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优秀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21:46:08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优秀21篇)
时间:2023-11-20 21:46:08     小编:ZS文王

影视作品是一种通过影像和声音媒介呈现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故事、角色和情节传达各种观点和价值观。结合案例和实例进行说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一

(贵州省湄潭县石莲中学)。

摘要:初中历史学科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如何夯实学科基础,如何进行趣味性教学,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素质是前提,改进教学方法是手段,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是途径,合理利用乡土教材是条件,发挥语言教学的魅力是保证。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调动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全优化,圆满地完成素质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二

(遵义市第十五中学)。

摘要:当前教师应根据现代化的变化和要求,在实践与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知识和经验,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点。同时,也要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明确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采取相应策略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真正科学化、高效率化。

关键词:课堂效率;素质教育;历史。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拓和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强化历史教学的实践性、有效性。

一、根据具体教学形势,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为教师,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免有些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创新,主动地转化教学角色,由从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倡导者、课堂教学设计的承载者、课程改革的创新者,而理念转化之后,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否博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培养和营造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氛围。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三、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分类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水平。

明确历史教学中层次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比如,某种题材的历史,初一这样教,初二还这样教,到了初三我们依旧这样教,甚至不同类型的历史之间,教与学也采用一样的方法和方式,没有难易差异、先后差异,那样学生对历史知识也就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去掌握,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初三历史基础还很不牢固,缺乏基础而又系统的类型题材识别能力。

总之,我们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明确在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采取相应策略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真正科学化、高效率化。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三

兴趣是推动人们自觉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成就任何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目前,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中学历史学科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何夯实学科基础,提高学生能力,较好地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是摆在初中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从加强趣味性教学,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角度,阐述初中历史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旨在抛砖引玉。

一、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前提。

初中历史教师除必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学科特点决定了还必须有系统的而不零散的、渊博的而不狭窄的、扎实的而不肤浅的学科知识,而且知识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不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都必须进行长期的学习、积累。不仅如此,还要及时地了解史学研究的信息动态,站在科研前沿,掌握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具备了“长流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同时,由于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社会学科,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广泛涉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面,使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渗透,做到“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熟练地驾驭教材、活化教材,展得开、收得住,居高临下、运用自如,从而唤起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素质的高低、知识面的宽窄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

二、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低负担、高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构成教学活动的整体。因现代中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故大量的机械的知识及许多问题学生自己能够去解决,教师关键是要加强课前预习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情境创设、引导启发、组织讨论、质疑解难和变式训练等方法的运用,并及时捕捉反馈学生学习信息,真正起到教师“诱”和“导”的作用。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中外历史不同时期阶段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把握基本线索和发展规律,能够从对比中找出共性与个性、原因和结果等。通过学史,得出正确认识,启迪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还必须通过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扬长避短,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抽象、概括等,培养学生多问、善问、好问的习惯,培养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有效途径。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初中历史教材是中外历史的高度浓缩。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教学中的直观性。充分利用图表、声像、影视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通过视觉、听觉等直观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量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再认再现历史,以增强教学效果,尽可能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全面掌握历史知识。

四、合理利用乡土教材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安排适当的时间去参观学习,安排课堂讨论,撰写历史内容的短小文章,不仅培养了学习情感,也渗透了德育,并且根据教材的特点安排相应的活动,充分利用各地的乡土教材,作为对历史教材的重要补充,既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材,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发挥语言教学的魅力是实施趣味性教学的保证。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主要的工具,讲述法仍是目前重要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准确的历史术语,抑扬顿挫的声调,将学生带入特殊的历史环境,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相反,语言空乏苍白,呆板无力,缺乏生动形象,学生听着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也”。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形成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魅力,狠抓语言基本功,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过好语言关。

托尔斯泰曾说过:“为了使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学好。”而要使其“学好”,变被动为主动,必须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动机,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诚然,素质教育中的趣味性教学绝非是“笑料”,而是包含着严肃认真的思想与情感。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的全优化,圆满地完成素质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四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就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和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迎合素质教育大潮。那么,历史教学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我认为,历史教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能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的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表状、结构,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

二、“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它是对客观真理进行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所以,只有对现有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能有创新。“义理有疑,则濯支旧见以来新意。”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要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如:我们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出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种侵略行径深恶痛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从正面角度去考虑,它往往使学生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了破坏,人民受到了奴役,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干脆提出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后,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

三、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就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新编的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如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可以列举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进行不同的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四、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如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数值为3.1416,取得了光辉成就。他从研究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步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使其与圆周合体。如果缺乏关于边数逐步增加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形象变化的想象,割圆术是无法提出的。

其次,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地想象。

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香港回归祖国后,将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你们有什么想法?50年后,中国将变成怎样的情形?你们敢不敢设计一下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展开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五

摘要:高效课堂建设的深化和发展给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怎样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知识容量和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旨在通过预习、备课、上课、迁移、复习等五大环节,管窥历史高效能课堂建设中教与学的最佳接入点,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历史教学要实现高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一、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创造性提出新的学生观,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学习新知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预习不是简单地浏览书本,应该要求学生带着目的、问题,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找到答案,找出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学案。同时,教师应该加大对预习检查的力度,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二、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前的准备主要是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但要真正做到高效,应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现在普遍采用的一种提高教学水平的备课方式,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取长补短,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备课组每次备课前先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广泛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规划以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三、上课是高效课堂的根本。

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淡化“教”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

四、迁移是高效课堂的精髓。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是通过广泛的迁移,使已经获得的经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转化为能力。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内容相似和联系密切的历史史实。教师在教学新的章节时,要善于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在一个历史事件中学到的学习方法,如果在新的情境中不能加以运用,那么这些知识或方法并没有被学生真正掌握。因此,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方法,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过程,而是应该千方百计地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练习,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学习的迁移。

五、复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程复习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课堂分析解读历史事件时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史实之间的关系,还要在学完每单元后通过搭建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从单元目录着手,领悟教材编写者的写作意图,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后进行归类整理,在构建知识体系过程中,学会由大框架到知识块再到重要的知识点的整理法。这样既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提高考试复习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大杨初中)。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六

其一、这次培训得到教育局领导和师训教研中心老师大力支持,为我们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我才有机会参加了这次学习。

其二、此次培训不仅使我领悟了新课程理念下对历史教师的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面临课改,历史教师如何落实高效课堂,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县师训中心教研员赵玉萍老师做了《新要求、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讲座,他从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出发,对我县初中历史教师从专业素养、教学思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追梦及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鼓励教师要博览群书、脚踏实地地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

其三、三位教师的公开课和示范课让我领略到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他(她)们的这几节课各有特点,课堂容量之大、课堂气氛的活跃、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题、导入课设计新颖、课件和导学案的设计等等,都是我今后在教学中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其四、听了几位省级教学能手的个人成长经历,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因为他们其中也有学历低,更不说是科班出身了,他们靠的是什么取得荣誉的,四个字,勤奋拼搏,()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们尝过失败的滋味,也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他们是一步步脚踏实地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加之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才换来今天的这份收获的。

总之,在教学这场马拉松比赛中,没有永远的终点。需要教师不断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只有对教学充满激情,不懈追求,把教学视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生将会更加出彩。我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历史教师认真专研,齐心协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改变我们目前的现状的,真正实现从素质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高效。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七

太谷实验小学校长王学忠。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并赢得社会认可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显得尤为重要。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太谷实验小学是太谷县的窗口学校,班级多,班容量大,大班容量下的高效的课堂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直在寻找,于是我们一边思索一边实践。

一、提升课堂教学的各种能力,夯实教师基本功。

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新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在学习、更新、反思与实践中发生“裂变”,提升自己,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从一下几方面进行:

1、备课能力的提升。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事实上,许多时候因备课不充分而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备课。因此,我们提出了教师备课的要求:

(1)体现发展之本,尊重学生差异。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备课的重点应该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使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学生的过程,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同时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提“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2)体现教学统一,注重方式转变。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备课时就要注意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我们提出教师在备课中应详细设计出引导学生从事体验、实践、动手的过程,写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体现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品质,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3)体现预设生成,关注解读超越。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正因为此,左翼课堂上的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备课不断调整,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既要体现学生的学,又要体现教师的导。既要体现教师的预设,又能体现可能的生成。有时甚至要跳出教材,深钻细研,解读与思考教材,灵活变通教材,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调控能力的提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信息交流的畅通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艺术;信息交流深刻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反馈艺术。我们要求教师逐步掌握一些调控技巧。

(1)关注并观察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当“整体的人”看,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立足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2)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要分层,分层次设计课堂提问,分层次布置作业和联系,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样,努力做到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呢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整合能力的提升。

课程整合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重构,这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特别是信息激素与学科的整合,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造成的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拓展学生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使学习走向开放。为此,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开展跨学科听课,评课,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学习网站,人人进行整合研究。

4、自我诊断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自我诊断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可以预定的职责、素质和效能标准进行内省,检查自己的实际表现和行为,并判定自身症结所在及其发展情况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历程。实际上,自我诊断是一种内在激励,教师如果具备自我诊断的能力将有助于其专业化发展,提高魅力。我们提出教师“每日一反思,每周一整理”的要求,以促进其自我管理。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夯实专业基本功,我们充分利用教研时间,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

1、增强学习与实践。

除理论的学习之外,认真学习案例是增强教师高效课堂意识的最好办法。例如,好的教案,好的课堂实录,实地听课、研讨。通过案例的学习进行对比,与自己的课对比,与别人的课对比,案例间相互对比,从中丰富自己的教法和经验,并积极实践。

2、加强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才可以有所改进。自评、互评是一种反思的形式,随时记录反思内容,发表在校园博客中共享,使全校教师间沟通交流。

二、寻找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有力的支撑,还需要找到最佳的途径确实实现高效的教学。我们组织教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然后一一寻找对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我们发现,高效的课堂是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我预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预习新授内容。根据学科、学段的不同,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写预习笔记,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如,语文学科的预习可为“读(即读准,读通,读熟,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勾(即圈出本课生字,勾画出带生字的词语或词组、句子,勾画出本课的成语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查(即运用工具书查阅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意思,利用课外书、网络查阅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背景等方面的资料)、写(即写一次本课的生字并找到各自的形近字、音近字辨析组词,写出本课新积累的词语及意思,整理写出收集到的资料)、批(即能在再次读文的过程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课文大意、内容感悟、句子理解方面的批注,一并解决课后问题)、疑(即能就本文进行质疑,并梳理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段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教师要根据学段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问题进行交流。已经懂了的互通看法,自己不懂的讨论探讨,真正把时间与空间都还给学生。可以有小组内交流,就预习笔记,从难字、新词、中心、写法、读熟、情读等方面各自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不重复,可补充。之后,交流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难。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提供帮助。可以有组际间交流,教师根据本课的重难点提炼出关键几个问题,以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其他组随时做补充、更正、评价,教师随机引导、指导,随时重点点拨。

学生的疑难,小组内没有解决的,提出来求得大家的帮助。组际交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再次进行讨论交流。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认真落实三个理念:

1、学生主体的理念。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课程内容多样呈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求;要尊重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全面发展的原则。也就是在课堂上要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既鼓励冒尖,又允许暂时落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材提供机会。

在不断的实践探讨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自学――交流――拓展”的较为优化的教学过程。

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研讨,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能让每一位教师能尽快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尽快优。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八

刚步入小学校园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和动力都有待于培养和提高。虽然他们在幼儿园时对拼音已有了简单的认识,但由于拼音只是抽象的符号,他们会对其学习感到陌生或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让他们感受到拼音字母所标识的语音就存在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从而拉近他们与拼音的距离感,进而激发其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辅助学习拼音,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更高。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拼音、感知具体事物的内动力。

二、规范读音激趣。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前儿童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具体形象性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抽象的拼音符号转变成生动活泼的小精灵,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呢?这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某些特定功能来辅助教学、突破重点。

三、规范书写激趣。

一年级的学生书写拼音先要认识四线格,然后要观察拼音在四线格中的位置,最后记住笔顺。这些书写规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如何让学生对每一个规则产生兴趣,最终能书写出正确、规范、美观、大方的拼音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巧编儿歌来辅助学习。儿歌的语言节奏明朗、生动活泼,小学生本身想象力丰富、喜欢模仿,那么自编儿歌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愉悦感、轻松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和积极性。待学生兴趣被激发后,也可让学生练习自编儿歌,学生的探究意识就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

四、标调规则激趣。

教授拼音的标调原则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标调原则会熟练背诵:“有a别放过,没a找o、e,i、u同在标后面。”但是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会出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投入到具体的活动中来,亲自体验过程,从而获得学习的兴趣,进而熟练掌握标调原则。

五、巩固复习激趣。

一年级的学生刚步入校园,对于作业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学生也因为遗传因素、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经历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教师在复习巩固环节中不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而采用统一标准来布置千篇一律的作业,势必会降低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用尊重和发展的眼光来布置开放性作业。

在拼音教学实践中、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如果利用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巧妙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创造力激发出来,那么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九

拼音教材配有多幅插图,教字母的图,大部分是直接表音或表形的,这些插图趣味性较浓,又是多为儿童熟知的内容,易说易记。

【案例】教学i、j、x等字母时,先出示衣服、鸡、西瓜等彩图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即出示相对应的拼音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自然地被带入新的学习氛围中,又使插图的表音或表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故事法。

故事生动有趣,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教学拼音用故事法,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案例】教学f这一声母,教师先讲《西游记》中关于如来佛的一段有趣的故事,正当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板书“f”,告诉学生,象如来这样受人膜拜的就叫“佛”,学生兴致勃勃,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新的学习任务。

3.儿歌法。

儿歌内容简单,有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趣,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总的教学思路: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重难点的突破: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习,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习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习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一

1、采用的教学方法陈旧,“你讲我听”模式较为呆板。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不自觉地就走入教师的课堂中。但是当前,有些教师仍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方法,“你听我讲”,教师在台前滔滔不绝,而学生只有倾听的份儿。如此讲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何谈提高课堂参与度,按照学生的听课质量调整教学的步伐?课堂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2、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工具,忽略板书过程。如今,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中小学都逐渐引进了多媒体教学工具,旨在方便教学,减轻教师负担。有一些教师过分地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制作好了课件,在课堂里放映,辅以讲解,一堂课45分钟很快就过了。课件教学,速度较快,学生听讲时犹如雾中看花,听得云里雾里。板书是教师一种专业技能体现,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是一种进步,但是教学传统精髓还是可以保留的,并且教师在进行板书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熟悉知识,是较为合理的。

3、没有根据考试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和节奏。应试教育模式明显,教师以高考为指挥棒,严格执行,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近年来,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新的方向。比如今年考试的改革方向以更加注重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为主,课堂标准改革也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改革方向进行教学的调整,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首先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好历史知识,“先学生,后成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利用倒叙法设置悬疑,激发教学火花。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教学时间,我们历史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笔记,最后弄得教师辛苦学生又不领情,两头不得好。如果利用倒叙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可以让老师省力也让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乐。通过倒叙法设置以后,从中会让学生对自己所知的历史知识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迁移,既让学生有了成就感,也起到了历史教材本身应该达到的能力培养。

2、利用一些野史趣闻,兴趣导入课堂。孔老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又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能够激励学生积极渴求获取知识的关键。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联系教学内容,搜集一些名人轶事、正史之外的史料,在课前5分钟讲述,最后留下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顺畅导入课堂。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还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另外还可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关于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边角料。

3、观看史料,如历史图片、影视视频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报刊杂志上的图片或是一些表现历史体裁的影视作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获取一定的态度体验,或从背景或内容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走入教材,对史料有一定的共鸣,师生间的交流对话也会更加简单,教师也就可以从学生的理解中把握学生的学习节奏,反馈自身,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的步伐,为学生服务。

4、将历史和时事相结合,教学需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历史虽然发生在过去,但是它对现在甚至未来的影响都是不可预测的。没有过去哪来将来。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当将有渊源的历史知识和时事要闻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从古通今、由古溯今,用历史知识阐述当今,在运用中获得知识。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互相配合。教师在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上有所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自然会创造出生动、活泼、有趣、实在的历史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二

初中历史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新学科,很多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背诵记忆。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逐渐对填鸭式的单一的枯燥乏味的课堂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进一步学习探究,使得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相比较于传统的“填鸭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这无论对于素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

多媒体教学是伴随信息时代和新课程教学改革所诞生的产物,将教师从讲台、板书中解放出来,将文本教材通过图片、音乐、影像等立体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又能够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比如在进行《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学习时,教师可在课前搜集部分影像资料,或播放《百家讲坛》《历史揭秘》的相关片断,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和其厚重感,增加对历史课程的好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合作探究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探讨、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对很多事情极为敏感,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自尊心,合作探讨式教学更加适合初中生。对于初中历史而言,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安排小组分工合作,为大家进行一堂课的教学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该小组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哪些不足,并加以及时指导,便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情境教学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感知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很有帮助。同样以初中人教版教材中《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个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预先准备两到三首描述当时时代背景的诗歌作品进行朗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或搜集相关的历史影视作品片断进行播放,这样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或者就某一具体历史史实寻找几名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由他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用肢体动作或语言加以展示,再由全班学生进行打分评判,从而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教学改革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探究能力,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问题式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实际上问题教学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教材,在教材中自己寻找答案,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能收到很高的教学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毕竟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不相同,看待问题也有不同的角度。开展问题教学时,教师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要有针对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的教学环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得到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升,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教学。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教师要时刻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始终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最高追求,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三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有效教学、建设高效课堂”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以推进“四环节教学模式”为重点,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根本,按照“示范引领、实验带动、分类推进、稳步实施、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切实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我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及步骤。

第一阶段(春季):学习及准备阶段。

1、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为推进有效教学提供智力支持。

2、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开展“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3、讨论并制定《xx五小有效教学基本要求》。

第二阶段(20秋季——春季):实验及实施阶段。

1、推进有效教学从优化备课做起,要求教师做到“把功夫下在课前,把精彩留在课堂”。

2、着力推进“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课题,打造互动、开放、高效的课堂。

3、进行作业改革,做到精炼而高效。

第三阶段(20秋季):成果总结阶段。

1、形成高效课堂,教学经验在县城范围内推广。

2、骨干教师比重达到教职工总数的50%,形成科研型教师团队。

3、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把我校打造成市县知名学校。

三、措施及保障。

1、加强领导。

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为核心,成立“有效教学”研究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细则。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专家指导。

(1)加大培训力度。派出教学管理干部和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和交流。以教师读书活动为载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团队。

(2)邀请省、市、县专家进行指导。每学期均邀请专家、教研员来学校指导课堂教学及教研教改工作。

3、名校引领。

(1)学习县内有效教学成果经验。学习辛店中学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江德小学有效集体备课经验、县三小有效作业设计实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个人自学和集体培训。

(2)学习国内名校的成功经验。认真学习推广洋思的“三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让每位教师深刻领悟名校的经验,尝试借鉴名校经验,推进教学改革,并付诸于实际教学中。

4、以研促教。

(1)实行月专题学习制度。由值月领导定期负责拟定学习内容,进行集体学习交流。

(2)突出主题研究。本学期重点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自学提纲”(常荣、刘小美)、“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和研究”(鲍春艳、田艳)、“双主互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袁琴、贺小会)、“精讲点拨的内容与技巧的研究”(方华、王宇)、“课堂检测训练的形式及课堂问题的补救策略”(郝会、马向阳)。

实行月研讨制度,创新形式进行专题研讨,提高研讨实效。

(3)打造精品课堂,开展人人上研讨课活动。由校长、业务校长、教研组长实行预约听课,与教师共同探讨,使教学设计更趋完善。一是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本组教师参与听课。二是分教研组研讨,执教教师谈教学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所有听课教师和领导参与研讨交流。三是教研组长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共识,提出下一步教学研究活动的重点和方向。

(4)开展集体备课。构建“个体初备-集思广益-二次备课-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实现同学科年级间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助教研集体的智慧实行二次磨课。

(5)重视教学反思的突出作用,提倡教师课课反思,周周有记载。

(6)开展“六个一”教学实验活动。即每人承担“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一个子课题,围绕课题研究每人上一堂实验课、设计一份精品教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整理一万字的学习体会,每周听一节课。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整理《优秀论文集》、《精品教案集》、《优秀教学叙事》、《学习资料汇编》,出版《xx教育》专辑。

5、骨干带动。

(1)用好骨干教师,成立骨干教师工作室,重点做好:上好示范课及专题研讨课;做实课堂教学诊断;整理自身可借鉴性经验进行交流;备好一堂精品课,作为外出交流储备课;帮助教师整理精品案头材料。

(2)发展好骨干教师,通过个人努力,同伴帮助,名师引路,蹲点听课,外培优先等措施,加快推进骨干教师培养进程,尽快实现县级骨干教师比例达到50%的目标。

6、课题突破。

以“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为突破口,推进有效教学。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重视实验成果的收集,做好实验教师的培训,打造高效课堂。

7、制度保障。

(1)修订完善《xx五小有效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校本研训制度》。

(2)加大过程管理力度,实行课堂教学诊断制度。

(3)实行听课制度,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4)开展“一帮一”活动,实行捆帮评价制度。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四

(上海市南汇县教师进修学校黄建初)。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解析,与专家、同行共同探讨提高中学历史课教学质量问题。

教师的课前准备。

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备课备什么?一要备学生,二要备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教法。因此,备课无止境。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的灵魂,十分重要。一堂好的历史课,肯定有正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的。反之亦然。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备课不备教学目的,随意性很强的课。没有教学目的课,没有了灵魂,因此,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我们说教学目的是灵魂,因为教学目的是建立在研究了教材和学生基础之上的课堂教学目标,它直接制约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史论史实的补充,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具的选择等等。

教学目的要有三个方面组成: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例1:《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

1.了解、掌握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主要史实。

2.感染工农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

3.受到一次分析历史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基本能力训练。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要求学生:

1.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2.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通过旧政协与新政协的比较,指导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比较能力训练。

上述两例教学目的都制定得较确当,教师易操作,目的容易达到。

如果在教学目的中将能力培养作如下表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等等,则流于空洞,难以把握。因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累积递进的过程,只有具体化、针对性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更容易操作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

教学难点一般都是学生不易认识理解的内容,而这一难点又是学生应该认识理解的内容。

例1:《清朝政局的变动》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

[1][2][3][4]。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五

教学模式的把握,不仅要知道其结构方式和运行程序,能够“照着做”;而且要掌握其蕴含的教学思想或意向,能充分实现其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各教学要素变换或创造出更合适的新教学模式。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拟对我国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并逐一展开教学示例,以此使人们对现行的历史教学模式有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为建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素材。

当前,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其教学过程由教师直接控制,通过教师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系统讲述,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由感知到理解,然后通过总结新课和家庭作业的完成,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它能使学生比较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历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性,使系统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得以有效地传授,历史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然而,它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造成了“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的被动学习的局面。它所反映的'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为授受关系,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传授、灌输为主。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的教学要素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图(一):

附图{图}。

该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源于现代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信息加工理论〔1〕。它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讲谈――接受式,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是信息播发者与接收者之间用语言交流的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学生接收了教师播放的信息后,经过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引起反应活动,并把反应活动后得到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再经过教师的大脑神经系统的加工,对其反馈的信息作出再反应。

讲谈――接受教学模式,就是依据这一原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师生谈话的方式逐步展开教学过程、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其中,既有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系统讲述,也有学生的积极反应、自主探索;教学的过程是信息的传递过程和反馈过程的结合。它继承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重教的一面,又发展了重学的一面,把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了历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nbs。

[1][2][3]。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六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大历史观”的,即“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他还在《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一文中述及“写历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样,要是溯江而下,看清河流入海的过程,回顾上游的山脉形势,则对其组织结构,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空气。“大历史观”强调认识历史过程的结构性、思维性和时代性的三位一体。

在历史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内容重新梳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历史的史观与史识。

何谓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长期从事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赵亚夫教授提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应该是:用于思考――基于历史事实的知识解释;用于理解生活――基于历史方法透析社会问题;相对的经验――基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过程。”我认为所谓课堂的有效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能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即有效教学。如何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到了一些效果。

虽说“教无定法”,但学科教学总有它特有的灵魂作为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毫无疑问便是学科精神。无论是多元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历史教学方法,都源自于历史本身内在的精神。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是大历史观。

在历史教学中,整合建立大历史观,是通过长时段、中时段(或短时段)教学目标的优化制订体现出来的。因此,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整合链接与构建大历史观的关键。坚持自觉运用大历史观这一指导思想,在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适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整合链接,构建大历史观的复习途径,则不失为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个有效方法,也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学习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避免复习中的简单机械地重复。所以,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从宏观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变通,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角度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繁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脱出来。

当然,整合链接,建构大历史观仅仅是一种历史教学方法,这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其建构大历史观的角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链接的知识点也不一定要事无巨细。一般来说,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整合连接的方法无疑是灵活可变的。大历史观追求的效果,当然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学习品质为终极目的的。

我认为,“大历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就是打破学科间严格的界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不失历史学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多地结合实际,教师自由驾驭;就是允许教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学有效;就是突破时空限制,突出历史教化的实用性与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还历史以原貌,凸显历史的灵性与活性,又不失历史的深邃与开阔。

例如,历史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历史学的组织和叙述的能力与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老师要把课本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线索弄清楚,平时再按照历史学的特性训练学生分析史料、论证材料以及组织和叙述的能力等。说到底,历史学科考试应当回到历史学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教学中应注重学科渗透与学科整合。例如,历史与政治、地理同属人文社会科学,都着眼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实现历史“通古今之变”的目的,必须借助政治学科有关世界观、方法论等政治理论的指导。历史与地理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学历史首先要确立时空观念,古人学史往往“一手执书,一手执图”,这是史地的天然结合。阐释历史现象离不开历史观,有时用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历史现象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合链接,把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加以归纳组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了政治、地理和历史的综合运用,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大历史观”的初步印象。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七

(上海市南汇县教师进修学校黄建初)。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课堂教学的质量,这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解析,与专家、同行共同探讨提高中学历史课教学质量问题。

教师的课前准备。

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就包含了这个道理。

备课备什么?一要备学生,二要备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内容,要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教法。因此,备课无止境。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觉得在以下三个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一)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的灵魂,十分重要。一堂好的历史课,肯定有正确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的。反之亦然。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很多备课不备教学目的,随意性很强的课。没有教学目的课,没有了灵魂,因此,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

我们说教学目的是灵魂,因为教学目的是建立在研究了教材和学生基础之上的课堂教学目标,它直接制约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史论史实的补充,重点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具的选择等等。

教学目的要有三个方面组成: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

例1:《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

1.了解、掌握北伐战争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主要史实。

2.感染工农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精神。

3.受到一次分析历史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的基本能力训练。

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活动,要求学生:

1.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2.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通过旧政协与新政协的比较,指导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比较能力训练。

上述两例教学目的都制定得较确当,教师易操作,目的容易达到。

如果在教学目的中将能力培养作如下表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等等,则流于空洞,难以把握。因为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一个累积递进的过程,只有具体化、针对性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也更容易操作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般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有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历史长河中的里程碑。

教学难点一般都是学生不易认识理解的内容,而这一难点又是学生应该认识理解的内容。

例1:《清朝政局的变动》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清朝政局变动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清朝政局变动的影响。

例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

难点: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实质和作用。

从上述二例可见,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重合的。但有些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例3:《元朝的统一》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统一过程中的大事。

难点:元的统一与文天祥抗元的辩证关系。

例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难点: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一般来说,确定教学重点相对确定教学难点要容易些,而教学难点的确定往往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除吸收别人经验之外,也要根据自己所教对象,多作调查研究,注意经验的积累。为此写教后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三)教具。

历史课的教具主要有小黑板、挂图(图画与地图)、幻灯、投影、录音、录相,等等。运用教具是为了提高课的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具的运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相一致。运用教具可以增强听觉和视觉效果。

在实际中,目前还存在两种需要加以克服的倾向:一是上课没有一件教具;二是运用了教具,但不恰当。有的是为了用教具而使用教具,有点“装门面”的味道。有的没有配合讲授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影响了效果。

有些学校条件比较好,各种教具都有,在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因为一堂课使用教具的种类不能太多,以免造成学生眼花缭乱。

农村中学目前大多条件还有限,录相等器材还不具备,但是最普通的教具――小黑板总是有的。备课时在小黑板上画一张路线图,写一段名言诗句,列一些数据资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案的具体实施,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教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也是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到的因素很多,比如有人的因素(教师与学生),教材的因素(课本和辅助教材),教学时间的多少,教学方法手段的先进性,授新课、复习课和考试评价,以及一节课从复习旧课到完成作业的全过程,等等。本文限于篇幅,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三个问题。

(一)组织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和保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把学生组织起来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得当,不但可以促进教和学的活动正常进行,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善于用语言来组织教学。从一个教学内容过渡到另一个教学内容时,要用过渡语。从一种教学方法过渡到另一种教学方法时,也要用过渡语如:“由于……,结果导致了……的发生。”“……之后,历史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请同学们看黑板”等等。

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而活跃的,协调而融洽的课堂气氛来组织教学。这种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相反,拘谨而刻板,冷淡而紧张的气氛会使学生厌烦,产生不利于学生的情绪。

(二)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已成为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教学过程来看,可以把提问分为复习旧课的提问,讲授新课的提问,课堂小结的提问。从提问方式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是什么”和“为什么”两大类。从思维角度看,可以分为记忆、理解层次的提问,分析、比较层次的提问,和论证、评价层次的提问。从思维方向看,有集合性思维的提问,也有扩散性思维的'提问。

在复习旧课中,我们一般采用“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在讲授新课中,以“是什么”和“为什么”交替为多见,在小结中,以归纳总结性的提问最多。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日益受到历史教育界的重视。这一点也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较薄弱的环节。设计下列的问题比较容易。如:是谁?哪一年?什么地方?但这种问题解决的记忆,学生通过看书就能回答。

有些教师在备课中,设计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

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问:“慕尼黑协定明明是公开签订的,为什么称它为‘阴谋’?”

有人将这类问题与采桃子作比喻:“问题”好比树上的桃子,学生要采桃子必须要“跳跃”或“登高”。在教学中,固然也可适当运用前一类的问题,但更提倡运用后一类的问题,使学生“学”而“思”,在“思”中“学”。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什么是突出重点?先举两个同样的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来克星顿枪声”的教学实例。

例1:教师让学生看关于“来克星顿枪声”的内容。

师问:“来克星顿枪声”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答:1775年4月18日。

师问:“来克星顿枪声”标志了什么?

生答:标志北美独立战争响起了第一枪,战争爆发了。

师答:哪位同学把“来克星顿枪声”这段内容归纳一下?

生答:……。

例2:教师出示绘有《来克星顿之战》示意图的小黑板,指图描述。

“1775年4月18日深夜,一队英军从波士顿出发去偷袭民兵的秘密火药库。民兵保尔・瑞维尔驾船走近路赶在英军前面,骑马飞驰通知沿途民兵作好战斗准备。凌晨,英军到达来克星顿,与民兵相遇,枪声响了起来,不知是谁打了第一枪。英军继续前进,破坏了康科德的民兵火药库。这时天开始亮了。埋伏在树丛中、房屋旁、石块后的民兵纷纷向英军开枪。晨曦中,穿着红黄色相间的军装的英军成了民兵最好的射击目标。英军晕头转向,逃回了波士顿。北美民兵用散兵战打败了英国正规军,谱写了一首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乐曲。”

比较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例1的教师运用看书、提问、归纳三种方式,让学生掌握“来克星顿枪声”这一知识点。例2的教师自制“示意图”描述“来克星顿枪声”,目的也是让学生掌握“来克星顿枪声”。例1的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只是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复训练。学生是通过课本的文字来记忆“来克星顿枪声”。例2的教师通过描述提供给学生较多的信息量:4月18日到4月19日具体地描述为“深夜”,“凌晨”;瑞维尔的行动路线说明了他赶到英军前面的可能性;作战双方的特征和民兵打败英军的军事原因,等等。

两位教师上课所用时间基本一样,备课所用时间当然不一样。例1的教师不用备课也可以这样上课。要做到例2,显然不备课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学习时间一样,但得到的信息显然不一样。例2的教师已经为分析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在军事方面埋下了伏笔,而且恰到好处。正如评课者所说,这种课才有“历史味”!先给学生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作业、复习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对教学重点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怎样突破难点?突破难点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是将难点作浅化处理。比如把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一难点进行浅化处理:举一个明代苏州机户的例子,然后归纳成:“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

二是运用学生旧知识,作比较,打比方。比如:把西欧封建庄园与东汉田庄作比较;把统一前德意志、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特点与中国春秋战国作比较;把北洋军阀统治与藩镇割据作比较。

三是把难点分解,设计问题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置阶梯与学生共同讨论。比如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变成问题组:

“西安事变发生后,出现了哪几派不同主张的政治派别?”

“各派政治力量的不同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杀蒋可能会导致什么局面的出现?”

“不杀蒋呢?”

“可见,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基于什么原因?”

这样层层深入,最后达到了化难为易的目的,使学生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八

时代是在发展,人的思维也是在不断进步的,不同的时代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孔子便指出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因为时代不同,社会氛围不同,学生的思维也是不同,因此教师们应该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与此同时,历史是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历史带给我们的强大魅力。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就应该不断探索新的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爱上历史,乐于学习历史知识是历史教师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加强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1、教师教学方法存在偏差,课堂有效性低: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们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时之间难以转变过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广大教师依然把成绩看作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在课堂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管学生是否可以接受,便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课后采用“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大批量的作业,使原本繁重的高中学习更加累,学生们在作业的压制下,不再是积极地接受知识,而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不再为学习知识而感到快乐,课堂积极性下降,从而导致了课堂的有效性较差,难以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

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应付心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和高考的重压下,学生们依然唯成绩至上,唯高分至上。历史作为一门副科,相比较语数外而言,历史分数没有主科多,因此学生们往往会选择忽视。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认真仔细,只是在快考试的时候突击一下,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不管是关于哪一门功课的学习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想将功课学好,就必须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学清楚弄明白。还有一部分同学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认真独立完成,存在抄袭现象,这些都是不利于我们对于历史方面的学习的。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一门课程有兴趣,才能更好的学好这门课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设计有趣的教学过程,在课下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掌握学生想要什么,学生期待怎样的教学模式,在怎样的学习氛围中可是实现学习知识的最大化,让同学们乐意去接受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出相关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知识,同时教师给予相关评价。例如:我们在学习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混战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当时的历史场景还原,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跟随时代脚步,运用现代科技进行课堂教授: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融入现代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将一些难懂的历史知识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录制或者在网上搜索一些与所学教材知识有关的趣味视频,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关于历史上发生的各种故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独特的魅力,爱上历史这门学科。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转变学习观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抛弃传统的偏科现象,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是经过教育部的研究决定的,都是对我们的成长有所帮助的,就比如历史这门学科,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让我们更加真切的体会到我们时代的进步。在学习近现代史时我们还可以更真切的看到各种侵略现象,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因此,学生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从主观上接受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课下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咨询老师,询问同学等方式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九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2.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

&nbs。

[1][2]。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二十

(江苏省建湖县宝塔初级中学)。

摘要:好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为一节好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它可以让学生统揽知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形式;知识结构;教材;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开好头,往往是一节好的历史课的开始,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而好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则为一节好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它可以让学生统揽知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笔者通过尝试探索总结出下列几种结束形式。

一、归纳串线式。

用标准简练的语言,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出知识结构和主要内容,并用简明的语言把本课的主要内容联结起来。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如,在教学《北宋的政治和经济》一课时,结束时归纳串线为:唐末五代,军镇权重,赵匡胤宋太祖即位后,为巩固统治,采取“杯酒释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财政,还建立禁军等,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用时间灭掉了一些割据政权,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局面使南北农民交流了生产经验和农作物品种,加上农民的辛勤劳动,北宋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其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这样使学生对本课有了整体认识,掌握具体的知识就容易得多了。

二、明确任务式。

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在讲课结束时明确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课后带着问题去复习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明朝前期的经济和政治》一课时,我是这样结束的:一是明朝的建立和明初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二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三是边疆的巩固,包括迁都北京、修筑长城等。这样,学生对本节课就明确了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复习时任务就更加明确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式。

这种练习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学生学习本课知识情况的检查,又是通过学生的练习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因此,也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抓住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性的问题,精心设计练习题,在课堂结束阶段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以及师生的共同活动,使学生当堂消化这节课的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启下式。

深入钻研教材,研究课文前后之间的知识联系,找出能切入下一课的内容和问题,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既富有启发性,又能暗示新课内容的问题,但是暂不作解答,让学生课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章时这样结束:巴黎和会确定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和平”,但是这种“和平”稳固吗?为什么?这种体系又维持了多久?是怎样被打破的?这样的结束可以使旧课和新课的内容连贯起来,成为一个体系,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五、回应式。

这是指与课堂的开始阶段相呼应,或是解答新课或旧课提出的悬念,或是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化原来的问号为句号,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入新课提出:今天的英国,国家元首是女王。英政府各部大臣到王宫去见女王,小轿车只能坐到王宫外面,换上17世纪的'古老马车进入王宫,赶马车的人是17世纪的穿着,王宫里的卫兵,有的头戴铜盔,有的手拿长矛,这幅景象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那么,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英国王宫却存在传统的古老情景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揭开这个问题。当讲完新课,在结束时回应开头:21世纪的今天,英国王宫却存在传统的古老情景是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象征,它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国王至今,它是一个保守的资本主义国家。这能很好地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迁移式。

在课堂结束时,给学生提供与本课内容紧密相连的训练材料,给学生一个新的环境,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环境中,活用知识,提高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巩固新学到的知识,并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种结束形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所列只是其中常见的几种。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结束,最终目的都是在于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严骏。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结束语的设计[j]。未来英才,2014(05)。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二十一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探究法等。其中,讲授法最为常用,讨论法、活动法和探究法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1、讲授法的基本特点是:第一,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第二,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以听讲的方式学习历史内容;第三,教师主要以口头语言传授知识,即口头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第四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班级学生的一般特点和水平进行教学。鉴于以上的特点,讲授法的利与弊如下:

2、讲授法的优点与缺点。

讲授法的优点: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历史知识;教师合乎逻辑的论证、善于设疑置疑,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易于控制教学,对教学没有特殊要求;教学成本低,在广大农村地区是少不了的。

讲授法的缺点:运用讲授法教学,教学内容往往由教师以系统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对学习的内容及时做出反馈,因而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讲授法不能代替自学和练习,讲授过多,会挤占学生自学和练习的时间,从而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不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原则不易得到全面贯彻;教学专注知识目标,若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就易陷入注入式教学的泥潭。

二、师生互动的课堂讨论。

1、课堂讨论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互动性。谈话不仅能在学生之间发生,它也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在最有活力的讨论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2、课堂讨论的优点与缺点。

课堂讨论的优点:第一,使学生做好主动性公民的角色准备,这种角色是能对信息、观点和看法进行分析性、批判性的思考,形成个人的看法和判断;第二,鼓励学生间有效的人际联系;第三,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

课堂讨论的缺点:在消极方面,进行不好的概念化或不良引导的讨论是达不到目标的,浪费时间的,因而是无效而不愉快的。

三、历史探究法。

1、历史探究法特点。

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开展要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具有一些与一般历史学习活动不同的特点。

第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谈不上研究。以往的历史学习往往是固定式的,对学生而言,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或就是让学生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人探讨。

第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是历史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以学生自主为形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是历史探究性学习活动得以真正开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挫折感和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第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原始材料,即史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对史料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历史感到厌倦,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历史探究性学习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的传统模式,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统一。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即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历史探究性学习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第五,以教师帮助为辅助。传统的学习历史的方式中,教师是唱主角的,学生所接受“历史”,即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历史知识和观点。历史探究性学习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在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非“传授”或“教导”。因此,历史探究性学习中的研究是有指导的研究,教师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其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帮助和经验借鉴。教师要摆正在探究性学习中自己的位置,发挥辅助作用。

2、历史探究法的优点与缺点。

历史探究法的优点: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研究性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注释和建构;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历史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历史探究法的缺点:开展起来较困难,有的学校不支持,许多历史教师还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其实这些并不是其本身的弊端。历史探究性学习课时上难以确定,经费上需求大,教师难以控制,评价体系不完善,这才是其不利的方面。

1、活动课的特征。

第一,实验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做”、“考察”、“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历史,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开放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其活动目标与内容,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开放性。评价标准有多元性。

第四,过程性。此类课型,更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发现问题、收集材料、社会凋查等亲身实践,去体会探究的艰辛和快乐,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活动课的优点与缺点。

开展活动课的优点:活动课可以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通过体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鼓励学生在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的能力,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学生不仅应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应该自觉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技能、培养自己的个性。

开展活动课的缺点:它与探究性学习一样,课时上要求大;教师不易控制;评价上不完善。

总之,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关键是注意教法的优化组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用系统的综合性的观点构成教学法的优化组合,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我是一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我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82666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