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切忌敷衍了事,写总结时要认真思考并付出真实的努力。总结范文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概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考。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一
1.1促进规模生产,深化经营体制。
要确保广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当前茶叶产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问题,促使广西市场有效对接,实现茶农增收。将茶叶产业化和循环经济相互结合,不仅有利于增强茶叶产业自我积累与发展的能力,还能充分发挥、深化茶叶生产经营体制,促进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1.2提高茶叶品质,开拓绿色市场。
现代农业生产是以绿色食品为主目标,但目前市场上的广西茶叶产品仍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现象,其出口受到限制。而倡导并发展循环经济能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安全优质的广西茶叶,对开拓绿色茶叶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1.3减少生态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茶叶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在茶叶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中,通过循环将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重新投入生产或消费环节,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是减少污染的根本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4延长产业经济链,促进农民增收。
茶叶是广西传统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及平台性好等特点,利用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发展茶叶产业,既可以通过延长经济链条而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乡村、养殖业、农产品和交通运输等发展,又能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安定繁荣、和谐发展,最终带动广西经济发展。
2广西茶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广西茶叶发展现状。
广西茶叶生产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气候环境与种质资源条件,是我国茶叶生产的适宜区之一。广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在唐代就已种茶和制茶,且具有茶树生长期长、开采早、产量高等特点。近年来,广西茶叶发展迅速,全区茶园面积7.22万hm2,排在全国第11位,茶叶产量4.83万t,毛茶产值24.41亿元,加上花茶、六堡茶、茉莉花的再加工产值,茶叶产业总产值约68亿元。此外,在广西80%的'产茶县为贫困县,种茶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就地就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
2.2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广西茶叶大多是农户经营管理,小规模家庭作坊,生产设备落后,卫生条件较差,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
(2)品牌效益低。广西有名茶,但名牌少,获得区级品牌称号的只有少数几个品种,市场占有量低,与福建、浙江、云南等省的差异明显,茶叶大多依靠专卖店销售,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3)绿色壁垒。从7月1日起,发达国家提高了进口茶的农药残留标准,检测农药从7种扩大到134种,因此广西茶叶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的问题。
3广西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企业层面。
在企业中实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与服务中物质能量的使用与消耗。大力培育广西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推行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从源头降低废弃物产生;改进种植技术,科学合理使用肥料和农药,规范茶叶加工工艺,促进茶叶向绿色无公害产品发展,不仅能使污染排放最小化,还能提高广西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3.2区域层面。
生态园区是多个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法则的实践模式,可同时获得企业经营规模与生态效益。茶叶产业发展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与其他小规模茶园相结合,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地方品牌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提高广西茶叶的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在生态园区引进其他产业,如食用菌栽培、养殖、生态观光等,使茶叶生产废弃物转化成另一种生产的投入品,提高物质能量使用率,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构建循环型农业示范园区,形成农、工、商有机结合产业链及利益共同体。
3.3社会层面。
首先,加强茶叶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利用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深入研究循环经济。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能力,拓宽茶叶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减少污染,提高废弃物的再使用率。其次,政府应因地制宜,尽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如循环经济规划制度、循环经济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绿色消费鼓励制度、生产责任制度等。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促进循环经济依法有效开展。最后,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倡导使用和食用绿色环保产品,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提高民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促进循环经济社会化发展。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二
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被发达国家所重视,被当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出版了一部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引起极大争议。人类需求的最紧迫的问题正是该书所关注的,文中强调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及伦理价值。他强调,设计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在设计中加以体现,来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
他认为创造商业价值,或是在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并非设计的最大作用。美国杜邦化学公司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施循环经济,例如延长生产链、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或放弃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回收本公司产品进行循环处理。截至1994年,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大约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左右。该公司是单个企业组织实施循环经济的典范。
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实现了园区的污染零排放,所采用的方法便是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变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
日本在近年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家用电器循环法》、《容器包装法》等,并指出要从源头---产品设计开始考虑资源再利用问题,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人的生命一样,是从孕育到衰退的过程,如手机、家电、汽车等,当它们的生命走到终点成为废弃物的时候,各部分怎样直接变为再生资源。日本有关专家认为,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发生转变的潜在原因就包括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此外,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也将随之改变。
除此之外,在全球范围内,以“绿色”为品牌战略的各行各业都在施行小规模的循环经济。如坐落于美国迈阿密的ecoist(艾可伊斯特)生态时尚饰品公司,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由可再生的有机环保材料制成的,最抢眼的是各种色彩艳丽的手提包:制作它们的原料是各种糖果包装袋以及其他食品包装袋,经过特殊加工立即摇身变成了时尚的手提包,其产品特点是:环保、实用、耐用并且时尚。
伦敦的波祖(po-zu)品牌和它的生态家居鞋在市场上同时诞生,这种鞋的鞋底成分由60%椰丝纤维和40%的天然乳胶构成。鞋的主体材料是经过植物提取物处理过的生态黄麻、纯羊毛和真皮,它们绝对不含哪怕一丁点的有害化学成分和重金属。为了能够循环利用资源,波祖要求它的顾客在购买新鞋之前把旧鞋邮寄回来,旧鞋将被加工成地毯从而实现它新的价值。
为了实现这种设计观念,鼓励大众有意识地、趋于理性地消费,使用户越来越多地尊重和考虑自身消费对于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设计师需要研究如何在材料再生循环过程中去除杂质或经过处理使杂质无害化,以及材料在再生循环过程中的性能演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还需要通过控制工艺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材料的性能预测等等。不错,设计师必须成为一个对材料非常熟悉甚至精通的专家,并对整个生产流程十分清晰,在规划产品时将整个生产流程都纳入其中,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在产品和材料的设计中引入环境负荷的指标。一种评价体系也必须被建立,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开始,对构成产品形态的可定量描述的因素(如材料消耗、产品的成本等)进行定量评价,而对诸如产品形态的心理表征、形态的亲和力等因素则进行定性描述。
日本平面设计师长冈贤明于2000年在东京郊区创办第一家d&d二手店,在不生产的原则下,于店里贩卖二手设计商品。他说,“我觉得根本不应该再继续设计了!”两年后,他着手“60vision”计划,将日本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商品重新发行推广。
他认为可以使用很久的就是好的设计。他特别指出,商品能够被修理、能持续被使用是很重要的价值。长冈贤明的这种方式是一种对消费文化、生产过剩、商品价值的一种反思与实践。
从整体上重新规划工业体系,设计工业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作为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不断协调诸多的矛盾因素,从人类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的角度出发,逐步将可持续性产品开发的概念引向深入。与传统“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的产品设计流程不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遵循的是一个循环模式:“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这是一种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和共生,形成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组合产业,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能作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为人类创造更合理的生存方式是设计的目的,不断创新是其显著的特点。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对“新”的评价标准是适当、适度、适合,即“适可而止”.意味着我们要学会从生产、流通、使用、再生等环节,即“人为事物”的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人们对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已提高到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合式社会系统”整合设计。其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创造人类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以高科技手段来调节市场机制的异化,并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将利益带给大多数人类,创造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产业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绿色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环保观念融入各个社会群体,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多潜在的收益和发展,企业也因此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增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三
摘要: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对于推进武汉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早期介入,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战略开发的全局性影响、累积性影响和附加性影响,使宏观、抽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实际开发的全过程,成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保障,保证了武汉经济圈的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上的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纷纷联合,建立起大都市圈或大都市连绵带,即发育形成城市圈经济。城市经济圈的整体发展,可在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一定程度上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市场容量等方面的不足,完善单个城市的发展,实现共同增长。武汉作为我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是东西互动、南北联动,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纽带和桥梁[1]。经过5年6次申报,武汉城市圈于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
但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引起人们的反思,进一步激起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西方的环保思想从“末端治理”、“生产过程控制”过渡到“源头防治”,对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的评价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法定要求。7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危害性增加,人类开始由仅仅关注局部环境问题扩展到关注区域或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的范围开始由项目层次的环评逐步上升和扩展到战略性的区域规划和政策层次的环评。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战略环评)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从90年代开始,我国认识到开展战略环评的重要性,先后在《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及《中国21世纪议程》等政策文件中提出,开展对重大政策、法规进行环评。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确定了战略环评的地位。2006年6月,我国首个省级行政区战略环评——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战略环评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评审,自治区政府据此对内蒙古“十一五”规划相关目标、重点项目及产业布局等进行了调整。2006年6月22日在北京成立了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门审议各类开发建设规划环评文件,开展经济发展政策和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论证。随后,在2006年8月,我国首个城市总体规划战略环评——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纲要战略环评也通过了专家评审。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实际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因此,积极开展战略环评,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综合分析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对各类重大开发、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进行更为合理的战略安排,对于促进武汉城市经济圈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sea)是指对政府及其部门的战略性决策行为(包括政策、规划和计划)及其可供选择方案的环境影响和效应进行正式的、系统的、综合的环境影响评价,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规划和计划等提供信息上的技术支持,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由于决策失误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sea强调早期介入,充分考虑战略开发的全局性影响、累积性影响和附加性影响等因素[2],强调可持续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原则,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宏观、抽象概念落实到实际、具体方案的桥梁,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
sea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69年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中。这个法案明确要求,“所有的联邦政府和机构对那些可能显著影响人类环境质量的法规和其他主要联邦行动的建议都必须准备一份详细的关于环境影响的报告(eis)”,其中,就规定了联邦政府对于政策、计划、规划等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义务。如今,美国政府已经编制了好几百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加拿大在1990年以内阁决议的形式要求所有联邦部门对其提交内阁审查的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政策与规划议案实施战略环评。另外,加拿大政府对其wto多边贸易的谈判政策进行了战略环评,且积极推动wto多哈会谈中将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列入议题。欧洲委员会于1985年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法令》(eiadirective)强制要求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环评之后,又陆续发布文件强调战略环评的必要性。1997年,欧盟发布《战略环境评价导则(草案)》,要求其成员国最迟在1999年底前开始实施。2001年末,欧盟《战略环境评价法令》(seadirective)正式批准实施。在亚洲,韩国环评法要求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制定实施各种政策与计划时必须进行战略环评。日本出台了一整套“计划环境评价体系”,专门用于区域开发计划中的战略环评。香港则从1989年的空港计划开始实施战略环评,迄今为止已完成十几个发展计划战略环评。
略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咨询委员会。这是中国战略环评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具体行动,更是政府职能从重项目审批向重规划调控转变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2007年11月3日,“战略(规划)环评在中国”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透露,《规划环评条例》的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正在修改审定中。近两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通过区域限批等手段,开展了内蒙古、新疆、大连、武汉等10个典型行政区,铁路、石化、铝业等3个重点行业和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重庆市三峡库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规划纲要等8项重要专项规划的规划环评试点。
1.2战略环评是规避环境风险的制度手段。
目前,我国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和环境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面临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重大威胁。由于我国在过去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很少考虑可能将产生的环境后果,以至于在执行的过程中引发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至今遗患无穷。例如,现有的大都市由于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环线路网带给城市交通、市民居住、环境安全的负面影响,如今已造成了大都市交通长期拥堵不堪,城市布局像“摊大饼”一样无限扩张,加剧了城区内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再如,中西部省区在做能源、电力、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时,由于没有考虑到发展这些重污染行业必会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尖锐矛盾,尤其是区域内有限的淡水资源根本无法支撑如此规模的开发活动,现已造成了几代人都难以恢复的生态问题[4]。而近日引起广泛关注的厦门海沧空间布局失调等问题又是一个深刻教训。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必然选择。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证明,战略环评是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优化产业和区域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规避环境风险的制度手段,是现阶段促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与合理开发,实现科学发展的最有力保障之一,是一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其中的工具。
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积极地推进战略环评,加快建立健全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集体智慧,为规划环评审查提供咨询,审议各类开发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组织开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题调研、考察及相关学术交流,开展经济发展政策及各类规划的环境影响研究论证,并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对各类重大开发建设战略和规划进行研究,将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推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使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分布、国土利用格局等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决策和国家决策的科学依据,充分发挥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近期,战略环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将对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布局问题以及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有序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十五”以来的投资、能耗、排污、治污等情况,预测其发展前景,使环境保护能积极介入,超前谋划。这必将带来国土整治规划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新制订,也必将带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新政策[5]。
2武汉城市经济圈透视。
2.1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含义。
设以武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经济圈;远期阶段将向中部其他大中型城市拓展,建设长江中游和中部地区最大、最强、最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圈。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圈”,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发展的结果,是走向国际型城市圈竞争的试金石。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四
旅游业是一个资源依托型产业,近几年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的国民收入的同时,也破坏了旅游资源的品质,恶化了生态环境。为了能够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推行生态旅游,在旅游经济管理中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显得更为重要。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而言。它要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不断进行的循环和流动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简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减量化原则。
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因而也称之为减物质化。换言之,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为使这种增长具有持续的和与环境相容的特性,人们必须学会在生产源头的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废物的产生,而不是把眼光放在产生废物后的治理上。
(二)绿色消费原则。
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一些发达国家还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使用可降解的一次性用具。
(三)资源化原则。
指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要求尽可能地通过对“废物”的再加工处理(再生)使其成为资源,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四)高科技化原则。
目前高新技术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及管理科学技术等都是以大大减少物质和能量等自然资源投入为基本特征的。国外目前提倡生产的“非物质化”,即尽可能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如利用互联网替代大量相应物质产品的生产。饭店利用计算机网络预定减少人力成本的支出,旅游景点使用计算机网络或者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人员预警,饭店运用高新材料建设以延长饭店的经营时间,使已投入的物质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一)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旅游业是资源依托型产业,景区环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在旅游景区管理中实现循环经济,遵循生态理论发展,可以减少旅游投入及垃圾产出量,避免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增强旅游景区的生命力,使旅游业能够持续性地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是适合旅游景区管理的,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和必定的趋势。
(二)是防治旅游景区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各旅游景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废弃物增加、水电资源浪费、植被破坏、白色污染等,如何防止环境污染是各景区都着重考虑的问题。而目前我国采用的末端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根除污染。而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开展工作,可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
(三)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在旅游管理中采用循环经济可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如合理利用及再利用水资源、回收废弃物、节约电资源等,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还可减少资源使用量,减少景区经营成本。此外,循环经济的使用有益于景区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长远角度看,增强景区生命力的同时也就是增加了其经济效益。
(一)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旅游循环经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提高对规划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各种文学艺术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加强舆论监督;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等基础知识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教育,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最终增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法制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和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等,教育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等。
(二)转变发展经济理念。
旅游循环经济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社区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要做到旅游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既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以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实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的局面。
(三)提升环境伦理观念。
旅游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1]应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人以外其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具有其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实施旅游循环经济应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育环境的伦理情操,并将环境伦理运用于节约资源、生态恢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护育自然等之中。遵循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尽量开发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特别要根据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型来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四)改变消费行为。
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的物质消费,尽力做到消费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费行为,努力使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完善“产、学、研、官、民”的合作体制、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等。“3r”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改善要求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鼓励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社区参与,促使全社会关注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面对旅游业现存的种种弊端,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构建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旅游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增强国家旅游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郑度.人地关系与环境伦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五
摘要:本文介绍了南平市食用菌循环的几种经济模式,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指出目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和加强服务配套,提升食用菌产业化水平等3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南平市食用菌生产历史比较悠久,是福建食用菌主要产区,在全省占有重要的地位。20xx年,全市栽培各类菌类8.05亿袋,经济产值约为24.2亿元,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南平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途径[1],南平市食用菌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几种有效的循环经济模式,取得了较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1海鲜菇工厂化栽培模式。
近年来海鲜菇在南平市快速发展,并适合于工业化栽培,以顺昌县为例,20xx年开始试种海鲜菇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顺昌有工厂化生产海鲜菇企业56家,年栽培海鲜菇1.5亿袋,生产鲜菇5万吨,产值5亿元,每天外运鲜菇180吨,占全国海鲜菇市场份额的85%,带动就业1万多人。同时顺昌县神农菇业与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合作,研发用农业下脚料替代阔叶树木屑作为原料的配方技术,即以杉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甘蔗渣、麦麸等作为栽培原料,使发展食用菌产业与生态保护相矛盾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真正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食用菌循环模式。
1.2“菌糠综合利用循环”模式。
根据南平市农业局统计,南平市每年生产的废菌棒总量在300万吨以上,而菌糠营养价值丰富,具体营养成分见表1。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对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南平市武夷福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黑木耳,海鲜菇―菌糠―水稻等种植模式,不但解决了黑木耳,海鲜菇的连作障碍,又促进了粮食的增收。此外,还有杏鲍菇+菌糠+基地等循环模式。使菌糠在食用菌生产中得到了充分的循环利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品种结构不合理。
目前,南平市通过调整菌类品种结构,食用菌品种数量有海鲜菇,竹荪,香菇,黑木耳,杏鲍菇,灵芝,茶树菇等10余个,但是品种结构还不合理,海鲜菇产量占总体80%以上,而香菇、木耳等品种生产面积较小,没有形成大量规模。
2.2专业人才较少,人才梯队不合理。
近年来,随着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日益增大,生产中的管理也面临很多挑战和威胁,而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年龄大、教育程度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导致在实际生产中,无法有效科学的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
2.3深加工水平较低。
目前,南平市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较差,产品比较单一,还停留在原始初级水平,产品链条还不规范,附加值程度较低,这大大制约了食用菌向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2.4科研开发滞后。
科技技术对于食用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政府部门对食用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无法有效的引入生产中去,导致一些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相对滞后,新品种驯化和选育不足,知识产权保护无法得到有效的重视,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食用菌规模化生产。
3发展对策与建议。
3.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南平市要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发新的`食用菌品种及深加工产品,实现品种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引用外来珍稀食用菌品种,不断探索栽培高产技术,保证生产数量和质量;引导和指导菇农向标准化生产进行,加强质量安全防控体系;另一方面,大力推进食用菌的深加工,引导和帮扶食用菌企业向深加工、产品研发进行转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流通渠道、促进农民收益。
3.2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通过培训、访问、交流等方式,对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食用菌企业生产管理人员、农民等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培训,培养一支掌握管理、专业技术、风险意识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和激励人才机制,保证食用菌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3.3加强服务配套,提升食用菌产业化水平。
首先,要做好食用菌发展的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优化区域布局,用科学来指导生产;其次,农业部门要搞好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再次要完善信息服务,建立食用菌信息平台,为企业和农户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最后,要建立食用菌典型示范区,扩大辐射范围,以点带面,扩大生产规模。
总之,要通过科技带动、政策推动、规划牵动等手段、全方位搞好相关服务,调动农民参与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各种平台和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2]徐艳,王东华,纪明山.5种常见食用菌液体发酵产物对黄瓜褐斑菌的抑制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xx,42(8):114.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六
循环经济学是采取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经济模式。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学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学习循环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关于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启示。以下是我对循环经济学的心得体会总结。
首先,循环经济学强调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传统经济模式往往将资源以及废弃物当做一次性使用和处理,这种模式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而循环经济学则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重新使用、再制造和循环利用的方式来处理资源。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我们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并选择购买可循环利用的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其次,循环经济学倡导消费的转变。消费者的行为决定了经济的走向,而循环经济学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加关注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行动来改变消费的方式,例如购买可循环利用的产品、选择长寿命和低能耗的产品,以及减少不必要的消费。通过减少浪费和选择可持续的产品,我们可以为循环经济做出贡献,并推动企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再者,循环经济学强调政府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法规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可以通过激励措施和减少环境税收优惠来引导企业朝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资金和技术支持,支持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而加快循环经济的转型。在国家层面,政府可以制定长期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另外,教育也是循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提高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有意识的个人。教育可以通过学校课程、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媒体宣传来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向消费者传递循环经济的理念,激发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兴趣和参与意愿。
最后,循环经济学带来了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回报。通过实施循环经济模式,企业可以降低成本,并获得新的商机。循环经济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循环经济可以减缓全球变暖和生态破坏的进程,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未来。因此,循环经济学是一个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学强调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倡导消费的转变,注重政府的引导和教育的普及。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回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将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循环经济的理念,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相信,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必将会引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动荡乃至全球经济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引发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导致经济危机。为了防止这种经济海晡的发生,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更加繁荣,各个国家的会计信息透明程度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经济越发展,越是需要透明度较高的会计信息。由于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资本的流动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加快,各个国家为了保持本国的资本市场地位和会计标准,要求其跨国公司分国别按本国的会计标准编制财务报告,这就大大增加了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也延缓了财务信息的传递时间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国公司的经济发展规模,降低了跨国公司的经济效益。因此,跨国公司强烈要求统一全球会计标准,这就需要统一国际会计标准,发展国际会计。
目前,国际会计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要科学地研究和发展国际会计,就必须充分了解跨国公司的经济业务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动态以及与国际会计之间存在的经济关系,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中探索出适合国际会计的发展模式和有效途径。
一、跨国公司与国际会计。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也随之产生’并且业务范围扩展到许多领域,从工业的汽车、饮料、服装、电脑等,到商业的沃尔玛、家乐福零售,以及信息领域的微软、三星、索尼等国际知名品牌随处可见。一个企业要想发展成跨国公司,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国内企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跨国公司通常是通过输出资本在其他多个国家设立分公司,或者控制当地企业使其成为下属公司,来从事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发达国家快速发展的跨国公司带来了国际商业间的重大进步,这种进步使国际间的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使各国之间在原材料、商品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相互依赖性逐步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之间从事境外的商业经济活动也不断增多,因而跨国公司的商业利润也快速增长。跨国公司为了把在世界范围内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全部反映出来,就必须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而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前提是了解公司经营所在国家的财务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税法等相关规定。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民族风俗的迥异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各种因素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定。跨国公司如何遵守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又不影响日益频繁的各种商业活动,就必须有统一的会计标准,我们称其为国际会计。因此,国际会计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
二、会计国家化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管理决策也不同。目前,世界经济环境层次较为复杂,有经济发达国家、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计划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有些国家甚至没有工业等等。会计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带有浓厚的国家特色。在世界上,没有二个国家的会计准则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说,有多少个国家,就有多少个会计准则,这就是会计国家化。
由于世界各国的会计国家化,各个国家的财务报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一份联合国报告显示:德国一家公司的利润,如果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进行计算,利润可多出2倍;如果按照澳大利亚的会计准则进行计算,利润可多出22倍;如果按照英国的会计准则进行计算,利润可多出24倍。这就说明加强会计准则的协调统一,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透明度至关重要。
另外,由于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在语言、货币、术语方面存在着不同,在对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财务状况分析时,会得到不同的财务信息。为了不影响跨国公司在国际商业活动中获得的大量收益,跨国公司必须协调这种差异,使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提供对跨国公司有用的透明度较高的财务信息,这就提出了会计协调和会计国家化的问题。
三、为促进全球经济的和谐发展,欧美等国积极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发展国际会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态势促进会计国际化,从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的颁布以及企业会计制度的统一,并且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都体现了我国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建设中的国际化精神,也反映出我国在会计模式的发展中与国际会计惯例逐步接轨的态势和决心,并得到了世界银行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充分肯定。
在国际会计的协调化进程中,欧盟显示出具有与其他国际组织不同的协调能力,不仅在1957年签定了《罗马公约》,还在颁布的指令中涉及会计和审计的《年度财务报表的格式和列报规则》、《合并会计报表和附属公司》以及《审计师的资格和审计工作》等。并且,欧盟财长理事会提出20在上市公司范围内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澳大利亚已宣布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日、韩等国也重新建立了会计准则协调和制定机构,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修订其本国的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美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视国际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处于“对立”状态,同时,还要求在美国的外国公司必须把ias编制的财务报表按美国的gaap进行调节。但从以后,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突然转变态度,积极支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加快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并且在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竟然占据了近1/5的席位。尤其是近年来,有些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事件,使得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尤为关注。不仅如此,为了促进有价证券能够跨国发行和上市,在年5月,iosco批准和推荐了iasc的30余份相关准则,这标志着全球财务报告协调工作已经跨入一个新的里程碑。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接受了按ias编制财务报告的建议。
四、发展国际会计必须加速会计国家化。
虽然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会计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将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在现阶段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会计国家化。
1、会计国家化是实行会计国际化的基础。
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会计环境和独特的会计传统,其会计模式也会具有自己的国家特征。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十分迅速,各个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同时,必须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这就使与国际会计接轨的问题摆在亟待解决的位置,这必将推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并充分利用会计国家化的不足促进会计国际化,使其成为推动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2、会计国际化是会计国家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全球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各国的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动态。但随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形成,各国也亟待进行国际会计协调,因而,会计国际化必将成为会计国家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会计国际化能否有效执行必须依赖于会计国家化。
各个国家由于在制定法律、法规的程序和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对会计准则和会计方法的制定和颁布也必将不同。即:有的国家是由政府部门直接制定,有的国家是受政府部门直接委托制定,还有的是由民间会计组织自行制定。它们在强制执行的过程中,执行的力度和约束力也是绝对不同的。各个国家只有在充分考虑国际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采用会计国家化的方法,统一制定和颁布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会计国际化才有可能得到实现。否则,即使制定和颁布了国际上统一的会计准则和法规,也极有可能得不到真正执行,阻碍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和发展,对跨国公司的资本市场影响很大,对本国的经济也势必造成影响。
4、会计国家化是实行会计国际化的有效捷径。
(1)在世界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不可能完全消除各个国家之间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存在的差异,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不可能完全建立和推行一套严格的、变通范围很小的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同时,也不会有哪个国家会完全放弃自己国家的会计特征和国家利益。
(2)从英、法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以及会计国家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既要保持各个国家的会计特色,又要与国际会计惯例能够很好地接轨,只有促进会计国家化的发展才是实行会计国际化的前提和有效捷径,因而,我们必须系统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促进会计国家化,从而实现会计国际化。
五、欧盟国际会计协调对中国会计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启示。
欧盟为了协调各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解决国际资本市场信息交流的根本问题,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决议。无论是最初颁布的国际会计指令、还是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标准等一系列法规,都致力于国际会计协调,这对于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为了加速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协调和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如下:
1、会计教育要尽快与国际化会计接轨。
要加快中国会计国际化的步伐,进行国际会计协调,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队伍十分必要,而这必须首先进行会计教育改革,提高会计教育水平。
(1)会计教育应以国际化为导向。
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各高校应该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切人点,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适当采用英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把国际会计知识和理念引入课堂,让学生不仅了解国际会计,还要深刻分析和掌握国际会计准则中所包含的原理。
(2)加强簿记教育。
我国会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簿记教育,但这并不说明会计人员就有过硬的簿记知识和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在实际业务中,很多会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将簿记理论更加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更好地总结出我国簿记教育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使我国的簿记教育达到新的高度,为加快我国会计教育的国际化步伐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会计教育中的案例教学。
要提高会计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应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国际会计发展进程,案例教学十分必要,实践环节更加不容忽视。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学专业虽然实践教学已列人重点,但由于资金和社会问题并没有达到理论上和社会需求所要求的标准,实验设备陈旧、软件单一,实验资料更新缓慢等等,使得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教学要求,更不适合国际化会计发展要求。
2、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深刻理解和掌握国际会计内涵。
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极低,只要具备高中文化程度就可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就可从事会计工作。各种会计的培训机构的资格审核不严、遍地开花,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严谨,鱼目混珠、相当混杂,他们可以低成本进入会计市场,这显然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更不用说理解会计理论,而大学本科毕业的会计学专业学生许多没有会计岗位从事会计工作。这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岗位标准差距实在太大。
3、分阶段采纳国际会计准则。
我国的会计环境与发达国家的会计环境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由各国家的经济背景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照抄,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具体经济情况采用不同的国际会计协调策略。也就是说,对于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一致的交易事项,我们将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一致;对于我国特殊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下存在的事项,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和不同公司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力度与监督机制。
要真正实现会计标准国际化,制定科学可行的会计标准固然重要,但确保会计标准的有效贯彻与执行也相当关键’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标准监督机制’提高执行效果与执行质量。
5、加强审计监管、提高报告审计员的独立性。
为解决会计造假与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提高审计质量,必须加强审计监管与报告审计员的独立性。由审计部门决策层直接任命报告审计员,定期向监管部门和经营管理层汇报审计情况,减少会计、金融等舞弊现象发生。公开审计收费,避免影响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等事件发生。
6、促进国际会计项目合作,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存在着较大差距,要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与水平,就应该开放会计市场,鼓励国际项目合作与交流’尽快向国际水平迈进,培养出高水平的注册会计师,创造国际一流的会计师事务所。
7、加大会计信息披露,促使会计信息公开化。
在我国,由于会计信息披露的项目和内容有限,影响了投资者的信息资源,这就应该增加信息披露项目和内容,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全面公开;对于非上市公司,也应该增加力度,对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某些项目适当具体化,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和附表的信息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使用效果。
总之,要想促进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为跨国公司提供和谐的经济环境,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加快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发展国际会计。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八
近年来安徽公路建设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不仅制定出多项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技术政策,而且大力研究推广符合该理念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公路边坡生态防护、老路面利用及再生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同时展望了循环经济理念在今后公路建设中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汪波管勤孙东根朱新实作者单位:汪波,孙东根,朱新实(安徽省公路管理局,合肥市,230022)。
管勤(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
刊名:公路isticpku英文刊名:highway年,卷(期):2006“”(6)分类号:x734关键词:公路建设循环经济技术应用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九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按千百年来所传承下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来实施农业生产,但是这一农业生产模式十分容易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今,我国要贯彻落实转型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于寻求新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新模式是把环境和农业生产相互结合起来加以发展的一种生产方式,对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来说显得尤为迫切。鉴于此,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特征,阐述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原则,列举当前适合于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的常见模式,并提出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发展的几点对策。
农业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到农业及其有关领域之中,从而在农业生产、消费和流通中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资源以及物质投入,尽可能地降低废弃物的数量,以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实现当前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丰收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的鲜明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率。低消耗主要是指在农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产业链体系之中力求降低各类资源投入的数量,从而实现消耗成本较低的特色。低排放主要是指在现代农业生产之中尽可能地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废弃物的排出量,这样一来就能够为环境良性化发展创设更好的基础性条件。高效率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能源和资源之间的循环以及多个方向的利用,以求实现对废弃物实施资源化的利用,尽可能地控制成本,从而为农村地区大批量的剩余劳动力创设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是再循环的原则。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再循环创新发展的原则主要是指对农业产业生产以及消费之中出现的废物加以再度循环利用,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废物转变成为可以加以利用的珍贵资源。比如,对农村地区常见的秸秆即可运用相应的技术处理方式,将其转变成为饲料与化肥。二是减量化的原则。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减量化创新发展原则主要是指为实现生产和消费的目的,在农业生产中对于各类不可再生或者稀缺性资源的使用量、废物产生量予以降低。比如,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等。三是再利用的原则。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再利用创新发展的原则主要是指农村地区的资源或者产品以其初始状态被多次不断地循环利用。比如,用于清洗牲畜或者家禽的水即可实现再度利用,对农田进行灌溉,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污水的排放率,而且还能实现浇水肥田的.目的,值得加以推广应用。四是无害化的原则。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无害化创新发展的原则主要是把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废物实施无害化处置的过程。同时,我国农业经济循环发展还要求切实贯彻经济结构优化、绿色化覆盖以及发展生态产业链等其他原则。
一是沼气开发型模式。主要是指以沼气为中心的农业产业链综合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能够很好地改善农村地区的卫生状况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该模式以沼气池为主要纽带,把种养殖和沼气池相互加以联结,能够把秸秆以及牲畜、人产生的粪便转化为沼气,所形成的沼气液还可进行还田施肥,这样一来就能够收获绿色农产品。当前,围绕着沼气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些地方相继形成了家禽—沼气—果树、家禽—沼气—蔬菜、家禽—沼气—厕所—燃料等各类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该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是我国广大农民最合理的选择,具备了投入与产出比较高、生态效益良好、妥善解决农村卫生问题成效突出、循环生物质能利用成效显著、便于进行推广等诸多优势。二是秸秆利用型模式。这一模式以秸秆为中心实施综合化利用,能够很好地洁净当地农村的生产以及生活环境。秸秆的用途非常广泛,对于秸秆实施综合化利用不失为推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想方式之一。通过积极开发秸秆能源,不仅能够用于发电,也可用于制备沼气资源,而且还能开发出秸秆肥料。对秸秆实施粉碎还田,即可实现保护性耕作,从而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所以说,这一发展模式不仅能够降低浪费与污染,而且还能够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加多的资源。三是绿色生产型模式。开发无公害以及无污染生态农业可以说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应当严格遵从生态管理以及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应用基因工程而不再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物质,运用生态农业技术以形成良好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体系。该模式对于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最大限度上节约各类稀缺性资源,推动我国农业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四是农林复合型模式。这一模式是指在相同的土地中,运用立体种植以及横向延伸等方式,积极创建农、林、牧、副、渔综合化种养殖发展机制。
1.政府部门应当强化农业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政府部门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应当得到相应的生态效益。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千方百计地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广工作力度。一是要不断强化宣传以达成共识。要全面而又广泛地宣传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价值和紧迫性,从而让更加尊重自然、更为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思想等农业循环经济观念更加地深入人心。要更加深入地宣传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之中的3r原则,从而让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等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全新理念。要致力于培养全社会的参与感,不断提升社会各方的参与性。要更加广泛而又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积极推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具体扶持措施,切实调动起社会各方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如今,生态文明发展观已经在全社会树立起来了,下一步要让更多的单位、领导以及干部职工、普通群众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潮之中。二是要不断强化培训意识。要致力于推广更加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一定要强化对农户群体的培训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的培训单位均应采取更加合理的举措,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实实在在地掌握切实可行的致富信息。
2.不断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完善进程。
所有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均无法脱离配套政策法规的大力支持。为了全面创新与推广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一定要切实制定完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我国完全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关于绿色消费、循环再利用以及开发优质农产品等诸多方面的法规政策。要切实规定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个体农业生产人员的职责和违反法规之后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制化进程。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制定出全面利用农业资源的各项经济方面的政策,在税收以及投资等诸多环节中运用经济激励方面的举措。
3.致力于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模式的创新需要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要体现出新型工业化、农业以及市场化的循环发展模式。要立足于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相关资源的全面利用、重复利用以及循环化利用,更好地推动农业废物实现资源化。要立足于科技的持续进步,对于目前已经开发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实施全面改进与推广工作。要运用生物科技、工程技术以及核技术等新型技术方式来对各种农业产品开展加工,要加大研究以及创新的力度,尽可能地摸索出对农产品进行多次加工与深加工的技术。同时,还应当不断加强对白色农业的深入研发,从而全面开发宝贵的微生物资源。
4.致力于全面筹集各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创新无法脱离相应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对于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普通农民而言,要想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方式,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发展,不可忽视资金的投入。募集资金的途径完全可以实现多元化,既可以积极向上争取扶贫资金,也可以由当地财政部门安排一定的资金,从而扶持本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创新发展。要将农业循环经济的创新发展和扶贫工作等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统筹安排,进而发挥出各部门的合力。在此基础上,还可积极发动相关社会人士进行捐助,从而切实帮助农村地区的贫困户做好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改造工作。当然,在此过程中应当全面激发出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防止出现农民完全依靠政府实现脱贫致富的心理。
5.体现示范作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创新发展。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同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密切联系起来,运用农业循环经济推动生产的发展,并且致力于促进清洁生产,实现村容的整洁化。笔者认为,完全可以选择一些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等工作,并将当前成功运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部分农户作为典型进行宣传与推广,致力于建设一大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示范户与示范村。通过对示范点与示范村进行宣传,让农民群众亲眼看到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种好处,从而实现以点带面、向四周辐射的目的。
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是实现当前我国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农业经营模式,造成生态以及农业环境遭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面对这一状况,唯有更加积极地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经营方式,切实形成更加科学规范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够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笔者相信,在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各项正确的措施,就能够全面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而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稳定运行做出更大的贡献。
[1]魏传超,陈娟娟.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xx,(7).
[2]张春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xx,(6).
[3]文春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xx,(9).
[4]潇然.21世纪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青海科技,20xx,(1).
[5]陶晓娟.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和改进建议[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xx,(8).
[6]王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xx,(19).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十
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发展成熟。本文的内容是信息经济学论文,欢迎大家参阅。
论文摘要:信息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信息经济学,而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经济学,就要对信息经济学进行研究分析。
论文关键词:信息经济学;研究分析。
一、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发展。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
信息经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如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乌家培认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活动的信息问题。陈禹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总之,学者们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围绕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展开的。
任何一门学科,由于其研究领域中的矛盾特殊性所规定,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按照自己所研究的对象来建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要学习、研究信息经济学,不了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知道信息经济学围绕什么内容来研究,不清楚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地位,就不可能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就会降低研究效率,甚至会影响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在基本理论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经济的涵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学科地位、学科性质以及其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2、信息资源的研究。
如果说物质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信息资源可称为“第二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变革,信息资源完全可能成为“第一资源”。如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好,不仅物质资源能充分发挥作用,信息资源本身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信息资源的研究中,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涵义、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征,信息资源提高经济决策水平、提高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的功能,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及配置的机制,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信息产品的性质、生产过程、生产方式,信息生产力的相关内容。
3、信息市场的研究。
信息市场是作为信息形态独立存在的商品,在流通领域传递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流动方式,也是信息商品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或交流,使之扩散、应用、渗透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在信息市场中我们主要研究信息市场形成的历史及其作用,信息市场的基本类型与功能,信息市场的基本特点及其运行机制,信息市场的价格水平极其运动变化规律。
4、信息产业的研究。
信息产业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信息产业的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这部分主要研究信息产业涵义、分类、产生过程与发展,信息产业的特征、作用,信息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信息产业结构的涵义、形态、演进的特点和规律,信息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基本思路和调节方式,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规模以及与信息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等。
5、信息化的研究。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什么是信息化,乌家培认为,信息化是信息活动(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等)的规模相对扩大及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增大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信息化一定要成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信息化的直接作用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可见,研究信息化的意义重大。
6、信息系统的研究。
信息系统按信息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等。而经济信息系统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任何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经济信息系统的帮助。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也是侧重于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国家、地区、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效益的比较,对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和评价方法,信息系统的运行、反馈、控制、监督等有关理论。
参考文献。
[1]娄策群,桂学文.信息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2]陶长琪.信息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十一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但长期高强度的农业生产、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河南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农业增长潜能已逼近极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成为实现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上对现代农业反思后的创造性发展,是在农业资源生产、消费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系统,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体系,以尽可能低的自然资源投入和尽可能少的废物排放量,获得更多更好的农业产出,推动农业生产由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粗放型走向资源节约的集约型,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到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经济,[1]简言之,农业循环经济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少的物质投入量、废物排放量、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二、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困境。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耕地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浪费与短缺现象并存、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二)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河南省水资源总量为3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人均水资源量为342。8立方米,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8%,因此,河南省水资源以及有效水资源都相对较为短缺,是全国主要缺水省份之一。同时,河南省农田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据统计,全省污水年排放量达20亿吨以上,其中大部分污水是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这不仅导致水生态环境恶化,鱼虾绝迹,河水超过v类标准,不能用作灌溉水,而且还造成地下水资源受到有害有毒物质污染,一半以上的重点水源地不符合生活用水标准。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在灌溉农田时,不是采用科学的灌溉技术,而是采用大水漫灌浇庄稼的形式,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虽然河南省节水灌溉农田面积已占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三分之一,但相对于全国节水灌溉农田面积,河南省节水灌溉农田面积只占其0。6%,河南省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明显偏低。而且,随着高速公路、省道、县乡公路的修建与改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节水灌溉农田被占用,节水灌溉农田面积进一步萎缩。
(三)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大量能源和化学集约基础上的农业,虽然农田产量较之以前有了大幅提升,但化学肥料、除草剂等的过度使用不仅使地下水遭受到严重污染,而且还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生产中农膜、塑料制品等难以降解、回收率低且有毒有害的物质的使用造成农用土壤垃圾化,耕地质量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传统作为农业肥源的人禽畜粪便直接排放于河中,生活生产垃圾长期露天堆放,秸秆燃烧等,不仅影响环境卫生,污染水源,而且还浪费大量资源和能源,污染大气,既给当代也给子孙后代带来危害。
三、促进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将农业环保经济与资源利用率相结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土地还原处理率;运用高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因地制宜构建粮食、畜产品、经济作物等生态产业链条,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构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抓好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抓好节地、节水、节肥等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以新型节能工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代替传统的高耗能老式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实现农业资源利用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原料化、肥料化,通过生产有机肥、直接还田,变废为宝,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通过政府引导与投资,加快秸秆能源化,普及户用沼气,提高沼气规划利用水平,加快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禽畜粪便规范化生产有机肥,改善生态环境。
(二)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首先,政府要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等手段,对有利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给予投资支持,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赋予农民对土地长期的承包权,明确农业生产者的参与职责,激励农民对土地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培养其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使保护环境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其次,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和落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效益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强对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农业循环经济知识的宣传,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调节农业生产者的.行为,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使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有利可图,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统一。
(三)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推广综合模式。由于河南省各地区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立足“三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具有区域个性化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有机统一。加强科技资金的投入,打造高产高效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畜牧水产品加工循环经济链条、林业循环经济链条和秸秆循环经济链条,组织开发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原料,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支持建设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和网络农业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等信息,逐步推动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的转变,使其成为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总之,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高产、高效、循环和再生循环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快河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国良。加快发展河南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问题探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2]闫双。论循环经济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十二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的gdp逐步“走下神坛”。而基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及布局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青睐。农业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基于可持续发展体系下的低碳农业及其循环农业成为了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方向。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二者为研究对象,在探究其各自原理与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具体的实施方式与注意事项进行探讨,旨在为后续的相关理论分析与实践落实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农作物及其生产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依靠农药、化肥以及转基因育种等提高产量方式进行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以常见蔬菜为例,有机生产工艺下的绿色蔬菜其市场售价相较于传统蔬菜提高越20%-80%之间,且市场需求巨大。在此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有机生产水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低碳农业经济方面,部分专家学者明确了低碳农业的相关定义与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可行方式及其环境贡献。为后续的体系落实、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业生产实践等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在循环农业方面,更是在传统的“桑-稻-鱼”模式进行进一步拓展。在完成了理论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不断的延长循环农业的产业链,丰富产业结构,甚至形成了依托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共同循环经济体。为进一步形成并刺激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低碳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经济等两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组织方式的定义、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及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相关实践提供必要理论基础。
1、低碳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碳排放是造成现阶段大气污染及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然而,碳排放在人类活动与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既包括了矿石燃料燃烧等工业来源,也包括了生命支持、呼吸作用等非工业来源。碳排放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模式来予以降低。在实际的生产组织过程中,所谓的低碳农业经济便是通过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要素中的碳排放节点进行分析,进而达到综合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在实际的应用与构建过程中,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可控特性。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产碳环节进行控制来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如降低化肥的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进而降低土壤本源下的甲烷排放等。第二,效能特性。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来达到相同目的下减少能源消耗,最终形成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如通过集约化农田机械生产,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效能,从而通过降低燃料使用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第三,间接特性。通过对农业生产指标的控制,达到对其生产等环节碳排放的间接降低。如通过降低化肥的使用来降低化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等。
2、低碳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落实与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低碳农业缺乏显著的经济指标跟随,故而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无论是其产生的根本作用(环境保护效应),还是其过程中的`主要特性(可控性与间接性)均无法获得可见,或者是短期可见的经济效应。第二,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配套体系建设缺失。从现阶段的社会认知以及政府引导来看,对于增加农作物产量以及农作物品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而言,在政府层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与政策依托、在社会层面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与补偿体系、在个人层面无法提供体系建设获得足够的经济动力。第三,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匮乏。在低碳农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相对匮乏。或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与方式,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构建;或部分技术过于高端或者脱离实际,无法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结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推广。
3、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从上述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完善体系及推广,并形成有效的社会评价及补偿是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实际的体系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建议如下: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似的社会形成对环境保护的统一认知,并全面了解降低碳排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在进一步形成社会认知的前提下提高低碳农业经济的社会认同。其次,通过政策导向形成对低碳排放的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定碳排放指标或者类比排污费等方式对规模以上涉农生产企业进行税费管理;另一方面提供政府补贴机制,对于主动降低碳排放、采用减排措施的企业与个人予以按量补贴,形成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监督与技术革新的模式形成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确定碳排放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通过加大减排领域的科技投入为农户或者企业提供更具有效果的技术支撑,并通过源头管控等方式进行综合的节能减排建设,形成进一步的客观遵循。
1、循环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所谓的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上一生产过程中中的“废物”能够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原料,故而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的在不同环节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达到对单一投入的多元化应用。以传统循环农业“桑-鱼-稻”模式为例,桑蚕产生的粪便可以成为鱼类的食物,鱼类的粪便可以成为水稻的养料,在降低了养殖成本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多样性与抗风险能力。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循环农业经济具有产业链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经济投入产出比高、科技含量高等特性。
2、循环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从现阶段农业经济实施现状来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共识。尤其是在农户层面上,对于循环农业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层面认识不足。即使是在部分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园区,其对于循环经济的构建也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方面,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循环思维。第二,农业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过于松散。由于受到我国农业传统以及组织现状的影响,更多的农业模式以散户为主导,此种模式形成了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资金能力与技术水平无法提高等客观掣肘。第三,科技投入与指导严重不足,循环农业模式过于单一且缺乏特色。现阶段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核心体系。此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更使得产品过于集中不利于市场推广。形成此种现象爱你个的根本原因是对于科技研发及其推广与指导体系建设不足而造成的。
3、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意识。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增强干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第二,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一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二要精心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当今农业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推进农业企业化要着力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三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四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三,加强科技指导,提升循环质量。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解决农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上所述,在上文的分析中,本文系统的对低碳农业经济及循环农业经济的原理、现状、可能问题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旨在为后续的具体落实与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依据。然而,在实践环境下,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类型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形成更大的集约化效应。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断的实践与分析,能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
[1]刘洋.低碳农业经济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简析[j].河南农业,20xx(10)。
[2]张国锋,高万里,毕博.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xx(14)。
[3]凌红.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xx(09)。
[4]李铭.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xx.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十三
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xx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xx(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xx(7).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十四
第一段:引言(100字)。
循环经济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旨在通过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学习循环经济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该理论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通过将资源的生产、利用和回收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学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环境,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共赢。
第二段:资源循环利用的实践(250字)。
学习循环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资源循环利用在不同领域中的实践。例如,在制造业中,通过回收利用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设备和循环水利用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和能源浪费。在农业领域,推广有机耕作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能够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
第三段: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250字)。
除了环境效益外,循环经济学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提高竞争力。例如,废物回收和再利用可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循环经济还能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例如,废物回收和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发展。
第四段:挑战与解决方案(300字)。
然而,实施循环经济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要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以规范企业和市场行为。其次,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的水平。此外,需要加强企业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鼓励推广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方式。同时,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需要形成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五段:结语(200字)。
总之,学习循环经济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循环经济学不仅是一种经济模式,更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循环经济,我们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但要实现循环经济的理念,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我将继续关注和学习循环经济相关的知识和实践,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十五
示范区按照“五化”和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奶水牛为主导产业,规划建设面积18090亩,其中核心区3090亩,拓展区5000亩,辐射区10000亩,打造以“蒸酒-酒渣(动植物药渣)下脚料-奶水牛(牛胎衣、牛鞭)-微生物有机肥和沼气(发电、蒸酒、保健酒)-有机种植和蒸酒-酒渣(动植物药渣)下脚料-奶水牛”为主链的有机循环农业模式。到规划期末,示范区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处于全区先进水平,高于非示范区20%以上。农民增收成效显著,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区乃至全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样板。
2.1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责任明确。
示范区成立了县委书记和县长为组长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从农业、水产畜牧等部门抽调20多人组成创建办公室在县农业局,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日常工作。同时为加强示范区的创建指导,成立了3个产业专家指导组。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和督促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
2.2规划科学合理,方案具体细化。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创建思路,委托广西南宁合慧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对示范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根据规划设计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对示范区的各项建设内容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制订推进情况表,定期通报推进进度。
2.3创新模式经营,加大扶持力度。
为有力推进示范区的建设,合浦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创建要求,制订落实示范区创建行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农村小水利改革试点、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和建设工作方案。示范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民致富。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聚集效应,整合涉农资金5000多万元,拉动经营主体投入1.2亿元用于示范区建设,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4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创建实效。
示范区建设列入政府绩效考评,作为重点督办事项纳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管理,按照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内容、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检查指导,以强有力的执行力和担当意识深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确保取得实效。
东园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区经过1年多的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规划期内建设内容。“五化”及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循环农业经济链条更加完善,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循环农业行业的标杆。
3.1筑巢引凤,全面提升经营组织化水平。
示范区自创建以来,按照路相通、渠相连、电并网、集中连片的要求,统一规划布局,分区设置,生产、加工、物流、冷链、销售等主要环节既相对集中又合理分隔。示范区通过筑巢,成功引入广西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绿鼎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浦维新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77家。主导产业奶水牛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养殖场,生产管理科技水平处于全区同行业领先。示范区是国内6个循环经济实践示范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具有较强的物化实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其中中国中粮集团、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2强基固体,逐步完善农业设施装备。
示范区内路相通,电并网,适宜运输车辆和作业机械通行的道路贯通全区域。建有2.5万m2国内最大的奶水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是全区首例“高架床”养牛场。配套有运输车、大型铲车、tmr撒料机等先进机械装备,牛场的养殖生产环节如饲料收集、搅拌、投放、喂养等程序全部实现自动机械化;建有奶酪和牛肉干加工厂,开展牛产品系列深加工,年产优质奶酪300多吨、牛肉干500多吨;建有微生物固、液态肥车间,利用粪便微生物发酵生产有机肥,年产固体有机肥1万吨,液态肥5000吨;配套建设2.5万m2的饲料堆放棚和1.6万m2的粪便堆放棚;配套建设55个110m3规格的大中型沼气池群和150千瓦的沼气发电机组以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池;配备有大型的产品包装生产线,冷藏仓库、物流配送等设施,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
3.3量质并重,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
示范区建立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遵照“绿色生态,循环利用”的发展战略,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制订奶水牛及相关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主推“微生物+高架床”、“微生物+饲料”、“微生物+粪便”等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物循环的生态养殖及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技术,主推技术覆盖率95%以上。奶水牛应免疫疫苗的免疫密度达100%,来没有发生过重大疫情。主导产业牛场养殖建立生产档案制度、产地准出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到位率达100%。
3.4外引内联,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有效集聚。
示范区引入和培育东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田野创新股份有限公司等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绿鼎水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6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租赁耕地3600多亩。投入资金1.2亿多元建设以牛为主的国内最大的奶水牛养殖基地和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示范区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经营管理队伍,其中硕士或副高以上职称3人。集聚中国农科院、华东农大、广西大学动科院、广西水牛研究所、自治区畜牧研究所等著名专家团队,建立东园奶水牛综合试验站,开展“人工授精、同期发情、x-性控技术、胚胎移植、饲料营养、奶酪加工”等技术研究与推广,主推“微生物+高架床”、“微生物+饲料”、“微生物+环境卫生”、“微生物+粪便”等核心技术,示范区在生态养殖方面居全区首位。
3.5突出特色创建,农业循环经济不断壮大。
示范区以牛为主,围绕奶水牛生态养殖中心,开展“蒸酒-酒渣(动植物药渣)下脚料-奶水牛(牛胎衣、牛鞭)-微生物有机肥和沼气(发电、蒸酒、保健酒)-有机种植和蒸酒-酒渣(动植物药渣)下脚料-奶水牛”为主链的有机循环农业模式。示范区根据不同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原理,依托生物技术手段,通过设施标准化、环境生态化、饲料微生物化、产品有机化、粪污的资源化和投入品无害化等“六化”相互循环,实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物”的平衡、和谐、共生。示范区完成奶牛养殖3800多头,年加工牛肉500多吨、生产奶酪300多吨,牛产品初加工率达75%;利用有机肥发展有机水稻种植3600亩、豇豆5000多亩。有机牛肉、牛奶、微生物有机肥、有机米、东园家酒等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各大中城市。
3.6综合治理,乡村建设美丽宜居。
示范区新农村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实行村务民主管理。先后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完成廉北下村村庄道路修建和硬化、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完善村屯绿化和亮化等村容村貌改造,建设篮球场、休闲场所、文艺演出戏台等健身娱乐设施,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4.1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示范区建设与农民建立紧密的联结机制,主导产品年产值3亿元,增加农民收入5000万元。年安排农民就业720多人,解决了662户扶贫户(农户)脱贫,培训510户养殖户的'养殖技术。201~6月,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72元(所在的廉州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0元),扩展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6元,辐射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79元。核心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扩展区15.38%、高于辐射区27.84%、高于所在的乡镇21.62%,经济社会效果明显。
4.2品牌推广效果显著,循环农业模式创造多个第一。
示范区通过规模化的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展示示范、科普教育、宣传、技术咨询培训等有效措施,推动经营理念、科技、品牌向示范区内外广泛传播,品牌建设推广取得效益。示范区主导产品水牛奶、牛肉制品等获有机食品认证,注册东园牌商标,经营主体东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获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一种高架牛舍和一种发酵青贮饲料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示范区建设目前已经成为华中农大、广西农职院等产学研基地及广西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年接待等1万多人次参观学习。同时作为合浦县创建特色旅游名县的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年接待农业休闲观光人员2万多人次。示范区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先后创造了十项第一:国内最完善的“畜牧养殖-种植-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循环经济发展系统;国内最长的示范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国内规模最大的奶水牛养殖场;全国首次利用“高架床+微生物”养牛的示范区;国内首家以自产牛粪(沼渣、沼液)为主要原料生产高效生物固体肥、液体肥并存的示范区;国内首家利用微生物菌种同时对二十多种企业下脚料进行发酵并将它变成牛常用饲料的示范区;广西有机品牌数量(认证有机产品8个)第一的示范区;国内率先利用微生物处理方式攻克了沼气池“结壳”难题的示范区;国内6个循环经济实践示范企业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唯一一个入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把示范区列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
4.3助推产业扶贫、推进产业富民。
示范区积极响应扶贫攻坚和产业富民战略部署,在产业扶贫和产业富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采取“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贫困户建立“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施“保底价收购”,一是累计发展农户102户,养殖架子牛256头,增收373.76万元;二是通过租赁承包方式种植有机水稻3600多亩;三是免费提供62.5万元的有机肥250吨发展豇豆种植5000亩;四是开展牛品种改良、有机肥种植技术等培训,培训农民、技术员800多人次,辐射全县235个行政村改良能繁母水牛23750头,年产杂交物种奶水牛1多头,年产值1.2个亿,推进产业富民。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产品深加工有待开展、示范带动面还不够大、奶水牛产业基础还需投入。
继续实施示范建设,努力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推广宣传先进的生态养殖技术。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加强与合作社、农民的合作联系,带领更多的农民兄弟脱贫致富奔小康。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十六
(一)工业共生网络。
工业共生网络指包含工业共生关系的由若干在经济上价值共创共享、在利益上互补互惠的企业耦合而成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具有产业生态系统和网络组织的双重属性。链接是网络最主要的特点,内部无数活性节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结纽带结成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网络。其是类比生态系统模仿食物链,使内部企业之间通过副产品有形资源和生态化链接技术无形资源两个联结纽带实现联系,建立低成本、具有反馈回路的物质代谢方式。
(二)循环经济共生网络。
“资源—产品—废弃物”单线性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污染恶化以及能源价格飙升。“生产过程末端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开始注重生态问题,但是在生产过程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技术难度大、成本高,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而循环经济是与上述两种经济增长模式有本质区别的深刻范式革命,强调按照自然生态循环的方式运行,从源头上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目前对循环经济最为一致的认识是: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3r原则为核心,通过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之间中循环和社会化大循环,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的循环发展,达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低碳化和生态化。从循环系统的角度看:工业园区实际上是一个生物群落,是由能源燃料供应商、初级次级材料加工厂(生产者)、深加工厂或转化厂(消费者)、废弃物循环加工厂(分解者)等组合而成的一个企业群。企业之间是通过资金、信息、政策、人才流动为纽带的上下游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类似生态系统的网络。从资源利用角度看:企业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从而建立企业之间各种链接合作关系,形成物质和能量的闭路循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提高。从规划管理角度看:宏观上依据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业园区共生网络,实现了其自我组织能力和网络创新能力的提升、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挥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高。微观上产业链嵌入共生网络,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企业间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互换,能量和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基于循环经济的共生网络既是运用经济学分析工业园区生态化的有效方式,又是进一步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的基础路径。共生网络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模式,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而基于循环经济的园区共生网络本质就是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过程。
二、形成机理。
一般来说,工业园区共生网络由四大要素构成:企业主体、产业链、资源环境和管理者。这四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或缺,而且它们本身也形成网络。企业是参与经济活动和控制资源的主体,产业链是企业主体利用不同技术或工艺实现资源形态或用途的变化以及交换资源的通道和方式,资源环境则是企业主体完成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媒介,管理者主要指政府部门,对工业园区的经济活动进行人为规划。基于循环经济的共生网络,不仅仅对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进行连接,更重要的是将园区企业拓扑为纵向闭合、横向耦合与区域整合的联系,使园区同时具备生态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特征。即使在生态需求没有成为社会主流需求之前,共生网络的运作也能够达到经济性和生态性的双重效果。因此工业园区共生网络的形成是在以资源环境为约束条件,通过技术协同创新和政府调控引导的共同作用下获得最大经济利益的过程,进而建立工业园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向生态工业园区的演进。共生网络形成路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在市场竞争下自发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一种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自下而上”是建立在市场响应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和园区整体运作的需求。“自上而下”是政府依靠行政等手段,实现对原有空白园区的规划和对已有系统的改造。
(一)经济利益。
循环经济虽然注重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但是循环经济作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实质上是利益关系的变革。经济效益仍然是循环经济首要考虑的目标,其次才是生态效益。同时,经济效益也是企业共生驱使的内生机制,是建立共生网络的首要条件以及持续的关键。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形成解决了资源运输难、成本高的问题,企业从而愿意成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并通过与相关企业建立共生关系,把上游企业的副产品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使得链上的企业都会有一定的收益,降低副产品处理成本。随着园区内构建的产业链逐步发展,会使得链上的各企业获益,并可能形成新的产业链,由此,这些链上的企业集聚起来,从而获得规模效益,最终降低生产成本。另外,企业可以在这种共生网络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减少搜索成本,防范潜在的风险发生,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不完全市场通过信息不对称和规模报酬等因素强化这些关系,交易费用和经济利益增加了制度退出的壁垒,进入共生网络的路径依赖。
(二)资源环境。
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深层次矛盾。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如何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开采、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已成为我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园区经济短期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能源过度开发、环境的恶化势必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此,企业如何实现生产物质消耗最少,并尽量降低对整个生态可能造成的损害,是工业园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是解决资源稀缺与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园区引入循环经济后,资源将流向园区内最有效率的节点企业和生产环节,在园区内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在更大程度上做到了资源的最小剩余,实现物质在企业间的逐级传递、多重循环以及能量在产业链上的分层利用,从源头上杜绝资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高污染,形成园区资源环境的纵向闭合。而且,在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运行又反过来提高企业间协作能力和园区整体竞争力。
(三)技术创新。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和能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依赖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主体,使得传统生产技术在企业之间交流变得困难,成为制约共生网络建立的主要瓶颈。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要素在企业内部不一定都具备,需要与其他企业、中间组织、研究组织进行合作,这使得技术溢出和转移是经常的。企业之间的这种技术的溢出转移,可以使企业获得对其本身来说的技术创新,加速企业的合作和变革。企业在技术上的创新又会引起相关企业的响应,跟踪合作企业不断挖掘资源利用和环境改善的渠道,或者联合技术攻关,共同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实现整个园区的技术协同创新。同时,市场竞争结构变动引致技术创新变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生新的市场需求,当这些新的市场需求超过本企业的能力时,会导致新企业的'诞生,或者引导相关企业迁入园区。园区达到一定规模时,同样会吸引更多新企业、新技术的注入。事实上,单个企业不能支配创新的整个过程,为实现创新上下游企业就必须协同进行,企业间的联系程度越大,就意味着链接得越紧密,合作得越融洽,就越有利于创新的传播和发展。技术协同创新实现了企业间横向上的耦合,保证了园区企业相对于园区外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使企业产生了建立共生网络的强烈动力。
(四)政府管理。
尽管建立以共生网络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因具有经济动力能够持续发展,但这种动力却更多地体现在园区层面,而并非集中在诸如降低企业物耗和废弃物水平的微观层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层面推动共生网络的动力缺失,政府因此成为共生网络形成的重要因素。具体地,园区作为企业集合的实体,需要使系统内各个企业主动按照资源循环利用方式来发展的调控,也需要使系统外企业能够加入进来以扩大共生网络规模的引导,以保持并提高园区在更大区域的竞争力。因此,作为园区经济受益的主要负责者、区域环境的营造者以及网络营造的管理者的政府必不可少。按照政府制定的园区规划,可以从总体上减少企业的重复投资,为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流动交换提供顺畅通道,减少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发生摩擦的机会。反过来,企业集聚结成共生网络后,一方面会节省当地政府的组织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会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激励企业改善当地环境绩效和经济表现,从而形成享受优惠政策上的专有性。
三、小结。
通过分析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形成机理,能够为如何构建工业园区共生网络提供有益的启示。事实上,在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从长远发展目标和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全国园区发展的高度,以区域、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为导向,用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园区企业建立共生网络,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有助提升区域环境绩效,其作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范式,将是工业园区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十七
摘要: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业水利经济也逐渐被提到议程上来。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能否很好的处理农业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农业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概念和我国农业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措施与建议。
1、农业水利经济良性循环概念。
农业水利经济良性循环问题,也就是实现水利经济的正常再生产问题,也正是因为水具有多功能的特性,它既属于生产资料范围,也属于消费资料范围,并且水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就马克思的观点而言,农业水利经济良性循环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项水利设施的资金良性循环问题;第二,水利经济与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问题;第三,水利经济与社会环境良性发展问题。这三个方面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统一的。
2、我国农业水利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现状。
2.1已经建立的水利工程再生产机制没有确立,工程老化严重通常来说,水利工程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由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工程组成。除了灌溉工程可以回收一部分资金外,其余的如防洪工程、除涝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基本不能够回收资金。除此之外,随着工程的应用,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对其进行管理、大修、更新和改造。依然是依靠国家财政的拨款和群众的投入,水利经济在这些年的发展一直处于低谷。水利工程大部分都是公有资产,并且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2.2水利建设的速度与规模不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最基本的灌溉、防涝等工程的建设不完整。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不能够合理的利用我国已有的自然资源,合理的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不能够为水利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基础。
2.3对已经具有的水利设施利用和保护的措施不当在利用水利设施进行农作物管理和培育时,很多管理人员不清楚如何正确的使用机器设备以及有关机器设备使用后的合理维护和管理。还有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定期对水利工程的设施进行合理的检查和修理,并且在具体使用的时候没有专门的高技术人员进行指挥、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设备带来很大的损害。因为,设备的使用不合理、技术不过关这对于水利设施是很不利的。
2.4水利经济再生产机制不健全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从而来确定合理的水利经济再生产运行机制。我国生产力水平在不断的进步,农业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为了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们的需求,我国农业发展越来越符合时代的发展步伐。所以,我国农业水利经济再生产机制一定要合理制定,并且它的制定对于以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促进我国农业水利经济良性循环的措施与建议。
3.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国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水利建设或者是水利管理将长期处于重要地位,劳动积累工制度仍然将长期处于重要位置。要同时依靠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和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在很长的一定时期内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将其彻底的贯彻执行。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科学合理的管理经验,与此同时,结合自身具体实际,不断地将外国技术与中国自身特点结合进行大胆的创新,最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水利经济发展道路。
3.2加大国家对农业水利经济的财政支持,不断提高国家对农业经济水利工程的完善力度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合力构建农业水利工程体系,结合中国当前的'具体实际,根据我国地理环境特征与我国特有的地域特征,合理的构建自身的农业水利设施网。国家还要在政策上支持我国农业水利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并且要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我国农业水利建设当中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农业水利经济的建设。
3.3建立起一整套合理的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正常运行指标和考核体系,让水利经济良性发展水利经济体制的改革要做到逐步实施和不断深化、持续、稳定的发展,还要加强水利经济的研究工作,在水利经济的改革过程中,水利经济是起主导作用的。但是,现在目前这个在我国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就水利改革和水利经济总体来说,要加强宏观、中观和微观这三个方面的综合研究。宏观水利经济研究,包括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水产业性质、水产业外部结构研究。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对于我国农业水利经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4、结论。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要求我国进行农业结构改革,并且要求推进我国农业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联合起来,促进我国农业水利经济良性发展。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十八
银香伟业依托当地良种鲁西黄牛和秸秆丰富的资源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有机产业,生产有机食品,走的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创新发展产业链之路,打造了中国农业产业化与环境安全文明的产业链。
最终牛肉生产加工成高档保健食品;这些奶牛所产生的粪尿部分作为基料用来种植蘑菇,部分在沼气池内经密封发酵处理产生沼气,沼气所产生的沼渣和蘑菇所产生的菇渣生产成生物有机肥,改造周边地区数十万亩土地,在改良后的有机土地上种植大量的中草药和有机牧草。
中草药加工成生物制药和有机牧草共同服务于高产奶牛。这样就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了健康环保、食品安全、完全闭合的有机循环经济产业链。
2研发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为减少奶牛场的.污染排放,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银香伟业自主研发了高产奶牛规模化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即将养殖基地牛粪、尿资源进行综合处理,废弃物首先进行固液分离,固体进行有机肥生产,液体进入沼气发电工程处理,处理后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可直接进入有机肥生产。
通过生物有机肥生产和沼气发电工程,使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实现规模化养殖节能降耗的最高目标。银香伟业目前已建成500、1500、8000头的规模养殖基地多处,总存栏奶牛头数已达3万头,都采用了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取得了明显效果,并且辐射到周边四省两百多个县市区。
银香伟业的有机农业循环模式,使曹县五里墩村1000多名劳动力全都转化为产业工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同时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6500多个,带动18000多农户养牛和种植青贮玉米,使农村4万名劳动力得到利用,周边农户都成了懂科技、善经营、会服务的科技人才。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十九
:农业是基础产业,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质量得以保障。发展循环农业,有利于更高效地利用农村的资源;发展农村金融可以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但是,在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文就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农业是每个国家的基础产业,农业提供了国民生活所必须的粮食、蔬菜等等,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必须要注重发展农业[1]。当今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建设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那么,发展地区循环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发展地区循环农业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农村固废等排放量降低,从而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地区循环经济是发展农村金融的一种创新举措,可以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在发展地区循环农业方面,应该得到国家以及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只有发展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以拥有发展的依据和大体的方向,并且,相应的法律也应该完善,使得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有法可依、有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撑。但到目前为止,有关农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法律不完善、法律约束范围狭窄等等[2]。本文就地区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重要性、政策性金融的概念以及必要性、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循环农业是使用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将物质循环再生,使产出废弃物减少,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3]。循环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作方式。
一直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制度配备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发展农村经济的制度规章,发展循环农业,提升农村资源的利用效率,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村。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较少废弃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壮大。
(一)政策性金融的概念。
所谓政策性金融,意为处于国家及政府部门保障下,国家信用作为根本,采取多样化不寻常的融资方式,依法遵循国家律法允许的业务范围、经营对象,以优惠性存贷利率,直接或间接的落实政府颁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办法,采取的区别于一般性资金融通的手段。一般的说,实施政策性金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家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保证地区多种产业经济的平稳发展,最终推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4]。
(二)对农村进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我国的农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对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业以及农村,必须给予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以政策支持,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农村金融进行指导和鼓励,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国家必须根据相应的经济政策,也制定农业方面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农村金融方面的政策,加快农村地区的建设[5]。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农村金融给予扶持,为农村反贫困提供有利资金支持,引导更多资金走向农村,大力激发农村的活力,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一)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策性金融是国家加快资金融通的重要举措,对农村采取政策性金融扶持是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加快农村地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了贯彻落实政策性金融支持策略,国家和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建立了有关的法律制度对农村的发展进行约束和指引。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失灵、对相关的发展现状考察不完善、财政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相关法律制度的欠缺以及不完善。
政策性金融是国家用来保障弱势群体金融发展权和金融平等权的[6],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能力远远地落后于城市地区,因此,国家相关部门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会制定相应的制度,颁布相应的法律以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注重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建设,但是在实际制定相应的制度以及政策的时候,却忽视了多角度的发展农村经济,再加上对相关地区农村发展的现状缺乏考察和实地的研究,对相关地区的现状并没有实际把握。所以,相应的政策制度不健全,没有对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规定和扶持,导致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单一化发展的问题。
2。法律约束的范围狭窄。
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关的法律约束,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保障,因此,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但是,由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并没有经验可循,再加上农村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不可预测性,相应的法律制度就不能进行全面的约束。相关的制度政策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支持的约束范围狭窄,并不是农村金融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制度可循。另一方面,法律在指引农村金融发展方面,也存在着法律制度体现不充分的问题,即没有明确规定相关的发展政策和发展方向,法律政策模糊,并没有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3。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部分方面不合理。
国家和政府通过进行政策性金融支持来扶持贫困农村和个体的发展,国家和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的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7]。但是,并不是制定的所有政策都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政策都是合理有效的,也就是存在着部分法律不合理的'问题。这方面的问题还体现在相应的政策制度没有考虑当前的局势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盲目根据其它的发展经验制定的策略未必适合当地的发展,这就导致了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部分方面出现了不适宜的政策问题。
4。政府职能失灵。
政府在促进一方地区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指引、鼓励、监督的作用,政府应该对相应的管辖地区的经济进行干预,但不能过分干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在建设现代化农村、发展农村金融方面,政府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对农村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行规划。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能,不能过分的干预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考察相应地区的发展现状,根据相应地区的发展特点和现状来制定整体的发展规划策略。但是,在实际的规划发展中,存在着政府职能失灵的问题,政府过度的干预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而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8]。
5。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国家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财政收入依然很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也不明显,相关政府部门财力不足,并且,相应项目的审批程序比较复杂,政府的财政支持并没有及时的落实到农村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相关设置的建设方面。因此,要想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国家、政府的财政支持,保证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财政支农政策,使得稳定增长的财政支农政策落实到位。促进农业的发展,一定要加强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政府对农业财政拨款力度,以促进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9]。
(二)改善政策性金融支持方面相应法律问题的建议。
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着问题必将制约农村地区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关键。那么,如何解决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方面的问题?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以下解决措施。
1。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
要想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强农村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首先了解相关地区农村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现状,通过对当地的村民进行询问或者是进行实地考察、查询历年的发展现状记录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之后,制定符合当地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相应体制的建设。二是,相应的法律制度约束必须全面,即体现在法律制度渗透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针对当地发展的各种产业进行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扶持。
2。以立法形式创新银行的治理结构。
当前我国的法人治理结构亟待升级。银行的治理结构必须对应现代企业结构,面对当前商业银行的状况,理应制定如下两个方面的措施。首先,健全各类有效机制,保证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分散化,并且适当吸引机构投资者,控制流入适量的产业资本,进一步提高农业银行水平,丰富多元化的投资主题,确保农业发展银行的管理责任清晰,控制流入适量的产业资本能够确保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充足,还能够降低风险,同时能够借鉴其他行业的整治经验,进一步不断提高。时下最要紧的是产权实现多元化,中央财政起主要作用,配套地方政府的财政,充分把中央和地方结合起来,提高整体积极性。其次,实施组织架构,不断完善监管监督机制,克服多重的委托代理矛盾,完善权力制约手段。实施股份制改革时,必须建立董事会、监事会,与此同时,要使得定位股东、董事会和经理的相互权利和义务层次分明,最终构建出平衡制约的关系。经营管理层应该有充分的自主决策权自主决策。核心内容是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特别是针对经理层,确保经理阶层可以给农业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同时使农业发展银行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3。科学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法律制度。
国家应该重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立法,立法能够保证农业保险的长期有效运行,还关系着农业保险的合理发展与长久利益。世界各国通常会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单独立法,而且会在其刚开始建成的时候就逐渐实施,立法不仅能够使农业政策性保险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农业保险正常有序的运营,而且还是一种政策性优惠。首先,从政策性农业保险立法内容的视角出发,它不仅是机构组织法,而且还是业务活动法,进一步规范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宗旨、性质任务、职能、机构设置、法律责任,而且提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业务活动原则、资金来源渠道和财政援助办法,进一步保证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依法开展,全方位增强了资产管理水平,还有利于国家部门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效管理。
4。对农业政策性银行进行法律定位。
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看,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责就是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其特殊性体现为农业发展银行宗旨和特征有别于一般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宗旨是进一步健全农业金融服务体系,确保政府部门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合理促进农业和农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农业发展银行与普通商业银行不存在竞争关系,其主要区别在于农业发展银行的成立不以盈利为目的,这一特征不同于商业银行。眼下,农发行的市场化经营表现在:对资本融通的环境进行进一步改进,特别是出现市场调节失效情况时,坚决实施政府部门的经济调控政策,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调节市场活动,降低市场风险,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农村地区的发展需要借助各方的力量,不仅仅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还需要农村居民自身的努力。为了促进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国家会给予政策性金融支持,通过了解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和特点进而通过不同的手段对农村金融进行管制和改善,那么,在相关的支持法律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之后,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前景如何?答案是肯定的、向好的。所以,未来农村的将是更加现代化、更加科技化,发展融入更多的工具和政策,建设现代化生态文明农村指日可待。通过金融创新的应用,各种新兴的金融工具也逐渐地被应用到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方方面面,农民的观念也将会改变,农村的经济也会得到大幅的提升和改善。通过“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模式来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农村经济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目前,在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通过促进农业的发展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问题。国家和政府在支持农村地区农业发展方面给予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问题,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政策性支持没有完全覆盖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还存留着一定的弊端。因此,要实现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改善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法律问题,使得相关的法律问题更加全面、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并且制定根据当地的发展现状。相信通过研究与落实改善政策性金融支持的法律问题,地区循环农业可以得到很好地实施,农村经济也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金融创新的实施和使用,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会投入到农村,农村经济将会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
[1]魏元珏。绿色生态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问题[j]。农业经济,20xx(04)。
[2]朱宝丽,马运全。我国农村金融法制问题探究[j]。理论学刊,20xx(07):34—36。
[3]杨义生。政策性金融和信贷特性与历史演进[j]。科技创新导报,20xx(26):254—256。
[4]苏文斌,冀福林,乔允翔。政策性金融精准扶贫的路径探讨[j]。20xx(07)。
[5]白钦先,张坤。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资产项目的国际比较[j]。西南金融,20xx(7):3—9。
[6]郭永田。正确把握政策性金融扶贫的若干关系[j]。农业发展与金融,20xx(7):14—18。
[7]白钦先。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是长久性战略决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xx(4):12—14。
[8]祝树民。发挥政策性金融扶贫主导作用全力支持精准扶贫[j]。农业发展与金融,20xx(12):11—12。
[9]农发行总行扶贫金融事业部课题组。新形势下政策性金融扶贫的战略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xx(2):48—50。
循环经济学论文篇二十
循环农业经济在循环经济体系中属于一类实用性方案,尤其在新农村建设政策覆盖落实背景下,能够更好地迎合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理念,但是涉及政府领导的宣传、组织配套工作要给予进一步的调试修缮。笔者的核心任务是针对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期间的诸多问题加以提炼整理;同时,制定妥善化处理措施,希望为我国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指导性建议。
循环农业经济,就是依照既有生态科学发展理念,配合最新高科技设施和操作手法,进行一切生态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可持续开发利用;同时,避免农业生产中物资投入量和废物排放量的过度增长结果,至此衍生出集合农业种养、农科技、农供销等功能的良性循环发展体系[1]。想要切实将当中弊端状况处理完毕,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大幅度提升既有资源开发利用实效,推动农业和农民同步增收进程。至于细化的整改方案内容将具体如后续内容阐述。
1.1水资源严重短缺。
透过以往实际调查结果认证,我国农业用水占据总用水数量的70%左右,限于我国农业生产季节、干旱性隐患深入状况,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约含70%需要加以灌溉,因此灌溉用水数量开始提升至农业总体用水数量的90%以上。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已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长此以往,涉及地下水资源紧缺、河流断流、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危机都将接踵而至。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因为农村专业化生产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当地灌溉用水浪费现象广泛分布,实际利用实效性系数连0.475都不到,整体上几乎包含1/2以上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由此看来,及时布置拓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落实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合理性节约指标的必要途径,应该引起广大农民的深度瞩目。
1.2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峻。
大多数农业生产管理人员,都盲目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农产品数量和后期经济效益增加结果之上,对于农产品安全可靠质量几乎未曾上心。毕竟化肥、农药等使用便利,因此涉及以往畜禽粪便作为农田肥料的'模式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无疑令牲畜养殖和农作物种植产业滋生分离迹象,畜禽粪便随意堆放现象极为普遍,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性自然造成较大的创伤[2]。须知,尚未经过调试的畜禽粪便污水内部,保留较多数量的氮、磷物质,至此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广泛覆盖;再就是经过养殖场内部氮、硫、甲烷等有害气体的暴增,已经严重影响周边人民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秩序,严重情况下,更可直接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侵蚀威胁。
1.3农副产品资源实际应用效率过低。
想要更好地发挥出农业社会化服务控制体系的价值地位,标准适应路径便是开展农业产业化改革项目,其作为农业后期产出效益的全新经营控制体制,主张针对传统农业生产营销模式加以系统化整改。但是透过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规划状况观察,其仍旧深陷于初步探索阶段之中,包括各类农村住户参与能度过低、产业化组织具体竞争发展潜力不足、农业产业化辐射效应无法倾数绽放等,当中最为严峻的便是农业产后副产品应用效率不高问题。另外,农业耕地面积处于持续缩减之势。结合过往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平均每8a左右,农业耕地资源就会同步缩减0.083亿hm2,如若随意放纵不管,相信不用超过两年,必然就会冲上警示红线。目前,我国最基础的国情便是过多人口和较少耕地资源的冲突现象,可是因为部分农村区域经济、科技和人才的欠缺,使传统粗放式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仍旧延续,包括由牲畜完全承担农业生产主要支持动力供应任务,凭借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控制、农业生产时刻抵受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侵蚀危机等。面对此类状况,我国必须集中一切技术、政策性手段,进行眼前的农业生产人口数量众多、耕地资源数量过少的矛盾协调应对,至于具体的应对模式便是令农业生产借由粗放式快速地朝向集约式经营方向过度扭转。
2.1要求政府及时颁布各项成本、科技支持性政策。
第一,想方设法推动循环农业立法控制进度,令一些创新型限制、补偿性法规政策快速覆盖落实。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民群体、企业和政府机构在循环农业服务体系中的职责义务予以清晰化界定,至此构筑起集合农业生态补充和技术补贴功能的指导单元,力求在各项循环农业支持性政策内容控制下,延展出融合政府、市场、社会基层群众行为驱动特性的监管机制[3]。第二,结合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搭建起农村物业控制法规制度。这样不但能够将农业生产一切基础性设施投资效益提升至极致水准之上,更可以快速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案执行进程,对于今后农村诸多废弃物处理、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农村环保产业化培育等事业,都将释放出较为强劲的支持引导功效。
2.2不断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改造。
循环农业经济想要获得长效可持续发展机遇,就必须全面接受各项技术创新成就的支持。第一,有机强化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开发力度,使特定区域农业生产技术含量顺势上升到全新等级层次。同时,在科技、政府、农户群体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园作为交流枢纽,避免以往高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推广落实中的限制危机,必要时直接在农村周边设置试验和转化基地,为周边农业科研和生产创新成就融合提供第一手指导线索,更加为农业实际增长模式集约型转变奠定基础。第二,更加清晰透彻地进行农业内部专业化职务设置划分。所谓农业专业化,可以细化出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和设计研究和农业多元化服务等结构单元,如此一来,涉及不同区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深度激活,将各自专长发挥到相对应的领域之中,维持现代我国农业整体的专业化分工效率,令以往传统的单位农户小而全耕作模式得以成功替换。
2.3快速投入合理数量的支持性资金,完善循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建设并修缮现代循环式农业经济服务控制体系,最基础的保障便是资金,否则预设的经济效益换取指标将难以顺利贯彻。所以,不同层级政府机构要更加科学地处理好支农资金预算工作,必要情况下直接朝向循环农业适度倾斜。第一,不同层级政府应该尽快设置循环农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主要用在基础性农业生产设施、技术应用实力培训和推广事务之上。第二,金融机构要针对既有金融服务产品加以适度改良,令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得以合理增加;同时,协调掌控税收、贴息、补助等多元化经济杠杆效用,大力支持辅助各类社会资本向农业、农业领域中投入。第三,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将个人、集体和国家全面融合,更加有效率地构筑起丰富的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监管体系;同时,做好当中投资金融、财税等收费政策修改工作,力求令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彰显出独特的发展形态。
循环农业经济完全可以视为日后我国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该类结构进行灵活修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贯彻的必然途径,能够更好地遏制以往农业发展期间生产模式诸多要求的不适问题。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后予以大力推广和发展沿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7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