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培训总结(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3:26:03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模板15篇)
时间:2023-11-20 13:26:03     小编:曼珠

经过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他人,提升协作和沟通能力。在总结中,可以采用归纳和分析的方式,提炼出重要的结论。不知道怎样写总结?可以参考以下总结范文,给你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一

根据财政部和重庆市财政局印发的会计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为加大重庆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力度,破解高端会计人才紧缺难题,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培养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为引领,以培养高级会计师、总会计师为重点,以培养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为基础,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递进衔接的会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市会计人才队伍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到分类培养:精通会计业务、精于财务管理、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很强的重庆会计领军人才350人(其中:力争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50人,具有国际资格的注册会计师50人);会计业务娴熟,善于财务管理,职业判断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重庆青年英才600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会计人才及总会计师人;加大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培养,届时占会计人员的比例西部领先。

三、遴选条件和程序。

(一)会计领军人才。取得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含通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或者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执业5年以上,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含会计学博士毕业工作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财务部(科)负责人或后备骨干。本人申报、单位审查推荐;由市财政局组织对财会、英语和综合知识进行考试;再面试、综合审查评选;商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确定培养人选。

(二)会计青年英才。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讲师等专业技术资格2年;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岁;具有本科学历,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获得全国会计师考试金银榜的考生,条件可适当放宽。人选确定方法同会计领军人才。

(三)国内领先高级会计人才。选择企事业财务部(科)长以上、高级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由本人报名、单位推荐,根据每年培养计划,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四)总会计师。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设置和任命的总会计师,年龄55岁以内,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由本人申报、单位推荐,综合平衡确定培养人选。

(五)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符合财政部规定报考条件的会计人员。

(一)报考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和国际资格注册会计师,原则上在重庆会计领军人才中筛选,并适当开展考前培训。对获得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除享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政策支持外,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表彰。

(二)会计领军人才培养3年,会计青年英才培养2年。实施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并与会计专业硕士项目(mpacc)有效对接。培养期间实行量化考试和淘汰机制。培养期满经考试合格后,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和培养院校颁发证书。取得重庆会计领军人才和青年英才的,优先向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推荐使用;入选人员纳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优先向有关部门推荐作专家;优先安排会计财务科研课题并适当给予资金支持;可提前两年参加高(正高)级会计师考评。

(三)完善正高级会计师考试评审方法、内容,适时增加正高级会计师评审数量,提升正高级会计师质量。

(四)加大高级会计人才培养,按照国内领先水平设置培训内容,强化管理、理论、综合能力培养。对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人才纳入市委组织、市人力社保局人才库管理;向有关部门推荐使用。

(五)按照国务院《总会计师条例》,逐步实行总会计师资格认证,完善全市大中型企事业总会计师设置,开展总会计师职能、专业、综合知识强化培养。

(六)结合会计师年龄、学历、职务和从事财会工作年限等,修订完善报考评审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开展高级会计师专业知识考前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高级会计师专业考试;总结完善高级会计师评审办法,强化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等全面考察,增加高级会计师数量,提高质量;强化高级会计师综合能力再提升,结合高级会计师年度继续教育,完善培训方式和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增强学习自觉性。

(七)实行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市财政局指导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考前学习培训、考试合格激励、选送注册会计师到市内外培养提高和引进注册会计师的激励政策规定。

(八)鼓励我市符合条件的广大会计人员参加高校、网校专业学习培训,积极参加全国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选择优秀院校、网校供会计人员选择学习;对参加全国会计师考试获得金银榜的会计人员给予表彰。

的选拔、集中培训、讲座、科研、管理等项开支。单位承担的经费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十)各区县(自治县)、行业主管部门和人才使用单位,要主动如实推荐优秀会计人才,积极支持其参加学习、培训、讲座和调研活动,从学习时间、经费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可据此规定原则精神,具体制定鼓励本行业和单位会计人才培养、激励和使用政策措施。

五、组织实施。

(一)由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组成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市高端会计人才重大培养政策,指导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高端会计人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制定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办法,组织开展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在市内外高等院校中选择培养机构,指导监督培养院校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和管理,向领导小组汇报全市会计人才培养工作。

(三)培养院校协助市财政局做好学员选拔、面试工作;具体负责培养内容设计、培养教学、调研指导、考核管理,全面落实重庆市高端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素质提升,培养情况报告等工作。

(四)各区县组织、财政、人力社保部门,市级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优秀会计人才推荐上报工作,营造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二

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 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 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 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1

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 主要内容

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一)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

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 “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 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 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 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 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 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 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4. 卓越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后备干部 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全面的人才,为公司今后的战略扩张作好准备。

2

展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而储备的一些可替代高级岗位的人才。

(二) 人才的甄选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 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1. 甄选条件:进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是大专以上全 日制学历,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2. 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测评,由部门或生产单位推荐。

3. 由人力资源部根据甄选条件筛选人员名单,然后由公司 领导批准入选人员名单。

(三) 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结合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公司 对人才采用下列两种培养模式:

1. 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公司采取宽口径培养模 式,即采用:一线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副班长到班长(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车间副主任到主任(不同车间或部门)时间为一年;挂职锻炼从中层副职到正职(不同部门)时间为一年;培养期间采用继续教育+内外培训+双师培养制+分段式多模块培训体系。

3

+继续教育+内外培训模块训练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四) 人才培养方法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公司对列入培养计 划的各级人员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按照“技术、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综合素养教育的基础上,以提高大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适应公司发展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性”的应用人才。

1.入职开始跟踪管理: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单位负责,定期跟进大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入职2周的脱产军训、培训;现场流程培训;跟班锻炼;年终优秀选拔。

2.建立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快速成长搭建平台。启动职业生涯规划,为了让各专业大学生看到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安心留在企业施展才华,从2015年起,启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工程,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充分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组织选拔使用和培养适合岗位人才。

3.轮岗:前提必须胜任本职工作;公司不同部门间的轮换,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不同部门、单位及各岗位主要职责和相互协调配合情况;由轮换期间部门或单位管理;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根据培养计划及实际情况确定。

4.纳入内部培训师:为了满足中层岗位所必须的沟通能力、

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能力,凡列入“菁英工程计划”的必须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办法》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讲课工作。

5.加强培训:内部培训-公司安排一系列的基础培训、技术培训、管理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素质培训等多种形式;外部培训-安排到有色行业同类矿山现场培训、参加咨询机构组织专项培训。提供技术交流机会,有计划地选送到合作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开阔他们的视野。

6.委培:根据专业、管理需要与高校和有色行业培训机构合作,委托进行深造。培训为半脱产和全脱产形式,毕业后报取得毕业证,公司给予报销学费。入学通知前需签订委培协议,毕业后为公司服务10年以上。

7.双师制:过去,以师带徒、以老带新。安排有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老师。表面上很重视,事实上这些师傅根本履行不了职责。在此基础上考虑大学生刚踏入社会,充满激情和动力,思想还未真正成熟,自律和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小,碰到挫折很容易产生想法。实施“双师制”,即主要组织相关专业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较好职业道德的骨干或比新入职学生早2年“学姐学哥”,班组长为目标责任人。没有身份地位的差距,建立实习情况反馈机制,帮助指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这样让大学生能迅速融入集体、切入工作。当挂职锻炼到车间主任阶段期间,安排厂级领导一带一专人负责指导、管理、考核。

8.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在每一段锻炼期间安排有设计性、研究性的内容,面向生产运行存在复杂疑难课题、技术攻关。例如去年在乌山锻炼的三鑫公司王维、华泰龙杨均,在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带领下,进行爆破参数优化项目和冻土爆破项目研究,经过分析讨论提出方案,开展研讨,选定试验爆区,通过爆破效果分析各项指标,确定优化参数,开展专项爆破试验,最终试验成功解决了大块产出率和根底率偏高和影响铲装效率的问题。经北科大、设计院等专家认证达到预期效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9.构建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方法: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在强化基础训练的基础上,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按照“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提高素质”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段式、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培训课程。

10.挂职管理能力提升:纵向逐级挂职,横向多-维度锻炼。基层一线班组长挂职阶段,主要是自我完善,丰富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同时,要以身作则,勇挑重担,办事公道更要顾全大局,锻炼职业道德素质、文化技术素质、管理素质,掌握计划、生产、安全、设备、成本等管理知识和技巧。挂职锻炼关键在第二、三阶段,在车间主任和中层岗位上锻炼时,必须给予施展平台,放开管理权限,明确管理目标,独立处理解决问题,严格按照计划方案实施。

11.保障体系:师资队伍结构-人才培养基地以内部培养为主,现有经验丰富的各专业兼职老师40名。其中教授级高工7名,首席工程师1名,高级工程师13名,工程师18名,高级技师1名。此外,基地还根据培训需要聘请一些教授和教员,分别是国内高校名师和行业界高级技术人员,指导团队进行创新教育,科学研究、技术训练。使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12.增强企业凝聚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组织各种演讲、书法、篮球比赛和技能比武,积极参加公司举办大型文体活动。

13.考核体系:考核分为季度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季度考核:学员要有工作小结及自我评估改进意见。指导老师和主管负责人对其评价。年度综合考核:采取“三结合”方式,即结合工作总结进行民主测评、带班指导老师,轮岗单位或部室负责人的意见进行评分。

按照人才培养体系四个部分,不同培养时期,不同的层次,分别制定不同考核指标;

考核主要测重于思维能力、专业素质、个人特质、综合能力,同时着重参考其工作业绩。

综合考评采取问卷打分方式,分别由带班指导老师、民主测评、轮岗单位负责人进行打分,然后按照30%,30%,40%的比例计算出加权得分。以此得分作为衡量综合考评结果的依据。

(五)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为了保证公司人才培养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人才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司人才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考核进行调整一次,淘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并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加入。

1.淘汰: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考核评为不合格的淘汰。评为基本合格的在原挂职岗位继续锻炼,连续两年评为基本合格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没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将不再作为公司人才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未按本实施方案要求程序参加培训的或外委 培训不签订培训协议的,违反公司员工管理办法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不再作为公司人才培养。

公司将根据《培训管理办法》对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行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凡不配合评估工作的个人,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淘汰出局人才管理库。

2.晋升:根据年度综合考核结果,评为合格的晋升一级挂职锻炼。另外,当公司出现岗位空缺时,将优先从公司人才库中选拔适合人选,或集团公司选拔人才时优先推选。

为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搞好教学工作,制订好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培养方案,更好让本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特制订编写计划如下:

一、 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相关需求调研

1、 社会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要求,学生能力要求,进行问卷测评。

2、电子相关企业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岗位要求进行问卷测评,了解电子相关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情况。

4、电子电器服务行业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能力情况进行问卷测评。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老师通过相关问卷汇总,了解社会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学生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二、 对电子相关企业员工进行调查和问卷

1、安排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老师下企业对员工进行座谈,了解员工想法,了解电子相关企业员工能力诉求和心法,通过问卷调查对他们作全面的了解,为制订电子电器专业人才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

2、通过专业老师下企业生产第一线实践,感受企业生产对员工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如何更好服务企业生产,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员工,作一个全面的认识。

3、通过专业老师与企业的老总进行采访和座谈,了解他们对员工能力和素质要求,请他们谈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老师和企业、行业代表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专题会议

1、通过提案方式征询专业教师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看法,了解专业教师对如何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专业人才的建议。

2、就相关问卷调查情况通报,商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如何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3、听取企业代表对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看法,另外请电子电器行业代表也谈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四、制订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

1、安排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整理相关调查问卷和座谈资料,制订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初稿。

2、组织专业教师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和修改,把制订方案分发给企业和行业专家征询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三

国家发展的离不开各个企业的支撑,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优异的发展战略,更需要合适企业的人才、创新性人才。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要素,我们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会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人才的培养计划,旨在让我们对以前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结合我公司企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以配合及跟进我公司的实际人才需要,长春公司就2012年人才培养总结如下。

一、人员结构对比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组织机构较改制初期有了些许变化,人员结构也有了变动,具体情况如下:

(表1)。

(表二)。

(表三)。

(表四)。

原作者: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福瑞园林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王晓林。

时间: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表五)。

(表5)。

长春公司通过引进专业,经验丰富的人才来增强我企业的竞争实力,给企业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蜕变。长春公司亦根据总公司的用人理念,淘汰不合格员工,招用一批批年轻、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专业人才到公司的各个岗位,给企业带来了活力。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长春分公司的新老职工分布均匀合理,越来越多的新员工愿意伴随公司长期发展,长此以往长春公司未来的固定岗位人才稳定,更好的确保业务快速有效的处理效率。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20岁到30岁员工占68.97%,固长春分公司员工更加年轻化、可塑性更强、管理层年纪稍长,整体看来具有结构性,非常合理。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大专以上学历占有率72.41%,员工的优良品质、专业素质、个人综合素质保有量强,优势明显,为长春公司明年或者未来数千万的营业额以及总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夯实的基础。

原作者: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福瑞园林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王晓林。

从表4数据看出我公司男女比例均衡。作为园林企业,很多同行或者是其他公司,比例几乎是9比1,而长春分公司在男女比例上保持良好的比例,合理调和,工作更加快捷有效。

长春分公司未来会根据总公司下达的具体指标进行积极配合并制定具体最优化的人才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才招聘、选拔、录用、定岗等各项环节。在绿化、土建、成本专业人才上加大引进力度,尤其是对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引进。在管理上,长春分公司会按照公司颁布的各项指标,以精简细化,节约成本,提高了人员综合能力素质,同时重视对后备优秀人才的重点培养,将有限的人员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培训上,中层及后备储备干部会根据公司实际需要进行有目标有阶段的内训工作,积极组织并参加各项目部优秀方案及经验的内部学习,不断提高管理及技能水平。

人才的培养是企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长春分公司的重点重点工作,人才的培养是能够顺利完成年目标产值的重要保障,由此更加突出了长春分公司对人才科学培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长春分公司为跟上总公司快速发展的步伐,对此有较高的战略高度以满足福瑞集团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

原作者: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福瑞园林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王晓林。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四

为加强我市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市委组织部精心安排了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者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五天的培训,受益良多。现简要汇报此次学习的体会感悟。

一、所学所获。

1、系统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五天的培训课程安排浙江大学教授的专业讲座,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分析了浙江省转型升级中的人才战略和产业人才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了先发地区充分利用到了区位的优越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观念的先进性。

2、丰富的实地参观开阔眼界。在市委组织部的精心组织下,我们前往嘉兴南湖,准确领会了铸就了革命精神之源、党的先进性之源和胜利力量之源的红船精神,致力当好“红船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随后实地参观了海创基地、宇视科技、智慧e谷展厅,看到了海创基地如何做好“拥”的文章,借“创”发展,凭“智”嬗变。乡村振兴示范点中看到了莫干山民宿经济让绿色生金,莫干山民宿的崛起,离不开自身的客观条件,更离不开敏锐把握市场机遇、对标消费升级等的主观努力。

二、所思所悟。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当前,推动乡村振兴中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高素质人才短缺。乡村地区普遍缺乏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资本经营等人才,还难以适应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二是人才吸纳能力低。受自然环境条件、历史人文传统等因素影响,乡村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一些乡村致富能手、技术骨干、管理人才等本土人才向城市流动,同时外来优秀人才又难以留在乡村。三是人才体制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发展机会,如巢湖市出台的“人才22条”等“1+7”人才新政。另一方面,也还存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体制机制障碍成为乡村人才引进的瓶颈,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切实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强培育,筑牢乡村振兴根基。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根据乡村地域特色与资源优势,兴办生态农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区、农村电商发展基地等,促进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项目合作,将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紧密结合,提高人才集聚程度,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如庙岗乡逸趣园,在打造休闲娱乐消费的时加强与巢湖学院旅游专业等加大合作。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农村技能培训、远教平台等载体,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水产养殖、产品流通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外来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乡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优化环境,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改变重物轻才的传统观念,不断加强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广泛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鼓励各类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为在乡村施展才华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除了要为各类人才提供基本的办公场所、工作设备之外,还要培育先进的人才文化,树立宽容失败的用人理念,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全面呵护投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地区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健全机制,凝聚乡村发展共识。完善引进机制,依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引进方向,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环境治理人才、文化传播人才等,进一步简化引进流程,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为主体、中介组织与人才共同参与的引进方式。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技术、知识等要素纳入到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之中,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畅通流动机制,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用灵活的人才流动方式。一方面鼓励优秀企业家、科技达人、专家学者等利用空余时间到乡村实地讲学或投资兴业,为他们在本职单位与乡村之间的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另一方面,畅通乡村基层人才向上流动渠道,对于那些对乡村振兴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给予重用或提拔,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五

江苏电大作为开放教育首批试点学校,几年来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本文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供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江苏电大自1999年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以来,共开设了法学、英语、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等十多个本科专业,以及会计学、经济管理、金融学、小学教育等三十多个专科专业。截至2008年秋,江苏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已累计毕业人数十万余人。

作为首批试点学校,江苏电大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具有江苏电大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教学媒体的多样性、教学管理的多层次性、教学要求的统一性、教学的开放性与管理的分散性等特点,江苏电大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中,根据电大教育的特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搞好远程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管理,科学规范教育教学控制目标。

根据江苏电大远程教育的教学实际,我们努力做好了以下几点:

第一,搞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科学规范培养目标。第二,严格教学计划的实施与管理。第三,加强远程教育教学大纲的管理。第四,制定与实施远程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制度。把远程教育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分解为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对承担这些工作的人员进行逐项测评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工资奖金挂钩。

2.强化电化教学,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优势与特色。

保障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首先重视强化视听教学环节。视听教学能准确、直观、快速、形式多样地传播教学信息,是远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之一,是进行教学最直观、表现方法最丰富、传播面最广的一种形式。当前,江苏电大在视听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从规章制度上强化对电化教学环节的管理。第二,端正学生学习录播课、直播课、交互课等电播课的态度。第三,加强视听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在视听课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复习等方法。第四,为学生学习视听教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方便他们学习。

3.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

面授辅导教学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联系主讲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与有效形式,是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控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好这一环节。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管理。第二,加强面授辅导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三,要求面授辅导教师从各个层面上提高面授辅导教学的质量。

4.加强远程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

江苏电大对本校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选择合适地点建立了实验教学基地,以满足本地区实验教学的需要,努力探索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途径。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强调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应突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联系;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努力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实践教学的评估,加强课程作业的管理、课程实验管理、课程设计管理、社会调查或生产(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管理。

5.加强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

在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过程中,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使多媒体教材更加适合于自主学习的需要。

(2)指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设计、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促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对学生自学环节的管理。明确市(县)级电大在支助学生自学方面的职责,做到对学生分散自学有布置、督促、指导和检查,全面提高对学生分散自学的服务质量。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种形式和手段助学服务的优势和特点。

1.课程作业。

作业涉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平时练习、形成性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或大作业。江苏电大从加强过程管理的角度为统设课程及部分统服课程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使用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旨在帮助学生和提醒辅导教师准时、高质量地以作业册为媒体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实践表明,作业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习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答题技能,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批改作业且及时反馈和有针对性地评价对学习者的激励和学习力的保持影响较大。以统一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形式规范教与学双方的课后行为,对教学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对会计学专业的平时作业,提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要求,作业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能力层次、题型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平时作业设计的结构合理。平时作业题型设计向开放型题型过渡,根据课程特点,把1—2次作业设计成实验、设计等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综合性作业。对“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的平时作业,运用电子邮件管理、ftp管理技术、安全技术、保护技术、在线平台技术等,从作业内容的设计与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实验题、布置(课堂、网上公告栏、ftp文件传输)、提交(书面、软盘、电子邮件、ftp上传)、批改(人工批阅、机器检查、上机阅览、在线平台自动批阅、课堂检测)、讲评(网上交互、课堂讲评、网上bbs、网上答案发布、网上成绩公布)等多个环节、不同形式的作业,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利有弊。以一次作业提交的调查统一为例,在76人中,19.7%的人选择了书面提交,10.5%的人选择了电子邮件提交,69.7%的人选择了软盘提交。三种形式的作业教师手工批改每份花费时间分别为10分钟、30分钟和25分钟。愿意上网浏览作业答案人数比例为80%,作业讲评学生到课率为60%。开通上传服务器后,在一次36人参加的调查中,13.9%的人选择上传,16.7%的人选择电子邮件,11.1%的人选择书面提交,软盘提交由于技术故障较多逐渐淡出。愿意在网上自检自测的为83.3%,愿意在线平台离线作业的为77.8%。在60人参加的作业讲评形式的调查中,53.3%的人选择课堂讲评,40%选择网上发布,6.7%的人选择网上bbs。对作业抄袭现象的认识,在41名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力不够的占17.1%,认为时间不够的占63.4%,认为态度消极的占14.6%。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好的在线平台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作业的提交,方便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抄袭和帮助教师批改作业。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终考核。当前,江苏电大在职学习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参加某项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或从事某项应用课题的研究等),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同时,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南》规范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保持基本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提出了“业务专案组”模式,该模式构建要素包括:运作管理模式、筛选设计题材、组织答辩会、综合评分标准和有效的沟通手段。对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了辅导、答辩和成绩评定三部曲。在论文答辩中,不同的专业聘请参加答辩的教师来自法院、银行、会计事务所、行业主管、普通高校教师等。答辩方式尝试了远程(网上)论文答辩,双向的视频和声音清晰,在技术上能够保证答辩效果。

3.教学实习。

实习研究主要在生产实习、社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范围内进行。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中,探讨让有条件的学生独立承担一项具体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积累工程技术或管理经验。对护理专业的实习研究,考虑师生双方,促进二者的互动和积极参与,从内容设计和操作设计两个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设计的实现落实在毕业实习手册和技术操作与评价、综合能力评价上。从制度和技术两个维度保证护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五统一”,即统一实习要求、统一实习内容与操作标准、统一技术操作考核标准、统一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标准、统一建档内容和标准。

江苏电大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国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课题尚待研究和解决。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发展兴校、特色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建设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奋斗目标。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六

摘要: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新的特征,一是国际化,国内众多高校纷纷投入到各类国际教育专业认证过程中;二是大众化,特点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有了显著提高;三是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培养更多面向我国工业转型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通过合理设计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效果。

关键词:产学合作;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工科类本科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体现新的思路,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工程教育认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实施,落实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国际标准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遵守以《华盛顿协议》为基准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作为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通过专业认证,将明确工程教育专业的标准和基本要求,改善教学条件,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促进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的建立。通过专业认证,可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竞争力。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

我院现有机械工程、工业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和汽车服务工程四个本科专业。为稳步提高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适应工程师教育国际化趋势,学院把机械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目标,以此带动全院教育教学改革。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来规划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就是要遵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在培养方案设计中必须既考虑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又考虑专业特色;既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又考虑学生能力构成;既考虑专业培养目标,又考虑结果导向,坚持教学过程与学习效果的考查,更注重学习效果;既考虑理论教育,又重视实践能力培养、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过程等。

2.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思路。

新版培养方案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设置课程体系。特别是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专业补充标准》对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六类课程提出基本要求。在分类基础上实现: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两者合计至少占总学分30%,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10%,纯集中实践环节占总学分近30%。按照标准要求,对原培养方案中未设置,但认证标准规定需设置的课程进行了补充。20xx年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

二、产学结合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1.扩大产学合作。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扩大产学合作。实现产学结合的关键是校外合作基地的建设。没有长期稳定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产学合作就是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院结合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现有的一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四个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基础上,开发建立新的院级和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并与smc(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地铁等合作建立订单班,实施订单培养的方式培养实用型人才。不断拓宽现有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实践教学、学生竞赛、教学资源共建、合作研发、就业等方面的全方位功能,扩大产学合作成果。校外集中实践环节全部在企业进行,校内课程实践除部分课程实验外,普遍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建立实践课程项目库,项目内容多由企业课题转化而来。

2.课程资源建设。

我院围绕北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smc(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除集中实践环节大量采用企业案例外,还进一步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鼓励专业核心课程由行业产业名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进行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建设,编制产学合作特色教材,教材的编写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材内容上体现应用性和实用性,有利于“项目与行为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深入挖掘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课程设计的实践项目库。

三、基于obe的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obe是基于学习结果的工程教育模式,在理念上,obe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在实践上,obe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在方法上,obe要求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都是围绕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来开展。obe以专业人才培养作为实施的着力点,按照泰勒的课程理论具体包括四个阶段。一是选择教育目标,重点明确专业定位和特色。要建立专业培养标准并尽可能地把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细化,同时可以测评,要用学生的展现来表现知识和能力。二是设计教育经验,重点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以达到专业培养标准所规定的学生学习结果为目标,保证专业培养标准所规定的学习效果得到明确的落实,即学习目标的可追溯性。三是组织教育经验,重点探索与改革教、学、考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手段。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知识、能力培养任务,教学改革和创新以实现培养任务为依据,为实现不同目标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四是评价教育计划,重点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与持续改进。要把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创新考核形式,加大实践内容在考核中的比例,让学生明确目标,促进自我培养。本文就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围绕北京市产业定位调整和生源结构变化,在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围绕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具有国际实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总体设计,微观课程,保障体系等各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对机械类专业从传统的以制造过程为中心转变为以创新创造为中心,从面向生产过程到面向生产性服务,以培养面向机电、汽车行业和高技术装备服务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成,赵林惠,唐井武.产学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新模式[j].教育与职业,20xx(11).

[2]贾卫平.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01).

[3]王虹.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服务铁路跨越式发展[j].教育与职业,20xx(36).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七

通过今天的教研,使得我《人才培养方案》有了新的认识。结合我这学期开设的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构造》浅谈一下我的心得。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

我觉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该首先把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化,我们要培养一批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制订其的关键。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我认为应该培养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本专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组织、管理等核心专业知识,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或预算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选取逻辑化。

在通常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1、2学期以基础课的教学为主,3、4学期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而5学期主要是一些专业知识拓展课。我个人认为咱们学校在开设课程存在问题,比如我这学期教授的课程是《建筑构造》,是为13级造价专业开设的,从逻辑说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从整个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说,和1学期开设《房屋建筑学》相冲突,更甚的是选取的教材在内容上和《房屋建筑学》能达到80%以上的吻合度。

第三,结合自己教授的课程感悟。

竣工结算的编制方法,掌握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训练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技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这门课程的开始无论是从开设时间还是开设的内容上选取都是很合理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用到定额,就凭借空口套白狼的方法,学生很难理解怎么样套用定额。我个人认为只有“手把手”教学生,才能让真正让学生会用定额。

通过学习《人才培养方案》,使我对我的课程和学生都更加了解,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督导室刘老师对新教师进行了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能力后,我对我新学期所教授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学习,了解了教授课程的知识基础,更加理解了本门课程开设的目的。

我教授的《国际市场营销》是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在第5学期开设的课程。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1、2学期以基础课的教学为主,3、4学期主要是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而第5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一些专业知识拓展课。我进行教学的就是一门该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中报关员、货运代理等岗位。这些岗位除了掌握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报关的相关流程和操作以后,还需要掌握一些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们毕业以后更能适应工作岗位。

加了解,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八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是目前很多企业家们已经达成的共识,基于此,顾问们经常能听到企业的老总讲,“我最重视的就是人才”。

企业需要的人才来源,通常有“造血”和“输血”两种方式。企业创建初期往往依靠“输血”的方式解决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瓶颈。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完全依赖行业中挖人的“输血”模式必然走进死胡同。从长远看,从“输血”到“造血”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明确选材的目的。

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强调“选用育留”4个相互作用的环节。本文重在“育”而非“选。从目的性来看,选材是为了”用“还是为了”育“,会让选材标准有很大不同。如果是为了”来之能用“,那选材的维度会更注重对象的匹配度,即被考察对象的知识维度和技能维度是考察的重点;而为了”造就明日之才“,选材的维度必然应该更侧重被考察对象的素质维度。换言之,考察一个主管是否值得作为经理培养,其是否掌握了经理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不是很重要,但是否有经理的思维格局却很重要。因为前者可以通过培训和挂职锻炼等技术手段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但后者却很难。

这位老总说的确实没错,评价一个基层员工,除了业绩等客观指标外,团队协作精神、执行力等主观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是评选优秀员工,在业绩差距很小的情况下,a无疑比b更合适。但骨干训练营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企业花大量资源来培养未来的管理干部。把a和b放到省办老总的位置去评价和衡量,执行力固然依旧重要,但分析和变通的能力却更为关键。

最后,a、b都参加了骨干训练营。但是,仅从培养干部的视角看,投入到a身上的资源其实是浪费的,如果要说价值的话,或许是变相给予了a这样的扎实勤奋型员工一个精神鼓励。

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选择合适的培养对象,有利于提高人才培育的成功率。在一篇谈“育人”的文章中花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谈“选人”,是因为太多的企业不断重复在犯类似的错误。

二、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

选好培养对象后,如何才能将其培育成企业需要的更高层次的人才呢?体系建设最重要。

跨国公司一般都有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每年也有固定的培训预算。类似ibm、索尼、强生、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其总部已经建立起了针对企业所需的不同层级人才的培训项目,同时这样一些企业还针对所在国开发了本地的培训项目。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许多做业代和终端培训的职业培训师都有着可口可乐公司或者宝洁公司的任职经历,而且任职时间都较长。因为这两个企业的培训体系相当的完善,使得有悟性的员工只要善于“知识复用”就可以向其他企业进行模式和体系的输出;且其行业销售特性与国内大多数成长型企业相似,使得体系和模式的转移难度系数大大降低。

而国内企业虽然重视人才的培养,但对培养体系的理解和重视不够。国内成长型企业在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常见的问题有:

1、临时抱佛脚。很多企业出了问题才意识到需要培养人了,所以往往不得已“拔苗助长”,这也是所谓的“以赛代练”。体育爱好者都知道,没有训练质量做保障的球队很难取得比赛的好成绩;同样,没有严格训练的干部更容易犯错误。更有甚者,一部分企业连基础人员都没有储备,遇上某个普通员工辞职或者生病,工作安排就捉襟见肘。

2、强调“点”而忽视“面”。不少公司认为人才培养就是请些高薪老师来给全体员工搞讲座,常常希望通过短暂的培训达到不切实际的高要求。请到了合适的老师,能对人才的培养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如果不与基本功训练、岗位实践等相结合,讲座的实际效果未必有想象地好。

建议有兴趣的老总们了解戴尔q卡耐基的《卡耐基成功之道》、拿破仑q希尔的《成功学》、大江北内城(日本)的“魔鬼训练法”。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培训手段都直接或间接脱胎于上面说的三位前辈的智慧结晶。透过现象理解本质后,大家应该会做出属于自己的客观判断。

4、领导不重视。领导不重视的表现之一为,开会时领导的发言反复强调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可实际操作的过程,却仅仅只是人力资源部来推动。企业,尤其是成长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通常都不是龙头部门,凭什么可以让业务部门、财务部门或制造部门来配合自己?一个中型制造型企业的hr部长抱怨——我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招工人。领导不重视的另一个表现为,一旦要压缩开支,培训经费必然首先被削减;一旦要精简机构,企业大学往往第一个被“干掉”。归根结底,还是领导缺乏重视。

来看看ibm的培训体系。

针对基层员工,有三个培养项目,分别是《领导人基础培训(个性化学习+复制时学历+领导教领导)》、《领导人准备项目(在线学习+面对面学习)》、《明日之星领导力发展课程(商业模拟课程+个性化学习+学习实验室+高级主管分享)》。

针对新经理,有两个培训项目,分别是《新领导基础培训(360度领导力问卷+学习实验室)》和《新领导人的快速培训》。

针对高层经理,有4个培训项目,分别是《新高层经理的加速学习项目》、《针对新加入ibm的高层经理培训项目》、《针对高潜力的高层经理的adept项目》以及《整合和价值核心团队培训项目》。

限于篇幅,我们简要总结一下有效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如何建设。

1、针对不同层级能力要求设计培训项目。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培训方案是浪费企业的培训资源。

2、投入充足资源开发多种学习手段。没有资源的保障不要奢望天上掉馅饼。不到位的投入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也是变相浪费企业资源,还不如不投入。

3、领导以身作则、教学相长。好的领导都应该是好的老师,内部导师开发出来的课程往往更适合本企业,因为信息充分,针对性更强。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中,杜拉拉的外籍领导通过360度测评,巧妙得让其意识到没得到更高职业机会的原因不是领导没看到她的成绩,而是她还没能力让下属得到成长。

4、培训与实践有效结合。理论是实践的结晶和升华,但没有机会运用,学到的知识通常容易忘记。没机会学以致用,人才不能提高,也是浪费资源。我们培养人的目的是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不是要为别的企业培养老师。在为某家电企业培养应届毕业生市场推广能力时,就安排了“配合业务骨干开展n场促销活动——行业专家讲座——独立策划组织一场促销活动”这样一个培训子体系。

三、建立知识的可积累架构。

有了体系,人才培养基本就没大问题了。但是,如果推广经理辞职了,是否有人能清晰地告诉新员工我们的logo为什么这么设计,过去3年我们搞过多少次成功的活动,多少次失败的活动,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马上要出去校园招聘了,工作了5年的招聘经理却临时生病不能参加,大家对校园宣讲会可能的突发情况都清楚吗,如果发生了知道如何控制吗?如果回答都是no,那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培训体系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点,因为我们的知识管理问题很大,这个体系受具体的人的影响太大。

所谓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企业要基业长青,必然不能总犯同样的错误和交同样的学费。内部导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在于企业知识的顺利传承,从而让这个企业很长时间都能按同一个价值观、同一种思维有序运行。在知识管理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而且自己企业的知识管理做得就非常成功。

人才培养,一个很大的话题,关键是“领导真重视、体现在资源、眼光放长远、体系不能少、方法要科学,知识需管理”。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九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国际化,对人才的培养及员工的培训力度越来越大。企业培训投入增加的同时,对培训的期望值也在增加,培训有效性的问题也就凸现出来了。本文对如何做好人力资源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以支持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提出了可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法。同事也对如何提高培训的绩效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才培养培训。

1.绪论。

培训是有计划的、是用来帮助员工提高技能的、是要改变行为的、是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企业员工培训是成人教育,有其独特性,与以前的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在内容上、类型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员工培训还是以教育的形式为主,也正因为如此培训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来看,必须要有针对性。处于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培训的内容、侧重点、方式都不同。同时又必须要有实用性。因此培训工作必须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工作岗位要求和受训员工的特点及能力来开展。培训课程里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还要传授能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技能,这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国海油”)是中国三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也是中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最大生产者,拥有中国海域石油勘探开发对外合作的专营权。历经20年的发展,中国海油已跻身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生产企业(exploration&production,简称e&p)之列,资产规模从28亿激增至971亿元,并由纯上游公司演变为上中下游并举兼涉足金融产业的综合型集团。中海油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纯上游公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化工化肥炼化、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综合服务与新能源等六大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近年来,通过改革重组、资本运营、海外并购、上下游一体化等战略的成功实施,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竞争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树立起精干高效的国际石油公司形象。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6月20日,是一家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石油化工和炼油、天然气发电、lng等能源工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化工衍生品生产的大型产业集团。辖油田建设工程公司、采油技术服务公司、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等18个单位。对其人力资源的培训及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来看,必须要有针对性。处于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员工,培训的内容、侧重点、方式都不同。生产操作工要培训工艺流程和工作操作程序,而设备维修工要培训设备工作原理、结构、故障处理等,一线生产主管要培训如何做计划、如何协调、如何监督等管理技能。另外,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培训的内容又会不同。

从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来看,必须要有实用性。因此培训工作必须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工作岗位要求和受训员工的特点及能力来开展。培训课程里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还要传授能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技能,这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别。

企业员工培训的类型可以按照以下角度来分。按在职情况分,可以分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非在职培训;按集中情况分,可以分为正式培训、非正式培训;按培训需求分,可以分为岗位类培训、职能类培训、课题类培训。

2.2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1)各级管理层对培训的重视不足。

联兴棋牌官网lxq。

管理层参与培训管理不多,认为培训是培训部门的事。培训部门应该搞好培训,不需要管理者参与太多。在培训需求评估时,管理者一般都是让培训部门的人直接找下属员工谈。在总公司请外部咨询师来考评所有直管领导时,24项考核指标中,管理者培养下属的得分最低。另外,管理层认为给员工培训很重要,但公司在给管理层安排培训时,总觉得自己不需要培训,经常以工作忙来回避参加培动。

(2)培训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培训项目的开展没有系统性,为培训而培训的情况较多。很多单位连年度培训计划都拿不出来,有的即使有计划,执行起来也走样了。相同业务板块下面的二级、三级、四级单位在人员培养上,有很大的差别,没有公司层面的系统协调。在培训的各个环节上,应付工作的现象较多。培训需求调查只是发一个培训项目调查表,以大家选择多的项目为公司的培训计划;或者是要求各个部门把部门的计划报上来,整合成一个培训计划。培训效果评估,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培训结束后填个表就了事。

(3)员工没有足够重视培训。

员工没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公司的发展主动地联系起来,没有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没有主动与主管交流个人发展的需求,绝大多数情况都是等着公司、人力资源部或领导主管安排培训。员工把培训当作一次学习机会,但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深入学习的现象不多。

对以上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原因有以下几条:

(1)公司管理者的理念没有改变过来;

(2)公司转化的氛围还不够好;

(3)公司对培训效果的衡量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4)培训各个环节的管理没有到位。

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应以企业战略为指导,以远景规划所规定的目标为方向。也就是说,在确定人力资源战略时,首先必须清楚企业战略目标,然后再确定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有相关性,但人力资源战略也有其独立性,因此其制定方法与一般企业战略制定方法有相似之处。

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人力资源战略制定技术也可以被综合于一个三阶段决策系统之中。这一框架可以帮助战略制定者确定、评价和选择战略。

3.1人力资源战略制定的模型。

(1)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内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ife)和外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efe)评估企业人力资源。

(2)swot分析。

斯沃特(swot)是实力(strength)、弱点(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的英文缩略语。环境对战略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企业存在机会和面临的威胁,而企业的资源分析则在于企业拥有的实力和弱点。斯沃特分析在于提出一种分析相互交汇的复杂因素的系统方法。其目标在于分析企业的现行战略,企业具体的实力和弱点以及建议的新战略在何种程度上对所识别到的环境变化进行响应和处理。

(3)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

qspm构成了战略制定和分析系统中的第三阶段。这一技术客观地表明了哪一种备选战略是最佳战略。qspm矩阵利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分析的结果来客观选定战略。

人力资源规划,简而言之,就是依据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引进、发展、保留、激励和使用等工作进行长期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以便最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4.结论。

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进行研究,规划好人力资源管理,及时有效的进行员工培训,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及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庆瑞,21世纪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2,(1)。

[2]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十

培养人才的方法基本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训练课程的方式,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方法。

第二种是教导。

教导就是说员工的部门经理必须是他的导师。我们要求经理能够对员工不同的表现有不同方式的指导,而且我们认为导师并不限于他所在的部门内,我们鼓励员工寻求外部导师,不仅包含部门以外的,也包含公司以外的。

最后一种是岗位锻炼。

我们认为派给员工适当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职岗位训练。比如说我们谈到培养国际人才,如果这样的人老是放在中国,没有机会接触到全球的环境,当然也很难培养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所以送到国外一两年积累经验再回来这样对他是有好处的。

培训必须有制度、有计划、有系统,像大学培训一样必须要有一级、两级、三级,根据员工不同的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培训。

比如说第一次担任经理我们更关注的是让他了解作为一个经理应该做哪些工作,怎样领导一个团队完成工作;往上提拔更关注训练课程,利用计算机做一个模拟环境,这个模拟环境和惠普商业环境差不多,参加培训的经理每天做出产品开发、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等等方面的`模拟训练,最后用平衡记分卡来评估。这是经理们思考、决策非常重要的一种训练课程。虽然方式不同,但重要的是有制度、有规划,按照他的级别、时间给予训练,也就是孔子说的因材施教。

从教导方面来看,经理必须学会因材施教。

对于意愿和能力都很低的人,经理有必要对他提出警告;反过来那些工作意愿非常强,工作能力也非常高的员工,经理只要扮演一个咨询的角色就可以了。给他一定的空间,让他充分发挥。但是对于高意愿低能力的人就需要给他重点培训;对高能力低意愿的人必须给予耐心辅导,工作、家庭是否碰到什么困难,我们的经理要会做思想工作。这是训练经理人员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导师的框架。

教导不能仅限于内部,必须积极利用外部资源。

我们认为要成为高素质领导必须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所以我们在公司内部成立了一个领导力发展中心,这个中心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各界成功人士来惠普对话,比如从前任上海市市长到ge总裁,从著名演员、导演到科学家都到惠普发展中心来论道,这对培训员工有很大的影响,让他们理解什么是成功以及如何成功。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十一

完成单位:中科院评估中心北京持国技术评估事务所。

研究人员:连燕华。

获奖情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成为各国和企业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速建立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技术创新的资源,对于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分必要。

技术创新活动是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和管理实践的三重属性,主要由两大类活动构成,一是管理性活动,包括决策、资源配置、管理与制度建设等活动;二是实体性活动,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活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由这些活动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构成现实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我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企业中与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其次,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与有效性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将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好坏的直观表现。有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很完善,但是技术创新能力却很弱,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没有激活,运作效率不高;有的企业暂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缺乏持续创新能力,说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完善。图1直观地表示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对应于i区时,说明由于企业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下。这是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情况,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就成为我国企业刻不容缓的任务。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度对应于ii区时,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能够通过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出来,虽然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创新体系,但是创新体系没有被激活,体系运作效率低下。这类企业在我国较为普遍,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就属于这种类型。

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程度对应于iii区时,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是一种暂时现象或者是一种虚假现象,这一类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是来源于自身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支撑,而可能来自其他的竞争手段,甚至不正当竞争手段。一般而言,ii区的情形出现很少,因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舞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保障,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要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

30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各个省市也开展了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扶持工作,共认定了1000多家省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

虽然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很不健全,运转效率较低,产生企业的观念与创新意识不强、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没有发挥技术创新体系应有的作用,导致创新效率低下,水平不高;二是企业虽然建立了技术创新体系,但仅仅是一空壳,没有把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有效激活,致使技术创新体系整体运作效率低下。

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我国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合理组织设置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使技术创新体系能够合理高效的运作。

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的舞台,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与配套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有效运行的有机体,它首先应该有能完成不同功能的单元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结合而成的一组织系统,是该体系有效运行的“硬件结构”;其次它应该有规定与制约该体系合理配置与有效运作的规则系统;体系的有效运行还要有资源配置系统为之提供能源,是体系运行的“血液”;最后还应该有管理体系运行的决策系统作为体系运行的“大脑”。如同人类的血液循环系统一样,由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心脏等不同组织相互联系共同构成血液循环系统的组织系统,组织系统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与规定下在人体内合理分布,资源配置系统提供在血管与心脏中流动的血液,人的大脑作为决策系统负责循环系统的构建、血液在人体内合理的配置与运行等因素,其中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系统的电泵处于核心地位。同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有机体也应该具有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这四个基本的要素。

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rord四要素中,组织体系是“硬基础”,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决策系统构成技术创新的“软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系统。组织体系规整了企业技术创新实体性活动与管理性活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为技术创新构筑了坚实的平台;规则系统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制度与文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向正确方向良好运行;资源配置系统负责技术创新资源如资金、人才与信息等要素的筹集与配置,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源与新鲜血液;决策系统关系着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是由技术创新相关活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中发挥着“粘合剂”、“结构组合器”与“功能发挥器”的作用:

1)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粘合剂”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容了所有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要素,并按照一定规则合理的组织与运行。依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系统性的要求,把所有相关要素统统包容进来,并使每一要素都发挥应有的作用,每样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把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发挥着“粘合剂”的作用。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结构组合器”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各要素不是杂乱分布的,而是分工明确、结构合理的有机结构体。不管是宏观层面上的国家创新体系,还是微观层面上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都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把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各项具体的工作;二是要保证这些分散的工作可以结合成整体的工作。通过分解与合成,使创新体系成为一分工协作的系统。因此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技术创新各要素的“结构组合器”。

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功能发挥器”功能。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系统综合反映,它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如果把企业技术创新看作是一阶段性的线性模型的话,则技术创新能力在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仅仅是创新能力的侧重点不同,如图3所示: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与培育的沃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目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源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反映。根据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可以将技术创新能力简单的划分为:技术创新的组织能力、技术创新的规则能力、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决策能力。其中,每一种技术创新能力都是根植在相应的创新体系要素上的,离开了创新体系要素支撑,技术创新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持续的。

其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运作过程中的外在表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体现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很强,说明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合理有效,技术创新能力弱,则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肯定有问题,因此,很多企业和国家机构都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来检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

最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要协调发展。在绪论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我国现有企业有技术创新能力滞后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有问题,整个创新体系的效率还没有充分激活,导致了创新能力与创新体系没有达到协调发展。这也反映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误区:偏重创新体系的实体建设,以为建立了企业研发机构就形成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r&d投入就会有高的产出,而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然极其低下,逐渐的企业就对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失去了兴趣,而重新回到“经营型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来,对“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道路远而避之。从中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好坏、建设的完善与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对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实行“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道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高,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目的之所在,也是决定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的重要因素。

总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根本,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之目的,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果相关的联系体。如同处于社会组织中的人一样,创新体系在此对应着个体的人,创新能力则对应着人的生存能力。人是由不同结构与功能的组织所构成的,各种人体组织都相互作用又自成体系,共同构成了人体结构,并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适应生活的能力。如果人的某一组织或子系统出了毛病,或不健全,则肯定会产生某种功能上的障碍,导致人生活能力的下降,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保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

6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原则与思路。

企业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时应该遵循如下原则:要有利于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进行;要有利于形成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技术必须自己掌握,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开展相关的研究,以积累知识和技能;要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研发成本,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知识和技术;要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吸引外部资源向企业流动;要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去构建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时要注重整体性与有效性,从技术创新体系结构功能的完善与体系各要素的有效配合与激活两个方面着手。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决策系统四个基本要素,因此在构建创新体系时要四个要素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只抓一头。在进行组织系统建设时,要注重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的建设,因为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大中型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进行超前的技术开发,为企业在市场上具有持续竞争力作基础。在进行规则系统建设时,要从企业自身能力出发,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战略,规范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要注重对企业技术创新人员的激励,要把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一方面要完善资源的筹集渠道,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企业要定期对技术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价,促使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创新决策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要具有风险决策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企业家精神”,要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各类专家委员会等“智囊团”的建设。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企业、政府、市场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知识资源,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最终形成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和企业发展的内在机制。

1、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主要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周期长;企业关键生产技术落后,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档次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单位能源普遍偏高,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这些都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是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时,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以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为目的,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技术中心模式。

(2)在进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要注重创新体系的整体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系统与决策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不可或缺。

(3)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育。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调动其积极性,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应积极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带头人,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售后服务人才,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工人。在人才的使用上,要坚持优胜劣汰,能者上,庸者下,多年不见成果的人要坚决退出来,成果显著的要给予重奖。

2、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发挥以下职能作用:

(1)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组织编制行业发展纲要和规划,对全国企业创新的重点、结构和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2)组织编制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重大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等导向目录,知道政策性银行贷款方向,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向,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

(3)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导和投入,以举办高新技术园区为示范,跟踪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发展趋势,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投资研究重大产业先导技术和共同的关键技术,帮助国家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尽快形成技术优势,辐射和带动整个行业,参与国际分共和市场竞争。

(4)做好企业利用外资改造现有企业的规划,对企业股票上市、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进行审核,监督其资金投向,促进企业创新。

(5)研究制定全国性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规范各类投资主体行为,保障投资主体的权益。

(6)积极培育、健全包括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咨询公司、招标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及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使之在企业项目咨询、技术产业化投资服务方面,本着科学、公证、诚信、可靠准则,在政府、银行、企业间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十二

论文摘要:江苏电大作为开放教育首批试点学校,几年来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本文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供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江苏电大自1999年参加“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以来,共开设了法学、英语、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等十多个本科专业,以及会计学、经济管理、金融学、小学教育等三十多个专科专业。截至20__年秋,江苏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已累计毕业人数十万余人。

作为首批试点学校,江苏电大按照“试点”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课题指南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进行了探索,初步建立了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建立了具有江苏电大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下对江苏电大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教学过程的管理。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教学媒体的多样性、教学管理的多层次性、教学要求的统一性、教学的开放性与管理的分散性等特点,江苏电大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过程中,根据电大教育的特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搞好远程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管理,科学规范教育教学控制目标。

根据江苏电大远程教育的教学实际,我们努力做好了以下几点:

第一,搞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计划的设计,科学规范培养目标。

第二,严格教学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第三,加强远程教育教学大纲的管理。

第四,制定与实施远程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和全员质量管理制度。把远程教育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分解为可考核的量化指标,对承担这些工作的人员进行逐项测评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工资奖金挂钩。

2.强化电化教学,发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优势与特色。

保障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首先重视强化视听教学环节。视听教学能准确、直观、快速、形式多样地传播教学信息,是远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之一,是进行教学最直观、表现方法最丰富、传播面最广的一种形式。当前,江苏电大在视听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从规章制度上强化对电化教学环节的管理。第二,端正学生学习录播课、直播课、交互课等电播课的态度。第三,加强视听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在视听课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复习等方法。第四,为学生学习视听教材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方便他们学习。

3.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

面授辅导教学是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联系主讲教师与学生的桥梁纽带,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与有效形式,是提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控制、保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抓好这一环节。优化远程教育面授辅导教学,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对面授辅导教师的管理。第二,加强面授辅导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三,要求面授辅导教师从各个层面上提高面授辅导教学的质量。

4.加强远程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

江苏电大对本校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了合理规划,选择合适地点建立了实验教学基地,以满足本地区实验教学的需要,努力探索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途径。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强调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在教学大纲中应突出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联系;在教材内容上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训练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努力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实践教学的评估,加强课程作业的管理、课程实验管理、课程设计管理、社会调查或生产(教学)实习和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管理。

5.加强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

在对远程教育学生自学环节的指导过程中,江苏电大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大教材改革的力度,使多媒体教材更加适合于自主学习的需要。

(2)指导学生掌握自我学习设计、提供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促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加强对学生自学环节的管理。明确市(县)级电大在支助学生自学方面的职责,做到对学生分散自学有布置、督促、指导和检查,全面提高对学生分散自学的服务质量。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种形式和手段助学服务的优势和特点。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

1.课程作业。

作业涉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平时练习、形成性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或大作业。江苏电大从加强过程管理的角度为统设课程及部分统服课程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使用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旨在帮助学生和提醒辅导教师准时、高质量地以作业册为媒体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实践表明,作业不仅能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重点问题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习者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答题技能,找出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批改作业且及时反馈和有针对性地评价对学习者的激励和学习力的保持影响较大。以统一的“课程作业与评价”册形式规范教与学双方的课后行为,对教学质量能够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对会计学专业的平时作业,提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察要求,作业各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能力层次、题型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平时作业设计的结构合理。平时作业题型设计向开放型题型过渡,根据课程特点,把1—2次作业设计成实验、设计等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综合性作业。对“操作系统”和“软件工程”的平时作业,运用电子邮件管理、ftp管理技术、安全技术、保护技术、在线平台技术等,从作业内容的设计与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实验题、布置(课堂、网上公告栏、ftp文件传输)、提交(书面、软盘、电子邮件、ftp上传)、批改(人工批阅、机器检查、上机阅览、在线平台自动批阅、课堂检测)、讲评(网上交互、课堂讲评、网上bbs、网上答案发布、网上成绩公布)等多个环节、不同形式的作业,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利有弊。以一次作业提交的调查统一为例,在76人中,19.7%的人选择了书面提交,10.5%的人选择了电子邮件提交,69.7%的人选择了软盘提交。三种形式的作业教师手工批改每份花费时间分别为10分钟、30分钟和25分钟。愿意上网浏览作业答案人数比例为80%,作业讲评学生到课率为60%。开通上传服务器后,在一次36人参加的调查中,13.9%的人选择上传,16.7%的人选择电子邮件,11.1%的人选择书面提交,软盘提交由于技术故障较多逐渐淡出。愿意在网上自检自测的为83.3%,愿意在线平台离线作业的为77.8%。在60人参加的作业讲评形式的调查中,53.3%的人选择课堂讲评,40%选择网上发布,6.7%的人选择网上bbs。对作业抄袭现象的认识,在41名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力不够的占17.1%,认为时间不够的占63.4%,认为态度消极的占14.6%。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好的在线平台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作业的提交,方便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抄袭和帮助教师批改作业。

2.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是检验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终考核。当前,江苏电大在职学习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参加某项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或从事某项应用课题的研究等),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在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同时,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南》规范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学要求,保持基本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提出了“业务专案组”模式,该模式构建要素包括:运作管理模式、筛选设计题材、组织答辩会、综合评分标准和有效的沟通手段。对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提出了辅导、答辩和成绩评定三部曲。在论文答辩中,不同的专业聘请参加答辩的教师来自法院、银行、会计事务所、行业主管、普通高校教师等。答辩方式尝试了远程(网上)论文答辩,双向的视频和声音清晰,在技术上能够保证答辩效果。

3.教学实习。

实习研究主要在生产实习、社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范围内进行。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中,探讨让有条件的学生独立承担一项具体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积累工程技术或管理经验。对护理专业的实习研究,考虑师生双方,促进二者的互动和积极参与,从内容设计和操作设计两个层面进行了一些尝试。设计的实现落实在毕业实习手册和技术操作与评价、综合能力评价上。从制度和技术两个维度保证护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的“五统一”,即统一实习要求、统一实习内容与操作标准、统一技术操作考核标准、统一综合实践能力考核标准、统一建档内容和标准。

三、结语。

江苏电大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中国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任重而道远,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课题尚待研究和解决。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发展兴校、特色建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建设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奋斗目标。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十三

2015年1月15日,国务院刊发的《“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提出要“提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党的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摆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地位,这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12月2日,我校召开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专题会议,刘校长发出了“如何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之问。可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院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1、组织机制保障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和政策服务,使学生创业不再停留在低水平的自发状态,逐步做到有组织的持续推进。

2、重点竞赛分组推进,一脉相承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学科竞赛出现人才断层的难题,同时提高效率、加深积累,我系开创性地将“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数学建模比赛、挑战杯、创新项目、机器人大赛等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分别整理汇总,按竞赛分别成立专项学习研究小组。各小组在挖掘本系各自单项取得优秀成果的高年级学生担任项目组长的同时,也聘请教授级教师与青年教师各一名提供指导,并邀请一名全校范围内成绩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顾问。各小组通过讲座、座谈、现场指导等形式推动全系各项竞赛工作的开展。

“专项专攻”的举措将学生们的潜力挖掘到最大,“小组钻研”的方法使本系的创新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团体学习”的形式更能让创新创业经验一脉相承。同时,采取对各小组验收打分的方式使各小组间产生“比研究、比创意、比成绩”的良性竞争,创新意识与积极性空前高涨。

自动化系创新竞赛分组推进的模式,由组长、顾问、指导教师构成“三驾马车”,配以“组内交流、组间竞争”这两个轮子,定能带着自动化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越走越高,越走越远。

3、“三效”工作理念

自动化系在实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上,坚持“有效联系青年、有效服务青年、有效凝聚青年”的“三效”工作理念,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有创业可能的人,通过逐步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弘扬创业精神,打造创新素质、培养创造能力,推动创业实践。

为此,在校团委的政策引导下,我系近年来通过“校智能汽车大赛”“学科竞赛介绍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习经验交流会”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依托课程设置、创新实践、素质拓展、就业指导等多种渠道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

二、强化举措

1、自动化系创新基地建设

自动化系以我校形成的“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引领学风建设,以大学生创业促进人才培养”的良好格局为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并根据我系专业特点,建立起了以智能车俱乐部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基地。自动化系创新基地配备了多台数万元的专业器材,配以专业的教授级指导教师,为我系乃至全校学生提供舒适专业的创新环境和专业高效的辅导培训。同时,基地还组织团队和个人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挑战杯、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机器人大赛等国内外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在过去的一年内共取得创新创业类奖项国家级9项,省部级11项,校级57项,同时共发表论文9篇,获得专利8项,取得了较大突破。

自动化系以创新基地建设的“硬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软环境”,软硬齐抓,事半功倍。

2、华北电力大学智能汽车俱乐部

华北电力大学智能汽车俱乐部,成立于2015年11月。是在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领导下,由自动化系指导的,以服务同学,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实践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为目地的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目前,校智能车俱乐部有成员200余人,遍布全校各个院系,拥有一间配有75套研发设备的实验室,并且和美国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合作建立了教学中心(microcontroller teaching center ,简称mtc)。从校智能汽车俱乐部成立那时起,在华电的校园中掀起了一阵“飞思卡尔风”。

为此,我系连续10多年开展系科技节系列活动,并连续7年举办“飞思卡尔”智能汽车“交流赛”“选拔赛”“校赛”等系列活动,都已形成规模效应,激发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在全系范围内形成了“人人知创新、人人想创新、人人去创新”的浓郁氛围。自动化系多年来始终重点扶持“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等重大科技赛事,选拔辅导优秀团队,推荐优秀作品,以赛代练,增强了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竞争力。我系先后选拔和培训参加了7届“飞思卡尔杯” 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极大的鼓舞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培养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加快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三、整合资源

1、典型示范引导。

自动化系非常重视优秀学子典型的引领作用,从2015年起每年的“学习经验交流会”都会用近半的篇幅通过学长学姐介绍他们过往的优异案例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系内营造了热烈的向典型学习创新创业的风潮。目前我们正在收集整理10多位毕业5年内创新创业成功的学生事迹,旨在通过对创业优秀毕业生事迹的全方位宣传、以及策划校友每年回校进行创新创业讲座,将为我系学子创业注入激情和宝贵的经验。

2、创新创业信息平台

为了给想要了解如何现实企业需求、寻求教师指导和队友招募的大学生提供一个针对不同学生、同时面向企业与教师的多个方向的通用创新创业网络世界,我系创办了 “创新创业信息平台”。

集创新资讯、教育管理、校企合作和协同创新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我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对接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环境。

(2)教育管理平台,完成教师项目对学生的招募、师生间学习互动等功能;

(3)协同创新平台,完成学生间创新创业团队的组建、交流等功能;

(4)校企合作平台,完成学校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对接、企业项目与学校的对接,以及专利申请、技术交流等功能。 网站集教育管理、协同创新和校企合作的平台搭建模式,将老师、学生、企业“三元一体化”,搭建一座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与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之间密切联系的桥梁,将学校利益、学生利益和企业利益共同推向最大化,从本源上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

(1)通过本平台发布“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就业见习”项目,在全校成功招募21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40天的就业见习,实现项目金额165万元。

(2)通过本平台发布青海省电力公司“含多类型能源互补运行的微电网优化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我校研究生院、电力系、动力系、自动化系、经管系等院系实现项目对接,实现项目金额145万元。

(3)通过本平台发布“河北省电力公司负荷预测”项目,我校经管系已实现项目对接,项目金额30万元。 (4)通过本平台实现了“基于四轴飞行器的煤场监测系统”、“基于多种新能源的海岛智能发电系统开发”等多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团队组建、队员招募等工作,正在寻求企业合作。

3、自动化系卓越工程师班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教育部于2015年6月公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同时我系于2012年创立了自动化系卓越工程师班。卓工班同学的课程设置在不影响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了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系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理论支撑。同时,我们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及时将我系卓工班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推广到我系其他班级上,以先进带后进,努力普及改革成果,带动更多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中,使更多的同学获益,形成了“依托平台,以点到面”的良好格局。

以上就是近年来我系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结,有什么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相信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各院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定将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开展以来,斯大林街工委高度重视,街工委书记亲自挂帅组织开展此项活动,一年来,我们围绕安置就业、培训基地创建、资金扶持等方面开展工作,结合区域实际,确立了强化领导和优化人才服务战略,推进“三个三”措施落实,努力为推进道里区“两区”建设做贡献。通过全街上下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工作如下:

一、加强领导,全力实施“三个”机制建设

咨询、援助活动,积极发挥人才服务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定期开展人才走访工作,及时了解和提供生活、工作需求,千方百计解决他们后顾之忧。

二、服务人才,全力推进“三个”平台建设

为服务人才,调动人才服务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人才工作组织机制。成立以工委书记为组长,主管领导和辖区大单位及参与街道人才实训基地大专院校相关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并通过建立联席会制度和研讨制度,定期研究人才工作目标,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切实保证人才工作组织开展到位。我们按照统筹兼顾原则,主动将服务人才工作与社区劳动保障站相结合,推进“三个”平台建设。一是建设江桥社区创业培训基地平台。我们利用社区党校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共安置就业197人。二是建立用求信息平台。通过各类招聘大集和求职登记,整合信息资源,广开就业渠道,实现不挑不捡充分安置就业,对有就业愿望的推荐就业,对有创业愿望的扶持就业,就业安置率达95%以上。三是定期搭建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平台。通过“就业援助月”、“春风送岗位”、“残疾人援助月”“农民工援助月”等活动,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86人,就业困难人员192人。

三、拓宽渠道,全力开展“三个”联动建设

单800余份,接待和现场咨询300余次。其中地段北社区大学生郭帅在社区的帮助下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成功开办了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家园装饰设计工作室。二是开展拓展技能和帮扶联动。主动联手市社科院培训学校教师和用工单位,定期为辖区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职工和有就业能力的群众提供技能培训,努力增强他们适应社会、胜任岗位的能力和水平。组建由辖区法律、科技、技术专家和创业骨干参加的义工服务队伍,结合街区开展的“进家门、解疾苦、办实事”活动,组织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温暖、送政策、送咨询”的五送活动,用实际行动,支持帮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是广泛发动安置联动。为给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与用人单位对接的机会,辖区17家企业与35名下岗失业人员签订了意向性就业协议。此次活动分别被生活报及哈尔滨报进行了报道。为扩展用工、招工服务平台,街道建立了党建服务网招用工服务平台,整合辖区资源,为招用工单位和个人提高帮助。辖区单位有百年人寿、平安保险公司等17家用工单位主动加入其中,20余人达成意向性协议。在“创业创新、全民成才”活动中,在办事处的大力扶持下,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发放322万元。通过各方面的扶持,我街涌现了许多创业典型人物,地段北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左丽君,下岗后生活十分拮据,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得知情况后,鼓励她自主创业,并主动帮她办了小额担保贷款,开了个零售仓买店,帮她走上了致富之路。花圃社区下岗失业人员韩福群,夫妻双双下岗,面临命运的改变,他们没有气馁,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协助下,贷了款,开起了老头包子铺,成了创业创新的典型人物。

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十四

常荣幸参加了首期教师发展培训活动,期间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新的理念,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感谢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给予的机会和倾情教授。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培训课程聚焦如何教学这一核心问题,把可持续发展观与先进教学理念相结合,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思路。这次培训激发了我的教育使命感,我要为培养有全球视野、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在培训中,我一边学习一边思考,结合外语学科的发展,就国际化人才培养形成了几点看法和观点。

1、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日显重要。我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更要文化先行、教育先行。只有争取了民心,“一带一路”建设才能行稳致远。民心相通的核心是语言互通,“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英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靠英语难以通心。因此,“一专多能”(懂专业、能多语种沟通协作)、“一精多会”(精一门外语、会多门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应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大学外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设置必须为教育目标服务。哈佛大学前校长bok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阐述了本科教育的八大目标,即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应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和为就业做准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全球视野、人文情怀以及多元文化包容性,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3、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大学的外语教育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还要着力拓展专门用途外语和跨文化教育等方面。通用的外语课程是基本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同时教授社会、文化、科学等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专门用途外语课程以外语使用领域为导向,包括学术外语(通用学术外语、专门学术外语)和职业外语两类课程,旨在增强学生运用外语开展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跨文化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才培养培训总结篇十五

首先,要用伯乐的眼光,从万千匹奔马中识别出千里马。

也就是说选拔人才要善于取优劣汰:一要善于识别剔除表里不一、华而不实的“朽才”;二要善于识别剔除品质恶劣有才无德、投机钻营的“鬼才”;三是要善于识别剔除乔装打扮、逢迎拍马、心术不正的“怪才”;四要善于识别剔除趋炎附势、只有说功而无做功、以权谋私的“庸才”;总之,要从人的本质上识别真正的振兴家装事业的有用人才,当然,对人才也不能求全责备,而要看根正苗壮能培养成才方可使用。

其次,要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小树成材需土壤、阳光、水分、肥料及时间,人要成才需知识灌输、道德情操培养、能力锻炼、实践中丰富经验及艰难曲折的考验。人才的培养要在德与才两方面同时并举。在“德”方面,要教育培养人才忠于公司,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斗志;在“才”这方面,要丰富人才的智慧,并在实践中锻炼人的才干,增加人才处理各种纷繁复杂事务的能力和经验。

第三,公司作为一部正常运转的机器,需要各种各样的零部件方能组成。

这个比喻说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培养使用各种各样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财务人才、测量试验人才等一定专业素质的人才,才能保证企业“这部机器”正常运转,经得起风浪考验。实践表明,金无足赤、人无全才。那么,全才就靠各种专业人才群体的优势互补。

第四,人才使用要注重人才年龄结构、专业技能结构的搭配,方能保证企业管理后继有人。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市场的广阔及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为年轻人在企业界一展身手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因此,企业人才结构要中、青搭配,专业技能结构要管理型、技能型、开拓型搭配,方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着力培养开发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一是要在观念上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做好人才工作,就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克服见物不见人和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3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大力培养包括项目管理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要充分发挥项目管理人才资源开发在项目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必须看到,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人才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应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包括项目管理人才在内的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第六,建立健全人才培训工作机制。

坚持把人才培训摆在企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发挥单位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企业、加快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人才协调管理和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手段和方式更多地培训各类急需的人才,尤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要加强发现、培养、使用和吸引的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和聘请专家和有关技术人员对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培训,开办培训班,有针对性地授课,另外要对重点人员给予适当的待遇以及其他方面的规定和办法,防止人才流失。人才的培训与应用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希望公司党委要把专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开发与培训放在重要议事日程。

第七,要作好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

做好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明白知识经济的特征是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中最为突出一点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当今企业间的竞争将在创新的层面上展开,而企业创新,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人都是创新的主体,优秀人才的竞争成了成败的关键所在。

做好人才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重外轻内。

对引进人才厚爱偏爱,待遇从优解决,而对本单位原有的人才则又是一种标准。工作上,只注重发挥外来人才的作用,不注意调动内部人才的积极性,在有意无意之中冷落了本单位原有的人才,久而久之,相互之间关系紧张,矛盾丛生。

二是重引轻培。

对引进人才热情高、劲头足,舍得花重金去挖人才,对培养本公司的人才兴趣不大,总是强调客观困难,不是以培为主,以引为辅,从提高单位整体技术素质着眼,确保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重才轻德。

重文凭,重职称,而对政治素质、思想品德考察不够。结果导致有些人常在个人待遇上斤斤计较,稍不满意就闹情绪,甚至一走了之,使用人单位在经济上、工作上受到损失。

四是重“理”轻“文”或者重“文”轻“理”。

不少单位对经营管理类的人才重视不够,而对工程技术类人才比较重视。有的缺少管理意识,没有把管理放在应有的位置,有的是缺乏容人的气度“武大郎开店”,害怕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影响自己的“位置”。有时候容易形成以个人好恶来取舍“人才”。

五是重高轻初。

有的主管、领导不懂得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应是高、中、初级各类人才按一定比例配置的群体,但他只对高中级人才厚爱有加,另眼相看。形成人才断层,或者变相资助高中级人才的自高自大,骄傲自满的情绪。

六是重用轻管。

有的人一提关心人才、重视人才,想到的就是物质激励,而在其他需求和发展上关心、爱护则不够,管理薄弱,也可能产生副作用,给单位造成不良损失和后果。所以,在用好人才的同时也同样管理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732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