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实现目标和梦想的关键,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成功。在总结中,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实例和案例,以增加可读性和说服力。这些总结范文中涵盖了不同领域的总结内容,对于我们的总结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一
展望未来,丰太公司将继续秉承“服务、敬业、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高、严、细”的.管理方法,以向高科技战略转型为重心,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不变的诚信和品质,致力于新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以更优质的服务与各界朋友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服务农业、造福一方、以人为本,建立和谐丰太花园,让每个员工以我是丰太人而自豪,敬业、乐业,让丰太成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成为员工及家人的快乐家庭。
二、项目实施计划。
1、年加工1500万只肉鸭生产线项目: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750万元,流动资金750万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该项目正于2012年5月开始动工,目前土建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设备订购已全部结束,预计10月份开始设备安装,2013年3月份试车投产。
2、年产6000吨玉米精炼油项目: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200万元,流动资金8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200万元,实现利税1950万元,项目计划于2014年3月份开工,10月底竣工。
3、年出栏10000头优质肥牛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投资6200。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200万元,流动资金3000万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800万元,实现利税2100万元,预计项目于2015年10月开工,2016年4月建成。
4、20万吨粮食仓储及配套日产1000吨面粉加工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42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7000万元,流动资金5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实现销售收入9.6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预计项目于2016年8月开工建设,2017年10月竣工。
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整体销售收入将达到20亿元左右,税收贡献2亿元,安z就业岗位3000名,带动相关农业、养殖业、物流业、包装业、餐饮娱乐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睢县县城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未来五年公司支出计划。
公司发展规划依据现有产品酒精、ddgs饲料和液体二氧化碳,将产品链条延伸至玉米油、面粉,由半养殖的肉鸭加工,形成上下游产品有效搭配,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公司发展规划预计总投资607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215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9550万元,其中:
3、2015年10月-2016年4月,投资6200万元建设年出栏。
10000头优质肥牛建设项目;
4、2016年8月-2017年10月,投资42000万元建设20万吨粮食仓储及配套月产1000吨面粉加工项目。
四、融资渠道。
1、以丰太公司现有平台、资源、及区域优势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融资。
2、在股权融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银行融资渠道。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二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大胆探索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校文明,优化育人环境,创建平安校园,培养“自主、全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思想,造就“会学、会做、会创新”的一代新人。让师生在共同的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和谐发展。
二、办学根本宗旨。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是为了人的一切。我们教育理念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让每个学生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三、总体工作目标:
四、具体工作目标。
(1)近期目标:健全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管理,优化学校运行机制,强化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实施“3+1”工程,达到一星级学校标准,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目标。
(2)中期目标: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严格高效和精细化管理,实现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着力加快学校特色创建步伐,达到二、三星级学校标准,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目标。
(3)远期目标:即学校愿景,着力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总结、提炼、升华学校管理,形成质量名牌学校、管理示范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教科研先进学校,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目标。
2、教师发展目标。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合作探索、创新高效”的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六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健体、会审美、会劳动、会合作)的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小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增强教育书人、爱岗敬业精神。
(1)切实加强教师政治思想工作,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
(2)切实加强教师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思想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规,学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的有关规定,切实规范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自觉履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自觉性。
(3)切实加强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开展“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再创业”系列教育活动,不断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树立教师形象,努力形成“知书达礼、创新进取”的校风、“务实求实、精业创新”的教风以及“勤学好问、多思乐取”的学风。
2、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养成教育。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五爱教育”。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德育基地、乡情教育、地方文化等教育资源为载体,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为目标,广泛进行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深入学习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为重点,通过开创“文明班级”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语言文明习惯。
(3)进一步细化、规范学校的德育活动。以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契机,有阶段性地抓好系列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4)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读书、大手拉小手、雏鹰行动、学雷锋见行动、社会实践、春游”等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教育活动,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祖国的思想,培养学习探究与体验的热情。
(5)认真抓好学生的法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以《社会治安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为教材,有重点地做好学生的法律法规教育、安全教育,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据季节特点做好预防流行病、传染病工作,确保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在三到五年内,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完善教师办公条件,完善办学条件,建成“突显特点、活泼健康、积极向上、激励进取、展示自我”的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树立适合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重建“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转变教师角色,认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和开发者;建立师生相互尊重、赞赏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关注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把握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更新与掌握教育观念,技能与方法,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理论与业务水平。
2、加强名师工程建设,树立学校师资品牌。加大骨干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步伐,通过传、帮、带,结对子,外派进修培训,压担子,承担课题、课改研究任务等形式,培养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文化、学历层次,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4、加强教学与课题的研究,不断完善教研与备课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5、不断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实现教师队伍老中青相结合的组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6、加强学校的班子建设。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爱岗敬业思想教育,使之具有较高教育教学与教研能力,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积极落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工作方针。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品行基础;以月德育主题教育为抓手,夯实学校德育常规工作;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德育工作内容;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体验,强化德育工作的直观性和时效性。
2、突出教学中心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夯实教学常规工作;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搭建教学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对外开放和内部交流;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学校教学工作按“抓六常、促五创”(常规、常态、常训、常查、常比、常测;创先、创优、创效、创特、创新)的管理理念,狠抓落实,常抓常新。
3、大力推进“科研强师、科研强教、科研强校”工程。以校本科研为基础,着力破解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以教师发展为根本,着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着力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史庄小学2014、09。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三
一、现状分析:
我园座落在__中心小学院内,创办于20_年8月,是__镇第一所公办的幼儿园。我园占地2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522.5平方米,绿化面积990平方米。目前拥有三个班级(小、中、大),全园幼儿总人数115名,教职员工6名(其中一人属聘用),大专以上毕业2人。
幼儿园于创办之初便提出了“我们用爱心细心耐心,让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的办园宗旨。这一个多月以来,我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坚持依法办园,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依并严格执行,办园质量不断提高。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家长忙于工作,很难对孩子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很难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2、我园教师整体年龄偏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对较低,自身提高速度较慢。
3、由于底子太薄,收费又非常低(200元/学期),再加上初建园的还款压力(目前还欠6万余元),导致了幼儿园基本设施配备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指导思想:
以宿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精神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完善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一)、20_年1月-20_年12月。
1、教师培训:加强师德修养学习,提高全体教师思想素质;开展外出取经、课堂教学交流及研讨等活动;通过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订两份教育报刊书籍,开展优秀书籍的园内推荐、交流、阅读活动,营造“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
2、条件改善:(1)创设拥有现代化设备又具有与幼儿产生互动的教育教学环境,添置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电视、一套音响;(2)充分利用绿化带、外墙、室内、楼梯等地方,安全、美化、处处蕴涵文化气息的良好的活动环境;(3)加强资金投入,对园舍门窗进行维修,修建幼儿盥洗池,改善办园环境;(4)更换教师办公桌,更换一部分学生桌椅,改变过去一人一桌椅的传统模式(如果埇桥区第二幼儿园资助的话,有可能更换全部)。(5)粉刷楼后墙面,并画上卡通趣味图案。
3、教育教学:我们将注重幼儿的启蒙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形成开放、温暖、宽松的活动氛围。传授知识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知识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的过程。
(二)20_年1月-20_年12月。
1、教师培训:继续加强师德修养学习,提高全体教师思想素质;组织教师外出取经、并坚持我园课堂教学交流及研讨等活动;通过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引导教师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某一显现优势,提出明确的、适合自身发展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学年目标,并按目标努力,形成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学风格,争当有特色的教师;这一年,又有一名教师退休,将再招聘一位年轻教师,通过牵手、聘请领导专家和来园指导、新教师公开汇报活动等,为青年教师创设学习、提高和实践锻炼的机会,鼓励新教师迅速成长、不断超越自我。
2、条件改善:(1)添置两台电视、一套多媒体投影仪;添置一部分幼儿图书;(2)更新绿化带、外墙、室内、楼梯等处的活动环境;(3)为各班级购置一个档案橱,以存放玩具,图书等;(4)办公室地面贴上防滑瓷砖。
3、教育教学:定期开放幼儿园,欢迎家长、孩子来园活动;开展园内示范课,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借助特殊节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讲故事、歌唱、绘画、舞蹈比赛等活动,教育幼儿做一个有爱心、孝心、懂礼貌,有创意的好孩子。建设好家长学校。
(三)20_年1月-20_年12月。
1、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先进教师、师德标兵典型事迹、优秀论文和科研成果集、教学活动实例和分析、各种好教材、教育杂志,包括向网络学习等,鼓励教师学会按需学习,撰写学习心得。
2、条件改善:(1)大班、中班将再开设一个班级,根据需要为班级添置电视、档案橱、桌椅等;(2)加强资金投入,对厕所进行维修改建;(3)逐步添置、更新幼儿教玩具;(4)利用暑期对校园的生活、游戏、学习环境进行改造。
3、教育教学:开发农村教育资源,开展特色教育。组织教师自创教具、学具、玩具,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评比。
总之,因为我园年轻教师不多,教师年龄偏大。新教师存在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家长工作经验的缺乏,对幼儿年龄特点不够了解,对班级纪律掌控不稳定的情况。老教师对新的理念接受速度教师在学习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的认识和运用有困难,主动学习研讨的氛围不够。
另外,目前我园制度不够齐全,平时做的不少具体工作没有留下应有的轨迹。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家园联系栏的内容不太关注,对幼儿园的各项宣传、通知等不重视。应该加大向家长宣传的力度,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发展规划,根据家长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面向未来,我们满怀豪情,信心百倍,我们深知责任的重大,我们更知意义深远。我们一定会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全员上下齐心努力,将规划变为现实。
情况分析。
(一)幼儿园概况。
二)幼儿园现状。
1、现有经验和成绩:
在管理方面,制定各种制度,加强了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各种计划已初步形成体系。不断完善园长负责制。为增强内部活力,制定了奖金分配方案,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我园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她们能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增强目标意识。教师在根据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活动的基础发展到了更注重的对幼儿的观察、评估上,有了初步的从幼儿中生成课程意识。
2、存在问题和不足:
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建全管理网络,增强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目标管理更规范、科学,并形成体系。在保教工作方面,还存在重上课轻游戏倾向。(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课改精神学习不够,新的教育理念还没在教师身上内化,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
办园总目标。
以科研为先导,深化教育改革,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保教结合的原则,以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促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为突破口,把幼儿园建成教育思想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师资结构合理,幼儿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个性,社会声誉良好的学园、家园、乐园、花园。
健康活泼又自信,友好合作善交往,兴趣广泛乐表现,自主发展会探究,学会关爱有责任。
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弘扬民族文化,从情感、认知、表达三大领域入手,使3-6岁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发展其各种能力,培养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拓宽知识和视野,热爱中国的民俗文化。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陶冶情操,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发扬和再创。
三、管理目标:
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课改的精神,发扬科学民主、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惜时高效的管理风格,强化分层管理,形成团结协作的管理网络,建全"四制"(岗位责任制、聘任制、考核奖惩制、奖金分配制),建立办园的章程,落实办园章程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四、教学质量目标:
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为目标,提倡探索创新,拓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通过传统节日、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制作、民族体育及多种融合教育等手段,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五、教育科研目标:
以科研为先导,确立"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促幼儿全面发展"课题研究为园中心课题,构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做到骨干教师人人有课题、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的研究,形成教科研网络,引领教师向研究型发展。三年中争取1--2个课题成为县级课题立项。
六、队伍建设目标:
努力抓好文明集体的工程建设,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立足自培,构建园本培训新模式,促教专业化成长,提倡"精一、能二、会三",建设一支"敬业、爱生、创新、奉献"的师资队伍。
七、硬件建设目标:
园容园貌:整洁、优美、个性化、实用化。
教学设施:(1)创设拥有现代化设备又具有与幼儿产生互动的教育教学环境;。
(2)建设安全、宏扬民族文化的、处处蕴涵文化气息的良好的户内户外活动环境。
八、分年实施目标要求:
20__年9月至20__年8月学年度。
1、建立办园的章程,做到管理机制建全、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有效、依法治园措施落实。
2、为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1)通过各种形式、途径加强自培。
(2)学历达标:大专30℅。
3、巩固发展市级课题教育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幼儿园主客观现状,明确幼儿园的个性化发展定位。
4、加强幼儿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增强幼儿体质。
5、尝试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并开发环境的教育潜能,创建符合本园办园目标的各类专用活动室。
20__——20__学年:
确立课题为"开展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和研究、促幼儿全面发展的研究"为园中心课题,教研组确立重点课题、教师人人确立子课题,形成研究框架。
1、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所包含的三大板块(传统节日、民族艺术板块、民族体育板块)的研究,初步建立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框架。
2、尝试建立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研究中三大板块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3、尝试构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验证其可行性。
4、拓宽幼儿教育的渠道和领域,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5、按照办园的章程,强化分层加强,依法治园的意识和科学管理力度,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6、立足自培,构建园本培训新模式,促教工专业化成长。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能独立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7、学历达标:大专78℅。
8、综合利用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对幼儿园环境进行整体设计,制订能为幼儿提供安全、优美、实用、具有个性化的园舍改造方案,力争做到校园中无一处无用空间。
9、优化家教指导活动管理,提高家教指导活动的质量。通过亲子共成长活动完成这一目标。
10、加强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
20__——20__学年度。
1、构建完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验证其可行性。
2、汇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构建宅科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3、收集整理材料,评估分析,完成"幼儿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阶段科研报告。
4、建立一支“敬业、爱生、创新、奉献”。在教育上有个性特长的师资队伍。
5、园容环境:环境创设达到外观具有和谐统一的古建筑的风格,内在体现民族性、美化性、宽松性、自由性、趣味性;有品味,能激发幼儿内在潜力的资源。设施设备良好运行,使幼儿园的环境实现“自主、开放、互动”。
7、形成科学、规范、自我管理的管理机制。
8、学历达标:大专90℅,本科就读争取达到70℅。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_”理念,进一步推动幼儿园内涵发展,扎实推进幼儿园的品牌与特色建设,不断巩固和提升办园水平。
二、工作目标。
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巩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2、扎实推进和改革教科研工作,不断完善园本课程构建。
3、推广“省一”成功创建经验,均衡提升园区保教质量。
三、重点工作。
1、党团活动:结合“我的幼教路”组织“捧起颗颗闪亮的明日之星”系列文化活动。如:“我的幼教故事”大型演讲、“我的幼教微课”视频大比拼、“我的出众才艺秀”基本功比赛。
2、幼儿活动:中大班幼儿美术作品展、20__届大班幼儿毕业典礼、喜迎“g20”礼仪教育系列专题活动。
3、课题工作:省市立项课题“幼儿体验剧——基于幼儿生活的园本特色项目的构建与实施”市级结题。
四、具体措施。
(一)规范管理提升内涵,开拓创新中求稳步前行。
1、完善班子建设。
不断优化幼儿园管理架构。提前谋划幼儿园五年发展规划,放眼幼儿园长效发展需求,使领导班子队伍年龄结构呈梯队状,确保幼儿园整体工作快速稳步发展。
2、规范过程管理。
倡导管理工作的“两性”:创造性、能动性;“两效”:效率、效能。建立健全各种常规,初步形成管理评估体系。在具体管理上体现“三抓”:抓环节、抓节点、抓精细;“三凡”:凡事有人做、凡事有要求、凡事做到位。不断践行《指南》教育理念,推进落实一日活动常规,促进园区工作均衡发展。
3、提升品质内涵。
加强“星文化”建设,推进幼儿园内涵发展。通过“星之梦”工作室活动以及微信公众号的活动报道向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推送以广泛宣传夏幼“星文化”。创新设计与时俱进的“星”文化系列活动,做活做强园教育特色品牌。
(二)推广“省一”创建经验,均衡提升各园区保教水平。
1、全面优化一日活动。
紧扣“一日活动优化”,面向东宁路园区和六堡园区逐步辐射莲花桥园区“省一”创建经验,为两所园区甲级复评以及为东宁路园区新创“省二”提早做好准备,点线面块联动发展。
2、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强化课程“审议意识”及“执行意识”。落实分层培养教研机制,分别进行“一课三研”主题研修、“同课异构”教研、青蓝工程(骨干课堂、点评)等活动,保育基于“视频案例”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多层次的搭台展示推动保教人员专业水平整体提升。
3、科研促进品牌提升。
充分借智借力,推动我园各级课题的深入研究。深入开展省、市级立项课题研究。各年段挖掘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拓宽园本特色项目的构建,有效开展体验剧综合艺术教育活动的路径与策略探究,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幼儿体验剧剧目。
(三)家园携手科学共育,营造幼儿快乐成长的幸福驿站。
1、丰富“星文化”活动。
以亲情为主线,围绕“星文化”策划系列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多元能力发展和与家长的家园友好协作,树立“健康、个性、灵动”星宝贝形象。
2、细化家园合作常规。
落实“一访、二查、三跟进”的工作管理制度,有效落实“个访“和“普访”工作。做好家长满意度问卷的发放及意见梳理,重视问题及建设性意见的吸收沟通和及时反馈。
3、分层确认“星爸星妈”。
基于“星爸星妈俱乐部”成立的基础上,各园区有序开展相关活动以丰富幼儿的园外生活,增强父子(女)之情。以逐层推选的形式开展“星爸星妈”的评选活动,以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积极性。
(四)后勤管理抓标准,重服务,保效益。
1、强化服务认识。
巩固并提升莲花桥园区省一创建成果,东宁路与六堡园区后勤工作与“省一”标准的无缝对接。组织食堂人员集中学习新颁布的“食品法”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严格按照透明食堂管理的要求,以“五常法”标准规范管理和操作。
2、规范后勤管理。
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做好莲花桥园区办园六年来的固定资产清点及编号入册工作。改善硬件条件,规范设备添置、日常维修及项目维修运作程序。利用数据进行后勤的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能。
3、强化安全认识。
确保安全管理人人有责,形成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天候关注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为迎接g20峰会,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杜绝校园内外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党工团建设抓品质,优服务,办实事。
1、借势提神,借力发展。
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之家”建设,积极开展各类服务。逐步从表面到内在的实现党工团一家亲,以党建带工团,工团促党建,为“星文化”品牌建设做好坚强的后盾。
2、开展活动,凝心聚力。
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适组织职工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围绕“g20喜迎教育峰会”或教师职业组织“读诗”活动,做好“献爱心、送温暖”工作。
3、创先争优,青春活力。
执行“市级青年文明号”标准,积极开展青年文明号相关活动;打响“亮晶晶亲子园”和“闪闪亮志愿服务队”两个活动品牌;激发团员热情配合“公众号”外宣工作,进行创意外宣。
(六)多渠道指导,推动网片、共同体工作。
充分发挥我园的优质教育资源,组织骨干力量以多形式和渠道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提高彭埠网片以及互助共同体姐妹园、贵州三穗新阳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教研水平,为民办园办园水平的整体提升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四
“十五”期间,我县林业系统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及省、市各项方针、政策,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结合我县实际,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科学规划,精心指导,强化措施,狠抓管理,大打林业生产攻坚战,使全县林业生产有了突破性进展。林业建设使全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但随着生态、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县林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客观需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林业结构尚需进一步调整优化,林业整体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森林是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木材、食品、药品、燃料等工业原料。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养护物种等多种功能。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建设指示精神及国家的林业建设方针、政策,不断增强我县林业的综合实力,加快林业大县的建设步伐,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特制定××县林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中长期规划。
一、“十五”林业建设回顾。
(一)“十五”期间林业建设的成就。
××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南四湖的西侧,属于黄泛冲积平原,总面积880.56平方公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林业植被稀少,是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十五”期间,××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林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坚持改革活林、科技兴林、依法治林,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使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有了较快发展。经过五年来的努力,目前全县各类有林地面积12.9万亩。其中用材林3.2万亩、防护林5.8万亩(护岸林3.2万亩、护路林1.4万亩、农田防护林1.0万亩)、经济林3.8万亩、特用林0.1万亩、无林地0.6万亩、蔬林地0.08万亩;全县宜林网化面积8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3.4%,其中已形成网格达到林网化标准的62.2万亩,需新增完善林网22万亩,林网折实面积4.3万亩。全县折实林木覆盖面积28万亩,其中林网、四旁树木折实覆盖面积15.1万亩。活立木蓄积78万立方米,植树总株数120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21.1%。年果品总产量4000万吨。生态林业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以农田林网化、绿色通道和城镇绿化为主体的生态林业体系已基本形成,沟、路、渠、堤已基本栽上了树,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林业的生态防护效益更加显著。林业产业体系已成雏形。丰产林、用材林建设基本实现了良种化,良种覆盖率达到90%。经济林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全县已初步建成2个大型木材购销市场和一个果品购销市场,以3处国营场圃为依托,建成了以亚龙木业集团、金德果蔬、安利木业为龙头的一大批林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6000万元。建成贮藏量千吨以上的果品贮藏库20多个,年贮藏能力2万多吨,降低了由于果品腐烂带来的损失。开发了多种多方式的包装材料及包装式样,对采后的果品及时进行清洗、杀菌、分级、包装,将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林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和巩固,乡镇林业站建设通过了“合格县”验收,林木管护队伍不断壮大,护林防火,病虫防治设施初步配套,林业公安、林政管理、木材检查、森林植物检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执法队已经建立,县乡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基本健全,造林绿化成果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二)林业工作的基本经验。
“十五”期间,我县林业生产取得了较快发展,可以说已经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回顾五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些工作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六条:
1、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办林业。林业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林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林业发展必须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格局。
2、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林业必须把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兼顾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统筹协调、相互促进。
3、坚持科学态度,遵循自然规律。林业建设必须从本县自然条件出发,遵循生态适应性规律和地域分布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采取与生态类型和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建设方式,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乔则乔、宜灌则灌。
4、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必须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明晰产权,依法保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做到“谁造谁有谁受益”,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同时,大力推广林草、林药、林菌、林菜等多种间作形式,形成多元化发展的立体种植模式,增加亩产出效益,林业发展才有永不枯竭的动力。
5、坚持以保护为基础,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加强资源保护,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依法治林,把保护林木资源放在林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实现资源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6、坚持质量第一,积极推进林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林业建设要讲速度,更要讲质量。必须把质量管理贯穿于林业建设全过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快实现林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林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五年来的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林木覆盖率要达到26%的标准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分结构较为单一。全县绿化品种大都是单一的杨树,没有形成多元化发展,容易引发大面积的林木病虫害。林网标准化程度低,采伐更新强度不合理。经济林规模较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形不成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林果产品品质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三是造林绿化标准低且分布不均。在造林生产中,往往出现造林季节只求数量,只求能完成任务,而对种植质量和管护重视不够,个别地方出现只造不管或重造轻管的现象,造成了成活率低、林木保存率低、树木生长率低的状况。四是林业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林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中介组织和服务组织不完善。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五是林业建设整体上科技含量不高,基层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制约了林业的跨越式发展。六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够彻底,部分树木权属不清,与群众利益关系不够直接,群众对树木保护意识不强,毁林现象还时有发生。七是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林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有的只看到林业的直接效益,而忽视林业所持有的比直接效益大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的只顾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搞掠夺式经营;有的盲目乐观,自我陶醉,看不到发展林业的紧迫性,下不了加快发展林业的决心,缺少抓林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县的林业产业化进程,影响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林业建设步伐。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分析。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基础产业,又是一项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发展林业,对遏制土地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平原农区同样的耕作条件下,有林网保护比空旷地带的农作物增产10-30%。森林覆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年降水量可增加7.8毫米。造林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而且可以增加再生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在制订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在贯彻整个可持续发展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整个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省、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决定要全面建设生态城市,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当前我县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态需求已经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加强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县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毁林现象较为严重,忽视了对生态资源保护,导致连年干旱、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自然降水连年偏少,河道年径流量也连年减少,且地表水污染日趋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的不足。生产、生活用水均以地下水为主,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供需矛盾突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确保生态安全,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具备了加快林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快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示范县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全县林业的.全面发展,促进农业的高产、稳产及全县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指导思想。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林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区域布局和林业产业、产品、品质结构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和外向带动为动力,以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和实现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实施重点工程带动战略,加快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产业化带动现代化的路子,全面提高林业三大效益,逐步实现农田林网化、河道林带化、村庄园林化、城镇绿化美化,林工贸一体化,推进林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一手抓造林绿化,增加林木资源,建设生态屏障;一手抓产业发展,实现高产高效,促进协调发展。
二是市场导向的原则。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林业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依照市场需求确定产业目标和产品发展方向。
三是改革的原则。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利益驱动机制,确保群众植树造林的合法权益。
四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放手发展民营林业,实施林业招商引资,“谁经营、谁投入、谁受益”。
五是科技兴林的原则。坚持科研、引进与生产开发相结合,应用先进技术,开发新品种。
六是依法治林的原则。坚持依法保护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三)奋斗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全县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50年,全县各类有林地面积达到23万亩,林木折实覆盖面积达到39.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其中到,全县各类有林地面积达到17.8万亩,林木折实覆盖面积达到34.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到各类有林地面积达到20.4万亩,林木折实覆盖面积37.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8%。
我县林业建设在“十五”初步实现绿化的基础上,争取“十一五”期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7.8万亩,林木折实覆盖面积达到34.6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84.2万亩,林网、村镇四旁折实16.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6%,果品年产量5000万公斤,林业年产值5亿元。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林业生态系统,实现国家级生态示范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林业在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产业系统,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推动全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完成上述任务,“十一五”林业建设布局按照建设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进行规划。在全县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发展两大产业。
(二)林业生态体系。
以绿色通道工程为框架,以农田林网化工程为主体,城乡绿化美化相结合,实行沟路渠林田统一规划,建设平原高标准农田防护屏障,形成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林业生态体系。
1、绿色通道工程。
绿色通道包括105国道,省道枣曹线、金嘉线、东丰线和县乡公路,建设目的以防护功能为主,兼顾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国道、省道两侧的绿化带进行补植完善。县乡公路结合“村村通公路”工程建设的实施,将主要县乡路的两侧建设高标准绿化带。在林带结构上,坚持以乔木为主,花灌草相结合,形成用材林、风景树、花草的立体栽植模式,逐步达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环上成带、面上成林。到20全面完成国道、省道及县乡公路的建设任务。主干公路防护林带建设总长度169公里,面积3万亩,需栽植苗木100万株。
2、农田林网建设工程。
农田林网建设坚持与排灌系统、道路、农田规划方相一致的原则,按照网格面积不超过300亩,断层不超过20米,存活率在85%以上的标准,采用乔灌结合的立体栽植模式,实行综合治理,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逐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格局,到年全面完成84.2万亩林网建设任务。
3、村镇绿化建设工程。
加快村镇绿化步伐,重点对全县13处乡镇驻地及村庄周围、农民的房前屋后及村镇隙地进行绿化美化。村镇绿化要追求规模效应,实行统一规划,成片发展。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合理布局,做到乔、灌、花、草相结合,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结合,把营造村镇周围防护林与风景林、经济林相结合,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旅游、观赏、休闲以及生产林产品等综合效益,不断优化村镇林种、树种结构,逐步实现城镇园林化、村庄园林化。
(三)林业产业体系。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优化产业产品结构,逐步建成门类齐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林业产业体系。
1、速生丰产林基地。通过定向培育,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推广以三倍体毛白杨为主的速生树种,建立大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缩短木材生产周期。推广林果、林菜、林菌、林牧等多种间作形式,以短养长,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到2010年,以卜集乡、胡集镇、羊山镇、马庙镇、鸡黍镇等乡镇为重点,建设5万亩的林牧型速生丰产林基地;以肖云镇、司马镇、兴隆乡、鱼山镇、化雨乡等乡镇为重点建设3万亩纸浆林基地。
2、经济林基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果品和时令果品以及错季果品;调整树种结构,稳定梨、苹果等大宗果树面积,适度发展油桃、冬枣、沙果、樱桃等优质小水果、干杂果,压缩中熟品种,增加早、晚熟品种比例。同时大力推广保护地栽培等增效新技术,提高果品品质。到2010年建成以司马镇、肖云镇、兴隆乡、鸡黍镇为主的金南万亩无公害大樱桃基地和以××镇、鱼山镇、马庙镇、王丕镇为主的万亩优质杂果基地;以××镇、兴隆乡、化雨乡为主的桃、杏、葡萄等0.5万亩保护地栽培基地。通过抓典型、建精品、树样板,促进果品生产上档次、上水平,加快果品产业化步伐。
3、苗木花卉生产基地。按照道路和城镇绿化的需求,以乡镇道路、城市绿化为方向,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形成速生、常绿、灌木多元化发展。积极培植一批苗木生产专业村、专业户,发展一批“苗木大乡”、“苗木大镇”。逐步形成“一条线、三大片”的格局,即以胡集镇、羊山镇、××镇、卜集乡为重点,沿105国道发展和以三个国有林场、苗圃为依托,集中连片、初具规模的苗木花卉繁育基地。同时,以华裕制药集团为龙头带动药材基地发展。到2010年,发展苗木花卉2.6万亩,建成2万亩中药材基地。
(四)发展两大产业。
1、林果产品加工业。
林产品加工是延长林业产业化链条、增加林木附加值的关键环节,下步逐步调整林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限小扶大、优扶劣汰,提高技术、设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大力开发拼板加工、高密度板、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工艺品、木浆、家具、果品贮藏、果汁果脯等多种产品,逐步形成以鸡黍镇刘楼、张寨村为主,沿枣曹线发展的木材加工基地和以金德果蔬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果蔬加工基地。规划建设全县木材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木材销售专业村、专业户,积极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逐步形成集产加销、内外贸、林科教于一体的多层次加工增值产业化体系。
2、森林旅游业。
以国有林场、苗圃为重点,在坚持以林为主,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的基础上,立足土地资源、林木资源优势,进一步搞好规划设计,改善林场生态环境,创造有利条件,扩大种植、养殖能力,开发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交通、通讯和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独具特色的森林旅游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把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与发展观光旅游农业结合起来,尝试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五、-20主要任务和到2050年远景展望。
2011-年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全县各类林地面积达到20.4万亩,林木折实覆盖面积37.2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84.2万亩,更新完善农田林网23万亩,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种果品产量达到l亿公斤,林木覆盖率达到28%。实现林业总产值7亿元。
到2050年,全县各类有林地面积达到23万亩,林木折实覆盖面积达到39.8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保持84.2万亩,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果品产量达到2.5亿公斤,林木覆盖率达到30%,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在全县范围内实现林木良种化,河堤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村庄林场化,城镇园林化,建成高标准绿色生态县,全县整体绿化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六、“十一五”林业改革的重点。
“十一五”期间林业改革的重点是全面落实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是加快林业发展、推进林业产业化、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十五”林权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分期分批,先易后难,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对全县境内所有沟、路、渠占压地、绿色通道用地、农田林网、经济林、丰产林用地、河堤、村镇隙地、小片林、四旁空闲地等,采取公开拍卖、租赁、返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落实林权制度改革,签订合同,明确权属,依法公证,发放《林权证》,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林业工作的领导。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绿色××、人文××,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业,通过林业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改变××的对外形象、营造新的生态优势。各级党政领导要把林业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坚持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把造林绿化、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逐级分解,层层落实责任,作为考核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严格奖惩,对完成年度任务和规划目标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责任心不强,措施不力,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
(二)政策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按照“明晰所有权、搞活使用权、放开经营权、保护受益权”的要求,全面落实林权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推行新的管理模式,用政策调动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宜卖则卖,宜包则包,宜统则统。把握好先易后难、适度规模、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并建立树权林权档案,发放林权证,把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大力推广订单林业、民营林业等发展模式,鼓励、引导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投资兴林致富,实现林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
(三)强化工程管理,规范建设行为。造林绿化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增加科技含量,以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规划的重点工程,要按照不同林种、树种、品种的技术操作规程实施,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全县总体规划,制定出本单位的林果发展规划,要做到规划上图,任务到路段、到地块,规划要具体,要切实可行,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苗木、统一栽植,统一管理的做法,确保所栽树木良种化、规范化,做到栽前有设计,栽时有指导、栽后有检查。要进一步规范建设行为,全县大型林业建设重点工程,坚持全县统一规划设计,分乡镇和部门实施,要实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报帐和审计制度,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林果发展上。
(四)强化科技,实施科技兴林战略。积极引进利用高新技术,重点抓好林果良种组培快繁、速生丰产栽培、果品增色提质、加工保鲜、林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好的林业科技成果示范样板,以点带面,示范辐射带动群众,推进林业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林农,提高技术素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提高林业科技对林业发展的贡献率。
(五)广开渠道,切实加大对林业的投入。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要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对生态公益型场圃等生态林业重点工程和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按照公益林业政府扶持的原则,由计委列入计划,财政部门列入预算,增拨相应的专款,金融部门增加信贷资金,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世行贷款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用于林业的部分,要全部有于林业生产。水土保持资金,河道工程维护管理费、公路建设资金,也要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河堤、公路的绿化。各级财政对林果良种引繁育、高效设施林业的发展,要给予重点扶持。要认真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对无故不履行植树义务的,要按照国家物价局、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交纳绿化费。要采取租赁、拍卖、承包、股份合作和独资、合资等各种形式,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林业规划任务目标的按时完成。
(六)依法治林,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强化林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实施依法治林,是维护造林绿化成果的根本保证。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大力营造“爱树光荣,毁林可耻”的良好氛围。严格执行林木限额采伐审批制度和木材采伐、运输、经营加工以及林地使用许可证制度,实行林木采伐全额管理。要建立健全护林组织和护林队伍,明确职责,合理解决报酬,调动护林员的积极性。公安、林政、公路、交通等部门相互配合,对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占林地、故意毁坏幼树的案件,从快从严从重查处,确保林业生产秩序的正常发展。要加强林木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依法防治工作,把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减轻到最低限度,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五
在日趋扩大、成熟与竞争充分的物业管理市场中,既有高端的品牌物业公司,也有勉力维持在行业边缘的弱势企业,当然,更多的物业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内部管理日趋规范,拓展经营初尝胜果。在新的市场和行业发展形势下,各类物业企业为保持、提升自身在本地区同行业中的市场地位,迎接物业管理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必须明确制订本公司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规划,以指明公司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
简言之,规划即是决定如何达成所订目标的过程。根据规划执行,我们即可主动地利用计划,使资源能在控制之中,而不只是被动的反应。有效的规划具备下列正面的结果:1、有效地利用资源;2、预测问题;3、将组织的目的传达给外部;4、评估目标的可行性;5、评估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法;6、建立事情的优先顺序;7、有效减少应急需要。(注:中期指三年至五年,长期指五年以上)。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六
实施计划是指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法、工作步骤等方面对工作进行全面、具体、明确安排的计划文件。这是一种应用写作风格。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编制江山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构建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健康江山发展高地,实现卫生健康管理现代化极为重要的一环。根据上级“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精神和《关于印发江山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江发改〔2019〕60号)要求,结合以往规划编制的经验和做法,特制定本方案。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全面深化实施我市“两轮驱动”和“融衢接杭”战略,以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为根本宗旨,全面总结“十三五”时期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认真分析当前卫生健康领域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把握公益公平,优化资源整合,强化改革创新,突出能力建设,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领域的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医疗保健、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综合监督、智慧医疗、健康大数据等综合改革,构建起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与江山大花园建设相匹配的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的基本判断。“十四五”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刻,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需求将从注重公平性、可及性向不仅注重公平性、可及性,而且更加注重品质化、个性化转型;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将从碎片化、阶段化向整合型、连续性、一体化转型;医疗健康服务的链条将向前端的预防保健和后端的康复护理延伸,贯穿人的全周期。
(二)规划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健康江山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坚持全面建立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主线,立足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基础布局,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把握好行业供给侧改革“创新、整合、共享、智慧、价值”的趋势,更加有效地处理好总量与结构、存量与增量、数量与质量、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深入落实融衢接杭战略,实现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科学优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合理高效、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
(三)编制的基本原则。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来的重要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准确判断江山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形势,把握历史机遇,将“融入衢州”、“接轨杭州”提高到今后卫生健康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好“十四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1.坚持因地制宜,理性发展。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我市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分析改革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存在的问题,紧密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对标《健康中国2030》,提炼制定适合我市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任务,促进卫生健康事业理性发展。
2.坚持深化改革,统筹发展。深刻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和市委“融衢接杭”、“江山大花园”建设的总体思路,准确把握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改革需求,坚持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灵活载体,显著提高卫生健康资源融合水平,切实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效益,促进卫生健康事业统筹发展。
3.坚持行业初心,科学发展。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紧扣谋人民健康之福、解群众疾病之苦的行业初心使命,统筹考虑省市之间、城乡之间、公立和民营之间、中医和西医之间、全科和专科之间的有效配置,构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事业发展规律和群众健康需求的指标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科学化发展。
4.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发展。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路,将群众关注的“两体一跑”、“双体贯通”和“1+5”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工作凝练提升为“十四五”规划的总体布局、核心领域和重点方向,并以此谋划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着力解决群众新时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和谐发展。
5.坚持需求导向,高质发展。增强规划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明确各类医疗卫生健康机构的功能定位、设置导向、数量规模、结构布局和建设要求,突出基层基础、预防为主、区域协调、全人全程、品质智慧、联动共享、整合提能等核心元素,强调卫生健康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使用和科学调控,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高效发展。
由局办公室牵头,各科室、相关单位共同配合做好江山市“十四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编制背景和现状分析(局办公室负责)。
(二)发展趋势和总体构想(局办公室负责)。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局办公室负责)。
(四)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工程。
1.医疗资源设置规划(局医政科负责)。
2.卫生项目建设规划(局规财科负责)。
3.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局规财科负责)。
4.公共卫生发展规划(局疾控科负责)。
(五)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县域医共体发展战略(局医政科负责)。
2.农村卫生发展战略(局医政科负责)。
3.中医中药发展战略(局医政科负责)。
4.专科和民营医院发展战略(局医政科负责)。
(六)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工程。
1.疾病预防控制战略(局疾控科负责)。
2.妇幼卫生提升战略(局疾控科负责)。
3.卫生应急保障战略(局疾控科负责)。
4.精神卫生发展战略(局疾控科负责)。
5.行业综合监管战略(局监督科负责)。
6.健康江山发展战略(局健促科负责)。
7.健康老龄化战略(局健促科负责)。
8.爱国卫生发展战略(局爱卫办负责)。
(七)卫生要素和平台建设工程。
1.卫生人才建设战略(局人事科负责)。
2.卫生科教发展战略(局医政科负责)。
3.卫生法制建设战略(局监督科负责)。
4.信息现代化发展战略(局信息中心负责)。
(八)保障措施(局办公室负责)。
根据市政府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时间要求,江山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调研阶段。
(二)规划编制阶段。
自2020年6月起至2020年9月。主要任务是对纳入“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主要指标、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进行分析论证;进一步加强与省、衢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和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衔接,加大卫生健康领域“融衢接杭”衔接力度;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撰写完成江山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草案。
(三)论证报批阶段。
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和论证规划草案,提交局党委会研究审议;修改形成送审稿报市发改局审查;组织召开“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审查会,提出修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批发布。
上述时间节点根据规划牵头部门统一部署和规划研究编制实际进展情况,适当调整。
江山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意义深远,要精心组织,稳步推进,在思想上、组织上和路径上做好充分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卫生健康局成立江山市“十四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不再另行发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统筹安排与协调推进。
(二)注重规划质量。各相关科室和单位要从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大局出发,提高认识、积极参与,明确专门同志配合江山市“十四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要科学调度,合理安排,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规划目标和重大措施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加强与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沟通对接,吸纳各方专家和社会意见,为规划编制提供智力支持。可邀请第三方参与规划的前期研究、编制、咨询、论证和评估等工作。
(三)规范编制程序。要切实加强前期研究、文本起草、征求意见、衔接论证、审查发布等环节的规范管理,强化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确保规划工作合规、有序开展。要坚持开门编规划,广泛听取相关部门、医疗卫生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吸收采纳合理建议,确保“十四五”卫生规划更加科学。
(四)推动规划先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紧扣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努力使“规划”成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标”,实施健康江山发展战略和深化医改的“路线图”,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任务书”,以及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和提质量的“项目库”。
为认真组织实施《扬州市妇女发展规划(20xx-20xx年)》和《扬州市儿童发展规划(20xx-2015年)》(以下简称“两规”),全面加快我市妇幼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推进《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xx-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xx-2020年)》(以下简称“两纲”)以及《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妇女儿童健康为中心、以儿童优先和母亲安全为宗旨、以实施重点项目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突出问题,为妇女儿童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全面实现“两纲”“两规”提出的妇女儿童健康目标,努力推进我市妇幼保健各项目标的实现。
(一)总目标。
建立覆盖城乡妇女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妇女儿童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取得新的进步;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妇幼保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妇幼保健服务内涵建设,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突破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点难点问题,妇女儿童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继续改善。
(二)主要目标。
1、妇女儿童健康指标。
(1)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10万以下。
(2)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4‰、8‰以下。
(3)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严重多发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下降。
(4)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
(5)降低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
(6)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以县为单位降低到1‰。
(7)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
(8)控制儿童常见疾病和艾滋病、梅毒、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疾病。
(9)控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龋齿、超重/肥胖、营养不良发生率。
(10)控制妇女艾滋病和性病的新发感染。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95%以上,感染艾滋病和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均达到2017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工作实施方案以上。
(11)降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提高妇女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
2、妇女卫生服务指标。
(12)以县(市、区)为单位,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达到100%以上。
(13)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妇儿保门诊建设合格率达到100%。
(14)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执业率100%。
(15)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完成率以县(市、区)为单位达100%。
(16)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1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城市和农村均稳定在99%以上。
(18)0-6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
(19)积极推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率以县(市、区)为单位达到80%以上。
(20)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达到85%以上;提高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21)符合产前诊断条件的孕妇产前诊断率达到95%以上。
(22)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听力障碍三种疾病筛查率均达95%以上;7岁以下儿童视力筛查率达到80%以上。
(23)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
(24)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25)爱婴医院合格率达到98%以上。
(26)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以上。
(一)落实政府责任。
发展妇幼卫生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按照“两纲”“两规”目标要求,将妇幼卫生事业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实施。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两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部门职责和工作要求。加强对“两规”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政府主导、卫生主管、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和卫生、妇联、民政等多部门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落实国家和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强化政府保障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全面推动妇幼卫生事业发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妇幼卫生工作,形成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合力。
(二)强化宣传发动。
加强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宣传,提高相关部门对妇幼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各部门对妇幼卫生工作的支持力度。认真组织全市卫生系统学习宣传省政府“十二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实施“两规”的重要性和完成目标任务的艰巨性,把“两规”实施与妇幼卫生重点工作及医改重点工作相结合,确保“两规”的顺利实施。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实施“两规”是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维护社会和家庭稳定、促进未来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形成妇女儿童积极配合、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妇幼保健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大妇幼卫生经费投入。
在加大卫生经费投入的基础上,调整卫生经费投入结构,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大妇幼卫生经费投入,确保妇幼卫生经费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增加,妇幼卫生经费增长幅度应高于同期医疗卫生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建立科学、稳定的妇幼保健机构经费补偿政策,加大政府对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投入力度,政府应根据妇幼保健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妇幼保健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以及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坚持政府在提供妇幼保健服务中的主导地位,确保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性质。县(市、区)应设立重大妇幼卫生服务专项资金,预算安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待孕妇女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所需资金及必要的工作经费,并为扩大项目实施覆盖面及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经费补偿政策,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加大妇幼保健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探索流动妇女儿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偿机制,促进流动妇女儿童与本地妇女儿童享有均等化的妇幼保健服务。
(四)健全妇幼卫生服务网络。
建立以妇幼保健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和儿童医院的妇产科、儿科以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妇幼保健门诊为基础,相关科研教学机构为补充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
按照政府举办、独立建制和省、市、县三级设置的要求,完善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置规划和建设标准,加快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步伐,健全省、市、县(市、区)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网络,省、市设置妇幼保健院,县(市、区)设置妇幼保健院或妇幼保健所,推进妇幼保健所向妇幼保健院发展步伐,确保到2015年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以及设置妇产科和儿科的妇幼保健机构比例达到省定目标。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必须坚持妇幼保健机构以保健为中心、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具有独立法人地位,进行独立核算,并以妇幼保健院(所)名称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和评价活动,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服务内涵建设,完善科室设置,加强基础管理,规范保健服务,依法提供儿童保健、妇女保健、产科服务、新生儿科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儿童常见疾病筛查与干预、重大疾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到2015年,100%的妇幼保健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健全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改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门诊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妇幼保健中的网底作用。到2015年,所有乡镇卫生院达到省定建设标准,5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省级示范卫生院建设标准;100%村卫生室达到省定建设标准;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所有的街道由政府办好一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设备和人员达到省定建设标准。
合理划分和调整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之间以及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分工和服务范围,建立分工合理、逐级指导的业务合作关系,促进结构优化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每万人口配备1名妇幼保健人员的编制标准,协调编制部门落实妇幼保健机构的保健人员编制,使保健人员的配备与妇幼保健院(所)的功能任务相适应。原则上,市级机构保健人员要达到61-90人、县(区)级41-70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临床医务人员按照国家规定床位与医务人员1:1.7的编制标准配备。加强妇幼保健重点专科建设和评审,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妇幼保健机构保健技术服务人员业务培训和考核制度,通过高等教育、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等方式培养妇幼卫生专业人才,提高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加强基层妇幼卫生队伍建设,确保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按要求配备2名以上专职妇幼保健人员,采取激励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和优秀妇幼保健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人员业务培训和考核制度,将妇幼卫生知识与技能培训纳入基层卫生人员培训规划,开展以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以及出生缺陷三级防治措施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培训。探索城市支援农村、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的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市级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等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加强市级妇幼保健培训工作,重点进行妇幼保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适宜技术、医改政策和相关技术规范、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妇幼保健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各级妇幼保健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对各级各类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关人员进行助产技术、产科急救、新生儿窒息复苏等相关技术培训,提高对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的抢救能力。
(六)强化妇幼卫生全行业管理。
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准入管理和日常监管,全面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从事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持证执业率均达到100%,杜绝无证执业和超范围执业现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加强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筛查)和遗传病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助产技术、计划生育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监管,切实做到依法执业。加强对医疗保健机构b超和染色体筛查等技术服务的监管,坚决制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强化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的日常监管和爱婴医院(卫生院)的长效管理,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保障集体儿童和母婴健康安全。依法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管理,进一步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的签发、换发、补发等证件管理工作。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七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力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结合我省青年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序言。
关心、解决青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求,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奋斗中梦想成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激励引导青年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为广大青年指明了正确成长道路,创造了良好成长环境。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
青年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大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建功立业。面向未来,我省青年工作已经站上了新的发展平台。
青年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青年社会教育和实践教育需要加强,教育质量仍需提高;
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扩大就业的压力仍较大;
鼓励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和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青年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健康科学的婚恋观需要大力倡导,青年在婚恋、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获得更多关心和帮助;
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各方面共同推进青年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做好青年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要把青年发展摆在全省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
一、指导思想、根本遵循、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牢牢把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时代主题,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更好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局视野,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协同施策,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省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投身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充分发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到2025年,全省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道德。
发展目标:广大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巩固。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深入开展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使中国梦成为青年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青年衷心拥护的发展道路,使共产主义成为青年矢志追求的远大理想,增进青年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注重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注重加强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引导广大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实施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和理论学习社团。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课堂教学、理论宣讲、名家论坛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对青年学生做好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辨析引导。
2.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外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的有机融合,实现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优化组合,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到德育课程体系中,确保全省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和少先队活动课开足开齐、保质保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引导青年学习了解党史国史、近现代史和改革开放史,继承五四运动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自觉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等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造“好人安徽”品牌,组织开展先进模范和“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校园巡讲活动,发挥榜样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用好“道德信贷”,提升青年道德修养。积极倡导和培育诚信品格,争当“向上向善好青年”,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推动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自觉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繁荣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在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关心、帮扶少数民族学生。深入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活动。开展青年国防教育,推动军地青年共建共育,教育适龄青年自觉履行兵役义务。
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面向中学中职学生,广泛开展“与人生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从小确立人生奋斗的远大志向,培养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面向大学生,广泛开展“与信仰对话”主题活动,引导他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面向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面向进城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农村青年,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
4.强化网上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团结、带动和壮大网上积极力量,大力开展正面宣传,实施“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增强网络正能量,消解网络负能量。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引导青年形成正确认知。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广泛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参与监督和遏止网上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作出贡献。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程度明显提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发展措施:
1.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改善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科学设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探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深入开展“挑战杯”竞赛、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等活动,支持培育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探索提供必要条件。将中小学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督导。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办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技工培养、职业培训等方面的主阵地作用,推进职业训练院建设。按照国家有关部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实施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考核,突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创建,创造和谐优美校园环境。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要加强青年学研究。
2.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科教强省建设,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公共教育资源向大别山区、皖北地区倾斜。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更加灵活更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大别山区、皖北地区职业教育扶持力度,提高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实施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进高校分类发展,构建更具创新引领力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积极争取重点高校优质生源计划,争取中西部招生协作计划,鼓励支持省外本科院校扩大在皖招生规模。组织实施好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专项计划,努力增加重点高校农村学生人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完善对贫困家庭学生、进城务工青年、少数民族青年和残疾青年等特殊青年群体帮扶救助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资助体系,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适时调整资助标准、优先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
3.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完善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青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有组织的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产教融合,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及职业院校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的方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支持高校统筹资金,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及实践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在青年中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广大青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参与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构建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立青年志愿服务档案,把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和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设立相应学分,制定完善符合教学实际的学分认定办法。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应用到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
4.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持续推进“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建设,助力构建安徽终身教育体系。以实施安徽省“高校继续教育远程化教学模式改革与信息化建设”项目为抓手,依托“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努力构建适应继续教育特点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以“整体设计、模块安排、任务驱动、多元交互、立体评价”为思路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面向社会开展继续教育,建设“学分银行”,畅通不同类型教育之间转换通道,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加大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机制。创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规划青年成长成才各个环节的教育需求,统筹协调文化、出版、影视、网络等资源,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全覆盖。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有提升职业技能意愿的青年劳动者提供灵活多样、规范有效的培训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学术期刊开放共享学术论文资源,扩大优质学术资源覆盖面。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
5.培育青年人才队伍。加强合作办学管理,支持我省高校与境外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培养一批国内特别是我省急需的青年人才。实施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项目和安徽省省属普通公办本科高校“青年皖江学者”项目。实施留学安徽项目,提高师资和课程的国际化水平,改进和完善出国留学机制,优化出国留学服务。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加大教育、科技和其他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对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改革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体制,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善于发现、重点支持、放手使用青年优秀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造。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参与战略前沿领域研究,着力培养一批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海外引进并举,用好国内优秀人才,吸引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青年专门人才来皖创新创业。
(三)青年健康。
发展目标: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
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健康安徽”建设。
发展措施:
1.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的重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省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发挥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保证体育课时和课外锻炼时间得到落实。组织青年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培养体育运动爱好,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城乡社区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配备适量的体育器材,方便青年就近就便开展健身运动。鼓励和支持青年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带动更多青年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
2.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注重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对不同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研究、管控和疏导,引导青年形成合理预期,主动防范和化解群体性社会风险。加强对残疾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引导残疾青年正确认识个人存在的缺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指导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开设专栏专版,积极宣传青年心理健康知识。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学、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普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高校按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从事青年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加强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和完善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及干预机制。加强源头预防,注重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分析,及时识别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或缓解青年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
3.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重视服务残疾青年的专业康复训练,按规定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医疗保险保障范围。解决农村地区、贫困地区青年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以增强体质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培养意志品质、提高运动技能为基本要求,鼓励大、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广大青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全面发展。引导高校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做好青年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大幅度降低在职青年职业病发生率。关注进城务工青年健康状况,开展健康监测。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4.加强青年健康促进工作。编撰和出版有关生命教育的读物,引导青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定期组织青年参与公共场所安全演练,开展灾害逃生、伤害自护、防恐自救、互助互救等体验教育,增强青年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在青年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健康教育,提升青年健康素养水平。广泛开展禁烟宣传,让青年成为支持禁烟、自觉禁烟的主体人群。完善艾滋病和性病的防治工作机制,针对重点青年群体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有效的干预措施,切实降低艾滋病和性病发生率。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强化对娱乐场所的监管,严厉打击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青年婚恋。
发展目标: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
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青年的相关法定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力宣传正确的婚恋观念,不断促进青年建立文明幸福健康的家庭观念。倡导结婚登记颁证、集体婚礼等文明节俭的婚庆礼仪。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传承优良家教家风,培育家庭文明。加强青年敬老、养老、助老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2.服务青年婚恋交友。支持开展健康的青年交友交流活动,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协调完善婚恋交友市场服务标准,规范已有的社会化青年交友信息平台,打造一批诚信度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台。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采取搜索监测数据建库和本地征集建库的方式,建立健全网络婚恋交友市场经营主体信息数据库,实现全社会的信息互通、查询验证,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开展婚恋交友系列服务、婚姻家庭问题的咨询服务和婚姻家庭知识进基层活动。
计划生育、优生优育;
生殖健康、家庭幸福”为核心的婚育文化,坚决抵制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加大适龄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普及力度。
4.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全面落实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将用人单位保障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作为日常巡视检查和劳动专项执法检查重要内容,督促用人单位自觉维护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严厉查处就业性别歧视、违反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等违法行为。
(五)青年就业创业。
发展目标:青年就业比较充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在较高水平;
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活力明显提升。
发展措施:
1.进一步完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措施。落实财税、金融、产业、贸易、投资等重大经济政策,加强与就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建立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价机制,对就业岗位、就业环境等带来的失业风险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结构优化与就业转型协同。注重青年创业园区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和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发挥公共财政促进青年就业作用,完善落实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青年创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吸纳青年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指导青年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职工社会保险,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企业吸纳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青年就业创业配套政策及法规规章。加强就业统计工作,健全青年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2.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完善就业见习管理制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提升就业见习效果。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把有就业意愿的青年全部纳入服务范围,全面落实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青年提供就业援助,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新就业信息服务方式方法,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适合青年特点的就业服务模式。加强青年职业培训,健全面向青年的劳动预备制培训计划,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加强青年职业素质技能提升工作,开展“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创建命名活动,支持青年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平台、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继续实施“卓越计划”,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项目。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为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见习、就业帮扶等服务。加大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工作,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开展进城务工青年就业指导和就业技能、劳动保护、安全生产等培训,兼顾数字网络技能等新知识新技能培训,为有创业意愿的进城务工青年提供创业培训。以服务高新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广大青年适应岗位工作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开展青年重点群体职业培训,加大贫困家庭子女、青年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青年军人和残疾青年等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按规定提供培训补贴,对农村贫困家庭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员给予生活补贴。
3.鼓励青年投身创业实践。建立青年创业人才汇聚平台,建设高水平、专兼职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完善阶梯式培训体系,创新互联网培训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培训服务紧密结合。完善“互联网+创业贷款”技术和服务体系,整合优化创业担保贷款资源和流程,打造“整贷直发”升级版。发挥青年创业引导资金作用,为青年创业提供无担保、无抵押信用贷款。建设一批青年创业园,认定一批创业大学和创业学院,命名一批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青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落实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开展“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站”创建工作,注重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面向青年普及金融知识。办好各类青年创新创业品牌活动。着力培育服务青年创业的社会组织,建设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和服务实体。深入开展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加大对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青年家庭农场主的培训指导力度,引导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选树一批返乡创业青年标兵,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政策,实施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加强全省农村青年电商培养,选树一批青年电商典型,引导更多青年人才投身电商扶贫实践。加强对留学回皖创业青年的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国内省内有关信息、熟悉创业环境、交流创业经验、获得政策扶持。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更好激发青年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积极为青年群体创业提供快捷、便利、高效的发展环境,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准入手续。
4.加强青年就业权益保障。完善青年就业、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诉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力度,推动将维护女性青年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纳入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范围,推动完善女性青年公平就业的相关政策规定,积极促进女性青年公平就业。做好女性青年公平就业约谈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侵权行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规范招人用人制度,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完善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就业的联动机制。
(六)青年文化。
发展目标:更好引导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服务设施、机构和体制更加健全。青年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率显著提高。
发展措施:
1.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鼓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化人才,创作生产展现当代青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品。引领网络文化,保护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扶持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加强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内容创作创新,提升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加强对青年题材重点选题项目的扶持,鼓励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参与创作,支持青年题材优秀图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生产、发行和推广。大力推进徽文化、红色文化、遗产文化“三大出版工程”建设。支持省内有条件的持证(备案)机构发展“两微一端”,推动全媒体传播。
2.丰富青年文化活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配置,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推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广泛开展优秀文化作品全省性巡展巡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交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民间文艺传承。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为载体,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开展向青少年推荐优秀图书活动,加强大中学校“书香校园”建设,引导青年积极参与“书香安徽”全民阅读活动,推动青年人均年度图书阅读量和艺术鉴赏、科普水平逐年提高。引导实体书店为青年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学习和阅读环境。在大中学校组织开展校园读书创作、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戏剧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徽风皖韵进校园等活动,举办文化大讲堂、廉政文化、红色文化等作品展示展演,邀请传统文化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推出一批展现徽风皖韵、彰显安徽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加强我省青年对外人文交流,推动与更多国家开展青少年参观、访问、研学等交流活动。积极传播中国理念、安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安徽新形象,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3.造就青年文化人才。开展全省宣传文化领域青年英才等项目,实施青年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在基层培养优秀人才,为青年文化人才的成长创造必要的发展条件,拓展发展空间。资助具备文化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熟悉国际人文交流、善于经营管理的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研究、领衔重点文化项目。加强后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向青年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创意服务、文化生产实践、文化经营管理、媒体融合发展、影视文化欣赏等方面培训,凝聚文化研究、创作、表演、传播、经营、管理、志愿服务等青年人才。
4.优化青年文化环境。设立青年栏目、节目,制作和传播有益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增加青年题材报道内容和播出时间,大力宣传青年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报刊和网络重点栏目、电视和院线黄金时段,增加优秀青年文化精品的宣传内容、频次,引导青年树立高尚精神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正确消费观念。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增强针对青年群体的服务功能。
5.积极支持青年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及时掌握青年文化需求、文化观念、文化潮流的动态变化,引领和指导青年文化实践。扶持以服务青年为主要功能的报纸、刊物、新闻出版、网站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发展,积极扶持校园电影院线建设。积极培育数字出版市场主体,对内容集聚与投送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出版投送平台予以引导和重点支持。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青年艺术表演团体公益演出。促进企业和民间资本增加对青年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益性青年文化活动和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单位在五四青年节面向青年免费或低收费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鼓励青年文化阵地、青年文化团体等社会力量承接青年文化服务。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发展目标: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丰富和畅通,实现积极有序、理性合法参与。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在促进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带动各类青年组织在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不同青年群体相互理解尊重。青年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发展措施:
支持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立足自身优势,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
2.着力促进青年更好实现社会融入。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推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突出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有机统一,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增加人生历练,强化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社会融入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少年自强自立,为青少年接触社会、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有效指导。学校教育要支持青年学生开展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加强对青年学生社会融入的针对性指导,促进青年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主动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积极促进在内地就学、就业少数民族青年和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的社会融入,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当地习俗、更好融入所在社区。充分发挥青年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独特作用,吸引和带动青年广泛参与各类社会服务,不断培养和提升社会化技能。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多到社会实践中长见识、练本领,防止沉迷网络。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鼓励青年多样化参与、支持青年个性发展、宽容青年失误的氛围,为青年更好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3.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支持共青团、青联代表和带领青年积极参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社会有关方面各类协商,就涉及青年成长发展的重大问题协商探讨、提出意见、凝聚共识,充分发挥政治参与职能。探索建立有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少年事务联系机制,为青年参与畅通渠道、搭建平台。鼓励青年参与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推动完善民主恳谈、民主议事制度,在实践中提高青年政治参与能力。推荐优秀青年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人民调解员等,依法履行相关职责。
4.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围绕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需要,激励青年在各行各业积极创新,拓展工作领域和空间,形成发展新动力。鼓励青年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带头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建生态文明。引导青年践行开放发展理念,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为打造内陆开发新高地增动力、添活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志愿者等群体作用,主动到贫困地区干事创业,开展社会扶贫活动,为贫困地区改善区域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支持。摸清底数、精准施策,围绕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落实帮扶措施,充分发挥教育和就业创业在青年脱贫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贫困青年早日脱贫。坚持围绕大局、服务社会需求、突出青年特色,深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5.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完善党委和政府与青年社会组织沟通交流机制,发挥青年社会组织在发现需求、创投项目、跟踪服务、小微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把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纳入法治化轨道。改进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充分发挥共青团和青联组织作用,通过资金支持、提供阵地场所、培训骨干人员等方式扶持青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重点支持行为规范、运作有序、公信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青年社会组织,重点发展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积极发挥重点青年社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改善对青年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民政部门和共青团、青联等群团组织及有关职能部门协同发挥作用的管理机制。
6.增进不同青年群体的交流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帮助解决重点、新兴领域青年群体的实际困难,增进新生代农民工、青年企业家、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新媒体从业人员、高校青年教师、归国留学青年等群体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参与。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主动联系新的社会阶层青年群体,吸纳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进入组织体系。创造条件推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青年群体进行经常性对话交流,增进理解、认同和包容,舒缓社会压力,融洽社会关系。
7.增强港澳台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积极参加港澳台青少年交流计划,以中华文化为纽带,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提高交流实效,实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包容差异、消除隔阂、增进认同。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港澳台青年来皖创新创业平台,支持港澳台青年在国家发展及海峡两岸暨港澳经贸融合中寻找发展机会,为港澳台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服务。帮助港澳台青年形成对“一国两制”的正确认知、对祖国文化的认同。
8.支持青年参与国际交往。拓宽青年参与国际交往的渠道,为青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完善选拔方式、丰富选拔手段,让更多的青年群体代表参与国际交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青年国际交流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八)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发展目标:青少年权益维护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得到全面贯彻实施。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受到有效打击和遏制。
发展措施:
1.全面贯彻实施有关青少年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安徽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安徽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以及教育、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规章贯彻实施,切实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要及时了解和研判青年发展状况,监督涉及青年发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代表青年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推动及时有效解决青年实现发展权益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
2.完善青少年权益维护法规规章和政策。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制定、修订我省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筑牢保障青少年权益的基础。严格落实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有效防范暴力、色情、赌博、毒品、迷信、邪教等腐朽没落文化和丑化党和国家形象及革命先烈的信息传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法律法规等问题,向相关部门提出完善意见建议,促进青少年权益保护立法与司法良性互动。
3.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拓展青年权益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组织代表和反映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的作用。建立青年权益状况舆情监测体系和舆论引导机制。支持共青团建设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平台和12355青少年服务台,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带动青年社会组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维护青少年权益。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基层青少年维权工作机制。加强对困难青年群体、进城务工青年及其未成年子女等群体的关爱和权益维护工作。鼓励支持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依法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援助,对需要法律援助的青少年群体应援尽援。将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纳入安全社区整体规划。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加强监护缺失、受到监护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加强青少年权益司法保护机制建设,实现青少年权益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化。
4.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贯彻落实涉及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拐卖、性侵害、遗弃、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青少年禁毒工作,依法惩处涉及青少年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活动,加大反传销力度,严厉打击诱骗学生参与传销行为。加强网络领域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涉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加大对未成年工的保护力度,严厉查处用人单位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等违法问题,严厉打击使用童工严重违法行为。
(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发展目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全覆盖,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成长环境进一步净化。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建立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涉罪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治的有效机制,青少年涉案涉罪数据逐步下降。
发展措施:
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青少年明确基本的法律底线和行为边界,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配齐配强中小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辅导员。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面向青少年普法的制度规范。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和平安安徽建设内容。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督促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自觉履行普法责任,积极开展青少年公益普法宣传。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发展壮大青少年普法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清理和整治社会文化环境,定期排查和清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环境、安全隐患,依法严厉打击教唆、胁迫、诱骗、利用青少年实施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的行为。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强化以未成年人为题材和主要销售对象的出版物市场监管。建设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和防控能力建设,建立校园异常信息收集、研判、处置机制,深入推进“护校安园”行动,及时开展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严格落实禁止在中小学校园周边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彩票专营场所等相关规定。依法采取必要惩戒措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案(事)件发生。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文化、网络出版、网络视听节目审查制度和市场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整治网络涉毒、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服务管理,依法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依法取缔无照场所。积极引导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
推动建立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中心、在职业院校开设专门班级等,拓宽专门教育渠道。建立健全专门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经费保障工作,不断提高教育矫治水平。研究建立有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符合条件的涉案未成年人进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矫治程序。充分发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用,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困难帮扶、法治教育、法律援助、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
4.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深化未成年人司法改革,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专门机制建设,明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执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相关规定,探索建立未成年人司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未成年人警务、检察、审判、矫正工作的配套与衔接。推进“少年法庭”工作,努力形成符合安徽特点的多元化少年法庭审判组织格局。在侦查、起诉、审判、刑事执行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中,落实社会调查、心理疏导与测评、分押分管、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强制辩护、合适成年人参与、当事人和解、附条件不起诉、分案起诉、法庭教育、回访帮教、犯罪记录封存、分类矫治等特殊保护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未成年人帮教基地。妥善安置附条件不起诉、适用非监禁刑、特赦的未成年人以及解除收容教养和其他刑满释放的青少年。
(十)青年社会保障。
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覆盖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并在各类青年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均等化。
发展措施:
1.加强对残疾青年的关心关爱和扶持保障。健全完善残疾青年教育、医疗、就业、体育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政策,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残疾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依法保障残疾青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大力开展面向残疾青年的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指导相关媒体积极开展专项宣传,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残疾青年权益维护,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青年的社会风尚。
2.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救助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力度,促使其回归家庭,有针对性地解决流浪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家庭困难的失学、失业、失管青年提供就业、就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加大临时救助政策的落实力度,解决包括进城务工青年在内的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切实解决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问题。稳步扩大基本住房保障范围,适当放宽户籍、住房、收入和财产等准入条件,指导各地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进城务工青年纳入当地城镇住房保障范围。指导地方结合住房供需状况,以及进城务工青年的实际需求,通过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方式实施住房保障,切实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基本居住需求。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为进城务工青年与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提供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帮助。
三、重点项目。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着重在青年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中选拔一批骨干作为培养对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设党性教育、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工作锤炼、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课程,进行阶段性集中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对党忠诚、信仰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后续跟踪培养,动态调整培养方式,充分发挥骨干力量对各行业的示范带动作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分省级、省级以下两级实施,每年培养不少于1万人。
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公民道德宣传,宣传先进青年典型,开展社会道德实践,引导青年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引导青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挖掘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引导青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青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以足球为突破口,集中打造青年群众性体育活动载体,大力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使坚持体育锻炼成为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时尚。培养青年体育运动爱好,经常性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和健身操(舞)、健步走、传统武术、太极拳、骑车、登山、跳绳、踢毽、棋类等健身活动,力争使每个青年具备1项以上体育运动爱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引导青年树立健康促进理念,在健康促进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完善青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实现定期抽样监测和公开发布监测结果,倡导青年形成良好的饮食、用眼和睡眠习惯,控制肥胖、近视、龋齿等常见病的发生率。改进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工作,激励青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四)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按照“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规范化管理”思路,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科研院所建设一批见习、实习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职业发展空间、技能训练机会的见习、实习岗位。把大学生实习纳入高校实践学分管理。把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各类社会青年纳入就业见习范围。加强青年就业见习培训和管理,提高见习实效。充分汇聚政府、企业、社会的力量,为青年参与就业见习提供补贴与支持。
(五)青年文化精品工程。指导文艺工作者每年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涵盖各文化类别的青年题材文艺精品。制定青年影视作品创新奖励机制,运用省广播影视精品专项奖励资金,扶持青年影视精品创作生产,每年谋划、组织创作2-3部反映青年生活、展示青春风华、健康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大力实施出版精品工程,每年向青少年推荐优秀图书20本。积极组织数字出版单位参加各类青年文化活动,向青年推介更加丰富优质的网络文学和动漫资源。
加大网络文明队伍指挥协调系统建设力度,开发运行平台,形成管理机制,提升组织效能。倡导网络公益活动,使互联网空间成为青年成长的温馨家园。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八
近几天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学习中,我认真研读了文件内容,并结合文件传达的精神针对我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仅承载着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后代的殷切期望。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强烈……这一些,都告诉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我对文件也有了一定自己的认识,现结合自身情况决心从以下几点做起:
从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认识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是首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尖端化,我明显的感觉到自身的知识远远赶不上时代的需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尽快学会制作课件、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去。
教育要立足世界,就要创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创新力的活生生的人,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人,所以我们媒体的工作没有重复性,天天都是挑战,天天都是创新。创新是学生的希望,也是学校的希望,更是整个国家、社会的希望。一个不懂创新的人,迟早会被淘汰。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多学习,常读书、看报,利用各种电子化、网络化平台拓宽知识面。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孩子,激发他们的兴趣,努力向高效课堂迈进,将减负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国优秀教授高菊英曾说过“教育赋予我们多重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引领者、心灵的指导师,有时我们要以、设计师、魔术师的身份出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通过学习,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止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也不止成为教育智慧、人格修养的楷模,而应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用我们的光和热成就一代代新人!让他们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化竞争,勇于担当起21世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九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语委,相关省、自治区民委(民语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语委,国家语委委员单位: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是党中央以全党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对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凸显了党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我国“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语言文字工作在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语言文字工作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是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制定并实施《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深刻学习把握《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要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工作“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本地区各级政府切实担负对语言文字工作的主导责任,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和支持。要切实履行统筹职能,充分发挥语委成员单位的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
要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机制。将语言文字工作要求纳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年度工作总结、相关干部考核和教育督导范围,将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要努力推动将语言文字规范要求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普法宣传教育、机关行文规范、新闻出版编校质量、广播影视制作播出质量、工商行政监管和城市市容管理等范围。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把推动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把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贯彻落实《语言文字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和分工,确保《语言文字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十
序言。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第十章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六十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六十四)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六十五)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第二十二章加强组织领导。
(六十八)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六十九)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七十)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序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
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位和待遇。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
中阶段教育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第六章职业教育。
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制定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七章高等教育。
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第八章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重视老年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第九章民族教育。
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任教。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第十章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各级政府要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议事日程。全社会要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地方政府制定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接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创造学习生活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比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共享。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更高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中学生升学推荐办法,创新研究生培养方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考试管理,完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就近免试入学的具体办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
选拔录取中的作用。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和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显著、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完善考试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实现信息公开透明,保障考生权益,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督。公开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公开自主招生办法、程序和结果。加强考试招生法规建设,规范学校招生录取程序,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肃查处考试招生舞弊行为。
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高等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和经费。扩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公办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加强章程建设。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实行校务会议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扩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
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公平竞争,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条件的民办学校,按规定程序予以审批。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
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国家对发展民办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民办教。
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规范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民办学校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进监事制度。积极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的作用。完善民办高等学校督导专员制度。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切实落实民办学校法人财产权。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学校资产、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扩大社会参与民办学校的管理与监督。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评估。
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管理国家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整体部署教育改革试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负责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开展教育改革试验,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
发展,依法落实发展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理分布,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扶持困难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依法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审批省级政府管理本科院校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已确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授予点。完善省对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区域协作,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十一
纲要指出战略目标是,到20__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教育优先发展,这是增强国力,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育人为本,我感到我们要培养一个除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外,还需要有极强个性、极强独立创造性的人才,这是我们国家最后走向强大,挤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必要条件。我国自古就有一句话:“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而教育的进步,正是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和无数专家学者等专门人才。
教师也因此而同样如此,必须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而制度的改革创新,则重点放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上,提高质量应该把培养有极强个性、极强独立创造性的人才防在首位。学校既是培养人的地方,又是一个有着极深文化底蕴的地方。虽然现在提倡所谓的素质教育,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才艺培养,如学钢琴、学围棋、学唱歌跳舞等等,层出不穷,只是他们更多的关注孩子技术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个性的培养。为什么在大家的眼里,中国人的'形象从鲁迅笔下的麻木不仁,到了今天仍是缺乏素质修养?择校问题,不仅仅反映的是一种教育现象,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家长们挤破脑袋,砸锅卖铁也要为孩子选择一所升学率高的学校,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一张考卷上。教师的名利就在这张纸上,学生的前途也在这张纸上。
学习了《纲要》后,更能理解“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含义,孩子有能力在体验后思考和决定,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有效地学习。孩子由此获得的学习能力是可持续的,由此获得的成长动力也是可持续的!因此我们更应该“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时间。”因为在玩中学习,是遵循了兴趣牵引孩子进步的规律,由此获得效率,不是约束和传统的激励可以实现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
我们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受鼓舞,感受、感触颇深,再一次看到: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纲要中把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设计。有理有据,让大家看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措施明确。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大专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等面面俱到。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觉得对于一线教师,其实不光是教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课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教学的过程也是很重要。自从女儿上小学后,发现中、小学教学都比较注重认知,也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灌输的还是比较多,家长的攀比,考试结果的比较,奥数的辅导,各类兴趣班的开设,属于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其实,认知更应该是启发,教孩子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孩子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我想《发展纲要》要告诉我们的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孩子,不是不去管他们,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个人认为教育单位更应注重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教会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随人给他们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孩子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和家长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我想小学里提出的作业减负,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吧。
《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我想教育局提出的“城乡结对”是一个有效地措施,我们幼儿园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使参与的教师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发展纲要》的学习,带来思考许多,虽然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不能直接改变什么,但是给了我们许多的期盼和愿景。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这为我们电大的开放教育注明了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学习和实践落到实处,把促进就业作为目标,投入对教育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成为重大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与讨论,我想谈谈减负与教改的关系。
《纲要》指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减轻课业负担,不需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目前正在进行高中课改,改变教师的教,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转变现有的灌输式,积极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其实,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主要是灌输。其实,认知应该是启发,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不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手的时间。我认为学校更应注重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
纲要提出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应。不要搞一刀切,全部不留作业或规定死写作业时间,而是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有效抑制过重课业负担。
近几天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学习中,我认真研读了文件内容,并结合文件传达的精神针对我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不仅承载着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而且还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重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后代的殷切期望。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益强烈……这一些,都告诉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我对文件也有了一定自己的认识,现结合自身情况决心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提高认识,增强优先发展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从学习《教育规划纲要》,我认识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是首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尖端化,我明显的感觉到自身的知识远远赶不上时代的需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尽快学会制作课件、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去。
第二、摆正思想,将改革创新作为教育的动力。
教育要立足世界,就要创新。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创新力的活生生的人,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人,所以我们媒体的工作没有重复性,天天都是挑战,天天都是创新。创新是学生的希望,也是学校的希望,更是整个国家、社会的希望。一个不懂创新的人,迟早会被淘汰。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多学习,常读书、看报,利用各种电子化、网络化平台拓宽知识面。
第三、减负重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必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孩子,激发他们的兴趣,努力向高效课堂迈进,将减负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国优秀教授高菊英曾说过“教育赋予我们多重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引领者、心灵的指导师,有时我们要以、设计师、魔术师的身份出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通过学习,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止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也不止成为教育智慧、人格修养的楷模,而应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用我们的光和热成就一代代新人!让他们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化竞争,勇于担当起21世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
我仔细研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尤其是学前教育这部分。做为一名幼儿教师,了解到国_政府非常重视学前教育,深感欣慰。目前学前教育的形式着实让人揪心。
学前教育对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养成非常重要,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根基。人们越来越清楚这个道理。可很多原因致使我们国家的学前教育停滞不前,甚至混乱。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加强。
一、加大政府投入。
学前教育投入不足时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规范学前教育市场管理。
当前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市场混乱,各类机构鱼龙混杂,国家要加强对学前教育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市场价格差距过大。
三、规范教育内容。
国家没有同意幼儿教育的时间要求和教学内容要求,通俗的讲,就是没有教材,没有教学大纲,幼儿园到底教什么?学前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以致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教材都有,有些人挖空心思编教材来赚钱,令幼儿园不知用哪套教材好,今年用了五大领域教材,过了两、三年又改成了建构式教材,有的幼儿园还用了整合式教材,今年用了五大领域教材,过了两、三年又改成了建构式教材,有的幼儿园还用了整合式教材。国家应统一幼儿园的教材。
四、提高教师待遇。
目前幼儿园教师的绩效工资得不到保障,而幼儿园教师又是最辛苦的,当自己的付出未得到回报时,教师的积极性又从何调动,所以说应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里去。
五、提高师资力量。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十二
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我拜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看到关于教师发展的提议,我感到了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重视,对于当前教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措施,但是关于教师资格证书认定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首先,提出了提高教师素质的具体措施。国家继续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专业地位,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提出了培养途径,如在实践中成长、提高业务水平、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并且特别强调将是的建设作为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方面。
其次,更加重视对教师评价的多元性。《纲要》强调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对于城镇和农村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评价要求,而非过去的统一化管理,忽视各方面因素对教师评价的影响。
第三,重视农村教师的待遇。鉴于当前我国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待遇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新《纲要》提出了包括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津补贴标准等方面的改进措施,对于在农村长期从教且贡献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第四,严格了教师准入标准,但仍需继续细化准入标准和考核方式。尽管《纲要》提出了分级制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但是对于具体的考核标准并未做出更加严明的规定,且对“定期登记制度”未做出明确规定,教师资格是否需要定期考核、每次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是否一样没有做出说明,另外,目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只有分学制阶段和学科,并没有任何等级差别,且全国通用,这些是应该改革的问题。
201511012913 黄雪娇
听了几位教授深刻剖析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很有感触。这次国家颁布了《规划纲要》,涉及我国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完整而且在各方面对教育发展都将有很大推进作用。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我对这几个方面感触颇深。第一,《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教育落实到实处的必要性,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比如:咨询会、职业教育、扩大民主参与等能有效促进体制改革。第二,《纲要》提出有关高考的改革,高考一只市民众关注的热题,是连接高中和大学的结合点。《纲要》提出改革考试招生,招生分开,各考试机构各司其职,确保促进高考的公平,同时落实高考自主招生,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多元录取,让学校和考生之间有更多交流及了解,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招生质量,也避免“一考定终生”的情况。总之《纲要》这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给整个教育界带来了福音。
201511012901 学前教育 郭丽萍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点反思
在我看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笼统的可以归为两点:第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第二,大学生素质的不尽如人意。其中,我认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不容忽视,大学,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平台,它更多的是向我们灌输一种理念。这理念包括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对自己理想和信念以及价值观的确立和坚持,以及对于社会和人民的奉献精神,当然也包括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事实上,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就业缺少对自己合理正确的定位,对职业和岗位的正确理解,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思考才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201511012927 谢琳
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体会
教育是对人才的培养,从学前到中小学,到高中,以及大学,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这套纲要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计划,需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到地方区域。我希望国家政府能够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落实纲要的指导精神。
201511013917 教育学部 特殊教育 柳士亚
观看视频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关于成才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然,其中也包含了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如果不能正确树立,学生便会陷入迷茫之境,学得单一,甚至会鄙视不按“正常”学习路线成长的人,不但难以成才,更甚者会造成自身和社会的伤害。所以,素质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也引出了落实实践的紧迫性。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投身到这场教育改革中,大学教育的“弱智化”是学校学生两方面都显尴尬却只能任由沉沦。实践出真知,这才是一场真正需要力量与付出的地方。
最后,选拔人才制度方面,国家应清楚,学生是为自己快乐的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考试,现状是学习本身已含太多杂质,所以,老师机构赴考试,要彻底不怕麻烦。这场改革,不仅仅是一份纲要及上面“正规”却也抽象的话,没有成果难树信心,希望纲要中允诺的终会实现,我们也定会努力尽自己一份力量。
郭欣
关于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我国新制定的宏观战略发展目标。教育关乎民生,关于人民的幸福生活。《纲要》中涉及建立新型考试制度,招考分离、多元录取、多次考试,分别有助于高校自主发挥功能、学校全面发展和改善“一考定终身”的现状。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并不一样,各有所长,而用整齐划一的标准——高考来衡量并决定从学之路,未免有太多弊端,因此,改革高考制度确有必要。个人认为,《纲要》中关于此内容很有建设性,至于可操作性仍有待观察。希望能通过此改革实现招生成为学校的事,考试成为考试机构的事,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是学校与学生能如恋人般相互了解、相互选择,共同快乐地成长。
牟晓红 教育学
《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心得
看完这部短片,让我不禁想起上学期学过的《教育学原理》中教育的功能。教育,究竟是为个体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我乡,如果单从个人本位论或单从社会本位论来解释这个问题都是无法让人信服的。教育,离不开个体,教育,也离不开社会。正是基于个体的基础上,教育才得以服务社会。
而今,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全民更加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想,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是一个阶段的事,而是整个阶段的事。我们现在所受的大学教育也正是人生中学习、教育的一个阶段。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正如约翰·洛克所说。教育,重要的是要在正确的方向施以合适的力的作用。
朱梦华
《纲要》从整体上提出了未来10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部署,并且分阶段对人生中受教育的方面提出了实际的问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发展还是很滞后的。
1) 从学前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学前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尽管有的地区有些民办的幼儿园,但是他们教授给幼儿的东西确是很有限的。
3) 除此之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欠缺的,否则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了。
201511012917 覃晓洁
个人心得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近年来,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培养怎样人的重大问题,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在获得大学文凭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各项能力。
姓名:丁河玉
最新颁布的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再一次强调素质教育,教育和政治是不可分离的,教育一直为政治服务。而政治进一步促进教育的发展,正如此次教育体制改革,根据时代、国家对人才的不同需要,教育因此要制定各种政策;对学生提供不同要求,以培养符合当代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楚老师说这么一句话“教育体制改革了,同时学生也要随之变化”,当代史竞争力很强的时代,要求的是综合型人才,学生要的是最大限度发挥潜力,重要的是要找出个人优势并发展优势,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突出人才。
201511011035席蓉 教育学部教育学
“教改”的春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提出了20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促进公平”首次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一进步令众人欢欣鼓舞,且此次纲要已有直面“钱老之问”的迹象,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杰出人才”的水平。
但,“教改”的春天果然来了吗?
但就高等院校发展定位而言,纲要第七章在论及高等教育问题时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咋看下毫无漏洞,但仔细推敲可发现定位是不准的,就如同大学生择业时的举棋不定。
不过无论怎样,此次纲要提出了大改三个方向:摒弃教育产业化;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总体而言,“教改”的春天似乎正在来临。
201511011023 教育学 黄欢
通过观看短片,我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此次的规划纲要较之以往有阶段性变化,尤其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
在专家解读规划时,我感受到教育改革真的是一件与我们切身相关的事。大学成本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对于刚跨入大学门槛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从“规划”的内容拟定来预测,中国的大学生将进一步增多,这要求我们要转变成才观,关注自身能力的增长而非以毕业证书作为要求社会认可和保障就业的金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才能更有效地保障前程的光明。压力和挑战将更大,但这还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和趋势。中国的教育在改革中更显示出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与现代生活与国际接轨的勇气。
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仍会是光明的。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e#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杜志仙
本人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根据纲要内容,我们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等都紧紧围绕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我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初步理解就是教师始终要坚持党在新时期下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纲要》指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所有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发展潜能得到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高水平优秀人才。
《纲要》同时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学生成长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引路人。因此,我认为,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别,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不论学生的学业天赋和家庭背景等有何差异,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成功的梦想、获得成功的机会。俗话说“行行出状元”,我们要坚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让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成长的步伐。
《纲要》中还指出课堂教学应改进教学方法,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始终。作为一名教师,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标志之一。学生能乐学、爱学,最终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这才是教学的根本。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在实际行动上想千方设百计,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把学生推向前台,教师退居幕后,只充当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与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参与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合作、交流,实现数学再创造。我想,这样做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我要认真贯彻学习纲要精神,不断的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成长。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工作做实做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在总结以往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现存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落实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办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认真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内容,明确了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原则对于我们的教育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深了对《纲要》文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纲要》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育。”并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通过学习我深感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要落实到战略目标的实现上,只有实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战备目标,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才能突出起来。
《纲要》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把搞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把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我感到改革创新是实现“育人为本”的强大动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要在“育人为本”中集中表现出来。“育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培养人才为本,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纲要》指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这个系列发展目标,是我国人民期盼已久的,是鼓励人心、催人奋进的,更有利于激励全国教育工作者把一切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合起来,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突出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遵循职教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思想先行,理念先进,观念更新,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把学习活动与科学规划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谋划好我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强化发展措施,谋求学校科学发展。
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令人鼓舞,非常振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教育改革发展的美好蓝图。它紧扣国情,实事求是,目的明确。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十三
应试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改革事在必行。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广泛征集各界人士意见,最终于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次学习《规划纲要》,使我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改纲要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纲要提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指导考试改革试点。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要强调主体多元,方式多样,形成更加公开、公正、透明的人才选拔平台,面向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打开多扇门窗,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给有创新专长的学生以更多选择机会。
纲要提出,逐步实施高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高考(论坛)招生舞弊事件和高考加分混乱现象,纲要提出,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公开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结果。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强化考试安全责任,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坚决防范和严查考试招生舞弊。
高校招生制度指挥着人才培养方式,所培养的.人才都将成为社会的设计和建设者!因此,高校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最关键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影响教育质量,还对社会各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教改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改革以高考为代表的人才评价制度势在必行。纲要提出,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三、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纲要提出,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是城镇化加速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政府推进教育公平面临的巨大挑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范先佐说,这项政策对每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都是一个暖心的信息。要落实好这项政策,还需制定相关措施,鼓励城乡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
全国997.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中已有4/5在公办学校就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问题纲要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采取必要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
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要把纲要精神植根于具体的工作中,在今后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十四
在市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和组织下,我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未来的希望,重新燃起了更多欲望,同时也再次深感作为人民教师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不断进步:实施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希望工程”等扶困助学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每一位义务教育段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贫困子女受教育问题;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一费制”;完善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考风考纪,确保教育的公平、透明等都已惠及了全国人民。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在发展目标中,职业教育在未来必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社会认可。科园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务管理上 是符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精神和思想的,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所走的道路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同时,我们在教学管理上的探索和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以此次《规划纲要》的学习为契机,以提高教学服务能力为推手,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农村远程教育网的资源共享,信息化现代化的城市班班通建设,当代教师再不是处在只能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三大教具时代。“一贫如洗、两袖清风、三尺讲台”也再不是现代教师的真实写照,“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不再是句口号,每年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红火场面足以向世人昭示教师职业的巨大吸引力,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开始青睐教育事业,“中小学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更加稳定了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怎样的人算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因材施教”再次成为本纲要中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健康成长,而不是批量生产统一型号统一性能的某种产品。
因此,树立职业理想、提高职业道德、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的教育,是我们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十五
(吉发?2009?33号)。
着眼于实现吉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特制定本纲要。
一、绪言。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迈向知识经济的重大变革,人才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面对新形势,中央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提出走人才强国之路。我省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自2002年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以来,人才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人才总量持续增长,达到178.2万人,比2002年增长24.4%;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50.8%,技能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23%;人才投入不断增加,政策创新力度加大,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明显,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3%。
战略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地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快人才优先发展,完善制度政策,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吉林振兴发展的新优势。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发展规律,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激发人才创造力为核心,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保障,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撑,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着力促进人才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1.坚持党管人才。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拓展工作领域,整合人才资源,集聚开发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人才兴业的整体合力。
2.坚持以人为本。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尊重人才的个性和创造精神,鼓励成功,宽容失败,营造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宽松环境。
3.坚持服务发展。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吸引急需人才,稳定重点人才,着力满足吉林振兴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4.坚持改革创新。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解放思想,创新政策,优化服务,增强人才资源配z机制活力。
5.坚持统筹兼顾。统筹省内和省外人才资源开发,统筹高层次和实用人才开发,统筹城乡、不同区域和不同所有制人才开发,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人才体制机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人才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基本满足,在长吉图区域和若干产业领域形成人才集聚高地。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能够引领和支撑吉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成与沿边开发开放先行区和示范区、新型工业基地、农村经济强省相适应的区域人才强省。
1.人才规模。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210万人,年均增加5万人,年均增幅3%。2020年,人才总量达到230万人。
2.人才结构。2015年,人才的区域分布、产业分布日趋合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数量占人才总量的40%,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人才增长较快。到2020年,基本实现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相适应。
3.人才层次。2015年,培养造就一批在国内学术界、企业界较有影响的创新人才和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2020年,涌现一批在国内有影响、业内领先的领军人才、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4.人才效能。2015年,人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人才使用效益明显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2020年,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5.人才环境。2015年,基本建立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体制机制,我省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才发展环境更为优越。
专栏1:吉林省人才发展主要指标。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统筹抓好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重点突破、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以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力推进产学研联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培养开发促进新兴产业、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节能减排方面的专门人才。到2020年,培养造就20名左右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全省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到18万人,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才达到11万人。
专栏2:创新型科技人才“十二五”培养开发项目。
科技创新攀登计划――重点支持50名在研究领域有明显建树、近年有望申报两院院士或成为国内外杰出科学家的高层次科研人才,面向吉林地方需求,勇攀科技高峰。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点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高新技术和工业园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金融机构等载体,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一批高级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金融人才和创办科技型企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15年,累计引进3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在我省高新技术、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重大工程技术和重点学科领域,按不同层次培养造就一批富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到2015年,培养100名业绩突出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社会科学家;100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各学科、各技术领域有较高学术、技术造诣的带头人;1000名在各学科和技术领域成绩显著、起骨干作用、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年轻人才。
青年科研基金计划――重点扶持100名35岁以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省内在职青年科研人员,重点资助学术思想新颖、创新点突出、研究目标明确的应用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重点扶持将新发明、新思想、新成果付诸商业实施的创新创业活动。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整体创新水平和竞争实力。
2.统筹推进各类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党政人才队伍。加快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培养一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家和一大批适应发展需要的职业经理人,培育数以万计的创业“小老板”。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吉林名医、文化名人和体育明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开发,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省公务员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5%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突破40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到11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数达到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20万人。
专栏3: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重点项目。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七五”工程――着眼未来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以5年为周期,重点培养选拔7000名各级年轻干部,通过梯次选拔、逐级培养,建立起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
设,营造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到2015年,全省有500名在全国以及同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1000名在全省以及同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职业经理人。
宣传文化优秀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扶持350名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专门技术、优秀宣传文化人才,努力造就宣传文化各个方面的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文化企业家。
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根据全省重点产业、重要领域服务业和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情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特点,有重点地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到2015年,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5万人。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开展大规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推进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z,确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社会矫正、监所管理、禁毒、残障康复、人口计生、务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建设工程――以农业专业大户、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农村“经济能人”。到2015年,全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
(二)大力开发国家商品粮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急需紧缺人才。
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加快人才向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着力培育产业人才优势,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1.实施“现代农业人才保障工程”。重点培养和引进高。
产高效农业、畜牧业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依托农业类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快培养农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抓好生物技术、良种培育、园艺特产、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优势农业引智项目。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拓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道。发挥农田水利、土地整理、生态保护等工程项目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大力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人才。大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到2020年,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达到5万人,农业技术人才达到10万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人才达到5万人,现代农业领域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40万人。
专栏4:现代农业人才保障工程“十二五”重点项目。
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人才支持计划――加快培养和引进良种繁育、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等专业人才,大规模开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配套技术培训,每年重点扶持50名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科研工作,组织500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开展学习研修,表彰奖励一批种粮大户和产粮能手。
百镇建设人才支持计划――从省直机关分批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全省重点规划建设的100个小城镇开展人才服务工作,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训,扶持创业致富带头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科技特派员兴业行动计划――坚持市场导向和行政选派相结合,每年选派一批科技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科技创业,深化科技服务,推动科技转化,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的紧密结合。到2015年,全省每个乡镇都有1名以上科技特派员。
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计划――依托省内农业类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在农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基地,搭建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合作平台。重点建设50个省级和100个市州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
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村科技、生产、经营、卫生、文化等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民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3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每年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每年40万人。
2.实施“工业产业跃升人才支撑工程”。重点开发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冶金建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人才,切实保障八大产业跃升人才需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基地建设。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建设50个产业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加快整车设计、零部件集成、动力总成设计、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生物疫苗、畜产品加工、汽车电子、软件、技术装备等方面专业人才培养。高标准建设100个工程研究中心、100个科技创新中心、20个科技孵化器,力争在汽车及零部件、轨道客车、玉米深加工、光电子、生物疫苗等领域,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人才基地。完善并逐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和大企业组建人才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到2020年,全省八个重点发展产业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50万人,基本形成由科技研发人才、工程建设人才、项目管理人才、生产技能人才和市场销售人才协调配套、结构合理的产业人才结构。
专栏5:工业产业跃升人才支撑工程“十二五”重点项目。
技术创新工程――推动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推进重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加强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争3年内,重点企业科研经费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提高到3%以上,再建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省级产业公共技术创新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
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依托重点企业、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等载体,支持建设50个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为工业产业跃升提供技术、人才和成果储备。
百强企业领军人才开发计划――着眼打造一批产业龙头优势企业,重点加强对全省100户重要骨干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宏观战略、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等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造就一批企业集团领军人物。
重大项目人才服务保障工程――针对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分析人才需求,论证人才支持,实施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人才保证制度,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才集聚的双重效益。
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中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到2020年,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的各类人才达到80万人,形成一支专业造诣深、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
专栏6:现代服务业“十二五”人才开发重点。
金融业――重点发展风险管理、金融产品研发、投资评估、保险精算、上市融资、基金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
会展业――重点发展会展策划、品牌塑造、大型项目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
旅游业――重点发展旅游销售、景区管理、旅游产品策划等方面专业人才。
现代物流及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运输调度、仓储管理、加工配送等专业物流实务人才以及高速公路、大型桥梁、涵洞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施工技术人才。
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媒体经营、大型文化活动策划等方面文化管理人才,戏剧、曲艺、舞蹈、杂技等演艺人才,出版策划编辑人才,创意和动漫制作人才。
中介服务业――重点发展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咨询师、评估师等中介服务专业人才。
商贸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营销服务等商务服务人才。
(三)打造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依托的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按照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战略部署,集聚创新人才,优化人才布局,扩大人才交流,实现人才要素配z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协调,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人才、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长吉图区域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建设若干个科技人才创业园区,不断完善人才创业服务体系,支持科技人才创业发展。依托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团队。支持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到2015年,建设3―5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2.建设区域性人才政策先行区。制定支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人才政策意见,加强对域内各市州重要人才政策的统筹,推进人才政策的衔接配套,促进长吉腹地支撑作用与延龙图开放前沿功能有机结合。鼓励域内各市州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清除束缚人才交流的地域和行政隶属关系限制,消除域内人才政策的差异和壁垒。畅导域内各市州在职业资格(职称)互认、教育资源共享、异地人事代理、创新平台共建、人才展会举办等方面开展合作,推进长吉图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支持域内各类工业园区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资金投入、表彰奖励等方面创新政策。
才培训基地。组织东北亚高端人才论坛、“海外专业协会会长吉林行”、“院士专家看吉林”等大型引才引智活动,扩大与东北亚及世界各国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人才资本投入力度。
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的理念,加大投入力度,突出投入重点,整合投入资源,提高投入效益。
1.促进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财政对人才发展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各级政府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提高人才资本投资比重。
2.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政府主导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专项列出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实行创业前期费用补贴制度,大力支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留学归国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创业发展。
3.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支持企业成为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主体,鼓励设立各种人才发展资金。充分发挥省人才开发基金的投融资功能,汇聚社会资金投入吉林人才资源开发。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兴办人才开发和智力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
(二)盘活人才存量资源。
加强政策引导,搭建平台载体,延伸工作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
职务类发明成果转化。鼓励创新创业人才和技术发明人员到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业。完善党政机关向企业、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引导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向企业流动。重点支持业绩突出、对产业发展贡献较大、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上给予优惠政策。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领导干部。
2.开展人才智力服务。健全完善重大事项决策专家咨询机制,发挥高层次人才咨询参谋作用。改进吉林省高级专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管理模式,激励各类专家为吉林发展服务。加强专家联系与服务工作。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健全保障激励措施。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引进,引导各类人才到边疆民族地区服务。扶持各类老年人才协会团体建设,动员和组织离退休老专家积极参与吉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大城市人才对农村的支持力度。
3.促进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发展。制定加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推动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观念和创业机制。消除体制障碍,对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在面向社会的培训、资助、基金、政策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在优化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积极提供服务。
度高、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服务基地。
(三)大力引进域外人才。
发挥党委政府在引才中的主导作用,在稳定和用好本地人才的同时,大力引进有成果、有技术、有项目,能够直接推动吉林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1.激发用人单位引才动力。强化企业引才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平台。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设立更多研究岗位,吸引域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吉林教学、科研和访问。大力发展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博士后站、海外留学生创业园等人才载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构建人才引进平台。积极开发培育潜力大、前景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创业人才的集聚效应。
2.实施灵活引才政策。完善域外高层次人才担任领导职务、承担科技项目、申请科技资金、参与专家评选及生活待遇等方面特殊政策,实行全方位“绿色通道”服务。建立“量身定制”、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引才工作机制,发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作用。在省级人才开发资金中设立引进人才专项资金,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专项资助和生活补贴,及时兑现资金资助、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政策待遇,形成引才示范效应。建立域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使用好引进人才。表彰奖励为吉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外专家和国际友人。
对外交流资源,积极发挥省内涉外工作部门职能,形成引才合力。
(四)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推进机制创新,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
1.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强化能力、业绩和贡献的导向作用,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发现识别干部的机制。发展和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职称评聘合一,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制度。改进科研评价和奖励方式,让科技人才能够潜心研究、勇于创新。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
2.健全人才选用机制。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任用方式。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公务员退出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管理者市场配z、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选拔任用制度,加大选聘市场化力度。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探索试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和项目负责人公开招聘制度。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实用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坚持和完善政府雇员制度。
个人收入与工作实绩和成果转化效益直接挂钩。调整规范各类人才奖项设z,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健全完善省政府特殊津贴制度。
(五)推进人才配z市场化。
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z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1.改革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推进吉林省“人才资源开发促进条例”、“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等市场法规建设。落实并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打破人才身份、单位和部门限制,发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政府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公益化进程,引导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加强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督管理,扶持发展人才交流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2.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整合政府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城乡统一、开放高效的人才资源市场。规范专业化、行业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资源服务机构,大力支持和推进人才服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设立政府主导的吉林省高端人才中介机构,鼓励国内外知名人才机构和猎头公司落户吉林。
服务系统。
(六)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
美化生活环境,加强服务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努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1.优化人才生活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留学人员创业园、高科技园区、高等学校等高层次人才集聚区域集中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国际学校等生活、教育、娱乐设施。继续实施青年科技人才住房资助计划。
2.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健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项保险制度。加强高层次人才医疗服务,完善院士专家健康体检和休假疗养制度。建立与院士专家经常化的沟通联系机制,形成跟踪服务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网络。
3.优化人才舆论环境。大力培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积极宣传各类人才的成功经验和先进事迹,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开展“兴省爱乡”系列宣传活动,引导省内人才积极投身吉林振兴发展。
五、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
大力推进人才兴业战略,将人才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局,作出部署。完善规划纲要实施机制,保障规划纲要有效落实。
(一)明确工作责任。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抓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和督查落实工作。分解落实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抓紧推进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实行定期听取人才规划纲要落实情况专项报告制度。制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的实施意见。
(二)统筹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部门人才工作“牵头抓总”职责,整合人才工作资源,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宏观指导。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制定推进人才兴业战略实施的专业人才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各人民团体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规划纲要实施工作。企事业单位要立足自身发展,提高用人主体意识,自觉加强人才资源开发。
(三)加强督促检查。省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评估分析,定期向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对人才工作目标任务的考评和督促检查,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落实。加强规划纲要实施的信息公开,强化社会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监督。
(四)强化基础建设。深入实施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人才工作的运行机制。开展人才资源开发理论研究,探索新时期人才工作规律。完善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制度,建立人才资源开发监测指标体系。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工作者队伍。
县中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篇十六
本周我们全体教师重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要是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尽快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加速发展。
任何一位教育行业的普通从业者,都能从纲要中体味到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彰显。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到教育要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们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教育发展要立足现实,要信息化,要个性化,遵循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规律,将教育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纲要中反复提及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我们学校坚持“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爱与责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具备阳光心态、健康个性和良好道德品质的现代人,这些思想正是与纲要中提到的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等主题不谋而合、相得益彰。我所担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正是新课改中的亮点和重点,是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诞生的一门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成长特点的活动性、辅导性课程。它所倡导的就是在遵循各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在互动中、在自我的探索中、在心与心的沟通中,找到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甚至人生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无固定教材、无既定教法,它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放松身心、了解自我、捕捉兴趣、增长能力、探索知识的天地,为教师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教授空间,也为学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热爱着这门课程,也乐于将孩子们带进这门课程,于是身后有了一串串脚踏实地的脚印,有了孩子们一路路的欢声笑语,更多了一双双充满兴致的眼睛。从最开始的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到认识自己的兴趣、追逐自己的梦想,再到经营自己的人际圈,找到学习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用适当的记忆方法和稳定的注意力投入到每一件小事中,每一节课虽然不如正规课堂那样有着严谨的教学流程,但是却充盈着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和倾听。
最初一年开始我的教育生涯时,每次课后我都忍不住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的心理课堂更加有序、有深度的开展?怎样才能更有效的让这门课程真实、简单的走进每一位孩子的心里?怎样才能将这门课程和学校的特色发展紧密结合?怎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孩子们在课上的感受和反馈?这些困惑在学校提供的几次专业学习中得到了启发,学科教学是一门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和任何一项技术一样都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为人师表的教育者,你有着明确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强势的专业发展知识,才能散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魅力。
有一次,在课上很多孩子分享到自己的兴趣是看动漫、直播或者游戏,甚至是睡觉,乍听之下觉得孩子们太懒散了,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缓了5秒钟后我将学生的回答和本节课的主题来联系起来,告诉孩子们人们的兴趣其实是有着感官兴趣和自觉兴趣之分的,可能他们现在的兴趣更多停留在感官兴趣之上,这与我们这个年龄段本身思维的深度有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永远沉迷在自己的感官兴趣中丧失目标,所以面对那些目前兴趣为吃喝玩乐的同学,老师需要的不是言语的批评、质疑、教育,言语不当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用视频、故事和兴趣分类图启发孩子们注意反思自己日常的兴趣爱好,明白每种兴趣的背后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感官兴趣提升至自觉兴趣、志趣层面,做事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言语上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待,我们的交流要真正走入他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每周的学习、生活状态,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还有什么比孩子们自发的适时的释放自己的天性、自由的探索自己、发挥他们自身的主动性更有意义、更贴近教育的本质呢?正如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所说:“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459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