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热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3:29:06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热门20篇)
时间:2023-11-18 13:29:06     小编:FS文字使者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开始。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语句通顺,表达清晰。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反思方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一

通过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对接融合,促使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就形成一种潜移然化的内在力量,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培养自己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以便于学生进去社会和工作单位后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及企业中。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及目前企业所需的人才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2.2促使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到企业的相关管理理念和精神文化的熏陶,同时使得学生快速适应及了解自己工作岗位的需求,更好、更快地融入就职单位的企业文化,找到个人在企业中的合适位置,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成为准职业人。吉首大学软件工程服务外包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校企合作,其自己本院重视体育文化的培养,每年都举办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羽毛球赛、气排球赛。学生每年毕业实训及工作都受到了合作企业的一致好评,涌现出了段子明等一批优秀的创业就业名人。

2.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意向。

校园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对接,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企业文化,使得学生在应聘过程中注重从企业文化角度入手,更好地使学生入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及求职意向,有方向地选择将要应聘的企业岗位,企业也会按照自身的需求招聘到对本企业文化高度认同及符合本企业特点的员工,满足自身的用人需求,达到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选材双赢局面。

3建议。

3.1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目前,校企合作对我国高校教育来说仍处于探索阶段,吉首大学要根据自身的民族地区办学特色探索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将校企合作的链条加强、加长;另一方面,要将校企合作的面扩大,双方增加接触点,合作程度自然加深。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及较好的工作能力,从机制上完善和健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相关活动。通过系列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将体育文化带到工作中,并逐步成长为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人。

3.2校企联营,构建高校特色体育文化节。

各高校都具有各自办学特色和地域所处特点,通过创设本校及当地的体育特色项目,并使其在体育文化节上扮演主要角色。吉首大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从开始,吉首大学与中国工商银行湘西州分行联合举办体育文化节,既有传统的田径运动会,也增加了气排球、太极拳、健美操、乒乓球及全校教职工所参加的湘西州土家族的摆手舞比赛。这样就使得使体育活动参与度更广,深受广大师生及员工的`喜爱。

3.3以不同的方式加大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合作企业赞助加强和完善学校内体育场馆的设施建设,在建设体育场馆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企业的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在湘西州第一大运动就是篮球,吉首大学应重视篮球的开展,加强场馆建设,晚上将室外篮球赛的照明灯打开,提高场馆的使用率,使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感受企业的文化氛围;在湘西州当地的一些单位、企业现在都逐渐开始重视自己企业的文化建设及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各个单位内部系统的运动会,运动会内容就包括了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气排球赛、拔河、高跷、板鞋等项目。建议学校应开发有限的体育资源,如湘西州本土的民族民间的体育项目高跷、板鞋等项目,让学生了解、学习及掌握更多的当地特色体育项目,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当地的文化中,使学生和合作企业员工在运动场上感受到运动带来的愉悦的同时,增进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交流和互动,并较好地融入到当地的企业中去。

参考文献:

[3]岳殿霞.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j].现代交际,2014(7):183,182.

[4]王湛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4.

[5]吴爱利.长沙市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6]王成军.山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7]云学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d].成都:四川大学,.

作者:刘雷洪杨丽慧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二

2013年,笔者承担了“校本体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提出了“校本体育”的概念,“校本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落脚点,它是立足于本校,通过学校自身体育制度的约束,把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要素细化和优化,在突显学校特色、层次特色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由本校教师集体研究而构建的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学校体育实施系统。”校本体育是基于目前体育改革的“不务实性”和缺乏实效性背景下提出的。校本体育文化是在校本体育基础上构建的校园文化,从内涵来看主要涉及物质、精神和制度3个方面。从育人的实施路径衡量,校本体育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即通过校本体育的约束,形成成员共有的体育价值观和信念。从教育生态学衡量,它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体育综合环境的创设,形成一个体育育人的生态圈,使得生活在这一环境里的人,参加体育运动的行为由被动变为自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校本体育文化就达到了这个样态。

(一)体育育人理念不能一以贯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育人理念来看,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二是不能一以贯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十几年当中,光体育口号就变了好几次。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譬如,几所学校合并在了一起,原来的学校各有各的校训,只好再定一个新的。但如果换一任校长,改一次校训,体育理念就没有了核心和特色。过去是全国通用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在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有自己的体育育人理念。从“完全人格”、“全面发展”到“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从“业余赶专业”到“体脑平衡,追求卓越”,虽然时间跨越了百年,校领导换了几代,但培养人的宗旨保存了下来,体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因此,一以贯之的体育理念,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先导,不可或缺。

(二)体育理念没有与学校精神文化融为一体。

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着领导和管理的角色,它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体育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应该融为一体。譬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是清华的体育精神之一,它是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的。这个体育理念源于清华的整体文化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核心理念,它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体育精神与校训一脉相传,作为清华人,要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理念与学校的精神文化存在着脱节、“两张皮”的现象,两种文化没能形成合力,影响了育人效果。

体育制度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它是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体育制度文化是由外在形式(制度)和内部体验(态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文化,包括各种成文的条理化的和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约,还包括人们形成的对待体育的方式与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体育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竞赛等不重视,把体育看做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经费的投入带有随意性。缺乏制度的约束,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也就大打折扣。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态圈,优化育人环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那就要有和谐向上的校园生态圈,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体育环境。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做到和谐育人,又谈何容易。“只具有知识精神,不具备人文精神的人,称之为是‘半个人’”,这是梁启超先生早年所担忧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还属于“半个人”。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的获取”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改变这一格局的突破口还是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育人中的作用是其它途径无法代替的,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塑造上。因此,通过体育生态圈的建设,使得生活在学校中的师生参与体育的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一构想也是贯彻落实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通知精神的具体体现,即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水平。

(二)以校本体育为抓手,使高校体育工作有序化和科学化。

要想成事,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朝哪个方向去;另一个是要有“抓手”,也就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目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想落到实处,也要有一个“抓手”,那就是校本体育。校本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6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具体的负责部门或负责人。譬如群众体育竞赛由学生会中的体育部负责,有竞赛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竞赛项目做到全覆盖,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需求,能够做到体育的全员育人。从人际协调效应看,校本体育涉及到“主导与主体”、“核心与成员”、“集体与个体”3个层次的关系,有利于体育工作的协调。校本体育为什么是抓手?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是由本校教师集体构建的,在构建过程中,传承了本校体育的一些好的传统,摒弃了糟粕性的东西,带有本土性,符合学校的实际。其次是结构完整,它包括从目标到评价一系列环节,既能评定学生又能考察教师和组织部门的工作效果。再次,这一体系构建的主动权在学校,校长可以操作,体育教研室(体育部)、学生部、团委等可以把握实施,中间不经过繁琐的环节。

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依赖和保障,涉及到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教学等方面,除全面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法规、条例、规章之外,还涉及到以下内容。

1.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有体育考试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管理与建设制度,排课、调课管理制度,教研教改制度等。

2.体育员工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勤制度、评教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优秀教职工评选制度、场地器材管理制度等。

3.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包括体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制度、课题经费审批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培训制度等。

4.体育竞赛制度。包括学生竞赛制度、教职员工竞赛制度等。

5.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建设与管理制度。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是学校体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学生情感寄托之所,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调节单一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6.体育经费投入制度。包括每年追加的科研经费、体育设施更换经费等。

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体育风貌的优良体育传统、校风校训、体育精神等。作为学校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之一,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育目标。体育目标是学校集体体育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体育目标决定了学校的体育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和工作标准,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方向,也是体育工作评价标准之一。

2.体育理念。体育理念是学校为实现体育目标而在教学、课外活动、管理等方面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体育教职员工对教育方针、体育锻炼标准、教育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它是在学校长期的体育实践中总结、积淀、提升、概括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体育思想。

3.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质而独特的体育风貌。学校体育目标、体育理念、体育模式、体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为学校形成不同的体育特色提供了可能。学校间追求卓越、谋求最优化发展的竞争态势,是学校形成鲜明体育特色最好的环境。

4.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学校教育观念、体育理念、传统习惯、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一个学校师生的体育风貌,是支撑师生挑战自我、发奋进取的心理召唤,也是学校师生有意识地培养和倡导的精神依托。体育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为编造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体育道德。体育道德是指学校在长期体育活动中积淀形成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道德与体育制度虽同属行为准则和规范,但体育制度带有强制性,体育道德具有自律性。体育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体育道德就其内容结构来看,主要强调调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几方面的关系。

6.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势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从道德发展和形成规律来看,体育活动和竞赛更注重于体验教育,是学生道德水准提升的重要路径,符合知、情、意、行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校体育活动包括课外辅导、课外训练、业余训练等,体育竞赛包括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单项对抗赛等。

校本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保证。让学校物化的东西都会说话,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起到物质保障、环境熏陶、文化传承的作用。根据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学校建筑。包括体育馆、运动场、体育活动室、绿地、学校景观等建筑性设施。

2.学校环境。包括电子显示屏、橱窗、报栏、雕塑、凉亭、假山、喷泉、园林、花坛、标语、口号、文化长廊、墙壁设计、花草树木等,以及经过建设和改造形成的其它景观。

3.体育教学设施。包括舞蹈室、排练厅、体育厅、篮球场、足球场、跑道等;办公教学仪器设备,如:多媒体、桌椅橱柜、教学器材、体育器材等。

(一)组织实施。

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落实时,首先要成立一个校本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并以此为框架制定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1.工作分工。校长是校本体育文化设计的总工程师,也是核心,主要任务是给学校体育文化“定调”。主管体育的副校长和教研室主任(体工部部长)、学生会主席等,是中间力量,主要是敦促、实施各项具体工作。体育教职员工、学生会、团委等,是具体方案的执行者。体育专家和相关科研人员,是外在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对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实施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动员会,明确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意义、工作计划、任务分工、工作要求。主管领导根据动员会的精神召开工作落实会,把任务分配到具体的科室(人)。中层科室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这期间,中期汇报会(每学期一次)由主管领导组织召开,主要了解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果。年终总结会由校长主持,主管校长和中层负责人参加,主要是听取汇报,布置下一步整改意见等。

(二)注意事项。

1.合法合理,顺应时政。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做到合法性与合德性。譬如,校本体育制度不能和国家法律相冲突,校本体育制度必须是道德的,必须顺应时代的伦理精神。而且,体育锻炼要充分考虑到天气状况,在黄色雾霾预警的情况下,不要进行户外运动,更不能组织各种户外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

2.集思广益,充分论证。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为目标,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代表并体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项规定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物质条件,不要一味地追求新、奇、特。物质条件不足,可以创造条件,让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走入校园,从建筑上了解学校的体育理念、体育文化等。新学校,建筑是新的,但原有的有纪念意义的体育器材不要扔掉,老的传统校应该开办一个展室,让传统体育文化代代相传,使之构成一个立体育人系统。

六、结语。

“科学给予人们的是知识,而唯有哲学给予人们的是智慧;科学提供了工具,哲学告诉人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体育哲学是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意义深远。由于国情不同,中美高校的体育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文化建设时不要照搬照抄,要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内外兼具,以内隐文化为主,不要认为把一些制度上墙了,把口号放在了操场上就完事了,应该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步引导学生热爱体育,热衷运动,久而久之校本体育才能形成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三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分子,具备文化所特有的相关属性。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即是在高校现有的校园环境里,全体师生员工在与体育相关的学习、教育、比赛、研究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所有体育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而狭义上的高校体育文化指的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以校园为载体,以体育活动为手段所创造出的体育精神、体育氛围和体育力量。

参照文化的构成划分,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文化有以下三部分构成。首先是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指的是具有高校印记、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体育精神、体育信念、体育价值观等。体育精神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是让体育文化建设迸发激情与能力的内在动力。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校园精神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展现。其次是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是指高校在组织和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时所制定与实施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包括竞赛规则、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方法等。体育制度文化是高校体育活动有序开展的保证,也是规范高校师生体育活动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最后是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指的是高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器械器材、体育象征性建筑等相应的体育基础设施。体育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开展的载体,也是体育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以上三者共同构成高校体育文化这个有机整体,其中体育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灵魂;体育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保证;体育物质文化处于最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石。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四

摘要:文章在阅读人类学、社会学相关书籍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以塔吉克族“猎鹰”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考究塔吉克族“猎鹰”衍生的体育文化,分析塔吉克族“猎鹰”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

(1)生活方式的变化;

(2)民族心理的变迁;

(3)现代文化的冲击;

(4)传承与保护意识的缺失。

提出发展建议:

(1)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宣传“猎鹰”体育文化;

(2)培养传承人营造“猎鹰”体育文化气氛;

(3)完善“猎鹰”项目竞赛规则增强运动的竞技性;

(4)“猎鹰”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旨在为塔吉克族“猎鹰”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为新疆少数民族濒临危机的传统体育项目树立实践形象。

关键词:塔吉克族;猎鹰;体育文化。

1引言。

人类学综合生物的、社会的、文化的、语言的、历史的、当代的各个角度的内容,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全部内容抱有兴趣,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还是生物、社会、语言及文化[1],视野非常开阔,能够借鉴其方法与手段探讨塔吉克族“猎鹰”体育文化的发展。塔吉克族于从海拔4000米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迁移至平原地带的岳普湖县塔吉克乡,时隔10余年之久,随着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地理环境的改变,其观念与意识已经发生变化,塔吉克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在不断变化[2]。塔吉克族人对鹰的崇拜,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由于鹰是忠诚、善良、勇敢、正义的象征,鹰与塔吉克人的关系,已经从远古的神秘、敬畏、血肉相连演变为今日的明朗、亲近、如同伙伴[3]。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把某种飞禽、走兽、植物以及自然地现象当作本民族的象征。如:汉族人曾把龙当作皇位和皇冠或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对狼有着崇拜之情;哈萨克族也曾以天鹅为图腾。地处帕米尔高原上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多鹰,被誉为山鹰之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世代与鹰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把鹰看作是忠诚、仁慈、善良、勇敢、坚强、正义的化身,对鹰有着特殊的感情。塔吉克族人在传统体育活动中,往往对身手不凡、动作敏捷的人被赞誉为一只雄鹰。鹰对于塔吉克族来说,不仅仅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图腾崇拜的对象或是正义的象征,它还贯穿于整个塔吉克民族的历史和人们生产生活、价值和审美观念以及民族的精神世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生产生活和宗教仪式逐渐演变而来的体育项目,而塔吉克族“猎鹰”体育文化产生于生活需求,常常是作为图腾的对象与使用的工具,所以别具特色。

2塔吉克族“猎鹰”衍生的体育文化。

塔吉克族传统体育既有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共性(如,节庆日子开展的马上运动),又有其他民族没有的特点,如地势海拔[4]。正因为塔吉克族特殊的`历史背景,才孕育出别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猎鹰”体育文化就是典型的代表,由猎鹰衍生的一系列体育文化活动值得考究,如“鹰笛”文化、“鹰舞”文化、“猎鹰”的驯化文化、“放鹰”文化等,都是从生活实践过程中被塔吉克族人提炼出来,被整合与应用于生活,并将其延续至今。

2.1“鹰笛”体育文化。

鹰笛作为少数民族古老的一种乐器,与塔吉克族传统体育文化密不可分,而特殊的音质与吹奏方式是综合技法的体现,鹰笛常常与塔吉克族的传统体育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塔吉克族举行叼羊比赛时,往往是在手鼓、鹰笛伴奏和烘托之下,将比赛的场面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不同的吹奏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指令信息,如托木拜克曲调、维勒瓦来柯克曲调、又是君去格尔曲调分别代表猎物回收、等待指令、获取猎物等行动指令。同时在生活中,鹰笛被作为抒发情感与消遣娱乐的工具,在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鹰笛的制作种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起初,鹰笛是被称作笛把鞭,用羊骨头做成,并被用来赶马,后来便用鸟骨做成并用做乐器,现在塔吉克族的鹰笛是用鹰翅骨而做成,所以鹰笛文化作为“猎鹰”传统体育项目中独有的特点,诠释着猎鹰体育文化。

2.2“鹰舞”体育文化。

塔吉克族鹰舞于6月29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无论在旷野草原、田间地头和庭院室内,只要喜欢运动都可起舞。鹰舞是塔吉克人通过长时间积累模范发展而来的一种健身型与互动型舞蹈,所有元素通过模仿自然界自由生物的运动轨迹与习性为主,在鹰舞中鹰的整体“形”态表现得生动活泼,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畅想自由与优雅的生活氛围,同时表现出优美的舞姿,再加上鹰笛这一独特的塔吉克族传统乐器的伴奏,使舞蹈的形式和氛围更加的鲜活而又生动,它反映塔吉克人民的社会生活为内容,体现出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和对勇敢坚强的精神和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鹰舞”体育文化中的每一个舞蹈元素,都是塔吉克族人集智慧的结晶,常常以雄鹰飞行的动作作为主体,鹰舞最初是从模仿苍劲的雄鹰飞翔的动作创造出来的,所以,从形式和内容上可以分为若干类型。

2.3“猎鹰”的驯化体育文化。

飞鹰猎物是塔吉克族传统的狩猎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长期生活在高原上的塔吉克族过着游牧的生活,良马、猎鹰、叉子枪是他们世代相传的三件宝,鹰是狩猎中最主要的工具,要想使山鹰听人的使唤,其驯服的过程也是非常严格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猎人爬上峭壁山崖,将雏鹰抓回,在家精心饲养时雏鹰成活长大。训鹰是一项艰苦而且细致的工作,它经过给鹰戴眼罩,使鹰养成听呼唤进食的习惯,再以“熬鹰”加强鹰爪的抓握力量,又经过去掉眼罩,呼唤练习、室内放飞、野外牵引放飞、野外跑动放飞、跑马放飞或去其牵引绳而放飞唤回等方法,直到人鹰互相依附而不离的程度,驯化才算是成功。最有趣的是飞鹰猎兔、猎狐狸的过程,当骑着骏马,身背叉枪的、右前臂站着猎鹰的猎人发现猎物时,发出口令,猎鹰则从高空向猎物俯冲而下,用两爪抓起猎物,有时用力稍猛会将猎物的脊椎骨直接折断。在猎人拾到猎物之后,马上会给鹰喂上一块事先准备好的肉,以示奖励。

2.4“放鹰”体育文化。

放鹰是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将捕获的鹰加以驯服,利用其捕捉小动物和飞禽。在《福乐智慧》中有很多关于猎鹰的描写,如:“他要会打马球,能够射箭,放鹰,打猎无敌手”。“飞禽难逃鹰爪,走兽难逃犬口”“鹰不善猎,抓不住野鸭,狗不善猎抓不住旱獭”在《突厥语词典中》也有许多有关猎鹰的诗句,如:“架上猎鹰,骑上骏马追赶黄羊,鹰捕黄羊,放出猎狗捉狐狸等”。在捕捉活动实施时,猎鹰从空中像箭一般地俯冲下来,用刀刃般的鹰爪将猎物捕捉住,猎犬跟上来将其咬住压倒,随后而来的猎人将战利品携带而归。所驯的鹰也有不同的品种,人们通常驯养用以狩猎的是山鹰(雕、鹫)和兔隼,其品种各异,用途和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用兔鹰猎兔子、野鸡等小动物.如有大鹰则可以用它来猎取黄羊、鹿等体型较大的动物。这项活动主要是以捕捉猎物或者是表演的形式存在。此项目因以捕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隼来驯养,其发展的前景有可能会失传。

3塔吉克族“猎鹰”体育文化发展的困境。

3.1生活方式的变化。

新疆塔吉克族的生活方式由牧业型经济向工农经济型社会转型,该转型的过程是牧业文明的具体表现,而“猎鹰”体育文化的社会独立性也不复存在,失去原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价值。作为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文化组织,在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不断提炼,依附生活方式的结构与形式不断变化,实际塔吉克族猎鹰活动有减无增,甚至消退,所以,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导致塔吉克族“猎鹰”体育文化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3.2民族心理的变迁。

猎鹰是一项古老的运动。它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但创造的经济效宜较低。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塔吉克族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1)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塔吉克族人以牧业为基础的社会,造就了其伦理道德本位和文化传统中的轻商意识;现在出现了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形成了商品观念的萌芽[5]。

(2)在塔吉克族人传统的思想中,牛、羊、马匹的多少才是财富和幸福。

(3)随着民族经济总量的增长,不再只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开始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经济生活和时髦的、高档次的奢侈消费,使得消费观念的形成等。猎鹰过程虽兴趣盎然,但经济效益欠佳,与上述塔吉克族人心理的变迁不相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猎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3现代文化的冲击。

现代社会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技术发达时期,使得国际化信息不断涌入少数民族地区,推动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而对外交流成为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提高文明程度的一种手段,塔吉克族集居区的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现代国际流行体育通过电视传媒以及塔吉克族青年外出求学、参军、打工等多方渠道,迅速进入塔吉克族的生活之中。现代文化的影响下,过去劳作的生产模式发生改变,过去的“猎鹰”体育文化已经悄然失去发展的土壤,因此,现代化文化的冲击值得思考。

3.4传承与保护意识的缺失。

塔吉克族属于乡村发展为主体的群体,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30岁以下的年轻人比较少,在现代教育的体制下,很多人接受教育之后,期待城市的生活,已经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与保护意识没有很好的发扬。在保护措施方面,只对与之相关的国家级文化遗产鹰舞及传承人进行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和保护,猎鹰只是靠民间自发地进行管理和保护,在无经费条件支持的情况下,猎鹰活动传承与保护的效果就受到了影响。

4塔吉克族“猎鹰”体育文化保护的对策。

4.1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宣传“猎鹰”体育文化。

现代科技手段是保护和宣传“猎鹰”体育文化的直接方法,建立数据库、影像资料库、文字资料库等,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利用多种途径并向人们宣传塔吉克族猎鹰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状态,从而保护塔吉克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4.2培养传承人营造“猎鹰”体育文化气氛。

培养传承人是猎鹰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目前“猎鹰”体育文化的发展处于濒临失传境地,在传统体育经济价值已经凸显的今天,把塔吉克族猎鹰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项事业,并给予传承的政策和经济帮助,通过这种手段才能有效的抢救和保护塔吉克族的猎鹰文化。而氛围的营造是彰显“猎鹰”体育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将该体育文化的发展还原至最初的状态才有利于抢救与传承“猎鹰”体育文化。

4.3完善“猎鹰”项目竞赛规则增强运动的竞技性。

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一种形式,项目的竞赛规则自然也直接关系项目是否能够顺畅发展,其规则的合理性与适应性,也是“猎鹰”体育文化能否走上国际化舞台的重要指标。古老的“猎鹰”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恰当的加工才能实现目标化,那就要在保持其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项目的规则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其更趋合理,使比赛更有竞技性和观赏性。

4.4“猎鹰”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

新疆虽然具有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对其开发和研究的程度并不高[6]。而猎鹰体育文化属于综合型特质的实体文化,该实体文化通过综合分析不断提炼,最终与所在地达成共识,开发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系,将该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相结合是宣传该项目的有效途径。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升温,具有异域色彩和奇幻魅力的新疆自然成为人们旅游出行的首选。呈现出与旅游业相结合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的趋势,这为猎鹰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空间。猎鹰的健身竞技性和娱乐表演性等都能为全民健身增加人口资源,任何一项运动的基础,都是人民大众,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该项运动才能长时间得到人们喜爱,而与该项运动有关的体育组织与企业才能保持更大、更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5]阿布都如苏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疆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关系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8.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五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依据体育教学的规律和特征,将体育教学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措施等,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合理地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教务行政和教学服务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体育及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保障。

(3)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明确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职责范围,对体育教学活动起到监督与维护的作用。

(4)引导、督促体育教师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5)规范、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体育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为体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依据。体育教学计划的管理包含了很多内容,如制定和调整体育教学大纲、监督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等。教学计划的制定既要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又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统筹规划,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进行适时的修订。

(2)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活动的执行阶段,其管理主要有3点:首先,课前准备阶段,主要是检查教案的编写情况、场地的选定及器材的准备等;其次是课中管理,要求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保证教学安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再次是课后管理,主要是清理现场,倾听学生想法等。

(3)教学质量管理。通过对体育教学的条件、状况、效果等进行科学管理,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是整个体育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关键。

(4)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点、核心,是考查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文字、图表、声像等几种类型。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例如:教学管理理念上的强制性、分数主义等。

(1)管理理念方面。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是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专制性和强迫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一种压力,对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已严重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形势下高校的相关领导应认真落实国家的有关规定,转变高校体育管理理念,切实做好高校体育管理工作。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强化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以服务的态度投入到体育教学的管理活动中。树立“服务管理”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教、管”三方面谐状态的生成,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规章制度方面。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良好运行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要结合教学规律和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特点,根据国家、地方、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充分考虑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本校体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有章可依,构建高效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提高体育的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3)管理人员方面。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低,是高效体育教学管理成效大小的关键。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已成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体育教学管理队伍要转变管理理念,认清发展方向,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体育教学管理人员,既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二者缺一不可。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跟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步伐。体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为高校体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4)评估监督方面。评估与监督是检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绩,是评估监督的重点。

4、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高校顺利开展体育教学的前提。高校管理者应注重对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本文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以及评估监督等几个方面,简单讨论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希望能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六

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影响,重视文化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现象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考分为大的思想始终占据着高校师生的脑海中,而体育育人的口号则被抛之脑后。这种狭隘的认识往往让人们忽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让高校体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其次高校的管理者也存在着对高校体育文件建设的片面认识,仅将其理解为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形式而会草草敷衍了事。高校战略层的局限性认识就会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地位大打折扣,特别是体育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更是难以得到重视与提高。

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对长远的规划定位模糊不清。建设缺乏科学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够规范。高校体育相关部门缺乏科学化的管理意识与思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够科学合理。此外,我国高校在推动校园体育建设方面的制度保障力度不够,高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进度明显放缓。

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在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受传统观念与现实原因的较大影响,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投入较为匮乏,进而导致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严重缺乏。尤其是近些年高校招生扩大后,学生数与体育设施的比例正逐年扩大,有限的校园体育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学生体育需求日趋扩大,亦为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增加了新的难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七

篮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与体育精神产生深远影响,形成稳定的篮球文化。篮球文化与校园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校园文化融入了文化、娱乐、健康等多种因素,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篮球运动涉及到体育精神、体育道德风尚、体育观念、体育宣传等方面。其中体育观念是人们在观赏或参与体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健身、娱乐、心理、道德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好的体育观念会正确地指导人的体育行为。篮球运动运动量大,身体各机能要承受一定的负荷,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并且篮球运动由娱乐作用,同学们一起参与篮球运动,在愉悦的氛围内能减少不良情绪的出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育精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良好的品德。当今的篮球运动已完全超越了起源时的游戏性,能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它的价值已超越了健身、娱乐的需求,成为社会发展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和电视使得篮球运动也走出国际,走向全球化。世界性的大型运动会,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视就可以即时看到全国各地的赛事,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球员所在的球队的赛事。喜爱篮球的学生关注篮球,会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知识的了解,追溯篮球运动出现的源头及发展的历史,对篮球运动及相关运动的宣传开始感兴趣,也即是说对与篮球相关的方面都想了解,都感兴趣。同时在关注篮球运动的过程中还慢慢地认识到体育精神是胜不骄气不馁的体现,赛场上不仅要竞技,更要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体育道德观念,逐渐地使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成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行为。篮球运动过程中会对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观念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与道德风尚,这些积极地影响会不自觉地影响到校园体育意识文化的发展,从而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篮球运动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等方面,这构成了篮球运动的物质文化。如果没有好的体育场地与体育场馆,不能保证在任何天气下都能进行体育运动的话,就不可能建设好的体育文化。但这并不是说,只要选一块地然后建个像样的体育场馆就行了,体育场地及体育馆的建设要根据实际来定,最大程度地发挥体育场馆的作用。一些运动项目如羽毛球运动会受到天气等各种条件的限制,不便于在学校内广泛开展,健美操由于特殊条件的限制,学生不便于广泛的参与。但篮球运动所受的限制较小,场地建设时投入较小,一旦投入可以长期使用,不需要经常花力气维修保养,很适宜学生在业余时间作为日常性的运动项目参与。所以在全国所有的高校中,我们都能看到篮球场地,并且它的利用率也最高。篮球运动所需的这些条件在无形中会促进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篮球运动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篮球运动也变得轻而易举,为举办相应的篮球比赛提供了多种可能。篮球运动过程中会涉及到团结、合作、竞争、对抗等因素,所以,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也会影响到学生自身品格的形成,篮球赛事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篮球运动能够在全世界广泛地普及,除了给参与者带来身心方面的好处外,还因为篮球运动具有很高的娱乐性、便利性。参与者除了能获取运动带来的快乐外,还可以锻炼参与者的耐力、速度、灵敏度、弹跳等身体素质。

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与学生生活最为紧密的是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而体育行为文化包括体育制度、体育竞赛、体育运动会等方面的文化。体育制度文化是篮球运动中的比赛规则、规章制度等都包含着大量的教育内容,比如赛场的公平公正等道德品质教育,会给参与者和观看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观看篮球运动时,会体会到篮球比赛。

这些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开设篮球运动课,引导学生了解篮球运动,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参与进来,进而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身心快感。同时举办篮球赛事可以活跃校园体育气氛,现场观看比赛会拉近人的情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篮球,热爱篮球,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更好地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服务。

总之,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涉及到多个方面,篮球运动因其普遍受欢迎,对场地场馆的要求较低,又是集文化性、健身性、娱乐性等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八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体育运动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学生既是文化的受益者又是创造者。学生会受到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影响,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而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同时又通过自身的言行创造文化。二是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开放性。校园体育文化有着体育活动特有的竞技性,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与过去相比开放性较强。三是校园体育文化教育性突出。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注重的是学生参与的广泛性,重视其教育意义。

高校篮球运动的文化特点。

篮球运动最初来自美国校园,慢慢地成为很多国家的学校体育项目。以cuba为主体的篮球运动使得中国高校掀起了一股篮球文化热,使篮球在高校校园得到普及与推广,篮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篮球运动文化特点表现在:一是篮球渊源文化。篮球运动最初是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的。游戏其实就是人的审美的自由活动。二是篮球发展文化。篮球运动由最初的游戏发展到后来的竞技运动,使得很多相关的事物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走向现代化。比如篮球队员更高、更壮;篮球竞技规则更为完善;篮球战术风格更明显等。三是篮球人文文化。篮球运动是以人的参与为中心的,运动场上的教练员、运动员、球迷等都是其组成部分。人文文化其实是人文关怀,运动场上队员与裁判员、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尊重,都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四是篮球市场文化。篮球比赛的观赏性强,很容易带动体育用品企业、体育赛事赞助、电视转播、球星、赛场广告等行业的关注。世界性的大型运动会不仅让中国队员走向世界,也推动了篮球事业的发展,为相关公司带来经济利益。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九

我国公民文化的建构借助公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已有成果,进一步探讨我国公民文化的合理建构。

阿尔蒙德在其著作《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公民文化不是一种现代文化,而是一种现代和传统的混合政治文化,它混合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既具有传统部族村落自我封闭的互信,又具有对统一国家和专业化中央政府机构的认同和忠诚,同时还有对现代复杂的政治系统和决策过程的参与意识和要求。

根据阿尔蒙德的观点,我们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的政治文化,即村民、臣民和参与者文化的混合,但应以参与者文化为主。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的,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它既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现代文化的特征。它是一种平衡的政治取向,这些平衡实质上就是共识和分歧、权利与责任、情感倾向和情感中立之间的一种理性平衡,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蕴涵着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因此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必须以公民文化的社会化为条件。

二、构建公民文化的必要性。

第一,构建公民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使中国超越了自然经济和群体社会基础上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和观念,培育和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同时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正在猛烈地冲击着传统价值倾向并在创造新的政治文化。

第二,构建公民文化是民主政治的需要。从理论上说,民主政治的有效运作需要有相应的'政治文化。根据阿尔蒙德的观点,在一个以参与型文化为主、地域型和顺从型文化为辅的社会,民主政治容易得到稳定发展,这种文化使公民向政府积极表达他们的偏好,但是具体问题上又不会完全拒绝精英所做出的决定;公民感到能够影响政府,但又经常选择不这样做,以便给政府一定的弹性,政府权力和责任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

第三,构建公民文化是改造传统政治文化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君民关系而言从来就是君本而不是民本,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不是权利主体而只是权利客体,是被动的受治者,这种只尽义务不讲权利的臣民文化是一种非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从而必须进行改造。

第四,构建公民文化是培育公民主体意识的需要。受我国传统宗法观念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由于生来是这种血缘宗法关系中的人,他们对公民权利和义务观念淡薄、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和公民责任感不强、官贵民贱的思想意识强烈、公民的依附型人格等方面,这使得我们的公民文化建设缺乏一定的心理基础。

三、我国公民文化的现状。

在我国历史上,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比较强健,民众一向是重权力而轻权利,权利意识相当的薄弱,因此形成了一种缺乏参与的公民文化,并抑制了社会公共领域和公民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公民主体意识薄弱,反过来它又造就了公民文化贫瘠的土壤。现阶段我国公民文化是一种传统政治臣民文化与现代参与型文化的混合体。因此,我们既要发扬传统臣民文化的积极作用,又要汲取现代参与型文化的精华,培育适合我国的公民文化。

四、培养我国公民文化的合理途径。

1.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公民文化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基本文化内涵是交换、平等、自由、竞争、规则,这些文化内涵在极大地冲击着重情意、重和谐、重观念、重名分的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倾向。这种文化内涵又是市场经济的政治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摆脱政治权力支配,而且要求政府权力退出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和扩大个人自主活动的空间,使人民上升为社会和政治的主人。所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为公民政治文化构建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至关重要。

2.培育发达的公民社会,构建公民文化的社会基础。我们培育公民社会,首先要培育具有权利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的现代公民,赋予公民充分的权利,以权利制约和平衡权力,同时公民又应当不断提高参与社会事务水平,这也是政府行为可能受到有效制约、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其次,培育健全的社团组织,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完善各种社会性的中介组织,形成强大的力量来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再者,深化培育民主价值文化。民主的观念是先决条件,只有民主观念的培育已深入到公民的精神,才可以使公共权力的产生及其运作建立在人民监督的基础上,民主制度有序展开,从而制约在一定程度上腐化现象。

3.公民政治人格的塑造和参与意识的培育。从亚里士多德到布赖斯,民主理论家们都曾强调,要保持民主就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国家事务,需要具有关于公共事务的高水平的情报,以及广泛的公民责任感。“哪里参与的规范、参与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的参与水平高,哪里的有效民主政治,就越可能兴旺发达。”所以公民要培养和形成强烈的主体意识,同时应具备良好的参与意识,积极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4.民主的实践。公民文化是逐步成长和缓慢融合起来的一种现代文化,民主的观念和习惯行为方式只有在民主的实践中才能形成。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只有经由具体的实践环节,才能社会化为普遍的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从法制规定向着普遍意识的过渡,既取决于具体的社会—政治环境的民主化程度的发展,同时又取决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具体实践中的推动。

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新形态,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当前要建设的公民文化是民主的根基,其核心是要适应我国特定的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民主要求的结合体,既要保留政治文化传统的积极方面,我国公民文化的建构又要推动现代国家民主化进程,所以必须不断关注现实,思考解决问题,同时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东西,将我国公民文化建设推向前进。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起着基本保障的作用,扮演着物质基础的角色。它是教师进行体育教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载体。重建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都有扩充,但常用体育活动设施数量基本没有增加。学生对学校提供的体育场地、器材持满意态度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体育场地器材未达到自身对体育的需求。体育教师认为现有场地器材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能满足群体活动的比例偏低;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对课余训练的满足度也不高。

1.2体育制度文化情况。

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一种行为准则。校园体育制度是指对学校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法规、条例、裁判规则、运动员守则等规章制度。重建高职院校基本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师行为规范》等体育教师工作守则,学校有成文的《体育教学大纲》,对场地器材、设备有相应的管理条例。相关的体育管理制度和规定都是沿用重建前的,没有根据现有的学校情况制度与之相适应的制度。

1.3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人的体育意识和精神生活方式,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与本质,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它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目标,反应了校园体育深层的体育思想,是大多数人认可和遵循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具有极强的渗透力。

1.3.1学生对健康的认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种教育理念也在更新,高职体育教育也不例外,体育教育也正从原有的单纯的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增强,转变为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观念,所以学校体育的目的也是为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观、终身体育观,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进而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学生对健康正确的认识度比较高。

1.3.2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

在学校生活中,让学生习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不仅可以加深他们认识体育的价值,从而了解体育锻炼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提升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水平,不断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繁荣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教师的传授、自身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参加课余代表队训练、观看和参加学校体育竞赛、网络、电视和报刊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体育知识。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大都是从体育课上获取,其次是从网络、电视、杂志等渠道获取。重建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时,在选择项目上有比较大的差别。男生喜欢的项目有篮球、足球、羽毛球、自行车;女生喜欢的项目有健美操、户外运动、乒乓球、羽毛球。大学生中,男生大多数选择量和负荷大、运动激烈、对抗性强的项目,尽量展现男生肌肉和力量美的项目;女生普遍喜爱动作轻巧、优美、趣味性强、娱乐性浓的运动项目,主要以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量和强度小、对抗性不强、身体接触少、比较有利于发展自身形态的锻炼项目为主,这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3.3校园体育风气和参加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风气是指在校园中,学生群体中流行的体育活动爱好和习惯,对在校学生的行为能产生较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体育风气,使校园充满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进取和发奋努力的良好心态,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部分学生不规律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一周能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一次到三次的.学生人数少。学生主动参加锻炼的比例低。

1.3.4体育文化的宣传状况。

体育赛事宣传途径主要由三种构成:排在第一位的是“赛事纸质宣传海报”,这主要由学生会体育部会同宣传部完成;排在二、三位的是学校标语横幅宣传和学校网站报道。学生对现有的宣传满意度不高。

1.4体育行为文化情况。

1.4.1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实施情况。

在重建后,课余体育活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由于教学课程和时间的安排,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受限制,课余活动难有指导老师,学生大都自己按兴趣,盲目进行锻炼。

1.4.2运动训练、竞赛。

学校有基本的代表队参加校内外的比赛,没有规范的训练管理制度,不长设运动队,在有比赛任务时临时组成,没有坚持长期规范的训练和比赛,参加竞赛也仅限于与附近的同类学校进行友谊赛。

1.4.3体育协会情况。

学院体育社团有一些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等,由学院团委进行宏观管理,协会的活动均由学生自行组织,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指导。

2.1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不合理。

重建后,学院在体育硬件设施上有了改善,但是没有充分利用,按照国家的标准,体育设施生均占地面积难以达到国家标准,仅有的场馆设施建设不合理,难满足学生学习和锻炼的需要。在天气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缺乏体育场馆完成必须的教学任务。

2.2体育制度建设不完善。

学生活动、体育协会管理、体育教师业务培训等方面缺乏应有的制度。训练比赛没有奖励制度,教练员和运动员积极性不高,比赛成绩不佳。

2.3校园精神文化认识不足。

学生对健康认识理解正确,在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方面,既没有继承,也没有发扬原有的体育精神,对形成新的体育传统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导致学生在体育知识的获取上渠道单一,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不正确,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以兴趣为主,男女差别较大。

2.4体育行为文化发展不均衡。

体育课堂教学传统,课余体育活动缺乏应有的指导;运动训练不系统、科学;体育协会缺乏专业体育教师进行指导。

三、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重建高职院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较重建前相比有了一定改善,但学校学生和体育教师对本校现有的体育硬件设施认知度和合理使用并不高。

3.1.2重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制度体系需要健全,还需及时制定与新建学院相适应的体育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

3.1.3重建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体育观念是正确可塑的,在知识的获取和体育风气的形成方面还需要拓宽渠道和加强教师引导。学校在体育宣传方面需要努力,扩大影响力度。

3.1.4重建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方式;加强体育教师对课余体育活动和课外训练的指导力度;体育协会管理需要规范。

3.2建议。

3.2.1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建设,重视体育硬件的建设与管理。

体育场馆应符合国家标准,对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可以结合本校体育文化特色,在高职院校校园里建体育雕塑;有计划、有步骤地新建一些深受学生喜欢、与社会体育发展接轨的运动项目场馆,建筑风格上充分展现出该校的体育意识和思想。

3.2.2提高领导者的管理能力,完善体育管理制度。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思路实质上是受领导队伍影响的,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需要提高领导者的管理和领导能力。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稳定型文化因素具有鲜明教育意义,只有在与学校德育、智育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相对合理完善的组织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性,才能体现出学生受约束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标准,做到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应保障学校体育管理制度能有效实施,执行到位,从而确保该校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

3.2.3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提高其体育意识的重要因素,而参加体育竞赛是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的最佳方法,除了直接参与体育竞赛之外,提高学生观摩比赛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一个很好手段。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发挥其作用,激发学生在校爱校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主动参加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来。

3.2.4加强体育教师的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对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体育观念。可以采用自学,开展教研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外出短期培训等方式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此外,高职院校应该为广大体育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服务。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一

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影响,重视文化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现象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考分为大的思想始终占据着高校师生的脑海中,而体育育人的口号则被抛之脑后。这种狭隘的认识往往让人们忽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让高校体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其次高校的管理者也存在着对高校体育文件建设的片面认识,仅将其理解为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形式而会草草敷衍了事。高校战略层的局限性认识就会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地位大打折扣,特别是体育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更是难以得到重视与提高。

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对长远的规划定位模糊不清。建设缺乏科学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够规范。高校体育相关部门缺乏科学化的管理意识与思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够科学合理。此外,我国高校在推动校园体育建设方面的制度保障力度不够,高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进度明显放缓。

高校体育基础设施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在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有效的作用。受传统观念与现实原因的较大影响,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投入较为匮乏,进而导致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严重缺乏。尤其是近些年高校招生扩大后,学生数与体育设施的比例正逐年扩大,有限的校园体育资源与不断增长的学生体育需求日趋扩大,亦为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增加了新的难度。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二

高校战略决策者应转变思维方式,加强对体育教育的全面理解与领会,将其真正纳入到高校的教育中去,让体育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块拼版。高校管理者还应加强对体育教育的宣传力度,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与看法,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此外,还应通过各项体育理论与实践活动,让高校学生在思想上有了转变,才能让高校体育意识深入人心。

高校体育部门应积极配合校战略层,制定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撑。还应针对高校师生的实际情况,提出21世纪高校师生体育锻炼大纲,建立健全高校各项体育管理制度与方案,完善高校师生的.体育锻炼数据库。此外,还可借鉴国外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加以吸收消化,研究出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文件建设的新模式,为我国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应将相关体育设施的规划纳入到学校的长远规划中去,根据学校实际人员数量,科学计算出体育建设专项经费,并划拨使用。相关体育部门应加强对高校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环境,保障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

4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打造优秀高校文化的重要环节,亦是完成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系。高校体育文化在增强师生身体素质、构筑高校师生人际交往、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高校管理者需牢固地树立起科学的体育教育意识,加大体育文化建设投入,创新体育文化建设思路,切实有效地推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只要建设好优秀的高校体育文化,才能保证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从而为我国“人才强国”与“科教兴国”战略蓝图的早日完成贡献力量。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三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阳光体育理念主要是倡导高校学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让学生走进学校操场,在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一现代化体育教学理念的出现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文章具体分析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极其特点,分析阳光体育理念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的意义,解析如何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

关键词:阳光体育;理念;高校体育;构建策略。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首次提出了阳光体育理念,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细则,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接班人,其体质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与延续[1]。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地,因此,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全面贯彻阳光体育理念思想,制定相关策略来构建现代化高校体育文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现代化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中规定,要全方面实施阳光体育活动,丰富高校学生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使体育文化活动实施制度化管理,并且要大量开设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阳光体育理念的基本涵义是指高校体育教师要用自身爱心来关爱、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关注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和肯定学生的自身潜力,让学生成为有团队协作意识、努力奋发向上的合格人才。阳光体育这一教学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师生关系,使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一个实践、影响的过程。

(一)自由性。

在阳光教育理念中,体育运动不是一个封闭式教育,而是一个与大自然接触的开放式教育。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悟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走出枯燥的理论课堂,走进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体育兴趣,根据自身爱好加入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使学生的体育教育得到真正开放。

(二)全面性。

阳光体育理念不仅关注高校学生的健康问题,还对创造提升自我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视,强调了要使学生的智商、情商和意商全方面发展[2]。当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个人智商已经初步成熟,因此,目前的高校阳光体育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意商作为重心。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情商,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学生的个人情感自我调节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商,能够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提升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全方面整体发展。

(三)主体性。

教育事业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行业需求,更是一种情感传输。阳光体育理念是一种意象比喻,是指教师将教书育人以阳光般的温暖注入到教学中,隐含了教师对学生理解和关注,对每一名学生的心理情感都要尊重和接纳,这种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主体,彻底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从而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

(一)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活动内容更加丰富。

在,我国提出了达标争优、强身健体的阳光体育目标,然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实施。为了深入贯彻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发展战略,全国各大高校都制定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供学生选择,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体育特长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在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阳光体育理念的实施,使各种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逐渐增多,高校体育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极大的推动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丰富的体育运动和锻炼方式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目标,例如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养等。高校体育文化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促进了阳光体育理念顺利开展,在实施阳光教育理念过程中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息,不仅使体育锻炼升华为意识形态,还有效的促进了师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师生形成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运动意识,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充实和丰富。

国家在20对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做出批示:加强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事,各个学校都要对此高度重视。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要指示,各大高校以阳光体育理念作为战略方针,创造浓郁的体育运动校园氛围,形成全校参与体育锻炼的校园风气,引导广大师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教学楼,走入到阳光下、大自然下,使师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机制水平[3]。根据相关部门对全国高等学校的体质测试调查报告来看,在20,我国高校学生的身高体重方面都有所增长,同时肥胖与超重情况也逐渐增多,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果想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需要重视身体素质,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才能促进个人发展。而目前的在校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比较高,受现代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不断的进行各种考试,导致很多学生认为体育只是副科,参与体育锻炼只是在浪费时间,只要加强文化课就可以,造成从小就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甚至都没有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应用阳光体育理念,使学生意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合理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时间,使自己每天至少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使学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乐趣,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推动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就是要开设体育课程,将阳光体育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课程中,贯彻落实健康锻炼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课程是进行体育锻炼的中心环节,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深入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体育课程内容,多增加的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趣味性,培养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情,才能使体育工作顺利开展,使阳光体育理念发挥出应用的作用,从而全面改善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

(二)建立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

高校领导人员作为学校的引领者,应当树立阳光体育思想意识,自觉将阳光体育思想理念应用到高校体育中,并且积极的去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充当阳光体育健身的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对阳光体育活动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做到赏罚分明,同时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构建体育运动指标体系,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评价,从而保障在制度管理基础上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三)开设丰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

高校里的体育社团和体育组织以及各种体育协会,都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提供条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特定方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这些体育组织协会在进行阳光体育活动过程中除了完成所规定的体育任务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体育活动进行补充,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实践载体。

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宽敞的体育场馆和完整的体育设施,只有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顺利进行。这就需要学校加大体育资金的投入,合理安排体育拨款,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适当的新建或者改建一些旧体育馆,同时要增加一些体育设施。资金投入是阳光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就不能购置健身设施和建设场馆,也就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需求。

(五)加强阳光体育理念宣传。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气氛,有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体育部门要加强阳光体育理念的宣传活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站、体育宣传手册、开办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等途径宣传阳光体育理念,形成浓郁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使健康锻炼、强健体魄、终身体育等观念潜移默化到学生心中[4]。同时学校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训,加大体育锻炼的教育力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行为,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健身不仅有助于个人发展,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学生以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去对待体育锻炼。

五、结语。

在阳光体育理念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但是在践行阳光体育理念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领导管理制度,经费缺乏以及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较弱等问题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重视起来,健全高校领导管理制度,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建设现代化体育馆,配置体育建身设施,大力宣传高校体育文化,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作者:丁亚兰单位:阜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四

高校文化的建设应始终与社会发展对高校文化的需求紧密结合,不断寻找新资源、新载体,因此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历程。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兴的高校文化体系,需要在不断的体系构建和创新中发展进步。

体育文化指的是人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在调节情感、协调群体关系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民族样式和时代特征。从广义上看,体育文化指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丰富社会生活,以人的身体为介质,对人类的相关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秩序化,最终形成的一种得到大众承认的、自身具有一定价值和独立意义的文化。因此,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指向人身体的文化,会在以人为本的未来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体育文化是对人体自身机能的再创造,人类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体育文化作为满足人改善自身的需求而产生的精神、物质以及其他社会规范和结构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高校发挥教书育人功效的基础。现代体育的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不断超越和追求自由的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生命源泉,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一致,是高校文化核心精神的重要体现。其次,作为一种通过身体活动来锻炼身体和陶冶精神的实践活动,体育竞赛能激发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体育文化是铸就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验式教育。最后,体育文化有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和极其丰富的内容,青年人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能对多元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为实现体育文化与高校文化的有机结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摇篮和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高校文化体系,一定要从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和创新出发,将理论付诸实践,构建个性鲜明的、系统的和有顽强生命力的高校体育文化体系。

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融合和创新的历史使命。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自身也承担着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的使命;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文化还是一种促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和介质和载体。每一个体育活动项目都拥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其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则对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文化某一方面的历史规律有一定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包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欧美体育文化和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类型不同的体育文化以体育项目表演、学习、观赏和竞赛的形式存在于高校文化体系中,可以帮助高校师生在学习和参与、欣赏中体验多元化的体育文化,实现对文化的接纳、交流和创新。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和传统性,在起源方式、活动范围等文化内涵方面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点。传统民族体育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纳入体育活动中;同时民族体育活动项目追求体育神韵、讲求技艺、重视内部循环运动,体育活动练习基本上都是静态形式。作为传统文化在个人身体活动中形象反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纳入高校体育文化结构中,以人的身体运动及比赛等形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有效的途径。

欧美体育文化是与欧美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化进程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的体育文化。以“奥林匹克运动主义”为主导,欧美体育将全球体育统一化,体育活动方案的制定和实行规则具有普适性,有效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奥林匹克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了传播全球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文化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在社会其他活动中发挥效用。上述文化理念在文化价值中的体现为求实、规则意识和竞争观念等,随着欧美体育文化进入高校抑郁文化体系,奥林匹克文化将得到更大的普及,为高校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创新提供有效的新途径,新手段。

在多民族国家中,数量相对较少的民族本身的体育就是少数民族体育。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因此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特定历史地理环境、文化水平、社会生产方式以及民俗、宗教等多种因素作用孕育出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俗性、民族性、表演性、地域性等,不同于欧美体育和近代体育的特征。特殊的生活方式和迥异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项目;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不同铸就了各少数民族独有的精神源泉和文化支撑;限于地域不便的交通和较低的生产水平,使得各区域独自发展的少数民族体育有着鲜明的个性。上述独特的体育文化活动方式是传播、融合多元体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为高校体育文化的整合提供新途径。

不同层次的元素在高校体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不同的,据此将高校体育文化分为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层支撑、高校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三个层次。

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核心价值、口号以及体育哲学三大元素。在本层次上,各高校可依据自身文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历史积淀、立校宗旨等提出高校独有的体育理念。如清华大学独有的体育理念就是:强身健体,为国奉献。体现在体育口号中则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耶鲁大学的体育理念是:让所有的学生都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这种人才培养,人人加入、凝聚共识的理念,在口号中的表示为“运动是属于每个人的(athleticsforall)”。再如云南大学曾经举办过武术节,标语为“武者奇哉健体强身校园增色。术焉妙也化心启智学业增辉”。各高校秉持自身独特的体育文化理念,根据自身需要和价值取向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择取,并加以弘扬和发展,逐渐形成高校的核心体育文化价值。

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一般都是内隐的,要表达这种精神大众文艺内涵,通常都是通过体育成员的所作所为以及高校内的标识、体育活动项目的形式所展现。这些体育成员的健康行为、相关物化标识以及各类体育活动、竞赛具有明显的外部特征。高校所有师生及职工的体育运动行为、体育习惯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其思想、价值观和体育理念的外在表现。体育理念与健康行为有着双向互动的关系,优良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和思想水平的提高,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和理念反过来又有助于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高校体育设施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高校的体育文化还体现在对典型体育设施的理解和描述上。比如哈佛人为哈佛运动场(harvardstadium)而骄傲,他们觉得是哈佛运动场改变了橄榄球的运动史。又如北京体育大学的冠军之路,世界冠军们的脚印是对其追求卓越的体育理念的深刻阐述。高校开展的经典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项目,有助于将学校的体育文化渗透到参与者的生命里,使得大多数学生都记得大学时代的精彩激烈的篮球、足球比赛。这些具体的体育比赛项目体现着高校的体育文化价值和文化传统。又如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举行的近2的对抗性划船比赛传递着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观、理念等信息。

高校体育文化的现行制度和相关规则是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同外在表现的统一的基础。社会要求同高校师生愿景之间的协调,需要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同社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高校师生的价值观的统一,有赖于组织一定的建制开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结构需要高校体育环境、体育社团和体育文化制度这些外层因素来支撑。通过制定特定的制度、手册以及指导性的体育健康行为规则文本,既有助于传承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又便于高校师生理解和指导,将师生员工的体育行为健康化,规范化。各类体育社团为高校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而高校良好的体育环境氛围则是有利于社会文化和高校体育文化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的有力媒介。

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中国来说,人类几千年的实践活动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硕果。从古自今,文化都是人类思想得以传承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改进下一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使后人了解前人的实践方式,从而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同理,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在人类与社会的长期互动中诞生,同时迫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主动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从这个方面看,体育文化应该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在高校广泛传播。开放性、辐射性、传播性是高校最典型的特征,能够促使校内人员最大限度地对外部体育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同时也为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一个平台。从根本上看,各种文化都有相通之处,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高校体育教学巧妙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文化的同时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还能够发扬和传承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从而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例如,在讲解足球的时候,可以与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相结合,探究两者之间的相似相通之处,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足球运动的精髓,同时也对蹴鞠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究“修身”“养性”,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却提倡“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精神。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强壮、速度是运动员的职责,对于普通人来说,体育的功能更加偏向于“强身健体”,我们要在学习和锻炼中体会体育文化的内涵,将“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有机结合。要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再传播,就要对优秀体育文化进行多途径多方面的传播,如杂志媒体、电视新闻、学校宣传,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聘请奥林匹克参赛的优秀运动员给学生授课,让学生亲身感受体育文化的精神。

2.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发展载体:体育文化节、群体活动和体育教学。

参加社团和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是各大高校学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同样,高校的体育文化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节进行传播和创新。但体育文化的创新必须要以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前提,通过开展体育文化节、创办球迷协会、设立健身健美操班等多种方式来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再创造。首先要重视高校竞赛的辐射作用。高校校内竞赛是检验学生某一阶段体育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形式多样,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主要是春季运动会和秋季运动会,当然,学校也会视个体需求而举行个体单项体育竞赛和教职工体育比赛。这样的比赛一般参赛人数较多,辐射范围大,在比赛中学生也能够学习到团结协作、挑战自我的精神。不可忽视的是,课堂体育教学依然是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自我实践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引领作用。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互动的平台,一般由学校领导部门指导,学生自发组织。因此,学校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成立体育社团,吸引更多人参加,以达到健身和丰富课余文化的目的。在社团中,同学们可以自由交往、谈论理想。只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实现体育文化的再创造和广泛传播。

在竞争意识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偏离了正常轨道,“金牌论”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这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陷入了困境。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挣脱“金牌论”的桎梏,认识到体育的作用在于强身健体、陶冶身心,从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我国目前对于体育文化的研究还不太成熟,缺乏理论指导,因此,现阶段应积极研究体育文化理论,并与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最后,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也势在必行,要将“轻技能、重品行”的评价方法落实。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才能最大可能地弘扬体育文化。

学生体育能力包括自身体育运动技能、自我体育评价能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形成这种体育能力。因此高校和政府都需要采取全方位、多渠道的方法促使学生体育能力的形成。总之,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文化结构是保障其体系良好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力度,对于营造健康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师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和独具一格的高校体育精神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五

[摘要]北京举办20奥运会,为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政策、法律法规不全、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缺乏、体育产业消费观念缺乏等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指出问题,为我国建设与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经营策划人才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发展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一个综合配套的条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这样体育产业才能壮大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释放出巨大能量。建立健全体育法律体系科学、严谨、系统、全面的立法和立策,既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体育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据有关专家对欧、亚、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考察,他们共同的经验和体会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法律和政策;否则,体育产业将不能顺利、健康地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体育产业离不开法制。体育产业政策不够健全,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不甚完善,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政策已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国家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对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导致体育产业政策不健全,管理各自为政。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大量急需规范管理的问题,但我国体育立法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不仅体育产业法规的数量有限,而且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是体育的最高层次立法,是我国开展体育工作的`最高法律依据,但是仅凭《体育法》不足以完全处理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法制化是体育产业内在的本质要求,也是迫切要求。健全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体育产业法规的配套与完善,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法规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才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我国体育投融资的发展同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受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建国初期,社会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要发展全社会的全民体育,从运动员的选拔培养,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比赛的各项投入都依靠政府支出,这是由政府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决定,也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技体育投资方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国力、物力、人力,保证并迅速发展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直延续的政府一元化的竞技体育投资体系使我国体育丧失了社会化、经济市场化、全民所有制化的极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模式,使得我国体育运动水平同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体制的建立取得了初步的发展,随着足球俱乐部制为试点的竞技体育新体制的建立和推行,运动竞技招标和商业性比赛不断涌现,特别是竞技体育赛事同企业和商业赞助招标的引入,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启动和急需大量资金的投入、项目的推进及与国际竞技体育体制的靠拢和接轨创造了良机。但我国竞技体育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些因素成为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障碍,所以,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快,完善体育产业融资体系势在必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形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体育产业应拓宽体育基金融资、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体育赞助融资、体育彩票融资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并加强投融资体制建设,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三、缺乏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把体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通过市场化运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促进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奥运经济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速”,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在体育产业中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据北京奥组委副主席李炳华介绍,奥组委现有19个部门,256名工作人员。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人员将逐渐增加,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仅在奥组委任职的工作人员就要达到4000多人,而且这些都要求是中高级体育管理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高涵教授指出,目前从事体育产业的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原先就在体育系统工作的人,如体育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等,他们对体育本身有很深刻的认识,体没有管理和经济学科上的背景;第二类是商人,他们对商业有敏锐的嗅觉,知道体育产业利润丰厚,但对体育所具有特殊性认识不清,进行商业化运作时往往忽略了这种特殊性而导致失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薛镭教授认为,目前在国内只能说有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训练的管理人才和体育组织的行政管理人才,而最缺乏的正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少、业务素质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已成为制约我们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能够出色设计奥运竞标方式,对广播电视转播权进行项目开发和利用奥运无形资产进行深度市场开发的人地屈指可数;经过国际体育组织认证的体育经纪人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体育产业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体育企业家队伍;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明确的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从我国的现状看,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我国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还比较低和不合理,体育的消费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一般家庭中,体育消费还是个新事物,至今没有被纳入日常的预算之中。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为体育消费加强了宣传力度和广度。首先,确立体育消费观念。它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个人健康目标,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从而形成全民健身的潮流。其次,增长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观念的确立,使广大群众有了体育消费的冲动,各种面向群众面向家庭的社区辅导站、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组织形式的建立,使得群众体育消费方式、内容丰富多彩,既满足个性的需要,又丰富群众的体育消费。但是因为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体育产业发展也出现区域性不平衡,体育产业消费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树立。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按省市看,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排在前10位的主要是东部沿海省市,中西部除了安徽以外没有一个进入前10,再从大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东集中了国内七成多的体育用品类企业。另外体育彩票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近年来,彩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尽管体育彩票份额逐年扩大,但各地区彩票市场发展很不平衡,销量最多与最少的省市同期相比,差距近千倍。这种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两极分化现象,对我国实现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目标和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不利。因此,体育工作者抓住关键环节,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水平,推出不同的满足不同经济水平需求的体育消费产品,树立良好的体育消费观念,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亚运会将在广州召开,这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就必须认清形式,了解目前我们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体育产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吴振绵: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第2期。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牟6月颁布。

[3]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体育科学,1999.4。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六

只有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发展与建设的重心定位于如何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开展与广大师生兴趣爱好相符、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文化活动。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所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持,因此,高校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培养人才。对于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充实内容、提升文化品味,要依据高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状况和高校自身建设情况,重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帮助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建设与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3.2加大重视力度,构建体育文化机制。

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实施长远的战略规划,在制度层面确保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高校管理者与体育文化主管部门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建设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做到领导重视,才能确保顺利实施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体育文化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力度。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体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比较重要,因此要重点宣传高校体育文化,加大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3.3依据地方实际,打造特色体育文化。

当前,已经有许多高校认识到举办和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在校园营造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性。高校要依据地方实际,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例如,在我国的东北,高校在建设和发展体育文化过程中,将冰雪项目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营造特色明显的体育文化氛围,更好地发展体育文化。此外,为丰富本校的特色体育文化,还要采取相应的实施措施。高校依据本身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根据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对特色体育项目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和建设,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各高校之间要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特色体育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逐步提高影响力,在不断增多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建设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必须完善高校体育设施设备。体育设施设备的先进可以确保体育项目的顺利开展和体育项目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完善的设施设备、丰富充足的体育器材,是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物质基础,影响着其发展速度和创新水平。因此,高校要加大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文化设施设备,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兴趣,培养体育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4结语。

高校肩负着传播体育文化的责任,具有建设和发展体育文化的义务,高校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体育文化的所有内容完全体现。高校体育文化树立了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明确高校体育发展方向,打造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完善高校体育设施,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七

对我国高校体育生的文化素养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原则,同时简述目前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现状。

1.1、体育生的行为缺乏约束。

由于缺乏文化素养,体育生在体育课程中,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大局意识,导致其个人行为太过自由,缺乏约束性。例如:体育生在课堂上,虽然积极表现,但是缺乏力度控制,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体课堂秩序,对其他同学造成影响,引发同学们的不满情绪,同时为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1.2、体育生之间缺乏团结意识。

高校体育生更加注重个人实际的技能表现,严重忽视其他学生,高校体育本身是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为主,实际没有达到素养培育的效果。例如:篮球赛中,体育生缺乏团结意识,则会导致正常比赛漏洞百出,学生之间没有默契的配合,篮球最需要团结和协作,如此才可领域到比赛的实际含义。

1.3、体育生严重缺乏素养知识。

高校体育生只注重体育实践知识的学习,忽视理论知识的建设,导致体育生缺乏与素养相关的知识。高校体育考核时,除考核技能训练外,还需考核理论知识,如果体育生不注重素养知识,则会导致体育系统知识的缺乏,对个人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通过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体育课堂的实际,提出有效的途径,重点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不论是在体育发展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保持高质量的文化素养。

2.1、增加体育课堂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

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课堂普遍为户外形成,教师基本在户外结束文化素养的培训,实际体育生在意识上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高校体育需要增加文化素养培育的课时。例如:教师可将体育教学氛围上、下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讲述体育知识中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中考虑更多的素养因素,既要做到体育技能的完美,又要发挥个人的文化素养,教师利用素养案例,激发学生内心的素养意识,第二课时以实践为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平衡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体育事件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教师讲述的文化素养。

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应注重文化素养建设技巧,以此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例如:实践课堂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组织小组活动,促使学生分工、配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团队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文化素养,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具体行为。由此,通过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文化素养的范围,进而带动其他的学生,教师在其中只是发挥推动作用,此类建设途径在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建设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

2.3、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生文化素养意识。

高校中的体育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可将其作为加强体育生文化素养的后备资源。例如:教师播放我国各项体育盛会的视频资料,通过体育人士的风采展示,激发学生内心的人文素养,重点观看国外体育选手在我国体育赛场上的表现,教师告知学生,学生在体育场上的一举一动,不仅代表个人,更是代表班级、学生,甚至走上更大的体育场时,会意味着更深远的意义,学生通过教师视频资料和教师的讲述,会逐渐意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意义。

文化素养对高校体育生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体育生的素质,更是关系到体育生的未来发展。首先文化素养可以提高体育生的社会价值,社会需要德才综合具备的人才,体育生在校期间,注重个人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在社会中发挥个人价值;其次高质量的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综合素质,体育生的文化素养高,可以增加其对新鲜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判断力,促使其更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知识;最后文化素养提高体育生的体育技能,通过文化素质的培养,体育生会虚心接受体育技能知识,充分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之处,保持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个人体育能力的稳定发展,保障个人在高校中的体育表现力。

四、结束语。

综合提高体育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近几年,高校在对待体育文化素养方面,积极建设,重点提供体育生的文化素养,促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避免由于文化素养的建设不到位,引发不必要的事端,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利用科学的手段,积极构建和谐体育,重点提升体育生的文化素养。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八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体育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高校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意义重大。在我国高校里,体育文化是基于校园文化而产生并不断发展,之后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主体是学生,主要内容是开展和举办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主要的活动场所和空间是高校校园,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提高学生体育技能。高校体育文化内涵深刻丰富,外延独特,将高校素质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智力培养融为一体,也是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创造的高校校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表现。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新颖而独特,在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师生产生着影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培养和提高其适应能力;立足于教育学的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高,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勇攀高峰、敢于失败的意志,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立足于教学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提升体育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端正体育参与动机和态度,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立足于学生自身,高校学生可以依据个人爱好进行体育娱乐和体育活动。

当前,我国各地的高校对体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开展举办了许多体育文化活动项目,这些项目的举办和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文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对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重视,没有依据高校当地和高校发展建设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本校体育文化相关的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几乎没有高校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完全没有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没有政策保障及相对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必然导致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步伐缓慢,流于传统形式,极大地削弱了进一步建设与发展的力度。

2.2高校体育文化投入资金较少,缺少开展体育活动项目的扶持资金。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缺少资金建设体育场馆、完善体育设施设备,高校体育文化项目的建设和开展仍依赖传统的设施设备,难以满足新型体育活动项目的开展,凭借传统的基础设施和现有的体育设备很难满足高校广大师生的体育需求,对参与体育文化开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设过程中,内容相对单一,不重视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目前,我国有许多高校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技能的培养,将体育简单的理解为锻炼身体,没有将体育运动理解为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性格的培养和良好品质的形成。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将学生体育成绩和身体发展情况作为教学重点,不能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培养体育精神和塑造体育道德。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十九

1.1立体性。

高校体育文化以精神层面为核心,重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体育文化的创新,努力实现体育文化与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制度层面为形式,注重制度的完善,促进高校体育活动规范化,在加强高校体委、体协的建设同时,大力发展学生体育社团建设;以物质层面为依托,努力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为高校开展各项体育教学、体育活动提供保障。

1.2教育性。

高等学校以育人为第一要义,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具有教育的特性,教师通过体育课程的教学,传授体育技能,弘扬体育精神,教育学生养成勇于挑战、坚忍不拔、不言放弃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

1.3全员参与性。

高校体育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体育课贯穿于大学4年的课程内容中,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学校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自发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融入校园体育活动,潜移默化中完成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4开放性。

高等院校站在科学、文化的最前沿,高校与高校间、高校与社会间不断进行着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交互,体育作为高校课程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具备开放的特性。学校通过开展校际间,同社会团体间的体育活动,传播和发扬自身优质的体育文化的同时,汲取多元文化的有益成分,提高自身体育文化水平。

1.5渗透性。

高校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使学生在参与到体育竞技的同时,更使学生养成勇于拼搏、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实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这些品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体育活动中,更将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

2.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高校教育普遍存在只重认知的错误观念,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忽视了学生品德、体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把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传授上,忽视体育课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体育文化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影响。高校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通过体育教学、体育竞技、团队型体育运动,锻炼学生的毅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团结互助的优秀品质。高校教育存在教法单一、全程灌输的“填鸭式”集体教学特征,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并没有问题,但运用不当就不会实现最初的教育初衷,甚至出现事倍功半、背道而驰的反面效果。高校体育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实现体育文化的多渠道传承。我国高校教育评价标准过于陈旧、落后,对学生评价主要是采取闭卷类考试手段,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忽略了体育运动对身体机能的锻炼及体育文化对个人品德形成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提高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改变传统评价标准,加大自身体育文化的宣传,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参与到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运动中。

2.2培养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高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义,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而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重要手段,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自然成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组织能力将对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引进高学历、高专业素质的体育教师,增强师资队伍的层次和活力,将新鲜的发展元素融入学校的体育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原有的校园体育文化。其次,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专业技能讲座,更新完善体育教师现有知识框架和内容;鼓励科研,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体育教师主持重大科研课题、领衔学科重点项目;鼓励体育教师再深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完善自身修养;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校际间的业务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再次,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的培养,树立具有高尚师德的模范典型,在教师中推广学习,使体育教师成为道德品行的示范者和校园体育文化的正面传播者。最后,加强体育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紧随党的方针、政策,秉承建设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的宗旨,不断丰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2.3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队伍。

竞技运动,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高水平运动员作为竞技运动的主体,是学校竞技水平的代表,是传播、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水平运动员作为学校的代表参加大型竞技比赛,在竞赛中所表现的勇于拼搏、不言放弃的体育精神是高校体育文化的表现,如果能取得比赛成绩,更是大大的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树立学校的体育形象,使高校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其次,高水平运动员作为高校体育水平的表率,通过对他们的`竞技水平和体育精神的宣传,可以提升校园的整体体育氛围,吸引更多的学生投身到校园体育运动中,点燃学生的运动激情,激发他们拼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可以在集体运动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这些都是校园体育文化的表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将校园的体育文化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行为中。

2.4注重学生体育团体的扶植和培养。

高校体育课程虽然具有全员参与这一特性,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学生体育团队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体育团体的扶植和培养,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更多的投身到体育运动中。首先,体育团体分化细致、种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相应的体育团体,通过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活跃学校的体育氛围。其次,体育团体的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体育校内体育竞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专题讨论、体育比赛观摩、校际间的体育比赛交流等,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是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快乐,锻炼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感受到校园的体育文化。最后,通过校际间、与社会团体的体育团队交流,可以提升自身的体育竞技水平,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渠道推广,提升学校的认知度。

2.5承办大型体育赛事。

首先,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以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和保障。高校作为承办方,必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实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已满足赛事要求,也是为赛后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的宣传,可以加深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综合了解,这不仅是对高校体育硬件设施和校园体育竞技水平的展示,更是对高校体育精神、体育面貌和体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三、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是学校在课程教学、科研探索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提炼而成的,对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校园文化的丰富,学校的综合发展和高素质学生的培养,我们应努力探索发展对策,致力于提高高校体育文化水平,实现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篇二十

论文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促进大学文明的精神文化,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是提高大学生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本文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概述以及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现状的探讨,提出了加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五个途径。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校园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精神状态的特征。

1。导向性。通过文化的传递模式,将体育文化以间接或直接影响方式提高学校的声誉。

2。教育性。体现在学校体育教育和终身体育教育两个方面,关系着体育文化传播的继承性和延续性。

3。竞争性。借助社会竞争的虚拟化,达到对学生竞争意识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目标。

4。娱乐性。学校体育文化因其娱乐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娱乐活动和校园生活紧密结合。

1。思想精神价值。体育文化包括个体和团队两个方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精神,体育团队精神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整合效应。

2。生物学价值。研究表明,人经过一定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皮层的兴奋,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性,骨骼更结实。

3。心理学价值。体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协作、游戏和对抗比赛的获胜等都会使人回味无穷,在身心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4。生活、娱乐价值。体育文化使大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合理地利用空余时间去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一)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高职大学生对体育在健身、生活、娱乐、审美以及心理和智力培养所展现的价值认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体育行为。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对体育的深层次影响,多数高职大学生无法领会。

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师和学生能够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完善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场地设施的管理规定,以及体育教师的职责、奖惩制度、学校体育运动竞赛规则都有明确的制度,并且学校管理部门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

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经过人对自然物质的组织改造与利用从而形成的文明形象,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中体育建筑、运动设施、场地器材等物质氛围的建设都必须经过设计,进行组织改造和利用,构成物质文化活动的新环境。

(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目前,应该针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对高职大学生积极引导,提高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认识。

校园体育节是一种促进社会文明的精神文化,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广播操比赛、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各种球类比赛、体育知识讲座和竞赛、体育教学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节活动使高职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发展体育爱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三)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

课外体育活动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生动、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有助于冲破校园文化的封闭性,增强开放性,还有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应该有计划地不定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

(四)积极推进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树立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课程的教材应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改革体育成绩的考评制度,体育达标与增强高职大学生体质相结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558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