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技能。写总结时要注意文字的简洁和清晰,言之有物,不啰嗦和冗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一
学前教育是指对尚未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以科学的方法开发其智力的一种系统的教育。包括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的对幼儿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他们的大脑各部位功能逐渐发育完善,使幼儿变得更聪明。学前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学习作了积极地准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与义务教育的衔接过程中,学前教育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农村学前教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较多。近年来,农村教育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范畴,处在一种边缘化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农村学前教育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主要介绍目前关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的文献。
一、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综述。
1.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少,覆盖面不够;
在我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一般缺乏资金、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存在数量少、覆盖面窄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1―2003年出生人口分别为1702,1647,1599万,2001―2003年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分别为62.3%,60.9%,59.47%.由此可以计算2001―2003年农村出生人口大约分别为1060,1003,95l万,而作为三者之和,即2006年应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的农村幼儿合计大约为3014万。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村幼儿园为64719所。班数(含学前班)为395172个,在园(班)幼儿为10478419人(但柳松,2010)。有数据明显看出,农村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一项调查也说明了类似的问题,调查显示,该地区农村幼儿园覆盖率仅为29%,仍有23.1%的乡镇没有设立中心幼儿园。村幼儿园(班)的布局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幼儿就近入园的需要(罗英智,李卓,2010)。
2.农村学前教育举办主体的困境;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举办一般是校办、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较少。校办的方式即在当地的小学附设学前班,对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的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教学论文)这种方式一般存在没有专门、专业师资、经费的支持,教育的质量没有保证的问题。根据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调查,在调查地区公立幼儿园仅占6.9%,校办30.2%,民办48.3%(罗英智,李卓,2010)。大量校办、民办学前教育存在,但却而不能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而公立的学前教育又未能及时的兴办。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实行村镇两级共同负责,村级负责兴办,镇进行管理。但是因为财力不足,这两级难以承担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并且,学前教育虽是基础教育,但不属义务教育范畴,村镇两级并不负有学前教育上的法定责任(周芬芬,2006)。
3.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缺乏;
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一半来自村镇两级,但是税费改革后,农村不再收取“三提五统”,农村学前教育没有了有限的经费来源。并且,在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未列入各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罗英智,李卓,2010)。1994年我国实行分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将税收大头拿去,却并未收回学前教育的责任(周芬芬,2006)。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本来就紧张,保障地方义务教育尚且吃力,更没有财力去兴办学前教育了。
4.农村幼师的师资、待遇、素质等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一般是民办或校办的方式,这样学前教育的师资就没法得到保障。在校班的学前班当中,学前教育的老师一般由小学老师代理,并没有专门幼师负责学前教育。民办学前教育则是为了追求利益,不去请具有专业资质、高水平的幼师(窦颖,2010)。同时在师资方面还存在专业师资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李晓菲,2009)。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的范围以内,缺乏经费支持,幼师的待遇缺乏保障。民办的幼儿园更是没有能力给幼师提供较好的待遇甚至是不愿提供较好的待遇。没有好的待遇、稳定的编制,自然也就不能吸引好的幼师资源服务于农村的学前教育(李英智,李卓,2009;窦颖,2009;唐婷婷,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农村学前教育的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
目前,农村地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育观念比较落后。多由不具备幼教资质的人员从事学前教育,家长对孩子学前教育成果的检验也仅仅局限于数数、识字等。幼教的理念方式落后,不符合科学的幼教方法,不能有效帮助儿童智力的开发。家长也没有较好的幼教意识,不注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作为孩子学前教育重要一部分的存在(窦颖,2009;唐婷婷,2010)。
6.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作为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很多都不具备科学管理的条件。没有专业的幼教管理人才,也没有建立起适合的管理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办园条件、服务水准已不能满足需要。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也不够规范。农村幼师数量较少,被重视程度较低,也没有形成一套管理体系。这样对幼师的管理就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既不能有效的约束、监督幼师的工作,也不能充分的激励他们爱岗敬业,调动其积极性(罗英智,李卓,2010;李晓菲,2009)。
7.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对学前教育的冲击。
从2001年起,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随后,农村地区就开始了“撤点并校”,这使得很大一部分依附小学存在的学前教育被迫中止(周芬芬,2006)。同时,农村学前教育的民办形式又未有较好的发展,来填补这一空缺,就对农村学前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二、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对策综述。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公立学前教育;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投入是关键。国家要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支持,扩大资金投入,建立起公立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以解决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政府应该逐步推行免费的学前教育,减轻农村居民的教育支出负担(唐婷婷,2010;罗英智,李卓,2010)。
2.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监督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可以推行“省统筹,县为主,县乡共管”的机制。要充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省一级要为全身农村学前教育制定发展规划,县一级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的学前教育,县乡两级要共同承担管理监督的职能(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唐婷婷,2010)。
3.合理规划,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开办,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要充分结合儿童的特点,建立专业的农村学前教育机构。要逐步扩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罗英智,李卓,2010;但柳松,2010)。
4.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
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师资问题十分的重要,建立其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并提供良好的工资福利待遇,吸引鼓励幼师到农村服务。加强对幼师的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完善幼师管理机制,有效的监督、激励幼师的工作(罗英智,李卓,2010;窦颖,2010;李晓菲,2009;但柳松,2010)。
5.实行幼小合办的模式。
基于农村学前教育依附于小学教育存在的现实,可以实行有效合办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依托小学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衔接,并且这一模式在农村地区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周芬芬,2006)。
三、国外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参照。
在主要的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举办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不追求规模与效益。在法国、德国及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理幼儿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也注重增加国家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在办理方法上灵活多样,德国的“家长自办幼儿园”、英国的“学前游戏小组”、法国的“微型托儿所”等,美国的幼儿园办法更是多种多样,总之,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办法方面并不寻求统一的规模,而是以各自的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国外学前教育机构也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各国也在致力于改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的现象。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的《开端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向贫困家庭的3至5岁儿童(以3、4岁为主)与残疾幼儿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营养与保健。韩国近年来也在农村幼儿教育方面加大投资,由政府出资在农村办理农村幼儿园和公立幼儿园,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美国的农村学前教育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学前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发起了农村学校运动,补助弱势儿童。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村学前事业(周芬芬,2006;李秀芳,曹能秀,2010)。
四、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政策走势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组织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开展改革试点,这对全面促进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水平,建立资助政策体系,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并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霍力岩,余海军,2010;刘占兰,2010)。
关于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既有研究较多,一般都按照探究问题到提出措施的研究思路进行。这些研究一般都有不同的侧重,但较少有人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研究,形成权威的研究观点。已经形成的某些观点关于简单化,没有找出问题的关键。大部分的研究都没能依托有效的调查而进行,缺乏数据资料的支撑。同时,由于缺乏实地调查研究,也就没有更深入的、细微的问题的研究。缺乏调查的研究大多只找到问题产生的表面原因,无法分析到本质问题,只是对现象的感性认知,而不能进行理性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已经较全面的概括了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其中更深入、细致的问题仍需通过实地调查进行探究。对问题的分析需要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简单的感性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不但要提出研究观点,还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调查数据的支撑。
参考文献:
[2].窦颖,关于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百花园地,2010.9;
[3].唐婷婷,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今日南国,2010年第4期;
[4].李晓菲,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问题与研究,师德师资,2009.6中旬刊;
[10].王雁,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学前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4期。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二
会计学是典型的应用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各类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虽然都有实践教学或实验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都只是基本会计核算流程的实习内容,只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的填写和简单的电算化软件应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需要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真正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就业技能,熟练应用于将来的就业岗位中。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定位、设置恰当的实践内容和课程时间安排。
传统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主要内容涉及从会计凭证的填写与审核到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业务主要是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的最基本经济活动,而且大多是虚构的业务。会计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践教学都是定位于培养学生如何处理基本的会计业务,了解基本的会计工作流程。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需要的是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经济活动中,做出正确处理的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仅仅是业务操作,更应该拓展学生的专业理念,根据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应对各种经济活动。学生的实践教学应作出合理的定位,不再是应该做什么,而是培养面对各种经济活动的灵活驾驭能力。
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能够对企业不同的经济活动正确理解,做出恰当的处理,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彻底理解和掌握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会计作为应用学科,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面对不同经济活动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会计实践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更需要的是综合应用能力。会计核算只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不能以偏概全。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将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融汇贯通进行应用。会计专业教学从基础会计开始,分层次、分方向学习多达十几门的课程,这些课程将来会应用于企业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会计专业学习的是一个立体的、综合层面的学习,不是一个点或一条线,专业实践应是“大会计”的概念,通过全方位综合训练,有利于培养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会计人才能够根据专业的理论知识准确判断经济业务的性质,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传统的会计实践教学突出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当前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会计人才。高校会计专业应该培养具有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创新型的会计人才,需要在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上多进行实践教学,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在企业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应用专业知识。
一直以来,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重点教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中的具体业务如何处理。会计工作岗位应如何设置,会计的工作流程如何安排,更进一步讲,诸如不同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如何设计,如何构建合理高效的会计机构等内容,传统会计实践教学都没有涉及或涉及很少。同时,会计专业从专业基础课程到核心专业课程都有实践教学安排,包括实习、实验等,大多高校的会计专业都有专门的手工实验室和电算化实验室。但是这些实习、实验都是针对特定课程的学科特点设计的。会计的课程之间本身存在并行、交叉,如何为学生搭建综合学习应用平台,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统筹安排,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
一般而言,会计专业的课程包括如下内容:
按层次分为: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
按载体分为: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
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会计人才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包括专业知识的方方面面,不是专业理论中的一门或几门,而是全部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就需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根据现在及将来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包括会计职业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用于培养学生专业理论、职业技能和综合灵活应用能力,不能简单根据课程特点划分实践教学的内容。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按照如下原则设置:
1)基于“大会计”概念下的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不能仅局限于会计的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熟练掌握应用。会计作为典型的应用学科,实践教学就应涵盖广泛的会计体系。所谓“大会计”,就是打破会计的学科方向,在本科教学中,突出体现会计的综合应用特点。迄今为止,什么是会计,国际理论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其中概括会计的两种核心思想:受托责任观和信息决策观。会计人员的工作既要反映企业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又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其工作的内容涵盖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需要具有综合驾驭会计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就业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是高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核心目标,“大会计”概念前提下的会计实践教学,打破会计各门课程之间的界限,统一为培养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会计人才,实践教学的内容形成一体化的综合教学体系,包括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和不同载体的会计理论应用。2)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的内容应在保持原有的会计基本核算实践应用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诸如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构建适合特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需要通过会计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会计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日渐加快。会计专业的人才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还需要拥有国际业务的处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中需包含以英语为载体的专业技能培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各种会计软件充斥市场,我们培养的会计人才还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仅能够应用专业软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程序开发能力,这就需要会计实践教学中增加相应的内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筹集与应用,资本市场的多样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业务,需要会计人才的大胆创新,会计实践教学需要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特性,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的认识与理解,充分领会与合理应用金融工具。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伴随会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进程逐步展开的。虽然会计是综合应用的学科,但是其教学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需要分阶段逐步完成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在两年半到三年之间,其实践教学需紧密结合理论教学进行安排。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与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经济活动的密切相关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应重点关注如下方面:
3.1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安排。
既然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证会计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需要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的师资力量。提倡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一方面便于指导学生的实际应用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传递企业实际工作的信息。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接触会计实务的机会,加强教师与会计实务界的联系,在教学和实践环节充分体现会计的应用性。从企业聘请的会计人员应根据课程特点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基础性课程的实践建议选择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指导;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财务总监等具有敏锐经济视角和驾驭全局能力的高级会计人员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会计视野。
3.2实践教学的阶段性安排。
实践教学是配合理论教学工作同时完成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理解,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需结合会计的所有专业课程进行。作为应用学科,会计专业每门课程的教学都应突出其实务应用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向实践教学倾斜。实践教学可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实践教学,根据每门课程的教学进度,适当安排实践教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同步进行,便于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培养应用能力。第二阶段:每门课程学习完成后的综合实践,训练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各门功课的深入理解与掌握。第三阶段:在专业手工实践教学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电算化实践教学。处于信息时代的21世纪,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应用,推动会计实务工作从手工过渡到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手工实践教学便于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本原理,通过电算化实践教学,比较传统手工业务与现代计算机应用的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第四阶段也是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所有会计专业知识综合应用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通过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将所有专业知识融汇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这部分实践教学可通过真实场景再现训练,还原企业所处的环境背景和实际经济情况,训练学生面对现实经济活动的专业驾驭能力,提升其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三
与传统会计工作相比,新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工作的内容,其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传统的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核算工作模式;由原来主要针对编送报表、报告财务状态转为加强内部管理;由原来的反映情况、提供信息转变为综合利用信息。
目前新会计制度中成本核算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核算方法,包括变动成本、弹性预算以及标准成本等,有效地弥补了旧会计制度的不足。同时会计方法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和分析手段,从而更好地满足分析、预测和决策等需求。
3.会计工作组织变化。
与过去单纯的管理职能相比,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组织完善了管理体制,主要围绕投资、利润、成本三项目标建立的责任中心来组建会计工作,从而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实现全面的经济核算功能。
4.现代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任务、方法以及工作组织等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会计工作量相应地增加,给财务会计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负担。因此引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信息处理平台,打破传统人工处理信息模式的弊端,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运算的精确性。
1.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
近年来,我国出版社图书在质和量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但由于我国出版社成立时间短,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出版社整体会计工作质量较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出版社缺乏科学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缺乏刚性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出版社成立较仓促,会计人员为其他行业的兼职人员,多数保留了其他行业会计工作的习惯,导致出版社会计管理水平较低。随着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会计制度的出台,出版社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其会计核算工作正式进入“循规蹈矩”的阶段。新会计核算方式,解决了过去出版社在库存、成本、收入的核算和确定方面的分歧问题,规范了出版社会计行为,提高了出版社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税务会计的发展。
近三十年来,出版社受到政府多项税收优惠政策,经济效益一直稳步上升,部分图书增值税先征后返,大学出版社免征所得税等,这都为出版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出版社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不用担心税收的问题,为其减轻了较大的工作负担。但国家为了平衡各个行业对剩余产品的分配,在20xx年取消对出版社税收的优惠政策,这就使得出版社税务会计“浮出水面”。纳税和核算是同一主体的两种不同的行为,其遵循的行业准则各不相同,必须对两种进行区分,否则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因此出版社会计人员必须深入分析、了解和精通税收法规和会计制度,区分它们在社会要素计量中的不同,根据出版社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税收进行统筹规划,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税收环境。
3.管理会计的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市场竞争力日益激烈,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往往会积极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增收节支,实现企业最大化经济效益。然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其管理重心应放在会计工作中。那么如何发挥出企业会计管理的职能,越是出版社会计工作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出版社在财力、人力以及物力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应积极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全方位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管理会计的推行和运用奠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在预计出版社存货管理、成本控制、业绩评价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相适应,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出版社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会计管理水平较低,在新时期中,出版社会计人员应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加强新会计制度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会计知识和技能,拓展发展的新思路,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全面提升出版社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出版社更好更快的发展。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四
随着我国校园足球的开始,给许多城市带来了活力,有许多的体育工作者又能有了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
学校一直是我国最全面的最优秀的教育地方,里面有很多的教育资源,而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五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各类企业中得到普遍运用。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我们不可小觑的弊端。本文主要分析了会计电算化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会计电算化缺陷对策和建议。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中的简称。它是一个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科学,会计学为一体的学科。
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推广,不但提高了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创造奠定了基础。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推广也给企业带来了与传统手工会计不同的风险,因此,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寻找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是会计电算化进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一、在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一)财务软件固有的风险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受到威胁。
人工会计系统的核算工作依靠职责分离、互相牵制、证帐表的钩稽关系等控制手段,从原始凭证、记帐凭证、明细帐、总帐到报表每一步都有记录并且有制单人、复核人、出纳签字、主管签章以示负责,步骤清晰,条理分明。
而计算机证帐表信息来源于以人机交互方式输入的记帐凭证,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常常被赋予一定的访问权限,由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操作人员可能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篡改、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会计信息。另外,在整个系统中,各个环节的数据高度共享,相互联系。在输入环节出现的错误可能会被不断放大,最终引起连锁反应,造成的危害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影响力上都要远远超过人工会计系统。此外,会计电算化“省略了会计过程的信息重组和分类等诸多繁琐细节,并且使程序之间的技术性核对化为乌有”。
(二)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导致审计人员在对人工记账阶段采用的审计方法(包括检查法、盘点法、观察法、查询及函证法、记算法、分析性复核法等)受到极大的制约甚至报废。在复核,审核等环节,财务人员采用电子签名形式(可能被人伪造)。即使发现重大舞弊,也不能像人工记账那样凭借墨迹和笔记,恰当的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权责分明。
(三)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困扰。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原手工制作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会计报表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阳光体育论文则由计算机会计系统通过打印机规范打印保存或采用磁盘、光盘等磁质来保存。磁性存储介质具有的易损、易删、易改、易磁化,修改不留痕迹的特性。计算机硬件缺陷、软件设计错误、运行冲突、电脑病毒、黑客攻击、存放环境的不合格等,任何意外的发生都有可能造成磁盘中信息的丢失,丢失后又极难还原。
另外,现在市场上具备很完善的数据保密功能的软件较少。多数软件对其系统存在的各类数据文件未采取完善的保护措施,具备较好数据库知识的人,完全可绕开会计软件的各类控制措施,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直接读写这些数据库文件,甚至对文件中数据直接进行增删、修改,盗取,偷换等操作,使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1.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即对会计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并且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操作。在进入系统时应当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另外还可以考虑硬件加密、软件加密或把系统作在芯片上加密等机器保密措施和专门的管理制度,如专机专用、专室专用等。
2.相互制约原则。即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明确管理员、操作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做到职责分离,相互牵制。
在记账过程中,保证制单人和审核人不能为同一人。管理员和维护人员对系统的操作时间,方式,内容等也应当详细记录在系统的“操作日志”中。
3.安全、保密原则。安全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以及网络安全控制。保密主要是建立设备设施安全措施、档案保管安全控制、联机接触控制等;使用侦测装置、防伪措施、数据加密和系统监控等。此外,系统还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
4.内部防范原则。主要针对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要防止管理层凌驾于整个系统之上,使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形同虚设。
5.人适其职,人尽其职原则。即企业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既具备良好的财务会计才能,又精通信息技术,同时还能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职业道德的指导下,遵守执业准则,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
6.岗位责任制原则,通过对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来落实其职责与权限严格执行轮岗制度,定期调整内部控制人员的监督权限,防止内部人的合谋串联作弊。
(二)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加大事先审计和事中审计的力度。
在会计电算化普及的同时,审计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应当与之保持同步,以适应其变化,同时又可以达到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范围,强化审计质量的目标。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可事先在被审计的计算机系统中嵌入审计程序,这些程序可以执行审计监督;建立审计跟踪文件;记录符合指定条件的会计事项及其操作处理的有关信息以便日后审计人员能够进行追查,从而有助于解决会计电算化给审计带来的难题。另外软件开发公司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应当加强审计软件的分析功能,利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对大型企业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嵌入式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加快联网审计软件的研发等。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也要求注册会计师更加注重事先审计和事中审计。通过对系统是否建立了安全可靠用于防止有意或无意差错的程序控制;系统是否充分保留了方便今后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线索;系统是否建立了用于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的保密措施和管理制度等问题的审查,注册会计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找出系统内部的'薄弱环节,提请企业相关部门及时加以调整,改进,为期末审计的实施奠定基础。
(三)加强企业的档案管理。
1.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使各类设备处于温度、湿度适宜,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的环境中,定时对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维护,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合法性。如果有条件,企业应该设置相关的岗位,由专门人员加以保管。
2.建立健全对电脑病毒,黑客攻击的防范措施。比如:购买正版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等。
3.完善会计信息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实行多级备份,并记录下档案形成时间、会计数据所属时间、数据内容及备份人所有资料均应按机密文件管理,包括文档资料、源程序清单等,以避免因意外或人为的原因造成数据丢失。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传统手工会计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在会计电算化运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对问题的研究,探讨,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已经成为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同时这对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的推进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昕王晓霜会计电算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唐勇军时薛原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03(10)。
[4]钟杏梅熊瑛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档案论坛2008no.3(1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六
摘要:鲁迅的古典文献研讨是鲁迅学术研讨的主要构成部门,整顿古籍又是他文献研讨的基本。《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集中表现了他晚期研讨的特色。他对不为主流所看重但有价值的小说文献、美术文献和处所文献却倾泻极年夜的热忱,停止连续赓续地研讨,并获得了丰富结果。鲁迅以严谨的立场对史料停止精密的梳理,以“不为清儒所囿”的立异的校勘办法,超出了传统学术研讨的范式,不以校勘为目标,而是把它当作研讨的一种手腕。对史料的汇集是为了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华文学史纲领》而停止的学术预备,这一切都使得他与普通的辑逸和整顿迥然有异。
中文摘要2-3。
abstract3。
绪论6-10。
二、辑补完备丰厚35。
一、辑录缘起39。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七
会计制度质量的高低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财务报告的稳健型主要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但有时会忽视了文化及准则差异。本文基于制度建设视角,对会计制度变迁与稳健性进行深入剖析,着重分析我国需要强化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原因。强化会计稳健性的外在原因包括监管盈余和评价制度,但究其根本,则是将稳健性作为改善企业盈余质量的机制以加强保护投资者利益。
会计工作历来崇尚稳健性原则,要求对坏消息的报告要比好消息更为及时与充分,为充分确定商业环境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需要运用不同的可证实标准对收益和费用进行确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应对转轨时期与国际趋同的双重压力,会计制度必须得以变迁,而稳健性是改革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标。政府“有形的手”的作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动力,协同证券市场高速发展、国有企业大面积改革以及国际轨道的趋同效应共同对会计制度的改革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一)早期关于稳健性的规范研究结论不一。
basu系统回顾了早期使用规范研究方法对会计稳健性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认为应立足于稳健性的代表——存货成本与市值孰低来进行分析,然后在逐步拓展到稳健性的一般原则。但是,对于规范研究,学术界的结论并非一致。批判者认为,由稳健性引起的确认损失与利润的不一致,将会导致当期损益的高估,最终使得未来利润会被高估。但支持者又持相反观念,如蒙哥马利认为应当把一项支出予以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其决定因素应是稳健性而非使其更为精确。中立者则认为,会计稳健性由于会计的谨慎性与其流行方式而存在,但是,会计从业人员须使用每一时点适当的分配收益与费用来解析稳健性,不能因为曾经恰当的稳健性而对目前的报表进行错报,最终误导了报表使用者。
(二)近期稳健性研究的发展:视角与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年来对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也不断充实。早期关于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有ball在1972年做出的会计方法的激进与否是否将误导投资者决策的研究。basu在20xx年提出,自美国著名学术专家lev在1993年倡导对稳健性的研究后,致使了90年代以来对其更为深入和广泛性的研究。watt针对会计稳健性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指导,归纳了影响会计稳健性的3个因素:法律、契约、以及政府管制。随后,1995年和basu又提出了关于稳健性的计量模型,认为会计稳健性的衡量标准可以运用盈余不对称及时性,自此以后,大批量的实证研究成果开始涌现出来。
(一)基于制度安排视角。
在我国,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往往会对财务进行过度包装,国有企业在改制后也存在着大股东“掏空”行为,这些现象会致使企业的业绩在上市后会明显下滑。可以看出,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着浓厚的高估盈余的要求。审计独立性的欠缺以及与上市公司的串通促使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参与企业盈余管理的现象。作为对这一现象的回应,我国的会计准则加深了对对盈余稳健性的重视程度。比如,对本属于资本化对支出直接进行费用化,缩短资产折旧与摊销的年限,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应当全面计提,同时对于一些应记入利润表的项目直接计入资产负债表。与此相对应的,监管机构也完善了对盈余信息使用时的监管。比如,对于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原则,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钱净利润孰低为标准。尽管这些原则的加强与改善降低了对盈余高估的可能性,优化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尽可能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但同时,以上原则的运用必然会因交易和事项不能如实地通过会计信息反映而歪曲了财务报告,最终会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目前,证券发行与监管制度已经逐步削弱对盈余信息的依赖程度,这将使通过加强会计稳健性来服务资本市场的做法也被削弱。
(二)基于财务报告质量视角。
纵使稳健性原则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原则对会计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确认会计信息质量时,最重要的指标依然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要为报表使用者所使用,必须满足相关与可靠的标准,往往这很难周全,可靠性的提高可能会降低相关性,反之亦然。而财务报告质量取决于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制衡,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其改变,并且最终也受报表使用者的需求而控制。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确认与摊销程序在应计会计制度下会导致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的内在不确定性存在严重的可能性,并且,在管理者的估计与判断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许会受到影响。同时,以往的财务报告只披露成本信息,但现在开始转变为在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础上同时提供价值信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加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提高会计相关性要求,必须要对会计准则加速确认不完全交易。然而,当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无法可靠取得时,应当在管理层遵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根据其判断与估计,对经济业务要求报告的数字进行确认。但是,在这种做法中如果控制不好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管理层对数据存在可以的高估和低谷,计量存在误差,会引起未来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假设。这种误差若大批量发生,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势必也会削弱其相关性。一方面,会计计量无法避免的内在局限性以及目前财务报告的发展,使得管理层的判断成为企业财务报告与其它交易事项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另一方面,这种判断权若使用不好,引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加之与投资者与身俱来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会使得管理层对报表进行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基于目前的各种制度安排,如激励契约、债务契约、业绩考核、薪酬体系、以及监管体系等,都是以业绩指标为导向,这就对激励效应实现了更高的反馈,为管理层盈余操纵提供了借口。尽管对会计信息的正式契约还处于缺乏阶段,不对称的损失函数也使得管理者存在动机利用个人信息操纵财务业绩预股票价格,目的就是将股东的`利益转移给自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在年会上做出演讲报告,明确主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符合全球投资者利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承诺”。他提出,准则是否能为投资者的利益而拟定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安然事件的东窗事发,一系列财务欺诈案件浮上水面,究其本质,发现财务报告质量的损害是由于对信息可靠性的忽视而引起,这一现象打破了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最终使得投资者蒙受了巨额损失。而外部投资者的关注点,开始逐步发展为自身利益的保护,而非以往的财报信息的相关性。目前,财务报告和投资者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对激进会计造成显著错报的识别能力。针对报表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制定准则的相关机构需要对会计准则审时度势,定期重新审视准则,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迎战会计内在局限性与财务报告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总之,会计稳健性原则对改善财务报告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我国需要不断强化稳健性原则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国际会计准则长期以来要求全面贯彻会计稳健性的内在原因。
我国会计准则在适应国际轨道的进程中,不能忘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目前,对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还是通过借鉴国外学者的实证模型,收集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稳健性与企业治理、盈余管理等变量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对会计稳健性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一直缺乏深入的剖析。如此,稳健性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充分理解其属性,在稳健性制度从非正式化向正式化演变的过程中完善其运行机制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制度属性与运行机制完美契合的目的。
[2]刘珊珊.制度演化视角下的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xx.
[3]王磊.会计稳健性对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xx.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八
目前会计为实施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完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也可以节约企业寻找可用人才的成本,使当代会计学教育更好的为动态发展的经济社会提供优秀会计人才。一些院校在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已经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构建会计学习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学生可以将平时教材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工作中,更好的领悟会计学知识,为其毕业后走上会计岗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培养其实践能力。毋庸置疑,实习基地是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起点,可以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职业道德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的约束和考验中得到锻炼,更好的领悟课堂上老师传授的知识点。其形成除了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校内实训中不断强调与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受到实际工作环境的约束与锻炼。
并且,构建出完善的实习基地也可以帮助企业选择人才,让在校的会计学学生在设立在合作企业中的实习基地可以减少企业搜寻招聘会计人才的成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参与企业中的一些短期项目,实习中,企业也能仔细观察有潜质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留用所需人才,也减少了企业对新入职职员的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因此,建立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是一项双赢工作,对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学生的成长都有极大益处。
为会计专业学生构建完善的实习基地,可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从业的综合素质,更好的为当前社会培养高水平会计学人才。近些年,许多设置会计专业的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着手构建校内和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但就目前国内会计专业实训基地构建情况人存在问题和不足需要解决和改善。
首先,大多院校无法为会计学校内实训基地提供充足的经费,近年来,一些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消耗大量财力盲目扩建会计学专业并扩大招生量,造成经费紧张,实习基地构建经费有限。因此,目前建立起的实训基地应用的硬件与软件水平滞后,校内实习使用的财务软件等落后,校内实习考核机制呆板,同时一些校内实习基地配备的老师或培训师欠佳,多是在学校进行会计学教学的老师,自身没有参与专业实践和会计工作,造成完成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脱节,严重影响实习基地培训质量。甚至一些培训机构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学生在毕业走向就业岗位前只是编造了虚假实习经历,造成学生职业能力薄弱。
其次,由校外的实习基地来看,因会计工作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各实习基地所在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校外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对来企业培训的学生并不能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与院校合作态度并不端正,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为减少实习生专业能力差而对企业财务部门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或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往往只会将一些整理资料装订文件的简单工作分配给实习生,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操作很少,影响实习培训质量,造成校外的实习基地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目前,我国的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在建设会计专业实训基地需要注意基地的实践性与先进性,适时改版使用的教材,在实践性的培训中,建立系统的教学理念和培训体系,同时也需要呼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基地的完善,投资开发设计应用性强、操作性能稳定的会计实习培训软件,更好的为社会输出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岗位适应性强的会计人才。
鉴于目前会计专业教育自身对构建实习基地的资金有限的问题,各院校及培训机构需要加强与校外的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带动校内实习基地构建,并且可以高效的利用院校自身的财务部门,各院校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成熟又具备较多的'教育经验,学生与本学校的工作人员沟通更为方便快捷,且院校的财务部门办公设施齐全,部门体系完善,是对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校内实习培训的不二选择。
构建实习基地需要重视实习培训配备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引进有经验的财务人员到校内培训基地进行兼职培训,鼓励在校的培训教室从事校外会计岗位实践或培训,充实丰富更新培训教师队伍的会计职业能力,为在校生提供更与当下经济社会环境接洽的会计实习培训课程。
为构建更完善的实习基地,各会计教育机构需要建设完备的管理制度,全面完善课程设计、教学体系、教材配备、进度安排以及考核制度各个方面的管理制度,使校内和校外的实习基地表里如一,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培训作用,实现会计专业学生“零距离”接触所学专业,更好的了解毕业后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及时了解除教材上学来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自学自修哪些职业技能(如:计算机技能培训,等),需考取怎样的资质证书。校内校外的实习基地需要对学生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成果严格把关,要构建严格而完善的考核机制,不能仅凭几页纸的实习报告蒙混过关,确保实习培训“有血有肉”,保证实习期间的合理劳动报酬、医疗保险和安全保险,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提高師资配备、完善教育体系、更新教育理念和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各院校及培训机构可以完善实习基地的构建,提高更优质的会计教育,为我国提供优质会计人才。
[1]汪志锋,苏家健.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j].职教论坛,20xx(2).
[2]黄口强,邓志军.国外企业如何参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xx(5).
[3]杨敏,廖良林.高职会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财会通讯:学术版,20xx(6).
[4]张文林.充分利用高职院内资源为专业实训教学服务——会计专业财务处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xx(3).
作者简介:徐美华(1965-),女,汉族,辽宁盖县人,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九
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这部分约200—300字。
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主要用于叙述各家学说、阐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将正文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国内研究动态和国外研究动态,有的按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观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包括历史背景、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三方面的内容。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研究成果如何?他们的结论是什么?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又分三层内容:第一,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亮出作者的观点;第二,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正文部分是综述的核心,篇幅长约1000――1500字。
总结部分(不是必须的)。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短篇综述也可不单独列出总结,仅在正文各部分叙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十
[6]张沈生.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j].汽车维修,2002,(6):6-7.
[8]崔吉男.入世与中国轿车业新一轮规模扩张[j].汽车维修,,(1):6-8.
[10]邵松明.汽车维修企业职工培训及改革探索[j].汽车维护与修理,2003,(1):1-2.
[11]陈清泉,詹宜君.21世纪的绿色交通工具-电动汽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3]张媛媛.采用电动轮驱动的电动汽车转矩协调控制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喻凡,林逸.汽车系统动力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5]李白娜.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仿真分析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韩力群.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7]郭孔辉.汽车操纵动力学原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余志生.汽车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0]房阳.汽车操纵稳定性的仿真研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十一
[1]张桂玲.试论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发展趋势[j].鸡西大学学报.(06)。
[2]蒋桂凤,黄祁平,唐双阳,万艳平.健美操对机体补体活性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05)。
[3]周涛,夏环珍.普通高校健美操教材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8(05)。
[4]孙莉莉,黄鸣霞.谈对高校女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1996(03)。
[5]李孟军.高校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认识情况分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04)。
[6]孙凌云.对高校俱乐部内健美操教学的初步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5)。
[7]陆善芬.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技.(04)。
[8]马玉梅.关于高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03)。
[9]程小虎,孙竟波,周伟章.影响青少年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8(05)。
[11]杨向明.安徽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14]唐照华,李遵.论健美操的价值观[j].体育学刊.(01)。
[15]凌晨.高校健美操运动开展现状之管见--首届“大印象”杯全国大学生健身健美操明星大赛调研报告[j].安徽体育科技.2003(02)。
[16]章玮.大学生体育健身认知行为的调查研究[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17]封雷.高校女生健美操选修课情况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5)。
[18]陈丽珊.关于拓展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的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十二
[1]杜培枫.基于现代物流竞争战略的3pl[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02).
[2]何桢,车建国.精益六西格玛:新竞争优势的来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3]刘海霞.基于战略目标驱动下的企业并购战略选择[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6).
[4]刘建香.超循环理论在供应链联盟中的应用[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03).
[5]阎海燕,2徐波.供应链管理环境中的制造柔性[j].特区经济,2006,(06).
[6]边利,李自如,邓建.基于信息熵和密切值法的供应商选择与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5,(11).
[7]王慧.战略采购[j].山东纺织经济,2006,(04).
[8]何桢,岳刚,王丽林.六西格玛管理及其实施[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06).
[9]公斌.酒店采购管理漏洞及解决方法的探讨[j].中国市场,,(41).
[10]张群,来守林.cpfr技术在连锁超市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28).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十三
税务会计以国家现行税收法规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业会计。对于计税利润表的编制基础应严格按照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来确定各项目的计税基础,其格式仍可参考财务会计报告中的多步式利润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要求相互独立的客观环境逐渐成熟,相对于财务会计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而言,税务会计的体系框架有待建立和不断完善。
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财务会计已经进入了以财务报告披露为主体的时期,会计报表附注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财务报表的内容,使财务报表的信息更加详尽,极大地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而相对于处在发展中亟待独立的税务会计而言,它的信息披露受到了诸多关注。
一、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税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能获得的信息形式、内容的不同,可将税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分为企业内部管理者、税务机关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三类。
对于每一类信息使用者来说,各自的信息需求是不同的,如对企业内部管理者来说,需要全面了解企业的纳税信息,从而对税费支出做出合理控制与规划;对税务机关来说,只需要企业按经济业务的发生如实、及时、足额申报纳税;但其他的外部信息使用者却需要了解企业的纳税金额,纳税事项,上缴情况。
相较于税务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税务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较低。
(一)从企业内部管理者角度看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税收支出作为企业的一项成本费用占比重较大,这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管理者来说,进行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就势在必行。
1、非系统性的会计及纳税信息影响税收筹划的制定及实施。
管理者是企业内部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他们虽然可以获得企业全部的会计和纳税信息,但这些不及时、不系统的纳税信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税收筹划的制定、测试及实施,从而影响了企业对税收优惠的选择、纳税义务的高低及纳税期的选取;同时,在面对投资、融资、经营方式和盈余分配等不同方案的选取时,也会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放弃最优方案,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2、增大了企业填制纳税申报表的难度与工作量。
企业会计人员在填制纳税申报表时,由于会计基础与计税基础不同,许多纳税调整项目必须重新计算、调整,如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若企业采用的是加速折旧的方法,而税法只承认直线法,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人员,必须重新按照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这种会计与税法的差异计入纳税调整项目。
但是,由于固定资产的适用年限较长,购入时间又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调整的难度逐年增加,会计人员工作量也逐年增大。
(二)从税务机关角度看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要向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告、关联方业务往来报告表及其他相关资料。
1、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纳税信息相关性较低。
以及税法中各种加计扣除、免税、不征税项目的存在,导致企业会计利润与税法的应纳税所得额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财务报告这种忠于会计准则要求所提供的信息与税务机关所需以税法为依据的信息相关性较低。
2、视同销售的存在增大了税务机关的征管难度。
除企业所得税之外,增值税、消费税的会计与税法差异主要体现在视同销售这一问题上,当企业申报纳税时,要根据现有的会计资料将这部分税法上视同销售的事项重新计算,以达到税法的要求。
这一方面增大了企业的工作量,另一方面给税务机关的稽查、管理工作也提高了难度。
即使企业提供的纳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是准确无误的,税务机关在核对上也会浪费诸多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从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看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税务机关而言,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所能获得的企业纳税信息相当有限。
这些外部信息使用者仅能够从财务报告中获得企业的纳税信息,又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并没有要求企业对纳税信息予以单独披露,除三大报表中要求披露的期初、期末余额外,对附注中相关信息的披露也没有特定的格式及信息量要求。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比较规范,但仍然有很多家公司在报表附注中仅标明了该公司存在的税种、各税种适用的税率和计税依据,而对具体纳税金额和项目没有详尽的披露。
此外,对日后各会计期间应交税费具有重大影响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变动金额的原因也没有详尽的说明。
二、完善税务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及方法。
基于税务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我国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发展的现状,要完善税务会计的信息披露,必须充分考虑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收益,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改进的建议和方法才能真正有意义、有价值。
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企事业单位众多,规模不一,盈利状况千差万别,本文认为改进的税务会计信息披露应区别对待。
大中企业及盈利状况好的企业,应当编制计税财务报告,也就是在原来财务报告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税法要求编制计税资产负债表、计税利润表、计税会计报表附注;小微企业、近几年盈利状况不会有较大改善的企业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编制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表,以此来披露会计和税法存在的差异,达到充分披露税务会计信息的目的。
(一)计税财务报告的编制。
1、计税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对于计税资产负债表的设计结构和列报项目可参考财务会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来确定;资产类项目应以各项资产的历史成本为基础,并结合其计税基础计算、分析后进行填列,其中的“应收账款”项目下应列示其备抵项目“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应符合税法规定。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列示时,不再考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但也要列示备抵项目“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应按税法规定计提。
“存货”“、在建工程”在列示时,不再考虑包含“存货跌价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也不再包含“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一项目;负债类项目应按照计税基础计算填列,并不再包含“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一项目。
2、计税利润表的编制。
对于计税利润表的编制基础应严格按照现行《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来确定各项目的计税基础,其格式仍可参考财务会计报告中的多步式利润表。
第一步,计算收入总额。
其计算公式为:收入总额=计税销售收入+计税投资收益+计税投资转让净收入+计税其他收入其中:计税销售收入应包括计税主营业务收入、计税其他业务收入和视同销售收入。
计税其他收入应包括计税营业外收入以及税法上应确认的其他收入,如债务重组收入、接受捐赠的资产等。
第二步,计算扣除项目总额。
其计算公式为:扣除项目总额=计税销售成本+计税期间费用+计税投资转让成本+计税其他扣除项目其中:计税销售成本包括计税主营业务成本、计税其他业务支出和视同销售成本。
计税其他扣除项目包括计税营业外支出和税法上应确认的其他成本费用。
计税期间费用是指按税法规定能够税前扣除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第三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税收入总额-计税扣除项目总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第四步,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十四
1]何桢,车建国.精益六西格玛:新竞争优势的来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
[2]王慧.战略采购[j].山东纺织经济,,(04).
[3]何桢,岳刚,王丽林.六西格玛管理及其实施[j].数理统计与管理,,(06).
[4]吴跃东,尹丽丽.战略采购关乎企业赢利能力[j].上海经济,2005,(05).
[5]方贤水,薛丽莉.战略采购研究综述及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6,(24).
[6]吴虹飞,李向晟.论公司的'战略采购及其构成[j].浙江统计,2005,(07).
[7]邵敬中,张帆.节约60%成本的方法:战略采购[j].中国企业家,,(02).
[8]浦杰.战略采购确实有效吗?[j].现代制造,,(10).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十五
光的流逝也许是客观的,然而流逝的快慢却纯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当自己终于可以从各种考试、找工作、毕业论文的压力下解脱出来,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时,我忽然间才意识到,原来三年已经过去,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一念至此,竟有些恍惚,所谓白驹过隙、百代过客云云,想来便是这般惆怅了。
可是怅然之后,总要说些什么。大学三年,生活其实很简单,只是一些读书、写字和考试的周而复始。如果把这种单调的生活看作一场场循环的演出,那么我只是一个安静的演员。这篇毕业论文也称不上什么精彩的台词,只不过是这种循环演出即将告一段落时的谢幕词。我在这里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专业指导老师――宁利群老师。这篇毕业论文从开题、资料查找、修改到最后定稿,如果没有您的心血,尚不知以何等糟糕的面目出现。我很自豪有这样一位老师,您值得我感激和尊敬。
感谢和我共度三年美好大学生活的××××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全体同学。感谢职业技术学院所有授课老师,你们使我终身受益。感谢所有关心、鼓励、支持我的家人、亲戚和朋友。谢谢您!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十六
(一)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师生在教育过程的相互作用中,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看,职业声望、社会地位和班级教育中的角色是对其教育过程中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而在学生的角度看,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同辈的文化环境是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1.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客观的,一是主观的,客观的影响因素是指教师受教育的程度、职业素养和经济收入及居住环境等因素;主观的因素主要是根据社会的组成分子对该职业在社会中所具有的威望,以评价的方式获得。职业威望与社会地位是具有一定历史影响因素的,一旦形成,不易轻易改变。班级是一个小社会,而教师在这个“社会”里则需维持学生的多种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价值观取向常常会受到社会价值趋向的影响,呈多元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尖锐地表现出其角色运行的困难度。
2.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良性进行。其中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环境和社会地位对学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的学业有显著正相关的作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受到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其次,同辈亚文化对学生的学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它是指某一社会团体中成员所形成的特殊行为模式和价值观,通常受不同职业、宗教、种族、低于、社会阶层和年龄团体的影响。亚文化因素对学生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二)班级体系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体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组成的'群体,批次间具有稳定的交互作用且有着共同价值取向的体系。班级作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影响其目标的因素主要有制度和个人两个方面。制度是规范团体行为的载体,通常会受到文化的影响;而对于个人因素而言,个人的身心需求、情感属向受到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师生关系在社会体系中有各自的角色分配,但他们的期望应是一致的。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持这个社会体系合理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师生间存在人格和需求的差异,使得班级社会体系中的师生关系需要经过不断的调试才能达到一个合理的范畴。
二、对教学社会学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科学已逐步发展成熟。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对教学的理论方式进行探讨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如何教学的研究模式成果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推上日程。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向小领域发展,对日益成熟的发展内容加以总结,以社会学为基础教学理论,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使“教学社会学”以一门独立的学科为发展方向。在教学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学校的社会功能,学校组织和学校文化;社会环境;教学关系;师生关系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对教学社会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就教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来看,早期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研究教师行为和班级氛围。这种研究方法是以实证和量化的研究方式作为探讨师生交互模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社会理论不断充实,社会学者开始将班级作为一种小型的社会,采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探讨班级的内部结构与功能。而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在教学社会学的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师生关系在教育工程中的影响进行分析,触动了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合几十年来的社会学的发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一直是主要的争执问题。定量研究认为,社会关系中处在普遍的法则,可对社会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且这些法则是可观察可测量的。但定性研究认为,定量研究的结果必须透过充足的证据支持,合理地进行“解释”来了解社会,教学的“量化”研究只能用于描述现象,无法深入本质。科学的社会学态度应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辅相成,并不存在彼此取代的关系,它们都是建立教学社会学的理论体制研究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十七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下面是汽车专业的论文,请参考!
制冷循环的冷凝、蒸发温度对制冷量的影响。
——五十铃nkr人货两用车空调系统的改造。
一、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重庆生产的五十铃人货两用车,车辆使用一段时期后,由于车辆密封性和发动机隔热效果明显变差,使制冷剂冷却不充分,从而不能满足制冷的要求。通过采用增加一级冷凝器的方法,弥补了制冷剂冷却不足,同时避免了要通过减少循环流量来达到降低蒸发温度的限制。
关键词:空调制冷不足;蒸发器和冷凝器温度和压力偏高;提高冷凝效果。
二、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使用的汽车要求也越来越提高。不单对汽车技术性能(如动力性、经济性)有更高要求,而且对其使用的舒适性也有新的要求。而提高舒适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汽车能够提供良好的空调制冷效果,以满足驾驶员舒适性要求。若空调制冷系统效果不佳,则无法为驾驶员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三、正文。
(一)汽车空调制冷不良故障。
据驾驶员反映,我单位一辆五十铃nkr人货两用车空调制冷系统,空调制冷不足。接上岐管压力表测试压力,低压侧压力为0.34mpa,高压侧压力为1.72mpa,高低压侧压力均痹积常标准偏高。运行时观察视液镜制冷剂的流动情况,发现有很多气泡,这反映系统内制冷剂不足,但由于高低压力偏高,说明系统内已混入了大量空气。测试蒸发器温度与压力、冷凝器温度与压力,均已超出正常的范围,若这时不考虑系统压力高,已混人大量空气的故障情况,而直接补充制冷剂,则会使发动机功率消耗增大,系统运行时使压缩机拖死,皮带发热熔断。但不补充制冷剂,系统的制冷剂不足势必造成制冷系统制冷不良。所以应先排除蒸发器和冷凝器温度和压力偏高的故障,然后再补充系统内的制冷剂。
(二)造成故障的原因分析。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工作过程是:经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蒸汽,从高压管路进人冷凝器冷却后,以液态形式进入贮液干燥过滤器,滤去杂质、除去水分再经膨胀阀节流降压,以雾状进入蒸发器蒸发吸热,通过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吸收车厢内空气的热量。吸热后的制冷剂变成低压蒸气,被重新吸回压缩机再压缩循环,通过不断循环,吸收车厢内空气的热量而使车厢内降温。如果制冷系统冷凝器冷凝效果不良,制冷剂不能通过其将仍霍气状态冷却成液体状态而降温,则通过膨胀阀的制冷剂将不能很好降压蒸发,而进行吸热。同时也会使蒸发器过热造成热交换效果不佳,令蒸发器吸热量不大,从而不能大量吸收车厢内空气的热量而使车厢的温度降低。所以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和蒸发器这两个产生热交换的中心部件,只有在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处于最佳状态下才产生最高制冷量,否则必定造成车辆空调制冷系统制冷不良。
五十铃nkp人货两用车空调制冷系统选用的是排量为138ml的sd508型压缩机或排量为161ml的sd510型压缩机。原车有一个350mm×450mm的板式冷凝器装在发动机散热器前面。一个a6型蒸发器安装在车厢内。此车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当车厢的密封性和发动机的隔热能力比新车明显下降时,运行空调系统会出现在发动机正常工作状态下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比原设计标准偏高的情况,从而导致参与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出现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升高,超出正常的技术范围(正常值:冷凝温度为40~45℃,蒸发温度为-12.5~-5℃)的故障。同时,制冷剂温度升高若接近至冷冻机油闪点时,部分冷冻机油会炭化并集聚在阀门中。这样既增加压缩机冷冻机油的消耗量,又影响阀门的密封性,易使阀门变形损坏,使压缩机充气降低,从而减少制冷剂循环流量。如果部分冷冻机油炭化后窜人制冷系统的膨胀阀内,容易造成膨胀阀堵塞,也会使参与制冷循环的制冷量减少。以上所有这些情况都会使系统运行条件恶化,令空调系统制冷效果显著降低。
解决以上的故障,如果采用从加大冷却空气与冷凝器之间的热传导效果来考虑降低冷凝温度,由于冷凝器安装在发动机散热器的前面,而散热器内的水温较高,虽然车辆前进时,受到空气流冷却,但热量仍能传导到前面的冷凝器上,同时汽车的冷凝器紧靠发动机,散热条件较为恶劣。所以用加大原有冷凝器冷却能力来提高冷凝效果估计提高的幅度有限。
是否可以采用提高膨胀阀节流量来降低蒸发温度呢?
汽车使用的制冷剂是氟利昂r12(f-12),其蒸发温度可达到-29.8℃,现在此汽车蒸发温度选取在-5~-4℃(曰本最大的轿车空调装置制造商电装“denso”株式会社,把蒸发温度定为-1℃。美国汽车公司“amc”其蒸发温度定为-5~4℃),相对制冷剂的蒸发温度而言,还有下降空间。然而降低蒸发温度是有一定限制的,不能无限度地降低,因为降低蒸发温度是通过减少循环流量来达到,减少循环流量会使压缩机的性能指标降低,经济指标变差。由于制冷剂流量降低,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蒸气比容增大,单位容积制冷量降低,使压缩机的制冷系数下降;而且由于只是蒸发温度降低,而冷凝温度未下降,会令膨胀节流阀前后的压力差增大,压力差过大,单位重量制冷量也会降低,使蒸气比容增大,进而使压缩机容积系数减少,令制冷量降低。所以提高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只单方面从降低蒸发温度人手,会受到一定限制。
(三)排除故障的措施和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排除此车故障只能从额外加强冷凝强度人手,以此去保证整个系统的冷凝和蒸发温度处于正常状态。若单靠清洗冷凝器、蒸发器或加大原有冷凝器的体积来提高冷却量,或调较甚至更换膨胀阀都不能使冷凝和蒸发温度两者协调符合要求。
曾尝试在冷凝器处加装冷却风扇,或改变冷凝器相对发动机和冷却风扇的位置,但收效都不大。
后来通过在膨胀节流阀流量固定不变情况下,在此车蓄电池后面的位置,加装一个350mm×350mm冷凝器及冷却风扇,把连接原有冷凝器的高压管改为先接人新装的冷凝器再由输出口接原有冷凝器(即在原有的冷凝器前再串入一个冷凝器)。由于增加多一级冷凝器,冷凝效果明显提高,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温度下降,又使蒸发温度相应下降,使系统运行时制冷剂的冷凝和蒸发温度及压力均达到原有的技术要求。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方法,排除了五十铃nkp空调使用一段时间后制冷不良故障。从中得出结论:此车设计上冷凝器的冷凝效果只能在新车时即车厢密封性良好和发动机隔热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满足制冷要求,而当车辆使用一段时间,车辆密封性和发动机隔热效果明显变差后,就不能满足制冷的要求。采取增加一级冷凝器去弥补制冷剂冷却不足,是一个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十八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准则下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三个方面加以关注。
[关键词]新准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
我国财政部20__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计量原则,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凸显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改变了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变化。
(一)理念的变化: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多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在收入费用观下,收益是一定时期的收入减去各类相关成本费用后的差额。即收益=收入-费用。1993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十四条明确“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也就是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数据都是考虑到收入确认和费用配比之后的结果。在收入费用观下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副产品。20__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即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简单的说,利润表中利润的度量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利润表可以被看作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净资产的变动表。
(二)计量的变化: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1993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十九条明确“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历史成本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属性。
20__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套期保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都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按照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向投资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符合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三)报表列报的变化。
新旧准则下的利润表的列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不再区分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而是统一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中进行列报。这一方面是基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内容呈多元化发展,不同经营业务收入相当,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的界限已经很模糊;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第5/7页。
收益”纳入营业利润的范围,使会计信息更加简洁透明。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四)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的变化。
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凸现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及列报变化等因素,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准则下的利润表将“投资收益”项目列入营业利润的范围,改变了旧准则下的营业利润仅反映企业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经常性收益的状况,即企业利用资产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也属于营业利润,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
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点,同样符合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即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首先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应纳税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实质上就是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同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会计的实施使得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列示的所得税费用与当期会计利润相配比。减少了由于税法规定与会计准则不一致产生的税后利润的波动。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下利润表的分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理念更先进,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新准则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作了更加严格和科学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笔者在实务中分析新准则下的利润表时,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
旧准则下的利润表中营业利润不包括“投资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情况时。一般认为营业利润即为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很多企业在进行考核时也会用到经常性收益的指标,主要用来反映通过经营者努力所获取的经营性收益。新准则下的利润表中将“投资收益”项目包括在营业利润中,并且还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因此在分析企业的利润表或对企业进行考核时,都要注意营业利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经常性收益要重新分析计算,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常性收益。
(二)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
返还,从而损害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即将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和损失纳入了利润表。使得利润表的收益中包含了部分资本性收益,符合综合收益观。但新准则下的利润表并非完全的综合收益观。综合收益观认为“收益是除股利分配和资本交易外特定时期内所有的交易或企业重估所确认的权益的总变化”(《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但是我国新准则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十六条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因此,报表使用者要全面了解企业的收益情况。不仅要分析利润表,还要关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会计专业论文文献篇十九
[2]戴勤燕.浅论校外艺术教育教研活动的机制与功能[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3]张兰.5-6岁儿童自由舞蹈表现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4]张晓红.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舞蹈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07)。
[5]闫小飞.校外舞蹈教育现状与发展初探[j].内江科技.2009(06)。
[6]陈述知.沈亚威歌曲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7]柴亚萍.少儿舞蹈究竟为谁而舞--兼谈少儿校外舞蹈的教育管理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8]阿斯茹.幼儿舞蹈教育的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9]毕玉娟.学前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1]苏立.音乐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2]冯蕊.从视听结合到视听融合[d].南京艺术学院2010。
[15]游嘉颖.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
[16]翁伟民.试探少年宫舞蹈教育对儿童智能的开发[j].舞蹈.2001(06)。
[17]张怡.舞蹈教育与美育--儿童舞蹈教学美育探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04)。
[18]周仪.中国古代儿童舞蹈的功能类型初探[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19]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02)。
[20]黄明珠.论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21]王宁.略谈基础教育中的舞蹈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22]齐建丽,周艳华.浅析少儿舞蹈培训[j].科技资讯.2006(21)。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294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