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的编写过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第70页“毫米的认识”,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实际长度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能用毫米作单位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以及用毫米作单位画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综合法思路分析应用题。
教学具准备:每人准备直尺一把或三角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让学生口答。
2、提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米=()厘米。
下面请同学们用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学生动手得出结论(不足1厘米)。
3、引入新课。
我们要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一个新的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毫米。
二、教学新课。
1.指出直尺上的厘米刻度。
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的刻度线,并且用拇指和食指示范出1厘米的长度。
2.认识毫米。
(1)提问:在这1厘米中间还有没有刻度线?它们之间的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1毫米)。
(2)请同学们再看一看,直尺上表示的1毫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长度是多少。
用手指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
3.认识1厘米=10毫米。
我们借助直尺来看一看。
1厘米是几毫米?我们只要数一数1厘米里面有几小格,那么它就等于几毫米。
请同学们拿着铅笔,用铅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一数,看看1厘米等于几毫米。
(学生数,然后回答)。
(教师领读一遍)。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总结: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
4.教学例1。
(1)教学例1。
a.请同学们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平放在课桌上。
b.要求大家用尺量一量这根笔芯的长是多少毫米,然后告诉老师。
(要求把0刻度线对准笔芯左端,看右端对准多少毫米的刻度。教师巡视辅导)。
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第70页的例1,你的量法和书上的一样吗?
数一数课本上笔芯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并填在书上。
5.画线段。
(指导画线段的方法:先画什么?用直尺上的0刻度对准这一点?要画多长就画到多少毫米为止,最后还要注意什么?)教师示范。
请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2毫米的长的线段。
让同桌互相量一量,看看画的是不是42毫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看看它的厚度是多少?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花边和回形针各是多长,把结果填在括号内。
3.做“练习十五”第1题。
请同学们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
4.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让学生先量然后提问回答。
5.做“练习十五”第3题。
分2人小组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指名回答。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练习十五第4题。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二
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教科书6061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指导自学法。
直尺、皮尺各一根。
1课时。
师:上个月我们学校举行了校秋季运动会,我们班杨明在哪一项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生:800米赛跑。
师:在刚才这位学生的回答中有一个长度单位,谁听出来了?是什么?
生:是米。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
(生展开双臂用手势表示)。
师:在日常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这个长度单位?
生:测量黑板的长。
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
生:测量大树的高。
师:你们还学过哪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
师: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在直尺上找出来。
(生在直尺中指出来)。
师:在日常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
生:测量课本的长和宽。
生:测量文具盒的长。
生:测量铅笔的长。
师:用厘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厚度。
(生测量)。
师:结果是多少厘米?
生:半厘米。
生:不到1厘米。
师:用什么样的单位测量就能得到精确的结果?
生: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测量。
师: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0页,仔细阅读60页的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划下来。
(生仔细阅读,认真划重点句子)。
师:同桌3人交流一下你划的句子。
(生同桌3人交流)。
(指名全班交流)。
生: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师:你为什么把这句话划下来?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1毫米。
师:大家在书中划的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看看。
(生指互相看)。
师:数一下1厘米有多少1毫米?
(生认真的数)。
生:1厘米有10毫米。
师:大家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互相看看。
(生在直尺上指互相看)。
师:在直尺上数一下,1厘米有多少1毫米?
(生数)。
生:1厘米有10毫米。
师:2厘米有多少毫米?
生:2厘米有20毫米。
师:大家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的长度。
(生用手势表示)。
师:说说你对1毫米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太小了。
生:几乎无法用手势表示出来。
生:跟我的牙缝差不多。(同时张嘴让大家看他的牙缝)。
生:1毫米跟1分硬币的厚度差不多。
生:1毫米太短了。
师:用毫米这么小的单位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呢?
生:测量橡皮的厚度。
生:测量男生头发的长度。
生:测量铅笔的厚度。
生:测量板凳面的厚度。
师:三一班有个学生的凳子坏了,他爸爸想帮他做一个,和你座的一样的凳子。但不知道板凳面的厚度,你们帮他测量一下。
(生用直尺测量自己坐的板凳面的厚度)。
生:我的板凳面是17毫米。
生:我的板凳面是18毫米。
师:为什么你们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坐的板凳面有厚有薄。
师:认识了厘米的小弟弟毫米,厘米还有一个小哥哥是分米。想认识吗?大家自学61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师:大家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划下来,同桌交流一下。
(生认真划重点句子,认真交流)。
(指名全班交流)。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
师:你为什么把这句话划下来?
生:这句话告诉了我1分米有多长。
师:大家在书上画的尺子中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看看。
(生认真的指,互相看)。
师:拿出皮尺,在皮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互相看看。
(生认真的指,互相的看)。
师:在皮尺上数一下1米有多少1分米?
(生认真地数)。
生:1米有10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互相看看。
(生用手势表示,互相看)。
师: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分米?
生:测量课桌的长和宽。
生:测量课桌的高。
生:测量桌面的厚度。
生:测量桌面的长和宽。
师:第一组的同学以毫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厚度,第二组的同学以分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第三组的同学以分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宽,同桌3人合作测量。
(生合作测量)。
汇报结果:
生:桌面厚8毫米。
生:桌面长12分米。
生:桌面宽7分米。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认识了毫米和分米。
生:我知道1毫米和1分米分别有多长。
生:我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认识毫米、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三
1.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张银行卡厚约1(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长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师:(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好吗?
生:用小棒的一端对准格尺的0刻度,另一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及时表扬你的测量方法真准确)。
师:同学们通过测量已经知道了我们手中小棒的长度是10厘米。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然后再用右手慢慢地将小棒这样抽出来,现在来瞧一瞧,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分米。同学之间互相看看,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手势来表示1分米。好,同学们,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吗?请同学们拿出格尺来,在你的格尺上找一找,从几刻度到几刻度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那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想知道吗?现在你们可以小组之间相互研究一下,利用手中的米尺,看能不能发现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汇报:。
同学说用小棒量的,他发现用长度是1分米的小棒测量一共量了10次,我们现在一起来验证一下他的说法,看看是不是量了10次,一边贴纸条一边数,真的是量了10次,比中我们可以知道1米就是(10分米)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四
《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一、引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
(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
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0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
(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
(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
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
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
(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6、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1、书本p3做一做。
(1)独立完成。
(2)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
(3)表扬填对者。
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1)独立测量。
(2)指名汇报。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枝铅笔的长约18()(5)一枝粉笔长75()。
(2)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
(3)教室的长约8()(7)一把钥匙的长45()。
(4)玲玲的身高为125()(8)练习本的厚约3()。
2、我会算。
50毫米=()厘米76毫米=()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100毫米=()厘米。
4厘米3毫米=()毫米。
(四)课堂小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厘米——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五、课外延伸。
改一改。
20xx年4月18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五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米尺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习。
(二)、认识分米。
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
3、米和分米的关系。(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习。
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
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
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六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动画片?说说动画片里得人物。
交流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及片中人物。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瞧,孙悟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课件:孙悟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课件:金箍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那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1、认识毫米。
(1)引入毫米。
接下来,可要仔细观察了,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得更短并进入孙悟空的耳朵)那你猜猜这时金箍棒会有多长呢?(学生积极参与猜测)到底有多长呢?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根小金箍棒,请大家动手量一量,量完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全班汇报:不到1厘米。
这根金箍棒特别的短,都不到1厘米啦,要想准确测量他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板书:mm)。
(2)认识1毫米。
那1毫米有多长呢?(一把直尺)请看直尺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那同样这1小格的长度也是1毫米(课件演示)。那你能在你的直尺上找到1毫米吗?(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感受1毫米。
现在请大家在你的文具盒中拿出1分硬币,然后测量一下他的厚度是多少?那你能借助这一枚一分硬币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指一生到台前演示: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硬币,然后用另一只手慢慢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度就是1毫米。)通过比划1毫米,你有什么感觉吗?看来1毫米很短很短。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学生举例,教师适时纠正引导)。
(4)厘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直尺仔细观察,想一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厘米=10毫米。)。
(5)准确测量小金箍棒的长。
学到这里我们能不能准确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动手量一量。全班汇报测量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看来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既可以用3厘米3毫米来表示也可以用33毫米来表示。
2、认识分米。
(1)引入认识分米。
下面请同学们把小手里的东西放好,坐正。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孙悟空的金箍棒又有什么样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从孙悟空的耳朵里出来并逐渐变长)老师也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根同样长的金箍棒,它又有多长呢?看谁能快速准确的测量。(板书10厘米)10厘米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板书:分米,dm),1分米就是10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齐读)。
(2)感受1分米。
(3)单位换算:(课件出示)。
老师还想知道1米=()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1、知识梳理。
同学们,请看黑板,通过研究金箍棒的长短,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把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在小组内说一说。
2、选单位。
认识了这么多长度单位,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物体的实际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那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吗?(课本34页第4题)。
3、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这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各是多少呢?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并填在课本34页第2题的表格中。
八戒的日记。
3月12日星期六晴。
早晨,我从________长的床上起来,拿起_________长的牙刷,挤出________长的牙膏刷牙,然后洗脸吃饭。接着和高的哥哥一起上学去。走了________远的路来到学校,坐在高的凳子上,拿出长的铅笔和________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练习。
谁能帮八戒完成日记。指生说。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七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题,以及随后的想想做做。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1分硬币、学生用尺、米尺、纸条、小棒、超市购物卡、光碟。
今天很高兴与小朋友一起学习,据我了解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爱讲卫生,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刷牙、洗脸,然后吃饭上学。老师教的学生中有个男孩叫豆豆,他也很爱讲卫生,上周五早上他到学校后和我说了几句悄悄话:(幻灯片示出)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了约15米长的牙刷刷牙,刷牙后急忙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跑的太快,把1米厚的橡皮丢了。
师:你们笑什么?豆豆的话说错了吗?能告诉我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确答案:
厘米的长度吗?(引导学生从直尺的左端刻度0开始:刻度0到刻度1是厘米)。
量什么样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什么?(因为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故事,找出错误的单位名称游戏,唤起了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分米、毫米做准备。)。
师:电脑键盘约长5()(幻灯片出示)你知道用什么长度单位吗?
板书:认识分米二、实践操作,主动探究。
1、认识分米。
(1)量一量学生小组活动:直尺量出纸条、小棒。
师: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生:长度都是10厘米)。
(纸条的长度是1分米,小棒的长度是1分米,)。
(2)沟通分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师: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生:10厘米)纸条的长度是几分米?(生:1分米)10厘米长还是1分米长?(生:一样长)我可以用哪个符号表示1分米和10厘米?(生:等于号)。
(板书:1分米﹦10厘米生齐读)。
师:在自己直尺上找到刻度0到刻度10,想一想,从刻度0到刻度10一共有多少厘米?(生:10厘米)。
追问:10厘米就是几分米?2分米是多少厘米?50厘米又是多少分米呢?
(设计意图:分米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量纸条、量小棒的长度都是10厘米的基础上,老师介绍: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感知到1分米的长度,并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构1分米表象。)。
(3)找一找。
小朋友听听。(引导学生指出从刻度1到刻度11、从刻度2到刻度12等都是1分米)。
(4)画一画。
(学生一般会说从0刻度画到10刻度)。
提出要求:同桌小朋友交换量一量画的线段,及时纠正错误。
师:你能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吗?请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比划,一人测量验证,看谁比划得准。
(5)联系生活,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
师:出示大约1分米长的物体,小朋友知道了1分米大约是这么长,那我们来找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分米呢,你也可以一边找一边量一量(从文具盒中找)。
(6)沟通米与分米间的关系。
游戏规则:每位学生拿一个长1分米的纸条,学生接纸条。老师拿出1米长的。
师的1米一样长?几个1分米等于1米?
(板书:1米=10分米生齐读)。
(设计意图:长度单位之间近率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用手中的1分米长的小纸条接起来贴到米尺上,直观清晰的让学生探究出1米里有10个1分米,也就是1米=10分米。学生在贴纸条、看一看中自主探究了1米与10分米之间的近率。)。
2、认识毫米。
(1)认识毫米。
观察: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数数每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生: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
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课件出示)。
(板书:1毫米教给学生读法)同桌小朋友指一指。
(2)沟通厘米与分米之间的关系师:请大家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
数一数:(习题纸第27页想想做做第2题)指名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看的。
说明:刚巧对准哪一个数字就是几厘米,不到点或超过点就要用毫米表示了。
(3)举例体会1毫米的实际长度。
师:知道了1毫米是这么小的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的师出示:一分硬币(厚度)、医保卡(厚度)、苏果、时代超市购物卡(厚度)、光碟(厚度)。
要求:在数学书上数出8张纸,先用手捏一捏,猜一猜,再量一量这8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大约1毫米)。
师总结补充)。
(3)量一量现在请你们来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告诉同桌你量的答案。
(4)比一比1毫米。
师: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在数学书上数出8张纸,先用手捏一捏,同桌两人合作,一人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8张纸,一人轻轻的帮他抽出书,大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就大约是1毫米。
(设计意图:毫米是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学生从直尺上数每1厘米间小格子的方法直观的感受了1毫米的长度,并自主探究出了1厘米和10毫米之间的近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书8张纸厚度、购物卡厚度、一份硬币的厚度等,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毫米这样的长度单位也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3、说明。
毫米与米、分米、厘米一样都是单位长度。米可以用符号m表示,分米用dm表示,厘米用cm表示,毫米用mm表示。(幻灯片出示)。
1、选择合适的单位。
(1)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铅笔,先选定合适的单位,再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
(估计情况:对于橡皮的厚度,学生一般会用毫米作单位;对于铅笔的长度可能用分米,也可能用厘米作单位,铅笔有长有短,用分米和毫米作单位都可以,要根据铅笔的实际长度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单位。)。
小结: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哪个最。
长?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这些单位长度,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单位长度的理解、认识,通过比划、比较这些单位长度的长短,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合理的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在习题纸上填空,交流确认答案。
2、游戏:比比谁的眼力好!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凭自己的眼力判断哪条线段最长,哪条最短。
(2)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来验证结果。(学生分组两线段的长度)。
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单位长度?和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课后选择家中的物体,从你学到的长度单位中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量,记录下测量结果。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八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米尺、学生用尺各一把,一分硬币一枚,纸条若干条。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一、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和()两种长度单位?
(2)一米=()厘米。
(3)13厘米-7厘米=()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毫米、铁钉长()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毫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三、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九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长度观念,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重 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 。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难 点:怎样正确使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关 键:采用直观演示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教 具:课件、米尺、学生尺 、线绳、各种小物体等。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每组的纸上都画有一条小线段,你们能精确量出它的长度吗?试试看!1、学生分组活动。2、汇报: 量不出小线段的长度。
师:怎样才能量出小线段的长度?
生:要是知道一个小格是多长就能量出。
师:你想 怎样解决这个疑问?
生:看书。
师:请同学打开书60页,自学例1。
点评:有疑才有思,通过量线段这个小环节,教师故意为学生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问,积极性非常高!
二、合作探究,形成规律。
师:谁能告诉老师一个小格是多长?
生:一个小格长1毫米。
师: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规定的吗?
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
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教师自制课件动态演示)。
师:量一量,一分硬币有多厚?
生:1毫米。
师: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以小组为单位,量一量你身边的小物体的长度或厚度,要有分工,有记录,分工明确。
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师:当我们量的物体比较小或要求我们量的比较精确时要用毫米作单位,当要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就要用一个比毫米大的多的长度单位,想知道它是什么吗?打开书61页,自学例2。
( 1)学生自学。
(2)学生汇报: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
师: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继续以小组为单位,看看那些物体可以以分米作单位来量一量。
(1)学生分组活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量出3分米长度的绳子给大家看。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长度单位?
(大屏幕出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点评:在新授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实践操作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比如以毫米、分米为单位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既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且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巩固练习
1、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1)蜡笔长6( )。 (2)跳绳长2( )。
( 3 )课桌高7( )。 (4)粉笔长75( )。
(5)别针长34( )。 ( 6)小红身高120( )。
2、判断
(1)小名身高134米。( ) (2)一根绳长15分米。( )
(3)一块橡皮厚1米。( ) (4)10分米=1厘米。 ( )
3、儿歌
长度单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长,有的短, 有的不长也不短。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牢牢记,灵活用。
点评:在巩固练习阶段 ,采用了学生喜欢的一些形式,如:选择、判断、儿歌等,既检验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寓乐。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3页做一做。
2、第5页练习一第1、2题及第3题的前2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十二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 、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 “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 21 厘米,差 2 个小格。 宽:不到 15 厘米,差 2 个小格。 厚:不到 1 厘米,只有 6 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2、学习 1 厘米10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 1 厘米的长度,数数在 1 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 1 厘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份就是 1 个小格,长是 1 毫米。1 厘米10 毫米。
老师板书:1 厘米10 毫米
3、深刻感悟 1 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 1 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 (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1、第 3 页做一做
2、第 5 页练习一第 1、2 题及第 3 题的前 2 题。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十三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习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习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毫米。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体会1毫米的长度。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请学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5毫米的位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几毫米的位置。
2、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
4、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5、改一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这个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四)、全课总结,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效果预估。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十四
本班共有--名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努力之后,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进步,对待学习态度有所好转,但是还需要不断加强,学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形成强大的纪律观念,完成学业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难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面积”两个单元。也是本册教的另外两个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使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使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使学生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
教材分析:
(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
体验1毫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老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然后动手量一量看你说的对不对。(硬币、超市会员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算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得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1、第3页做一做。
2、第5页练习一第1、2题及第3题的前2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78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