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一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一女生朗读读的很有感情(声音微小)。
贾老师提示:读诗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歌诵言,所以我们国家的诗叫诗歌。
对于上面两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感受,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复提示两遍,加深印象)开始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贾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一组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一分钟后。
1,贾老师提问:这两篇文章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没有?
庄生梦蝶组:孤独。
贾老师:同意不同意?
学生:还有悲凉。
贾老师:是不是进入了诗的境界。。。。。。
2,贾老师:有没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鸿。
贾老师:在高考中比较阅读需要注意,上海卷有两年出到比较阅读的题目,可见。。。。。。
那么我们从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内容方面(板书)。
体裁和表现形式题材,内容,意境,意象。
贾老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快速抢答。举手站起来,抢答。
一学生起身: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诗,卜算子是词。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鸭。
第二首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鸿;5:寒枝;6:沙洲。
贾老师:意象包括四大类,植物,动物,人物,抒情主题。
(对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每一组都想,把意象想成画面,一组一个画面。
开始讨论。贾老师下讲台看学生想出来什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几分钟后。
一女生解题,描述一下诗歌描写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仪画面。
贾老师启发: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个画家画的不是太清楚,在哪啊?
为什么要展示画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讨论,抓紧时间。
学生答,
贾老师总结。
第一首诗歌:孤独不得志,对家的思念,对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诗歌:没有知音,没有人理解,对故乡,亲人,朝廷都有,还有没有?还有更高的,对天下太平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个孤独离群但是向往群体的形象。野鸭呢,反衬,是一个自鸣得意。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
布置课后练习。
最后一句话,诗歌是心灵的家园。
下课。
[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11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董隆发表于:2004/11/2402:54pm。
又让我得了第一。
我的心都要醉了,别认为我是谀词,尤其是这最后,让学生带这问题离开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妙!
顶部。
初雪霁发表于:2004/11/2403:39pm。
省略部分多?其他组的解读情况?
顶部。
szw6998发表于:2004/11/2404:59pm。
还要细看,然后再说。
顶部。
草发表于:2004/11/2408:37pm。
打印机有问题了,。
先在这占个地方。
顶部。
xiaoyanzi发表于:2004/11/2409:02pm。
xiaoyanzi认真听了这节课,就不再评论了。
洗耳恭听各位的高见!
顶部。
hbxfld发表于:2004/11/2508:35am。
不错啊。
顶部。
xiaoyanzi发表于:2004/11/2510:10am。
hbxfld。
感谢参与!
顶部。
天地一沙鸥发表于:2004/11/2610:31am。
看得不太懂啊,不好妄说。
顶部。
臭虫发表于:2004/11/2601:22pm。
我来说两句,实在看不下去了^^^^^^^^。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是语文课吗?怎么玩政治了?看来我也要鞠躬了:感谢给我看您的帖子。有手帕的吗?我感冒了。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诗歌不是东西,诗是生命的转移和存储的一种方式,它凝固在语句里。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感情的分类心理学有标准呀?!!!!
郁闷!!
顶部。
elvis007发表于:2004/11/2602:14pm。
诗歌和散文同样难讲,
教有定法那就不是文学了。
顶部。
盖玉春发表于:2004/11/2707:07pm。
聆听着大家的高论。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二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一女生朗读读的很有感情(声音微小)。
贾老师提示:读诗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歌诵言,所以我们国家的诗叫诗歌。
对于上面两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感受,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复提示两遍,加深印象)开始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贾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一组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一分钟后。
1,贾老师提问:这两篇文章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没有?
庄生梦蝶组:孤独。
贾老师:同意不同意?
学生:还有悲凉。
贾老师:是不是进入了诗的境界。。。。。。
2,贾老师:有没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鸿。
贾老师:在高考中比较阅读需要注意,上海卷有两年出到比较阅读的题目,可见。。。。。。
那么我们从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内容方面(板书)。
体裁和表现形式题材,内容,意境,意象。
贾老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快速抢答。举手站起来,抢答。
一学生起身: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诗,卜算子是词。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鸭。
第二首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鸿;5:寒枝;6:沙洲。
贾老师:意象包括四大类,植物,动物,人物,抒情主题。
(对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每一组都想,把意象想成画面,一组一个画面。
开始讨论。贾老师下讲台看学生想出来什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几分钟后。
一女生解题,描述一下诗歌描写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仪画面。
贾老师启发: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个画家画的不是太清楚,在哪啊?
为什么要展示画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讨论,抓紧时间。
学生答,
贾老师总结。
第一首诗歌:孤独不得志,对家的思念,对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诗歌:没有知音,没有人理解,对故乡,亲人,朝廷都有,还有没有?还有更高的,对天下太平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个孤独离群但是向往群体的形象。野鸭呢,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三
江苏省仪征中学朱宏林。
语文高考的三个变动之一即为古典诗歌鉴赏的题型变客观为主观。这就使得考生的。
诗歌鉴赏活动由被动选择走向主动参与,杜绝了考生蒙题的可能,提高了测试的含金量,
起到了很好的能力导向作用。但鉴赏毕竟是语文能力的最高等级,也是考生的弱项所在;
加之20题型第一次开始变化,因此不少考生在这一项目上存在较多盲点,主要表现为。
鉴赏过程中跟着感觉走,词不达意,乱贴标签,甚至不知所云。这里有必要谈谈古典诗歌。
鉴赏的一些相关要点。
一、加强理论指导。
目前考生在古典诗歌鉴赏上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古典诗歌知识和鉴赏理论的缺乏。尽管考。
生从小学到高三接触了为数不少的诗词,但从书本和老师那里接受到的诗歌专业知识仍是。
十分零碎和肤浅的,至于鉴赏方面的理论就更是近乎空白。无知就带来了盲目,胡编乱造。
瞎蒙乱撞也就不可避免。这主要缘于日常的语文教学缺乏对诗歌鉴赏的系统性专业性。
的指导和训练,局限于诵读和讲解。因此即使是遇到一些内涵和特色比较浅显的诗歌,考。
生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教学中有一种“四格说”的教法,即:“知格、仿。
格、入格、出格”。所谓“格”也就是相关的理论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师要把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常识教给学生,如古诗的特点、古诗的分类,古诗鉴赏的常。
见范围和内容,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术语等等。现在有不少教师已着手对这些理论。
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
二、加强专业训练。
有了丰厚的理论基础积累,下一步就是系统的专业训练。先从模仿起步。教师可以精选(。
有水平的也可以自创)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片断提供给学生,以作为学习的范例。需要注。
意的是,这些范例应分门别类,各有侧重,要能体现出层次性和序列性,具体地讲,也即。
品味语言为一类,感受形象为一类,领悟思想内涵为一类,体味艺术构思为一类,综合鉴。
赏又为一类,点面结合,学生就能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古诗鉴赏的要领。当模仿达到比。
较熟练的境界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训练,再将学生的鉴赏结果与现有的范例对照,
从中寻找优势和不足。
三、精选所用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诗歌浩如烟海,因此用于模仿和训练的诗歌就得有所选择。考虑。
到高考试题自身的典范意义,以及古诗主观鉴赏的.刚刚起步,选择时应将目光集中到一流。
的诗人和作品身上。比如年第一次考诗歌的主观鉴赏,因此命题者选择了诗歌最兴盛。
时期唐朝的诗歌,又选择了唐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李白的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启示。所谓。
一流的诗人,即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之类。
;同时诗歌的主题和特色也是一个选择的标准。特色不鲜明的不会选,消极颓废的不会选。
诗中有“折柳”,就涉及到古人的习俗,而这个词恰恰又是一个折射主题的关键词语。教师。
要提醒学生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适当地帮助学生对补充一些古诗中常见的文化常识。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四
例1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秋思》河南河北卷)。
解题思路:先分析细节的具体内容,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邻家吹笙》湖南卷)。
解题思路:先分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作具体解释,再分析使用这种修辞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示例:第四句,……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例12:"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木兰花》吉林四川卷)。
解题思路: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要抓住所写景物的季节特点,分析其写景的方法:动静结合,色彩,空间变化如远近、高低、上下等层次,感觉变化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画面的明与暗、点与面等。
答案示例: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三马食一槽。
东汉末,司马懿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握曹氏军政大权,排除异己。当时流传曹操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的故事(三马,指司马氏父子三人。槽,与曹谐音),因此曹操很恨司马氏。见《晋书宣帝纪》。宋欧阳修《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得之以此失亦此,谁知三马食一槽!”
三里雾。
汉代的张楷能作五里雾。关西人裴优能作三里雾,自以为不如张楷,去向他学习。张却不肯见他。见《后汉书张楷传》。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
肉阵。
唐玄宗时,杨国忠专权。他生活豪奢荒淫,冬天挑选身体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遮风,称为“肉阵”。也称“肉屏风”。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肉阵》。清王昙《苏台留别》诗:“肉阵屏风散似云,烛围尚向封家立。”
秋娘。
唐代的李琦,有妾名杜秋。在李琦叛变后入宫,受宪宗宠幸。到穆宗时年纪已老,放回故乡。诗人杜牧曾写了《杜秋娘歌》,记述她的身世遭遇。后以泛指美女。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青袍白马。
南朝梁时北方的降将侯景起兵叛乱。他骑着白马,士兵都穿青衣。事前曾有童谣说:“青丝白马寿阳来。”见《梁书侯景传》。后以喻叛乱。唐杜甫《洗兵马》诗:“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南阳三葛。
东汉末,天下纷乱。琅邪(今山东临沂北)诸葛亮兄弟流徙,寓居南阳。后来诸葛亮被刘备请去,任蜀国丞相;他的哥哥诸葛瑾到吴国当了州牧;堂弟诸葛诞在魏国当刺史。当时人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后以“南阳三葛”称才干有别的兄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但南阳三葛,君得其龙。”
面首。
南朝宋前废帝的妹妹山阴公主生活放荡。他曾对前废帝说,你的后宫姬妾很多,我只驸马一人,这很不公平。前废帝就替她“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见《宋书前废帝纪》。“面首”本来是指强健美好的男子;后以指男庞。《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假如丈夫这里拥着金钗十二,妻儿那里也置了面首十人,那作丈夫的答应不答应?”
牛眠地。
东晋大臣陶侃未出仕的时候,父亲死了,将要安葬,忽然家里的一条老牛不见了。有个老人对他说,前面岗上有一条牛,睡在山汙里,如果葬在那里,将来必然富贵。陶侃就去寻牛,把父亲形象在牛睡的地方。见《晋书周光传》。后以“牛眠地”称葬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经月余,各得牛眠地。”
霹雳手。
唐代的裴琰之当小官,上级以为他年轻,瞧不起他,故意把几百件积年旧案交他快办。他立即在短期内办完,判词公允。从此他很有名声。人称“霹雳手”。见《旧唐书裴琰传》。后以称断案迅速的官员。明于谦《昼夜长短》诗:“诉牒旁午来,剖断不留宿。虽非霹雳手,遇事颇神速。”
漆园傲吏。
战国时的庄周,做过漆园吏。楚威王派人送给他许多财物,请他到楚国为相。他说他不肯当牺牲品;要送礼物的人赶快走开,免得弄脏他的地方。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比喻孤傲不仕的人。晋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前度刘郎。
传说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还乡后,至太康年间,两人重到天台。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后以称去而复来的人。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念奴。
唐玄宗时的歌女。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才安静下来。见唐元稹《连昌宫词》原注。后以指歌女。明汤显祖《荆钗记折柳阳关》:“你红粉楼中一念奴。”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
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
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
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
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
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
听筝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
有美堂瀑雨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
4、简析这首宋词的艺术特色。
虞美人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是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进行分析。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其高明之处在于从自己慢长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截取三个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形象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发生的变化。第一个画面红烛映照,罗帐低垂,欢乐甜蜜,无忧无虑;第二个画面水天辽阔,风急云低,飘泊四方,离愁万种;第三个画面独立僧庐,孤独凄凉,一切皆空,万念俱灰。第一个画面的欢乐有力的反衬出后两个画面的凄凉。
[参考答案](1)以“听雨”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听雨”把三个画面巧妙的构成一个整体:在“听雨”中欢乐,在“听雨”中忧愁,在“听雨”中总结一生。(2)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五
1.关注题目。
无论是诗还是词、曲,题目都与内容有关,或者规定了内容,或者暗示了内容,因而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如不关注题目,也许会误认为是写景诗,而实际上它是谈读书好处的哲理诗。
2.关注注释。
在高考卷中,为降低鉴赏难度,命题人会对影响鉴赏的疑难问题作注释,或注明生僻字词读音,或解释生僻字词意义,或交代典故内容,或介绍写作背景。被注释处往往是鉴赏的拦路虎,不注释将妨碍鉴赏;而注释是鉴赏的一把钥匙,关注注释有助于准确鉴赏。故诗歌鉴赏要关注注释,对注释不可等闲视之。
3.关注意象。
意象是倾注作者情感、表达内容主旨的诗歌形象,鉴赏诗歌要通过把握意象去理解意境,理解情感态度和内容主旨。因此,诗歌鉴赏要关注意象。要在感知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全诗的内容主旨。应熟悉复习资料中列举的各类意象的意义,熟悉诗歌意象与情感态度的四种关系:以乐写乐、以乐写哀、以哀写哀、以哀写乐。
4.关注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最难,因为它涉及面宽,不知从哪个角度切入。要了解表达技巧涉及的范围,最好能在头脑中“画”表达技巧的“知识树”,将“主干”“枝丫”“果叶”都画出。表达技巧“这棵树”主要有三棵“枝丫”: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衬托、反复、用典、化用、互文等;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其他手法等;结构手法,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铺垫、前后对比、起承转合等。各类“枝丫”又有若干“小枝丫”与“果叶”“果子”,限于篇幅,不再详谈。复习资料有详细介绍,要认真阅读掌握。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六
――鉴赏作品的形象。
学习目标:
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诗意。
2.如何鉴赏古诗形象。
3.如何作答鉴赏类主观题。
课型:复习课。
教学设想:
思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呈现学习内容,理论实践相结合。
方法: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采用朗读、讨论、点拨、讲解、评议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七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发,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客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化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诗句,直斥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无情压榨。
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这种风格的作品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绝句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语言上,“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省净、洗净,字法句法的运用之妙使人深咏不尽,是洗练风格典范之作。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八
浅析精加略模式下高效课堂初探。
张淑艳黑龙江省兰西县崇文实验学校(151500)。
1引言。
语文课堂是什么?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让笔者、编者的意图更完美的体现出来,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点。要设计精加略教学模式,首先要考虑,两篇文章是否适合精略结合。精略结合是有明确目标的,当然要求有更高的策略性。首先说精加略的结合点,不是任何两篇文章都能采用精加略的模式进行授课,因为对于精加略的文章来说要么是在主题上的结合,要么是在写法上的结合,由此才可以达到学法和写法的迁移,达到学一学、练一练、用一用的精加略形式。
2找准精略结合点。
2.1写作方法的结合。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都采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选择童年生活中最鲜为人知的事例反映童年生活的乐趣,如一股清新的风迎面吹来,勾起学生对渐渐远去的童年生活的眷恋。
2.2主题的结合。第九册第四单元都是揭示做人道理的课文,主题一致,内容相似,四篇文章以精、略、精、略排列。在写作方面又都是以生活中具体事例来揭示给人的启示。前一个精加略《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经过,体会重点句子含义,如《钓鱼的启示》中父亲的'话、我的心情变化过程。再以表格形式让学生应用学法自学略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体会文中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在作者的叙事中进一步验证。这样做就会让学生明白启示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出来的。
3有效问题的设计。
精加略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只有短短的20分钟,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又比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就必须要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要注重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提高信息的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1问题的设计可以围绕中心提出。教学《白鹅》时可以用一个问题贯穿全文:“为什么作者说‘白鹅――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围绕中心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白鹅高傲的语句,层层递进剖析中心,白鹅的形象跃然纸上。
3.2问题的设计牵出文章的脉络。《晏子使楚》一课中围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又巧妙还击展开叙述,设计问题时可以从脉络出发“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学生从问题出发,找出课文中三次斗智的经过,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了解人物的特点。
3.3问题的设计也可以从文题入手。学习《蝙蝠和雷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蝙蝠和雷达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从文章对蝙蝠的叙述开始进行分析,找到三次试验过程,填写表格,归纳二者联系得出结论。不必去逐段讲解,按段发问,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手抓,避免了弄得学生云里雾里,忙得不亦乐乎却不得要领。
3.4问题的设计还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学生会发现文章采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圆明园曾经辉煌的过去,建筑技术的精湛、建筑风格的别具匠心、园中数不清的珍珠宝器以及历史文物,而对于毁灭一处却交代甚少。这样的写作好处是什么?学生会发现对比鲜明,文章笔锋转折处令人不禁惋惜这样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更是痛恨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了中国领土,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尊严。
精读课文这样处理,那么略读课文呢?给学生一个支架,但是支架切忌琐碎。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可对学生的交流给予点拨但不宜多。这样做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在精读课文的处理中,你已经注重了学法的指导,现在是学生自主应用的时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不要牵着学生走。
4阅读质的把握。
精加略课堂上相对缩短了精、略课文的学习时间,却没有影响学习的内涵,而延伸了学习的广度,那就是有效进行了拓展阅读和写作。我们先说读。首先,拓展阅读的时间要保证。拓展读是输入信息的途径,是学生拓展思维的保证,每一个课时分配中都要安排读的训练。
其次,阅读的时机要恰当把握,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中出现了类似联合国、维和任务、蓝盔等名词。字词典上公式化的解释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就让学生进入拓展教材,阅读相关知识。需要繁琐解释的名词在一系列的资料摄入中迎刃而解,既没有耽误教学时间,又使后面的内容理解变得更顺畅。再次,拓展阅读要创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恰当选择阅读材料。学生读进去之后,再从作品中走出来,用自己的理解评价作品,交流收获。当阅读成为一种乐事时,自然会掌握更多的技巧。扇起阅读的翅膀,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快乐的飞翔。
5拓展写的设计。
我们再说一说拓展写作,写作要与精略结合点、拓展读紧密结合。精加略课堂第三课时要有写的训练,要精心设计题目。题目往往只有几个字甚至一个字,看似简单,其实要设计出学生愿意写,乐意写的题目来,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作一番熟悉了解工作,让学生看到作文题后有熟悉的题材可写。通常情况下,结合精加略的结合点进行设计,如在学完《草原》+《丝绸之路》时,我让学生采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写写自己的家乡风景、风俗习惯,学生完成的习作令人欣喜。
学习《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后,我让学生写一些自己的童年故事,很多同学立意新颖,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习作要与拓展读相结合。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多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学习《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后,让学生以感动为主题进行写作,学生的素材特别多,究其原因,学生的阅读积累开始输出。给学生足够的写作时间。教师的点拨要少而精,尽量不去限制学生的思路,给学生独立构思和写作。
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注重学生的读写训练,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学以致用的读写结合策略使学生积淀了文学底蕴,深层次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语文教学发挥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九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2.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十
1.形象分析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2.语言分析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十一
浅议高中音乐鉴赏高效课堂模式。
摘要:高中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及感悟,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并具有一定的音乐创造能力。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及教师的潜力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不是简单的量的充斥,而是快乐的、互动的、融洽的、主动的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审美教育;音乐素养;课堂气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文明进程史上的奇葩。如何让音乐在人类的发展中继承并创新,是教育者的职责。《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科学综合,弘扬民族音乐……”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情操。在减负提质的新背景下,音乐不只是简单的教唱几首歌曲,更重要的是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带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和享受,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内,打开学生通向音乐殿堂的大门,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相长的快乐天堂。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实践锻炼琢磨,我认为音乐课这样上的话,学生肯定是喜欢的,也是快乐的,更能体现我们所提倡的高效课堂。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器材进行教学。
在音乐欣赏课上,可以运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唱,改变以往放录音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阔视野又提高审美能力。
二、利用联想进行教学。
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景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三、利用流行音乐进行教学。
用流行歌曲提高音乐素养,目前真正适合中学生演唱的教学歌曲并不多,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支持校园歌曲的发展。流行歌曲逐渐走向多元化,很多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愉悦身心,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作品是值得推广的。适当引用《让世界充满爱》《听妈妈的话》等质量较高的流行歌,激发学生演唱的欲望。
结合学生现有的欣赏水平,让流行歌曲为我所用,真正促进中学生有效发展。流行音乐是现代中学生都非常喜欢的,在讲这一节的时候,我可以给他们找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比如韩红的《天亮了》、满文军的《懂你》等,这样提高大家的兴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音乐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在教学中提倡在快乐的过程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音乐课本身就要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走向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微笑,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例如,我在讲《京剧》这一课时,让学生打击锣和镲,体验锣鼓带给他们的乐趣,并通过学习兰花指来提高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这样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整节课学生始终都在轻松快乐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学《京剧》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作为音乐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一开始我先给他们演唱一段现代京剧,还有对脸谱的认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对京剧很感兴趣,最后可以让学生更有自信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唱几句比较典型的京剧唱段。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会继续认真学习新课标,深挖教材,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将新的理念运用于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由音乐空间这片自主表现的广阔天地里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让我们音乐课堂充满鲜活,充满灵动。作为音乐教师,从工作以来,始终有一句座右铭推动着我前进,那就是只有锻炼才能成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点我坚信不疑!
(作者单位陕西省丹凤县丹凤中学)。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十二
复习内容:
教学难重点: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二课时。
复习过程:
一、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教案《诗歌表现手法鉴赏教案》。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虚实。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篇十三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
苏轼。
一女生朗读。
读的很有感情(声音微小)。
贾老师提示:读诗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歌诵言,所以我们国家的诗叫诗歌。
对于上面两首诗歌,进行整体的感受,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反复提示两遍,加深印象)开始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贾老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一组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一分钟后。
1,贾老师提问:这两篇文章有没有共同的情感走向?有没有?
庄生梦蝶组:孤独。
贾老师:同意不同意?
学生:还有悲凉。
贾老师:是不是进入了诗的境界。。。。。。
2,贾老师:有没有共同的意象?
孤雁------孤鸿。
贾老师:在高考中比较阅读需要注意,上海卷有两年出到比较阅读的题目,可见。。。。。。
那么我们从形式方面和内容方面分析一下。
形式方面。
内容方面。
(板书)。
体裁和表现形式。
题材,内容,意境,意象。
贾老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快速抢答。举手站起来,抢答。
一学生起身:
不同。孤雁是五言律诗,卜算子是词。
一女生回答:
第一首1:孤雁;2:云;3:野鸭。
第二首。
1:缺月;2:疏桐;3:幽人;4:孤鸿;5:寒枝;6:沙洲。
贾老师:意象包括四大类,植物,动物,人物,抒情主题。
(对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出画面,每一组都想,把意象想成画面,一组一个画面。
开始讨论。贾老师下讲台看学生想出来什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几分钟后。
一女生解题,描述一下诗歌描写的意想,一人一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一男生,不是概括而是描述。重新描述。
投影仪。
画面。
贾老师启发:他在想什么呢,想家吧,想朝廷吧,想。。。。。。
明代一个画家画的不是太清楚,在哪啊?
为什么要展示画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讨论,抓紧时间。
学生答,
贾老师总结。
第一首诗歌:孤独不得志,对家的思念,对朝廷的思念。
第二首诗歌:没有知音,没有人理解,对故乡,亲人,朝廷都有,还有没有?还有更高的,对天下太平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感情。
孤雁是一个孤独离群但是向往群体的形象。野鸭呢,反衬,是一个自鸣得意。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
布置课后练习。
最后一句话,诗歌是心灵的家园。
下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6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