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4:45:20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通用16篇)
时间:2023-11-20 14:45:20     小编:温柔雨

总结是一种对自己进行成长评价的方式。如何培养创造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使自己在艺术创作中更加出色和独特?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相关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一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如其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所倡导的那样,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它打破了既往偏向重视治疗和改善负面情绪的观念和做法,转而重视个人积极乐观情绪、积极意义及内在动机等特质。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

从积极心理学出发,我们可以营造一种能够促使学生的积极本性生长发育的环境,通过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快乐和成功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自觉成长。

滨海小学自建校之日起,便确立了“珍视童年价值,培育生命自觉”的办学理念,着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怀、开阔视野、自觉精神、合作能力”的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生命自觉”班级建设,旨在通过建设一个具有正确的人生信仰、浓厚的学习风气、良好的班级纪律、同学间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班集体,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尊重、诚信、责任”的品质,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并不只是让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是要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品质。我们始终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具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办法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尊重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

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既是“生活育人、制度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化解思想教育“言传”脱离“身教”难题的重要抓手,还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与自我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渠道,这源自班级公约所秉持的人人平等、自由意志、义务责任、诚实信用、对话协作等契约理念。

滨海小学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推进“生命自觉”理念的构建,是建立在师生共同成长需要基础上的顺势而为,整个班级公约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公约的制定,每一条班级公约都要经过学生的讨论与认可,以此形成全体同学约定俗成的规章,便于学生自觉遵守。比如,一年级某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如下公约:“你拍一我拍一,学校建成不容易。你拍二我拍二,团结友爱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保持安静记心间。你拍四我拍四,墙壁不能乱写字。你拍五我拍五,值日不能太马虎。你拍六我拍六,上下楼梯要靠右。你拍七我拍七,垃圾分类不乱弃。你拍八我拍八,爱护桌椅要常擦。你拍九我拍九,节约用水齐动手。你拍十我拍十,环境大家来保持。”这样的班级公约,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条文不多,内容简明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学生当然乐于执行和遵守。

设置班级小管家。滨海小学的“班级小管家”由学校大队部组织少先队员产生,其任务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管理心爱的班级。每个班设置文明协调员、卫生督察员、图书管理员等职位,涵盖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学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人。通过班级小管家管理体制,每个学生都承担了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人人都参与管理,人人都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观念,推动他们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求得新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主张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因为这些情绪不仅能使个人精神状态改观,还能给整个组织带来变化,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兴旺和发展。将这一原理运用到“生命自觉”班级建设中,就要努力营造积极融洽的教育氛围,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滨海小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文化的设计,包括选择班级象征物、班徽、班级口号,甚至班级服装的设计,也由学生共同完成。此外,学生还共同参与制定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如“值日班长责任制度”(每天设班长一人,具体负责当天的行为规范等常规事务),还配套推行“班干轮换制”(班干、组长、科代表每学期调整一次,可民主选举,也可毛遂自荐)。如此,通过营造积极民主的班级文化氛围,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环境中体现出来的,而好的环境能够塑造积极的品质。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组织要努力创造一个能够促进个体积极品质和正面思考的环境,通过集体影响个人,提升个体的动机和目标。对于学生而言,生命历程中生动、有趣、令人兴奋的集体活动,不仅能在当时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还有可能成为成长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滨海小学独具特色的“校长主讲—主题班会—学生心得—家长参与”四段式“国旗下的课堂”,引发了同学们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周一下午班会课上,各班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校长的讲话,联系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一年一度的“七色童年,缤纷梦想”缤纷节系列活动,以班级学生全体参与为宗旨,让每个学生都有了上台展示的机会,让孩子们学会表达自己,欣赏别人,培育阳光、自信、包容的个性;父亲俱乐部则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父亲缺位,父爱缺失的现实,以班级家长为单位,倡议广大父亲参与到班级管理与家庭教育中来,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俱乐部活动,如父子诗歌朗诵会、父子气象观测、父子同放风筝、父子登山活动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因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生命自觉”班级考评体系更注重质性评价。质性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作出真实、完整价值判断的评价模式,具有重视评价过程中的生成价值、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尊重学生个性等特点。相较于量化评价,质性评价更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由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我们认为,“生命自觉”班级的评价,应强调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真实的观察与描述,才能使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评价多是教师评学生的线性评价模式,评价主体单一,而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主体之一的“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地位。质性评价倡导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消解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对立状态,作为评价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也是评价主体。

在“生命自觉”班级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作为考评指导员的班主任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将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评。班主任则从旁指导,对评价过程进行监控,引导学生不断成长。班主任还注意组织学生开展互评,让他们互相提醒,互相学习。放手让学生操作评价,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提升学生对自我、他人的责任意识,也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此外,主动参与评价显然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生命自觉最为基本的前提。

“生命自觉”班级评价不是以预定的目标、标准为导向来评价对象的,而是将评价焦点由结果转向过程,用动态的视角研究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发展变化,努力改变以往将评价活动看作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程度进行检验的狭隘思维。

“生命自觉”班级评价强调诊断、重人、重发展的质性评价,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者,他们除了精心设计、精确定义“生命自觉”班级量化考核指标外,更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了怎样的思维训练、行为养成,得到了怎样的生命成长。

在教育创造中丰富、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自觉提升,是教育事业赋予每一位教师的最高价值。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生命自觉”班级建设尝试,既优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更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将不断努力前行。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二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政治功能,重视灌输式的说教与高压式的管教,忽视了学生健康人格和积极品质的塑造,致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缺乏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初目的,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教育效果不佳的困境。积极心理学主张以发展为导向,着重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思想美德等积极方面,关注人的正面力量,它的兴起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对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从主观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指人类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所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即能幸福满意地回忆过去、快乐而充盈地感受现在以及积极乐观地憧憬未来,主要研究人的幸福感、满意感以及快乐感,引导个体建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从个体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理论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存在两个独立纬度:正性的利己主义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主要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造精神和能力、与他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审美体验,以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世界等等,研究人的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个体能够有效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第三,从群体层次上分析,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公众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成长及其经验的获得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基础上,积极的环境,是构成积极品质的重要的支持力量,这就要求人类个体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以及积极的公众品质,主要研究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一)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过于突出政治性,强调教育的矫治功能,忽略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和个性需求,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容易引导学生的反感,导致学生对其“敬而远之”,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价值、人生意义、自我实现,关注人的自身潜能的挖掘,重视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从而使人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理念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缚,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往往能更加深刻地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鸣,使其乐于接受并践行道德规范,这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提高。

(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有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决定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和死板,过于重视管理轻视育人,注重结果忽略过程,重修补学生存在的问题,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这种“修补-改错”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因而往往收效甚微。积极心理学专家认为:“人内在的积极品质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在预防工作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提升大多源于引导个体自身去塑造各项能力,还不是直接修正个体的各项缺陷”。因此,在这种理念取向下,教师要转化教育理念,从肯定学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预防学生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符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将教育与学生的幸福、尊重、自由、价值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强调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注重学生自身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并引导使之内化成各项能力,这种价值理念取向符合当代教育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的本来功能和使命,因而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方法,巧妙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特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教育,在学习中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增强幸福感和满意度。对此,积极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和经验的获得都是通过一定的环境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注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一,构建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装饰校容,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主要包括学校的总体结构和布局规划、校园建筑和校园绿化、课堂设施、办公设备以及后勤保障设施。因此,一方面,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为广大师生创造整洁、安静、优美、积极的校园物质环境,促使师生工作学习身心愉悦。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师生规范师生自身行为、道德修养,爱护校园一草一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确保师生工作、学生、生活秩序的稳定,增添师生的幸福指数。

第二,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化环境。校园人文环境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是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主阵地,主要指校风、教风、班风等方面。首先,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内形成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严格制定一套积极的班级规章制度,并加以认真落实,以规范学生行为。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构建文明健康的寝室文化。寝室是学生集生活、娱乐于一体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和谐寝室、品质生活”的寝室文化理念,明确“扬德尚美,育己善行”的寝室文化宗旨,积极倡导良好的寝室文化习惯,提升寝室文化的质量和品位。最后,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教师要借助具有教育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校园网络,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主、自强、自信、自主,树立文明意识、政治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讲究熟练运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学在工作方法上强调个体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以及情感需要的重要性,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时,教师要注意将政治性与情感性巧妙结合起来,充分借助积极心理学的工作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创造力。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情感激励法,即通过激励激发学生学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积极心理学认为,巧妙地运用情感激励法,有助于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好品德。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适当地借助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尊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首先,要注重以情育情,情理结合。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境因素和自身的情感因素,情理结合,以理服人,以情育情,以情感人,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心灵之门,鼓舞和启迪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注重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开展座谈会,或电子邮件、qq、微信、短信、电话等平台与学生进行探讨人生、规划未来等话题,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精神世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使其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朝着正面的方向成长和发展。最后,注重榜样激励,塑造自我。教师可以借助先进人物榜样的人格力量,震撼、感染、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敬佩、信赖之情,优化学生心理,强化学生行为。

第二,借助情景感悟法,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情景感悟法,即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的认知规律,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获得感悟和启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要创设教育情境,触情生悟。教师可以紧扣教学内容,借助语言描绘、多媒体展示、音乐渲染、典型事例分析等手段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触情生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感知、记忆、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其次,要驱动积极情绪,以情化人。创设情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情景交融,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进而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如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爱的奉献》、《感恩的心》等歌曲,渲染情境,营造情景教育,从而激发学生情感。最后,要诱发积极情感,形成积极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品质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会、角色扮演、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自主组织、策划、编排、表演,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在自主参与、实践体验过程中,感受学习乐趣,积极乐观地面对困境,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总之,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以发展为导向,着重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思想美德等积极方面,强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客观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开放、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优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三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有关中职教育政策的逐渐出台,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中职教师的热门话题。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作为实用技能的传授者,在其专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目前中职酒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专业发展从学校共同愿景、良好工作环境舒缓压力、骨干教师榜样作用、有效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

积极心理学是(positivepsychology)是研究人类的力量与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是着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b.lfredrickson提出管理心理学家应当努力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感等积极情绪,这些情绪通过影响组织中的他人和顾客给整个组织带来变化,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兴旺和发展。所有这些不同领域的研究都表明,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使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都更加注重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使得治疗、咨询、培训、教育、人际交往更为有效和顺畅。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唐玉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娴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态度的转变、情意的升华。朱新卓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的知识、技能和情意等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仍为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从教育学维度提高教师应有的从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另一部分是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对其职业生涯设定目标,最大限度实现其人生价值,即最大程度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发挥工作积极性、整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

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作为实用技能的传授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品德合格、专业技术过硬的酒店服务人才的神圣使命。他们起点不一样,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工作热情较高,教学设想丰富,但专业技能不熟,实践经验不足;只有极小一部分是直接来自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虽然专业技能较强,实践经验丰富,但教育理论知识又比较欠缺,不能较好的演绎课堂。鉴于以上情况,中职酒店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工作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忽视教师专业发展。酒店专业一直是个比较热门的专业,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学任务普遍较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将课程内容较好的呈现在课堂上,同时还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违规行为及其突发事件,最后導致教师身心疲惫、心力交瘁,敷衍了事,逐渐对工作产生倦怠、工作热情减退,从而忽视自己的专业发展。

2.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不了解。中职酒店专业教师多为年轻教师,往往只关注教育教学能力,而忽视了自身专业发展,对专业发展路径缺乏了解,从而导致专业发展的停滞不前。

3.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中职酒店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学科型”人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实践经验缺乏,企业化程度低,而中职酒店师资培训又大多借助高校内的师资培训基地,培训内容理论性强,但难以适应当前酒店业发展的要求。

4.职称推荐名额有限,工作积极性不高。无论教师有多么优秀,或早已达到评审要求,如果没有名额或没有已评为高级教师的教师退休让出名额时,是无法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很多教师,特别是是年轻教师,看到晋升无望,出现懈怠抱怨,逐渐形成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

(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积极舒缓中职酒店教师的心理压力。

压力是把“双刃剑”,适度的压力能在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动力作用,而过度的心理压力则能造成教师的身心疾病。因此让教师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工作,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得到一定的舒缓是很重要的。第一,要增加对酒店专业的投入,增加专业教师人数,增加各类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增强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信心,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第二,学校教研室要经常性地开展活动,促进教师相互交流,教师间的互相支持能大大降低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第三,学校适当开展教学比武活动,多给教师展示才华的机会,多给肯定性评价,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心。

(二)利用骨干教师特有优势,发挥其榜样带动作用。

骨干教师是优秀教师的代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专业发展特质,具有较强的专业敏感性、很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骨干教师有着追求事业成功与成就的强烈欲望,他们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的教师,在学校中能起到楷模的作用,甚至成为其他教师借鉴和效仿的榜样,能产生示范、辐射的作用,能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个人。逐渐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发展势头,从而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的有效机制,调动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建立有特色的中职酒店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提高培训的质量与针对性,加强培训考核,规范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带薪培训,建立多元化培训经费筹措机制,保证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多种途径吸引酒店接受专业教师顶岗实习,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四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新思潮,本文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论述了积极心理学对我们的启示,从而让积极心理学能更好成为人类的福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身心健康和谐消费心理咨询积极幻想。

1引言。

提到心理学,人们可能更多的是想到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和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关注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和病态人格及异常行为,而正常行为却常被忽视。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发挥自己的优势让自己活得更幸福和更有意义。于是,积极心理学便应运而生,并从此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哈佛等众多高校,积极心理学是最受欢迎的课程,足以说明其影响力。

究竟我们能从积极心理学中学到什么?得到哪些启示?答案很多,本文将从身心健康、和谐消费、积极幻想和心理咨询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此之前,我想先对积极心理学做个简单的介绍。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运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为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seligman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他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在1998年《apamonitoronline》的一篇文章上,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3个使命:(1)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患;(2)让人生活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3)鉴别和培养天才。由于心理学界过去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所以现在有必要提倡积极心理学,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从此,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础任务。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第二是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当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运动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例如民主的社会、团结的家庭以及言论自由等。

3.1关于身心健康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有助于人们更长寿。人可以活多长以及那些情况会缩短人的寿命,是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有太多的混淆变量使科学家无法分离出真正的原因。但在修道院里,修女们过着有规律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吃同样的食物,不吸烟也不喝酒;他们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史;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和医疗条件。很多混淆变量在此都被剔除,但是这些修女的寿命和健康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差别。当研究者把180位修女的自传拿出来研读时,一个惊人的差异显现了。欧潘修女(98岁仍然很健康,几乎没生过病)用了“非常愉快”、“很开心地期待”这两个表达幸福感的积极字眼;相反,丹那莉修女的自传中找不到一丝积极的气息。再请对这些修女的寿命毫不知情的人,针对其自传中所传达出的积极感受进行评分时,发现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90%超过85岁仍然活着,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34%的超过85岁仍然在世;同样,落在有幸福感端的修女到94岁时仍有34%的人在世,而落在没幸福感端的修女只有11%仍然在世。以上差异真的是来自她们自传中所传递出的幸福感的不同吗?这种差异也许是因为她们表达出幸福感的程度、对未来期盼的程度、虔诚奉献的程度,甚至是自传写得好坏的程度等变量引起的,但是研究发现这些变量都不相关,唯一相关的是她们在自传中所表达出的幸福感的强烈程度。上述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中有关幸福感的研究,对人们能更加长寿有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治疗虽然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但它的实践却在上世纪的20年代初就已出现。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指出,长期以来的心理治疗一直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对病人的病痛的评估或治疗上,大量研究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病人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致力于修复病人有缺陷的习惯、动机、大脑和悲伤的童年。积极心理治疗则与此相反,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种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积极心理治疗有一个预设:病人有生病能力的同时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疗者的任务是激发和巩固病人获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消除病人生病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人人都具有两种基本能力:认识能力和爱的能力,人的心理疾病是由于这两种基本能力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分化为每个人的现实能力时发生冲突的结果。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的立足点是激发被治疗者的这两种积极的基本能力,从而弥补传统心理治疗的空挡,体现出更大的人性意义,病人更容易接受,治疗效果也更好。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什么都失去了的、抑郁的或想要自杀的人,在意的不仅仅是解除痛苦,他们更需要的是美德、生命目的和生命意义。引发积极的情绪会帮助我们抵挡令人痛苦的心理疾病。积极情绪就像防震保护层一样,使我们不受伤害,使我们在悲伤绝望中重新崛起。好的心理治疗不仅能疗伤,还能帮助人们发现并培育自己的优势和美德。

3.3关于和谐消费问题的启示。

和谐消费旨在塑造和谐健康的消费市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它的基本原则与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和主旨是相符合的。和谐消费的要点是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和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强调了消费者是和谐运转的消费系统中的核心;尊重他人,强调了在满足个人消费需求的同时,要限制贫富消费差距过大;尊重自然,强调了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障子孙后代的利益。

积极心理学也强调以人为本,旨在揭示在既定的物质财富水平下,如何通过改变物质财富(作为外部因素)的呈现方式和选择手段,最大化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它可以为引导正确消费,控制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现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会使商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制造出由大量的废弃商品及商品包装组成的垃圾,从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违背了尊重自然的'原则;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中的贫富差距,违背了尊重他人的原则。因此,积极心理学通过对外部物质财富的呈现方式和属性对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揭示奢侈性、炫耀性和过度性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的危害,揭示和谐消费所应具备的特点和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出引导和促进和谐消费的建议和启示。

3.4关于积极幻想研究的启示。

积极幻想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brown于1988年最早在学术界提出的,他们认为积极幻想是个体在生活中或面临威胁性情境、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消极方面的认知过滤,这种过滤是以歪曲表征的方式投射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中。因为积极幻想显示了个体对现实的积极把握和乐观知觉,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一种保护,所以虽然它是对现实的一种背离,但它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适应。

积极幻想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心理健康领域、调节心理资源领域、恋爱关系领域和跨文化领域。它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和对未来的盲目乐观。积极幻想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有助于个体在威胁情境下或应激事件中获得良好适应,特别是随着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幻想正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其研究成果也将更好更多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

4总结。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带给了人们激情、挑战和质疑。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发展和前进的,但它无论怎么发展,最终目的都是要造福于人类。心理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积极心理学更能有效帮助人们发展自身优势,促进自己与他人的成长。通过全体心理学工作者前仆后继的各项研究工作,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学一定能成为人类的福祉。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五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它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美德、力量等,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对消极、障碍、病态心理等方面的探讨。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幽默、愉悦、希望、好奇心、谦虚、审慎等,利用各种现有的方法探讨这些积极情感体验的机制和影响;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努力、宽恕、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正直、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诚等,探讨这些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积极的工作制度怎样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等。

在创建阳光校园的过程中,我们注入了积极心理学元素,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我们始终坚持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主导,通过教师培训、家长学校、校园心理剧、心理拓展训练、团体辅导课、同伴互助、个体辅导、青春期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积极思想,增强学生的“力量”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自我建设能力。

(一)转变理念,优化管理。

我们在理念上做到了三个“转变”:一是变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单一模式为强化生命教育的综合预防模式;二是变学校心理教育单一取向为积极整体心理教育取向,大力促进学生自我心理建设能力的提高;三是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创建环境,营造氛围。

在德育内容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思想。我们把中小学生自我心理建设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了学校德育教学的内涵,为学校德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罗伯·崔比说:“欣赏性探询是提升成功循环的过程,而非仅仅修正错误。它能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帮助人们获得自我实现感,而非陷入充满忧虑与阴暗的宿命的泥潭。”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推行“欣赏式班级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三)搭建平台,促进成长。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

学校教育向学生传授自我开发、自我提升能力的方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们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大环境,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使其获得这些能力,并逐渐掌握开发自己能力的能力,以便学生个体将来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课堂教学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主阵地。学生的喜、怒、哀、乐大部分发生在课堂上或者起源于课堂之中,所以日常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健康辅导课,而应是全方位、文体化、综合性的教育过程。为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上提出了并试行这样的五大理念,即语文课堂重在求善,数学课堂重在求细,科学课堂重在求真,英语课堂重在求实,体音美劳班会课重在好学。同时,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建设进行有效评估,提出后阶段的辅导方案。

家庭教育为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提供大展台。为防止出现“5+2=0”的现象,我们必须要用好家庭环境这块资源。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最有效的利用方式就是让家庭和学生一起去体验积极情绪,感受积极心理学的无穷力量。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场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始终都有较强的统摄力,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一)全新倡导快乐教学。

积极的心理场能产生巨大的激励效应。在快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边的积极性都受到激发,双方都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教师教得积极,学生学得投入,因而能在学习中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拥有获得知识后的自豪和神圣感,这种心境通过内化、迁移,最后积淀为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经常引导学生进入快乐学习的状态。

学生所接受的视听信息的质和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场”的质量,所以,教师要善于深入体验教学内容,用生动、活泼、形象、幽默并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把握学生的情绪,时时掌控课堂教学进度,做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一)阳光的节日伴成长。

紧紧围绕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六一、国庆、中秋等法定节日,开展“阳光节日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乐翻天,在快乐中展示才能。如“集邮活动”“口琴齐奏”“剪纸艺术”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实践,在实践中全面发展,让节日的阳光伴随他们度过幸福的学校生活。

(二)阳光社团添力量。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推出各式各样的“阳光社团”,由具备专业特长的教师担任辅导工作,以最好的.力量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全面发展。如成长社团、航模社团、德清方言研究社团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接受美的陶冶,充实自我,展示自我,丰富才情,快乐放飞梦想。

(三)阳光假日助飞翔。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阳光假日活动”,让学生们直接体验和感受,丰富亲身经历,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如礼品包装、模拟法庭、自护自救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可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在家人与老师指导和同伴的互助下,自主选择,创意实践,多元展示。

(一)优化心理环境,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创设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到积极心理建设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墙报、名人字画、阅报栏、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等方式开展积极心理科普宣传活动,校园里随处可见“积极心理的十大标准”“心理小故事”等美文,使学生处处感受到积极心理、阳光心态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追求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积极调适情绪,提高自我分析水平。

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实践—自我评价”这四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归因,促进他们形成更为强烈的主观幸福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运用团体辅导课对学生进行积极有利的归因训练。

(三)倡导助人自助,提高自我疏导水平。

我们以“三助”模式(即合作互助、咨询他助、调节自助)为主,通过加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分析水平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疏导能力,教会学生掌握“三大调控策略”——行为调控、认知调控和人格调控。

(四)注重家庭氛围,提高自我完善水平。

我们还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应用技巧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分为“巧妙引领,主观幸福”“智慧塑造,积极人格”“善用激励,事半功倍”“积极沟通,共享成长”“平常心态,精彩人生”五大块,广受家长欢迎,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技巧,改善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的自我完善水平不断提高。

运用积极心理学,创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阳光校园,有利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积极、健康发展;有利于师生在积极参与“阳光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有利于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素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六

师幼互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师幼互动,发现目前幼儿园师幼互动存在一些问题,如师幼互动中教师缺乏积极的互动观念;师幼互动中教师缺乏积极反思与提升;师幼互动中教师不注重营造积极环境氛围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国内外很多研究者所公认的,良好的师幼互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利于教师向幼儿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有利于幼儿认识世界,增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师幼互动提升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在互动中学会了分享、协商、谦让和友爱;良好的师幼互动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安全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同时,良好的师幼互动对于教师也同样重要,不仅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文章从积极心理学教育的视角出发研究师幼互动,希望通过不同视角为构建良好师幼互动提出建议。

不同的学者对于师幼互动有不同的解释,本文在对师幼互动的内涵研究之后分析如下:第一,师幼互动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之中。在幼儿园教师和幼儿之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互动。第二,师幼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这两者必须发生接触。第三,师幼互动是一个循环过程,一方发起另一方反馈,发起者再发起,反馈者再反馈,就一个话题进行轮换形成一种循环的过程。

影响师幼动的因素大致分为三方面,幼儿自身的因素、教师方面的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第一,幼儿自身因素,主要是指幼儿自身的一些因素导致师幼互动的状况。比如幼儿的长相、能力、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在师幼互动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由于幼儿自身的这些原因导致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对幼儿采取不同方式和态度。

第二,教师自身的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教育观念、管理观念、受教育水平、学历层次、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反省能力等对师幼互动产生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对幼儿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会使教师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能够深入的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在活动开展中不注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都促使幼儿在师幼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第三,环境因素,幼儿园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制度规范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班级规模和师幼比。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师幼之间、教师之间以及与家长和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幼儿园制度规范环境是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一日生活的安排和常规的培养,这都是影响师幼互动的重要因素。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引起心理学家的关注。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最先由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劳拉·金提出,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比较有效和成熟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的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和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等方面。

1.关于积极情绪和体验方面的研究。这是积极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人类的积极情绪主要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目前研究者在主观幸福感、快乐和爱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众多的积极情绪并不是完全分离开来的,人类的情绪比较复杂,很多情绪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一致性。积极的情绪对人产生一定的作用,例如,fredrick提出积极的情绪可以拓展人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增加人的体力,提升人的智力和社会协调性等。

2.关于积极人格特征的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成为很多研究者研究的热点。hillson和marie借助问卷研究的方法,发现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相对应,他们对两种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并且发现积极的人格特征由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方面构成。可见具有积极人格特征的人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也表现的更加积极。

3.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的关系研究。很多的研究都表明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人的健康有益,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往往愿意相信一切结果都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在面对压力、疾病等事件时,拥有积极情绪的人面对压力时更加乐观向上,更加愿意沟通交流;当面对疾病时,拥有积极情绪的人更愿意面对现实,积极配合医生,接受治疗和锻炼。

4.关于创造力与培养天才方面的研究。目前也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如guilford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包括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但由于创造力研究比较复杂,所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

1.师幼互动中教师缺乏积极的互动观念。研究发现幼儿教师在进行师幼互动时往往不注重与幼儿互动的质量。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往往表现出反应较慢,有时候对于幼儿的互动意向和互动信号不能及时作出反应,有时意识到幼儿有这方面的互动需要却由于倦怠不予理睬,有时候由于这方面的知识缺乏故意回避幼儿的发问,没有给予幼儿所需的互动。

2.师幼互动中教师缺乏积极的反思与提升。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缺乏一定的反省、反思、学习、提高的能力。由于平时幼儿园工作较多,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反思和反省时间的现象,只是忙于应付工作和检查,这也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去反思和学习必要的师幼互动技能。比如在教师互动中缺乏表达能力和互动方法的提升。

3.师幼互动中教师不注重营造积极环境氛围。师幼互动中幼儿教师不注重积极反馈,往往消极反馈较多。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师相比于其他国家幼儿教师更多的使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对待幼儿,一些教师较多的使用否定词语“不要”。师幼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重视规则,少情感交流。教师更多的是维护良好的教学常规,或者处理个别行为问题,教师的注意力也多停留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和控制上,使得整个师幼互动紧张、消极和被动。良好的师幼互动需要教师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便于幼儿表达自己和发挥创造性。

(一)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更新师幼互动中教师观念。

积极心理学认为不应该过多的关注人的弱点,而应该积极的去发现人的优点,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人心中积极的品质和正能量,才能产生积极的结果。幼儿教师关注师幼互动中的一些细微的成绩,哪怕是学生在互动中的一点小小的进步,如多说出一些词语,一些句子,或者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安排得当促进了师幼互动的质量,也应该感到满足和喜悦,幼儿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积极观念,才能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教学工作中,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1.积极的儿童观。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要用一个积极的心态,放下心中的消极情绪,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真正的走进幼儿,细致认真的观察幼儿,捉住恰当的教育时机,真诚的与幼儿互动。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权利和义务,幼儿具有独立的人格,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幼儿,与幼儿建立民主协商的人际关系,满足幼儿“小大人”的自尊。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耐心的对待孩子的提问,平等的倾听回应。

2.积极的教师观。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教师应转变教师观,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愿意为幼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用乐观积极的心态与幼儿建立关系,增强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提升对幼儿互动行为的领悟能力,积极关注幼儿的互动愿望,捕捉有利于幼儿多向互动的因素。教师积极进行角色转变,启发幼儿主动的多向互动,充分的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而不是简单的问答。

(二)积极心理学促进幼儿教师更积极的自我发展。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充满挑战和收获尊重的`职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和持续的发展动力。幼儿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邪的幼儿,是需要贡献自己巨大热情和精力的。面对幼儿一双双好奇的大眼睛和充满探究的纯真想法,幼儿教师感觉到自身的责任和动力,幼儿教师需要乐于学习、反思、也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笔者认为促进积极的师幼互动应着手以下几方面提升:

1.提高教师的情绪智力。积极心理学提示幼儿教师首先了解自己的情绪;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释放压力,控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和蔼可亲,表现出真实和善良,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幼儿的情绪。

2.提高教师表达能力。幼儿教师每天与幼儿发生互动,教师语言的输出质量直接决定着师幼互动的质量。因此教师与幼儿进行互动时,应注意语言的使用。首先,改变对幼儿的称呼。如,教师为了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对幼儿的称呼,变“某某某小朋友”为“宝贝儿”或者叫其小名。其次,改变课堂言语,教师与幼儿互动中应注重情感言语的使用,少一些指令性较强的语言;对幼儿评价时注重鼓励幼儿的闪光点并多以鼓励为主;教师还应鼓励幼儿主动发问并积极的关注幼儿的问题;向幼儿提问时少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尽量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增加幼儿的表达欲望。

最后,改变体态语言。教师与幼儿互动中,体态语言也很重要。幼儿通过体态语言感受到教师是否真诚。师幼互动中良好体态语言应该是教师面带微笑,尽量蹲下身子平视幼儿,与幼儿交流;请幼儿发言时最好用手掌做出邀请的姿态;对于幼儿精彩的回应需要表扬时,应面带笑容、真诚的鼓掌或者“亲亲”、“抱抱”幼儿。总之幼儿教师应发自内心的与幼儿进行互动,不能流于形式或者走过场。

3.掌握师幼互动的恰当时机和有效方法。

良好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掌握恰当的互动时机和有效的方法。首先,教师在创设活动时应做到了解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预设重点的互动内容并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其次,教学中重视幼儿生成瞬间,积极回应幼儿生成;最后,捕捉恰当的互动时机,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不专心、遇到困难难以深入时就要给予幼儿积极互动。

积极心理学提示我们教师要利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影响幼儿,教师应该利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幼儿,力求为幼儿营造一个温暖充满关爱的环境。积极心理学要求幼儿园教师首先以积极情绪感染幼儿为幼儿创造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氛围,提高幼儿参与互动的水平。幼儿教师一定要注重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在环境创设中多花一点心思,使幼儿感受到自由、安全和愉悦。另外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还要合理的投放充足的材料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去创新,去探究。教师还应该抓住恰当的时机去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同伴分享互动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七

进入21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出现,与传统心理学注重人类的消极面不同,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的积极的品质,主张挖掘人性中的积极因素,通过不断地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使人类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那些有利于个人、团队、组织繁荣的因素。积极心理学为高职学生管理乃至整个高职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为培养人格健全服务社会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依据。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科学、规范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上都发生了突破性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遇到了困惑,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和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给了很大的启示。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过多的关注了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负面的、消极的、病态的'一面。受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以往的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高职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认为高职学生由于录取分数很低,素质差。于是给学生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的品质特征,付出爱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审美情趣、坚韧、宽恕、创意、远见、信仰、有天赋以及智慧。提倡对个体或社会具有的问题要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使个体或社会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

传统心理学过多的关注了学生的消极面,作为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上,管理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管理观念落后、模式单一,手段陈旧,效果不佳,管理者疲于应付,学社叫苦连天。在管理模式注重用严明的制度、行为的限制、批评、惩罚等手段,使学生常常处于消极情绪之中。积极心理学认为认识培养个人积极品质的途径就是增加个人积极情绪体验。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人体的机能,能够促进人的活动,能够形成一种动力,激励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动中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中,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快乐的来源与友谊、紧密的亲属关系、合作性联盟等分不开的。一个成长与周围充满着爱、支持、赞许的环境中的学生,他们更多地体验到的是关怀和支持,他们更容易形成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反过来,如果生活在批评、否定、限制、暴力、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形成顺从、压抑、自卑、反抗的品质。作为高职学校学生管理者,关注学生群体的社会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将人类看作是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并具有适应性的整体。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但由于高职教育历史短,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或几所中专合并而成。

但在管理中,往往把视学生为管理的客体,过分的强调管理者的权威地位,制度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管理理中的作用,学生自我管理是一种被动的自我发展模式,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开发,压抑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管理相应的技能练习机会。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倡导高职学生自我管理以谋求个体的幸福为出发点和目的,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及责任意识,主张让学生真正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体,使自我管理的主体、客体以及过程得到统一。

学校的管理者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智能,鼓励倡导支持协助学生建立自身的资源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制订长期和系统化的能力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目标管理、情绪和压力管理、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等积极资源管理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

积极心理学从群体层面看,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它涉及公众的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主张前置式的管理策略。认为学校管理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学校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优势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

用对积极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对学生的缺陷修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及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对学生更多的持接纳、鼓励、尊重的态度去激发学生的才华和潜力,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给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促进学生改变,发挥学生正向或积极的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野,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树立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管理观。

要更加注重学生情感及体验,让学生更快乐、更幸福、更自信、更乐观的去学习去发展。

要注重学生爱得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责任心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是让学生成为更优秀的公民。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八

高校体育是一门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课程。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能够有效开阔高校体育教学视野,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应制定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充分发挥教师的能量载体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它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积极品质,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所以应该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重点研究。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它一般会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研究主观层面,就是研究人的主观感受,特别是人的主观幸福感,它所强调的重点是人的积极心态,人要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抱有乐观的心态;其次是个体层面,它所强调的是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比如人的力量和美德等;最后是集体层面,强调对组织系统如学校、家庭等进行积极的研究,强调建立这样的组织应本着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同时将个人的幸福感作为组织建立的最终归宿。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学很多领域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价值观。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自身的情绪和态度对自我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具有积极态度和情绪的人来说,他们的自我观念较强,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健康的水平,面对逆境和挫折能轻松应对,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也就高。但是对于具有消极态度和情绪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对自己的生活不是很满意,难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在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不自信和自卑。积极心理学将人的积极发展作为重点,同时强调积极评价人性,积极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将人固有的美德和力量及潜能作为出发点,对人的一些积极心理现象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激发人内在的优秀品质,让人们能更好地学会分享快乐和幸福,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让个人的生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教师可根据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适切的学习目标,从而提供给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内容。同时,也需要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中,一般都是由教师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该是平等的,大学生和教师都是一样需要发展的个体。教师应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大学生,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让大学生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义: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也是教学中的客体,也会受到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客体,固然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但是也可以是主体,要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发挥自己的潜能,用自己的优秀品质影响和感染教师。积极心理学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影响作用,使得教师和大学生都能充分调动自身和彼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二者间关系的协调发展。

(一)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让大学生能在大学期间锻炼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以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设定提高大学生价值目标的要求,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符合每个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和自身能力水平,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积极潜能,都具有积极向上的能力。这种观念对高校体育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对于体育比赛来说,最终比拼的是人的心理素质,也就是人格的比拼。对于每个人来说,其人格中都会有积极和消极的因素。积极心理学通过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会对人格造成影响,分别是智慧、勇气、友爱、正义、节制和卓越。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品质的养成需要依靠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而其中最好的体验方式就是进行体育运动。运动是人的天性之一,人在运动中能得到不断的锻炼。在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逐渐被简化,如手指轻轻一点键盘就可以购物,运动也变得越来越缺乏。运动缺乏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让人们逐渐滋生了郁闷等不良情绪。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适当进行体育项目的设置,让大学生能充分体验运动带来的积极情绪,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能量载体作用。

教师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不再是单纯进行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是传播给大学生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客观而又全面地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能准确地对大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判断,清楚地知道哪些是符合积极心理学要求的,哪些是不符合其要求的,并根据大学生的不同表现合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同时,教师也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赞美,让大学生能更加自信地参加体育学习,并充分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教师还需要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真对待体育教学工作,让自己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大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热情、进步情况等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首先应对大学生的进步进行重点关注,让大学生能在积极情绪的影响下体验到进步带来的成就感,进而鼓励自己继续努力,从而带动自身的进步。积极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大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为自己的进步自豪,从而让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会在好的环境体验中得到积极的情绪,所以,环境和人的情绪有着较大的联系。人的积极品质的养成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高校体育文化环境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及道德情操的重要表现。校园体育文化多姿多彩,大学生就会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不仅增强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所以,高校可以积极建设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是涵盖了众多学科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教学的视野有着重要的开阔作用。实践证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是卓有成效的。

作者:周斌单位: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

〔2〕张忠秋.运动心理学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研究发展与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xx,(3):7-13.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九

众所周知,积极心理学是在上个世纪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所提出来的一个新型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重在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对这种心理学进行使用可以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人们恪尽职守的在企业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比较重要的,管理者通过对员工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可以使得员工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态度,帮助员工获得工作的幸福感,进而与企业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契约。

1.1引导员工对问题作积极解释。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使得人们花费很多心思对其进行处理,但是这对于人们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人员进行管理时,不需要将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掩饰起来,相反可以将这些问题展现在员工面前,这样员工就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然后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因为一个问题的发生必然有其原因,这时候把这些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看成是暂时的,那么员工就会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的看待这些问题,如果企业员工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那么就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积极的引导员工全方位、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积极看待和解释,督促员工更好的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就可以发挥积极心理学的有效作用。

1.2认同发展目标,点燃员工的希望。

确立目标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如果企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发展目标,那么企业的目标就可以指引每一个员工更好的发展,而且还可以点燃员工心中的希望,认为在这家公司里工作很有前途,会恪尽职守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由此可见,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是调动员工积极的有效手段,也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目标的确定可以使得每一个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得到确定,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高,这对于企业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因此,无论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企业管理者都应该给员工打气,鼓舞员工,让员工看到未来光明的发展前景,点燃员工的`希望,从而更好的带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2.1建立有效的赏识激励机制。

企业对员工的赏识对于员工而言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使得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员工积极工作态度的提升,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根据企业员工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企业内部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赏识激励制度,通过这个制度增加员工的满意度,激发员工恪尽职守的工作激情,让员工能够不遗余力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2尊重员工,平等对待。

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欣赏是由很大的技巧的,需要用心设计赏识激励机制,赏识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员工进行充分的尊重,因为尊重能够赢得人心。在对员工进行尊重的情况下,员工才会觉得自己跟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才会不遗余力的为企业发展做贡献。比如,企业的管理者在和员工一起参与活动时,应该积极的深入到员工内部,跟员工多交流,平等对待每一个员工,这样可以增进企业间员工的感情,而且还可以减轻员工内心的工作压力,让基层员工觉得自己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很大;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还应该给予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员工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员工真正的体现到工作的快乐,使得员工幸福感满满,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绩效目标。

3.1帮助员工悦纳自己。

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帮助员工积极的悦纳自己,让员工重视自己所拥有的。同时,管理者要使用积极心理学方法对员工进行激励,让员工正确的看待自己的问题,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决,而且还需要教会员工如何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优势;另外,企业通过对员工个人的鼓励可以使得员工更好的悦纳自己,让员工觉得自己在企业发展有一个比较好的前景,这样就可以使得员工的幸福感大大提升,带动员工更好的恪尽职守的在企业内部做好管理者分配给自己的工作。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竞争力,拓展员工的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从而全面的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

3.2帮助员工摆脱现实主义,学会失败。

积极并不全是指一个人要完美的做好每一件事情,积极同时也包含着无为,无为是道家的学说内涵,无为并不是代表无所作为,无为在是代表人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这是一种面对现实所做出的积极的心态。在现实社会中,竞争是比较激烈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利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员工摆脱现实主义,教会员工学会失败,毕竟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够让员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及时的采取办法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循环渐进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员工学习到工作的要点,让员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

4.1给员工信任与亲密感,营造快乐的企业心理氛围。

首先,给员工信任是员工积极工作的前提,因为员工的工作被认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员工也会更好的进行自我激发,全身性的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其次,对员工进行信任可以可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经典之处。众所周知,企业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跟员工打好关系,增强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亲密感,让员工在实际的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责任,带动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如果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员工对企业的内部发展和发展趋势进行猜疑时,企业管理者需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尽量减少员工对企业不必要的猜疑,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带动企业的经济发展,使得企业内部更加凝聚。

4.2实施积极的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要求做好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国积极的与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给予员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积极组织一些活动,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更好的打造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满足员工的归属感,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带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另外,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让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到员工的实际工作需求,帮助人员处理这些需求问题,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改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凝聚力,带动企业经济更好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积极的利用积极心理学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强化每一个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带动企业凝聚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上所述,可以知道企业上层领导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积极的采用积极心理学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内部管理制度,而且还可以带动每一个员工恪尽职守工作态度的提升以及工作兴趣的提升,强化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带动企业经济取得一个比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成绩。

作者简介:

蒋超,出生年月:1988年5月,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为高校的自身发展提供基本保障;也是社会安全稳定体系中最敏感的环节,俗称社会安全稳定的“晴雨表”,往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特性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在管理体制、招生制度、学生管理、后勤工作社会化、专业设置、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改革,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逐步深入,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与此同时,大学生处在对新事物、新思想非常敏感的阶段,同时缺少社会经验,容易导致大学生对遇到问题和挫折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走上极端,其后果也即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构成相当大的危害,更对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积极心理学最先兴起于美国,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以此来激发,从而使每个人都能走向积极的心态,培养积极人生。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构建维护高职院校平安校园的安全机制,着实促进平安、和谐校园的建设。

1.1制度建设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在以前的中等专科院校所升上来,由于历史原因,有关校园安全建设的制度都是沿用中专院校的相关制度,这些制度,对于当时的中专院校有一定的促进性和作用性,但随着时间的变迁,招收对象的改变,其难免落后于当前发展的时代,难免不适宜当前高职院的发展。

1.2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

在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突发时间的风险性估计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应对准备,当出现突发时间已经,能不往后的推的,就往后推,能推给别人的,就推给别人,解决突发事件的态度消极,方法落后,能力欠缺等,相互推诿,甚者更有者相互扯皮等。

1.3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良好的安全意识是行为安全的保证。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于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大学生安全教育情况欠缺,遇到事故,可能会手足无措,处理能力不足,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等。

1.4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亟待重视。

传统的校园安全主要关注的是校园治安、宿舍安全、饮食安全等方面,因为时代和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意思,在关注高职校园安全的研究时,必须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围,强化学生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即拓展了校园安全研究的范围,更抓住了当前高校学生研究的重点。

2.1创建积极的平安校园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环境与他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回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平安校园的氛围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创建积极平安校园氛围,首先要营造有美感的校园,注重校园的清洁与绿化;其次,注重张贴积极的安全标语提示,改变过去以“警示”、“命令”等被动的安全标语和宣传,在校园内张贴积极温馨的安全提示和宣传。

2.2构建积极的平安校园预防机制。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人和事物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修正其缺陷。真正促进平安校园的建设,就必须要改变以往对出现问题后修修补补的陋习,必须建立联动、完善的预防机制,培养师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加强健全安全校园的危机预防机制和应对方案。

2.3打造积极的平安校园应对措施。

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人格的特质主要通过个体各种实现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在高职院校,一旦出现危机、安全事件,要改变以往相互推诿的消极解决事情的态度,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高效、联动的有效解决危机事件的工作习惯方式。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在成功地运用在教育、医学、管理等方面。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主流。以积极心理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教育”为出发点,转变传统的病态心理学取向,探索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建立维护心理安全的保障机制,为维护高职学生心理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建立维护心理安全的预防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危害高职学生心理安全的诱因和导火索;建立完善维护心理安全的干预机制,有效、快捷地化解高职学生突发心理危机事件。

总之,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建构维护高职院校的安全机制,拓展了校园安全研究的工作方式,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围,强化积极的态度和方式,从而升华了心理安全研究的内涵。

[1]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4).

[2]龚继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d].南昌:南昌大学,20xx(06).

[3]周文斌.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育(学术版),20xx(02).

[4]汪勇萍.福建省部分高职院校安全稳定的调研与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xx(02).

作者廖朝熊丹丹黄代森。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一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因就业问题引起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常见,甚至发生自杀悲剧。20xx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寻求职业发展,培养潜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寻找个体潜能。这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课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就业教育差别很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心理模块知识陈旧。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背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所需表格填写训练等。各个高校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缺乏与学生专业课程衔接,难于提高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1]。较少高校有专业心理老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调适等。与心理有关的内容知识基本无更新。

(二)课程倾向于职业技能培训,忽视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引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倾向于传授求职技巧,如介绍信、推荐信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而较少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就业心理调适和积极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首先会在心理上有一些变化。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等影响,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多数个体易表现出焦虑、失落等心理表现。张弛等调查522名大学生,76%认为“最让自己感到紧张和忧虑的事情”是就业问题[2]。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情绪容易波动,耐挫力弱。在面对就业压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应对,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

(三)课程实施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是一门指导性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且需要根据大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较多学校就业指导课成为理论课的讲授,学生配合度不高,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大一到大四所讲内容没有变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师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课的模式为主。

近年,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对创伤、缺陷和疾病等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去发掘潜能和力量,使人们更幸福、快乐,并得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韩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终成事业。其积极的思想都可以为大学生学习和内化。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宗旨主要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积极的人格力量,显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赛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访和大笑练习为内容,发现这些练习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态度,甚至影响到人生态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抑郁症治疗、医学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嵌入积极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素养。当前“就业难”问题除了就业人口基数大和专业限制外,与大学生自身依赖性强、逃避进入社会、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较大关系。英国哲学家拉金斯提到“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需要从入学开始,贯彻整个大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将责任意识和感恩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

(二)构建“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严峻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承受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要吸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特点和实践性的特点,每个学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大一大二阶段应该以“择业指导”为主,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优势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学新生处于适应期,心理波动比较明显,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此阶段重点在于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现实困惑,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引导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掌握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第二阶段应该以就业指导为主。学生掌握就业指导知识外,鼓励学生实践,通过调查走访、案例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就业的积极心理体验,鼓励学生创新自己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如运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mbti)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实践。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体验和参与式学习是完成这一体验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群体参与的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新模式[3]。设计活动依据“幸福”三因素理论,包括积极的情感、积极的参与性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三部分。团体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积极情绪、积极的应对和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按照这三个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如“寻找自身优势”、“三件好事”、“感恩探访”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尚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对于授课老师也需要扩宽思路,在现有体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服务到大学生群体。(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二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普遍提高,学校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越来越重视,过去被忽略了的“副科”教育,也重新被重视起来,特别是新课改以后,引入了很多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在音乐教学中实现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更加强健的体魄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

过去,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尤其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音乐课的教学大多数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课程安排,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只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被动,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必须打破,否则只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激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以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

积极心理学是对心理学的提升,是一种创新。在心理学领域,积极心理学是一场新兴的革命,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主要从积极角度更加深刻地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的东西。积极心理学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人们的幸福指数,引导人们对事物产生积极心理,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使人类的发展和生活变得更加的和谐与健康。

音乐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乐趣,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互动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的教学模式,开展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由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变为成长式教育,在音乐课中从积极的角度进行教学并且不断了解学生的想法,这不仅是一个教学创新的尝试,也一个给学生们提供了综合发挥、表现自我的平台。

1.加强和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在以往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甚至有的学生学了就忘。现在,通过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教学模式中学习音乐,从而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过去的音乐课程学习是比较单一的;现在,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使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教学模式中学习音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能够更为轻松有效地将所学的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从而得以全面发展。3.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音乐课总是给人一种枯燥乏味而且显得繁琐的感觉;但是,音乐课堂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充满兴趣,从而对音乐学习产生热爱之情。

(一)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以积极的方式解决传统心理学所研究内容的学科。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同样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改变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例如,通过合唱的方式能够带动其他不喜欢音乐的学生一起学习音乐,这就体现了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合唱的方式开发学生的组织能力等,用这样积极的心理学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开发,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互动意识得到培养。

过去,由于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比较单一,就局限于鉴赏课本上的音乐,脱离了课本就对音乐学习无从下手,何况随手对一首音乐进行简单的鉴赏和分析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上模拟生活情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例如,生活中有些音乐是男女对唱型的,因此,在学习这类内容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a和学生b进行对唱,来达到通过积极心理学开展音乐教学的目的。又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组织兴趣小组,学生凭借爱好组成音乐小组、歌词小组、乐器小组等,以相互合作学习的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学生的课堂得以活跃。

过去的教学模式大多都是由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什么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甚至习惯了被动的学习模式以后就很难再学会独立思考了,也会因此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动脑思考后与教师互动,从而在课堂上能够积极配合教师,踊跃回答问题。另外,积极心理学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发言以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音乐课是一个没有界限的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墨守成规。通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学生们的潜力得以开发,其互动意识和积极性也都得到提高。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和平台。

[1]梁虹.从内化感知到外化呈现———音乐认知心理学视阈下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xx,36(2).

[2]韦佳佳.心理学与音乐教学的融合探究——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j].中国教育学刊,20xx(5).

[3]史影.基于人本主义教学观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xx.

[4]余小俊.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反思———由音乐心理学课引发的思索[j].中华少年,20xx(25).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三

(一)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适时地把它写到其作业本里,或发微信、短信、一封信等给家长,并由家长转达对学生的赞赏。

(二)变严肃认真的口气为亲切、风趣,这样在课堂上就经常会看到学生愉悦的面孔。

(三)取消传统回答问题必须举手、起立的老规矩,实行师生平等的对话教学,学生可以主动站起来回答,甚至到讲台上发表演说。

(四)寻找机会表扬学生,这样学生们在鼓励中表现得越来越积极、越努力。通过亲身实践,本人感觉到,只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去走进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很可爱,每个人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同时,还能真正激发他们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一)角色体验环境。

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可由学生协助实验、参与实验,共同经历成败、感受兴奋。如在探究氢气的可燃性时,由学生进行氢气纯度的检验,由学生点燃充满氢气的肥皂泡,由学生去点燃不纯的氢气……无论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会感到惊喜和刺激。成功了,一片欢呼;失败了,一些叹息。此时,教师及时的引导学生学习氢气的相关性质,在交流中,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并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学生不只是提高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养成了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

(二)成功体验环境。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在教学中创设积极的`思维环境,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最佳状态,使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和训练过程采取“分层教学”,就是依据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性进行的区别教学,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求知的满足;要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适合其自身的最优发展,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选择权利,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分层教学是实施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主要从学生、教学目标、课堂施教、课后作业、评价及调整六方面实施。实践证明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探究体验环境。

在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实物、图片、录像、影视等媒体,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形象的实例,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之前,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铁丝前端为什么系一个小木条?集气瓶中为什么要预先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那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什么现象?带着这些悬念,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学生会兴趣盎然,产生迫切想知道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被最大程度激活,而当问题被解决之后,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在“金属的获得和应用”课堂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问:博物馆中见到的大多是铜器而不是铁器?为什么戒指一般由金制或银制的,而不是铜制或铁制的?如何辨别真假金币,等等。学生对生活问题产生疑惑,会很快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四)活动体验环境。

在化学课堂外,开展大晶体制作活动、开展“我与化学”活动、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等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从而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这些活动以它具体、生动的实验现象,操作简便的优点,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巩固、拓宽学生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些活动比演示实验更具有可操作性使每个学生可以亲自动手。活动中实验的每一个细微现象的清晰度能达到最高的程度。在活动中学生做实验不会走过场,会认真体会实验中的每一个现象,从而总结出课本上的正确结论。若对实验进行改进,会更加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1.学会自我分析。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在课程难度的加大阶段,如:学生在化学方程式书写、酸碱盐知识、复分解反应运用等,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中遇到困难会导致他们消极的自我意识,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总觉得自己很笨,很难学好。我常常通过心理活动课、团体辅导及个别辅导引导学生来全面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发展自己。我引导他们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全面评价自己,了解课程的难度大小,既要清楚自己的原因,也要了解课程学习需要过程与付出,最重要是不让自己失去信心。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短处。

2.学会合理归因。

学困生遭受考试失败是家常便饭的事,屡次失败的体验使他们产生“习惯成自然”。有些学困生就把失败的原因归于不可改变的因素,比如“我比别人笨”“我学习能力比别人差”“我不是读书的料,再怎么努力都是没有用的”等。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引导他们要学会正确归因,成绩不好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比别人笨。而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和精力不够等。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归因,我还引导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期望理论、破窗理论、皮格玛利翁效应等。

3.学会自我激励。

学困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遇事退缩,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我通过心理活动课“做个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我”等帮助学困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肯定自己的价值。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优点、特长写下来,每天对着镜子大声地说出来。.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四

美国学者卡托尔认为,不同的人会进入不同的抑郁状态,但是他只要遵照以下十四项办法,抑郁的症状便会很快消失,这十四项办法包括:

一、必须遵守生活秩序。与人约会要准时到达,饮食休闲要按部就班,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领会自身的情趣。

二、留意自己的外观。自己身体要保持清洁卫生,不得身穿邋遢的衣服,房间院落也要随时打扫干净。

三、即使在抑郁状态下,也决不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四、不得强压怒气,对人对事要宽宏大度。五、主动吸收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

六、建立挑战意识,学会主动接受矛盾,并自己。七、即使是小事,也要采取合乎情理的行动;即使你烦闷,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合乎生活情理。

八、对待他人的要因人而异。具有抑郁的人,显得对外界每个人的反应、几乎相同。这是不对的,如果你也有这种倾向,应尽快纠正。

九、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

十、不要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比较。如果你时常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作比较,表示你已经有了潜在的抑郁,应尽快克服。

十一、最好将日常生活中的事记录下来。十二、不要掩饰自己的。

十三、必须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要积极地开辟新的生活园地,使生活更。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五

很荣幸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聆听了《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主编陈虹的爆笑演讲。近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学生对家长的发展和学习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课间、课后还听到一些老师的不同论调,因此生前也想就这一天的学习提出生平自己的一点看法。

陈虹主编的讲座让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大力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作用使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投资过程的学习。而把积极教育学应用到中其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其二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十分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会,我们曾经饱尝了怎么样从没的过程呢?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就会横眉冷对,而且甚至会大打出手,棍棒出孝子,打骂才成人的思想曾经在许多家长的身上体现。

对教师来说,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也曾让许多老师把自己高高的摆社会制度学生之上。

随之以后出现的,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理论让我们的教师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站在了同一高度。

今天,新的教学理论让我们把学生托起,让学生占主体位置,教师作为主导,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效。

那么这些经历让我们怎么样面对今天的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我认为心理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学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后天的.成功,作为家长的培养,作为教师的指导这些后天的因素应该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积极教育则进去是把孩子的优点突出出来,让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发展的。

2、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搜寻孩子的闪光点,如何适时的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成长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如愿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争取成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总之,我认为积极心理学是适合当前教育形势的犯罪学一种教育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篇十六

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阶段高职道德教育效果很差,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不高。对此选择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对高职道德教育现状进行深入概述,分析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面对现阶段高校学生道德素质水平不高的现象,心理学指出这主要是由于道德教育与学生人性现状相偏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因此,将心理学教育应用于高职道德教育当中十分必要。

有研究资料指出,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道德不良现象,失德行为偏多。首先,在生活当中,学生对同学、教师甚至亲人表现冷漠,缺乏必要的关心;其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学生的作弊现象极为严重;此外学生暴力、侵权、计算机犯罪等失德行为众多,为社会稳定及和谐造成不良影响。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高职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因此,教学无法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其次,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只注重讲解,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此外,高職道德教育不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缺乏针对性。

因此,将心理学教育应用于高职的教育当中,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道德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心理学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主张以学生的实际感受和心理变化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在让学生感受到关心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以社会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升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只有对社会道德规范形成高度的.认同,才会在认识和情感上产生将其内化为自身道德规范的意识,并追求自身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行为相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使用心理学对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学生心理与道德教育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对思想道德规范进行深入了解,并能够将晦涩的思想道德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提升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同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二)促进社会思想道德内化。

学生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认同到内化的过程,不是屈服于社会思想道德的强制性,而是在内心深处将社会思想道德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内化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道德绑架,将规范化的社会道德强行施加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社会道德形成自己的认识才能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化。

(三)营造关心的氛围。

从心理学上讲,关心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主动自觉地形成关心、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从而促进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这一关心理论强调了关心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教育当中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关心,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社会思想道德带来的益处,因此会主动投身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当中,在生活和学习中更注重发挥关心、理解和尊重的作用。因此,将心理教育运用于高职道德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关心氛围的营造。

由于高职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且教学模式落后使其教学效果很差,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很差。而将心理学教育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同和内化,为学生营造一个关心的氛围,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6970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