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记录,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和调整。教案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教师编写的精华教案,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学重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
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练习。
303。
206。
204。
133。
24。
20xx。
950。
1202。
407。
23。
232。
4002。
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
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
生回答,教师板书:153。
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
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
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
教师:想一想,1503=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
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二
在教学中,我是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游戏的形式创设请境,采用启发式提问,揭示矛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又在尝试操作的基础上出示尝试练习,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运用类比推理,自己尝试解题,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再接着学生通过尝试练习与课本例题解法对照,又改变例题中的某一条件,进行变式练习,既要求学生列式计算,又要求学生说明算理,促进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达到举一反三,逐步形成技能,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组织,运用直观演示,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展示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自己总结出已知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与自己的解法对照,及时强化验证。学生不仅获得了巩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有讲、有练,讲中有练,练中有议,有研讨,有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让学生大胆尝试,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乐于动手,善于表述的好学风。通过课堂和课后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中我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的练习普通话,另外,优带差的互帮互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练习的设计上考虑的还是有些不到位,在今后教学中,把问题考虑仔细一些。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三
教材简析:这部分主要是巩固前面两段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
1、通过一些对比练习,进一步理清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算理;继续加强估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2、在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如p.4第4题)。
3、通过计算,渗透连除和除乘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相关学习做准备。
教学过程:
1、先估计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
228÷3712÷6231÷5。
944÷8543÷2197÷4。
具体操作:先指名一道一道地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再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题,时间到后,在检查是否正确的前提下,比比谁做得更多。
在讲评板演题的时候,注意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
指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有2种可能,或是三位数或是二位数。
2、练习:800÷2÷2900÷3÷3600÷3÷2。
800÷4900÷9600÷6。
先请学生观察这组题目,你觉得上下两题有什么特点?你猜它们的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猜得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算一算。
学生计算。
交流:猜对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上下两题的规律?
(这个语言要求不必太高,主要还是在于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老师适当引导,使他们初步感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3、(p.4第4题)下面三个图形的周长都是396毫米,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说出各图形的名称,并分别求出它们的边长。
读题后问:每个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都相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别列式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
问:看来你算出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样长的周长,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短。或者说:同样的'数,除的除数大,商就小;除的除数小,商就大。)。
要求学生对照图理解文字内容,并正确解答。
5、布置作业:p.5第1题,p.4第5、6题。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材简析: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的要商0,用0来占位;二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是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所以这部分内容分两段安排:第一段先以采蘑菇和采桃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然后仍结合养鸡场的情景,教学装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第二段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另一种情况。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四
练习二十三的`第5-16题。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一、计算练习。
做练习二十三的第5、6、11题。
1、第6题,让学生独立口算,共同核对得数。
2、第6题,让学生独立笔算,填出得数,集体订正。
3、第6题,第一行指名板演,并要求学生说说怎样估算,第二行全班学生在练习本上估算,指名口答得数,共同订正。
二、应用题解题练习。
练习二十三的第7-10题及第12、14、15题。
1、第七题,全班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分别指名将两种不同的解法的综合算式抄在黑板上:
7200÷12÷67200÷(12÷6)。
=600÷6=7200÷72。
=100(箱)。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五
4、大生家每天吃2棵白菜,4天吃多少棵?现在有16棵白菜,可以吃几天?
5、买一支铅笔9分,买60支铅笔要多少钱?
7、粮店运来8袋面粉,每袋30千克,4天全部卖完。每天卖出面粉多少千克?
8、一年级有120个新同学。40个人分一班,分成了几班?
9、阿姨买了8盒巧克力,每盒20粒,一共有多少粒?吃了28粒,还剩多少粒?
10、有一条长38米的绳子,剪成每段长4米的绳子,可以剪成这样的几段?还剩几米?
11、一个正方形花圃,边长是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15、一副手套7元,一双运动鞋77元,一双运动鞋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16、一个节火车车厢可以装60吨货物,要运480吨货物,需要几节车厢。
19、美术组有24人,体育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4倍,两个组共有多少人?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能正确、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认真口算的习惯。
重点难点:
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教具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1、口算下面各题。
30×4。
50×5。
30×4。
300×7。
200×8。
12×4。
43×2。
33×3。
23×3。
11×7。
2、说一说30×4、300×7、12×4的口算方法。
二、快乐体验,探索新知。
1、教科书第58页例题1的。
(1)运用挂图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
(2)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的内容,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
2、研究口算的方法。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小结: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百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这一种方法最为简便。
学生独立列式并口算出正确的结果,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小结:整十数乘整十数,口算是采用把整十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这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上几个0。
4、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58页的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运用。
1、教材第69页的练习十四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游戏。(完成教科书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2题)贴出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
3、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这一道题解题过程和结果。
4、教材第60页的练习十四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一个问题。然后教师讲评。
(2)第2个问题要我们求什么?要求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邮递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邮递员每分钟行100米,那2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如何解答这一道题,请同学们以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一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5题。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算后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20530647010053200。
3xxxx00310006232123。
2、抢答:
3、小结导入:以上的练习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做铺垫,来学习新知识。板书:口算乘法。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同学观察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
(1)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
(2)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分小组讨论交流。
3、学习例1。
(1)指名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同学回答,教师整理板书如下:
问题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2)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怎么解决?小组讨论。
(3)生汇报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口算方法。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同学独立解答。
(2)小组讨论后汇报口算方法: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实践应用。
1、生完成第58页“做一做”。
(1)看谁算的对又快。
(2)指名汇报口算结果。并任选一题说说你的口算过程。
2、独立完成第60第3题,然后同桌交流。
3、开火车口算竞赛:第60页第1、2两题。
四、全课总结。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或需要提醒大家的吗?
2、全课总结。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八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九
苏教版第六册两步计算应用题:连乘应用题。
使学生在情境中初步了解连乘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用两种解法解答连乘应用题,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三年级都去,有几个班呢?老师了解到,平均每班有40人要参加今天的活动,根据这些,可以知道什么呀?有多少呢?你是怎么算的?(你把算式也说出来了,回答地很完整。)
4、哦,一共有240人要参加今天的活动呢!同学们,我们整好队伍出发吧!
1、来到停车场,我们看到了什么?
2、根据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可以求什么呢?
3、(走到屏幕前)这个问题(指题目)可以怎么解答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4、汇报。
(1) 在刚才的活动中,我有几组同学(指一指)讨论得非常热烈,我们选这一组,先来听听他们讨论的结果吧!他说的解法你们听清楚了吗?奖他们一颗合作星。
谁来说说他们是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什么呀?(板书)怎么列式?(板书)
再根据什么,求什么呢?(板书)这里指的是几排车的座位数啊?再怎么列式?(板书)
谁能把这种解法说完整?说的真好,奖你一颗星。
(2)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想说说?你来试试。真会动脑筋,奖你一颗智慧星。
这种解法又是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什么呀?怎么列式?(板书)再求什么呢?(板书)这里求的是几辆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啊?再怎么列式?(板书)
谁来把这种解法完整地说一说?说的真好,也奖你一颗表达星。
5、还有别的'想法吗?同学们真了不起,会用两种不同的解法来解答这道应用题。下面,就和你的同桌说说这两种解法,并试着口头给它们列综合算式吧!
6、(指第一种解法)谁会说这一个综合算式?(板书。)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指算式)等于?(板书。)第二步又是求什么?(指算式)两排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板书。)
7、(指第二种解法)这一个综合算式谁也来说说?(板书。)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指算式)第二步呢?(指算式)
8、这道应用题的两种解法都是几步计算,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会碰到很多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呢?这样的应用题往往有不同(指两种解法)的解法,我们就可以(指中间)用其中的一种解答,再用另一种来检验,结果一样(指两个结果),就能写答了:一共有240个座位。(板书。)
9、我们能全部上车吗?为什么?(座位正好。)
10、乘上了汽车,我们就向第一个活动地点进发吧!
(一)茶场
1、汽车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啊?(青山茶场)我们和农民伯伯一起来采茶叶好吗?
2、采茶结束时,每个小队都采到了许多茶叶。谁来读一读。
3、一共采了多少呢?(想)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在练习纸上算一算吧。
4、一种解法算好的同学,可以用另一种解法来检验。两种解法都做好的可以跟同桌说说两种分别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5、实物投影仪展示两种解法。
(指解法一)请你说说这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的什么?
(指解法二)这种解法谁来说说?
6、两种解法都做出来的同学,举手。真棒。好,我们赶快去第二个活动地点吧!
(二)乘船
1、 哟,有条河拦住了我们的去路。没有桥,怎么过河呢?
2、 瞧,船开来了。有几条?每条有几层?(分别指两层)
3、 根据这两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4、 还需要知道什么?
5、 老师了解到每层可以乘25人。
6、 现在可以算了吧?和你的同桌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么列综合算式。
7、 谁来说给大家听?这里第一步求的是什么?
8、 另一种解法呢?这里第一步又是求的什么?
9、 240人,能全部过河吗?为什么?(可以乘的人数大于我们去的人数)
(三)植树
1、 乘上船,我们就可以到对岸去植树了!
3、 这些算式,哪些对,哪些错,一起来判断,好吗?
(4046)这个算式对吗?你说,你说,都认为对的啊,那第一步求的是什么呢?
(4064)这个算式对不对,你说,你说,也是对的啊,那第一步又是求的什么?
(4026)这一个呢?错在哪儿?(求的是李树。)
(406(4+2))最后一个呢?它又错在哪?(求的是所有树。)
4、 看来,解决问题时必须看清要求,选择合适的条件。
2、 我们先乘车去茶园采了茶,接着又乘船过河去植树,
3、 根据活动中收集到的信息,这儿有三个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行吗?下面,每个小组就在组长的带领下先选一个问题,再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填在横线上,最后列式解答吧!都听清楚了吗?开始活动吧。
4、汇报:
(1)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小组举手。一起来看看这个小组的解答。
是啊,只有仔细审题,才能够正确解决问题。
(3)剩下的小组肯定解决的是第三个问题。哪个小组来说说?
根据问题,你们选了哪些条件?
还有哪个小组有其他的解法啊。也上来说说。
根据问题,你们选了哪些条件?为什么可以这样选呢?大家听清楚了吗?
今天,我们不但活动地很愉快,还掌握了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呢,高兴吗?看到同学们能选出合适的条件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真为你们自豪啊!好,谢谢同学,下课!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十
列:
答:现在比过去每天多制作套服装。
列:
答:一筐香蕉重千克。
列:
答:买了水彩笔盒。
4.妈妈今年32岁,比小玲大24岁,奶奶72岁。奶奶的年龄是小玲的几倍?
列:
答:奶奶的`年龄是小玲的倍。
5.一个灯箱广告牌的长是80厘米,宽是4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列:
答: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6.一张边长是30厘米的正方形纸,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列:
答:面积是平方厘米。
列:
答: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8.有一个长方形花圃,长18米,宽8米。这个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列:
答:这个花圃的面积是平方米。
9.有一个长方形花圃,长18米,宽8米。在花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列:
答:篱笆长米。
列:
答:每种卡车需要运,,次才能全部运完。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十一
解:题中的条件,两个不同的骑车速度,行两地路程到达的时间分别是下午1时和上午11时,即后一速度用的时间比前一速度少2小时,为便于比较,可以以行到下午1时作为标准,算出用后一速度行到下午1时,从甲地到乙地可以比前一速度多行15×2=30(千米),这样,两组对应数量如下:
每小时行10千米下午1时正好从甲地到乙地。
每小时行15千米下午1时比从甲地到乙地多行30千米。
上下对比每小时多行15-10=5(千米),行同样时间多行30千米,从出发到下午1时,用的时间是30÷5=6(小时),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0×6=60(千米),行6小时,下午1时到达,出发的时间是上午7时,要在中午12时到,即行12-7=5(小时),每小时应行60÷5=12(千米)。
答:每小时应行12千米。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十二
1、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出色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2数学兴趣教学。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育正确的人生观。
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1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2数学教学常常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成了一些教师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法宝,特别是毕业班的师生,迫于家长学校社会的层层压力,大搞题海战术,并且各科齐头并进,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苦不堪言。变“熟能生巧”为“熟能生厌”。
这时教师就不能贪图轻松,依赖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上现成的证明解法和答案。而应该了解每个例题和习题训练的目的要求,了解难易程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外练习的安排更合理化,力争达到“教师游题海,学生驾轻舟”。3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选定了适宜的教学模式后,我们该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如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有意识地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要学习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或有学习价值的,本人认为创设情景是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
例如找同类项,教师把写有代数式的牌子发给学生,教室四角各有一个学生拿着牌子,其他同学寻找在四个角的“同类项”。教室虽然乱哄哄的,但就这一简单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数学。象这些精彩的情景,它既能够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数学思维训练。
巧妙布疑”,诱发学生主动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通过多层次的布疑引探,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妈妈把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了10块,胖胖吃了其中的4块,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很显然,这道题是为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而设计的。学生很快答出是4/10。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和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了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纷纷议论,得出爸爸和妈妈各吃这块月饼的3/10。正当学生享受成功快乐的时候,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胖胖吃了这块月饼的4/10,爸爸和妈妈各吃了3/10,谁吃得多?(胖胖吃得多)谁吃得少?(爸爸和妈妈吃得少)如果你是胖胖,你是自己多吃些,还是让爸爸和妈妈多吃些?(学生齐答:让爸爸和妈妈多吃些)那么,你认为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就能让爸爸和妈妈既吃得一样多,又吃得比胖胖多些?”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都在帮胖胖想办法。积极思维之后,有学生回答出胖胖应吃这块月饼的2/10,爸爸和妈妈都吃这块月饼的4/10。主动、积极地投入使学生获得了思维的愉悦情感。
教师要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1)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其它解法,并对比哪一种最优,怎样分析的,有没有不足之处,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2)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3)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识起铺垫,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的巩固、加深。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之后的练习应进一步加深、拓展、发散。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就学会了思考,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也是作为具有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需要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善于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归纳总结,这些科学思维方法都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训练中加以培养,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有:方程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实验与归纳推理的思想,全面考虑问题的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以及数学模式之间互相转换思想等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将现实问题理论化,通过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课堂教学新思路。
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把握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充分领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进而能够从生活现象当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用数学的视角提炼生活中数学元素的能力。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四季风光更替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在季节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循环”的内涵,随后再导入“循环小数”概念更易于理解。又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可创设购物中结账计算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重视度。
(二)巧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的开始设计是一节课是否有效的基础,一个有创意有特点的环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先介绍国王与大臣下象棋的故事――“棋盘上的学问”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知的教材做好准备,在教学“分类讨论”这一课时,可以先准备一些形状、颜色不同的纸片,请学生上前来分类。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本课内容,它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融入到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去,从而能够主动、热情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水到渠成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
(三)实践操作,让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圆形面积时,先让学生动手把圆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然后说一说学过图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得到圆形面积。这种从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公式的得出,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在这种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十三
1.充分肯定学生的习作,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
2.指导学生把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读给小组同学听。
3.引导学生交流完习作后,能和同学分享自己最近的观察感受。
重点。
引导学生交流完习作后,能和同学分享自己最近的观察感受。
难点。
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以及评价。
师:大家的习作都完成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评改吧。
1.学生把自己写得好的部分读给小组同学听,再说说为什么觉得这部分写得好。
2.学生评议、交流。
3.小组内推荐写得好的习作,全班欣赏。
(1)指名读习作,请大家认真倾听,看看这篇习作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以把给你印象深刻的内容深深地记在脑海中。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说起美,人们往往想到大自然的美:春天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夏天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美;秋天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冬天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美。然而,这些美都是众所周知的,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就发现了一件平凡事情中不平凡的美。
星期一,我很早就到了学校,发现教室后面的垃圾没有倒。当时班上已经来了几位同学,但我们都熟视无睹,继续做我们自己的事。这时候,陈雨欣来了,她也看到了又脏又臭的垃圾。只见她连忙放下书包,卷起袖子,拿起垃圾桶,跑向垃圾车。等她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看着她回到教室后气定神闲地坐在座位上,跟我们一块儿读书,我不由得想道:“陈雨欣为什么不跟别人说,垃圾是她倒的,让大家表扬她呢?”一直到了下午的班会,赵老师才把这件事告诉全班同学,同学们都向陈雨欣竖起了大拇指。而陈雨欣呢,只是在自己的座位上淡淡地一笑。
这件事情虽小,却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陈雨欣的美和她那颗爱班级的心!
师:虽说同学们都非常用心,但习作里还存在一些小缺点,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篇习作。(出示相关例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说说这篇文章的优点有哪些,哪儿还需要改一改。
2.学生交流。
3.学生拿出练习纸修改。
4.指名评改。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一定要重视对习作的修改。只有勤于修改习作,我们的写作兴趣才会在修改中得到激发,写作水平才能逐步提高。现在就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习作,运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作出修改。
1.学生自改习作。
2.小组内展示自己修改后的段落。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围绕观察感受分享心得。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要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本次习作讲评课,我注意把讲评和学生修改作文结合起来,拓展了习作讲评的功能,有利于学生习作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两篇例文的赏析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倾听,善于归纳,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最后课堂总结谈收获,引导学生围绕观察感受分享心得,让学生学会了更多的观察方法。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十四
5.我们8个人用260元钱买门票,够吗(你能用几种方法算呢)6.
11.王爷爷家养的`4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奶896千克,平均1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呢?
12.4辆汽车3次运水泥960袋,平均每辆汽车每次运水泥多少袋?
13.(1)水波小学每间教室有3个窗户,每个窗户安装12块玻璃,9间教室一共。
安装多少块玻璃?
14.小红买了2盒绿豆糕,一共重1千克.每盒装有20块,平均每块重多少克?
23.48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
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4.要在五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要使每一边都有4盆花,最少需要几盆花?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十五
5、学校买来810本练习册,一年级领走168本,二年级领走165本,还剩多少本?
7、一台vcd要238元,一台扫描仪要458元,爸爸带了800元钱。够不够?
8、张大爷打了700斤鱼,上午卖出523斤,下午比上午少卖出394斤。
1下午卖了多少斤?
2这一天一共卖了多少斤?
3还剩多少斤?
10、要给一幅长30厘米,宽26厘米的画做画框。画框的周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十六
3.足球每个92元钱,六年一班买了3个,260块钱够用么?下面比较合理的是。
a、929090x3=27092x3260不够。
b、92。
c、929090x3=27092x3260够。
4.一件上衣需要189元,3年2班有10名同学,2100块够买吗?比较合理的是。
a、189100100x10=1000189x102100不够。
b、189。
c、189。
a、28。
b、28。
c、282020x5=10028x5158装得下。
6、一根绳子长86米,第一次用去38米,第二次用去29米,现在绳子的.长度比原来缩短了多少米?正确的算式是()。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十七
5.有足球72个,篮球9个,足球的数量是篮球的多少倍?
6.有足球72个,正好是篮球个数的8倍,篮球有多少个?
7.学校买来6箱图书,每箱50本,平均分给4个年级,每个年级分多少本?
8.在3千米长的公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分多少段?
9.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200米长的路,如果他来回走2趟共行多少米?
12.学校有14棵杨树,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柳树比松树多4棵,有多少棵柳树?
13.三年级(1)班有46人,其中21人是女生,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14.公园有7只大猴,小猴的只数比大猴多9只,公园一共养了多少只猴?
15.甲有140元,甲的钱数是乙的2倍,甲乙共有多少元?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十八
4、一张长方形纸的110涂红色,310涂蓝色,没有涂色的部分只几分之几?
6、有12名学生,其中13是女生,23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7、学校饲养员养了15只兔子,其中13是黑兔,黑兔有多少只?
8、图书角有45本图书,其中25是故事书,故事书有多少本?
9、一个盘子中有15条鱼,白猫吃了13,黑猫吃了。
15.谁吃得多?
11、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离大正方距5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12、如图,
都要留45厘米用来打结。捆这两个盒子分别需要多长的彩带?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十九
分析:成活率是指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数,先求出成活的棵数及植树总棵数,再用成活的棵数除以总棵数乘上100%即可.
=150÷160×100%,
=93.75%;。
答:王爷爷去年植树的成活率是93.75%.
点评:此题属于百分率问题,都是用一部分数量(或全部数量)除以全部数量乘百分之百,带入数据计算即可.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二十
5.甲乙两辆客车上午8时同时从两个车站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两车同时到达一条河的两岸。由于河上的桥正在维修,车辆禁止通行,两车需交换乘客,然后按原路返回各自出发的车站,到站时已是下午2点。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交换乘客的时间略去不计)。
21.一桶油连桶重16千克,用去一半后,连桶重9千克,桶重多少千米?
22.一桶油连桶重10千克,倒出一半后,连桶还重5.5千克,原来有油多少千克?
三年级应用题教案篇二十一
16、植树队有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人,要植棵树,平均每人植多少棵?
18、 从里面连续减,减多少次差是?
22、 两袋糖,一袋是粒,一袋是粒,每次从多的一袋里拿出粒糖放到少的一袋里去,拿几次才能使两袋糖的粒数同样多。
23、 小强、小清、小玲、小红四人中,小强不是最矮的`,小红不是最高的,但比小强高,小玲不比大家高。请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把名子写出来。
24、 有把不同的锁,开这把锁的把钥匙混在一起了,最多要试多少次,才能把这把锁和钥匙全部配对。
27、文具店有本练习本,卖出一些后,还剩包,每包本,卖出多少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01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