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0:56:05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用12篇)
时间:2023-11-21 00:56:05     小编:翰墨

3、总结不仅仅局限于学习和工作生活。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例子,具体描述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以下是一些总结写作的佳作,希望可以对你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一

(遵义市第十五中学)。

摘要:当前教师应根据现代化的变化和要求,在实践与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知识和经验,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点。同时,也要对课程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明确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采取相应策略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真正科学化、高效率化。

关键词:课堂效率;素质教育;历史。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拓和探索优质、高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积极强化历史教学的实践性、有效性。

一、根据具体教学形势,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为教师,在平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免有些枯燥而乏味的教学,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高效性,就要求教师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创新,主动地转化教学角色,由从前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倡导者、课堂教学设计的承载者、课程改革的创新者,而理念转化之后,教师的文化底蕴是否博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培养和营造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氛围。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三、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分类教学层次,提高教学水平。

明确历史教学中层次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导致过多的无效、重复劳动。比如,某种题材的历史,初一这样教,初二还这样教,到了初三我们依旧这样教,甚至不同类型的历史之间,教与学也采用一样的方法和方式,没有难易差异、先后差异,那样学生对历史知识也就无法很好地循序渐进去掌握,最终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初三历史基础还很不牢固,缺乏基础而又系统的类型题材识别能力。

总之,我们要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明确在教学中的各个层次,并采取相应策略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真正科学化、高效率化。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二

刚步入小学校园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和动力都有待于培养和提高。虽然他们在幼儿园时对拼音已有了简单的认识,但由于拼音只是抽象的符号,他们会对其学习感到陌生或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让他们感受到拼音字母所标识的语音就存在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从而拉近他们与拼音的距离感,进而激发其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辅助学习拼音,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更高。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拼音、感知具体事物的内动力。

二、规范读音激趣。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前儿童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具体形象性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把抽象的拼音符号转变成生动活泼的小精灵,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呢?这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某些特定功能来辅助教学、突破重点。

三、规范书写激趣。

一年级的学生书写拼音先要认识四线格,然后要观察拼音在四线格中的位置,最后记住笔顺。这些书写规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如何让学生对每一个规则产生兴趣,最终能书写出正确、规范、美观、大方的拼音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巧编儿歌来辅助学习。儿歌的语言节奏明朗、生动活泼,小学生本身想象力丰富、喜欢模仿,那么自编儿歌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愉悦感、轻松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和积极性。待学生兴趣被激发后,也可让学生练习自编儿歌,学生的探究意识就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了。

四、标调规则激趣。

教授拼音的标调原则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标调原则会熟练背诵:“有a别放过,没a找o、e,i、u同在标后面。”但是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会出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投入到具体的活动中来,亲自体验过程,从而获得学习的兴趣,进而熟练掌握标调原则。

五、巩固复习激趣。

一年级的学生刚步入校园,对于作业会感到枯燥和乏味,学生也因为遗传因素、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经历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如果教师在复习巩固环节中不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而采用统一标准来布置千篇一律的作业,势必会降低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用尊重和发展的眼光来布置开放性作业。

在拼音教学实践中、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如果利用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巧妙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创造力激发出来,那么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三

太谷实验小学校长王学忠。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并赢得社会认可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显得尤为重要。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太谷实验小学是太谷县的窗口学校,班级多,班容量大,大班容量下的高效的课堂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直在寻找,于是我们一边思索一边实践。

一、提升课堂教学的各种能力,夯实教师基本功。

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新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在学习、更新、反思与实践中发生“裂变”,提升自己,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从一下几方面进行:

1、备课能力的提升。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事实上,许多时候因备课不充分而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备课。因此,我们提出了教师备课的要求:

(1)体现发展之本,尊重学生差异。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备课的重点应该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使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学生的过程,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同时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提“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2)体现教学统一,注重方式转变。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备课时就要注意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我们提出教师在备课中应详细设计出引导学生从事体验、实践、动手的过程,写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体现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品质,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3)体现预设生成,关注解读超越。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正因为此,左翼课堂上的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备课不断调整,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既要体现学生的学,又要体现教师的导。既要体现教师的预设,又能体现可能的生成。有时甚至要跳出教材,深钻细研,解读与思考教材,灵活变通教材,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调控能力的提升。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信息交流的畅通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艺术;信息交流深刻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反馈艺术。我们要求教师逐步掌握一些调控技巧。

(1)关注并观察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当“整体的人”看,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立足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2)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要分层,分层次设计课堂提问,分层次布置作业和联系,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样,努力做到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呢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整合能力的提升。

课程整合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重构,这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特别是信息激素与学科的整合,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造成的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拓展学生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使学习走向开放。为此,我们组织全校教师开展跨学科听课,评课,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学习网站,人人进行整合研究。

4、自我诊断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自我诊断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可以预定的职责、素质和效能标准进行内省,检查自己的实际表现和行为,并判定自身症结所在及其发展情况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历程。实际上,自我诊断是一种内在激励,教师如果具备自我诊断的能力将有助于其专业化发展,提高魅力。我们提出教师“每日一反思,每周一整理”的要求,以促进其自我管理。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夯实专业基本功,我们充分利用教研时间,对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培训。

1、增强学习与实践。

除理论的学习之外,认真学习案例是增强教师高效课堂意识的最好办法。例如,好的教案,好的课堂实录,实地听课、研讨。通过案例的学习进行对比,与自己的课对比,与别人的课对比,案例间相互对比,从中丰富自己的教法和经验,并积极实践。

2、加强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才可以有所改进。自评、互评是一种反思的形式,随时记录反思内容,发表在校园博客中共享,使全校教师间沟通交流。

二、寻找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有力的支撑,还需要找到最佳的途径确实实现高效的教学。我们组织教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然后一一寻找对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问题。我们发现,高效的课堂是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我预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预习新授内容。根据学科、学段的不同,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写预习笔记,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如,语文学科的预习可为“读(即读准,读通,读熟,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勾(即圈出本课生字,勾画出带生字的词语或词组、句子,勾画出本课的成语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查(即运用工具书查阅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意思,利用课外书、网络查阅与本课相关的一些背景等方面的资料)、写(即写一次本课的生字并找到各自的形近字、音近字辨析组词,写出本课新积累的词语及意思,整理写出收集到的资料)、批(即能在再次读文的过程中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课文大意、内容感悟、句子理解方面的批注,一并解决课后问题)、疑(即能就本文进行质疑,并梳理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段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教师要根据学段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问题进行交流。已经懂了的互通看法,自己不懂的讨论探讨,真正把时间与空间都还给学生。可以有小组内交流,就预习笔记,从难字、新词、中心、写法、读熟、情读等方面各自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不重复,可补充。之后,交流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难。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提供帮助。可以有组际间交流,教师根据本课的重难点提炼出关键几个问题,以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其他组随时做补充、更正、评价,教师随机引导、指导,随时重点点拨。

学生的疑难,小组内没有解决的,提出来求得大家的帮助。组际交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再次进行讨论交流。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认真落实三个理念:

1、学生主体的理念。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课程内容多样呈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求;要尊重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全面发展的原则。也就是在课堂上要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既鼓励冒尖,又允许暂时落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材提供机会。

在不断的实践探讨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自学――交流――拓展”的较为优化的教学过程。

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研讨,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能让每一位教师能尽快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尽快优。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四

(贵州省湄潭县石莲中学)。

摘要:初中历史学科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如何夯实学科基础,如何进行趣味性教学,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师素质是前提,改进教学方法是手段,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是途径,合理利用乡土教材是条件,发挥语言教学的魅力是保证。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调动教学手段,达到教学过程全优化,圆满地完成素质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五

拼音教材配有多幅插图,教字母的图,大部分是直接表音或表形的,这些插图趣味性较浓,又是多为儿童熟知的内容,易说易记。

【案例】教学i、j、x等字母时,先出示衣服、鸡、西瓜等彩图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即出示相对应的拼音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自然地被带入新的学习氛围中,又使插图的表音或表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故事法。

故事生动有趣,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教学拼音用故事法,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案例】教学f这一声母,教师先讲《西游记》中关于如来佛的一段有趣的故事,正当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板书“f”,告诉学生,象如来这样受人膜拜的就叫“佛”,学生兴致勃勃,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新的学习任务。

3.儿歌法。

儿歌内容简单,有的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饶有兴趣,为低龄儿童喜闻乐见。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世界经济和科技领域不断前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资本,就是民族素质和科学技术,就是教育和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迎合素质教育大潮。那么,历史教学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应当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我认为,历史教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能为“科教兴国”做出积极的贡献。

那么,历史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下面笔者仅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的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要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目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表状、结构,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

二、“疑”,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怀疑感”。它是对客观真理进行探求并加以评价的体验。所以,只有对现有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能有创新。“义理有疑,则濯支旧见以来新意。”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要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积极思维。同时,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

如:我们从朴素的阶级感情和民族感情出发,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种侵略行径深恶痛绝,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是从正面角度去考虑,它往往使学生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了破坏,人民受到了奴役,这是一种倒退。”为此,教师干脆提出质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问题提出后,学生必然会去思考,于是,他们的潜在意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

三、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先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就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新编的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方位地评价历史事件,多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认识历史结论。如教材中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可以列举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进行不同的评价,鼓励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力图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提出新观点、新看法。

四、爱因斯坦提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从广度与深度两方面学好基础知识,用历史上一些具有丰富想象力而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如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采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数值为3.1416,取得了光辉成就。他从研究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逐步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使其与圆周合体。如果缺乏关于边数逐步增加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形象变化的想象,割圆术是无法提出的。

其次,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地想象。

如在讲授“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香港回归祖国后,将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你们有什么想法?50年后,中国将变成怎样的情形?你们敢不敢设计一下中国理想的社会制度?让学生充分展开翅膀,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一个东西产生兴趣,就是教师不去督促他们,他们也会主动地去观察、学习它。所以历史教师就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一点,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可能就是一味地平铺直叙,对着课本念,如果讲不好就成为学生的催眠曲。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上课睡大觉,下课背课本,觉得历史课毫无乐趣可言。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讲,上课不能只是严肃地给学生讲解历史,有时候也可以天马行空一番,给学生讲讲贴近生活一点的历史小故事,让学生融入到你的讲课中去,把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一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很多历史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所以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可能更偏向于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授课,而很少深入去了解学生想要在本堂课上学到什么,他们对本堂课哪个知识点更感兴趣。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是例行公事般地写一份教案出来,而不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到现实中或者网络中去多搜集一些课外的历史题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每一堂历史课之前,认真备好课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给学生传授该讲的、会考的知识点,而对于那些不常考的,大部分教师都会一带而过。一直采用填鸭式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是非常不利的。我们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播者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对于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并建议他们跟同学展开讨论,使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并且引出更多有趣的话题。同时,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多学习运用一些现代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历史这一门学科包罗万象,跟现实又是联系紧密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历史的影子。许多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因为在他们眼里历史只是一些需要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去记忆的东西而已。他们认为历史不够鲜活,如果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音、画面,让学生眼中乏味无趣的历史,鲜活地再现在他们眼前,他们肯定会对历史充满好奇心。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的一些章节,但是如果让他们观看一些电视剧,他们却看得津津有味,比如《辛亥革命》、《开国大典》、《建党伟业》、《甄嬛传》等等,他们对其中的情节可能了解得比老师还清楚。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妨插入一些电视剧情节,跟学生探讨一下,将历史跟学生了解的电视情节紧密结合,更方便学生去记忆和了解历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在教师的严格监督下进行的,而现代的教学理念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历史。

1.教师精心设疑,学生大胆质疑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只是去讲解课本知识,不跟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是不行的。教师应该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去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一起来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在历史课堂上,对于学生懂的问题教师就不必一遍遍来讲,否则学生既会觉得枯燥乏味,又会浪费宝贵的上课时间。学生存在问题的地方和有疑问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及时组织学生来进行讨论,这样不只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很好地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穿新鞋走老路肯定是不行的,当然,穿旧鞋走新路同样是行不通的。我们要跟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既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历史知识,真正达到学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八

为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笔者在教研工作实践中,取目标教学模式的众家之长,探索改造成了“三环十步一反馈”目标模式。这一模式经十所中学的三年实验,于底结题检测,认定具有推广价值。现介绍给同行,以期引玉。

“三环十步一反馈”目标模式的基本程序如图所示:

附图{图}。

以新授课为例,提出这一模式的操作要求:

(一)制定教学目标。

课前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这一环节分三步操作,其要求是:

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及所授知识的目标独立性,按课后习题要求,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所授课的知识教学目标。

能力层次的活动形式,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用可以观测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

论中的情感领域目标,细分为“接受”、“确信”、“性格化”三个水平层次,定出具体的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目标。

(二)实施教学目标。

实施教学目标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分四步操作,其要求是:

出订正、指导和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然后转入新课。

学科的知识存在密切联系时,或与重点教学目标有关的旧知识已学过较长时间时实施。这一步所用时间一般在3―5分钟。

要达到的学习结果(预期达成度)。教学目标认定的时间一般在1―2分钟。

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和使用教学媒体,组织教学活动。这一步的实施主要策略有三:

学生口、脑、手并用的智能活动。例如《代的国际关系》一节,使。

[1][2][3]。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九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欣赏,相互创造的课堂。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拿起表扬的武器,让学生“抬头”学习,使学生在鼓励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鞭策中得到上进的力量。

历史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以赏识学生为前提,以鼓励学生为出发点。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完成作业时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会极大地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所以,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一定要不吝表扬,由衷赞美。诸如:你太有才了!你真棒!天才的想法!非常好!太妙了!我们为你而骄傲!你很优秀!说得真好!……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更要鼓励。诸如:试试看;你有了很大的进步;放松些,你会想起来的;就是这样,不错;你的思路很正确;言之成理,好!掌声鼓励!……对于历史功底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其闪兆点,哪怕是口语表达中声音的洪亮、吐字的清晰、书面表达中书写认真、格式规范。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尊重鲜明的个体特征,即“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课堂评价与激励同样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面向全体,整体激励,全方位地激活历史课堂创造的欲望,所以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课堂评价和激励也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而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学生千差万别,历史功底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品评学生是教育的不公。对功底好的学生,在赏识的同时,要让其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中游的学生,要让其看到成绩,明了不足;对水平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让其受到鼓舞,看到希望,迎头赶上。

教师带着愉悦的情绪走进课堂,怀着一颗热爱的心灵与学生交流,能将学生带进—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中,对课堂气氛的调节、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学目地、个板着面孔说教的教师是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热隋的。—个有气无力的表扬会令人不解,一个言不由衷的鼓励比批评更糟糕。

要做到每节课精神饱满并非易事,教师也会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困扰,难免出现一些情绪低落、烦躁或忧郁之状,若把这些情绪带进课堂,势必会把不良的影响传染给学生,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正视挫折。直面不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时转换角色,热情洋溢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创设出融洽、欢快的教学氛围,牢牢地吸引学生。所以课堂上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艺术家,能很好地掌控情绪,发自真情地欣赏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的评价激励语言应不落窠臼,忌千篇一律。在肯定学生的时候,如果用一成不变的“好!很好!非常好!”这些惯用语,学生昕得多了,也会把这三个字视为雷同,好像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表现都满意,但又都不尽满意。这样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老师在敷衍我们,而不是由衷地肯定和鼓励。所以,教师的评价激励语言和方式要推陈出新,不拘一格。诸如“你太有才了”可以转换多个版本:你真行!你很有才!你十分有才!你非常有才!你相当有才!你特别有才!你的才能非同一般!你简直是才能的化身!……而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满意的点头,一次由衷的鼓掌,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都是对学生最好的肯定。

另外,教师要善于发动学生,让学生互评,在相互肯定和鼓励中,完成了一次很好的自我提升的创造。这种方法,有时比教师点评更起作用。

肯定,并不意味着无序与混乱。标准的缺乏将有可能把教学中的鼓励沦为单纯的放纵。所以历史课堂的评价激励要避免为激励而激励,为赏识而赏识。赏识教育不是盲目地肯定,一味地肯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渎职。所以,教师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失误或是“硬伤”,一定要给学生指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细致和有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这种细致和耐心,对于中下游的学生尤为重要。诸如:一个书写不好的学生,写字整齐了些,要及时表扬“你的书写有了很大的进步,加油!”一个不善言辞的学生主动发言,要真情鼓励“你已经战胜了自己,我们为你感到自豪!”即使问题完成得不够完美,也应激励“你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我们期待着你下一次更加出色的表现!”

成功教师的价值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能雪中送炭。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跟踪鼓励,重视学生的每一次进步,使中下游的学生时时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种时时的关注像春风化雨一样润物无声,学生会拿出超乎想象的努力来回报教师的鼓励,亲其师,重其道。乐其业,最终促成教育目的的实现。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

(江苏省建湖县宝塔初级中学)。

摘要:好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为一节好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它可以让学生统揽知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形式;知识结构;教材;能力。

历史课堂教学开好头,往往是一节好的历史课的开始,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而好的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则为一节好课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它可以让学生统揽知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笔者通过尝试探索总结出下列几种结束形式。

一、归纳串线式。

用标准简练的语言,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出知识结构和主要内容,并用简明的语言把本课的主要内容联结起来。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如,在教学《北宋的政治和经济》一课时,结束时归纳串线为:唐末五代,军镇权重,赵匡胤宋太祖即位后,为巩固统治,采取“杯酒释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财政,还建立禁军等,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北宋用时间灭掉了一些割据政权,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局面使南北农民交流了生产经验和农作物品种,加上农民的辛勤劳动,北宋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其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这样使学生对本课有了整体认识,掌握具体的知识就容易得多了。

二、明确任务式。

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在讲课结束时明确提出本课的学习任务,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课后带着问题去复习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明朝前期的经济和政治》一课时,我是这样结束的:一是明朝的建立和明初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二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三是边疆的巩固,包括迁都北京、修筑长城等。这样,学生对本节课就明确了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复习时任务就更加明确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式。

这种练习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学生学习本课知识情况的检查,又是通过学生的练习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因此,也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抓住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性的问题,精心设计练习题,在课堂结束阶段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以及师生的共同活动,使学生当堂消化这节课的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启下式。

深入钻研教材,研究课文前后之间的知识联系,找出能切入下一课的内容和问题,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既富有启发性,又能暗示新课内容的问题,但是暂不作解答,让学生课后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教学《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章时这样结束:巴黎和会确定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和平”,但是这种“和平”稳固吗?为什么?这种体系又维持了多久?是怎样被打破的?这样的结束可以使旧课和新课的内容连贯起来,成为一个体系,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五、回应式。

这是指与课堂的开始阶段相呼应,或是解答新课或旧课提出的悬念,或是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化原来的问号为句号,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入新课提出:今天的英国,国家元首是女王。英政府各部大臣到王宫去见女王,小轿车只能坐到王宫外面,换上17世纪的'古老马车进入王宫,赶马车的人是17世纪的穿着,王宫里的卫兵,有的头戴铜盔,有的手拿长矛,这幅景象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那么,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英国王宫却存在传统的古老情景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揭开这个问题。当讲完新课,在结束时回应开头:21世纪的今天,英国王宫却存在传统的古老情景是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象征,它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保留国王至今,它是一个保守的资本主义国家。这能很好地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迁移式。

在课堂结束时,给学生提供与本课内容紧密相连的训练材料,给学生一个新的环境,引导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环境中,活用知识,提高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样既可以巩固新学到的知识,并能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种结束形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历史课堂教学的结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上所列只是其中常见的几种。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结束,最终目的都是在于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严骏。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结束语的设计[j]。未来英才,2014(05)。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一

1、采用的教学方法陈旧,“你讲我听”模式较为呆板。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不自觉地就走入教师的课堂中。但是当前,有些教师仍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方法,“你听我讲”,教师在台前滔滔不绝,而学生只有倾听的份儿。如此讲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何谈提高课堂参与度,按照学生的听课质量调整教学的步伐?课堂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2、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工具,忽略板书过程。如今,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中小学都逐渐引进了多媒体教学工具,旨在方便教学,减轻教师负担。有一些教师过分地依靠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制作好了课件,在课堂里放映,辅以讲解,一堂课45分钟很快就过了。课件教学,速度较快,学生听讲时犹如雾中看花,听得云里雾里。板书是教师一种专业技能体现,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是一种进步,但是教学传统精髓还是可以保留的,并且教师在进行板书时,能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熟悉知识,是较为合理的。

3、没有根据考试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和节奏。应试教育模式明显,教师以高考为指挥棒,严格执行,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近年来,教育教学方面有了新的方向。比如今年考试的改革方向以更加注重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为主,课堂标准改革也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改革方向进行教学的调整,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首先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好历史知识,“先学生,后成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利用倒叙法设置悬疑,激发教学火花。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教学时间,我们历史教师往往是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拼命记笔记,最后弄得教师辛苦学生又不领情,两头不得好。如果利用倒叙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可以让老师省力也让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乐。通过倒叙法设置以后,从中会让学生对自己所知的历史知识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迁移,既让学生有了成就感,也起到了历史教材本身应该达到的能力培养。

2、利用一些野史趣闻,兴趣导入课堂。孔老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又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能够激励学生积极渴求获取知识的关键。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联系教学内容,搜集一些名人轶事、正史之外的史料,在课前5分钟讲述,最后留下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以顺畅导入课堂。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还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另外还可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关于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边角料。

3、观看史料,如历史图片、影视视频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报刊杂志上的图片或是一些表现历史体裁的影视作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获取一定的态度体验,或从背景或内容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走入教材,对史料有一定的共鸣,师生间的交流对话也会更加简单,教师也就可以从学生的理解中把握学生的学习节奏,反馈自身,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的步伐,为学生服务。

4、将历史和时事相结合,教学需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走在时代的前沿。历史虽然发生在过去,但是它对现在甚至未来的影响都是不可预测的。没有过去哪来将来。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当将有渊源的历史知识和时事要闻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从古通今、由古溯今,用历史知识阐述当今,在运用中获得知识。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互相配合。教师在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上有所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增强,自然会创造出生动、活泼、有趣、实在的历史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如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篇十二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是这样定义“大历史观”的,即“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引入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他还在《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一文中述及“写历史的人也像游山水的一样,要是溯江而下,看清河流入海的过程,回顾上游的山脉形势,则对其组织结构,就有了更多的了解。”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为史学研究注入了新鲜空气。“大历史观”强调认识历史过程的结构性、思维性和时代性的三位一体。

在历史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内容重新梳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历史的史观与史识。

何谓历史课堂有效教学?长期从事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赵亚夫教授提出:“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视点应该是:用于思考――基于历史事实的知识解释;用于理解生活――基于历史方法透析社会问题;相对的经验――基于历史结论认识历史过程。”我认为所谓课堂的有效教学,简而言之,就是能围绕教学目标来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即有效教学。如何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到了一些效果。

虽说“教无定法”,但学科教学总有它特有的灵魂作为支撑点。这个支撑点毫无疑问便是学科精神。无论是多元化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历史教学方法,都源自于历史本身内在的精神。对这种精神最好的诠释是大历史观。

在历史教学中,整合建立大历史观,是通过长时段、中时段(或短时段)教学目标的优化制订体现出来的。因此,处理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整合链接与构建大历史观的关键。坚持自觉运用大历史观这一指导思想,在不断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适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整合链接,构建大历史观的复习途径,则不失为历史复习教学中的一个有效方法,也必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学习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避免复习中的简单机械地重复。所以,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从宏观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变通,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角度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繁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脱出来。

当然,整合链接,建构大历史观仅仅是一种历史教学方法,这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其建构大历史观的角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链接的知识点也不一定要事无巨细。一般来说,整合链接、建立大历史观的出发点,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整合连接的方法无疑是灵活可变的。大历史观追求的效果,当然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学习品质为终极目的的。

我认为,“大历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就是打破学科间严格的界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不失历史学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多地结合实际,教师自由驾驭;就是允许教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学有效;就是突破时空限制,突出历史教化的实用性与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还历史以原貌,凸显历史的灵性与活性,又不失历史的深邃与开阔。

例如,历史学中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历史学的组织和叙述的能力与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老师要把课本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线索弄清楚,平时再按照历史学的特性训练学生分析史料、论证材料以及组织和叙述的能力等。说到底,历史学科考试应当回到历史学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教学中应注重学科渗透与学科整合。例如,历史与政治、地理同属人文社会科学,都着眼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实现历史“通古今之变”的目的,必须借助政治学科有关世界观、方法论等政治理论的指导。历史与地理的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历史的发展变化都是在具体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学历史首先要确立时空观念,古人学史往往“一手执书,一手执图”,这是史地的天然结合。阐释历史现象离不开历史观,有时用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历史现象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整合链接,把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加以归纳组合,进一步夯实了基础,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了政治、地理和历史的综合运用,给学生建立起一个“大历史观”的初步印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8832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