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初中散文(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6:49:13
元宵节初中散文(汇总19篇)
时间:2023-11-18 06:49:13     小编:碧墨

学会信任自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心。而且,必须强调的是这些总结范文是作者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一

今天是正月十四。今晚华灯初上,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在马路两旁、人行道边,甚至连路灯上都有一个个漂亮、秀气的花灯。家家户户也都挂起了红灯笼。夜晚,那一盏盏花灯闪亮时,是多么让人愉快!

我和妈妈从市委往家走,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城建局和公安局门前了。城建局门前人山人海,交通都堵塞了。各种各样的花灯非常好看,有孔雀开屏灯、年年有余灯、童男童女灯……最引人入胜的是一只超级大的老虎,它的眼睛硕大,张开的嘴巴甚至能让我在里面躺下睡一觉!大家纷纷在“老虎”前拍照留念。

公安局门前的灯也是车水马龙,人们也是在门前拍照留念。最特别的是公安局门前的灯笼了。各式灯笼大大小小,在大门的正上方有一个体形硕大的灯笼,里面十几个小灯泡,我就奇怪:这么大的一个灯笼,灯泡不会掉下来吗?困惑的我抬起头打量着它。啊,我看到大灯笼里还有一个小灯笼!噢,原来如此。元宵节除了看花灯就是猜灯谜了。我家门前就有猜灯谜的地方,猜对一个还有奖品呢!

今天一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猜灯谜。我猜中了好几个,到了兑奖处兑了七道,结果全对了!经询问才知道奖品是围裙和袖套,虽然不太满意,但我还是抱着七套奖品开心地回家了。

分配奖品啦!“奶奶家两套、姥姥家两套,大伯家一套……”忙得不亦乐乎。元宵节的夜晚,我希望老师能布置一项特殊的作业——看月亮!由于十五的晚上,大家都在急急忙忙地收拾开学要用的东西,哪有闲功夫看月亮呀!再说了“十五有月亮十六圆”嘛!

祝大家元宵节开心、快乐!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二

作文。

怎么写?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元宵节作文初中,希望能够帮到您!

在我的家乡,讲究的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所以在这两天的夜晚,家里的灯是要长明的,为了确保十五的灯能长明,正月十三这天还要“试灯”,就是把各屋的灯点亮至少一柱香的功夫,试灯这天,出了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夜。

到了十五这天,主妇们要早早起来做饭,敬过菩萨祖先之后,一家人迅速吃完饭,换上新衣去上坟。家乡人讲,上祖坟要图早,谁家能抢到第一去拜祖坟,这家一年就会走好运。上坟的时候,大家族的成员会结伴前往,浩浩荡荡的十分壮观。到了坟前,烧上纸钱点上香后,每个人就轮番磕头,求祖先保佑。由于村里每个时期选择的坟地不一样,每家的祖坟都分布在各个地方,拜完一个再去拜另一个。我太爷、太奶和爷爷的坟在文革期间都被平了,所以只能在大致的地方划个半圆圈烧些纸钱给他们,据说现在立碑了,爷爷奶奶就可以一起拜了。拜完自家的祖坟,再去拜外婆家的,我家离外婆家不远,所以我们小孩子也跟着去,离得远的,由父母去拜就行了。由于我有个伯父在外乡生活,我姨家离外婆家较远,所以他们上坟之后都要到我家吃午饭。妈妈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做好春饼,家乡过年前会准备很多半成口的菜式,如肉糕、鱼丸、肉丸、鱼面、酥鱼、蛋卷等等,客人一来,很容易的做出一桌菜,主食就是春饼和汤圆。吃过午饭,这一天就没什么正事了,大人小孩都抓紧年的尾巴起劲的完。南方的农民辛苦,一年没多少清闲的时间,小时候就盼着过年的时间长一些,最怕听到妈妈说:“年过月半尽啦,该干活了!”

我已经有十多年没在家过元宵节了,这次回家看到过年的风俗依然没变,想必十五的风俗也是一样吧,毕竟在过节的时候祭拜祖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只不过选择的时间不一样罢了。

我喜欢家乡那种重视过年的气氛,虽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吃什么平时都能吃到,可是过年前一家人在一起做着各种准备,不也显得很温馨吗?古老的风俗不能丢,丢了,返乡的游子就找不到根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老百姓常说元宵节一过,这新年也就算过完了。还沉浸在新年气氛中的我,既盼望元宵节早点来到,好欣赏到许多美丽的烟花和漂亮的花灯,可又不想这么早就和新年说拜拜,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新年的闭幕曲。

今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天一擦黑,我就早早地站在楼顶的平台上,凝神谛听那第一声鞭炮响。大约五点半左右,第一声鞭炮响了,它像是元宵节节日演出的报幕员,拉开了整场节日烟花盛宴的帷幕。一开始先是“噼噼啪啪”的响声由远至近,此起彼伏,那是小鞭炮在调皮地敲打着锣鼓;随后二踢脚那响震天空的声音,像击鼓乐一样,将这整场盛宴渐渐带入佳境;最耀眼的当然数那“主角”的登场,几声巨响,空中绽放出无数火树银花,那是有许多人家在燃放礼炮和烟花弹,灿烂的烟花弹亮彻了夜空,仿佛身处白昼,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啊!我睁大双眼紧盯着天空,不愿放过每一幕美妙的演出……一会儿,烟花盛宴结束了,整个世界寂静了许多,让人觉得像是来到了另一个空间,耳畔仿佛传来星星和月亮的呢喃细语。但是,天空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单调,很快,天边飘过来几个亮点,并且越来越多,我好惊奇,仔细地盯着:来了,来了,飞到我这边来了。哦!原来是许愿灯,一盏、两盏、三盏……飞在前面的一共有九盏。紧接着,近处又升上了一些,在晚风的催动下,它们像一群小鸟,快速地向同伴们飞去,它们在空中嬉戏、追赶,像一群快乐的孩童,我目送了一群又一群。

按捺不住好奇,我也买了一只,拆开包装袋,展开灯,缠好方形燃料,用蜡烛点燃了它,只见原先蜷缩的纸灯在热气的作用下开始膨胀起来,而且越来越大,不一会儿,我就按不住它了,于是我拎着灯的两只角,慢慢地松开了手,只见它缓缓地飘了起来,越飘越高,我望着那它,默默地许了个愿:“我希望……”。

街头上,还有不少小朋友在家人的陪同下,提着形形色色的花灯,流连忘返……元宵节结束了,春节也就结束了。时间不等人,我也进入小学阶段最繁忙的一学期了,我得好好学习,在新的一学期里永不停步,奋勇向前。

要问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节日?那当然是元宵节了。因为元宵节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元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看到好看的灯展。

虽然今年的元宵节已经过去了,但是那时的场景却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元宵节的那一天可热闹了。为此,姥姥、姥爷和弟弟也来我家和我们一起过元宵节。

晚上吃过元宵后,我们一起来到广场看灯展。到了广场,映如我眼帘的是来来往往的人群络绎不绝,环绕广场四周的好几圈的灯笼让人眼花缭乱。我们迫不及待的走进第一圈观看灯笼,这一圈都是各个单位的。第一个灯笼是一只小巧玲珑的兔子灯笼。这是房地产公司的。红宝石的眼睛下有一张要说话的三瓣嘴,竖起的耳朵好像正在听人们的赞美呢!真是非常的机灵可爱。第二个是自来水公司的灯笼,形状是一滴水,虽然简单,但是也非常的漂亮。估计自来水公司的人们是告示着我们要节约用水呢!随着拥挤的人群我们终于走进了第二圈,第二圈是各个学校的灯笼。第一个是北二小学的灯笼,它的形状是一本书,书上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字样,可见是让我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祖国做贡献呢!第二个是我们奋斗小学的,是用我们奋斗小学的标志做成的灯笼,可见处处都要体现我们奋斗的精神。上面由红色、黄色和绿色环绕着,美丽极了。看了使人非常的振奋。我们看得入了迷,不知不觉就走进了第三圈了,第三圈是各个图书社的灯笼。第一个是新华书店的,新华书店果真名不虚传,是一只威武的猛虎,这只猛虎是多么的逼真呀!预示着他要在图书行业要像猛虎一样独领风骚了。可惜,弟弟偏偏在这个时候想睡觉,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灯展会场。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三

每年的元宵节都很热闹,有各种形状的花灯被小朋友提着,有美丽的烟花,还有叔叔们舞动的巨龙。许多小伙伴在一起相聚,使我十分开心的。可今年的元宵节冷冷淡淡,不再有小朋友提着花灯,也不再有人跟着龙跑,从傍晚开始一直下着大雨。

元宵节前,我准备了鞭炮。烟花……迎接元宵的物品。而且不断地想象:元宵节那天,我一到综合楼就会有许多小伙伴相聚,然后一起放烟花和鞭炮,一起游戏;再一起到桥头迎接“龙”,与爸爸妈妈到佳洁超市旁观看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烟花,接着,我和妈妈一边看花灯,一边跟着“龙”。等龙来到我们家的楼下时,爸爸会立刻放响一串鞭炮的。

可元宵节傍晚却下起了大雨。我和妈妈坐在电视前,观看着八点钟开始的元宵晚会。突然,外面响起了烟花声,我和爸爸立刻到阳台去观看,只见远处的村里放出各种美丽的烟花:有红色的,有黄色的,有粉色的……各种各样,五光十色,十分美丽!我和爸爸一直在阳台上观看着。时间过地真快,一下子就到了九点多。

“这么迟了,“龙”怎么还不来?”爸爸着急地说。

“可能不会来了吧,下这么大的'雨。”妈妈回答。

可是,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说话间,“龙”来了!

我和爸爸立刻叫来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妈妈。过了一会儿,一家人都站在了阳台上。在烟花的响声中隐隐约约听见了舞龙的罗鼓声和迎龙的鞭炮声。渐渐的,我看到了双眼发光的巨龙在小区各楼间游走着。龙走到哪儿,鞭炮声就响到哪儿。我观察了一下天气,天空中还下着中雨。于是我想:“舞龙的叔叔们真辛苦,哪怕下再大的雨,元宵节,还是要把龙舞出来,真是太了不起了!”想着想着,“龙”舞到了我们的楼前,爸爸立即将鞭炮拿到一楼放响。我和妈妈在五楼热情地观望。

今年的元宵节虽然没有花灯,也没有小伙伴们相聚着跟龙摸龙,但我还是感到很吉祥,因为有不怕困难的叔叔们为我们舞出了巨龙,送来了祝福,都说“龙”是送雨的海洋之主,也许,是巨龙将一年的雨水先送来了,预示着一年的丰收即将来到。

“雨中的元宵节,一样快乐。”我对爸爸说。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四

吃元宵,品元宵,元宵佳节香气飘。猜灯谜,耍龙灯,喜气洋洋好心情,傍晚,我和家人一起到龙川广场玩。

广场上人山人海,街道旁挂满了花灯,有飞龙喷火灯、狮子玩球灯、鲤鱼吐珠灯,真是千姿百态。最美的要属金猪灯了,它是用几根铁丝做的,身体是几块金沙布,它的脸上还挂着几丝笑容,真可爱!我挑了一盏荷花灯,是用塑料做成的,碧绿的'荷叶衬托着粉红的荷花。煞是好看,一按按钮,荷花中间的灯泡就会散发出粉色的光,还有动听的歌呢!

啊,那边在猜灯谜呢!瞧,火红的纸片透过灯光,整个广场都被喜庆包围着。人们正在一张张纸片前,有的挠挠头,有的安静地思考。猜中了,还可以兑奖呢!我猜中了一条字谜,获了奖,高兴得手舞足蹈。

天色渐晚,月亮悄悄爬上了树梢,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月亮象征着团圆,它如同清澈的湖水,又如同一个银盘,光彩照人。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五

正月十五那一天,我们一家人要吃元宵,姥姥、姥爷就得忙着做元宵。

首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糯米面,然后,揉成一个个小圆球,再拍扁,加上馅,捏好撮圆后煮熟就做好了。姥姥、姥爷把元宵端上桌,我们坐在桌边吃元宵,我尝了一口说:“这是我吃过的吃的元宵了。”

姥姥、姥爷高兴得说:“谢谢你的夸奖,那就多吃点吧!”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六

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所以在我家乡的小城,元宵节这一天非常热闹,人们都会到街上去看灯会表演,延庆的秧歌、旱船可是很出名的.。

那天一大早,我和妈妈、姥姥就来到了街上,大街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你看龙灯舞的风风火火、跑旱船的是那么高兴、扭秧歌的是那么兴奋、踩高跷的技术更是高超,竟然可以空中翻跟斗。观看的人群更是不分男女老幼满面春风,夹杂着震天撼地的锣鼓声,欢乐的气氛沸腾到了极点。

赏灯回来,肚子也饿了,丰盛的午宴中最让我留恋的是那圆圆的汤圆,圆圆鼓鼓的汤圆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我爱家乡的元宵节!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七

在我的家乡,讲究的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所以在这两天的夜晚,家里的灯是要长明的,为了确保十五的灯能长明,正月十三这天还要“试灯”,就是把各屋的灯点亮至少一柱香的功夫,试灯这天,出了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夜。

到了十五这天,主妇们要早早起来做饭,敬过菩萨祖先之后,一家人迅速吃完饭,换上新衣去上坟。家乡人讲,上祖坟要图早,谁家能抢到第一去拜祖坟,这家一年就会走好运。上坟的时候,大家族的成员会结伴前往,浩浩荡荡的十分壮观。到了坟前,烧上纸钱点上香后,每个人就轮番磕头,求祖先保佑。由于村里每个时期选择的坟地不一样,每家的祖坟都分布在各个地方,拜完一个再去拜另一个。我太爷、太奶和爷爷的坟在文革期间都被平了,所以只能在大致的地方划个半圆圈烧些纸钱给他们,据说现在立碑了,爷爷奶奶就可以一起拜了。

拜完自家的.祖坟,再去拜外婆家的,我家离外婆家不远,所以我们小孩子也跟着去,离得远的,由父母去拜就行了。由于我有个伯父在外乡生活,我姨家离外婆家较远,所以他们上坟之后都要到我家吃午饭。妈妈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做好春饼,家乡过年前会准备很多半成口的菜式,如肉糕、鱼丸、肉丸、鱼面、酥鱼、蛋卷等等,客人一来,很容易的做出一桌菜,主食就是春饼和汤圆。吃过午饭,这一天就没什么正事了,大人小孩都抓紧年的尾巴起劲的完。南方的农民辛苦,一年没多少清闲的时间,小时候就盼着过年的时间长一些,最怕听到妈妈说:“年过月半尽啦,该干活了!”

我已经有十多年没在家过元宵节了,这次回家看到过年的习俗依然没变,想必十五的习俗也是一样吧,毕竟在过节的时候祭拜祖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只不过选择的时间不一样罢了。

我喜欢家乡那种重视过年的气氛,虽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吃什么平时都能吃到,可是过年前一家人在一起做着各种准备,不也显得很温馨吗?古老的习俗不能丢,丢了,返乡的游子就找不到根了。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八

龙年元宵节过去两个多月了,但忆起那天的情形,有一些感受似乎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发酵,这几日越发地膨胀起来。

我来h城已经五六年了,每逢元宵佳节,由于独在异乡,或参加单位的一些宴请,或加入大哥大嫂的家宴,或独自一人举杯小酌,亦聊胜于无。这些倒也没有什么,只是今年的元宵节,似乎显得格外的热闹,而那热闹之中,仿佛让我体味到什么,心情也不知不觉显得有些复杂起来。

那日下午快下班的时候,大嫂打电话给我,说下班后可乘她的车去饭店过元宵节。与往年一样,我自然欣然前往。近一两年来,我一直住在大哥的一所老屋里,他们已搬出好几年了,但老屋里尚储藏了一点不错的白酒,如十年、二十年陈酿等。那天我与大嫂在去饭店之前,大嫂开着车转弯去了老屋,取了一箱子二十年的陈酿,以备宴用。

待到饭店时,大哥已在那里了,而我看到更多的则是大嫂娘家的人,什么她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侄儿侄女们,加上小孩等估计至少有二十多位,几乎成了她们的家庭大聚会了。开宴之前,交谈声,与服务员的点菜声,小孩的喊声,连成一片,可谓热闹喧天。而反观大哥这边,则只有我一人而已,弟在年前已回老家了,那一刻显得我们十分地孤单与冷清。这不禁让我想二十年前,大哥与大嫂结婚的时候,由于父母因长期供我们兄弟几人上学,几乎消耗了家里所有的钱财,屋里空荡荡的,可谓家徒四壁,那时父母竟拿不出一件象样的东西参加婚礼,加之父母年高有病,路程又远,因此他们没能来参加大哥的婚宴,大哥这边也是只有我一个人作代表。不过,好在大嫂似乎也能理解此一情况。

其实,我结婚时(比大哥早一年),在我的婚礼上,代表我方的也只有大哥一人。然而我深知,两个人的结合,其实背后都是连着两个人的.家庭,而两家也只有人丁相当时,才不至于一方热闹而另一方孤单,或者一方强盛而另一方弱势,这些都是不对称的,自然会形成不对等的场面了。

我正出神地想着,不知什么时候饭店外响起一阵阵鞭炮声。那声音,在繁华的街上彼起此伏,鞭炮由于爆炸后散发出的硝烟味,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上空。我们的宴会也终于开始了。

酒过三巡,耳热心跳之后,大家更畅怀了,推杯换盏,比先前愈加地热闹起来。由于我一向不喜多言,且又患着病,对于开怀畅饮之类甚是恐惧,场面上的应付只好由大哥一人唱独角戏了。见那情景,大哥仿佛是一呼百应的,但我偷眼观察他时,我总感到大哥神形有些疲惫,无奈与孤单似乎就藏在他的心底,只是不外露而已。然大哥是见过一些场面的,他对全局的把控还是很有分寸。畅饮继续,氛围融洽,但不一会儿,大哥突然站起来宣布,说今天不仅是节日里的欢聚,而且也是大嫂的四十七岁生日。于是,大家一齐向大嫂举杯祝福,场面更加欢呼雀跃了。有给大嫂献上鲜花的,有给大嫂照像的,大嫂更是乐得眉开眼笑,那一刻她应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

元宵节过去了,但那些记忆里的一些碎片,时不时地撞击一下心扉,几许惆怅,几多感怀,于是杂乱零碎地追忆着,仅此以记之。不过,我以为孤单与亲情,通过热闹的场面能完满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如何还是很美的,也是很温暖的。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九

大年刚过,又盼来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这个喜庆日子。元宵节的夜晚,是一年当中最美丽的一个夜晚,家家户户都忙着去辛店看烟花呢!

我家也是不例外的。

“出来看烟花啊!”爸爸在院子里喊着。我端着还没吃完的汤圆,来到屋檐下,爸爸点了根烟,抽了几口,便来到了一个美丽的长方体旁,慢慢的俯下身子把烟花点着了。

“嗖……”一个个小小的烟花如火箭般飞上天空,最后,在阵阵的鞭炮声的衬托下绽放出了美丽的光芒。

在以往的几年中,我们一家三口都是来到辛店看烟花,但今年在家门口的立交桥上,就能看见绽放的眼花了。

大概7七点左右,我们仨便开始“起程了”。到了桥上,令我惊讶的是,有人早早就来到了这儿,等待着烟花绽放了,那时候刚刚七点十五,离烟花绽放还有十多分钟呢。站在桥边上,身后那大大小小的车辆如流水般来来往往,不用看,肯定是急着看烟花的,我估计到了辛店,车就没地方放了,倒不如在这阵阵柔风抚摸着的桥边,从另外的角度观赏,观赏那绝美的烟花。

正当我陶醉其中时,被一辆车的鸣笛声唤醒了。妈妈顺手拉了我一把:“靠边点,注意安全!”那是去辛店看烟花的人,返程的车辆吧。烟花盛宴,接近尾声了。

我恋恋不舍的回眸,元宵节,美丽的夜晚。烟花再美,也只是一瞬间。父母陪我看烟花的经历,却深深地刻入我的灵魂深处了。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十

吃元宵、看花灯是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这天,我早早的起了床,收拾好吃完饭就乖乖去做作业了,很快我的作业就做完了,下午和爸爸在家看电视,爸爸提议晚上去城墙看灯会,我高兴的答应了。一到晚上,我和爸爸就来到了城墙上赏花灯。

还没上城墙,这宏大的场面就把我给吓住了。这里人山人海,个个都是摩肩接踵。有的高举着照相机,有的津津有味赏着灯,有的迫不及待地挤开人群……花灯更是气势宏大:几条小龙伏在城墙上,六条大龙怒张大嘴腾飞在空中,两边各一条龙盘在柱子上,中间一条盘龙高高在上,龙灯通体透亮,为活灵活现的神龙有添加了一份色彩,金光四射。我不禁好奇极了:“这么大的龙灯要用多少灯,多少电呀?”爸爸不屑一顾地说:“这儿用的是节能灯,越用越亮。”

登上城墙,进入眼帘的是陕北剪纸。妈妈在一旁剪着纸,孩子高兴地手舞足蹈;

他们的身后是剪出来的火红的龙,神采飞扬。向前走花花绿绿的.衣服纤细的手指,是什么呢?对,就是靓丽的皮影!

接着,我又领会了孔子、秦始皇、自由女神雕像、比萨斜塔、狮头鱼身像……

今年的灯会让我开阔眼界,学到了新的知识。我期待着下一个元宵节美丽的花灯,希望把“元宵节赏花灯”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去!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十一

时光从未停下过她的脚步,有太多的记忆可能会被尘封,而那些曾经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多次被刷新之后,还是会越来越清晰。小时候数着指头盼过年,年在依依不舍中流走,总觉得玩耍意犹未尽,好歹还有个续写年味的正月十五,闹元宵。

那时候的山区农村还没有电,也就少了现在城里有一条街的花灯风景,元宵还是要闹的,一闹就是七八天,闹元宵的传统习俗是唱大戏和扮玩,唱大戏一般正月十二开始,“大戏”顾名思义就是比庙会唱的块数(场)多,时间也长,邻村之间是不同的剧种,你来我村我去你村地用串唱调换胃口,什么《打龙袍》《牧羊圈》《穆桂英》《王小赶脚》《借年》白天黑夜地唱,扯着嗓子,唱得天昏地暗口干舌燥。精明的商贩会从山外弄些甘蔗,鼓鼓铛子来贩卖。过年的磕头钱还没舍得花,也就免不了买个欢喜团子或者冰糖葫芦拉拉馋。台上的唱戏,台下的我们撒着欢乱窜。舞龙,跑旱船,站芯子,赶毛驴,踩高跷,扭秧歌这些扮玩的队伍自然也不会闲着,庄稼人使了劲地释放自己的喜庆和快乐。

十五晚上是闹元宵的高潮,不管孩子们谁去谁家,都会分到些“鱼”“刺猬”“小鸡”“小燕子”等小动物,还有“灯碗子”,这些东西都是用五谷杂粮做的,有的是用手捏的,有的是用模具倒出来的,鱼自然象征着年年有余,“灯碗子”则象征着五谷丰登,刺猬是财神的象征,鸡代表大吉大利,燕子代表春天真的来了,等等。“灯碗子”纯手工捏制,茶碗大小,里面倒上蓖麻子油或者豆油,插上根线芯,点燃,也会光芒万丈。

过年放鞭炮时会有些哑炮,留起来,再满大街捡一些,积攒到十五晚上,引上芯子实在不响的就从中间掰成断藕断丝连的两段,摆成“八”字型,两个哑炮一组,对着,点燃一组引燃另一组,出出溜溜在地上旋转,也就旋转出了不一样的.烟火。那时候火药并不难搞,也可以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制,大人们用泥巴造的烟花墩子,反复装反复放,忙忙活活,你刚放罢我续上,生产队里场院又大,全村人都来观看放花,一直折腾到深夜,一束束一簇簇,好一片美得令人目瞪口呆的火树银花。

每年在城里赏灯的时候,总会触景生情,免不了吹吹岁月的浮尘抚摸起记忆中的元宵节来!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十二

和父母一道,送走大哥一大家子,又送走弟弟一家子,他便返回收拾起院子里的桌椅板凳,放回房间;整理好房间里的盆盘碗筷,放回柜子。妻子取来笤帚簸箕,将院子和房间打扫好,连同炉子边的煤块一同收拾干净。

收拾完毕,夜幕已经降临。环顾四周,暂时没有什么需要整理了,他便取出准备好的烟花爆竹,在院子里选个安全的地点放好,叫出父母和妻子。

放完焰火,与父母道别,和妻驱车返回。

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年前,母亲还打算让他们兄弟几个,各自在自己的家里过年,不用再回老家了,大年初一聚个餐就行了。

自从结婚到现在,兄弟几个每年都回老家的。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说着话,高高兴兴地干着活,欢欢喜喜地过着年,是令人羡慕的一家子,真的好开心好幸福!

父母都是很勤劳的人。家里经营个小卖铺,还在院里开辟个菜畦,种些菠菜、西红杮、辣椒、芫荽什么的,总有干不完的活计。平日里常有三五人聚拢在家,拉开桌子,打个麻将,拉个家长,日子很是滋润。

每年的年关,父母就开始收拾院子,打扫房子,张罗着给几个孩子的房子整理好,铺盖拿出去翻晒。前些年没装暖气的时候,还提前两天生着炉子,以驱除严冬的寒气,给住家过年的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

这两年,年迈的父母真的有些力不从心了。坐下一阵子后,站起来走路,前几步常是踉跄着,不再象以前那么硬朗了。慢慢的,身上也多处出现不适,经常离不开药物。即便如此,他们也很是知趣,不轻易麻烦孩子,对于孩子的询问,回答永远是“没事,好着呢,别操心”。

尽管父母嘴上说“不用回家过年”,但他们打心里,还是希望一年到头,能和孩子们聚在一起的。

每次回家,巷子里的婶子们总会由衷赞叹,母亲虽然没有女儿,但是几个儿子都很孝顺,几个媳妇也好贤惠的,与女儿又有什么两样!听着邻居婶子们的夸赞,他总能看见妻子脸上漾起的幸福。

坐在车上,妻子说:“哥哥的两个孩子都结婚生子,象大树一样伸枝展叶了。没有几年远话,宝宝、贝贝和小豆都成了家,家里会更热闹,爸妈会更开心的。”他则在心里默默祈祷:愿父母健康长寿!

路上往返的车子还是不少。一路上,不会开车的妻子,依旧是“慢点,开慢点”的提示音不断。今天在他听来,却没觉得心烦,微笑着回应道:“噢,知道,慢着呢。”

不远的路程,用了不短的时间。车子行驶经过关帝广场时,看到高墙上的不断变换着颜色的彩灯,广场远处的飞檐斗角上的炫灯,广场中间的火树幻枝,招徕着诸多游人驻足观望。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十三

时光像宇宙的流星雨,从我的眼前一划而光。我的手极速地向空中抓去,想让这美好时光在此定格,却瞬间从指缝里穿过。

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的顺溜。一颗悠然的心,还缱绻在欢快的气氛里,沉浸在新年的氛围中未曾拔出,一晃已到了十五元宵节。

漫步在黄昏后的民主路街道上,试图找些美景拍两张留影。可惜到处都是人流,热闹的气氛氤氲在古街里,每拍一张都有一帮人挤进镜头里,只得收起相机随便转转看看。

天色逐渐朦胧起来,街上的灯光也渐渐亮起,一片五彩缤纷,华灯初上,把老街映衬得更加古色古香雍容华贵。

街道两边,卖小花灯的摊位占据了主打位置,一家挨着一家。五光十色的彩灯布满了老街,把行人的脸照得有红似绿的,一派喜气弥漫在夜景里。

人海中,大人孩子手上拿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像星星一样在人群里逸动。当今最具感召力的还是数小孩子,大人们跟在他们后面,乐此不疲的付钱拿东西,拿东西付款。他们说向东就跟到东,说向西就跟到西。说打狗就打狗,说撵鸡就撵鸡。说要天、赶紧搭梯子,说要地、立马铺垫子。好像每个快乐的节日,都是专门为他们吃喝玩乐而准备的。

想当年儿子们小的时候,我们不照样也是如此!如今孩子们都长大了,结过婚的独立生活去了,参军的保卫祖国去了,最小的也已经十七八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再也不想跟在爸爸妈妈旁边磨叽了。

此时此刻,脑海中陡然又泛起了下午时的情景:军人的儿子背着背包离开家时的背影,让我心里倍感酸楚,泪水偷偷的从眼睛里溢出。每年他都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匆匆的问候,说不上几句贴心的话。匆匆的道别,叫妈留步再留步。

我只能宽慰自己:孩子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只要他能过得幸福和快乐,即使时间再长一点见一次,也会为他而感到高兴和慰藉。

有人说:不喜欢孩子多,多了把自己的爱分散了,不知到底爱哪一个是好。其实不然,孩子再多都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爱,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牵挂。妈妈对每一个孩子的那片爱,只会有增无减。

如今,像我这样的同年人不胜枚举。孩子不在身边,也只能自我安慰地寻一些乐子,找一些兴趣,开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喜好中。把闲暇的时光填满,不留一点空隙给自己,去胡思乱想那些让人惆怅的事。

看着满街喧嚣的人群,感觉没什么可看的,只是数数人头而已,索性不如打道回府,安心写我的文章去了。今天出来转一圈就当是散散心、凑个热闹。

我喜欢朝花夕拾像花瓣一样漂亮的文字,精心的拼接成一朵朵美丽的花朵,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灿烂。

正月十五,天地间供奉着一轮圆满的皓月,她像银盘般高高的挂在浩瀚的夜空,也挂在每个人的心上。她静静的遥望着凡尘的一朝一夕。人间有悲欢离合,她也有阴晴圆缺。是圆是缺,让皎月女神去保佑!是喜是忧,让上苍去赐福!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十四

来到学校食堂,一些住宿的工人正在聊着晚上出去“走百病”的话题。

“小李子,你年轻,上网查查,晚上哪里有灯展和焰火晚会。这不让个人放鞭炮,一定会有固定点儿的焰火晚会……”爱热闹的周姐说。

“查过了,那些晚会都是往年的消息。我问过在政府工作的哥哥,他也不知道哪儿有!”

“放鞭炮污染环境,那灯展和文艺晚会还污染环境吗?肯定是你没查到活动地点!”侯姐一边说一边将儿子发来微信照片给大家看:“你看,我儿子在深圳发的照片,人家许多公园都搭起了台子,搞元宵节庆祝晚会!”

“一定有的,等着晚上听听消息吧!”我告诉大家……。

记得那天晚上,满天五彩缤纷的礼花让天上的一轮明月失去了光彩,我和家长带着住宿的孩子们随着人流奔向了公园。

到了门口,人也密集起来,我和家长分头带着孩子们涌进公园,怕挤丢了人,互相牵着手。

沿途的各种灯让人目不衔接,这盏是一朵会开合的荷花,那盏是两条嘴唇翕动会吐泡儿的红鲤;这盏是闪回着“金陵十二钗”的'走马灯,那盏是演奏着乐器的大脸猫……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还是冰灯,姑且不说玉树琼枝的冰树林,也不说晶莹剔透的冰城堡,就是沿着山坡一道冰墙就让他们乐不可支。

“一元钱一次,两元钱三次了!”冰墙老板“让利”销售让孩子们欲罢不能,排着队等着老板给他们发纸壳儿当坐垫儿,顺着墙上的冰槽儿哧溜到山坡下。

家长们等得不耐烦了:“还玩儿,一会儿屁股都冻成冰块了!”

孩子们却有话儿对付:“懂得摩擦生热吗,不是冻成冰块儿了,是擦出了火星子!”

这些从乡下来到城里陪着孩子们过节的家长拗不过孩子,一边跺着冻木了脚,一边唠嗑儿:“这城里虽然热闹,还不如家里的节味儿浓,不来这儿,我现在可能在房前屋后点面灯呢!”

“可不是,不光是家里点灯,就是祖坟也要送灯了,前些年我们哥几个家家都自己做灯,这些年都是买带电池的了。”

“别说孩子愿意打滑哧溜,这要是在家里呀,我们一家人都要到珠子河了骨碌冰呢!”

“这哧溜冰没啥意思,滑道这么短,要说是好玩儿还得是俺们老家放爬犁坡儿……拽着带拐头的小爬犁,呼哧呼哧半个多小时才能爬到山顶,一个坐在爬犁上,脚蹬着拐头控制方向,另一个抱着前面的腰跪在爬犁的尾巴上,再一个人帮忙一推,爬犁就顺着拉柴火的爬犁道冲下山来了,滑得快的时候,那拐头是很难把握方向的,大多时候都是在一片雪雾里连人带爬犁拱进了雪窝子……”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十五

家乡的年味儿虽然这些年也日渐浅淡,可是正月十五这天还是要酣畅淋漓地热闹上一整天的。

被年冷落了十几天的'街道,元宵节一早就会万人空巷。按照习俗,这天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到街上“走百病”,不宽的街道突然承纳了全县十几万人,一时间就像塞满了喜庆的大礼炮,膨胀得就要炸裂了!

这天的主角当然是秧歌队了。来自各个乡镇的各路队伍齐集县城中央的主大街,穿着大红大绿的队员们,踩着高跷,舞着绸带、耍着彩扇,搅动着带着火药味的漫天雪花,一路向东挺进,雪地上满是火红的鞭炮碎屑和被高跷钻出的一个个雪窝儿……沿途的商铺用“噼里啪啦”的鞭炮和“咚咚咚”的“二踢脚”,欢迎秧歌队送来红红火火的好兆头,包裹在风雪硝烟中的大人小孩儿,随着秧歌队火辣辣的舞步,如松花江水一般,涌到了县城东面的中心广场。

那广场早就像夏日骤雨中南山顶的火山湖,喧腾着汹涌的波浪。拉起警戒线的场地,被来自县城和各个村屯看秧歌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只在南面留着个入口,对着入口是一个挂满大红灯笼的看台,一排评委坐在了上面,评委后面也站满了人。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十六

很小的时候,元宵节对我而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趴在暖热的灶台边,看着锅里起起落落的汤元使劲咽口水;再大一点,元宵节在我心中就变成了红通通的颜色,穿着红袄红裤,追逐着红红的灯笼红红的鞭炮满街乱跑;到了青涩的年龄,元宵节悄然幻化为一句宋词,“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朦朦胧胧,自我陶醉,自我憧憬;而今年的元宵节,我淡淡的,只是从手机短信中才意识到。

是夜,暮色刚刚降临,清脆的鞭炮声便远远近近、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搅得人有些心慌,我于是出门随处走走。到底是人们的传统习俗占了上风,满大街居然都是放烟花燃炮竹的人,不单孩子欢呼雀跃,大人也跟着兴奋,三五成群,甚至是全家出动,谈笑间,彩珠腾空而起,在半空中炸开,发出眩目的光芒,飘落纷纷,转瞬即逝。

黄昏早过,夜色正浓,街上人们的目光只在地面与半空中交替游移,眼里只有绚烂的烟火发出的光芒,天上的那一轮满月竟是被彻底地冷落了。也难怪,早春二月,春寒料峭,数日来雨雪霏霏,今日初晴,任她月儿再怎样圆满,终是一轮冷月,满地青辉,望之生寒!这样的月色常被欢乐的人们遗忘,掬月入怀的,多是诗家词人,要不就是思妇离人。我已经没有了那时“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精致情怀,逝去的心事已随尘世湮没,平时不敢去翻它,也不敢去想它,只想用时间作一帖遗忘的良方。但今夜的月亮如水如银,与团圆相连,与相思相连,与离愁相连,与泪水浸湿的春衫袖相连,演绎着生生死死的爱情,恩怨纠葛的爱情,那一缕早想割舍的愁怨,如烟火燃烬后的白雾氤氲,缥缥缈缈,绕于身前身后,令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夜渐渐深去,人们开心了倦怠了,也回屋睡去了,热闹的元夕开始沉寂,空气中过于浓重的烟火味熏得人昏昏沉沉,我孤魂一样空灵地游走在清冷的夜风里,似在天涯,似在千古,我想在一段数影婆娑的矮墙边,贴着月亮斑驳的影子蕴一蕴魂飞魄走的心灵。曾经在认真解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后,热切地期待“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至高境界,梦想有一天蓦然回首,梦中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笑语盈盈,深深看我!只是我一直在错过!我沉迷于这样的梦一醉两年,似乎此梦一醒,今生断送!然而该断送的终归还是断送,正如雪中的脚印,不是被新雪覆盖就是融化了,踏雪终归无痕,绚烂的终归要趋于平淡,灯火辉煌时,终是阑珊月归处!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十七

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因为燃放爆竹之时而受了伤的大人或小孩子。看了这样的新闻,我暗自庆幸我们家从来不放鞭炮,安安静静地过年,既环保又安全。有一次,看一个孩子手炸断了,我就生气抱怨那孩子家长不负责任,为啥不看管好孩子,为孩子将来担心。

我看完新闻就看看外孙子那些吐球和哧花,心想,他才五岁,太小了,不能让他放还是我来放吧。结果,我被哧花燎了一下手指,火烧火燎的疼啊!老人讲话:“笑话人不如人,趿拉个鞋赶上人”。这不是立竿见影了吗,看着燎破的食指,“嘿嘿”地一笑了之!虽无大碍,心尤不爽,破了手指好几天不能上网打字。

吃了亏我也不敢告诉我的先生,他是那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主儿,我要是告诉他,他就会担心下半辈子!我们刚结婚时,一次,我出门忘带钥匙了,他从此出门时总是嘱咐我:“你出门带钥匙啊!”这句话我听了一辈子。我的先生最怕放鞭了,女儿小的时候有一年过年,我们心血来潮地买过一挂小鞭,女儿害怕鞭和炮那正儿玉龙的声音,吓得大哭,我的先生紧紧抱住女儿,我就顺水推舟、自报奋勇地说:“那就我放吧,你抱女儿。”其实,我也是壮个胆子放啊。从此,我家就没买过鞭和炮什么的,连个哧花都不买,过年就是“一声不响,蔫了巴登”的过了几十年。

有趣的是那年,国家禁止过年燃放爆竹,如有违反者就拘留。我嬉皮笑脸地逗我的.先生说:“不想放那破玩意,想放我就半夜从窗口扔出一个二踢脚,那个时候谁都睡觉了,谁能抓住我呀。”我的先生一直不喜欢开玩笑,我偶尔逗他,一定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看他要是急眼了我还有一手逗他乐,既不生气也不会吵架,我也有台阶下,别自找没趣!他听我这么一说,那就气坏了:“你这人哪,让放的时候,你不放,这不让放了你还倒来劲了还要半夜起来放”。我看他气那样就憋不住哈哈大笑:“我不想以身试法!”他知道自己又上当了,转过身去就抿嘴偷偷地笑了。

春节前,办完年货那天我随口说道:“都买齐了,就差鞭了”。谁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先生下夜班回来就买了鞭炮和哧花、吐球等等,我看还没少买那。其实,我知道先生害怕放鞭,就问他:“你咋还买鞭了?”先生说:“你不说就差鞭了吗,我想那就买一些放吧,满足你”。“谢谢你!”我的话他一直很在意,这让我真的很感动,就狠狠地咬了他一口,这是我一生感谢先生时惯用的“迷他法术”。

鞭是买回来了,除夕那天没有放,先生说:“这一桌子饭菜,谁还放鞭,先吃饭吧,半夜再放。”我们对视一笑。半夜里又没放,“初一再放吧”先生自圆其说。就这样,由三十到初一,十五到了,那挂鞭原封不动地趴在那里。

元宵节的晚上,我对先生说:“你还是把鞭炮放了吧。”先生笑着说:“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我还是下楼了放鞭鼻尖安全。”我的先生一生谨小慎微地做事,我省了不少的心。

外孙子嚷着要放哧花和吐球,山中无老虎我就称大王了,我信心百倍地说:“来,姥姥给你放,但是,你要听话,在旁边老实的看着,外孙子胆子也小,他比平时听话多了,乖乖地看我放吐球和哧花,点燃后我就让外孙子帮拿着,一是满足他的放鞭的愿望,二是锻炼他的胆量,告诉他等你长大了要放鞭和炮,男子汉要勇敢。“我长大了就放天上那些大礼花,多好看啊!”外孙子用手一指夜空中不断升起的礼花,兴奋地说。

还剩两个哧花就要放完了的时候,我随意瞟了一眼窗台,竟然看见窗帘布有拳头大的地方冒起一寸高的小火苗并且快速蔓延,天啊,我扔在窗帘上的打火机咋还着了,说时迟那时快,我右手一把将窗帘布紧紧地捂住冒火苗的窗帘布和着火的打火机,我用手使劲地摁着,揉着,熄灭火花,同时,左手一下子将窗户拉上,预防外面的风。为了更安全,我让外孙子端水给我:“宝贝,快拿水去,快点”。我真的吓坏了,不敢松手,以防万一。小外孙子紧忙跑了出去,他把水端到我面前。我把握在手里的窗帘布放到水里,还不放心用手弄湿,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确认都灭了后,我才松了手。

我表扬了外孙子的勇敢,也告诉他今后遇到危险事情不要惊慌失措,要沉着、冷静地想出解决的办法。我耐心地讲述一遍,刚才姥姥为什么一遍捂住火苗,一边关窗户的原因,为什么知道火灭了还用水弄湿窗帘布。外孙子连连点头,他最后还伸出大拇指说:“姥姥最棒!”我觉得羞愧难当,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啊,现在做事总会顾此失彼!

当然,我又分析了自己的原因,那就是不应该把落地窗帘布放在窗台上,布是容易燃烧,打火机要是放在窗台大理石石面上就不会燃烧的。

一场虚惊之后,我才拿起了打火机仔细观看,我心里这个气呀,这是什么质量的打火机,摁下去没有弹回原来的位置,所以打火机就着了火,可恶的劣质产品。我忧心忡忡:“这产品什么时候才不唬弄人啊!”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十八

上面的这些还都不算什么,在我们老家闹元宵最热闹、最让人尽兴的就数那迎龙灯。龙灯在我的家乡意味着神圣、节庆、吉祥,会给大家带来好运,所以每次迎龙灯前,有把稻草窝成一个团点燃,准备去迎龙灯的人从火上跨过驱除邪气,以自己神圣干净的躯体去迎龙灯的习俗。龙灯的头和尾都是用蔑等原料扎成龙的样子,然后用白纸糊上,彩绘上龙的花纹,把龙头、龙尾打扮的非常的高大威猛、栩栩如生,与传说中的龙一样。龙身是由每家每户的板凳灯组成,每桥板凳灯上扎两个非常漂亮的花灯,上面还点缀着美丽的插花呢;当然板凳灯也有很简洁,简洁的就只有两个清一色的`灯笼组成,但是即便是清一色的灯笼组成,当灯亮起来时在那夜色中也是非常亮人眼的。当夜幕降临时,在锣鼓的喧天声中,在烟花爆竹的嘭啪声中,在大人孩子的喧笑声中,龙灯缓缓起舞了……龙灯所到之处,人们都蜂拥相迎,眼中到处是烟花所闪过的美丽、那些腾空而起的的烟花把夜空装扮的异常缤纷妖娆;耳中到处是鞭炮的劈啪声、锣鼓的喧天声、人们的欢笑声;鼻中所嗅到都是“硝烟”味,空气中到处传递着人们的幸福、兴奋、开心。

龙灯就在人们这样的期盼中开始表演了,在那笔直的街道上开始了“拉灯”,“拉灯”就是龙尾想要当“老大”,不愿意跟着龙头走,所以倒转过来往回跑,迫使龙头往回倒,等龙头反映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当然不愿意放弃做老大的机会啦,就会使出所有的劲继续往前跑,这样一来拉锯战就展开了,哪边的人力量大,哪边的人跑得快,龙就往哪边游动,随着龙灯来来回回的游动,锣鼓鞭炮在边上不停的凑热闹,龙灯越拉得欢,鞭炮也越放得欢,锣鼓也敲得越急、就象战场上的战鼓在擂动,人们也笑得更欢、哄也起得更带劲……有些时候由于人们使出的力量不均衡,龙灯中间可能被拉断了,而两边的人们还在往各自的方向飞奔,等到龙头发现自己的尾巴不见了时,龙头只有放下架子在锣鼓唢呐声中回头寻找自己的尾巴归队,这个时候龙尾就象一只斗赢了的公鸡似的,神气地等着龙头用鞭炮和锣鼓唢呐去赔礼道歉……一直到迎龙灯的人们跑累了,龙灯才缓缓的继续前行,远远望去那蜿蜒的龙灯真的就像是一条游动中的龙,随时准备腾空舞起。

龙灯的精彩不仅仅“拉灯”,更精彩的还有“偷灯”和“赛高”。当龙灯到了比较宽广的操场上时,龙尾就悄悄的把龙头围在了操场的最中央,而龙头发现被包围时当然是想突围了,所以就试图着左冲右突想冲出重重包围圈,这就是“偷灯”。正当这条龙灯在这边突围时,恰缝来了另外一条灯,这个时候“内战”就暂时被搁置在一边了,两条龙之间就展开了“竞美”比赛,当两条龙的龙头迎面相聚时,迎龙头的人们就尽量把自己的灯高举,比赛谁的龙姿态更高昂,这就是“赛高”。由于我们是在镇上,过元宵时几乎每个村都有龙灯,所以经常是好几条龙在同一个操场上“短兵相接”,记得最多的时候是九条龙在一个地盘上盘旋争夺,那一个个高昂的龙头此起彼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多绚丽的灯把那黑夜几乎折腾成白昼了,整个操场就只看见一片旋转的灯光……那灯旋转着旋转着,把人们所有的欢乐、把整个元宵都带进了那旋转而开心的世界,把人们带进了灯的五彩缤纷,带进了欢乐的顶峰。

我们家乡的元宵节不仅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就是山上也会被一盏盏红红的灯所装扮的,那是后辈在自家的亲人坟前点亮的灯,那是邀请已逝亲人一起欣赏一起闹元宵的灯,那是思念亲人的灯。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元宵节。

元宵节初中散文篇十九

元宵节过去了,我没有吃到元宵。

我的童年里没有元宵,也不知道管这一天叫“元宵节”,我们就叫“正月十五”。

这一天是继大年夜过后的又一个惊喜,也是对“年”的挥手告别。对于孩子时的我们,心里其实不太愿意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去的如此匆忙。因为,过了“十五”就意味着马上开学了。寒假作业基本上被鞭炮“炸”的乱七八糟。可是,这段时间总是这么匆忙,从来都是。

“十五”这天,依旧穿着新年的新衣服,不过没有那么干净了。袖口可能沾了干瘪的鼻涕,还有烟花烫出的三三两两的小窟窿,口袋里还有捡来的“哑炮”,和再三央求才从父母手中揪出来的几毛压岁钱。当然心里还有一点点扼着小黑手腕叹息着的,不舍的撒开的所剩不多的小时光。

“十五”的热闹,不是小河边嗤嗤作响的鞭炮引信,和捂着耳朵依然响亮的鞭炮响;不是黑白电视里牛群冯巩马季们的没完没了的相声;也不是几个小不点儿背着大人偷偷攀比自己今年有多少个一块两块五块的小收入。“十五”的热闹是在“十五”的晚上。

不管有没有月亮,不管月亮圆不圆。

“十五”的热闹,是奶奶和妈妈揭开热气腾腾的蒸锅,雾蒙蒙的,她们的脸上分明的红润,眼睛有点睁不开,用力的吹着冒出的热气。热气是神秘的,像大圣脚踩的筋斗云,你不知道那个猴子七十二变变成了什么。守在蒸锅旁的我们,雀跃的像一只只小猴子。眼巴巴的期盼着。

大鱼,小鱼是必须要有的。妈妈的手比去年巧多了。黄豆做了大鱼的眼,绿豆做了小鱼的眼,鱼儿们用我家的春联纸染了红红的嘴唇,真好看!

小猪,胖胖的。是猴儿哥带来的吗?它比我家养过的任何一只都可爱。白白净净的,是八戒吗?从来都是取笑他,今天绝不。

小狗子,小兔子,小青蛙……小青蛙怪怪的。

妈妈,这是青蛙吗?

妈妈笑哈哈,竟然不好意思了。说:这不是小青蛙,这不是小蛤蟆嘛?

奥,小蛤蟆,小蛤蟆……我们一群蹦蹦跳跳的兴奋着,“呱、呱、呱……”像一群小蛤蟆。

妈妈的手真巧!妈妈笑的有些不好意思,但年轻的妈妈想想都是那么好看。我竟然疏忽了妈妈的好看。爸爸可曾记得妈妈的好看。在“十五”的这天,想起妈妈曾经美的容颜。

热闹,不止这些。

妈妈在除夕后的某天,在大盆里泡了好多“筳子”(音同亭子,高粱穗下面直直的滑溜溜的那一段),问她做什么,她笑而不答。顽皮的我们不太关心大人们的心思,问问也仅仅是好奇的刹那没话找话而已。从此不再问,只顾玩自己的。

某一天夜里,我在被窝里看见妈妈披着棉袄,在灯下做着什么,桌子上摆着她的针线筐,我想可能是谁的衣服破了吧。我在梦里笑,想她听到了也会宛然一笑,然后过来为我掖被角儿。

妈妈是端庄美丽的.,是我疏忽了。因为我在她最美的时候睡着了。

“十五”是一个有谜语的日子,孩子总会想着赚几个“聪明”来打发这接下来的一年。

妈妈不识字,她把前年的谜语拿到了去年,又从去年里拿来今年,她只说了几个字,我们便知道了答案,妈妈笑的前俯后仰,我于是赚了几个“聪明”,我们谁都不说那是“老谜新说”,因为我喜欢“聪明”二字,得了它们就像在学校里得了小红花一样的开心,我还知道这样说明了我被喜欢着。

妈妈在笑,她很美,女人之美。可是我在得到的聪明里竟然也忽略了。

新鞋子?不是。

新衣服?不是。

新……?

红彤彤的灯笼,从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里被妈妈提出来,我们又雀跃了。蹦蹦跳跳的像小猴子。迫不及待,插上红红的蜡烛,小火苗摇摇曳曳,像刚睡醒懵懂醒来的花仙子,伸了一个懒腰之后,安静挺拔的看着这个世界:一个完整的世界——爸爸、妈妈、孩子。我们也都安静的凝视着在“十五”里到来的她。随之便是欢呼和出去炫耀了。

我们簇拥着,迈着小心翼翼的步伐,像戏台上的角儿,在妈妈的一声“去玩吧”里,走进了一个一年来熟悉而又陌生的寒冬里不再寒冷的夜,妈妈立在门框内,面带微笑目送我们离去。

她的身影很美,可是我却忽略了。我只顾着看手里的灯笼和脚下的路,还有邻居家孩子的“啧啧”称赞和艳羡。

这个时候,红红的灯笼,温暖的光,我们瘦长的影子尾巴,让我们不再羡慕那些还有“烟花存货”的孩子了。他们会用手里的烟花换我们手里的红灯笼。烟花易冷,璀璨结束后我们要换回来。于是我们的瘦小细长的影子尾巴变成了一个个的小孩子,然后再拖一条条影子尾巴。

我们开始“啦啦啦”的走着有腔调的小碎步,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去讨一个称赞,不得停留,继续前进。

“十五”在簇拥中不觉疲倦的走遍了村子。还刻意走了最黑暗的地方。红彤彤的温暖的光,照我们一路前行。

妈妈在家中,她盼我早回家,妈妈很温暖,可是我却忽略了。我们一直走到蜡烛快要燃尽了才想起回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9313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