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才、繁荣社会的重要保障,它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总结需要客观客观地评估自己的表现,避免过于主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文献资料,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一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下面我就这一堂课的理解和设计做一下汇报,希望大家给我指出不足。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之前,经过了学前教育,有很多孩子在没有学习这一课之前,对于10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对于100以内的数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的数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独立的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对“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
4、在认识100以内的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灵活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
难点: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连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合作、学生合作的教法和学法。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的选择上,尽量提供学生熟悉的素材,如红豆、铅笔、巧克力豆……这些材料作为学习的对象,学生既熟悉又新奇,可以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秉承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安排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a、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一个师生互助的活动,老师和学生进行数数比赛,而且在数的过程中要用手势比划出所数的数,之所以要用手势进行配合,是考虑到对学生进行“手口一致”的训练。在数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口型和手势,如果学生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就两个两个的数,如果学生是两个两个的数,老师就五个五个的数,甚至十个十个的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知识角度和思维趋势进行探底,既了解学生的起点,把我教学起点,又能使学生感受数数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b、操作探究。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这个环节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1、第一次数、估数、初步感知100。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数感的建立主要依赖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熟悉的素材,红豆、巧克力豆,并合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
(1)、数出20粒红豆,让学生看一看,20粒红豆就是这么多,先感受20粒红豆的多少,在提出问题:100粒有多少呢?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到教学情境中进行思考,学生的数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建立。
(2)、让学生抓一把红豆,估计一下够不够100粒,如果不够,就再抓一把,直到认为够了为止。
(3)、验证结果,每组一个一个的数一数,看看哪一组估计的最准确。通过学生自主的数出100以内的各数,体会到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为脱离实物抽象数数做准备。
(4)估一估,一袋巧克力豆大约有多少颗?通过这个步骤,进一步训练学生们估数能力,并进一步体会估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再次数,建立对计数单位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认识100。
虽然同样是数数,但对学生的要求却提高了。刚好数出100,又要让人一眼看出是100。提出了这些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能用自己认为的方便、快捷的方法数数,并在操作中,发现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
3、第三次数,理解数的组成。
教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连接,以及数的组成这两个知识,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这一环节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实物数出35根小棒(铅笔),要求学生边摆边说出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接着摆到42,当摆到39的时候,问: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9个一再摆一个是多少?一共有几个十?是几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2)脱离实物,强化。
训练。想一想,5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从57数到73,数到59时,强调上面提过的类似的问题。通过再次训练,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小游戏。师生互说,学生互说的数数游戏和数的组成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小练习,用学的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用学的数说一句话,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促进了数感的培养。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就这些,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二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出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小学阶段对自然数的认识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数的认识》,二是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三阶段就是我今天执教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第四阶段是第二学段四年级学习的《大数的认识》,把自然数的认识扩充到亿几以上;10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并且理解了个、十、百这三个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行了,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遇见比100大的数,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感知,但对“百”以上的计数单位并不清楚,对较大数缺乏理性认知,此阶段通过系统学习是培养儿童数感的最佳时机。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计数单位“万”的重要基础,对培养和发展数感至关重要。
(二)教材编排。
人教版教材对这节课的安排呈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呈现单元主题图,主要意图是让学生感知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比100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层次是对计数单位“个、十、百”的回顾,同时唤起同学们回忆数数的方法。第三层次是通过数形结合直观演示的方式呈现计数单位“千”,明确10个一百是一千。同时通过比较了解“十进制”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知识地位、学情和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体验)比100大的数,认识计数单位“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经历数数的过程,能合理选择数数和计数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
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规范操作、积极思考的数学学习习惯,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
教学难点:通过对不同计数单位比较,初步认识“十进制”的意义。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为有效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我把学生早操场景引入课堂,通过情境创设法让数学知识更加贴合学生生活,通过指导观察法让学生感受比100大的数存在。结合七八岁儿童思维依赖直观的特点,在课堂中把握好了直观和抽象的关系,通过指导观察、促进思考、指导操作等教学方法进行三次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在突破难点时,特别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通过指导操作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我指导学生观察板书,通过比较教学法构建“十进制”意义。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适时讲授法、谈话法将进行衔接和引导。通过合理、有效的教法确保孩子在有限的30分钟内学到无限的数学智慧。
三、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上课伊始,通过万人阅兵视频吸引学生关注,这样能促使学生自主的通过观察法、比较法进行初步感知。学生的数学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法对已经学过的“个、十、百”三个单位及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回顾,通过直观学习法构建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数学学习注重知识的新旧联系,课堂中恰恰利用这一点,因势利导的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法,理解原来10个一百十一千。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只是其一,重要的是引领他们提炼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因此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法进行比较,了解“十进制”,之后进行数数活动,在千字文中找数,突出数形结合的对应思想,再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法自主同化新知识。
四、说过程。
设计好的一节课总归属于计划,这个计划的执行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全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导入。
采用情境导入,两张孩子们自己做早操的图片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感受比100大的数的存在。
(二)新授。
新授环节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通过简单的操作回顾已有的三个计数单位,二是提出数一杯红豆的新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谈论出一百一百地数的方法,进行操作。新授环节的这两个阶段循循善诱、水到渠成的帮助学生构建计数单位“千”,以及了解“十进制”。
(三)练习巩固。
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要经过顺应和同化才能形成稳固的认知,因此联系的设计至关重要。我设置了两个练习。一是数数,数是数出来的,在数数的过程中边拨计数器感受十进制的真实意义,并且通过顺着数,倒着数,不同技术单位的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练习题是呈现《千字文》,训练学生数形结合、一一对应的识数能力。
(四)总结拓展。
总结拓展环节是升华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智慧的重要教学阶段,我通过“温故知新”四个字进行首尾呼应,引导学生把这节课的知识梳理一遍,提炼自己的收获。通过开放性的:你还想指导什么?引起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不断追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三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
教学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二、教法和学法。
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他们对100以内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孩子们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2.数植物的种子,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种子的大小,接着让孩子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数感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要验证估计是否准确,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体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锁缓慢,在这时,对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我不进行评论,而是让各种方法得以展示,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孩子们在操作中是能够体会到的。
3.数100,这一环节以学生的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更进一步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认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孩子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这插入课本36页的练习题2这幅小皮球图,我认为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整齐排列,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4.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习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孩子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孩子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数。
100以内数生活中有很多,通过学生的说一说,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5+5=6+8=。
8+6+1=8+2+1=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⑨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五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6页、77页例2,例3及“做一做”和相关的练习题。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在学习了1000以内数数和l00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教学,为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万以内数打下基础,而且为学习万以内数的四则计算创造条件。《课标》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依据这一理念和《课标》要求,本课时素质教育目标确定以下三方面:
(一)知识教学点。
l、理解1000以内数中各个数位所表示的意义。
l、能够比较熟练地读、写1000以内的数。
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计数器,使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建立数位的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同时渗透热爱运动的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1000以内的读、写方法。教学难点:
1、中间、末尾有零的数的读、写方法。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计数器、小棒。
教学方法:谈话法、探究学习法、动手操作法、讨论合作法,练习法等。
三、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指导学生用小棒,数位表,计数器表示出这个数。: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个数怎样写、怎样读。
2、先让学生汇报,拨出235,并说出组成,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让学生讨论归纳出没带零的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百位是几就在百位写几,十位是几就在十位写几,个位是几就在个位写几;读数时,百位是几就读几,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几。
第二层:学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
4、分组讨论归纳:数中间有“0”和末尾有“0”数的读写。
你能用最快的方法数出有多少个彩点吗?
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感受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真有用。
2、练习读出、写出下面各数.3、拨珠游戏。
四、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我注重引导学生采用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去探索学习1000以内数的读写。由于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因而,在教学中应用了色彩鲜艳的计数器和课件,联系生活实际,采用直观演示进行教学,利用旧知去探索新知,大胆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把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比较、类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六
活动目标:
2.发展观察力,运算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导入歌谣:我来问,你来答。
师:一只小鸟天上飞,两只小鸟后面追,小朋友想一想,一。
共几只鸟儿飞?
幼:一共三只鸟儿飞。
师:两只蝴蝶空中飞,三只蝴蝶后面追,小朋友想一想,一。
共几只蝶儿飞?
幼:一共五只蝶儿飞。
师:三条小鱼水中游,两条小鱼后面游,小朋友想一想,一。
共几条鱼儿游?
幼:一共五条鱼儿游。
二、复习“+”
师:在加法计算中我们要用到一个符号,叫什么呢?
幼:加号,等于号。
师:(出示“+”)“+”表示加起来,合起来的意思,它出现在哪。
里就表示要把它两边的两个数加起来。
三、幼儿观看多媒体学习看图列算式。
师:天上飞来了3只蝴蝶,又飞来了4只蝴蝶,问天上一共有。
几只蝴蝶?
幼:7只蝴蝶。
师:算式怎么列呢?先飞来的三只蝴蝶用数字几表示呢?
幼:用数字3表示.
师:后飞来的4只蝴蝶用数字几表示呢?幼:用数字4表示。
师:那合起来一共有几只蝴蝶我们要用到什么符号呢?幼:加号。
师:3+4=?幼:7.
师:这道题我们列的算式是“3+4=7”。
四、幼儿观看多媒体并在洞洞板上操作。
1.师:听音乐取学具。
2.师“打开棋子盒,取出蓝色的数字1的那柱棋子按1到10的。
顺序摆在洞洞板的第10行数字10的后面。取出蓝色的带“+”
的那柱棋子把“+和=”摆在第9行数字9的后面。剩下的棋子送。
回棋子盒。
3.师:草地上有2只小猴,又来了4只小猴,问草地上一共有几。
只小猴?这个算式怎么列呢?
幼:2+4=6。
师:(出示多媒体)2表示的是什么,4表示的是什么6表示的是。
什么?
幼:2表示先来草地上的2只小猴,4表示后面来的4只小猴,6。
表示合起来一共有6只小猴。
4.师:天空中飞来了2架飞机,又飞来了3架飞机,问一共有几。
架飞机?请小朋友取出红色的带飞机图案的棋子插在洞洞板。
的左下角红柱子上,开始操作。
(等幼儿摆好后,看多媒体进行验证)。
师:一起说一说列的算式。
幼:2+3=5。
5.师:水中有4条鱼,又游来3条鱼,问一共有几条鱼?请幼儿。
在洞洞板上直接摆出算式。并请一名幼儿来前面摆算式,然后集。
体验证。
6.(没有图,老师读题,让幼儿在洞洞板上列算式。)。
师:草地上有5只小鸡在吃虫,又来了3只小鸡,问一共有几只。
小鸡?请幼儿在洞洞板上列出算式。
幼:5+3=8。
五、请幼儿自己创编应用题并口头列算式。
六、听音乐收学具。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七
数学老师可以学生在游戏中继续学习并运用10以内加法的运算发展观察力,运算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10的以内的加法教案,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法算式,发展幼儿的计算能力。
2、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大胆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两个,水果图片三个,星星,答题卡若干(与幼儿数量相同)学具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1问候,组织幼儿。
2手指游戏:十个阿姨来摘梨。
二、集体活动。
顺利通过迷宫才可以带走这些水果到达小熊的家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愿意)。
4+3=等)。
鱼
胜利,由胜利组帮助小猫摘走水果葡萄。
(此环节可使用学具小花进行算式题的验证活动)。
三、幼儿操作练习。
使用小花学具进行边操作边计算,最后交给老师,教师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
四、小结,收拾学具。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继续学习并运用10以内加法的运算。
2.发展观察力,运算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导入歌谣:我来问,你来答。
师:一只小鸟天上飞,两只小鸟后面追,小朋友想一想,一。
共几只鸟儿飞?
幼:一共三只鸟儿飞。
师:两只蝴蝶空中飞,三只蝴蝶后面追,小朋友想一想,一。
共几只蝶儿飞?
幼:一共五只蝶儿飞。
师:三条小鱼水中游,两条小鱼后面游,小朋友想一想,一。
共几条鱼儿游?
幼:一共五条鱼儿游。
二、复习“+”
师:在加法计算中我们要用到一个符号,叫什么呢?
幼:加号,等于号。
师:(出示“+”)“+”表示加起来,合起来的意思,它出现在哪。
里就表示要把它两边的两个数加起来。
三、幼儿观看多媒体学习看图列算式。
师:天上飞来了3只蝴蝶,又飞来了4只蝴蝶,问天上一共有。
几只蝴蝶?
幼:7只蝴蝶。
师:算式怎么列呢?先飞来的三只蝴蝶用数字几表示呢?
幼:用数字3表示.
师:后飞来的4只蝴蝶用数字几表示呢?幼:用数字4表示。
师:那合起来一共有几只蝴蝶我们要用到什么符号呢?幼:加号。
师:3+4=?幼:7.
师:这道题我们列的算式是“3+4=7”。
四、幼儿观看多媒体并在洞洞板上操作。
1.师:听音乐取学具。
2.师“打开棋子盒,取出蓝色的数字1的那柱棋子按1到10的。
顺序摆在洞洞板的第10行数字10的后面。取出蓝色的带“+”
的那柱棋子把“+和=”摆在第9行数字9的后面。剩下的棋子送。
回棋子盒。
3.师:草地上有2只小猴,又来了4只小猴,问草地上一共有几。
只小猴?这个算式怎么列呢?
幼:2+4=6。
师:(出示多媒体)2表示的是什么,4表示的是什么6表示的是。
什么?
幼:2表示先来草地上的2只小猴,4表示后面来的4只小猴,6。
表示合起来一共有6只小猴。
4.师:天空中飞来了2架飞机,又飞来了3架飞机,问一共有几。
架飞机?请小朋友取出红色的带飞机图案的棋子插在洞洞板。
的左下角红柱子上,开始操作。
(等幼儿摆好后,看多媒体进行验证)。
师:一起说一说列的算式。
幼:2+3=5。
5.师:水中有4条鱼,又游来3条鱼,问一共有几条鱼?请幼儿。
在洞洞板上直接摆出算式。并请一名幼儿来前面摆算式,然后集。
体验证。
6.(没有图,老师读题,让幼儿在洞洞板上列算式。)。
师:草地上有5只小鸡在吃虫,又来了3只小鸡,问一共有几只。
小鸡?请幼儿在洞洞板上列出算式。
幼:5+3=8。
五、请幼儿自己创编应用题并口头列算式。
六、听音乐收学具。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学习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10以内两数相加的计算方法。认识加号,以及学习加法算式的读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10以内两数相加的算法,会读会写加法算式。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启发引导。
四、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教学卡片小木棒。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激学导思。
一、导课。
(放课件《猴哥》)。
以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故事引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自主探索。
探求规律。
二、新课。
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能用以有经验解决问题。活动一:
音乐里面唱的是谁?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到孙悟空的故乡花果山去看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的27页,仔细观察这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活动二: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信息,那你们能看这副图画也提出几个小问题么?
活动三:
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下面让我们一个个来解决好吗?首先我们看书上小朋友提的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子?”谁来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
多中择优,第2种是把地上的5只小猴子,和树上的3只小猴子合起来,知道有8只小猴子。
(学生跟教师边做手势边说)。
学生认真观察信息窗,积极发言!图上有:小猴子、小鸟……。
学生认真观察图,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一共有几只小鸟?………。
学生认真看图仔细思考,知道有8只,可能想出的方法有:
1、挨个数。
2、地上的与树上的合起来。
练习巩固。
提高能力。
概括总结。
提高能力那怎样表示5和3合起来就是8呢?下面小组讨论一下,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讨论的最积极,想出的办法,老师就把“创新小学士”的奖章发给他们,下面开始吧。
教师肯定每一种方法多中择优,随教材进行教学。
象这样把5和3合起来的表示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加法。
介绍加法,板书课题:加法。
(鼓励想出这种方法的小组)。
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读呢?
“+”叫做加号。
下面你们能用刚刚学到的加法解决第2、3个问题吗?
解决28页绿点标示的两个问题。
谁来解决第2…问题。
(全班交流答案)。
活动四:
练习:
1、小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2、看图提问题,列算式。
活动五:
谁来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小组讨论,可能想出:
1、用小棒。
2、分成方法。
3、5+3=8。
……。
找有经验的学生读,然后集体读,认识加号。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口算结果。
交流答案,说出理由。
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总结,谈收获!
板书:
加法。
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
5+3=81、oooooooo。
加2、用小棒。
号3、分成法。
………。
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八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材第10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3.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重点: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难点: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一、复习引入。
口算,并说出算法。(老师提问,学生齐答)。
54+5=。
26+9=。
20+40=。
15+30=。
47+42=。
师:前面4个加法算式利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法就能够进行口算,那最后一个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类似47+42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10页例1.
(1)创设学习情境。
师:学校组织全校学生乘车去参观“世博会”,客车马上就要来了,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呢?大家能帮他们算一算吗?(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情境图)。
(2)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进行汇报。(板书学生的汇报)。
方法一:35+30=6565+4=69。
方法二:30+30=605+4=960+9=69。
师:同学们都很棒,已经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能通过多种方法求解。方法一中通过将一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两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和一位数的和;方法二中通过将两个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使问题转化为求整十数和整十数、一位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而这些都是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4人,那么二年级的小朋友们要买多少张车票呢?联系前一个问题中的两种方法,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
70+13=83。
方法三:39+1=4040+43=83。
(3)引导学生比较并总结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
师:问题(2)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的十位上为什么是8而不是7呢?(点名学生回答)。
师: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点名学生回答)。
(1)35+36=71(张)。
(2)36+38=74(张)。
(3)(答案不唯一)五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41+42=83(张)。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例1:35+34=69。
方法一:35+30=6565+4=69。
方法二:30+30=605+4=960+9=69。
39+44=83。
方法一:39+40=7979+4=83。
方法二:30+40=709+4=1370+13=83。
方法三:39+1=4040+43=83。
1.注重规范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都会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然而要他们说出计算方法,大多数学生不会表达。如35+34=?学生有的会说成是3+3=6,5+4=9,所以35+34=69。正确的表达是30+30=60,5+4=9,60+9=69,所以35+34=69。要让学生清楚十位上的3表示的是3个十,应该说成是30。
2.注重知识梳理,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计算方法比较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转换到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上。小部分学生似乎对口算并不感兴趣,仍然使用笔算,老师可以加以引导。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第71、72页《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学生在这册教材的第四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掌握了小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对小数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买学习用具来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当得数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小数的书写更简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小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1、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是()部分。?
2、笔算下面各题。
1617+2976=2613—268=。
3、结合上面两道算式,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相同位数要对齐,从低位算起。
(2)做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做减法时,被减数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一当作十。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小数加法。
(1)要求一共多少钱我们应怎么列式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学生先估算一下这两本书大概多少钱?
(3)这两本书到底多少钱呢,下面我们就开始来计算这两道题,这是小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板书:小数加减法)。
(4)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并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汇报,说清算理。
(6)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异同?归纳出小数加法的算法。(多媒体演示正确的计算过程)。
计算方法上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整数加法了。
2、自主迁移,探究小数减法的算法:
(1)看情境图,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
请同学们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应怎样列式呢?
(2)学生试计算,并交流做法。
3、引导比较,总结应怎样做小数的加减法?作小数加减法我们应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别忘点上小数点,小数点应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口算,比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下面的题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教材第74页练习十七第2、4题。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得数的小数点应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里小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十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比如,借助教材设计的运送鲜花场境提供的资源,让学生提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讨计算方法。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情境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教学时,我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本单元的口算,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5~6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十一
《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加、减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学难点,也是计算错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
1.操作学具理解进位与退位,形成计算思路。
在教学口算与笔算、加法与减法、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的例题中,都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索并建构计算方法。
第74页例题列出的算式是24+6,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办?这时摆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经验,形象地展示出再算20+10=30。摆小棒计算24+9,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样化。各种算法虽然都是好的,但“辣椒”卡通的思路更好些。这种算法有三个优点:一是与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24+6的思路是一致的。相对稳定的思路易于学生掌握;二是已经熟练掌握的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能支持这种思路的运行;三是与笔算法则一致,有利于以后竖式计算的教学。
摆小棒计算30-8,拆开1捆、拿掉8根,形象地显示了从十位退1、个位作10的退位原理。摆小棒计算33-8,也可以算法多样化。“辣椒”卡通的算法更好些,是希望学生选用的方法。
2.经常组织比较,及时整理知识结构。
到本单元为止,先后教学了100以内加、减计算的多种情况。能否组织成合适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学生对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的正确与熟练程度。为此,教材有计划地组织不同计算情况的.比较。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引导算法。第75页第2题的三组加法题,都从20以内进位加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第81页第2题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思路,通过三组题的计算和比较,更好地应用十减几或十几减几计算退位的两位数减一位数。
(2)通过比较,进一步理清思路。第76页第1题是三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题,每组题一道不进位、两道进位。进位加法里一道题和是整十数,另一道题和是非整十数。
3.引导估算。
本单元教学的估算仍要求估计加法的和、减法的差是几十多。通过估算,进一步体会并区分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计算能力。
在教学估算前安排了铺垫。如第76页第3题中的54+3和54+8,都是54加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五十几和六十几?5+62和5+65都是5加六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又如第82页第3题中的53-4得四十几,54-3得五十几,都是五十几减几,但得数差异很大。这些现象的发现、原因的思辨、结论的得出,成为估算教学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估算时,把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估算的方法,积累估算经验。如48+3是进位加法,得数是五十多。6+52是不进位加法,得数仍然是五十多。学生独立探索估算的方法,应用了口算与笔算的经验,能促进口算与笔算水平的提高。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十二
1、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65例1,p66课堂活动第1题,p67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3、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口答:3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8个十和3个一是( )。
(3)竖式计算:8+71 92+5。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学生按p65例1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3、完成p65例1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归纳起来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六、检:
p66课堂活动第1题。
七、练:
p67练习十三第1、2题。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一)。
例1。
(略)。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
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65例2,p66课堂活动第2题,p67练习十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3、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口答:8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个十和5个一是( )。
(2)口算: 73+6 7+52 36+10。
(3)竖式计算:8+71 52+7 45+8。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学生按p65例2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掌握了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归纳起来就是: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六、检:
p66课堂活动第2题。
七、练:
p67练习十三第3、4题。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二)。
例2。
(略)。
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
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进位加法练习课。
练习目标:
1、掌握一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练习重难点: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导入:
生回答后,师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二、基本练习:
1、p66课堂活动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再说说是怎样想的。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数相加是否进位。
2、p67练习十三第5题,是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巩固练习,又涉及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带有一定的综合性。让学生说一说解答步骤,先计算出结果,再比较大小。
3、竖式计算:
77+9 5+65 21+8 37+3 48+7。
三、练习指导:
1、练习十三第6题,要引导学生先理解“一共有的光盘包括原有的和又放进去的”,照这样的思路列出算式后,再计算。
2、练习十三第7题,让学生先把统计表表达的意思口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求男女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在明确题意和计算方法后,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互评、互议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练习十三第8题,引导学生思考:原来的图书包括借出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在正确列式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正确计算。
4、练习十三第9题,解题思路与第8题比较接近,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把梨和苹果的数据混淆,并正确的应用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
5、练习十三思考题,第1小题要引导学生这样想:因为62-7=55,所以小于55的数都可以填在括号里;第2小题,因为67-9=58,所以只要左边括号里的数比右边括号里的数大58,这个等式就成立。比如:左边填58,右边填0;左边填59,右边就填1等等。
四、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一)。
教学内容:p69例3,p70课堂活动第1题,p72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
2、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游戏。
(2)笔算: 35+42 35+7。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
2、学生按p69例3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笔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口算从高位加起,笔算从个位加起;笔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六、检:
p69例3下面的“试一试”。
七、练:
1、p70课堂活动第1题。
2、p72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一)。
例3。
(略)。
相同数位对齐;
口算从高位加起,笔算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二)。
教学内容:p69例4,p70课堂活动第2题,p72练习十四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
2、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游戏。
(2)笔算: 35+47 39+28。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
2、学生按p69例4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例4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六、检:
p70课堂活动第2题。
七、练:
p72--73练习十四第3、4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二)。
例4。
(略)。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 p70课堂活动第3题,p73--74练习十四第5、6、7、8、11题及思考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
2、正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导:
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法,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做一些练习。揭示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对口令(20以内进位加法)。
2、开火车游戏。
3、笔算:18+25。
全班练习,一人板演。问:笔算是注意什麽?(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指导练习。
1、p70课堂活动第3题。
2、练习十四第5题,既有正确计算的要求,又有计算速度的要求,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计算,评价时要把时间和计算的正确率综合起来评价。
3、练习十四第6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先举出1-2个范例,让学生弄懂题意,再写。
4、练习十四第7题,是用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在理解题意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可以问学生“重庆为什么是桥都?”
5、练习十四第8题,学生正确解题后,还可以通过变换影集照片数量的方式进行练习。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你希望两本影集中各有多少张照片”,学生可以希望一本影集有50张,另一本有48张等等,然后用这些数据进行计算。
6、练习十四第11题,“买玩具”可以先用实物图片给学生一定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打算买哪两件玩具、还可以怎样买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购物方案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练习十四思考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样想:由小林的算法可知,58的十位上加的是4,所以这个一位数应是4,这个4应该加在个位上,结果应是62.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连 加。
教学内容:p71例5,p72课堂活动第1、2题,p74练习十四第9、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游戏。
(2)计算: 35+47 39+28 3+2+4。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学生按p71例5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归纳起来就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计算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六、检:
p71例5下面的“试一试”。
七、练:
1、p72课堂活动第1、2题。
2、p74练习十四第9、10题。
【板书设计】。
连加。
例5。
(略)。
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计算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课后反思】。
2、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
教学内容:p75页例1,p76课堂活动,p77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探讨两位是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
(2)讨论26-2的计算方法。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
2、学生按p76例1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例1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六、检:
p75例1下面的“试一试”。
七、练:
1、p76课堂活动。
2、p77练习十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
例1。
(略)。
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二)。
教学内容:p76页例2, p77练习十五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计算。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学生按p76例2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六、检:
计算: 74-5 46-8 (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七、练:
p77练习十五第3、4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二)。
例2。
(略)。
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练习十五第5、6、7、8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开火车。
2、竖式计算。
32-8 56-7 (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为退1作10再减)。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五第5题,可以计算出结果后再判断,也可以不计算直接判断。例如54-9,看个位4减9不够,应从十位退1,而十位上退1后就只有四十几了,因此判断此题的结果比50小;而59-4不需要退位,而且个位9-4有剩余,所以结果比50大。通过这样的判断可以加深学生对退位减法算法的理解。
2、练习十五第6题,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性一是指该题是由图画、表格和文字等构成的一组问题;二是综合加减计算的问题。教学时应提示学生仔细观察,把条件、问题分别找出来以后,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明白把两部分鱼的数量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求一部分比另一部分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3、练习十五第7题,用表格呈现信息,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看懂表格中信息的含义,指导学生用“还剩的船的只数=原有只数-租出只数”来解答。
4、练习十五第8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是题中给出了3个条件,而要解决问题,只需要题中的2个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题中“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p79例3,p79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第1题,p81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探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算理。
3、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探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算理。
教具准备: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
(2)笔算。
44-8 57-9。
全班练习,问:计算时注意什么?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按p79例3的要求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两位数减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六、检:
七、练:
1、p79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第1题。
2、p81练习十六第1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例3。
(略)。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p80课堂活动第2题,p81练习十六第2、3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出示卡片。
问:笔算是注意什麽?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一当作十再减。
二、指导练习。
1、p80课堂活动第2题,让学生先估计每个减法算式的差的十位上是几,再准确地算出结果,重在强调退位的问题。
2、练习十六第2题,对学生的计算方法不作具体要求,可以口算,但这里应适当强调用竖式计算。学生写竖式时,要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并且要注意退位的过程。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3、练习十六第3题,可以让学生拿着算式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也可以在书上连线的方式进行练习。不管用哪种方式,学生一定要明白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计算出算式的结果,再看结果与下排的哪个数相同,就把这个算式和那个数连线。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连减。
教学内容:p80例4,p80页课堂活动第1题,p82练习十六第7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探索连减算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
1、计算:17+25+39 15-5-4 (学生解答后,说说计算顺序)。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学生按p80例4的要求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归纳起来就是:先用被减数减第一个减数,再用这个差减第二个减数。
六、检:
p80例4下面的“试一试”。 (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七、练:
1、p80页课堂活动第1题。
2、p82练习十六第7题。
【板书设计】:
连减。
例4。
(略)。
先用被减数减第一个减数,再用这个差减第二个减数。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退位减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p课堂活动第2题,p练习十六第4、5、6、8题及思考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退位减法及连减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练习重难点:熟练掌握退位减法及连减的计算方法,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2、学生计算后,抽学生说说计算方法、计算顺序。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4题,是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里既要涉及根据条件和问题列算式,又要用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因此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教学时要关注这道题的基本思路是“50元-用去的钱=剩下的钱”。然后根据这样的想法列式计算。
2、练习十六第5题,涉及减法的两种类型,一是求剩余,二是求相差多少。练习时学生要理解这两类问题都要用减法计算,特别是柚子比橘子少,就是橘子比柚子多,因此要用“橘子筐数-柚子筐数=多的筐数”来计算。在列出算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应用掌握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在巩固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练习十六第6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第6题与第5题中的哪个问题比较接近。
4、练习十六第8题,除了连减外,也可以把用去的钱加起来,再减。优秀的学生可以用54减31与8的和来解答,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5、练习十六思考题,要求寻找算式99-81=18 99-72=27 99-63=36的规律,并写出具有同样规律的算式。这些内容既结合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这样的算式还有99-54=45 99-45=54 99-18=81 99-27=72 99-36=63。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3、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内容,构建知识技能结构体系。
2、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和复习,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小结。
4、初步学习系统整理知识,技能体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谈话引入。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提要求,回顾本单元的内容,构建知识技能结构体系。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经历整理和复习,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小结。初步学习系统整理知识,技能体系的方法。
2、学生自主看书64--83页,想想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三、议:
自主完成p83整理与复习第1题“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全班交流、展示整理情况。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大家的整理和复习,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吧:100数以内的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100数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减起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作10再减。
六、检:
p85练习十七第4题。
七、练:
p84练习十七第1、2、3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00数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减起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课。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练习重难点:
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练习过程:
一、导入:
生答,师板书:
100数以内的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100数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减起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作10再减。
2、揭示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三、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七第5题,首先学生要理解“给你”的钱是付出的钱,“找你”的钱是剩下的钱。然后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改变付出的钱与剩下的钱的方式,加大练习容量。
2、练习十七第6题,是比多少的问题,除了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正确计算外,还要用该题的题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都热爱自己的祖国等。当然也可以通过该题的学习让学生增加一些知识,比如告诉学生云南和贵州两省各有多少个少数民族等。(云南有52个少数民族,贵州有个48个少数民族)。
4、练习十七第8题,是一个情境两个问题。面对“两个孩子都是用50元买书,哪个孩子剩下的钱”这个问题,首先使学生理解同样多的钱,书价贵剩下的钱就少,书价便宜的就剩下得多的道理,并凭借这个想法对谁剩下的钱多做一个估计,然后再通过计算证实自己的估计。
5、练习十七第9题,要指导学生看懂表格,让学生把表格中的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第1个小朋友第1轮跳了28下,第2轮跳了27下,两轮一共跳了多少下?”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还可以通过改题的方式,比如用表格告诉学生一共跳了多少下和第2轮跳了多少下,求第1轮跳了多少下。让学生进行减法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加大练习容量,还可以通过加法和减法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6、练习十七第10题,是连减的问题,要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知道用一共的牛奶减去两次领的牛奶就是剩下的牛奶,然后顺着这个思路让学生独立列式进行计算。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第8题分小组比赛完成。指名说说计算方法。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第12课时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p34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培养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学难点:
探究加减法估算的方法,初步形成估算的技能。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去过超市吗?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并不需要算的很精确,你只需要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想一想,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1)、出示主题图。妈妈带了100元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2)、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估算方法。观察、比较这些估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发现。学生汇报,归纳。
(3)、精确计算一下这三样东西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来检验一下自己的估算结果是否合理。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检验以后学生汇报想法。
2、完成p31页做一做。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
[设计意图]:1、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方法。
2、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加减法估算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第13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3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5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4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4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5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4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5第5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14课时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
课本p36、3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感知,巩固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并通过统计表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有效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卷尺、直尺、米尺,可以测量身高的体重秤,学生记录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活动。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活动的进行做好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践活动。
1、测量身高。“你的身高是多少?”我们怎样做就可以知道?我们班谁最高?谁最矮?哪个高度的人最多?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使用统计表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同学们的身高情况。认识统计表。用测量工具测量身高。一边测量一边计录。测量完后进行讨论交流。观察统计表,在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了解的信息。指名回答。
2、测量活动。小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测量什么?学生进行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尺子的首末端要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学生汇报测量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统计表获得有用的信息。巩固测量方法,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四、随堂练习。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十四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100以内的数的认识》,下面我就这一堂课的理解和设计做一下汇报,希望大家给我指出不足。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之前,经过了学前教育,有很多孩子在没有学习这一课之前,对于10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对于100以内的数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的数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独立的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对“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经历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数感。
4、在认识100以内的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灵活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100以内的数。
难点: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连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合作、学生合作的教法和学法。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的选择上,尽量提供学生熟悉的素材,如红豆、铅笔、巧克力豆……这些材料作为学习的对象,学生既熟悉又新奇,可以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秉承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安排了一下几个教学环节:
a、激趣导入。
这个环节我主要安排了一个师生互助的活动,老师和学生进行数数比赛,而且在数的过程中要用手势比划出所数的数,之所以要用手势进行配合,是考虑到对学生进行“手口一致”的训练。在数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口型和手势,如果学生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就两个两个的数,如果学生是两个两个的数,老师就五个五个的数,甚至十个十个的数。这样安排,从学生知识角度和思维趋势进行探底,既了解学生的起点,把我教学起点,又能使学生感受数数方法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b、操作探究。
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这个环节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1、第一次数、估数、初步感知100。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数感的建立主要依赖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熟悉的素材,红豆、巧克力豆,并合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
(1)、数出20粒红豆,让学生看一看,20粒红豆就是这么多,先感受20粒红豆的多少,在提出问题:100粒有多少呢?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到教学情境中进行思考,学生的数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建立。
(2)、让学生抓一把红豆,估计一下够不够100粒,如果不够,就再抓一把,直到认为够了为止。
(3)、验证结果,每组一个一个的数一数,看看哪一组估计的最准确。通过学生自主的数出100以内的各数,体会到数是在数物体的过程中产生的,为脱离实物抽象数数做准备。
(4)估一估,一袋巧克力豆大约有多少颗?通过这个步骤,进一步训练学生们估数能力,并进一步体会估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再次数,建立对计数单位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认识100。
虽然同样是数数,但对学生的要求却提高了。刚好数出100,又要让人一眼看出是100。提出了这些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能用自己认为的方便、快捷的方法数数,并在操作中,发现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
3、第三次数,理解数的组成。
教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数数过程中整十数的连接,以及数的组成这两个知识,安排了两个例题进行教学,这一环节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实物数出35根小棒(铅笔),要求学生边摆边说出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接着摆到42,当摆到39的时候,问:39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9个一再摆一个是多少?一共有几个十?是几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加深对数的组成的理解。
(2)、脱离实物,强化训练。想一想,57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从57数到73,数到59时,强调上面提过的类似的问题。通过再次训练,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小游戏。师生互说,学生互说的数数游戏和数的组成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小练习,用学的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用学的数说一句话,促使学生有意识的将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促进了数感的培养。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就这些,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以内加法说课稿篇十五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到农场里参加小动物的聚会这一童话式的`活动为主线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为切入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通过自已的观察、分析、思考,最后轻松自然地获取了知识,同时还在各种形式的节目中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带来的无限快乐。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而且教师在问问题时,说得不够具体,孩子们表达自已的观点时有困难;尤其是在送礼物的那个环节中,许多孩子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导致后面的课堂纪律有点混乱,看来对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还有待加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11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