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6:45:12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汇总16篇)
时间:2023-11-18 06:45:12     小编:纸韵

教案旨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为教师提供教学的具体操作指导。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选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给您带来启示。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二

教学目标:。

3、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谈话。

师:你们快要毕业了,我们班级陈艾菲的妈妈为我们班级的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对!是一本长方体的相册,里面有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照片。

多媒体:相册。

2.引题。

师:你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什么有关呢?

师:小组可以先讨论讨论,再把算式写在纸上,贴到黑板上来。

2.分组合作进行计算。

3.小组讨论并把算式贴在黑板上:

方法一:30×28×2+30×5×2+28×5×2。

方法二:(30×28+30×5+28×5)×2。

4.在完整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注意写“解”,单位。

5.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般有哪几种方法?

(根据总结,演示多媒体)。

6.练习:

师:老师的难题解决了。那你们昨天不是回家测量了长方体形状物体的长、宽、高,现在你们给同桌求它的表面积好吗?注意只列式不计算。

出示几份学生计算物体的表面积:

(1)餐巾纸盒。

问:求餐巾纸盒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

(2)大橱。

问:求大橱的表面积有什么用呢?

7.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了什么问题呢?

8.这里有个长方体,看看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1)已知长方体的长2厘米、宽7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表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a.2×7×2+6×7×2+6×2。

b.(2×7+2×6+6×7)×2。

c.2×7+2×6+6×7。

(2)给一个长和宽都是1米、高是3米的长方体木箱的表面喷漆,求喷漆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

a.(1×1+1×3+1×3)×2。

b.1×1×2+1×3×4。

c.1×1×2+1×4×3。

问:那2、3、两个算式有什么道理呢?小组可以先讨论讨论。

师:先说说1×1×2+1×3×4有什么道理?

(多媒体演示)。

师:那1×1×2+1×4×3有什么道理呢?

生:1×1×2求的是上下底的面积,正方形的边长就是长方形的宽。1×4就是4个长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长,×3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4m,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

a.4×4×4 。

b.(4×4+4×4+4×4)×2。

c.4×4×6。

问:为什么第3个答案也是正确的?

(多媒体演示)。

9.问: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本领?

完整板书:和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小组讨论)。

生:计算的结果是能做成的。

生:6×6=36(平方分米)。

(4×1.5+4×2+2×1.5)×2=34(平方分米)。

师:铁皮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书箱的表面积是34平方分米,看来是够的,那老师就开始做了。

(教师演示)。

问:不够了,为什么会不够呢?

问:那怎么办?

生:把旁边多余的切下来移到左面这里,用焊接的方法拼起来。

师:所以在制作物品的过程中,还不能单看表面积的大小是否合适,还需要考虑到其他种种因素,我们不能把所学的知识生搬硬套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课后拓展练习:

多媒体出示:一个火柴盒。

师:我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请同学们课后来解决好吗?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解决。明天上课时我们来作交流。

五、课堂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三

投影出示练习六第l题。

解答练习六第2题,步骤同第1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往往不是算长方体的每一个面的面积,而是需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出示例3。

学生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让学生看第25页例1下面的“想”,并填好空。然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6×5×2+6×4×2+5×4×2+6×4。

提问:6×5×2、6×4×2、5×4×2分别求的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边在算式下标明上下、前后、左右,接着,让学生检查一下,有没有漏算或者重复计算的面,然后让学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填在书上。

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列式呢?

同桌同学讨论,解答。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算式:(6×5+6×4+5×4)×2。

提问:问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以2?

学生用以长方体教具演示帮助学生回答,然后,将黑板上的原长方体的展开图的前、下、右面裁下,与左、上、后面进行重叠,帮助学生弄清道理。

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方法,实现算出前面、右面、下面的面积再乘以2。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根据乘法分配律变成的。)。

提问:哪一种方法更渐变?(第二种)。

前左下。

的宽找错了)。

接着,教师小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关键的事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

三、课堂练习。

做例1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然后汇报解法,并说出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要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五、布置作业。

练习第3、4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的含义,统一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旁批:

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棱顶点长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习: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独立观察提纲: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面棱顶点正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七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下面的实物.。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引入:这一单元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先学习对长方体的认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

1、教师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并让学生摸一摸.。

2、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

3、提问:6个面中有没有不都是长方形的情况呢?

(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还有什么特征呢?(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二)认识长方体的棱.。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棱.。

2、让学生把直尺放在棱上,发现直尺平平的.说明棱是直的,是线段,可以度量.。

3、提问: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也可用同一颜色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标出来.数出每组各有4条棱,有3组,一共有12条棱.(板书:有12条棱)。

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板书: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三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顶点.。

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板书:有8个顶点)。

(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五)认识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

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六)教学识图,发展空间观念.。

1、让学生把长方体学具放在课桌左上角,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几个面?

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内容及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2)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与宽。

教学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展开的教具、视频展示台。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

(1)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积相等?

(3)填空:

上、下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这个长方体   左、右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前、后两个面的长是       宽是       。

3、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

二、实践探索。

1.个别学习-------表面积的概念。

(1)老师和同学们都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在上面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在6个面上。

(2)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剪开并展平。

(3)你知道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什么吗?

学生试着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塑料片的面积。

(1)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是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实践。

做第2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列式算出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

结论:

=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五、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第1、2题,学生口答,学生讲评。

六、课后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3、4题在作业本上。

旁批:

后记: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九

课题二: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1、        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   3   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 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

1.初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感知它们的特征。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形体。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各种正方体、长方体积木及玩具。

一、通过小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前几天森林里刮大风,把小兔子家的房子吹倒了,小兔子非常着急,怎么办呢?(小朋友帮助小兔搭房子)二、引导幼儿观察搭房子的材料--积木,认识正方体、长方体。

2.请每个幼儿拿一块积木,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拿的积木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先让幼儿自由讲讲,再请个别幼儿回答)(二)引导幼儿数一数手里的积木一共有几个图形组成。

1.师: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组成的,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正方形组成的,也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你能告诉我,你的积木上一共有几个图形吗?(幼儿数,老师观察)2.请用不同方法数的幼儿倒前面来示范数。

3.全体幼儿用与刚才不同的方法再次数数。

(三)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面的形状。

2.小结: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长方体,由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正方体。

三、帮小兔子搭房子。

1.师:现在,就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来搭房子吧,要搭得既坚固又漂亮。(幼儿建构房子)

2.参观房子,说一说搭房子的积木是什么形体的?

四、迁移经验,运用自己感知的正方体、长方体的特征判断自己的礼物是什么形体。

2.分别请拿正方体礼物的幼儿和拿长方体礼物的幼儿到前面来,其它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五、活动延伸请幼儿课后在幼儿园、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然后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第25页至26页和练习六第1~4题。

:使同学获得长方体、正方体的外表积的概念,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初步学会长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培养同学的概括、推理能力。

: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外表积展开的教具,同学每人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和火柴盒各1个。

一、复习和准备练习。

1.练习六第1题。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

2.指出以上各长方体前面的长和宽,并口算出前面的面积。

3.练习六第2题第(1)题。把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同学指出一个长方体右侧面的长和宽,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再指名说出算式一起订正。

4.练习六第2题第(2)题。把同学分成三组,每组同学指出一个长方体上面的长和宽,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它的面积,最后指名说出算式并进行订正。

二、新课。

(1)引导同学观察自身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并依照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让同学分别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外表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2)引导同学观察自身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并按要求操作: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然后回答问题:

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正方体有几组面积相等的正方形?

让同学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正方体外表积教具展开贴在黑板上。)。

(3)教师指着两个展开图说明: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外表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

2.教学例1:长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要计算长方体的外表积。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例1的题和图。

(2)指定同学读题,复述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提问: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什么?(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外表积。)。

(4)让同学打开课本看第26页例1,边观察长方体边考虑,然后在课本上填写。

(5)订正计算结果。先依次订正上下、前后、左右每个面的长、宽和面积是多少,再订正长方体的外表积。着重提问:每一步连乘表示什么?同学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如下:

6×5×2+6×4×2+5×4×2。

上、下两面前、后两面左、右两面。

面积的和面积的和面积的和。

(6)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自身做做看。独立解答后,集体讨论进行订正。着重讨论为什么先算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6×5+6×4+5×4)×2。

上面前面左面。

面积面积面积。

(7)引导同学比较后提问: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算出上、下面的面积和,前、后面的面积和,以和左、右面的面积和,然后加起来。第二种方法是先算上面、前面、左面三个面的面积和,再乘上2。)。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

引导同学说出: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改变成第二个式子。第二个式子更简便些。

(8)小结:

从上面的计算中看出,计算长方体外表积时最关键的是找出什么?(引导同学说出:要正确找出3组面中每个面的长和宽,就容易算出每个面的面积和长方体的外表积。)。

(9)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

先要求同学独立列出算式,一起订正,提问:“先找哪组面?再找哪一组面?最后找哪一组面?”然后再让同学解答出来。同学完成书上“做一做”的题目后,还可以丈量自带的火柴盒的长、宽和高,算出它的外表积。

三、本课小结。

提问: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正确计算长方体外表积的关键是什么?”

四、安排作业。

1.阅读课本第25~26页。

2.在练习本上做练习六第3题和第4题。

(一)教学要求。

1.使同学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外表积和体积(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和容积单位(升、毫升),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名数变换。

3.使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说明。

同学在低年级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在前面几册教材中还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以和它们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本单元教材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同学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同学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同学对自身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同学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这一单元共分成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

教材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墨水瓶盒、罐头盒、排球等实物,说明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而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使同学从直观上初步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接着,要求同学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指出在这些立体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并拿一个长方体来仔细观察,笼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让同学通过观察一些正方体实物,笼统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把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说明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渗透了集合思想。为了使同学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同学自身多动手,除了让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同学动手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是在同学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外表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这局部内容,还可以加深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材先通过让同学操作,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6个面展开,协助同学认识外表积的概念。这样可以把外表积的概念与刚刚建立起来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很好地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外表积做好准备。接着,通过例1和例2,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方法。

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外表积的计算,教材中没有分别总结计算公式。这样做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而且有助于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去想计算的方法。由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例如粉刷房间的墙壁,做不带盖的长方体铁皮桶等,就要具体考虑需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教材中通过例3,协助同学考虑怎样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同时加强了这方面的练习,防止同学生搬硬套计算方法。

体积对同学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里,教材先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说明物体占有空间。然后又通过观察火柴盒、工具箱和水泥板等物体,说明每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进而引出物体的体积概念。接着,说明为了计量物体体积的大小,必需要规定计量体积的单位,并通过实物或教具让同学认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在此基础上,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里,教材仍然强调了让同学自身动手操作,通过用方木块拼摆长方体,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引导同学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接着,再类推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把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这是所有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也为以后学习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后,教材利用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同学推导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样布置既分散了难点,又便于同学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同时也为以后实际计算时灵活处置计量单位做了准备。接着,教材又介绍了容积的概念,以和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为了防止同学把体积和外表积的概念混淆起来,教材中加强了这局部知识的对比练习。教材第44页先引导同学把这些知识进行复习,然后通过例7让同学独立练习,以加强同学对体积和外表积的理解和区别。

在本单元的教材中,还出现了用字母表示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在习题中布置了少量用简易方程解答的有关体积的题目,以复习巩固以前学过的一些代数初步知识。

教材说明。

这局部内容是在同学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材先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物体,如墨水瓶盒、罐头盒、魔方玩具等,说明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不同,再让同学根据以前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指出哪个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这样有利于同学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同学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然后,教材通过例1,让同学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细致地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同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笼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里只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在这基础上,教材又通过例2,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使同学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让同学进一步进行笼统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接着,教材又通过魔方玩具和医用橡皮膏盒等形状引出正方体的概念,并让同学拿一个正方体的纸盒来观察,笼统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最后,让同学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做一做”中的习题是让同学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外表积做了初步的准备。

在练习五中,首先通过让同学观察和丈量实物的长、宽、高,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来加深同学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例如,第1、2题和第5、6题。接着,又把一个长方体和它的每个面联系起来,让同学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第3题和第7题要求同学说出图中长方体每个面(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就要求同学能把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对应起来,一方面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也为计算外表积做些准备。第8题是在前面各题的基础上再加深认识,并算一算向上的面的面积。

1.这局部内容可以布置2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2.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前,可以先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接着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如纸盒、罐头盒等,让同学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向同学说明,以前学习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而现在看到的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由于同学以前已经初步认识过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时可以让同学在出示的实物中,找出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3.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由于同学对立体图形还不够熟悉,应该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最好让每个同学都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或其他长方体的实物,引导同学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依照教材上的例1,让每个同学都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来观察。先引导同学认识长方体的面。可以让同学拿着长方体实物,依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先数出一共有几个面。再引导同学观察每个面的形状,说出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同学比较各个面,提问:“有没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逐步引导同学笼统概括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接着引导同学认识长方体的棱。可以让同学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做长方体的棱。还可以让同学用直尺放在棱上,说明棱是直的,因此棱是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再让同学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在同学数的时候,可以启发同学想一想,怎样数才干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同学把棱分成三组。教学前,教师可以把教具中每组互相平行的棱各自用同一种颜色标出来,让同学数一数每组中各有几条棱,再算出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然后让同学用尺量一量每一组中棱的长度,说说发现了什么。最后,引导同学得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也可以简单地说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认识长方体的顶点时,可以让同学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做长方体的顶点。再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数顶点时,也应提醒同学用一只手拿住长方体不动,依照一定的顺序数。

最后,引导同学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接着,教师可以依照教材上的例2,用木条(或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同学观察,以突出长方体中12条棱的关系。先引导同学观察,一个长方体中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然后再引导同学观察,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这几条棱的长度怎样?相交于其他顶点的棱各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说明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知道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为了协助同学正确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让同学把长方体横放、竖放、再侧放,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让同学说出它的长、宽、高。这样既可以防止同学死记硬背什么叫做长、宽、高,又可以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教学长、宽、高的概念以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长方体的直观图,使同学学会看图,指出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在这之后,可以让同学完成第21页上的“做一做”,并指导同学做练习五中的1~3题。

4.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参照长方体的教学,由观察实物开始,逐步笼统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应注意向同学说明,由于正方体的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在这以后,可以指导同学完成第22页的“做一做”,并进行一些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重点

理解底面积。

仪器

教具

投影仪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1.做第20页的“练一练”。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三的第9、10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做练习三的第11、12、1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棱顶点长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习: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面棱顶点正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习。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2、能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形体。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各种正方体、长方体积木及玩具。(积木四散放在幼儿座位后面。请配班老师在幼儿搭好房子回座位后将玩具放在幼儿的椅子下面)。

师:今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前几天森林里刮大风,把小兔子家的房子吹倒了,小兔子非常着急,怎么办呢?(小朋友帮助小兔搭房子)。

(一)认识搭房子的材料。

1、师:我们一起看看搭房子的材料是什么呀?这些积木都一样吗?

2、请每个幼儿拿一块积木,看一看、摸一摸自己拿的积木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先让幼儿自由讲讲,再请个别幼儿回答)。

(二)引导幼儿数一数手里的积木一共有几个图形组成。

1、师: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组成的,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正方形组成的,也有的小朋友的积木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你能告诉我,你的积木上一共有几个图形吗?(幼儿数,老师观察)。

2、请用不同方法数的幼儿倒前面来示范数。

3、全体幼儿用与刚才不同的方法再次数数。

(三)引导幼儿观察每个面的形状。

2、小结: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长方体,由六个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的形体是正方体。

1、师:现在,就请小朋友用这些材料来搭房子吧,要搭得既坚固又漂亮。(幼儿建构房子)。

2、参观房子,说一说搭房子的积木是什么形体的?

2、分别请拿正方体礼物的幼儿和拿长方体礼物的幼儿到前面来,其它幼儿检查是否正确。

请幼儿课后在幼儿园、在家里找一找,有哪些东西也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然后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初步掌握长方体的概念,建立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复习。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都有哪些图形呢?

二、新授。

1.导入。

教师出示教具,导入新课。

2.学习长方体的特征。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3.教学例2。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图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不是长方体,是长方体的指出它的长、宽、高。

2.判断题。

(1)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有可能相邻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3)长方体的每一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3.说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第1、2、3题。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复习。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一般都是()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面积相等;()长度相等。

2.有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它所有棱的棱长之和是()。

二、新授。

1.展示动画图像:

(1)将长方体的.较长边缩短,使长、宽、高都相等。

(2)将长方体的较短边延长,使长、宽、高都相等。

2.观察学具正方体。

3.继续展示动画图像,进一步明确:

(1)正方体的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相等;

(3)有8个顶点。

5.填表。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2)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2.一个正方体每条棱长3分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多少分米?

3.用一条长48厘米的铁丝折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业:第23页4——10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个面是正方形。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9298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