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热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1:03:03
最新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热门18篇)
时间:2023-11-20 11:03:03     小编:纸韵

感悟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晰自己的内心需求,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智慧和成长。感悟的表达可以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名人名言,来提升文章的品味和深度。感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以下是一些关于感悟和自我认知的文章,供你参考。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一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十分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样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当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我的保密、揭示自我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当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此刻,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我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我,为自我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期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我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我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可是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我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二

为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打造党风廉政建设良好形象,东盛公司党委组织学习《忏悔录》,对全体党员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会上,党委副书记刘斌就《忏悔录》中的真实案例,要求大家以史为镜,深刻反思自己,从内心深处得到警示,时刻以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廉洁自律规定,防微杜渐,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特别是身处重要岗位的干部,更应居安思危,对贪腐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学习中我们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要自觉按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及反对“四风”等相关规定,严格约束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律,从源头上杜绝违纪违法行为;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从小事抓起,坚决不触碰党员干部的底线,同时对下属可能存在的苗头问题早提醒、早处理,营造良好的风气。党员干部要带头思考、带头谋划工作,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出新、出彩、出成效。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三

历时20天,终于读完了这本厚重的名著。其中经历了北京四日游,基本就没碰过此书。从刚开始的心血来潮,到最终有点心急的看完。

书中讲述的是卢梭一生经历(其实还差最后几年的时光,卢梭并没有讲述)。从小时候在家中经家人良好品格的熏陶,到父亲送自己去当学工,在此期间受尽约束与处罚,故在十六岁时,只身离开了日内瓦,开始一个人的漂泊。他热爱旅行,热爱乡村美丽的景色。没有谋生的技能,却受到乡村淳朴农民、妇女的帮助。在此期间,也结识了一些朋友,认识了在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华伦夫人,卢梭称呼她为“妈妈”。他尊敬,热爱他的妈妈,甚至对她产生了依赖,与她在一起的时光总是妙不可言,如此欢快,卢梭的华伦夫人既有对妈妈的感情,也有对情人感情,甚至还发生了亲密的关系,卢梭对此声称他们间的感情是人世间最高尚纯洁的。是精神上的一种结合,完全消除了肉欲影响。而华伦夫人和她的管家也是有不寻常的关系,他们三个都知道这些关系,但依然可以十分融洽的相处,甚至还为三人在一起的时光感到怀念。后来管家阿柰死了(在此期间,我和妈妈到沙尔麦特的小乡村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妈妈有接待了一位骑士,渐渐的我在妈妈心目中的位置就被取代了,这是我感到悲痛,伤心。在十分不舍得情绪下离开了妈妈。后来我到了巴黎,我热爱音乐,就写些乐曲,虽写出过一些不错的音乐,却总是不断的被人怀疑我根本不懂音乐。在巴黎,我来往于朋友之间,其中不乏有上流社会的名人贵族。其中我一位叫蒙泰居伯爵的,被奉派为威尼斯大使,而他正需要一位秘书。在威尼斯,这位伯爵的行为荒诞无理,对此我感到十分愤恨与无奈,不久就离开了。我又回到了巴黎,在旅馆认识了戴莱丝,她温柔质朴,从此她就成为了我的妻子,只是在很多年后,我才举办了一场简易的婚礼。我开始写歌剧院,并取得了一定成功,《乡村朴师》颇受欢迎。我一向喜欢乡村的宁静与乡村的美丽景色,它使我使我感到轻松,欢乐。因此,我和妻子住进了伯爵夫人送的,巴黎边一个城镇的退隐庐。幸福的时光从此开始了,但却是如此的短暂。在离开退隐庐,迁居蒙莫朗西,在一个村庄我还写了《爱弥儿》,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社会巨大的纠纷,这是我受国家,宗教,人民咒骂的主要原因····(下面有点懒得写了,朋友的离去,遭到朋友的诬陷,毁坏名声,宗教的迫害,国家的驱逐出境,颠沛流离····最终孤独的死去,一切不幸与灾难都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我是有怎样的耐心与毅力读完的这本书,事件的陈述、人物内心的解析,对情人的美妙感情与乡村美丽景色的描写,这些对我来说,是有些无趣。语言的简练但不失生动给我带来了坚持读下去的理由。俞敏洪告诉我,在大学期间要读五百本以上的书,这就是我拿起这本书的最初理由。读完没有多大的感想,只是读着,偶尔也联系一下自己。唯一想到的就是作者的人生处境是如此不幸与艰难,而我对自己的生活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其实之前我就明白这个道理,只是现在又找到这样一个悲惨但伟大人生的实例。

唯一摘抄的两句:

我原来期待能把我医好的这一切,似乎只是把那支与其说是被我拔出毋宁说是被我折断了的箭向我的心扎的更深。

交错了朋友固然不幸,从那么甜蜜的一个错误中醒悟过来又是一种不幸,其残酷程度,殆有过之而无不及!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四

《忏悔录》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另外两个来自卢梭和圣奥古斯丁),是俄罗斯文学巨子托尔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他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名著而闻名。

书中还简要总结了历代圣贤对人生奥秘的总结,引用了苏格拉底、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罗门《圣经传道书》、释迦摩尼的大篇幅原作。

简而言之,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他的厌倦了肉体感官的束缚,把死亡看作是一个解放的机会,一个与圣贤交流的机会;所罗门的传道书认为一切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佛祖在菩提树下领悟生命,得出的结论是人必须摆脱各种外在的诱惑,看透自己,才能摆脱生与死的轮回;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消失了,其他一切都是虚无。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五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我真实的生平。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样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那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

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我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

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儿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并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

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我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六

通过托尔斯泰《忏悔录》中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变、脆弱,人天生的堕落和自私倾向,看到了思想、文明律对于人性的反思、规诫,在道德面前,人性总是不免自惭形秽,也可见人性是多么的靠不住,无论这个人是多么愿意完善自己,也无论这个人取得过何种伟大的成就。

因此,要引起我们对于人性的警觉,进而引起我们对于权势者的警觉,因为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监督权势者,防止其作恶、堕落。另外,为了防止我们自身的堕落,我们应该时时反省,多接触真善美的东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然,这其中也可以看到理性对于信仰的解构,以及随后所产生的一种消极结果。理性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规范人类行为方面。

实在不好表达,我造了“文明律”这个词(因为有“道德律”的说法),表示文明对于我们自身的一种规范和要求吧,违背了它,我们将不再是文明的。尽管这个文明律有时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认识。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七

对所有人来说,坦白罪过比道出耻辱要容易得多,人有时候宁愿接受惩罚也不愿丢了面子。

人都有当配角的时候,但你如果是配角时却总以主角自居,那是很悲哀的。

如果双方的辩论既长久又激烈,却没有结果,那只能说明双方都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谁不渴望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生活的本真应该是半忧半虑的,一个人如果真的到了无忧无虑的地步,那他就离大忧大虑不远了。

良言逆耳,有的话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只有在多年后他才会明白,不过你必须现在就说,虽然他会反感。

大凡你鄙视的人大都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扭曲的性格中有着无法改变的东西。

有一种报应不是让人受到经济上或肉体上的惩罚,而是精神上的惩罚,既就是让他的良心长久不安。

嫉妒者都是可怜的,因为他的潜意识里很明白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只盼着别人倒霉,却不思如何能提升自己。

男人都离不开女人,但成大事的男人却要适当的远离女人。儿女之情总会搅扰事业之成。

真正相爱的人不存在谁陪谁,本质上是互陪,相互陪伴、相互呵护、相互珍惜。

顾影自怜,既是对自己的怜惜,也是对自己的欣赏。失意落魄时“顾影自怜”是一种应有的态度。

人能做到不卑不亢是不容易的,那需要极高的修炼和极深的沉淀,那是一种内在之气,装是装不来的。

有恻隐之心者众,有博爱之情者寡,这就是为什么面对落魄者唏嘘者多、援手者少。

看景不如听景,原因何在?因为听景会让人想象,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梦幻,添加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样听景自然就迷人多了。

人对自己爱戴的人,往往不一定了解,很多时候正是“不了解”才让人痴迷不醒。

人之一生有苦有甜,临终时回忆旧往,有的人觉得苦,有的人觉得甜,更多的人说不出生活到底是苦是甜。

能称王的人不一定能力有多强,但在特定的圈子里,他一定比别人强,哪怕强一点点,他也是出类拔萃的。

为什么贫穷者更合群、更友善?因为他们彼此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如不合群就生存不下去了。

年少时,幻想未来是美妙的,会产生激情;年老时,回忆过去是快乐的,能消除孤寂。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八

1月11日全体党员和处级以上干部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忏悔录》。该教育片由天津市纪委组织录制,介绍了刘文杰、孙玉麟、宗静、尔宝瑛等四名党员干部的典型案例和沉痛忏悔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在市场经济中,有些党员干部淡漠了法制观念,个人私欲膨胀,在权力、金钱面前丧失原则,走上了犯罪道路,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命运,给党和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案件中,有的利用职权收贿受贿;有的因抹不开的人情犯罪;有的被灯红酒绿所诱惑,沉迷于觥筹交错中,进行权色和权钱的交易;有的因个人私欲而侵占国家的财产,不同岗位的典型案例,个个发人深省,使所有观者受到了深刻教育。看着他们一个个痛哭流涕,一个个追悔莫及,感觉就像是给我们每一个人做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敲响了长鸣的警钟。

当初他们也曾经是手握重权,一呼百应,身价百倍的成功人士,也曾经是受人羡慕、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天之骄子,也曾经人生的道路上洒满了阳光和鲜花,却因为个人私欲的膨胀和放松自身的党性修养触犯国法,导致陷身牢狱,失去了自由和光明的前途。他们不仅毁掉了自已的形象、人生和尊严,其害更伤及国家伤及社会伤及人民以及伤及自己的亲人,即使他们把泪哭干,把血呕尽来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也换不回来他们对国家、社会、人民及亲人造成的损失,也挽救不了他们将要受到国法严惩的结果。

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食而不见其钩,必亡。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换醒别人。一身囚服将他们与以往充满阳光的生活彻底分开,在冰冷的牢狱中他们无时无刻忍受着心灵的煎熬,为自己的失足而悔恨不已,这真是贪廉一念间,悲喜两重天。做为一名党员,如何提高自己拒腐防变能力呢?现结合平时的工作学习,浅谈几点体会:

第一,自觉改造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世界观方面,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人生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正确处理好工作内8小时与工作外8小时的关系,不要自毁人生;在价值观方面,要正确体现人的社会价值,牢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的道理。从这些党的干部犯罪轨迹来看,他们受党教育多年,在做平民和一般干部时,应该说是有理想的、有信念的,但是随着位高权重,他们就懒惰了、不思进取了,淡化了、忘记了当初的宣誓和信念,忘记了党的宗旨,把人民给的权利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最终背叛了对党的忠诚,走上可耻的犯罪道路。

第二,自觉警醒自己。在权、钱、色方面不伸手,不纵欲,不侥幸,时时把自己置身于监督之中,想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第三,自觉充实自己。有正确的追求,健康的心态和实在的寄托。时时保持平衡的心态,在名誉、职位、报酬、个人利益等方面知足常乐。

第四,自觉加强学习。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靠两条,第一靠学习,第二靠实践。学习非常重要,学习搞好了,知识丰富了,境界高了,眼界开阔了,看问题也看得透了,能够正确判断政治是非、理论是非,假丑恶、真善美,也能搞清楚一个人怎么活着才算有价值、有意义。我们正处在一个多维、多元的社会与时代。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归根结底,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坚定。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是要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因此,我们要永远做到:讲奉献,不谈索取;永远记住: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我虽身不为官,但通过这次的学习教育,也懂得了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自律思想,坚决不做违法的事,本本份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也真心希望那些为官者能够十分珍惜党和人民给予他们的权力,将这个权力真正掌握好,运用好,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擅用私权为已谋利,最后落得个作茧自缚,咎由自取。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一个无腐败、具有高尚思想情操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国家的前途才会有希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九

这次的内容大概是卢梭从一个天真的少年到他事业有成的这段时间的事。

经过这一段的阅读,对一个现象很感兴趣,那就是我感到卢梭的部分心理活动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与我极其的相似。我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也有成为一个伟人的天资,而是说一些感情,或者是心理反应或情感,可能是组成一个人内心情感或个性的基本因素。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这里我占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论吧。就想是七巧板一样,几种同样的.普遍的情感,经过不同的组合,演变成了千千万万种不同的个性。又或者可以说是乐高玩具,几个简单重复的积木似乎可以拼接出整个世界。

最开始这么意识到这个理论,是因为我之前产生了这么一种认识,即人人都一样。意思是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聪明的人,一个人每多一个缺点,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优点作为补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天才也是有的,不过个人认为比例较低,否则就不会被称为天才了。所以说,既然认识到卢梭与我一样,一个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与一个几百年后的中国人一样,那么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认为是的。

虚荣与自我保护,也许是人天生就拥有的一个特质。至少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我保护我肯定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的。但是在这里,虚荣与自我保护之间的界限似乎很模糊。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其实是相通的。我这里所说的`自我保护,并不是物理上的保护,而是精神的一种自我保护。在一个人受到攻击时,这里当然也包括精神的打击,通常情况下,大脑都会给出一个应对的信号。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十

在这本简短的忏悔录中,列夫托尔斯泰勇敢地坦白了他现在认为自己过去做过的无意义的蠢事。他一方面否定自己和周围人空虚的生活,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理性推断获得生命的真谛,结果却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用文中的话说,他就像一个吊在深井中的人,外面是猛兽,下面是恶龙,而暂时支撑他的藤条,随时都有可能被老鼠啃断。

我在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不得不佩服托尔斯泰的勇气。在他当时那种“功成名就”的状态下,还能如此冷静、理性地剖析自我,并且全盘托出,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另外,我也折服于托尔斯泰的逻辑思考能力。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确应该是“文理”皆通的。

但是,我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生命无意义的分析。我不认为人终究要死去是虚无生命的证明,恰恰相反,正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赋予它更大的价值。我同意乔布斯和钱穆的观点,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增加后来人的选择性。makeadifference!

后来托尔斯泰想通了又投向“不理性”的宗教,在我看来很难理解。但是,旁观一位智者严密地审视自己、艰难地做出改变,亦给人启迪。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一

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提供的大量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处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一个诡异头脑的较量。这种较量很难称之为愉悦。在读到第二百页的时候我本来想扔了它,幸亏又咬了咬牙,才没错过对我非常有用的第一部的结束部分,和第二部的开头部分。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己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应该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可以当成两部不同的书,上部要稍微有趣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写自己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判断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写,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二

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三

再一次回归假期生活,我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卢梭的《忏悔录》,书籍是上个假期时购买的,当时的我忙于其他事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如今已经忘记了初始购买它的想法,但脑海中仍记得作者下在开篇的那段话“看他敢不敢说‘我比这个人好’”。

书中卢梭直面的剖析了自己,尽可能客观的回顾并且反思了自己从出身背景到晚年的一系列生活,不论是犯错或是骄傲。他将自己赤裸的展示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有些执着、有些无畏,就像他书中说的那样“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在蜗居在家的这些日子里,我也反复的思考着这个观点,没有人不会犯错,没有人不会懒惰,没有人未曾出现过坏的想法,无论你是谁你都可能会出现过让你悔恨,让你痛苦,令你执着,放不下的事情。

前天的时候,我追完了前段时间大火的一部剧《香蜜沉沉烬如霜》这部剧按照此书的想法来看的话会很有意思,剧中的各大主人公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犯错,但这个犯错只是相对的,相对于事态发展而背的,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的做自己,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其实前段时候,我常常会感到痛苦,痛苦于知晓自己为展现出的潜能而却无作为,仍旧一拖再拖的坏习惯,而实际上我一直都在逃避,逃避着面对自己的拖延,逃避着面对此后的责任,这件事情困惑了我很久,困惑到折磨,折磨成痛苦,后来我开始寻找外界的帮助,但我性格或许是有些缺陷,或许是与他人不相仿。我很本能的排斥着向外诉说这个行为,并且我也很清楚,朋友的安慰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有效的举措,只会让我更加徒增负担。

而后偶然的听到了两个观点,其中一个是说,人的每一个情感都是真实存在的,无论它是否被我压抑了,或是被我厌弃了、排斥着,它都是真实存在的,他都是会正常化在每一个个体身上会可能出现的,无论什么情绪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接下来怎么看待它,解决它。

第二个观点就更为重要,无论多么努力的一个人,感到疲惫都是真实的,没有人是永动机,在休息的时候。理应全部放心的躺下去,因为我知道、我坚信、并且我也可以做到,我在之后会更为充沛的力量再次站起,创造更多的价值。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不足,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远超过了书本本身的价值,让我开始重新看待真诚,我可以开始放下一些过去不知名不所谓的倔强与坚持,让我的未来,可以更加松弛且自信有思想的独立的活着。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十四

在第十四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中,按照市纪委的要求,本人重点学习了市纪印发的《忏悔录》这本书。经过读、思,联系本人工作实际、思想实际,体会颇多。总体认为:党员干部之所以犯错误,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归根结底,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学习、放松了思想改造。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我认为,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应主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廉政法规,坚定理想信念。

近年来,在新的形势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理想信念动摇,思想观念陈旧,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廉政意识不强,廉政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不强,缺乏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对此,在学习活动中,本人重视思想作风的转变,重视政治素质提高,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实践执政为民、坚定性,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和廉政意识执政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的水平,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

二、执政为民,严以律纪。

加强党风廉正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中,不断自勉,紧紧围绕“创新”、“求实”、“从严”方面下功夫,促进了自身的廉洁自律。围绕“创新”,做到“五带头、五增强”以警示自己。五带头:一是带头学习廉政法规积极参加廉政学习培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二是带头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沟通信息,了解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工作原则;四是带头执行廉政规定,自觉接受监督;五是带头思想作风深入,密切党群关系,依靠群众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自觉构筑工作生活作风上两道防线。工作上,坚持办一切事情以量力而行,花少钱办好事,勤俭节约,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在生活上,保持艰苦奋斗的,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三、服务社会,永葆清廉本色。

在新世纪新阶段,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是深刻理解并自觉付诸行动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牢牢把握和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群众满意作为“标杆尺度”,认真解决群众最盼、最急的事,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并认真执行党员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把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贯穿始终;把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贯穿始终;把抓求真务实贯穿始终;把关心群众疾苦贯穿始终,把反腐倡廉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贯穿始终。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五

“书是人类提高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能够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能够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提高的阶梯,有了今日这欣欣向荣的世界。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中国的梦。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经过对自我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我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样;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我“与众不一样”的认识是正确的。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资料、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经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我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忏悔录》被誉为世界三大“忏悔录”之一(另外两个来自卢梭和圣奥古斯丁),是俄罗斯文学巨子托尔斯泰的一次精神探索之旅,他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名著而闻名。

书中还简要总结了历代圣贤对人生奥秘的总结,引用了苏格拉底、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罗门《圣经传道书》、释迦摩尼的大篇幅原作。

简而言之,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他的厌倦了肉体感官的束缚,把死亡看作是一个解放的机会,一个与圣贤交流的机会;所罗门的传道书认为一切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佛祖在菩提树下领悟生命,得出的结论是人必须摆脱各种外在的诱惑,看透自己,才能摆脱生与死的轮回;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消失了,其他一切都是虚无。

自从在图书馆看见《忏悔录》这一本书后,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能够把自己赤裸地站在世人面前,向众人忏悔,把自己的过错与私隐坦诚地公布于众,任凭世人评判,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得到的,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来做后盾的。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并不是感到很有兴趣,但由于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实在很吸引我,所以坚持了继续往下读。一至四章主要讲述的是卢梭年轻时的经历,大概是20岁前。读完之后最直接的感觉就是,一个人在年少是真的是什么也不懂。自以为是的认识这个世界,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理解什么是对是错,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自以为是的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看了他的青少年以后,再回想一下自己的过去,真的就是那么点事。当时觉得自己脑子里面什么都有,手下似乎还忙的不亦乐乎,现在回想,真的是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就好像虚度了20年的光阴一样。

卢梭的一生都是那么的曲折动人,从一出生,母亲的离世到父亲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的人生都是被考验着。十几岁的卢梭从此开始了他流浪的人生,先是给人做学徒,做到一半就离家出走,然后还在基督会里学习和被迫改变信仰,遭遇同性恋,爱上一个老女人,喜欢受虐,继续流浪,到处徒步旅行,学习音乐和药学。他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的面前。一个人要把自己的一生展现出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总是包容着自己,所以往往忽略了正确地评价自己。

通过托尔斯泰《忏悔录》中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变、脆弱,人天生的堕落和自私倾向,看到了思想、文明律对于人性的反思、规诫,在道德面前,人性总是不免自惭形秽,也可见人性是多么的靠不住,无论这个人是多么愿意完善自己,也无论这个人取得过何种伟大的成就。

因此,要引起我们对于人性的警觉,进而引起我们对于权势者的警觉,因为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监督权势者,防止其作恶、堕落。另外,为了防止我们自身的堕落,我们应该时时反省,多接触真善美的东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然,这其中也可以看到理性对于信仰的解构,以及随后所产生的一种消极结果。理性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规范人类行为方面。

实在不好表达,我造了“文明律”这个词(因为有“道德律”的说法),表示文明对于我们自身的一种规范和要求吧,违背了它,我们将不再是文明的。尽管这个文明律有时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认识。

为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打造党风廉政建设良好形象,东盛公司党委组织学习《忏悔录》,对全体党员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会上,党委副书记刘斌就《忏悔录》中的真实案例,要求大家以史为镜,深刻反思自己,从内心深处得到警示,时刻以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廉洁自律规定,防微杜渐,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特别是身处重要岗位的干部,更应居安思危,对贪腐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学习中我们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要自觉按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及反对“四风”等相关规定,严格约束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律,从源头上杜绝违纪违法行为;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从小事抓起,坚决不触碰党员干部的底线,同时对下属可能存在的苗头问题早提醒、早处理,营造良好的风气。党员干部要带头思考、带头谋划工作,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出新、出彩、出成效。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十六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同样真诚地披露自我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是卢梭先生最激励我的一段话,他直接写出了他的心声,他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够看到当时那个时代真正的他还有那个时代一个普通人民所有的压力。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我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由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他有条件在这部自传里展示一个平民的世界,让我们看到十八世纪的女仆、听差、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卢梭自我的平民家族: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把这样多的平民形象带进十八世纪文学,《忏悔录》就是这样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它首先使我们感到可贵的是,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总之,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忏悔录》中那种平民的自信和骄傲,主要还是表此刻卢梭对自我形象的描绘上。他在那个充满了虚荣的社会里,敢于公开表示自我对于下层、对于平民的深情,不以自我“低贱”的出身、不以他过去的贫寒困顿为耻,而宣布那是他的幸福年代,他把淳朴自然视为自我贫贱生活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他骄傲地展示自我生活中那些为高贵者的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闪光的东西以及他在贫贱生活中所获得、所持续着的那种精神上、节操上的丰采。

卢梭在《忏悔录》中写十八世纪这个阶层的精神状况、道德水平、爱好与兴趣、愿望与追求。在那里,卢梭致力于发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述得多么动人啊,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向持续着完美的记忆。另一方面,卢梭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教会人物几乎都有“伪善或厚颜无耻的丑态”,其中还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贵妇人的习气是轻浮和寡廉鲜耻,有的“名声很坏”;至于巴黎的权贵,无不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

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他曾说“只有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方,而不是在廷臣的绣金衣服下方,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装饰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这种对“布衣”的崇尚,对权贵的贬责,在《忏悔录》里又有了再一次的发挥,他这样总结说:“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这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能够见到的。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我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象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他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我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也甘冒受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我的衬衫和领带。他博览群书,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构成了他高出于上层阶级的精神境界。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十七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污蔑诽谤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忏悔录读书心得感悟篇十八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经过对自我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我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样;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

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我“与众不一样”的认识是正确的。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资料、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经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

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我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2720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