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5:13:14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专业19篇)
时间:2023-11-19 15:13:14     小编:LZ文人

教案的编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教案应当注重课后作业的设计,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个教案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一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二

1.(2011年高考重庆卷)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秦少游《踏莎行》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个迷字便摄住了月光的精髓。

c.我们班有个“班妈妈”,说话霸道而幽默。“班妈妈”这个外号是她自封的,理由实在让人无语:“我的地盘我做主,你们以后就是我的孩子了。”

d.不用说别的,就是光听听这些课程的名称——《公正》《幸福》《聆听音乐》——你就有听下去的冲动。

二、三岁,衣衫褴褛,头发散乱,微长的面孔有些憔悴。

b.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他应当结婚!

c.中国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反映的是人们一般都想不断有所进步的心理。

d.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其实,指的是晨曦和朝霞),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

【答案】b(a项顿号要去掉,相邻的两个数字连在一起表约数,中间不用顿号。c项“流”后的句号应在引号外,且改为逗号。d项括号应接在“黎明”之后,是句内括号。)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b.什么是学习型社会,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c.北大方正的创造人王选把科技领域里的人才比喻为三类:指兔子的人,打兔子的人,捡兔子的人。他自认为是第二种人。

d.“惠函”“惠正”中的“惠”的含义是“您给予我的„„”意思。

【答案】b(第三个逗号应该用冒号,表明下文对上文的总结。)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的文章应像苏轼所说的“大抵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以忠实、诚恳的表达来取得流畅、生动的效果。

b.《泰戈尔评传》一书对泰戈尔的生平、思想、以及主要的诗歌、戏剧、小说作出了精彩的评论。

d.列夫·托尔斯泰对《圣经》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用小说表达了对《圣经》的独特的阐释。(《复活》的开头就引用了《马太福音》《约翰福音》《路加福音》中的某些章节)【答案】b(应去掉“以及”前面的顿号。)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人才,城市反哺农村,比资金、技术支援更重要的是人才支援。

b.老子思想中充满了戒惧心态,“豫呵其若冬涉水(《道德经》15章)”,就是说人生要随时保持如履薄冰的状态。

c.cctv-3主办的以《关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公益演出活动将在国际禁毒日这天进行现场直播。

d.“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指导员严肃地说,如炬的眼神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

【答案】a(b项括号应放在引号后。c项书名号应改为引号。d项应将原句问号改为逗号,“同志们”后的句号改为问号。)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英国女作家罗琳所写的长篇小说:《哈利·波特》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创造了出版史上的神话。

b.2002年、2003年,中国与东盟各国先后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关系进一步升格为:“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c.弃核,还是不弃核?这是朝鲜面临的两难选择。外界猜测,朝鲜不过是想在谈判中获得最大的利益——经济的援助和安全的保障。

d.《长江日报消息》,铁道部前不久正式开通“铁流网()”,市民只要登陆该网,就可以在网上订票。

【答案】b(a项冒号删去。c项问号改成逗号。d项“《长江日报消息》”改为“《长江日报》消息”;括号位置不当,改为:“铁流网”()。

7.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四川省各市(州)政府负责人20日在成都与四川省政府签下节能“军令状”——“四川省节能目标责任书”,承诺在5年内使当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

b.“这个领域有很多专利壁垒,如果没有信心和勇气,很难做下去。”对龙芯团队,徐冠华的赞叹发自内心:“龙芯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自信。”

c.“擦边球”是什么意思,“擦边球”是说问题已经到了边缘地带,既可以看做是这个问题,也可以看做是那个问题,两边看都有一定的道理。

d.“十一”早晨,学校庆祝国庆节的标语就高高挂起,一进大门,就能看见“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周年!”的横幅。

【答案】d(a项中“四川省节能目标责任书”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b项冒号改为逗号。c项“意思”后面应用问号。)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惊人的事实证明:人如果老想着钱,看不到别有用心的人的腐蚀进攻,就会误入歧途,可见这些事实是可以作为活教材的。

b.同时,在产品的包装上、商标上、说明书的文字、图片上讲究精美,也是必要的。

d.最近,教育部制订了中学语文“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该课标是课程改革的依据。

【答案】d(a项“歧途”后应为句号。b项第二个顿号应改为逗号。c项书名号改为引号。)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b.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

c.出版社在1997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d.今年春节,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答案】d(a项“三四”之间顿号多余。b项分号运用有误,改为冒号,表示对上文的总结。c项“„„讲习班”不加书名号,应用引号。)11.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11月3日至5日,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北京,共叙中非友谊、共商合作大计、共谋未来发展、共同谱写新的友好篇章。

b.在10月31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珠海航展),一批我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军、民用飞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c.英国的一家主流媒体《卫报》披露,美国官员和伊拉克反抗组织首领在约旦首都安曼举行了密谈,两方会谈的中心议题是“围绕武装派系的和解问题。”

d.针对“高尔夫球为贵族运动”一说,北大许智宏校长幽默地说:“我不打高尔夫,对高尔夫一窍不通。”不过他表示,现在几乎所有大学都有网球场。

【答案】d(a项后三个顿号都改为逗号;b项括号部分应在“博览会”后;c项句号应在引号外。)1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当时,人们对空间和时间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是空间和时间是无限可分的;二是空间和时间是由不可分的小段组成的。

b.山东省提出“抬龙头,摆龙尾,全身动”的经济发展战略,旨在建设海上山东,促进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全面发展。

c.杨绛先生写的《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杰出长篇小说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年味淡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这个现实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答案】b(a项并列分句应用逗号;c项《记钱钟书与围城》应为《记钱钟书与围城》;d项“„„是,„„还是”是选择问,“必然”“漠然置之”后面改为逗号。)1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不知道他们到底称赞我什么?是文章写得好,还是勇气可嘉,抑或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b.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

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

c.吴宇森的大制作影片《赤壁》已于昨天(4月5日)正式开始拍摄。记者从剧组获悉,扮演曹操的张丰毅已第一个进组,扮演孙权的张震将于近日前往北京正式试妆。

d.由宜昌市广电局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市乐在新农村电视歌舞大赛”日前落下帷幕。其中,五峰的山歌、长阳的撒叶儿荷、南曲、当阳的漳河大鼓以及枝江的楠管等一大批民间艺术瑰宝被发掘并展现出来,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答案】c(a项第一个问号应为句号,“勇气可嘉”后应为问号;b项第二处逗号应为冒号,表分总关系;d项“山歌”“南曲”后的顿号应为逗号。)1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据报道,今年年底之前,世界知名学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部约1800门课程将通过互联网免费向全世界开放。

b.游客质疑:若只参观故居,岂不花冤枉钱?旅游公司的导游却霸气十足:“那没有办法”,“可以打投诉电话,去投诉嘛。”

c.记者问周杰伦是否向刘德华开价一亿新台币?周杰伦助手表示:“我没听说过这件事,网络上的东西也不一定准确。”

d.他有很多缺憾与局限,但他有着作为“人”最为可贵的一些品格,诸如热忱、悲悯等,而这些又正是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谓的成功者)所丢失的。

【答案】d(a项应删去顿号;b项句号应在引号外;c项问号应为逗号。)1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我国“十一·五”末期,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13.6亿以内;到2020年,人口总量将控制在14.5亿左右。

b.细想先生多年来给我的信函,用纸确实是最大众化的,或者质地脆硬的信纸,或者邮局出售的明信片,而信封则永远是印有《天津日报》红色字样的那种。

c.一副棉布套袖,我说不清到底联系着什么?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d.读完这两部历史小说,我既为《楼兰》——这座古西域的一代名城的不幸湮灭而痛心不止;亦为《异域人》中的一代忠臣——班超“立功西域”的伟大业绩而钦叹不已。

【答案】a(b项中“天津日报”的书名号应为引号;c项中“到底联系着什么?”中的问号应为句号;d项中分号应为逗号。)1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伞头秧歌”是晋西北吕梁山区所独有的社火形式,尤以紧邻黄河边的一个小县——临县最为盛行。

b.曾被美国中央情报局误以为核反应堆的土楼,现在永定县境内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被称为“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民居博物馆。”

c.唯美、情趣、怀旧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经典”书系的特色,其中有冰心的《春水》、凌叔华的《酒后》、苏雪林的《绿天》、石评梅的《烟霞余影》等作品。

【答案】b(分号改为逗号;结尾句号应在引号外面。)。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三

[复习]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的知识,引入新课。

[板书]三、淀粉与纤维素。

结构:[c6h7o2(oh)3]n。

[提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较丰富的淀粉?

[回答]米饭、馒头、红薯等。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板书]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c6h10o5)m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补充实验]碘遇淀粉变蓝实验。

[置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

溶液是否变蓝。

碘水。

[参考方案]。

硫酸?

是否有银镜。

银氨溶液。

溶液呈碱性。

naoh溶液。

淀粉液水解液。

水浴加热。

[小组实验]选择方案后进行小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展示]含纤维素的植物的画面。

[讲述]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纤维素,但不同的植物所含纤维素的多少不同。纤维素是白色、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是一种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板书](c6h10o5)n+nh2onc6h12o6。

[展示]牛、羊或马等草食动物吃草的画面。

[提问]草中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为什么牛、羊、马等动物能以草为生?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

[讲述]草等植物中含有纤维素,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纤维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为这些动物提供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总结纤维素的用途。

[小结]学生自己列表归纳比较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淀粉与纤维素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

[课外作业]查阅资料,介绍糖与人体健康,以网页形式展示成果。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四

析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空气的一些常识,通知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体会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时教学目。

标知识目标:

1.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学习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能初步辩别纯净物、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

2.通过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学习内容。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空气污染与保护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重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中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

3.空气的作用。

4.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难点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教法学法2。

指导实验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1、介绍仪器和药品名称教师边演示,边讲述实验过程,动作要慢。

2、熟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推测同此得到的结论。

教学过程。

1、通过阅读p33页的图,体会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联系。

2、学生阅读,看图、分析这几种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3、能叙述出氮气、几种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五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二、气体摩尔体积。

三、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三、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钠的重要化合物。

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三、铁的重要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一、二氧化硅和硅酸。

二、硅酸盐。

三、硅单质。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二、氯离子(cl-)的检验。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

二、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一、氨。

二、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六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七

style="color:#125b86">

教学准备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八

1.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钠、铝、铁与氧气的反应。

3、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4、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和钠加热时氧化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1、钠的氧化反应。

2、钠与水的反应。

3、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2.2课题难点。

1、金属与氧气反应规律。

2、钠与水的反应,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4、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自然段,回答并解释原因。

ppt投影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示意图。

学生读图,并说出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

归纳整理:地壳中含量前五位的元素:o、si、al、fe、ca。

学生思考回答。

二、新课教学。

归纳整理:金属的物理性质:有金属光泽、易导电、易导热、有延展性。

阅读教材,观察并分析第46页图3-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思考与交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比较na、mg、al、fe的还原性强弱,预测钠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析。

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存放在煤油中较大块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在玻璃片上,观察钠的表面。

2、用小刀从中间切开,观察钠的“真面目”: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并注意观察切面的颜色变化。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过渡:如果加热,钠又有什么变化呢?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持坩埚放在三角架的泥三角上,用小刀切下绿豆粒大小的钠块,用滤纸吸干煤油后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2、观察现象和生成的固体颜色、形态。

归纳整理并板书: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铝能否与氧气反应?若能,反应的理由是什么?若不能,依据是什么?

讨论推测:铁能与氧气反应,根据金属活动性,铝比铁活泼,应该能与氧气反应,但在生产生活中铝却不会生锈,也可能不与氧气反应。

实验探究:

1、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并轻轻晃动,观察现象。

2、重新取一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加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描述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氧化膜熔点高,加热时氧化膜包裹着的内层铝熔化而不会滴落。

思考与交流:请解释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铁制品需要刷漆或采用其他措施防腐,而铝制品则不用。

解释:这是因为铁锈比较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而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氧化。1.金属钠是_______色固体,质地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一会儿,会发现金属钠的表面变暗,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钠放在空气中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生成物的颜色是___________色。

2、保存金属钠时,应放在()。

a.水中b.煤油中c.棕色瓶中d.酒精中。

过渡。

实验探究: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放入一小块钠。

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浮、熔、游、响、红。

思考与交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比较低。

游:有气体生成。

响:生成的气体能燃烧。

红:有碱生成。

思考与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生成气体的成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释:钠的化合价升高,必然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水中氧的化合价为不能降低,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产物为氢气。

(二)金属与水和酸的反应。

1、钠和水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实验设计:

通过点燃生成的气体来证明。

思考与交流:金属钠着火,能否用水灭?为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不能。因为钠能与水发生反应,且生成的氢气能燃烧,火会更旺,应用沙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请你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现象。

学生交流回答。

过渡: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预测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再加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

归纳整理: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思考与交流:根据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我们预测应该有红色固体铜生成,而实验结果是有蓝色沉淀生成,那么沉淀的成分是什么?试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教师补充。

归纳整理:当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钠非常活泼,先与水反应,生成的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沉淀。

思考与交流: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铁粉与水蒸气反应。(提示: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ppt展示几名学生画的装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各装置的优缺点,归纳整理出方案。

实验探究:按照教材第51页图3-9进行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2、铁和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思考与交流:对比钠、铁与水的反应条件,以及钠与铁的活泼性,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当不同的还原剂和同一种氧化剂反应时,所需要的条件越低,该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过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那么金属与酸反应会是怎样一种规律呢?下面请同学们回顾初中学习过的金属与酸的反应,总结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三)金属与酸的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情况]。

实验目的:能否通过实验的方法比较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用品:铁丝、铜丝、铝条、稀盐酸、稀硫酸、试管。

实验要求:

每4名学生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全体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铁丝、铜丝、铝条,然后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即保证同种酸的体积相同),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类似的实验。

盐酸稀硫酸。

2、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2)比较三种金属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

3、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铁、铝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元素,而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由此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铝比铜活泼。而铝跟酸反应比铁剧烈,则铝的活动性比铁强。

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如下: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中为什么有氢的位置?有何作用?

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放出氢气。

[活动天地]。

1)。在上面的实验中,铁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并放出氢气;铝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氯化铝、硫酸铝,并放出氢气。试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cl—fe+h2so4—。

al+hcl—al+h2so4—。

2)。观察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3)。得出置换反应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这类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强调:铁跟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后显+2价,用铁锅炒菜,铁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给人体补充铁元素,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四)、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探究金属与盐的反应】。

实验目的:金属能否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实验用品:锌片、铁丝、铜丝、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试管。

实验要求: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一小段锌片、铁丝、铜丝,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_银溶液、氯化钠溶液,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cuso4溶液agno3溶液nacl溶液。

zn。

fe。

cu。

1)。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哪些物质之间会发生反应?反应产物是什么?

(2)对照金属活动性顺序,找出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有什么规律?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五)、金属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金属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

(六)、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问题与思考:

在线测试。

1、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铁与稀盐酸反应。

3、新买的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黑,这与水含下列哪种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钙盐d.铁盐。

4、填写下列表格。(“混合物”栏中括号内为杂质。)。

混合物除去杂质使用的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铜粉(铁粉)。

fecl2溶液(cucl2)。

5、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_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感悟与收获。

1、金属能与氧气、酸以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活动性顺序能表示常见金属的化学活动性,还能用来判断金属和酸、金属和盐溶液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再来谈一谈鉴别真假黄金的几种办法。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2、科学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提出的设想;

3、集体讨论,组织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比较观察到的不同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懂得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勇气。

实际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纪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这一系列步骤,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巩固练习。

1、在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钠的性质解释说明。

(1)刚用小刀切开的金属钠断面呈_____色,在空气中放置几分钟后发生的变化为。

________________。

(2)切下来的金属钠块要用吸干煤油后方可放入水中实验。

(3)金属钠块必须用_______夹取,而不能用手拿取。

(4)金属钠块投入水中后,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并浮于水面上,这是因为。

(5)钠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动,这是因为。

(6)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______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室里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时,用到的仪器有()。

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分析对比:完成下表。

本课小结。

1、钠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现象和产物。

2、不同金属相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反应现象和产物不同。说明与金属的活泼性有关系。

3、通过钠与水和盐的反应,我们知道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性质和其他金属有所不同。

4、学习了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5、总结归纳了金属与酸反应规律。

板书设计。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加热条件下:2na+o2na2o2。

2、铝与氧气的反应:4al+3o2=2al2o3。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2、铁与水的反应:3fe+4h2o(g)fe3o4+4h2。

3、金属与酸的反应。

三、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离子方程式:2al+6h+=2al3++3h2↑。

2al+2oh-+2h2o=2alo2-+3h2↑。

【作业】课本p48、p50科学探究;p53习题1-9。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九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苯酚软膏说明书中提炼出苯酚可能的化学性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降低了基本原理知识学习的枯燥性;写苯酚与溴的反应方程式时,在给出产物2,4,6-三溴苯酚的情况下,让学生判断这个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并且判断其它产物等。

2、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物理性质探究过程中,首先苯酚在室温下水中溶解度小,那么加热时会怎样呢?室温下在有机溶剂中又会怎样呢?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还是混浊的么?这些承上启下的过渡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化学性质教学中,既然苯环对羟基的影响使苯酚显弱酸性而不同于乙醇的性质,那么羟基会不会对苯基有影响使苯酚的性质不同于苯呢?这样引出苯酚的取代反应。

3、学生体会到科研的一般方法和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实际情况,没有让学生完全放开探究,而是我设定了一些模块和框架,同时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多种多样,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无法一一满足学生,使学生的探究受到限制。本来最佳的方式就是提供药品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本人认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其中的一个切入口,是一种尝试,要真正落实还必须结合传统教学中好的方面,相辅相成地进行教学。

3、由于上课时间室内温度较高,关于苯酚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实验没有作成功,只好作为学生课后实验进行尝试,本人个人认为事情都有两面性,本次小魔术的失败对于同学认识到化学实验需要严谨的态度、认真细致的操作提供一个很好的“反面”范例,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化学科研态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十

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产品。小到手表、单放机、儿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卫星通讯,几乎无处不在。因此本节的教学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未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的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电池的组成与应用;

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

了解常见电池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多种手段获得信息的方法与途径,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学习常见化学电池的组成、应用与原理,通过探究,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新型电池的介绍,提高学生创造欲x与学习兴趣,学会利用能源与创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环保意识与节能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与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应用。

【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四、学情分析。

在化学必修2中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前一节又已经学过原电池的基本内容,知道原电池的定义,形成条件,简单的电极反应等,所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电源的知识。学生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关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所以设计本节教学时,坚持以课堂为主,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课堂教学时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电源入手,以化学电源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碱性锌锰电池、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等,引导学生对电池的优劣,找寻出这些电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共同探究化学电池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课前通过商店调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化学电源的有关信息,课后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培养逻辑推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六、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预习学习”为先导,通过学生自主预习、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常见电池的分类、电池的优劣的判断、电极方程式的书写,课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小组归纳、提出新问题……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去体验合作探究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课后,通过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立足于社会大背景之下,以更开阔的视野从管理、技术、环境和消费等不同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

七、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介绍化学电池的种类。

展示并演示三类化学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课件。

制作氢氧燃料电池。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十一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 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

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 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 “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十二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就是教师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筹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我以《钠》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中,是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进行有效教学的。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钠这节课因为有实验和奇妙的现象,说实话老教师新教师都能上的生动,而仅仅停留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新奇上,这还只是停留在新课改的浅层面上。而真正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的去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并切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严谨态度,却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探究的。这节课围绕神秘“钠水雷”惊现珠江一事,展开对钠的性质的研究,探讨,并最终解决“水雷” 带来的危险,让学生也过了一把“消防队员”和“科研人员”的瘾,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确实达到了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抢答】甲:观察、分析现场具体情况!

乙:快速调查爆炸物――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根据其性质研究对“水雷”处理对策。

【教师引导】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做一次消防员,来研究钠的性质,并试着解决钠“水雷”造成的危险。

【交代任务】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实验桌面上都有相应的试剂、仪器。

试剂:钠、蒸馏水、酚酞试液、过氧化钠粉末

【教师引导】通过预习教材,我们了解到研究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法?(生答:观察、实验、分类、比较)请大家参照课本第9到第10页的“观察・思考”内容1及关于钠的简介,打开每个实验台上的试剂瓶,探究钠这种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实验小组】立即热烈讨论开来。

有的在小组内还当起了小老师:以前老师讲过,研究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应该从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电导热性等方面来考虑。

有的开始反驳:颜色、状态、气味都好解决,可是熔点、沸点我们怎么能测出来?

我在旁边笑到:查资料啊。同学们恍然大悟。

【小组总结】分析讨论与实验观察后,归纳总结钠的物理性质(略)。

【教师质疑】在观察钠的物理性质,你认为钠和我们初中学过的铁、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实验小组】学生甲:密度小、熔点也低、硬度小。

学生乙:除了物理性质外,我认为钠比铁、铜的化学性质要活泼,因为刚刚切开的钠有光泽,几秒钟后就变暗了;还有钠不象铁、铜可以露置在空气中,而是保存在煤油中的。

学生丙:还有刚才的录象上我看到钠“水雷”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我推测钠可能会与水反应!

【教师提示】那大家就用实验来验证验证这个推测。如果能和水反应,要验证产物是什么。注意要切割黄豆粒大小的钠,不可太大。

【实验小组】每组同学紧张有序的进行实验。有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有专门监督操作是否正确的,还有专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

【小组汇报】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原因并进行归纳总结(略)。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觉得生成的是氧气,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金属钠将氧气置换出来。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学生乙:不,我认为是氢气。因为在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中能听到嘶嘶的响声,有可能是这种可燃性气体的轻微爆炸。我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并盖上一个带尖嘴管的塞子,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来检验。

学生丙:我同意乙的结论。但我想讲收集到的气体直接移近酒精灯检验看是不是发出噗噗的声音来验证是氢气就可以了。

【教师引导】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我们让事实说话。大家都要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气体,但要考虑一下钠在水里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收集时需要将其固定;还有钠与水反应速率很快,要想收集到得减慢反应速率。大家可以借助实验桌面上已经扎好小空的铝箔。

【实验小组】进行验证性实验。

【小组汇报】陆续有小组汇报验证结果:该气体就是氢气。学生乙的推测完全正确!

【类比过渡】钠与铁都属于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实验小组】铁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难熔物。钠这么活泼,可能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

【教师引导】大家结合课本第11页的活动・探究来实验钠在空气中能否燃烧。

【教师巡视】有的同学看到燃烧时产生的黄色火焰,高兴的叫了起来。说和刚才看的录像上的颜色一样!

【小组汇报】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学习,归纳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并指出产物是氧化钠。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认为产物不应该是氧化钠,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没有气体产生。可是刚才我不小心滴了一滴水,淡黄色固体上立即产生了大量气泡,这与氧化钠的性质不符啊。

【讨论结论】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两者中氧的价态不同。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十三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十四

1.了解有机物概念、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和联系。

2.从碳原子的结构特征来了解有机物的特点。

3.介绍简单有机化学发展史,了解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有机物的定义和有机物的特点。

实例引导,自学阅读,讨论分析,对比归纳,认识实质。

学生举出已经认识的有机物;讲“有机物”一词的来源及有机物的.发展史。

1、什么是有机物?其组成元素有哪些?

2、有机物与无机物是否为毫无关系的两类物质?

3、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何在?

4、有机物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什么密切相关?

5、有机物对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具有什么意义?

自学阅读。

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评价、分析、讲解,解决以上问题。

1、学生回答。

2、举例:尿素和碳酸分子结构对比;用氰制醋;20xx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导电塑料;说明有机物和无机物并无截然区别。

3、从碳原子结构分析其化学键;从碳原子间可形成碳链,即使相同碳原子数时,又可有支链,可成环。说明种类繁多的原因。

4、分析:溶解性、熔沸点、导电性等物理特性与其分子极性和分子晶体有关;热稳定性、可燃性、反应慢且复杂与其碳原子结构,以碳为主,共价键结合,分子复杂有关。

5、cai展示化学将作为中心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以及我国在高分子材料方面重点研究的项目等。

学生填表比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不同点和导致原因。

1、课本64页第3题的(2)。

2、有a、b两种有机物,它们都是碳、氢化合物,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85.7%。a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25g/l,b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1倍。求a、b的分子式。

学生解答后,教师评价。师生共同归纳求有机物分子式的。

一般方法和思路。

课本65页第4题和73页第3、4题。

1、本节课用自制的cai课件上,学生兴趣高,直观。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十五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学案导学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一课时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十六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十七

学生具备了离子键、离子半径、离子化合物等基础知识,本节直接给出氯化钠、氯化铯晶胞,然后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通过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离子晶体结构特点,为学习晶格能作好知识的铺垫。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4.通过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与阳离子半径的自学,拓展学生视野。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分析、归纳、讨论、探究。

[引入]1.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晶体?它们的结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离子晶体。

[展示]nacl、cscl晶体模型。

[板书]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注:(1)结构微粒:阴、阳离子。

(2)相互作用:离子键。

(3)种类繁多: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4)理论上,结构粒子可向空间无限扩展。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解释。

baso4、caco3_______。

[板书]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c.n.)。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十八

元素概念,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元素概念的形成及应用、

1、口答: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量。

引入新课:利用原子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

这种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12,此外还有6。

个质子,7个中子的碳–13,还有6个质子,8个中子的碳–14,它们核内中子。

数虽不相同,但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引出元素定义:。

讲授新课: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类原子,指核电荷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原子总数、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

荷数(即质子数)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

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里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由几种元素组成(追问四氧化三铁呢氯酸钾呢)、

2、元素的分类:。

目前已发现100多种元素,可将它们分为:。

阅读p36图四,答:。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种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两种。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两种。

3、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

p38表2–3、讲解元素的名称、(象形),元素符号的读法(看偏旁),。

写法(一大二小)、

4、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5、--元素1--。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6、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

提问: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2,n2,cu,fe,he,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co2,so2,kmn04,等、

氧化物: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如:h2o,co2,fe3o4,so2,等、

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单质化合物。

相同点都是纯净物。

不同点同种元素组成不同元素组成。

说明: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但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单质、

如:o3和o2组成的混合物只含一种元素、

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但含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

是化合物、如:h2和o2的混合气体含两种不同元素,但不是化合物、

归纳物质的分类:。

元素及元素符号。

沪教版高中化学教案篇十九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学案导学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一课时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38051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