医学生:“‘无德不医’。学校只能教育你认识是非,但是社会太复杂了。你要是想拿学医当敲门砖去赚钱的话,那就别来学医,此路不通。”彭老甘受清贫,默默奉献,正是老一辈北大人毕生坚守的群体特质的生动写照。希望这种高尚的道德追求能够在你们身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今年3月,我在学工部举办的“教授茶座”活动中与一些同学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座谈中,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是生涯规划。物理学院一位同学说,学物理、做科研压力很大,需要牺牲很多东西,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坚持。我告诉他,北大人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出色,但要做好任何事,都需要一个基本素质——那就是忍耐。今天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分享哲学系汤一介先生治学的例子。作为老一辈哲学家,编纂一部能够挖掘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呈现中国儒学源流的《儒藏》,是汤先生长期以来的愿望。2019年,经过反复论证,汤先生将编纂《儒藏》的设想提交学校和教育部并得以正式立项。这一年,76岁高龄的汤先生受命成为《儒藏》工程首席专家。《儒藏》工程是一项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国家文化工程,也是一项迄今为止人文社科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工程。《儒藏》“精华编”收入中外儒家典籍650余种,约计2.6亿字;而“大全编”则收入儒家经典著作3000余种,约10亿字;此外还将编纂著录两万余部“儒家经典文献总目”。面对这项浩如烟海又繁琐庞杂的巨大工程,已是耄耋之年的汤一介先生义无反顾。他说:“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来配合。今天,我们编纂《儒藏》可以说正在实现着400多年来中

国学

者、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儒藏》编好,将儒家文化瑰宝系统全面地收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之后12019年内不会有人超过。”汤先生秉持着这样的赤忱之心,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仍然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值得大家用心学习。

随着人生阶段的转变,你们将迎来一个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世界。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实,同学们可能一时会有些疑惑、彷徨和失落。这是正常的。但我希望,你们在偶尔“吐槽”之余,勇做积极的建设者,化难为易、化压力为动力、化自卑自满为自信自励,宠辱不惊,处之泰然。不久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先生在北大演讲时说:“今天很多年轻人抱怨这不对、那不对的东西,可能正是我们可以发展的机会。与其抱怨,不如把它变成现实。”改变别人也许很难,但改变自己只需要坚持。我校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也讲过一段很有启迪性的话:“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我希望这未来不是更堕落,而是更美好。”美好的未来就掌握在各位自己手中,希望大家不畏难、多历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完善自我,抵达“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人生新境界。

同学们,时代在变,北大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不会改变,“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不会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胸怀不会改变,“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不会改变,“常为新”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会改变!这些带有“北大印记”的精神特质,应当就是我们在大变革时代永远不变的坚守。

同学们,我一直认为,北大是不可复制的,每一个北大人的人生也是不可复制的。希望大家永远不要被喧嚣、浮躁所迷惑,请勇敢地做你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独一无二的北大人。

从今天开始,我相信,无论你们走到哪里,所有的道路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北大,这里是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时代如何变革,植根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燕园情”将始终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这是永远割不断的!

最后,我想把自己思考和酝酿已久的一句话送给在座的各位同学,“一个人的一生,要有追求,要有方向。如果你能在年轻的时候确立自己的目标,你就会节省很多时间,走更少的弯路,你离自己梦想的距离就会更近,实现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同学们,依依惜别,再见珍重。母校永远祝福你们!祝愿你们乘风破浪,前程万里!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十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20xx届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和珍藏的日子。大家即将从北大出发,走上新的人生旅程。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大家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表示衷心的祝贺!

过去的几年中,你们把自己的青春时光挥洒在这个校园里,学习知识、结识好友、增长才干。过往的校园生活和师生情谊都将成为你们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今年是北大建校121周年。120xx年前,在救亡图存的维新浪潮中,京师大学堂应运而生。从那以后,每当国家和民族遇到挫折和危难,北大和北大青年,总是以一股向上的力量,去振奋一个时代,点燃一份希望。

今年还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一百年前,北大青年发起了五四爱国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成为一代代北大青年毕生追求和践行的信念。四十年前,北大青年学子喊响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改革开放注入了青春与活力。

去年5月2日,到北大考察,向学校师生员工祝贺建校120周年,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的口号再次响彻校园。

同学们,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国家需要青年,青年也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他设计的北大校徽,有一种很形象的比喻是,一个人用双肩奋力向上托举着两个人,三人为众,众志成城。

1920xx年,鲁迅为北大设计校徽

今天的北大青年,依然需要承担奋力向上托举的重任。所以,临别之际,我想送给大家的话,就是“做永远向上的青年”。“永远向上”是一种奋斗者的姿态,是执着追求的境界与持续努力的方向,更是一种价值观。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坚守立身处世的定力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对国家和民族怀有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是实现我们人生价值的最大定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定力,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贡献一份力量。

西南联大时期,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学校缺少教材,著名物理学家、北大前校长周培源先生就亲自刻钢板,印制讲义。今天北大校史馆还保留着老校长当年亲自刻印的教材。

1939年4月,西南联大新校舍竣工。图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新校舍大门

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王选院士,临终前在遗嘱中写到:“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21世纪中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我能够在有生之年为此作出一点贡献,已死而无憾了。”读来让我们为之动容。

1988年11月,王选与同事讨论

去年,我到延安看望选调生,一位90后的北大毕业生,主动请缨到贫困村工作。初春时节,为了给刚刚开花的苹果树保暖,让老乡们有一个好收成,他在山上坚守了三天三夜,老乡们伸出大拇指夸赞他是“好后生”。每年我们都有一批本科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地区开展支教服务,这是北大的传统,已经坚持了20xx年。今天,你们中间又有一批同学接过了接力棒,到祖国的最基层去续写向上的青春篇章。

北大支教团为高原小学捐赠文具

同学们,北大人对祖国的热爱,流淌在一百二十一年的精神传承之中,是去不掉、断不了的血脉,是我们最强大的精神追求和永远向上的精神定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浮躁,让有的人不再相信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可以有所成就。但是在这里,我想和各位同学说的是,要相信“始终坚持”的力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老校友屠呦呦是我国第一位在本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她成功的背后充满着艰辛。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她带领团队调查了20xx多种中草药制剂,经历了一次次实验失败后,她不气馁、不放弃,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获得了成功。

屠呦呦和团队在实验中

我们的老教务长王义遒教授,在50年代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刻苦攻关,于1965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原子钟。他几十年不懈努力,为我国正在建设的独立自主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时间频率体系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同学们在未来的事业中,都会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只有耐得住平凡,才能收获不平凡。只有在挫折面前坚强、坚持和坚守,才能积蓄久久为功的动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要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助力

当今世界,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拼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一起构成了多元的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命运共同体,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困难、挑战与不确定性。

20xx至20xx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的经历,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因为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不同文明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20xx年,北大学生中共有84人次到国际组织实习或任职,4600多人次通过各级各类项目出国学习交流。我们还有长短期留学生7000多人,今天,他们当中的毕业生也来到了典礼现场。大学已经成为推动各国教育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在北大相互交融,新科技、新思想、新知识在交流切磋中不断迸发。

我希望同学们树立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放包容、交流协作,和而不同,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勇于面对人类社会共同的难题,培养与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做永远向上的青年还要保持不断探索新知的学习力

当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给这个时代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信息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几年来,同学们在北大收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收获,是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季羡林先生伏案工作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篇幅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是有关制糖历史的专著。我曾当面问过他,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他说,“糖”这个字在西方各国的语言中都是外来语,来自梵文,反映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最终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季老完成了《糖史》这部著作,时年已87岁高龄。北大还有很多老教授们,虽然已到退休年龄,依然从事着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老教师们尚且“志在千里”,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

学无止境。人类对于世界以至宇宙的探索和认知才刚刚开始。现代科学诞生不过几百年,探索航天技术不过几十年,这和地球年龄的46亿年、银河系年龄的100多亿年相比,何异于沧海一粟。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新领域、新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整体和更广阔的视角,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思考我们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心怀敬畏,勇于探索,只争朝夕。

一百年前,李大钊先生对青年讲:“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两个月前,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你们即将从北京大学毕业,拥抱伟大时代、走向广阔天地。今天,国家发展,正当其时,希望你们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和奋斗者。我衷心祝福大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健康快乐,永远向上,前程远大!

谢谢大家!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十一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是谢邦鹏,1999年从四川考入我们电机系,2008年直博毕业后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生产一线工作至今,历任公司继保班班员、现场工程师、班长,现任公司运检部副主任。很荣幸能够受邀参加此次活动,看到各位师弟师妹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我的心情也非常激动。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在电力生产一线也已工作十年,下面就结合我的工作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工作感悟。

一是要坚定信念,坚守初心。清华人,都是有梦想、有追求的,我们渴望能够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记得小学时老师曾问我长大后想要做什么,我的回答是做“工程师”,清华九年电气专业的学习,更是让我立志于成为我国电力生产的专家和电力技术应用的先行官。博士毕业后,我毅然选择了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刚进单位的头两年是最困难的。生活上,孤身一人在上海,实习期收入很低,房租就占掉近一半;工作上的打击是最大的,不但工作中搭不上手,甚至根本不知道师傅在讲啥,因为我是四川人,根本听不懂上海话。记得2009年教师节,我在出租屋里给梅生伟老师打电话问候时,梅老师问我过得怎么样,我说“过得挺好的”,其实眼泪都差点掉下来……支撑我坚持下来的,就是清华人自强不息的信念,就是我一直的追求和梦想。

二是要精益求精,传承匠心。产业工人队伍从来不缺匠人,像我们单位有一位邱永椿师傅,80岁了,还一笔一笔的工工整整的写了90万字的电气试验教材手稿,严谨精细的精神着实让人震撼与佩服。清华人也从来不缺匠心,记得曾嵘老师就曾经在给我们上课时说过:“清华人,扫地也要扫得最干净”。所以刚到一线,工作中碰到困难时,我也对我自己说: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一线工人!到班组前三年,我是班组里拧螺丝、接线头、看图纸、做笔记最多的人,加班更是常事。精益求精的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完成班组派给我的每一项任务,让我很快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技术技能也有了质的飞跃,我还被评为了国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2011年我被委任为继保班班长,我就下定决心打造一个“标杆”班组。对内加强培训,推行量化积分考核,对外提升标准化作业水平,应用创新思维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和现场工作效率。几年中,我们班组先后获得了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上海市“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这让我倍感自豪。

三是要开拓创新,发挥慧心。生产一线是创新发明的沃土,实际应用是检验创新成色的试金石。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应用创新思维解决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得到的成果最有价值。2011年初,我带大伙儿做主变回路检修,需要调换20多个老式电磁型继电器,拧下拧上400多颗螺丝。3个多小时干下来,大伙儿手都酸得抬不起来了。“现在连汽车换轮胎都用电动工具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设计出一套专用工具?”带着这个想法,我设计了我们的专利产品——专用组合式电动套筒。有了这套工具,工作时间可以轻松缩短一半。还有一次,我在做继保大电流试验时,发现开关柜电缆仓的短接工具很不好用。冥思苦想后,设计了一套“大电流试验万用组合短接工具”。如今,这项专利成果已获发明专利授权,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几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已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完成了二十多个创新课题的研究,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四十多项,我也获得了“上海工匠”、“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等称号。

四是要放平心态,求得安心。我们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身上都烙着“清华”二字。这是荣耀,殊环,也是压力。从进单位大伙儿叫我“清华博士”,到后来的“博士班长”、“劳模工匠”,大伙儿对我的期许不一样,我对自己的要求也一直不一样。但是,生活中必然会有许多不如意,工作中会有许多起起落落,同事间也会有许多风言风语。遇到挫折后同事评价“清华的也不过如此”时,取得成绩后同事说“他是清华的做得好是应该的”时,心态很重要。我一直以日晷上刻的四个字“行胜于言”为座右铭,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竭尽全力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决不辜负“清华”二字。

其实,我的工作很平凡,但我相信,只要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超越自己,就可以让自己的知识更有价值,就可以逐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的博士导师卢强院士曾经评价我的工作,他说:立足于生产一线,使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这不仅不是轻用人才,反而是锻炼和造就能担当未来大任的精英之正道,有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并可以促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沟通与交汇。这句话,也与大家共勉!

最后,感谢系里给了我这个发言和跟大家交流的机会,感谢领导老师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祝各位师弟师妹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顺利!谢谢!

北大毕业典礼致辞女生篇十三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注:

卢新宁,1966年12月生,江苏淮安人,著名记者。现任人民日报社编委委员、评论部主任。代表作有《选择,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宁要微词,不要危机》、《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177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