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一
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章节中的每一篇文字都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感动于于漪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在字里行间我更深深感受到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希望教育要回归“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发展的诚意。
柏拉图曾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话说:“教育是从一个洞穴中把囚徒的灵魂引出来往上升,达到真实之境界。”我想这是对教育对神圣的定义,这会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肃然起敬。前几天在广州参加生命教育的培训,在旅途翻看《教育的姿态》,于漪先生也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是啊,曾经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却并没有那么的“神圣不可犯”,不夸张的说教师成了“高危”职业,我们甚至在自己的权益被侵害时也无法得到合理的维权,我们有了些许抱怨,我们开始对那些因原生家庭出现问题而无法救赎的的孩子感到无力与迷茫,我们开始思考真的是“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吗?
在机场,我和从事学生心理研究的郭老师闲聊,说起了班里满是负能量令我担忧的小高,他的一句话却让我醍醐灌顶,一下子清醒不少,郭老师说:“所有的心理辅导都是建立在信任上的。”其实道理都懂,但当身处困境时,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能寻求到救赎,在面对的“小高”这个特殊的个体时,我更多的是希望能够立竿见影,找到一种特效药去救赎这颗孤独的灵魂,但此刻经郭老师一提醒,我突然想到了于漪先生在《教育的姿态》中写到:“教育本是细水长流的事业,最忌讳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我们看西南联大,抗战时期最艰苦的时候,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几十年后,现在的院士有很多都是西南联大走出来的。教育不是你今天种子撒下去,明天就长出来,那是不可能的。教育本来就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那天回去,我把广州买的特产拿了一些给小高,我塞进她的口袋假装随意的说:“张老师去广州出差,给你带了点吃的。你记得带回去吃哦!好了,好好回去上课吧!”看的出来,孩子满是疑惑,但我却什么也没有说破,就如于漪先生说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门,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无法教心”。小高这个个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将自己的心门封闭了起来,谁都走不进去,那既然如此,我就只能从微小的地方入手。这些手信她能接受也好,不能接受也罢,目前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些,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希望在细水长流的时光里,我能收获到小高对我的信任,慢慢打开心门。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切忌的是,于漪老师所说的“细水长流”是指有教育行为的循循善诱而并不能把撒手不管看成静待花开。于漪老师认为,一个人知识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缺陷是无法用知识来弥补的。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需要去敬畏每位学生的生命,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施以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小高此刻的内心是封闭起来的,如果我们静待花开那或许在她还不太成熟的自我认识中会扭曲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一些暖心的行为让她对这个失望的世界重新燃起希望,育人先育心,育心要知心,知心要敬畏,或许小小的手信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但是我想此刻的我就是在孩子心灵深处耕耘,或许今天还不能收获,但一天天的积累,一次次的努力,一点点的引导,总会让有些让我惊喜的,比如昨天课堂上她那认真的模样,比如她那嘴角扬起的笑……此刻,我坚定地认为:“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成为了破鸡蛋;而从内部打破,则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教师唯有用一颗“爱生”之心掌握其成长规律,对学生的生命心存敬畏,才会真正地去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我想走近于漪先生,细读《教育的姿态》让我们更加坚定“用心耕耘,以期收获”的教育理想。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像于漪先生那样,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永远保持行走的姿态。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二
她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有着60年的教学生涯。至今,她依然活跃在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线,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她深爱着学生,痴迷着语文教学。“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她用这样的话语不断地鞭策着自己,也勉励着更多的青年教师。生而为人,她是师之典范——于漪。
对于我,立志要做一名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最早接触于漪先生,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教文育人”“文道统一”于漪先生的经历让我知道所谓“上辈子杀过猪,这辈子教语文”不过是一句戏言,做语文教师也可以如此的崇高与伟大。
走上语文教学工作的岗位不过短短几年的时光,初为人师的忙碌、挫败与无奈,让我一时忘却了这位当年坚定我从教理想的领路人。这个月再次捧起先生的《教育的姿态》,细细读来不免感慨,时过境迁,对先生思想的领悟不觉也有了变化,唯一不变的,却是那为人师者,先生那伟岸的典范之态。
在当今时代下,教育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教育几十年来的发展“成绩巨大”却也“乱象丛生”。先生以一身之力,振臂高呼。她于迷茫中指点迷津,于喧嚣中展现浩然正气,于乱象中坚定教育之魂。她几十年来亲历中国教育的第一线,她屹立于层层改革之外,直指社会价值观的功力取向、大众媒体的娱乐宣传,她对“选秀”比赛的主办者、各种媒体发出了拷问:除了赚取金钱,这些比赛还赚取了青少年的时间和青春,赚走了他们的是非判断,让他们执着于“一夜成名”的幻想,他们赚走了学生的未来,心何以安?不仅如此,先生还直指学校办学的“泛技术化”问题、校外教育问题、教育话语权问题等等,锥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先生满怀热情的“构建学校的价值取向”,为学校教育明确价值定位——培育有中国心得现代文明人,先生承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先生的典范之姿更体现在她站在人性的高度和文化的高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要从心底里敬畏孩子的生命”,生硬的灌输走不进孩子的内心,空洞的说教起不到治本之效,机械的操练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孩子心灵的发育和成长“由情而理,由直觉反应而本质探究,由低级而高级”,作为语文教师要让文字具有情感的温度,让观点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让阅读成为暖心之旅,唯此,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走进他们的心灵,滴灌学生的德行与智性生命成长。
做有“精气神”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掩卷而憩,先生之姿犹在,就让我循着典范脚步,更坚实地迈向教师之路。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三
翻阅当代教育大师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于漪等等的书籍,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他们仰望星空,勾画美好的教育愿景,同时又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努力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并竭力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
翻阅着这些令人深思的文字,感受着八十多岁老人的博大的教育情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合上书本,“椎心的忧思,竭诚的期望”、“让生命之花绽放”、“寻找教师之根”、“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在价值体系中”和“记忆与情缘”6个专辑的标题,实在就是对“教育的姿态”最好的诠释。
一页页读过,合上《姿态》,嗅一嗅书香,大爱无疆这四个字悄然浮现于脑际。
本书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
什么是真正的懂学生?说在嘴上,写在纸上,不是真正的懂,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才是懂。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弃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是责任,更是她的快乐。
“班主任只有燃烧自己,才能辐射学生,教育学生”,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但她的信念、精神、品行以及时时流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学习的榜样。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四
一棵树有一棵树的姿态,一朵云有一朵云的姿态,教育也应该有教育的姿态!从教16个年头的我,常常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立?近段时间,用心阅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好像看见了标杆,明确了方向,释然了许久以来的困惑。
首先,我认为教育要有水的的姿态。水,是生命之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但是,水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也是,是我们必不可少又无处不在的所需,如果维持生命离不开水,那让生命有尊严有质量的存在,就离不开教育!古人云:“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以水的姿态做教育,要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包容万物。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宽容大气的胸襟和气度。
而且,书中于漪老师在谈及课堂教学时,经常说“课要上得一清如水”;谈到教师的知识储备,她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把“一桶水”发展为“长流水”;在谈到教育的功能时,她非常喜欢用“滴灌”这个词,“滴灌学生的心灵”,“滴灌学生的智性和德性”,类似的话,在她的文章里也好,演讲中也好,总是经常出现的,也还离不开一个“水”字。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语文思想,假如方之于物,什么才是最合适的呢?想来想去,其实还就是这个“水”字。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于漪老师的名字里也有“水”;漪者,波纹也,风生而水起,水动而波兴,感天地之气息,动于中而形于外,遂至荡漾迭推,绵延广被。
水是至纯的,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如水,纯粹洁净,远离污染,拒绝添加剂。唯其如水,方能涓涓滴滴,润泽心灵;惟其如水,方能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头变变得温润美丽。在我看来,于漪老师的教育观,其实说到底就两个字,一个就是“爱”,一个就是“人”,合在一起就是“仁者爱人”。(摘自网络,稍有改动)
其次,我认为教育还应该有山的姿态。“尊重每个生命的价值,促进每个生命的良性发展,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这也是每个老师所应该坚守的理念。“琢玉性惟坚,孜孜以成华。”当我们以山的姿态巍然屹立,琢玉日久,相信也必能浸染玉的温润平和,成熟而不轻浮,沉静而睿智。有内涵的教育也应该是一座山,每个教育者都应以丰厚的山间营养,润泽美玉,用如山的爱,如山的步伐,实践着任重如山的教育事业,并以思考者的姿态屹立,信道守诚!
再者,我认为教育更应该有根的姿态。在“寻找教师之根”一节中于老指出“回顾教育历史,常有这样的图景浮现眼前:一群身无分文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悲天悯人,为苍生造福,令人感动。这是由于他们身上有那么一股志气、意气与豪气。历史启示今天,肩负重任的现代教师,理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锻造自己的精、气、神。”我认为,凝聚彰显在教师身上的这股志气、意气与豪气,汲取传承于传统文化中锻造出的精、气、神就是教育的根!当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每个从事教育的为师者都以如根的姿态和执着深深向生命纵深处伸展,那么教育之树茁壮繁茂自是必然。
德国哲学家、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那么,就让我们怀着对树的崇敬与对云的向往叩问自己:我们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从事教育工作吗?怎样才能使我们也能诗意地栖居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的心灵也具有树的扎实深厚与云的轻盈灵动吗?我们的生命也像那棵树一样生长在厚实深沉的教育沃土之中吗?我们的灵魂也像那朵云一样生长在澄澈明净而高远的碧空中吗?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站立?
感谢《教育的姿态》一书带给我的启迪和意义!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五
十月的读书计划是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我加入叙事者的时间比较短,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已经到了十月底了,很快从网上购得,马上开始阅读。
从前言开始,就能感受到一位从事教育工作60年的老教师的赤诚之心,她对孩子的爱是热烈的,是深沉的。始终以学生为本,是于老师的教育理念。这在今天也是极力倡导的。
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大爱与无私。
现在的孩子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面临道德缺失,情感冷漠。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温暖孩子的心灵,点亮孩子的心灯。一棵小树尚且需要修枝剪叶,才能茁壮成长,何况是一个人呢?所以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七年级上学期时,一天中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一个学生过来找我,“老师,我丢了20元钱”,“哦,是吗?怎么回事?是不是你忘记放在哪里了?”“不是的,我怀疑是小美偷的”。我心里一惊,不会吧?这个学生很文静,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吧?表面上我不懂气色的说,“不要乱说,我相信她不是这样的人。你先回去上课,我会给你查清楚的。”我悄悄找了几个同学了解情况,小美家里比较困难,平时很节俭的,这两天突然大方了,买了不少零食吃。我心里已经大题有数了,但是我没有去找她当面交流,而是放出风声说,钱找到了。我观察小美的变化,刚开始她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后来她低下头想了好久,像是下决心似的。我知道她会来找我的。果然,一个课间,她来到办公室找我,“老师,我捡到了10元钱”“哦,是吗?在哪里捡的?”“教室外面。”“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值得大家学习!”我看到小美的脸红红的,她的内心一定是纠结了好久的,不过总算战胜了自己!我在心里暗暗祝福这个孩子。虽然我搭上了10元钱,但是维护了一个人的自尊,这才是重要的!
这个世界不光需要参天大树,同样也需要小花小草,只要是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好了!!祝福所有的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六
朱永新,现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新教育改革发起人,被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他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曾任苏州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苏州市副市长,民进苏州市委副主委。
他富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中国教育改革建言献策。他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精神园地,他倡导的新教育实验,正在改变着中国的教育。他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感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
在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不要把教育家看得多么神秘,每个教师都可能成为在中国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关键在于是否做一个有心人,是否执著,是否有恒心。当然,我们知道,教育家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工艺素养等。
通读此书,我被他的理想教师形象所感染,心中不免升腾起一种渴望,渴望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他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领导、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因素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教师还应该努力理解孩子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世界有独特的色彩、旋律和内涵。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要和他们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才能与他们沟通,才能理解他们,才能够得到他们的爱。可是我们一直主张师道尊严,鼓励师生之间有距离感。中国教育传统有很多好东西,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就不好。教师还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这三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不一定将名山大川都走遍,行万里路和读万本书,其价值是一样的。我们要鼓励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要培养这样一种心境,才能教育好孩子们。 教师不但自己要充满爱心,更应该将爱传播给学生,让学生也成为充满爱心的人,唯有如此,教育才算成功,教师的爱才叫真正的爱。教师们要将溺爱宠爱偏爱等一切庸俗浮浅的假爱从思想与行为中彻底清除,要以一种博爱仁爱真爱充实思想,并能蓄之于内,形之于外。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烧起理想的火焰,我们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运动员们不正是有夺金的理想才会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奋力一搏并化理想为现实了?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七
作者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是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创立了一种对当时来说是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并以“幼儿园”这个独特的名称命名,可以说是首倡者。
书的第一篇是总论,作者写的很抽象。静下心来,细细的品读,才能够有所理解,并且真的受益匪浅。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上帝精神,即他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本质在他的身上得到发展和表现,成为觉悟,并使这种觉悟在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人的本质具体是指什么呢?它是“构成自然本质并永久地显现在自然中的东西”。本质是自然的。“失去了上帝和自然,我们必须求助于人类的智慧和才智,我们只能建立空中楼阁。”对于幼儿来说,好奇、童真、善良……都是自然的,是儿童本质的体现。因此,学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这些天性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展。儿童从刚刚出生到这个世界上起,人们就应当按照他们的本质去理解和正确对待他,让他自由地、全面地运用他的能力。现在的家长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学到别人不会的东西,各种兴趣班,暑期班,培训班越来越多。为了强调某些能力和肢体的运用而牺牲其他能力和肢体,这是幼儿教育中不可取的。
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作为教育者,如果永远以领导者自居,对学生进行命令和干预,让教育和教学起着毁灭的、阻碍的作用,反过来是害了孩子。
在幼儿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在没有其他活动物体存在时,不能让幼儿独自呆在床上或摇篮里,这样不仅会使身体虚弱,也是产生心理上娇嫩和脆弱。幼儿的卧床从早期起不应过于柔软,也不能用羽毛的枕头。而饮食始终只能是养料,唯一的目的是促进体力和智力活动,儿童的食物应该尽量简单,以能够维持儿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体力和智力上达到同样程度的发展为限。教幼儿站立和步行时,我们不应当使用拐杖和绳子。在幼儿的成长中,他会自己发现自己有走人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学会这些技能。这些观点,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于儿童过分的保护,并不能让他们最好的成长。适当的放手,让幼儿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生活,在困难中学会坚强。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发展,又有利于他们心理的锻炼让他们成为独立、坚强、自信的人。
福禄贝尔把人的教育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幼儿期和少年期,幼儿期又分为一般婴儿期和幼儿期,少年期有分为少年期和学生期。在幼儿期,幼儿把他以前内化的东西重新外化,在这一阶段,感官发展非常重要。少年期,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东西,即学习的过程。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所在。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家庭生活对儿童来说就是他生活的榜样,会对他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担任学生期的人的教学任务的主要是学校。在这一节里,福禄贝尔对学校的性质、任务、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学校教育问题作了论述。
“恩物”是福禄贝尔设计的一套活动玩具,为了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因为他十分重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这一时期人的发展最高阶段。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尽情的享受快乐。但可惜的是,作为成人我们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这种快乐。对于儿童的游戏,他们不仅不积极的参与,还采取各种行为进行阻止。认为玩泥巴太脏,玩水衣服会湿……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而往往只有这些儿童自发选择的这些游戏才能显示出他未来的内心世界。一个游戏着的儿童,一个全神贯注地沉醉于游戏中的儿童是儿童生活最美好的表现。此外他还主张为儿童创设活动条件,如让孩子在自己的花园里种植植物,组织他们手工制作等。我想,现在幼儿园里设立的植物角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对以后生活的预习。所以,每一个大人都应该重视这个时期的游戏,给予充分的支持。
《人的教育》为我们讲述了幼儿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整本书看下来,我还有很多地方并没有真正的读懂,我想,以后我还是应该再仔细的读。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八
教育是社会、家庭的头等大事,毋庸置疑。其中,学校教育承载的教育责任无疑是最重的,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理所当然真正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而既有此责任,就表明是自己分内的事,是自己的责职和任务,理当做好!然而,做好是不容易的!从教三十年了,尽管自己一直努力着,但总是感觉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是越来越轻松,而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重。面对各种新的教育理论、理念,新的现实,常常是无所适从。
学校发给我们每人一本《剥开教育的责任》,推荐阅读。新型奇特的题目,感觉与以往有所不同,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去看看什么是教育的责任,如何叫“剥开”教育的责任!“不要辜负了他们”,代序题目很新颖。“辜负”起题,写的是我们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现象,太常见了!因为这个“辜”字太容易写错了,我在教学到“辜负”这个词的时候,为了防患于未然,通常叫学生多抄写几遍新词,这很正常嘛。
可作者告诉我们:“全班同学只有五六个可能会写错,那么,‘辜负’抄5遍,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就是负担,没有必要。”“就是负担,没有必要。”我很惊讶。我从来没有想过抄写生字、新词是负担,没有必要,且成为学生的负担。再往下读,作者紧紧围绕教育的“责任”展开:“我心里说,你的责任是‘伪责任’,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作为自己不熟悉学生、不因材施教,甚至不思进取、缺乏能力的借口。”看到这里,我有些不甘,觉得作者太刻薄了,我们一线教师容易吗,怎么能说我们的责任是伪责任呢?
“这本书,针对课堂教学、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我们这样做,不是想否认我们的辛劳,更不是抹杀我们的成绩。我们的发问,是我们行业的自省,源于我们教师的良知。”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什么是伪责任!这些问题,让我没有不读下去的理由……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名字,浓缩了人世间最纯朴的至爱亲情;名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符号。亲切、温柔、甜美地呼唤着一个个名字,是对孩子真实的尊重。文章的第一个主题就抓住了我的心,《请喊学生的名字》中克拉克老师讲的的故事让我震撼,总统夫人希拉里竟然叫出了参观白宫的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这份用心做出的功课,赢得了所有在场学生的牢记和敬意,也赢得了我的牢记和敬重。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的兼教学科音乐,往往一个学年下来我都不能叫出三分之一的学生的名字,那些学生是不是和王阳有一样的感觉呢?而我居然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觉得这是我的兼教学科,没有必要记得学生的姓名,也从来没有想到要去记住学生的姓名。惭愧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为自己惭愧,也敬佩作者独特的见解。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希冀。遥想它们的最初的诞生,无不是充满关爱、倾注温馨,浓缩了人世间最纯朴的至爱亲情,包裹着对一个新鲜生命的所有祝愿。它是每一个来到这世上的人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并将一生与这份礼物相互拥有、彼此辉映。我们怎能不善待造物主创造的每一个神奇?
“让每一个学生都认为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师爱,也有着了不起的教育艺术与智慧。我们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独具的禀赋、特长、潜能,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了解孩子,是不是真的了解孩子。学校,不是禁锢学生的场所,而是一个宽容的星球,有着适合每一种植物生长的土壤。我们也不是监工,而是园丁。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儿童对优秀教师的信任的确是无限的。”“教育的秘密,就在于珍惜儿童渴望你成为他们的朋友的愿望。”所以,我们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应是他们的朋友。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世上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要轻易否定。我们老师从事的就是“花”的事业,请学习印度的挑水工,让破水罐也能浇灌出“一路花香”来。
多好的书啊,没有说教,不是理论,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与我们的一线教育者息息相通。我们没有关注的细节,我们忽视了的问题,我们不以为然的问题,作者都在这里给了我们提醒。例:“孩子的手很小”“孩子的事不要包办”“不妨来点‘狼性教育’”“家庭作业该谁批改”“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我工作中的很多困惑都在这里找到了支撑。我感谢推荐者,让我有机会能读到此书,我更感谢作者,让我如梦初醒,受益匪浅。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没有办法改变世界,没有办法改变他人,那么我先改变自己吧。
“教育是为学生打未来的底子,而不是为教育者挣今天的面子。”在这条充满阳光与奇迹的教育之路上,只要播撒出无私的情与爱,付诸出强烈的责任心,我一定会有收获的!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九
金秋的九月,迎来了我们自己的节日——教师节,收到了学校给予我们每个教师的礼物——《拨开教育的责任》。这是一本很有针对性、能破能立因而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书中所言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是教育中正在发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家长到学校的对孩子的“包办”,假期的“假放”,教育的“女性化”,几乎从未实施过的“因材施教”,多媒体的“泛滥成灾”、“请君入瓮式”的强制解读,课堂提问中的“专业户”现象等,切入点不大,有些甚至还有点“小题大做”——因为其中的不少“故事”或者“事故”,很多“庐山中人”的我们早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惊,习以为常,但是火眼金睛的作者们却能够从现象入手,层层剥茧,丝丝入扣,直抵问题的症结。《家庭作业该谁批改》一文所言事实几乎地球人都知道,家庭作业早已不仅仅是孩子的作业,真的演变为一个“家庭”的作业。所以有专家曾经痛言,在中国,只要孩子入学,这个家庭从此就开启了一扇沉重的大门,这个大门的名字叫“灾难”。虽然言过其实,但是道破了教育的部分事实。此文作者不是宣泄和诅咒,而是平心静气地分析家庭作业的原初目的,分析“家庭”全员参与作业处理的危害,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令人心悦诚服。不仅如此,文章还以教育名家的教学实践为示例,就家庭作业的设计和处理给老师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能反对,能批判和摧毁;又能立新,又能建设和创造,这是本书的一个优胜之处。也是目前中国教育问题研讨中紧缺因而是迫切需要的东西。
《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针对课堂教育、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读了之后,我感慨良多。教育充满每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在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小事,每件事都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学生,但现在我意识到,他用自己的爱让每个学生都有和我相同的感受。或许,查老师没有思考过最喜欢哪个学生,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查老师最喜欢的那个学生。”这是一个孩子长大后的回忆。读了上面的文字,我觉得查老师是一位成功的老师,让每个孩子都以为老师最喜欢的学生是自己,这里既包含了高尚博大的师爱,又有着了不起的教育艺术和智慧。
优秀的老师会充分利用和学生在一起的所有机会,迅速捕捉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让每个孩子找到老师“最爱自己”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平庸的孩子,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独具的秉赋、特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了解孩子。
在老师印象里,往往是一些比较优秀或者比较调皮的孩子关注比较多,而另外一些表现平平的孩子容易被老师忽略,就在那次才艺展示中,我发现很多平时沉默的孩子都能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要加倍认真的看清这些孩子,细细品味,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多多鼓励,做他们的朋友。
有些孩子的才华已经显露,而有些孩子的才华还是冰山一角。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让他们发现自己、欣赏自己。我们是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具备某种潜质的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不同寻常,也会看到别人的优秀。
一直都说,教育是件良心活,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孩子们的天使,在教育中给予他们关爱、呵护;而不是做孩子们的上帝,支配着他们的生活,使其不得开心颜!
《剥开教育的责任》读后感
时光荏苒,一学期的时间就这样在指尖流逝,踏上人民教师这条路已有半年,《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 其实半年前已读过这本书,今天再看这本书,有了更深的体会,那就是作为教师的责任。
当时拿到这本书,给我最震撼的一节是“请喊学生的名字”,当半年前第一次踏进教室,面对一张张稚嫩而陌生的脸,我胆怯了,我不认识他们,我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觉得对不住人民教师这个称号,特别是当你走到一个孩子跟前想和他交流,而你却不知道他的名字时,更加的无奈。当我询问孩子姓名时,也看到了孩子眼中流出的伤心。“每个名字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家庭的希望,遥想他们最初的诞生,无不是充满希望,倾注温馨,浓缩了人世间最纯朴的至爱亲情,包含着对一个新鲜生命的所有祝愿。它是每个来到这世上的人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并将一生与这份礼物相拥相辉。”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名字,我每次发本子喊着学生的名字,走到他的身边,看清他的脸,然后把本子交给他,几次下来,我能记住大部分孩子的姓名,慢慢的我也有了自信的资本,我叫的出你的名字。我看着一个孩子,叫出他的名字,他脸上也洋溢着开心。从一开始觉得叫不出孩子的名字丢脸,到后来慢慢发现,其实这就是责任,当你走上这条神圣的道路,责任心油然而生。
有位教育专家说“人生有两个世界,一是成人世界,二是儿童世界。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到儿童世界的使者。”从教半年来,酸甜苦辣,各种体会。令我最伤心的一次是家长的一通电话。从幼儿园刚上来的小朋友,他们的小手总是“闲不住”,不管上什么课,他们的手总是在玩各种“玩具”,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我采用朋友教的一个办法,吓唬他们,没收他们的“玩具”,经此一吓唬,大部分小朋友上课能坐端正了,这让我很欣慰,但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不听话的小朋友。小易,平时也算一乖巧的女孩子,那节语文课,她的小手总是不停的玩的铅笔盒,友情提示下还是不听劝。我说“事不过三,再让老师发现有小朋友不好好听课,玩铅笔盒,老师就要没收了”,我继续上我的课。孩子的世界总是纯真的,其他小朋友发现小易还是在玩她的铅笔盒,向我告状,我有点怒了,没收了她的铅笔盒,总算课堂又恢复了安静。就这样等到放学后,我收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开场白就是把我骂了一顿,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手足无措了,难道我努力教育好这个孩子错了吗?后来和朋友倾述这件事,朋友说“又不是你的孩子,你何必呢。”是啊,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呢?我想这就是教师的责任心使然,他们不是我的孩子,可我早就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就算家长不待见我,我也不忍心放弃这个孩子,教师的责任就是教师的良心,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
我想最好笑的事就是期末考试了,期末考试前的那晚,我没有睡好,想来也比较有趣,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自己参加期末考试的时候也没有那么紧张,这一次我却紧张的睡不好,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参加期末调研,我担心他们会发生各种状况,我自己也笑话自己,后来发现我的担心都是多余的,那一天他们很乖,心里甚是安慰。我想其实这也是责任心使然。
教师的责任何其多,这半年的点点滴滴也只是沧海一粟。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老师从事的就是“花”的事业。我愿用我的关爱和真情去浇灌每一朵小花,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付诸强烈的责任心,为他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十
古人说:“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没想到,自从我读了一些有关教育类的书籍,还真在书中找到了黄金,也给自己充了很多的电,教育教学中也有了很多的教育理论支撑。日前,我又读了朱永新老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让自己有了一种重生的感觉。
作者对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理想教师、理想校长、理想学生、理想父母的描述,揭示了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应具有的素质。这种切近实际教育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或方法,读后使人产生了强烈的使命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理想。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通读全书,对我感触较深的有如下几点: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这一席话让我回味无穷。由于长期处在紧张和繁忙中,对新鲜感、荣誉感在时间的冲刷下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麻木、疲劳。梦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没有了梦想,怎么会有前进的动力呢?没有前进的动力,哪会有工作的创新呢?
“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朱老师的这几句话犹如一面镜子,对照自己的不足予以纠正,为我今天的奋斗指明了方向。我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首先就要热爱这项事业,对教育充满激情。教师要不断学习,保证自己有足够的活水源,使学生酣畅淋漓地学习。教师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单纯的,可爱的孩子。我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时刻关心他们,同时我还要做一名关注社会、有责任感的教师。教师教育祖国的未来,意义重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二要有丰富的学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更有所学、有所获!
另外书中的几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发现我离这样的要求相距甚远。于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以这些标准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促进自己。
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十一
读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细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是我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教育的伟大使命是使人们从无知走向成熟。作者书中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二十一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文章中作者从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开始,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理想的事业,它是指向未来的。教育借助于理想才能使人类对教育的至高无上的追求变为现实,才能使教育由“此岸世界”跃升至“彼岸世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把握处于未来社会中心的教育走向,洞悉未来教育发展的特点,才能使教育得以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的教育改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卓越的精神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是,光靠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门更应该认真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为了什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从各个角度,运用了平实而有哲理的语言讨论了“教育”这个课题。《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有十五个论题,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是从超越现实的理想层面,对教育的主要载体或承担者所作的应然性追究,包括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等五个论题,这实质上体现了作者的“教育理想观”。相信无论是教师、校长、学生还是父母看了,都会有所启发。中篇是从教育政策的层面,对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宏观上的探索,旨在为教育的决策提供理论参照,这集中体现了作者试图将教育理想转化为实践或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接轨的愿望,是教育理想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教育理想的理性探求。下篇则从教育预测的层面对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势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其中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所充盈着的热情与信心,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弊的忧思,展现了作者在把握整个教育的时间序列与空间联系基础上的“教育百年观”。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
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
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
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此外,《理想》一书的文风也清新自然,不落俗套。作为以史见长的学者,作者不追求目前学术界较为流行的思辩、玄论之风,文笔自然朴实,既无玄而又玄的自我陶醉式的所谓阐释、推究,又无艰涩难懂、半生不熟的古文式语句,更无洋腔洋调,读来令人平白生趣,津津有味。读者可以比较轻松地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其基本思想和观点。而这一点,确实是学术理论界应大力提倡的。 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十二
近来有幸拜读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专著——《玫瑰与教育》。本书主要记载了窦桂梅老师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及为人处事中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国外教育(日本)现状的透析,还有一篇篇富有真知灼见的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对窦桂梅老师肃然起敬,倒不是因为她如此年轻就评为全国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获得全国十杰教师提名,还担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而是通过《玫瑰与教育》这本书,通过窦桂梅老师的成长经历,我感受到了名师光环背后执着的追求和心血的付出!令我触动最大的是以下两点:
一、广泛读书,积淀学养。小时侯的窦桂梅老师没有读过多少书。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她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玫瑰与教育》第一辑《清谈与忧患》之《执子之手,与子偕行》中,我们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个读者到作者的经历,看到了窦桂梅老师从一名普通教师到一代名师的经历。“现在,读书成了我的习惯。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可以独自培植幸福的习惯——土壤、阳光、水分都来自于美好的书籍。”(窦桂梅语)读书已经真正成了她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部分了。当然,读书也给她的教学,给她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深沉的底色。
二、积极实践,勤于积累。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成长起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断地创新实践,并且善于积累总结。窦桂梅老师在不断的探索中始终保持着自己敏锐的触角,她努力突破在教育中谈教育的弊端,勇于用自己的言语发声,勇于上探索性的课。有实践就要有反思。不断地积累已成为窦桂梅老师的自觉行为。《为生命奠基》、《教育的对话》、《窦桂梅阅读教学实录》等个人专著的出版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我在成长,我在写。”(窦桂梅语)
读完名师之作,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自己离窦桂梅老师有多远?我们离理想中名师有多远?
名师之名在于学识胆略,在于砺志勤恳,在于审视笃行。他们都有一种忘我的独立、奉献之精神!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的去实践,努力的去奋斗,去获得一种稳定、持久、成熟的情感!我们与名师的差距,在于精神世界的距离和实践的勇气、耐力!人只有有了想法才会有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想改变自己,首要的是要打碎旧的思想意识,让精神站立!很多情况下,名师给了我们压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动力。一个要进步的人,对自己应该自找一个压力,这样才能迫使自己去努力。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做名师曾经做过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窦桂梅老师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感谢《玫瑰与教育》!感谢窦桂梅老师!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十三
我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平日里耕耘在教学一线,忙忙碌碌的,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就少了,但是对书本的渴望却越积越多。在上一学期我有幸参与到特级教师黄咏梅工作室中,工作室开展的“阅读阅快乐”活动点燃了学员们阅读的热情,也激发了我挤出时间来阅读的源动力。在指导老师黄咏梅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我看到了《人的教育》这本书,我一下子就被书名深深吸引住了。有个发自内心的声音对我说一定要选它,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为什么呢?身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该关注的不正是人的教育吗?书名引发了我教育理念的共鸣,利用假期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部教育名著,可谓“收获满满”。
一、了解了福禄培尔的生平事迹,拓展了眼见。
福禄培尔是19 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丧母,父亲整日忙碌无暇管教,继母对他也很冷漠。因而福禄培尔的童年是孤独、寂寞的。童年的遭遇使得福禄培尔对儿童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推动他创办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并探索、研究及实践了一套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写下了著名的教育论著《人的教育》,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理解了福禄培尔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读《人的教育》全书,可以看出福禄培尔是一位虔诚的徒,他认为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爱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性善论的观点。基于人性本善的认知,福禄培尔得出了教育的基本规则,教育要尽量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不能去破坏儿童的天性,除非这种天性遭到破坏,否则不应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规则认知在今天依然有着广泛的、强大的影响力。
三、《人的教育》一书对现代德国教育的影响深远。
德国是资源缺乏的国家,在欧洲国家中人口最多的,科技发展很高,腐败水平低。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像大众、戴姆勒(daimler)、西门子(siemens)和宝马都位于德国。它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群体。德国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可是对于儿童,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们也能找出孩子闪光的一面。德国的儿童教育能达到今天的高水平绝对有教育先行者福禄培尔不可磨灭的功绩。
四、福禄培尔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非常强调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其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
福禄培尔把对人的教育和对自然物的栽培进行类比后指出,在对待自然物方面,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正确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动植物健康茁壮地成长,就必须给它们提供适宜、宽松的环境,要反对揠苗助长,要反对粗暴的干预和意志的强加。但是,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人们却会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尽管人与动植物的成长遵循的是同一条法则,但人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喜欢把他们当作橡皮泥,认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随意地塑造,结果是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天性背道而驰。为此,福禄培尔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要适应孩子的本性,让他们遵循其规律自由地成长,就像我们对待花园中的葡萄藤一样。
五、我们倡导的“生本教育”可谓对《人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当我读到这一段文章自然而然的联系到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倡导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从“教育适应自然”和“生本教育”的观点看,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为学生的生长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专业的好老师。如果说学生的天性就是与生俱来的种.种禀赋,那么,教育就要为这些禀赋的生长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词源学上讲,希腊文的“学校”(school )本身就是从“闲暇”(shule )中派生出来的。在希腊人看来,到学校上学就意味着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有充裕的闲暇,可以专注地体验和沉思,在这种体验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长。
更多在本书阅读中的收获数不胜数,无法一一列举。我在阅读中趟过了书籍的长河,在静思中感悟了教育的真谛。阅读是与古老的睿智的作者用书籍去沟通交流;阅读是对灵魂的一种洗练,阅读还是对教育先知思想的传承。阅读是幸福的、阅读是快乐的,这样的幸福与快乐真是多多益善。带着阅读的幸福与快乐,投身于不平凡的教育事业中去,“余愿足矣”。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十四
第一次接触祁智主编的《剥开教育的责任》这本书,就被该书淡雅的封面吸引住了,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剥开教育的责任?引发思考的书名,立刻激发了我强烈的阅读兴趣。
本以为,这是一本说教“责任”的书籍,读着读着,我欲罢不能,被书中诗意的语言、简洁的插画、深刻的哲思、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打动。阅读后,我把她悉心珍藏起来,有待经常翻阅,反复咀嚼。
本书针对课堂教学、班级教育、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伪责任”,逐一加以揭示,并阐述真正的责任。本书的每篇文章都从教育中的细节入手,都在追问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者的真正责任,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深沉的主题。
她是一首振聋发聩的播种机。“教育充满细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生命的零件”,我们要精心呵护生命的零件;“教育者要施行教育、研究教育,也要接受教育”,身为教师的我们也是受教育者;“说到底,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的良心”,唤醒了每一位教师的良知;“一个都不能少,这才是理想的教育”,把爱的光芒播撒到每一个角落;“教育者有责任让教育成为一种享受”,享受教育生活的每一次馈赠……
她是一台细致入微的显微镜。教育的细节常常被我们忽视,这本书带我们发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吹落灰尘,教育的责任渐渐清晰起来。可能是试卷上的小小提示语,可能是课堂上的一次发言点评,可能是教师的一个眼神,可能是一处文本的解读……书中的小例子、小故事,就那样真实地发生着,有正面的浓墨重彩,也有反面的直言不讳,让读者于细微处见真情,于细节处明真谛。
她是一部客观公正的扫描仪。本书从最客观的角度还原了一个个教育场景,讲述了一个个教育故事。这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历历在目。故事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从纵深的角度剖析了教育现状。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有这么多弊病;原来,我们在“爱”与“责任”的名义下,还做了一些“伪责任”的事情。家庭作业究竟是谁的责任?抄词作业合适吗?我们需要“狼性教育”吗?放假真是“假放”吗?过度的“关心”真的会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枷锁吗?全书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会让我们不断地追问。
读《剥开教育的责任》,让我不断地反思当下的教育行为,过一种更有质量、有责任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目的何在?教师与家长的责任何在?这是本书关注的主要问题。书中通过教育中种种习以为常的现象,揭示当前教育的真正责任。这本书像一位精神导师,为迷失的人们找到方向;更像一位久违的朋友,真诚地言说教育的感悟。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十五
《教育是没有用的》这个书名吸引了我,于是没事就捧起书本看上一段,读到第四章中的“包容之美”时,我的心被触动了。一个妈妈用自己的包容和谅解身教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也拥有了一颗包容的心。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担负教育孩子的使命,是不是更有责任把包容和谅解这朵芳香“玫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严是爱,宽也是爱。宽容是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作为教师,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应设身处地替他们想想,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失态,给学生心灵造成伤害。
还记得教过的一个男孩子,就称他“小五”吧。小五不笨,知道为他人着想,但做事很拖拉,尤其是写作业,再加上好玩、有点懒,以致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尤其是自己觉得有难度的作业,就望而却步索性不写。我多次找他谈心,他也会信誓旦旦地承诺以后会及时完成,但好上一段时间后便会“旧病复发”。一天放学时,作业组长向我汇报,他又没交作业。当小五看到我站到他面前盯着他时,他低下头,心虚地不敢正视我。当时我真想痛骂他一顿,都说事不过三,我都记不清他是第多少回没交了;都说忍耐是有限度的,我都不记得一忍再忍地找他促膝长谈过多少回了。但看到他低着头,不安地揉搓着手中橡皮擦的样子,我知道是他身体里那股自由散漫的势力再一次打败了他想要进取的心,说不定此刻他也正在懊悔不已。现在对他一顿痛骂或许能消点我此刻心头“恨”,但对他有用吗?我强压住火说:“小五这几天已经在赶着补各科作业了,而且也补上了不少,我相信他今天放学前一定能把语文作业补好交给我的。”听我这么一说,他低着头的脸一红,也停止了揉搓橡皮,紧紧地捏着橡皮静静地坐着。 “利用下课时间抓紧做吧,我等你。”听我心平气和地说完,他顿了一下,就开始安静地补作业了。放学前,我收到了他的作业本。看着他带着浅浅的微笑一身轻松地离开,我庆幸自己当时没发火,我宽容了他也宽容了自己。此后,虽然他还是有作业没按时交的情况,但次数越来越少了,他也会尽他所能地尽快补好。
像小五这样某一方面后进的学生,他们的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我知道自己不能急于求成。对于他们,我让自己把更多地把目光放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上,在他们出现反复的时候,帮助他们保持学习的信心。相信这些孩子会感受到老师的这份宽容,会感受到老师为他们着想的心,会真心地尊重和爱戴老师。
教师以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久而久之,也会把这种智慧和美德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使他们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懂得只有学会包容,做到宽厚待人,才能化解矛盾,消除隔阂;才能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才能搞好同学之间的团结。这些也正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学会合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当然,包容并不等于放纵,并不是毫无原则的一味退让、忍耐。包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以宽容的人和事。包容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严格,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别。
疏松的土质能使植物更加茁壮成长,宽松的环境能让心灵更加健康发展。教师的包容能造就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能造就一颗颗健康明净的心灵。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教育专家林格。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亲自走过1200多所学校,考察过20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探究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被誉为“坚持用脚做学问的人”。书中的一些鲜活的案例和观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有这样一个案例:以前农民种水稻需要人工插秧,就是把培植好的秧苗,按照事先牵好的绳索和格子,整齐地种植到农田里。这个方法在我国沿用了约三千年,农民插秧后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但是水稻并没有因此而增产。20世纪,我国开始了一项重大的农业改革,应用抛秧技术,把培育好的秧苗一把一把“天女散花”似的随意地抛向水田里,结果彻底解放了生产力,且实现了增产增收。
“插秧”?还是“抛秧”?初看起来十分奇怪,勤劳的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反而享受着丰收的果实,这似乎不符合“天道酬勤”的古训。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丰收的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反之,看似放任的抛秧却为秧苗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护它的自然生长。
原来,抛秧是一种比插秧更科学、更有效地方法。看来,抛秧不仅解放了人,而且也解放了秧苗!
仔细一想,教育也同此理。我们的老师、家长如农民,我们的孩子就是秧苗,而今天的教育却更像是“插秧”,那么多的规矩,人为控制孩子的生长,结果老师和家长累得苦不堪言,而我们的孩子也“长势不良”、“产量低”。
不是吗?
现在的学校教育如同“插秧”。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不是训练人。而我们的学校总有许多的校纪班规,要求学生“不准这样”“禁止那样”,甚至连上课时学生的坐姿也有统一的要求。而至于学生的学习,学校早已经牵好了一根绳索,那就是上课、作业、考试,沿着这根绳索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得更高的分数,考取更好的学校。
现在的家庭教育更像是“插秧”。父母给孩子定好了各种各样的计划,学习这样,学习那样,要怎么怎么吃饭,该如何如何做事。甚至有的父母连孩子的未来都已经设计好,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早已经牵好的绳索按部就班地长大、生活。
插秧式的教育,最终的结果是苦了老师和家长,害了孩子。学生完全为提高成绩而学习,夜以继日地做着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时间去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没有精力去感知世界的人文变化,机械地围绕一本书、一支笔、一张课桌度过天真的青春……
时代要求把儿童从片面追求升学率中解放出来,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他们的知识、情感、意志、能力及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要创新就要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去实践、去思考。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当然,我们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巧妙地安排时间,以真正达到解放的目的。
教育,呼唤抛秧式!给孩子适宜的土壤,充足的条件,然后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主发展,孩子的生命终将长得生机勃勃、积极向上。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十六
我感觉到每天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字,那是身心的放松;每天读一些自己需要的文字,那是精神的享受。如今我已经养成了每天读几页或读几行字的习惯,那种感觉比起以往只在假期里看很多字要幸福难忘的多。真正感觉到在一寸光阴里读书比看电视剧多了一些创造的空间。为此,我学会了投资,投入的最大成本就是买书。
每晚翻开前段时间买的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总被书本的第一句话深深的打动着——“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魂,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我看到有好多朋友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qq签名,前段时间我也看到周秋艳老师写上了开头一句: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它吹拂过山川和田野。原来我们都被深深感动着。初次看到这段话,心里并没有理解这些话所包含的意义,但就是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带着这样的震撼,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用朴实的语言分享了生本的理念,传播郭教授的教育思想。书中“毛估估的智慧”、“杯子边上的智慧”、“培根”的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生本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的孩子,书中说道“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不可能做到我们才变得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变得不可能做到”。深刻的道理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我的心田。毛估估的智慧,陈述的是聪明的农民买猪时只是目测估量猪的价值,买回来后就让它自由地自然地生活,长大后是论斤称重的。郭思乐教授从这一个现象中看到了我们的孩子,看到了教育本身,并从中悟得智慧。让人茅塞顿开。农民选择对待生命的方法对待小猪,我们教育的对象何曾不是鲜活的生命!把人当作生命来进行教育。
我们经常在喊:尊重生命,尊重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这是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体现在形式上?每次公开课,赏析课,交流课,都是让我们学习教育的舞台,可这舞台太小,成不了我们的教育思想。那是我们平常给教育画蛇添足,导致了学生在太多的灌输中丧失了学习的灵性。“毛估估”在解决生本的自由发展和终端评价矛盾时,郭教授进行这样的类比:学习的阶段就必须学习,睡觉的时间就要睡觉。不要把整个学习阶段变成备考,如同农民不在小猪生长期间,为了放心天天称重惊扰它。我们不必质疑孩子自己学习的效果,学生本能地生长,自由地发展,到了结果的季节,就会各种各样的果实挂满枝头,因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生命的活跃,激扬生命的积极,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如同小猪自然地生活。我们不是常说好学生并不是老师教育出来的,那是他生命的能力。多么简单的道理!毛估估的智慧再次唤起了我们的思考,也把生命教育的思想深深印进了我的心中。
杯子装水,原本平常,郭教授却能从中发现智慧。杯子越薄,装的水越多。边是“体”,装是“用”,而教学的目的如同让学生用杯子喝水,老师的教是“体”,学生的学是“用”,边薄水多,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就学得少。老师把一切讲得通透,学生还学什么呢?所以郭教授认为,教师的角色只是“培根”,知识也好,德行也好,教师只是让它们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悟。
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自己的悟,无论是学习以前的知识或通过智慧而产生的新的知识可达到的地方,或是不可达到的地方,人的智慧和知识的拓展全在于悟。没有人的悟,所有的教育都是低效或无效的。而现在我们的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性,无悟可言,于是教学和教育气血不足,而导致我们的所有的投入,都近于无用。只有放手让学生尽可能自主地去悟、去学,才能形成更高级的智慧品质。所以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就要求老师要设计好每节课的前置性作业,使每个学生通过先学都有收获或疑问,在课堂上才会出现很多让老师都无法预料的惊喜。在欣喜这些惊喜的同时,老师们还要机智的处理这些惊喜,否则可能会扼杀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谛听教育的春天》,扉页上的这段话让我在思考沉淀之后看到了孩子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梦想着学生欢天喜地地来,依依不舍地走,他们比任何时候都喜欢读书学习。
虽然,现在这样的景象存在于我们的一个遐想当中,虽然要达到这样的景象非常的困难,有很多的虽然,但是就像开头说的那句话一样“有很多事情,并不是因为不可能做到我们才变得失去信心,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信心才变得不可能做到”。只要有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有信心。
郭教授的这本《谛听教育的春天》我还没有读完,但对所读的这些内容产生了共鸣。我也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处在那样的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当中,只要我继续读书,坚持实践,相信会妙不可言。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心得体会 教育的姿态读后感1590字篇十七
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相当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锦,许多教育观念都给人启迪与深思,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边读边用笔作着批注,嘴里还念念有词:“嗯,有道理,有道理。”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小教师,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叹服。谈教育思想、教育见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贵老师皮毛,因此只能谈谈里面有一点点共鸣的地方。
在这本书《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篇中,李希贵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种体验每个当过班主任又当过普通科任教师的老师都有体会,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设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这个班的一切事务,甚至当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时出现学生状况都会让班主任来解决,所以班主任都会有所埋怨:科任老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解决自己课堂上的问题?而科任老师呢,也很无奈:不是我们不想管,而是学生根本就不听,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给点面子听着,不好的 学生则当场顶撞,给老师甩脸,都能把科任老师当场气得晕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师就对很多不好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将问题丢给班主任。于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员。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学生听班主任的话,而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我想这无非就是“班主任”三个字的威力,学生虽然不懂得班主任三个字的准确含义,但他们非常明确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们的“领导”。有时候我们老师常常开玩笑说学生都非常精,学校里哪些人是领导,要有礼貌;什么场合很重要,要好好表现,学生无比地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个样,在科任老师面前又一个样?到底哪一个才是学生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我们只是用某种“头衔”或权利压制住一个问题,但并没有去关注学生真实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学生自我表现,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更危险的,它只会培养出一群 屈服于权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贵老师说:在以往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里进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所以我想说,当一个孩学生只听班主任的话,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时,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担忧意识,去了解真实的他,你对他施加的教育影响他是否接受,还只是盲目屈从于“班主任”这一行政头衔;当学生在重要场合、领导面前有礼貌、表现佳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场合下的他们,对待学校的食堂阿姨、清洁阿姨及任何一种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独立的、真实的、合格的公民,任何时候都能遵纪守法,尊重每个人,而不只是盲目屈从于某些东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5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