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信是一种用于表达对某事物不满或不满意的不满意或不满意的信件,它能够帮助解决问题。总结写作要注重提炼和归纳,做到简练明了,突出主题和要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相信对大家会有很大的帮助。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一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为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模式。
1.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求。
2.使教育体现出时代感,具有地方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性、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适合社会发展需要.3.有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
首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种族、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我国过去的“升学教育”只注意到少数考分高的学生的发展,而忽视了那些低分和处于中间水平的大多数。当这些人毕业走向社会时,他们成了“失败者”。学校将大批“失败者”推向社会,而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工作又将由这些“失败者”来承担,这样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民的总体素质水平。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充分的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方位教育。这也就是说,要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它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操作型和探究型的课程领域,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自主规划、自我负责。这十分有利于学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并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
4.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的责任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等。
第三部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互补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地方的课程计划,并对国家、地方课程过于强调统一性、缺少灵活性的现状进行弥补。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注重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注重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学科独立、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注重改变传统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强调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结合,强调与学生经验和兴趣的结合;注重改变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强调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强调建立指标多元、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2.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相契合的原则。校本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3.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汲取学校在以往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发挥资源优势,挖掘学校、教师、社区的潜能,给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氛围,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
4.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以达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培养能力的目标。
5.立足长远发展的原则。确定教育内容与标准时,一定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负责,还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
校本课程框架。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原则,我校将校本课程分解为可供学生选择的六大类选修课程。具体类别、课程目标及课程方向如下:
a类:品质教育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品质。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形成合理的价值评价系统。涉及学科:科学、思想品德课等学科。拟开课程方向:
b类:文化素养教育。
课程目标:
1.使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地方乡情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情怀。
2.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比,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对比的观念,学会比较,学会鉴别。
涉及学科:文学、历史、科技等。拟开课程方向:中国文化知识选讲c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课程目标:
1.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培养关爱自然的意识。2.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学科:科学、社会、地理等。拟开课程方向:
江河周边环保问题调查、环保知识介绍、环保主题活动设计d类:科学发展与科学精神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认识科学发展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和思考人类生存的意识,培养学生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涉及学科:数学、科学、社会、地理、信息技术等。
e类: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教育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
2.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习惯和一定的体育技能,认识健身对人生的作用。
3.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认识艺术对人生的作用,培养艺术素养。
涉及学科: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等。拟开课程方向:
f类:学科特长训练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科特长,培养学生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与方法。
第五部分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及保障措施。
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评价,是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质量的保证。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达成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校本课程的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建设的发展。
(1)课程的评价目的:
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
(2)评价方法:
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我们对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方法是:参与互动、课内与课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a.观察:学生是这一课程学习的主体,是具体的实施者,教师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此进行综合评价。b.交流:通过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习的收获写成心得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进行评价。
c.社会评价: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把学校的学习拓展到社会,根据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请家长参与评价。
d.自我评价:由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知识的多少,探究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1)提高认识。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现有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由于校本课程是新生的事物,教师对此还不熟悉,为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学校组织教师学习课改文件,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的理论,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初步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2)领导重视。我校的开放、民主、着重参与的管理特征,在进行校本课程发展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校长非常鼓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发展。基于关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校长鼓励教师自行设计教材,这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且校长经常参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在校长的带领与直接参与下,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实施和开发小组,制定了开发与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在理论和实施两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3)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之间合作是研究的需要,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在学期初,许多教师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和学校校本课程纲要的要求,在承载着基础性课程艰巨的教学任务和压力的同时,认真查资料、做实验、联系社会实践、设计教案„„披星戴月,废寝忘食,为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4)组织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长自任组长,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全面负责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5)经费保障。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课程开发和实施,确保校本课程研发的顺利进行。
(6)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同类课题的相关文献资料,把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国内外及本地区的先进经验,转变观念,提高科研水准。
(7)认真组织研讨活动。研究期间每学期要组织课题组内交流、学科组内研讨、校级观摩等活动,使培训与开发有机结合,通过反复的实践、观摩、研讨、碰撞,提升开发能力。
(8)建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制度。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运行的保障。要做好学生学习方式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体系的研究。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二
【开发教师】董文贵。
【课程性质】艺术类。
【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一课时;10课时。
【授课对象】三至五年级喜爱绘画、创新的孩子。
【课程背景】。
美画板不仅可以单独勾画出无数的自然景观、生活场景、寓言故事、古诗情景。还能与“智力七巧板”整合运用,其拼组空间就更加变化莫测、奥妙无穷、表现内容更加广阔,画图更加生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创造能力、绘画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
1、通过有层次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智力美画板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开展美画板与想象作文、数学图形、音乐剧编排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意识。
根据学生需求、发展目标共安排。
1、通过对号入座多个图画的分解、对应,初步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认识美画孔在绘画中的“特殊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力、辨别能力、分析能力。
2、绘制简单的美画板图案。
3、对号入座就是依据所出示图画和确定的几个基本图孔、要求学生能把组成图画的各个单元与所用图孔一一对应起来,以逐步熟悉美画板各个基本孔形特征及所表达事物形状的组成部分。
4、能够进行美画板图案的简单组合。
1.课时安排:每周一学时,每学时。
分钟,共15个学时。
2.教学实施过程的选择:
讲授、演示、实践。
3.教学的组织形式:
集体讲授,个体操作。
4.场地设施:美术教室一。
5.教学用品:美画板、彩笔、纸张。
【课程评价】。
通过综合创作,直线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团队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三
一、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为落实新课标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将《经典诗词散文选》确定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于改进我们的语文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
二、课程目标:
学校领导在研究了社会要求、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历史传统后,确定“诵读千古美文,弘扬中华文化,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能力”为课程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改进语文教学。
三、课程内容:一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49首。(2)推荐背诵篇目11首。
(3)《三字经》《笠翁对韵》《小儿语》节选(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二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37首。(2)推荐背诵篇目13首。
(4)《弟子规》和《增广贤文》《治家格言》节选(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三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36首。(2)推荐背诵篇目14首。
(4)《千字文》《百家姓》和《名贤集》节选(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知作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理解诗意。
四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36首。(2)推荐背诵篇目14首。
(4)《孟子》选读和名言名句、《大学》选读和名句。(3)逐步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知作者,能理解诗意。五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47首。(2)推荐背诵篇目9首。
(3)《道德经》选读和名句、《庄子》、《劝学》选读和名句。
(4)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知作者,能理解诗意,体会诗风。六年级:
(1)指定背诵篇目51首。(2)推荐背诵篇目18首。(3)《诗经》、《论语》选读。
(4)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知作者,能理解诗意,体会诗风。
四、课程评价:
(一)检测:
1.根据各年级的规定背诵篇目进行检测。2.低年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
中年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知作者,能理解诗意。
高年级: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能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管理:
1.每月进行一次古诗词背诵的验收工作,完成指定篇目的背诵,并达到检测的要求。
2.每学期可举行古诗词诵读的活动,树立背诵典型,激励学生自觉养成吟诵古诗词的习惯。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四
【论文摘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作为古诗文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古诗,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感到很大兴趣,在学诗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历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类知识,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通过诵读古诗文可以促进语文教育,经典古诗文知识广泛、字句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邃,以及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典范。为了能使每个学生每天都有颂读古诗文的时间,学校规定每节课开始2分钟专用于诵读古诗文,我们根据本套教材的特点,设计了学生古诗文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实施古诗文教育过程评定,古诗文启蒙教育特色汇报活动等实施内容。其中古诗文启蒙教育特色汇报系列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具体的活动有“我爱古诗文”硬笔书法比赛、古诗文绘画作品比赛、古诗文采蜜集比赛、古诗文默写比赛、古诗文诵读对抗赛、古诗文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古诗文,汲取传统文化的滋养,获得古诗文经典的精髓,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效的方法。古诗文诵读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古诗文的朗读比赛、歌唱表演、课前朗诵、课外阅读等活动的开展,将极大地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实施目标。
1、朗读、背诵中国传统的经典诗文,熟悉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名篇。
2、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3、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4、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施内容。
(1)突出主题性,注重兴趣化。
(2)重视灵活性,力求主体化。
(3)加强针对性,突出个性化。
2、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针对学生的经验背景知识基础,结合实际进行一定的指导。
(2)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3)注重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
(4)允许学生在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异。
3、实施建议。
(1)、《古诗文诵读》课程要以学生的朗读、背诵活动为主,不能上成语文课或者语文活动课。切忌要学生(或老师)讲解古诗古文的意思。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必须背什么、必须背多少。教师只提供相关的诵读内容和材料,给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
以表扬、激励为主,切忌批评指责。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比如有的内容适宜接龙诵读,有的内容适宜对读,有的内容适宜表演等。再比如“三八”节前后,可让学生背背歌颂母亲的诗文,夏季到来可安排学生读读夏季的古诗。(5)、诵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读和背。
(四)、评价设想。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正面评价。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步的想象,激励和维持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重视过程。重视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自己来改进学习。
(3)重视体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能够进行创新。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古诗学习的态度。
(2)对有关古诗知识的理解。
(3)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
3、评价方式。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2)教师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相结合。
(五)、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具体负责本次校本课程的改革实施,由一年级参与课改教师具体进行校本课程的教学。从上至下层层管理,责任到位,分工合作。
2.制定必要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古诗诵读课程的实施和管理走向规范化。
3.建立课程档案管理;实施情况评价;优秀学生表彰;作品展示;教师指导经验交流等。
(一)、课程的一般项目:
1、教学材料:古诗文经典诵读。
2、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3、授课对象:1——6年级学生。
4、开发人:牛晓华。
(二)、课程的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1)、在儿童记忆力发展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经典,开发起记忆潜能、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培养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着较高人文素养的下一代。
(2)、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
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3)、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以正风气,以提民心。
(4)、让学生在诵读高品位典范性的古今文学作品过程中,有机的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积累。同时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民乐欣赏,诗配画,表演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内容:
(1)、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许多文化源头著作——如《唐诗三百首》等,具有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限制,至今仍极富活力,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2)、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人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将滋养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这些都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4)、每节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可以培养好学生小干部,让学生自行组织)。(5)、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小型而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子曰”、“诗云”朗朗诵读声。
3、课程实施:
(1)、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并与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区都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2)、确定授课时间、地点、参与听课、评课指导,及时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及时总结经验。
4、课程的评价: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一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二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三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2)、对学生的评价:
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二是学习的成果。
四、实施成果。
(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浓厚,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感情优秀的经典诗词在学生的心里逐渐扎下了根,背诵经典诗词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精神需求。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学校规定的篇目,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许多学生翻出了曾经被打入冷宫、尘封已久的有关古典诗词的书籍,主动要求家长购买新书。学生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了,感受着诗的情怀,想象着诗的意境,接受着诗的熏陶,诗句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看到荷花绽放,随口吟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春游途中脱口而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孩子背诵古诗词,读和背都是一种积累。诗词使孩子的语言充满了灵气,作文中古诗词也能信手拈来,恰当的运用,孩子的语言中透露出中国人特有的诗词情怀。
了几百首后,就有了拿笔创作的欲望。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写下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期中考试后,刑梦珂同学写下了《考场》一文:“听得考场沙沙声,各种姿势显其中。手托腮帮心如麻,追悔当初没用功。”在参观了学校组织的交通法规图片展后,学生深有感触,吟有《车祸》一诗:“闻得车祸猛于虎,阴阳相隔一转眼。一停二看三通过,劝君切切记心间。”面对久不见飞雪的冬天,孩子们很遗憾,“白雪不知何处去,梅花依旧笑冬风。”虽然诗作还不是很成熟,却洋溢着孩子们对生活的激情,对生活的理解和向往。孩子直面人生,更多地受到一种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模糊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三)、扎实地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泱泱中华,英才辈出,其中不乏忧国忧民之人,更不乏爱国者的诗篇。在背诵的同时,孩子们开始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盛衰成败紧紧联系在一起。更带给学生心灵的滋养。实验阶段性感言:
根基、做人的根基,我们不仅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还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品格修养,更是培养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底子。
缓慢、蹒跚的脚步中,我们跌跌撞撞,但我们相信努力就会前进。我们将在浩瀚的诗文海洋中破浪前进,和学生共同分享诵读的乐趣!我们要将诗文诵读活动进行到底!
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凝结着一代代人最宝贵的生活体验,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获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有益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往不以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可以这样说,在古诗词无序、无标的诵读中,学生毫无审美体验可言,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有的甚至谈“诗”色变,视背诵为畏途,不愿背也背不好。这种结局是令人担忧的,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抓好对经典诗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既可以解决学生对古典诗词营养缺乏的问题,又能解决学生学习古诗词畏难情绪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我们的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教学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古诗词教学资源包括适合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材料的物质条件,即:各种社会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资源等。开发出优秀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的观念,也对新时期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出适合学生并受到他们欢迎的教学资源,将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等。
本课题就古诗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两方面进行探究,以古诗词为依托,在教学中精心开发和利用古诗词潜在的学习资源,使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潜在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营造浓郁书香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学校的特色。
在研究中探索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模式,为学生积累古诗词寻求好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实现由接受式、被动记忆式学习模式向自主独立创新学习发展,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向开放性、创新性、探索性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的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诵读优秀的古诗词,能够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还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不要急于求成,要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去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丰富古诗词教学的资源。为校内外师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古诗词资源网站。编写古诗词校本教材。
(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经典诗词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多途径开发教学资源。
1、从校内、校外、课堂、网络等各种途径开发古诗词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保障。
1、开展古诗词课堂教学研究,摸索古诗词课堂教学新模式。
2、培养优秀的骨干教师,提供在区域内起引领作用的古诗词示范课。
(三)古诗词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与使用。
1、建设古诗词教学资源网站,内容包括:经典古诗词的文字、图片资料收集与整理,音频、视频资料的设计与生产。
2、减低使用难度、加强网站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在教学中试用网站,评估使用效果,征求师生意见,修正缺点和不足。
(四)以活动为载体,实现开发和利用的最优化。
1、开展诵读比赛。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诵读比赛,全校师生参加。
2、开展诗词表演活动。师生对古诗词进行艺术创作。
3、举行古诗词文学创作比赛。如:古诗词改编学生作文比赛、古诗词手抄报比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对学生和教师就“经典诗文”的了解、兴趣、学习方式进行调查,并科学分析和综合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向、策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学校古诗词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成果和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
3、行动研究法。通过定期的课题研究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个案研究法。及时发现、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的个案,加以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研究过程中的优秀经验,提炼出对本课题研究具有指导价值的实验方法。
5、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策略。
课题组结合本校的教科研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交流会,陈述研究的过程,反思研究的得与失,进行经验总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策略如下:
(一)加强督导、科学规划、规范管理。
学校成立专门的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加强督导,科学地规划,认真制定研究方案,明确各成员的研究工作任务。在研究过程中,严格根据课题管理条例的要求操作,不断总结与反思。
(二)目标清晰、过程精细、成果最大。
每一阶段的研究目标要清晰,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争取获得最优的成果。
(三)提倡“边学习边研究边推广”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要一边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一边利用理论知识指导研究,把研究的阶段成果进行推广论证,从而使成果最优化。
(四)突出引领、培养骨干、全校参与。
充分发挥主要成员的引领作用,带动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力争短时间内有计划地在全校展开研究活动,获得更多方面的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为了使课题研究有的放矢,我们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课题相关理论知识培训,为古诗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使教师对课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研究方向。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资源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为了顺利开展古诗词教学资源研究,我们为教师购买了大量的诗词鉴赏书籍,倡导教师自学自悟,学以致用,并定期组织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研讨,丰厚底蕴,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为进行本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校本教研专业引路。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一起摸索、探究,每位成员都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撰写读书笔记,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使我们能与先进的理论接轨;我们多方查阅教学、教改资料,制定调查问卷,进行前测,对师生古诗词教学课程资源现状调查、了解。积极收集关于课题研究的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筹划建立资源网站,为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明细分工目标明确。
立项通知书下达后,全体课题组成员立即进行分工。因课题另外一位负责人武宏均老师不在同一所学校,给研究工作带来不便,特推选田奇影主任担任课题组副组长。课题主持人潘鑫峰校长主持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协调、督促课题研究工作;副组长田奇影主任起草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计划、研究目标,并做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保证课题研究工作到位,不拖延。聘请王允恒老师负责课题网站建设与维护,钱法利主任负责各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包括定期对调查问卷、实施过程观察、记录等资料进行收集,保证资料充分齐全。其它各老师针对本年级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研究。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实现研究目标。同时课题组成员之间又加强相互协作,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二)过程性研究阶段:(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
1、日常研究有序进行。
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门会议,不定期地召开各种研讨会、交流会,以利于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促进研究工作顺利进行。课题组组长潘鑫峰及时检查、督促研究工作;副组长田奇影认真组织和策划研究活动,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学的日常行为,研究工作得以有序进行。课题组成员在各个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开设了一系列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在课上使用各种形式的资源,课题组成员与全体语文教师在一起讨论其中的得失利弊,对课题的研究方向、效果体现、方式方法进行评议。进行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并撰写成论文,积极向各种刊物投稿,目前有多篇论文和教学设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有的已在报刊上公开发表。
2、创新课堂百花齐放。
我们把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作为推进这一课题的一个重要阵地,力求从开发资源的角度设计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由于古诗词写作年代久远,学生不易理解,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难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链接相关的学习资源,为学好古诗词做好充分的保障。一般的古诗词课堂,我们从几方面入手开发其学习资源。
1、了解作者生平。
2、了解写作背景及时代背景。
3、诗中关键词。
4、内涵的拓展。
5、方法的总结。鼓励教师有效地开发古诗词中的教学资源,并能合理的利用。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古诗词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出“品词、入境、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古诗词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在课题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树立了大语文教学观,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开发文本之外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有了创新。
3、创设环境营造氛围。
一节课的学习。其次,每学期每班出两期关于“古诗词”的黑板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名诗推介,有诗人介绍,有诗坛趣话,有学生稚作,发挥着拓宽知识视野和展示学生才华的双重作用。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展示古诗词诵读成果,如展出学生古诗词书法作品、古诗词美术作品、学生诗作等等。总之,时时处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古诗词诵读环境。
4、特色活动精彩纷呈。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古诗词教学资源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我们在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手抄报比赛等。实现开发和利用的最优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日渐深厚。
诵读比赛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诵读比赛,全校师生参加。诵读内容有四项:一是指定内容背诵;二是接龙赛;三是抢答题;四是自由发挥背诵。学校通过这一活动评出“诗香班级”和“诵读之星”。
歌曲的旋律来吟唱古诗词。另一种是诗词剧。有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教师把它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我校2009年6月举办的经典诗词诵读汇报,博得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阜阳市电视台对此也做了报道。
创作比赛诵读古诗词不仅能净化心灵,得到审美的精神愉悦,还能启迪智慧,开启写作之门。在古诗词的浸润下,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作文竞赛,2011年我校举行了“诗改文”作文大赛,学生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故事。我们还举办“古诗词手抄报比赛”,并将优秀的作品展出在学校的橱窗上,让学生在上学、放学、课间欣赏,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得到了艺术的陶冶。
5、学科整合,多管齐下。
在开发古诗词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实践,还注重古诗词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深情吟唱;美术课上,孩子们常常以诗为内容,争相描绘诗中的意境。
古诗词与品德教育整合我们以古诗词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如“诵古诗、学美德”、“古诗伴我行”等,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学生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
古诗词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我们将古诗文活动拓展,开发和利用校外的乡土资源。带领学生走进颍州西湖遗址——生态园,了解家乡的历史,诵读古代名家对家乡的赞誉,经典在家乡文化的浸润中延伸,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在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6、建设网站完善功能。
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详实的古诗词资源,我们建设了古诗词教学资源网站——“国韵悠悠”网站。网站内容包括:经典古诗词的文字、图片;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社会背景;音乐、动画、佳句鉴赏;教师的教学设计、论文、反思、课件等。网站建设过程中,王允恒老师专门负责维护,课题组成员全员参与,不断充实资料,减低使用难度、加强网站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教学中试用网站,评估使用效果,征求师生意见,修正缺点和不足。逐渐完善网站的功能。
(三)结题阶段(2012年4月—5月)。
1、总结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对前期和中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力求做到研究现象具有普遍性,理论依据具有科学性,实施对策具有可行性。在此期间完成教学随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说课稿、教学论文并在博客上公开。
2、分类整理完善研究资料。
把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资料分类整理,按照前期准备、课题立项、研究过程、研究结果的顺序装入资料盒。把课题研究前期和中期教师撰写的论文装册成集;校本教材修改、整理,印刷成册。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及效益。
(一)多途径开发和利用了古诗词教学资源。
1、开发和利用了校内教学资源。
首先,我们对学校环境重新布臵,学校里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橱窗都张贴了经典古诗文,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校园环境布臵一新,花坛里的花儿也用古诗句来介绍,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充分地挖掘教学环境中的资源,让学生在浓郁的古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有效地让校内资源活起来。既能直观地刺激学生视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比如:在教学《咏柳》一诗时,我们就是利用校内的柳树进行教学,让学生去观察它的树干、枝、叶,获得感性的认识,再引导学生读古诗,就容易理解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同时引导孩子们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欣赏柳树的美丽,感受春天的活力。
2、发展和创新了课堂教学方式。
生态。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裸读、精读、品读,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对古诗词有了充分的理解,这就给我们引导学生升华情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总结出“品词、入境、悟情”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采用多种方式品读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古诗词情境,增加多种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感悟情感。从而使古诗词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的生机。老师还注意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古诗词,借助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领悟诗人在诗中所赋予的情感。
3、开发和利用了网络资源。
利用电脑网络制作的教学课件以及网络上可利用的古诗词资源,它们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快捷”等特点,它们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字、图片资源库)。包括古诗词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教学古诗词的意境图片、教学建议、教学课件、古诗词翻译、教学设计、相关拓展、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以及经典古诗词的配乐朗诵、歌曲、动画、课本剧录像等。
在学习古诗词的课前,老师向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引导他们登陆网站,查找、搜索有关诗词信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记录,在课内交流。上课时,老师也展示自己搜集或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和学生一起挖掘文字以外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网络资源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4、开发和利用了乡土资源。
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
我们的家乡阜阳古称颍州,向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闻名于世。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名胜古迹也比比皆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颍州西湖。著名诗人苏轼曾写过“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诗句来赞美西湖。然而因种种原因,西湖的风光不再,很多学生对西湖的辉煌根本就不知道。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颍州西湖遗址——生态园。参观了会老堂、六一堂等名人遗迹,了解那些传奇的故事,并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诗词。经典在家乡文化的浸润中延伸,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在综合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5、编写了校本教材。
结合乡土资源的开放和利用,经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我们选编出一本校本教材——诗集《颍州西子古韵》,作为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学生在学习校本教材的时候,既了解家乡的历史,又诵读古代名家对家乡的赞誉,古诗词学习活动得到丰富和拓展,同时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的情感。
多途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为古诗词的教学拓宽了空间,开拓了古诗词教学新天地。在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的同时,完成了资源的整合,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最大化。
(二)研究过程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1、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提升。
从教学资源这一角度来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单是教学。
资源的使用者,更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这一角色的变化,使得“教教材”向“用教材”的新理念落到了实处。教材、教学参考书不再是仅有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丰富性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
2、教师开发和利用古诗词教学资源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师有了较为强烈的教学资源开发的意识,并能关注教材以外的古诗文教学资源,取之为教学服务,关注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筛选、甄别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关注了资源的实效性。
3、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有了提高。
教学中教师关注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然引起古诗词课堂结构发生变化,资源如何开发,在什么时间进行链接与使用,才能体现资源使用的科学合理,效果最佳,教学结构的优化促进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4、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古诗词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第二、第三届华东地区六省一市课堂教学比赛上,我校田奇影老师和杨楠老师均荣获一等奖。在市、区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校杨楠老师、于小洁老师获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田奇影老师先后被评为“阜阳市首届名师”“安徽省特级教师”“颍泉区课题研究先进个人”。近二年来,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语文教学论文在《安徽教育科研》《新课程》《名校》《中小学周刊》《阜阳高师学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国家、省、市各级获奖计20余篇。
(三)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
中华古诗词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校风的改进,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我校经典诵读活动被阜阳市电视台、阜阳市教育电视台进行过专题报道;学生们在古典诗词的浸染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创造力和想像力得到了充分和谐的发展,学生的习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近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征文竞赛共有100多人次获奖,参加美术、书法作品竞赛共有60多人次获奖。在颍泉区举行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中,多人次荣获一等奖。
由于以古诗词经典诵读为主体的读书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获得中国教育学会“新经典诵读实验学校”的称号。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如:如何对古诗词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有效的评价,从操作层面上看,有一定的难度,难以提出具体明确的评价要求,以促进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效性。如何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古诗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
我们今后将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古诗词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和提高教师对古诗词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处理、设计能力的研究。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五
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编制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开发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人们对教育机会、质量的需求激增,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越来越难以顾及地方、学校、学生、教师的差异。在这种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至此,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快了,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二、开发目标: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进一步凸显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作灵活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开发内容与设想。
依据神童山资源和学校资源,从认识学校、各景区、家乡特产、奇石、清泉、家乡名人来构成本课程。围绕创建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确定了让学生学习家乡、学校、家庭的日常生活基本知识;学会从现实中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对周围食物探索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品质。校本课程《走进神童山》每周安排2课时。安排年轻教师教授此课程,定期对该课程培训、研讨。在评价上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来提升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开发此课程已有三年,会继续潜心研讨加以完善。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六
肖莉宁琰。
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创办于1941年,是一所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典园林式学校,是赣州古宋城文化的重要游览点之一。学校依傍皇皇孔圣殿堂,门对神奇状元桥,校园内巍巍慈云塔高耸入云,校园建筑古朴典雅,青瓦红柱,曲径画廊,玉兰清幽,风竹多姿,雪松高洁。园林般的校园,诗一般的育人环境,氤氲着浓郁的宋城文化气息。2005年,时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现为教育厅厅长)的虞国庆视察时评价说,“厚德路小学古典园林式学校特色,江西独有,全国少有!”作为一所省级示范性小学,新课程改革以来,厚德路小学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依托自身资源,围绕“文化”二字做足文章,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和管理上,基于地方文化走出了一条新路,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顺应时代,灵动校本课程思路,引领学校文化发展方向。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厚德路小学就开始了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2001年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后,学校逐步认识到,校本课程不仅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师生共同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决定了:1.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文化课程”;是参与者不断变革与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中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4.校本课程是学校师生基于学校实际而共同研发的课程,它必将成为学校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打造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由此,学校敏锐地意识到,校本课程作为实现课程改革意义的关键性因素,它的开发是学校课程文化的一束炫烂的奇葩,必将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纵深推进。
二、因地制宜,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文化特色发展。
学校首先发挥了“本土文化”的优势,使本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故事、旅游名胜等成为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学校积极利用校园内的慈云塔、校门口的状元桥及文庙这些独天独厚的宋城景观,增添校本课程内容的地域性和人文性。
教师资源是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它既可扩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还为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学校教师中有乒乓球、多媒体制作、书法绘画等特长的老师均得到了优势的展示。3〃结合校情,确定课程基于以上分析,学校根据立身于古宋城重要景观点,有着丰厚的可供开发的校本课程地理资源以及学校上百名教职员工各有所长的人文优势背景,学校课程中心采用“自我推荐、自我招榜”的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了各门课程及开发的负责人。在广泛征集师生建议后,学校结合校情和学生实际,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分类,主要分国家课程内容拓展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两种类型,共确定了14门课程,具体涵盖了语文、数学、艺术、体育、综合实践等各个方面。这14门校本课程是:(1)古诗茶馆;(2)好姐姐心语;(3)球艺馆;(4)慈云曲艺长廊;(5)民间工艺亭;(6)环保大发现;(7)数奥地带;(8)作文卡拉ok;(9)芭蕉树下话古今;(10)厚德书法;(11)宋城文化;(12)电脑俱乐部;(13)英语碰碰车;(14)经典诵读。
14门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文本教材,另一种是电子教材,电子教材在学校局域网可随时调用。教材配有相关的实施理念和教学建议。以《古诗茶馆》为例,利用文字、图片、音乐、影像等多种媒体把古典名诗整合于电脑当中,分古诗欣赏、理解、背诵、吟唱四项,并配有大量的诗文、茶经的资料介绍。当学生在自学古诗遇到不理解或产生问题时,可以点击相应的按钮查看此诗的文字、图片、视频的介绍。学生可在虚拟空间感悟茶的禅意,尽享浩瀚的古典诗词之美。
三、探索实践,科学校本课程管理,凸显学校文化发展特色校本课程的管理和应用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1〃理念先行,技能培训。
各组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框架内容具体设计校本课程电子教材。每位教师均承担相应教材模块的设计任务,通过选用、改编、新编等形式进行课程开发。与此同时,教师将其付诸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反馈亯息,对教材进行修改完善。
3〃反馈归纳,包件制作。
a校本课程开发基本内容与模式为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实施,学校对课程研究策略进行了规范化管理,要求各组成员首先必须制定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方案要求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课程分析:分析该课程的开发背景,学习对象的定位,课程主要特色等问题。
(2)课程目标:确立该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从课程角度对认知、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进行目标分解。
(3)课程结构和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确立课程主线,编写课程纲要,按模块、章节或专题安排课程结构,制定教学方案,在具体教学中逐步充实各模块、章节或专题内容。(4)课程实施:在课程具有初步轮廓后,按章节模块将课程内容分开实施教学,并注意收集教学反馈,如教学反思、学生作业。
经过反复修改论证,具有厚德路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已基本成型,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对于校本课程的应用、定位以及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等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经过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课以及反复研讨,已基本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应用理论模式。该模式具有两大特点:
1〃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校本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校本课程来学习,享有课程学习的选择权。与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不一样,校本课程的应用必须是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作为学科课程的拓展。
2〃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结合。
通过对课程应用与日常教学活动矛盾的研讨,对于如何处理二者关系问题,学校总结出了校本课程应用的操作模式:
题专。
题小专题课程应用。
实施(上课)虚拟环境现实环境d校本课程管理模式。
编写课程纲要。
1〃合同化项目管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效率合同化项目管理,是指对教师进行申报审核,签订“课程研究自愿合作书”与“课程开发协议书”,实现课程“合同化”。课程开发协议主要内容有:
(1)对该门学科具有比较对口的学历或个人专长。
(2)书面陈述对该门学科已作了哪些思考,还准备在哪些方面作深入的实践研究以及本学期可能达到的目标。
(3)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会制作课件。(4)明确校本课程开发责任人职责:确立课程目标,整编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制定教学计划、备好教学课时,做好教学评估,收集相关资料,写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常规化考核细则,指校本课程教学成员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并将其纳入常规考核的范畴:
(1)严格按课表上课;
(3)收集并整理好每次作业;
(4)一学期听校本课10节(配发专门听课记录本,并要求做好点评);(5)一学期教学叙事和教学反思各2篇,教学论文1篇。
(6)按要求修改好原有的包件并做好新包件。包件含有:教师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支持材料、评价量规、亯息化教案、教师实践报告);学生资料(学生范例、学生的实践作品);教学资源(包括图片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站点引用);有一个将所有资料链接起来的ppt文件、htm文件、或authorware文件。(7)按时参加校本培训,并按要求完成作业。
以上管理举措,使学校师生在校本课程的研发和运用中得到一种充实的美感,校园呈现一派学习和创造的文化氛围。
课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建构、提炼着文化。赣州市厚德路小学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彰显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魅力与特色。学校成功举办了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展示会、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成果展示会、章贡区新课程改革工作现场会、章贡区校园文化推进现场会,评为赣州市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学校。先后荣获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全国贯彻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江西省德育示范性学校、江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首批重点建设义务教育示范性学校、江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园林绿化达标单位,赣州市文明单位,赣州市德育示范学校、赣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赣州市文明校园、赣州市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等;学校涌现出省、市、区级骨干教师十余人,校级骨干教师20余人。一大批学生在国家、省、市、区举行的写作、英语、演讲、讲故事、书画、课件件制作等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富有赣南特色的少儿采茶舞还在中央电视台“校园春节晚会”中评为金奖。《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江西日报》、《赣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素质教育实施和新课程改革推进工作进行过跟踪采访与报道。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运用和管理过程中,学校欣喜地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今后,厚德路小学还将继续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引领并促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发展!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七
课程类型:选修。
教师:熊勇珍。
规模预设:30人。
学习时限:每周一学时,共十学时。
场地设备:地理专用教室、教室。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研究方。
法和体验;进而培养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意识、态度及团队精神。
3、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并培养学生具有旅游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程说明: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学会如何欣赏更美的旅游。
实地旅游。
课程评价方式:学生出勤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各占50%的记分制。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八
1、必要性:
(1)我校学生来自五个村庄,不少家长在外打工,代理家长或隔代家长所占比例大。
(2)有些学生离家较远,在家时间短,家长与子女沟通机会相对减少。
(3)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育人方法,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有时甚至不知所措。为此,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和谐发展势在必行,也是我校“育人之上、和谐发展”全新办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2、必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系统的工程,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是教育的基础细胞,是学校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长学校是学校协助、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上的。”
1、成立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校长张美芳任组长,李顺中任副组长、各年级班主任、学生家长代表任委员,专门负责家长学校工作。
2、打造一流师资。由学校领导挂帅,班主任、骨干教师、优秀学生家长代表全程参与、聘请校外家教专家讲学指导、师资队伍力求多元化,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3、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根据我校管理特点,成立年级家长委员会,委员会由家长成员代表组成,专门负责家长意见收集、整理、反馈,并监督家长学校工作,实现家校交流、沟同、互动。
家长课程的教学内容仍主要从《牵手两代亲子课程》相应年级段的教材中选取。本学期两次开课,教师要结合专家讲课光盘选学相应年级的有关专题,在根据实际情况,穿插校本教材的同时,确保学完相应年级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在每次开课前切实组织好本校的家长课程教研活动,统一本次开课所讲的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和家长作业等。
1、制定学期家长课程实施方案、计划,并做到时间、内容、辅导教师、保障措施“四落实”。
2、制度建设。学校制定家长课程教学常规制度,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设置及批阅等教学主要环节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常规的实施。
3、及时总结,按时上报。每次授课后,教师都要写出体会总结,学校有哦总结报告,并及时上报乡镇街道教管办。
4、充分准备,认真备课。要做到“二有三热”。“二有”及堂堂有备课,有家长沙龙活动方案;“三热”既熟悉教材、熟悉光盘内容、熟悉学生及家长。
5、上课。严格按上报计划中的时间上课,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是和家长要求,课堂气氛活跃,家长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较高。
6、作业设置及批改、每节课认真设置针对性、时效性和选则性强的作业,作业完成率高;所有作业均有批语和建议,批语要着重鼓励,建议要中肯,有利于家长接受并提高教育素质,建立作业批阅记录。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九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甘肃省高台县国庆小学。
叶桂琴。
开发。
学生素质。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资源现状,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课程。近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开展了安全教育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艺术特长类教育、生活技能教育等的课程实践,引导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影响下,弘扬地方文化,开发个人潜能,陶冶艺术情操,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自2009年7月被确定为甘肃省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学校以来,学校领导班子认真梳理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从学生的需求、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通过参与领导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工作,己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以“本”立意,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的课程开发本着“立足学校实际,延伸课程内容、凸显学校特色、开发学生潜能”,就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体现教育特色、管理特色和育人特色。首先是突出学生这个“本”,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是抓住教师这个“本”,即教育己拥有的专业水平和特长技能。第三是强化学校这个“本”,以学校传统特色为突破口,开发利用校本资源。课程开发中,我们在学校特色项目、兴趣小组、大课间活动、特长生培养、课题研究及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依据“文化课成绩与艺术特长同生共长,重德与启智相辅相成”的育人目标,结合学生需求、当地实际、教师特长、社会资源的优势开发而成。特别是立足艺术特色的创建和发展,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作为主要的校本课程开发渠道,构建起以艺术特长型、综合实践型、体育健身型为主的学校课程模式。艺术特长型课程主要包括电子琴、古筝、萨克斯、舞蹈、绘画、剪纸、书法等。综合实践型课程订包括计算机、十字绣、制作、棋艺等。体育健身型主要包括乒乓球、篮球、健美操、田径等。
二、形态多样,因需开发课程资源。
由于我校学生中70%来自农村,学前教育接受程度、行为习惯、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语言交际、艺术教育等各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差异,在对社会、家庭的调查中也反映出了这些问题,广大教师一致认为要想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学校课程实施工作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开发体现以“才艺特色,快乐校园”和“德行教育与定力培养相结合”为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学习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发了一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教材,如《弟子规解读》《口语交际》《快乐成长读本》《剪纸》《武术》《田径》《书法》《球类》《合唱》《舞蹈等。我们认为,定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古诗文诵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能提高自信心,《弟子规解读》是让学生更好的明确做人做事的基本方式方法的课程。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开发“才艺特色,快乐校园”和“德行与定力培养教育”为内容的校本系列教材。学校课程设置结构类型按两个维度来划分,其一是按照课程内容的性质分类,其内容都由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所组成,但不同门类的校本课程的内容有性质的区别,如侧重才艺研究的,侧重德行教育的,侧重人文教育的,侧重专项教育的等等;其二是按照学生选择校本课程的自由度的大小分类,可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如我校教师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精心编写的《儿童彩笔画》、《剪纸》《武术》《田径》《书法》等校本教材就是任意选修课程,不仅内容具体生动,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教材内容由简到繁,深入浅出,编排体系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
课程设计、组织的评价客体主要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以及各种校本课程纲要。评价的目的是找出《课程开发方案》和《课程纲要》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切实际和不规范之处,及时予以修改。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课程开发、实施的评定。包括对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和教师所开发的文本材料等方面的评价。我校的艺术特长课程评价坚持“重过程,兼结果,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原则。评价方法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评价过程中做到了活动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调查、技能竞赛、作品展示、汇报演出等形式对学校课程进行全面考核,评价结果记入教师考核,学生的评价结果告知家长。同时为了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的常态化,学校还制订了《学校课程开发规划》《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学校课程开发管理制度》《学校课程考核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发的积极性。
四、创新载体,激发学生兴趣。
校本课程的有序开发,必须依赖有效的活动载体。为保证校本课程研发质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更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
1.以课外活动为阵地,扎实推进艺术实践活动。
活动是艺术生成的机制和源泉。离开具体活生生的艺术活动,艺术教育便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把活动性贯穿于艺术教育始终,在活动中求发展,活动中受教育,活动中出成果。我们通过增强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参与,自由发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创作,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人。我们将大课间活动作为学习艺术,创造艺术的第二课堂。在低、中、高年级分别组建舞蹈、美术、书法、器乐、手工制作等课外活动小组,安排功力扎实的教师亲自指导,并在活动时间上充分保证,努力使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做到:师资有保障,学习有计划,内容有安排,活动有实效。在开展好学校大课堂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班级特色的营造,每周安排一次“班级艺术实践课”,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激发学生习练特长的积极性,真正体现“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艺术教育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2.以“特长日、艺术节”为舞台,让学生尽展艺术才华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还注重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学校把每周三下午确定为学生特长日,把每年的“六一”确定为学校的艺术节。“特长日”和“艺术节”为学生搭设了一个能够尽情地自由自在地表演的舞台,创设一个让他们自由参与艺术的实践活动,从创、编、排、演、主持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造、实践的过程。特别是每年的艺术节上,器乐合奏、大合唱、舞蹈、诗朗诵、相声、小品、课本剧等应有尽有,精彩纷呈,既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又让人得到了美的享受,得到了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3.以艺术实践活动为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艺术追求的是神韵与意境,其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都是形象性的。例如绘画、音乐、舞蹈、文学作品、手工制作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对人的个性、品质、好奇心、求知欲、同情心、智力开发等有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教学中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力很大,教师创设一定的意境,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多种感官,使每位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在手工制作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有一种习惯的思考方法,那就是看了材料,才会想到做什么东西。因为特别的材料总是让我们联想到某些东西,比如手线可以做头发、纽扣可以做眼睛、盖子可以做轮子等,这样做出来的手工当然也是有创意的,可是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呀,多了就不新鲜了。我们就启发学生可以反过来去想,富有创造性地去想,因为材料是可以变化的。比如我们做小白兔,材料就限定为白纸,纸片和小白兔可以说没有特别相似的地方,那我们怎么做呢?当然要把白纸进行变化。我们可以先抓住小白兔的特征:身体、耳朵、兔毛等,纸卷成圆筒状可以做身体,卷成槽状可以制作成耳朵,剪成流丝状可以制作兔毛等等,经常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思考、去创作、去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现阶段学校重学科知识的传播而轻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及学生课业负担重,厌学情绪严重等现状,坚持上好学校艺术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动手实践与创新、想象力明显提升,内在潜质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尤其是过去一些学业成绩差的同学,一度失去了学习自信心,但在校本课程这块平台上,又找到了成功的乐趣,重新认识了自我,重新激发了学习上进的信心,上课时积极思考探究,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了,厌学、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五、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所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自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对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的适应。大多数教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届的高度评价。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艺术教育也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品牌。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培养了一批在器乐、舞蹈、绘画、书法、棋艺等方面有特长的教师队伍。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各类竞赛中,都取得了矫人的成绩。学校也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艺术教育特色校”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轮滑示范校”称号,被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学会授予“全省校本课程开发先进单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两届全县中小学“生活技能大赛”和“才艺大赛”囊括全部奖项。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县义务教育质量抽测和检查评估中,我校始终名列前茅,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叶桂琴:小学高级教师,中专学历。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十
八年级:面对侵害、伤害青少年如何“自卫、自护、自救”
地方文化常识。
心理教育。
综合实践。
九年级:人生观价值观。
自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心理教育。
综合实践。
人的行为总要受到一定的理念或观念的支配,因此要确保校本课程高效而优质地开发,首先必须树立先进的开发理念,具体目标如下:
学校目标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是指学校发展及其特色建构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是指满足学生的兴趣、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对课程开发的特殊要求,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原则。
2、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原则。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
4、形成和体现办学特色的原则。
5、继承、学习和创新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有一种理性决策的过程、民主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过程。采用经验性研究优化组合的一系列方法,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优化组合的系列方法。
组长:廖增明。
副组长:黄良志。
吴庆锋。
熊旭斌。
周延国。
组员:朱志刚肖志红周四喜胡立胡勇军唐志刚。
黎中生罗继锋。
袁欢欢。
王
健
李新国。
卢彩红。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6、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十一
如果我们能自用这一段黄金,引用圣贤的智慧,熏习我们的子弟,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们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诵读,符合和益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零到十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鼓励儿童背诵,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背诵是儿音的专长,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如果不给他们背一些有价值的经典,他们就会背诵广告、流行歌曲。根据会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和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的研究教学实验结果显示;儿童经过5—15分钟的育读后,情绪明显稳定下来。几个班级在经过四年星期的育读训练后,老师皆反映学生的吸收能力增加了,上课更能集中注意力,他们教起来也变得轻松了,班级的秩序、整洁也名列前茅,老师不在的时候,也懂得自我约束,自制力也进步了。
诵读经典时,儿童只要耳朵听、嘴里放松跟着念就行。这种直觉的学习法,能让脑的压力得到舒解,身心达到安定和平衡,智能潜能得到开发,学习能力自然变好。反复育读一篇文章,能训练小朋友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率。
为什么偏要让他们去育读那么深奥的经典呢?因为经典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众所公认的”最好的书”、最有价值的书”,它们是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是一些光辉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精品。读诵经典对儿童陶冶性情、涵养气质和培养人格智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坚持“扬弃”的原则。
在具体的讲解中,我们不能生搬硬套,钻牛角尖,就新时代,取期精华进行解读。
2、坚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给学生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尤其是小孩子,必须将这些内容放在平常生活中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教育,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1、聘请相关的专家对老师们先行进行《弟子规》解读培训。
2、选学校对《弟子规》理解较深的教师担任校本课程解读老师。
3、一、二年级利用校本课进行诵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孩子们的性情。
4、三到六年级要在诵读中体会,在老师的解读中受到教育。
5、三到六年级的学生要写学习心得,每星期一篇。
6、担任校本课程的老师每月写一篇教学心得或感言。
7、收集家长就孩子诵读《弟子规》后的反馈,每学期收集整理一次。
8、每学期举办不同形式的《弟子规》诵读。
9、学期末,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心得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上交教导处存档。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十二
二、课程目标。
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是运用剪刀、刻刀等工具,对纸材剪、刻、撕等艺术加工,采用镂空、折叠、套色、衬色、分色、填色、染色等剪纸表现技法,使之达到造型目的,成为有装饰情趣的平面造型艺术品。本课程的安排从学生的的思维的发展规律出发,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剪纸的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激发学习的兴趣。
1、认知领域。
了解剪纸的发展过程,剪纸不同风格,以及不同地域,不同艺术风格的剪纸及特点。对剪纸的剪、刻、撕等技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掌握形成剪纸作品的基本知识。
2、技能领域。
通过剪纸课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剪、刻、撕等基本剪纸技法,结合中外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领域剪纸有富有民族性和民间的艺术性,通过对剪纸的学习,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学生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
4、应用领域。
在学习剪纸基本技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并让学生善于把这一艺术形式运用到诸多方面。如:独幅画、连环画、小电影、广告设计、书祯设计、邮票、藏书票、图案设计、报头装饰等方面,拓展知识面。
三、课程内容。
1.剪纸的历史。
2.中国剪纸的特点。
3.剪纸的造型方法。
4.剪纸的创造方法和形式。
5.剪纸的表现方法。
6.剪纸的工具材料和技法。
7.花鸟剪纸。
8.动物剪纸。
9.吉语剪纸。
10.剪纸作品欣赏。
11.剪纸作品装裱。
四、课程实施。
1.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整体课时安排,开课时间为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2.教学方式:以多媒体教学、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及学生实践相结合。
3.组织形式:组织初。
一、初二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授课,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4.场地设施:美术教室。
5.制作材料及工具:以美工刀为主,剪刀为辅,自备彩色纸张、垫板等。
6.班级规模:根据学生兴趣报名参加,40人左右。
五、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注重基本剪纸步骤方法的同时,根据学生作品以其独特的创意为主,进行自评、互评。在进行校本课程评价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看发展,看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习学习的过程、方法,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十三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得以确立,使开发适合本校具体教育教学情境的校本课程成为可能。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达到预期目的,现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导,贯彻课程三级管理制度,发展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特长的基本途径,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
二、奋斗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促进教师掌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顺应时代发展,明确办学理念,关注学生发展。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应了当今时代民主决策的潮流。关注学校的课程自主,体现出民主参与课程决策的精神。首先利用教研时间,以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切实改变自身的课程理念,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职能,由课程规范的复制者变为新课程的创造者。从而对校本课程有了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
2、关注学生的发展。
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更加明确了教育者的责任,那就是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条件。而学生的发展也应是多方面的。我一改过去只关注几门统考学科的做法,转而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发展的可能。
3、明确要求,定准开发方向。
根据学校的要求,作为班主任,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办兴趣报,结合年级要求和学生已有水平,指导学生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兴趣报的的形式要求新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结合自身爱好和特点,办具有个性的兴趣报。内容上则结合学习和月份安排,学生则根据要求和报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力求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并且做到色彩鲜明、图文并茂,鼓励学生个性创造。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如采取采取优胜报展示,经验介绍等形式,以便取长补短,把自己的兴趣报办得尽善尽美。
展望未来,校本课程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们也只处于起步阶段,为学生服务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会以更加坚定稳健的步伐一路向前。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十四
为保证我学区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教研室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在充分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本着“以人为本,发展学校”的原则,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我学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需要评估、资源调研结果分析。
从对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科技读书、手工制作、计算机操作、文体活动兴趣浓厚。我们结合阅读、演讲、办手抄报、诗朗诵、文艺节目演出等活动,发现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很多学生除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如钢琴、古筝、书法、绘画、摄影、写作、趣味数学等,并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长。充分开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学校原有各项活动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提高,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完全有条件达到的。
(一)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应包含的重要内容。学区应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我学区的办学理念是:主体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研究性学习。
(二)开发校本课程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学区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估,我们组织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是:a、新时期小学学生的形象(用一句话或关键词来描述)。b、我们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c、我们的向往与未来(学校的发展,成长的快乐体验,面向未来的思考)。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分别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按照直接答卷、选项填空、与举手选择三种方式进行,并举行大规模访谈,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学区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根据需要评估,经学区审议委员会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一)珍爱生命,学会锻炼,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二)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三)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四)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分为五大类。
1.社会教育类:升旗仪式,校班队会,节日纪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文明安全教育。
2.科技活动类:计算机、实验、发明、航模、车模、船模、考察、制作、天文、气象观察、动植物养殖。
活动体会的交流总结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并由学生形成过程性书面材料。在活动中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经验储备,学会交往,懂得合作,思想净化、语言输出,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三)对教材二度开发并努力形成体系。开发课程,还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师生使用的课本中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训练点,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开发的余地特别大,这应该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新教材实施少走弯路,为了教师在使用讲义时方法手段上向新教材过渡,学校应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二度开发教材的典型经验,并形成系统的开发材料,为更多参加课改的教师提供先行参考。
校本教材作为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在地区不适应性。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出现了课程上许多的空白点,比如学生的行为能力、习惯的指导培养,对安全自护与自救等意识的养成等,都需要系统的读本对学生做规范的教育。读本的开发既要满足教育的需要,也要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既要通俗易懂避免说教,又要便于操作避免僵化。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形成纲要,再统一筛选编制。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十五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经验,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镇、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时间能力,提供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5、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学习单元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表现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校本课程是为了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动作技能、人文情怀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本校实际的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内容和形式,根据本土实践,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内容的乡土性。
教材植根于显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际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便于学习操作。
2、教学方法的活动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3、课程本身的开放性。
课程的开发实施富有活力。课程的开发吸收广大教师、学生参与,课程由教师去实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在积极互动中,共同发展、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完善,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调整。
1、主体性原则;。
2、开放性原则;。
3、量力而行原则;。
4、个性化原则。
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对校本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与选择,根据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予以补充、拓展的原则,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在充分根据学校课程资源和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开发学校教师资源。
2、谭坊镇校外教育资源丰富,根据本镇实际,以家乡地理-家乡历史-家乡经济-家乡人物-家乡旅游-家乡文化-家乡特产为体系,介绍家乡的地貌风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开发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
全校各年级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结合教师个人素质、学生年龄特点等逐步实施,并在实施中完善,总结经验。一般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安排在兴趣活动课进行,具体教学时间一般是每周一节课,也可以进行集中安排(如春游、秋游、考察等)。学校教导处负责课表安排,由具体课任教师组织教学。大型活动,则由学校统一安排。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兼),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2、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学业水平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学习效果。
4、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将体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个体主动化;评价方式质性化;评价行为日常化;评价结果效益化。
2、鼓励每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教师自主申报开发课程,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根据教师所申报课程,对学生兴趣、特长、需求进行调查,确定开发项目。
4、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制定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5、组织实施,落实实施计划。
6、每学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组织对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适当奖励。
7、加强校本课程及教辅材料、学具等设施的管理。
8、加强校本课程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期末上交校本课程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
共
3
页,当前第。
3
页
1
2
3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十六
校本课程是近几年伴随素质教育的推行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课程,是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内容的重要举措。英语校本课程是以英语知识为载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特长为目的。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使学生热爱英语学科,并形成良好的英语素质的一门课程。英语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展无疑给英语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在英语教学改革中,为学生创建了一个五彩滨纷的英语学习的平台。
开设了英语校木课程,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便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欣赏英语国家文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国际参与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以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运用为基本宗旨,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与创新精神。
(1)有效性和重要性的原则。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面临着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在选择课程内容的过程中,经过英语教师的精选,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2)趣味性和可学性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是开发的出发点。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易于学生消化学习的内容。同时,在编制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课程的内容要选择学生能接受并能理解的知识范围,而且内容要健康。
(3)现实性和应用性的原则。现实性就是要求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符合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横向思维能力。应用性就是要求在课程开发中选择最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
(1)由于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较小,在英语方面的知识较少,又有好动、爱表现、胆子大的心理特点,所以就初一年级的学生中开发难度小可以激发兴趣的课本剧表演、背诵诗歌、讲小故事等课程。首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简单、生动活泼的视听材料,如:录像,dvd等作为教材。首先在课堂上介绍影像资料中会出现的生词并帮助学生借助图片等理解单词;用简单英语解释生词。然后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故事或是诗歌,确定朗读基调、把握主题线索、掌握轻重快慢,反复实践。教师示范朗读某一类作品,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朗诵技巧。最后由学生通过移动多媒体图片或表演的方式模仿故事中某些关键句的节奏和语调,以各种单人或集体的方法复述故事或诗歌。要求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情绪饱满,仪表端庄,仪态大方,有感染力。定期开展比赛检查课程开展的效果。
(2)初二的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心理上较初一成熟,而且还需要培养阅读的能力为初三打基础,所以在初二学生中开展以经典和时尚热点相结合为教材的阅读课程。首先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文章,无论是报刊杂志还是课文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并把这些材料按不同内容编排成册。然后以没课时一个单元的方式给学生授课,并注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泛读和精读的方法指导,尤其是技巧上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理解这些方法技巧,并掌握它们。每月进行一次阅读理解的摸底调查,以便更好地进行评价。
(3)初三学生在英语的知识方面已经有了两年的积累,对中西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需要细化,了解中西习俗差异,要求我们学生要根据不同场合、对象、话题、身份等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语感。
2、通过听、说、读、写、唱、演、背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3、加强学习策略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5、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1、组内开会,研讨确定课程内容。
2、各组教师通力合作,做到资源共享。
3、搜集资料,编写教材。
4、课时安排,每两周一课时。
1、课前教师布置话题,学生查找、整理、组织资料的能力。
2、课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热情,以及参与积极性。
3、组内成员合作能力。
4、学生考勤情况。
本评价不采用考试形式,根据以上情况分为优秀、良好、加油、需努力。
1、领导重视:学校一贯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并允诺,课题一经立项,马上拨给研究经费及其他辅助条件。
2、成员素质较高。
3、学校教研组成员团结协作,平时互相探讨的风气较好。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十七
一、需求评估: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博大精深,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智慧。因而,以古诗词为校本课程,让师生通过“认识古诗词,背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美”来丰富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效果显著。近年来,随着我校古诗词校本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对学校原校本教材《古诗词选集》作了优化改编,形成了“一起来”系列校本教材,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校本课程实施对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对我校古诗词校本课程实施推广的情况展开分析,分别从以“诗”研教。以“诗”促学,教学相长三方面阐述校本课程实践的收效。
二、课程目标:、以“诗”研教,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学生能力有高低,情感体验也有不同。这就决定了古诗词的教学也要有分层。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多种形式让学生选择,选择自己喜爱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理解,并试图做到自己觉得最好。比如,有的学生会读诗歌即可,有的能够流利背诵,有的能够通过个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学。这样,“总有一种或几种最适合的方式”好让学生有所收获。
三、课程内容:
(1)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古诗富有音乐感和节奏,听起来琅琅上口,是很适合朗诵的。要想教学生朗诵好中国古典诗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通过朗诵表达出诗人寄寓在诗歌中的“意”。指导学生朗诵好古诗是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独特风格、理解作品主题体会诗歌情感的有效方法。
为古诗配画,是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给了让学生一个感受美、创造美的机会,它更是让学生将所学的古诗内化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为古诗配画时,应该要求学生所画内容符合古诗描绘的情节或景物,也要鼓励学生作大胆的合理的想象。
(4)在表演中,丰富感受。
在学习了有关月亮的诗、词,在了解了月亮是诗人的思乡情结所在之后,老师请学生对月亮说几句心里话,作一首小诗。
学生当场在课堂内独立或合作完成的作品,充满想象。创作诗时,气氛热烈,无一人旁观,都积极参与;无一分钟浪费,皆在积极思索。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四、实施建议:
在古诗词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教法的研讨推动学法的发展,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使教师和学生各自发展了能力。全校师生也在诗词的不断滋养中取得收获。
五、评估建议:
评价应以鼓励,肯定为主,期中、期末举行两次全年级朗诵,默写比赛,对于成绩突出的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张榜公布。
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篇十八
为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依托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南山集团的资源优势,结合小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开发了钢琴大课、形体大课、游泳大课、英语等校本课程,现将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程设计背景。
(一)现实背景。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我校应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发展前景。
1、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的鲜明标志,有特色才有办学质量,有特色才有办学效益,有特色才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特色立校,就必须引导和推进办学特色的创建和提炼工作。
2、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为建设特色学校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让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赢得家长和社会更大的认可。
(三)现有条件。
1、一流的教学设施。我校位于龙口市东海开发区,是南山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学校拥有音美楼、游泳馆、体育馆、天文台等一流的教学设施,总占地1000亩,现有在校生近万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3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