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08:02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实用16篇)
时间:2023-11-18 14:08:02     小编:琉璃

现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总结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在总结时要谦逊、追求真实,不夸大和美化自己的成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美食推荐,希望能让大家品味到不同地方的美食文化和风味。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一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1、填空。

离离 ,一岁一 。野火 ,春风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背诵古诗〈草〉。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二

《蜂》《悯农》《赤日炎炎》三首古代诗歌选自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课,紧紧围绕“同情弱者”的单元主题,鞭挞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蜂》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七言绝句,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的奉献精神。《悯农》是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七言绝句,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赤日炎炎》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浒传》,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劳,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制度。

先引导学生整体悟诗情,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学法,导学结合。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自读古诗,展开想象,边读边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

1.正确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2.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4.认识“限、闰”这两个生字,会写“限、悯”等7个生子。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时。

一、引入诗境,感知诗味。

农民终日忙碌却常被剥削;农民常年辛勤劳动到头来却只能忍饥挨饿;农夫与贵族统治阶级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这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探个究竟吧!

二、整体感知,初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大家订正,相互欣赏。

3.领读:师带领学生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悯农。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日炎炎。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一)回顾学法,导学结合。

1.了解诗题和作者。

2.抓重点词,明诗意。

3.透佳句,悟情感。

4.想象画面,朗读品悟。

(二)师生合作试学《蜂》这首古诗。

1.我们先来看诗题《蜂》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蜜蜂的印象,教师随机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蜜蜂采蜜的情形,师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的大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诗句先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对不理解的地方重点指导。

重点词:无限、占、尽、甜。

预设需要指导的诗句:。

无限风光尽被占:凡是景致美的地方都有蜜蜂奔忙的身影。

为谁辛苦为谁甜:到底蜜蜂为谁辛苦忙碌,为谁奉献甜蜜呢?

4.透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让学生谈谈体会。

5.小结。

四.想象画面,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诵诗,悟诗。

(1)多媒体课件播放蜜蜂采蜜那忙碌的身影和场主甩蜜的情形。

(2)从这两组画面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3)配乐诵读。

(4)练习背诵。

五.总结方法,自主解读。

1.总结学习《蜂》的学习方法:了解诗题和作者、抓重点词、画面联想、朗读品悟。

2.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悯农》《赤日炎炎》。

3.交流汇报。

4.指导朗读、背诵。

5.小结。

一、回归整体,读中悟情。

1.有感情的诵读三首古诗。(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试背三首古诗。

3.在品读的基础上,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思考三首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状。

二.积累内化。

1.认字写字。

(1)认读2个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课件出示课后由生字构成的词,开火车读。

(3)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悯、堪、焦”的写法。

(4)练写生字,注意笔顺。

2.独立完成自选佳句。

三.拓展延伸。

1.课内阅读拓展。

(2)读后交流。

2.课外阅读拓展。

(1)推荐课外阅读李绅的《悯农》。

(2)用自己的话把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叙事小短文。

(3)收集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的诗词和文章,再和大家交流。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三

复习理念: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古诗园)。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1.过渡: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不计其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如何又准又快地记忆所有的古诗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绝招,谁愿意把你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板书:记忆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师随机板书:归类列表法、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等。

3.重点交流归类列表法。

(1)回顾古诗分类的依据。(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朝代分等。)。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诗人和朝代对古诗进行归类。

(3)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朝代诗人所写的诗篇(4)组织学生根据题材对古诗进行归类。(提示学生可参考六年级下册的回顾?拓展二和《古诗词背诵》板块。)。

(5)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三、重温学法,品读古诗1.指名背诵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

2.出示诗内容。

3.回顾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诵读方法。

4.指名朗读《江畔独步寻花》,随机点评。

5.回忆交流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的方法。师板书: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结合注释,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等。

6.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诗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来感悟诗境,理解诗意。

7.入情入境地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8.巩固练习:根据出示的诗意图,背出相应的古诗,并感悟其诗境,理解其诗意。

9.总结学法。

四、快乐闯关,加深记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第一关:吟诗对对。

(1)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5)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笛弄晚风三四声。

第二关:诗献四季。

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献给最喜欢的季节。

第三关:百家争鸣。

思念家乡时,我们吟——感谢母爱时,我们吟——依依惜别时,我们吟——赞美柳树时,我们吟——喜迎春节时,我们吟——观赏瀑布时,我们吟——第四关:金睛火眼。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五、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1)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补衣服,此情景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

(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让人情不自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

(4)中秋佳节,手捧着香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军在哪,我就放过你!”可小英雄昂着头说:“我要像石灰一样:“_________________。”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设计情境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古诗运用到平时生活和习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七、布置作业,凸显个性。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并整理归类,资源共享。

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3.选做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一些回环诗进行吟诵,也可以自己当“小诗人”,创编古诗。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四

1、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结合插图,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课时目标:

1、认识13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怎样?(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感悟。

2、学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三、再读感悟。

1、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哪里讲了花?用诗句来告诉我们。

2、这么美丽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课时目标:能背诵古诗。

一、猜谜游戏。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

面。

2、这是什么?

3、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二、揭题。

1、出示课文插图。

2、诗人高鼎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中,我们来读一读。

3、板书课题,读准“村”。

三、初读感悟。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4、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同学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五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够用自己的笔触描写诗中画面,体会诗中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人呢?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这首传言是吕洞宾写的诗中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牧童》。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教师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出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7.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8.全班齐读此诗。

(三)深入研读。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五)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牧童》这首诗,说说牧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随机点名的方式请学生做出总结。

(六)作业。

1、预习剩下的两首诗。

2、搜集八仙过海的故事,下节课来讲一讲。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六

课前准备工作。

1、收集古人锤炼语言的故事,如韩愈与贾岛、郑谷与齐己、苏东坡与苏小妹等。

2、多媒体课件。

课堂教学实录。

师: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俗”。(生笑)苏东坡认真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powerpoint1)。

大家品味一下,说出二字的妙处。

生1:东坡用“摇”“舞”二字,均显出风的强劲,与“轻风”不符,也不能体现“细柳”的轻盈.“轻风”徐徐,若有若无,只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

生2:“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师:两位同学结合诗句,很好地品味出苏小妹所用二字的妙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powerpoint2)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看重锤炼字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古人炼字的作用,以对我们准确地鉴赏诗歌有所帮助。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powerpoint3)。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生推胡思涵,胡思涵配乐朗诵)好,同学们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个字写得最有感染力?请说出你的理由。

生3:诗歌第三联中,“递”和“窥”用得妙。“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着眼于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越发见于言外。

生4:“冻”“暖”二字用得妙。用万木经受不起寒气的侵袭,有力得反衬出梅花独自回复了生意。

生5:老师,我记得诗歌的第二联中不是“数枝开”,应是“一枝开”。

师:说来听听。

生5:有个故事说,齐己拿这首诗向一个人请教,(师插话:那个人叫郑谷。)诗的第二联原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不算早,不如用“一枝”更好。齐己还因此称郑谷为“一字师”呢。

师:为什么用“一枝”更好呢?

生5:梅花在百花之前开放,可算是“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这枝梅不同寻常。

师:邓黎同学品出了诗人对梅花的姿色和风韵的描绘,李蓓同学则品出诗人手法上的高明,尤其难得的是,徐曼同学发现了老师的错误,大胆地指了出来,并能结合诗歌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可贵,可赞。好,老师接受批评,改正错误。(powerpoint4“数枝开”改为“一枝开”)。

刚才我们一起品评一首诗歌,下面我们再来赏析一副诗联: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powerpoint5)。

大家小组交流:从炼字的'角度,你认为这一联诗句中,哪个字锤炼得好?

生2:“逾”“欲”二字,以碧衬白,以青衬红,两两相映生辉。“欲”在拟人化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生6:我认为“燃”字写的妙。“燃”字写出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的一团旺火,景色显得非常灿烂。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powerpoint6)。

(生生交流)。

师:大家自由发言,发言时不必局限于诗句的顺序。

生4:我说第二首。作者用一个“闹”字,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7:我觉得第三首中关键词是“空”与“自”。反衬的方法用的妙。尽管阶前的春草十分碧绿、悦目,那藏身在森森的柏叶之中的黄鹂的歌唱十分好听悦耳,但此时的诗人却好像没有见到、没有听到,因为这时的杜甫无心赏玩,他心里正在怀念诸葛亮。诗人的意图,是把祠堂的春景写得十分美好,然后再用“自”、“空”二字将这美景一齐抹掉,更加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生8:我说第一首。第一首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写得确实妙,依我看,如果不考虑押韵,“斜”字可用“倾倒”的“倾”代替,“倾”更能形容燕子在风中翻飞的动态。(生议论纷纷)。

生1:既然是微风,燕子的动作不应该很大。我认为还是“斜”更能体现燕子的轻盈。如果要改,我觉得用轻盈的“轻”比用“倾”好。

生8:(沉思)。

生:不考虑押韵。

师:当然,古代诗歌的鉴赏还是要考虑押韵的。好,还有一首诗没有赏析。

生10: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生6:我认为诗中“瑟瑟”二字用得好。诗人观察非常细致,江水在夕阳落照中,受光多的地方,现出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把傍晚江面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景象写得非常形象。

师:几位同学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情感,都能品味出诗人炼字的妙处。那么,诗人炼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大家思考、交流一下。

生11:有的字能把诗人的情感融注其中,像《蜀相》中的“空”和“自”。

生1:有的字能把诗人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像《早梅》中的“一”字。

生7:有的诗人为了让后人记住他,特意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生大笑,师亦笑)。

生12:有的字能够创设一种美妙的意境,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归纳很有概括性,王文川同学的看法也未尝没有道理。下面我们把几位同学的看法归纳一下:古代诗人锤炼语言,目的是要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powerpoint7)当然,古人炼字,有时一字有一用,有时一字有多用,我们不能胶柱鼓瑟。

师:给大家布置一个练习。我们来看秦观的《春日》,请在后两句中各加上一个字,使之符合诗歌意趣。

春日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春泪,

无力蔷薇晓枝。(powerpoint8)。

下课。

课后作业反馈。

学生作业交上来后,老师整理如下:。

“有情芍药春泪”句:盈、化、惜、酝、没、溢、迎、含、悔、怜、滴、拾、隐。

“无力蔷薇晓枝”句:依、绝、垂、扶、抚、浮、醉、念、恋、倚、红、卧、缀。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七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关键。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一、导入。

1.出示苏东坡画像。

2.出示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

3.了解苏东坡。

5.导语: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的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组词、读准字音。

3.注意平舌音:赠残。

4.指导写字。

枝记刘。

注意字的结构。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3.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

(1)出示荷叶田田图解诗句1。

(2)出示菊花盛开与衰败图解诗句2。

(3)导语: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看图)。

橙黄橘绿。对,这才是秋天最美的时候,齐读3、4句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5.朗读诗歌。

(1)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

(2)这么快乐、这么幸福的秋天该怎样读?

(3)齐读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

擎天盖傲霜枝君须记正是。

6.背诵诗歌。

四、拓展学习(再被一、二首写秋天的诗)。

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他写秋的古诗。

教具准备。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的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3.摘苹果游戏。

4.指导书写:于首枫。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

(2)提问:秋天的山里有什么呢?(看图)。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总结。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

6.齐诵诗歌。

7.背诵诗歌。

四、拓展学习。

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诗。

五、作业。

背诵古诗。

荷尽。

菊残。

赠刘景文好景。

橙黄。

橘绿。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八

1、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二首。

课件。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一、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小结:关注查阅资料的方法和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态度。

提出本节课的要求,联系运用查阅的有价值的资料体会学习,及时做好批注笔记。

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互学习。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齐读课题。

说说,怎样才能学好一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自由读,齐读。

2、知诗人,解诗题。

3、方法活,晓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也有很多,谁知道?

朗读,自由读,齐读。

知诗人,解诗题。

回答。

交流后板书。

抓字眼,看插图,多诵读,查资料。

集体交流。

指名单个质疑,同学相互解答。

4、入诗境,悟诗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完整地认识一下,诗圣杜甫笔下的这匹汉血宝马。

有感情朗读。指名互相评价。

交流。

小组交流。

把自己读懂的与大家交流,将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一标记。

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懂这首诗歌的。提出质疑的同学是否明白,获得了哪些自学的好办法。

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想想:像学现代文分段那样,如果把这首诗歌分成两部分,怎样分?

有感情朗读,互相评价。

四、总结。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2、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1、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集体听读正音。

2、知诗人,解诗题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集体汇报。及时小结。

3、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4、组织集体汇报。组织质疑。小结。5、组织学生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

集体听读。

自学。

集体汇报。

回答,有感情朗读、背诵。

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

三、教师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同位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小组内汇报。

组织集体进行故事擂台赛。

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小组内汇报。

总结收获。

四、总结收获。

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交流。

作业设计。

必做:

1、抄一抄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写摘录笔记。

4、预习《巩乃斯的马》。

选做:

背诵自己喜欢的其他描写马的诗句或句段。

房兵曹胡马马诗。

唐杜甫唐李贺。

实写咏物外形动态健壮之马写景清冷。

虚写抒情马的品格建功立业的志向抒情迫切。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九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课时。

挂图。

唐代诗人罗隐以《蜂》为题写了一首诗,赞美了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的品质,那在这一首诗中,还会不会蕴涵着其他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自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同学之间互相答疑。师作点拨讲解。

(1)“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写出了无论平原田野还是崇山峻岭,凡是景致最美的地方都有它们奔忙的身影。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终日劳作的辛苦。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人以一个问句写出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碌却常被剥削的同情,以及对剥削阶级的愤慨之情。

3、指导朗读。

4、尝试背诵古诗。

这首诗以“借物喻人”的手法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这样写比直接接效果会更好。学了这课后,你们也可以将这一表现手法运动到自己的写话中去。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十

本组课文都记叙了漂泊在外的人们,怀着一颗眷恋家乡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古诗词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籍的《秋思》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通过诗词的形式展示了离别家乡人的思念情感。这情感在春风又绿中,在临发又开封里,更在故园无此声里。《梅花魂》借外祖父珍爱梅花,展示了老华侨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爱,梅花是国之魂,是融入到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桂花雨》,似春雨把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亲的话语以及作者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这阵阵桂花雨,无不是家乡思念的依托。《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热爱家乡在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样直接的倾诉中,在优美的风景中,在平淡的叙事中。围绕一个情字,一枝一叶总让人难忘,总流露出这份思乡情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并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3.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继续深入把握同主题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会把握单元学习的方法。

1.理解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

谈一谈你的家乡好吗?假如有一天当你离开你的家乡,你会想念这个地方吗?你又会怎样回忆你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离家的游子感受他们对家乡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收获,提练研讨问题。

1.检查朗读课文。

(1)《古诗词三首》。

(2)《梅花魂》3.13段。

(3)《桂花雨》2.5段。

(4)《小桥流水人家》1.5段。

2.检查课文内容了解情况。

本单元课文所讲的离家的人分别是谁?快速找一找。学生汇报: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外祖父、我等。

3.他们通过文章表达着对家乡怎样的情感?又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请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

三、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重点研读。

1.《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中的一水、数重离家之近、又绿、何时离家之久来表现(景-明月),《秋思》中意万重之心事重重、又开封之无限话语来表现(行-秋风),《长相思》从山一程、水一程之路途之远、风一更、雪一更前行之难来表现。重点引导学生想象绿的美好景象、万重语言里、碎的无眠中,培养想象表达能力。

2.《梅花魂》重点引导学生作者借梅花之爱,抒热爱民族之情,对民族热爱表现在吟诵诗文的悲伤中、在对墨梅图的爱惜中、在不能回国的痛哭中、对莺儿的深刻教诲中、在送梅花手绢的泪眼中,深刻领会内心的眷恋中。培养理解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刻画了解。

3.《桂花雨》重点引导学生借理解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家乡给作者带来的无限快乐回忆,深刻把握母亲话语的深刻意思。

4.《小桥流水人家》中直接提示学生通过句子出示明确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通过事情的叙述、通过直接的表白,展现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总结拓展。

1.出示《日积月累》中诗句,深入领会思乡之情。

2.布置作业:

(1)抄一抄:把本课描写人物、景色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2)写一写:围绕家乡让你难忘的一景一物,表现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3)唱一唱:课下搜集有关思念家乡的歌曲,练习唱一唱。

(4)读一读:课下找一些表达思乡情感的文章看一看是如何描写的。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师:诗文画面课件或挂图、怀旧音乐带、相关古诗。

学生: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古诗作者的情况。

1课时。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从1册至今,我们已学过很多古诗,愿意把记得的古诗背一背吗?(抽学生背诵)这些古诗语言简洁,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将学习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小池》。(板书课题)。

2、简介杨万里的情况。

3、老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旁白: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小池塘初夏时节的勃勃生机,表达出了对自然风光的一种喜爱之情。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学生读,分组读,齐读。

3、再读诗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4、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初知诗句大意。

1、说说你欣赏的诗句及欣赏它的原因。

2、交流品读情况,师相机点拨,体会作者用字的准确及选取了哪些初夏时节的景物。

如:泉眼无声惜细流中惜,

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爱。

小荷才露尖尖角中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注意交流、补充。

4、根据古诗和自己的理解想象美景,说说美景,画一画美景。

5、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你的心情又怎样?

1、上节课我们随着杨万里的描写,欣赏了小池初夏时节的美丽景色,体会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诗人的另一种情感。

2、学生交流所了解到的王安石的情况,老师注意补充。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反复读古诗,直到读流利。

3、再读古诗,谈谈自己疑惑的地方。

4、寻求组内合作,结合注释讨论解决提出的疑惑,粗知诗意。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读诗,体会诗所表达的感情,其中哪些诗句集中表现了这种情感?

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试背、全班齐背。

你还知道哪些思念家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要是能说出所选诗句出自谁的作品就更好。(也可查找资料,完成这个环节)。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十二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解】:

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韵译】: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

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评析】: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

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

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八(上)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参考: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海浪中心小学:柴寿和教学前,觉得这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

关于第一部分研读早期类似考题历史上,高考语文很早的时候,就是用纯选择题考查古诗的。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赋得暮雨送李胃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十三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十四

读诗,尤其读古诗,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有万般感受,千种体会,但让我们用语言描述那种感觉,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如果我们能在古人与今人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从诗歌提供的信息中,理解诗人理解诗歌,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或许能让我们豁然开朗,走近古人。

一、从题目入手,解读其中的信息“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是用来写笛声的,这笛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目中的“闻笛”,“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在理解诗歌之前一定要认真解读诗歌的题目。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特点。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就是知人,只有知人才能进行对话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才能更进一步论世。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乐观旷达,因此他的词多为豪放达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以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难怪在他生命的后期,会发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的感叹,他的词风豪放悲凉,与苏轼自然有所不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适当了解这个时代的风貌,即“论世”,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斗志、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弱积贫、国力衰弱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诗人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仇多了。

三,捕捉意象,理解典故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的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更会想到了某个境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在日常的诗歌学习中要抓住意象,并把握其寓意。

典故是约定俗成的,意思上是共通的。如杜牧的《赤壁》中的“赤壁”,一说到赤壁,许多与赤壁相关的故事和诗文就会涌现出来。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再如《菩萨蛮》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的“长亭短亭”。原来古代驿站路上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路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常见的典故如“折柳”、“尺素”、“鸿雁”等等。

通过这两者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加强与作者的沟通。

四,明白诗歌的类别和特点。

1.怀古诗。凡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或古人)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多为此类。这类诗歌或表示要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阐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多借古讽今。如陶渊明的《咏荆轲》。

2,咏物诗。多以某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之以“咏”或“题”。此类诗歌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典型的,如贺知章的《咏柳》。

3、山水田园诗。多以田园风景入题。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描绘山川美景,抒发喜爱之情,表达不同流俗之志;或抒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表现朴素的人情美。代表性的诗篇有李白的《望天门山》。

4、送别诗。标题中多有“送”或“别”等标志。这类诗歌或抒发黯然销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婉,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前者如《赋得幕雨送李胄》,后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边塞诗。题目中多出现“塞”、“塞上”、“塞下”、“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字眼,另外,唐代诗人还常用“凉州词”、“少年行”等乐府旧题创作诗歌,内容也多反映边塞生活。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如杨炯的《从军行》、;也有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或思乡,或责怨)的,如王之涣《凉州词》。

6、行旅诗。如杜甫的《旅夜抒怀》,从标题中不难得到相关的语言暗示。这类诗歌主要表现行旅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人或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上述要点理解鉴赏诗歌,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十五

海浪中心小学:柴寿和。

教学前,觉得这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

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寻隐者不遇》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2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

3、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以上是我校本课,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一课的教学反思,反思的不细,多望领导指点。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0657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