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报告,我们可以系统地整理和总结所获取的信息,进而传达给他人。在写报告时,要注意语言的精简和表达的准确,避免使用模糊和含糊的词语。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报告在信息传递和决策中的重要性,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一
关键词界定:
关键词之一: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它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审美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之二:审美情趣是由“审美情感”和“审美趣味”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审美情趣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和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趣味”这个词,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从味觉的意义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美术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用味觉来类比审美感受的说法。在西方,作为美学概念的“趣味”一直具有审美鉴赏力的含义。朱光潜曾指出:从罗马时代开始,西方一直把审美能力称作趣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审美情趣可以说是包括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等,它体现了审美个体的偏爱、倾向性、选择性和审美鉴赏、审美判断,具有个体差异性、差异的范围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特点。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最终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题名称解读:
“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是在小学音乐课上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等审美教育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欣赏应该达到三个层面:美感阶段、至善阶段、至纯阶段。欣赏应内化为学生情感,教学生学做人,而现状不能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小学欣赏教学表现于聆听参与、节奏参与、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参与等欣赏活动中,而这些活动又不是人人能够驾驭,做得到位的。还没有深化,没有达到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到情感层面,伴随着新课改的东风,欣赏课也应当以更新的姿态面向学生,以全新的理念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教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聆听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最后达到内化学生心灵。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现代的音乐教育倡导“人性的回复”,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通过音乐的感染,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感受美,创造美,以美来丰富生活。小学生正处在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大、可塑性最长的时期。我们应该抓住时机,通过音、画、舞结合的综合欣赏课,在教学过程中,边听边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进行想象、讨论发言、表演,使他们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同时发挥个人所长,能说则说、能画则画、能舞则舞充分表现自己,课堂教学既生动活泼又深入踏实,学生真正成了欣赏课的主人,这对提高欣赏课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1)以审美教育思想为指导:
审美教育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准确的审美观点。
(2)以新《大纲》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据。
(3)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音乐学等。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二
20xx年5月11日开始,我校承担了胶州市课题--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任务,为了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教师对此课题的认识,提高教师实施的自觉性,学校特举行开题会。
一、课题提出背景:
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例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认真作业,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等都属于学习习惯。
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作业马虎,拖拉,上课开小差等,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够高,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二、理论意义:
“学习习惯”的界定:
而巩固下来并为之需要的学生行动方式。据统计,习惯在一切活动中处于轴承地位,如:形成好成绩的各种因素的比重是: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影响占5%,其它占25%,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各门学科学习的重大因素,因此,从所有学科的第一课时开始,就应该根据教学条件、学习情况、课本、教师所用教学法体系以及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有计划地、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措施:
该课题申报成为胶州市立项课题后,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把它当作主课题来抓,在注重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澄清认识、提高水平。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精选组员,优化人力资源。
要使本课题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地展开,关键是有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厚实的现代教育理论底蕴,乐于奉献,善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研究队伍。课题组开始成立时,学校与课题组成员签定了《课题申请报告》《课题研究任务书》,对课题组成员的职责,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保证他们认真参与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吸收了一批优秀教师来参于课题研究,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课余充电,提高科研能力。
1、强化理论学习。
(1)规定每位课题组成员至少订阅两种优秀的教育报刊或杂志;
(2)邀请专家、领导进行讲座,把新课程、教改的信息及时传达给老师;
(3)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先进的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4)每月学习一次与课题相关的优秀推荐论文,写好摘要与心得,再组织讨论与交流。
2、参与各类培训。
(3)学校教育宽带网使用后,进行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
四、研究策略及过程: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就设计了关于学习习惯的调查问卷,把本校小学部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以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这些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情况,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在研究的实验过程中,将针对这些学生作连续的追踪调查。进行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课堂听讲情况,预习复习情况,家庭作业环境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对待各科作业的态度等18道试题。调查方式:以学生、家长问卷调查为主,辅以教师、家长、学生座谈会,个别交流等。
课题组要经过调查分析后,针对低、中、高三个阶段,拟订了三份调查报告。认为要改变学生不良习惯,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对各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为学生的学习引路,设疑和指点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谨自学的良好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跟上当前科技迅猛的步伐。
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三、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
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社会、家庭、学校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智力发展和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只有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紧密配合,保持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才能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环境。
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改进活动课程,优化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我的理想”“学习习惯交流会”“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和“这样的孩子好吗”等主题班会,以及召开“内因、外因”谁起作用的辩论会,“抄作业的好处与坏处”等讨论会,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活动,学生明确自己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存在哪些坏的学习习惯,并能针对坏的学习习惯总结改进方法和措施。再加上教室、家庭、文具盒里张贴有关学习习惯方面的挂图和名人名言,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时刻激励自己,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研究方法: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六、研究阶段及预期研究成果。
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0月)。
七、课题人员分工。
--小学生数学、综合科等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英语科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需要教师边实践边思考边总结,主要在研究策略方面努力,以提高研究效率。今后此课题还应在深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丰富,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成为“理想远大,不怕挫折,敢于迎接挑战的成功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三
3.学校教育外来工子女的有效方法;。
4.家庭教育有效方法的建立;。
5.家庭与学校协同教育有效制度的建立.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问卷调查班中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的状况,调查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以便在今后的研究有的放矢地采取方法、策略。
2.文献法: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阅读有关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报道、调查报告,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专著,增强课题研究意识。
3.个案分析法:选择班级中来自不同外地、原有基础等方面有代表性的个体学生进行追踪建档分析。
4.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不断的阶段交流、总结,再通过不断付诸实践、验证,不断地完善,针对有特征的个案进行交流、总结,完善研究成果。
(七)研究措施:
(一)调查分析。
1.调查准备。针对我校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设计一份问卷调查。
2.调查实施。对1―5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择不同班级、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个体学生进行建档分析。
3.调查分析。对问卷调查和个案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队伍建设。
搭建研究平台:每月一次课题组例会,例会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进行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二是探讨研究中碰到的困惑。三是汇报阶段性的研究总结,反思实施途径与策略的有效性。四是对课题研究计划逐步调整,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保证研究的实效性。
(三)家校合力。
1.开办家长学校,专设外来务工子女家长学校。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接纳与关注。
2.学校设立家长接待日,专门接待来访家长,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识。
3.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利用“校讯通”,与家长进行短信交流,并回收反馈信息,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5.阅读各类家庭教育的杂志,搜集并整理完成每月一期的家庭教育专栏,由学生带回家给家长阅读。
6.在研究过程中,学校邀请部分学生家长来校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与成功之处。共同探讨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四)社区教育辐射作用。
首先要加强对学校开办的家长学校的管理,加强家庭教育课程建设,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应把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看成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校级、年级、班级家长学校,要定期开展活动,要注意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不断提高家长学校的质量。其次要积极拓宽办学渠道,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家庭教育培训机构,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办学体制,增加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特别是为特殊儿童、特殊家庭服务的家长学校。三要充分发挥传媒优势,办好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家长学校。四要充分认识社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社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大力推进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在构建学习化单位、学习型家庭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拓展渠道,逐步建立社区指导家庭教育的工作机制。
(八)分工:
钟景云:课题组组长,负责协调工作。
徐秀峰:课题执行组长,负责统筹工作。
钟卓宏:副组长,负责收集资料。
吕冠雄、冼群定、黄伟庭,负责材料整理。
杨月逢、杨丽娟、叶开科、郑子权、杨文红、钟敬好,姚春柏负责资源库建设。
(九)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12―.2):针对我校生源的特点及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4.3―.6):定期学习家庭教育科研理论、与课题相关专著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不理想的原因,形成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方法。将研究成果上升为经验,完善理论假设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资料积累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结题阶段(2015.7―2015.8):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总结出有效的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方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十)经费分配:
1.资料费:3000元。
2.数据采集费:1000元。
3.调研差旅费:3000元。
4.小型会议费:1000元。
5.计算机及辅助设备使用费:1000元。
6.专家咨询费:3000元。
7.成果印刷费:元。
8.管理费:1500元。
9.其他:8000元。
合计:23500元。
(十一)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个案汇编(文本形式完成时间:4月)。
2.课题研究理论摘编成册(文本形式完成时间:月)。
3.课题研究随笔、论文集(文本形式完成时间:2014年12月)。
4.研讨活动影象集景(完成时间:6月)。
5.课题结题报告(文字形式完成时间:208月)。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四
在教育领域中,文化一词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优化管理,加快发展的积极诉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发展将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决定着今后校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文化的较量。在此背景下,安庆市教育局成立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现经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确定为省级立项课题。
总课题组希望发挥全市的力量,吸纳更多的学校参与此课题的研究,以形成全市中小学共同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更新学校办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为此,总课题组围绕研究方向,设计了16个相关的子课题。
桐城中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我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一些自主创新的做法,取得过优异的成绩。但是,在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传统与创新、前卫与保守、继承与扬弃各种思想相交织,这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从容面对。文化立校文化兴教,是我们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寻求最佳途径,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决定承担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子课题。子课题组认为,惟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才能保证百年桐中与时俱进,我们要借课题研究的东风,为桐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注入活力,并希望取得经验、心得,与兄弟学校交流、合作,共谋发展。
课题研究的理论阐述。
子课题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传承文明的场所。校园中,学生占主体;教学中,学生是中心。不把学生作为考量的对象,一切研究都是隔靴搔痒。
学生是可塑性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行为,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举足轻重。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人们,包括教育者,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即文化课成绩,而很少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可能是不合格的,他们存在道德行为缺陷或心理畸形。在提倡素质教育、塑造和谐人格的今天,在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当中,要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和知、情、意、行等学习结构入手,建章立制,将结果与过程联系起来,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的正确轨道。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平台上大有作为。校园文化,可视为校园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具体而言,它可分为三个层面:表层面为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校舍、校容校貌、校标校徽等;中层面为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制度纪律、校训校规、奖罚条例等;深层面为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奋斗目标、价值观念、态度作风、行为方式、礼仪习俗、人际关系等。在这三个层面的文化形态当中,物质形态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壳,制度形态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支柱,精神形态的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以我校最近实施的《桐城中学班级值周制度》为例,以制度的形式推行这项举措,这是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出台此项制度,目的在于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实行班级目标管理,强化班级育人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实现教学质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学生参与,量化考评,势必促进校园校貌的变化,教室、寝室、公共场所等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这是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三种形态的校园文化,环环相生,积极干预、引领着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乃至教育教学管理进入自觉、有序状态,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作为和谐人健全人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是我们课题研究倾力关注的内容。
课题组多方讨论,确立了以下六个研究方向:
拓展显性文化(包括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状态等)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探求并获得学生行为习惯的类型、特点与规律,总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措施与手段。
揭示显性文化建设与隐性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使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扩大教育内涵。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强化校本教材的育人导向功能。
学习胡总书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论述,将知荣辱,树新风活动落到实处。
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时间安排。
考虑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铺开,本课题组成员以高一教师为主,研究对象以高一学生为主,我们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跟踪他们高中阶段的成长轨迹,从而摸索、总结相关规律。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在广泛占有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成果将以典型案例及分析、理论文章、实验报告、学生活动、图片等形式呈现。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五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第三,数学教学在转播数学知识的同时,承担培养学生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的责任;第四,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队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显现的和隐性的德育素材,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研究》中“德育”,限定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其中:
3.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判别人性的真、善、美,体会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
3.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判别人性的真、善、美,体会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以随笔或论文的形式解答)。
据此,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5月--7月,研讨开题报告内容,收集研究资料做前期准备工作;(负责人召开研讨会,分配任务)。
第三阶段:8月1日--2013年元月底,对前期研究活动进行总结提升形成文字材料,准备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成果:
1.主件:
2.附件:
(1)搜集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的中国数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的材料,制定调查问卷材料,开展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3).以随笔或论文的形式研究数学学习中学会判别人性的真、善、美,体会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六
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天的数学作业必不可少,而作业中出现的一些习惯性错误总是困扰着他们,每次学生考试结束后,不难发现学生解题错误大同小异……这些现象令老师十分头疼,同时阻碍着学生的进步。那么,到底学生为什么会出错?这些作业中常见的错例有没有什么特点?如何更好的发挥常见错例在数学教学中的特殊效用……这些问题我们考虑的比较少,更谈不上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们的数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课题“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将会对小学生数学作业中的常见错例进行了简单的归类,将错误的原因进行透彻的分析,提出纠错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和教师教学的预见性。课题的研究将会加速老师教学经验的增长,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教学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数学作业”包括课堂练习,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新课标下各种检测中的习题。
“常见错例”指的是学生作业中错误频率较高,学生易混淆的问题。我们所研究的错例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作业,这些错例基本都出于通用的北师版数学教材和陕西省通用的教材配套练习册中,所研究的错例既要具有代表性,又要适宜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包括难度过大或者内容过偏的数学问题。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旨在寻求错例出现原因和解决策略而进行的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是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重点解决这个阶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产生的常见错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错例来进行研究分析,深层次的探究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运用教育理论来进行指导,看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如何避免再次产生这些错误,同时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查找原因,帮助教师和学生来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通过常见错例的分析研究,可以对小学生常见错误进行归纳分类,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分析错误原因,形成一套系统的应对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易错题教学措施,从而有效的减少学生作业的出错率,提高纠错效率,提高教学成绩。
研究的目标:
1.通过记录、反思、归纳、整理错题,提高教师对学生在知识点的掌握过程中将出现的错误思维有预见能力,能有效改进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及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能。
2.研究归纳出小学生数学错题的常见类型并揭示其原因,形成减少小学生数学错题的有效解决策略。获得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自我纠错能力的指导要点与方式。
3.学生重视错题的修改,养成自觉纠错的良好学习习惯。
4.学生对错题养成反思习惯,思维水平、辨析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准确率得到提高。
本课题拟用一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6月-9月)。小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论题研究资料,设计调查表,开展“学生错题修改及教师对错题利用的状况调查研究”调查。共同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起草课题实施执行计划,对计划进行论证。进行课题申报工作,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10月-2014.5月)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小组成员查找资料,拓宽学生作业的错误的研究范围。召开专题研讨会,定期上研讨课,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研究计划,收集第一手资料,定期做好研究记录,并对研究素材进行深层次的整理。采取更好的措施和方法,寻求小学生的减少学生作业的出错率方法,使教师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能对学生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思维错误有较高的预见性,从而能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不断完善策略,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做好阶段性研究与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6月—2014.8月)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撰写相关论文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深刻的研究性成果,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研究方法:
1.查找文献法:全体课题组成员要学习参考资料及相关研究文章,了解错例利用的有关理论依据及有效做法。
2.调查研究法:在研究初期及研究结尾阶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错题修改及教师对错题状况调查研究。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针对错题类型,制定纠错计划,实施纠错策略,分析纠错效果。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进行个体分析,了解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全面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引导个体认识错误,提高解题能力。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要对错误资源的生成、解决、总结三步做好记录及资料收集,整理错题集、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
研究具体要求措施:
1.小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论题研究资料,设计调查表,开展“学生错题修改及教师对错题利用的状况调查研究”调查。起草课题实施执行计划,对计划进行论证。
2.全体课题小组成员分头行动,从学生的作业、课堂演练、试卷等方面着手,找出学生常见的、有代表性的错题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查找错因,制定错例分析研究策略。
3.全体小组成员召开专题研讨会,在会上积极发言,将自己整理的结果进行表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4.课题负责人将本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找错、记错、辩错和改错的主动性和能力。
5.对研究素材进行深层次的整理。小组成员查找资料,拓宽错例分析研究的范畴,提高教师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思维错误的预见性,减少学生作业的出错率,提高纠错率。
6.将研究得出的结论放到教学实际中进行检验,发到博客上,请各位同仁指正,同时不断修改完善,使自己的论点和论据站的住脚。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性报告。整理错题集、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完成结题报告。
3.研究过程中撰写优秀教学案例与反思,进行课堂教学实录等。
4.研究中撰写相关论文。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七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评价用语研究。
负责人。
刘英萍。
所在单位。
西安市未央区南康村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恰当的语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励其前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对于课堂评价来讲,评价语言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堂评价是师生情感交融的无形通道,是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阶梯。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后,如能及时地得到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层次需要作出积极努力。
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评价语言过于贫乏。教师的课堂评价总是“很好”、“真棒”、“好极了”等语言。
2评价语言夸大其词。“棒、棒,你真棒”的夸奖声。一些简单的问题,也会掌声雷动。
3、评价语言过于苛刻,对于学生回答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的不一致时,教师不仅没有给予肯定和引导,反而给予讽刺意味的消极评价。
4、评价语言含糊敷衍。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出现矛盾或不确切的情况。对于学生模棱两可的答案,教师常常会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或者干脆就不了了之。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或学生回答得不太准确时,教师一般都置之不理,或者含糊的给予评价。
针对现今课堂中教师评价用语存在的一些弊端,改变教师评价观念,把握评价的时机,合理的、充分的运用课堂评价语言的魅力,及时的激励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使数学课堂呈现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课堂评价用语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教师以口语形式,对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做出的即时反馈性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它具有针对性、指向性,是旨在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言语。小学数学教学评价除了具备一般课程评价的特征外,还受小学数学独特的学科性质和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在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类型、评价分析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独特之处。评价的方式也有多种: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等等。
本课题研究以考察目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的现状作为探讨的起点,旨在通过调查当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对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用语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已有的良好课堂评价用语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提出策略性建议,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对于这次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评价用语研究》研究时间准备在十个月内完成,本次的研究准备分以下研究步骤:
一、初步研究策划阶段。(9月)。
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征求专家和在这方面比较有经验的老师意见。
二、理论学习阶段(10月——11月)。
1、收集各类课程中优秀的评价语言。
2、进行学生的问卷调查。
3、听取有关的专题学术报告,查阅有关理论资料、视频等。
三、研究实施阶段(12月——元月)。
1、进行课题实践课展示。
2、收集本校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优秀评价用语。
3、撰写中期主题报告。
四、交流提升阶段(3—4月)。
根据有关设计和实施情况,对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专题研究文章。
五、总结交流阶段(5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总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研究过程中,立足于课堂,深入课堂,在课堂中找问题,发现亮点,寻找评价的时机,进行探索、实践、反思、再实践、再总结。探索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采用调查问卷分析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分阶段进行课题研究。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收集有价值的课题资料制定成册。
2、呈现几节课题研究实验课例。
3、撰写有关的课题报告和论文。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八
目标:合唱的渗透。
要求:教师创编适合这一学段的二声部发声练习曲,注意声音的统一,节奏、音准的处理。以轮唱为主的形式开展合唱的尝试。
建议:不论发声练习还是歌曲,合唱都以长音或结尾收束音?为主的,不要过难。
七年级。
目标:合唱的尝试。
要求:每节课都进行二声部的发声练习;简单二声部欣赏,如:和声训练《雪绒花》。
建议:二声部发声练习长度可为四小节;注意二声部的声音和谐与统一。
八年级。
目标:合唱的深入阶段。由于到了八学年,学生进入了变声期,应掌握正确演唱方法与技巧歌唱。多欣赏合唱作品,尝试三四声部合唱曲,注意作品处理。(音准、节奏、收声、情感)。
要求:每节课都进行二声部的发声练习;欣赏中外优秀的合唱音乐作品,选出喜欢的作品进行练习。
建议:二声部发声练习长度可为四小节;学生可以分声部自主练习。
4.实验报告:建议一周每班两节音乐课,写一篇报告(内容有:预设、反思、解决办法)。每月进行小结,每学期进行阶段性总结报告。
5.几点说明:
――低年级不一定每课都唱合唱歌曲,但二声部的发声一定要做。
――不必追求合唱的长度,重点要关注合唱的向心力和融合度。
――不必追求合唱的进度,关键是在实验中探索科学高效的合唱方法与策略。
――实验教师要根据所教学年创编发声练习曲,选择切入的歌曲,减轻歌曲合唱的难度。
――发声练习曲和歌曲合唱部分的歌谱要记录到实验日志中,便于积累和推广。
五、关于成果构想。
实验中,我们要时时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即是方法策略的研究过程,这种研究过程的记述与归纳即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过程,也是结题成果的完善过程。所以,从开始实验研究就要有总结的意识,重视每一节课的实践总结。不要说还有三年,来得及。实验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要认真对待每一天,过去老师们常常在实践中萌发、生成过很多好的方法,由于不善于记述,归纳,总结,不仅好的做法没有得到确定和认识,懵懵懂懂中丢失了很多好的做法,自然就妨碍实践经验上升为科研成果。
开题报告里说了几项。主要呈现方式:音像、文字。
1.音像:课堂教学录像课、学习片段录像、学生能力展示录像。
平时实验用好录像这一总结实验手段。学生是成果的主要展示对象。我们的方法策略是否有效,学生那里里有答案。学生的展示直接、生动,是鲜活的,最有说服力的。
2.文字:调查表、周总结、月总结、学期总结。字数不要多要精炼。各种表的对比分析。结题报告(阶段性与总结题)要具体靠数字分析、事例分析、模式叙述等等。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育故事集锦;专著(学校和个人),求真务实、严谨科学。
通过此次课题实验的研究过程,应该有三方面的收获。
1.培养教师自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形成总结问题解决的习惯,形成课题研究的必要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
2.在优化教学过程尝试最佳学习方法,追求最佳学习效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合唱合奏方面的学习能力。
3.发现、总结有价值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策略,普遍应用于音乐教学实践。
六、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把课题研究同常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因为有了课题研究,日常教学工作就有了目标,积极起来,减少盲目性。想办法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好的教学是慢慢磨出来的”探索出符合音乐学习规律的、符合学生心理的一些规律性的做法。
二、把课题研究与教师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在实验进程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研、培结合起来。务实地开展集体教研,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将同伴互助和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将反思自我教学与集体教研交流相结合,鼓励组内教师积极记笔记、教学日记,在课题研究中带动大家一起提高。
三、把课题研究与内化课程理念结合起来。首先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认真思考每一课的具体目标,更扎实有效地优化学习过程和方法,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避免枯燥地进行合唱合奏训练。在教学中追求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音乐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互动学习的质量,不要形成教学的花架子、走过场,形式不能为内容服务,仅仅只能满足学生的盲目快乐,这样的教学实验是不可取的。
目前,参加课题教研员专兼职18人,教师87人。承担这项课题的研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也是我们中青年教师的学习、成长的过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应用型课题的研究,使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成为优秀教师,优秀的研究者。从事研究工作并不都是快乐的,但我觉得自愿投身课题研究的教师应该是“痛并快乐着”,也是幸福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研究,为了音乐教育的明天共同奋斗!
谢谢大家聆听!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九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动态,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
沃尔夫冈.阿.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于萨尔茨堡,是xx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乐史上少有“神童”和多产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创作了700多部作品,他著名歌剧作品有《魔笛》、《唐璜》、《费加罗婚礼》等。
《魔笛》是集歌唱剧之大成作品,在安绍石编译《西洋歌剧名作解识》中,其研究动态是从体载上和各个唱段一些风格,比如,帕帕盖诺和帕帕盖娜维也纳风格民谣调和意大利喜歌剧音调,还有塔米诺和帕米娜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德意志风格等等。《魔笛》是以德奥歌唱剧形式为主干歌唱剧,同时也保留了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因素。其中,夜后花腔、萨拉斯特罗宣叙调,塔米娜动人咏叹调,帕帕善诺排萧和歌声等等,这些艺术特点、演唱风格、技巧等,成为国内音乐专业人士研究方向。作为一个声乐专业学生,选择这个题目有利于自己对歌剧了解,对某个时期,某个作家作品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处理一些了解。
选择这个题目也是为了使大家了解音乐大师莫扎特和其重要歌剧作品,和怎样去欣赏业部歌剧做一个简单了解。
二、研究基本内容,拟解决主要问题:
1、莫扎特歌剧《魔笛》艺术特点、演唱技巧、风格。
2、对夜后花腔、塔米娜动人咏叹调、帕帕善诺排萧和歌声演唱技巧、风格进行分析。
三、研究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1、参考相关资料。
2、对谱子一些特点进行分析。
3、总结提出个人看法思考。
进度安排:
1)11月查询要关资料;
2)11月28日确定研究方向,继续查询相关资料;
3)12月写开题报告并作好开题答辩;
4)20xx年1月开始正文写作;
5)20xx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检查;
6)20xx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20xx年5月准备参加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音乐笔记》;
[2]《青年必知艺术知识》;
[3]《西洋歌剧名作解说》。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十
大体育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师生紧张的工作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全民健身在我国已深入人心,校园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更是百花开放,但各校在组织竞技性体育运动会的背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健身活动不经常,活动内容死板老套,参与者有压力等方面不足。而体育大课间活动已经许多城市开展和研究过,但大部分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
体育大课间活动发展的趋势: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设计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大课间活动要力争突出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场地,做到小场地、大课间;积极探索把大课间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新途径,把大课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大课间活动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安全,让充满活力的大课间、让学生喜爱的大课间、让安全有序的大课间出现在我市的各个校园。
三、课题研究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2、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开放场地设施,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3、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的方法适时向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和老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效果,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方式方法。
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加强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课间活动主题,对每一阶段实施的情况进行反思,不断总结,撰写论文,根据课题研究进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研究措施:
时间保障。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任何教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若遇阴雨天就改在室内进行,如:室内游戏等活动。
制度保障。制定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职责,建立了领导督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艺体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
人力、物力保障。学校要求大课间活动师生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
安全保障。加强安全宣传和管理,按类别划定活动区域,师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
六、课题研究步骤。
xx年5月进行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制定大课间活动方案;
xx年9月-20xx年12月份实施大课间活动方案;
xx年3月份对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进行总结,展示活动成果,并进一步完善。
完成结题报告20xx年3月进行课题后期期调查分析,并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向全市推广大课间活动研究成果。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十一
《初中体育教育现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实验课题,于xx年5月批准为区级课题。根据课题进程安排,经学校和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课题名称本课题名称为《初中体育教育现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实验课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然而,有一个现实的情况即农村学生体育技能多数不是在学校学到的,这使我们农村的体育教师为之困惑。就连现在,在很多学生眼里体育课就是用来玩的,是上完主课后的`放松活动课。还有一个问题是农村初中目前体育教师配备严重不足,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不适宜开展选项教学,因此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基本由一名教师承担好几班的教学任务。再加上体育设施器材的缺乏,导致很多内容即使想上也无法上,只好上一些不用器材的内容或干脆就让学生自由活动,长时间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湮灭,导致体育课教学实效性不断下降。
(一)课堂教学是新时期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舞台,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可持续发展。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学生的生活方式及改善学生的生命质量等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一堂好课,能够在发挥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因此,必须自始至终把课堂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作为中学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二)中学体育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究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和效率,即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进步或发展。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教学的“最优化”和“低耗高效”。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目前的中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如何使得我们得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掌握实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因此,研究实效教学,就是研究实效教学的真谛,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的新变化,实施实效课堂教学的追求,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让课堂教学成为鲜活的、发展的、动态的、师生共生共荣的载体,成为师生生命价值、情感交流、知识建构、心灵碰撞、创新阵地的生态乐园。
(三)初中体育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为的是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近年来,国家在推进素质教育上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面诸多的困难和持挑战,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在学校、在课程,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减轻学生负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要通过课程集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转化。课堂教学既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又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课堂教学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发展。他在促进人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的生命质量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表现进行梳理,找出导致课堂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能够合理解决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回到研究状态,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及有关实效性教学理论,能够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不断改善。
3、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将会拥有充分的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形成技能。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七————九年级学生。
1、重点探索实践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估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力求改变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彻底改变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
2、正确的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合理性,提高自主、科学锻炼身体和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
3、探索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问题及策略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法。
(1)体育课存在问题的策略研究和方法。
(2)体育课针对学生不喜欢上的策略和方法。
(3)体育课变的学生自愿、自主的去锻炼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4、本课题研究拓展延伸的内容: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整合策略研究。
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我农村学校实际出发,探讨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从而实现教学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实施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
合理分解教师行为、探寻教师进行体育课实效性教学的策略和具体操作方法。本课题预计突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个体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被课堂出现的许多被动、低效的现象所困扰: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自由”、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而把体育课上成了“模糊课”、“放牧课”。也有以损害学生整体发展的片面的“伪创新”教学。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所背道而驰的,长期以来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也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探索新课程的体育课堂实效性教学已经到达了刻不容缓地步。本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不良现象和弊端。具有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功能。通过对适合农村中学体育学科特点的问题教学方法和对策研究的系统探索,探索具体的课堂操作技术,从而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提供多方面教学的指导策略和系统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可添补农村关于体育课教学不足之处的课题研究的空白。
1、调查研究法:主要用于实验阶段。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对实验对象的变化发展情况进行测评,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讨论会等,获取实验过程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2、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实验操作阶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实验教师通过预设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过程、观察学生活动、反馈教学信息、调整教学方法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不断修正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3、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实验阶段。根据学生情况确立个案研究对象,在实践中设计和确定最优化方案,通过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去思考、分析、练习,培养学生自主练习能力,并形成个案研究体系,为课题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4、比较研究法:主要比较教师的教学风格,如备课,导课,上课,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处理,教学艺术,教学效果等。通过比较之后,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而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可采用互听互评学习活动、“公开示范课”等形式来进行。
5、反思总结法:通过不同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反复运用,进行认真思考,要把课堂教学过程所体现和反映出来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做好深刻细致的反思与总结。例如以教学后记形式记写实验中教师和学生展现出的基本情况,日积月累,把这些点滴的记录集合整理出来,会形成宝贵的实验资料,阶段性总结,实验论文等等,以促使实验的合理实施和结题。
第一阶段:准备申报阶段(xx年1月———3月)搜索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了解国内外及各省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确定研究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实验教师,撰写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xx年3月———xx年12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对课堂上所存在问题教学现象进行调研,分析致因。举办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指导及讨论。
2、撰写开题报告,设计课题实施方案。举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究展示课。
3、组建课题组,讨论研究课题组教师全员参与。首先讨论研究《纲要》、《课标》和初中体育新教材;其次讨论研究课题研究内容、方法、过程等。研究体育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究的内容和原则。
4、通过对学生问卷、座谈、课堂观察等,了解学生对上体育课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撰写调查报告。研究课堂教学问题现状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学生发展需要的研究——农村中学体育课标的研究——教学内容选择的研究——体育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体育课评价方式的研究在研究实效教学方法的内容和原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农村中学体育课教学问题的现状及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拓展研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整合策略”。
5、定期举办课题研讨会和总结会,反思教学行为,进一步论证课题实施方案的实效性、可行性、价值性。对课堂教学进行理性思考与经验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6、实践、反思、修正、总结实效教学的指导策略和方法,整理相关课题研究材料。第三阶段:课题总结、结题阶段(xx年10月———xx年12月)本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实验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形式丰富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研究报告、论文集、教案集、个案分析等。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本课题研究成果包括形成稳定可操作的研究策略、实验研究报告、教学设计和论文等。
初中体育艺术课题实验研究小组组长:邱晓莉参与成员:刘磊落王腾雷建峰。
1、政策支持。教育局有专门课题管理办法和保障制度以及学校的科研制度。
2、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3、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热情和努力保证。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十二
(一)器乐(竖笛)课题实验进程建议。
――由省兼职教研员李彦明讲解。
1.学段:建议三――五年级(此学段学生的生理发育、课堂行为习惯、理解能力易于竖笛的学习与演奏)。
2.实验班级:建议每学年两个班级(接受能力快、慢两个不同的班级,实验的结果易于普及推广)。
3.实验学段目标:
三学年上学期:
掌握sol―re’的指法与音位,能用慢速吐音吹奏短小旋律,辅助音乐课堂教学。(小过门、简单的节奏型单音练习)。
三学年下学期:
掌握re―re’的指法与音位,能用慢速吐音、连音吹奏短小乐曲,辅助音乐课堂教学。(举例:《玛丽有只小羊羔》、《闪烁的小星》、一个八度以内的五声音阶小乐曲《牧童》)。
四年级上学期:
巩固re―re’的指法与音位,能用中速吐音、连音吹奏短小乐曲,能参与简单的多声部合奏。
四年级下学期:
巩固re―sol’的指法与音位,能用吐音、连音吹奏不同速度的短小乐曲;能参与多声部合奏。(副旋律式的应用)。
五年级上学期:
掌握do―la’的指法与音位,能模奏熟悉乐曲的旋律片段(激励自主学习),乐于参与合奏,能演奏较完整的抒情乐曲。
五年级下学期:
掌握#f、bb、#c’的指法与音位,能演奏f、g、d具有简单变化音的调式旋律;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创编简单的旋律片段;乐于参加小型乐队合奏与独奏。
4.实验报告:建议一周每班两节音乐课,写一次篇报告(内容有:预设、反思、解决办法)。期中期末各写一篇总结报告。
5.关于创、编的建议:
三年级可做单音或“旋律块”的搭配组合练习(举例规定四小节和声出示四小节旋律让学生组合搭配,为高年级创编做感性的铺垫)。
四年级可尝试为歌曲创编长音式的简单副旋律,(举例在歌曲和声和主旋律框架内进行长音副旋律创编,增加学生对音乐表现的感性认识)。
五年级可尝试在教师引导下(有伴奏或无伴奏)进行哼唱或“试”奏进行创编。
初中六――八年级参照小学进度进行。
(二)合唱实验进程建议。
―由省兼职教研员孙冠英老师做任务分解。
合唱课题实验建议――在情境中进行训练,在快乐中获得技能。
1.学段:建议二――五年级。
2.实验班级:建议每学年两个班级(接受能力快、慢两个不同的班级,实验的结果易于普及推广)。
3.实验学段目标、要求、建议:
二年级。
目标:合唱的渗透。
要求:教师创编适合这一学段的二声部发声练习曲,同时可根据所教歌曲来创编二声部旋律。(如:《我的小绵羊》)。
建议:在音乐活动中多进行生动有趣的二声部体验。不论发声练习还是歌曲,合唱大多以长音为主的,不要过难。
三年级。
目标:合唱的尝试。
要求:每节课都进行二声部的发声练习(不必每次课都是新的,可以是复习。)以轮唱为基础,开展合唱的尝试。(如:《两只老虎》、《美丽的黄昏》)。
建议:在情境中进行合唱训练,二声部以节奏规整、重复性旋律为宜。二声部发声练习长度可为四小节;合唱以轮唱为切入点,也可有四小节二声部的合唱。
四年级。
目标:合唱的深入。
要求:每节课都进行二声部的发声练习;适合二声部演唱的歌曲都尝试以合唱的形式来演唱。(如:《月亮爬上小树梢》可以和《月夜》组合在一起。)。
建议: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合唱的基础,仍不能脱离情境进行枯燥的练习,可适当增加难度,二声部发声练习长度可为四小节;歌曲应有至少八小节合唱。
五年级。
目标:合唱的和谐度。
要求:每节课都进行二声部的发声练习;适合二声部演唱的歌曲都尝试以合唱的形式来演唱。欣赏优秀合唱团的演唱,提高声音的和谐程度。
建议:可直接聆听二声部合唱,体验多声部的层次感。二声部发声练习长度可为四小节;歌曲中的合唱至少应有八小节。有条件的可以尝试三声部合唱。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十三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可是,我们现在的学校设备限制着音乐教学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只有一架电子琴和一台录音机,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单调、枯燥。新课程理念之下,我们不再崇尚传统教学中那一味求静、求齐的课堂模式,但也绝不能时髦而刻意地模仿“慢、吵、乱”的所谓的“新”课堂模式,我们所要追求是“参与、互动、共鸣”的课堂,在这个基础上,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打造新型课堂。由此可见,新课堂内,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成了教学最基本的要件。在这种形式下,我提出了本课题。
在教学中,研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的方法,通过不断地钻研教材,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寻找更多的方法,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积极地获取音乐知识,从而有效的实现音乐教育审美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在进行这一选题之前,先翻阅了部分刊物和查阅了相关的教育网站,应该说在这一选题研究方面,很多人士的立场、观点都不尽相同。主要参考文献:近期主要翻阅的相关书籍和文章有:
《动·趣·乐——小学高年级音乐创新教学尝试》无锡市广勤路中心小学万爱薇。
《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新浪亲子中心《育儿生活·家庭教育》20xx年8月19日。
《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研究》上海市音乐幼儿园黄莉莉。
《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心理学》伍棠棣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第3版。
《探究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邵武市教师进修学校刘岳荣。
《用生活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亲子》徐洪进20xx年4月15日。
近5年的《幼儿教育》杂志。
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包括论文的主要观点、思路、结构等)。
音乐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的课程,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课上的学习,如孩子们聆听音乐时必须做到静听;唱歌时不应该大声喊叫;为歌(乐)曲伴奏时必须合着节拍;与人合作表演时应该有较好的合作意识等等。诸多的音乐教学常规慢慢引领着孩子们向音乐的殿堂迈进。而我们音乐追求的音乐性,也是在这些严格的、科学的音乐学习常规中才能进一步凸显出来。所以,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的学习中来,使学生主观地希望能在这节音乐课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
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
(一)、理论意义。
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唱歌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与音乐表现能力的有效手段。唱歌教学应重视唱歌兴趣、能力、自信心的培养。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让音乐与兴趣在教学中一同插上翅膀,使学生的心理、协调能力、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音乐课上只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提高。
(二)、实践意义。
音乐教育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基础。兴趣是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是产生感情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有了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进行识谱教学了,目的是通过对学生音准和节奏的训练,初步培养学生能用视唱法独立视唱新歌。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所以针对小学生来说要用一些形象直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习对学习音乐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校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健康的校园音乐氛围能给学生营造一个优雅的学习环境,一个轻松愉悦的活动场所,也能给学生一个美的世界。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总会感到有种富有生命的、奋发向上的东西,不断撞击着心灵,使之兴奋、感动,使之不由自主地要将体会到的美给表达出来。在此,学生的创造性,善于进取,勇于奋进等品质都得到了培养。
(二)管理者的素养。
音乐教育是爱的教育,研究者热爱学生,把爱渗透在音乐教育实践工作的全过程中,对学生既温柔体贴又不失严格要求,既宽容理解又不失原则,既关注学习又关心生活,时刻想着学生需要从音乐课堂上或课外活动中得到什么,需要从老师身上得到什么。牢记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六、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中国的教育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曾得到过国外教育界人士的赞赏和认可。但就我个人的理解,这其中的大部分是在赞赏中国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做得扎实。但就艺术教育而言,中国的艺术教育尚有自己的缺憾。很多时候,人们会将艺术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方式联系在一起,只是一味的填鸭式的教育,而忽略了被教育主体的切身感受。新课程改革之后,中小学阶段的音乐课与美术课统称为艺术课,很多教育界的人士对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又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研究和探索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历来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但就运用到每一具体的学科、年龄层次等方面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还是有所区别的。作为小学音乐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设想将自己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在如何实施和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这一论题进行明确和透彻的阐释。希望能与各位教育界的同仁进行交流和阐释。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没有将这一论题进行更细致的年龄段的划分,是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虽有很大的变化,但就年龄而言,仍属于童趣无限的阶段。因此,没有做更详细的划分。从设计这个方案的初衷来考虑是辐射到整个小学阶段的。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研究目标】。
音乐教学是培养少年儿童成为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不可缺少的美育教育。不抓美育教育就不是完全的教育,不向学生实施艺术熏陶就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志在探索小学现有各种条件中(包括硬件和软件)、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的学习中来,使学生主观地希望能在这节音乐课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同时,使音乐老师通过音乐课的教学,更好地在另一个侧面提高其他文化课的学习效率。从而让音乐老师为师生都喜欢的“音乐课”,成为能促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美育教育课程。
【研究内容】。
本课题围绕兴趣这一中心内容有以下几点:
音乐教育与兴趣培养的基本问题研究。
音乐教育渗透美育的研究。
唱歌教学与兴趣培养的研究。
【过程】。
2、实施阶段(20xx.8~20xx.3):主要开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的课堂教学研究。
3、总结阶段(20xx.4~20xx.5):结合研究过程,撰写相关论文,,提升对课题的认识,进而调整思路,并为下阶段的成果,积小胜为大胜,从而圆满达成课程研究的总目标。
【方法设计】。
1、实践法:集体备课,然后上好实验课,课后再对本课进行分析小结,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律动、游戏创编等,继而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
2、调查法:采用不同规模、方法的调查法。课题研究前提,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研究中期,主要调查学生对实验课的反应,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课。
3、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大部分学生共同点的学生,进行观察,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有效对策。
4、文献法:主要收集各种教学参考书,集中搜集关于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进行研讨总结,然后运用于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后盾武器。
5、总结法:确定研究专题,指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平时注意积累资料,研究过程中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研究结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1、时间保证:课题研究者,长期从事一线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能够确保课题研究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保证高效准确的完成该课题的研究任务。
2、通过网络搜索,整理相关的资料课件,网络成果,学习教程,进行组内研讨,交流提高。
3、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类相关培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多与外界加强协作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素质与研究水平。
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设备,创设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5、经费保证:学校负责投入足额资金,努力为本课题提供设备、设施、资料以及提供外出学习,进行交流的物质条件。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2、专题论文。
3、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特色方案集。
5、个案分析汇编。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十四
1.弘扬新课程理念,发挥“合作学习”优势。
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式学习”一改往日的观念,强调合作、互动,倡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具有明显的互动性,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及身心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实践证明,合作式学习带来的不仅是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且彻底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个体主动探索为基础,重点强调学生集体的合作互动,广泛合作,力图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合作学习组”,每个学生可以在自觉、自主的互动过程中,积极主动进行认知、统筹、扩充、完备,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情感积累、智力沉淀、个性发展,同时激发学生诚信、竞争、团队意识、合作能力、交往水平、创新思维等潜能的发掘。
音乐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民主和开放意识、参与和自主意识,应当让每一位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在宽松的气氛中自由地参与,这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音乐需要合作,而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因此音乐课堂上的生生合作常见不鲜。每个学生获取受教育的机会多、渠道广,他们身上都具有一定的信息,我们老师应很好地利用这种财富、智慧、资源,创设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气氛,共同完成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2.遵循课程标准,避免合作学习的低效。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音乐课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表现出一些低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方面,存在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合作小组在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讨论、不商量。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单独完成,小组成员之间很少交流,有时甚至是根本没有进行交流,基本上只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学,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多数时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语。有的学生学习程度好,善于交流自己的成果。这样往往使优秀学生的成果代替了整个小组的合作交流得出的成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也就达不到预期效果。二是教师方面,不能够给自己在合作学习时的角色定位,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袖手旁观”,不能建立一种很好的新型教学合作关系;在布置任务时,部分教师布置的问题挑战性不够或者难度过大,造成学生失去合作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学习效果达也不到预期目标。也有的教师只重视形式,而忽视了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和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指导与评价。不合时宜的进行合作,重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忽视对个体的评价,重视对合作成果的评价,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等。
鉴于以上背景和认识,确定了“中学音乐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在研究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实践研究中学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检省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学习什么、想获得什么;引导和帮助学生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引导和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民主、互动、积极、和谐的氛围;引导和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课堂有效教学效果。二是探寻新型合作教学关系的建立,力求解决如何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支持、配合、沟通、互动,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的集体加工,并对共同活动的成效做出评估。三是在研究中探索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时机。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要把握住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制作。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和变通性,使他们具有更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更强的好奇心和进取心,更好的创新求异思维品质。四是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为学生提供交流与争鸣的机会,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解疑释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心理品质。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计的突破。
(一)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早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到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为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了现代合作学习理论。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合作学习虽然在国外有着几十年的开发和研究,但是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存在着不足:一是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适用前提没有很好的界定;二是缺乏对合作学习的系统化的评价体系。
(二)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中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推动了中学教学领域的改革。新中国建立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界没有明确系统的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我国教育界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和试验逐步推进;本世纪初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国教育界进行合作学习有关的教学实验很多,主要有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大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以及北京师大教育系“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等。在此基础上,随着新一轮新课改的稳步推进,全国掀起了研究合作学习的研究和试验热潮。这些试验和研究不仅引进、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特点和环节作了阐释,而且将“合作”概念引进课堂教学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如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学科教育第2期。从浙江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以及近年来主体性教育实验对小组合作的探讨,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漏:一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二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指导方法和力度尚待提高。
(三)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
国内外对合作学习有大量的理论文章、报告等研究成果,但是对我国教师的课堂实践缺乏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立足在课堂中寻找问题,在课堂中演练成果,形成大量的实践资料。在实践中检验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必将更合适广大教师。音乐是最不具体的艺术,最抽象的艺术,因此音乐教育当是最富有艺术性的美育方式。在感知音乐时,人们必须把所听到的音乐联系到曾经看到或听到的情景,进行丰富的、无边无际的联想和想象,并把个体的进行合作交流,形成共性共识。本课题就是探究了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合作关系的建立,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学习的时机以及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十五
随着体育的发展,体育项目已经是数不胜数,并且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它独有的锻炼价值和意义,那么在湖南省的体育高考项目中五米三向折返跑是一个必考的项目,而且所占的分值是80分(总分300),并且在近几年其它省(如湖北)的体育考高项目中也增加了五米三向折返跑。可见该项目的重要性以及锻炼价值,该项目锻炼的是考试的下肢爆发力、敏捷性、平衡性、协调性和节奏感,同时对其他项目有很好的帮助。因此,我们需要对该项目的训练方法进行更多的,更深的研究,让广大体育考生有更好的训练方法和考试技巧。
虽然前面有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方法方面的,身体素质方面的,但是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规则或者要求,同省的不同地区也有不一样的经验,我们需要把各种好的训练方法和技巧进行整合,总结出一套新的,完整的,有效的训练方法;并且针对湖南省的各地区的一些训练和考试时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指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办法,为湖南省体育高考五米三向折返跑的项目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2主要研究内容。
1.2.1五米三向折返跑的几种跑法。
1.2.2提高五米三向折返跑成绩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1.2.3五米三向折返跑常见的错误和问题。
1.2.4临考前应做的准备及注意事项。
1.3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文献资料法。
1.3.2访谈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各高中的体育高考队,主要对湖南省茶陵二中和澧县二中的体育高考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通过观摩学生的训练和对测试成绩的分析以及与教练的交流找到一些问题和研究对策。通过访谈,了解师生对此项目的训练心得,再结合自身的训练经验和查阅文献资料并加以总结,最后完成论文。
五米三向折返跑是湖南省体育高考的必考项目,同时也是对考生成绩影响较大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的`特点是:速度快、距离短、方向变化多、技巧性强、易犯规。因此对考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所以需要考生花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去练习,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的应试能力。同时需要教练或者老师去研究更好的,更有效的训练方法,来给考生提供更有效的并且合理的训练指导,提高考生的成绩。
正是由于此项目的重要性,所以国内有些专家学者对此项目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本人通过互联网和体育期刊等途径查阅到一些相关专着,发现专家学者们对五米三向折返跑训练方法,影响五米三向折返跑成绩的因素,五米三向折返跑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李文在《五米三向折回跑的训练》中对此项目的整个训练过程做了一定的研究,包括训练前的准备,训练时的方法和训练后的放松等,具体谈到考生身体素质对这一项目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如在跑的过程中让学生面带微笑,这样有助于消除面部及至全身肌肉紧张状况。王琼的《练五米三向折回跑有感》对五米三向折返跑的两种跑法(“544”和“433”)做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其中讲到“544”跑法进行时步子较小易加速;折向易起动;踩标志线较容易;身体重心起伏不大,适合步幅较小,速度较快者。“433”跑法的特点则与其相反,适合步幅较大,速度较慢、但力量较足者。高家明在《如何突破五米三向折返跑的高分瓶颈》中谈到了折返跑时的起动以及折返途中跑的技巧,他认为比较合理的起动方法是:考生的后脚前脚掌必须全部落在感应区范围内,其中最理想的位置是后脚脚尖无限贴近于感应区的前边缘,当重心逐步前移、脚后跟立起之后,还有脚尖在感应区内而这时身体的重心已经过了起跑线,有效的减少了跑动的距离,减少了起动所需要的时间。以及陈雄辉在《五米三向折返跑常见问题与练习方法》中指出了一些训练时的常见问题以及纠正的方法;梁香灿在《谈谈五米三向折回跑的教学》中提出了几点教师或者教练在五米三向折返跑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等,都对五米三向折返跑这个项目进行了单方面或者多方面的具体深入的研究,同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
纵观以上研究,比较多学者都对五米三向折返跑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包括训练前的准备,身体素质的练习,训练时的技巧和手段,训练后的放松,考试时的发挥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提高等,虽然说学者专家们进行了这么多的研究,而且也有一定的成就,同时也为此项目的训练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但是,他们都没有进行很系统的和针对性的研究,对于湖南考生来说,此项目主要是体育高考的考试项目,在其他领域接触的比较少。而且此项目的难度大,对于身体素质要求很,不仅要求速度快,反应快而且要较高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不在考试中失误。本人觉得在训练方式和技巧方面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并且能对考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有一定的帮助,短时间内提高考生成绩的训练方法和技巧是我研究的重点。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湖南省体育高考队的五米三向折返跑的训练提供一些专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查阅文献资料。
选题完成。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书以及完成。
设计调查问卷。
发放与回收问卷。
统计有效调查问卷。
完成论文初稿。
完成论文以及答辩。
[3]王琼。练“五米三向折回跑”有感[j].体育教学,2008,(02):55。
小学体育小课题开题报告篇十六
一个完整的小课题开题报告应当包括八个方面,即: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完成读书笔记与研究成果的具体时间安排;学校意见;县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审批意见;个人课题信息与结题意见。其中的前四项内容需要课题研究者详细的、有条理的、真实的填写,后四项为教育主管部门填写。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研究的背景意义、核心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的背景意义。
在这一板块研究者应当交代清楚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研究者本人或者他人有什么样的帮助,研究者进行这项研究的范围。如《spark应用研究》的背景意义: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将近10个年头,在教师的参与意识、教学实践创新以及教学研究氛围、学生体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着教学实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之间的落差,部分教师消极应对,导致学生喜欢球类运动,但不喜欢上球类体育课等问题(研究原因)。为此,通过全面了解我校体育课球类单元教学现状以及分析spark课程理念,发现目前我们的球类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spark课程中球类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从实际的角度提出运用spark课程理念,创设本土化的spark球类课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更好的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研究价值)。本研究将以何桥中学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
2.课题的核心概念。
每个小课题表述中所用的词或词组,有一部分是常量即一个不变值的概念,如地名、人名、学校名等,对于这些研究者不需要再做具体的解释,它们已经确切地表达了所指的对象。研究者只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准确的阐明所要研究问题中包含的一些比较生僻的、容易混淆的关键词,如《spark应用研究》需要向大家阐明什么是spark课程:spark课程(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即儿童运动、游戏和娱乐活动)。spark课程最初是为“防止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体能发展水平降低”这一社会需求而设计的课程(mckenzie,),是以追求“健康第一”为理念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性在美国一线体育教师和广大学生中深受追捧和热爱。spark课程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完善、创新的过程中,历经20多年在7所学校反复试验。在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能力、心肺耐力、运动技能的发展、学习成绩、肥胖症的减少、课程内容和教师行为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课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有些甚至还含糊不清,需要进行分解。研究者需要阐明在本课题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通过对本课题研究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将其分解成为一些小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小问题的各个击破,达到解决本课题所研究问题的目的。
如《spark应用研究》这一小课题的总体研究目标是:构建新课改背景下具有本土特色的spark体育球类教学模式。那究竟如何分解呢?研究者首先应当清晰的了解本校球类单元教学的现状以及spark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即这一问题的背景;其次研究者根据这一现状探索本土化spark体育球类教学设计;最后研究者根据学校现状及新的教学设计探索有效组织和实施本土化spark球类教学的策略,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逐个解决,本课题研究目标也将迎刃而解。比如,《spark应用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1)了解我校体育球类单元教学的现状。(2)了解spark课程的理念与课程实施要求。(3)探索基于spark理念的中学球类单元教学活动设计。(4)探索基于spark理念的中学球类单元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833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