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方向。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生活的平衡?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一
1、通过听故事,使幼儿学会同情别人,学会安慰别人。
2、体验关心帮助别人的快乐。
1、手指套偶:小鸟,牵牛花,小草,凤仙花。
2、卡纸,各种废旧材料,录音机,故事磁带。
一、看看,听听,说说:知道在别人痛苦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关心。
1、观看手指套偶,听故事的.前半部分,提问:
(1)小鸟生病了,孤单单地躺在窝里,心里怎样?
(2)大树下有谁?它们有没有帮助小鸟呢?凤仙花是怎样做的?
(3)牵牛花看见了心里怎么样呢?
2、继续观看纸偶表演。
(二),听故事的后半部分,提问:
(1)是谁帮助了小鸟?
(2)牵牛花是怎样帮助小鸟的?
(3)牵牛花看见了小鸟的病好了,它怎样了?
(4)牵牛花为什么很高兴?
二、想一想,议一议:知道别人的痛苦,学会安慰别人的一些方法。
(1)能告诉我们,你生病的时候躺在床上的感受,你又在盼望着什么?
(2)当发现有的小朋友身体不舒服时会怎样帮助和安慰他呢?
小结:哪怕是一句话,一张卡片,都是对别人最好的安慰和祝福。
三、动手做做,体验关心别人后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
今天×××小朋友生病了,你想用什么方法安慰他,祝他早日康复?(在不拘同一答案中进行分类,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区域活动。
一、设计:爱心卡,提供卡纸,包装纸,彩带以及废旧材料等操作材料。
二、准备录音机,磁带,帮助他们录制一句安慰的话和祝福语。
三、提供泡沫,铅丝、皱纸、彩带,制作花篮和水果篮。
四、小小慰问团,自编几个小节目。
活动延伸:让我们带着这些礼物和祝福去看望×××小朋友吧!
(本活动设计获常熟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二等奖)。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二
2、了解各种粮食的用途及营养价值。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口语表达、动手操作及交流能力。
4、通过活动,学生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认识各种粮食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及价值。
认识各种粮食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及价值。
教师: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各种粮食,做手工粘贴画,上网查资料。
课时分配:
1课时。
1、指名说出当地所产粮食的名称。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各种粮食,加强认识。
3、个人展示搜集到的粮食,并说出它们的用途及营养价值。
4、媒体欣赏各种粮食及其用途和营养价值。
1、小组内展示,选出一张最佳作品,全班交流。
2、被选中的作品的作者向全班同学介绍所用到的粮食以及设计想法。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课,大家认识了当地所产的粮食,了解到了粮食的用途及营养价值。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应该爱惜粮食。
把这节课的收获、感受写篇小短文。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三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实践活动课《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一课是结合前面学过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设计的。旨在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孟州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人节约用水。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大致确定为:
1、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折射出浪费的大问题,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联系孟州水资源现状将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孟州水资源现状的研究,并在交流对话中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借助多媒体将孟州的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用水情况整合进课堂与孟州淡水资源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水资源的匮乏,从而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针对以上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从小培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将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数据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准备:调查周围浪费水的情况,收集节水措施 教师准备:课件、自制水龙头和量杯(每组一个)、水 3、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堂展练等形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落实思考:
1、在此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领略水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由此告诉学生水是生命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1、水资源如此珍贵,我们的周围有浪费水的情况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现象,谈感受,在生生交流中,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2、做漏水试验,记录1分钟滴水量是多少毫升,填写实验表。
水龙头1分钟滴水量
组别 滴水量(ml)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平均滴水量 3
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并引发思考“每个水龙头漏水的速度不同,用什么数来代表这些水龙头漏水的平均水平呢?”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进行统计。
3、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1)计算1小时,1天,1年的漏水量
时间 滴水量 1分 1小时 1天 1年 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这样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节约用水必要性的认识。
(2)根据分析的数据,继续利用平均数进行推断:我们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全国大约30万学校使用自来水,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1立方米约重1吨)按照孟州水价2.5元/吨,一共多付多少水费?如果每人每年用30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一年?全孟州约37万人,这些水可供全孟州人用多长时间?通过联系孟州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数据分析: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到孟州水资源总量约为1.90亿m3(1m3的水约重1t),孟州市约有37万居民,如果按每人每年用水30吨计算,这些水大约可供人们用多少年?(孟州水资源污染网络报道链接和缺水图片介绍,如果不能做到环保、节约孟州也会出现这种状况)通过分析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震撼人心的图片叩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次体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1、数据带给我们的震撼尚在眼前,节约用水势在必行。结合周围的浪费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水措施。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2、介绍节水措施 (四)拓展延伸,总结建议
1、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
(1)介绍世界水日:
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纪念20xx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2、课已终意未尽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节约用水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以小见大,用数据折射浪费的大问题。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容小视。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四
2、了解各种粮食的用途及营养价值。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口语表达、动手操作及交流能力。
4、通过活动,学生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认识各种粮食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及价值。
认识各种粮食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及价值。
教师: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各种粮食,做手工粘贴画,上网查资料。
课时分配: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检查调查活动情况。
1、指名说出当地所产粮食的名称。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各种粮食,加强认识。
3、个人展示搜集到的粮食,并说出它们的用途及营养价值。
4、媒体欣赏各种粮食及其用途和营养价值。
三、展示手工作品。
1、小组内展示,选出一张最佳作品,全班交流。
2、被选中的作品的作者向全班同学介绍所用到的粮食以及设计想法。
四、媒体欣赏古诗《悯农》。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课,大家认识了当地所产的粮食,了解到了粮食的用途及营养价值。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应该爱惜粮食。
六、课外拓展。
把这节课的收获、感受写篇小短文。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听故事,使幼儿学会同情别人,学会安慰别人。
2、体验关心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手指套偶:小鸟,牵牛花,小草,凤仙花。
2、卡纸,各种废旧材料,录音机,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看看,听听,说说:知道在别人痛苦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关心。
1、观看手指套偶(-),听故事的前半部分,提问:
(1)小鸟生病了,孤单单地躺在窝里,心里怎样?
(2)大树下有谁?它们有没有帮助小鸟呢?凤仙花是怎样做的?
(3)牵牛花看见了心里怎么样呢?
2、继续观看纸偶表演(二),听故事的后半部分,提问:
(1)是谁帮助了小鸟?
(2)牵牛花是怎样帮助小鸟的?
(3)牵牛花看见了小鸟的病好了,它怎样了?
(4)牵牛花为什么很高兴?
二、想一想,议一议:知道别人的痛苦,学会安慰别人的一些方法。
(1)能告诉我们,你生病的时候躺在床上的感受,你又在盼望着什么?
(2)当发现有的小朋友身体不舒服时会怎样帮助和安慰他呢?
小结:哪怕是一句话,一张卡片,都是对别人最好的安慰和祝福。
三、动手做做,体验关心别人后可以给大家带来快乐。
今天×××小朋友生病了,你想用什么方法安慰他,祝他早日康复?(在不拘同一答案中进行分类,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参与区域活动。
一、设计:爱心卡,提供卡纸,包装纸,彩带以及废旧材料等操作材料。
二、准备录音机,磁带,帮助他们录制一句安慰的话和祝福语。
三、提供泡沫,铅丝、皱纸、彩带,制作花篮和水果篮。
四、小小慰问团,自编几个小节目。
活动延伸:让我们带着这些礼物和祝福去看望×××小朋友吧!
(本活动设计获常熟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二等奖)。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六
1、教材分析:
本课是校本开发自编教材内容。劳动技术课要求,在教学中通过某一项具体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技术学习的态度与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母亲节即将到来的时效特点,结合学校教育的要求,自编了《插花艺术》,在本课中,学生既可以通过插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又通过学习培养了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今天所说的内容是:《插花艺术》中花材的实际插作。
2、教学目标的制定:
依据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本节课的特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用鲜花插作一个优美造型。
(2)能力目标:通过插花的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德育目标:插花以植物为素材,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与大自然同在,感受到生命的韵律美,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通过教师作品的展示,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对父母满怀深深的感激之情。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为母亲献上子女亲手制作的插花作品。
3、重点、难点及关键:
(1)重点:花材插作。
(2)难点:插花的优美造型创作,要求作品有寓意,有美感。
(3)关键:创造性思维训练。
4、劳动材料。
花材:康乃馨、百合花、玫瑰花、满天星、薰衣草等鲜花等。
插花辅材:各种花瓶、花泥、包花专用纸等。
5、劳动工具:剪刀。
教学方法确立的理论支撑:
以加涅的“联结——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为本节劳动课教学模式确定的理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是劳动课教学模式的哲学理论”为教法确立理论指导;以“劳动技术课教学模式的主结构应以劳动实践为主轴,包含设计、实践、评价、拓展四个基本环节”为本节课教学的基本方法。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把花插到容器里,这种劳作活动和表现形式并不是无目的、无要求和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情趣进行插作,组合成一个优美的造型,并借此表达一种主题思想,传递出一种精神和情感。
学生只有十岁左右,可能一时想象力没有那么丰富,因此我选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电教媒体,运用直观法情境教学,创设情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劳动、创新意识。
基本学习方法:观察—模仿—认识—实践。
观察: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在头脑中建立操作的视觉表象,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模仿:学生依照示范做出类似动作,它是学习操作技能的一个传统方法,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避免学习过程出现弯路。
认识:教师根据收集信息的反馈,通过辅导,让学生及时矫正不规范的操作,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技术操作认识。
实践:通过练习实践,让学生操作技能达到连贯、协调和熟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素养。
1、复习插花必备知识。
2、导入新课:
引言:插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意图和情趣进行插作,组合成一个优美的造型,并借此表达一种主题思想,传递出一种精神和情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花材的插作。
3、学习新课:
首先我准备了一系列插花图片,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出来。
通过欣赏展示作品,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产生对美的追求的心理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劳动技术的意愿。
作品欣赏:
(1)加了酸浆果的冰激凌。
利用圆锥形的玻璃杯,上置两个半球形的花体,并用气泡草作垂挂修饰。作品采用了拟物的表现手法,形式如同题名《加了酸浆果的冰激凌》所说的那样,让人看了十分亲切,生活味很浓。
(2)心中的花园。
(3)秋尽江南草未凋。
有花、盘、几座,三者合而为一,民俗气息甚浓。特别是两根竹子,一高一低,有着“只须三两竿,清风自然足”的诗情画意。两峰山石和篱墙等构筑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田园风光。作品小中见大,趣味盎然。
(4)风叶青葱亦日香。
竹朴实自然,没有一丝奢华,更没有矫揉造作。花分上下两层彼此呼应,如飞天舞袖,游龙戏凤,婀娜多姿。花材只用了桂枝、黄菊、麦冬三种,却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所用色彩简约清新,三支菊花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真可谓“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5)清风明月聊婆娑。
夏日的夜晚,临窗观月,看着云月相戏、花影浮动,听着鸣虫争语、风过叶扰,会有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作品清淡而又高雅,散发出淑女的气息,非常适合夏季室内装饰。
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插花的积极性,有强烈的欲望想要学会插花,于是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自己创作的一件作品展示给学生,名为“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后利用音乐和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产生情境感,使学生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乐在其中,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学生就象一朵朵绽放的百合,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父母育儿,虽苦犹甜。
作品欣赏结束,我接着将插作要领向学生讲解并示范——先里后外、先主后次。
放映教师讲解示范插花技术要领视频。
放映作品设计学生讨论过程视频。
放映学生插花技术操作实践视频。
视屏图片展示学生创作插花作品。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七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卖点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何以成为课改的卖点谈几点认识:
卖点一: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1)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2)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3)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4)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卖点二: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刀、直尺等物品的价格。在购物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钟启泉教授指出:“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卖点三:实践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老师出示两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老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老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当中老师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高而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每一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可以“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卖点四: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又如: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种1/8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卖点五: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2、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实验小学梅建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八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丝网花——百合花的制作”教学片断。下面我将紧紧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从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丝网花最初是采用弃之可惜,留之无用的废旧尼龙丝网丝袜为原材料,经过巧妙构思,化腐朽为神奇。由于丝网花色彩鲜艳,造型丰富,花型逼真,因而富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丝网花制作简单,易于掌握,而且根据学生不同的感受可以任意变形,往往一种制作多种效果。通过丝网花卉制作学习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对花艺的升华。同时又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和变废为宝的神奇智慧。
本课程是劳动技术综合实践课程,主要面向五六年级的同学而设计。本课内容是由制作--固定--整形三个步骤组合而成,教学时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发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宗旨。紧密联系学生的认知经验,围绕认识花、探究花、创作花这一主题,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开拓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劳动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必需通过实践创作。因此我把探索花瓣的制作和组合成花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要创作出形式多样的丝网花作品,不能一样一样地教,必需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举一反三。因此我把创作出贴近于生活与自然的花卉艺术造型,表现自我个性的张扬力,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而且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此,结合本课内容与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花卉的造型和丝网花的制作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情感目标:感知、体验各类花的自然美和艺术美,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弘扬变废为宝的优良传统。
古希腊学者普里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方法恰当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情境创设法:借助多媒体音形色动的强大优势,及事先准备好的丝网花作品,进行直观对比,创设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创作欲望。
启发引导法:引导拆分丝网花成品,了解花的形状、颜色、花瓣、叶片等,启发学生探究如何用丝网花来表现各种花型。
创作表现法:通过小组探究,自主合作创作贴近生活和自然的花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如引舟渡河,教法如舟,学如划桨,唯有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具体学法如下: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有关图片和实物,分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达到欲行先知的效果。
模仿法:丝网花的制作步骤用语言描述非常抽象,最直观最有效学习方法就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达到快速正确的操作要求。
分组合作法:将学生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以便于学生在操作中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以快带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培养合作精神。
(一)、观赏花——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采用情境创设法导入,在课前等待上课的过程中播放课件——伴随幽雅的古乐,展示色彩鲜艳,造型丰富丝网花的成品,使学生一进教室就受到丝网花作品的视觉冲击,浮想联翩,蠢蠢欲动。上课时直接利用这种氛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把真花与丝网花进行比较,强化创作欲望,引出课题(丝网花——百合花的制作)。
(二)、探究花——探究制作工具和制作步骤:
花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给予我们希望和向往,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鲜花如此美丽,可是它是有花期的,为了留住这永恒的美,我们这节课就用丝网花来创造这花的世界,请同学们拆分丝网花,探索以下几个问题:
1、做丝网花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2、分析百合花的花瓣有多少,花瓣的大小,花的形状、颜色和花叶的形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了百合花是由六片花瓣,分两层交错固定在花梗上组合而成的教学重点,为接下来创作花奠定了基础。
3、制作丝网花的步骤:教师以百合花为例演示丝网花的制作步骤:绕圈——网丝——组装——造型,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三)、制作花——学生动手实践:
将学生四个人分成一个小组,以便于学生在操作中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以快带慢,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为了营造出温馨的艺术创作氛围,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轻音乐,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1、规范制作,注意安全。
2、节约材料,合理裁剪。
3、大胆创作,勇于创新。
4、清理垃圾,恢复现场。
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完成百合花的创作之后,鼓励他们采用重组、迁移、创新等方法创作贴近于生活与自然的花卉艺术造型,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拓展,层层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评价总结,作品赏析。
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时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从以下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自评与互评:
主题鲜明,操作规范,独有创意,造型美观,花型逼真,富有特色。
作品赏析也是一次经验的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大家回去以后可以访问“百变丝网花”网站,学习更多的花型设计,创作出多姿多彩的丝网花来装扮自己的卧室、美化我们的教室,赠送亲友,增进友谊,机会成熟时,我们将举办一次“巧手丝网花”作品展览。
劳技课是小学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只有应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创造为宗旨,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从视觉、听觉、感觉多方面唤起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感悟创作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借助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并在观赏花,探究花,创作花的递进训练中一一落实教学目标最终突破重点难点,使得丝网花在课堂,在校园,在学生心中悄然绽放。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九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实践活动课《节约用水》。
一、课前分析。
1、教材分析。
《节约用水》一课是结合前面学过的量的计量、统计等知识设计的。旨在通过测量等操作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地认识日常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问题,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节约用水的方法,加强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孟州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人节约用水。
二、我的思考。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大致确定为:
1、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折射出浪费的大问题,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联系孟州水资源现状将学生置身其中,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对孟州水资源现状的研究,并在交流对话中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3、借助多媒体将孟州的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用水情况整合进课堂与孟州淡水资源进行对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水资源的匮乏,从而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1、说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思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经历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个小小的漏水的水龙头,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从小培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将用数据反映出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数据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周围浪费水的情况,收集节水措施教师准备:课件、自制水龙头和量杯(每组一个)、水3、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将以活动为中心,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主要采取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堂展练等形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教法与学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三、落实思考:
(一)图片欣赏,引发感受。
1、在此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领略水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由此告诉学生水是生命之源,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水的滋养。
1、水资源如此珍贵,我们的周围有浪费水的情况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谈现象,谈感受,在生生交流中,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
2、做漏水试验,记录1分钟滴水量是多少毫升,填写实验表。
水龙头1分钟滴水量。
组别滴水量(ml)。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平均滴水量3。
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并引发思考“每个水龙头漏水的速度不同,用什么数来代表这些水龙头漏水的平均水平呢?”这一问题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进行统计。
3、对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1)计算1小时,1天,1年的漏水量。
时间滴水量1分1小时1天1年漏水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这样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节约用水必要性的认识。
(2)根据分析的数据,继续利用平均数进行推断:我们学校有几个水龙头漏水?根据这个比例计算全国大约30万学校使用自来水,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1立方米约重1吨)按照孟州水价2.5元/吨,一共多付多少水费?如果每人每年用30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一年?全孟州约37万人,这些水可供全孟州人用多长时间?通过联系孟州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数据分析: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到孟州水资源总量约为1.90亿m3(1m3的水约重1t),孟州市约有37万居民,如果按每人每年用水30吨计算,这些水大约可供人们用多少年?(孟州水资源污染网络报道链接和缺水图片介绍,如果不能做到环保、节约孟州也会出现这种状况)通过分析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震撼人心的图片叩击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次体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三)结合现状,反省整改。
1、数据带给我们的震撼尚在眼前,节约用水势在必行。结合周围的浪费现象进行讨论,探讨有效的节水措施。让学生自觉树立节水意识,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
2、介绍节水措施(四)拓展延伸,总结建议。
1、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
(1)介绍世界水日:。
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纪念20xx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2、课已终意未尽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增强孩子们的节水意识。
四、说板书。
节约用水。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以小见大,用数据折射浪费的大问题。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容小视。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劳动号子》。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欣赏《劳动号子》是根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纳入国民体系实验用书——《幼儿园教学活动指导用书》大班艺术领域欣赏劳动号子一课内容来设计的。“铁人”王进喜是个秦腔迷,他对音乐的喜爱体现了劳动者的乐观精神,同时“铁人”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感染了工友们。在“人拉肩扛”的劳动过程中王进喜就用劳动号子指挥和鼓舞大家完成超乎想象的重体力劳动。体现了石油工人钢铁般的毅力和乐观团结的创业精神。本次活动就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号子带来的感染力和促进团结协作的力量。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具体如下:
1、了解什么是劳动号子,以及劳动号子的作用和特点。
2、学习用“一领众和”的方式喊号子,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劳动号子节奏和韵律。
3、了解老一代石油工人在艰苦条件下乐观的态度、团结的精神。
重点:感受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学习用“一领众和”的方式喊号子。用即兴表演、肢体语言等亲身体验的形式来突破重点。
难点:感受老一代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过程和乐观团结的精神。在游戏中感知团结一致的作用和乐趣,来突破难点。
5—6岁幼儿脑结构较成熟,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较准确的感知节奏和韵律,他们的大肌肉的迅速发展使幼儿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节奏有力、动作整齐的表演。
通过观看丰富的视频资料、师幼之间的讨论总结、幼儿亲身搬运和喊号子。
的体验中,运用了观察法、讨论法、实践体验法,帮助幼儿了解老一辈石油。
工人艰苦创业的历史。
1、活动前幼儿初步了解“人拉肩扛”的历史。
2、视频资料。
3、小红旗一面。
活动一历史再现。
1、《人拉肩扛》的故事导入。
设计意图:老师讲《人拉肩扛》的故事,再现石油大会战时期人拉肩扛的历史事件,加深幼儿对铁人王进喜和老一辈石油工人乐观、团结精神的了解。
2、发现人拉肩扛中的号子。
欣赏“人拉肩扛”的视频。引导幼儿说一说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分享、总结,然后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答案告诉老师。我会针对孩子的“我听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出“劳动号子”。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提问、交流引导幼儿发现铁人王进喜爷爷用号子指挥石油工人团结一致的拉动了重达几十吨的钻机,初步了解“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
活动二艺术欣赏。
1、感受号子的形式。
带领幼儿再次欣赏“人拉肩扛”的视频,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去感受“劳动号子”的魅力,(工人干劲大啊!嘿嘿。困难咱不怕啊!嘿嘿。咱们一声吼啊!嘿嘿。地球也发抖啊!嘿嘿。)亲自感受之后老师抛出,“在劳动中为什么要喊号子”呢?引导孩子进行思考。根据孩子的不同回答和疑问,师幼共同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用抛砖引玉的方法,通过模仿、体验、提出问题并回答,引导幼儿加深了解“劳动号子”在劳动中所起到的作用。
2、游戏深化,艺术表现。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设计一个“快乐运输队”的游戏。我会准备一些较重的袋子请幼儿分成若干组进行两次搬运,第一次搬运只给出目的地。第二次配以号子指挥“预备,走。一二、一二”。让孩子们对比两次搬运哪一次更顺利、更开心。
设计意图: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在游戏中,体会劳动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劳动号子”能够鼓足干劲,高涨情绪,指挥大家步调一致,这样劳动会更顺利更轻松,同时还能感到身心愉快。
3、艺术拓展。
让孩子们欣赏几种劳动号子,引导幼儿体会出劳动号子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孩子们参与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劳动号子的特点:运用到多种劳动场面、一领众和、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等。
各位评委,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本次活动的过程设计我是利用“初步感受”“加深了解”“实践获得真知”的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以上各环节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带领幼儿激情的表演来结束这次活动。
活动三情景再现,激发情感。
特点。
设计意图:为幼儿创设情境。进行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十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这既是适应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的必然。“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全新领域,既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要强调让学生做数学比让学生知道数学事实更重要。下面就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选择活动方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和社会参与、体验和操作性的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究”、“劳动”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课本知识的延续,学生可以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调查,增加许多课本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提高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
2.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体现在学生参与了活动过程本身,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步获得发展,在活动过程的体验中学会反思。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触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非常丰富,要将教室、学校和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情境可能与我们的预设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可能是预期的,也可能不是预期的,充满了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再加上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显著的性格特征,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当学生在活动中碰到问题、遇到挫折时,教师可以作为一个指导者,给学生暗示性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在活动中不断深化,体验不断丰富。
1.要在经历过程中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像其它数学课一样,每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更注重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地调动已有知识及学习经验,在过程中感受数学方法、思想,发现数学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又区别于其它数学课,在一节课中,它没有固定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有待于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模式固定下来,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方法去学习同一内容,更不能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学生的发现作为知识点,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思考仍是实践活动课的灵魂。通过有效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所以我们在上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仍需把握这一灵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我们日常的数学课相比,给学生留有的思维空间更大,学生的自主性更强。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数学思考的位置给留出来,让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上进行巧妙设计,使数学实践活动课能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应用,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在数学中有机地渗透数学文化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传承数学文化的有效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延伸的空间比较深,学生活动的范畴比大,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多,这些因素就为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名著、著名数学猜想、数学史料等。
4.创新作业形式dd设计课前和课后实践性作业。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研究性、活动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的同时,还应该大胆地创新作业形式dd设计课前和课后实践作业。这项作业可以对课内活动做有效的补充和延伸,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接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熏陶,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研究报告等。
5.及时中肯的教学评价dd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催化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快乐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拨动学生内心情感,启发学生相互借鉴,体现教师教学机智。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是上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催化剂。
6.有效地整合数学素材,不断拓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新课标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在我们的周边还有大量的素材可以整合,成为鲜活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素材,有地方特色的素材,有时效性很强的素材,有挖掘古代数学趣题而成的素材等。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落实的过程有着很大的探究空间。以上想法和做法只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初步探索,我们还将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大胆尝试,不断提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十二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工作规划中,与学校其他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是时代所需,是教育的必然选择。而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决定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关键。可以说,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助于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益,有助于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
论文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更是学生的朋友。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最易产生“自己人效应”,学生视班主任为智慧的开发者、思想的引导者、心灵的沟通者、行为的示范者、做人的指导者、情绪的调节者、创新的启迪者。因此,班主任的有形与无形的影响极易对学生产生“共鸣―兴奋―内化”的效应。同时,班主任最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学习状况、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以及其亲子关系。在学校里,与学生交往最密切、对学生了解最深入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不仅在情感上最接近学生,也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因此更能从情感、认识和行为等方面去影响学生;班主任方便通过观察、直接接触、与家庭教育结合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评定、早期干预和长期追踪辅导有重大意义。因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班主任也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骨干。
二、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基础。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既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更有助于人的社会素质,诸如后天逐渐培养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班主任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的.发展、对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实现人格健全。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一方面,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因为就绝大部分人而言,在智力上并不存在显著的高低之分,而只有智力类别之分,因此必须着重开展学生个性心理教育,即进行自我意识、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的培养。应该说决定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学业和事业成败、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是人的个性心理健全和发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是学生学习心理、情感、意志品质、性心理、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另一方面,科学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着眼于实现心理健康、预防疾病,更是为了优化心理素质,实现健全人格。积极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解除痛苦”上,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所以,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要定位在“发展”、“优化”和“开发”上,而不是心理问题的预防甚至“矫正”上。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第一,导向性原则。
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起着定向的作用。人文主义代表马斯洛承认“青少年不能没有导向”。学生毕竟不是成人,他们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价值观尚未最后定型。在社会转型期,在意识领域价值多元的背景下,他们中许多人还不能独立地自我选择,需要班主任进行价值干预,进行澄清和引导。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导引方向。
第二,自助性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简单灌输,必须淡化过程中的“教育”(说教)痕迹。应该帮助学生产生内在自信、自助的力量,提高学生对外界的适应性、和谐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第三,疏导性原则。
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不再是强制灌输而是强调体验感悟,不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多采用活动性和生活性的教育方式,如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着痕迹地安排游戏、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并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升华、内化德性。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要通过疏导注重培养学生学会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服从的能力。
第四,整合性原则。
班主任要视野开阔,深谙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的优点与局限,尽量做到取长补短。有些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突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不同场合都应接受不同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制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在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时,应针对学生个性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四、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毋容置疑,班主任自身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灵世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认同、示范、感召、共鸣、渗透等作用。因此,班主任个人的心理素养和人格魅力就是启迪学生自主育心,调节自我、塑造自我的外部环境。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质和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客观上都要求班主任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做高明的自我心理调节者、开发者、优化者。如果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那么,要让学生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动力,达到追求心理健全、人格完善的境界将是极其困难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二)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一对一的沟通,如周记交流、谈话、指导都是班主任常常采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但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产生自助、自信的力量,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能量和心理弹性,还需要不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如可以开展班级主题系列活动,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形式。如果活动建设注重主题性、主体性、情感性、文化性,对学生的思想感情将起着极强的碰撞、震撼和启迪作用,必然会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也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氛围和情境对学生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班主任必须重视隐性教育资源的巨大作用,要特别重视有形与无形教育力量的融合,构建班级文化环境,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环境中建构自己的积极人格。一方面,要注意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如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行为环境、人际环境以及班风、学风的建设,精心设计、巧于安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耳濡目染,陶冶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善于组织和调动家庭的力量,采用讲座法、个案研讨法、座谈讨论法、个别指导法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为学生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引入教学、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将他们培养成真正合格的现代人才,同时也能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益,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总之,班主任要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切实提高自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参与、合作意识。
2、渗透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的思想教育。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一个、每生一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生日蛋糕。
2、学生齐唱生日快乐歌。
二、闯关活动。
第一关:猜一猜。
2、课件出示第22页四幅图及声音。
3、你知道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先独立想一想,再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4、反馈:结合学生的回答复习大月、小月、季度、闰年等知识。
6、指名交流,猜一猜。
7、小结:第一关顺利通过。
第二关:问一问。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班中有些同学的生日在一月份,有些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那么,到底几个同学的生日在一月份,几个同学的生日在三月份呢?我们不知道,下面我们就通过问一问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的生日分布情况,请各组组长组织组内的同学依次报生日,填好统计表。
2、各组活动。
3、交流汇总,师完成汇总后的统计表。
4、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汇总数据完成第23页的条形统计图吗?
5、反馈评议。
6、你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我们班同学的生日,提出哪些问题呢?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7、小结:顺利闯过第二关。
第三关:算一算。
1、根据条形统计图反映出的数据算出每个季度出生的人数各是多少,并填入下表。
季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数。
2、反馈校对,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再次明确季度的含义。
3、小结:顺利闯过第三关。
第四关:小小设计师。
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年历上圈出来,并说说准备怎样为爸爸妈妈过生日。
三、在《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吃蛋糕。
教后感: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十四
精心设计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想设计一堂好的数学活动课,除了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外,还应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路.即确定活动目标———优化活动流程———选择活动形式.
一、确定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依据活动的内容确定目标。
新版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十分丰富.像调查、实践、操作、创编等,这些内容无一不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能力入手的.因此,我们在确立目标时,应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来确立活动目标,使活动具有指向性.活动的目标就确立为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体验团结协作,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依据活动的时空确定目标。
数学活动课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活动既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活动的地点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地野外或家里活动.活动时间可根据内容来确定.不一定受一节课四十分钟的`限制.
3.依据活动的对象确定目标。
我们在设计数学活动课的时候,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确定活动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二、优化活动流程。
我将活动课中的教学流程划分为“导、动、评、结”四个阶段来进行活动课的教学.
1.导:“导”是开展活动课的关键,是活动课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和活动的形式,激发学生活动的动机和参与活动的兴趣,课内活动的“导”可作为课的导入,课外活动的“导”则可作为课外作业的布置.
3.评:“评”就是对学生活动的效果的即时性反馈.这一环节就是指在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依据“定向”的内容与目标,对活动的情况综合的评价与总结,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控与帮助,完成学生活动达标的“自我实现”,产生成功的心理,达到“会学”的目的.4.结:数学活动课的“结”要注意多向信息交流,要充分肯定前面的“评”,要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课内活动的“结”同学科教学中的“结”基本相同,而课外活动课的“结”则可看作是对学生课外作业的检查与评价.
三、精选活动形式。
活动课常见的形式主要有:
1.游艺式:游艺式是一种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感到身心愉快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出一个“乐”,让学生在“乐”中“动”,在“动”中“乐”.如安排“有趣的搭搭”活动,让学生参与“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平面与曲面的区别.
2.竞赛式:采用竞赛式进行数学活动,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又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运用竞赛式的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如听说竞赛(讲数学故事、猜谜语等)、操作竞赛(拼、搭、画、摆等)、智力竞赛(脑筋急转弯、智力谜宫等).
3.应用式:应用式就是让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活动经验和方法,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作用,这种形式是数学学科活动的一个主要形式.如“数字信息”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课后可让学生尝试为学校招收的新生编排学籍号.这就要求学生运用数字编码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创编式:创编式是针对带有编撰和创作性质的活动课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创编式强调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如“办数学报”,这就需要学生具有阅读、收集、排版.绘画等综合能力.再如“奇妙的剪纸”活动,剪出自己喜爱的人物、动物、景色、卡通等,让学生体会对称的形成,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在欣赏漂亮图案同时,与同伴分享“创造美”的愉悦.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数学课型,它对改变我国中小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现状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对它的研究也才是刚起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反思和改进.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十五
传统教学的典型结构是:讲―听―读―记―练。进入20世纪,世界先进国家纷纷出台了不少新的教学模式,而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以书本为内容的传统课堂教学就显得十分落后了。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显得太不适宜了。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够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多么的迫切和需要。对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也谈一下我对该问题的想法。
一、教育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首先,从学校角度方面:
(1)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2)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前提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学基地建设为前提,通过建立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基地及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现在很多中学、尤其是农村中学新办的教学实验、实习基地,没有更好或充分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学实验基地与教学相脱勾,使得教学基地形同虚设。
(3)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强化师生的质量意识,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监控,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4)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立足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在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加快引入发展迅猛的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法、手段对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1]。
(5)以产学研合作为支撑的原则。实践性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努力探索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的教育模式,实现产学研的深层次合作。学校对学生创造的成果或教师科研成果,应考虑其成果的价值或是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基础上体现出来。
其次,从学生角度方面:
(1)个性化原则。教学方法改革应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从而使具体的教学方法适合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特点,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学方法改革要注意适应学生理性因素的发展,因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就成了教学方法改革的着力点。
(2)自主活动性原则。学生的个性是在自主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学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空间。
(3)合作性原则。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是2l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它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具备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愿望和精神:二是要具备与他人合作过程中的协调、组织能力。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要通过充满合作精神和合作氛围的教育方法养成。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如何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我认为应分两个阶段来进行。
首先,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必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这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提升阶段。
面对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开展。那么,如何去实现呢?下面提几点看法。
(1)要端正教育思想,使教学模式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之上。因为教学模式都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支配的。因此,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能否正确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们对教学的研究是否深入,是否科学[2]。
(2)要根据需要来构建模式。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很丰富,过程也非常复杂,不能只构建一种模式来适应各种教学的需要。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学科,应该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模式,即使同一个学科。课时内容不同,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结构,不能什么课都套用一种模式,那样只会使模式僵化,失去构建模式的本来意义。
(3)构建模式要着眼于课堂,重在优化教学过程。精心策划好课堂教学,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因素,必须把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原则、方法、内容、手段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通盘考虑,使教材、教师、学生的相互协调,达到教学结构科学化和程序化程度,还要把掌握知识目标、操作应用目标、情感交流目标列入课堂教学的结构,然后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所接受[3]。
其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最终实现无模教育,这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升华阶段。
构建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从发展的眼光看,突破教学模式,实现无模教学,也是未来教学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的认识总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一个教师只有在拥有一定量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向质的方面发展,成为“自由王国”的主人,由此实现教学改革的第二步跨越,也即是教育教学由有模到无模的跨越。
(1)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现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并非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它只是教学改革的一种过渡形式,只是用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去代替已经过时的教学模式,为当前的教学改革寻找一条相对宽广的发展道路。当新的教学模式构建起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要向更高境界发展,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预测,那时的教学必然走向无模教学。
(2)实现无模教学是以学生高度自治为前提条件的。实现学生高度自治,是现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要培养的目标,也是实现未来无模教学的前提条件。
(3)实现第二步跨越,变有模教学为无模教学,最终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条件。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自主学习的主人[4]。
总之,现在的一切改革,包括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不管教学改革的力度有多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仍然控制在教师手中,仍然没有摆脱教师的主宰。从有模教学变为无模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将进入一个很高的境地。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共同协作的社会,未来的无模教学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拥有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则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未来的学生一旦进入了无模教学的境界,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定仁:《教学论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十六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帮爸爸妈妈做点事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方旺中心学校孙志勇活动内容:应用题适用年级:五年级活动准备:电表的图象、标有各种菜价的课件、录音实物投影仪学生分组活动目的:
1、会利用应用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数学。
教学。
中尝试写的训练。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活动说明:这节课运用小数乘法应用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收电费、买菜付钱等小事,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交流师:同学们,在家里你们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你们都帮他们做过哪些家务?(生答)。
师: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看出你们在家里都是勤快的孩子。今天你们愿意帮助爸爸妈妈做点事吗?(出示课题:帮爸爸妈妈做点事)。
师:做什么事呢?(录音响起:爸爸真辛苦啊,好不容易下班了,可是还要收取我们这个单元住户的电费。我要是能帮他们该多好啊!(课件出示:帮爸爸妈妈收电费)。
录音响起:妈妈到了双休日还不能休息,还要为我们买菜做饭,我如果能帮助她就好了。
(课件出示:帮爸爸妈妈买菜做饭)。
收电费、买菜做饭,你们会吗?二、学生实践,教师参与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张收电费的登记表。投影屏幕上是每户人家的电表数。请小组成员商量一下,电表怎么看,怎样算每家人的电费?课件出示:
(每户人家的电表图)。
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电费登记表:
住户上月电表数本月电表数电费(0.45元/度)。
101312510222401032310104287910530241063206107291310831661092705110243111129081123312学生说一说怎样看电表并说说他们的算法。老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师小结:用本月的电表数减去上月的电表数,就可以求出用电的度数,接着再乘以每度电的价格,就可以算出电费。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算出电费。
(生算电费)。
师:该收电费了。收电费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生答)。
大家已经令人满意的帮爸爸妈妈完成了第一项任务。
下面该去买菜做饭了。
出示课件(一副农贸市场的画面,接着画面出现一些菜的价格)。
你想为爸爸妈妈些什么好吃的?需要些什么配料?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把想做的菜写在表格中并写出制作过程。
菜名:
配料:
()克()克()克()克……简单的制作过程:
做这道菜需要()钱,你是怎样知道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都为爸爸妈妈做了哪些可口的菜肴,怎么做的?你们各用去多少钱,你们是怎样算出的。
(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
你们觉得哪个小组的饭菜做的既可口又便宜?
三、
总结。
收获同学们,今天进行了这次活动你们有收获吗?请每个小组把组员的。
心得体会。
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教师宣读学生的心得体会)。
师总结:今天大家学的都非常的开心,只要大家去钻研、去探索,你们将领略到数学带给我们的更多乐趣。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十七
在这节课中付老师目标定位准确,复习引入简洁明了,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过渡自然。练习形式多样,有效的突破了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就谈一下个人的感受、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小学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
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
复习之后,付老师使用课件演示一天的时间演变,让学生直观形像的看出了一天中有24个小时。感受到了24时记时法的来历。同时渗透了时间的周而复始,并把抽象的时间和真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本课中付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建立数学模型,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在进行巩固练习设计的:邮箱的`取信时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阅览时间:9:00-12:00,14:00-16:30,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出发进行学习,体现出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数学。
三、尊重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进行新课时,付老师是这样提问的:“你最喜欢哪个时刻?”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是在学习自己的数学,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时刻再变成24时记时法。在小结规律之后,付老师也是非常尊重学生的向学生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
四、创造性使用教材。
在本课的教学中付老师并没有使用课本提供的的“看一看”这个情境图,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时刻,并以此为素材展开教学,效果很好。
这节课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
1、比如在进行练习“画一画”这个环节中,付老师学生用。
实物投影仪出示了一个学生的答案,但这个学生出现了错误,接着让其他学生纠正错误时,让学生说该怎样画。我想若能直接展示该生画的,会更加直观。由于时间关系等等种种因素,在这里付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教育,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上目标没有完全达成。
2、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有很多,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互动有点偏少。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十八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卖点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就实践活动课何以成为课改的卖点谈几点认识:
卖点一: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我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1)收集。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2)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3)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4)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推动力。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环节,以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通过问题创设、调查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使学生经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课,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分析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sh。在应用中出示了一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实践证明,其效果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刀、直尺等物品的价格。在购物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钟启泉教授指出:“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入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卖点三:实践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老师出示两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老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老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当中老师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高而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每一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可以“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最高体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开展一些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施展才华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些数学成绩不很好的学生,在活动中常常可以扬长避短,产生很好的结果。教师再对这些学生鼓励,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由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完成。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又如: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叠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种1/8的折叠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卖点五: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2、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实验小学梅建伟。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十九
《一天的食物》是《食物》单元的第一课,由“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和“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组成。课堂中徐老师以学生一天中的食物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孩子们为了认识和解释这些内容,也要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们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他们不断深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在徐老师的课中,我看到了徐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体现了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1.小卡片的运用。
徐老师在上《一天的'食物》过程中,小卡片的使用是一项很好的教学策略。在科学课上,教师往往会出示一些实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来抵抗学生的学习疲劳,或安排一些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中,既没有实物也没有实验怎么使平淡的课堂变得生动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好动心理。徐老师让学生将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在小卡片中,再让学生整理统计自己的小卡片,比一比,赛一赛得方法,使食物的分类变得有趣好玩又方便。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徐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时的激发学生兴趣,单元起始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这节课没有把各种各样的食物搬到课堂上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徐老师想了一些办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组竞赛,自始至终专注于它的记录、讨论活动,大约20分钟的活动时间里,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十分投入;课堂上徐老师也很关注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到简练、准确,又附有亲和力,使整堂课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乐于与教师、同学交流互动;而且,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适量的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感觉到,学生对食物的研究热情更高了,为后续学习注入了新的动力。
数学实践活动课说课稿篇二十
在小学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形式灵活、内容丰富,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促进了学生的课业学习和全面发展。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各项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与评价者。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尊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要把学生真正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通过精心启发、引导鼓励,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2、实践性原则,也称操作性原则:实践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操作,因此数学实践活动就不能象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只有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认知活动,而应以设计、操作、表演、竞赛等操作性较强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必须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上学生能够力所能及的真实问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亲自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通过活动来探索、发现,而不仅仅是观察、想象、推理。
3、灵活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不受课程、教材、时间、地点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人,可以自主确定课题,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信息材料,展开合理的想象,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设计提供活动课题,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
4、整体性原则,即教学中的全员性原则:旧教育的特点是满堂灌,偏离了“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演讲会”,学生成了演讲会的听众。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策划者,从活动准备到活动开展、活动评价等过程,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人人都动脑、动口、动手,真正实现学生自己的课堂。
1、实践操作型。即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实际测量与操作的活动,有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在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以后也可以组织“拼一拼、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摆立体图形,从中感受这几种图形的特点。实践操作型的活动满足了少年儿童的天性和渴望实现自我、表现自我的需求,在学习中真正意识到自己能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2、社会调查型。即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培养学生初步从周围的环境中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3、知识延伸型。即结合数学教学中的某些知识点,适当延伸,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答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和“实际测量”后,可设计“丈量学校面积”的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1、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进行评价,是活动课教学中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监控,提高学生的自我剖析能力。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初次评价时可根据活动内容、活动主题的设计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的表现,设计出自我评价表,教给学生自我评价方法,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这一环节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客观的认识,使之增强自信心。
2、小组评价。小组评价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成员进行逐个评价,以鼓励为主的原则,采取自报公议的方式,为小组内每个成员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实行小组评价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活动的主要措施,也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有利保障。
3、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是活动以外的人员对活动小组成员的评价,这里主要指家长评价。有些活动需要在家长的参与与支持下开展,这就需要有家长对学生的活动评价。如:在三年级开展“一学期消费知多少”的活动时需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这时可以采用家长评价,主要针对学生一学期中的各种消费哪些属于正常消费、哪些消费可以节省、哪些消费属于浪费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指教师对活动小组成员的评价。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不能严格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评价时应注意:一是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二是强调激励,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来评价每个学生的行动;三是鼓励创新,对学生富有新意的做法、想法及时提出表扬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四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评价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519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