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兴趣特点进行定制化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教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重点难点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二、授新课。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
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三、总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二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二、授新课。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
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三、总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三
――漫画《地下铁》与其场景音乐。
广西师大附中封奇俊。
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学目的】。
一、生通过课堂上的听音乐配画面活动,主动地发挥想象力。
二、使教师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从学生喜爱的且又较优秀的漫画作品入手,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进行了想象与简单的创作。并且逐渐形成习惯。
【教学用具】。
《地下铁》漫画五幅、影碟机一台、cd光盘、钢琴、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接触《地下铁》:
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图1“在谁的梦里如此安静地沉睡……”)。
学生们回答后,老师肯定(也会有学生哼唱出与画面感觉相去甚远的音乐旋律来,老师可以请他们说说理由)。并将图片贴在黑板上。
2.向学生展示另外四幅图。提问:这几幅画都出自何处?
学生们回答后,老师简单介绍正热销的'《地下铁》二十个场景音乐cd以及几米的漫画《地下铁》。(也可以让学生介绍)。
三、展开:
1.给画面配上音乐,回是画中的形象“活”起来。先不说这张cd中的音乐是怎样与画面结合的,这节课,让我们也来给这几幅话配音乐。
老师将画全部贴在黑板上。同时,学生们再仔细地看过。
用图如下:
2.听音乐配画面。没放完一段音乐,学生选择可以和音乐匹配的图。老师在小黑板上记录。如:曲a:图4、1……。
请学生说说搭配的理由(可以从色彩、速度、力度、情绪或音乐给图画制造的效果等方面来说)。
之后,老师适当地介绍所用音乐。
所用音乐如下:
a.沉思马斯奈。
b.睡美人的孔雀舞拉威尔:《鹅妈妈组曲》。
c.阿尔法玛(前面伴奏部分)圣母合唱团:温德斯电影《里斯本故事》主题曲。
d.水族馆圣桑:《动物狂欢节》。
e.春维瓦尔弟:《四季》。
3.老师弹奏一首《我等候你》(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音乐),很柔美的d小调――d大调――d小调。不说曲名,让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然后想象。提问: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将为这段音乐拍一个怎样的mtv呢?(学生可以描述,也可以几人演绎)。
4.老师肯定并总结。
四、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也给《地下铁》的几个场景配了音乐,还给一首优美的乐曲设计了mtv。大家都做得非常好。同学们的感受力很强,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其实,我们都可以做到:让美好的风景不光能让明眼人看到,还可以让无法看到的人听到,感觉到。
我已经将这张cd中的场景音乐放在了校园网上,大家可以去整体地感受一下。在欣赏的同时,大家还可以想想是否有更适合的呢。
板书设计:
图1。
-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感受体验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究分析梅派唱腔的风格和特点,并能对其做出判断。
知识与能力:
以积极的心态学唱梅派唱腔的唱段,能够区分梅派与其他流派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学唱京剧片断。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音频激趣:课前欣赏以各种角色画面为背景的京剧曲牌《夜深沉》,老师穿着京剧戏服表演。从而简单介绍京剧(京剧作为国粹,可以说博大精深,尤其是京剧的唱腔,更具特色。)。
2.聆听一段唱段:演唱《穆桂英挂帅》选段《猛听的金鼓响画角声震》。
3.教师提问:谁知道这段唱腔是哪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代表剧目?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感受京剧的魅力。
(二)初步感知。
1.首先提问学生,对梅兰芳的认识有哪些呢?
师生交流后总结得出(梅兰芳189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祖籍江苏泰州人,从小受家庭影响,收到很多名师指导,艺术成就非常显著。他善于改革,比如在京剧的伴奏中加入了二胡以后,直到现在所有的旦角演员在伴奏中加入了京二胡。他还将京剧带出了国门,是京剧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梅先生还是一位非常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在抗日战争时期,他蓄须明志,捍卫了民族尊严。正因为在艺术上的特色和人格上的魅力,梅兰芳创作演出了《贵妃醉酒》、《杨门女将》、《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等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教师评价并归纳总结:京剧当中为什么会有这些上口子和尖团字呢,这是因为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是湖北、安徽的戏班子来北京发展,结合北京飞方言二产生的剧中,所以京剧的发音是户广音,归韵是中州韵。这段唱腔旋律委婉妩媚、优美流畅,表达了虞姬苦闷烦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了剧中人物优雅华美的形象。
3.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总结梅派唱腔特点。(明亮清脆、连断分明)。
(三)比较与分析---梅派唱腔的风格特点。
1.学生聆听四个经典唱段。
提问:从中听出哪个是梅派唱腔、依据是什么?
第一段:聆听《锁麟囊》选段《春秋亭外风雨暴》(程派:唱腔幽怨婉转)。
第二段:聆听《贵妃醉酒》选段《海岛冰轮初转腾》(梅派:唱腔优美婉转)。
第三段:聆听《红娘》选段《小姐你多风采》(荀派:唱腔活泼俏丽)。
第四段:聆听《失子惊风》选段《遭陷害逃出门飘零路上》(尚派:唱腔刚健挺拔)。
2.师生交流并总结。
(四)拓展延伸。
教师播放视频,欣赏舞蹈《江山美人》,学生谈谈感受。
(五)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热爱(通过对以上歌曲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我国的京剧有了更深层的了解,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更热爱京剧,把我国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2.课后背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唱段,并收集其他有关京剧四大名旦的其他唱段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了解革命历程,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敢于拼搏的斗志。
二、掌握轮唱的演唱方法,并演唱歌曲《解放区的天》,了解轮唱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把握节奏,掌握运用轮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教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
以展示战争图片进入本课内容。
三、革命歌曲欣赏。
1、欣赏《游击队歌》、《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出奇兵》三首歌曲。
2、教师介绍三首歌曲。
四、革命歌曲展示。
1、讨论:你知道哪些革命歌曲与故事?
2、每一组派代表同学展示。
五、革命歌曲学唱。
(一)学唱。
1、录音范唱,体会歌曲情感。
2、随琴哼唱旋律。
3、分组学唱。
4、齐唱。
5、教师范唱两遍,学生比较。
6、随琴学唱。
7、齐唱。
(二)轮唱。
1、教师介绍轮唱。
2、学轮唱。
3、听录音范唱。
4、表演。
六、课外作业:请为歌曲配上简单的动作。
七、教师小结。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六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七
教学过程:(屏示课题)。
一、引言,组织教学。
二、复习乐器音色(屏示画面)1、欣赏乐曲〈轻骑兵〉。
提问:由哪能些乐器在演奏: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2、器乐分类(屏示器乐分类表)提问:把这些乐器按演奏方式分类:可分成几大类?
键盘乐器:钢琴、管风琴、手风琴。
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管乐器:小号、长号、大号、圆号、单簧管、双簧管。
打击乐器:钹、鼓、锣、木鱼。
(屏示这些乐器画面及音色特点)。
新授:
其实乐器音色,还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乐器音色也很有特色。如长笛、单簧管、三角铁等等。下面我们请同学展示丰富的想象力,把我们今天复习到的和没有复习,但你较熟悉,认为很有特色的一些器乐音色运用到一首小曲子去,去为它配器,也来制作一段美妙的具有多种音色的音乐。
(一)学生唱《小星星》歌谱(屏示《小星星》歌谱)。
(二)介绍制作软件。
1、音轨窗——一轨表示一个通道,可以选择一种乐器音色,录制一个声道。
2、小节窗——通过它可以看到共有几个小节,当前的小节,复制、删除要或不要的小节。
3、乐谱窗——打开后可以边听边看到你当前的旋律,并可以用笔修改。
(三)制作《小星星》。
1、第一段:学生讨论设计音乐情绪,音乐形象,选择乐器。
音乐形象:在遥远的星空里,小星星悠然自得地高高挂在天空。
音乐情绪:沉稳、抒情、优雅、庄严、神圣。
乐器音色:大提琴、管风琴、小提琴。
学生讨论后两位学生输入旋律,如选择乐器不当,也可听一下通过对比得出较好的选择,其它学生用“m”来哼唱旋律。(在cakewalk界面上配器)。
2、第二段:学生讨论设计音乐情绪、音乐形象、选择乐器。
音乐形象:小星星天真活泼地眨着眼晴,欢快地跳着舞。
音乐情绪:欢快、热情、充满活力地。
乐器音色:小号、钢琴、打击乐。
3、放学生录制的两段落旋律,讨论是否符合设计的内容。
4、放老师作的《小星星》作比较。
小结。
提问:在刚才整个制作过程中,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归纳)。
1、不同的乐器音色可以表现不同情绪的乐曲,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
2、电脑音乐可以把乐队的任务由一个人完成,让你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中去。
二、老师总结。
有了电脑音乐后,音乐将变得越来越容易参与,它不再是作曲家的专利,也不再是庞大的交响乐队和专业录音棚中的产物,它一下子走到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音乐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创作音乐的广阔天地。今天由于我们音乐知识有限,配编了一首很短小的乐曲,其实电脑音乐可以做得更好。为了做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学好文化、学好音乐,为将来轻轻松松作个音乐家打下基础。
附:流程图:
《轻骑兵进行曲》小学音乐课本音响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第九册(乙)b-5。
《闪烁的小星》《唱游》欣赏音带上海音乐出版社。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二、授新课。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
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三、总结。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九
一、起始准备发声练习:
二、音乐兴趣活动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划拍视唱2、击拍数数3、听辨填空4、律动表演。
三、复习歌曲:《歌唱祖国》。
1、第一遍练唱时:学生随着伴奏、指挥,用饱满伴奏和指挥,在学生中挑选有有力的、连贯抒情的声音演唱能力有特长的学生担任。
2、第二遍演唱时学生站成合唱队的形式演唱老师做观众。
3、小结歌曲的演唱,给你鼓励。
四、精选几个短小片段听赏体验:学生简记听每个小片段所想1、柔和婉转的旋律:(体验宁静的感觉)起的任何词汇和感受。2、简洁明快的旋律:(体验欣喜欢快的感觉)。
3、流畅清脆的琶音(感觉是潺潺流水的小溪还是奔腾的江河)。
4、雄浑的音响和跌宕起伏的旋律:(预示的是一场暴风雪还是一片艳阳天?)。
五、听赏:
自我激励能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是任何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1、《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怒吼,至今仍鼓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他的声音,心中仍会升起一种无比自豪、无比骄傲的感觉。
2、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表达战火纷飞的年代,民不聊生,饥饿、寒冷侵袭者人们。
两军对峙充满了浓烈的血腥味。
3、小结学生的听后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下面是这首诗的音乐课堂教案!
总课时一课时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学思路。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
cai教学系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家在严陵滩下住,
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似锦,
来往春江有钓船。
二、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三、作品赏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1、欣赏:
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a欢快跳跃b委婉恬静c深沉低缓。
2、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3.视唱。
4归纳;。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三)花影层台:
1、教师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设问:春风拂过江面,有什么变化?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归纳: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
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图画,让学生为它们取标题。
(四)渔歌唱晚。
2、分析: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欸乃归舟与尾声。
1、教师导语:鱼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时……。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
(欸乃——摇橹是发出的声音)。
3、设问: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4、分析: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四、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b、换头合尾(比较江楼钟鼓与月上东山的主题)。
设问:各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结尾旋律相同,这有何道理?
分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不同段落中出现新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结尾处相同,在变化对比中寻求统一,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
c、乐器使用得当,进退有序。
五、全曲欣赏。
总结;乐曲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的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六.课堂练习。
从这首曲子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同样这种美也浸透在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舞蹈当中。请举出在诗词、绘画、书法、舞蹈中有关描写“春江”的例子。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一
――漫画《地下铁》与其场景音乐。
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学目的】。
一、生通过课堂上的听音乐配画面活动,主动地发挥想象力,音乐与画面-中学音乐教案。
二、使教师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
三、从学生喜爱的且又较优秀的漫画作品入手,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进行了想象与简单的创作。并且逐渐形成习惯。
【教学用具】。
《地下铁》漫画五幅、影碟机一台、cd光盘、钢琴、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接触《地下铁》:
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图片(图1“在谁的梦里如此安静地沉睡……”)。
学生们回答后,老师肯定(也会有学生哼唱出与画面感觉相去甚远的音乐旋律来,老师可以请他们说说理由)。并将图片贴在黑板上。
2.向学生展示另外四幅图。提问:这几幅画都出自何处?
学生们回答后,老师简单介绍正热销的《地下铁》二十个场景音乐cd以及几米的漫画《地下铁》。(也可以让学生介绍)。
三、展开:
1.给画面配上音乐,回是画中的形象“活”起来。先不说这张cd中的音乐是怎样与画面结合的,这节课,让我们也来给这几幅话配音乐。
老师将画全部贴在黑板上。同时,学生们再仔细地看过。
用图如下:
2.听音乐配画面。没放完一段音乐,学生选择可以和音乐匹配的图。老师在小黑板上记录。如:曲a:图4、1……。
请学生说说搭配的'理由(可以从色彩、速度、力度、情绪或音乐给图画制造的效果等方面来说)。
之后,老师适当地介绍所用音乐。
所用音乐如下:
a.沉思马斯奈。
b.睡美人的孔雀舞拉威尔:《鹅妈妈组曲》。
c.阿尔法玛(前面伴奏部分)圣母合唱团:温德斯电影《里斯本故事》主题曲。
d.水族馆圣桑:《动物狂欢节》。
e.春维瓦尔弟:《四季》。
3.老师弹奏一首《我等候你》(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主题音乐),很柔美的d小调――d大调――d小调,音乐教案《音乐与画面-中学音乐教案》。不说曲名,让学生用心聆听、感受,然后想象。提问: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将为这段音乐拍一个怎样的mtv呢?(学生可以描述,也可以几人演绎)。
4.老师肯定并总结。
四、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也给《地下铁》的几个场景配了音乐,还给一首优美的乐曲设计了mtv。大家都做得非常好。同学们的感受力很强,想象力也非常丰富。其实,我们都可以做到:让美好的风景不光能让明眼人看到,还可以让无法看到的人听到,感觉到。
我已经将这张cd中的场景音乐放在了校园网上,大家可以去整体地感受一下。在欣赏的同时,大家还可以想想是否有更适合的呢。
板书设计: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参与讲授、体验、鉴赏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歌剧《伤逝》的剧情和歌曲的风格特点,能够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演唱歌曲,演唱时注意语言的亲切感和字正腔圆的发声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歌剧《伤逝》,参与演唱音乐主题。
【难点】能够了解歌剧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为话题,引入新课。
师:什么是爱情?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对爱情的憧憬,爱情之后是什么呢?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我国著名的作家鲁迅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伤逝》,后来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将其写成了一部歌剧,那么两位艺术家又是怎么诠释爱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故事。
(二)初步感知。
1.简单介绍施光南。
施光南是我国人民音乐家之一,创作很多的作品,其中《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直被人传唱,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他以满腔热情和崭新的手法,成功地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二十年代笔下所刻化的一代追寻与彷徨的青年形象。
2.简单了解歌剧《伤逝》。
歌剧《伤逝》是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形式新颖,音乐感人的室内歌剧。1981年首演于北京。剧情发生在19“五四”运动后不久的旧中国。通过一对有共同理想的男女青年(涓生和子君)从恋爱、结婚到最终分离的情节描写,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鲁迅先生的原作,热情的赞扬了男女主人公争取自由的精神,对他们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同时也指出他们思想上的局限和软弱,向人们揭示:个人的爱情和幸福不能超然于社会之外孤立存在。
(三)探究学习。
1.了解剧情。
2.欣赏歌曲《紫藤花》,感受演唱形式和风格特点。
我们从剧情中了解到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故事是悲剧性的结局,但是有一首歌曲却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我们爱听的时候注意其中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抒情二重唱)音调风格有什么特点?(吸取了我国早期的艺术歌曲的一些特点)。
3.学唱歌曲主题。
(1)老师弹唱歌曲,学生感知歌曲的音乐情绪和人物细腻的情感。
(2)老师弹奏钢琴,学生自学主题音乐。
(3)解决歌曲中的难点(注意咬字吐字、声音的位置、装饰音)。
(4)老师弹奏钢琴,学生演唱主题音乐。
4.欣赏《紫藤花》二重唱部分,感受二重唱部分的和谐统一。
(四)扩展延伸。
1.简单介绍歌剧的篇目。
师:哪位同学们能简单的说一说除了《紫藤花》,歌剧都有哪些的歌曲?(《一抹夕阳》《风萧瑟》《金色的秋光》《不幸的人生》等)。
2.欣赏《一抹夕阳》。
师:同学们歌曲中的音乐主题和紫藤花的音乐主题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一样)。
3.了解歌剧的演唱形式(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了解了歌剧,深入的分析歌剧《伤逝》,学习了歌曲中的装饰音、演唱的技能、细腻的情感的学习,更加完美地歌唱了《紫藤花》的片段,同学们的演绎很精彩。同学们如果对其他歌曲片段感兴趣的话,下课后多听一下《风萧瑟》《金色的秋光》《不幸的人生》等,我们下节课见。
五、板书设计。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三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重点难点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
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四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五
1、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通过小组学习,分析诗中重点句子含义,讨论作者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并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3、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同时引起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1、重点:了解诗中所出现的乐器,例如:琵琶、箫等的音色以及其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情景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复习古代描写月亮的诗句,并讨论所列举的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而导入新课《春江花月夜》。
1、教师进行配乐范读,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对文章进行翻译,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2、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停顿,语气变化,并用斜线标注。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即月之初上迷离、美妙——高亢,月下遐思——平缓,思妇对月徘徊——低回,游子梦回故乡——哀怨,梦醒月残倍孤寂——悠长。
学生得出:全诗可分三层解读,第一层(前8句):月之色,第二层(中8句)月之问,第三层(其余句)月之情。
引导学生逐层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赏析,依次一下问题。
3、诗中所写的思妇怀人、游子思归,采用的那种抒情方式?并借助了哪些意象来烘托的?
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深情朗读,并分析该句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和点评。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明确:诗歌描写春、江、花、夜、月,重点写月。描绘了一幅壮丽、宁静、优美的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从而概括出所描绘的景色美,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生发了“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个体虽然短暂却又代代相传”的感慨,从而概括出心理美。然后诗人把我们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但诗人又不直说游子思妇的思念,而是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们的相思之情,继而概括出情感美。
引导学生列举之前所学诗中描写“明月”“江水”“落花”的诗句,分析与本诗所写有什么不同,进而总结出这些景色的寓意,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与点播。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学生总结,老师补充,总结出本诗描绘春江花月夜美景,尽情讴歌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将之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优美深邃的境界。
借助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六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播放配乐flash)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作业参考答案:
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每次讲到《春江花月夜》都让我无从下手,因为诗文太美了,太美好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表达,一旦描绘出来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美了。
经过这次讲解我对《春江花月夜》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生”着手进行分析,“生”含有孕育而生的意思,把明月和海写的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前四句的寥廓壮丽之景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我最喜欢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更表现出一种幽美恬静,仅前面几句就把整个月下之景的纯净空灵给展现了出来。
下面都是对人生的思考。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都是对人生短暂的慨叹,而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这就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我最喜欢的就是思妇的段落。鸿雁,鱼龙,向来都是寄托相思之苦,邮寄书信的代名词,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根本没有办法寄来书信,所以只有把情思寄给月光。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想要让月光把思念带给游子,而月光徘徊是卷不去拂还来,因为月为思妇伤心而不舍得离开,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呀!月光带有很深的人情味。把月光写活了,思念的情感也出来了。
游子之思也是让人心碎。“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课下注释说“表达惜春之情”而更多的应该是对家的思念之情。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七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八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景、理、情的赏析。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五、美读诗文。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音乐课春江花月夜教案篇十九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作品介绍。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题: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要点:。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生,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336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