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指导教学的进行。教案中应该包含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下面是一些老师分享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一
介绍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曾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使用算盘数数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定数位,怎样记数,强调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知识与能力目标】
直观认识算盘,知道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算盘计数和数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算盘表示数、数数的操作过程,掌握用算盘记数的方法,初步渗透位值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并会用算盘表示数。
【教学难点】
带有上珠的数的读写。
课件、算盘
1、引入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一座城,四面墙,一群珠宝里面藏。如用小手拨一拨,噼里啪啦连声响。
学生猜一猜后,教师出示算盘图,揭示谜底:算盘。
2、介绍算盘的历史(配合课件第2页)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开始用石子计数,后来用木棍或者竹签计数(就是算筹),再后来人们用摆珠子的方式计数,它是用小棍子把珠子串起来,用上面蓝色的珠子表示5,下面黄色的珠子表示1,再合起来表示数。后来这种计数和计算的工具,就慢慢地改进成了现在用的算盘。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1、了解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同学们小小的算盘背后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既然它这么有魅力,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课件第3页)。
(1)仔细观察算盘,你知道它是有哪些部分构成的吗?
教师出示算盘,引导认识框、梁、档、算珠。
(2)通过游戏巩固
出示大算盘:看来大家都认识了算盘,下面我们玩一个看谁说得快的游戏,我指算盘上的某个部分,请你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同桌玩一玩。
(3)认识上珠和下珠,并介绍上下珠分别表示多少(课件第4页)?
问:梁上面的算珠叫什么?一颗上珠表示多少?梁下面的算珠叫什么?一颗下珠表示多少?
《算盘歌》一把小算盘,四周围满框,横卧一根档,竖着许多梁,梁上是上珠,梁下是下珠。一颗上珠表示5,一颗下珠表示1。
同住两人一组,先一人随便拨一颗算珠,另一人说出这个算珠表示几。然后两人互换。
2、在算盘上表示1-10
(1)师:算盘的个位在哪啊(课件第6页)
和学生一起探讨定数位的方法。(必须从左往右依次定位)
问:把最右边的一档作为个位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定位是用算盘记数的特殊要求。个位在哪里都可以,只要你标记一个档位是个位,其余的数位也就确定了,一般情况下,我们现在把最右边的一档定位为个位,依次往左推算,分别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怎样表示1、2、5、9
5一般不用5个下珠表示,而是用1个上珠表示。6-9依次在5的基础上添加下珠。
怎么表示10?10一般不用1个上珠和5个下珠(2个上珠)表示,而是用十位上1个下珠表示。这一点和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是一致的,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原理。
(3)用算珠表示数(课件7、8页)
(4)拨珠的指法:拨入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去上珠用中指。
要求学生在算盘上拨二、三位数(课件第9页),教师巡视检查。
1、猜一猜
下面几个谜语都与算盘有关,请同学们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
(1)猜猜我是谁,它有四条边,最爱帮助人,不让珠乱跑。(框)
(2)猜猜我是谁,虽然只有它,本领却很多,一个可顶五。(上珠)
(3)猜猜我是谁,它是一条线,横在框里面,管住上下珠。(梁)
(4)猜猜我是谁,它有许多根,穿着小珠子,噼里啪啦响。(档)
2、用算盘分别拨1、2、3、4、5、6、7、8、9。
3、一个一个地拨,从587拨到600。
4、在算盘上拨出805、500、190、999。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至26页例1。
1、认识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能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初步了解计数法,在不断更新、完善的探究过程中认识算筹,了解珠算的计数方法。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感悟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生:小棒、计算器、算盘等。
教师:课件、计算器、计算卡片等。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55846+7646=、6908×7=
(预设:大部分学生选择使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你还知道哪些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计算工具。
二、操作交流,学习使用计算器
(1)师:同学们都带计算器了吗?请拿出来仔细观察。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
(显示屏、按键、电脑芯片、电源)
(2)看书,试按。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3)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a、请会使用计算器的同学上台用课件演示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c、师介绍储存、提取键使用方法
e、开始计算比赛。(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上面各题。)
(4)你认为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什么?你觉得计算器这个计算工具怎样?
三、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这么先进方便的计算工具可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计算工具就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计算工具是怎样演化的。
1、介绍远古时代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
(1)课件出示配音动画: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绳、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2)师:你们觉得摆石子、结绳等计数方法怎么样?
2、模拟算筹的使用方法
师: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课件出示图片),用算筹作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筹算”。
师:对于算筹,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预设: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怎样使用的?)
师:首先来猜猜看,古人是怎样用算筹表示1到9的。
纵式就是竖着摆、横式就是横着摆。(手势)
师:(微课植入方式)古人摆放1、2、3、4、5的方法。
师:古人摆6只用了两根小棒,猜猜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师:都想到了用一根表示5,这是一个好主意。
据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5,下面的这一根表示1。
师:这样7、8、9也就好理解了。请你试着摆一摆。(屏幕出示)
师:用算筹可以摆出1-9这几个数,那怎样来表示更大的数呢?
出示用纵横相间的方式来表示多位数。
这些数你认识吗?出示29、306、632(了解0的出现也经历了空格、小正方形、圆形的过程。)
师:想知道古人怎样用算筹计算的吗?(课件演示)
师: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是摆放算筹来计算的。(出示动画小视频)
看完后,你们觉得算筹这种计算工具怎么样?怎么评价祖冲之?
(预设:计算时算筹摆了一大片容易混乱。如果能把活动的小棒固定起来就好了。我们要学习祖冲之计算认真,不怕苦累,执着追求的精神。)
3、小组合作,研究认识算盘.
师:之前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过算盘,课前又收集了相关知识,就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预设:学生知道算盘的名称,课件配合演示:框、梁、档、上珠、下珠;学生知道:一粒上珠代表5,一粒下珠代表1;学生会在算盘上拨简单的数;学生会收集关于算盘的辉煌历史以及现在使用情况……)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在算盘拨出46、278、320485。
(一名同学在课件上演示,其他同学在算盘上试拨,师适时引导在算盘上定位的方法。如果有同学会用算盘计算可以安排展示一下,以让学生体会算盘拨珠即答的优点。)
生:我在家里收集算盘的资料时,读到了很多有关算盘的历史资料,知道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师:在我国,人们至今仍然非常喜爱它,把它制成这样来装扮生活。(出示配音图片展示各种算盘)
4、感悟世界各国人民对计算工具的探索
师:不仅仅是我国人民在发明计算工具,世界各国人民都在积极的探索各种计算工具,请看(课件出示世界机械计算器发展史:计算尺-手摇计算机--巨型计算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
师:就这样,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和探索精神。
师:目前人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研发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
(出示健康环保电脑、小巧方便电脑笔图片)
师: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吗?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五、课外活动延伸:
1、每个小组设计“新型计算器”的方案。
2、调查了解更多与计算工具有关的知识制成数学小报。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三
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1。
1、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见课本99页的例1某地区的城乡人口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见课本99页的统计图
3、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1)那年城市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2)那年乡村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3)那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那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四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列竖式计算。
小黑板,练习题卡片。
一、导入新课,自学指导。
1、出示情境图:月星小区,多层楼每幢住48户,小高层楼每幢住128户,高层楼每幢住236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出示表格。
5幢高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多层楼共可住()户。
16幢小高层楼共可住()户。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道算式。
(1)请学生列出算式,并比较三个算式的相同之处(都要用每幢楼住的户数乘幢数,算出一共能住的户数)。
(2)学生用竖式计算236×5和48×16。
2、揭示课题。
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住128户。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怎么列式?
128×16和刚才的'两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三、反馈展示,质疑释疑。
以竖式呈现的四道题:213×32,375×24,309×26,和248×45。
(1)学生独立练习,指名四人写在教者准备的纸上。并注意巡视,以发现学生解题中的问题,并有意进行收集。
(2)集体评析。先引导学生看过程,同意吗?这个结果比较大,怎么读?再出示一份错误作业,他错在哪儿了?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小心。
(3)总结计算法则。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我们都是分几步做的?第一步做什么?所得的结果的末位怎样?接着说下去。
四、精讲提升,拓展延伸。
1、做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做练习五第2题。
五、达标检测,反馈巩固。
做练习五第4题。
学生独立填表,并组织反馈,说明数量关系式,怎样列竖式。
指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试题,在列竖式计算时,交互两个乘数的位置后再乘比较简便。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3648128。
×5×16×16。
比较前两个式子和第三个的联系。
区别。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第52页例题,第53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思维。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体验,以激发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阶乘数学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难点: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会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拍照活动。
1、看书,知道拍照活动方式。
师:小军、小明、小红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什么叫不同的排法呢?
小军站第一个的不同排法:
如:小军、小明、小红(一种排法)。
小军、小红、小明(另一种排法)。
2、拍照。(教师当摄影师,选三位学生到讲台前)。
要示:这3个同学名字分别叫a、b、c,请其它同学把各种排法表示出来。
(边拍边出示简笔画,并板书排列的'字母。在多种方法比较中突出按一定顺序排列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abc、acb、bac、bca、cab、cba)。
3、小结。说一说你如果是拍照者,怎样才能每种情况都拍而不遗漏呢?
二、想一想,试一试。
如果在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想一想”可以引导学生分两步思考:每次选两人有3种不同选法,而每两人都各有2种不同的排法。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排列方法。)。
三、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用8、2、5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可以先引导学生把用8、2、5组成的三位数一一排列出来;再启发学生根据排列的过程,抽象出可以用“3×2”求排出的三位数的个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四个球队踢足球,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正确理解“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的含义。连线后,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其中的规律,认识到比赛可以用“3+2+1”来计算。)。
3、“想想做做”第3题。
三个小朋友打电话,他们3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
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寄了多少张?
(着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两个问题的不同含义,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加深对简单搭配的排列现象中规律的认识。)。
四、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六
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习。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0.02+0.02+0.02=()×()=()。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小数乘法(一)。
买3块橡皮需要多少钱?
优惠前:优惠后:
1×3=3(元)0.3×3=。
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多少?表示3个0.3相加的和是多少?
答:买三块橡皮需要3元。方法一:连加0.3+0.3+0.3=0.9(元)。
0.3×3=0.9(元)。
方法二:转化0.3元=3角。
3×3=9角9角=0.9元。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能找出图中规律。
2、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初步发现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能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述找出的规律。
教具准备:
1、主题挂图、格子条、三角形条。
2、三角形、正方形、圆柱、正方体若干个。
3、学生每人配套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学校买来红、黄两种颜色的灯笼布置学校,准备迎接“六一”儿童节。请你想想办法,看怎样排这些灯笼最漂亮。
学生可能会把灯笼红的`排一排,黄的排一排。也可能会把红的黄的交错排。
教师:大家排的都很有创意,现在“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也布置好了,同学们在学校里高兴地唱歌跳舞。(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教师:这些灯笼、小旗、小花等等摆的真漂亮,它们可不是随便摆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摆的,你们知道什么叫做“规律”吗?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规律都找出来(板书课题:找规律)。
2、教学例1。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找找看哪些东西是有规律地排列的,你能把规律找出来吗?(小组讨论,小组长汇总答案)。
请同学起来告诉全班他们小组找到的规律,随着回答。在黑板上贴出一排彩旗、一排花、一排灯笼和一排人。
教师:如果现在你是建筑师,让你接下来布置,你会怎样选择呢?
请学生逐行选择,并说出理由。
请不同的小组上台汇报成果,教师贴出不同颜色的格子条(强调连续出现2次或2次以上的才是规律,只出现一次的不能说就是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完成第89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八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一、情境引入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九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2、数学思考:探索中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的算理。
3、问题解决: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加减法的意义。
4、情感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直接要求学生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独学思疑,合作交流。
解决提出的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玉米?
比多比少,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相差多少,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怎样列式呢?
独立尝试,抽生汇报。
1、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两位数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2、把57拆成5个十和7个一,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加。
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刚才的算法吗?(能)学生尝试。
在小组内一边摆一边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设计意图】首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再借助小棒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
三、内化展示,点拨引领。
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说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师巡视、个别指导,指名生汇报操作过程。
除了这两种方法,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减法的竖式过程:(师板书过程)。
57先在上面写出被减数57,
-42再在下面写出减数42,个位对个位,十位与十位对齐。
15从个位算起,7-2=5,再计算十位5-4=1,得到15。
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设计意图】通过拨计数器加深学生对位值的理解,为学生理解竖式做支撑,明白相同数位相减的道理。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再来巩固计算的具体写法。
四、实践运用,体验成功。
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
1、森林医生,学生说一说错误原因并纠正。
2、用竖式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解答过程。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十一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主题图练习本。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练习一第1、2、5题。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5、6、7题。
1、使学生初步掌握较典型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1、媒体演示复习题。
请四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1、学习例3。
(1)多媒体出示例3的挂图。
(2)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4)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5)放开让学生独立解答。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较这个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练习一第6、7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算法一:24+24+24÷2算法二:24×2+24÷2。
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难重点:四则运算顺序。
教具:挂图。
1、师准备扑克牌,带领学生玩“算24点”游戏,分组竞。
教师抽出四张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列为得数为24为胜。
2、有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42+6×(12–4)=。
2.42+6×12–4=。
总结四则运算。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面八方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1、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4、教具准备。
5、教学过程。
1、出示口算卡片。
0+50=0×135=0÷12=。
学生口算后两题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前两道已学过的含有0的加减法算式来对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进行归纳。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任何一个数加0或0加任何一个数和0减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它们所得的结果都是原来的那个数而不是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行探讨。”同时并夸讲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0÷5=0。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0÷0=□。
(2)引发思考。
(3)小组交流。
(4)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论等于几,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认为“0÷0=0”。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1)教师让学生先明确题意。
(2)分组探究。
(3)交流反馈。
0+8=22+17×0=0+7+7=。
3300÷25=1320×500÷250。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十二
1.商店购进a盒彩笔,每盒24元,购进这批彩笔一共需要()元。
2.把3米长的钢丝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占全长的()。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80°,他的一个底角是()。
4.把5807200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5.24/30的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约成最简分数是()。
6.根据72÷12=6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
720÷12=720÷120=。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09吨=()千克8升28毫升=()升。
150千克=()吨4050米=()千米用分数表示:28分=()时35厘米=()米。
8.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9厘米,它的周长是(),它的内角和是()。
9.由3个十分之一和6个千分之一组成的小数是(),写成分数是()。
10.甲绳的?和乙绳的?一样长,()绳长。
1.30.05读作:三十点五。()。
2.因为22=2×2,所以a2=a×2。()。
3.用3厘米、3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线段可以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十三
一、填空。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组成它的两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组成()个角,如果其中一个角是90°,那么其他三个角都是(),这两条直线就()。
3、延长线段的一端可以得到一条(),延长线段的两端可以得到一条()。
4、过一点可以画()条射线,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5、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线段,其中()最短。
6、两条平行线之间可以画()垂线段,这些垂线段的长度()。
7、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
8、钟面上6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角;钟面上时针从2走到3,分针转过()度,所成的角是()。
9、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条。
10、在同一平面内,与一条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有()条。
11、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两条相邻的边互相()。
二、判断。
1、两条线段相等,它们一点平行。()。
2、角的大小即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又与两边的长短有关。()。
3、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就互相平行。
4、如果一条直线和另外两条直线都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观看一个直角,发现直角变大了。()。
三、选择题。
1、过直线外一点可以向这条直线画()条垂线。
a、2b、1c、3。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相等。
a、线段b、长度c、垂线段。
3、长方形中每组相邻的边都()。
a、互相平行b、互相垂直c、相等。
4、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样的平行线可以画()。
a、2条b、1条c、无数条。
5、如右图,直线a与直线b的关系不能叙述为()。
a、直线a与直线b互相垂直a。
b、直线a垂直于直线b。
c、直线a、直线b都垂直b。
6、图形中有()组互相平行的线段。
a、1b、2c、3。
四、动手画一画。
1、经过a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经过a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在下面图形中,只有互相平行的画,只有互相垂直的画,两种都有的画。
4、从a点到线段bg所画的线中,()最短。
bcdefg。
四、计算。
301×43=13×442=70×250=132×46=。
五、脱式计算。
120×70+1209280-30×80(253+550)×24123×12÷6。
六、解决问题。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十四
知识与技能: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量角器。
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学生回答:是角。
学生汇报。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学生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讨论。
学生看书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学生说角的度数及原因。
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讨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
(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
使学生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十五
1、能初步理解乘法结合律。
2、初步感知应用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究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能理解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图片
ppt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迅速口算下面的算式。
23×3= 70×5= 13×100= 25×4= 125×8=
师:有谁愿意试一试,直接告诉我答案
生1:69;350;1300;100;1000。
师:好!请坐,太棒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说:含有相同的乘数,积相等;都用乘法计算,但运算顺序不同。
师:任意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都不会变吗我们来找出三个数,算算看。
先独立举例子,再在小组内交流,说说想法。为了节省时间,遇到较大的数可以借用计算器。
生汇报列举的等式。先展示,再板书。
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的算式,三个数相乘,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结果怎样(不变)
学生尝试回答。
师:其实把大家刚才说的共同点总结起来,就是数学中的乘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分别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学生口头用字母表示出乘法结合律。
(a×b)×c=a×(b×c)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过程用语言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以后,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多的规律。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吧。
根据老师讲课适当板书
完成本节课题。第四单元运算律
课题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十六
1、使学生认识算盘,知道用三指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四位数。
2、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算盘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记数的方法。
2、三指分工协作的拨珠方法。
1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下面各数。
38 380000 380 3800000 308 3080000
3、看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师演示)
二、揭示课题。
1、前面我们学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
2、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还比较广泛。
3、你想认识算盘吗?你想了解有关算盘的哪些知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算盘的认识”。(板书课题:算盘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和定位。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在算盘上记数时,要在算盘上选一档作个记号,定作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教师边说边在算盘上贴出“个”、“十”、“百”,同时让学生也在自己的算盘上写上“个”、“十”、“百”。
(3)教师接着说明: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2、教学在算盘上记数时,注意结合1至9各数的特点,说明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1)在算盘上拨上1~9各数。
拨上1、2、3、4时,用拇指拨下珠靠梁;拨上5时,一般不用五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用中指拨一个上珠靠梁;拨上6、7、8、9时,用拇指和中指同时拨珠靠梁。
(2)在算盘上拨去1~9各数。
拨去1、2、3、4都用食指,拨去5用中指,拨去6、7、8、9用中指和食指同时拨。
(3)小结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中指——把上珠向上拨或向下拨;食指——把下珠向下拨。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读题。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找到个位、十位、百位所在的位置,并告诉学生,拨数时也要从高位拨起。
(3)学生试拨17、56、180、309和400这几个数,教师针对出现的错误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4)小结拨数方法:定好位后,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拨,0用空档表示。
四、课堂练习
提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算盘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本节课内容提示学生小结。)
(2)拨珠时,三指分工的方法是怎样的?
五、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计数器、算盘、第七册课本及教师用书。
六、自我问答
这节课我主要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从谈话引入“算盘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拨数,同时让同桌之间相互说数和拨数,加深他们对算盘的认识和使用。在学生相互说数、拨数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十七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第二课时、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4、7。
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同桌用量角器帮助检查度数是否准确。
画完后,说说画角的步骤。
学生画角并判断是什么角。
全班订正。
学生画出指定的角,并互相检查复习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
四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写作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养成写好习作后,能够自主修改习作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教学难点:
1.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2.写作要做到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学过程:
这次习作是一次自由习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大家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下面请同学们自己看看习作提示。
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3.组内交流,也可以互相帮助提提建议。
4.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按怎样的顺序写。
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小组评议,修改习作。
1.选读习作,共同评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轮流读自己的习作,组员共同评议)2.提出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提出建议,引起全体注意。(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全班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进行评议,发现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评议修改作文。
4.每组推荐一篇写得好的习作或一些优秀片断,全班同学共同赏析。5.自己再次修改习作,抄在本子上。板书设计:
表达:不拘形式地说写见闻。
要求:(1)内容真实。
(2)感受独特。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无错别字。
第二板块:汉字家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11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