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通常包括背景介绍、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要素,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所述事物。在开始撰写之前,首先应当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有关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指导。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一
长春市双阳区聋哑学校。
一、编写教材的意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好公民的责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校办学来说,培养好小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它促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创造的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小学生学习责任意识与贯彻落实市教委下发的“两纲”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相一致,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的宗旨在于育人。培养小学生学习责任意识要从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加以引导,教育内容要落实在每一个具有鲜活生命体内,焕发出个体生命的光彩,让每一位小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使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得到具体的落实。
校本德育教材的活力在于来自学校学生的生活,教育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它能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这套校本德育教材汇集了不同年段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在心里播下了责任种子,让学生收获思想、行为和情感,使学生做一个有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的人。
二、校本德育课程总目标。
用责任培养责任。小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通过教师。
1与学生之间,在共同探索与实践中得到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发展,使学校的德育目标的三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根植于课堂教学、教育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校班会课来实现学校德育教育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具有爱党、爱国的情感,热爱校园生活,热爱父母、热爱同伴。
2、培养学生具有责任认知、责任行为、责任情感的能力,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意志品质、心理品质得到和谐发展。
3、培养学生从小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事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同伴之间的交流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4、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对自己的行为要有约束,学会做事,说话算话。
5、培育学校的良好学风、师风、校风、进一步构建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校成为师生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
分年级校本德育课程目标与要求:
低年级。
体验学习愉快生活。
21、学生遵守诺言,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2、培养小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自我遵守公共秩序和爱护公共设施的习惯。
3、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经常提问、观察、思考、动手的习惯与能力。
4、培养小学生勤俭节就约的品质,养成认真做事不拖沓的习惯。
中年级快乐学习积极向上。
1、培养小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同伴的情感,关心集体,积极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学会与同学沟通交流的方法。
2、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责任,说话算数,养成自信、自律的习惯,认真做好个人与集体的事情。
3、培育小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养成爱学习,认真完成学业任务的习惯。
4、培养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要求,学会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高年级。
承担学习勤奋努力。
1、培养小学生道德、意志、心理品质,学会面对困难,3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同伴,对待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学会勇敢。
2、培养小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的品质,学会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3、培养小学生的好胜心、责任心的品质,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学会排除干扰,学会选择,学会判断,学会进取。
4、培养小学生自信、自强、自律的品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努力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做一个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学生。
校本德育课程内容:
一、选择小故事。
1、选自古今中外反映责任意识、诚信、做人,刻苦学习等方面的小故事。
2、编写身边的小故事。
3、选自名人名言。
二、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1、故事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2、社会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3、雏鹰争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各年段的德育课程内容:
低年级。
主题:体验学习,愉快生活。
第一学期。
一、学会认识自己,认识朋友。
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三、学会养成思考,提问、观察的习惯。
四、学会友爱同学,热情帮助同伴进步。
五、学会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六、学会正确书写作业,按时完成作业。
七、学会遵守小学生行为规范。
八、学会动手操作的习惯。
第二学期。
一、学会自我管理的方法。
二、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三、学会正确使用零花钱。
四、学会关心同伴、关心班级。
五、学会节约粮食,不随便倒饭菜。
六、学会与同学交朋友。
七、学会遵守诺言,说话算数。
八、学会做值日工作。
中年级。
主题:快乐学习积极向上。
第一学期。
一、能够主动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
二、能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三、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双休。
四、能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能够与同学合作交流。
六、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七、能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八、能够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第二学期。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能够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能够养成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能够学做小家务,养成劳动好习惯。
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能够主动关心同学,助人为乐。能够正确判断是非。能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能够自觉公共秩序。
高年级。
第一学期。
一、懂得主动学习的重要。
二、学会排除干扰的方法。
三、同学之间友好相处。
四、与同学之间合作沟通。
五、关心身边的人。
六、懂得学会感恩。
七、养成合理使用零花钱。
八、懂得珍惜时光。
第二学期。
一、做事踏实、认真的重要。
二、分享集体的快乐。
三、战胜困难需要智慧。
四、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
五、要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六、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
七、探讨同学之间的关系。
八、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一、故事引如法:
1、选自一些古今中外的小故事。
2、编写一些学生身边的小故事。
二、辩析明理法。
1、找出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达到自我教育,集体教育的目的。
2、从问题中寻找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做。
3、在明理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导行法。
1、引导学生在辩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指导学生怎样按照学校教育的目标与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养成良好行为规范。
1、每两周上一次德育课程课,利用校班会课进行。
2、思品课、社会课渗透“小学生学习责任意识培养”的德育课程目标要求。
3、其它课程渗透德育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二
篇一:童年乐事多。
作者:303班钱佳磊。
读着“缘缘情愫”中丰子恺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淋漓尽致地诉说着丰爷爷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其乐无穷,使我感到丰爷爷他仿佛就在我身边正诉说着他童年一桩又一桩的乐事。我不时哈哈大笑。
在《养蚕》中使我看到了丰爷爷小时候的淘气和贪吃。蚕落地铺的时候,他常常走在跳板上失足翻落地铺而压死了许多蚕宝宝,去采桑叶的时候吃着桑葚,蚕宝宝上山时他也天天吃着枇杷和软糕。
在《吃蟹》中让我看到了丰爷爷小时候也跟我一样喜欢吃螃蟹。只是当时的生活条件差不像我们现在天天有螃蟹吃,而且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剥出来的肉不是马上吃掉都积受在蟹斗里,此外没有别的菜,这半蟹斗的蟹肉还要过两碗饭还有馀。
在《王囡囡》中又向我们诉说了他儿时最好的伙伴是王囡囡。他时时引导照顾丰爷爷,还教他钓鱼。他们朝夕相见,互相来往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和丰爷爷朝夕相处五年的缘缘堂又向我描绘了缘缘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春天桃花、蔷薇争奇斗艳,还有燕子在欢快地歌唱;夏天甘甜可口的水果常常在门前挑过,喊一声“开西瓜了”就引来了大家欢乐的笑语;秋天吃着本产的葡萄,夜间听着秋虫齐声合奏的乐曲;冬天在太阳下吃冬舂米饭,在火炉里煨年糕,在洋灶上煮鸡蛋……缘缘堂给丰爷爷带来了欢声笑语,温暖安逸的生活,可后来却被可恨的日本人炸毁了。
读了丰爷爷的文章后,使我对丰爷爷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为桐乡有这样一位伟人而感到骄傲。
篇二:好羡慕。
作者:303班顾尚云。
童年是难忘、纯真的。美好的童年里包含着我们的快乐、伤心、苦恼……还有许多趣事和让大们头疼的调皮捣蛋的“小坏坏”。
读了子恺爷爷的忆儿时的《养蚕》、《吃蟹》、《王囡囡》等文,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子恺爷爷有趣的童年生活。尽管我现在还生活在童年,但已感受不到子恺爷爷的童年时代生活的朴实、快乐。
养蚕时,子恺爷爷跟着采桑叶的伯伯去地里吃桑葚。桑葚也许比不上我们现在的美味水果,但是那天然的水果吃了更让人健康,我也想尝一尝。他还在蚕地铺的跳板上走着玩,做丝的时候每天可以吃很多的枇杷和软糕等都是甜蜜的回忆。到了中秋节可以吃蟹了,一家人移桌坐在白场上赏月吃蟹喝酒聊天是多么惬意的事啊!现在我们在家里虼蟹已无法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子恺爷爷和王囡囡一同玩耍,一同钓鱼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在缘缘堂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美景给子恺爷爷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看完了子恺爷爷童年生活的一些趣事,让我羡慕不已。虽然时代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我们现在的童年比子恺爷爷的童年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子恺爷爷的童年给人自由、朴实的感觉,我是无法体会到了。
童年是美丽的图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小诗,耐人寻味。让我们共同珍惜童年生活,让它成为最美好的记忆吧!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三
校本培训以其组织的自主性、内容的针对性、方式的灵活多样性等特点,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操作平台,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县于年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对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研究、实践与探讨也同时展开。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与困惑,笔者对此有一定的认识与感受。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育教学实践为落脚点,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的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师培训方式。中小学校和教师对校本培训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提高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对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他们组织、开展、参与校本培训活动的积极性,是实施校本培训的关键。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举办校本培训专题研修班。我们先后组织全县中小学校长及校本培训组织管理者围绕《校本培训的理念与方案设计》、《校本培训的组织与实施》、《校本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管理与评价》等专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培训;其次,提供校本培训学习材料。我们为全县中小学校推荐了《校本培训实施指南》一书,做为各校组织学习的主要材料,同时编印《校本培训知识问答》,围绕广大中小学教师关心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第三,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我们经常在中小学校长会议、教务主任会议及参与各校教研活动等活动中,积极宣讲校本培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研讨,许多中小学校长及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开展校本培训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统筹规划,明确职责,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
校本培训工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实效。为避免出现“轰轰烈烈搞培训、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确保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局,在认真总结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入中小学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市校本培训实施方案》的要求,县教育局以文件形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该《通知》遵循“加强领导、上下互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原则,对校本培训的目标和意义、组织与领导、实施与管理、条件与保障等方面做了的明确规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知》指出:“县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各校要将培训内容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申报”、“培训方案须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实施”。《通知》进一步明确:各中小学校长是校本培训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各校要根据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校本培训工作,中学以校为主,各乡镇小学以中心校为主体开展此项工作”,要求各中小学校长要结合校情提出校本培训的思路和构想,充分发挥校长在校本培训中导向和引领作用。按照《通知》要求,全县中小学校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我县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网络。
3、立足校情,突出重点,科学确定校本培训的内容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与学校的校情紧密相联,与教师的工作相伴而行。近年来针对许多教师对于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等仍感困惑的问题,我们确定了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为校本培训的重点内容,围绕这一重点,许多学校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把握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制订培训计划。如牙城中心小学以“重读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为培训主要内容;三沙中心小学以“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为培训主题;县一小以“教师角色转换与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为培训主题;中心小学以“复式教学如何体现课堂新理念”为培训专题。总体上看,我县各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内容大多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重点,在关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
4、创新模式,研训一体,促进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先进的培训理念,只有外化为具体的培训形式,才能有所依托、落到实处。实践经验表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上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校本教研是前提和基础,校本培训是手段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以研代训、以训促研,研训一体,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 专业成长,也才能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为此,我们在校本培训形式上不断创新和探索。在组织实施校本培训工作中,积极尝试以活动为载体,以校际交流为媒介,以实践反思为突破口,以竞赛评优为动力,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推动校本培训的深入开展。如沙江中心小学通过开展“朝阳工程”活动,来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溪南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课改三星”评选活动,激发教师积极参与课改热情;中心小学通过开展“自我研读”活动,引导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解决问题。通过定期举办校际协作交流研讨活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课堂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展示各校风采,提高培训效益,扩大培训成果。由于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本身的特点不同,各校校本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方式也表现得不尽相同。如许多学校广泛采用的基于校际协作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堂观摩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专题讲座的校本培训形式、基于课题引领的校本培训形式。随着我县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基于网络资源的校本培训形式的尝试。年初我们受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委托,承办年市校本培训现场研讨会,分别在三沙中心小学、十八中开展基于课例研讨和案例分析的校本培训的尝试,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受到与会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5、关注过程,讲求实效,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管理
校本培训是一项涉及面广、业务性强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必须要有一个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为此,我们主要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机构,在明确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前提下,要求指定具体召集人,明确承办部门。我县各中小学普遍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研室、教务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管理机构,初步建立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根据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霞浦县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建立了校本培训申报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及考核评估制度等。许多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一些学校还制定和完善了专题讲座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师徒结对和名师帮带制度、骨干教师示范制度等等,这些既为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增强培训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参与和投入的积极性。
6、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作用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考试评价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教学实践遇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从而使许多教师在新课程面前感到茫然和困惑,这使得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成为必须,同时也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角色转变及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引领示范、参与合作、评价指导、服务推广、沟通互联等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建立校本培训试点校,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四所层次不同、特色各异的中小学作为市级校本培训试点校,通过试点校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其次,通过组织研讨会、深入中小学巡回辅导、帮助分析诊断校情、指导制订计划等方式为中小学提供帮助指导。第三,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送教下乡”、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参与教学研讨等,努力做到培训资源共享,培训优势互补。
1、认识不足,观念模糊
虽然从整体上看,校本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已被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所接受和重视,但认识不足、观念模糊等情况仍较普遍存在,一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训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集中精力抓考试成绩、升学率的提高,而校本培训是可有可无的,可以忽略或不必开展,存在降低要求,流于形式的现象。有的学校虽然把校本培训工作虽然写入了学校的工作目标,列入了年度的工作计划,而更多的情况下是抓而不实、流于形式的。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校本培训的认识,这是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一些教师困于沉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没能把参加培训学习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联系起来,对校本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是搞形式,是增加负担,因而对培训存在抵触情绪,参加培训学习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2、内容单一,形式泛化
流行什么就培训什么的随意性,难以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无法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学习需要和个体成长需要。第三、培训形式泛化。有的学校用常规教研代替校本培训,认为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适时开展课堂观摩、组织优秀论文评选等便是校本培训,培训缺乏层次性、互动性,形式单一,培训低效。常常是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同时听一个报告、一个讲座,其效果可想而知。陈旧落后的培训方式,低劣的培训手段,常常造成教师被动的接受培训,自我培训动力不足,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的效果。
4、资源不足,管理滞后
目前,我县的校本培训工作仍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配套的考核、奖惩机制仍未建立,无法评定优劣,难以激发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培训设施落后,培训资源缺乏,专业指导不力等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本培训的开展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就我县校本培训工作进展情况看,许多学校反映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缺乏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上资料、设施和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困难比较多,影响了校本培训的开展及其效果。如培训师资问题的解决,如果一味外聘势必受到学校财力等多方面的影响,而一味的校内开发则一所学校中的名师毕竟有限,而且容易出现“近亲繁殖”、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5、经费短缺,研训分离
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分工协作机制的缺乏,人为造成了研训分离。目前就我县来说,教师进修学校与中学教研室尚未整合,就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来说,仍分设小学教研室与培训处。其次,在师训经费尚未到位的情况下,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深入中小学指导推动校本培训,以及提高研训人员专业素质等工作动力何来,能持续多久。高质量的教师培训需要现代化的培训手段、良好的培训环境,没有一定经费投入是难以运行的。就目前的校本培训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培训的经费投入微乎其微,大多的情况是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学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组织培训活动。
1、实施校本培训,提高认识是关键
要使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认识是关键,必须强化“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中小学校长应在校本培训工作中,努力成为学习研讨的积极参与者、专业引领上的平等研究者、财力支持上的主动服务者。应从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重新认识和定位校本培训工作。要充分充分认识到校本培训工作对于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改进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校本培训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校本培训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处理好校本培训工作中近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规范和自由等方面的关系。
2、实施校本培训,形成氛围是前提
校本培训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的特点,能否形成有利教师研讨、交流、对话的工作氛围;能否给教师提供民主、开放、自由的空间,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显示个性的舞台,是开展校本培训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校本培训才能生机勃勃地持续开展起来。学校管理者要积极营造了宽松、参与、互动、整体推进的培训环境,搭建专家、校长、教师对话、交流的平台。校长应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与教师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机制与教师一道攻克难关;校长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激励教师教学创新和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良好个性发展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为教师的成功和成长创造机会。要着力于建设注重学习、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积极在学校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学校教师共同发展,建立学习工作一体化机制,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 本文来自那一世。 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让教师在交流与合作、沟通与对话中,共同分享、共同提高。
3、实施校本培训,关注课堂是重点
课堂不仅是教学的时空场所,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舞台,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阵地。以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的校本培训,应以关注课堂,分析课堂,优化课堂为重点。问题是教师学习与成长必经的过程,因此,校本培训不仅不应回避问题,而且应主动地回到每一个教师的课堂中去寻找问题,在研究课堂的同时研究教师、学生,从而加以总结、提升,以此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也只有当教师的培训回归到真实的课堂,研究课堂教学情境下的具体问题,才能吸引和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所以,校本培训必须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聚焦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贴近课程改革实际,选择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作为培训内容,将教师在教育过程和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作为培训的起点,以问题得以解决作为培训的归宿,引导中小学教师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实施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保障
校本培训的针对性、自主性的特征,对校本培训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实施校本培训的重要保障,中小学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一套校本培训的计划审批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考核评估制度以及学时登记制度,是校本培训工作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校本培训工作,把校本培训当作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及时研究制定政策,确保中小学校本培训的顺利开展;应将学校校本培训开展情况作为年终评估检查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校本培训开展好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同时设立专项资金解决校本培训经费的不足。各学校在年终考评时应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纳入考核的重要内容,与评优、评职、晋级挂钩。
5、实施校本培训,专业引领是支撑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但要开展好校本培训,仅仅依靠各个中小学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小学受自身条件的制约,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来组织校本培训,培训工作常常会陷入低层次、低效率、低格局的状态。实践表明,专业研究人员的介入是校本培训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引领,校本培训就会处在低水平重复的状态,所以说校本培训要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取得可持续地发展,获得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一重要支撑。教师培训机构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通过确定校本培训试点校,实行教研员挂校指导,推动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第二、深入研究校本培训的规律、特点以及操作层面的问题,积极开发培训资源,定期深入基层学校,为基层学校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三、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作用,有计划地培训辅导教师队伍,逐步建立一个逐级负责、纵向贯通、横向辐射、协调高效的立体的培训网络格局。同时,培训机构要积极引导中小学加强交流,充分利用培训资源,要努力形成简便灵活、形式多样并且行之有效的协作交流机制。通过校际校内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物尽其力,解决各学校反映出的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以学校为中心挖掘培训资源,能者为师,,让骨干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获得价值,以更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训的学习和实践中。
校本培训工作刚刚起步,还处在实验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不过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以校为本,扎实开展培训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改进完善,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潜能必将得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必将得到在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四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情况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新要求的提出,旨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研究也面临重大挑战。在课程改革中,引导教师认同新的课程改革方向,帮助教师接纳新的课程内容和完成新的教学活动,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环节。特别是远离城市、缺乏信息资源和专业人员支持的农村地区学校,这一任务就更显艰巨。近年来,我省农村小学都在积极探索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的研修方式。“校本研修”被认为是培养具备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教师的重要途径而受到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研究者的指导下尝试开展多种“校本研修”活动,教学研究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为全面了解目前我省农村小学开展校本研修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农村小学教师对校本研修的态度、困惑、期望,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为我省农村小学开展校本研修提供指导,我们开展了全省农村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现状调查研究。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为获取比较全面的数据,共涉及小学101所,发出问卷101份,收回101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00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又就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访谈并查阅相关资料,经过汇总与分析,下面是我们的调研情况的总结。
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学校能以新课程为导向,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学校新课程实施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校本研修,呈现出可喜的变化,许多学校开始建立相应的教研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教师们开始关注和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支持,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习观课、评课的方法,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还有的教师开始自觉地阅读教育理论及相关领域的书籍,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实践证明,农村小学通过开展校本研修,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转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从实际水准来看还处于初步的摸索、尝试阶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对培训的认识没有真正到位,没有把校本研修作为学校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活动,而是等同于日常的教学研究活动;学校的各项培训管理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口上,就是没有落实在行动上;有的学校缺乏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分析,也缺乏对教师培训需求的分析,没有分层分类的要求,盲目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加重了教师负担;还有的学校由于学校人员少、校点分散、财力有限,没有较好的研修资源,只能因此而放弃很多较好的研修设想。
1、我省农村小学多数领导和教师对校本研修的内涵、功能定位还缺少确切的理解和把握。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研修制度。从调查情况来看,有12%和56%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很有收获或较有收获,29%的教师仅仅是略有收获。但是,对于校本研修所倡导的基于学校的观念,对于校本研修三大要素即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含义,对于校本研修要着眼于研究教师自身教学中的问题的思想,多数领导和教师还缺少确切的理解和把握。有23%人认为在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就是校本研修。我们认为,要使学校教研活动真正实现校本研修所追求的目标,学校领导和教师就有必要进一步清晰对校本研修的认识,以避免由于认识不到位而产生的教研方向和活动引导上的盲目性和追求形式的问题。
2、我省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活动还没有真正发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功能。校本研修以学校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要解决学校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调查表明,一方面,我省农村小学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积极性是有的。在调查中只有18%教师认为自己教学工作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校本研修,也有教师提出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学,没有做研究的义务。有51%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有60%教师认为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措施,教师已经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校本教研对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我省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活动没有发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功能。虽然农村小学校本研修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研究,教师立足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主要是以教师课堂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内容。在调查中有52%教师也意识到将自己在课堂中碰到教学问题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对自己有帮助。但是,只有47%的教师在研修活动前“查找资料,积极准备”,22%教师注重研修活动后应用,26%教师听课评课后改进自己的教学。可见,在研修活动后,教师没有具体的“行为跟进”。还有5%教师认为研修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差,有20%的教师认为学校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引领,使得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如何开展针对性强、贴近教学一线实际的专题研讨活动,真正实现校本研修的“教学研究”功能是目前我省农村小学校本研修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3、我省农村小学校本研修资源开发不充分。校本研修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基于学校自身条件,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而开展的集体研讨活动。从理论上说学校中的任何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等因素都有可能对教师的发展造成影响,都可成为研修资源,但最主要的应是“人”的资源。调查表明农村学校校本研修资源不足,一是校内资源不足且开发不够。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风格、学有专长的教师在村小较少,特别是把校内骨干教师或学有专长、教有风格有一技之长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资源转化为群体特色,更显不足。教师在日常研修活动中得到的帮助主要来自于网络信息和教学书刊也分别占61%、45%。校本研修中得到同伴的直接帮助的只占27%,有51。5%教师认为校本研修中最缺乏的是本校的骨干教师。二是校际资源利用不充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风格、学有专长的教师主要在中心小学,乡镇中心校多年来形成了“中心”优势,成为村小校本研修的主要校外资源。所以65。1%的教师认为中心校与村小资源应互通共享,50。3%的教师认为村小要利用中心校资源开展校本研修。一个地区的中心校或相同类型、层次的学校,肯定拥有较多的可资交流的培训资源。如名教师,特色课程等都是很好研修资源。但学校之间交流仅限于上级组织到中心校听课等活动,教师在日常教研活动中通过教学观摩得到帮助占40%。可见,中心校在校本研修中的主阵地作用和村小的能动积极性没有很好发挥,缺乏有效措施,实现有限资源的校际共享。三是教师培训机构介入不深,影响不大,没有发挥主导的功能。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校本研修中来自专业人员和同伴的直接帮助的分别占7%、27%。76%教师认为校本研修最缺乏的是“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在校本研修中,教师培训机构的地位与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可见,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目前校本研修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4、我省农村小学教师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有待提高。大多数教师都能经常关注教育教学方面的热点问题,并经常查阅各种媒体获取教育信息,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绝大多数教师都形成了自觉获取信息、开阔视野的习惯。教师们虽然每天都在接触新事物,在工作中研究新问题,但只有不到30%的人能自觉将收获加以整理、提升,多数教师尚未形成整理、提升的习惯;在教研活动中有37%的教师只是听取同事发表的意见,愿意在教研活动中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只占29%;38%教师在“表达自己的做法”,而“质疑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的仅为4%。而校本研修的目标是使教师成为教学研究者,要有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可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提高教师的自主反思的能力,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5、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发展共同体”。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经验和教学观点,不仅自身的素质得以提升,而且群策群力,凝聚更多人的智慧,促进更多人的反思和成长。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普遍认为,集体研讨的教研活动比独立钻研好(40%比10%)、有专家指导的研讨比只有同伴的研讨好(72%比4%)、同事之间的研讨比教研组的常规活动好(37%比16%)。有45%教师倾向“以问题为中心的集体研讨会诊”,有42%教师喜欢“针对某一课例进行解剖分析”,这说明随着校本研修和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们的合作、研究、参与等教研意识已有所增强,绝大多数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研讨提高专业水平。当前需要根据教师需求,有计划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为教师创设一个研究、反思、合作、交流、分享的平台,这个平台应是比较友好的、开放的、平等的、自愿参加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6、教师迫切需要通过指导、互助、反思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有三大要素,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有73%教师希望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有16%教师最想得到网络帮助、13%教师希望得到校内专家帮助,9%的教师希望有关部门给予资料的帮助,9%教师想通过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得到专业指导。反映出教师们既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探讨、解决具体问题,又需要借助专业人员的理论指导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指导、互助、反思的不断循环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而对于教研员的指导方式,教师选择“作为合作伙伴,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上课改进”的有66%,选择“以课例为载体,组织专家对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多方会诊”的有25%,选择“听课评课后,依据经验给予教法上的具体指导”也有34%。只有9%和1%的教师希望专业人员给他们提供相关专业信息和组织教学观摩、评比。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到广大教师是非常期盼获得专业指导人员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渴望教研员能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具体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希望能在活动中与他们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和民主的学术氛围,通过互动交流、讨论和专业引领人员指导下的行为跟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1、正确把握校本研修的本质内涵和价值取向。校本研修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我们只有认认真真地学习相关理论,才能踏踏实实地进行研究。为此,应提高对校本研修内涵、基本要素等的认识。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重点,是利用学校这个教师工作、成长的职场,把校本研究和校本进修结合起来,构建以校为本,以研导修,以修促研,提高教师素质以提高学校教育和科研水平的教师培训模式。所谓“校本”,即以校为本,就是要确立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基本理念,激发学校主动发展的思想意识,引领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规划校本研修内容,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创新校本研修方式,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要面向全体教师,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是要激发广大教师的主体意识,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研修活动的主体,真正进入在工作中研究、研究性地工作的职业状态;教师研修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研导修,即在研究中提高教师素质,确保进修提高的专业方向性、问题针对性和工作适用性;以修促研,即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健全研究队伍,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导向功能。校本研修应是研修一体,互生共荣,在研修中工作,在工作中研修。基于上述认识,校本研修的目标诉求是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学校课程实施、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水平。校本研修的主导思想是基于学校,立足教师,源于课堂,研究真实的问题,创新真实的做法,追求真实的成效。
究主题开展交流研讨,一是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讨论执教者提供的研究课教学设计,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随后,执教者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修改教案。教学设计必须着重体现研究主题的主导思想,必须着重尝试研究主题相关问题的解决策略;第四步,上课听课,课堂观察。由执教老师上课,其他教师听课观摩,进行课堂观察分析。课堂观察,既关注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而着重观察记录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教学行为;第五步,课堂评议,深入反思。组织教师对研究课进行分析评议,以研究课为范例,就研究主题的相关问题进行再讨论,以先进的课程理论和教育理念审视、分析教学中的具体细节,通过对教学细节的分析深入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学策略的改进;第六步,提练总结,行动跟进。
在广泛讨论、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问题解决、行动跟进的一些具体策略和措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推广成功经验,创新教学技术。主题研究式教学研讨活动,是由教师基于自己的实践自主选择研究主题,是同校、同组教师在同一文化环境下合作研究,平等交流,所以能够有效地激励广大教师参与学习和研究。主题研究式教学研讨活动,瞄准教学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把理论学习、问题思考、对策研究、课堂实践、总结提炼、行动跟进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能够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题研究式教学研讨活动,是集体商量确定研究主题,围绕主题合作学习、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共享成果,整个过程都是合作开展的群体活动,所以能够更好地营造团结合作、共同提高的研究氛围。在大力推广主题研究式教学研讨活动方式的同时,大力倡导各校抓重点、创特色、讲实效,根据本校教育教学实际自主选择研修内容,自主创新活动方式。
3、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人员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校本研修不能停留于低水平的说课、评课、交流研讨,必须通过一定的专业引领提升研究水平,必须引领教师从具体的经验和表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反思、改进和创新。专业研究人员和教研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走进课堂,了解课改和校本教研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研究中的困难。教学引领与指导要以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进为重点,注重教师教学潜能的开发和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要善于发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闪光点和经验,并和教师一起进行总结和提炼,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合作伙伴关系,倡导不断创新的研究风气,创造生动活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指导的方式方法,与一线教师一起体验新课程,解决课改和教学研究中的问题。在校本研修中,必要的专家引领是不可缺少的,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农村学校,要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校为中心挖掘培训资源,能者、优者为师,让骨干教师在培训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获得价值,以更高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校本研修中,在学校、教研组内形成以骨干教师为龙头的教师集体研究力量。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五
我校有88位任课教师,分为13个教研组。本学期,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以学校总体发展为目标,深入发动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坚持以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养为重点,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坚持教育教学与教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较好的发挥了校本教研的引导作用。
全校88为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参与课题研究,承接青岛市重点课题1个。普通课题4个,学校又有一个全校性的中心课题,“三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把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的互教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采用“三引”模式题材学习,教育理论考试、集体备课、“三引”模式教学设计比赛、教学反思比赛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我校教师专业实力得到提升,涌现出一批教研骨干教师,如:刘谭、郑继玲、王春霞、张玉香、范晓辉、孙晓丽、刘伟丽、程晓烟、周松佛、程金丽等。
有总结,讲究效果,不摆花架子、走过场。
我校通过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找到了开展校本研究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切入点,就是把全体教师纳入校本研究的大环境中,引导教师通过参与广泛、各种层次的校本教研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促进教师而专业成长。
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和学校印发教研材料学习,提高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内学习、有组织、有测试。每次外出培训学习或者听课的教师回来后,我们都组织全校教师让其谈学习内容、心得、感受等,促进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校把校本教研的重要阵地确保在课堂,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解剖,开展课堂教学指导,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我校每个领导成员都能自觉地深入到班级,了解课堂教学领导成员深入课堂听课达40节次以上,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细致的课例分析,把课例分析反馈给上课的教师本人,做到了分析具体、措施得力,资助了上课老师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六
为及时了解我区校本培训的运行情况,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使之不断科学、规范和健康推进。盘龙区教师进修学校从20xx年11月25日开始,历时10天的时间,对原属我区并在区划调整后仍属我区的20所小学、幼儿园的校本培训现状进行了检查验收式的调查研究。所到之处,我们采用了听取各校园行政领导的汇报、查阅各学校20xx学年的校本培训相关资料、与教师座谈、发放教师调查问卷等多种调研形式,调查对象涉及到各校园总人数的80%。其中调查问卷的内容涵盖了校本培训的时间、内容、形式、组织管理与办法措施、培训教师水平能力、学校对校本培训的重视程度、参培者对校本培训的满意度、校本培训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参培者对校本培训的态度、建议等十个方面。
调研过程中我们真实感受了校本培训日益浓厚的氛围。既了解了学校和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和研究情况,也丰富了自己对校本培训工作的认识和经验。既看到了校本培训的进展及取得的成绩,又发现了目前校本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本区小学、幼儿园校本培训情况有了初步的把握,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理清了下阶段的工作思路。这无疑将有助于我们下一步更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区各校园的校本培训工作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各项制度建设基本到位,各小学、幼儿园都把校本培训列入学校正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努力为校本培训提供一定的资源和条件,校本培训内容较为丰富,方式方法灵活多样,效果逐步显现,教师们对当前校本培训的现状持较为肯定的态度。具体来说,呈现出以下特点:
1、对校本培训认识有所提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与败,首先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专业化发展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教师的学习、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和重要。我区各小学、幼儿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认为校本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在职进修的主要模式之一。调查表明:校本培训对教育教学的作用较大的占97.3%,98.5%的参培者对校本培训的态度为较积极。
2、学校领导对校本培训工作比较重视,制度基本落实。全区各小学、幼儿园均组建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有的学校还成立了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师专业成长指导小组”。各校园都制定了《校本培训计划》,还配套制定了相关的具体制度,以及相关的分步实施措施等。这些都为校本培训工作得以循序渐进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同时,各校园还建立了教师校本培训档案或称为教师专业成长记录册,有的学校还向教师发出培训需求调查表,这为学校培训制度的确立提供了事实依据。调查表明:教师认为学校对校本培训的重视程度较高的占97.8%、教师认为组织管理与办法措施较好的占95.4%。
3、培训内容和形式异彩纷呈。各校分别采取了邀请教育专家开设讲座、特级教师来校示范、交流;组织教师听示范课、观摩课,组织专门的研讨会;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的作用,实行以老带新,以优带新的师徒结对;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实施培训等。调查表明,教师对现行培训内容的满意度分别为:很满意占77.3%、较满意占17.9%、不满意占0.7%。教师对现行培训时间的满意度分别为:很满意占65.4%、较满意占30.4%、不满意占0.9%。
1、要加大校长培训的力度,充分调动校长的积极性。
校长是校本培训中的关键人物。有关校本培训的研究都表明:“校长是校本培训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因此,通过对学校制定的培训计划的调查研究,来了解学校领导层对校本培训的认识成为我们这次调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调研中发现,各学校校长基本上能够较好地理解校本培训的含义,明确自身职责,但也有少量同志对校本培训的运行方式、对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和培训内容的把握上有一些不够准确的地方,在创新校本培训机制方面动力不足,缺乏对校本培训具体实践的反思总结、经验提炼和推广交流。一些学校在计划方案的制订中,没有一个相应的中长期目标。在实施过程中缺少补充完善的计划、阶段小结 。计划与制度在落实环节存在较大落差。
主要对策是:由区教育局相关部门组织、进修学校负责实施对校长及学校领导层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帮助校长们提高认识,特别是真正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层次,从而形成一批具有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校长,使他们找出一条更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培训道路。同时督导室应把校本培训作为考核校长、评价各学校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在客观上发挥一定的制约作用。
2、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校本培训的内容。
从调研中反映的情况看,各学校普遍反映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紧,缺乏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加上资料、器材和经费等客观方面的困难比较多,影响了校本培训的开展及其效果。其中对校本培训的建议中涉及内容、形式方面比较多。说明广大教师在课改的形势下是迫切希望得到培训,但苦于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我们认为,客观因素固然存在,有些问题一时还解决不了,但在现有条件下,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各学校在培训内容上过于空泛,不够明确具体。或是内容缺乏个性,针对性不强。
主要对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从加强教师师德入手,师德的培训永远是必需的。尽管目前国外教师校本培训日益淡化政治色彩而主要倾向于满足教师个人需要,重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和所需技能的获取。但我们认为青年教师要真正获得专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成为有教育理想,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代需要的人才。当然通过调查也告诉我们师德教育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师德培训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二是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入手,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学校将要发展成为一所怎样的学校,这样的学校需要怎样的教师,从而明确自己的差距。三是要从教育教学改革形势入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提升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学科教学如何整合信息技术等应是必选核心内容。例如新课程的上岗培训不是一次通识培训就完成的,新课程的问题将会在教学实施中不断暴露,新课程的困惑将在教学实施中不断产生,新课程需要在实施中发展和完善,新课程师资培训必须贯穿在新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具有现场性、多变性的特点,问题解决具有及时性、长期性等特点。尤其是老教师几十年的观念根深蒂固,观念、行为等的转变更具有挑战性,而这些问题是进修院校集团式的培训所不能解决的,应通过校本培训加以解决。尤其是对老教师的培训。四是学校对不同层次教师例如新教师、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等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同时可以从张扬教师的个性出发,引导教师自定学习计划以不断提高自己。学校可以大力倡导教师自费订阅专业报刊杂志,建立学习资料借阅制度,特别是利用网络资源拓宽信息渠道,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丰富培训的形式。
从调查中显示,部分教师表现出对校本培训兴趣不浓、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在培训形式上有的过于简单划一,从而缺乏吸引力。或者有的教师虽然摘抄了许多名言佳句,但真正对自身教育教学影响甚微。部分学校在实施校本培训中,对教师缺少有效的学习、培训和研究的质量评价。在布置教师的学习及教学反思方面,只注重量而不注重质,致使部分教师出现了雷同甚至是复印的学习心得笔记。此外,有的《教师成长档案》流于形式,丧失了过程评价的功能。
主要对策:各学校要大力宣传教师主动学习的必要性,同时要为教师的培训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搭建更多的平台。教师是开展校本培训的主体,教师个体主动学习是校本培训的关键。真正关注每位教师的成长,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位教师有发表自己观点、交流各自看法的一席之地,让每一位教师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校本培训中的获益者。让每位教师由“被动培训”走向了“主动培训”。在坚持“校长是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的基础上,树立“人人都是责任人”的思想,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调查显示,教师普遍肯定的培训方式有自学研讨交流的方式,统计表明这也是在校本培训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培训方式。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通过各级机构出版的教育杂志学习、向社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等方式易于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可采取的形式和手段有:整体性的培训(侧重于全校性举办专题讲座、教师论坛)、群体性的培训(侧重于教研组或年级组的教学观摩活动、案例研讨、生成问题的研究、课题研究等)、个体性培训(教师自主学习、师徒结对)。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七
副组长:
成员:xx(各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
工作制度1.学校规定每学期初进行三天教科研培训,聘请专家来校讲学,进行新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
3.青年教师每学年写一篇教学论文,其他教师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总结。
4.每学期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成长袋并与年终考核挂钩。
本学期研修内容1.“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著
2.“班主任工作” 魏书生著
3.“说课、听课与评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
4.“共同应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困惑与思考常州高教研室编著
5.“课程与教学”上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八
为了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各级教育部门有关师资培训方面文件精神,一年来,我县组织安排了多期各级各类培训,各校(园)也按照校本研修计划,实施校本培训。为了了解培训工作开展完成情况,总结培训经验成果,发现先进典型和存在的问题,促进培训工作健康发展,根据教育局安排,进行一次专项检查调研。
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一是校本研修方案、计划制定情况,二是外出培训情况及培训返校后二次培训情况,三是校本培训工作落实情况,四是校(园)培训需求和对培训工作意见建议。
20xx年11月8日-24日。
调研分两个组,分别有校领导带队,10多位教师参加了此项工作。工作组深入全县各校(园),听取负责人汇报,查看有关资料,走访教师,掌握一手资料后,分别在各单位召开座谈会。
大多学校重视工作,校长亲自抓并成立了本校工作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制定了校本研修计划或方案,工作纳入日程,有工作管理制度等,与教师考核、评职、聘任、晋级相结合。
2、校本研修工作基本走向制度化。各校园制定了培训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
3、大力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各中小学均重视教师基本功训练和学科基本功训练,均不同程度的举办了竞赛或评比等活动。
4、按计划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与绩效考核挂钩。
5、培训基本上遵循了按需施教,分类培训,分阶段实施,整体推进的练功思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方法,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教师培训。
6、对各级教师培训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人员、时间、经费方面都能全力予以保证。
7、校本研修个人记录较为详细。各校对档案资料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档案材料的收集、管理的意识增强了。大多数学校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比较规范,基本符合档案管理要求,收集比较齐全,认真搜集整理,原始资料多,真实可信。8、校本研修的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工程初见成效。各中小学都能明确学年培训主题,开展研训活动,广泛开展专题讲座、汇报课、示范课活动,开展写教育叙事、读书笔记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能积极推行集体备课制、积极推行推门听课制、积极推行骨干教师帮扶活动,在培训方式上能够灵活采用专题讲座、自学读书、汇报演示、师徒结队、网上研修等。
校领导对校本研修有关文件学习领会不够,思想认识没有完全到位,重视、指导不够,研修方案要素缺失,顶层设计出现问题,导致缺乏工作活力。有的领导在带头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发挥示范作用方面有明显的差距,行动不到位。
1、部分学校的主管领导认识不到位,组织协调能力差,又缺少理论辅导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无法实现研训一体,效果欠佳。
2、部分学校档案管理不规范,过程材料保管不善。有的档案记载不及时,过程管理不认真,具体工作力度不够,有始无终,跟踪检查指导不及时,缺少考核、签到、外出学习记录等。
3、部分学校由于组织管理、历史形成、教师内因等因素影响,有少量学校和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继续教育专用笔记记录不认真,有明显的后补现象、糊弄现象、被动学习现象。
4、对校本研修的重视有待提升。整体上走出去、请进来培训的机会太少,校际结对帮扶活动开展的较少。
5、在培训过程中,由于个别学校缺乏组织管理和有效引导,所以有部分教师表现为被逼无奈、不得不学,出现了真培训、假学习的现象。有的学校师训工作无统一规划,表现为推着走,左一耙子、右一扫帚,表现为有内容、无系统,只研不训、教学依旧。
6、教师师德存在着一定问题,有个别教师存在师德不良情况,应切实将师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
7、档案资料建设还须花大力气。虽然各校对档案资料建设越来越重视,但在资料建设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1)资料不全不实。有的地方缺少详实的原始资料,如相关文件、图片、数据等,说服力不强。有的地方根本没有资料说明。
(2)资料组合不当。有不少地方材料组合的对不上目录,需要的没有,不需要的又在里边。
(3)资料收集零乱。少数学校材料收集后,整理粗糙,纸张大小不一,没有装订,或者装订不规范,甚至有倒页现象和明显的网络下载现象。(4)缺少影像资料。
1、认真学习领会文件政策,抓住契机,开创校本研修新局面。深入学习领会校本研修、内涵发展等方面的的文件精神,按文件规定要求,使教师校本研修形成良性运行机制,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虚心学习先进经验与做法,结合本校教育队伍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尤其是在方案设计时候,要广泛调研,听取大家的建议。
3、校本研修过程中要让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获得充实感。校本研修活动中,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只有真正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校本研修中获得充实感,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校本研修才可能获得其内在的生命力。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使校本研修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主要是要让教师体验到校本研修的价值所在。
4、按需施教,分类指导,强化校本培训。在教育培训部门的宏观指导下,立足于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方案、计划,抓好计划内的培训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管,争取达到预期效果,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5、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要定期进行奖惩。校本研修要列入教师的重要考核内容,做为职务聘任、岗位评聘、评优树模的必备条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6、积极开展网络研训。各校要积极开展教师博客创建活动,要把网络研训列入教师培训的议事日程,要把博客圈建设作为校本研修和请进来、走出去的平台,领导要与教师共同在这一平台上实时研训,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7、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研究,逐步进行经验总结和推广,推动全县校本研修工作。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九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升办学理念及办学水平,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快速发展,根据教育局科研兴校的战略决策及我校的整体思路,特制定如下校本教研计划.:
坚持以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为契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模式为载体,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不断促进师生发展为根本,进一步探索我校教学质量持续快速发展的教学教研新路子。
1、通过教研培训,使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提高执教水平,提升教师素质。
2、通过全校性的专项教研活动,使每位教师都能主讲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典型案例讲座,进行行动研究,使每位教师能上示范课、优质课。
3、通过教研,使每位教师所教学科都有较大进步,确保学校质量稳步提高。
4、建立完善教研制度,用制度保障教研活动的具体实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为了促进我校教师专业成长,使大批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双提高,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
1、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形式进行。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强化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解决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意识。
2、采取灵活高效的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做到“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
即:在交流形式上分四个层次,每周一次全校理论学习交流,由全校教师轮流担任主讲人,每周一次教研组学习交流,每周一次网上学习,每周一次个人自主学习交流;在学习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必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管理上,要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每月检查一次。
3、严格控制教师在校办公时间,确保学习研究有时间,并要求教师提高在校办公的效率,引导教师勤辅导,常钻研,不断学习充电,提高自身素质。
(二)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模式为载体,优化课堂教学。
1、本期教研的工作重点是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在认真学习县教研室推广的四步教学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最终形成具有学校、教师自身特色和风格的教学模式。
2、坚持每期一次的优化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评比追求一个“实”字:一看教学模式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可操作性;二看是否真正经历了实验研究,经历了实践检验;三看教学效果是否好,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3、把三位一体教研活动和优化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为依托,针对教学实际,对照先进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优化课堂教学的问题,用辩证观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扬弃,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风格和一定价值的教学模式。
(三)全面落实课程标准。
1、开展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标、使用新课标活动。一是确保各科任教师每人一本新课标;二是要把“学、研、用”新课标作为学校对教师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列入日常检查之中;三是要把“学、研、用”新课标纳入教师达标活动之中。
2、继续开展好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达标活动。以此活动为载体,促使教师研究教材,掌握学科的思想方法和规律,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过程管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继续加强对教学质量目标的监管工作。学校通过阶段测试、各类竞赛、质量分析及师生座谈等方式方法,促使教学质量目标的顺利完成,走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
2、抓考风,促教风、学风。采取有效措施,严肃考风、考纪,杜绝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
3、在抓好终结性评价的同时,突出过程性管理。认真组织各年级的周清、月考、期中考及模拟考试,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问题所在,制定阶段性目标措施。
4、注重检查和落实,特别是各项资料和活动开展情况记录的保存。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十
一、我校开展篮球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篮球运动是集跑、跳、投于一身的集体对抗项目。经常从事篮球运动,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与提高。通过学习与运动实践,体验勇敢、顽强、竞争、拼搏的进取精神,培养良好的团队作风。
主要学习内容:篮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并在实战体验,介绍基本规则。寓练于乐,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二.我校开展篮球运动的背景:
由于我们新余市第一中学处于江西省的西部区域,外部体育资源不是十分发达,而群众体育基础以篮球为主,因此,我校学生受实际地域传统情况的影响,比较喜欢篮球这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加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为了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研究日益成为广大中小学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关注的对象。因此,我校在体育课和第二课堂当中进行了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尝试,以体现新课程主动、创新、实践、合作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掌握篮球运动的技能技巧,养成团结合作,敢于拼搏,不畏困难的品质,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三.目标:
总目标:在体育课和第二课堂中实施“快乐篮球”的口号,让学生在活动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从而激活学生参与篮球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掌握篮球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形成有益的篮球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目标:
1.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在实战中加以运用。
2.提高学生的体能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3.建立以球育德、以球强智、以球养性、以球会友、以球兴校的思想。
4.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四.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
刚从小学升入中学的一年级学生,一般好奇心都比较强,看什么都新鲜,但缺乏对某一事物持久的兴趣。为此,应经常组织观看篮球比赛和参加各种篮球活动,先让他们感受到篮球的乐趣。再安排他们学习各项技术,并以游戏形式为主进行教学:a_原地拍球,看谁拍的多。b_走动拍球,看谁失误的次数少。c_跑动运球,看谁跑的快。
d_传球:对墙传球,单、双手传球。
e_运球:侧身运球,直线忽停忽行运球,原地左右手交替运球。
f_接球:原地单双手接球,接高球、低球、反弹球。(2)八年级。
a.运球:跑动中运球,变换高度运球、曲线运球。
b.移动中,接体侧球,跑动中接球和跳起空中接球。c.传球:隐蔽性传球,跳起传球。
d.投篮:原地单双手投篮(低篮)三步跑篮。站在不同角度投篮(逐步向高篮过渡),提高投篮命中率。
e.灵敏性训练:侧身跑,变速变向跑,八字跑,急停。f.防守方法:如何站位,学习抢、断球技术。
(3)九年级。
a.投篮:几分钟内连续投篮,提高投篮命中率,跳起投篮,急停跳起投篮,三步反手投篮。
b.突破:传球突破,跳起接球突破,运球假动作突破。c.抢篮板球:抢占有利位置,单手抢球,空中判断抢球。
d.战术练习:“二过一”短传配合,全场、半场紧逼,人盯人战术,联防战术。夹击、补位、掩护等。e教学比赛。五.措施跟进:
国队的比赛和有中国人,如姚明,易建联参加的比赛。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让学生真正做到会看比赛、评比赛、亲身参与比赛,从而享受篮球。
石臼窝镇中学校本课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田径运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掌握大众健康、休闲运动领域与田径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其任务为: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田径运动的部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田径基础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达到会做、会讲、会教。2.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为学习和掌握其它体育项目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3.通过田径基础内容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的田径运动知识,从事和指导健身和快乐体育活动。
4.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结合田径教学特点,注重对学生进行组织观念、整体观念教育,树立互帮互学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强化学生职业教育,促进个性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
田径运动是以跑、跳跃、投掷等运动技能组成的,以个人为主的。
运动项目。学期课程主要是以田径为主。专业课程和其它辅助课程相结合,其中专业课包括田径、运动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以及发展身体素质为主。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心理素质的发展。而用其它辅助课程。如排球、足球、乒乓球、技巧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情趣,并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课程内容:
1、简单介绍田径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田径运动的分类(田赛、径赛)以及明确今后课程的主要方向。
3、学习田径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4、传授基本的技术动作。
5、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
6、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7、增加排球和足球、乒乓球、技巧等基本的技术。
(二)、课程安排:
1、体质前测:对学生的身高、体重、体前屈、立定跳远、50m、50m×8往返跑进行测试,建立学生个人档案。
2、对于田径技术教学,不光注意教学方法的效果,还应注意方法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中,多采用丰富的资源。
3、按照进度表进行循序渐进的授课,每一阶段进行成绩评定,检验过程,并定期研讨,改进,完善教学方法。
4、体质后测。学期末对前测内容进行重复测试,完善学生档案,进。
行总结。
三、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四、教学时数。
严格按照教育部门规定的体育课程设置要求编排各年级的体育课程,一年级每周4节,每学期共80节;二年级每周4节,每学期共80节;三年级每周3节,每学期共60节;四年级每周3节,每学期共60节;五年级每周3节,每学期共60节;六年级每周3节,每学期共60节。主要活动对象四、五、六年级田径队的学生在进行基本教学的同时,每周再增加相应的训练时间:周三、周四下午3:25----4:00。
1、创建快乐田径队指导思想。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田径运动能力。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和领导的要求,提高我校在田径比赛中的成绩,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做的更好。
2、组建队伍。
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的体育训练工作,并将训练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我们经过认真筛选,从三、四、五年级中找队员组建了学校田径队。并集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田径队的训练目标。
3、训练次数与时间:
每周三和周四放学后训练三十五分钟。
4、训练要求。
1)学生训练课的内容、形式、节奏等安排,要求形式多样,各种练习手段尽量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爱好与兴趣。
2)训练必须以身体系统训练为主。
3)要把训练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懂礼貌、讲文明、肯吃苦”的品质。
4)加强跟班主任、家长和校领导的联系,使学生能安心训练,无“后顾之忧”。
5)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量地进行严格训练,加强意志品质培养。
6)有意识地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训练安全系数。
5、训练内容。
1、柔韧性的练习:
(1)两臂的平、侧、上等各方位的举、屈、伸、摆和各种形式的绕环练习。
(2)两腿的屈、伸、压、踢、摆、绕、纵横叉等练习。(3)整个身体的各种屈、伸、绕环等练习。
2、协调性练习:
(1)各种徒手操,行进操练习。
(2)各种技巧练习。
3、速度、灵敏练习:
(1)原地高抬腿跑。
(2)加速跑60米左右。
(4)各种快速反应练习。
(5)30米、60米、80米、100米计时跑。
4、耐力练习:
200米,400米,越野跑,自然环境走跑结合练习,变速跑等。
5、弹跳力和力量练习:各种。
(1)跳跃练习。
(2)各种腰、背、腹机练习。(3)橡皮条。
(4)单脚蹲起等。
6、具体训练要求:准备期:(一周)。
1、招集运动员,召开全队队员会议。
2、宣布训练制度纪律。
3、准备训练所需器材。
第一阶段:(9月—10月):身体素质训练阶段,以身体训练为主。
1、以耐力训练为主,辅以基本技术。
2、以柔韧性训练为主,辅以力量和耐力。
3、以灵敏性训练为主,辅以力量和耐力。
第二阶段:(11月):基本技术训练,巩固及提高阶段。
1、以基本技术为主,辅以力量训练。
2、以基本技术为主,辅以柔韧性、灵敏性和耐力训练。
3、:基本技术综合练习。
第三阶段:(12月—1月):专项技术、战术养成阶段。
1、以专项技术为主,辅以综合身体素质练习。
2、以专项技术、战术为主,辅以模拟比赛练习。
第一周:
一、招集运动员,召开全队队员会议。
二、宣布训练制度纪律。
三、准备训练所需器材。
第二周:柔韧性训练习,(1)两臂的平、侧、上等各方位的举、屈、伸、摆和各种形式的绕环练习。(2)两腿的屈、伸、压、踢、摆、绕、纵横叉等练习。(3)整个身体的各种屈、伸、绕环等练习。
第三周:耐力素质训练练习,200米,400米,越野跑,自然环境走跑结合练习,变速跑等。
第四周:耐力训练越野跑2000米;跳跃训练:(1)各种跳跃练习。(2)各种腰、背、腹机练习。(3)橡皮条。(4)单脚蹲起等。
第五周:速度训练:(1)原地高抬腿跑。(2)加速跑60米左右(3)站立式起跑30-40米。(4)各种快速反应练习。(5)30米x4、60米x3、80x2米、100米计时跑。
第六周:速度训练:(1)原地高抬腿跑。(2)加速跑60米左右(3)站立式起跑30-40米。(4)各种快速反应练习。(5)30米x3、50米x3、80米x3计时跑。
第七周:跳跃练习:(1)各种跳跃练习。(2)各种腰、背、腹机练习。
第九周:跳高练习,摸高,跳起抱膝、助跑单脚起跳等。
第十周:协调性练习:1)各种徒手操,行进操练习。(2)各种技巧练习。(3)跨越式跳高。
第十五周:速度与跳跃结合练习:(1)原地高抬腿跑。(2)加速跑60米。(3)站立式起跑30-40米。(4)各种快速反应练习。(5)30米、60米、80米、100米计时跑。200米,400米,越野跑,自然环境走跑结合练习,变速跑等。
第十八周:速度和身体综合素质练习:(1)原地高抬腿跑。(2)加速跑60米左右。(3)站立式起跑30-40米。(4)各种快速反应练习。(5)30米、60米、80米、100米计时跑。
第十九周:耐力和跳跃练习:(1)跳跃练习。(2)各种腰、背、腹机练习。(3)单脚蹲起等。(4)200米,400米,越野跑,自然环境走跑结合练习,变速跑等。
第二十周:调整训练各专项综合小比赛(游戏)。
五、教学要求。
要上好新课标要求下的田径课,开创田径课程教学的新局面,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掌握新课标的要求,树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选择组合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深刻理解新课标全面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这是更新观念、树立正确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和依据。要清楚新课标指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领域的结构体系和基本理念。要深刻领会五个目标领域所包含的主要教育教学理念。这是当前上好体育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上好田径课的基础和前提。例如,教学指导思想已从“增强体质”进化为“关注学生健康”;要关注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第二,依据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体系,树立全新的田径教学观,告别旧的田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积极开创田径教学改革的新阶段。不同时期的教学观是有显著差别的。当今,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应该形成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新的田径教学观。
式组织教学活动,这是目前上好体育田径课的基本途径。小学田径课必须杜绝以竞技运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必须杜绝“巡回训练”式的教学方式,必须杜绝枯燥严格、乏味单调的竞技训练式的重复练习方式。体育教师必须从一只口哨、一个跑表、一把皮尺的测量员、监督员,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的体育指导员、咨询员和服务员。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田径课”的现象。新课标指导下的田径课应让孩子们“玩”起来,在“玩”中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毽子”案例分析。
【案例】。
一、主题与背景。
踢毽子在我国已流传了一千多年,经我国人民不断的发展和创造,全国各地的踢法有不同的风格,名称也不尽相同。踢起的毽子,上下飞舞,动作潇洒漂亮,根据南、北方毽子规格的不同以及踢法的不同,掌握起来也有难易。我们学习领会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后,在理论上能理解新课改,但对在教学中具体如何去做,还很难把握。如: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身体发展、能力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的目标等等。在这次的体育校本资源开发,我们选择“毽子”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结合新教材开展了案例研讨,通过实践加深对新教材、新理念的理解。进行这样的案例教学就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从中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可操作的、实用的东西。
二、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在省编教材中没有,但学生对它比较感兴趣,因此学习热情较高涨。学生对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上课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处于轻松、乐学的氛围之中,个个跃跃欲试,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为了增强对毽子的了解,在前一节体育课上还和他们一起学做了毽子。这是一节比较典型的尝试、合作、探索的课例,主要是培养学生踢毽子的技能。
三、学生分析。
教学流程:玩毽子――踢毽子――练毽子。
1、玩毽子:教师以玩毽子把学生导入课中。在玩毽子中只见学生每人手中一个毽子,有的用手中的毽子在与同伴做击活动目标游戏或者瞄准前方一物玩掷准;有些同学把毽子放在手心测风向、比谁跑的快且毽子不倒;还有的同学把毽子拼成一个圈,玩丢手帕„„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玩。
要是对毽子很生疏的学生),把毽子拎在手里用多种踢法练习;有的小组学生用膝盖在踢毽子(磕踢),有点象高抬腿跑;有的小组的学生甩开两腿,用脚内侧、脚外侧追着毽子等。
3、练毽子:学生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做各种踢毽子练习,(1)、先都用小绳系着毽子用脚内侧踢(盘踢),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口令踢,掌握踢毽子的动作节奏;(2)音伴练(每分钟60拍),学生在音乐的伴奏进行踢毽子练习;(3)、自由练,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踢毽子练习,有的同学用脚内侧、脚外侧(拐踢)交换踢;有的同学在对踢,而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在花样踢:毽子穿手臂、踢的过程中转身踢;(4)计时踢、计数踢;(5)小组比赛,一个小组四个人,把每人踢的数量加起来,就是这小组的最后成绩。
4、最后是放松练习。【问题讨论】。
1、这节体育课与过去的体育课有哪些不同之处?
2、这堂课是否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3、在这堂课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没有得到培养?
4、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活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主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
(一)灵活处理教材——“多样性”体现“趣味性”
被动地学习。这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的模式显然是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与学的改变。在研讨会上,同样是以“毽子”为教材,首先改变以往的教法,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体育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玩毽子――踢毽子――练毽子三个教学环节,以玩毽子开始将学生导入课中,学生每人一个毽子,在玩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爱好、理想、兴趣通过手中的毽子表现出来,学生们三五一群,有的用手中的毽子掷准、击活动目标等,有的用毽子在玩测风向、赛跑,在玩中,学生的情意尽情散放,学生的个性尽情展露,学生的合作意识无意之中在形成,玩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往的空间。
(二)改进学习方式——“问题”体现“合作性、创新性”
小组练习给了学生合作的场所,小组比赛又刺激了合作的深度,一优二中一差的分组搭配,增加了合作的可能性。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从学习的实践中去发现问题,然后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学生会思考我为什么比他要踢的少?动作方法有什么不同?在踢毽子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离身体较近的情况,用盘踢既不美观,又无法将毽子踢起,怎么办呢?(用磕踢就能代替盘踢,踢起这种毽子);在练习时难免有人踢出向横飞行的毽子和离身体较远的毽子,这时盘踢、磕踢都无济于事,又该怎么办呢?(拐踢可横而求直,远而使返,起到全面照顾的作用;怎样才能救起即将落地失败的毽子,起到补救作用,(绷踢的发力可高可低,所以„„)学生通过动体――动脑――实践――体验,主动探究,在锻练身体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比较过去的学习方式,更主动,更积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思维更活跃。如果说玩毽子给学生带来的是尽情,那么踢毽子则给学生送去了尽兴。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上,在同学间的合作中,在教师的提示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做各种踢的练习,如盘踢、拐踢、磕踢、绷踢等等)。
玩毽子――踢毽子让学生们领略到了体育的快乐,那么练毽子则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另一面,那就掌握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任何学科教育都有一个重要的目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这也是新课改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练毽子中通过教师的教,学习踢毽子的基本动作,通过思考体验掌握踢毽子的动作方法,通过练习提高踢毽子的动作技能。另外,教师用计时踢、计数踢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锻炼学生的意志。用练习中的规则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制约能力,提高制能力。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作为一个社会人,其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精神文明等都受到一定规矩的约束。
体验成功的快乐。在练习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踢毽子,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的教,因此,老师要学习新理论,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教法。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十一
前言。
为迎合阳光运动的提出至现在足以看出国家对青少年健康的关注,凡是有了阳光,给我们的感觉一定是很积极,很健康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改的深入,校本课程的推进,教学设计的创新以成为当前改革的热点和重点,2011年3月,我校成立以校领导为首的研发小组,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论证和研究。依据国家提出“2+1”项目的工程,并结合我校生态教学体育教学理念,在校长直接参与和领导下确立我校体育课修改为选修课形式,最终使学生学会多项技能,终身受益的教学思路。
为便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篮球内容和建够篮球知识技能。可以避免内容形式的频繁更换照成学生不能扎实系统的掌握一项技术的现象。经过大量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一套排球教学方法,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学校编写此篮球校本教材。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我们还需继续努力,探索,同时还需领导,同仁多多指教,提出宝贵意见。
一、我校开展篮球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篮球运动是集跑、跳、投于一身的集体对抗项目。经常从事篮球运动,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与提高。通过学习与运动实践,体验勇敢、顽强、竞争、拼搏的进取精神,培养良好的团队作风。
主要学习内容:篮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并在实战体验,介绍基本规则。寓练于乐,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我校开展篮球运动的背景:
由于我们抚宁县第三中学处于抚宁县东北部的乡镇,外部体育资源不是十分发达,而群众体育基础以篮球为主,因此,我校学生受实际地域传统情况的影响,比较喜欢篮球这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加之,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为了能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研究日益成为广大中小学管理者和体育教师关注的对象。因此,我校在体育课和第二课堂当中进行了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尝试,以体现新课程主动、创新、实践、合作的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篮球兴趣,掌握篮球运动的技能技巧,养成团结合作,敢于拼搏,不畏困难的品质,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三.目标:
总目标:在体育课和第二课堂中实施“快乐篮球”的口号,让学生在活动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从而激活学生参与篮球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掌握篮球锻炼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形成有益的篮球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具体目标:
1.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在实战中加以运用。
2.提高学生的体能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3.建立以球育德、以球强智、以球养性、以球会友、以球兴校的思想。4.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材内容和教学设计:
1.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我们把篮球运动中的各项技术分解到各个年级,做为体育课必修内容进行教学。
(1)高一年级。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一般好奇心都比较强,看什么都新鲜,但缺乏对某一事物持久的兴趣。为此,应经常组织观看篮球比赛和参加各种篮球活动,先让他们感受到篮球的乐趣。再安排他们学习各项技术,并以游戏形式为主进行教学:
a_原地拍球,看谁拍的多。
b_走动拍球,看谁失误的次数少。
c_跑动运球,看谁跑的快。
d_传球:对墙传球,单、双手传球。
e_运球:侧身运球,直线忽停忽行运球,原地左右手交替运球。
f_接球:原地单双手接球,接高球、低球、反弹球。
(2)高二年级。
a.运球:跑动中运球,变换高度运球、曲线运球。
b.移动中,接体侧球,跑动中接球和跳起空中接球。
c.传球:隐蔽性传球,跳起传球。
d.投篮:原地单双手投篮(低篮)三步跑篮。站在不同角度投篮(逐步向高篮过渡),提高投篮命中率。
e.灵敏性训练:侧身跑,变速变向跑,八字跑,急停。
f.防守方法:如何站位,学习抢、断球技术。
(3)高三年级。
a.投篮:几分钟内连续投篮,提高投篮命中率,跳起投篮,急停跳起投篮,三步反手投篮。
b.突破:传球突破,跳起接球突破,运球假动作突破。
c.抢篮板球:抢占有利位置,单手抢球,空中判断抢球。
d.战术练习:“二过一”短传配合,全场、半场紧逼,人盯人战术,联防战术。夹击、补位、掩护等。
e教学比赛。五.措施跟进: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比赛。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邀请一些外校体育教师与本校师生代表队进行友好比赛,通过比赛让学生感受到篮球带给他们的快乐。学校可利用网络收看国际性比赛,尤其是有中国队的比赛和有中国人,如姚明,易建联参加的比赛。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让学生真正做到会看比赛、评比赛、亲身参与比赛,从而享受篮球。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十二
各科新教材都注重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了旧教材的只重知识不重时间的现象。
各科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真正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各科新教材的设计开放灵活,给老师、学生留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新教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使用新教材的学生学习热情高,兴趣浓,善于发言、质疑,思维敏捷,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探究活动多,学生喜欢做,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强。
2、各科新教材的感受。
作为一种新教材,教师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有觉得不太适应的地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教材好看不好教。
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下降。
建议: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多种形式的计算技能培养练习,加大计算练习内容量,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科目偏多。
小学三级课程共计10多门科目,占课时数多,而且有的科目内容设置是相通的,如语文与传统的教学,品德社会与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的教学,数学与实践活动等。他们可以。
建议:整合这些相应的科目,让他们互相补充、互相链接。
教学用书要有其参考的价值。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十三
二、线描画。
三、黑白装饰。
四、剪纸贴花。
五、布贴画。
六、命题创作。
炫彩刮画教程一、一目录。
二、前言。
三、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炫彩刮画?炫彩刮画最初制作方法。炫彩刮画的特点(趣味性)。如何欣赏炫彩刮画。
(二)、炫彩刮画的表现元素——点(点的形态样式、排列方法、注意事项)。
(三)、炫彩刮画的表现元素——线(线条的种类、粗细、排列方法等)。
(四)、炫彩刮画的表现元素——面(刮画中面的使用、产生的效果、)。
(五)炫彩刮画的表现元素——点线面的综合使用。
(六)炫彩刮画的表现元素——留黑(知白守墨)。
四、作品欣赏。
线描画教程。
一、目录。
二、前言。
三、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线描画?线描画的特点(秩序美)。线描画的形式(彩色线描、黑白线描)。如何欣赏线描画。
(二)线描——点(点的大小、形态、排列)。
(三)线描画——线条(直线、曲线、折线等的形式及排列)。
(四)线描画——黑白灰的表现技巧。
(五)线描画——点线面的综合使用。
(六)线描画创作——静物。
(七)线描画创作——风景。
(八)线描创作——人物。
四、作品欣赏。
黑白装饰画。
一、目录。
二、前言。
三、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黑白装饰画?黑白装饰画的特点(装饰性),如何欣赏黑背装饰画?
(二)、黑白装饰画的表现元素——点(点的形态样式、排列方法、注意事项)。
(三)、黑白装饰画的表现元素——线(线条的种类、粗细、排列方法等)。
(四)、黑白装饰画的表现元素——面(刮画中面的使用、产生的效果、)。
(五)黑白装饰画的表现元素——点线面的综合使用。
(六)黑白装饰画的表现元素——留黑(知白守墨)。
四、做作品欣赏。
剪纸贴画。
一、目录。
二、前言。
三、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剪贴画。剪贴画的表现形式。剪贴画的特点。剪贴画的欣赏。
表现形式。
1、几何形拼贴。
2、剪纸拼贴。
3、圆形拼贴。
4、人物拼贴。
制作方法与步骤。
1、构思选材a、依材设计如:报纸剪贴画b、依据构思选材如:圆形折贴。
2、剪形手剪配合、收放有度,使画面轮廓体现出剪纸的“刀味”。
3、粘贴整理局部粘贴、裱贴。
剪贴画特点,剪贴画是一种特殊的画,和真正的绘画不一样。剪贴画不用笔和颜色,而是用各种材料剪贴而所的。这些材料又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废弃的东西,所以有人称剪贴画是“环保艺术品”。
剪贴画通过独特的制作技艺,巧妙地利用材料和性能,充分展示了材料的美感,使整个画面具有浓浓的装饰风味。
剪贴画有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变化多样等特点,是一种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工艺美术项目。它是一种极好的图像素材,矢量的特性使其缩放不失品质,你可以对它们进行任意组合,像搭积木一样。
(二)剪贴画表现元素——剪纸(剪纸的表现手法,剪纸符号语言)。
堆花——用彩纸照图样拼贴、描染、堆砌而成,立体感强;
新剪纸——刀剪并用。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套色、染色、水印等。
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4(1)衬色类,衬色剪纸是以白色的底稿线条作为线条轮廓,选取的图案最好是阴刻剪纸、在其作品之下,衬以各种深红或深蓝颜色,让它们呈现黑白对比,或红白显明的效果。(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或将画稿所需的各色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沿稿线以次剪成,择取一张为主版,贴裱在衬底上,再将其余的部分添贴在主版之上。套色剪纸是剪纸艺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表现方法,一般多采用已完成的阳刻主稿拼贴上所需要的各种色纸。一般主槁所使用的材料都采用较厚实的纸,或者绫缎、绒布等一些高级材料。而且颜色宜用深浓色,这样,套起来能得心应手。广东佛山一种“铜衬料”就是以金箔纸刻成主稿后,各部位分别衬以大红,湖蓝、草绿、中黄,显得富丽堂皇。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填色类,填色剪纸又称“笔彩剪纸”,把刻好的主槁张贴在一张白色纸上,然后根据据各部位的需要分别涂上不同颜色。个别脸部可作适当的渲染。中国广东佛山的“铜凿”剪纸是在一张铜片上先用锤子将图案凿出,在留空处分别涂上不同颜色的油质颜料,当地叫“铜凿”。这种剪纸给人以金碧辉煌之感,而且便于长时间保存,但一次只能制作一幅。(5)点色类,点色剪纸也叫染色,在生宣纸剪刻好的成品上,用毛笔点上各种色彩。如果要好几层一起点染,色彩颜料中要加入少许酒料,便于颜色渗透。着色时,要注意一种颜色干后方可再上另一色,以免混淆串色。但是如果为了使两种颜色起渗比效果,染色时不必待一色干后再上另色,通常上第一次色半干时即上另色,才能达到渗化的效果。点色剪纸通常应采用阴刻法,便于大块面积留作染色用。点色剪纸色彩强烈,乡土味很浓,以中国河北蔚县的染色剪纸最为著名。中国浙江平阳的染色剪纸,在继承蔚县的传统点色基础上吸取了西洋水彩画中光和色的运用方法,为点色剪纸的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三)剪贴画表现元素——添画(添画的原则,添画注意事项,添画的表现形式)。
添画的原则:
1、能否巧妙利用图片。
2、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是否统一。
3、添加的构图是否美观。
4、注意近大远小的关系。
添画注意事项:
1、巧妙利用图片。
2、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要统一。
3、添加的构图要美观。
4、注意近大远小的关系。
(四)剪贴画——。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十四
作者:李先成我校自2001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本专科学生使用教材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长,大量自编教材和讲义投入使用,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掌握教材使用情况,了解广大学生对目前使用教材的整体评价和认可度,收集学生对教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教材科于近期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本次问卷调查的重点是教材主要内容和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两个方面。教材的内容:
1.教材体系、结构的科学性;
2.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否准确、清晰;3.知识覆盖面与信息量是否充分;4.是否浅显易懂和便于学生自学;5.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6.是否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掌握广大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评价和认可情况,分析我校教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收集学生对教材建设的意见建议,了解学生教材选用的需求,在优化改进教材选用、管理工作的同时,为学校自编教材提供参考和导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材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打好坚实基础。
二、调查对象和范围。
调查对象:攀枝花学院在校本专科学生。
调查范围:校本部和西苑2012、2013级学生100余人。
三、调查时间2014年5月6日至2014年5月10。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组成员在学校一教、二教、六教等教学楼向课间休息的同学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填好后当场收回。经统计,共发出调查问卷104份,收回101份,回收率达97.1%。
五、问卷调查结果。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十五
自从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材管理条例》开始,校本教材慢慢走进了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校本教材是从学校出发,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编写的教材,旨在满足学校教学需要,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深切体会到了校本教材对我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破解难题。
这种教材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编写,与教育部门编写的通用教材相比,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其中一个好处就是能够破解教学难题。在老师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而校本教材就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调整内容,加强细节关注,从而让师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三段:促进教师合作。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促进教师间合作。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单独一人做的。其实,只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不同领域知识和经验,才能够将教材编写得更加细致入微。因此,从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让教师之间的合作得到不断的提高认识和合作能力。这对于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学校教育事业的成功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四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校本教材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并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并感受到教材的魅力,从而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
第五段:总结。
通过以上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校本教材对于教育事业的推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破解教学难题,促进教师团队的合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校本教材在教育中的作用,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十六
1、各科新教材的优势。
从各学科的教学看,大多的教师更喜欢现有的各科教材,具有的以下明显优势:
各科新教材学科知识性、导向性强,呈现方式多样,丰富有趣,各科新教材都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
各科新教材的编写注重纵向与横向的设计,使教学知识过于集中进行了分散式教学,适合不同学龄段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各科新教材都注重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了旧教材的只重知识不重时间的现象。
各科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真正体现了学科的整合。
各科新教材的设计开放灵活,给老师、学生留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新教材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做,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强。
2、各科新教材的感受。
作为一种新教材,教师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有觉得不太适应的地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教材好看不好教。
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但只见教材情景,不见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品社、和科学教材中特别明显,让人感觉内容华而不实,把教材的知识味冲淡了。
建议:以图为主,但要图文并茂,这样即使学生课上没掌握好的,也可通过看图、读文意理解知识点。
教学内容设计太分散,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
新教材的知识点多而分散,每一册都安排一些,有的同一个知识体系在一册课本上要分成多个单元上,看起来好象在纵向、横向上是连贯的,但由于知识点的分散,学生往往学下一单元前面的知识忘了,学下一册上一册的知识不记得了,再学习时又要重新整理一遍。如:统计与可能性,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在不同难度上设置了这些知识,知识点分散,且每学期的内容相近,占课时太多,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体系的掌握。
建议: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况下,尽量把相关的知。
识点放在同一个单元,使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系统掌握。
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下降。
建议: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多种形式的计算技能培养练习,加大计算练习内容量,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科目偏多。
小学三级课程共计10多门科目,占课时数多,而且有的科目内容设置是相通的,如语文与传统的教学,品德社会与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的教学,数学与实践活动等。他们可以。
建议:整合这些相应的科目,让他们互相补充、互相链接。
教学用书要有其参考的价值。
我们现在的教学用书,对单元知识体系做了详细的介绍,对课时教学做了引导,但没有参考性结论、定义。尤其是一些难解问题没有讲解说明。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十七
在探索中前进。
在反思中发展。
——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住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优化教学过程这一核心任务,以课题研究为支撑点,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活动规律,全面更新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师资培训、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现将一年来课程改革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以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完善课程结构。
加强课程设置管理。我县严格要求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指导学校科学设置课程。大部分学校克服了学科性教师缺乏等困难,创造条件开全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音乐、美术、科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课程,并实现了有教材学科规范上,无教材学科灵活上,基本达到国家课程设置要求。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我县积极引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努力拓展校本课程开发途径,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二小的《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新疆舞》;二中的校本教材《雪岭云杉的故乡——巩留》、《英语经典美文阅读》、《化学与生活》、《巩留旅游资源》、《作文写作创意》、《巩留地方史》;y乡中学的《烹饪》、《乡土文化》;牧业小学的《我与家乡》\\\\《剪纸艺术》;中学的《蔬菜种植》;小学的《人类的起源》、《红旗村发展史》等,我县上报8项作品参加自治区校本课程评选活动。
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巩留县积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各校大力支持并积极参加活动。如巩留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向全县各校开放25次,各校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达3500余人次;学生还参加了“科普知识进校园”、“州科协大篷车进校园”、“巩留县第三届科技航模展示”、“巩留县第二届夏令营活动”、“县中学生运动会”、“县少年杯足球比赛”、“县中小学生武术健身操比赛”、“2013年中小学生放飞梦想风筝比赛”及“2012年中学生激情滑雪培训活动”、“2013年快乐寒假小学生滑冰培训活动”等活动,丰富了课程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以优化课堂为着力点,增强课改有效性。
课改最本真的工作无疑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始终是我县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
集体备课搭建互助平台。在组织形式上,部分学校能根据教师实际情况,确定相对合理、稳定的备课组。备课组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及活动时间。通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县部分学校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个人初备—集体研讨—执教研课—优化完善—分头实践—反思—总结”的集体备课教研模式已初见成效。如县高级中学、第二小学、第二中学、东买里乡中学等。
2课堂教学竞赛机制不断优化。我县积极组织县级课堂教学技能大赛,经过学校初赛、学区复赛,选拔出30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全县决赛,获奖教师90名。教研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坚持“备、上、说、议、学”的课例研讨,力争使每一次赛课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参与教师最多。中老年教师展示优质课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培养一批实施新课改的中坚力量,传送最新的课改理念。“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大面积地提高我县教师承担新课改工作的能力,保证了我县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送课下乡”传播新课程理念。本着“基层需要什么,我们送什么”的原则,通过骨干教师示范课、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为一线教师送去新的课改理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农村和山区学校更要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教研员深入基层,与老师、学生一起探讨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把新课改的理念最直观地呈现给老师们。本学年,我县共组织送课29节次,研讨会29场次。送教所到之处,大部分教师能认真听课,做好记录,课后积极交流,踊跃发言,各自阐述教学观点,不同的问题引发了教师不同的思考与反思。在互动交流中,以送教课为案例,拓展到整个新课程,这样的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更新了基层教师的观念,提高了教师执行课改的能力,受到了基层教师的普遍欢迎。
课堂教学视导督促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本年度,教研室对我县中小学校进行了教学视导。视导通过看(实地观察)、听(按课表随机听课)、查(教学常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抽查)、谈(与教师座谈交流、在全校召开反馈会)等方式进行。教学视导活动共听课229节,抽查教案229本、抽查作业30%,召开反馈会24场次,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探索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县高级中学针对学校部分教师教学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效率低的现状,借鉴各地经验,选择班级作为试点,尝试实施“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一指一个目标:提高教学3质量。二指两项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指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堂优化、课后巩固。四指四个环节,即课堂45分钟分为四个环节(阶段):提出目标问题,组织学习交流,训练评价反馈,巩固深化总结。组织教师深刻把握该模式,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三、以课题研究为支撑点,提高课改科学性。
科学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需要发挥教育科研的专业支持和带动作用。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以研究的视角看待常规教研工作,努力寻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是我县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整体定位。在课题管理上,我县突出教研员对研究过程的监控、指导作用。要求教研员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到位”即:时间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一是要求教研员每学期要安排时间,参与本学科的课题研究活动;二是要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月总结活动,包括听课、评课、议课、案例反思与总结等;三是要督促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中重要数据、重要案例、重要活动进行收集和记载,做好阶段性总结。
本学年,我县完成30项2010-2012年度伊犁州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的结题评审工作,28项通过州课题评审委员会结题;申报34项“2012年自治区校本课题研究”,立项16项,现正在结题之中;申报2013—2015年度州级课题70项,正在审批之中;个别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二五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策略与方法研究”、“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自治区“提高中小学书法写字教育质量与效益的结合研究课题”等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课题的子项目研究任务。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十八
电子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该课程的覆盖面非常广泛,它是我院电气自动化、供配电、船电、机电以及数控技术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根据专业不同需求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学与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等几门技术基础课。课程理论性强、体系较为完整、逻辑严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电子技术课程调研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电子技术重点课程建设强调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能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教学过程贯穿创新思维,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
(1)通过调研,了解企业对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需求,以便进行电子技术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更新、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带动各自相关专业建设发展。
(2)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1)了解社会对学生关于电子技术知识能力方面动态需求,对毕业学生的社会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评价,对今后毕业生关于电子技术方面能力的培养指导。
(2)了解企业产品情况、企业发展趋势与电子技术课程结合问题。(3)了解企业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建议。(4)协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和就业情况沟通。
(5)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方面的工作,进行沟通和了解,探讨可能合作领域和项目。
(6)了解学习生产性教学工厂的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
本次调研于2008年1月18日至3月15利用到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答辩和校内课题结题验收型式实验的机会,途经西安、郑州、开封等地对内地高校、企业进行实地现场调查。采用实地调查、走访、职工座谈、学生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对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的需求及使用情况,征求企业对电子技术课程设置及教学大纲改进意见,主要走访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航空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高校,还走访河南开封仪表有限公司、西安电子仪表厂等企业。目前我国大学、学院或学校都设置电子技术课程,各学校在办学模式、专业建设及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今后电子技术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需求是由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决定,我国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电子技术人才需求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电子技术人才社会需求总量在电子行业属于排名靠前,每年大约需求120万各种类型的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大专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电子应用行业的基础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开发研究工作,但大部分是从事应用工作。
1人力资源需求情况。
根据市场调研以及社会岗位对电子人才要求分析,基本情况如下:[1]目前从事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的工作性质来划分三类:(1)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电子基础理论、新一代电子及其核心软件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研究工作,对其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应用电子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其要求是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在性能等诸因素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3)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企业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技术工作,以及在电子企业中从事电子设计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对其要求是熟悉电子技术的工作原理,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的构成、配置和维护。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来,目前我国高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第(1)、(2)类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第(3)类人才专门培养则是非常薄弱的,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信息通讯类的科技公司、电子整机类的生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矿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每年都需要一批技能操作工人来充实生产第一线。
2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这两大支柱产业的高速发展扩大对电子专业的人才需求。目前电子行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其次新技术、新工艺、新元件、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在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以高新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进行设备的更新与改造,需要大量既懂技术、管理,又具备操作技能的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当今世界高科技的竞争和突破正在创造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秩序,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电子技术正是这场新技术革命中产生的新兴领域,电子产品的功能除了精度、动力、快速性外,更需要自动化、柔性化、信息化、智能化,逐步实现自适应、自控制、自组织、自管理,向智能化过渡。从典型的电子产品来看,如:电子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和机械手等,无一不是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电力电子类等科技集成融合成一体化,这必然需要电子设备操作、维修、检测及管理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电子技术应用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9%以上,而且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和满意度较高,工资待遇在1000-1500元左右。
4企业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使用和培养方面,绝大部分企业都是非常重视的。对新就业的毕业生,采用岗前培训,让其充分了解企业,对已上岗的毕业生,采用师傅带,人事部门定期考核的办法,让他们尽快熟练工作,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受到普遍欢迎。
各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由于文化理论知识不足、电子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较少,所以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如:看不懂电路图、操作不熟练和常见电子仪器不会使用等。
近几年,虽然我们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但一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怕吃苦,眼高手低,适应能力差,他们把企业给多少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去正确选择职业。
根据教育部公布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方案,从学校生源状况实际出发,以及各类企业对我校电子技术课程毕业生需求和使用情况,电子技术课程培养目标是工业电气控制设备的操纵与维护。毕业生主要在电子整机类生产企业和自动控制程度较高的工矿企业,从事电子整机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操控、调试与维护,简单电子控制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一线基层生产管理、工艺管理等方面技术工作,属于应用型人才层次。
电子技术是我校的重点建设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是重中之重。在现有的师资情况下,完善教师的培训学习制度,建立有效的学习进修机制,在今后的2-3年内,打造出一支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电子技术课程发展建设做好师资准备。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聘请内地专家指导课程建设。
首先,请内地专家定期来校作相关的学术报告,介绍电子技术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动态,使我们的教师能更新观念,了解前沿动态。其次,请专家参与我校不同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指导教师掌握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核心技术。最后,采用研究型学习方法,请专家们定期为教师作相关理论和相关技术咨询指导,通过学习指导,逐步胜任一些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
(2)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
为了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竞争能力,必须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建设工作,加大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改革学科带头人的进修途径,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选派一些有敬业精神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外的课程进修或国内的技术培训,使其能胜任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鼓励学科带头人,在职读博,提高学历层次。提倡教师制定三年内的培训计划和进修科目,组织他们在职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修学习,更新知识;去厂矿企业、研发机构实践培训,掌握技能。
(3)组织多样化的教师学习形式。
电子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为了适应电子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今后2-3年内,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和自我更新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多样化的教师学习形式,建立有效的学习型组织。请进来,就是把专家请到学校来培训教师掌握eda技术、plc应用、单片机应用等新技术。送出去,就是把教师送到高等院校学习微机控制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数字控制系统等核心课程。自我更新,就是通过教师自学、自修、进修等自主学习形式。通过这些多样化教师学习形式,使电子技术课程的新技术能及时走进课堂,提高我校电子技术发展潜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进行多层次训练,我校结合电子技术教学特点,在原有教学专用设施的基础上将更新电子技术实验室建设。为了检验学生的真实水平,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各校外实习生产单位根据实习要求和实际可能,给学生压担子,要求直接承担生产任务,真抓实干。经过生产实践,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培养了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课程设置不仅要包含必要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而且还应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生认知规律,以求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教学内容安排突破原来理工科课程以“学科体系”为线索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和技能并重,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电子技术教学组织,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外结合,教学效果明显,主要采取“4+1”的教学模式,即:一个“核心实例”,“四个阶段”。
[1]一个“核心实例”
课题组成员在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分别安排“收音机的制作与调试”、“万用表的制作与调试”和“数字钟的制作与调试”作为贯穿全课的核心实例,一般实例服务于某个局部知识点,内容是零散孤立的,并且是原理验证型的;而核心实例是从小到大、随章节的展开而逐步成长的,具有生长性,并且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电子产品。将核心实例设计为多块单元电路板组成,学生每学完一个单元就将该单元电路板与前面所学过的单元电路板拼装在一起,当所有章节学完后,一个完整的整机项目也就制作完成。学生从第一堂课起,自始至终都积极投入对实例系统的调试、改进的实践中,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足、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极大地推进学习过程。
[2]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提出核心实例,并演示,学生测试,进入感性认识阶段;第二阶段:学生在第一阶段中遇到许多问题,提出新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二阶段的理性认识阶段;第三阶段:再实践阶段。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此阶段的实验电路板直接采用核心实例的单元电路板。第四阶段:综合、提升与创新阶段。在此阶段中组织学生通过两周的集中训练(课程实习),自行设计、制作具有实用价值的电子产品,达到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目的。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根据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要求,组织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制作各种教学软件,运用eda技术,进行仿真实验设计,积极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专业教材。依据教育部公布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合理安排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三者之间比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认真处理好三课的衔接关系,使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技能素质能得到全面发展。
(3)借鉴德国双元制的职教理念,认真做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工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开展校企合作教学。让学生到厂矿企业参加生产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熟悉生产设备的操控程序,培养他们的技术应用能力。
(4)更新教学理念,突出技能教学,实施以技能操作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用中求创”的教学原则,指导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掌握技能的要求出发,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评价标准。在2-3年内,完成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设计并全面推广实施模块化教学。
(5)经典与现代相结合的习题内容。
配合课堂教学内容的发展,在作业的布置过程中,强调经典内容与eda仿真作业的结合,给予一定量的eda作业要求,一方面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eda软件仿真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通过eda仿真更加透彻理解课程内容,达到很好的课外练习的效果。
(6)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经过教学探索,课程组已经建设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试题库,期末考试长期坚持“考教分离”,并“统一出题、统一批改、统一评分”,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实验成绩、实习成绩所占比重,体现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考核的优越性,为提高人才培养素质起到有力的保障。
要切实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工作,转变学生就业观念,而学生就业思想的转变取决于学校教育思想的转变。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式下,及时转换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视角,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用自己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竞争择业或开拓创业,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校本教材调研报告篇十九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明确了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现将我校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设情况报告如下:
我校地处农村,有大量的社会资源,我们把了解本土风景名胜、人文历史、环境保护(课程名称:热爱家乡快乐成长)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目的是既对学生进行了民风民俗的教育,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同时我校还在1——6年级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3——6年级开设了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校本课程,每门课程每周各一节。由班主任或专职教师授课。
我校校本课程虽然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师资力量的缺乏,没有一定的课程标准,不了解教学的深度、方向和范围。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知道该如何授课。条件不允许,无法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
为了使我校的校本课程落到实处,为了确保我校的校本课程定时开展,学校在编排课表时,便编排好三到六年级上校本课程的具体时间,确保了一周六课时的校本课程。同时希望上级部门给安排专业老师,对老师进行培训,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
1、要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特点及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农村和学校自身的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则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开发校本课程的要义在于它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具体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2、要从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这就要求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出发,立足于学校及农村拥有的课程资源优势。在做调查、分析、研究和论证。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体现出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强化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与活动等多因素的整合,实事求是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可少。
3、要注重实践过程的研究与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善起来,甚至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特色。关键是行动,不会知识只有在亲身经历中才能获得。比如课程目标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创造的执行以及课程评价的方式等能力,只有在做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习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贯彻课改精神、激发和培养师生自主开发课程的兴趣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只有立足于实践探究才能够逐步形成。当然,我校曾经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经验,再加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必将有助于我们理性的、合乎规律的校本课程的建设。
与此同时,我校要加强校本课程的专题研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思路,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在交流与合作中促进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树品牌办名校,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2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