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背景要求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8:04:12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大全(15篇)
时间:2023-11-17 18:04:12     小编:曼珠

总结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如何在旅途中合理安排时间和预算?在下面这些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不同题材和领域的总结写作范例。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一

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让贾君鹏红遍了网络;一句“网游就是吸毒”让某著名网瘾专家也红了。虽然都是广大网友“寂寞”惹的祸,但是回过头来深思,这种恶搞般的普遍的网络现象,联系到生活,就不是那么轻松搞笑了。

请各参赛教师仔细阅读作品制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根据提供的有关素材设计一多媒体课件作品,作品要求如下:

1.用“flash8”或“powerpoint2003”制作教学课件;

2.作品中不得出现作者姓名、单位等信息,否则视作品无效;。

3.作品主题自定,内容能科学、完整的表达主题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4.文字、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素材使用请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加工设计处理。

5.封面要有背景音乐,并在进入目录页时停止播放音乐;插入的视频可以控制(要有播放、暂停按钮)。

6.一级菜单数量不少于4个,并有相应的二级菜单,总页面数不限;

7.生成可直接运行或打开的作品;

8.操作简便,跳转灵活,并且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9.结构合理、版面布局整齐有特色;

10.图文、动画、视频、音乐、切换特效等综合应用合理;

11.色彩搭配和谐、美观,内容制作精细;

12.保存与命名要求:作品及正常运行作品所需的素材和文件一并保存至以“组别+座位号”形式命名的文件夹中(如:高中组01),课件主文件名统一用选手的座位号,扩展名根据制作软件设定。

评分标准:

主题科学性(10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教育性强、无科学性错误。

可操作性(15分):操作简单,控制灵活,交互性强,无错误。

结构完整(15分):有封面、内容、结束画面、跳转控制等课件环节。

界面/布局(25分):界面色彩搭配美观,整体布局设计合理,内容制作精细。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二

课件的设计制作者要从新的角度研究和探索课件的开发,而不能够将教学的重难点照搬进多媒体课件。

忌华而不实,花里胡哨。

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为了艺术而做艺术,只做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和恰当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达到改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忌课件的设计制作与常规知识体系相悖。

声音的输出必须是普通话;正文文字的使用必须是简化字;色彩的使用要符合人们的认同。课件内容要符合科学性、符合教学要求,要确保知识的正确无误。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三

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思想。

三、交流方法展示成果。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

要求:(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木偶奇遇记》、《格林童话》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四

数学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在高中数学课堂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师做好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工作。

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是情境教学的手段。在情境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在遵循有效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氛围,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目的。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使学生迅速自觉地进入课程学习的最佳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懂得合作的快乐和合作的意义,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教学内容,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师应该在情境教学中引入必要的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生活实例引入数学课堂。要想使数学教学的生命力回归,高中教师应该在情境教学中引入必要的现实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看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原型,能够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能够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案例1】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函数概念教学时,可以利用航天飞船的素材设计问题:在“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升空的过程中,飞船距离地面的距离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飞船回来时依旧如此。

此时,教师问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之间存在着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那么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这样的实例。”在情境教学中引入必要的现实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

三、数学教师应该在情境教学法中融入必要的“认知冲突”

情境,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运用大脑思考数学问题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概括能力,才能快速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维。

-f(-a-x),那么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函数的定义得出正确的答案。已知y=f(a+x)是奇函数,那么它肯定关于原点对称,假设p点在这条曲线上,且与p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q也会在曲线上,因此,得到f(a+x)=-(a-x)。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

四、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创设开放式的试题情境。

开放性问题既涉及一定的'数学知识,又涉及一定层面的社会知识。作为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学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打破自身的思维定式,有机地将各学科的知识和解题技巧融合在一起,灵活多变地对数学试题进行设计。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创设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能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13+23+33+43=100……,然后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式子,鼓励学生找到并证明相关的结论。这样,就成功地为枯燥的证明题创设了一个猜想的背景,既能降低解题的难度,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数学教学情境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对比情境、故事情境、虚拟情境和实验情境等,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杜芬。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01)。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一中学)。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五

人文精神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谐的.心灵、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要实现这一切,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从最基本的素养--语言素质谈起.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知识经验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作者:马丽作者单位:河南许昌学院刊名:新闻爱好者(下半月)英文刊名:journalismlover年,卷(期):“”(1)分类号:h1关键词: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六

口语交际在现代人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的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说:“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但在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时间不要”的现象,这种现象严再影响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作者:梁建国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广东北江中学,512026刊名:现代语文(教学研究)英文刊名:modernchinese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七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教育改革的发展标准,更加关注高效的课堂教学。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的探究,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历史复习效率,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而且对于学生提高高考历史成绩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在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积极的探究高中历史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历史知识相对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相对而言,历史知识的复习时间较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历史知识的复习效率,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学习状态,积极的探究有效的历史复习策略,并指导学生有序的进行复习,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

(一)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掌握考纲。

在高中历史复习中,历史教师应结合历史课程复习的进度,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掌握考纲。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使学生在掌握考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重点考察知识的范围进行复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复习效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历史课程复习的重点,树立学好历史课程的信心。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复习的进度,积极的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历史考纲。

(二)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也是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历史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端正历史复习的态度,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课程复习的重要性。其次,在历史课程的复习环节,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有效的`帮助学生舒缓复习的枯燥感及难度,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提高历史课程的复习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重视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这一复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复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是提高高中历史课程复习的效率的关键。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需要历史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历史课程考纲的要求,划分出复习的范围,针对复习的范围,制定复习的计划,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非常重要。

(四)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

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是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历史课程复习活动中,通过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合理规划复习的进度,有利于学生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复习,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复习策略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进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作为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重视探究高中历史复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课程的复习效率,使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复习方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的探究及应用,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复习效率,使之可以更好的学习历史课程。

参考文献:

[1]翁正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d].苏州大学,.

[2]马晓丽.浅谈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复习策略[j].天津教育,,(16).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八

摘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研和分析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现状,探究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制约因素,从教师职业发展自我需求、高职教师企业工作站、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教师技能大赛等方面,找寻符合当下要求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能力;专业技能。

一、背景。

二、研究目标、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此阶段做好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研究、分析,较为准确地把握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困境,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更具准确性、科学性和现实针对性。2.实施阶段。以南通地区的高职院校作为实证研究范围,通过对影响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其中影响和制约教师职业能力困境的因素,通过创新教师发展教育理念、更新教师职业能力内容、丰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法、完善教师发展体制机制,探讨符合“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模式的对策。3.完善总结阶段。总结前阶段的.汇总结论,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与发展模式的对策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且在新的测试组中进行实施、对比、分析,从而最终形成一套更为有效的方案。

三、影响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如上表1分析,目前大部分教师认为,影响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自身提升职业能力缺乏动力。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教师还是认为职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认同职业能力对职业发展的决定作用。但是大部分教师的提升动力还是比较缺乏的,没有明确的规划,也没有主动提升职业能力的要求,这种动力缺乏有内在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个人性格、意志力等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职称待遇、工作环境等。

(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缺乏场所。

部分教师还是具有个人职业能力发展追求的,但是,由于目前实验实训条件以及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方式的限制,也制约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缺乏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场所。没有真正的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会慢慢脱离,逐渐地丧失时效性和先进性。

(三)教师职业能力缺乏评价方式。

虽然高校和教师在理念上都比较重视职业能力的发展,但是在问卷中体现的调查结果是,高校还是以科研作为“指挥棒”,多以文章发表和课题申报为主,在职业能力方面缺乏评价体系,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也就没有办法在职业能力的方面对教师产生促进作用,造成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滞后。

(四)教师之间缺乏职业能力竞争。

(一)教师职业发展自我需求培养。

在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自我需求作为内因的首要因素,是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动力。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进修和培训,使得高职教师有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强烈意识,帮助高职教师制定出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让教师自己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参加提升职业能力的实践机会,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高职教师企业工作站。

学院派送高职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高职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人员一起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以此为基础搭建平台,构建高职教师企业工作站。工作站可以使得教师生产实践制度化和规范化,也尊重了企业的盈利需求。固定的工作站可以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而且不需要企业负担人力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学院可根据教师发展要求,制定教师实践计划。这样既满足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同时也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师资保证。

(三)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既强调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方向,也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强化自身专业技能。评价体系也是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风向标,明确了作为高职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职业规划。完善的有效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对教师自身也会产生促进作用,能够激发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发展的积极性。

(四)教师技能大赛。

技能大赛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强调,应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现代学徒制”要求教师能够理实一体,参加技能大赛或者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普教看高考,职教看大赛”,各类技能大赛往往能反映专业的前沿发展水平。教师如果想指导教学实际,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首先自身要具备参与相对应的职业能力,技能大赛准备过程也是教师通往高水平科研的台阶。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评价方式,在引导教师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方式下,单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考查方式,促进高职教师深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盼盼.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

[2]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

[3]李果地.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国际比较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4]孔宝根.校长教师企业三维一体的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之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1).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九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创新教育,让科学的光芒普照中华,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生物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与新课程的实施紧密相连,自20xx年秋学期新课程在我省全面推行以来,探究教学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使我们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1、探究能力与素质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在教育领域里追求人的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已经变成一种集体行动,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已经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改革课堂教学形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的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

2、探究能力与创新教育。

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正如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认为的那样,“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8]。即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这种创造力集中体现的是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精神,它才是教育真正需要“唤醒”的东西。

3、探究能力与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我们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问题上,往往过多地强调科技的经济功能,偏于技术的、物质的乃至产品的层面,却往往冷落了科学探究、科学理性和科学思想对人、对社会的根本性作用。教育的“功利性”也总是与“应试教育”一起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大桎梏。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目的,通过科学方法、态度的训练与养成教育,逐渐使科学理性之光真正照耀于亿万人的心田,激发人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不断发现。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应该是科教兴国战略真正实施的表现之一。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很显然,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学生在学校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会形成更深的印象和积极、正面的态度。高中毕业前,学生们应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至少进行一次“真正的”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探究现状的思考。

20xx年秋学期我省全面实施了新课程,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探索和实践,许多教师已经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有待进一步挖掘,升华为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新课程的实施也对广大师生在思想层面和操作层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许多困惑和不解纷至踏来。在诸多问题中,“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首当其冲。学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师不知如何指导探究等新问题在每一所学校中都存在。根据对我市部分地区学生有关探究能力的问卷调查,比照其他省市、学科的调查结果,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

1、学生层面。

从“高中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调查结果看,“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生物学的动机,得分最高,其中“探索未知世界的机会”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从“高中生对不同生物主题的兴趣”调查结果来看,“与实际应用和实践观察”有关的内容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主题。从“高中生对生物学不同学习方式的兴趣”调查显示看,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通过“参加野外实习”、“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和“执行一项个人计划”等活动进行体验式学习(刘植义,20xx)。这说明学生乐于探究,希望通过课内外不同的探究形式解决问题,发展探究能力。但是,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现状”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高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推理论证能力,但缺乏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反思与批判等能力[20]。在探究实验中多数学生还只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数据而轻本质,没有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顾莉,20xx)。学生们渴望探究,但高考这根指挥棒多偏重结论性知识的考查,使得他们“不得不”忽视探究的过程,山东省有关高中生物新课程学习状况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15](贺建东,20xx)。这些情况说明,高中学生各方面的探究能力还很弱,学生们的探究愿望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也没有真正转变为实际探究中的各项能力。

2、教师层面。

从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因素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进行探究的内驱力、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的科学素养、学习资源和探究学习环境”是影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教师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引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策略是重要的决定因素[29]。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得,除了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不断积累以外,主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培养和训练,教给思维方法,指导思维路径,使学生领会并付诸实践,以逐步形成习惯,形成能力,并在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强化[15](贺建东,20xx)。但是从“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和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教师虽然知道探究的主要步骤,但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少部分教师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探究”,农村中学的有些教师对开展探究学习排斥性依然很强。这些现象充分的表明,大多数在非探究学习中培养出来的生物学教师,若不经过职后专门的探究教学策略的培养和实践,一开始很难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指导(纪琴,陆建身20xx)。此外,探究活动的开展由于受到时间、学习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开展的并不普遍[16]。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了在“学生的探究动机、现实的探究能力与教师的指导策略“三个方面存在着多对矛盾。学生想探究,但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实践,探究能力自然较低;教师想指导,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缺少解决探究活动中困难的途径。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畏难甚至退缩不前是行不通的,也是与国家推进课程改革的决心相背离的。我们应该找原因、想办法,不断探索与总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推进提供支持。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探究能力的结构与表现。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能力,它的组成要素中不包括非智力因素,但二者会相互产生影响。国外的研究表明,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一般认为,科学探究能力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心理特征。对探究能力的理解,可以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加以体会,其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内省等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的认识探究能力。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探究能力评价应该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

但是,从多元智能角度构建的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国内外研究还比较少,这一点使得我们在探究能力的把握和测量上难以适从。国内有学者参照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构建了基本科学能力结构模型(申继亮,20xx)。后来又有学者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内容和科学品质为三个基本维度的科学探究能力结构模型,并以科学品质为主要维度,列举了评价学生探究能力的50条表现。

这50条探究能力的表现是从思维的深刻、灵活、敏捷、批判和独创性角度编撰的,虽然渗透探究过程的要素,外显性强,但与中学常用的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不相吻合,而且这些表现比较繁杂,中学教师难以操作。“能力”是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从科学过程这一角度出发,明确列举了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学会的`11个方面的探究能力表现[1],可以说是体现了上述模型中的核心部分。这些表现与探究教学(学习)的程序基本一致,将探究内容和品质渗透其中,以它为出发点形成教学策略,构建教学模式,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目标明确也非常容易操作。

2.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探究教学模式。

能力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只有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中,才能看出他具有某种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表现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反过来,这种能力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探究学习的效率和结果[17]。

探究式教学,亦称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获得体验的实践活动。

探究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柴西琴,20xx)。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是教给学生自主探索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使科学教育面向真实科学是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而科学教学要与真实的科学探究相接近,就必须首先呈现出科学探究的“形”,或者说与科学探究保持“形似”。

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时,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

3.1强调“过程技能”的策略取向。

早期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其建立者采用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分析方法,将科学探究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独立的成分,如观察、分类、假设、推论、预测等。相应地把科学探究能力分解成一系列独立的技能,如观察技能、分类技能、假设技能、推论技能、预测技能等,称为过程技能。其基本假设如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系列过程技能的集合;这些过程技能是可以通过练习来独立发展的;学生的过程技能得到发展后,就可以用来解决实际的科学问题,科学探究能力也就得到了发展。据此提出的教学策略是,首先让学生独立地练习和发展这些技能,然后再结合起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3.2强调“控制变量”等核心要素的策略取向。

有些研究者认为,科学探究的本质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运用逻辑推理来解释相关证据。这样就把“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联系起来,并根据皮亚杰的理论,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来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把它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建立了科学探究能力的逻辑策略。这种策略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描述成能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从本体论意义上来看,它并不能完整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只是培养了“会进行控制变量的研究”这个突出的特征。

上述2种策略取向,无论是强调过程技能还是强调某一要素,都忽视了探究主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探究能力形成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一些从认知科学角度出发的研究者把科学探究看做问题解决的一种形式。在开展探究时,探究者从自己的“工具箱”里选择“工具”。对任何一个给定的探究任务,并非需要所有的工具,其技巧就在于正确地挑选并知道如何去使用所需的工具。米勒将科学探究能力包含的成分分为三类:一般的认知技能(例如观察、分类等等)、实践的技能(例如,知道怎样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探究的策略(例如,知道用重复测量来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英国约克大学的packs项目组提出了另一种培养探究能力的策略体系(robinmillar,)。

这一策略体系将科学探究的主体和探究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具体描述了学生原有的认识和技能对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摆脱了机械决定论和经验主义的科学观,深化了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对于研究和发展学生与科学探究相关的理解和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上述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知道,科学探究能力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探究能力结构的“过程维度”出发,明确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会的各种探究能力,并以此开展教学和评价。在具体的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继续保持传统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良好习惯,注意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探究能力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兼顾总体探究过程与各类探究技能的培养,同时加强对探究活动中核心要素的训练,“以点促面”,使探究各环节要求的能力得以形成。在探究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要重视学生的自我监控在其中的作用,最终形成完整的探究能力。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十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赋予班主任角色更多新的内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平台展现在班主任的面前。在新课改环境下,班主任的素质要求面临全新的挑战,其中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中学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程最显著地特点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新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学生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这就给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其中,培养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对于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环节的。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能力素质的要求。

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班主任必具的能力素质之一。班主任要善于从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探索教育的特点与规律。班主任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全面、深入了解学生。

2.熟悉每一个教育对象。清晰的记忆力可以使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外部特征和个性特征来认识学生。特别在一个新班面前,迅速、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将会缩短学生同班主任间的心理距离。班主任若能清晰地记住全班每个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记住班集体举行过的活动或与个别学生交往的情况,就能在心理上征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提高班主任的威望。

3.练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有赖于语言去传播。高尚的情操,圣洁的灵魂,需借助语言来塑造。同样一句话,有的让学生“跳”起来,甚至记恨终身;而有的说得学生“笑”起来,留下终身难忘的深刻印象。班主任的语言,既非讨好卖乖的奉承,也非不负责任的姑息迁就,而是充满激情的艺术性语言。

4.拥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既要认真贯彻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要针对学生情况开展各种工作。当出现意外事件时,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机智,即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处理的应变能力。优秀的班主任对突发的问题能沉着应付,巧妙处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培养开拓性的探索能力。改革的浪潮,活跃的经济,开放的政策,都冲击着陈旧的、凝固的、僵化的教育习俗。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做好思想工作,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经验,是当前摆在班主任面前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6.学会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当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吸取大量最新的社会信息,内容之广,传播之快,在教育史上都是空前的。与班主任相比,学生吸取信息面积广、份量大、质量杂、速度快,即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信息差”。这使得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差。另外学生大量吸取的信息难免良莠混杂,班主任要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7.开拓进取的教学科研能力。班主任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因而班主任还必须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即引导学生学习、把握现代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它是班主任树立与提高自己在学生中威望与信誉,提高教育工作效能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8.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这要求班主任在组织和管理集体方面应具有很强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组织、培养、教育学生集体、统帅学生的综合教育才能。

9.拥有开展班级丰富多彩活动的能力。寓思想教育于各项有益活动之中,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才多艺的班主任能带出一个生动活泼的班集体。

10.具备转化后进生的能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的难点。有一定教育经验的班主任都把转化后进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去抓。班主任要对他们有更多的关怀,给予多方面的积极引导,并要学会分析后进生后进的原因。对后进生要“雪中送炭”,切忌“雪上加霜”,严禁“落井投石”。情感投入、严格要求是班主任转化好后进生的良策之一。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在新时代,班主任面对的学生不再是一个等着灌水的空瓶子,而是一扇扇等待开启的大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未知世界。能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当今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一步。

(1)能够乐于请教、吸收精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教师的教学都有他闪光的一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要养成互相借鉴的习惯,要做到文理渗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教学经验。

(2)能够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木棉先生说:“反思不是把自己的伤痕揭开来,而是把蒙在心上的黑布撕开;勇敢经历刮骨的疼痛之后,我们获得的是新生!”反思是个好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免不了出现偏颇。通过反思,走出教育误区,感悟教育中的经验教训。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财富,这是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家乃至教育专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3)能够学会宽容、真诚以待。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变得婀娜多姿、臻于完美。”面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多些情感关怀,少些挖苦讽刺,多些耐心,少些急躁,学生将学会在宽容中自省,在鼓励中成长。宽容的教育会使班主任更加受学生尊敬和爱戴。

(4)要善于积累、厚积薄发。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越来越要求我们能善于储备、积累各种各样的精神食粮,班主任墨守成规、闭关自守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班主任要通过各种渠道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量,与时俱进,只有当各种经验和知识达到相应水平时,积累的过程才会彰显其各种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厚积薄发。

2.铸就爱的灵魂,开创新的未来。爱是现代教育的第一法则,没有爱便没有现代教育。前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把爱献给教育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教师的爱要求教师具有献身于教育的远大理想和热爱真理的精神,这种爱在班主任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班主任的爱是一个班级的灵魂,爱能升华班主任的管理能力,爱也是一个拥有高超教育艺术的现代班主任应该具有的能力素质之一。

3.开拓创新精神、做时代先锋。班主任要立足两个支点——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人文精神。这也是优秀班主任所必须具备的两种素质。班主任要在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取长补短,把握时代脉搏,以新思维、新办法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面对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品质特征,多样化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要注重个体差异,优化教育形式,加强全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结合,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精益求精,并形成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

4.学校搭建平台、个人展示才华。学校要生存发展,培养优秀班主任队伍很有必要。学校是教师的舞台,班级则是班主任施展才华的场所。学校要为班主任多提供崭露头角的机会和平台,为班主任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从培养方法来看:一是走出去请进来,与外界交流,学习优秀经验;二是在学校内部进行传帮带活动,让处于显性创造期的优秀班主任对处于预备期的青年班主任进行教育培养,促使他们迅速成长为优秀班主任。

面对鲜活的学校生活和学生群体,赋予教育实践以真实的意义,重新发现教育的价值,并在行动中努力实现这种价值,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根本标志。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只有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质,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才能真正做一名发展型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何国明,班华主编.班主任与德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英)p.朗,范国睿.情感教育的国际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

[3]张济正主编.学校管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唐云增主编.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经验全书[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十一

国内研一在读;

英文要求。

新西兰大学是英语教学的,需要提供合格的英语成绩。新西兰大学研究生课程一般的英语要求为雅思6.5,比如商科、文科、工程、建筑、自然科学等专业;有些专业的雅思要求稍高,如教育(雅思7分)等。学生如果可以获得相应的雅思成绩,可以直接入读研究生课程。

如果申请人的英语成绩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可以去新西兰大学下属的语言学院进行语言课程的培训,满足一定要求后,可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

专业要求。

申请新西兰大学硕士课程,要求申请人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新西兰大学其专业近似。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十二

首先,申请读高中,且18岁以下的学生可以不考雅思,需要读20周语言。

第二,年龄方面,申请10年级的学生不能超过18岁,申请11年级的学生不能超过19岁,申请12年级的学生不能超过20岁。

高中要求免语言的雅思成绩是5.5分。少0.5补10周英语课程,没有语言成绩的最短补20周。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十三

摘要:新课程不仅要求政治教师具备传统的教学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适应新课程需要的综合能力。教师的能力结构需要优化,要更新,也需要充实调整。

关键词:新课程;能力;素质教育。

一、增强研究能力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自主发展。

能力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研究能力是合格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今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增强研究能力是新课程的需要。

新课程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大家共同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而教师要坚持不懈探索和研究,要了解制定高*政治的课程目标、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具体内容、评估要求、基本框架和特点等。要了解学科领域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吸收新知识。加强新课程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自己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驾驶新教材的能力,使自己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2.增强研究能力是校本教研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教师成就事业的学习型组织。校本教研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必须学会在本学科知识通透了解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师之间更要加强配合合作,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情境中去发现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校本教研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交流切磋,互帮互爱;有利于教师成长为研究者;有利于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共同成长。

3.增强研究能力是教师研究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实际的需要。

学生是教学对象,教师必须对学生身心特点做全面细致深入准确客观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多途径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促进其能力发展,形成良好个性。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不研究学生,教育就失去活力,甚至是无源之水。

二、强化教育教学基本能力。

教学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以下能力:

1.灵活的组织教学和和谐的管理课堂能力。

教师要培养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的能力,确定适度教学内容的能力,灵活运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能力。要学会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注意,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压抑也不放任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课堂始终处于和谐和状态之中。新改革理念最终都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和课堂上,教师要加大教学改革和课堂重构的研究,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知道新成果的科学价值。

2.富有感染力和具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的语言要精练规范,富有感染力,具有启发性,能在关键时刻起画龙点睛作用,诱导和激发学生思维想象。

3.通力合作和精诚团结的合作共事能力。

新课程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工程,教师的良好合作共事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工作心态,要有积极的工作热情,要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要通力合作,精诚团结,相互支持,发扬团队精神。服从学校指挥,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共同一致地教育学生。

4.辨别和提炼思想政治观点的综合分析能力。

它包括分析能力、辨别能力的综合能力。高*政治教师应具备将案例等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提炼其中的思想政治观点。

5.学科知识和生活主题相结合的能力。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淡化了政治课的理论体系,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生活主题的能力,把学科概念、方法、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教师要不断总结,学习新知,具备基本的百科常识和生活常识,灵活地在知识中建立联系。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在实中积累和反思,学会独立思考。要有职业认同,有责任感,不断提高教学机智,提高综合学养,全面贯彻政治学科的内容标准的要求。

6.实践教学和社会参与的能力。

新课标之下的课堂是广义的课堂,这要求政治教师具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关注学生所关心的有意义的题材,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三、提高课程整合实施开发能力。

新课程充分扩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空间,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决策,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和校本课程为辅,进行课程结构整合优化。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自主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新课程的课程资源日益丰富,教师要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提高课程的活动质量。

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高*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教师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这就为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新的物质基础。教师具备很强的接受能力,应使自己始终站在科技前沿,把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具备熟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能力,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知识经济时代,要把信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为此,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完善知识结构,吸取新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从知识学问上做学生的老师,而且在道德、人格、能力上更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提高整体综合能力,争当严师、名师、人师,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

参考文献:

[3]林琳.研究性学习在高*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d];山东师范大学;。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十四

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好比是“计划经济”。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学的快与慢大多都由任课教师掌握。往往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而恰恰相反,学生自主学习就像是“市场经济”。优等生可以自主学习自己给自己开小灶,后进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查漏补缺。但是,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缺乏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缺少教师的监督评价。另一方面:家长缺少专业学习管理的专业知识,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也缺少与课堂教学的衔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做好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有效衔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研究小学生在家自主学习至关重要。

一、明确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并且自主学习的目标与自主学习水平相适应。

教师根据课内教学的学习情况合理的制定学习内容,并且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教师为学生制定的自主学习的目标不能过大、过难,要与学生的自学水平相适应。例如:教师安排六年级课文《凡卡》自主学习目标: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中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与乐对比表达的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学生明确了自学目标,对于大部分六年级学生来说,通过自学可以完成自学目标。因此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制定难易适当的自学目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并给出合理的评价。

教师安排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就要及时检查。根据检查的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在课堂教学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完成好的同学表扬,对于完成不好的同学进行鼓励,并且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进行指导,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例如:教师在教学《凡卡》这一课的'自主学习的内容时,根据提出的自主学习的目标: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中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与乐对比表达的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指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信的内容读一读,然后找出回忆的部分,最后找出叙述的内容。在这一课的自主学习中,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自学提示,顺利完成了自学目标。而对于自主学习的目标“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是个开放性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

四、教师、家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保证自主学习顺利进行。

自主学习要求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家长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如学生在家学习,家长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不受干扰。学生在校期间,教师为学生制定自主学习的目标,并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帮助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这样教师在时间和学习方法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师有意识的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穿插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对自主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达到自主学习习惯的培样的目的。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能力是每一个人必备的能力。有效自主学习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课件背景要求篇十五

[论文摘要]从案例导入的互动式教学、多元弹性考核方式和第二课堂入手,分析了基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从教学专题设计、教学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设计角度探索教学环节的创新。

学校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明确义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师必须做到,更新“人才观”,使学生们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全面成才;转变“教学观”,要求全体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彻底改变“注入式”这一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转轨。

一、基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分析。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强化以案例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

美国mit航空航天系引用有关统计资料,对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下掌握知识的效果做出了研究结果:“讲授”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5%;“阅读”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10%;“视听”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20%;“演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30%;“集体讨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50%;“自己动手做”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75%;“教别人或学了就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为90%。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自己动手做”和“教别人或学了就用”的教学方法,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最好。为此,我们需要改变以往教师和学生仅局限于教学大纲规定的一本讲义教材为主的课堂讲授,尤其是“满堂灌”、“当堂讲懂”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即以案例导入相应的数学知识,针对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同时采取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法,课上尽量讲透步骤和逻辑思路,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积极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课下要求学生结合每章所学内容进行模拟推导和演算,并加以分析,表现出色者将在下一次课堂上进行演示。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开发。

2.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弹性考核方式。

现行的数学课程在考核方式上形式单一,全部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也缺乏创意,客观题较多,发挥性的主观题较少。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教育教学真正目的的实现,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效结合,把数学知识当成培养缜密思维和严谨求实能力的手段,真正达到全能素质的培养,采用的考核方式就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发、激励和督促。为此,我们就需要探讨用多种形式的弹性考核方式,把选择闭卷和开卷相结合、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课上参与和课下作业相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分析与思考问题上,而非主要盯在一次性的分数上。

3.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通用数学能力。

数学能力重在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解决问题的科学,它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体现出来和得以提高。因此,我们在进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课堂教学基础上,更应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采取“课内外一体化”和“校内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1)举办面向学生的“数学论坛”

“数学论坛”可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校内外专家,紧密结合工作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案例剖析为主,举办系列讲座或专题报告。面向全班或全校。这种形式将极大调动学生好奇和投入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数学相对枯燥和死记硬背的印象,为学生打开数学领域的奇妙乐园。

(2)在校园环境下搭建学生数学能力的实训平台。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数学演讲、比赛、有奖问答、奇思妙想、猜猜看、生活小智趣等,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意识的锻炼提高自己更创新性的观点和思路,正确理解数学不空、不难、不读。

(3)结合实践教育环节培养学生通用数学能力。

鼓励并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农村院落或乡镇企业等地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具体的数学实际能力运用中,实际体验和学习运用数学能力的乐趣和要求,培养真实感、社会感和探索精神。

创新性学习方法是一种指向更广阔的未知与不确定性的问题型教学方法,是一问题的解决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问题是它的载体,整个学习活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为序列进行。这种以模块内容为线索,开展对模块内容问题的研究学习,会更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热情。

1.教学专题的设计。

数学课中的专题教学包括专题的选择、专题的资料收集、专题问题的解决、专题报告的制作等内容,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专题的合理设置是推行模块教学的关键。模块教学的本质是基于一种怀疑基础上的再发现。疑是学的前奏,因此专题的选择要从问题入手。从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数学关注的问题入手。专题的设计有三种:第一种是由教师提出题目和描述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告诉学生的结果;第二种由教师提出题目,但是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以是开发的.,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方法研究并做出判断;第三种是由学生资助提出研究的专题题目,并根据他们自己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种方法的次序由浅入深,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使用,逐渐推进。

2.教学材料的设计。

教师向学生提供关于模块研究的相关材料,并要求学生必须以审视的眼光来阅读有关材料。在数学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向学生提供的材料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学科中前后紧密相连的相关材料,要求学生通过专题的教学,理解学习中的新方法,了解新问题产生的背景,注意思路的前后衔接;第二类是跨越学科的综合性问题材料,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与语文、体育等可能遇到的问题来设计,这类材料可由学生自己案小组提供,教师引导学生开阔视野;第三类是数学技能类材料,要求学生参与性更强,学生应能掌握处理原始数据的能力,较熟练的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三、结语。

总之,首先,改变学生教室里被动完成学习的方式;其次,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与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会寻找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数据,有助于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学习乐趣,开发潜能,学会创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世嘉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传义,朱巍.超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2]应俊峰.研究型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

[4]昊文侃.当代外国教学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5]柳斌.刘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81739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