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指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而编写的教学设计文稿,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编写一份好的教案,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案的编写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接下来是一些教案范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练习教案设计篇一
(1)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填写,其余学生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大声读读自己所填的词语。
4.反馈。
(1)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2)表扬做正确的同学,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名读题。
3.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4.指导。
(1)学生自由试读这两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何不同?
(3)学生进行比较,知道每组的后一个句子都是由前一个扩展。
来的,分别把“高”和“安静”具体化了。
(4)后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后一个句子显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安静”的程度,表达的意思更明白。)。
(5)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练习教案设计篇二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儿歌。
(2)指名试读。
教师范读。
(3)教师结合插图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练习教案设计篇三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练习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2、能按制定的字各组成3个词语;能仿照例子减缩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能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4、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有关格言和谚语,了解其教育意义。
5、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音节,写出词语。
2、能按制定的`字各组成3个词语;能仿照例子减缩词语。
3、能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干什么”的句式和“专心致志”“兴高采烈”“不顾一切”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第1题。
1、拼读音节,读准字音。
2、写词语,注意“藏、凳”不要写错。
二、第2题。
1、说说课文里学过的有关词语,再口头组词。
2、选择3个写下来,注意不写错别字。
三、第3题。
1、理解例句的意思。
2、说说,并写下来。
四、第4题。
1、明确题意,让学生知道写句子的要求是什么。
2、让学生充分思考后指名试说,并评议订正。
3、写下来,反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把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2、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有关格言和谚语,了解其教育意义。
3、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教学过程:
一、第5题。
学生独立参照例句改写句子,然后相互检查,引导生自己订正。
二、第6题。
告诉学生这几句是前人总结的经验,很有意思。读读背背。
三、第7题。
明确题意后,读读练习题中的5个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思考5个句子的顺序,最后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练习教案设计篇五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教后反思:
练习教案设计篇六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同桌同学两人一组比一比“看谁先到达终点。”老师还应另备几组题供学生游戏计算。
2.练习三3。下面每题得数各是几十多?
(1)先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出示第一组题:86―30和37―3。
让学生讨论一下它们的得数各是几十多?你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三组题,老师巡视,对估算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集体交流估算结果。
(3)估算完之后可让学生计算出这8道题的结果,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
练习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
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
教
具
投影片。
教
学
过
程
第1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同桌互查。订正。
4、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
2、集体交流。
3、独立填表。
4、交流表格内容,并说出依据。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读句子,理解语意。
(3)选词填空。
(4)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2、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2小题,交流反馈。(“可是”表示转折;“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尤其”表示进一步。)。
3、质疑问难。
四、指导完成第4题。
1、读题,明要求。
2、找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3、比较哪个更确切。
4、说说给我们的启示,体会用词的准确。
五、作业:《作业本》第1-4题。
第2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5题。
1、读题,明要求。
2、学习例句,弄清楚要注意什么。
3、自由选一句口头练习扩句。
4、交流。
5、小结:扩句的意义。
二、指导完成第6题。
1、回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2、自由读短文。给短文分段,找出重点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让共产党员买车票的事。
第三段(第7自然段)人们向小吴投去崇敬的目光。
3、细读重点段。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去理解。
(1)大娘为什么要问:“谁是共产党员?”
4、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三、作业:《作业本》第5题。
教
学
后
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练习教案设计篇八
这个练习共安排8道训练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用钢笔描红。
2.了解“一”的变调规律。
3.按要求写词。
4.照样子扩展句子。
5.熟记成语。
6.读背谚语。
7.说话练习。
8.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略)。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请学生自由试读这两行词语,注意“一”的声调变化。
(2)指名读,思考:“一’’的声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对这两行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悟出:第一行的前三个词语,
“一’’都在词末,故仍读本调第一声;后两个词语,因“切”、“致’’这。
两个字念第四声,在第四声字前面的“一”应该念成第二声;第二行词语。
中“一”,后面的“杯”、“条”、“本”、“丝”都不念第四声,“一”在非第。
四声字前面声调应该变读为第四声)。
(3)集体读,加深体会。
(4)教师小结:“一”的变调是口头上的自然变化。拼写时,声。
调符号仍按原调标注。书上这样标,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一”的。
变调规律。
练习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2.区别4组形近字。
3.读一读句子,初步了解同一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4.熟记成语。
5.读背《腊梅花》。
6.写好上下结构的字。
7.观察图画,展开想象,会用几句连贯的话表达自己的愿望,再练习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说话、写话训练。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小黑板。
主要板书安排:练习5。
作业设计:
课内:填表、组词、写字、说话、写话、读背。
课外:读背。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脸”,让学生读准字音。
(2)教给学生音序查字法。
a.在“汉语拼音索引”里找到大写字母l。
b.在l的下面找到音节lian,看清后面的页码。
练习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练习教案设计篇十一
一步体会“一”的变调规律。
4.反馈。
(1)请学生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一”的声调要发生变化。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让学生认读以下词语:
万一周一二十一百里挑一。
一夜一册一遍一阵。
一把一年一顶一根。
一心一意一前一后。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2)同桌进行讨论,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正确。
(3)指名回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回答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练习教案设计篇十二
[训练内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8道训练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用钢笔描红。
2.了解“一”的变调规律。
3.按要求写词。
4.照样子扩展句子。
5.熟记成语。
6.读背谚语。
7.说话练习。
8.学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略)。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请学生自由试读这两行词语,注意“一”的声调变化。
(2)指名读,思考:“一’’的声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对这两行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悟出:第一行的前三个词语,“一’’都在词末,故仍读本调第一声;后两个词语,因“切”、“致’’这两个字念第四声,在第四声字前面的“一”应该念成第二声;第二行词语中“一”,后面的“杯”、“条”、“本”、“丝”都不念第四声,“一”在非第四声字前面声调应该变读为第四声)。
(3)集体读,加深体会。
(4)教师小结:“一”的变调是口头上的自然变化。拼写时,声调符号仍按原调标注。书上这样标,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一”的变调规律。
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读中进一步体会“一”的变调规律。
4.反馈。
(1)请学生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一”的声调要发生变化。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让学生认读以下词语:
万一周一二十一百里挑一。
一夜一册一遍一阵。
一把一年一顶一根。
一心一意一前一后。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2)同桌进行讨论,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正确。
(3)指名回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回答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1)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填写,其余学生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大声读读自己所填的词语。
4.反馈。
(1)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2)表扬做正确的同学,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名读题。
3.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4.指导。
(1)学生自由试读这两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何不同?
(3)学生进行比较,知道每组的后一个句子都是由前一个扩展来的,分别把“高”和“安静”具体化了。
(4)后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后一个句子显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安静”的程度,表达的意思更明白。)。
(5)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笔在书上尝试填写。
(2)自由练读补充后的句子,凭借语感体会补充的内容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
4.反馈。
(1)指名汇报补充的情况。
(2)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的意思:
志同道合:志向相同,意见相合。
和衷共济: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
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利害一致,祸福相连。
众志成城:大家一条心,就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
比喻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
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爱帮助别人。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练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
(2)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本题练习的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后请学生齐读。
(4)再次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要求联系课文《学会合作》来说说这几条谚语在意思上有何相同之处。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1.把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4人。
2.在黑板上写上“名言交流会”,并加以美化。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训练要求。
2.指导。
(1)启发谈话:名言以通俗而精炼的语言反映丰富而深刻的道理,难怪同学们在书上、报刊上看到它时,总喜欢把它抄录在自己的摘抄本里。这样做既可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又可以用它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个“名言交流会”,待会儿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最精彩。
(2)你知道哪些名言?在这些名言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3)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名言?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或说出自己从中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的鼓舞、激励)。
(1)让学生照刚才指导的样子轻声试说。
(2)学生轮流在小组里练讲,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当,听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每人练说的情况,并推选出代表。
2.反馈。
3.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
[要引导全班学生认真地听,并对同学的讲述作出评价,以鼓励为主]。
第八题(略)。
练习教案设计篇十三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笔在书上尝试填写。
(2)自由练读补充后的句子,凭借语感体会补充的内容是否。
恰当,句子是否通顺。
4.反馈。
(1)指名汇报补充的情况。
(2)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
的意思:
志同道合:志向相同,意见相合。
和衷共济: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
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利害一致,祸福相连。
众志成城:大家一条心,就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
比喻团结一致,力量就无比强大。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
急公好义:热心公益,爱帮助别人。
练习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有积累谚语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培养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实验质疑,引出课题。
(1)、体验:折一根筷子和折一把筷子。
(2)、质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课文中找出与它相对应的一句话。
(3)、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团结合作的几条谚语,板书《识字5》。
2、提出学习目标。
(1)、会认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的'意思。
(2)、会写课文中的8个字,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3)、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展示课外收集的谚语。
(5)、能结合课文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拼读生字。
移、谋、柴、焰、易、折、搓、绳、斤、独。
2、我会用这些生字组词。(如:移动、火柴、绳子)。
3、我会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
4、我知道这些生字的意思。
5、我会写田字格里的生字。
斤、折、挑、根、独、满、容、易。
(二)、学文展示。
1、我会把课文读流利。
2、我知道“人心齐,泰山移”的意思。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学习生字。
(1)、我知道左右结构的字有:移、谋、焰、折、搓、绳、独。
(2)、我知道“柴、易”两个字是上下结构,“斤”是独体字。
(3)、我认识这些字的部首。(如:“移”字是“禾”旁)。
(4)、我知道这些字的意思跟它们的部首有关系。(如:“柴”,是山上的树木。)。
(5)、我会用编字谜的方法来识字。
(6)、我会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字。
(7)、我会用换部首的方法来识字。
(8)、我要用组词的方法来识字。
2、课文内容学习展示。
(1)、我知道课文写的是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
(2)、我知道我们同学间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
(3)、我会做课后的“看看写写”。
(4)、我会背诵这些谚语。
3、生字书写展示。(我会写)。
(1)、我会读这些生字。
(2)、我会把这些生字写漂亮。(学生独立写字,展示)。
三、拓展延伸。(约7分钟)。
1、我会给这些生字扩词。
2、我还知道一些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
(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
3、小结:是呀,人多办法多,团结力量大。让我们互相团结,互相帮助,让我们的班级越来越棒!
四、作业设计。
1、抄写课后“我会写”中的生字二遍,并各组三个词语。
2、背诵课文。
3、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练习教案设计篇十五
--。
讲学时间。
-
--。
主备。
-
杨义玉。
-
审核。
--。
审批。
---。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力量、速度方面。
2、技能目标:90%以上的学生能懂得锻炼身体的方法。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以及互帮互助精神。
4、运动负荷:学生能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量,并达到一定的负荷。
--。
重点。
难点。
-
练习教案设计篇十六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
(2)指名读、齐读。
(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
4.反馈。
(1)检查朗读。
(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1.把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4人。
2.在黑板上写上“名言交流会”,并加以美化。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训练要求。
2.指导。
(1)启发谈话:名言以通俗而精炼的语言反映丰富而深刻的道理,
难怪同学们在书上、报刊上看到它时,总喜欢把它抄录在自己。
的摘抄本里。这样做既可以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又可以用。
它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个。
“名言交流会”,待会儿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一句名言讲给大家。
听,看谁讲得最精彩。
(2)你知道哪些名言?在这些名言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3)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名言?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或说出自己从中。
受到的启示、教益,或对照.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教训,或说出对自己。
的鼓舞、激励)。
练习教案设计篇十七
(1)让学生照刚才指导的样子轻声试说。
(2)学生轮流在小组里练讲,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说话的同学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
当,听的同学要认真)。
(3)小组评议每人练说的情况,并推选出代表。
2.反馈。
3.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述。
[要引导全班学生认真地听,并对同学的讲述作出评价,以。
鼓励为主]。
第八题(略)。
练习3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89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