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整理学习的内容,形成更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沟通和交流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怎样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下面是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一
科学发展观对各部门的工作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档案馆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实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落实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档案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1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一切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其他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保持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面有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更科学地评价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业绩和管理水平,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依据。众所周知,档案记录了组织的发展史,通过档案信息可以得知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研读相关档案信息,可以了解组织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取得的业绩,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组织发展提供重要资料。也就是说,通过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组织提供优质信息资源,可以让管理者依据信息总结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扬长避短,为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导向。并且还可以为社会、组织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更好地为组织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档案管理工作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组织的其他工作相协调,对于组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对过往的信息进行记录与管理,由于人们对以往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在组织当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组织整个管理工作中通过被冷落,不被关心,处于边缘化的处境。由于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得不到重视,也使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产生了对自身工作缺乏重视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工作开展得不及时,对于应该对哪些档案归档,哪些档案不需要归档,这些管理行为缺少相应制度的规范,因此便出现了组织各部门对于信息载体不能及时交接、流转,失挡、错档、误档、错档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缺乏新理念的指引,部分管理者不注重学习,对于新介质的档案不能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在档案管理的形式上、思想上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更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致使在管理中错误百出,甚至由于档案管理的错误影响到管理高层的决策的正确性。
3.1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模式。
档案管理工作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需要对各行业的重要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这些信息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越来越高,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使档案管理从传统的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贯彻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贯穿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有效化。在此基础上,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使档案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在档案管理中,要运用新的理念,采取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档案管理高效模式。当前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开放水平。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强化发展意识,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新途径、新技能、新方法,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展档案发展的领域与空间。
3.2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档案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及个人提供有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信息保障。这也说明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所以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体现,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密切协作,使档案管理工作为社会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提供服务信息。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途径,档案管理工作中特别要注重贯彻这一理念,把人的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最重要的是把档案管理的目标定位在满足人的需要上,以这个为核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出档案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特点,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3.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到理念上创新、技术上进步,充分利用信息环境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更广阔的空间,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所谓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无论在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等方面都要有全面进步,而不要出现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发展的不均衡。目前档案管理中出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档案管理中实现了现代化的硬件建设,出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但是现代化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一些还处于沉睡状态。主要原因是档案管理部门与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还缺乏关注,档案管理理念还处于传统状态,跟不上当前技术的发展需求与档案现代化要求。另外档案管理的观念与技术没有及时跟进,思想意识与技术离现代化的操作要求还存在差距。档案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要有科学而长远的规划,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所以在对档案管理进行规划时,要根据科学的管理理论,进行档案工作的短期与长期规划,不但要有短期目标,还需要有长期目标,着眼于长期目标的实现做好工作,实现短期目标,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4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人的发展,档案管理者要掌握信息管理基础理论,树立科学的市场经济观念,提高价值观念、法制观念与大局观念,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加快档案信息市场化的进程,加速档案管理社会化步伐。二是学习新技术管理手段。通过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的检索水平,促进档案信息系统的网络连接,掌握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技能,促使档案管理系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三是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档案信息源于社会活动,又通过档案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范围,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息。四是要改变传统的服务状态,由传统的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档案的主动式服务进程,根据社会与部门的信息需求,主动推送档案服务信息,提高服务质量。
4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有效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快速地实现档案管理的学科化、现代化,推动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二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立足于学习、研究有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着眼于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实现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是坚持以认识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认识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实践总结,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我们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不科学、不符合发展、影响和制约我们进步的理念和行为。从全国大范围来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以付出环境、能源和生态的高昂代价,走高能耗、高投入、粗放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完全突破,而且在某些地方,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诱导下,还有盲目上演的苗头;从发展理念看,全局和长远的发展眼光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盲目冒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还大量存在;当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凸显,社会管理的压力增大,维护稳定、实现和谐还任重道远。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得到有效解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就学习讲学习而不讲解决实际问题、就学习谈不足而不谈谋划发展举措,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主观认识,集中精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解决问题,是在求索的过程中发现病情、诊断病因的前提下开出药方、驱除病情,是用实质性举措来革旧出新的攻坚过程,是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来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过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观不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是哄人骗人的“花拳绣腿”,更不是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受教育”,但不是需要唱工好的干部,而是需要真学实干的“练家子”。只喊学而不动手改、不敢触及矛盾的根本甚至主动漠视、回避、掩盖矛盾,这样的学习实践无异于因循守旧,遵规蹈矩的守旧主义,与求一时相安无事,图一时“盛世”安详,本分地做晨钟暮鼓的“和尚”并无差别。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敢于在矛盾的要害处下、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症结位置上寻求突破口。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改革每深入一步,触动的是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多社会群体的利益,若不能有效地对这些潜在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加以解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流于形式的秀场,而是养虎为患,遗患长远的严重问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拖延和掩盖不仅不会使问题消失,而且还使矛盾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积累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性质激化。不在、不敢于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只在表面上动小手术,无疑于讳疾忌医,最终必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以学习指导实践,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眼下,在金融危机寒潮的影响下,促就业、扩内需、保发展等一系列难题使我们在原有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雪上加霜,只有下大力度解决矛盾,将其从阴暗的角落中晾晒在阳光之下,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整改,消除其阻碍发展的负面影响,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实现将科学认识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导实际工作的初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科学发展观从书面、口头上落在实处,使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的问题不至于成为形式主义代名词,使落实整改从“方案”变为行动。无论从大的国家改革还是小的单位改革,在每一次改革风暴后,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中总有一些角落死灰复燃,究其原因就是当时也摸清了病灶要害,做出了手术方案,拿起了手术刀,然而就是在一环一环、一步一步的“救治”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漠视了矛盾主体的存在,忽略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真”功夫,致使“落实”一词在时间的流逝中转移出了人们的注意力,被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只是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跳出隔靴搔痒、就活动搞活动的误区;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做到着眼于利泽长远;才能求得一剂使之不再旧病复发的良方根治形式主义这颗“毒瘤”,为今后发展构建服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在实际工作中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是学习实践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发展成果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实绩、结出硕果。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了制度创新,出台科学决策,建立完善规制,从而形成有力于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促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深远影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打破因眼前短期的既得利益而迟迟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僵局;才能打破因既得利益群体的顽固阻隔而兴叹不已窘境;才能真正树立起政府“吃螃蟹”、做舵手、经世济民的信心;才能让人民看到政府功立千秋,不求名利,甘为孺子牛的平常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触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我们宁愿听今天改革之痛带来的“骂声”,不听明天群众疾贫疾苦的“哭声”。
总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学”字当头,重在实践,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以及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都发挥了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建设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四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其对于我国企业的管理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从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引领食品企业管理创新途径、顺应时代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3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指导性意义,以期为企业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管理;以人为本;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
1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也是推进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管理的主体放在人身上,要顾及人员知识、技术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人员的能力,力求管理效率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力求满足员工发展的各种需求,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发展趋势的高效率、人性化的管理理论。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是生存发展的动力。在现代日新月异的科技的发展潮流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社会需要等多方面的需要,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贯彻好企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尽可能肯定人的一些创造性想法,让人员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设立一种科学并且行之有效的选拔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转化成企业生存发展乃至竞争的源动力。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潮流中,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资源。知识更新的落后也就意味着生产效率的降低,这势必会大大的降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率先引进国际上领先的知识技术,培养和尊重知识型员工,利用知识指导行动,才能避免落后被动的局面[1,2]。
2.1以市场为导向,采取有效方法解决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变更,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竞争压力,企业的运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市场管理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企业忽视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企业注重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但很多时候缺乏对消费者的需求调查,导致企业的产品并不一定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缺乏市场的管理意识,企业营销市场的管理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但许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使得企业迟滞不前,难以得到发展。再者有些企业缺乏市场管理目标,缺乏市场管理目标,必然会导致市场管理的盲目性,进而导致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企业陷入困境。在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这些问题。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市场的需求调查,企业应当采取市场调研等一系列相应的办法调查消费者最真实的需要情况,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掌握好市场变更的主流方向。其次应改善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落后的营销手段将被市场淘汰,先进的、领先的营销手段能够更好的突出产品的实用价值,促进消费者对于产品的理解,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再者企业应当明确市场管理目标,企业应当了解市场环境,设立适当的市场管理目标,营销人员也要设立适当的营销额度,以促进工作积极性进而使企业达到预期的目标[3]。
2.2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展“绿色gdp”时代企业管理创新建设。
“绿色gdp”的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被经济学家提出,也称可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目前“绿色gdp”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到企业的管理中,因此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首先,自然资源有限,但是人的需求无限。时代在发展,企业的数量在增加,有限的资源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自然资源消耗量急剧增大,人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威胁。其次,自然环境破坏严重。近年来土地沙漠化的面积不断扩大、水污染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森林面积不断减小,这些现象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预警,人的生存发展受到了威胁。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应力求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减少污染的排放量,向着“零排放”的目标前进,实现绿色生产经营,企业乃至社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4]。
2.3加强技术创新管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经贸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何保持国际上的技术领先地位是困扰着我国企业的一大难题。因此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企业管理存在着缺乏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短缺、资金管理不善、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管理。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以下措施。首先,企业领导必须要塑造企业精神。企业领导要不断学习创新知识,践行技术创新精神,起带头作用;企业要塑造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有利于创新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企业要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贯彻企业的价值观,使员工向着共同的目的前进。其次,企业要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员工素质。企业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来求职,壮大企业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训,通过聘请高素质专业人才进行集中授课,或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以提高员工素质,并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再者,企业应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应该配备法律方面专业人才,避免侵犯知识产权带来的高额赔偿,建立数据库系统,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最后,应当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企业资金储备充足,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加大对关键性技术的资金投入,确保企业资金流动正常[5]。
2.4加强财务管理,培养高素质财务人员。
目前,企业内外部竞争日益激烈,资金的流动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专业高效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以及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但是目前许多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首先,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明确的管理目标。部分企业注重企业盈利而没有建立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效果。其次,财务管理手段落后。在信息化十分普及的今天,还有一些企业没真正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使得财务管理的准确性降低,财务管理水平下降。再者,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不足。有些企业在投资时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缺乏安全评估,而忽略了其中的风险,盲目投资必然留下一定隐患。最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一些企业中的财务人员的原专业并不是财务专业,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管理专员的能力水平也难以适应。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中的专业性、系统性的不足,致使财务管理容易出现纰漏。为了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企业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企业应当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企业应当将科学的管理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各事项规范化、标准化。其次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现状,整合财务数据,设置奖惩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再者企业应当完善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应该详细分析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水平,采用适合企业经营体系的财务管理系统,并不断完善和升级,同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和软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企业还应该做好财务管理风险的预防措施,且做好财务风险预案,进而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最后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引进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定期做好财务知识培训,扩大财务人员的知识层面,设置考核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6]。
2.5以积极态度对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回报员工的辛勤工作,定期发放员工工资、补贴,做好企业餐补、员工体检、法定节假日、五险一金、医疗保障等员工福利,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企业也应该投身公益事业,帮扶弱势群体、帮助困难学生、帮助孤寡老人、支扶贫困山区,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以积极的态度回馈社会[7]。
3顺应时代发展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
3.1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时代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样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应当将信息化运用于企业管理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首先,应当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从实际情况出发,统筹整合信息化组织工作,有针对性的实施集成化管理策略,加强管理工作的宣传,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其次,升级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子系统功能。企业应该通过更加高效准确的措施对子系统进行升级,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监控系统,确保信息化管理的准确性。再者,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研发。企业应该对企业运行进行深度的分析建设一套适合企业体系的企业管理软件体系,确保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8]。
3.2培养全球化思维方式,推进跨国企业文化管理战略。
企业应当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大胆创新,借鉴外国企业成功的经验,学习外国企业的文化并作进一步比较,发现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整合运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巩固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9]。
4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应当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财务管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战略,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3]包洋帆.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20xx(33):3-4.
[6]邱建飞.如何加强新形势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xx(02):74.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五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位党员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素质、增强党性修养的迫切需要。在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宏观发展形势下,战斗在财政监督一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在“四真”上下功夫,为推动财政监督事业科学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一,学真理,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重点从“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方面系统揭示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实质,是财政监督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实践已充分证明,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愈深刻,贯彻落实的行动就愈自觉、愈坚定。一是要勤奋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各种矛盾,针对当前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客观情况,只有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才能坚定信念辨是非,坚定立场明方向;才能立足现实看长远,拓宽视野长才干,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领导,准确把握新时期财政监督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进而全面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二是要勤于思考,重要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财政监督工作既要系统地总结过去,又要客观地评析现在,更要通过完善制度和创新机制科学把握未来的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依法行政、科学监管的理念和方式,确保发展的模式达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定位科学,发展的进程达到运行有序、措施有效、保障有力,进而全面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驾驭能力。三是要着力提升,就是要紧密结合财政监督工作实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对科学发展观理性认识和感性升华,进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全面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持续不断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练真功,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实践是培养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一课堂,也是将科学发展观付诸实施的基本途径。对于财政监督干部而言,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服务改革、促进管理中拼搏进取,在破解难题、勇闯新路中增长才干。一是要着力优化发展思路,重点是要按照部党组提出的“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的指示精神,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积极构建财政监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在健全财政政策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税制改革、推进依法理财等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全面提升财政监督功效。
二是着力优化监督理念,重点是按照部党组提出的财政监督“三个贯穿于”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积极促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紧密衔接且相互制衡的财政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在推进财政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进程中,实现财政监督从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等方面,全方位融入财政管理,内化为财政管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着力提升综合成效,重点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管,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内部管理,深化队伍建设,整体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四是着力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投身财政监督工作之中,主动承担艰巨复杂的工作任务,在实践中迎接考验,在锻炼中提升能力。不仅要坚持自我扬弃,即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对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进行总结剖析,积极积累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而且要充分发扬民主,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团队意识与和谐氛围,在提高领导能力的同时营造团结向上的发展态势。
第三,办真事,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基本准则。“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工作,既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觉悟和品格,也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行为准则。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突出强调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求真务实,整体推进。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功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更好地贯彻和运用到财政监督工作的始终,真抓实干,讲求成效。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突出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财政监督工作要更加重视民生财政建设,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是要通过财政监督,确保三农、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各项利民惠民财税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促进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二是坚持整体推进,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着力抓好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确保财政监督业务工作、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建立健全科学有序的长效发展机制。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财政监督工作的阶段性特征,认真剖析收入监管、支出监管、金融监管和会计监督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系统规划,科学部署,以点带面突破难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稳健发展。
第四,用真情,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黑格尔也曾强调“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热爱和热情都是真情的流露,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发展”具有可持续特性,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断地分析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及薄弱环节,不断地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完善,从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情对待工作不仅仅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工作态度和饱满旺盛的工作激情,始终清醒地认识财政监督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思路和方式方法所局限,主动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更新发展观念,主动拓宽发展视野,深入扎实地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始终清醒地认识本单位和本人在现阶段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常怀忧患意识,常思进取之策,不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始终清醒地认识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将来的困难所困惑,而是要坚定信心,按照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勤于实践,善于创新,敢于突破,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更高水准和更高层次上积极推动财政监督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六
从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变迁并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出数字图书馆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前google提出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对我国数字图书馆项目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其不能处理好版权问题,使其可持续发展出现了极大的阻碍。提出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我国应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这是构建中国文化安全体系得重要环节,具有保卫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它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方式。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及人口、教育等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本文拟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古代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再到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共发生过三次大的变迁:
(1)第一次变迁—古代图书馆的产生及其作用。
周代史官的收藏一直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我国图书馆的起源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图书馆的成型时期。这个时期的我国图书馆,无论从收藏整理,还是在管理利用方面,都与西方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古巴比伦图书馆和古埃及图书馆相差无几。
(2)第二次变迁—近代图书馆的兴起及其作用。
十九世纪中叶,一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较早的改良主义者介绍西方图书馆事业,倡议建立公共图书馆,并广泛宣传其社会作用,为近代图书馆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随着西方工业化印刷术的传入所出现的大量近代书刊,国外列强的入侵所设立的外国教会藏书楼和图书馆等,都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兴起产生着影响。
(3)第三次变迁—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及其作用。
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也是文献信息资源从收集到传播实现现代化的标志。随着因特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其主要表现在电子资源和数字馆藏急剧增加。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将走进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知识及知识交流的速度。互联网问世十多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数字图书馆和信息检索网络化随之扩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等国许多印刷品出版商加入电子资源服务体系者与日俱增。如elsevier出版公司为美国一些地区图书馆网提供1200种学术期刊电子版全文。科罗拉多研究图书馆协会推出电子杂志库uncover,于1995年即已提供逾一万七千多种学科期刊论文检索与全文传递服务。此外,主流媒体如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等大报也争相上网。由于互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传递、检索速度,能极大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20xx年12月14日,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公司宣布,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以及牛津大学图书馆合作,建立数字图书馆。有专家认为这个计划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不仅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如果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得以实现,不但可以完全取代图书馆,而且可以取代图书印刷、发行。google数字图书馆项目是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图书进行扫描、全文检索、网络互联,加快了人们有目的阅读和查找相关信息的速度;由于一次扫描、存储成本就可满足用户无数次阅读需求,经济效益前景巨大;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必然减少人们对资源消耗,现代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google的计划不仅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虚拟图书馆,而且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传播平台。当人们习惯于从互联网上查找信息,舍弃纸质媒体介质后,必然会出现“网上查不到的内容是不存在的”,即搜索引擎检索不到的资料将会逐渐失去其影响力。假以时日,也许google凭借其技术优势、财力优势、资源优势,会建立整个人类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数字图书馆。google在竞争中进一步取得压倒性的领导者地位,将更加推动英语学术文献的势力扩张,英语因此将在其他文化之上成为压倒性的语言与文化标准。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危险,英文中夹带的美国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将对未来一代看世界的方式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影响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引起了美国出版界的关注和反对。google数字图书馆对传统的版权法理论提出了挑战,著作权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但同时又要为创作者提供保护和激励。《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著作权保护就是要在公众利益和创作者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著作权法为作者提供独占性权利,从而为其在创作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提供补偿。
著作权的限制反映在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两方面,而对数字图书馆来说,传统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概念不能完全适用。例如,依照著作权法,购买的图书可以向公共提供阅览,但是购买的电子图书并不能当然地向公众提供借阅服务;传统图书馆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文献资料进行摘编而提供的无偿服务认定为合理使用的范围,而网络环境下由于拷贝下载的便利性,这种行为则可能构成侵权。从此角度出发,美国作家协会和五家出版商发起集团诉讼,将google告上了位于美国纽约州的联邦区域法庭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方面google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将极大的提高图书被浏览率,促进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处理好版权问题,创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被损害或没有被充分有效的保护,那么又有谁会再继续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作品加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水,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google的数字图书馆项目由于其所具有的超大规模、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社会效益无疑将会对现有的或正在进行的数字图书馆项目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而由于google实行免费查询、阅读,这对那些收费数字图书馆来说更是一个致命打击。据预测,未来20年里,世界上的大部分知识都将被数字化并可供阅读浏览。我国现有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没有一个具有可以与google数字图书馆相抗衡的规模和竞争力,一旦出现像google那样的大型中文文献数字化项目,将会给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我国应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
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可以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所形成的取之不尽的中华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数字化,使之成为全球网上中文信息中心,可以使中华民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弘扬,可以使中华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不断促进文化自身的更新和发展,保持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使之走向持续的繁荣和进步。因此,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可以说是通过对中文资源数字化建立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库”,建立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是构建中国文化安全体系得重要环节,具有保卫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意义。
(2)全球中文数字图书馆运作模式。
我国可以通过引入商业化运作模式来激活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活力。国家应扶植一个类似goog1e的商业机构,由它采用市场的手段去整合我国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提出出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开发统一的阅读软件、数字加密技术,防拷贝、防打印技术,付费结算办法,版权保护措施等。
政府应协调各省的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采取统一的数据库标准、软硬件标准、网络运营环境的标准,以及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的标准,对他们所拥有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建立各自特色的分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机构将对各分数据库整合、集中,使用户在一个简单、实用的网页界面中即可搜索到所要检索的文化数字资源,并可通过免费或付费的方式进行网上浏览和借阅。
(3)利益共享,充分考虑版权人的权益。
由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由其所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独立完成,这样版权人的权益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而资源提供方也放心,数字图书馆的商业机构就完全可以避免繁琐的版权授权问题。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付费资源可以通过统一的付费系统进行结算,公共图书馆的版权过期资源也可使广大读者免费享用,达到促进文化传播的很好的社会效益。通过一定的分账机制,出版社、图书馆、版权人及数字图书馆商业机构均可获得更多的增值收益。
8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条。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七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人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求我们把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是把主观能动性和规律客观性的有机结合。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党的十七大中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既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有其发展规律,社会全面发展也有自身发展规律,自然发展更有其规律性。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承认自然界和人类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我们在发挥人的主观性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八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既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重要任务。
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首先要潜心学习、用心思考,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越深刻,贯彻落实的行动就越自觉、越坚定。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学习领会当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切实抓好。应当看到,当前在我们一些同志的头脑中,依然存在着不少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要破除这些思想观念,就必须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入地学、系统地学、扎实地学,真正学深吃透、学懂弄通。要通过再学习,进行再思考、再认识,使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
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还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学以为耕,文以为获”,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科学发展观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科学思路。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学习活动中,自始至终结合自身的实际,把学习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转化为提高工作能力的自觉行动。我市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还有不少,如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如何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如何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都要通过学习找准问题的症结,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把握新的发展规律,寻找新的发展方式。检验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深不深,学习的效果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针对性、指导性强不强。切实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其实也是切实把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是一个扎扎实实的过程。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我市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做了具体安排。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抓实,把每一个细节抓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成为加快推进郑州跨越式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九
做好整体协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现在基层政工工作上,就是要求我们首先建设好企业的干群与党群关系,营造好和谐稳定安宁祥和的企业氛围。干部是企业的核心与领导,重视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与生活作风建设,注重领导干部与职工面对面,心贴心关系的建设,树立良好的干部队伍形象,工作中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作用,对于提升领导班子在群众中的凝聚力与影响力,和谐干群关系意义重要。同样,党员是企业的先锋与模范,做好党员同志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在工作中的先锋模样作用与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工作体系,充分调动普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创建和谐健康的企业氛围,确保企业稳步向前发展至关重要。
(二)体现在对企业安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谋求人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明需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而企业内部最主要的“人”就是全体员工,对于我们油田基层政工工作来说,增强广大干部员工的安全意识,高度重视其生命财产安全,在企业内部优先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就是深刻体会与用心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最好体现。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和谐文化氛围,使广大干部员工在企业中能够身心愉悦、心情舒畅,充分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共谋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思想精髓对们明确而重要的指导。
(三)体现对企业创新工作观念、品牌服务理念的建设中。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仅是社会自身的发展进步,物质层面的丰富发展,还应包括思想精神上的解放发展,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观念,不断与时俱进,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落后封闭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工作与服务观念,完善工作服务机制,这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打造高品质的品牌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各种实际需求,整体提升自己油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因而,可能这样说,油田工作中创新工作观念与品牌服务理念就是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具体明确的指导与要求。
(一)走好和谐群众之路,树求真务实之风。
科学发展观对油田企业内部环境整体协调提出要求。而内部环境和谐中干群关系的和谐首当其冲。因而在基层政工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求领导干部注重与职工的密切联系,走进各钻井队、录井队、测井队基层单位,关心职工工作生活,维护群众利益,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这样才能得到职工的拥护与支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为此,我们建立了领导干部“周计划、月清理、季考核”的严格制度,强化其下基层履职履责,认真倾听基层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同时对领导干部的工作实况进行严格绩效考核,这些都为扭转领导干部不实作风,切实下基层服务群众,树立良好的队伍形象,提高其凝聚力与战斗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走好联系群众之路,树率先垂范之风。
科学发展观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党员与群众关系的密切培养,建立和谐健康的党群关系。党员应该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先锋模范,处处能够充分出战斗堡垒作用,为督促与考核党员同志的行为,我们每年都定期开好党委民主生活会,通过向全体职工发出“告示”邀请群众到会,下基层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通过局域网向充分收集广大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向党员同志们传达群众意见,促使其在工作中改善与提高,这样为引导党员同志们积极向上,创建和谐氛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铸造创新发展之魂,勇踏品牌服务之途。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政工工作来说,也要注重企业创新发展文化的倡导与建设,特别是对员工科学创新发展理念的一种鼓励与推崇,鼓励员工不仅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在实践工作中的创新,转变服务观念,改善工作方法,改进服务方式,千方百计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创造高水平、高质量的品牌服务。对于工作中涌现出的钻井队、录井队、测井队等创新工作典型,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和推广,使其它的各部门能够吸收借鉴,以便能够创造出更新更好的做法来,对于各兄弟单位有特色、有个性的做法与方式,也可以借鉴过来,如大港油田的“现场文化建设”,让我们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服务理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争取打造企业的一流的品牌服务特色。
(四)用心灌溉安全之花,谱写生命挚爱之曲。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中十分值得重视的子系统。为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我们的工作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重视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印发安全知识手册,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开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强化员工们的安全意识,树立起“安全工作是平安幸福,违章操作害人害已”的清晰理念;第二,规范健全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工作环境内尽力配置好安全设施,完善安全标识,工作前强调相关岗位工作职能与风险防范措施,人员工作必须穿戴规范,做好预警报警与应急救护措施;第三,用亲人的情感牵绊员工的心灵,用浓郁的气氛紧绷员工安全神精,要求将员工的家庭合照放在挂在办公室墙壁上,或者办公桌上和宿舍里,亲人的音容笑貌是对员工重视自身的一种温馨提示,同时我们在企业内密布醒目的告示牌:“高高兴兴而来,平平安安回家”,让员工时刻受到感染与提示,不忘安全工作的重视性,这也是对员工生命深沉热烈的爱。
总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将是我们基层政工工作一项长抓不懈的任务,我们会坚持以饱满的工作状态、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切实履行自身的责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丰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以便促进油田企业未来又好又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十
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功能配套能力不够强;二是规划建设水平不够高;三是人才支撑能力不够强;四是行政服务水平不够优。针对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定发展新定位,主动转变思路,谋求抢占先机,继续为**市的大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加快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对开发区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加快修订和完善产业规划,明确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在原有三大支柱产业基础上,加快完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启动一批科技平台和创新项目建设,努力推动区域总部建设工作。加快转变规划和土地利用工作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来调整规划和指导土地利用工作。
第二,不断提高硬环境承载能力。以突出开发区的城区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为企业营造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务和生活环境。
第三,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土地使用要由注重确定开发项目为主逐步过渡到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以促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企业正常用地要求的基础上,坚决避免多占或滥占土地现象,使进区企业达到用地指标上的最小化,实现配置资源与效益产出的最佳组合。从大量建设单层厂房逐步过渡到多层厂房,降低开发区的运行成本。在进区项目的选择上,改变“饥不择食”和“良莠不分”的做法,立足好大高外,严把项目进区关,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对企业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实施跟踪监控,并定期进行清理。
第四,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合芜蚌自住创新试验区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切实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增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加大高级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全力打造一流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工作,加强协调,积极沟通,主动服务、超前服务,深入、全面了解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行政服务需求,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潜在的问题。加快投资服务中心建设,从项目接洽、落地到建设、投产,强化部门之间各项工作的无缝隙对接,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十一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围绕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特色,充分发挥产业规划的导向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培育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运行态势。20xx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实现工业增加值249.9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4.21亿元,增长21.10%。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9%。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0家,比上年增加65家。实践证明: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对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进一步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要求以及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对策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明显加快、支柱产业逐步壮大、一些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正在崛起、区域特色正在形成等特点,全市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呈现良好的局面。其主要特征:
1、区域化塑造产业集群的聚合力。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中,各地立足经济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各县(市、区)产业特色优势,因地制宜,精心培育,全市产业集群显现出区域化发展趋势。桐城市依托现有企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资本向重点产业集聚,加快专业分工和产业链的完善,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板块,形成包装印刷、机械加工、制刷三大主导行业和塑料软包装、制刷、机械加工、制盖、棚养蛋鸭和羽绒加工六大产业基地。大观区依托**石化,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构建“生态化工群落”。目前,已吸引时菱化工、迪孚卡乐化工、湖南凯美特、日笑塑业等一大批企业入住,生态化工集群初现雏形。
2、工业园区成为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动力,围绕汽车零部件、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实现了经济发展规模、质量的全面提升。工业园区促进企业的空间集聚,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如宿松经济开发区的轻工纺织产业;太湖经济开发区、**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的电子、食品加工产业;迎江工业园的轻纺日化产业。枞阳县在横埠镇建设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吸引了30多家生产、经营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入园,有效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配套产品升级。横埠工业园现已是江淮集团汽车零部件定点配套生产基地之一。
5600万元的服装水洗及成衣染色项目和投资6000万元的五万锭纺纱项目等相继落户,望江棉纺织服装企业已累计发展到300多家,形成棉纺织服装产业链,望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日趋庞大。
4、比较优势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桐城老梅镇总投资1.2亿元的华东塑料城,桐城范岗镇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中国刷业城,采用优惠的政策以及镇园合一的“捆绑”式发展的强力措施,引导企业相对集中,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成就了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目前,华东塑料城发展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集塑料包装生产、经营、流通为一体的专业基地,中国制刷城的产品占全国同类市场份额的70%。**省塑料行业唯一的专业化大型园区——“**省塑料工业园”落户怀宁,金编塑业、金陵塑编、长荣塑编、金马塑料、华猫塑料等十多家相互配套企业入驻,总投资超过4个亿,塑料制品企业的扎推聚集,使怀宁成为**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塑料编织生产基地。
5、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20xx年,怀宁县仅建材、塑料包装、服装及纸业加工、机械电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就占80%以上。**县20xx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确定为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据初步统计,依托天鹅、天馨生态工业园建设,全县轻纺业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力和城镇下岗职工1.68万人,年发放工资1.9亿元。天鹅、天馨被列为**市五十强企业,评为省著名商标。至20xx年底,全县轻纺服装实现总产值9.7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近52%,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
目前,我市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对经济发展起到支撑带动作用,但和省内外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低”、“小”、“散”现象突出,自主创新意识缺乏,品牌塑造能力不强,竞争力有待大幅提升。
1、产业集群规模小、层次低。从调查数据看,我市年销售收入超过5。
亿元的产业集群很少,集群聚集的企业仍然不够多。总量、规模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总体上属于以低成本竞争为主、走产业低端发展路线的产业集群。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不够,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更低。
2、产业集群组织松散、关联度较低。产业集聚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集聚区内的专业化分工。但目前我市产业集群多数处于企业扎堆集聚阶段,企业关联度低,专业协作差。特别是集群内部产业链脱节,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环节)之间缺乏应有的配套协作,致使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平衡。这不仅阻碍了产业链延伸,而且危及产业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这种状况在农产品加工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市的河蟹、茶叶、粮食、油料、棉花和畜产品等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较高,但加工程度低。粗加工、一次加工企业多,精加工、二次加工企业少。加工增值率低,基本停留在卖资源、卖老本阶段,缺少技术、包装、储存、保鲜、品牌整合等附加价值。以至于麦当劳的两只鸡腿的价格超过我们整只鸡的价格。
3、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承担了开拓市场、创建品牌、创新技术等重任。产业集群没有龙头企业和品牌,就如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缺乏凝集力和竞争力。我市自发形成的一些产业集群,尽管有20多年发展历史,但总是小打小闹,无法做强做大,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批能带领集群不断向前发展的龙头企业。在一些行业,有龙头没有龙身。**石化是国有特大型企业,多年来,我们期望依托石化,做强做大化工产业,但结果不尽人意。反观芜湖,以奇瑞汽车为龙头,芜湖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拉动了汽车零部件制造集群的崛起。截至20xx年底,芜湖汽车零部件企业已超过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家,产能达到170亿元。
4、产业集群的规划布局滞后。目前我市现有产业集群发展总体上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加上一些地方存在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思想,宜城板块和县域经济脱节,各县(市、区)甚至各乡镇都各立山头,使得工业集中区林立,产业分布点多面广,难以形成基础设施利用的邻里效应和共享机制,削弱了集中布局才会产生的技术、信息外溢、管理创新的连带效应和放大效应,致使产业集群内部产业链的延伸脱节,难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缺乏对产业集群的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政策扶持、服务支撑的统筹规划。
5、支撑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我市产业集群总体上处于培育和形成阶段,缺乏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配套服务业发育滞后,中介机构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欠缺,难以协调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产业联系,难以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各产业集群普遍存在开发成本和费用过高问题,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集群主体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目前为止通过上市融资的还没有,主要是依靠银行融资,而与银行合作的渠道不畅、效率很低。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融资难问题进一步加大。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阶段,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市应立足于既有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产业集聚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产业发展载体,壮大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健全服务支撑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与发达地区以及周边地区形成一种差异化、个性化的竞争合作态势,为我市实现追赶跨越目标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1、强化规划布局,为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供先导。按照《**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纲要》对**市产业发展总体定位的要求,各县(市、区)要结合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全力提高产业集中度。
着力协调好产业带内的各种关系。加快设立由市政府牵头,各县(市、区)政府参与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机构,协调各县(市、区)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行政区和经济区间的矛盾,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力促产业集群内部尽快形成专业化分工明确有序、配套协作能力强、专业化产业服务体系完善的格局。
强化产业整合和协调发展。整合宜城板块和县域经济,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转变。各县(市、区)要积极扶持现有的产业集聚区,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在全市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定位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打造区域性品牌,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以形成全市范围内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
2、整合和完善工业园区,加速产业集群的载体建设。把园区建设与提升产业规模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更具集聚效应和发展优势的产业基地,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区。
整合全市各类工业园区。目前我市工业园区多以政府为主导,企业间缺乏产业联系,要把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园区按照功能区的发展方向,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加紧研究对各级各类开发园区的整合,重点扶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1家省级开发区,以此为龙头,发挥省级工业园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带动周边工业项目的发展。要立足实际,做好园区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之路。对现有的工业园区要突出特色,优化布局,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品位,打响园区品牌,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着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抓住长三角制造业加快新一轮转移的机遇,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招商。结合我市化工、纺织服装、交通设备制造、造纸及包装印刷、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优势,在产业链环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搞好项目对接、产品对接和产业链对接,特别要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项目,依托项目加速产业链的形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打下基础。坚持引智与引资并举,想方设法嫁接先进区域集群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和合作方式,大量引进专业型、管理型、创业型、专家型人才以充实产业人才队。
3、推进企业梯队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综合实力。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抓手,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提升集群的综合实力。
扶持龙头企业。要发挥现有。
多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规模企业优势,加快规模扩张和实力提升。引导企业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帮助企业确立主攻方向,明确市场定位,大力支持鸿润、丹凤、金光、盛运等行业龙头企业和同发股份、和兴化工、恒昌机械等科技型骨干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等方式实现裂变式发展。进一步研究落实培育方案,在技术改造、融资、土地、税收、人才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打造制造业基地中的“中坚”作用。力争培育一、二十家主业突出、拥有核心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力、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
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积极支持产业集群内部的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参与配套协作活动,促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相互依存与协同发展。结合大项目建设,做好为上游或下游提供生产服务,力促形成产业链长、产业协作关系密切的产业集群。鼓励中小企业在产业配套中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促进集群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力争在3-5年时间里,涌现出一大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升级。以培育差异型竞争优势为前提,加快发展模式建设。
构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创新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的力量源泉。必须尽快培养和形成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区域共性技术中心为载体的技术支撑体系;以服务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以规划导向和扶持政策为主要方式的政府调控体系。对已经出现和正在出现的产业集群共性技术要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密切关注与我市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引入风险(创业)投资基金参与我市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进程。
推行品牌发展战略。我市产业集群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继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辅导、企业主导的工作方针,形成政府、部门、企业三位一体,互动推进品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实力入手,创建一批重要的产业基地,确立我市优势产业集群在华东地区甚至全国的行业地位。以龙头企业为支撑,精心打造企业品牌,更好地发挥**石化、华茂股份、帝伯格茨等龙头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各县(市、区)要以优势特色产品为核心,进一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打造一批细分行业的名品名牌。
5、加大服务支撑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着力构建为产业集群服务的中介机构。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全市的出口代理中心、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测和控制中心、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支持发展信息服务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和企业孵化器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为产业集群提供多方面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产业集群信息服务网络群。整合利用信息资源,分行业组建产业集群信息服务网站群,如**化工网、**纺织服装网、大别山绿色产品网等等,为产业集群的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电子商务、实现虚拟经营创造条件,定期给产业集群发布政策指引,及时提供市场信息。
建立信用担保体系。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以集群内部企业为会员,成立信用担保机构,为集群内部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的担保。规范信用担保机构运作,明确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范围,防范担保风险,重点支持集群内部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技改专项资金贷款担保等。
实行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并举。鼓励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跨行政区划的行业协会和区域内的行业协会。对全市行业协会调查摸底,进行整顿、规范和建设。切实加强行业协会的统一组织管理,制定为产业集群服务的基本行业规范,引导企业从竞相压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发挥集群集体力量开拓市场、创建品牌,积极推动集群扩量提质。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十二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无论是经济体系、对外贸易,还是科技创新、国防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巨变都得益于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反思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处在新世纪复杂局面下的国家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它对于我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供了保障,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
【正文】。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创立。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正式的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标志我国坚定走科学发展的决心,同时也对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面临着许多机遇,加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基本国情的存在,导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全面认识了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地分析新机遇新挑战这一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立足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江西考察工作时,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003年10月14日在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中岛战略思想。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更是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也是党的十八的灵魂所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应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核心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防止片面性和单一性,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仍是根本手段。
4、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系统总结了十七大以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就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具有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持之以恒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认真领会这一论述的深刻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切实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蛟龙”下海、“神八”飞天、“辽宁舰”启航,我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标志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际地位随之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大飞跃。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秉着“实干兴邦”的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为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托起13亿中国人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十三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指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的产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十四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南。
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发展观是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水平。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因此,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发展观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定义、发展的本质所做的进一步深入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吸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的内涵、创新发展的观念、开拓发展的思路、破解发展的难题提出的重要理论,其内容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基础上的重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对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妥善应对我国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党和政府机关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些关于中国发展的战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格,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峰上日益显现出他伟大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五”计划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上大都把经济的增长,特别是gdp的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尺度,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经济发展不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在发展中显现出来。显然,这是与发展理念的偏差有很大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但又不拘泥个别问题而论,主要是带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是理论结合实际,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加广阔,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面对这些问题更要注重统筹兼顾,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首先是要抓住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的科学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发展、全人类进步体现出的负责任的态度。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将对全世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人”主要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本”主要是指国家全部生活的主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充分实现,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要手段。在经济领域重大发展的前提下,才可能在这一经济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具体权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各种权益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保障。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的性质。马克思说,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应当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而且还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是指现实的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人类受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客体成为主客体关系的重心,人们对自然界只能是盲目崇拜与屈从。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又错误地认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包括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它又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要在今后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就必须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抓住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法。全面、协调是空间的结构优化,可持续是时间上的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乃至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只有不断地塑造我国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兼顾,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它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学习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掌握它体现出来的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十五
摘要:本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刻把握其理论贡献使我们能够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的信念,肩负起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责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这些重大理论和一系列战略思想,是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趋成熟。
(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不可能完全解决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问题,但它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基本理论,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新的成就。
(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认真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概括地讲,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这就迫使我们调整传统的发展观念、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文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表述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集中反映了当代发展理论的精华所在。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我们所说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是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元素,只有当人的生存权等基本权利得到了保证,人才能有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强调,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前提和基础,并进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把代表和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在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上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上是相互契合的。科学发展观就其本身内容而言,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世界等方方面面,这些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其内容。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
2005年2月,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要求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实践,我们正在使社会主义固有的本质规定得到具体实施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和新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
(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新世纪,我们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通过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政通人和的执政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课题。
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并且阐明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崭新课题。要求我们严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严治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时转变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党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五)提出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我们党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坚持发展”和“维护和平”这两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显著特色。中国21世纪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求我国全体人民及时把握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站在21世纪新的起点上,整合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概括,体现了高举旗帜、坚持道路与理论体系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十六
近年来,市交通部门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工作围绕“转变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提升维修企业的服务理念,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的总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汽车维修行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打造“江苏快修”品牌和构建维修救援网络为重点,维修消费的安全度、企业的诚信度和消费者的满意度不断得到了提升,机动车维修管理工作连续六年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目前,全市机动车总数178。5万辆,其中汽车23。8万辆;机动车维修业户1828家,其中:一类企业113家(市区58家,4s店36家),二类企业168家(市区64家,4s店5家,3s店2家),三类维修业户608家,摩托车维修企业939家。全市4s店54家,国内主要品牌汽车在**均建立了4s店;连锁快修店7家。20xx年全市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9137名,维修总量538。87万辆次(市区212。2万辆次),维修总产值71886。6万元(市区30335万元)。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一个跨行业、跨部门,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一类维修企业为骨干,二类维修企业为基础,三类维修企业为补充机动车维修市场。
一是行业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目前我市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相对失衡,一是特约维修趋于饱和,二是一、二、三类企业比例失调,三是一些很方便的快修店发展滞后。
二是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目前,我市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缺乏资金和相应的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粗放,浪费大,效率低,企业品牌知名度较差,市场占有率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连锁布局和服务,缺乏社区服务网络,更没有国际知名汽车服务连锁企业的介入,缺乏应有的技术标准、物流配送、人员培训等配套措施。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
三是金融危机对维修行业发展的影响。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逐步显现,汽车保有量的增速明显放缓,单车维修产值呈下降趋势,传统经营模式包括4s店经营模式的缺陷已经逐渐显现。
一是引导汽车4s店兼并重组、资源共享。汽车4s店是以汽车厂家的连销式品牌专项经营为主体,以整车销售(sale)、配件供应(sparepart)、维修服务(service)和信息反馈(survey)的“四位一体”为特色的综合性汽车营销模式。4s店的出现,对改变汽车维修服务理念,提升维修行业形象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4s店的一般固定资产投资要在1000至1500万元,流动资金要求在1000万元。随着国内汽车销售进入了微利时代,经销商已开始无法承担4s店高昂的投资费用,特别是一些品牌知名度不太高的4s店出现了业务“吃不饱”、人员显空闲的现象。实施兼并重组,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品牌优势,促进维修技术工人互相学习,共同掌握不同品牌汽车的技术特点、维修要领,在各个不同品牌的维修工间灵活调度使用,提高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是推动企业合作共赢、做大做强。目前4s店在市区已趋于饱和,而县区4s店相对较少。由于受到销售规模和资金的制约,县区要建4s店有一定难度,但是县区对某些品牌关注的消费群体并不少。因此,实施市区知名品牌企业与县区信誉好、有实力的企业实行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县区企业得到市区4s店的技术支持、质量支持、配件支持,按照4s店管理模式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达到4s店的服务标准,提供规范服务;有利于修理企业掌握质量保证期后的客户群,得到更多的客户信息,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4s店解决销售份额、配件库存、流动资金的释放;有利于品牌向周边辐射。实施市区知名品牌企业与县区信誉好、有实力的企业实行合作,可以实现汽车销售、维修服务双赢。
一是做到扶持本地大型维修企业,做精做强快修连锁业,研究制订有利于它们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快修连锁品牌的政策。
二是大型汽车维修企业具有先进、可靠的技术服务,可以为快修店提供技术支撑,让用户修得安心、称心。
三是大型汽车维修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可以忍受暂时的经营亏损,也有实力进行广告宣传,用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维修服务,以良好的社会信誉,形成自身的服务品牌。四是引进国内外著名品牌的汽车维修连锁服务企业登陆**,引导中小型维修业户向品牌连锁(加盟)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其吸纳三类维修业户从事连锁经营,从而实现专业化、集约化、连锁化、规模化、网络化经营,促进汽车维修行业均衡、协调一致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本地区行业结构情况,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科学引导行业发展。
一要严把市场准入关,针对我市一类企业偏多、单车维修产值逐年下降及4s店趋于饱和的情况,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从严控制一类企业准入,稳步发展二类企业,引导新申请的三类业户对照开业条件,从专项维修、快修入手,走汽车快修连锁发展之路,在城市中心区域范围内重点鼓励发展汽车快修连锁业户。
二要扶持优势品牌、建立诚信市场。结合每年度的维修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工作促进优胜劣汰,积极引导维修企业从数量的扩张调整为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市维修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服务品牌影响。利用媒体、网络、灯箱、户外广告牌等多渠道地开展宣传和品牌推广工作,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新闻媒体、相关部门的合作,主动沟通、加强互动和积极协调,认真宣传救援网络建设运行情况,正确引导救援和被救援,充分发挥维修救援网络的作用,使维修救援网络真正贴近社会、服务民众。
二是贯彻服务规范,实现服务五个统一。为保证救援网络朝着健康、有序、发展的原则,省运管局制定了《江苏省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服务规范》,统一服务电话,统一工作规范,统一收费标准和响应时间,统一救援标识及统一工作台帐“五统一”是江苏省机动车维修救援网络建设的要求,按照救援服务“五统一”的要求,全面规范救援服务,提升机动车维修行业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加强动态管理,确保高效运转。加强对救援服务中心和维修救援企业的监督检查,要抽查救援服务中心和入网企业救援服务电话的接通率、服务质量和收费行为,建立救援企业进入和退出机制,完善激励和惩戒机制;紧密结合维修质量信誉考核工作,完善救援企业考核机制,加强动态管理,切实提升救援网络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十七
科学发展观对各部门的工作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档案馆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实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落实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档案工作的开展,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
在一切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促进其他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可以保持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全面有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更科学地评价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业绩和管理水平,为其他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依据。众所周知,档案记录了组织的发展史,通过档案信息可以得知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研读相关档案信息,可以了解组织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取得的业绩,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组织发展提供重要资料。也就是说,通过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组织提供优质信息资源,可以让管理者依据信息总结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扬长避短,为今后的建设发展提供导向。并且还可以为社会、组织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更好地为组织的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档案管理工作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组织的其他工作相协调,对于组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档案管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对过往的信息进行记录与管理,由于人们对以往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其重要作用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在组织当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组织整个管理工作中通过被冷落,不被关心,处于边缘化的处境。由于在组织管理工作中得不到重视,也使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产生了对自身工作缺乏重视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一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工作开展得不及时,对于应该对哪些档案归档,哪些档案不需要归档,这些管理行为缺少相应制度的规范,因此便出现了组织各部门对于信息载体不能及时交接、流转,失挡、错档、误档、错档等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缺乏新理念的指引,部分管理者不注重学习,对于新介质的档案不能采取合理的管理方法,在档案管理的形式上、思想上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更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致使在管理中错误百出,甚至由于档案管理的错误影响到管理高层的决策的正确性。
3.1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模式。
档案管理工作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需要对各行业的重要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这些信息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人们对档案信息需求越来越高,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使档案管理从传统的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转变。贯彻科学发展观,并将其贯穿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有效化。在此基础上,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使档案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在档案管理中,要运用新的理念,采取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档案管理高效模式。当前时代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档案管理的智能化和开放水平。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强化发展意识,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新途径、新技能、新方法,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展档案发展的领域与空间。
3.2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档案管理的重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及个人提供有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信息保障。这也说明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所以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重要体现,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密切协作,使档案管理工作为社会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提供服务信息。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途径,档案管理工作中特别要注重贯彻这一理念,把人的管理作为档案管理的出发点与立足点,最重要的是把档案管理的目标定位在满足人的需要上,以这个为核心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出档案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特点,推动档案管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3.3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档案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到理念上创新、技术上进步,充分利用信息环境给档案管理带来的更广阔的空间,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所谓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求无论在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等方面都要有全面进步,而不要出现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发展的不均衡。目前档案管理中出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档案管理中实现了现代化的硬件建设,出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但是现代化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一些还处于沉睡状态。主要原因是档案管理部门与领导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还缺乏关注,档案管理理念还处于传统状态,跟不上当前技术的发展需求与档案现代化要求。另外档案管理的观念与技术没有及时跟进,思想意识与技术离现代化的操作要求还存在差距。档案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要有科学而长远的规划,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所以在对档案管理进行规划时,要根据科学的管理理论,进行档案工作的短期与长期规划,不但要有短期目标,还需要有长期目标,着眼于长期目标的实现做好工作,实现短期目标,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4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服务能力。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人的发展,档案管理者要掌握信息管理基础理论,树立科学的市场经济观念,提高价值观念、法制观念与大局观念,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加快档案信息市场化的进程,加速档案管理社会化步伐。二是学习新技术管理手段。通过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的检索水平,促进档案信息系统的网络连接,掌握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技能,促使档案管理系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三是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档案信息源于社会活动,又通过档案信息进行规范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进一步拓展档案服务范围,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息。四是要改变传统的服务状态,由传统的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不断推进档案的主动式服务进程,根据社会与部门的信息需求,主动推送档案服务信息,提高服务质量。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有效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要充分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快速地实现档案管理的学科化、现代化,推动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十八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指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必须把“好想法”与“好办法”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推动落实、促进发展。
一是坚持把推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发展永远是硬道理。惟有发展,才能切实增强综合竞争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二是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科学发展观以“创造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为指归,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又好又快发展,既关注社会财富的创造和涌流,也注重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既关注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也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均衡发展;既关注群众基本需求的满足,也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看项目投入数和经济增长率,还要看社会满意度和群众幸福感。
三是坚持把构建和谐作为不懈追求。当前,我们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改革成本和风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就业规模受到产业升级牵制、社会管理协调机制相对滞后等矛盾。只有坚持和谐共生的理念,把发展本身作为充满活力的系统来对待,既立足现实又前瞻未来,既顾及全面又善抓重点,既尊重科学又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要有长远眼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将现实工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联系,既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又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扎实抓好人才培养、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工程。
二要有全局意识。必须透彻地了解大势、把握趋势,从而更好地发挥优势、构筑强势。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一盘棋”全局,下好协调推进、竞相发展的每一着棋;学会“弹钢琴”手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抓好“牛鼻子”工程,以重点环节突破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且统筹考虑社会、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
三要有求实态度。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品格。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伟业皆成于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突出实践特色,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力戒虚、伪、浮、空,扎扎实实地抓好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
四要有创新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自然离不开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气魄,抓落实就失去了基础。要坚持用新理论谋划新思路、指导新实践,自觉革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落后意识,敢于打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机制和制度束缚,善于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勇担责任、甘冒风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要转变增长方式,强化内涵发展。围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的总要求,以“调优、调高、调轻”为取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政策引导、税收调节和考核约束,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实行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大幅度提升产业层次;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抓手,加快构建技术公共服务、科技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公共平台,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倒逼三大机制,全面实施减排治污、节能改造、循环经济示范等生态建设工程,大幅度降低资源环境成本。
二要统筹城镇乡村,推进协调发展。实施以城带乡战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建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与现代城市产业相融互补的机制,以现代农业提升第一产业,以特色经济增强农村实力,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双赢;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对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流向、流量实行统一调控和优化安排,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开掘潜力,激发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统筹城乡社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建设富庶、文明、田园秀美的城镇化新农村,让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要关注民生生态,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民生为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抓起。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十九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的安全风险堪忧,各类安全事故不断,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加强了建筑安全的管理力度,但仍然缺乏长效机制,管理漏洞不断,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除了发挥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外,还应充分发挥勘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主动性,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把人的安全始终放在首位,多位一体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1.1自然方面的风险宏观方面主要有恶劣的天气情况、恶劣的现场条件、未曾预料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未曾预料到的一些不利地理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微观方面主要是指施工现场条件特别恶劣,处于陡坡、隧道、潮湿或雷雨多发区,如无相应的防护措施,极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或是施工区域持续高温、多有凶猛动物、毒蚊虫等,易使员工受到袭击或伤害。
1.2社会方面的风险主要指政治方面的各种事件和原因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战争、政策多变、动乱等因素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也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一些建筑企业血本无归。
1.3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建筑企业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如汇率波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建材和人工费的涨落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行情等等。
1.4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项目有关各方关系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风险;或是在总体方案确定、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等方面,决策出现失误对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或是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合同条款不清楚导致企业损失;或是生产指挥不当、操作人员观察不够,导致机械设备损坏伤害现场人员等等。
1.5法律条文与实施方面的风险这方面,或是建筑行业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关法律的内容的频繁变化导致建筑企业无所适从,或是对相关法律未能全面、正确理解,工程中可能有触犯法律带来损失的行为等等。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再好再快的发展都失去了意义。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高度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用科学发展的行动实现将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制于行业特点、社会发展水平、管理乏力、工人素质、文化观念、监管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根据住建部的统计,20xx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84起、死亡478人,比20xx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20起、死亡人数增加25人,同比分别上升5.49%和5.52%。20xx年前三季度,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按照类型划分,高处坠落事故213起,占总数的55.47%;坍塌事故59起,占总数的15.36%;物体打击事故50起,占总数的13.02%;起重伤害事故31起,占总数的8.07%;机具伤害、触电、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等其他事故31起,占总数的8.07%。有效解决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问题,是摆在各个建设参与主体面前的一项艰巨课题。
由此可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必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加大重大环节的安全检查力度,确保较好的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的征途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摆在第一位。在工程建设领域,安全事故具有不确定性,一旦发生损失非常严重,而且往往带来人员的伤亡和负面的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改善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将建筑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全过程介入,全方位控制,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消除安全风险的影响。因此,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核心是以人为本,方法是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和全面管控。从全员参与的角度来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各参建单位、社会公众都参与到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从贯穿全程的角度来看,需要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都对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常抓不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从全面管控的`角度来看,需要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相统一,形成对建筑安全风险的全方位防控措施,随时做好应对预案。只有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渐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之路。
总之,影响建筑安全生产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只有全方位、多角度控制建筑安全风险,形成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长效机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摘要篇二十
艺术教育首先是思想教育、做人的教育,然后才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教育和训练,逐步形成大学生全面的审美观点、审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逐步实现众多艺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加大对社会各界的影响,进而提高国民素质。
艺术人才教育的发展,从全国来讲参差不齐,老校老专业教学条件比较好,基础宽厚,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高;新校新专业包括非专业院校的艺术类教育的教学条件比较薄弱,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比较低;从生源来讲艺术类生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加上扩招工作不断走向饱和,教学设施投入较少,使艺术人才教育的教学条件不足而不断增加教学的难度。随着全国各高校的不同程度不断的地发展,落后地区高校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就业的衡量条件却相同,特别是来自边穷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又特别是艺术类人才教育费用较高,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绪如学费、学习材料费用,设计类的专业还必须有电脑等学习条件,才能适应学习需求,这些都比其它专业的学生开支高得多。为了指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贷款、勤工助学的事务很多,无型中牵动着教育管理者的很多精力,在落后地区高校工作的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难度增加太多,导致落后地区的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无法与发达地区学生的素质教育相比。此外,长期学习艺术专业的学生养成了比较散漫的习气,在落后地区高校学习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再没有紧迫感,再不尽快使他们成才,面对竞争就更难以就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数高校更多的是重视利用特长生开展课外活动,轻视课程建设,轻视全体普通学生主要是通过艺术素质课程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能力,这将会影响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来衡量如何改变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普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才效率,努力弥补不足。就业竞争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竞争,而素质教育既是人类教育改革的自身需要,也是人们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迫切愿望。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过程,客观现实中,好的作用因素必然带来好的结果,坏的作用因素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由不全面到全面、由落后到先进的认识过程。从落后走向先进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规律,对艺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各项管理工作有别于其它专业大学生,特别是艺术实践能力训练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时刻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坚持实践出真知,做好理论上、思想上的引导工作。在这方面的工作,从大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对大一学生全面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让每名大学生学会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断规划调节自己的艺术人生路;对大二的学生要全面进行跟踪了解,充分让他们学会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要肯定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指出他们的不足,充分让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理论课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校园内外与专业学习有关的健康活动,让学生逐步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得到陶冶情操,特别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利用假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归校后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班主任特别是教师要全面加以指导;对大三的学生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要着重进行能力训练,凡是有机会都组织他们制作作品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的比赛活动,在参赛活动中开阔视野,查找自己的不足,增加紧迫感;对大四的学生要全面引导他们进行毕业设计、毕业创作的规划实施,特别是加强毕业后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让大四的毕业生尽快提前就业,尽而实现先实践先真知。
二是坚持培养好学生干部,点面结合,先进带后进,后进变先进。选好、培养好、用好各个工作岗位的学生干部,实现在校生中的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联的自主管理,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相处、和谐发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一切工作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培养人才这个中心,培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人才,需要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是学校各个工作岗位的领导和教师的问题,大量的工作还要依靠学生来完成,这就需要每年选好、培养好、用好各年级各班级的学生干部。
三是坚持培养优秀分子入党,评优、表彰先进,严格把好利益关口,全面树立良好的学风,使他们在学生群体中起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实践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使人的感性的本质得以生成和实现的活动,也就是人的感性的本质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活动。人们每次的成功实践都是来至于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知识做指导,从知识走向实践,培养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艺术人才,必须以艺术文化为核心,这就只有重视大学生的艺术综合知识的学习教育,我们才能把培养科学家和艺术人才不再对立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优秀素质的艺术人才,通过以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对综合素质的形成将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艺术人才的教育引导学生从知识走向实践:
一是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渗透,促进学生行为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艺术形式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不仅是生动活泼的,而且能从意识层面进入无意识层面,学生的作品在不同级别参展中获奖率较高,让学生在成功面前烙印深刻、终身不忘,增强信心,追求健康,追求先进。
二是坚持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感性教育,学生的感觉活动也会丰富学生的智力认知素质。在进行频繁的艺术教育活动中,不仅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加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与动作记忆力,从而有力地推动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是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自然性、整体性,促进艺术训练的加强与深入。艺术活动是全身心活动,不仅动脑,而且动手以及全身。就脑的活动来说,它是左右脑的交替运动,因此,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自然素质的形成,诸如,脑的灵活性、视野的灵活性、手的灵活性。促进视觉型、动觉型、听觉型、触觉型等的发展。
四是实施艺术文化素质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促使学生创造新意识能力的形成。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均有创新特色,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创作可以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艺术活动还能在无意识的层面上推动学生的艺术兴趣、审美需要、自我社会实现需要的发展,不断丰富学生情绪与情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五是坚持科学教育的艺术教育,会促进学生理性素质的形成。在这类重要的素质系统中,不仅包括学生的逻辑记忆力、逻辑思维力,还包括高层次的需要与情感品质以及他们的审美人生观与价值观。并通过艺术文化素质的积淀性与意涵性,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从而使低层次的感性素质系统与高层次的理性素质系统产生不可分割的互补性。
艺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与技巧,而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掌握首先是从个体开始的,这种个体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掌握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个体适应社会的需要影响着群体的发展,不断转变为提高全体国民的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国民整体素质是每个国民素质的集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每个国民的文化艺术素养,从而提高每个国民的整体素质,最终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加强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说,文化艺术教育在培养多种素质方面特别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方面,显示出多样的价值与功能。
[1]陈曦主编。《寻求未来的足迹》,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次印刷。
[3]刘华山主编。《大学教育心理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第3次印刷。
[4]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10月第1次印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92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