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我们经历的一段时期进行梳理和总结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在写一篇完美的总结时,我们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一
1教育模式相对落后。虽然我国已经实施素质教育很多年了,但实际上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当前虽然大多数的小学教师及领导都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而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有效办法。所以他们都想从学生的素质教育抓起。但到现在,很多的学校只有口号却没有具体的实施。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法,所以导致各学校的教师及领导无法进行实施操作。大部分的学校的素质教育只能摸索进行;而没有考核的标准,便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这些现状导致了,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本来就不被重视的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在我国的实施时间之长早已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未脱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仍没有得到大多数的人所认可。
2经济发展水平的地方差异导致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改革开放的政策是从沿海往内地发展,先富带动后富,从而导致了我国各地方的发展极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相对密集,经济发达,民族相对单一,各种教育基础设备完善,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地形多样复杂,而且民族复杂,所以导致了教育发展的落后,在我国的贫困人口2500万人中,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发展西部地区的教育也变得势在必得。
3家庭教育跟不上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和隐患。从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家庭成员的结构跟七十年代相比,独生子女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并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的孩子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导致生活中不能自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父母的教育,而不在于孩子自身。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法否认的,但爱表达方式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就不得不考虑。同时还有许多的问题也不可忽略,例如父母双亲高节奏的工作习惯,与孩子缺少交流引起的自闭症;或以金钱、物质利益来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和上进心。这些都可能为以后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不安全的生活陷患。
4社会发展变化导致的许多不良习惯和作风,对学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开放导致了许多的观念缺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事业也是日益的国际化,过去的生活习惯受到许多的挑战,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种思想观念不断地涌入我国,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也进入了中国,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对社会发展中的存在的美学辨别能力和价值观念不明确,如果教师和家长不以正确的引导,那么在学校中的许多的消极影响因素,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世。
1积极探讨小学教育未来的出路,加强理论创新。当前我国各个领域都在天翻地覆的改变着,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产业的基础,其发展的形式需要跟上时代变换的步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加强小学教育的理论性建设、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并适应学校教育发展的道路,开创小学教育新的实践。
2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加之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各地都存在差异,具发展不平衡,如果全国各地的基层教育都在同一个条框内活动,执行同一个标准,那么对有些地方的教育活动来说岂不是"捆着绳子跳舞",而对有些地方的教育活动来说则是痴人说梦,天方夜潭。这是现实,现在许多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英语、计算机已经从小学开始学习了,而这些东西对西部地区的许许多多的学生来说,是多么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所以,各地区要制订适用本地区发展的教学目标和纲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样才能达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利用,和谐发展。
3正确对得国家、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将小学教育引向一条正确、健康的路。现在我国之所以严厉禁止学校乱收费问题,正说明了现在的我国的教育系统中还存许多的不足需要我们解决,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问题的重视,而不应该避开问题,在国家、社会舆论的监督下,逐一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使问题公开面对。
4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掌握好学生具体情况和状态。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模式的同时也需要与学生的家长进行密切联系和配合。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小学生入学普遍提前,很多地方的小学生出现了早熟的现象,加上现代社会的复杂多样的变化,从而导致城市中的许多小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社会快速发展负面影响的受害者。目前的一些城市中,下岗职工子女,进城务工的子女在接受教育时存在很多的客观方面的差异而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现代高节奏的城市生活现状,使很多许多父母没有时间关心和照顾子女,导致了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痴迷于街头地摊上的低级粗俗的知识,如各类色情、暴力的小说和一些卡通动画等。很多小学生因为没人关心患有一定程度的自闭症等心理疾病,这些为孩子以后步入社会埋下了极为严重的隐患。
我国的小学教育当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我们全民族,会社会来共同的关注,共同的改变,面对问题的现状,针对当前的问题进行改革,处理,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逐步完善教学体制。用长远的打算来进行完善,从而使之这一关系着国家未来命运和民族高兴使命的伟大工程能够顺利地完成。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二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以及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等方式,改善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够从枯燥的课本中解放出来,灵活学习物理,感受物理的丰富魅力。有效的教学指导能够使老师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教师可以基于实际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教学指导,为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学们,为什么老师拿着一根粉笔,当放下粉笔的时候,它会自由落体呢?”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发言。教师还可以通过“同学们,生活中哪些现象还具有相同的特点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基于生活明确万有引力定律的特点,并且通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同探究其中的奥秘”等话语引导学生进入到物理学习过程中。
2.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物理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学科,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物理实验,在深入探究物理奥秘的同时,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能力。比如,指导学生学习《摩擦力》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则可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将2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学生之间需要分工明确,在试验中探究摩擦力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设计摩擦力实验”的任务,学生需要基于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摩擦力的理解情况,设计有关的物理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指导方式能够展现出学生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够彰显出学生独特的思维模式与创新思维,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2.3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
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模型展示出来,甚至可以利用动态的视频以及模拟软件等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的获取物理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平抛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幻灯片等现代信息技术软件,指导学生一同观看平抛物体动画过程。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平抛运动的轨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客观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粉笔模拟平抛的轨迹,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能力,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
3结语。
高中物理教育需要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加以创新,教师可以通过贴近生活实际,调动学生探究兴趣;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思维以及引入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有效互动等方式,为高中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与物理学习的价值,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春凤,郭玉英.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现状与建议———基于对一线教师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03(12):45-49.
[2]杨世玲,章勇,杨通锦.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策思考———基于黔东南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1,03(23):35-37.
[3]王珍发,郭继成.给学生一个多维的物理世界———知识立体化与高中物理教学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21):148-150.
[4]申颖.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才智,2013,32(12):124.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三
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一期间对学生没有进行良好的引导,会导致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将面对更大的困难。比如,学生个人素养很难得到提升,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团队协作能力等,甚至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将成为问题。小学教育必须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对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缺乏先进管理理念管理。
理念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管理工作的指南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许多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没有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经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没有与先进理念的结合,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无法从传统的思想中跳跃出来。先进的理念认识不足,从而增加了管理改革的难点。
(二)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求。
在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是当前的重点,要求教师要有多方面的、专业性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而现实是,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教学能力,专业的素质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小学教育实际需要和现状,实际中存在了懒惰、懈怠等不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导致效率低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
(三)教学模式需要改进。
尽管我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教育有明显的改善,可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还是对我国教育有非常明显的影响。老师在教学的流程中比较多的关心的还是学生的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基础,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及道德水平,合理的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提出个人的观点。学校应该为教师的建设提供机会,切实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二)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对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不断提升,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同时要求教师要对传统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完善,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融入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之前,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学生个性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方案,对其实现有效管理。此外,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不能只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教师要全面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对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加以重视。同时,教学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汇总找出自身学习的缺陷,采用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加强师生德育教育。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基础。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对师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聘请一些的与专家进校为学生和教师进行对于知识讲座,这样可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有助于解答师生之间经常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合理使用学校的资源,利用学校广播站和宣传栏,向师生宣传一些德育方面的知识,争取提升师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教育人才为目的,将教学管理和德育进行结合,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完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系统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以促进小学教育管理创新,必须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关进制度的“笼子”,不仅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执行效果。这就要求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不能适应当前的“新课程”的管理制度进行清理,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按照教育教学目标管理,制定新的教育管理制度,更与“新课程要求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除了完善的管理系统,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这方面的“执行”制度,除了增加激励措施,最重要的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师资队伍管理、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并能在教学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小学教育管理进入一个更加良性的发展轨道。
(五)课堂要多元互动。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老师一味的进行讲课,学生听讲,老师在教室里是演讲者,学生是听众,导致师生互动缺乏双向交流,不利于构建和谐课堂,甚至会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浪费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小学教育背景下的?n堂教学应该提倡学生参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明确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的引导,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实施现状,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讨论解决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做良师益友,必须是好朋友,与学生一起交流合作,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意识到,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是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把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教育中身心获得健康全面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小学教育教学的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有着只管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解决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小学教育者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家校联合的作用,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中问题解决的主要对策。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四
随着教育逐渐改革,对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学氛围不浓厚、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有限,导致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为了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在本文中对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前言:
民族地区小学教学与城市小学教学水平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不同,对于小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同。伴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民族学生的人才培养,为实现统一化的小学文化教育提供平台。针对教育模式差异化小学教育,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是目前教育体制中的难题。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五
[摘要]有效教学强调效率、效果以及效益,这对于当今教育理念陈旧、教学内容孤立以及教学评价片面的农村小学教育而言,无疑是一种触动。
其倡导的“先学后教”、“先教后学”以及“学教生成”的理论精华,为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现时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关键词]有效教学;农村;小学教育。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有关解释,大家对“有效”一词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上。
换句话说,“有效果”在教学中,主要是指学生取得的进步或发展。
关于教学有效性,有学者认为应该包括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这在注重教育实效性的今天,有着重大的意义。
教学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在活动过程中是不是尽量节约成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以及教学目的的“准确性(即是否是受教育对象真正需要的),都应该成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总结起来,就是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它着力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为归宿。[1]。
这对于当今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理论探索空间。
其概念本身所涵盖的对教育目的的体现、对教学成本的珍惜以及对教学目的的有效把握,对于解决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以往关于“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教育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学校布局管理等这些宏观方面的内容加以把握,较少注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本身。
这造成了大家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不利于其更好更快的进行完善和提高。
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存在的困境,我们用较为微观的视角来进行审视,希望能够有所发现。
1、教学理念陈旧。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制约着农村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与陈旧,并由此导致教学方式和方法长期得不到改进。
其中大部分的教师仍然坚持“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2]这背后隐藏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显而易见。
大多数农村教师仍然认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居于中心地位。
“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师知识权威的思想不容置疑,也无需置疑。
这直接导致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师的“不容置疑”之中大打折扣,甚至被完全扼杀掉。
教师这种“掰开揉碎”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理念和由此所支配的教学行为,不仅没有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还阻碍了学生自行探索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主动运用于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和自觉性的发展。
目前,由于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陈旧教学理念带来的困扰,使得农村小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水平也相对落后于城市及乡镇小学。
2、教学内容孤立。
由于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导致教师所教授内容多局限于书本,既脱离生活实际,又缺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教授内容彼此孤立,旧知识的掌握不能很好地促进新知识的理解,新知识的学习无益于旧知识的巩固,久而久之,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匮乏,导致了学生厌学、家长无视学校教育的局面。
虽然在目前的发展状况之中,存在政府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等一系列宏观领域的问题,但是,作为践行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一线教师,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教育中,单纯讲授书本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巩固知识的现象还屡屡存在,这既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教育准备的欠缺,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3、教学评价片面。
由于旧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现象长期存在,社会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标准。
而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标准又是以分数的优良中差来考核绩效。
这些压力,没能在教师这里得到适当的缓解和转化,原封不动的施加在学生身上。
于是,很多农村小学仍然是“以分数论英雄”。
这种单一而片面的评价方式,无论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作用。
1、先学后教,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习惯了“照本宣科”,学生也习惯了“照葫芦画瓢”,这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中,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农村小学教育必须吸取经验教训,从优秀的教育理念中借鉴其精华。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有着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和热情,“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将学生真正引领进知识的海洋。
只要学生真正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兴趣,对学习和探索感兴趣,一些外在的对学习造成影响的客观因素便不能成为影响农村教学效率的重大问题,农村的小学教育也便真正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2、先教后学,注重知识的联络沟通。
有效教学中所说的“先教后学”,并非农村小学教师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它是强调联系和发展的。
有效教学启示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修正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刻板方式和授课内容,应把教师的教看作学生的学的积淀和导引。
要用“教”来引导学生主动将之前学过和之后即将学习的内容贯穿起来,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与实际生活直接经验联系起来。
这里的“先教后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比起来,难度要大得多,这需要置身于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促进自身对教育教学的领悟,并最终形成自己引导帮助学生的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1]周子游,张莹.有效教学与“教学都是有效的”——论有效教学概念的科学性特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2]张硕.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3)。
[3]潘超有效教学概念重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1(3)。
[4]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7)。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六
随着教育逐渐改革,对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学氛围不浓厚、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有限,导致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为了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在本文中对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民族地区小学教学与城市小学教学水平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不同,对于小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同。伴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民族学生的人才培养,为实现统一化的小学文化教育提供平台。针对教育模式差异化小学教育,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是目前教育体制中的难题。
1、学生学习基础差。
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教育教学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而影响着教育水平差异化的原因是教育环境、教学经济、教学设施方面的差异性,我国少数民族地域教育水平与汉族学校教育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小学教育是教育体制中的重点阶段,教育水平较差导致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在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的学习上,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处于弱势位置。基于这样的学习基础,为民族地区小学生教学带来阻碍[1]。
2、教学资料应用缺乏精细化,多媒体优势难以被挖掘。
伴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上的应用,为实现现代化教育带来诸多的益处。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教学条件上的差异性,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不到位,存在着教学资料应用缺乏精细化处理,多媒体优势难以被挖掘的问题。多媒体自身有很多优势,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去主动挖掘其优势,与实际较相互结合,才能够达到比较好效果。很多小学教室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多媒体教学培训。在进行教学课件制作中也是照本宣科,更有甚者,为了方便,在网上直接下载教学课件复制到实际课件中,这样的方式使得多媒体下的课件制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3、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民族地区在实际教学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民族特色,现代化的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不但要与时俱进,还需要保留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优势。以生为本,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目前,民族地区小学教育难以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导致这样的问题原因就是教育教学行政化。教育教学行政化严重的阻碍了学校教学管理的人本教育发展。学生活动方面的事只由行政部门来主管,而教学科研人员不能插足管理[2]。
由于少数民族地处我国偏远地区,在教学水平上比较落后,使得学生在接受英语、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中比较吃力,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关注到学生学习基础差的问题。在进行教学改革环节中,需要以夯实基础教学为主,辅助以创新的拓展教学。
在民族地区小学教学中进行基础教学,首先需要加强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精细化处理课堂教学,不能以进度定义教学成果,狠抓学生的学习基础。由于民族地区小学教学设备的匮乏,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因此,改革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实际的教学实验模拟真实场景。在实际教学中增加的情境教学模式,以特殊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其次,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观学习的机会,实现学生在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3]。
多媒体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似,都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微课是科技信息下最为典型的教学方式之一,在信息技术下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借助微课,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概念,以小视频的方式推送给学生。在学生课后、睡前不同时间,都能够针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复习,既有针对性,又实现高效的数学知识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微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同时学生可以针对学习中的疑惑点向教师提问,教师在线上为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了教学时效性问题。当然,在微课的视频制作中,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视频的制作既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要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着很多优势,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才华横溢。那么在对民族地区小学教学改革中,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来,以生活性的体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基于文化背景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xx小学六一儿童节活动中开展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通过校园活动,发挥出少数民族学生在歌唱、舞蹈方面的优势,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乐观、积极的心态,而这些心态对于学生以后成长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的民族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民族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促进民族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对策。少数民族地域的教育因受到环境、位置以及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与汉族学校教育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资料粗糙,多媒体优势难以被挖掘,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难以重视到学生的优势。注重基础教学,提升学生基础、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教学理念,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误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小学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小学教育改革,切实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与质量,是教育者当前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1、小学教育的现状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接下俩笔者将从宏观与微观两大方面综合分析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无论是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的出台,还是免除学杂费的相关政策,都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地区的九年义务制教育却无法得到落实,部分学校也仍然存在乱收学杂费的现象。从微观层面来看,则主要体现在小学教育本身的缺陷与不足,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单一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德育教育,造成了学生成长的不全面。
2、时代发展对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与时代要求逐渐相背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教育必须及时进行改革与调整才能与时代相适应,也才能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新时代意味着会出现新的情况与新的事物,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的广泛应用也显示出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滞后性。除此之外,时代发展意味着知识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也应该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3、教育发展规律对改革的要求。
事物发展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而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小学教育中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变革旧事物中不相适应的成分才能催生新事物,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传统教育模式之下的小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必将被新的教育模式所代替。综上所述,对小学教育的改革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1、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其综合素养对于教育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的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都有待提升,一方面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准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匮乏,这些都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背离。教师教育理念的滞后性体现在对素质教育理念认识不够充分,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从而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则是由于教师本身并未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甚少,知识体系也没有得以更新。
2、教育经费及教育资源的匮乏。
当前我国对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资金的投入也进行了大幅的增加,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不同地区教育投资差距拉大。对于经济发展本身比较落后的地区,对教育的投资也非常有限,难以为小学教育的全面改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甚至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性教育设施都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教育的发展。教育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当地的财政水平,多数的资金仅用于教师工资的发放,用于对教育设施的完善以及教学环境的改善的情况则较少。
3、素质教学的理念尚未落实。
小学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于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当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解读都有所偏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学生走弯路,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填鸭式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主导也使得素质教育的理念难以落实。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单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则与之一理念相违背。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之下,学生的德育水平、实践能力都得不到完善。
1、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
小学教育改革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做学生知识学习的引领者,更要成为学生德育水平与综合素养提升的导师。因此,教师自身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也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奖惩机制,通过对教师福利的提升,让教师能够在学校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与培养学生中,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推进小学教育改革。
2、加大对小学教育的资金投入。
教育资金的投入是推进教育改革的物质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政府必须重视教育,并通过教育专项资金来对小学教育改革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教育资金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教师的绩效工资以及教学设备,如运动场馆、实验室、计算机以及音乐、美术等课程材料等方面。
3、重视对学生的素质化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首先体现在教学课程的设置方面,通过设置一些多元化的更具开放性、个性的示范课、展示课以及公开课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主导性地位,更加注重师生之间良性互动氛围的构建,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自主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更加适合的环境。
综上所述,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本质也集中体现为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更新教学设备等都是小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八
摘要:在初中德育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德育教育如春风化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论述在初中德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同仁共同分享。
关键词:初中德育;情感;感恩。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和精神力量的核心与内涵,没有了情感,道德便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所以,在德育中,我们教师不光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一、发挥教师的师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他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因此,教师只有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行,才能使学生信服,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姿态和情感授课,将自己的.爱心和热情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以赏识的眼光不断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其有机会绽放独特的光芒。同时在教学之余,教师也应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广泛涉猎各种经典书籍,这样才能以丰富的学识和崇高的人格感染学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巧妙提问,引发情感共鸣。
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依靠教材给学生灌输一些德育理论和概念,学生没有兴趣,收效也甚微。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和叛逆时期,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烦恼和困难。如果教师善于将枯燥的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并抓住学习内容与学生思想的连接点,进行巧妙的引导和提问,便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敞开心扉,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所谓“投之以礼,报之以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质,让学生知道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祖国。具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口述或是利用多媒体播放的形式,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感人的故事,使学生深受感动,真切体会,从而点拨学生识恩,知恩。也可以通过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方式,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启发学生知恩,感恩。还可以组织一些如感恩演讲、感恩征文等活动,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激发其感恩情怀。
参考文献:
[1]宋淑红。有效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作用[j]。新课程学习,2011(05)。
[2]宋春光。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3(04)。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九
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教育教学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而影响着教育水平差异化的原因是教育环境、教学经济、教学设施方面的差异性,我国少数民族地域教育水平与汉族学校教育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小学教育是教育体制中的重点阶段,教育水平较差导致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在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的学习上,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处于弱势位置。基于这样的学习基础,为民族地区小学生教学带来阻碍[1]。
1.2教学资料应用缺乏精细化,多媒体优势难以被挖掘。
伴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上的应用,为实现现代化教育带来诸多的益处。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教学条件上的差异性,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不到位,存在着教学资料应用缺乏精细化处理,多媒体优势难以被挖掘的问题。多媒体自身有很多优势,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去主动挖掘其优势,与实际较相互结合,才能够达到比较好效果。很多小学教室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多媒体教学培训。在进行教学课件制作中也是照本宣科,更有甚者,为了方便,在网上直接下载教学课件复制到实际课件中,这样的方式使得多媒体下的课件制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1.3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
民族地区在实际教学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民族特色,现代化的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不但要与时俱进,还需要保留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优势。以生为本,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目前,民族地区小学教育难以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导致这样的问题原因就是教育教学行政化。教育教学行政化严重的阻碍了学校教学管理的人本教育发展。学生活动方面的事只由行政部门来主管,而教学科研人员不能插足管理[2]。
2.1注重基础教学,提升学生基础。
由于少数民族地处我国偏远地区,在教学水平上比较落后,使得学生在接受英语、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中比较吃力,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关注到学生学习基础差的问题。在进行教学改革环节中,需要以夯实基础教学为主,辅助以创新的拓展教学。
在民族地区小学教学中进行基础教学,首先需要加强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精细化处理课堂教学,不能以进度定义教学成果,狠抓学生的学习基础。由于民族地区小学教学设备的匮乏,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因此,改革民族地区小学教育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实际的教学实验模拟真实场景。在实际教学中增加的情境教学模式,以特殊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其次,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观学习的机会,实现学生在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3]。
2.2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教学理念。
多媒体视域下的微课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相似,都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微课是科技信息下最为典型的教学方式之一,在信息技术下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借助微课,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概念,以小视频的方式推送给学生。在学生课后、睡前不同时间,都能够针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复习,既有针对性,又实现高效的数学知识学习。最主要的就是微课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同时学生可以针对学习中的疑惑点向教师提问,教师在线上为学生进行指导,解决了教学时效性问题。当然,在微课的视频制作中,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视频的制作既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也要起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2.3小学教学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着很多优势,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才华横溢。那么在对民族地区小学教学改革中,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来,以生活性的体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基于文化背景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xx小学六一儿童节活动中开展校园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活动,通过校园活动,发挥出少数民族学生在歌唱、舞蹈方面的优势,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乐观、积极的心态,而这些心态对于学生以后成长都有着极大的帮助[4]。
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的民族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针对民族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促进民族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对策。少数民族地域的教育因受到环境、位置以及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与汉族学校教育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资料粗糙,多媒体优势难以被挖掘,同时在实际教学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难以重视到学生的优势。注重基础教学,提升学生基础、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教学理念,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十
随着我国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在这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取得比较好的竞争优势,这是乡村旅游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何吸引消费者、如何创造并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还有那些需求未被满足等,这同时也是乡村旅游产品要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企业应从营销模式的角度来考虑解决方法。
长期以来,旅游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只仅仅是交通工具、景点、文化方面的变化,消费者只是被动的接受旅游服务,而且对旅游产品的信任度也逐渐降低,因此就出现了“看景不如听景好”的俗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因为消费者在享受旅游服务的时候只是走马观花,实质性的体验活动很少,因此感触不深。这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产品本身的局限性问题,如旅游产品是受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等;另一方面是旅游服务者的营销理念问题,单纯强调数量而忽视质量。在乡村旅游这个旅游产品中,产品本身所受的`局限性不多,影响消费者需求和旅游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经营者的营销理念。因此,在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过程中,应强调消费者的体验活动,以体验来衡量服务的质量优劣,提高消费者的感触度。这就要求乡村旅游的提供者树立体验营销观念,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消费者有一种身在其中并难以忘怀的体验。
二、发掘特色体验产品,创造需求,创造市场。
消费者要选择一种产品时,主要强调这种产品能给自己带来的效用的大小。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时,消费者会考虑的是乡村的休闲的氛围、纯朴的民风、独特的生活方式以及世外桃源般的居住环境。但是消费者并不一定十分了解各地乡村旅游的真实情况。所以,乡村旅游产品要突出自身的特色,避免和一般旅游产品雷同。具体而言,乡村旅游中应强调特色体验活动,根据当地的特色环境和人文条件创造出特色体验产品,创造出适合消费者的特色需求。如在蔬菜生产区可提供蔬菜的种植和采摘活动、在水果生产地可提供果园内采摘销售活动、在山区可提供登山活动等。这一些活动都可以以乡村旅游产品中的一个产品类别出现,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可提供有区别的产品,在条件允许下可以提供“全面客户体验”,让每一个消费者度能有亲身体验的机会,如手工磨面、手工造纸、手工染坊等。这样,消费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会更多地考虑到乡村旅游体验的特色,考虑到特色体验给自己带来的可感知的价值。同时这种体验也会随着消费者的购后行为而给经营者带来良好的口碑效应,使乡村旅游的市场逐渐扩大。
三、筹划、举办展示产品体验的活动,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在乡村旅游的消费中,消费者要考虑自己的体验价值的大小,而这种价值的大小必须要通过一定的体验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乡村旅游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就必须把特色体验产品以某种活动或某种展示的方式表现出来,鼓励消费者参与、引导消费需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风土人情、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活动产生的效果的好坏等问题,而且要特别强调消费者在活动中会得到什么样的体验、消费者的需求是否被满足等。如湖南常熟虞山林场举办的杨梅节,它把对林场的观光和杨梅的采摘、品尝结合到一块,让消费者在观光的同时体验到采摘的乐趣,在体验中消费,在购买中得到乐趣。通过这样的活动,消费者得到的不仅是采摘到的杨梅,更多的是采摘、品尝时的体验,杨梅就是消费者可回忆的田园风光的典型物品,一旦消费者看到杨梅,很可能就会想到林场,会考虑到到林场去旅游,这样消费者的需求就被有效的引导起来。通过筹划、举办特色体验活动,使乡村旅游产品在体验中被消费,在消费中使消费者得到乐趣,使市场得以开拓,消费需求得到提高。
四、在体验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在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中,强调比较多的是消费者的体验,但提供这种体验的却是服务人员,而一般情况下这种服务人员应该是农民,这样才能体现乡土本色。然而在现实情况下,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这就导致服务质量不稳定。因此,在实际的体验活动的提供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要逐步增强服务人员的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服务理念,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旅游中应用体验营销模式,可以使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很好地体现,使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使消费者得到休闲娱乐的体验、难以忘怀的体验。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十一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通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成长。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让我来分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
又如我在银川听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
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六)、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十二
摘要: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如何充分调动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根据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小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与相应的对策。
学校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小学教育作为人生的奠基教育,是对孩子的未来,甚至国家的未来最有影响的教育,同时也是最难实施的教育。
因此,国家一直都对小学教育的管理给予高度重视,并不断地在探索和改进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我国小学整体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但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教育工作实践中,认为小学教育仍存在诸多管理方面的困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管理效率,这是值得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未能从根本上转变。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课程的理念、发展的理念、评价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但由于多年的定式思维影响,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成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使得前瞻的教学理念并没有真正抵达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心灵,使得“课堂生成”“师生平等对话”“课程整合”等只是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笔下的一个名词。
教师仍然遵从管理者既定的大纲要求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并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缺少人文关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下,造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师和学生都只是被动地传授或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表现为教师为了学生取得考试的好成绩而让学生死记硬背考点,而不是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真正掌握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或者学生只是把学习作为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而丝毫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不知道学习的乐趣和目的所在;或者教师为了学生能在文化课上取得好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培养,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2.忽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脱离课程评价的核心。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课程的评价往往只是结果的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主要表现在:(1)未对课程评价进行系统的规划,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2)过度关注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轻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锻炼;(3)评价的主体限于同行、专家、领导等,忽略了教学本身最重要的角色――学生,其实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度和课堂知识的感受度才是课程评价的意义所在。
3.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角色。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
而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相对其他教育阶段较低,并且相互交流、培训的机会较少,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仍未更新,仍坚持“成绩决定一切”的错误观念,批评学生多、鼓励学生少,在学生面前树立的不是和蔼可亲而是敬畏的形象,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并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和扭曲的心理。
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呈现出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教育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
部分实行包班上课的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再加上家庭的负担,使得教师超负荷运转,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更谈不上从事学习和教研活动。
4.学校与家长之间信息不对称。
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许多家长,好像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以是教育的主要部分,而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学校。
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闻不问,而只是一味地拿期中或期末成绩来评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部分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时,也只是拿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直接屏蔽了孩子在学校其他方面的表现,而家长也未及时地将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通知教师,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帮助孩子,这些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并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1.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改变单一的评价制度。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
以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是造成教师缺乏创新和人文关怀、学生缺乏学习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直接原因。
教育行政部门应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用应试教育评价模式去评价校长、评价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以分数的高低、升学率的高低简单划分学校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
不仅要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应考核学校是否贯彻了素质教育理念,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德、体、美、劳、心理方面是否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2.以实施课程评价为主要手段,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实施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质量监控和教师行为引导的有效手段。
小学实施课程评价应至少体现如下理念:(1)以学校为单位,系统规划课程评价机制,使课程评价贯穿于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以及教学反馈等各个主要环节。
(3)确立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即以学生作为评价判断的主体,侧重检查教师是否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是否能被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否学习到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评价不应完全标准化,而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教师个性的发挥,支持教师课程创新,使“个性”与“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力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学校教学管理的第一要策是重视教师的发展。
学校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成长,让教师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还要积极而又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
(1)学校应通过管理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增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和自豪感。
在激励制度方面,体现按劳分配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把教职工的待遇与德、能、勤、绩挂钩,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教师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多作贡献。
(2)加强教师职后进修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
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拓宽视野,强化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彻底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才能彻底贯彻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4.增强家长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
家长是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学校应充分重视家长的参与,建立一个实时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师用心,家长用爱,建立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
针对学生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帮助、及时沟通,让学校的管理和家庭的潜意识教育连接在一起。
让学生感受到,有很多人在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生活。
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者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管理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去进行管理。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管理出现的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日常的管理活动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在管理中研究,在研究中管理,不断发现、研究问题,探寻解决之道。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十三
美国《标准》把艺术课程作为一门类似于知识和技能性质的学科,并基于这种认识,将掌握透彻的、坚实的、全面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作为艺术学科的培养目标指向。这里的知识技能,实质上就是艺术的经验、艺术的能力,如实践、表演、创造,等等。所以,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偏重于形成学生综合的艺术能力,自然也包括基于这种能力之上的艺术实践。这种“能力—实践”培养目标系统,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对此,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加德纳曾这样论述:“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教育视为自我表现、创造能力等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这也间接证明了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视实践为艺术能力培养目标的理念。我国《标准》明确提出,艺术学科的总目标是“实现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这里,除了“艺术能力”外,还添加了“人文素养”这个目标。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仅只重视艺术能力,同样还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是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内化于个体的一种精神经验,它包含品味、人格、自由、情操等内容。进一步说,艺术教育在我国,更多的是“成人之美”。这一点,与美国《标准》偏重艺术能力,用艺术能力“呈物之美”有着根本的区别。同时,我国《标准》在描述课程价值时,也把“创造美和欣赏美”作为首要价值。因此,无论是从增加“人文素养”目标,还是把审美作为首要价值,无不体现出我国《标准》是把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艺术人文素养———审美目标系统作为培养目标。“在中国,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善良的情感”。这也说明,艺术教育在中国是带有强烈的人文审美情怀和价值取向的。
20世纪以来,美国的主导教育思想是心理认知—结构主义、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就艺术教育领域而言,他们主张弱化“美”的本体概念,更为强调艺术学科的独立性、学科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形成艺术能力并付诸实践;以学科的标准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突出艺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如美国《标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术体系”,显然是直接受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影响。而我国《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受儒家传统文化为主体,道、释等多种形态的思想体系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吸收国外部分教育思想,因而很难用某一种特定的文化思想来阐述。如我国《标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并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显然,这里体现出来的是孔子“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旨在通过用传统艺术文化方式,来达到教育成长的目的,本质上也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文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通览美国《标准》关于艺术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的描述,影响最大的是在顶层设计上,把艺术课程确立为一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真正独立的核心学科,并用科学、精确、可操作的术语,在“对学生、对社会”两个层面,把艺术的功能意义表述出来。其中特别强调艺术学科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创造力方面的功能。如此,就把艺术学科的工具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等)和艺术学科的内在价值(定位为核心学科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比较而言,我国《标准》对艺术学科和课程性质认识的描述,较为笼统、抽象,如人文性、综合性、愉悦性、经典性,既没有专门对艺术课程的价值进行论述,也没有对该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做出说明,仅仅认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无疑,这样的描述显得乏力和无力,不仅没有消解社会对艺术课程的模糊认识,反而进一步加重了艺术课程在我国处于“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边缘涣散状态。所以,在对学科的价值、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上,美国《标准》的阐述更系统、更深透、更到位。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中美标准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必然会给两国的艺术教育带来不同的现状和后果。美国注重学生的艺术“能力—实践”式系统培养,那么,学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可能较强;而我国注重的“人文—审美素养”式系统培养,学生可能会在艺术的整体素养方面要显得更加突出。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移植的社会。因此,其文化思想具有一般国家所不具有的开拓性、包容性以及多元性。各种文化共生,思想交织并存,赋予了美国多样性的社会特征。而随着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出现,其教育思想发生转向。它强调实践性、实证性、科学性,注重事实和经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追求由经验产生的实际价值和利益,把实际效能作为解决或认识问题的准则。这种思想反映到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中,表现为强调学生的艺术学习要与经验实际、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艺术的经验,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完善艺术思维。由此,不难看出,实用主义哲学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理论来源,成为他们艺术教育的哲学指南。与美国不同,我国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历史。早在2100多年前就产生了一种综合了歌、诗、舞、画等形式的'艺术教育模式———“乐教”,形成了“乐教”文化,成为我国《标准》“人文—审美”目标体系的思想来源。孔子曾经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表达“乐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要求,反映到教育中,就必然以人为中心,通过艺术的教育,实现“君子不器”、仁厚宽德的完美人格。不难看出,正是我国的“乐教文化”思想,从本质处有别于西方的“实用文化”,从而积淀出我们独有的文化底蕴。也正是由于这种本质差别,才导致了两国艺术教育的根本差异。
这里主要是指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在美国,一门课程开设的经费,取决于这门课程能否争取到专项拨款;而要争取到国家的专项拨款,就必然要证明艺术课程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艺术课程要通过某种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予以呈现。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来证明艺术课程的学科价值,从而争取到教育拨款。正是由于这种自下而上的课程经费申请体制,进一步强化了美国《标准》“能力—实践”目标培养体系的形成。在我国,由于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统一经费拨款体制,课程的设置,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审批,因而也就不存在针对某门课程的特殊经费。国家统一规定课程,国家统一拨款。概言之,一门课程开设和经费拨款不存在明显的直接联系,课程无须为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争取拨款。再加上社会对艺术课程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的水平,教育管理部门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对学生艺术课程学业水平的系统评估测试体系尚未建立,致使我国的艺术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标准》明确提出:“本《标准》为学生的评估提供一种基础,供全国、各州和地方各级评估方案使用。测验和其他测量方法在用于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估时,应该合乎效度和信度在统计上的要求。”这表明,美国《标准》要求对中小学所有学段学生的艺术能力进行统一的量化测试,以确保艺术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掌握的效度。可见,在美国,一套与“能力—实践”培养体系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评测体系已经建立。这种评测也会从另外一个方面,使得社会和师生更加注重艺术能力,以便通过测试。因为一旦被纳入测试,学生的艺术能力就会相应地被强调、被突出。反观我国《标准》,对学生主要采取“质性评价方式”。所谓质性评价,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表现,注重学生的整体成长的一种评价方式。相对而言,它较少通过数据、实证、技能等方式呈现,并且弱化学习结果。很明显,这种评价方式,与我国艺术课程凸显“人文—审美”的培养目标系统是相一致的。
在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标准后,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便随之而来,即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到底走向何方?是以“能力—实践”系统为核心目标,还是以“人文—审美”系统为培养目标?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美国人莫瑟尔和雷诺为代表艺术(音乐)教育“审美”核心说,倡导“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另一种是以埃里奥特为代表的艺术(音乐)教育实践核心说,提出建构“新音乐教育哲学”。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杜亚雄教授和管建华教授为代表,他们分别从创造主体、音乐的本质角度和普遍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主张艺术教育(音乐)以“表演”为核心;一种是以郭声健教授为代表,从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角度,认为艺术(音乐)教育应以人文“审美”为核心。这两种学说之争,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未来路向,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首先,对于艺术(音乐)作品的创作而言,特别是音乐作品的最终呈现结果来说,没有表演,就没有作品的最终问世,也就没有审美活动赖以产生的基本载体。这是从艺术作品的创造主体角度而言。然而,对于欣赏者而言,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他无须以艺术(音乐)表演技能为核心去获得某种技能。他需要的是一颗愿听音乐的“心”和本能的耳朵。也就是说,没有获得表演的技能,并不妨碍音乐的美好形式通过本能的耳朵直达心灵,并不能阻碍音乐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如果以表演为核心,就等于是剥夺了一部分不会表演的人的享受艺术的权利。因而,音乐艺术的审美,不一定要以音乐艺术的表演为前提,而艺术表演则一定有目的指向,否则音乐只是用来表演,沦为一种纯粹的技艺,这样就完全抹杀了音乐的内在价值。其次,艺术(音乐)教育活动中,表演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事实意义上的表演,而是要指向回归到价值意义上的“表演”,那么这个价值是指向什么的价值呢?是艺术教育于人的价值。因为艺术教育的价值,最终通过对人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来确立,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从艺术的表演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精神丰盈,人格健全。所以,审美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向。因为即使是一种技能的表演,也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的操作技能的掌握,背后应该是一种有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种技能只有当它提高到精神的境界并以审美的态度去把握的时候,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精神。如果一种艺术表演活动,不能带给人心理或精神上的愉悦和震撼,那很难说,这种艺术活动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最后,正确理解并把握审美中“美”的概念。“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他把“人类感性认识的完善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把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时至今日,西方的美学一直延续这种理解的范式。而在我国,“美与善同义”。不难发现,在中西各自的话语体系下,对“审美”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方理解的范式,把“美”定位为“现实感性认识的完善”和把美的对象定义为“快感”,那无疑艺术(音乐)教育就不能以审美为核心。而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美”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外延极为广大的范畴,包含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比如“天人合一”“大美无言”,等等,它主要指的是人生情趣、心灵旨趣和精神境界等。因而,可以说,凡是在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心灵或精神上的愉悦的变化,凡是经由人的生活经验而上升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都可以称之为审美。无疑,西方的美学和我们的美学概念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了。西方美学把“美”哲学化了,思辨化了,抽象化了,而我们把“美”生活化了,现实化了,人化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审美”和“表演”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就艺术对于人的价值本质而言的,一个是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而言的,两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基于此,我们认为,“能力—实践”系统和“人文—审美”系统,前者是事实标准,即是从事实意义上来确证;后者则是价值标准,即是从价值意义上来彰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艺术的表演和技能的确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能力的获得,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向人、为了人、服务人、完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是人文审美核心说,还是能力实践核心说,其实质都要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
艺术朝向审美,艺术表现文化。从艺术的根基上看,艺术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态,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包括艺术,艺术的背后是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以文化之”的过程,而文化则通过艺术的具体样态予以呈现,因而艺术在教育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教育的场域,没有艺术的教育,就等于未教“文化”。因而缺乏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体系,也就不可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因此,用人文统领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还原到文化中,以文领艺、以文促艺,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事实上,艺术属人文学科,本质是人文的。艺术教育的本质也是人文的,其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既是“以美育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化之”的过程。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之,是指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濡染、体验,进而提升人文情怀,培养健全人格,建构完美人性的过程。它们是一个同向并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因为从概念的广延意义上理解,“美”也是一种文化,文化也是一种“美”。因而,美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由此,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未来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路向,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21世纪应当是教育学的世纪。”我们不难理解,说21世纪是教育学的世纪,等同于说,21世纪应是以人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学科的世纪。而艺术教育的革命应该是这个教育世纪的突破点。
首先,人们体会到了由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享受,同时却感觉不到相应的精神愉悦和幸福感。身心失衡、麻木冷漠、娱乐至死,已然成为社会成员的共性心理特征。碎片化、娱乐化和数字化,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显然,这种生活样态,把人推向消解生存意义的深渊,致使人类面临精神空心的危机。而要扭转这一现状,就必须要重构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本质。而综合的艺术教育,由于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精神世界,因而具有丰盈精神、涵育生命、精神救赎的功能。它把人,从一种千篇一律的、机械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无比的情趣和快意,并在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其次,多元文化的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从文化发展的总的趋势来看,如今,生态文明的文化意识已经取代工业文明,多元文化也正在逐步取代单极文化。东西方文化等各种文化样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文化资源的互动与对话,都将影响到未来的综合艺术教育,它也因此获得崭新的意义。随着历史社会进程的推进,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并起发展已经是可以预见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最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当前,以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和强调考试分数为特征的教育模式,给艺术教育造成了极大影响。它表现为:重知识技能,轻感性直观;重智识课程,轻艺术课程;重理性逻辑,轻审美情感,致使受教育者完美人性缺失,和谐身心被割裂,存在的意义被消解。“人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这不仅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标相背离,而且也与艺术教育在整个人的教育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相悖逆,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然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发挥综合艺术教育在人性建构中的多重作用。
艺术源于现实,源于生活。如果说文化是艺术的底板,那么,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本质上看,艺术反映的是生活,艺术是生活整体的一部分。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没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根基的,更是行而不远的。因此,我们认为,既然生活是人们生存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场域,那么,走向生活的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主张,要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方法上观察体悟生活,在形式上表现生活,在结果上美化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六、结语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价值体系的不同,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的认识也不同。事实上,采用哪一种学说作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其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的共识,取决于人、课程、生命、生活的关系。然而,“如果一项教育计划忽略了理性的本质方面,或者回避了生命本身那充满寓意和情感的一面,那么它充其量只是半个教育。而它导致的最坏的结果是培养出一些对生活中悦目的诗意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人。”因此,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应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十四
人类已进入高度信息化社会,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教育领域。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科技需求的不断增强,国家也不断地加大对于互联网领域的重视,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两大平台得到全面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发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呢?下面我谈一谈如何有效地发挥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解决难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互联网信息体技术教学是能够更加符合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学更加智能化,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在知识呈现先更简单、直接,这无疑能够使教师的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够给学生呈现所学,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的应用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们知识储备相对薄弱,理解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是较差的,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直观的图片、漫画或者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们呈现所学,这样能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来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只能勇敢地面对。这场革命不仅培育起一个巨大市场,同时还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有效融合,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要素资源集聚整合、开放共享,形成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双创平台,使创新创业人人可及,在中国迅速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创新创业热潮。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青少年是祖国的外来,是民族发展的希望,学生是未来社会主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学科内容非常广泛的技术,通过引导学生应用这项技术,能够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来开拓学生视野,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打开学生思路,揭示矛盾,引发争论,这样就能够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有出乎意料的思维创新,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通过声像并茂的演示,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三、互联网的开放共享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
在国家层面,互联网的开放共享,有力助推中国减贫事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是国家政府对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作出的庄重承诺。近年来,国家政府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透明公平特性,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极大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激情。很多人因此实现了事业梦和人生梦,大批贫困人口通过自主创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教学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如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来进行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借助于电子邮件、微信、qq、yy语音、qt语音等交流软件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协作学习,实现一个群、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的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实现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之,利用好现在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对于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符合当前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际的。我们要立足于现实,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应用,来把语文课堂做得更精彩。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十五
摘要:现代社会,抑郁症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现代校园中,学生无故旷课、离家出走等现象屡见不鲜,心理健康教育正被急切盼望着。
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传统教育给忽视,加上家长对家庭教育常常容易出现偏差而不自查,导致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与人交流等,影响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其实,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品质等的全面提高取决于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心理健康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前提和保障。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知信行。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及整体素质提高。
人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形成行为三个连续的过程,即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
因此,学校应该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知行信模式”,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适应学校健康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一、“知”为基础,知识、信息及感知是行为的基础。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全面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各方面爱好,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青年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与学生年龄差距小、观念不存在隔阂这一优势,以朋友身份关心、了解学生,从细节做起,把每个学生都作为平等主体对待,不搞特殊,不做强制性教育,从学生角度认识、考虑问题,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当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时,懂得虚心接受。
当然,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刚上初中的学生,思想觉悟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当他们提出不恰当或无理意见时,班主任要有包容的态度,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对于我们班每一位同学,我都说这样一段话:虽然我们来学校,坐在教室里是为了学习的,或者说为了家长的希望、自己的前途学学科知识的,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也希望每个人都牢牢记在心里:我们不论学科成绩如何,首先要做的是人,要做好“人”,做“好人”,做个大写的“人”,永远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二、“信”为关键,信念与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是行为的前奏,反映了行为倾向性。
“信”不仅是让学生相信老师的话,而且要让学生相信这样的道理,必须让学生从心底信服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首先是教师的一言一行要经得起学生的检验,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影响他们。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为人师表”,必须从严格自律开始,要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做出表率。
年轻的班主任想要在学生面前发挥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必须在“学”和“德”上下功夫。
有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成就上有辉煌卓越的表现,你就会看到所有学生都会倾向你这一边”。
由于年纪轻,教学经验缺乏,教育方法单一,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技巧,提升知识能力修养,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总结教学教育经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崇拜。
因此,年轻班主任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上做一个“专家”,而且在生活及其他几门熟悉学科上要做一名“通才”,以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树立优良班风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几十个学生集中在一起构成一个班级,构建良好的班级不但要有好的班风,而且要有好的学风,形成正气,树立典型,鼓舞全体同学奋发向上,增强班级凝聚力。
对违反纪律、破坏集体的个别学生,通过反复交心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破坏纪律就会影响全班同学的学习和班级荣誉。
多数学生对当前学习、生活都是很迷茫的,班主任要及时带领学生做好三年学习计划和奋斗目标,认清自己的社会价值。
当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出现问题或困难时,班主任必须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做好他们的思想导师和知心朋友。
三、“行”为目标,行指将已经掌握并且相信的知识付之行动,促成行为形成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说:“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学生做好自己的先生。”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并持之以恒。
班主任如果一味亲力亲为,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做事缺乏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心,今后就业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
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做好“导”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学习上给以适当指导,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强有力的班委会。
素质高、能力强的班干部是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开展班级工作的左膀右臂。
通过组织强有力的班委会,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促进班级学生发展。
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空间,而且使我从烦琐的班主任中工作解脱出来,做到事半功倍。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应该为学生实践健康行为提供支持,以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广大一线教师应该以先进教育教学模式为引导,积极践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校内形成良好的氛围,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海峡科学,2012.
[2]魏晓莉.关于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金色年华(教学参考),,(6).
[3]董明会,王鑫淼.浅谈年轻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1).
[4]李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探索――基于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实践的个案研究.天津师范大学,.
[5]杨晓微,叶澜.在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中国教育学――新世纪第一个五年中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1-9.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全一册)(修订版)[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7]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小学教育问题论文篇十六
摘要:
中国画具有技巧复杂、思想深邃、造型抽象等特点,这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好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该文作者结合小学生的美术基础与认知能力,探讨开展中国画教学的思路,并分析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中国画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通过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独特的美术形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我国民族文化鲜明特色的绘画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之一,同时承载了独特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画博大精深,在创作上往往不追求对现实事物的精确描摹,而追求意境和神似,这给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怎样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绘画原则与审美追求,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技法要求和风格特征,怎样通过合理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值得广大小学美术教师思考。笔者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些实务工作,对这一课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思路。
小学美术教学是从基础开始的教学。小学美术基础知识中的造型、色彩、比例等是从西方现代美术理论中引入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并掌握写实性的美术绘画方法十分重要。因此,从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追求看,教师是以写实为基础开展美术基础理论与知识教学的。中国画从唐代开始逐渐向写意方向发展,对造型准确、色彩真实的追求主要存在于工笔画、水陆画、戒画技法中,而蓬勃发展的文人画主张写意,追求神似,讲究意境,而不主张对自然事物的精确描摹。因此,中国画重写意的绘画原则与基础美术教育中写实性美术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向是存在一定偏差的。这就为教育工作者开展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开展好中国画教学,教师应秉持如下思路。首先,教师应从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入手开展教学。教师应从中国画创作常用的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入手讲解,让学生先熟悉中国画创作方面的实物知识,通过向学生讲解毛笔的特性及其使用方法、宣纸与一般办公用纸的区别,使学生了解中国画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由来和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知、理解与中国画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其能够掌握中国画在绘画特征、风格和技法上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画基本特点的认知,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风格与审美追求。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模仿中国画中的一些代表性图案、技法等,以特定中国画作品的局部为例,向学生讲解中国画中植物、山石的画法,花鸟画、人物画中一些代表性造型图案的画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理解并掌握中国画中一些典型画法的绘画技巧。最后,教师指定一些简单的中国画小景作品或局部让学生临摹,训练其使用中国画绘画工具和运用中国画绘画技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画创作水平。
二、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对美术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把课程总目标设定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一目标的设定为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指明了方向。中国画教学应与新课标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保持高度协调,教师要注意突出中国画教学的特殊价值。因此,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设定如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美术表现形式和绘画方法,懂得使用中国画的常用工具和材料,利用毛笔、墨、宣纸等进行绘画,理解中国画的造型色彩与构图特征,感受笔墨乐趣。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设定如下:组织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美术学习,通过临摹、写生等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绘画技巧,使学生认知并理解中国画中的常用造型与图案色彩表现形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以设定如下:培养学生认知、理解中国画的内在动力,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欣赏理解中国画的审美思想,掌握中国画的艺术鉴赏原则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欣赏、学习中国画作品,使其认知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其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与创造力,促进其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实践策略。
1.引入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大多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如果在中国画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讲授,使讲课内容枯燥抽象,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把中国画教学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联系起来,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历史、绘画工具和技法,则可以使中国画教学充满趣味,使学生把注意集中到中国画学习上。如,在讲解毛笔的知识时,教师可通过秦朝将领蒙恬改进毛笔的故事向学生讲解毛笔的由来和发展,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毛笔知识的兴趣。又如,在讲解宣纸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汉代蔡伦造纸的小故事,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并提高其国学素养。
2.注重临摹教学,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画中国画创作并不主张造型、色彩与自然事物完全一致,而主张神似,追求意境,因此,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困难的。笔者认为,教师应避免过度的理论教学,避免在中国画绘画方法的教学中一味讲解技法特征、画法原则等,而应当让学生从中国画中简单的典型图案、造型入手,通过临摹学习,以模仿已有的中国画作品为切入点,逐步通过训练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教师可以选取中国画中一些较为典型的山石、花鸟、人物等图案让学生临摹。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使用《芥子园画谱》中的一些典型图案,让学生通过临摹基础的中国画造型,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画。这样可以避开中国画在技法原则和审美追求上与小学美术教育由写实性入手的理论不相符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掌握中国画技法,逐步通过绘画学习领悟中国画的审美原则和艺术特征。
3.开展好中国画鉴赏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审美价值要开展好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美感和审美价值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处在思维水平和价值判断力尚未完善的发展阶段,所以教师难以通过直接的口头讲解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意境、气韵等较为抽象的审美标准;同时,因为中国画并不追求完全写实,所以教师不能以色彩是否准确为标准向学生讲解哪些中国画作品画得好。这就要求教师应另辟蹊径,从优劣对比的角度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鉴赏知识。如,教师可以同时向学生展示多幅以“虾”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其中有大师作品,如齐白石的《虾》,也有一般绘画爱好者的习作。教师将这些作品统一隐去作者姓名,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说说哪幅作品画得好,哪幅作品画得一般,进而向学生讲解优秀的作品为什么形象表现十分生动,笔法流畅,而一般的作品在构图、造型、笔法上存在哪些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同一主题不同水平的中国画作品,能够理解优秀作品在技法上有哪些优点,一般的作品存在哪些不足,才能由浅入深,逐渐掌握中国画的鉴赏方法,进而以作品赏析为切入点,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审美思想与艺术特征,从而奠定扎实的中国画创作基础。
4.举办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中国画的热情,教师可以在布置绘画作业时,以绘画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就同一主题开展中国画作品临摹,并让学生组成绘画小组,每六人为一组,要求每组选出一幅最优秀的临摹作品参加绘画比赛。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扫描每组上交的临摹作品,并用幻灯机在课堂上播放,让全班学生评选出其中最出色的临摹作品。最后,教师给予作品被选为最优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中国画绘画比赛,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比认识到哪些作品画得好,哪些作品画得不好,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绘画技法、原则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脱颖而出,为学校发掘、培养优秀的中国画人才提供支持。结语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审美追求与西方绘画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避免直接套用常规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认知习惯、理解力水平等,科学设计中国画教学的方法、模式,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入门,逐步熟悉并理解中国画的技法和审美思想;要注重开展中国画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意境和美感的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多观察,多临摹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多向学生讲解中国画发展史中的一些著名作品和小故事,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其形成扎实的国学基础。这样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中国画基础,为其成长为优秀的中国画人才做好铺垫。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26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