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8:55:03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汇总18篇)
时间:2023-11-19 08:55:03     小编:灵魂曲

总结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有机提炼和整体把握,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对于写好作文很重要。请大家欣赏这些总结范文,并从中汲取知识和智慧。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一

文以载道,自古以来语文都承载着弘扬优秀道德传统的功能。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大潮,把语文当成一种工具的人越来越多,忽略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不仅语文,其他学科更是如此。于是各种各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社会问题出现了,人们又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德育,那么,单靠几节班会课和德育课,就能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吗?答案是否定的,班会课和德育课一个是太少,再有就是目的太明确,让有的学生难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在尹主任的主持下,开始研究学科德育渗透的课题。

在这两年的研究实践中,做为一个年轻的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积极的尝试德育渗透,我的感受是渗透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要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下面是我的几点尝试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讨论指正。

一、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通过这几方面来渗透德育:

1、走近作者,感其胸怀。

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些文章的作者仿佛就是整篇文章的抒情主人公,学生读过之后,感受颇深,再对作者生平和其他文章了解之后,感悟就更深刻了。在讲《梅岭三章》是,学生对诗中的坚持到底,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信胜利终会到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初步的感受,再通过我们对陈毅同志生平事迹的介绍和文后《赣南游击队歌》的诵读,我们都深深地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对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激起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我们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对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进行赏读,并请有的同学讲陶渊明的故事,同学们自然的就感受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2、诠释主题,有所感悟。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或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诠释文章主题是我们读懂文章的关键,也是德育渗透的好时机。主题的理解,应注重学生的个体验,不应照搬教参。只有学生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有所感悟,才能触动心灵。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才能使文章的学习不流于表面,而能真正的触及灵魂,起到“传道”的作用。在讲授童话《皇帝的新装》时,学生们理解了本文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地鞭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我趁机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像皇帝的新装?”教室里热闹起来,学生们有的说,假冒伪劣产品像皇帝的新装;也有的学生说,考试作弊像皇帝的新装;还有的学生说,抄袭作业像皇帝的新装。学生们把皇帝的新装和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事联系起来,许多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来也在自欺欺人,羞愧的低下头。不用说不用吵,这节课后,互相抄作业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是啊,谁也不愿做愚蠢的“皇帝”。

3、把握形象,树立榜样人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保尔柯察金就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很多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些光辉形象的作用自不必说,许许多多普通人的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所以在语文课上,分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也是帮学生树立榜样的过程。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独立与担当,在香雪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山村女孩的纯真和她对知识的渴求。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使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许多文章或单元讲完后,我都是在这个环节渗透德育,升华情感的。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是亲情,我在这单元设计一系列拓展延伸。在史铁生的《合欢树》中,拓展延伸是这样的: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同学们有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故事的,有背诵《游子吟》的,有展示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还有的同学唱起了阎维文的《母亲》和满文军的《懂你》。在这单元结束后,我设计的拓展延伸是这样的:从父母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中感受父母的爱,并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与感谢。许多学生都在日记中写道,这么多年来自己享受着父母的关爱,都习以为常,认为他们就该这样,甚至觉得他们唠叨,在这些拓展活动中,我读懂了父母的爱,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感受到了浓浓爱意,我要好好享受并珍惜这份爱,并用自己的行动去爱父母。

作文教学也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首先在选材上要求积极向上,内容健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感人的,美好的事,并对此有所感悟。其次,在拟题上正面导向。“我在——中获得快乐“,半命题作文,有学生写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写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种对自己思维的梳理胜过老师的千万句说教;有写在助人中获得快乐的,她的感受很独特,她是一个内向的人,自己在一次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感悟出,遇到困难要敢于向别人求助,因为这样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这一感受竟使她开朗起来。第三在点评中情感激励。几句能深化学生作文主题,富含哲理的评语,让学生触摸到老师的正面情感引导,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课外阅读的质与量直接关系到语文程度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决定着学生的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课外阅读质量高的学生往往理解能力强,感情丰富,做人处事更成熟,生活态度更积极乐观。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环节做的:

除了推荐新课标必读的文学作品外,在上课的过程中,推荐一些自己熟悉的健康向上的作品。建议学生读一些美文和短篇小说,这些短小精美的文字,常常能够瞬间打动人心。

2、方法指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读到好的文章时,特别希望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并从别人的话语中获得新的更丰富的理解。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读书交流,在全班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时,我们每读一本就交流一次,针对几篇学生公认的好文章大家各抒己见,从内容或情感角度,很有几个学生的感悟很有见地。

语文教学是一个花香四溢的百草园,而德育就是这个百草园中的一朵奇葩,它观赏可怡情,食用可医心。当我发现了这朵奇葩,课堂就找到了方向,一天天的多了惊喜多了感动。我会更精心照顾这朵奇葩,让它开得更香更艳,让它的幽香去净化陶冶更多人的心灵。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二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这已是我们的共识,但如何将认识落实到行动,使德育真正“到位”、“就位”,还远远没有解决。比如说,人们一般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思想政治老师和语文老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老师关系不大,与我们计算机老师更是“不搭界”的。但事实上,如果在学科教学中没有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不能真正到位,加强德育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对于我们计算机教师来说,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也是中学计算机的教学目的之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了,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即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其次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比如,在课堂上通过介绍我国在计算机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

下面试从三方面来论述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l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注意这个问题,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计算机病毒的查消,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同时,要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当然,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其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1][2][3][4]。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三

摘要:小学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将德育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并逐步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让学生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的渗透展开论述,并希望笔者的建议能为广大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进而为小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是保证小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以后,才能有效摆脱以前盲目学习的状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方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与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学习,可能会对小学校园中的一切感到比较陌生,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但是,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位学生在一次作文中写到,“爸爸妈妈每天都早出晚归,平时将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我,我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深深的爱,等我长大了以后,我一定会好好地回报爸爸妈妈,挣大钱,让爸爸妈妈安度晚年”。这时候,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努力学习,父母才会宽心欣慰,这也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样,我们不但能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而且“家、国、天下”等教育也顺理成章了。

过去,传统的小学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培养德育是没有用的,甚至觉得德育品质的培养不切合实际,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素质教育,教师应当注重德育的渗透,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培养良好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现在比以前更特殊的是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较自私。因此,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经常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校园中,很多学生没有环保意识,经常会出现乱扔纸屑的行为,进而影响了整个校园环境。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卫生监督,让学生相互监督,对于乱扔纸屑、垃圾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如此便可在有效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也可以为学校贡献一份力量,让学生在学校中获得良好的生活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形成“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等良好品质。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认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现实中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因此,我们教师在让学生参与自我认识的活动过程中,也应当从这两方面入手。现实中的自我,一般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是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理想中的自我,是学生想象中的自我,以及学生对于自己的期望。以上两方面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利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建立关于自我认识的相关概念。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有全面的认识,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尊重学生个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态度,让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以“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积极心态去解决问题,进而养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教师不应当局限于课堂,而应转变教学观念,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德育品质与理论知识同时增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如此方可“胸怀祖国,放眼天下”!

参考文献。

[1]任学明。关注道德养成。塑造人格品质:小学生德育研究[j].中华少年,(18).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四

摘要:德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这是因为德育的内容是较为繁杂且丰富的,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要想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自身,从自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思想、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教师要多对自身的德行、修养进行锻炼和提高,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高贵的人格感染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以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膜拜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德育教材。

二、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如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朝鲜战场上炮弹横飞的战争场面,随后让学生自己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经过品读,学生都对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他们激情澎湃,内心中涌出一股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随后,我对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启发: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这种精神还应该存在吗?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呢?学生议论纷纷,都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讲了出来,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也在讨论中得到了增强。

三、利用语文教学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太强的集体观念,也对集体利益不太看重。因此,张秀平(河北省滦县响镇李兴庄中学063701)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摘要:很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是汉字知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使他们能够明白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如进行《斑羚飞渡》的教学时,学生都被斑羚那种为了集体利益而自愿赴死的行为所感动,他们明白了为了团队而牺牲的意义所在。随后,我又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都要为集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

目前,有些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他们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罔顾生命,吸毒、轻生的`状况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学习《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我就在学习结束后召开了一个主题为“珍爱生命”的班会,教导学生珍惜自己现有的幸福生活,不要盲目攀比,将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虽然人生来都会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浪费生命,要发现生命过程的美好,做任何事都要三思后行。

五、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现象已经成为人们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化问题。对此,我利用《喂,出来》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了环境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且这些危害会导致哪些不可修复的后果。随后,我指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蓝天、绿地和丰富的水源。

“诚信”对于古往今来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立世之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美德,是我们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人无信而不立”,如果缺乏诚信,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形态可能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甚至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危害。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于是,我就利用《信客》的学习契机,努力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信客》中,主人公是一个诚信无私的人,他不仅任劳任怨,还非常的善良、正直,很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新的时代,诚信仍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高尚品质,中学生肩负着祖国兴旺的责任,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将“行必信,行必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终身奉行这种精神。

七、利用语文教学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

在人的前进过程中,有理想才会有奋发向上的目标,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为学生带来无尽的力量,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当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他们的内心十分空虚,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很迷茫,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时常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庸庸碌碌地过着每一天。为了改变学生的现状,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就让学生重点体会贝多芬为了自己热爱的钢琴事业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哪怕条件再困难也无法磨灭他的理想,最终他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钢琴家。在学习中,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受到了良好的理想教育,他们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五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廉耻观。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德育渗透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园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

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读”的环节。ppt上打出四组词语:。

第一组:洋溢允许训斥拆除凝视火辣辣。

第二组: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

第三组:砌起围墙禁止入内大发脾气大声叱责。

第四组: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冰雪覆盖瑟瑟发抖。

课堂上同学们反复朗读(有点名读,有分组读,有男女生对读,有老师引读),由读正确、读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甚至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表情。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四组词语描写的是没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三组词语是反映巨人以前的态度。总之这些词语紧扣故事情节,学生在朗读中不仅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词汇量,还加深了对童话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为领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埋下了伏笔。

二、在语言表达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学承载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同时也承载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说”的环节,ppt上打出:荒凉的花园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巨人感到()。其实这个口头说话练习贯彻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初步的熏陶。

是啊,荒凉的花园没有了美丽的鲜花,没有了鸟儿的歌唱,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巨人感到非常孤独。巨人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四、在读写结合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句的表达方式、文本的写作特点,也要关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巨人拆除围墙后,花园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此时,我设计了一个“我会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巨人与孩子玩耍的情景,写一段话。

孩子们的想象力果真丰富:孩子们有的坐在巨人的大腿上,有的爬到巨人的肩膀上,有的在与巨人捉迷藏,还有的与巨人爷爷撒娇……“巨人爷爷,你以前好自私、好凶哦”“我的宝贝,从今以后,我好好待你们,你要天天陪我玩哟……”

五、在总结升华中进行德育渗透。

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结尾写道:许多年过去了,巨人变得年迈体弱。他已无力再与孩子们嬉戏,只能坐在一把巨大的摇椅上,一边观看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他常说:“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童话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孩子们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深刻寓意也不言自明: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很多契机进行德育渗透,朗读感悟、品词析句、读写结合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美德就能如涓涓细流沁入孩子们的心田。古人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吧。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六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如,一年级教学“准备课”“5的认识”“10的认识”时,教师可利用插图为媒体,将画面编成数学小故事,通过对画面的处理,使它由静变动,由无声变有声,对学生进行爱学校、爱解放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教育。中年级教学“读数、写数”时,可以有选择地介绍一些本地有教育意义的数据,还可以介绍我国的地形概况,如我国地域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等。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豫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豫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另外,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以及我国历史上祖冲之的辉煌成就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长大后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雄心壮志。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教育。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目前,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不断增强德育意识,在实践中努力探讨,潜心研究,为把下一代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之才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镇前锋小学)。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七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社会性非常强的学科,发挥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作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很多文章都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还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好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不能离开语文学科,更不能离开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文字、语言、句子等来理解文章感情,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爬天都峰》《赵州桥》文章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句子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在优美的音乐中感染学生,进而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愫,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坚持不懈的`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但因为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丰富,社会知识了解不多,对于一些思想感情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中去,在具体的氛围中感知真实深刻的感情,德育也就慢慢达到了效果。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文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以下课堂情境,在讲台上放置两盆万年青,再配上庄严肃穆的《葬礼进行曲》,这时再来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也就实现了统一,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和课外素材为学生设置学习的榜样,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受到榜样的启发,渐渐树立起心目中的榜样,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将是影响的深远。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诚信的教育,在《爬天都峰》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的教育,让学生以文章中的人物为榜样,朝着健康向上的思想发展。

此外,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还可以用比较分析法,可以通过正向比较和反向比较两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某些品格的重要性等。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品德教育,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八

德才兼备,这是新时代新社会对人才的新的要求,所谓人才一定是要专业技能与思想品德兼备的新型人才。小学时期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小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教育中进行德育教育势在必行,而课堂教学就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与重要渠道,所以,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渗透德育教育,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在小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学校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根据教育发展状况,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去实践、去感知,去体会,使受教育者符合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小学德育工作在整个教育体系与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成为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渠道,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教育实践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小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中各个学科所特有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学生在吸收知识,获取人生经验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格,爱国情、集体主义观念,民主与法制观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就会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被不断塑造,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逐渐展开。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与正直的人格要求,使学生在德育教育的培养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集体主义观、公平正义观,建立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成为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的新时代的小学生。良好的品德教育不是在短时间就可以培养的,他需要长时间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正面形象的榜样熏陶,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系统的进行引导、传输与教育。小学教师要牢牢记住小学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使德育教育与教材紧密结合,抓住课堂上的一切有利因素,随时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学生。

(一)教师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需要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自身作为人民教师的榜样与示范作用。教师的社会责任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正面的精神风貌对于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师德师风都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学生在潜意识的状态下会被老师的这些因素所影响,因此,教师要着装得体,工作态度认真努力,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讲课进度具体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受到教师的影响,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与风尚,同时课堂教学的氛围轻松愉快,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趣味性不断增强,学生接受知识与认知世界也会更加轻松自由。

(二)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增强其自律意识。

保持纪律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都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与规范。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如:学习工具要主动准备好,课前预习要充分认真,上课的时候要求所有学生都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的听老师所讲内容,思想不要开小差和随时随地的走神,能够做到认真倾听,养成良好的认真听课、会听课的好习惯。在课后更要及时认真的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巩固知识。这个过程说来容易,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长期的规范、引导、督促和鼓励。整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性与自律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的养成专心听讲,遵守时间,遵守纪律,互相团结的好习惯,为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德育内容要与学科内容科学统一。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要尽力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教育的科学统一,相互协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在文性的学科中才能够展开德育教育,在自然性学科中,德育教育很难展开。其实在小学教学体系中,除了《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生活》课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教材以外,在任何学科中都可以展现德育教育。教师可以要根据其他学科教材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勤于动手、举止文明等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例如,在数学的计算中可以懂得节约的重要意义;《家乡》课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家乡的丰富的物产,美丽的自然风光,民风的淳朴,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成功训练》课通过每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成功与失败,并在实践活动中,反思总结,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格、修养、处事的态度等。只要教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心抓住每节课的德育教育切入点,都能在随堂的教学中逐步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小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渗透给学生祖国的繁荣昌盛与党的伟大。增强学生强烈的归属感与浓烈的爱国感。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文化繁荣昌盛,类型多样,教师要根据这些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他们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付出努力。小学德育的建设工程,必然是离不开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总之,小学教育是塑造人才的重要时期,对于学生的性格的培养,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期间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教育势在必行,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教师发挥自身在学生学习生涯过程中的示范与指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注重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的和谐统一,并且德育教育的渗透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学习氛围,使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思想品德不断得到深化、提高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是促进国家整体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就是促进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吕文容浅谈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长效机制[j]。

文学教育(中),(1)。

何拴来浅析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素质教育的策略[j]。

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5)。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九

学校的校园文化表现在学校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风包含学校管理、师生精神状态、行为作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也是德育的手段。学生每天有差不多三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时刻受着学校各种纪律制度的约束,师生的`言行,校园的一草一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

这是因为校园与环境在德育中同时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3、建设校园文化要注意形成学校特色?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

高中是人生阶段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接受教育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高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在加强,他们看待事物都有自己的一些视角、观点,但他们的内心比较脆弱,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关注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但尚不能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容易多愁善感。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与推行,以及高中教学改革措施的实施,对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实施者,作为连接学校、家庭、学生的纽带,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品德言行方面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作用,在班主任工作中完善德育渗透。那么,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究竟应该怎样渗透德育,培养高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高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在高中阶段获得健康的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道德水准正在下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各种不和谐的生活问题,道德问题,犯罪问题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一些阴暗的、不健康的、不文明的社会丑陋现象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这就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全面提高,不但需要未来公民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而且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个人品行的要求高于对知识的掌握。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修养,维护师德形象,提高自身的道德榜样作用和意识,拓宽教育空间,完善教育策略,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在温馨的班级氛围中成长。对待学生的错误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时刻提醒自己德育的重要性,以实际有效的行动,促使德育工作向高水平发展。

高中班主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地参加各种与德育有关的活动,在活动中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的德育意识。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理论知武装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在开展班级工作时,在面对学生出现各种状况时,才能做出合理科学的应对,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德立人。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念,在对待优中后进学生时要能做到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对待,不搞两极分化,在班级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要重视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他们的长处,凝聚他们成功的信心,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高中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来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的眼光来教育学生、看待学生,促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学习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班主任要走下讲台,发挥主动性,向学生表示友善、平等的态度。可以以课堂上的问题做沟通的纽带,在交流中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并顺势给学生做思想的熏陶,围绕着学习展开话题,帮助他们认清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世界观。注重营造班级中的亲和力,将德育工作做得切实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以各种轻松、娱乐的方式树立自己的“亲民”形象,消除学生内心的隔阂,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朋友关系,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能够更加拥护自己,从而配合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拓展德育途径,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些高中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中德育渗透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班主任不能以生为本,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也没有重视德育实施的方法,在德育渗透中方法不恰当,至使学生不接受;德育渗透工作只是重形式、轻过程,结果不理想,既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人力。德育工作的中心是学生,因此,德育工作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德育不仅是口头的施教,更要注重行动的熏陶。要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辅助德育工作的开展,以活动带动讲述,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但学生乐于参与,而且可以将德育于轻松有趣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样的德育比起单纯的说教,自然效果更佳。为此,笔者采取了在学生中开展“说一说”“看一看”“走一走”等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历史性建筑、走访孤寡老人、采访有影响的人物、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会志愿活动等等,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开阔视野,贴近社会,体验生活,随后开展总结感悟活动,以实践教育实现自我教育。这种方式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会起到深远的启发、教育作用,使他们在今后能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品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另外,笔者还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进行音乐、绘画欣赏等等,拓宽学生的涉猎面,激发他们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特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学习课本以外更富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熏陶,以这种形式使得师生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形成了融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长足发展。

四、扩展德育实效,强化学生抗挫能力。

高中生的抗挫折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他们心理比较脆弱,承受能力有限。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可以通过德育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抗挫能力。挫折无疑是对高中学生的意志的考验,德育正好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更好地对待挫折。高中时期,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开始快速向成熟方向发展。挫折是学生能力成熟的“催化剂”,能够使人的意志得到更全面的锻炼。抗挫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面对突发情况时有足够的自信心,以淡然的态度客观面对。为此,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围绕“挫折”这一主题,讲述励志故事,讲述抗挫实例,在故事中吸取教训,受到启发,从思想上进行升华教育,从思想上影响行动,实现自身能力的加强。班主任在实施这一活动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使学生冷静地面对自己的缺点,教育学生乐观积极,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挫折,不至于走向思维误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总之,德育工作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进行德育渗透要学会从细节抓起,把握好各个环节,避免出现漏洞。要做好德育工作,班主任就应该切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拓展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实效,真正让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开展,才能结出丰硕的德育果实。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一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鹿泉市选用的河大版初中语文教材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沁园春〃雪》、《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拿第三单元来说,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亲情,尤其是父母之爱。在教学中,我针对现在的孩子们物质丰富,但不知满足,不懂回报的特点,在教学之中。注重对他们亲情的教育。努力让孩子们懂得父母的辛苦,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热爱他们。比如学《父亲的谜语》一课时,我告诉他们“有人说,母爱象涓涓的溪流,温柔和缓,让我们在她的温柔呵护中尽享爱的阳光;父爱象稳健的大山,沉着厚重,让我们在威严中感受如火的热烈。但这一切需要我们尽心去体会,需要我们悉心去感知。也许你会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幽默,没有文中父亲的温和。但是你得到的爱同样是百分之百,如果你能看到你的父亲的辛劳。”同样,在讲授《我的母亲》一文时,我对课文的情节讲授比较粗略,却对母子亲情做了大量的歌颂,同时在授课中放起音乐,我播放的是阎维文歌颂母亲的那首歌,当舒缓的音乐响起,当“你入学的花书包有人给你拿”的句子传入心灵,有许多孩子默默低下头。也有一些女孩子悄悄落泪。我想:在孩子们一味的比吃比穿比零花钱的时候,让他们感受一次心灵爱的教育,是多么的及时,多么的必要啊。总之,我认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学生既要学习一技之长,更该深造道德,让中华民族的精神源远流长!

二、美德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是很好的文本。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又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接触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多,使学生容易形成孤僻、个性、自私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德育教育的篇章。《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合欢树》是作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与生命顽强拼搏的写照。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积极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教材中还有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

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和学生自我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思考,增强自我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鹿泉市铜冶镇一中王彦静。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二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选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讲究德育时分寸的适度,在备课时设计好德育教育的环节。

俗话说“人无圆涣,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在应试教育中教育者只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导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落后,出现一些社会问题。语文课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样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

一、从字、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1、识字。

在教学中抓住字词教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字词和渗透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设计一些层次性很强的系列问题:先,弄清基本意思,又感悟到字、词的深刻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如学教学“碴”字,有个同学编了个字谜,一个人拿石头砸警察。我首先表扬他善于动脑,然后引导大家评论,这样做对不对?把认字与育人联系起来。

2、写字。

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在写字教学中,如果把写字同育人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教学“爽”、“寞”二字,同是一个“大”字,“爽”字的“大”要写得舒展,“寞”中的“大”要适当收缩。从中懂得做人也要个人服从集体,不能有个人主义。再如“轰”字,同是“又”字,但第一个“又”中“捺”要变成“点”,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中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不懂谦让会影响团结,甚至会影响集体的荣誉。知道了集体生活中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应多想想他人、集体的需要。

参加比赛时,同学们积极都很高,但名额有限,怎么办呢?我就举了一个例子。如“王”字,虽然都是横,但有长短之分,主副之分,如果都把它写成一般长,字就不好看。适时教育学生,虽然分工不同,但作用都很大,需要互相配合,班级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从多媒体优势入手,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儿童感受到纯洁、善良、真实的形象时,心中便会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和兴奋,这将有助于他们道德完善,情趣的陶冶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电教手段以它独特的优美画面,悦耳的音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作品内在美及主动学习的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三、从有感情朗读入手,体会文章中心。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学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口诵心悟的过程,就是运用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技巧,还要多读多想,潜心阅读,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意味。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

四、从写话训练入手,培养良好品质。

在“十一”期间,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过节的活动内容写在日记本上,到校后一评,看谁过得最有意义。有学生记叙了他们在节假日期间是如何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自己劳动后的感受。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五、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良好习惯。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三

班主任是学校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主体,同时还肩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初中生是学生青春期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思想养成的重要阶段,学生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加以引导,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的德育教育作用,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班主任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很多时候胜似父母的教育,因此,班主任工作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多益处。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会特别注重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班级德育工作无处不在,班主任如何把握和实施是关键。

1.注重班级管理中细节渗透德育。

班主任要从学生的一举一动抓起,从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入手,去帮助和引导学生。班级德育要改变的是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不可能立竿见影,班级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班主任老师可能苦口婆心,声情并茂地去给学生讲道理,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者学生已经有了进步,可不久又重蹈覆辙,出现反复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效果不佳时,要不愠不火,坦然接受。不能奢望在学生心田上撒一次种子,洒几次汗水就能收获成长的果实。许多受益一辈子的东西是在学校生活中播种的,但往往来不及开花结果,学生就已经离开了,我们要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去尝试新的方法,寻找新的突破口。而不能对学生轻言放弃,放任自流。

2.加强班主任的自身道德修养。

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想、意识都在不断的改变,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班主任老师也要学会和学生交谈。可以利用谈网络游戏、谈明星、谈球赛、微信聊天、谈奇闻异事、谈与父母之间的叛逆心理等等。这样会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会认为老师离自己很近。班主任老师深厚的知识阅历,会给学生产生一种崇拜的心理。因此,学生会崇拜班主任老师,对班主任的话言听计从。学生也会自然地和老师沟通,把老师当做最信赖的朋友。一个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一定要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关爱献给学生,充分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动态,尊重和理解学生。

3.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如果班主任老师做到身先士卒一次,远比在班上讲十遍有效。看到学生在打扫清洁中有几处没有打扫干净,班主任经常拿起扫帚把不干净的地方打扫干净;讲台上很乱,班主任一声不响地把讲台整理整齐;地上有废纸,班主任亲自拾起来扔进垃圾桶等等。

班主任是学生的楷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影响和感染着每一个学生。班主任良好的语言、优雅的行为激励着学生,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平常班级管理中,希望学生语言文明,班主任自己首先要做到。在班级中随时说:您好!再见!对不起等礼貌语言。言教永远比不过身教,学生是看你的行动,不是听你的指挥。班主任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无穷的。

4.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晓之以理。

古语讲得好:“读书事小,明理事大。”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w生的楷模,学生心灵的崇拜者。班主任要明白:教育学生成人远比成才更重要的道理。所以既要教学生做学问,更要让学生修身明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他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助人为乐、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等。但学生往往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表现漠然。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会心存感激。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也必然会倾力相助。如果你总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你遭遇困难时,别人也会袖手旁观,甚至会幸灾乐祸。所以帮助别人表面上看孤立地看是吃亏,实际上是间接地帮助自己。这样对学生讲清道理,晓之以利害,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会心甘情愿地按照道德行事。

5.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交知心朋友。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实际,有的放矢,看准时机击中要害。要避免盲目发表意见,讲得过多、过频。天下的道理很多,但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吸收那么多东西,在这一点上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教师的讲解要简洁明了、中肯、深刻而富于哲理,对学生成长有深远意义。绝不是班主任说得越多学生受益越多。班主任还要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因为单一的说教会让学生疲沓厌倦,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我们可以采用看影视作品、读名人传记、举行演讲会辩论会、有奖征文等诸多更加直观感性、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明是非、辨善恶、懂美丑。

许多教师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认为只要成绩好就一好遮百丑。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学生自私冷漠、娇气任性、爱慕虚荣、缺乏正义感和责任心。加强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是切实抓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总之,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农村中学来说更是应该加强,但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让学生厌烦,要提高渗透的隐蔽性,注重渗透的灵活性。只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多渗透德育教育,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接受能力,必然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四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项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廉耻观。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德育渗透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园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

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读”的环节。ppt上打出四组词语:。

第一组:洋溢允许训斥拆除凝视火辣辣。

第二组: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

第三组:砌起围墙禁止入内大发脾气大声叱责。

第四组: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冰雪覆盖瑟瑟发抖。

课堂上同学们反复朗读(有点名读,有分组读,有男女生对读,有老师引读),由读正确、读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甚至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表情。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四组词语描写的是没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三组词语是反映巨人以前的态度。总之这些词语紧扣故事情节,学生在朗读中不仅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词汇量,还加深了对童话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为领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埋下了伏笔。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学承载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同时也承载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说”的环节,ppt上打出:荒凉的花园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巨人感到()。其实这个口头说话练习贯彻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初步的熏陶。

是啊,荒凉的花园没有了美丽的鲜花,没有了鸟儿的歌唱,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巨人感到非常孤独。巨人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句的表达方式、文本的写作特点,也要关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巨人拆除围墙后,花园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此时,我设计了一个“我会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巨人与孩子玩耍的情景,写一段话。

孩子们的想象力果真丰富:孩子们有的坐在巨人的大腿上,有的爬到巨人的肩膀上,有的在与巨人捉迷藏,还有的与巨人爷爷撒娇……“巨人爷爷,你以前好自私、好凶哦”“我的宝贝,从今以后,我好好待你们,你要天天陪我玩哟……”

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结尾写道:许多年过去了,巨人变得年迈体弱。他已无力再与孩子们嬉戏,只能坐在一把巨大的摇椅上,一边观看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他常说:“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童话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孩子们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深刻寓意也不言自明: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很多契机进行德育渗透,朗读感悟、品词析句、读写结合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美德就能如涓涓细流沁入孩子们的心田。古人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教师除了要教学作者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突出中朝两国人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共产国际主义情谊的,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互动。德育也如此。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五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廉耻观。

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语文课堂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德育渗透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案例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四年级上册第9课《巨人的园花》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巨人拥有一个美丽的花园,但当他看见孩子们在里面玩时很生气,把孩子们都赶了出去,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拒于墙外。从此,园里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他的自私换来了花园的寒冬。后来经一个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自己也获得了快乐和幸福。

课文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读”的环节。ppt上打出四组词语:。

第一组:洋溢允许训斥拆除凝视火辣辣。

第二组: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

第三组:砌起围墙禁止入内大发脾气大声叱责。

第四组: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冰雪覆盖瑟瑟发抖。

课堂上同学们反复朗读(有点名读,有分组读,有男女生对读,有老师引读),由读正确、读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甚至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表情。我们不难发现第二组词语描写的是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四组词语描写的是没有孩子的花园的景象,第三组词语是反映巨人以前的态度。总之这些词语紧扣故事情节,学生在朗读中不仅积累了语言,丰富了词汇量,还加深了对童话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为领悟文章揭示的道理埋下了伏笔。

二、在语言表达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学承载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任务,同时也承载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在讲《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我会说”的环节,ppt上打出:荒凉的花园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巨人感到()。其实这个口头说话练习贯彻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初步的熏陶。

是啊,荒凉的花园没有了美丽的鲜花,没有了鸟儿的歌唱,也没有了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巨人感到非常孤独。巨人终于醒悟:唤来寒冬的,是他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四、在读写结合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课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在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语句的表达方式、文本的写作特点,也要关注文章所蕴含的人文内涵。

巨人拆除围墙后,花园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此时,我设计了一个“我会写”的环节,让学生想象巨人与孩子玩耍的情景,写一段话。

孩子们的想象力果真丰富:孩子们有的坐在巨人的大腿上,有的爬到巨人的肩膀上,有的在与巨人捉迷藏,还有的与巨人爷爷撒娇……“巨人爷爷,你以前好自私、好凶哦”“我的宝贝,从今以后,我好好待你们,你要天天陪我玩哟……”

五、在总结升华中进行德育渗透。

王尔德在童话故事的结尾写道:许多年过去了,巨人变得年迈体弱。他已无力再与孩子们嬉戏,只能坐在一把巨大的摇椅上,一边观看孩子们玩游戏,一边欣赏着自己的花园。他常说:“我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但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

童话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孩子们对这篇童话故事的深刻寓意也不言自明: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共同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很多契机进行德育渗透,朗读感悟、品词析句、读写结合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美德就能如涓涓细流沁入孩子们的心田。古人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吧。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六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合理运用,善于把握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适时、恰当地渗透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品格。

一、善于挖掘新教材中的道德素材。

要想准确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道德素材,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知识结构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然后通过渗透、融合的办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中。

二、善于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1.寓品德教育于各种任务型活动之中新教材英语采用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任务型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这种教学模式以完成任务(活动)、解决问题为出发点,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任务型活动中,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组织各种游戏、比赛,渗透德育。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各种游戏和比赛。这时如能适时进行品德教育,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unit5thesilverscreen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让每个学生把自己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写下来,然后投入箱子中,接着每人抽取一张纸,阅读别人的问题,再写下自己的看法,帮助同学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通过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在学习unit7whatdoeshelooklike?时,笔者设计了猜名人的游戏。利用ppt从脚到头一点点地展示名人图片,让学生从衣着与体形进行猜测,学生猜得非常激烈,有猜姚明的,有猜周杰伦的,最后显示是“刘欢”。然后笔者告诉学生依据:heisheavy,nottallandnothandsome.buthesingsverywell.heisafamoussingingstarinchina.sodon’tjudgepeoplebytheirappearances!

三、善于把握课堂中的德育教育契机。

教材中固然有许多教育因素,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隐藏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契机,教师若能把握住这些契机,及时引导、教育,效果可能更佳。比如英语课课前五分钟,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要是充分利用好,就等于每天都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能使每天的五分钟变成学生感兴趣甚至充满期待的时间呢?经过仔细观察,笔者发现学生都挺爱表演,于是便想到了“英语才艺表演”。这个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能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还能适时渗透德育,一举三得。学生查找各种各样的英语节目,准备自己最拿手的才艺,忙得不亦乐乎。每天一人表演,形式多样,有唱英语歌的,声情并茂;有说英语绕口令的,舌头都不打结;有组织同学们做游戏的,引得全班兴趣盎然;有让同学猜谜的,有教同学们学谚语、俚语、名人名言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不知不觉中他们就接受了品德教育。在欣赏歌曲、诗歌,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积极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尊重他人,有利于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学习谚语、名人名言等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四、英语德育渗透的思考。

从事英语教学多年来,德育一直是笔者最为重视的一个内容。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有科学知识的文化人,而应该是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能力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要想使德育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就要求教师本人有良好的德育素养、扎实的文化功底、先进的教学理念、敏锐的洞察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教师还得坚持不断学习探索,不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刻苦钻研教材教法,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完善自我,以期走得更稳、更好、更远。

(作者单位: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教中心)。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七

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去充分体会志愿者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学生为感动时,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时代的今天,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呢?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当今的人类环境正在遭受着空前规模的破坏,现已成为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而学校首先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然后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后果,再联系实际,谈谈近两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作为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等这些不光采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但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

四、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人性等缺点。在教学中,应该让他们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

五、渗透责任感教育。

责任感是一个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学校的教育又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儿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不负责人的言行,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这种不良的言行杀在萌芽状态里。总之,语文学科聚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我们教师在传受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学校的德育工作定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分享到:0。

用心爱心专心1。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篇十八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很多。这是因为德育的内容是较为繁杂且丰富的,教师可以结合德育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处理,顺势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德育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要想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的品德,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审视自身,从自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言行举止与思想、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教师要多对自身的德行、修养进行锻炼和提高,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高贵的人格感染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牢记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以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膜拜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德育教材。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爱国情怀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如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朝鲜战场上炮弹横飞的战争场面,随后让学生自己去对课文进行阅读和鉴赏。经过品读,学生都对志愿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他们激情澎湃,内心中涌出一股为了国家和民族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随后,我对学生展开了进一步的启发: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这种精神还应该存在吗?我们应该利用什么样的行动去展示自己的爱国之心呢?学生议论纷纷,都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讲了出来,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也在讨论中得到了增强。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太强的集体观念,也对集体利益不太看重。因此,张秀平(河北省滦县响镇李兴庄中学063701)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摘要:很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是汉字知教师要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集体主义教育的渗透,使他们能够明白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如进行《斑羚飞渡》的教学时,学生都被斑羚那种为了集体利益而自愿赴死的行为所感动,他们明白了为了团队而牺牲的意义所在。随后,我又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都要为集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有些中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足,他们肆意挥霍自己的青春,罔顾生命,吸毒、轻生的状况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在学习《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我就在学习结束后召开了一个主题为“珍爱生命”的班会,教导学生珍惜自己现有的幸福生活,不要盲目攀比,将时间利用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虽然人生来都会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浪费生命,要发现生命过程的美好,做任何事都要三思后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现象已经成为人们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化问题。对此,我利用《喂,出来》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了环境污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且这些危害会导致哪些不可修复的后果。随后,我指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注意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维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蓝天、绿地和丰富的水源。

“诚信”对于古往今来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立世之本,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和美德,是我们能够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人无信而不立”,如果缺乏诚信,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形态可能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甚至会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危害。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于是,我就利用《信客》的学习契机,努力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信客》中,主人公是一个诚信无私的人,他不仅任劳任怨,还非常的善良、正直,很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新的时代,诚信仍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高尚品质,中学生肩负着祖国兴旺的责任,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诚信意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将“行必信,行必果”作为自己的。

座右铭。

并终身奉行这种精神。

在人的前进过程中,有理想才会有奋发向上的目标,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动力会为学生带来无尽的力量,激励他们积极投入学习和日后的工作中。当前,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目标,他们的内心十分空虚,也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很迷茫,对待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时常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庸庸碌碌地过着每一天。为了改变学生的现状,我们就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渗透。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就让学生重点体会贝多芬为了自己热爱的钢琴事业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哪怕条件再困难也无法磨灭他的理想,最终他终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钢琴家。在学习中,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受到了良好的理想教育,他们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定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544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