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1:17:05
最新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实用16篇)
时间:2023-11-18 11:17:05     小编:GZ才子

叙事是一种讲述事件发展过程和情节的文学方式,通过编排故事结构、塑造人物形象等来展现情节的起承转合。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能够全面地概括所总结的内容,不落下任何重要的细节。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的范例,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和写作潜力。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一

我曾在工商管理硕士阶段学习过这门课程,由于当时我的工作经历以及环境和现在大不一样,同时也由于当初和此时学习的动力不太一样,所以对于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有很多不一样的收获。

学以致用是我参加博士班学习的主要目的。目前我在管理一家年销售超过5亿人民币的制造型企业。该公司目前在大力推广卓越制造理念。该理念除了在组织的各个层面实施类似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制造工具以外,其核心在于推广全员参与的持续改进的文化。而在组织中对目前的文化加以改造,很多方面都可以考虑利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的理论。

组织行为学在上个世纪得到长足的发展,得益于心理学在工商业的应用以满足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而我公司目前推广卓越制造的目的是通过精益之道创造客户价值。其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员工满意度等都是我们远期目标——卓越运营所覆盖的。

本学习小结主要总结了我所学到的《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如何在公司变革中加以运用的打算。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的行为,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使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涉及到的主要学科有:管理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课程中提到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两个问题是:

一,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二,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这两个核心问题在我的工作实践中有很重要的探讨和解决的价值。

另外,组织行为学也提出了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常见指标: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等。

三,账号交易、折扣代充、超值首充就选淘手游!你身边的手游交易专家。本课程小结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层面来展开,即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考虑到组织行为学中某些方面(比如组织的设计等)和我主要的工作内容不太关联以及该学科的知识面的广博性,我只提取了我感兴趣的或者实际工作中急切需要使用的加以总。

一,个体层面。

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特性、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中系统地介绍了知觉、归因理论、个人决策、个性和个性理论、个性以及能力和职业的匹配、价值观和态度、激励理论和应用等。

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于个体的关注应该限于对于中层经理个体以及大量一线员工中的典型个体。我在对这些有选择性的个体关注中,发现有必要改善目前公司内部提拔机制的不科学性以及公司管理忽视了一线员工的个性。

1,公司内部非常典型的提拔机制都是基于当前岗位的技术或业绩至上原则。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领导层关注员工在当前岗位的表现,从而推断他在新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而在此过程中,没有考虑其个体的个性和能力与职业的匹配问题。往往通过实际工作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无法大胆地面对问题并纠正组织所做的不当提拔。

在决定提拔一个人之前,其在原来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但决定不应该仅仅建立在这个参考基础上,而将重点建立在参考和新工作有联系的方面,而在这个基本属于个体决策(即使有几个人参与,也基于数个作为个体的个体决策)过程中,而有发言权的提拔者(人事经理、总经理等)应该首先了解社会知觉中存在的偏见,尤其是自己在判断一个候选人的偏见倾向(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等),避免过度主观地做出判断。

2,公司管理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一线员工作为个体的差异。公司可以给他们模式化的培训、统一的着装、严格的行为规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让他们作为机器和流水线的一部分,希望他们象机器一样从事标准化的工作。但员工毕竟不是机器,他们有血有肉有想法有个性。

目前我们公司推广的卓越制造中,在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上,强调了作为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体的影响力。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模型就是帮助链。

以往在企业的绝大多数决策和实施实践中,都是自上而下的。而在上面的模型中,作为个体对待的基层员工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做出决策、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不能解决时,可以提升到帮助链的上一级。模型是好的,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能做到模型中期望的,是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个长期的目标。

首先,员工对这个模型的理解。目前公司试图通过大量的培训来加强员工对卓越制造的理解,但由于涉及到整个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其难度相当的大。这里面也涉及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的文化,一直以来,无论学习、工作、为人等,我们习惯于接受上级(长者、老师、家长、领导等)的暗示或者明示,价值观上认同服从是好的,从而压制了自我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而目前我希望通过不断的教育来鼓励员工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潜能,相当于我们试图改变他们过去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形成的思维定势,这非常困难。

其次,员工对这个模型的认同。认同就相当于他们将这部分纳入他们的价值观体系。理解是认同的基础,但不等同于认同。认同也不是口头和表面的接受,而是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个模型。个别或者少数员工的认同也不能改变整个企业内部的大环境,这个问题我会在群体层面中去加以阐述。

根据相关资料,和我公司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主要有两大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其一是年龄在30到45岁之间的,他们的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好学、忠诚、传统、负责。另一个群体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他们灵活、对组织缺乏忠诚度、享受、竞争、独立,渴望成功。针对这两种有差异的群体,如何在他们的价值观体系中加入管理层希望的内容,是我们实施卓越制造的关键。理解是认同的基础,但不等同于认同。认同也不是口头和表面的接受,而是在行动上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个模型。个别或者少数员工的认同也不能改变整个企业内部的大环境,这个问题我会在群体层面中去加以阐述。

人说,态度决定高度,员工态度的转变将是卓越制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根据凯尔曼的态度转变和形成三阶段理论,即态度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我个人很赞成这个理论,并期望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服从阶段是个体从表面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是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造成的。如何在服从阶段对员工施加合理的压力?我们的答案是通过管理、竞争和激励。管理就是加强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的控制;竞争就是评比,让员工之间、班次之间、产线之间形成竞争压力;激励是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刺激来强化员工对卓越制造概念的反应。

同化是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相接近。内化是个人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的新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我认为,同化和内化是服从阶段的延续,但作为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服从阶段的主角是他人(组织、管理者),而同化和内化阶段的主体是个人,内因在于自己,外因是组织(比如组织文化等)。

当然,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和代价,公司的管理层认同这个模型,必将采取方式方法去实施。目前我们的主要方法有:

1,培训,不断的培训;

4,管理人员加强现场管理。

员工态度的转变将是卓越制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根据凯尔曼的态度转变和形成三阶段理论,即态度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和内化。我个人很赞成这个理论,并期望在实践中加以利用。

服从阶段是个体从表面上转变了自己的观点,这个是个体在遭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造成的。如何在服从阶段对员工施加合理的压力?我们的答案是通过管理、竞争和激励。管理就是加强管理人员对生产现场的控制;竞争就是评比,让员工之间、班次之间、产线之间形成竞争压力;激励是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刺激来强化员工对卓越制造概念的反应。

二,群体层面。

群体层面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利与政治、群体间冲突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行为。

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在组织中是很容易发现和控制的,但非正式群体必须加以重视、研究、诱导从而对于其积极的一面加以利用,对于消极的一面加以防范和遏止,因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越来越大。

要想影响群体行为,必先研究群体行为。一般而已,典型的群体行为包括从众、服从、暗示、模仿和感染等。通过对这些具体行为的分析,群体行为可以通过外力加以影响而让群体行为朝组织需要的方向发展。

参考有关的研究成果,我国目前的群体心理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

1,群体压力变小,从众心理弱化。由于改革开放以及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人们的自主意识不断加强,人们较多的保留自己的个性,群体对待不同意见和行为的包容性增加,诸如此类的变化,造成了群体压力减少,从而导致了从众心理的弱化。

2,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减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发展和利益。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企业作为组织,对个体的影响和束缚力减弱,从而也导致了个体对群体(组织)的忠诚度减弱。

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和影响增大。社会经济转型促使了非正式群体的大量产生。比如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由传统型转为利益型;又比如中国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亲朋好友的介绍是人们寻求职业的一种重要途径,这就给血缘、地缘、学缘型的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群体凝聚力是影响群体成员士气、满意度和群体一致性,这对于群体的生产效率有重要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群体凝聚力如果要对生产效率有积极的影响,管理者必须对群体加以积极的诱导,并且群体态度必须和组织目标有一致性。有关研究总结了一下增加群体凝聚力的方法,借此我也思考可以使用在我公司的办法。

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和群体凝聚力成反比。我公司四百多员工,不用考虑增加所有员工的凝聚力,可以考虑以生产线、部门、乃至于班组来增加凝聚力,同时中层管理人员负责不同部门的接口和沟通,避免小群体的高凝聚力和全公司的低凝聚力局面。

2,群体内部的一致性。给群体(参考上述1,即小范围的群体)以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并且小范围群体中个体之间必须有利害关系,使他们提高凝聚力。这就说明了以前我们采取的评价方法的错误性,以前的绩效工资,基本上是大锅饭,他们之间没有利害关系。

3,外部压力。公司可以引进竞争机制,让竞争对手之间给群体制造压力,提高群体凝聚力。班组竞赛加上适当的奖励措施,应该可以实行。

4,群体的领导方式。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比专制型、放任型的领导方式能够使成员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情感更积极,从而增加群体凝聚力。这个观点提醒我,我个人做民主型的领导是不够的,所有的中层乃至于基层管理人员都必须有民主的管理方式。这在我们公司卓越制造体系中,有关领导力的理解是和这一思路统一的。我们提倡的领导力包括:

4。1,现场查看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汇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只有民主的领导才能做到。

4。2,鼓励学习。专制和放任的领导作风,不会培养学习型的组织,不能鼓励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只有民主的领导才能做到。

4。3,立即行动、彻底解决。官僚的领导是做不到的。

4。4,授权。不言而喻。

5,群体内部的奖励。把个体和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有利于群体的凝聚力增加。最近实施的绩效工资制度体现了这一观点。首先是个体的工资和小群体的目标挂钩(比如产量、质量、安全等);其二是个体也可以通过个体的努力,比如良好设备保养、提出合理化建议、阻止批量废品的产生等得到更多的个人绩效工资。

说到企业管理,研究群体是不够的,必须研究团队。团队是更高层次的群体。团队成员之间有互补性的技能、承诺共同的目标和绩效指标、以及使他们共同负责的方法。我公司的卓越制造提倡全员参与、积极授权、鼓励自我管理,目标是建设有效团队,使团队具有积极和明显的特点,比如:目标明确、非正式的气氛、参与、倾听、建设性冲突、共识、公开沟通、分享领导权、自我评价等。

课程中的管理沟通章节,我把它理解为群体层面的,而不是组织层面的,主要是我认为管理沟通中非正式沟通比正式沟通的作用更大。组织可以设计、实施正式的沟通,但非正式的沟通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部展开,此时,群体(非正式群体)沟通比正式沟通有如下优势:沟通频次高、及时性强、个体接受程度高等。在我公司的卓越制造中,对群体领导(正式或非正式)的都给以沟通方面的培训,希望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挥非正式沟通中对卓越制造在日常工作中实践的影响。课程中有个研究成果值得了然于心,那就是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mehrabian,1968)提出的有关语言和非语言在沟通中的使用比率:

信息的传递量100%=7%语言+38%语音+55%态势。

这个公式是任何想做积极有效沟通的人所必须理解和应用的。

课程中提到有效沟通和改善沟通的策略和工具,主要有:

1,保证正式沟通渠道畅通(包括上行、下行和混合沟通)。比如:建立发布指示、例会、个别交谈、建议、员工调查、申诉制度等。

2,学会积极倾听。在我公司的管理培训中,就有倾听方面的培训。在stephenrcovey的畅销书《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第五个习惯就是知彼解己(seekfirsttounderstand,thentobeunderstood)。我公司也组织了对此培训,说明了我公司作为组织,十分重视倾听的价值,以及在组治倡导这种良好习惯。

3,相互作用分析(pac分析)。是伯恩(eberne,1910——1970)在他的《大众的游戏》一书提出的,其理论基础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状态”,即认为每个人在心理性格上有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parentegostate)、儿童自我状态(adultegostate)、成人自我状态(childegostate),所以在两人的对话中,实际上有六种状态在进行相互作用。利用对相互作用分析理论,有意识地在交往中觉察自己和对方所处的自我状态,做出适当的反应,避免发生交叉沟通。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尽量以成人的自我状态控制自己,并以成人的语调和姿态来对待别人,同时鼓励和引导别人进入成人的自我状态。

4,周哈利窗口(johariwindow)。以自我了解和他人了解作为x和y轴,划分公众我、隐私我、背脊我和潜在我。为提高沟通有效性,必须增加自我表露程度和提高反馈度。

三,组织层面。

组织层面主要研究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我对于组织层面的兴趣点在于组织文化以及健康和安全,所以重点总结一下这些知识点。

组织文化主要表现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共同信仰、共同目标和行为准则,它代表了组织中约定俗称的和可以感知的部分。

组织文化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表层文化又称实体文化,是指直观、具体、外在化和形式化的组织文化结构,有组织的员工所创造的铲平和各种物资设施构成。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二

本文从教师自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四方面来阐述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措施。

3.1教师自身。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自身也应当具有相当的实践应用能力。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生扩招,教师规模扩大,承担教学的老师以年轻教师居多,他们通常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学科的系统性不强,知识面较窄,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实践能力较弱,这些都对组织行为学课程的讲授形成障碍。由此,教师后续的学习和教育成为必然,教师应在学习中弥补自身的不足并探究新的组织行为研究思潮和发展方向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学校也应该为教师的再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比如可选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派往国外进修学习深造,以加强其理论修养;另外,也可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积极探索“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鼓励教师多接触实际,可采用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2教学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并日益丰富和发展的课程,其学术流派思想很多,观点也比较复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应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比较成熟的理论学派,同时也要根据理论认识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另外,为了避免与管理学等先修课程相关内容的重复,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如对于激励部分,教师应重点讲解学生以前未学过的激励理论,并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教会学生对激励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组织行为学是从西方传入我国的一门科学,应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情设计教学内容,解决好教学内容的本土化问题。

3.3教学方法。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建立分析组织的思维框架,让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促进他们内在素质的提高。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属于讨论式或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互相评价方案,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组织行为学授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案例讨论,将工商企业经营的背景和组织管理的'资料引入课堂,通过结合组织行为学中相关理论的分析和讨论,运用组织行为学的方法和技术,使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管理情景,产生丰富的设想和创意,树立管理权变的理念,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组织行为学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组织处理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团队学习。

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具体来说,是把学生分成5-7人的案例小组,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指定案例分析工作,同时要求学生自行进行组内工作分工,每人承担一项独立的工作,每个案例小组完成案例分析,提交ppt和案例分析报告,并进行现场陈述和答辩,教师根据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和现场答辩情况给予团队基本分,然后再根据每个人工作表现酌情进行加减分。因此,只有小组的团队成绩高,每个成员的分数才能高。对于大部分已经是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大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同时还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实际上,团队学习不仅限于案例分析,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以及课后的实践调查等方面,学生都可以团队方式进行学习。

(3)个性测试。

青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认识和评价自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急迫感,他们自我认识和评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因此,开展个性测试等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课堂实践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自我反思。

(4)管理游戏。

管理游戏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法相比较,管理游戏更生动具体。管理游戏法因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会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运用有关的组织行为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争取游戏的胜利。例如,在讲完决策之后,我们给学生做了寒带冬季野外生存游戏,让学生理解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管理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中掌握了理论,学会了方法,学习效果显著。

(5)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模拟训练方法。角色扮演的情境具有拟真性,由学生扮演某种任务的角色,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以发现及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采用角色扮演法时,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用“观察记录表”方式,对其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项目进行评估,以达到教学的效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管理工作中会怎样或该怎样说和做,同时表演者也在互动和沟通中体验到管理的困惑和乐趣。

3.4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能力,建议可采用闭卷笔试、课后作业、课堂作业和到课率等综合的考核方式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

4结论。

总而言之,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实行综合考核方式,顺应时代,不断摸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刘力纬,赵洱岽,余顺坤等.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7).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三

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渴望满足一系列的需要。这些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正是这些需要,成就了人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一、课程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把已学的理论知识与组织管理的实践初步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深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调研的课题。

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理论在现实企业中的应用,苏宁电器的激励模式有哪些优点,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三、调查的对象。

南通苏宁电器卖场的普通员工;并且向管理者咨询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和对提高业绩的方法。

四、调查的方法。

先上网搜索一些关于苏宁电器的管理制度,实地问卷调查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然后结合书本中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进行分析,对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和总结,写出调研报告。

五、课程设计结果。

苏宁电器是国内电器零售商的巨头。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很多企业面临挑战,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企业如何凝聚人才、激励人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科学的管理理念的冲击并加以融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激励理论成果。苏宁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堪称激励模式的典范,对我国很多企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调查资料得出下面一些关于苏宁的较为先进的激励方法。

手机专柜,则有一天卖六台月末有奖金的。在此方法下,员工既有努力的欲望,又不会因为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而厌烦,甚至产生过度的压力情绪。

2。归属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层次划分为五个层次,在实现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后,就会产生归属的需要。人是社会性的生物,而归属的需要更加细致、难以捉摸。马斯洛认为:管理者应鼓励非正式的组织,开展非正式的社交活动以加强员工之间的相互交往。苏宁电器公司的文化就是“同事重于亲朋”,强调平等、协作和尊重的关系。进入卖场可以看出,员工之间非常熟络,关系轻松、友善;每年年终,苏宁还会开展很多非正式的活动,促进员工的交流,拉近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让员工进入各种团队以培养其对团队的意识和认同感。这样的工作氛围和组织文化,对员工起到了很强的激励作用。

量和素质是决定企业走向的重要因素,包括企业能做多大规模,能以多快的速度发展等。无疑,苏宁是明智的,将管理人员与企业的发展绑在一起,既成为激励管理人员的动力,又防止高层人员的流失,相比较之下,国美电器——同样是电器零售的巨头,因为之前被挖走高层管理人员,导致经济业务小幅度下滑,并关闭了好几家连锁店。

激励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艺术。就如亚当斯密说的,在组织中激励是必须的,但还应注重公平合理的对待。不同的企业领导在运用时各不相同。但在实施激励时,有一些必要的原则需要去遵守,不然,适得其反,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

1。重视了解员工的公平感,赏罚分明。公平性是团队管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首先公平不是平均,是公正合理,管理者在处理员工问题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抱有偏见,事实上,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很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其次,员工的不平衡感有时来自组织没有合情合理地奖励自己。所以,苏宁在管理中,贯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当然,犯同等的错,也应获得相应的惩罚。如果不一致,那么就谈不上所谓的激励模式了。

2。实行量化管理、增强透明度。公平感的产生很大程度是员工主观猜测的结果,人们总是倾向于自己得到的少,付出的多。苏宁电器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在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都实行一定程度的量化管理,做到可以打分计算销售额和销售量,提高整个过程的透明度。并于月末将优秀的成绩公布于员工之间,促进良性竞争,实现激励功能,并且这种激励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奖励,还有团队的认可。

3。奖励要适度: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知,强化的基本方式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实施激励的时候采取正强化方式的时候,一定要适度,不然,反而由激励因素转变为保健因素,平白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得不到激励的效果,则得不偿失。

六、结论:

这次调研以苏宁卖场为对象,介绍了苏宁较为先进的激励模式和方法;正如人们说的,人的需求是复杂的,所以没有所谓的一定行得通的激励模式。正确的道路是:将内容型、过程型、强化型和综合型激励模式结合起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苏宁,无疑是成功的典范,其激励模式对我国很多企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四

学学专。

生生业。

姓学班。

名号级。

赵庆江0959021009市场营销2班。

管理工程系2011年12月15日。

目录。

微博与公共关系。

摘要。

微博作为一种以发现和分享为基本特征、极具互动性的网络传播手段,大大增加了普通民众的话语力量,加速了社会话语权的分流倾向。本文以杭州图书馆“微博事件”、2011年春节的热点事件“微博打拐”和公关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剖析微薄的特性,以思考其对于公民意识和公共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公共领域;打拐;公关;教育微博。

引言。

微博即“围脖”,源于“micro-blog”一词,意译为“微型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与获取平台。如果深究“微博”的性质,它应当属于“自媒体”的一种——“微博大大降低了一般民众的表达门槛,随着微薄的流行,话语权分流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原本单纯的资讯受众摇身一变就成了传播者——这种新型的“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中心化”结构,打破了经济社会不平衡所造成的信息垄断壁垒,使普通民众获得了社会话语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公共领域的话语结构。

“公共领域”的形成需要具备两大要件,一为“私人性”,二为“公开批判性”,首先,“私人性”即于公共权力之外的独立性,公共领域作为“一个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要求摆脱传统权力结构的束缚以“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其次,“公开批判性”指的是满足私人性的公众集合仍然就“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其讨论的方式即“公开批判”的方式。

就微博而言,其强大的趣味性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体验,吸引了大批用户,形成了一组庞大的网络集群,其内部交流、观点交换等信息活动频繁。

类比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我们可以将微博类比为准“公共领域”,之所以这么称谓,是因为微博既包纳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和维护,又集合了普通民众的声音,成为表达民意、反抗社会不公道的有效渠道。但是由于诸多现实性的限制,微博又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这种客观限制一方面体现在中国较低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因为不够成熟、欠缺理性的网民心态。

2011年春节期间,在各大微博上传的沸沸扬扬的“打拐”成为热点事件。这起事件起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在网络上引起强烈讨论和关注。

根据此次事件,人民网发布了《人民网舆情研究室发布;“微博打拐”事件舆情研究》对于此社会热点的媒体关注度进行了量化分析,根据其研究结果,我们能够发现:时间自2011年1月25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发布以来,该事件在网友的持续关注中不断发展,从最初转发于建峥教授的微博到网友自觉行动,再到1月27日引发各种纸媒、电视电台的不断跟进,此过程微博话题的火热度一直在升温。

微博共振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为营销带来事半功倍的效能,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不可测,对公关的影响其巨大。公共是为了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突出产品优势,促进尤产品销售;弱化并扭转可能危机,在内外部之间建立一种良好关系的手段,公关是一种有意识的管理活动。最终就是要在组织或目标用户中建立一种良好的公共关系。建立关系是公关的核心,过去公关面对的是少量的媒体,可以引导舆论甚至操控。在微博时代公关面对的是一对一繁杂的个体关联,微博的行为逻辑里,内容仅是诱因,人才是全部。微博用户的多样性决定了公关行为不可能再有控制,而是转变为对不同特征人群的适配。

传统的公关操作在危机出现后使用强大的媒体力量实现扭转的不在少数,但这种操作方式在微博面前仿佛停留在石器时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微博时代,任何一点火星,都有可能引爆一个事件。对公关而言,微博一个个负面信息就像潜藏的火星,绝大多数的信息是由普通用户发出,缺乏足够的传播与关注,这个火星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永不熄灭,始终存在被激发的可能。这给网络公关带来极大挑战,危机已经存在,需要去发现并缓和。

或许有人会说,微博中能够被大规模传播的信息不一定都是负面,也有可能是企业或产品的的正面信息,这难道不是为公共带来无成本的效益么?从心理学上看,人们只会关心和自己有关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广泛传播的信息,都是围绕公共话题或娱乐话题进行的。至于行业话题,负面信息更容易引发围观和共鸣,一般的正面话题只有在利益激励或热点借靠的时候才能带来大量参与。昨天维嘉发了一个微博,“说他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全名是《修高铁何用!难怪铁道部长被双规,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全程仅需8小时》后面跟帖都在骂铁道部,有几个微弱的声音在质疑……直到一位大神淡定的说了一句:民国时候的京是“南京”。网友的反应就是典型的先有了情绪,再为情绪找依据的例证,这也为微博公关指引了一个方向,照顾情绪比理性说服要来的重要。

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得它在信息发布中有着天然的优势。教务处可以发布各种教学通知、教学文件;教室运行部可以发布自习室开放楼层及教室的空余座位信息等等。图书馆可以借助微博平台发布新书信息、学术交流和讲座、借阅提示、信息咨询、图书检阅等各种个性化的服务[6];就业部门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由于微博“背对脸”的交互方式,学生和教师可以选择性的跟随相关部门的信息。比如,大四的学生可能只关注就业信息和考研信息,而有些教授则更关注国家基金申报和科研项目进展之类的信息。

微博是一个开放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是我们并不能避免某些用户散播一些不良的、恶意的、与学习正相关不大的信息,一个良好氛围的学习交流平台除了主要依赖于用户的自觉性之外,系统还应该有一定的防范措施来确保平台的良性运转。

用户的注册必须实名。用户可以绑定校园一卡通账号、网络实名账号、学号,每个用户的手机号码也只能唯一绑定。采用实名制后,不仅促使交流的真实性,而且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网络马甲和不负责任的言论。

添加非法关键词自动过滤。学校部门自定义非法关键词列表,涉及非法关键词的微博就会自动屏蔽,并且给用户一个警告,扣除用户的信誉度积分,当用户的信誉度低于一定积分后便禁止用户发布微博。

添加人工审核功能。虽然自动过滤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可是关键词库无法定义完整,而且词库越大,执行效率就会越低,因此添加人工审核功能配合自动过滤双管齐下就可以达到很少的效果。例如:在发布通知、投票、链接以及建立群组时,必须经过审核才能出版,此举最大程度的保障了信息的可靠性。添加不良信息举报功能,“全民”参与信息监督。任何人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对某个用户或者某个微内容进行举报,审核人员对举报内容进行审核,并对于举报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参考文献。

[1]《新闻记者》,2011年1月,“视窗声音”,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培教授。

微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网络时代人们的互动方式,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博的广泛使用,将互联网上的社会化媒体推进了一大步。但是微博呈现诸多特点的同时,它在传播方面的某些缺陷也日益凸显。

微博传播注重即时互动,速度是它的最大优势。但是内容微小给互联网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微博使用门槛低和字数的限制使得大量信息未经加工就进入传播过程,从而影响信息传达的完整性。此外,内容精悍在某些时候加剧了人们的表达欲,写作更为频繁。这有可能导致信息泛滥、信息超载和信息浪费等。

微博尽管在一线城市和高端人群中影响力很好,在北、上、广已经路人皆知。但是微博更需要做的是下沉,目前最大的挑战,仍然是如何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的用户,但如何在二线城市和农村市场打开局面,仍需努力。伴随着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互联网下沉、营销下沉、微博下沉,基正闪耀着耀眼的光辉。目前,国内外对教育微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交流、管理平台,教育微博的研究前景一片光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性能的提高以及移动上网资费的下调,教育微博的发展必将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让我们拭目以待。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五

本文以综述的形式,从中西方两个方面,探讨了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及发展,并且就近年来出现的新领域、新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组织行为学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和研究空间。

组织行为学的名称在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是一门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们的行为规律的综合科学,其中心理学是最主要的基础学科,当然和行为科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一)科学管理学派。针对当时大多数工厂缺乏组织,美国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创立了科学管理学派。该理论关于如何对组织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设计了一个详细而具体的理论框架。但有两个根本的缺陷,首先是寻找最完美的工人以及工作方法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其次是把工人当成机器一样对待,未考虑到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动物。

(二)人际关系学派。针对科学管理学派的理论缺陷,人们开始考虑环境以及对待工人的态度与提高生产率的关系,于是在1926年,霍桑实验导致了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但不幸的是,该学派忽略了影响生产效率的其他因素,简单的认为只要对工人好一些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三)行为科学学派。20世纪30年代,管理学家在斯金纳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创立了管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提倡使用奖罚制度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但是没能考虑到此制度会使工人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反而减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四)管理科学学派。二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打败德国将数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了管理领域,于是诞生了管理科学学派。其贡献在于把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管理当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可以定量分析的,而且此方法需要大量的费用和时间。

(五)社会系统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应该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并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这种管理理论被后人称作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认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但是这些要素只包括人,他认为经理人员没有对财物管理的职能。

二战以后,西方管理领域出现了两个重要学派,分别是管理科学学派和以人为中心的行为学派。现在西方国家的管理院校都把它列为必修课,并且在工业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西方的组织行为学和一般的管理科学不同,它考虑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其理论存在着“合理内核”的成份,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其中很多的理论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共同要求,因此比传统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的组织行为学源于西方,其实中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已涉及到有关的领域,比如早在60年代初都开始重视人——机关系的研究,我们当时称之为工业心理学或工程心理学。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组织行为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对中国组织行为学贡献最大的还是心理学家们,但国内多采用“管理心理学”这一名称。虽然我们的管理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西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但我们也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行为科学,把西方的经验和本国的传统与实践相结合,发展自己的管理科学。

(一)研究方法的转向。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传统的组织行为学的方法论体系受到置疑和挑战。强调外部有用性的体系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注重内部逻辑一致性的方法论体系,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案例比较法。这次转向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乃至整个管理思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研究早在霍桑实验时代就认识到员工的积极感受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研究者开始研究快乐、幸福、满意以及士气等积极的心理课题。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塞利格曼就积极倡导“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并与席克珍特米哈依(2000年)指明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其矛头直指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

(三)计算机实验法。社会组织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比如说一个企业,它就是由许多个体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和其它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而且系统中的复杂性的动态变化通常都是非线性的。因此我们要研究社会组织系统,就必须要进行复杂性科学研究,也就是要研究这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动态演化中所涌现出的特性。

我们需要探讨复杂的管理问题背后的运行机制,通过系统的分析给这些复杂现象加以解释,并且应该能够根据个人的行为推断其对系统演化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在原来的理论基础上是根本无法解答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介入,才使得利用计算机实验方法研究复杂系统成为可能。

(四)自我效能感研究。随着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提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都纷纷开始研究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影响和作用。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都存在明显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出现了研究更加细化的趋势,表现出社会对工作人员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渴望。

目前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测评研究,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已有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完善。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六

首先先要谈论一下我对爱国主义及其爱国行为的一些认识。我个人认为爱国主义不是庸俗的单纯听从政府的,官方的一些对人行为规则的刻板要求。那些要求只是为了让执政党方便管理国家,管理人民罢了。真正的爱国在于思想,在于是否关心国家人民生活的疾苦,关心国家的大好山河是否还那样美丽,壮阔!所有的其他爱国主义行为莫过于围绕这两点来进一步阐释的。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叛国或者说爱不爱国也应该以这两个角度作为根本依据。

现在谈论本文的主题,首先谈论瑞士人的生活态度。

一、瑞士人的性格特点。

瑞士人自己说:“瑞士之所以成为瑞士,是因为有些德意志人不愿做德国人;有些法兰西人不愿做法国人;有些意大利人不愿做意大利人。”于是这些人一起成了瑞士人。

瑞士人保守,自信,君子之交淡如水。

他们办事井井有条,凡被允许的,一定给你办好。但不被允许的事情,他们又十分较真,会礼貌地回绝,没有通融的余地。

低调是瑞士人的一大特点,很多瑞士人崇尚的就是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

瑞士人自己严格遵守规矩,同时也严格要求别人,这方面一点也不通融。

瑞士人有互相监督并告发不遵守公德人的习惯。

准时守时,是瑞士人又一个突出的优点。

瑞士人从不摆阔气,决不浪费。

在朋友家作客,主人从不劝酒劝菜。在外请客也是一人一份,从不剩。

二、瑞士人的谈判风格。

瑞士人团结一致,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瑞士商人一般较谨慎、保守;

瑞士人对产品的要求是“质量第一,价格第二”;

瑞士商人崇尚节约;

瑞士商人时间观念强,对时间安排很精确;

瑞士商人商誉较佳,遵守契约,诚实不欺。

全体瑞士人民团结一致,进行“民族精神捍卫战”,粉碎了少数法西斯分子的阴谋。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吉桑将军挺身而出,号召人民抵抗一切外来入侵者和内部失败主义者,保卫祖国,誓死战斗到最后一人。

由于瑞士人民顽强的抵抗精神以及种种客观因素,法西斯德国始终没敢侵入瑞士。瑞士人的保守,这种传统被一直保留下来,但已并非全是宗教的原因。首先,这是一种传统,也是瑞士文化的一部分。瑞士人酷爱宁静,周日因为商业活动的停止,大多数人都会待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而不是追逐于物质消费。

“购物有时也是一种压力,”很多人对此深有同感,更何况商业的发达也并不是衡量国民生活是否幸福的唯一指标。

价格是不可以商量的,不喜欢在价格上讨价还价,你同意这个价格就做,不同意就算了,这是他们的态度。所以你要买东西的话标的价格是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价格上来将是比较容易达成的一个事情,但是如果要商量的话采取比较有效的形式来协商。质量代表技术水平、代表诚信,没有技术水平、诚信,何谈生存。

瑞士商人崇尚节约。

瑞士人在家居上,为省钱,有的迁居到房租较低的郊区或小城镇,有的则住在租金更便宜的老楼房。

我们知道,世界上瑞士这个国家很富,而瑞士人却崇尚简朴,节约成风。即使是承办世界性的高层活动,也很“小气”,一日三餐固定每人一份便餐,或是把这份餐费发给个人,让你自己找地方去吃。瑞士人的这种“小气”,不仅为自己一点一滴地累积了物质财富,而且也为人们创造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心灵美德。

瑞士人做生意很是精明,他们知道自己的产品面向怎样的客户,有着怎样的定位,他们都非常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他们都有时间的概念,他们有不希望浪费一点点的时间。

如果他们觉得对什么事情不感兴趣的话他不会浪费时间在上面的,如果他们觉得他愿意跟你花时间打交道的话那说明就生意可做了。

大多数瑞士人出于“保障人权”的观点,不同意在周日开发这条让商业热闹起来的“产业链”。瑞士人有诚实守信的传统民族精神。瑞士人很早就将诚信入法,1907年瑞士国会通过的《瑞士民法典》即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民法典之一。

一方面法律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处罚极其严厉,另一方面瑞士人在商业交易时都会自觉遵循诚信的原则。

瑞士人做生意你只需要和他们有比较好的协商,双方有一个协议,你能够至始至终履行你的承诺,那生意就可以做成。

所以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从经验上来讲许多欧洲人觉得跟中国人做生意有的时候不是那么顺利,就是因为诚信的问题。

第一次做生意会选择比较较小订单的合同,互相的信任要通过时间来证明的。

一位在瑞士住了10余年的中国人告诉我们,瑞士银行能够吸纳全球的存款,靠的就是诚信。瑞士人诚信到什么程度呢?说起来就像中世纪做生意。

例如:在瑞士,大小城市的公交车上都没有设售票员,司机也从不管验票,全靠乘客自觉。有的乘客在站台的自动售票机买公交车票,有的随身携带“乘车月卡”。交通管理部门偶尔派出检票专员到公交车上进行巡查,几乎没有发现过瑞士人逃票的现象。瑞士的城市里自动投币售报机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售报机上注明了所售报纸的价格,以便顾客购买。但机器设计得十分简单,无任何特别的防盗装置,只要随意将塑料胶板揭开便能拿走报纸。然而,从来没有出现过“顺手牵羊”的事情。

三、中国人的性格特点。

中国有56个民族组成,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因此也很难给所以中国人都明确一下性格特征,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能从中找到一种大部分人都有的共同特征的,这里也主要指中东部国人的性格特点,这些地区也都是我们国家最文明的地区。现今在我国出现一个较令人心酸的问题是:出国热。有钱人活者是有能力出国的人比较喜欢出国甚至加入外国国籍脱离使他们变富裕或者变的有能力的国家。一方面我们很痛心,一方面我们又无可奈何。只要他们不犯法(搞政治工作出国的有不犯法的么?),他们的行为也无可厚非,现在又是一个讲民主的社会(随然很多人不在到什么是民主,也从来不知道争取民主或怎样争取民主属于他的权利),但是很多富人带着大量来源于我们社会的财富出国了,对我们的社会肯定会造出很多不利的影响。财富像这样外流出去,可谓是每一个这样国家的悲哀。

中国人有些很保守,但是现在正在渐渐的变的越来越不保守。疯狂买股票最后赔的家破。

人亡,投入某个行业总是像赌徒一般的人越来越多,前些年政府部门更是为此不知交了多少万亿的学费。中国的传统女孩也变的越来越不传统了,在她们心中物质生活变的越来越重要,为了满足她们对物质的虚荣心,很多女孩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已经不能再用保守或大方来形容她们了。

诚信问题很长时间以来都是我们国家的悲哀。老百姓大多还讲诚信,但是社会上层人物总是能干出脸字都不知道怎样写的事情。似乎在他们看来欺诈,诚信都不是问题只要能赚到钱,从毒奶粉到假慈善,可谓是无所不骗无所不诈。

在交朋友时,我们一贯的思想是朋友多了路好走,当说道路时,往往是为了方便走通向后门的那条路,尤其是国家单位或企业,后门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为了保证后门这条路,送礼,送贵重的礼物,在我们国家司空见惯,这一传统国情也照成了商家另外一个方面的诚信问题:生产的产品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我们国家在办事问题上,往往是送的礼一切好说,有时候该走得程序都可以省掉,可谓相当“快捷方便”,但是如果你没有送礼,问题就复杂了啊,这几年问题虽有所改变,但是根本问题还是很严重的!就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工程首渠段工程在招标时就出现很多问题,句内部人士透露,首渠工程的招标中标标价格在很多招标人士看来价格都低得不可思议,据说在工程开始的两周内,中标公司(某水利公司)就陪了2千多万!其实类似的问题在我国以司空见惯了,各级政府部门盖的房子(钱都是花的超多)都是豆腐渣工程。而一旦查出问题,政府负责人顶多只是受些处分罢了,之后便会无人问津。

面子问题在我国似乎特别受青睐,说好听的可以说:中同人接待客人非常殷勤和慷慨,几乎每一个来中国访问的人都感受到温暖的感觉。说实在的可以说是:我国老百姓的传统待客之道是尽量阔气,铺展浪费在我国现象相当严重,随然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而这一点也是我国所有不良问题最难改变的,最为一种传统文化,随然看起来这个问题的危害没有其他腐败之类的严重,但是这个问题很有可能是万恶之源。面子问题可使人上进,也可腐化人类的灵魂。

在遵守时间问题方面,我国很多人做的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大多数还是时间观念不强。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的传统农民多过的日子是早点去地里面完成农活,什么时候觉得干得差不多了就什么时候回家歇息,不会有什么准确的时间,由于数千年的发展,也就照成了我国普通老百姓对时间观念的淡泊,想想看来,中国人也只是在最近50年来才渐渐的有了各种各样表,有了时间。这自然是不能跟瑞士有着数百年的表钟文化相比的,但是我相信我们在未来在时间遵守问题上一定能够做好的。

四、中国人的谈判风格。

中国人在洽谈生意时,常常要求在本届进行。这样做,就能控制议事日程,掌握谈判的步调。

中国人很少提出自己对产品的要求和建议。他们总是要求对方介绍产品的性能,他们总是认真倾听对方关于交易的想法、观点和建议,而他们却很少讲述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在谈判中,常有他们带来的技术专家参与进来,用竞争者的产品特点来探求其产品、技术方面的资料。一旦对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立场,说出产品的有关特点后,谈判就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中国人在原则上寸步不让,表现出非常固执的态度。

中国人是富有耐心的,与眼前利益相比,他们更愿意选择具有长远利益的方案。

中国人很看重“面子”,“面子”这个词没有确切的定义,它常常与威信和尊严联系在一起。

五、总结。

曾几何时,我的前辈都在一直不停地探索着强国之道,时至今日,我们变成了世界大国,可。

是还仅仅局限于是一个”大国”,国家面积大,人口多,资源丰富,有这三条便能奠定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大国!不要说什么我们是世界第二经济体,如果我们的人口少了一半,面积少了一半我们还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么?这个大国是大但是他们不能给我们自信。给我们的只是心虚。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七

通过陈英葵老师对《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讲授,让我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陈老师的讲解生动活泼,让我产生了意犹未尽之感,并详细做了读书笔记,收获颇丰,深深的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针对组织行为学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共性,作为学校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为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现就本课程心得体会作如下陈述:

1、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提出问题、规划、决策、执行、检查,这是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用清晰的思维把握好的,是基础,为管理者对一个问题或者活动做出决策、资源的分配、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便工作目标以高效的、合理的方式完成,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职能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通过周密、详细的方案设计,布局承担任务的担当者,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作出怎样的决策,都应该组织好,从而体现一个领导,特别是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能力,体现领导科学管理的决策水平。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技能的重要性。

2、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通过大量的正规教育,掌握自己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专业技术人员并不在技术技能上具有垄断性,这些技能也不是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或正规培训才能获得。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才干,许多人的技术技能是在工作中发展出来。人际技能:指无论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授权。概念技能:管理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例如:在做出决策时需要管理者具备这样的素质:看准问题,找出改正问题的各种备选方案,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评估,最后选定一项最佳方案。三项技能的高效运用,能够使我们的整个组织处于高效的管理活动中。

3、《组织行为学》是种文化,一种魅力,是种激励机制的体现。

通过对“黄河小浪底”工程案例的学习,深深的感悟到,外国企业的企业文化魅力所在,企业文化的决定取决于组织者,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受文化的影响很大,在整个工程中,精细化的管理,规范的操作模式,制度的严格化,使整个工程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从企业文化可以看我们的教育教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进行教育、教学的管理上,制定详细、可行的、人性化的管理措施,针对学生的特性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

从课程学习过程中,理解了激励和管理目标,工作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和建立有效的奖惩体系的重要作用,激励能够鼓舞教职员工,提高素质,增强组织凝聚力,本人看来,在一个组织中,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创造出高的绩效水平。在教学工作中,激励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在教学中用一种培养学生自信心,相信学生的心态去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活动,那么学生更能融入到整个班集体中,找回自己的信心,同时也更贴近老师,说出他们的心理话;在一个组织中,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作为一个学校,这一点体现更明显,只有当整个组织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完美。

5、《组织行为学》是领导的艺术,是沟通的艺术。在沟通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四点:听、看、问、说。要学会倾听,考虑对方的需求点,分析说话的语气所要表达的意思,分析心理,让对方感觉你很尊重对方。要观察当事人说话的神情和手势、身体动作、眼神等,最主要的是听懂对方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问,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一些客观的方面循序渐进的问些关键的问题,所有都做完了,就根据以上的观察说一些对方需要的话。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语气等。在沟通中包括对上级、与平级和对下级的沟通。对不同的对象有同的沟通技巧。在沟通的时候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工作,在遇到意见相同的时候要强烈的反应领导的意见,意见有些差异时首先要表示赞同上级的意见,再添加自己不同的意见,在持相反意见的时候不要当场顶撞或者否认领导的意见,要耐心听完,用引申式的方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还要考虑好当时的场景。在与对平级沟通的时要彼此尊重,从自己先做起.要在自己的立场也要考虑到对上的立场,了解情况,在合适的时候阐述自己的观点,知己知彼达到上方都想要的结果。与下级沟通时:先不着急说,听对方想说什么,多说小话,少说大话,不要讲些空洞的口号和什么规章制度,语气要和蔼亲切。对提出来的意见要虚心接纳,对于有错的先批评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人很重要,但是领导不是所有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事必躬亲。真正的领导人要会招揽人,会用人,各持其长,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管理大师们认为:绝大多数团队表现在第一年的初始阶段会先走下坡,无法维持原来的水准,而往往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有时甚至必然长达十八个月,才能见到显著的效果。他们指出,你的团队必须经过四个可预知的阶段,分别是:形成阶段、风暴阶段、标准阶段与表现阶段。所以我们不要怕放权,也不要怕暂时出现的困难,此时的领导是要协助团队建立信心、目标、加强团队的融合。一个团队管理好了,其能力是远远大于这些人各自的能力总和。

作为一个个体,我开始反思自己,认清楚自己,自己的心态,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向,自身的长短利弊所在。在生活中,我们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自己而作出错误的选择和决定,从而言行不一到致。了解他人,认清环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够把握分寸。站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是不一样的,但是如何综合全局,结合掌握的信息,更好地处理事情呢?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让我更明晰了做为一个个体,在生活工作需要一种积极良好的姿态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程最后一天所做的活动,“商品竞拍”,让我更加的理解到,组织行为学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以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一种指导性的意见,更加的明白,在一个组织中,个体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作用,对问题的思考、方案制定、策略的确立,个体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决策管理是多么的重要。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学习了组织行为学我对其中的领导一章节非常的感兴趣,他主要讲我们注意到激励机制理论中有一条是“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其实就是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下属员工或整个团体的影响。我认为,这种影响,比之那些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奖金制度等激励机制,虽不那么显明那么“硬”,但绝对不可忽视。一旦把握不好,后果非常严重。这缘于我所听到的一件事和看到的一则新闻。

我曾经听到这么一件事。某厂有一青年工人,他原先进过监狱。后来“浪子回头”,改造好了,来厂里做工。他是个很要面子并且自尊心很强的人,领导为了帮助他,使他能安下心来工作,因而在他刚来的时就对员工隐瞒了他的牢狱经历。当有部分员工知道他的过去后,领导就特地告诫那些员工:“不要因他‘曾进过监狱’而对他产生偏见,疏远他,瞧不起他。也不要用此事挖苦他。”

而事实证明,他在厂里工作确实非常勤恳,待人也很热情,真诚。刚来的时候还因自己的经历而在思想上有所顾虑,后来就完全放开了。对人生也乐观起来。这正是应了“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或整体的影响”。领导的关心和员工的尊重使他脱离了心灵上的阴影。

人是经济动物,更是知识动物。人是理性动物,更是感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周围人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对这个事例来说,尽管那位青年工人本身心理也有一定缺陷,但关键因素——领导的言行是不可忽视的。一次不恰当的批评,一场不该有的争吵,就很有可能对一名员工产生伤害。这是激励机制中“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影响的一个活生生的反例。

管理层的表率行为确是很重要的。研究表明人是很容易进入角色,被环境同化的。如果你的领导经常迟到早退,那么下属也很容易变得自由散漫。同样,如果你的领导经常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甚至贪污腐化,那么下属也将会跟着效仿。如此一来,再坚强的大厦也会倾塌,再宏伟的基业也会毁灭。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例子:1997年9月,一个分布在16个国家、拥有461家企业、年收入达5000亿元的国际知名公司——日本八佰伴宣布破产!

公司创始人阿信当年挑着扁担卖蔬菜,后来办起了蔬菜派送公司。尽管它在创业之初就遇到重创,1950年的一场大火将其辛苦经营多年的蔬菜铺烧个精光,阿信就租了温泉浴室,带领大家重新干。由此而出的“扁担精神”成了公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领导和员工们奋斗的精神指南。

尽管破产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世界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决策的失误等等。但比较关键的因素是:公司末代掌门人和田一夫的亲弟弟,公司“第二把手”把和田一夫架空了。多年的汇报是假的,财务报表是假的,公司的繁华是假的。和田一夫本人因为丢了“扁担精神”,变得奢华,懒惰,甚至自我封闭。他花费天文数字的钱在香港置了豪宅,并常年在那里享福。

特别要提到的是,他的办公桌是一块100平方米的玻璃,为了把这块玻璃放进去而把房顶打开,用直升飞机吊装,玻璃花去近百万美元,吊装也花了近百万美元。而这一放不当紧,更重要的是,老板的行动深深地“感染”了公司的每个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大手大脚之风也日渐兴盛起来,什么公司创始人阿信挑着扁担卖蔬菜留下的“扁担精神”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在这种情势下,公司的大塌方——破产,也就难以避免甚至有点势不可挡了。最后,直到破产,和田一夫才幡然醒悟,可大势已去。

由此可见,领导阶层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下属员工和整个团队。而整个团队的氛围及行为直接决定着团队的最终命运。因而,把握“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或整体的影响”是件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工作。实质上,以上领导者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在无意中“激励”(当然是不良的“激励”)员工从而影响员工及其团体。看来,在实行激励原机制中,对于语言、行为的暗示,若无法很好地把持,所导致的后果确是相当严重。以上二例,一例毁人,一例毁业,皆因于此。

以上所有实例,成功,抑或失败,都传达给我这样一种信息: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需要管理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合理利用激励机制至关重要。需多参照他人的实例,结合自己所在团体的具体情况,实施各种考评制度。因人而异,因材施奖,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发挥每位员工的力量,产生较强的凝聚力,使员工的个人需要和整体的管理目标合二为一,产生合力,使整体工作效能有效提升。另外要注意领导本人的言行,用良好的作风来感染每一位员工。在员工有所成就时,就要对他进行鼓励和褒奖。在员工犯错时,也要耐心的进行批评,切莫失去理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激励方面的例子的。但现在通过以下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比如,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销售部有位高级销售代表小李非常适合做销售,极聪明,善于沟通,有良好的学历背景,能言善辩,几句吸引力,同时也了解自己产品,并懂得如何销售,部门的人都挺尊重他。但是,销售部经理发现,小李并不比自己包房更多的客户,通常他的拜访总是足以达成其业绩时停止,很少依规定的频率去拜访新的客户,每月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销售代表中属于中上之列。多年的工作习惯使他变得很散漫,宁肯去和朋友,同学聊天,也不愿意再多拜访几个客户。实际上,在他的个人生活中,及其圈子中,都说他是一个挺严谨的人,并拥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销售部经理和小李谈话,一便了解他,激励他,因为经理知道小李可以做得更好。小李表示他现有的收入不值得他投入更大的精力,他说他比团队内的其他销售代表教育程度更高,只是更加丰富,并在公司服务时间最长,但并没有比他们多得到多少。销售部经理告诉小李,如果他想赚更多的钱,他必须比他的同事表喜爱那个更好,而不是单单达到销售目标就可以了。小李似乎被说动了。在下一个季度,小李明显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做出了更好的业绩,销售部经理又给他增加了工资,在以后的一个月里,业绩继续上升。但是渐渐的,他又开始懈怠起来,几个月里,他又是老样子。销售部经理承认,看样子,小李想得并不是钱,但是,确实搞不懂“这小子在想什么?”

另外一个例子是,某厂有一青年工人,他原先进过监狱。后来“浪子回头”,改造好了,来厂里做工。他是个很要面子并且自尊心很强的人,领导为了帮助他,使他能安下心来工作,因而在他刚来的时就对员工隐瞒了他的牢狱经历。当有部分员工知道他的过去后,领导就特地告诫那些员工:“不要因他‘曾进过监狱’而对他产生偏见,疏远他,瞧不起他。也不要用此事挖苦他。”而事实证明,他在厂里工作确实非常勤恳,待人也很热情,真诚。刚来的时候还因自己的经历而在思想上有所顾虑,后来就完全放开了。对人生也乐观起来。这正是应了“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或整体的影响”。领导的关心和员工的尊重使他脱离了心灵上的阴影。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大冲击之一,就是动摇了企业金字塔组织结构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企业组织革命的狂潮,价值链组织,水平组织,流程再造,柔性组织,无边界组织,网络组织,模块化组织等组织形式纷纷应运而生。现在企业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创新时代。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们注意到激励机制理论中有一条是“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其实就是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下属员工或整个团体的影响。我认为,这种影响,比之那些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奖金制度等激励机制,虽不那么显明那么“硬”,但绝对不可忽视。一旦把握不好,后果非常严重。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需要管理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合理利用激励机制至关重要。需多参照他人的实例,结合自己所在团体的具体情况,实施各种考评制度。因人而异,因材施奖,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发挥每位员工的力量,产生较强的凝聚力,使员工的个人需要和整体的管理目标合二为一,产生合力,使整体工作效能有效提升。另外要注意领导本人的言行,用良好的作风来感染每一位员工。在员工有所成就时,就要对他进行鼓励和褒奖。在员工犯错时,也要耐心的进行批评,切莫失去理智。

这就是我在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激励机制的一点认识。也算是我对《组织行为学》的体会吧!

近一个多月,利用工作之余学习了《组织行为学》及刘戎教授的课件,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我认真地从个人、群体行为到个人心里、群体建设,再到群体沟通、冲突到组织、激励,再到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研读,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结合本人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历,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可以说,学习《组织行为学》,也是对我的一次升华,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个性心理与知觉、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等。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了解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满意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和群体互相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群体和组织都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个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或组织的团结及融洽程度。同时,群体或组织的好坏也同样在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不管是家庭还是工作,领导岗位、中层干部还是工作人员,我们都是这个组织中大家庭组成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努力为自己的这个大家庭更好的发展做贡献。

结合《组织行为学》理论,客观剖析问题。组织行为学是最基本的领导理论,通过学习,使我更加客观的看待每个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然而不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会扬长避短、知己克己、取长补短,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有可能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他人,不了解某个场合的某种情况,所以会有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不顺心或者不愉快,小矛盾、大干戈油然而生。而事后,我们静下来的时候也许还会抱怨,也许会反思,自己的不对或他人的不是。这其中就涉及到组织行为学中许多观点。在现实的工作群体中,各种个体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作为一名水文工作者(团队的一员),如何处理好个体关系,决定了盐城水文分局(群体)的团队力量。

建立有效勾通,完善工作方法。人是理性动物,也更是感情动物。很多时候人做事情都是会被感情所左右的,要想通过沟通达成意见的一致就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也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心存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才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当做一件事情或完成一个任务,各部门或各人之间有分歧的时候,需要去积极沟通和化解分歧,但是沟通并不等于只去表达你自己的认知和看法,以得到别人的赞同,而是要用一种尊重的态度去聆听各部门或每个人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找出分歧之处,求同存异,用最好的方式去向对方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最后征求对方的意见已达到最后的一致。

一个单位、群体和组织只有融洽了,只有上下团结一致了,才能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让天下彩。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学科。20__年9月20日,我有幸的作为武大emba20。

__。

级一班的一名学员,聆听了来自北京航空科天大学程志超教授为期四天的授课,深有感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其应用性是在应用理论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后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习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的满意度,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素质不高或者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那么这个企业的资金、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通过这次学习我想结合我所处的工程建设这个行业,谈谈我个人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一些感悟。第一:在工程项目中的个体行为管理个体行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个人简历、个性、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简历在员工入职时都需要填写,一般而言,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其工作稳定性相对要强些。个性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其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尽量使每个员工的个性与其工作要求相匹配,以形成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流动性。能力的研究是为了使个体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匹配;例如,项目协调人员就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尽量使个体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在安排人员及其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工作能力、经验和动机,也要兼顾其价值观,使其个人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中。第二:工程项目的群体行为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如果成员善于社交和沟通、独立性强、则对群体的产生率和凝聚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相似的项目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的组织结构,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对其群体行为影响不同,一般来说,规章制度越健全,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越一致,管理效率也越高。另外组织的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越具体,则群体成员的工作效率越高。当然群体领导也必须具备进取心、正直与诚实、智慧以及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正确处理成员关系和能力和对施工环境的高度敏感性。第三:工程项目中的组织系统涉及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对有关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分组的协调合作,把建设程序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做好可行性研究和规划,中期做好资金供应和材料设备采购,后期做好维护和验收,这些需要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的配合协调。同时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员工招聘录用与培训、绩效评估、报酬体系以及劳资关系进行科学的制定政策;为提高员工的技术、人际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可以采取职业培训。

虽然课程暂时告一段落,但程教授在课堂上分析的“角色定位”这一方法论不仅让我在工作上受益匪浅,同时再一次让我思考:“对于一位女性,事业和家庭到底孰重孰轻?”我的答案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追求事业已经不再是男人的特权,家庭和事业对于如何一个女人而言都很重要,无论放弃哪一样都会让人觉得惋惜。当今社会,既然女人拥有了谋划事业的能力和权利,也有走出去的机会和胆识;那作为男人也应该有维护和谐家庭的义务,有走进家庭拿起锅碗瓢盆的勇气。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认为应该做到自信睿智地上职场,优雅从容地入厅堂,把事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个人价值的渠道,再把这份收入、智慧、自信投入家庭,为爱人分担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庭是每个人的温馨港湾,男人和女人都要对自己的角色定好位和转换好位,所以聪明睿智的男人们和女人们都需要左手握着家庭,右手握着事业,幸福快乐的过好美丽的人生!

感谢程教授的辛苦授课,也衷心的感谢中科通达公司的总经理王开学同学精心为我们移动课堂布置提供的舒适场所,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了一场切磋交流。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八

通过陈英葵老师对《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讲授,让我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深厚的兴趣,陈老师的讲解生动活泼,让我产生了意犹未尽之感,并详细做了读书笔记,收获颇丰,深深的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针对组织行为学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共性,作为学校的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为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现就本课程心得体会作如下陈述:

1、什么是管理。

管理就是:提出问题、规划、决策、执行、检查,这是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用清晰的思维把握好的,是基础,为管理者对一个问题或者活动做出决策、资源的分配、指导别人的活动从而便工作目标以高效的、合理的方式完成,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职能就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通过周密、详细的方案设计,布局承担任务的担当者,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作出怎样的决策,都应该组织好,从而体现一个领导,特别是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能力,体现领导科学管理的决策水平。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技能的重要性。

2、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通过大量的正规教育,掌握自己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专业技术人员并不在技术技能上具有垄断性,这些技能也不是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或正规培训才能获得。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才干,许多人的技术技能是在工作中发展出来。人际技能:指无论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励和授权。概念技能:管理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例如:在做出决策时需要管理者具备这样的素质:看准问题,找出改正问题的各种备选方案,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评估,最后选定一项最佳方案。三项技能的高效运用,能够使我们的整个组织处于高效的管理活动中。

3、《组织行为学》是种文化,一种魅力,是种激励机制的体现。

通过对“黄河小浪底”工程案例的学习,深深的感悟到,外国企业的企业文化魅力所在,企业文化的决定取决于组织者,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受文化的影响很大,在整个工程中,精细化的管理,规范的操作模式,制度的严格化,使整个工程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从企业文化可以看我们的教育教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进行教育、教学的管理上,制定详细、可行的、人性化的管理措施,针对学生的特性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

从课程学习过程中,理解了激励和管理目标,工作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和建立有效的奖惩体系的重要作用,激励能够鼓舞教职员工,提高素质,增强组织凝聚力,本人看来,在一个组织中,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员工创造出高的绩效水平。在教学工作中,激励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在教学中用一种培养学生自信心,相信学生的心态去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活动,那么学生更能融入到整个班集体中,找回自己的信心,同时也更贴近老师,说出他们的心理话;在一个组织中,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作为一个学校,这一点体现更明显,只有当整个组织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完美。

5、《组织行为学》是领导的艺术,是沟通的艺术。在沟通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四点:听、看、问、说。要学会倾听,考虑对方的需求点,分析说话的语气所要表达的意思,分析心理,让对方感觉你很尊重对方。要观察当事人说话的神情和手势、身体动作、眼神等,最主要的是听懂对方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问,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一些客观的方面循序渐进的问些关键的问题,所有都做完了,就根据以上的观察说一些对方需要的话。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语气等。在沟通中包括对上级、与平级和对下级的沟通。对不同的对象有同的沟通技巧。在沟通的时候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工作,在遇到意见相同的时候要强烈的反应领导的意见,意见有些差异时首先要表示赞同上级的意见,再添加自己不同的意见,在持相反意见的时候不要当场顶撞或者否认领导的意见,要耐心听完,用引申式的方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还要考虑好当时的场景。在与对平级沟通的时要彼此尊重,从自己先做起.要在自己的立场也要考虑到对上的立场,了解情况,在合适的时候阐述自己的观点,知己知彼达到上方都想要的结果。与下级沟通时:先不着急说,听对方想说什么,多说小话,少说大话,不要讲些空洞的口号和什么规章制度,语气要和蔼亲切。对提出来的意见要虚心接纳,对于有错的先批评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人很重要,但是领导不是所有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事必躬亲。真正的领导人要会招揽人,会用人,各持其长,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管理大师们认为:绝大多数团队表现在第一年的初始阶段会先走下坡,无法维持原来的水准,而往往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有时甚至必然长达十八个月,才能见到显著的效果。他们指出,你的团队必须经过四个可预知的阶段,分别是:形成阶段、风暴阶段、标准阶段与表现阶段。所以我们不要怕放权,也不要怕暂时出现的困难,此时的领导是要协助团队建立信心、目标、加强团队的融合。一个团队管理好了,其能力是远远大于这些人各自的能力总和。

作为一个个体,我开始反思自己,认清楚自己,自己的心态,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向,自身的长短利弊所在。在生活中,我们有可能因为不了解自己而作出错误的选择和决定,从而言行不一到致。了解他人,认清环境,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够把握分寸。站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是不一样的,但是如何综合全局,结合掌握的信息,更好地处理事情呢?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让我更明晰了做为一个个体,在生活工作需要一种积极良好的姿态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程最后一天所做的活动,“商品竞拍”,让我更加的理解到,组织行为学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以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一种指导性的意见,更加的明白,在一个组织中,个体与团队之间的关系、作用,对问题的思考、方案制定、策略的确立,个体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决策管理是多么的重要。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学习了组织行为学我对其中的领导一章节非常的感兴趣,他主要讲我们注意到激励机制理论中有一条是“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其实就是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下属员工或整个团体的影响。我认为,这种影响,比之那些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奖金制度等激励机制,虽不那么显明那么“硬”,但绝对不可忽视。一旦把握不好,后果非常严重。这缘于我所听到的一件事和看到的一则新闻。

我曾经听到这么一件事。某厂有一青年工人,他原先进过监狱。后来“浪子回头”,改造好了,来厂里做工。他是个很要面子并且自尊心很强的人,领导为了帮助他,使他能安下心来工作,因而在他刚来的时就对员工隐瞒了他的牢狱经历。当有部分员工知道他的过去后,领导就特地告诫那些员工:“不要因他‘曾进过监狱’而对他产生偏见,疏远他,瞧不起他。也不要用此事挖苦他。”

而事实证明,他在厂里工作确实非常勤恳,待人也很热情,真诚。刚来的时候还因自己的经历而在思想上有所顾虑,后来就完全放开了。对人生也乐观起来。这正是应了“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或整体的影响”。领导的关心和员工的尊重使他脱离了心灵上的阴影。

人是经济动物,更是知识动物。人是理性动物,更是感情动物。每个人都需要周围人的支持、鼓励与帮助。对这个事例来说,尽管那位青年工人本身心理也有一定缺陷,但关键因素——领导的言行是不可忽视的。一次不恰当的批评,一场不该有的争吵,就很有可能对一名员工产生伤害。这是激励机制中“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影响的一个活生生的反例。

管理层的表率行为确是很重要的。研究表明人是很容易进入角色,被环境同化的。如果你的领导经常迟到早退,那么下属也很容易变得自由散漫。同样,如果你的领导经常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甚至贪污腐化,那么下属也将会跟着效仿。如此一来,再坚强的大厦也会倾塌,再宏伟的基业也会毁灭。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例子:1997年9月,一个分布在16个国家、拥有461家企业、年收入达5000亿元的国际知名公司——日本八佰伴宣布破产!

公司创始人阿信当年挑着扁担卖蔬菜,后来办起了蔬菜派送公司。尽管它在创业之初就遇到重创,1950年的一场大火将其辛苦经营多年的蔬菜铺烧个精光,阿信就租了温泉浴室,带领大家重新干。由此而出的“扁担精神”成了公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领导和员工们奋斗的精神指南。

尽管破产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世界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决策的失误等等。但比较关键的因素是:公司末代掌门人和田一夫的亲弟弟,公司“第二把手”把和田一夫架空了。多年的汇报是假的,财务报表是假的,公司的繁华是假的。和田一夫本人因为丢了“扁担精神”,变得奢华,懒惰,甚至自我封闭。他花费天文数字的钱在香港置了豪宅,并常年在那里享福。

特别要提到的是,他的办公桌是一块100平方米的玻璃,为了把这块玻璃放进去而把房顶打开,用直升飞机吊装,玻璃花去近百万美元,吊装也花了近百万美元。而这一放不当紧,更重要的是,老板的行动深深地“感染”了公司的每个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大手大脚之风也日渐兴盛起来,什么公司创始人阿信挑着扁担卖蔬菜留下的“扁担精神”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在这种情势下,公司的大塌方——破产,也就难以避免甚至有点势不可挡了。最后,直到破产,和田一夫才幡然醒悟,可大势已去。

由此可见,领导阶层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下属员工和整个团队。而整个团队的氛围及行为直接决定着团队的最终命运。因而,把握“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或整体的影响”是件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工作。实质上,以上领导者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在无意中“激励”(当然是不良的“激励”)员工从而影响员工及其团体。看来,在实行激励原机制中,对于语言、行为的暗示,若无法很好地把持,所导致的后果确是相当严重。以上二例,一例毁人,一例毁业,皆因于此。

以上所有实例,成功,抑或失败,都传达给我这样一种信息: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需要管理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合理利用激励机制至关重要。需多参照他人的实例,结合自己所在团体的具体情况,实施各种考评制度。因人而异,因材施奖,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发挥每位员工的力量,产生较强的凝聚力,使员工的个人需要和整体的管理目标合二为一,产生合力,使整体工作效能有效提升。另外要注意领导本人的言行,用良好的作风来感染每一位员工。在员工有所成就时,就要对他进行鼓励和褒奖。在员工犯错时,也要耐心的进行批评,切莫失去理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量普通知识的独立的技能领域。它研究什么呢?它研究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另外,组织行为学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得的知识用到实际中,使组织的运作更有效。

总之,组织行为学关心人们在组织中做什么,这种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因为组织行为学特别关注与就业有关的情境,所以毫不奇怪,你将会发现这一领域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缺勤、员工流动、生产率、绩效和管理有关的行为。人们对于构成组织行为学主题领域的成分或题目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虽然还有孰轻孰重的大量争论,但人们对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题目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这些题目包括激励、领导行为和权威、人际沟通、群体结构与过程、学习、态度形成与知觉、变革过程、冲突、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激励方面的例子的。但现在通过以下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比如,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销售部有位高级销售代表小李非常适合做销售,极聪明,善于沟通,有良好的学历背景,能言善辩,几句吸引力,同时也了解自己产品,并懂得如何销售,部门的人都挺尊重他。但是,销售部经理发现,小李并不比自己包房更多的客户,通常他的拜访总是足以达成其业绩时停止,很少依规定的频率去拜访新的客户,每月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销售代表中属于中上之列。多年的工作习惯使他变得很散漫,宁肯去和朋友,同学聊天,也不愿意再多拜访几个客户。实际上,在他的个人生活中,及其圈子中,都说他是一个挺严谨的人,并拥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销售部经理和小李谈话,一便了解他,激励他,因为经理知道小李可以做得更好。小李表示他现有的收入不值得他投入更大的精力,他说他比团队内的其他销售代表教育程度更高,只是更加丰富,并在公司服务时间最长,但并没有比他们多得到多少。销售部经理告诉小李,如果他想赚更多的钱,他必须比他的同事表喜爱那个更好,而不是单单达到销售目标就可以了。小李似乎被说动了。在下一个季度,小李明显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做出了更好的业绩,销售部经理又给他增加了工资,在以后的一个月里,业绩继续上升。但是渐渐的,他又开始懈怠起来,几个月里,他又是老样子。销售部经理承认,看样子,小李想得并不是钱,但是,确实搞不懂“这小子在想什么?”

另外一个例子是,某厂有一青年工人,他原先进过监狱。后来“浪子回头”,改造好了,来厂里做工。他是个很要面子并且自尊心很强的人,领导为了帮助他,使他能安下心来工作,因而在他刚来的时就对员工隐瞒了他的牢狱经历。当有部分员工知道他的过去后,领导就特地告诫那些员工:“不要因他‘曾进过监狱’而对他产生偏见,疏远他,瞧不起他。也不要用此事挖苦他。”而事实证明,他在厂里工作确实非常勤恳,待人也很热情,真诚。刚来的时候还因自己的经历而在思想上有所顾虑,后来就完全放开了。对人生也乐观起来。这正是应了“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个体或整体的影响”。领导的关心和员工的尊重使他脱离了心灵上的阴影。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大冲击之一,就是动摇了企业金字塔组织结构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企业组织革命的狂潮,价值链组织,水平组织,流程再造,柔性组织,无边界组织,网络组织,模块化组织等组织形式纷纷应运而生。现在企业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组织结构创新时代。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们注意到激励机制理论中有一条是“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其实就是领导阶层的言行对下属员工或整个团体的影响。我认为,这种影响,比之那些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奖金制度等激励机制,虽不那么显明那么“硬”,但绝对不可忽视。一旦把握不好,后果非常严重。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需要管理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合理利用激励机制至关重要。需多参照他人的实例,结合自己所在团体的具体情况,实施各种考评制度。因人而异,因材施奖,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发挥每位员工的力量,产生较强的凝聚力,使员工的个人需要和整体的管理目标合二为一,产生合力,使整体工作效能有效提升。另外要注意领导本人的言行,用良好的作风来感染每一位员工。在员工有所成就时,就要对他进行鼓励和褒奖。在员工犯错时,也要耐心的进行批评,切莫失去理智。

这就是我在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激励机制的一点认识。也算是我对《组织行为学》的体会吧!

近一个多月,利用工作之余学习了《组织行为学》及刘戎教授的课件,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我认真地从个人、群体行为到个人心里、群体建设,再到群体沟通、冲突到组织、激励,再到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研读,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结合本人生活、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历,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可以说,学习《组织行为学》,也是对我的一次升华,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个性心理与知觉、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等。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了解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满意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和群体互相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群体和组织都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个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或组织的团结及融洽程度。同时,群体或组织的好坏也同样在影响着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首先要认清自己的位置,不管是家庭还是工作,领导岗位、中层干部还是工作人员,我们都是这个组织中大家庭组成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努力为自己的这个大家庭更好的发展做贡献。

结合《组织行为学》理论,客观剖析问题。组织行为学是最基本的领导理论,通过学习,使我更加客观的看待每个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然而不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会扬长避短、知己克己、取长补短,在生活、工作中,我们有可能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他人,不了解某个场合的某种情况,所以会有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不顺心或者不愉快,小矛盾、大干戈油然而生。而事后,我们静下来的时候也许还会抱怨,也许会反思,自己的不对或他人的不是。这其中就涉及到组织行为学中许多观点。在现实的工作群体中,各种个体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作为一名水文工作者(团队的一员),如何处理好个体关系,决定了盐城水文分局(群体)的团队力量。

建立有效勾通,完善工作方法。人是理性动物,也更是感情动物。很多时候人做事情都是会被感情所左右的,要想通过沟通达成意见的一致就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也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心存他人,尊重他人,这样才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当做一件事情或完成一个任务,各部门或各人之间有分歧的时候,需要去积极沟通和化解分歧,但是沟通并不等于只去表达你自己的认知和看法,以得到别人的赞同,而是要用一种尊重的态度去聆听各部门或每个人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找出分歧之处,求同存异,用最好的方式去向对方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最后征求对方的意见已达到最后的一致。

一个单位、群体和组织只有融洽了,只有上下团结一致了,才能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九

一、本大纲的制订依据。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各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合当代国际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现代组织发展需要的,从事管理研究或实际操作的管理人员。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此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程的基本任务。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以及最新发展动态,使学员对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解决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在实现组织目标中,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三、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分“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来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观点。

掌握:要求学员能够理解并把握这部分内容;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某些内容,对涉及到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的人物和事件等内容进行把握。

四、预修课程:管理学基础;后续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

一、媒体形式与使用。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采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课件、老师面授等多种媒体形式。

(一)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式(即主教材、案例和导学手册)。为适应远程教育教学需要,组织行为学教材应反映当前世界各国在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力争做到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通俗易懂。使学员在学习中,能够一书在手,别无所求。

(二)录像教材对文字教材起配套和补充作用,主要讲授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五)面授以老师指导学生如何采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当面及时释疑为主。

二、教学环节。

(一)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是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本课程采取录像教学媒体,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我企业管理的典刑案例,以专题形式主要讲述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配合主教材讲本课程的思路、方法,帮助学员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

(二)网络课:这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采用最新internet网络技术为学员提供学习服务的一种重要媒体。本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了课程简介、问题咨询、在线讨论、学习自测、作业讲评、虚拟课堂、课件(ip或cai)、案例库、考前练兵、学术动态、资料室等十几个栏目,为学员学习本课程提供方便。

(三)面授导学: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缺少双向交流的有效途径。讲授和导学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录像讲座,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和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研究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四)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工商管理学科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各地电大要结合教学进度,依据教学内容安排案例使用的进度。

(五)小组讨论:这是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开展远程学习的一种好形式。它有利于学员们通过互相讨论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还可以交流学习方法,营造学习氛围,培育电大文化。

(六)自主学习:这是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的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系统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对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各级电大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注意。

(七)练习与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不是平时的作业,而是开放式的、需要多次和多种方式来回答的各种问题所组成的一种开卷考试。管理与监控的办法是由辅导老师来指导完成和批改、讲评。

(八)考核: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员对课程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测学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与学分。

(一)本课程4学分,72学时。

(二)学时分配。

序号章目学时数。

第二章个体行为12。

第三章激励10。

第四章群体行为12。

第五章领导行为12。

第六章组织行为18。

第三部分:本课程主要内容。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和主要理论来源,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组织的类型与作用。

一、组织的概念。

二、组织的要素。

三、组织的一般性质。

四、组织的分类。

五、组织的功能。

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模型。

三、行为变量的测量。

一、组织理论或组织思想发展史。

二、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三、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个体行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情绪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掌握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人的行为分析。

一、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特征。

二、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第二节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

一、在管理工作中的人的因素。

二、关于人性的假设。

三、对人性假设理论的分析。

四、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

第三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三、知觉错误。

四、管理者知觉与管理方式。

第四节个性理论。

一、个性的概念与特点。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三、个性理论。

四、个性理论的应用。

第五节气质、能力和性格。

一、气质差异与应用。

二、能力差异与应用。

三、性格差异与应用。

第六节价值观与态度为。

一、价值观。

二、态度。

三、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第七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二、情绪情感的理论研究。

三、情绪与情感的管理实践。

教学建议:重点讲清人的行为的特征,对人性假设的认识,分析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

第三章激励。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激励的含义与机制,掌握激励的主要理论及应用,了解激励的模式及激励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二、激励机制。

三、激励的作用。

四、激励理论的发展。

五、激励的基本模式。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论。

二、双因素论。

三、e。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十

六、案例分析(12分,要求答出题中指定的基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案例提供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分析、解释和说明。对理论依据正确,问题分析清楚者,可给满分,评卷者可参考标准答案,酌情给分)。

29.答案要点:

1、通过案例可以看出,一方面魏亮老师的对先进教师认知观念,没有随学校对评先进教师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另一方面他也产生了不公平感觉。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来看,如果一个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另一个人的劳动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相等,那他就会感到公平,显然魏亮认为自己认真仔细地教学;劳动投入大,就应该评上亢进教师,结果却未被评上;而孙强只是会写文章,并没有像他那样认真仔细地教学,劳动投人不大,却评上了先进教师。他觉得二人的劳动投入与所得回报之间的比值是不等的,所以他感到不公平。

2.高山大学的经济系主任要想做好魏亮的思想工作,协调魏亮的认知,使之达到平衡状态,同时使他感到公平。根据菲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系主任需要帮助魏亮重新认识先进教师的评选标准;或是帮助魏亮在继续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多发表论文;或是下年度评选先进时广泛征求大家意见,提高评选标准,如既要看其教学工作的好坏,也要看科研成果的水平与数量。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十一

可能晚上上课精神不太好,很多小伙伴没认真听课,积极性不高。所以老师为了提高上课的效率,上课的形式还是蛮多的。一开始是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课,后来让学生自己上去讲,这样讲课的那个学生对那节内容是很深刻的。我还记得我讲的是美国心理学家vroom的期望理论,激发力量=效价_期望值。虽然这个理论存在不少缺点,但是更令人关注的是它给管理者实施激励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我们以为自己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做成某件事时,一旦失败了,就会感到无比的失望。所以组织中的管理者就要注意一点,当员工的期望概率太大时,我们应劝其冷静,适当减小期望概率。当一个人期望概率太小时,我们应该给予鼓励,让其增加信心和期望概率。另外,对更多人有所启发的是,对美好的生活要有所期待,最好的尚未到来,最令人满意的是“下一次”,这样通常能激发人们做事的热情,起到激励的作用。

真学习修图,把那些不完美的瑕疵去掉,给我们呈现一个他认为完美的`画面。所以我觉得我之前不应该这样看他,他也是个认真的人,只不过是对他喜欢的事情上认真。我们很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会根据对别人的第一印象而产生了某些或好或坏的想法,但是只要认识到这一点,还是可以改正的,可以尽量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后来老师还用了两节课来做测试,是对之前学过的某些内容的测试和巩固,也对学生们提个醒,要认真学习。而结课时玩了个“天黑请闭眼”的游戏,还记得当时玩得意犹未尽,我刚选了个杀手的角色,老师就催着我们结束了。最后,各个小组也轮流上去发表了总结。其实我觉得在这个游戏中,人们都饰演了不同的角色,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游戏规定有法官、警察、杀手、平民这些角色,而在游戏的激烈角逐当中,轮流发话时,有人凭借玩游戏的经验,有人认真地推断,有人纯粹凭直觉,有人毫无头绪说句“我是好人”就完毕这些玩游戏的方式没有好坏高低,反而,这么多种方式倒成了组织中一个正常的现象。我们是玩得那么的投入那么的认真,最后,在斗智斗勇的氛围下,大家都基本会玩这个游戏,也收获到了快乐。

我还是挺喜欢这样的课堂结构的。开始时老师做主力,在讲台上讲课,后来也让学生们参与进来,自己找素材和资料,认真地讲一次课。然后偶尔做几次小测试,巩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最后玩一下与该课程相关的游戏快乐地结束这门课。

但在这里也想提个不成熟的小建议。之前上课的时候,发现老师的讲课方式有点照本宣科了,大多数都是读着ppt上的内容。这样老盯着屏幕,同学们容易分神。所以希望老师可以换一种风格,ppt上有关于概念的内容可以简洁明了,尽量多点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这样上课的效果可能会好一点,让同学们在抬头看ppt低头做笔记时,多了点生动形象的感觉。也可以“逼着”学生互动,培养教师上课时的影响力和适当的威信。这样,学生上课的时候既会感到有趣也会带有点紧张感,认真地听课。

如果课堂内容跟课堂形式能较好地结合起来,我想,老师能开开心心地上课,同学们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接受到了应接受的知识。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十二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让天下彩。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学科。xx年9月xx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其工作稳定性相对要强些。个性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其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尽量使每个员工的个性与其工作要求相匹配,以形成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流动性。能力的研究是为了使个体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匹配;例如,项目协调人员就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尽量使个体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在安排人员及其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工作能力、经验和动机,也要兼顾其价值观,使其个人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中。第二:工程项目的群体行为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如果成员善于社交和沟通、独立性强、则对群体的产生率和凝聚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相似的项目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的组织结构,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对其群体行为影响不同,一般来说,规章制度越健全,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越一致,管理效率也越高。另外组织的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越具体,则群体成员的工作效率越高。当然群体领导也必须具备进取心、正直与诚实、智慧以及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正确处理成员关系和能力和对施工环境的高度敏感性。第三:工程项目中的组织系统涉及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政策。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对有关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分组的协调合作,把建设程序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做好可行性研究和规划,中期做好资金供应和材料设备采购,后期做好维护和验收,这些需要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的配合协调。同时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对员工招聘录用与培训、绩效评估、报酬体系以及劳资关系进行科学的制定政策;为提高员工的技术、人际和处理问题的技能方面可以采取职业培训。

虽然课程暂时告一段落,但程教授在课堂上分析的“角色定位”这一方法论不仅让我在工作上受益匪浅,同时再一次让我思考:“对于一位女性,事业和家庭到底孰重孰轻?”我的答案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追求事业已经不再是男人的特权,家庭和事业对于如何一个女人而言都很重要,无论放弃哪一样都会让人觉得惋惜。当今社会,既然女人拥有了谋划事业的能力和权利,也有走出去的机会和胆识;那作为男人也应该有维护和谐家庭的义务,有走进家庭拿起锅碗瓢盆的勇气。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认为应该做到自信睿智地上职场,优雅从容地入厅堂,把事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实现个人价值的渠道,再把这份收入、智慧、自信投入家庭,为爱人分担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庭是每个人的温馨港湾,男人和女人都要对自己的角色定好位和转换好位,所以聪明睿智的男人们和女人们都需要左手握着家庭,右手握着事业,幸福快乐的过好美丽的人生!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十三

知识观的确立对教育的意义极其重大,随着近现代知识观的不断革新,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也因此发生改变。美术作为一个人文学科,在以后现代主义知识观为代表的知识观的影响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基础美术教育知识观的新旧形态入手,分析知识观的改变对美术教育的影响和课程组织的变化。

知识观是指理解知识的方式和对知识所持的态度。这种意识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具有指导意义。早期学者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是稳定的,具有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的特质。这种稳定的知识观把知识看作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被称为现代主义知识观。在这种知识观的影响下,美术学科单纯只是对于绘画、雕塑技巧研究和学习的一种技术性学科,缺乏与学生个体联系,产生审美兴趣和美学意识的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利奥塔认为知识与科学的追求发生分歧,知识是受到社会价值的指引的学说,体现一定社会时期人们对于价值的追求,认为知识是不确定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初见雏形。

教育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活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知识观的改变,知识观影响着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不再单纯的教授知识,传授技艺。这与知识观的改变密不可分。与现代主义知识观相比,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解释,而是由认识者的认识能力、兴趣、利益驱使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知识应该构建在具体的情景中,而非单独抽象的;知识不是理性科学和经验的产物,而是具有价值功能,依附于社会而传播;知识具有显性和隐性特征,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类型是丰富且多样的。这种知识观的转变对2001年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是知识观影响基础美术教育的直接体现。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改变了美术的学科定位,把美术定义为人文学科而非技能学科,强调美术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弱化美术对于绘画技巧的要求,把学习美术变成探索和发现美的过程。知识观的革新引发《美术课程标准》的革新,《美术课程标准》的改变也影响教师教学观的变化,传统的美术教育关注学生对于技巧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侧重实现教学目标,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反映,不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加以引导和激发。而新的标准则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改变以老师为课堂中心的情况,让学生合作探索,共同交流,自发地接触和学习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改变老师的课堂主导地位,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引发审美意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形成高雅的审美意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催生出的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教育观念让基础美术教育变得灵活、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主体是儿童和青少年。以小学时期的儿童为分析对象,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世界的感知和美的界定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就像是一张白纸,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美术学习对学生在感受美、创造美和养成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个性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基础美术教育应以引导学生的思想为主,引发学生的审美意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形成学生特有的审美形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因此在课程组织是要注意从以下几点入手。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是教学课堂中的主导,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至关重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整体素质的主要作用,尤其是将美育作为小学教育方针之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把课堂的重点放在讲课上,忽略学生的反应,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引发自主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定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多让学生动手绘画,把课堂从单纯的教变成有目标有方向的引导。让学生在相互讨论,自我的创作中有意识的联系美术知识,真正理解和体悟到知识,形成相对牢固的记忆。

2.正确使用教材,跳脱“教教材”的教学方式

美术是一门相对宽泛和主观的人文学科,因此美术并不存在特定的标准和法则,在美术的学习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艺术具象化的理解,而不是生搬硬套学习技法的过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照本宣科,按照课本为学生讲课就失去教师本身存在的意义。教材学生人手一本,具有文字基础的学生通过阅读读本就能够对课本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只能对形象化的美术作品产生一定的印象,而无法引发思考,这就失去基础美术教育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知识提供一种相对明了清晰的教学方向和内容,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在讲授教材的过程中穿插更为深入浅出的解读,便于学生理解课本的知识。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七年级美术课本下册第八课《写意花卉》为例。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学生对于国画这一表现形式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工笔和写意的绘画方式不能有效的区别,写意画重神而非形,是一种水墨渲染的艺术,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四位国画大师的写意花卉作品,分析作品的意境美,再结合写意画和工笔画的用纸区别,让学生明白国画用纸的玄妙,对比工笔的真实和写意画形散神不散的高雅意境,在了解过知识之后,再让学生根据写意技法进行自我创作,感受中国写意画的水墨交融的深远意境。这种依托于课本,而衍生出课本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发挥出教材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3.教学课堂灵活化,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对于知识有大致的了解。而美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起源于早期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所以美术课堂就应该在有序的组织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的阅历相对较少,对事物就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种好奇的心理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小学时期的学生们,对于故事也没有抵抗力,一个小故事就可以让学生们安静下来,故事也可以由学生来讲,儿童时期的学生是单纯活泼的,愿意在人前积极的展示自己,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故事,如神笔马良,画饼充饥等,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的组织中要注意理论讲述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注意提升动手实践课在课程安排中的比例,在给定学生相对开放的主题之后,让学生利用画笔,颜料自由的发挥。学生并没有形成思维模式的固化,他们相对活跃,没有束缚的大脑会迸发出一些创意性的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因人而异,对有想法和美术特长的学生加以引导,发现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创造力,有助于学生进行审美思考,进而引发审美体验。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十四

课程整合是当今教改的一项主要任务。基础医学课程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应当有着广泛和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传统上大都是以学科课程为单位而单独进行教学的,其中一些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主要以大量的记忆学习为主,而另一些课程如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主要以理解学习为主。按学科课程分开教学给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往往需要间隔1一2个学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为了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更符合学习的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我们探索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六门分别按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按人体器官系统逐一进行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们6年来有关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总结。

二、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目的。

目前,国内外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教科书基本上是以学科为单位单独编写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各学科的知识不断地扩张,各门课程的教科书也越来越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这些课程之间又缺乏足够的相互联系。但是,大多数的医学生将来是要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没有必要学习如此多的基础医学各学科的专门知识,而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某个基础医学学科的研究工作,那么这些知识又远远不够用,还需要进一步学习。鉴此,非常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综合改革。近年来国内外都陆续有了一些基础医学的整合课程[1_3,如正常人体形态学,主要涵盖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又如正常人体学,主要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我们的教改方案是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各自进行教学的课程进行整合,按人体器官系统逐一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更符合学习的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本教改方案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浙江大学教务部的高度重视,被列入浙江大学的重点教改项目。

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的指导思想。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我们认为,按照人体系统教学比上述六门课程各自按人体系统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功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药理知识的掌握,可以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更系统和更坚实的基础,并为全面实施以问题为中心(prdr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按人体系统学习基础医学知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整合课程教材的编写和特点。

基础医学相关课程整合改革的关键点是专用教材的编写。我们从月到10月,用3年时间完成了《基础医学教程)的编写工作,为该项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现在正在使用的六门课程的7年制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版)共计430.9万字,分别为:《人体系统解剖学》(68.5万字组织胚胎学》(72.5万字)《人体生理学》(80.0万字)《病理解剖学(77.7万字病理生理学》(56.5万字)《药理学(75.7万字)我们将这六门课程按人体系统整合后,分为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和基础医学教程各论两个部分,总字数为320万,保留了原教材的主要内容,使基础医学知识系统化,精简了原各学科教材重复的部分,同时,教学时数也相应缩短,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基础医学教程导论》共分为六篇,包括:第一篇绪论(所含六门学科课程的介绍和人体的基本结构)第二篇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第三篇基本组织与人体胚胎早期发生;第四篇细胞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五篇疾病概论;第六篇药物治疗学基础。

《基础医学教程各论》共分为十五篇,分别为:第一篇运动系统;第二篇血液与造血系统;第三篇循环系统;第四篇呼吸系统;第五篇消化系统;第六篇能量代谢与体温;第七篇泌尿系统;第八篇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第九篇感觉器官;第十篇神经系统;第十一篇内分泌系统;第十二篇生殖系统;第十三篇免疫系统;第十四篇应激与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第十五篇感染性疾病与抗感染药。

《基础医学教程》具有结构新颖,系统性强,内容精练和节省学时等特点。

教学取得显著成果从2月开始,本教改方案已经在我校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20名)和2002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部分学生(30名)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20名)和2003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三系学生(8名)中进行了实践,受到了参加本教改项目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目前正在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一、二、三系的学生(92名)和浙江大学远程学院级护理学专业本科1497名学生中扩大教改实践。我们对参加本教改项目试点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意见调查,发出调查问卷表50份,回收49份。学生认为对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体改革‘很有必要”为38.8%“有必要”为59.1%两者合计为98%“没有必要”为2%;认为现在进行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改革“很好”为34.7%“较好”为63.3%两者合计为98%认为“不好”为2%与未参加教改的学生相比,认为学习“很轻松”为18.4%,“较轻松”为77.6%,两者合计为96%认为“不轻松’为4%。对于教师授课的总体评价,认为“很好”为59.2%“较好”为40.8%,两者合计为100%。可见参加教改的学生对本教改方案的总体评价较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程统考中,参加本教改课程学生的统考平均成绩比非教改的学生高出0.99分,实验课的带教老师也普遍认为教改班学生的思维活跃,知识全面,充分显示出本教改课程的优越性。

我们撰写的六门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教学研究论文已多次在国内的教学研讨会上作大会发言,并于2005年4月应邀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举行的国际会议(the26ihannualinlernalionalconferenceofiheieeeengineeringinmerlicineandbiologysociely)上父流,摘要发表在fasebjour-nal200519(5)上[4]。

参加本教改课程的学生对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也给出极高的评价。例如2003级基础医学专业的茹筱晨学生(女)在谈到对基础医学课程按器官系统教学的感受时说:非常好!内容系统而有条理,知识体系比较完整。课堂气氛好,效率高,师生互动、交流多。每个老师都很负责,切实、有效地帮助、关心学生。是进入大学以来本人感觉收获最大、乐趣最多的一门课程”。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许晓玲学生(女)说:对于每个系统的知识掌握过程比较连贯,容易将内容联系起来,加强了理解和记忆,这是一个突出的感受”。200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王秦川(男)说:进入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已将近一年我对按照器官系统教学的创新教学方式感到非常喜欢,这样对逐个系统进行彻底的、全面的学习与领悟,能够激发我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病理与生理的对照也有利于知识的关联与记忆,让原本枯燥的各门学科穿插联系起来,让我的学习过程中有了左右逢源的感觉,这种教学方式,利于我对知识的掌握’。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十五

本人学习《组织行为学》后。结合各种资料、实例,就其中的激励机制与行为影响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

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就本人搜集的几个具体例子对此进行阐述。

这是国外和国内两个比较著名的公司所运用的激励机制。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这些例子的。但现在通过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第一个是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据业绩评估,每个员工都会知道他们处在哪一类,这样没有人会抱怨得不到赏识。第一类员工会得到股票期权,第二类中的大约90%和第三类中的50%会得到股票期权,第四类员工没有奖励。图表是最好的工具,哪些人应该得到奖励,哪些人应该打道回府,一目了然。奖赏对员工而言,不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象鼻子碰着玻璃而穿不过去那样,他们能得到他们应得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都是必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对于高层管理人员,ge公司鼓励鼓励他们在工作上相互竞争,但不要有个人恩怨。韦尔奇的做法是将奖赏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奖励他在自己的业务部门的表现,另一半奖励他对整个公司发展的贡献。如果自己部门业绩很好,但对公司发展不利,则资金为零。

韦尔奇一向鼓励员工勇敢地展示自己,谈出自己的看法,争取上司的赏识。“我希望员工能充分发挥潜能,提出他们的建议,而我会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这样员工们给我的将是许多建议和计划,我可能会说:‘我不喜欢这个想法,但那个主意非常好’。这样的交流更有创意。”在今天ge的各个部门,每当公司取得一些成绩,他们都会把生产线停下来,大家一起出去庆祝。ge公司每位员工都有一张“通用电气价值观”卡。卡中对领导干部的警戒有9点:痛恨官僚主义、开明、讲究速度、自信、高-瞻远瞩、精力充沛、果敢地设定目标、视变化为机遇以及适应全球化。这些价值观都是ge公司进行培养的主题。也是决定公司职员晋升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接下来要谈的是联想集团。它是侧重于以业绩为重。联想是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公司,不惟学历重能力,不惟资历重业绩。联想现在许多高管人员其实在公司工作时间并不长,能从普遍员工升到最高管理层,原因不是跟谁有什么关系,而是全凭业绩。为什么外企一些有相当级别的管理人员愿意到联想工作,就是看重了这一点。不同层次的人员收入不同是很自然的,但联想的干部没有贵族化的倾向。

联想的干部比例适中,中级以上管理人员有200多人,而公司全部员工有1.1万多人(其中职员约5000人)。其实联想每一个事业部的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型it企业,这些管理者得到的收入高些也是理所应当的。当然从薪酬结构上看,固定工资部分,经理层跟员工层的差异并不十分巨大。联想员工的收入分为3块,固定工资、绩效浮动和年底分红,在一个以业绩为导向型的企业里,员工的收入是跟其贡献直接挂钩的。任何一个企业都是20%的人才创造80%的财富,对这20%员工的薪酬当然不能少了。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人才争夺很激烈,争夺的焦点就是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可以为公司做出重大贡献。

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篇十六

4.1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后,少数院校基础医学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在此期间,有的学校按系统讲课,但是,在同一系统频繁更换不同教研室的教师,使得学生既要被动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在书本上跳来跳去,又要被迫习惯于不同面孔和不同教学风格的老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不能很好体现,而且这种教学方法也主要限于七年制以上,教学效果也有待时间认定。更何况高职高专缺乏人力、物力等支持,学生层次、学制也受到一定制约,教师授课仍然是“自由发挥”。

4.2授课内容缺乏指导的问题在护理专业领域没有对于基础医学所要教的内容质量、难易程度进行指导。教师们认为正是基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指导,对于教学内容的深浅难以把握。他们只有根据自己的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理解来选择课程内容,实际上应根据学生在临床上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

4.3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是众多院校都存在的普遍问题,尤其在高职高专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在学习基础医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难学,教师也觉得基础医学难教。药理学、病理学是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但是也是最难把握的课程。护生在基础医学上所花的学习时间较多。但学生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完以后,大多不能把基础医学知识和护理实践相联系,难以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之许多教师教学任务重,到临床实践的机会极少,执业资格限制等问题,也很难把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为此,在所学的教材中加入基础医学和实践相关的例子以及与其他医学相关的专业内容,供教师们共同探讨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但目前还没有较为合适的教材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使用,学生学习时不能把基础医学与疾病联系起来,便认为基础医学与护理关系不大。基础医学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担压在教师身上,需要教师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有深厚的临床背景,正所谓临床教师基础医学知识较薄弱,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技能不足。

4.4护理专业考试的问题护理专业执业资格考试中,并不直接考试与基础医学的相关题目,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至少也是学生认为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无多大关系的思想根源之一。以上是现阶段我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据了解全国许多类似学校也有较为相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待各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我校护理专业采取何种课程安排的方式,以满足护理专业特色而又有别于其它医学专业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1348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