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3:23:16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通用19篇)
时间:2023-11-17 13:23:16     小编:温柔雨

教案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要兼顾教师的教学要求。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教案的编写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一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二

1.人口增长量庞大,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每年出生人口超过万,净增人口在1400万左右。每年有2000万以上人口进入劳动年龄等待就业,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有l/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

3.近年来出生婴儿比例失调,男性比例偏高。

4.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社会抚养问题日益突出,1993年,我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2%,老年人口达7350万。在一些出生率较低的地区,如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5.贫困地区人口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估计有近7000万。1993年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5.5%,其中80%以上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三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

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

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3、宇宙的演化过程。

各种天体不是同时形成,各有其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而整体的宇宙则经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过程。

二、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参阅教材第3页表1.1)。

附表1九大行星的数据分析表。

行星分类成员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附表2地球各项指标在类地行星及九大行星中排位。

地球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在类地行星中排。

在九大行星中排。

二)地球又是一个适于生物生成和繁衍的行星。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平均温度15c: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温度就过高,则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保存大气,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变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四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滨洲-滨南昆。

七纵。

京沪京九京哈京广焦枝-枝柳宝成-成昆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五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__,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六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4、预计到2010年,,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当堂检测: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七

1、运用图文资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2、在地图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说出其主要的国家和首都,读图说出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运用地图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说明地形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4、认识正确处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教学难点。

地形对于拉丁美洲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来源:学科。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1-----55。

导入新课。

展示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图。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1)拉丁美洲的组成。(2)拉丁美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3)拉丁美洲主要的国家及首都。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印第安人的故乡。

展示拉丁美洲地形图。

分析讲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东西两部分,西部的高耸的安第斯山脉,他是世界最长的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东部平原降水稀少,草原广阔,因此阿根廷以畜牧业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国家。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亚马逊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巴西高原蕴藏着丰富的铁矿。

二、地形与人类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54页课本资料,了解安第斯山脉的情况。

展示拉丁美洲移民构成图。

讲解:这里的居民构成非常复杂,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隶贸易使白种人和黑种人也大量进入,各种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种。现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同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

展示玉米节,狂欢节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说说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总结应用。

拉丁美洲是一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这里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由于殖民入侵和奴隶贸易使这里人种复杂,以混血人种为主。地形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板书设计。

第7课拉丁美洲。

一、印第安人的故乡:[1、原始居民:印第安人2、位置和组成3、主要国家。

二、地形与人类活动:1、地形特征:2、地形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八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九

1魏格纳(德国科学家)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2现在科学家研究表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最流行最科学的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4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5世界两大系列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6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5%以上,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舱”,“蓝色的油田”,“盐类故乡”,“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重要基地。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经联合国批准并生效实施。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文字和图从两方面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

2、七大洲和四大洋:首先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然后说明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进而通过文字和图来介绍连接在一起的大洲的界线。另外,还通过“活动”来启发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大洲基本轮廓,引导学生通过轮廓来认识各大洲。四大洋:首先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介绍了四大洋的名称,进而通过图表对比四大洋的大小,最后通过“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

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知识目标: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等。

在地图上能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2、海峡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新授课。

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启发,互动,提问?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学会分析地图,及时动手记笔记。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一)导入新课。

我们居住在这个美丽星球上可是我们真的了解它么?接下来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探索和了解地球吧。同学们,你们知道的中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呢?(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那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又是谁?(杨利伟)。

播放ppt,展示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的图片。提问:看这张图片有没发现什么特点?

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

如果你是一名宇航员,当你在太空中遨游的时候,你会发现地球上有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1、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步骤一:世界海陆分布。

教师:翻开课本26页,我们一起来看下p26图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学生:(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教师;通过看p26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我们是不是清清楚楚的看到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快速记忆,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教师提问:观察地球仪说明,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世界海陆分布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而是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边说边在地球仪上指示)。

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3、教师:下面阅读下书本“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部分,谈感想。

学生:略。

(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步骤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2、首先,读课本图2.5,认识下“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

(课件展示)大陆:指地球表面面积广大的大陆块;

半岛:指陆地延伸进海洋的部分;

岛屿:指与大陆分离,面积较小的陆地;

海洋:面积广大且包围大陆的水系。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一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灾害与环境。

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4.防灾与减灾。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人文地理。

人口增长类型及特点、分布。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经济因素的具体内容)及例子。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人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影响人口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商业区在市中心的原因。

工业区分布的影响因素。

城市形态的类型及优缺点。

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影响因素。

城市的区位因素(形成城市的原因)。

城市化的含义(标志)。

城市化的特点,逆城市化的原因。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措施。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我国主要的农业类型及分布、特点、区位因素。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区位因素。

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

新兴工业区的区位因素。

新兴工业产品的特点,新兴工业生产的特点。

鲁尔工业区形成的原因、衰落的原因、整治的措施。

美国硅谷形成的原因。

工业集聚的优点(原因)。

工业分散的原因。

工业主导因素划分的工业类型的特点和部门。

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特点)。

铁路或公路选线的影响因素。

修建铁路的意义。

影响港口的区位因素。

影响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

人地关系三个阶段的观点。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具体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具体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道路、方法)。

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及优点。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我国三大自然带,三大经济地带,三大工业地带,四大工业基地的概念。

我国三大自然带的特点。

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和发展经济的优缺点。

跨区域资源调配对调出地和调入地的影响。

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产业转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1、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的分布:记住我国主要的世界遗产。

2、旅游资源的内涵:

3、旅游资源的特点:

4、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5、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6、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7、中外著名旅游景观的特点和形成的地理原因。

黄山四绝及其成因。

夏威夷主要的旅游资源及成因。

大堡礁的成因。

云南元阳梯田的成因和特点。

长城是那些地理事物的界线,及各部位的作用。

巴黎城市景观主要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8、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相互作用。

9、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

10、旅游点的确定及旅游线路的合理选择。

11、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12、旅游安全防范措施。

13、旅游业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14、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5、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东亚。

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成因。

2、日本气候特点及成因。

3、日本冬季西北多雪灾的成因。

4、北海道渔场的成因。

5、日本城市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成因。

6、日本农业类型及特点。

7、日本主要的自然灾害。

东南亚。

1、东南亚被称为“十字路”的成因。

2、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海啸的成因。

3、马来群岛的主要农业类型及发展的区位优势。

4、东南亚发展出口加工型工业的区位优势。

5、克拉地峡的作用。

6、泛亚铁路选择东线的原因。

7、泛亚铁路的意义。

南亚。

1、喜马拉雅山,此处多地震的成因。

2、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岂拉朋齐作为世界雨极的成因。

4、印度河平原5月气温最高的成因。

5、印度西北部热带沙漠的成因。

6、恒河三角洲多洪涝的成因。

7、孟加拉湾沿岸多海啸的成因(6、7题对比记忆)。

8、印度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不足。

中亚。

1、中亚位置重要的表现。

2、中亚东南山区降水多的原因。

3、“白风暴”的成因、措施。

4、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3、4题对比记)。

西亚和北非。

1、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的表现。

2、死海的成因。

3、红海的成因(2、3题对比记)。

4、西亚气候干旱的成因。

5、两河流域农业发达的成因、问题。

6、石油输出线路(尽量细)。

7、苏伊士运河的作用。

8、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1、东非大裂谷的成因。

2、非洲大陆气候特点及成因。

3、马达加斯加东热带雨林气候成因。

4、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5、南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6、非洲西海岸多沙漠的成因。

7、非洲三大问题及成因、措施。

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内外力作用的表现。

2、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的成因。

3、欧洲内河航运发达的成因。

4、欧洲西部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

5、乳畜业发达的成因。

6、德国的地理位置重要性。

7、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问题、措施。

欧洲东部和北亚。

1、俄罗斯气候类型,成因和特点。

2、俄罗斯地形特点。

3、俄罗斯河流的水文特征。

4、贝加尔湖的成因。

5、俄罗斯的资源类型。

6、俄罗斯农业集中在本国西南的成因。

7、俄罗斯工业集中在本国西南的成因。

8、俄罗斯交通以铁路为主的成因。

北美。

1、北美内外力作用的表现。

2、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温和降水)。

3、密西西比河的水文特征。

4、纽芬兰渔场的成因。

5、美国农业的特点。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7、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优势。

8、美国西、南部工业区发展优势。

拉丁美洲。

1、安第斯山脉成因(地震火山)。

2、两小块热带雨林的成因。

3、热带沙漠成条带状延伸到赤道的成因。

4、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

5、人口、城市、工业集中在西南的成因。

6、热带雨林的作用、问题和措施。

7、巴西迁都的成因。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二

千米,领土跨越了亚洲和欧洲两部分。首都为莫斯科。

2、俄罗斯的主要地形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河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一个淡水湖。

4、俄罗斯地处中高纬,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天短而温暖。

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区是冬季冷空气的源地,年平均气温低。

5、在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均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6、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在图上明确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的位置。

工业区等,能在图上找出来。

和亚洲部分分布不平衡。

(2)美国。

1、美国位于北美洲大陆,由50个州组成,其中本土有48个州及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另外还有两个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国的主体(本土)位于北温带,阿拉斯加州位于北寒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

2、美国的主体部分(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3、美国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西部为落基山脉,中部为中央大平原,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

4、美国境内的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与加拿大交界处的五大湖群为世界的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为的淡水湖。

5、美国的农业和工业都非常发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6、美国的农业具有区域化的特点,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效率很高,产量很大,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利用地图记住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7、美国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三大工业区中,东北工业区以传统工业为主,南部工业区以航天工业为主,西部工业区以电子工业为主。

8、美国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需要大量进口。

1、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6、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最长的纬线。纬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9、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10、纬度范围: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

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有长有短东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积的盆地;世界上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19、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初一地理?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学会使用课本。

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课前预习不可少。

地理自古以来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称,大家上了高中就会知道了。上了高中后是要开始分文理科的,如果七年级的同学们想要学好地理,现在就应该为地理打好基础。课前预习是最不可少的,老师讲课是不会因为你一个人没跟上就会停下整个班级的节奏的,所以不想被落队的,就要课前做好一个预习才是最重要的。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手脑并用。

上课时一定要跟上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时最希望能把学生带入到她的世界中,一定要跟上老师思路。跟上老师的思路的同时别忘了记笔记,很多同学上课时只知道听讲,然后一到下课了就把讲过的知识点给忘了,这样是非常的没有效益的。课堂上光跟住老师的思路还不够,一定要做的边听边记,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脑并用学习效果才是!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课后习题不可少。

不要以为老师讲完课就是完事了,课后一定要做习题的!这个步骤是一定不可缺少的。把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习题上会让你所学的东西能很好的吸收进去,否则课堂上学的再多听的再多都是无用工的。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劳逸结合。

学习时很重要的,当然了,适当的休息还是必要的,休息的时候可以看看地图,背背各个国家的地区,了解一下各个州都是什么气候,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地理真是一个很好玩的科目!

学会使用课本。课本的目录提示了全书的要点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做到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三

1.岩石圈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

4.大气运动。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

季风环流。

5.天气与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简单天气图。

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水循环。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资源分布及其合理利用。

7.洋流。

洋流的形成。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及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3.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四、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中地理复习提纲资料”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四

[教材分析]《墨池记》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君盛之请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记事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本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学情分析]学生对王羲之的故事有粗浅的了解,知道他是位名书法家。但对他的勤学苦练缺乏深刻的了解且对做人的道德修养缺少体会。教学中应串联补充,唤起学生“勤学苦练方有佳绩”的情感共鸣,进而体会文本思想及写作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了解王羲之的轶事和历史上的勤学故事及典故。教师可以作简要补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教学方法]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前人评他的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他的字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今天我们学习曾巩的《墨池记》,解开我们的疑惑。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1.多媒体播放视听材料《墨池记》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句读,听明语气)2.朗读课文。朗读方法可以多样。自读、默读、范读、齐读等。3.根据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4.积累: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然。

有地隐然而高岂信然邪?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书。

羲之之书晚乃善。

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能。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夫人之有一能。

(4)以小组为单位细读课文,讨论交流,积累语句: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5)合作探究文中设问句的特点,积累:

(6)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句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说出来,大家共同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诵读,运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环节四精读课文,理解主旨。

1.记是古文中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说一说本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本文的写作主旨?参考:

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本文通过记述墨池的位置、地形、形状,及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想有所成就,学习就要刻苦,修养道德更要刻苦。

2.探究文本。(先自读思考,再小组讨论明确)(1)本文记叙王羲之的一件轶事是什么?课文中的相应原文是什么?(2)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3)抚州学官王君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并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的目的是什么?(4)“羲之之书晚乃善”原因有哪些?讨论交流。

(5)王羲之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原因是什么?

(6)曾巩想借墨池的传说阐明什么道理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课文材料,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

环节五拓展延伸,活动体验。

1.你还能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勤学苦练、成就事业的名言和事例吗?

参考资料:

悬梁刺股(孙敬、苏秦)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孔子)。

闻鸡起舞(祖逖)程门立雪(杨时)磨杵成针(李白)。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让学生对本文做小结。总结不完整的,其他人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反思习惯,查漏补缺调动学生积极性。)。

环节七推荐作业(任选二题)。

1、熟读成诵,掌握内容。

4、了解了这么多通过勤学而终于成就事业的人的事迹,你一定深有感触,请写下你的感受,并抄写一句名言或自拟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努力上进。(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多种方式及时加以运用和巩固,并做到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记叙故迹而生发议论的写作方法。

2.理解文中的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对表达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一切学问都是“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道理,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围绕中心、层层推进特点,弄清议论句的含义并能正确解释。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五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的是建立在祖国篇的基础上,主要是对的综合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导学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相结合。

有关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课时。

(一)第一课时。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播放影片--我们的黄土地。

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形成--"风成说"。

为更详细地了解黄土高原,请同学朗读黄土高原的材料。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3.矿物成分不同。

4.有多层古土壤。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归纳总结。

1、人为因素。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学生阅读p69页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初中地理。

得出结论:植被对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学生读p68页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

2、自然因素。

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归纳得出:还是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六

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共20个邻国。(14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3、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省、县、乡三级。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包括23省,5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

4、我国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快。

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不均,以黑河和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

6、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8、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9、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1、我国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3、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4、我国温度带划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一个高原气候区。

15、我国干湿地区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16、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季风气候最典型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灾害也较严重,如夏季风异常带来水旱灾害,冬季风异常带来寒潮和冻雨。

17、我国南北方河流比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原因在于降水多,雨季长。

18、自然资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两类,如:水(土地、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19、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0、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2、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24、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是“先行官”,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

25、我国交通运输业以铁路运输为主,大连的主要铁路线是哈大线。

一、地图。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3.海拔和相对高度。

二、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课上注意听讲。七年级地理大部分需要理解,理解了记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所以上课听讲是关键。有的人认为地理是文科,主要靠背,如果用心背,肯定会成绩好。其实不然,大部分靠理解,只有理解了,记忆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积极思考,重在理解。七年级地理需要理解的内容部分很多,大部分知识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即使背会知识点,在实际做题中也不会运用,所以必须多思考,注意理解。

注意总结归纳规律。初中地理学中有许多知识都是有规律的,比如气候类型的分布、人口的分布等,总结归纳了规律,学起来和记忆起来就会很容易。

相同、相似知识点对比记忆。地理事物有很多具有相似性,很多规律也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们找出相同、相似点,进行对比来记忆学习,会使得学起来十分容易。

注意地图的重要性。地理学有很多知识单靠文字去学习、记忆是不行的,必须看图,看图比看文字更重要。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这一点不要忘记。

持之以恒,每天看课本10——15分钟。地理知识纷繁复杂,很多知识点,所以必须及时复习。坚持每天看15分钟左右的课本,长期坚持就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要认识学地理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对待学习。我们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具备中国地理知识是不行的。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七

1、我国位于东半球,北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共20个邻国。(14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3、我国的行政区划分省、县、乡三级。我国省级行政区划中包括23省,5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

4、我国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多、人口增长快。

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不均,以黑河和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

6、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8、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9、我国地形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1、我国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3、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4、我国温度带划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及一个高原气候区。

15、我国干湿地区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16、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季风气候最典型的特点是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但灾害也较严重,如夏季风异常带来水旱灾害,冬季风异常带来寒潮和冻雨。

17、我国南北方河流比较,南方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原因在于降水多,雨季长。

18、自然资源主要有可再生和非可再生两类,如:水(土地、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19、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0、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22、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八

1.地图三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1:1000000的意思是:图上一厘米代表实地一百万厘米。

2.相同图幅,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表示范围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表示范围越小。

3.海拔和相对高度。

二、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

1.地球上71%是海洋,29%陆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无论怎样平分地球,任何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为界。亚非两洲以苏伊士运河为界。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亚、北美洲以白令海峡为界。

3.海陆变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次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4.七大洲面积大小顺序排列为: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跨经度最多的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洲亚洲;平均海拔的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洲欧洲。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被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世界的火山和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a)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b)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6.板块的运动方式:

a、碰撞挤压:位于非洲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中海将消失,是由于板块的挤压碰撞;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科迪勒拉山系(美洲):美洲版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挤压碰撞)。

b、张裂:红海将扩大,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作用。

课上注意听讲。七年级地理大部分需要理解,理解了记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所以上课听讲是关键。有的人认为地理是文科,主要靠背,如果用心背,肯定会成绩好。其实不然,大部分靠理解,只有理解了,记忆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积极思考,重在理解。七年级地理需要理解的内容部分很多,大部分知识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即使背会知识点,在实际做题中也不会运用,所以必须多思考,注意理解。

注意总结归纳规律。初中地理学中有许多知识都是有规律的,比如气候类型的分布、人口的分布等,总结归纳了规律,学起来和记忆起来就会很容易。

相同、相似知识点对比记忆。地理事物有很多具有相似性,很多规律也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们找出相同、相似点,进行对比来记忆学习,会使得学起来十分容易。

注意地图的重要性。地理学有很多知识单靠文字去学习、记忆是不行的,必须看图,看图比看文字更重要。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这一点不要忘记。

持之以恒,每天看课本10——15分钟。地理知识纷繁复杂,很多知识点,所以必须及时复习。坚持每天看15分钟左右的课本,长期坚持就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竞赛法。收集当册地理课本知识,编成抢答题,判断题,确定每题的分值。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组。从班上选择一名主持人,负责读题,公布正确答案。另外确定一名学生统计分数。竞赛结束后,评选出获胜小组,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还可以评出若干名地理百事通。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而且他们事前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本身也会变被动为主动地复习到许多知识。

绘图法。通过绘制地理信息图,让学生主动去吃透相关知识,然后准确地绘出图。并且在集体交流展示。向同学介绍讲解你所画图所涉及的地理知识,给讲解者本人会留下较为深刻的知识影像。也在大脑中留下清晰的知识脉络。

对比法。将不同国家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记忆。甚至也可以将对比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归纳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国家或者地区等归纳在一起,减少知识的重复理解记忆量。也有利于学生地理集中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到更为有效的学习技巧。

粤教版初一地理教案篇十九

千米,领土跨越了亚洲和欧洲两部分。首都为莫斯科。

2、俄罗斯的主要地形自西向东依次为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3、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河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湖,是一个淡水湖。

4、俄罗斯地处中高纬,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天短而温暖。

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区是冬季冷空气的源地,年平均气温低。

5、在图上找出俄罗斯主要的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均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6、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在图上明确库尔斯克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的位置。

工业区等,能在图上找出来。

和亚洲部分分布不平衡。

(2)美国。

1、美国位于北美洲大陆,由50个州组成,其中本土有48个州及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另外还有两个海外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美国的主体(本土)位于北温带,阿拉斯加州位于北寒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

2、美国的主体部分(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3、美国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西部为落基山脉,中部为中央大平原,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

4、美国境内的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与加拿大交界处的五大湖群为世界的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为的淡水湖。

5、美国的农业和工业都非常发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6、美国的农业具有区域化的特点,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很小,但效率很高,产量很大,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利用地图记住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7、美国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三大工业区中,东北工业区以传统工业为主,南部工业区以航天工业为主,西部工业区以电子工业为主。

8、美国工业发达,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需要大量进口。

1、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在室外看地图时,应手持地图,面朝北,背朝南;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5、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6、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7、赤道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最长的纬线。纬度自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8、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9、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10、纬度范围: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11、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12、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

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有长有短东西方向。

1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的大洲。

14、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6、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7、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8、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积的盆地;世界上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世界上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

19、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初一地理?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学会使用课本。

重视地理观察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课前预习不可少。

地理自古以来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称,大家上了高中就会知道了。上了高中后是要开始分文理科的,如果七年级的同学们想要学好地理,现在就应该为地理打好基础。课前预习是最不可少的,老师讲课是不会因为你一个人没跟上就会停下整个班级的节奏的,所以不想被落队的,就要课前做好一个预习才是最重要的。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手脑并用。

上课时一定要跟上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时最希望能把学生带入到她的世界中,一定要跟上老师思路。跟上老师的思路的同时别忘了记笔记,很多同学上课时只知道听讲,然后一到下课了就把讲过的知识点给忘了,这样是非常的没有效益的。课堂上光跟住老师的思路还不够,一定要做的边听边记,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手脑并用学习效果才是!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课后习题不可少。

不要以为老师讲完课就是完事了,课后一定要做习题的!这个步骤是一定不可缺少的。把知识点灵活的运用到习题上会让你所学的东西能很好的吸收进去,否则课堂上学的再多听的再多都是无用工的。

七年级新生如何学习地理:劳逸结合。

学习时很重要的,当然了,适当的休息还是必要的,休息的时候可以看看地图,背背各个国家的地区,了解一下各个州都是什么气候,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地理真是一个很好玩的科目!

学会使用课本。课本的目录提示了全书的要点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做到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学会使用地图。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686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