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映照个人成长的镜子,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避免总结过于主观和片面,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和角度。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总结和概括,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一
摘要:对高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历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课程之一,另外,“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习生活方式,让学生明智。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应找出有效历史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学习兴趣。
一、高中历史知识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生对一个学科能否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也对学生该学科的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对某学科的成绩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端正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二)学生对历史知识记忆缺少兴趣。
通过对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很多的学生都认为历史知识是一门非常枯燥的学科,对历史知识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历史学习激情的结果就是历史成绩一直没有提升不说,有时甚至还会下降。历史知识学习不只是通过记忆就能获得好的结果,它更侧重的是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进行历史知识学习时要通过不断地对过去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温故而知新;加之传统的教学灌输模式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
(三)教学的核心方向尚不明确。
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方面都有对历史知识的巨大需求。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逐渐脱离现实。高中历史教学的定位也缺乏明确的定位,使历史教学的学科与社会现实不能充分融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教学观念落后。
在??践教学中,人们注重历史记忆的培养,但对学生的理解、表述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逐渐成为“死记硬背”教学的老路。主要原因是教师更注重知识点背诵,对学生表达和使用历史知识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填鸭式教学”一直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的主要方向都是知识传授和应对考试的能力,并通过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的学习被动。
(一)介绍历史背景。
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醒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了相关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教师还应该注意教学场景的设置,让学生根据演示图像数据分析相关主题的历史情况、历史事件的意义等等。例如,有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教师可以引入社会和政治形势下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等等;如西方传教士被允许在中国传教和教会的建立,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信徒,不受清政府管辖,以及一些不好的基督徒压迫人民,但由于教会的治外法权普通人不能得到公平的法律处理,造成人民的仇外心理,加上有许多谣言诋毁西方社会,便有了义和团战斗。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帝国主义的傲慢的打击,分裂了帝国主义侵略企图用宗教的目的,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促进了中国人民反抗的精神觉醒。因此,历史背景的引入,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看似不可思议的事物,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考虑到时间背景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讲有关黄帝、炎帝与中华民族形成的一课内容,大禹治水的故事体现了远古人类敢于开拓冒险、积极进取、团结协作、为民造福的精神。
(二)创造问题,鼓励课堂讨论。
历史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讨论不仅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兴趣和历史意义。对历史的研究不能大声朗读,也不能一味背诵。教师应注意改变教学的方法,设计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欲望。如果老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现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有不同的结果,高中学生可以从两国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行讨论;在十四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做出的贡献都有哪些?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什么样的胜利?通过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高中学生的现实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更多的学生可以人感受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高中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努力学习,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而努力。高中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对特定的历史事件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让学生思维的高度升华。此外,热烈的讨论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和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强调预先的学习和复习回顾。
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任何科目都很重要,对高中历史也很重要。课前预习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后复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知识,更有力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高中历史老师可以鼓励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更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和课后评论,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这部分――林则徐虎门销烟,高中学生可以收集感兴趣的历史人物的相关信息,尝试分析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使林则徐完成了虎门销烟这个壮举。高中生对一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了解会使更加喜欢历史这一学科,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历史的好奇心,主动学习和理解历史,所以高中学生成绩的历史将会提高,学生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就会更渴望在课堂上发言,历史课堂将会更加高效。
三、结语。
“读史使人有智慧”,通过对历史的研究,高中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尊重历史,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积极开展历史研究和探索,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二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通过游戏,创设情境。
小学生天生好动,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做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比如,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6、7的分与合》一课的时候,在练习中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游戏:教师先说一个数字,学生再说一个数字,要求学生说的数字和教师的数字合起来是6。这个游戏很容易操作,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6的分与合。师生互动完了以后,还可以让同桌互相说,这样,就更好的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我所教的是一年级学生,他们都从幼儿园刚进入小学,所有的认识都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尤其是听故事,他们最感兴趣。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就要尽可能的创设故事的情境,把枯燥无谓的数学问题编成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本第79页的的《复习》第10题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播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给学生听,边听边出示图片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解决问题就会事半功倍。
三、通过操作,创设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都是由直观到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这样更有助他们获得新知。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有趣的拼搭》一课的时候,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哪种物体容易滚动、容易拼搭,最后再比一比,哪一组搭的最好。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且还能牢牢的记住。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三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有些人把它简单的看成是一个工具,过分看重它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忽略了高等数学的逻辑推导、思维缜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仅仅把数学看成是工具,学习掌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忽视了高等数学课的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功能,没有意识到学生数学文化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1.2学生基础较差,目标不明确。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总体质量有所下降,学生数学基础较差,数学素养参差不齐,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差距也较大,有些学生中学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高等数学是纯理论课,定义、定理、公式较多,比较枯燥,有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多元函数微积分学部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基本放弃,高等数学不及格率也居高不下。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对于数学的要求,仅限于考试及格即可,缺乏进取心和学习兴趣。
1.3教学方法单一,不能与专业结合有的教师在高等数学的讲授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认认真真地讲授高等数学的内容,台下学生枯燥无味地被动地听,更有甚者玩手机。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的严谨性、科学性、逻辑性,而忽略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知识点背景信息介绍,相关例题、习题、作业的选取,教学内容的编排,概念定理的叙述证明,都缺乏创新意识,各专业都一样,没有体现专业特色;重视推导、计算,忽略大学生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大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1.4教学内容陈旧,没考虑学情。
现有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在教学内容上有些地方衔接不好,比如反三角函数,极坐标、参数方程等等知识中学并没有讲解,但大学教师认为中学已经学过,高等数学教材中也没有进行补充和解释,这就造成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存在脱节现象,导致高等数学部分内容学习效果不好;同时将高等数学的部分内容下放到中学数学中讲授,部分教学内容重复,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殊不知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简单的导数和积分计算等。另一方面,教材体系一成不变,多选用同济大学《高等数学》,内容显得有些陈旧。
2.1制定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数学教师要多与专业任课教师加强联系,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专题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各专业所需的高等数学知识点,如在哪些专业课中用、用到哪些高等数学知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掌握的不好不够用、还需补充哪些知识、哪些问题要用到数学知识解决等等。掌握这些情况后,教研室可根据专业课的需要和特点,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完整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适当的调整部分教学内容。通过与专业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兼顾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有目的制定合理的高等数学授课计划。专业课教师(课程负责人或教研室主任)要积极配合数学教师的工作,将专业课中好的数学案例提供给数学老师,并重视数学教师的反馈意见,认真吸收高等数学教材中好的思想与方法,将专业课中所用到的数学定理、公式等通过讲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共同提高教学效果。在内容上增加来自于专业的实际案例,使数学更加生动和富有吸引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能动性。
高等数学这门课有点抽象,逻辑性强,知识构架严密,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有些难度。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重视分析概念、定理、证明公式,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必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积极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自制的课件进行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以便于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视觉、立体感和动态意义上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研究性、探究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到高等数学教学环节的全过程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条件成熟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讲授某些知识点或某个例题,教师做点评。
2.3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例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例题的选取也很有学问,例题的设计要慎重,要把某些专业知识或公式提前介绍一下。为了体现数学对于专业课学习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授课时,多采用一些与专业课有关的例题。比如经管专业讲解导数时,可以引入成本函数与边际成本的关系,工科专业讲解二重积分应用时可以引入理论力学中质心坐标计算的例题、习题或试题等。还可以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引入到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年典型赛题可以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体会到高等数学对于他们的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至关重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所用到的例题不仅要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而且要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大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师要及时更新高等数学教学观念,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体现学生专业化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高等数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备性的同时,还要重视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3结论。
总之,高等数学的教学各环节要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紧密结合,加强高等数学与各专业课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端正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数学教师应该多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教学经验,寻找专业教学案例,加强高等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体现高等数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四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21世纪初新课改的理念下政治教学就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依据教学大纲,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进行诸如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活泼的灵动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在近几年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是感觉到学生中一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下课时谈起神六上天、天宫一号对接,“小悦悦事件”等大家都关注的话题时,可以滔滔不绝。但一到课堂,很多学生却三缄其口,不会说话了。有时课堂上由具体生活事例印发了讨论,有的学生不是天马行空乱表达一通;就是空话、套话一堆,有的想好好说但难用课本知识表达,喜欢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和评论,致使课堂上又是教师唱主角,一个人挑大梁,结果课堂上死气沉沉。
是哪里出了问题?虽然我校是一所本地闻名的省重点高中,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学中也还是多注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忽视了作为学生主体的学生在其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笔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我们的政治课堂活跃起来,怎样才能解决政治课的尴尬现象。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叶圣陶老先生说:“让政治课堂活动起来”。灵动的政治课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快乐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学习是一次积累知识、成长思维的漫漫征程,相较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自主性地学习可以带来更加丰硕的成果。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各学科都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他们主控自己的学习,充分发扬自身的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每一位学生其实都具有这样潜在的学习素质,自主学习模式正好给予了他们发挥的空间。我们的高中政治教学就应该要融入自主学习模式,把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位置让渡给学生。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具体化的理论框架。就一定意义上说,它把握住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自主学习重视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及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者,应当在教学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抛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只是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以上心理学的依据下,围绕我校的高中生学习动机比较稳定,以内部动机为主。他们会经常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反馈修正学习策略;能经常自己思考怎样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基于这些因素,在高中政治课中开展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索就更有可能。
科学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需要师生双方的协力完成。教师应当要创建出宽松有度的自主学习空间,并传授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原则,向纵深方向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唯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学生才能持续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延伸并深化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交流下,高中政治自主学习必然能探索出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推动整个的教学工作。
所以要打造灵动的政治课堂主要应该从政治课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手。自主学习理论给了笔者很多启示,于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在原来教学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的实践尝试,以期较大程度地高中政治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
接下来笔者结合教与学的尝试,总结出了实践自主学习理论的以下几点经验,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结合实验操作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时政素材,锻炼实践能力。
联系实际的学习素材能使政治理论扎根实际,能使政治课堂教学生动,让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政治课教学内容中不乏实践性、操作性的素材,对这些素材,如果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
笔者经常会用最新鲜的时事把学生带入新课,引发学习兴趣。这“最新鲜的时事”必须是当天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如果过了几星期、几个月的事就变成“明日黄花”了,肯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别提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了。所以,能否及时获取时政信息对时政教学的成败具有关键意义。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是:将现有的教学空间有意识的向外延伸,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专题讲座、时事政治竞赛等等全方位的信息来源和阵地,倡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时政内容及其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动手、动脑,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以达到时政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外,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的实惠调查法、方案设计论证法等也有助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有较打作用。
二、结合问题解决模式,引入时事内容,由难入简、变抽象为具体。
最后,如何让世界成为学生的全部教材。笔者结合自己《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把时事政治融入到教学中的一些关键点:
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当时学生感兴趣的世博会中国馆内容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顺其自然地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也能引导学生亲近我们的时代盛会,具有现实意义。
2.关键点二:生动的视频引导。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课里由“东方之冠的诞生”视频引入,从中国馆的外形建筑到它的内设亮点,以设问形式层层深入,顺其自然地得出“文化创新重要途径之一”。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又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深入,找到了二者完美的契合点。
3.关键点三:激烈的热点讨论。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本土热点问题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用身边时政话题切入,巧设练习,创设环境让学生亲身实践,学以致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获取新闻。把学生身边所熟悉的地方的时政新闻引入课堂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国情和家乡情的教育。在讲到“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运用环节时,笔者首先讲述了本土佛山市的“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发展战略,以及禅城区提出的“传奇古镇,创意禅城”的时政背景,播放了关于学校附近“禅城汾宁路改造,老街坊期待重现昔日繁华”的视频新闻短片,提出练习问题:“我来设计汾宁古道”。因为就是身边古镇的翻新设计,同学们在讨论创意设计时七嘴八舌异常热烈。通过学生的讨论,深化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建设祖国和家乡的热情,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目标。
教师应当让学生们知道,课堂知识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着一条链条,两者之间是相互彰显的关系。通过观察现实发生的实例,学生可以真正地掌握高中政治知识,同时历练出一定的时事敏感度。这些素质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五
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突出知识的发生过程,“掐头去尾烧中断”的教学正在逐渐减少,创设数学情境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避免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误区,落实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当务之急.
1走出情境创设误区,避免两个极端。
极端一认为教学不需要情境.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展开,但是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受教育评价制度,高考指挥棒,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迫切要求的影响,有的教师重新又回到应试教育的现实中去了.有的教师只把教学情境当作点缀,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在教学活动中谈的是探究教学,但操作的是应试教学,备的是启发式教学,上的是灌输式教学,出现了一种课改的扭曲现象.极端二认为无情境不教学.在新一轮课改中,有的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的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情境创设每节课都需要,提出无情境不教学.教学的各环节都精雕细琢,每一个问题都力求有新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希望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结果不顾教学内容,不讲实效,教学为了情境而情境,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的现象,使情境创设走向了形式化趋向.表现为:(l)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追求课件的“花哨”,结果让学生视觉疲劳,眼花缭乱,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习惯了感官刺激而懒于思考甚至变得不会思考,同时也削弱了情境应有的作用,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2)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为无价值的讨论,闪电式的讨论和目标不明确的讨论.一些小组合作表面上是学生全员参与,而实际是一盘散沙,纯粹为合作而合作.这些合作学习,看似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己成为教师操纵的木偶.这样的情境不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更谈不上情境创设的实效.(3)有的教师以频繁、思维含量低的提问代替情境创设,提问由于缺少精心设计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的智力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由于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完全变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教学内容的外包装,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点,忽视了学科性,也忽视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和训练.这些不良倾向如不加以纠正,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将成为一句空话.
2投身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何更好地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针对各种课型,各知识块创设更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增加情境化的教学内容的知识承载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妥善安排各种教学情境的主次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将情境教学与其它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如何梳理数学情境资源,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总结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优化数学教学课堂,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要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原则.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是统一的,创设是展现的基础,展现是创设的目的.它们是同一过程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如果不考虑展现只是盲目的去创设,那自然会违背教育原则和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更是一门科学.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境方式.创设情境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如关于对称的学习,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相关的内容,但学习时侧重点显然应有所不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几乎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呈现形形色色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对称的认识和体验是不同的,是不是都必须呈现大量图形或进行演示,学生刁‘能够理解对称的含义和不同对称的特点呢?如果要演示,应该演示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应该在创设情境时都需要考虑.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发言踊跃,如果对他们讲对称图形,与其在大屏幕上反复呈现各种对称图形,还不如让他们自己举例或动手折叠,那样获得的体验可能比仅观看大屏幕要深刻得多.初中生学习对称,对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特点理解还很不到位,如果教师在呈现很多对称图形的同时,能动态演示不同对称的翻转或旋转过程,将对学生加深对不同对称特点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在高中函数的奇偶性教学时,教师如果再对学生直观演示大量对称图形,或让学生动手折叠,这对他们而言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此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己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不需要借助多媒体观察对称图形,也不需要动手折叠,就已经完全可以理解不同对称的含义和特点了.过多的、缺少挑战性的生活情境问题反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一方面来自外部,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内部,即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把情境创设片面理解为情境的生活化,一味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使数学淡化,那将是对数学情境教学的一大误解.有些已经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完全可以看着新问题的一个情境,而不应该让情境生活化的思想框住自己的手脚,使情境创设僵化.
4教材应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l]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晓军,张维忠.数学文化视角下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l一2).
[3]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问题提出”的数学学习明.数学教育学报,(10).
[4]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田.数学教育学报(2).
[5]施文光,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情境一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2).
[7]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4).
[8]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张奠宙,李士齐,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mi.团结出版社,2001.
[l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l.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5』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元.新视野课程中的数学教育[明.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6]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石永生.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明.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济南市教学研究室编.数学教学案例分析[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9]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刘兼,黄翔,张月一数学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l』高向斌.走向合作性教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4]唐先贵.高中数学课堂设计与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j].中国数学教育,2006(11).
[2习刘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课例一则[l].数学通讯,2006(11).
[26]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
[27]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z].教育研究,2000(10).
[28]章建跃,曾文艺.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9]李秀伟.唤醒情感一一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
[30]刘绪菊.启迪智慧—问题探究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
[32]辛自强.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明.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133]叶柱.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4](荷兰)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5]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间.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36]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7]章建跃.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
[38]a.a.斯托利亚尔著,丁尔升译.数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后记。
本论文从选题、撰写到修改定稿,都是在我尊敬的导师徐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徐汉文老师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科学的教学观和方法论,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还要感谢梅全雄老师、胡典顺老师给予的悉心指导.在教育硕士学习期间,给我们授课的陈志云老师、陈传理老师、郭熙汉老师、梅全雄老师、胡典顺老师、赵东方老师、刘华山老师、涂艳国老师、王坤庆老师、杨源老师……他们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耐心细致的教导,使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提高了理论素养.我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了更广、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我对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非常感谢我工作单位的领导,特别是贾勇校长在学习上对我的支持.我还要向我亲爱的妻子和女儿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是她们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使我在工作十六年以后有勇气重返校园,并顺利完成学业.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六
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而高素质、时代感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正逐渐成为学生欣赏崇拜的对象,现在,学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教师正从“讲”师变为“导师”,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形成.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优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提高课堂效率,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学忠.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对策及分析[j].中国西部,2017(8).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七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国的中职数学教育正迈入一个新的改革阶段,除了要求对本学科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外,同时还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中职学生在入学时的起点较低,数学基础又普遍较差,且中职的教学任务又很重,所以,如何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八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2-022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尽管体验性学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受传统教学因素影响,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我们要极力追求一种全新的教学境界。这里的“境界”指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格调。下面笔者主要就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心境、意境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互动的情境。
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与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课堂应是一个民主、平等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可以充分放松,尽情展示自己,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只有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中,课堂才具有活力。如,苏教版《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是一个独幕剧,文章写得并不复杂,主要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表现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崇高品格。在课堂教学时,作为一个历史故事、独幕剧来说,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津津有味地学习课文呢?教师就要注重互动教学情境的营造。在课堂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和他对话,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最后,再让学生把课文演一演。这样,学生不仅读得有滋有味,而且表演得热火朝天,有效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气氛达到高潮,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出一种互动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自由的心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既然是主人,就拥有一切学习的自由权。在这里,既包括学生思想的自由,也包括学生发言的自由。也只有在这种自由的情形下,学生才能心胸开阔、自由发言,进行表达、交流,才能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苏教版《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意识,我结合课文特点,特意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句话的理解认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立刻就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展开了自我审视、自我剖析。有的学生说:“我自己歌唱得好,经常爱嘲笑一些五音不全的人。学了这一课以后,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那些同学也有着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我为我以前的做法感到很惭愧。”还有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站起来长嘘了一口气说:“我以前很自卑,怕其他同学看不起我。有时他们欺负我,我也不敢说。我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我画画很好。学了这一课以后,我明白了我也有自豪的地方,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自卑了。”在这充满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由发言、自由交流,课堂气氛相当和谐。在这个教学课例中,充分体现了课堂是自由的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没有思想的束缚,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这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开展语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开放的意境。
教学小舞台,社会大生活。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材中的课文就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因此,教师要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使语文课堂具有开放的意境,让学生健康成长。如,在教学苏教版《虎门销烟》一课时,为了创设开放的语文意境,使学生从小树立大语文学习观,我主要设计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一是林则徐是怎么样的人,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二是当林则徐准备在虎门销烟之前,他可能在内部先秘密召开一个“虎门销烟分析会”,请大家想象:在这个分析会上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同的意见,林则徐会如何应对;三是你从虎门销烟的如期举行、胜利完成中,想象一下这次销烟行动对中国人产生的影响。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有一个学生说:“林则徐在禁烟时受到了许多人的威胁和阻拦,但是他不畏强暴,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义不容辞地接过了这个重担,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开放,是一种大气,是一种意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放可以促进动态生成。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开放的语文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始终把互动的教学情境、自由的学习心境、开放的语文意境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就能构建起灵动的语文课堂,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九
论文摘要:在职中电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保证。本文总结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几种有效方法。
职校的《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从书本理论到理论,学生就会产生枯燥无味、抽象难懂的感觉,造成兴致索然。但是若能充分利用教材实践性的特点,设计各种电子电路的实验,为学生提供直观、有趣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近几年《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求知欲望。基于这一点,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努力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或分组)教学法,创设知识的“‘问题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演示实验的课堂组织,可按图1所示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并在教学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理达到相应的变化效果。
在图1的教学流程图中,“演示实验”是指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是指通过实验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是指利用原有知识分析和讨论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是指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新课);“练习巩固”是指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其中的“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三个过程是创设“问题的情境”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注意这些过程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在“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变化要达到图1虚线框所示内容。即所设计的实验“情境”应令学生具有新、奇的感觉,“问题”令学生处于一知半解或不确定的心理状态下,且“问题”的提出由浅人深,“问题”解决后学生体现到的成功喜悦,等等。整个课堂围绕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教学,学生兴趣被点燃,并且一直保持着,教学质量顺理成章得到提高。
例如,教材的“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中“什么叫静态工作点”,“为什么要设置静态工作点”,“如何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等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
若采用图1的教学过程,设计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则能较好地突破重难点教学。就拿“为什么放大电路要设置静态工作点”这个问题来说,教师可先进行对比演示实验,即用示波器观察“不设静态工作点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见图2)与“固定偏置共射极放大电路”(见图3)它们的输人、输出波形。学生通过示波器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图2电路的输出信号u。与输人信号ui波形不相同”,而“图3电路的输出信号u。和输人信号ui波形基本相同”的事实,内心就生有诧异、奇怪的感觉。接着教师提出“哪个电路是属于工作正常的”的问题,学生一般能回忆旧知(前面学过的“放大电路组成的原则”中要求输出信号应保持输人信号的波形应保持一致不变),正确地回答出“图3电路能工作正常”。教师再提出“为什么后一电路能工作正常”时,学生往往仅会根据这两个电路的表象得出“后一电路比前一电路多了一个电阻rs”的结论,尚若教师再紧追一个“为什么”。学生就会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问题情境中,从而有了矛盾和疑惑的感觉,进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接下来学习新课“如何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时,学生就会被问题所吸引。
二、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保持学习兴趣。
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俗话说触景生情。人处于轻松的情境中可以产生偷悦,处于悲愤的情绪中可以产生痛苦,处于快乐的环境中就能够兴致勃勃地学习。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教师讲得太多、太难、太快,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学习的信心,增加了学习的负担。只有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每一节课的知识量合适,重难点突出,并在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愉快学习,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有所得。对《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而言,让学生处在宽松的课堂气众中,边动手边思考的“分组实验”,无疑是创设愉快学习环境的首选方法。通过分组实验创设“快乐收情境”的教学过程可归纳为图4所示,其中,“分组实验”是指学生一人或两个人为一个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边观察测量,边按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是指根据实验现象或观测记录,分析相应原因;“总结规律”是指由实验的现象和观测的结果,总结出半导体器件或电路的规律。创设教学情蓦的过程重点放在“分组实验”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心理变化应达到如图4虚线框所示。
例如:学习“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时,先组织学生做这样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将一个1欧姆的电阻与一个小灯泡串联后加入6伏的直流电源,观察灯泡发光情况;对调电源极性,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第二个实验是将前一实验中的电阻改换为二极管,重新再做一遍实验,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学生在体现实验成功,心情愉快之余,对实验中灯泡发光情况二极管与电阻不相同的现象,印象特别深刻。然后,由二极管的导电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二极管的主要特性―单向导电特性。
分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如下的问题:首先,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实验电路。由于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设计电路时,我们既要让学生知道事物实际的一面,又要尽可能缩短实际与理论间的差距,即尽量减少诸如元件参数的选择、仪表的误差、测量读数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其次,是根据教学的重点,结合实验电路设计合理的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项目是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做的测量与观察的内容,它必须突出教学的重点,忽略一些次要的实际情况。如上例中突出的是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忽略了二极管“正向的死区”问题。再次,就是要加强实验操作过程的指导。详细、耐心地指导每一个操作步骤和方法,可以避免实验匆匆走过场的现象出现,保证实验的质量。
三、通过动画影片创设“生动的情境”
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均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直观的学习气清境,达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较为费时,尤其是分组实验。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好实验时间,否则,它们的使用率会受教学课时不足所限制。另外,电子技术课程中,还存在着许多诸如pn结、各种半导体器件的内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等等内容,是不能通过实验直接观察感受得到的微观事物,这又是学生最感抽象而“学之无味”的内容。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将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的内部客观存在的、不可见的、抽象难懂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绚丽多彩、生动形象的演示及化小为大、化静为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明显提高。我们可应用计算机以连续的动作(动画)、悦耳的声音、艳丽的色彩等模拟学习中难以直观体会的知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较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例如,我将“pn结的形成”、“三极管的特性曲线”等内容,用动画模拟事物内部的变化过程,将实际不可见的,变为直观可见,而且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是很显著的。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关键在于能设计出突出教材重难点的动画影片。目前,市面上这类教学素材软件基本是没有,还必须靠各个教师自行设计,这对教师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老师们的负担,从而制约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十
数学教学中重视逻辑论证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定理(公式、法则)是靠实验、观察、操作、猜想得出结论,然后再论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
在《轴对称》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任意滴一滴墨水,接着按任意方向对折纸,然后启发学生观察两滴墨水印的形状与折纸的位置关系。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与观察,既落实教学内容,有活跃课堂气氛。
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中,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五根长短不一的小棒,长度分别是57101215,取其中的三根小棒塔成一个三角形,由实践操作回答:你所取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多少?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直观比较,趣味盎然的进行学习。
从另一方面说,数学概念的本身大部分通过实践、猜想而发现、发展。如学习完全平方,学习勾股定理进行拼图,可强化知识形成,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
猜想探究凭借直觉获得感性认识,它常以观察、联想、延伸等思维为基础,根据以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是创造性活动的重要途径。
用《字母表示数》一节中,教师出这样问题:在下面由火柴拼出的一列图形中
……
1)第2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
2)第5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
3)第10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
4)第n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是
这样设计,通过不同图形,不同方法的计算,猜想、寻找规律,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若干个正数和负数相加时,如果把某数变号,那么和的绝对值就减少这个数的两倍。
(3)答案的对偶性,由(1),若干个正数和负数相加其代数和为零时,将所有的数变号,这些数的代数和仍为零。
(1)列举答案是穷举法。要求答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2)由具体答案归纳为数学数学过滤的.抽象方法;
(3)将具体问题推到一般的方法。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就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内容开放性,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和一般性的。主体必须收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决。有些问题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存在着多样的答案,但这样的还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识结构的重建。
在《函数》复习中教学,可设计以下的开放题:1、已知函数的图像经过(3,4)和点(4,3)请写出满足条件的二次函数。2、请研究二次函数y=x+4x+3的图像及其性质,并尽可能多写出结论。这些开放题不仅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很大,而且极易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切线性质复习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图,直线切圆与点,在这一图形的基础上,放飞你自己想象的翅膀,在图上添上辅助线.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教师主导下的“探索性学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十一
针对中职教育的现状及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程度的不同,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方法、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改革,从而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究。
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没有经过中考直接分流进校或中招落榜的学生,文化课较差,特别是数学,更差,课堂上,学生听课如听天书,出现学生上课睡觉等现象,数学教学根本无法进行。数学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的条件,也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而职业学校,不根据学生情况,忽视了学生的现状,致使学生只了解破碎的知识片段,而数学基本技能不能形成,在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时就会感到特别困难,学生也就根本无法完成专业课的学习。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相互了解、沟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需要。要广泛听取专业课老师的意见,了解他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对数学基础知识的需要,以便确定哪些内容可以略讲,哪些内容可以详讲,哪些内容可以补充,哪些内容可以删去。如,数控专业,它属于机械类,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数控专业所开的课程,了解数控专业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课程的前后顺序。数控专业首先接触的专业基础课是机械制图,那么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就必须有数学中的点、线、面等最基本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数学教师应该首先讲“平面与直线”这一章,要结合制图中情况讲清楚,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识图制图能力。实际上,数学教师是学生学习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间接教师。如果数学课解决了一大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方面的计算基础问题,那么就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压力。
中职数学教学,要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特征”的实践活动模式,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中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体系,使教学方法从封闭式结构向开放式结构转化。数学教学必须改注入式为启发式,在教师讲授书本知识时,必须适当地组织学生做自己的实践活动,适当地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劳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和实际锻炼,来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把科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不但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而且还要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另外,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层次化,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异很大,不能只用一把尺子,不能只发同一命令,否则,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不够吃。在教学上不能“一刀切”,要分层次教学,把学生分成优、中、差,授课过程分成难、中、易,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能够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使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中职数学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伤害学生的自尊,打击学生的自信,更不是选拔数学精英。因此,中职学校数学教学评价,不能单纯以每一次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应该注重参与,注重过程,教师应该注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考核和评价要包括上课表现、完成作业、数学活动、平时考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加权平均组成,考核和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态度和情感进行,应该包括学习内容、技能和能力、学习态度、活动表现,要通过评价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改革必须是数学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彻底扭转学生怕学、厌学、难学的现状,目前职业中学数学教学问题多,且较普遍,但我们要予以重视,认真研究,就一定能使数学教学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专业技能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十二
(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顺义。
101300)。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但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数学基础差,水平低,厌烦学数学的现状。文章从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出发,浅谈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数学教学。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学生的总体水平下降,并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好的学习方法。考察近几年我院学生的入学高考数学成绩,发现我院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低,基础较差,初等数学知识掌握的不扎实,这就给高等数学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而高等数学作为高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一种众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精确的科学语言,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宗旨,有必要对高职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一、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高等数学学习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对我院高职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现状做了深入的了解。总结出目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育情况大致分为下列几个方面:
(1)学生数学基础差。考察近几年我院学生入学高考数学成绩,分数偏低,05级各专业平均分中最高分为74.38,06、07级的最高平均分分别为73.13、73.66。08级为近几年最低,只有71.74。
(2)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差,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考试及格而不得不学,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
(3)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尤其是对于数学这门课程,大多数学生觉得枯燥难学,对数学不感兴趣,对学好数学毫无信心。
(4)目前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更多的还是课堂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不太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学生也不乐于接受。
1、教师思想的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但是又不同于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高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他们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工人;他们应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它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所学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而数学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基础,而且也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门学科。
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数学课,但是因为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数学课又不应过多的强调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注重其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增强学生就业的能力。因此,高职学校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必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为原则,体现“联系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数学的游戏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好一。
门课程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自己擅长的且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艺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课时有必要使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目标,明确高等数学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仅仅把学习数学当成是种任务,不能从数学的学习中感觉到轻松和快乐,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数学和游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关系。游戏的精神一直伴随着数学的成长和发展,成为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数学的发展:游戏激发了许多重要数学思想的产生,游戏促进了数学知识的传播,游戏是数学人才发现的有效途径。此外,游戏还在数学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如果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就像做游戏那么轻松和有趣,那么学生就不会再谈数学而色变啦。
首先,就数学知识本身来说,在传统数学领域和现代数学领域中都可发现大量赏心悦目的具有游戏性质的内容和问题。即使是一些深奥的、严肃的数学也带有游戏的情趣。例如,从16世纪以来,在微积分中人们对大量种类的奇形怪状的曲线的研究显然带有娱乐的性质。再比如在讲微积分中极限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哲学家芝诺四大悖论之一的“阿基里斯问题——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却追不上乌龟”。又或者让学生做一个游戏:将一根粉笔分段,每次都平均分成两段,看看一根粉笔到底能被分成多少段,能不能把一根粉笔完全分完?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极限的概念。
数学中几乎每一门学科都或多或少受到游戏精神的激发而得到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概率论、图论的建立。概率论直接起源于一个关于赌博的游戏。17世纪,法国的一个名为德梅勒的职业赌徒针对赌博中常常遇到“怎样合理分配赌注”问题,向著名数学家帕斯卡请教。帕斯卡和费马在通信中各自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标志着不同于以往确定性数学的一种崭新的数学方法—概率论的诞生,它把纯粹偶然事件的表面上的无规律性置于规律、秩序和规则之下,从而成为人类的根本知识之一,并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又例如图论也是一门起源于游戏的学科,它起源于欧拉关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研究。而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解决远远超出了它的娱乐价值,由此提出的新思想则开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图论。当然游戏娱乐对于图论的作用并没有到此为止,此后许多著名的数学游戏成为图论和拓扑学发展的催化剂和导引,如哈密尔顿问题(绕行世界问题)、四色猜想等。
如果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能结合所教知识巧妙地设立各种“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能积极思考探索答案,不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精神,而且构建了一座从具体形象到数学抽象知识的桥梁,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将不再是艰巨的苦涩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尽情的探索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
3、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为黑板、粉笔加教案的教学,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多媒体被渐渐引入到了各学科的教学应用中。在高职数学课上,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数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不能直观表示的抽象的概念、定理等通过图表、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解决了课堂信息量不大的问题,使教学过程灵活多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学生介绍一些数学软件,例如mathematica,matlab等都是数学上常用的软件,尤其是matlab不单单在数学上有其强大的计算功能,在其他工科课程的学习上也有极其广泛的应用。
但是就目前高职院校的课时设置来看,大部分学校的高等数学课时并不富裕,所以将数学实验当成一门正常开设的课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在平时的理论教学中,适当科学的利用时间安排一些数学软件知识的介绍和讲解也是可能的,让学生熟悉数学软件,基本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方法,针对数学公式及算法进行计算,能够求解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和绘图。但是单单利用课上讲课时间所介绍的数学软件知识必经是有限的,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自学,例如可以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或者上网查阅相关的信息。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去查阅资料呢?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与专业课任课教师进行沟通,针对专业特点,结合各专业知识设置一些数学建模题目,进行工作案例情景模拟,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或者协作完成。例如物流管理专业,可以设置一道关于求最小运费的运输问题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利用数学软件协作求解。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参考文献:
[3],数学趣闻集锦[m].张远南,张旭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赵文莉,出生于1982年4月5日,籍贯河南省焦作市。2005年毕业于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理与信息科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9年9月开始于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至今在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从事高职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有较丰富的高职数学教学经验,并且在高职数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十三
课堂情境创设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一环节上,下了很多工夫,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但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创设情境,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时,有位小学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手中的三个圆片当作饼,让学生自己翻饼感受如何才能更节省时间。但是在农村的家庭很多都是使用大铁锅烙饼的,一些农村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就是把三张饼一起放到锅里,同时烙。在此,教师就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虽然使学生感受到情境的生动与有趣,但却与教学要求相背离。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课堂教学实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高质量的教学情境,紧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将它处理得当,同时把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不仅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还能更好地切合教学实际。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导入新课后,教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出圆的周长?”有的学生用绳子围住圆一周,再用直尺测量绳子,有的学生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也能得出圆的周长,方法很多。但教师在学生动手之前就落实好了本环节的重点就是动手测量周长。可见,任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围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创设情境”可以理解为一种教学策略,而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变化,低、中、高段学生分别有不同的情境创设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作出适当的选择: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中、高年级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而有的教师则将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动物王国里又要举行一场比赛了…”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故事,有的学生就小声地嘀咕:“怎么又是比赛啊!”而另外一位教师,就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校门口的花坛需要围一圈栅栏,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看似后者简单,但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新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对人民币了解较少,教师可以设置“购物”情境:同学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教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这个商店卖什么?(文具),你们想买些什么文具?引出“元、角、分”,这样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充分认识元、角、分,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功能。
(二)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
教师在选取生活情景时不能拘泥于单一的书本所提供的内容,一定要以不同方式去选取,形式多样,新颖,并且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比多少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件,边给学生讲小猪盖房子这个学生都熟悉的故事:森林里有3只小猪正在盖房子,小兔子也来帮忙。它们有的扛木头,有的搬砖……最后定格画面。让学生自己根据画面上的事物比较多少(小猪和小兔、小猪和木头、小兔和砖……)。要比较的素材比较多,学生在自己喜爱的童话世界里不时地闪出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喜爱的生活的情境中,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性,结合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创设各种课堂情境,做到因课适宜,使这一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十四
[摘要]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高中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是会对学生的未来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当前我国新课程标准持续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积极采取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成为广大教师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鉴此情况,就“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这一话题展开论述,旨在为后续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思路。
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高中阶段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使其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积极参与课堂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从另一角度上说,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教学设计基础,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跟上教师思路,有效提高其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开展有效教学呢,笔者针对这一课题展开了分析论述,具体情况如下文所示。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学习兴趣也是学生积极进入课堂探究活动的原始动力,因此,教师应善于在数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氛围中。教学情境导入法属于教师的常用教学手段之一,通过创造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刺激学生对于未知内容的好奇心理,从而有效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凸显其学习主体地位。从教学情境的设置方法上看,教师可以采用故事传说、学科之间交互联系以及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形式进行构建。浅谈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山东省莘县第一中学李运召而从另一方面上看,教学情境的设置则需要教师侧重教学内容本质,只有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够在增强课堂气氛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性。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性质”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钟表针端走向这一常见生活现象引入周期性“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一概念的形象理解。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安排一个学期课程表”这一探究活动作为学生的讨论话题,通过引导学生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像的数学特征与真实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从而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激发其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热情。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对课堂讲解内容进行提前设计,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相应的学习特点为其展开恰当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函数”相关内容时,则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与函数有关的数学概念,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再进行更深一步的讲解,由浅及深,由易及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吸收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相关内容时,则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相关概念的提问,此后再引导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相互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函数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等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此情况下,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则能在共同讨论中加深对于相关数学实施的理解,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又可以进一步巩固提高已掌握的知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部分学生学习很刻苦、在数学课堂上也十分地活跃,但是其学习成绩或者说是学习效率却往往不甚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大部分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并没有很好掌握好科学的学习方式,在平时的知识积累过程中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导致学习事倍功半。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则应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思维方式很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与方式。下文以预习习惯的培养为例,分析培养学习习惯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重要意义。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对数函数”的相关知识之前,则可以为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任务,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对数函数有何种特征?对数函数与其他函数之间有哪些异同点等相关知识点。此后,再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一一解读教材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则可以明显地发现自身的学习、理解误区,从而主动发现并解决教学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更能有效提高其学习有效性。
总之,教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课堂上应善于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充实数学课堂,并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进一步推动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艳.基于学生主体的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01):42.
[2]王强.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16(07):177—178.
[3]夏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03):311.
[4]王宝志.论新课程理念视角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3):41.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十五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学生能够掌握知识以及形成能力的动力源泉。小学数学老师务必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从而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形象化的认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进而刺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情境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地利用生动形象而且较为经典的场景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感,将认知活动充分与情感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是一种十分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常通过一些好玩的、多方向性的、开放性的游戏或是图像,又或者是儿歌等素材,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意识的情境创设,以此引领学生在对知识的深入探索过程中不断寻求创新。
一、游戏情境的创设。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因其抽象化的特点就难免感到枯燥乏味,也正因如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针对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环节中,老师需让学生们加入各种形式丰富且新颖的游戏活动或是竞争当中来,在此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把机械化、繁杂枯燥的.训练转化成具有数学意义的小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不但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更容易达成。例如,可以开展对口令、找朋友等小游戏,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加与减”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蚂蚁搬家的游戏。老师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内容在黑板上张贴几张蚂蚁洞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来扮演蚂蚁,每名同学从老师那里领取“一袋米”,上面会写着一道算数题。游戏开始以后,每个同学拿着米袋找到与米袋上算数题答案相符的蚂蚁洞。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在巩固了加减法的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出了学生之间协同合作的精神。
二、图像情境的创设。
低年级的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几乎是毫无目的的,而且没有一定规律、找不到问题的关键点,而利用色彩鲜艳的图形图案以及实物,就能很容易吸引他们的视觉,将其思维激发至相对较为兴奋的状态当中。曾有学者说过:“直观是一种能够开发观察力以及思维的巨大力量。”为学生进行图像的情境创设,不但能够使学生在表层记忆当中留下印象,还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空间的想象能力,使其求知欲望得到充分的增强。在学习“比较”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三幅图,每幅图当中都有一块蛋糕,且每块蛋糕的大小都不同。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比较图中哪块蛋糕最大哪块最小,并让学生自编自演一个小故事,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色彩艳丽且充满童趣的图像情境当中积极主动去动脑筋,使其求知欲望得到有效地增强。
三、儿歌情境的创设。
人的学习离不开好的心境,轻松悠扬的乐曲能够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优美的乐曲可以使人冷静下来,使人变得平和且理智。经研究发现,有的乐曲的速度和人的大脑处在放松状态时的“波长”是持平的。在这类乐曲的伴奏下进行信息阅读和知识学习能使人更容易记住,而且学习效率也会提高。数学知识的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且相对内容较为枯燥,小学生心性不定,所以很难将精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因此,需要结合小学生思维形象且富有情感等特点为其创设儿歌情境,利用儿歌使学生放松心情,将儿歌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10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一个“进位加法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唱过程中掌握进位规律。通过这样的学唱过程还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爱乱动的习惯转化成音乐中的律动。通过儿歌情境的创设,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时也可以启发他们的记忆思维,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也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生活情境的创设。
事实上数学本就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当中随处能见到数学知识。伴随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数学身为文化组成部分中的一项重要学科,其内容和思想,以及其方法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学知识以及技术将会成为我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必需工具。华罗庚曾讲过:“数学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是枯燥无味的,是一种神秘难懂的东西,那是因为它脱离了现实。”小学生情感色彩丰富,他们对自己熟知的环境能够很好地放松,可以自觉地进行知觉活动,进而构建一个比较清晰的知识架构。基于此,为学生展开生活情境创设,不但能有助于学生从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随处可见数学,并且学生在进行观察以及思考的过程里可以动手实践,增强情感认知。例如,在“比较大小”的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数豆子的方法来比较谁手里的豆子多谁的少,从而可以通过实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缺乏兴趣的强迫性的学习会使得学生的探知真理的欲望被扼杀。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就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源泉,为小学生营造各类多样化的,可以使其充满兴趣的教学情境,是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小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乐趣以及欢乐的过程。
参考文献:
[3]肖春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j].家教世界,2013(16):36-37.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十六
实践探究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其离开学校、离开教师的讲解之后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不单单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效果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而通过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其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够提高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1.情境创设注意引导。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并不能随意进行,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创设,以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和探究为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所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感,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寻获答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编码》这一课程时,就可以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身份证编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将其中蕴含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的位数以及意义告知学生。接下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个“小马虎”同学课前分别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他忘记对这四个号码进行标记,无法分清分别是谁的了,请同学们帮其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年长者的两个号码,再通过分辨男女辨别哪个是爷爷的,哪个是奶奶的,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辨别剩下的两个哪个是爸爸的,哪个是妈妈的,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2.情境创设与现实问题相连。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情境辅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只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才能够引发学生的熟悉感与代入感,才能够使其在生活中面临类似的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必须是与现实相连的问题,而不能是臆想出来的。例如,在学习《需要多少钱》这一课程时,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星期天,淘气、笑笑和许多好朋友们在海边玩的时候,在附近的商店里买了好多的东西,想让同学们帮忙计算一下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愿意吗?通过购物这一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情境进行乘法的教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培养其实践探究能力。
3.生活情境创设要全面。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一种手段,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的练习中并没有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在课堂上以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其学习的难度是正确的,但是,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中运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生活情境的创设要全面,不能人为的将其局限在教学的某一阶段。例如,在学习《时间与数学》这一课程时,对教材上寻找飞飞一家三口人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的例子进行延伸与重组。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飞飞每周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三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寻求其一家三口在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课堂上通过讨论解答问题之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回家之后通过翻看日历对这一问题进行确定等。通过创设全面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消化之后成为自己的知识。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十七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要介绍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出了高中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即:设置问题情境,巧妙引入教学内容;独立思索,自主探索;进行反思教育,合理归纳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越来越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师习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下,呈现出来的学习效果令人堪忧。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成为全新的教学尝试。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自由探索和讨论,旨在通过这个过程掌握相应的知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能得到成倍提升,学生独立学习不再是“天方夜谭”。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科学家做学术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研究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所谓的教学模式,其实就是在现有的教学理论和思想的约束下,按照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思路或者架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国家的教育革新政策,本文提到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是指通过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学习、自主评价”,教师从传统课堂教学的绝对灌输地位演变成现有的引导和主导地位。
第一,学习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将学生定位成学习的“主人翁”,教师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为学生服务。通过各种科学且具有趣味性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遵循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创设问题。通过合理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同时,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适应性原则。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下,问题设置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适应性原则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已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在循序渐进的模式之下逐渐提升学习难度。第四,实时反馈的原则。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反馈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不仅可以直接向教师进行反馈,教师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学生也能得到教师给予的肯定与鼓励。有了教师的引导,教学的活动变得不再盲目没有方向。另外,反馈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自我肯定的过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设置问题情境,巧妙引入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必须全面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内容,将自主探究式教学内容与教材进行结合,将学习的关键内容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入教学之中。有了问题情境的引入,原先枯燥乏味的数学难点会变得十分有趣,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变得水到渠成。在这样的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该遵循难度适中的原则,过于简单和过于复杂的问题都不利于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同时,问题设置还应该保持一定的新颖性。只有在新颖的角度之下提出的问题才能引人入胜,也才能让学生学会在一个独立自主的状态之下开展探究式学习。
(二)独立思索,自主探索。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下,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值得提倡。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应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辅助,但是整个过程始终是由学生独立尝试完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步骤,特别是对在自主学习中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而言。教师切勿武断地进行评价,循序渐进的切入和引导能够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路径。在自主探索之路上,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找到自主探究模式的正确方法。
(三)进行反思教育,合理归纳总结。
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之下,反思教育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反思教育,学生对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查漏补缺,那些原先掌握不牢靠的知识点在这个环节中实现了进一步的加深和巩固。同时,归纳总结也应该在教学的最末环节开展。在逐次的归纳总结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给整个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应该在与时俱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开展教学,运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赵忠彦.高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策略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数学课堂探究环节篇十八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们的情境创设与运用往往局限在知识的导入以及学习气氛的营造与烘托中,忽略了情境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得情境教学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局限。由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帮助学生通过问题,将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脉络,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交流和操作实践中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利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化和推导而来的,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而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结论,教师设置了一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是否任意的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的面积和周长是否一样?这个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在于帮助学生正确地区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与变量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等于“底×高”。所以,学生在进入这个问题情境后,必须主动地联系自己所学过的有关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并从中筛选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进行组合,从而在研讨中不断让自己的思维条理化,清晰化。
二、情境创设要助机械练习趣味化。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机械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技巧的必由之路。然而,由于机械练习的单一性与刻板性,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面对这样的教学瓶颈,我们不妨将情境活动与机械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情境渗透于练习的导入、过程以及评价中,从而将枯燥的机械练习包装成趣味的情境活动,提高学生们互动参与的热情。例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时,在传统的教学范式下,待教师完成新知的教学任务后,便是一环接一环的机械式练习,而且这些练习大多又依课本上的编排顺序而列,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更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表现来选择和组织。因此,为了保证练习能够真正达到巩固新知、拓展知识的目的,我们可以结合情境创设法来设计、引导和评价练习。如让学生互出考题进行训练,并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题目创造。有的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同伴对比一根铅笔与一块橡皮擦的价格;而有的学生会以身高为例,出示各种不同的考题来训练对方,等等。这样不仅能够训练答题者,也能够让出题者在其中获得知识的再次巩固。
三、结语。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剂良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是如何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们创设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开放性与探究性兼容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数学逻辑思维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09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