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说课稿(热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7:40:17
江南说课稿(热门20篇)
时间:2023-11-21 07:40:17     小编:雨中梧

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下面是哲学家总结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观,对你的人生规划很有启发。

江南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江南的冬景》。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江南的冬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是“谛听天籁”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于阅读中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三、学情分析(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散文,而且在第三专题中又进一步学习了散文的鉴赏方法与文体特点,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易把握。

2.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浙江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所以对江南的冬景有切身的感受,便于感受江南暖冬的自然之美。

四、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朗读技能,掌握本文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讨论,体验江南秀美冬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激发热爱生活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是提高朗读技能,掌握本文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是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激发热爱生活之情。

六、教法与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1课时(我将以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的教学)。

七、教学过程。

导入:用ppt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天的江南是如此的光彩夺目,那么冬天的江南也别有一番风味吧!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的散文,一起来领略一下江南的冬景吧!

然后我将用ppt介绍郁达夫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将运用“整体感知――咀嚼鉴赏――拓展延伸”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安排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给文章分一下段落,并说说每段都写了什么?

这一问题我会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如果学生出现莫衷一是的情况,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最后得出结论:1―4为一段,写了北国的冬天,江南的冬天与晚秋,还有闽粤的冬天;5―9为一段,分别写了“江南的植物、寒郊散步、寒村微雨、江南雪景、江南的旱冬”第10段单独成段。

我将具体分析曝背谈天与江南雪景。

(2)第一段中,作者不仅写了江南的冬景,还写了北国和闽粤的冬天、江南的晚秋,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在江南雪景中,作者对雪景没有做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频度诗句的时候又写出了雪趣。这里又用了什么手法呢?(虚实结合)。

(4)作者通过对比与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什么特点呢?

(明朗、可爱、迷人)。

3.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课后写篇描写家乡冬景的散文,写出自己的情感。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写作时最好的研习,只有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江南说课稿篇二

案………………………………………………………………………………………1。

一、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显著,5。

月全国土地开发面积增幅剧降……………………2。

二、2004年上半年福州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5。

第二局部。

工程市场定位与建筑设计谋略分析决策……………………………………………………21。

六、导入〔认筹〕期营销策略…………………………………………………………………64。

第四局部。

广告筹划及推广…………………………………………………………………………………68。

一、广告目标。

………………………………………………………………………………………………68。

二、广告推广的总体思路。

…………………………………………………………………………………。

三、本案广告定位……………………………………………………………………………………。

四、立体化市场推广策略。

………………………………………………………………………………。

〔一〕、福州市房地产宣传媒体分析。

……………………………………………………………………。

六、广告预算。

………………………………………………………………………………………………81。

七,广告表现手法列举。

…………………………………………………………………………………………84。

第五局部。

工程logo及工程vi。

应用……………………………………………………………86。

二.工程标志的诠释。

……………………………………………………………………………………87。

第六局部。

本案商业局部推广筹划………………………………………………………………91。

后记。

江南说课稿篇三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教学目标为:

1.会写“谙”这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3.学习通过看注解,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抓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重点诗句,想像诗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背诵优美诗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四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将学生带入情境。随后揭开课题,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朗读好的代表示范朗读诗歌,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画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想一想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水为什么会绿如蓝呢?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诗歌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想象诗句画面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诗句。让学生由抽象的转化到具体可感的画面上来。我借助多媒体展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诗歌情境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诗句,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图画,引读课文,使。

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祖国山水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优美的意境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作业1:请大家背诵默写这首诗;2:摘抄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

忆――江南好――景美。

最后,我谈一下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江南说课稿篇四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

依据单元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标要求及词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标,学情等,着眼学生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一、创设意境,解题入情。

1、同学们,自古以来,江南就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处处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的美誉。今天,就先让我们一块走近江南,去领略它的美景。(课件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

2、欣赏完江南美景,学生畅谈感受,并交流赞美江南美景的古诗词。

3、歌咏江南的诗词颇多,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个字的《忆江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板书课题:忆江南。引导学生理解“忆”,了解“词”与“词牌”。教师配乐范读这首词。

[设计理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优美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可立即使学生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浓厚兴趣,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释义,感知促情。

学生采用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指导读出词的节奏,并试着说一说这首词的大意。(注意“蓝”的理解)。

[设计理念]:初读感知是深入感悟的基础,本首词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首词,因此要指导读准节奏,并初步感知词的大意,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品读一、二句。

这首词中的哪个词点出了诗人忆江南的原因?(板书:好)。

1、读着这个“好”字,你们会想起哪些江南的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草长莺飞、小桥流水等)。

2、道不完的江南美景,白居易却只用一个“好”字来赞美!这个“好”字,用得多妙啊!我们细细品读1、2句吧!

3、重点理解“风景旧曾谙”的“谙”字。感受古典诗词语言精妙,并朗读品味这两句话。

品读三、四句。

在这么多江南美景中,让白居易印象最深,觉得最“好”的,究竟是什么呢?(课件出示3、4句)引导学生发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并品读体会这两句写的好在哪?(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比喻“红胜火”和“绿如蓝”,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

2、是啊,多美啊!引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配乐朗读。

3、这两句词啊,我们越读越有味!这味道,其实不仅仅来自风景,还来自词句本身的魅力,真是“朝霞与江花争艳,江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多美的风景啊!(板书:景)江南如此美丽,怪不得白居易深深叹道——江南好!

品读第五句——反问句。

江南如此之好能不忆江南?(板书:忆)学生品读反问句。

[设计理念]:以“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词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最后,以反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结合资料,深入悟情诗人眷恋的仅仅是江南的美景吗?

2、师:读了这几段文字,你对这首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板书:情)。

3、教师引读:是啊——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能不忆江南?”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能不忆江南?”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能不忆江南?”江南好,那是一幅幅令人难忘的江南美景图!因此,白居易深情地回忆着请大家回读全词!江南好,那是一道芳堤,六井清泉,因此,白居易低低地沉醉着接着读全词)江南好,那儿还凝聚着一帮朋友,一方百姓的情啊!因此,白居易痴痴地想念着(再读全词)。

4、小结升华:

是啊,这红胜火的江花上,这绿如蓝的江水中,藏着诗人白居易深深的情啊!这真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诗人忆的就是这份“好”啊!(完善板书:将“好、景、忆、情”四字用线连成一个大圈。)。

[设计理念]:“情到深处方知浓。”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相信大家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诗人忆的不仅是江南景,还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五、拓展赏词,浓情延续。

2、融入你们的这些感受,请大家再次朗读这三首词。(配上悠扬的音乐)这么美的文字,这么美的.画面,值得永远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大家将这组千古绝唱《忆江南》背一背吧。

这首歌的歌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因为学生很熟悉这首歌曲的歌词,所以一开始我就以一个美丽的配乐诗朗诵来引入歌曲的学习,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很快的进入状况,然后让学生听教师的范唱,找出歌曲最能表达江南美景的句子,从这一句开始学习歌曲,打破歌曲教学的常规,这样的目的是能使歌曲教学始终围绕一个字“美”。之后的歌曲教学通过学生唱谱、教师范唱、学生接唱等方式让学生来学唱歌曲。

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江南,我找了一些有关江南的丝竹乐,江南的舞蹈来让学生欣赏,这样让学生对江南能有一个总体印象。

江南说课稿篇五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中的第四个专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该专题是按照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自然的思维顺序循序渐进编排的,它分为三个板块: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本专题编排的意图在于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说教材。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抒情性强。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总体安排以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为线索,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说教法。

一课前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

2、初步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

(1)江南的冬景总体特征是什么?“明朗的情调”的“明朗”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着用画面概括。

二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可以从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导入。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又是一番什么景象,由此带着学生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或者以画家刘海粟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话语导入,他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2、解题。

从文题上方板块的标题入手。“谛听天籁”!“籁”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谛听天籁”?

明确:“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谛听天籁”不只是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就是通过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江南冬天的美景。(说明:此处主要目的为交待学习目标。)。

3、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文中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区域界定在哪里?

明确:江浙一带,而非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第六段)。

(2)找出描绘江南美景的段落,或问作者选取了几幅画来描绘江南冬天的美景。

明确: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曝背谈天图(2段)午后冬郊图(5段)农村冬雨图(7段)江南雪景图(8段)旱冬闲步图(9段)。

(说明:此为对江南美景的整体感知,为下一步具体分析作好铺垫。)。

4、品味赏析。

郁达夫是如何写出江南特有的冬天之景?是如何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任选一幅,进行分析(这里主要选取5、7、8段)。

午后冬郊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明丽而有生气。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b、教师总结:

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一般来说,越暖越亮的色彩,画面越热烈,动感越强;而越冷越暗的色彩,画面越沉闷,就越显得静。文学作品是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几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农村冬雨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长桥、杂木树林、乌蓬小船、酒客、细雨、灯晕。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b、教师总结:

前面说过,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而色彩点染造成的远近虚实的层次,又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过渡: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

a、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段落进行比较(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b、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想象可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c、明确: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所用手法:引用诗句、避实就虚。丰富的意象给人以美的想象与联想。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另可投影举例郁达夫的《雨》,加深体会。)。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写景总结:

明确:无论是哪一个写景段落其实是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融合。

5、简要分析第一至四段、第六段。

明确: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6、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明确:此文写于郁达夫移家杭州,营造“风雨茅庐”,准备过起名士般隐居生活的时候。

7、文章最后总结:

写好一篇写景文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写好写景散文需要做到三个字,即“悟”“摹”“情”。所谓“悟”,就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之美。所谓“摹”,就是一要抓住景物特征,二要用恰当的形式表达(首先语言风格要符合景物特征;其次采用适当的写作手法,可描摹色彩,构筑色彩丰富的画面;可动静结合,写出自然界的迷人景象;可以虚实结合,使文章意韵丰富……),最后要融入“情”即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江南说课稿篇六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忆江南》。

一、说教材:

歌曲《忆江南》的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忆江南》,是诗人晚年回忆江南风景时所写的,原作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这首诗风格清新,语调轻松活泼,像一首动人的民歌。曲作者戴于吾先生为该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更加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美,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情感目标:通过诗、景、歌、乐、舞等几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与赞美。

3、创新目标:在欣赏、体验、合作、探究、等音乐活动中感悟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对江南文化有感性的认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忆江南》。

教学难点是:

1、指导学生准确地演唱一字多音,并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如画般的甜甜的江南。

2、了解中国五声调式及民间常用手法:“鱼咬尾”。

四、说教法、学法:

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看江南舞——赏江南景——诵江南诗——唱江南曲,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展开教学,让学生感受江南的音乐,了解江南文化。

五、说课前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舞蹈用具油纸伞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音舞激趣。

首先我给学生带来一段富有江南特色的古典舞——《梦忆江南》,一下子就让学生感受到江南的优美、委婉,清澈与灵动,接着让学生赏江南景,品江南诗,感受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二、初赏歌曲,借“境”生情。

三、学唱歌曲,细“味”感受。

1、首先,我通过范唱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韵味儿。然后采用引导、对比,来解决本课的一字多音,音断气不断等教学难点。

2、在歌曲处理方面通过对歌曲的力度对比、强弱变化,让学生充分体验江南音乐语言的柔美。并把《忆江南》的其他两首词也加上旋律,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有感情的去演唱。

3、通过唱歌谱,了解中国的五声调式及民间常用手法:“鱼咬尾”。这也是我解决本课教学难点的措施之一。

四、欣赏探究,融入艺术。

本环节首先我让学生听赏不同版本的《忆江南》,接着让学生带着问。

题欣赏音乐电视《忆江南》,然后小组讨论:江南音乐如此之美,这与哪些元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欣赏、讨论、探究中感悟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六、课堂小结。

美丽的江南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一段舞,江南好,能不忆江南?让我们对着美丽的江南,赞叹一声:江南,我爱你!篇二:

《江南》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内容的第4课《江南》。下面我就将从教材背景、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设计特色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背景。

1、教材分析。

《江南》是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美丽的自然风光”。这是一首《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2、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词语、句子以及语言的感悟很少,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都相对缺乏,对于古诗的韵律及古诗描述的意境不能很好的体会,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在学习方式上,自主性差、探究能力有限,合作交流意识也不明显。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要把知识问题简单化、生活化,把抽象词语形象化、生动化,在学习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古诗的意境,把诗句读“活”,把课堂变“活”。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姿势规范。

2、正确认读9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

4、感悟民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适当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借助生动的图片、课件、音视频资源,进入画境和诗境。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认识生字,领悟诗歌大意,感受这首诗歌所描写场面的明快欢乐。

3、邀请家长参与,亲身实践,亲自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合作探究,识记、学写生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江南,激发孩子们热爱江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积极情。

2、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的重点: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本课的难点:写字时,每一笔占格位置,把字写美观。教学准备:

2、与诗歌内容和谐一致的古筝。

3、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课前贴在教室的相应位置)。

二、说教法。

教师范读并且在教学中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情景,让学生体会江南水乡的秀美以及人们劳动时的快乐;用朗读感悟诗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丰富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古诗的意境,使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提供与诗歌内容和谐一致的优美乐曲,促使孩子们很好的诠释出江南的美景,采莲的欢愉;鼓励孩子们与家长一起,亲身实践,亲自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三、说学法。

1、和小伙伴互读课文,并试着评价。

2、充分朗读,想象画面。

3、识字环节里同学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4、写字前小组内交流生字的占格及把字写美观的窍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安排为两课时,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我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看图揭题。

1、课件出示江南风光图片。

教师介绍: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请你们欣赏。

师:江南就是我们祖国长江以南的地方。(出示地图,把我们所在的地方和江南的区域指给学生看。

2、板书:江南学生仿写,记住笔顺。跟老师齐读题目:江南。

4、师:(欣赏荷花图片)这时候莲蓬也成熟了(出示图片)每到这个时节,人们就会划着船去采摘莲蓬,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就是人们划着船去采摘莲蓬所看到的景象,一起再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用精美的江南图片引入,让学生感受江南美景,接着在地图上指出我们所在的位置和江南的区域,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知道江南离我们很远,和我们北方有着不一样的地理环境。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要求:自己读,读不好都地方借助音节多读几遍,把字音读正确)。

2、教师范读。

三)、认读生字(课件出示)试读—领读—读拼音节的生字。

(1)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自己读读。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瞧,这三个音节你们认识吗?它们是什么音节?(读三拼音节)。

(2)指名认读,正音,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在哪见过它们?

(4)引导:同学们读得真好,记字的方法也不少,有的同学很会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现在就特别聪明能干!

设计意图:本课在写法上运用反复的手法,不少生字的复现率较高,学生在读文背诵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记忆,通过自学、同学互帮互学、教师指导等方式学习生字,并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把东、南、西、北四个字贴在教室的相应方位上,既有助于认读、巩固识字,又有助于对方位的感性认知。

四)、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相机正音。(要求:读熟练;找出我们要认识的新标点)。

2、认识冒号。

设计意图:传授知识点,认识冒号,知道冒号不是代表一句话,为以后数一数段落有几句话打下基础。

3、再读课文(要求:读完课题后稍停一会。数一数:这首诗有几行几句话?)(7行2句)把你喜欢的那句话多读几遍。(出示全文)(两句话)。

4、喜欢读哪句话?还有谁也喜欢这句话,再来读读。

(学生看图)师:江南是个好地方,到处长满了荷花、莲叶。你们瞧!莲叶们。

谁也不甘示弱,一片一片地从水中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去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它们呀,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热闹呀!多美的莲叶呀,“莲叶何田田”就是讲它们很多的样子。(齐读)。

5、小朋友读得真好。让我们来做一回快乐的小鱼吧!

(1)示范表演:谁来做碧绿的莲叶,漂亮的荷花,还有那淘气的小鱼?(2)找好朋友分组表演。(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配以优美的乐曲,加上个性化的动作,孩子们一定会很好的诠释出江南的美景,采莲的欢愉。

6、江南这个地方湖泊众多,河流纵横,荷花、莲叶随处可见。小鱼们在莲叶丛中东游西逛,可高兴了。你觉得江南是个怎样的地方?(板书:美)。

7、齐读全文,赞美美丽的江南水乡。

设计意图:整体感悟诗歌内容,用读来体味江南水乡的秀美以及人们劳动的快乐。

五)合作探究,指导书写。

1、小组合作,书空交流“东、西、南、北”四个字的笔画、笔顺。

2、全班交流。

3、讨论:“东、西、南、北”四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4、教师范写。(“西”的第五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然后学生在书上描红书写。

5、小组互评,自我修正,精益求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巡视,书写规范的奖励“小笑脸”。

6、教师板书四个生字,渗透给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看图和画图规则。

六)、布置作业。

课外实践——明辨方向:利用早晨晨练的时间,面向太阳,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邀请家长参与此项活动)。

设计意图:分辨“左、右、东、西、南、北”等,对于一年级孩子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分辨清楚的。因此,邀请家长参与,亲身实践,亲自分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举措。

五、说教学特色。

1、利用图片感知美。

我用精美的江南图片引入,让学生感受江南美景,接着在地图上指出我们所在的位置和江南的区域,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知道江南离我们很远,和我们北方有着不一样的地理环境。

2、充分朗读品味美。

这节课上我注重了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朗读:自己试读——教师范读——同桌互读——表演读。每次读文前教师都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层层深入,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特别是后面的表演读。根据学生喜欢句子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两组,喜欢第一句的做翠绿的荷叶,喜欢第二句的是快乐的小鱼,特别是第二句,我让学生根据教室贴好的不同方位,做鱼游的动作,边表演边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那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鱼儿嬉戏的动态美,人们采莲的愉悦心情就在这边演边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3、合作交流表现美。

乌苏市西大沟镇中心学校刘静。

一、说教材。

我今天将要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课中的《望江南》和《武陵春》,这两首与前面所学的《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已学过的那三首是属豪放词风,而这里将要学到的这两首是属婉约词风。

二、说目标及方法。

(一)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词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3、情感目标: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感情法:能够诵读,熟悉词作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一些诵读的技巧:感悟法,深入品读,体会诗中的人生体验、词人的思想内。

3、讨论点拔: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和反思质疑,师生的合作讨论、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归纳两首词的共同特点,感悟婉约派的词风。

(四)教学课时: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关于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二)明确目标。

(三)教学《望江南》。

1、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诗人、词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少负才名,但屡应进士不第,一生不得意。于是入歌楼妓馆,行为放浪。其词多写女性生活,多反映青楼闺阁的相思之情,音律和谐,辞藻华丽,风格精巧。其诗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被誉为“花间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2、诵读。

(1)学生自读,自己体味诗的感情。

(2)学生自愿读诗,其他学生评价。

(3)看视频,听朗读,感受诗的感情。

(4)全班齐读。

3、赏析《望江南》。

学生谈:读《望江南》我读出了。

引导学生谈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写作练习:这暗恨离愁啊,它就像______。

(二)教学《武陵春》。

1、关于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北宋、南宋之交)杰出的女词人、女诗人。她是宋代“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其词前期多写妇女生活和自然风光,细致缠绵,清新自然;后期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忧。她的词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词》。

2、介绍写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年)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武陵春》这首词。

3、学生读诗,然后说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4、赏析《武陵春》。

品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确是绝妙好辞。

5、拓展延伸。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后来成为写愁的千古名句,并对后世的创作产生较大影响,如:

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愁”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

1、以春水喻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以春草喻之:“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3、以海喻之:“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4、更有连用三喻的铺天盖地之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三)比较《望江南》和《武陵春》的异同。1.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2.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3.两首词情景文融,有独特的意境美。夕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尘留香,是伤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4.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较为深广。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宛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四)小结。

忧伤的诗词就像忧伤的歌曲一样能抚慰人的心灵。生活中,我们难免孤单难免忧伤,那么让我们吟唱诗词,抒写诗词,我们会发现,生活即使忧伤,也会忧伤得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四、说板书设计篇四:《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陵县五中的王敏,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上承第18课《三国鼎立》中吴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下启南方经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为以后讲述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全面超过北方做好了铺垫。本课介绍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少数民族的内迁以及中原人口的南迁,始终围绕着统一和民族融合这一历史主线索,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

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3.教学重点、难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主要采用史料教学法、问题探究式、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四、学情分析。

经过半学期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和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及简单的评价。就本课而言,理解西晋的兴亡和淝水之战并不困难,难就难在理解西晋灭亡的后果和淝水之战的影响成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因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并连续设问,这样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还要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到现实中来,用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你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请你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建议?”这样学习历史的目的就达到了。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三国鼎立的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本课。

(二)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后。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时间约10——15分钟。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简单的问题像:三国的灭亡,西晋的兴亡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等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都能自主解决,所以在这个环节重点指导学生集中精力解决“少数民族的内迁”“为什么西晋短命而亡?”“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江南地区开发”等问题。所以本环节我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一个拓展升华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活动探究一:少数民族内迁。

问:东汉末年以来有哪些少数民族相继内迁?民族流动的趋向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并同时指出此时期的民族迁徙除少数民族内迁外还有中原汉族的南迁,以便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条件做好铺垫。

活动探究二:西晋的灭亡。

呈献给学生。

活动探究三:淝水之战。

(1)引入:引用淝水之战图片和文字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战。

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同意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2)突破:学生讨论探究展示,教师点拨后,还要重点给。

学生强调“淝水之战”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尤其强调对江南地区的影响,以便为下一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好铺垫。

活动探究四: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段古籍资料,司马迁描述的江南和《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同时也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2)突破: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方面完善。

对本目知识点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加强同学间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讨论展讲后,教师对有误的地方进行点拨,并以多媒体出示完整答案,以强化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拓展提升:问题设计:“你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

条件?请你为当地政府发展经济提几条合理建。

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

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以更好的为现实服务。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五)当堂达标: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板书设计。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忆江南》。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多的学习经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于学习古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老师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1.示范读,激趣。

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如在开头以一首古诗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2.品味读,悟情。

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本节课中,我着重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3.想象读,入境。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在读中想象意境。如、围绕“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学生的情感就悠然而生。再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本首词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27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学习目标,学情等,着眼学生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想象,想象入境,想象悟情,想象促读,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赏歌导入新课。

语文教材中古诗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玩味其中因此我课前安排学生欣赏《忆江南》歌曲,并简介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一﹞读通词句感受节奏美。

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连贯,读流利。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得障碍,关键的地方要反复地读。在反复的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4、教师指导读好“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句子中间的停顿。

小学语文的古诗,语言十分简洁、精美,这也是古诗最大的特点之一。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以及古诗语言的精炼美,凝练美。

1、引导学生弄清“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2)“春来江水绿如蓝”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3)男女生合作读。在理解内容阶段,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读,合作读、对比读仔细品味,才能让学生的现代生活、情感、理念与古代人的生活、情感、理念相融合,并得以升华,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

2、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的意思。

3、读着“江南好”三个字,引导学生去回忆以往学过的关于写江南的诗句。

4、学生齐读一、二句。

第三板块:体悟景中深情。

1、引导学生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并使问句为归宿点,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思念之情。

此时教师出示资料,学生在了解诗人的背景资料之后,相信一定能对这首词会有更深的体会。诗人忆的不仅是江南景,还有江南人、江南情。在反复几次的感情回读中,那份情将更深,那份意将更浓。

3、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在理解了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齐诵本诗。

第四板块课外拓展赏词。

推荐学生在课外读一读白居易的《忆江南》另两首诗,增强学生的课外积累。

江南说课稿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

2、初步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

(1)江南的冬景总体特征是什么?“明朗的情调”的“明朗”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着用画面概括。

二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可以从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导入。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又是一番什么景象,由此带着学生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或者以画家刘海粟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话语导入,他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2、解题。

从文题上方板块的标题入手。“谛听天籁”!“籁”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谛听天籁”?

明确:“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谛听天籁”不只是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就是通过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江南冬天的美景。(说明:此处主要目的为交待学习目标。)。

3、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文中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区域界定在哪里?

明确:江浙一带,而非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第六段)。

(2)找出描绘江南美景的段落,或问作者选取了几幅画来描绘江南冬天的美景。

明确: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曝背谈天图(2段)午后冬郊图(5段)农村冬雨图(7段)江南雪景图(8段)旱冬闲步图(9段)。

(说明:此为对江南美景的整体感知,为下一步具体分析作好铺垫。)。

4、品味赏析。

郁达夫是如何写出江南特有的冬天之景?是如何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任选一幅,进行分析(这里主要选取5、7、8段)。

午后冬郊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明丽而有生气。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b、教师总结:

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一般来说,越暖越亮的色彩,画面越热烈,动感越强;而越冷越暗的色彩,画面越沉闷,就越显得静。文学作品是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几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农村冬雨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长桥、杂木树林、乌蓬小船、酒客、细雨、灯晕。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b、教师总结:

前面说过,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而色彩点染造成的远近虚实的层次,又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过渡: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

a、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段落进行比较(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b、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想象可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c、明确: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所用手法:引用诗句、避实就虚。丰富的意象给人以美的想象与联想。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另可投影举例郁达夫的《雨》,加深体会。)。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写景总结:

明确:无论是哪一个写景段落其实是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融合。

5、简要分析第一至四段、第六段。

明确: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6、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明确:此文写于郁达夫移家杭州,营造“风雨茅庐”,准备过起名士般隐居生活的时候。

7、文章最后总结:

写好一篇写景文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写好写景散文需要做到三个字,即“悟”“摹”“情”。所谓“悟”,就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之美。所谓“摹”,就是一要抓住景物特征,二要用恰当的形式表达(首先语言风格要符合景物特征;其次采用适当的写作手法,可描摹色彩,构筑色彩丰富的画面;可动静结合,写出自然界的迷人景象;可以虚实结合,使文章意韵丰富……),最后要融入“情”即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江南说课稿篇八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写“谙”这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3.学习通过看注解,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抓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重点诗句,想像诗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一句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背诵诗歌。

难点(一句话):结合具体诗句想象诗人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1个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背诵优美诗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四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配乐江南风景图,将学生带入情境。随后揭开课题,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朗读好的代表示范朗读诗歌,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诗歌画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想一想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水为什么会绿如蓝呢?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诗歌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想象诗句画面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诗句。让学生由抽象的转化到具体可感的画面上来。我借助多媒体展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诗歌情境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诗句,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祖国山水的无限热爱。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优美的意境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作业1:请大家背诵默写这首诗;2:摘抄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江南说课稿篇九

教材分析:1、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2、郁达夫散文行云如流水般的美学特征。

特点是运用对比烘托和引用诗句、虚实结合。

学情分析:

1、从知识能力方面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散文、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但怎深度地解读文本,感受文字之美的能力尚有不足。

2、从情感方面看,学生大部分都是浙江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所以对江南的冬景有切身的感受,便于感受江南暖冬的自然之美,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仔细感悟江南之美的经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背景,知人论世。

2、通过交流研讨,掌握对比烘托、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等写景状物的艺术手法(重)。

3、借助朗读品析,感悟郁达夫笔下江南的风景之美,人文之美。(难)。

能力目标:品味散文语言,培养学生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和文章意境三方面赏析散文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亲近大自然、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兴趣。

教法:问题引导式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的形式。

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导入。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为什么大师让青年画家读郁达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画画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名篇,领略其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目的:

1、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2、引导学生关注郁达夫散文特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细腻美。

教学环节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问:1、小组讨论,本文写江南的冬景描述了哪些优美的画面?分别在哪些段落?请各组代表在黑板写出,试用原文词语归纳,最好四字。(需老师点拨)。

曝背谈天图(2)午后郊游图(5)寒村微雨图(7)江南雪景图(8)旱冬闲步图(9)。

目的:

1、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明确江南的冬景的整体结构,为下一步分析做铺垫。

教学环节二(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问:1、你最喜欢哪幅图景?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设想请2-3位同学带有感情诵读喜欢的段落。

将赏析用文字表述出来。

教师借助点评,引导学生从景物特色、风格、表现手法、画面感来鉴赏图景。

目的.(明确):

1、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环节三(深入探讨,品味赏析)。

引导重点赏析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和江南雪景图。

午后郊游图(讨论归纳)。

问:关注表示颜色的词,问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些词?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根绿而顶成赭色的杂草。

景物感受:色彩浓艳靓丽,对比鲜明。

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表现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目的(明确):

1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

2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教学环节三(深入探讨,品味赏析)。

寒村微雨图(讨论归纳)。

1、问:寒村微雨是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全段是如何言传这种“悠闲”的呢?

2、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目的(明确):

1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富有诗情画意。

2远近虚实相生的层次,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教学环节三(深入探讨,品味赏析)。

江南雪景图(讨论归纳)。

1、问:回忆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片段(投影),比较它们写法上哪里不同?

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目的(明确):

1、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2、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艺术手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问:请同学概括本文的写景特点有哪些?

明确:1、善于为景物着色,表现作者情感。

2、运用对比烘托、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引用古诗词,意境美。

目的:

1、明确郁达夫写景散文美学特点的具体表现。

2、引导学生写景写作中借鉴这些手法。

总结。

问:请同学概括本文的写景特点有哪些?

明确:1、善于为景物着色,表现作者情感。

2、运用对比烘托、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引用古诗词,意境美。

目的:

1、明确郁达夫写景散文美学特点的具体表现。

2、引导学生写景写作中借鉴这些手法。

作1、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介绍。

目的:

学习完文本后再介绍作者,可以让学生感觉与作者的距离并不是很遥远,会产生一种熟悉感。

作者背景。

拓展延伸。

写一篇你眼中的康桥之秋小短文(借鉴本文对比、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目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板书设计。

曝背谈天图虚实结合。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明朗对比烘托。

旱冬闲步图引用诗句。

蓝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南说课稿篇十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儿童们乘船采莲的情景,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古诗吧。

课文后面安排有要求认读生字表、会写字表及朗读、背诵的要求。“背诵课文,会背了,把小鱼涂上颜色”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课后的第二项出示的是一幅情境图,以学习伙伴形式出现,小朋友对话框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得到启发,说说小鱼是怎样做游戏的。在会写字表中,还出示了两个要求掌握的新笔画“竖弯钩”“竖弯”。

本课的是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认识“江、南、可、采、田、间、东、北”8个生字。会写“田、东、西、北、鱼”5个字。学习新笔画“竖弯钩”“竖弯”。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江南水乡的美景。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二、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出示课题后,认读“江、南”。注意读准后鼻韵母。

(2)结合对课文的朗读和感悟,出现“可”“采莲”“田田”“间”“东”“南”“北”等词语。认读“可、采、田、间、东、北”等生字。

2.生字的识记。

(1)本课生字中涉及平舌音,前、后鼻音等,要注意读准字音,“采”是平舌音,注意不要把“南”读作“l2n”。

(2)可利用熟字加上或换一部分的方法,识记生字。如:沙—江,日—田,门—间。

(3)也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3.生字的巩固。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生字,然后借助拼音自己读,巩固认记生字。

(2)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巩固认记生字。

(3)用做找朋友游戏的办法,巩固认记生字。利用课后“词语花篮”,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补充填写在“词语花篮”中的空花朵里。

4.写字指导。

“田、东、北”是既会认又会写的字,可在认读过程中相机指导书写,“田”字共五笔,笔顺是先外后内再封口,“竖、横折、横、竖、横”;“东”字五笔写成,笔顺为“横、撇折、竖钩、点、点”,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左边的点写成撇,不要把右边的点写成捺;“北”字共五笔,笔顺是“竖、横、提、撇、竖弯钩”,要把左右两部分写匀称。注意不要把第四笔写成竖弯钩,应是撇。学习新笔画“竖弯钩”;“西、鱼”是已经会认的字,“西”字共六笔,笔顺是“横、竖、横折、撇、竖弯、横”,学习新笔画“竖弯”;“鱼”字共八笔,笔顺从上到下,最后一笔“横”要稍长,托上。

三、朗读、背诵指导。

1.指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还可让学生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组成的。老师也可通过范读、领读,告诉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并能注意重音和停顿,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到规律。

2.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带着对江南的喜爱之情,读出莲叶的美,读出鱼儿的可爱。一、二句写莲叶的美,可用舒缓,感叹的语气读。后面五句写鱼儿游戏,用活泼的语调读,一句比一句读得稍快。

3.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背诵。同桌或学习小组之间互相检查背诵效果。

四、感悟、理解。

1.图文结合,整体理解。课文里的插图画的是莲花塘里几个儿童坐在小船上采莲的情景。可结合诗句指导看图。先联系前两行,观察几位儿童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可让学生说一说,把观察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读中感悟。诗的前两行写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何”表示感叹,;“田田”是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诗的后五行是写莲叶间的鱼儿,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西、南、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飘忽不定、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首诗形象鲜明,节奏感强,诗句的意思不必一句一句讲解,只需对难理解的词语略加点拨即可。老师应在指导朗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江南水乡美的意境。

五、实践活动。

读读“词语花篮”里的词语,再启发学生观察插图,自己说两个词语并填在空花朵上。

六、教学时间。

本课可安排2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见到过采莲吗?谁采过莲?能给同学们说说采莲的情况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的诗歌。

(二)出示课题。

结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认读“江、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几遍,做到读正确,读通顺,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本课生字。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组成的。

(四)自学生字。

1.看拼音读生字。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本课一些生字的构字规律,记忆生字。

(五)朗读感悟。

1.指导朗读。

3.看图,结合诗的后五行说说:鱼儿在荷叶间是怎样自由自在地嬉戏的?

4.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结合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展开联想,体会江南水乡美的意境。

5.指导背诵课文。

(六)巩固练习。

1.口头填空。

鱼()莲叶间:

鱼()莲叶(),

鱼()莲叶(),

鱼()莲叶(),

鱼()莲叶(),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本课生字的。

(七)指导写字。

结合写字,教学新笔画“竖弯钩”“竖弯”。指导学生在《写字》本上写字。

(八)扩展练习。

让学生独自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另选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试着念一念,在班上交流。

汉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乐府。

词语解释。

何:本课表示感叹,惊讶的语气,相当“多么”的意思。

田田:形容莲叶茂盛的样子。

江南说课稿篇十一

唐代的江南道范围很广,包括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大面积地区,但它的经济文化核心还是在江南东道,包括今天的苏南、皖南、浙江治所在苏州,所以后来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实际上泛指这些地区。

江南民居多为厅井式民居。

江南民居的主要特征是院落小而高,类似于井口,所以叫做天井。天井占全宅用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远小于四合院中的庭院比例。反映出天井在这里最重要的功能是采光通风而不是户外活动。另外部分房屋做成敞厅以通风纳凉,敞厅成为日常活动中心,不受雨季影响。

江南民居天井。

它跟北方单栋房屋相对独立不同,厅井式的各幢房屋相互联系得比较紧密,屋面搭接联署,空间相互连通,产生了较为丰富的建筑屋面和内部空间。而且住房多为两层,楼上作为卧室,避开第一层的潮湿,获得干爽的居住条件。

苏州民居。

苏州民居可以作为江南厅井式民居的典型代表,苏州地区雨量充沛,水网交错。

明清以来经济文化发达、人口稠密,城区内形成了很高的建筑密度。

苏州城区典型的大宅院仍然是坐北朝南,沿着中轴线布置多进天井院落。但它的面阔只有北京四合院的一半左右。进深相似,而且有四到六进天井,所以整体布局显得比北京四合院狭长、幽深。

正落,也就是家宅的主体,从大门起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门厅、轿厅、门楼、大厅、正房等。建筑之间有很小的天井相隔。大门对面建造影壁,围合成一个宅前的空间。大门进来第一进天井是过渡空间,有轿厅、账房、家塾等。第二进通常是主天井,正对大厅,是日常待客、聚会的主要场所。大厅的外观造型考究,内部的陈设雅致精美,它的整体造型和装饰效果是富丽雄伟,居全宅之首。

退思园二楼走廊及院内。

大厅与轿厅间相隔处常有装饰性很强的砖雕门楼来炫耀主人的财富和风雅。

因为主天井比较横长,所以常用漏花墙隔成三个小院,既使小院的尺度亲切,又增加了空间层次。

第三进天井正对着两层楼高的上房,也叫做女厅,是日常起居室和多间卧室。楼梯在堂屋后的屏门内,这样的上房可以设一进、两进或着多进,这要看家庭财力和人口情况而定。围绕着上房建有高大的封火墙,使它独立的形成一个比较私密的禁区。

在上房前面的公共活动区域里面,各厅堂的前后门窗都是可拆卸的落地长窗。夏季可以长开不闭,使厅井中有凉爽的穿堂风流动。遇到节庆活动需要,还可以卸掉长窗,使厅井联成一片,大大的拓展了活动空间。这也是厅井式民居适用于江南潮热地区的一项重要措施。

此外,大型宅院的正落两侧还可以有平行的边落轴线,边落轴线上排列花厅、书房、园林以及戏台等,为居住休闲创造了一方舒适优雅的环境。

针对苏州的特殊环境,民居建筑也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一是布局紧凑、楼高两层,密度大、占地少、沿街面宽小,适应了明清以来苏州地少人多、地价昂贵的社会需求。

天井高深,减少了太阳辐射,拔风采光效果良好,夏季凉爽宜人。

纵长的民居序列间,通常会留出很窄的夹道,称为避弄。具有交通、巡逻、通风和防火的作用。

建筑密集会带来火灾的隐患,木构房屋容易延烧成片,所以大部分民居砌出高耸的马头墙以阻隔火势蔓延,围墙高耸,使得天井更加的高深。

这样更能避开夏日阳光直射,阻挡湿热的季风。在夏天非常明显,天井里阴凉蔽日,非常舒适。虽然冬天有些冷,但江南的冬季不长,多穿些衣服,用点暖手炉之类的保暖措施也还过得去。

建筑密集,四周又围墙高耸,很难向外排水,所以住宅的屋面排水都处理成内排水。

雨水最后由天井暗沟汇集排出去,这种“四水归堂”式的建筑屋顶处理也是江南民居的通行原则。

苏州民居很重视生活空间的园林化,即使在非园林的宅内也常用园林手法营造出与自然相通的空间景致,不仅调节了小气候,也美化了景观和心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正是江南人对自然环境喜爱和亲近的表现。

马头墙产生出各种轻巧秀丽的形式,脊饰简洁而线条流畅。

正脊相应分为三段,端部轻巧起翘,加上灰瓦白墙,门窗纤细空透,木构不施彩绘,再配之以自然鲜丽的植物,江南民居的素雅秀丽尽显其中。

苏州是河网密布的水乡。

水巷也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渠道,大户住宅往往前街后河,前街进人,水巷进货。民居常在后门水巷边设私用码头,可以停船、取水。有些小户民居临河建宅,有靠水、跨水、面水等灵活布置。这种小宅的平面大多不规则,顺应街道水巷而建。主体建筑或也有天井院,靠水一面建码头或挑出近水的磴道,可以淘米、洗菜甚至登船。

这种小宅也可以建成两层,上层住人。底层可向河浜自由的出挑,形式灵活多样。

有句古诗描写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舟楫”,说的就是这种情形。与苏州民居相比,其他一些江南民居也有厅井式民居的基本形制特征。但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建筑构成和细节上又有较多的创造。

徽州民居。

徽州明清时期商业发达,地少人多。民居也常建两层楼,井窄楼高,遮蔽炎炎夏日。平面规整经济,节约用地。还有四水归堂。住宅四周都有高大的封火墙。但是它与苏州不同。首先,徽州人的宗族观念强,常常聚族而居形成村落。因为山间盆地比较狭窄,村落里面建筑密集,一般徽州民居的规模都不大。按当地的习俗,孩子长大成人后就应当努力到外面去经商做官寻求发展,自立门户。所以民居的小户型居多,大型住宅比较少。徽州地区三面环山,仅西南留有缺口,依风水之说,住宅应当面向这个气口。而且由于冬季太阳高度角的缘故,房屋偏西南才能使冬季阳光深照到房间之内,所以,虽然受到山水道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但是只要有条件的民居都会朝南偏西一点建造正房。布局上徽州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一般正房较长,两厢开间窄、进深浅,正房下层明间为敞厅,是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正房上层的明间为祖堂,供奉祖先牌位。左右为卧室。楼梯设在堂屋屏门后。楼上有廊道串通。在结构上,徽州民居的穿斗式构架中,混合有抬梁式屋架。所以用料比一般南方建筑粗大,而且梁架略有雕饰,仅刷清油露出本色。这与苏州民居的纤秀、素简、栗褐色的梁架是很不相同。

在外观上,徽州民居白墙灰瓦,不作彩绘,用色淡雅清新。墙门上方常贴有垂花门式的砖门罩,封火墙做成马头墙、弓形墙、云形墙等多种样式。内部的木装修玲珑精致,尤其是入清之后的门窗阑干雕刻得繁杂富贵,透露出较浓的商人气质。空间上,徽州民居十分重视庭院绿化和小空间的处理。在入口、天井、侧院、后院、二层挑廊的地方,还有挑窗等地方经常可以见到巧妙的空间设计,这些都是徽州民居中常见的特点。

浙江民居。

浙江地区夏季湿热,民居也以厅井式为多,其中著名的东阳民居出檐深、进深大,采用敞厅、小天井。

不同于苏州和徽州的设计特点:一是标准平面的运用,东阳民居的平面通常以正房三间,两厢各五间的三合院为基本单元,当地人称为十三间头或三间两插式。

扩展方式可以是上下重叠,楼下会客、楼上起居休息。也可以前后串联数进院落,前院会客宴友,后院生活起居。还可以并联供族中多户人家居住。

二是东阳民居正房厢房的山墙都做成封火山墙,彼此隔绝纵横交错的山墙的组合,形成了动感很强的特色造型。黄岩、温岭一带的三合院也采用十三间头平面,但它的正房、厢房屋顶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厢房用歇山顶,做成了另一种五凤楼的形式。

三是因为东阳民居的正房与两厢拉开了距离,围墙又比较矮,所以天井院比苏州徽州的民居都要显得舒展通畅。

四是东阳民居的木雕运用非常醒目,主要用在迎面视觉要点上。

浙江东阳庐宅肃庸堂比如柱梁之间的撑木、格扇门窗、套叠的棂格以及裙板、前廊轩顶的各种花饰,表现出十分精湛的雕刻技艺。

但是整体效果却显得有点过于繁琐,视觉美感上倒不如苏州和徽州民居的清新淡雅。

此外,东阳的宗族观念也很强,同族的住宅经常连在一起,联房通脊的大宅院很多,而且与祠堂、牌坊等组合修建在一起,形成了聚族而居的村落和聚落。

总的看来,江南地区的厅井式民居与北方的合院式民居在空间构成上十分接近。都采取三合、四合院的形式,上房三到五间。明间为堂屋,用来祭祖、待客等。生活习惯、空间组织方式与北方汉族的相去不远,但是不同的是,江南民居的天井高耸而窄小、出檐大,遮阴纳凉,适合江南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而且它的厅堂开敞,利于产生穿堂风,改善小气候,同时创造出凉爽的半室外空间,利于家庭的活动。建筑单体互相联署而不孤立,而且经常建有二层楼,有廊道联通,由此产生了较为丰富的空间层次。江南的厅井式建筑经常采用穿斗式构架,构造灵活,以适应不同的地形、环境和材料来源。从建筑角度上江南厅井式民居或可看成是合院式民居在江南环境下的演变和发展。

江南说课稿篇十二

新课一开始,刘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动画面,然后设问:“你对现在的江南有什么样的印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切入课堂主题,勾起了学生无穷的想象,使学生有一种亲切、自然、有趣的感觉,从而缩短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又通过设问:“江南在秦汉时期是什么样子?”“江南在什么时期得到开发?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得到开发?”抓住学生的困惑和矛盾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新课的吸引力。同时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学生是合作者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回答,使之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老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刘老师能根据教学需要和活动安排,在课前准备了两段不同时期描述江南地区状况的文字材料,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合作探究之用。这充分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既立足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的`新课改要求,从单纯依靠教材的观念中跳出来,树立了大资源的观念,从而使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大放异彩。通过学生对两段材料的合作学习,了解了江南地区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人口、生活习惯、农业、手工业、商业和人民生活状况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刘老师在本堂课中设置了好几个探究主题如:“这段材料怎样描述了楚越地区的经济状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在这些主题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刘老师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和权利,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这其中老师只是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形成观点,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次从未知到已知的合作探究过程,这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精神,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论从史出”的精髓所在,从而放飞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有机结合。本堂课的结束部分,刘老师没有按着一贯的路子去做知识的归纳总结,而是启发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关注现实,学以致用。她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西部大开发的设计者,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我以为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放飞思绪,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有一种为祖国西部开发而努力学习的愿望和朦胧的历史责任感。“假如你是一位西部大开发的设计者,请你给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出一些建议”。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想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老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这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学、结合分组讨论和老师点拨的方法的形式出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了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初一学生,从课堂上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也高。刘老师在本节课中始终处于一种“促进者”、“合作者”和“导演”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师生共同学习探究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然而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也就是关于江南地区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状况的材料合作学习中,占用的时间多一点,关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占用的时间少一点。

总之,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是教态自然、亲切、语言清晰简练、富启发性。板书设计合理;二是有组织教学和驾驭课堂的技能;三是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演示熟练,改善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江南说课稿篇十三

《哀江南》是戏曲,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是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其作者孔尚任和同时代的洪升,被并称为“南洪北孔”。本文是本剧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地层的裂变,总是让人们体会到自然的伟大,而历史的巨变,容易让人们产生盛衰无常的感慨。尤其是那些亲眼目睹了历史巨变的人,对此更是有切身体会。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和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以此抒发亡国之痛。曲词可以用三册的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读。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

二、教学目标。

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点: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透彻领悟了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亡国之痛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所以,本文的重点就是赏析情景交融的写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其中的一至六首曲词,都是借景抒情。学生在分析情景关系上有一定基础,所以,六首,课堂上重点赏析一首,其余的让学生同桌间配合,选取一首,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做到了在教师导读之下,学生的真正的自读。同时,应该看到,七首曲词是一个整体,特别是前六首,应该是一个具体描写南京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到,这些地方对南京具有的代表性。六首曲子唱尽了南京的方方面面,而且,宫殿、秦淮河这样的昔日繁华、热闹的场景,如今的凄凉、冷落,自然包含了今非昔比、感时伤世的情感。所以,应该指导学生看到六个景点其实上是一个协调、有机的整体寄怀了作者“兴亡之感”。

三、教学步骤。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让学生课前自读全篇,以获得对本篇的总的感受。

第二步,课堂上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先是在同桌间,然后是在全体学生间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互作点评。其中,学生合作、交流的内容有两块,前六首有许多相似处,所以重在求同,便于“举一反六”,前六首和第七首在抒情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应注重求异鉴赏。

第三步,让学生联系以往的怀古题材的诗词,品评他们的主题。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本篇的主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和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上的设想,所以,如此来制定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个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理解·鉴赏·巩固”三大块来组织的。

第一块理解阶段:这部分包含了课前的预习、课堂导入和剧情的简介。课前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选背其中的一二首,实际上是为要求学生熟悉文本,为课堂上的鉴赏预热。采用“清代戏曲双璧”导入,是因为作品的特殊的文学价值,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自然衔接到作者和剧情的简要介绍。我们对文中的“兴亡之感”的理解,应当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第二块鉴赏阶段: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我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共同来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其中,教师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就应该说是对阅读教学中的引导,教师应该像“有经验的演员”那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作品最关键、最能激发学生想像创造的部位。第二步,是学生自由鉴赏的阶段。具体作法是先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同桌之间选取一首曲词交流,探讨。探讨的问题围绕本文的教学重点——借景抒情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同学之间互作点评。学生是这部分课堂的主要角色,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关注者,教师的关注,或是及时纠正学生思维上的的偏差,或是提醒学生向深处探究。语言文字是我们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一座桥梁,在这部分的鉴赏中,学生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第三块巩固阶段:这既包括课内的比较:《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学过的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何异同,也包括了课后的背诵。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评价的:从理解到鉴赏,再到巩固的三大板块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上由浅到深的规律,整个的设计较科学。同时,我预计到:学生在自我鉴赏时可能会出现卡壳的时候,所以,我也准备了一些应急方案,比如,准备一些描写秦淮河繁华的诗作,便于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印象。

江南说课稿篇十四

《忆江南》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中的诗词课,本单元以春天为主题,从春天的声音、美丽的景色、春天的快乐等方面,让学生感受春天,欣赏春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能够感知江南春天的美,并且初步具备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为以后学习古诗词,鉴赏诗词的意境美打下夯实的基础。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也尚浅,不能够从字理行间中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美。如果光凭教师的一味讲解,形式比较枯燥,不能焕起学生对江南美的向往,针对这一点,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图片、视频、音乐把学生带进江南美丽的情境当中,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感悟词的词句美、韵律美、意境美,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生字“曾”,我也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记忆字形,淡化识字难点。并以此字进行知识扩展,使学生了解当时写作背景,为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做好铺垫。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我分别从以下三方面拟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忆江南》一诗,认识“谙”、“景”“胜”三个字,识记“忆”字,指导书写“曾”字。

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感悟诗意。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感悟诗意,体会诗词的词句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通过3个环节完成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初步感知江南的美。

我先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欣赏江南的风景图片,因为生活在北方的孩子没有去过江南,不了解那里的景色,所以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江南之中,从小桥流水人家、江边绿树红花,感受江南水乡独有的特点,为感悟江南的美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朗读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并初步感知这首词所写的内容。

(二)巧学生字,感悟词的词句美。

在学生对诗词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我通过读诗句,学生字,感悟诗句意境等形式进行逐句教学,对于本课字形较难记的“曾”字,我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在字形的'记忆上,我设计了识字小儿歌,先让学生掌握了字的结构,再通过课件演示字的笔顺,使学生对这个字的书写顺序记忆非常深刻,另外,学生理解了它在诗句中的意思是“曾经”之后,我播放了白居易曾经在江南修筑白堤的录像片,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白居易当时在那里做官时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并与那里的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所以白居易写这首词不仅是想念那里的景,更想念那里的人,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后,能学生更好地感悟词的意境。

接着学习文中的重点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这句的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促讲,图文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借助多媒体课件打出图片,看图读,再通过两组对比图片对比读,通过对比鲜明的图片不仅从颜色上给人强烈视觉冲击,还从中感受到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再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找到“红”、“绿”两个字恰当地写出了江南春天独特的美,感受诗人用词持准确性,而学生也在理解的逐步深入,朗读水平也逐渐提高。教师要做出适当的评价,我对于朗读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朗读一般的学生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四)听音品析,感悟词的意境美。

二年级的学生对读词的节奏掌握不够准确,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配乐朗读,培养学生的韵律美。之后,我播放了歌曲《忆江南》,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词的一个特点就是当词可以吟唱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设计打破了课堂中原有的那种只凭借教师的一味讲解,而学生却听的茫茫然,不知所措的局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使学生从优美的旋律和美丽的画面,再次感受江南那如痴如醉的美景,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也想亲自去畅游一番,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讲完本首词之后,我出示了几张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先出示自己的感受,根据感受自己试着写诗句,虽然学生写出来的诗句很稚嫩,有的甚至也谈不上是诗句,但是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浓了,为今后学习古诗词和鉴赏诗词的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通过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尝试,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词的意境美,而且当看到图片时有自己的感受。

2、在应用时还要注意恰当,课堂上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手段,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要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它的辅助下高质高效地完成语文任务。

江南说课稿篇十五

我的家乡在浙江,在这里,春天草长莺飞,夏天烈日炎炎,秋天橙黄橘绿,冬天大雪纷飞,连大诗人白居易也被这美丽景致所吸引。下面,就让我来讲一讲白居易与江南的故事。

有一年的春天,白居易想起曾经在江南看到的风景,记忆中的江南的风景仍旧那么美丽。那里有一条江,平静得就像一面镜子,江水绿得就像被蓝草浸染过一样,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泳。江边有一些美丽的鲜花,它们红得比火还要鲜艳,并且有黄莺鸟在鲜花周围歌唱。江边还有一些柳树在梳头,江边倒映着它们的身影,美丽极了!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些小酒馆和茶楼,一片片黑色的瓦片和白色的围墙构成了这幅美丽的画卷,并有一面旗子在半空中飘荡……白居易还写下了《忆江南》这首古诗来赞美江南的美丽风景。

这就是美丽的江南风景,我可以带你去“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杭州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和雨后朦胧的嘉兴南湖烟雨楼;逛累了,我们可以在太湖边小憩一会儿,看看湖光美色,尝尝湖鲜美味;晚上,我们还可以在上海黄浦江上欣赏两岸灯火辉煌的万国建筑群。

美丽富饶的江南欢迎您!

江南说课稿篇十六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抒情性强。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总体安排以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为线索,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江南说课稿篇十七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纯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抒情性强。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与文本之美的能力。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

说教法。

一、课前预习要求。

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表达文章的关键语句。

2、初步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

(1)江南的冬景总体特征是什么?“明朗的情调”的“明朗”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在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板书课题)。

2、解题。

明确:“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谛听天籁”不只是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就是通过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江南冬天的美景。(说明:此处主要目的为交待学习目标。)。

3、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文中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江浙一带。(d6)。

(2)找出描绘江南美景的段落,你最喜欢哪一段,给大家读出来。

(3)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试作分析,并概括本段大意(画面大意),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一并提出来。然后你再读。

明确: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曝背谈天图(d2)。

午后冬郊图(d5)。

寒村微雨图(d7)。

旱冬闲步图(d9)。

(说明:此为对江南美景的整体感知,为下一步具体分析作好铺垫。)。

4、品味赏析。

(1)大家集体读,你认为郁达夫传神地写出了江南之冬景了吗?郁达夫是如何写出江南特有的冬天之景?是如何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这里主要选取5、7、8段进行分析)。

(2)午后冬郊图。

a、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然后自主分析,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

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b、教师总结:

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一般来说,越暖越亮的色彩,画面越热烈,动感越强;而越冷越暗的色彩,画面越沉闷,就越显得静。文学作品是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几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茫茫长夜与一灯渔火对比。)。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其实刚才看的屋外曝背谈天图是如此,下段的寒村微雨图也是如此。(说明:既是总结,也是过渡。)。

(3)寒村微雨图。

a、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然后自主分析,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b、教师总结:

前面说过,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而色彩点染造成的远近虚实的层次,又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4)点名学生朗读,细细体会。

过渡: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

a、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b、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说明: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这一点不必与学生说明。)。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c、明确: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另可投影举例郁达夫的《雨》,加深体会。)。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6)写景总结过渡:

a、明确:刚才我们比较详细地分析了文章的写景部分,我们还需知道的是无论是哪一个写景段落其实是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融合,比如:……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b、最后请大家把我们刚才分析的较有感情地再读一遍。

5、简要分析第一至四段、第六段。

明确: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弱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景,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说明:此处顺便提及,不是本课教学重点。)。

6、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明确:此文写于郁达夫移家杭州,营造“风雨茅庐”,准备过起名士般隐居生活的时候。

7、文章最后总结:

写好一篇写景文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写好写景散文需要做到三个字,即“悟”“摹”“情”。什么是“悟”呢?那就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之美。怎样“摹”呢?一要抓住景物特征,二要用恰当的形式表达(首先语言风格要符合景物特征;其次采用适当的写作手法,可描摹色彩,构筑色彩丰富的画面;可动静结合,写出自然界的迷人景象;可以虚实结合,使文章意韵丰富……),第三要融入“情”即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文本小结,拓展延伸。

1、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郁达夫曾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要学会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

2、投影《与朱元思书》(初中已学),让学生课后选择《江南的冬景》中的一段写景文字,比较二者的异同。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二是写景状物的技巧。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板书。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曝背谈天图(d2)。

午后冬郊图(d5)。

寒村微雨图(d7)——“悟”“摹”“情”

旱冬闲步图(d9)。

江南说课稿篇十八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中的第四个专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该专题是按照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自然的思维顺序循序渐进编排的,它分为三个板块: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本专题编排的意图在于加强关于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提升精神境界。

说教材。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模块――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第一篇课文。第一板块主要体现了对自然美的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和表述自然之美。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江南的冬景》一文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抒情性强。因而学习此文,不仅能够得到审美熏陶,而且能够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如下两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是感受和欣赏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表达技巧,体味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总体安排以发现美、感受美、表述美为线索,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说教法。

一课前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

2、初步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

(1)江南的冬景总体特征是什么?“明朗的情调”的“明朗”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着用画面概括。

二课堂教学环节。

1、导入。

可以从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导入。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又是一番什么景象,由此带着学生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或者以画家刘海粟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话语导入,他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2、解题。

从文题上方板块的标题入手。“谛听天籁”!“籁”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谛听天籁”?

明确:“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谛听天籁”不只是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就是通过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江南冬天的美景。(说明:此处主要目的为交待学习目标。)。

3、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从文中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区域界定在哪里?

明确:江浙一带,而非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区域。(第六段)。

(2)找出描绘江南美景的段落,或问作者选取了几幅画来描绘江南冬天的美景。

明确: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曝背谈天图(2段)午后冬郊图(5段)农村冬雨图(7段)江南雪景图(8段)旱冬闲步图(9段)。

(说明:此为对江南美景的整体感知,为下一步具体分析作好铺垫。)。

4、品味赏析。

郁达夫是如何写出江南特有的冬天之景?是如何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的?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任选一幅,进行分析(这里主要选取5、7、8段)。

午后冬郊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

景物特点:色彩明丽而有生气。

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b、教师总结:

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一般来说,越暖越亮的色彩,画面越热烈,动感越强;而越冷越暗的色彩,画面越沉闷,就越显得静。文学作品是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几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

农村冬雨图。

a、主要明确:

所写景物:长桥、杂木树林、乌蓬小船、酒客、细雨、灯晕。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b、教师总结:

前面说过,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在这一段中,作者也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而色彩点染造成的远近虚实的层次,又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过渡: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和“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

a、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段落进行比较(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明确:《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b、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想象可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c、明确: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所用手法:引用诗句、避实就虚。丰富的意象给人以美的想象与联想。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另可投影举例郁达夫的《雨》,加深体会。)。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写景总结:

明确:无论是哪一个写景段落其实是多种表现手法的有机融合。

5、简要分析第一至四段、第六段。

明确: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6、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味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明确:此文写于郁达夫移家杭州,营造“风雨茅庐”,准备过起名士般隐居生活的时候。

7、文章最后总结:

写好一篇写景文的秘诀是什么?

明确:写好写景散文需要做到三个字,即“悟”“摹”“情”。所谓“悟”,就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之美。所谓“摹”,就是一要抓住景物特征,二要用恰当的形式表达(首先语言风格要符合景物特征;其次采用适当的写作手法,可描摹色彩,构筑色彩丰富的画面;可动静结合,写出自然界的迷人景象;可以虚实结合,使文章意韵丰富……),最后要融入“情”即情景交融。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南说课稿篇十九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

二、教材分析。

《江南的冬景》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是“谛听天籁”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于阅读中陶冶性情,培养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本文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散文,而且在第三专题中又进一步学习了散文的鉴赏方法与文体特点,所以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较易把握。

2、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浙江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所以对江南的冬景有切身的感受,便于感受江南暖冬的自然之美。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朗读技能,掌握本文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讨论,体验江南秀美冬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激发热爱生活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一是提高朗读技能,掌握本文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是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激发热爱生活之情。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为:诵读法、情境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1课时(我将以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的教学)。

七、教学过程。

导入:用ppt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天的江南是如此的光彩夺目,那么冬天的江南也别有一番风味吧!让我们走进郁达夫的.散文,一起来领略一下江南的冬景吧!

然后我将用ppt介绍郁达夫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将运用“整体感知――咀嚼鉴赏――拓展延伸”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安排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给文章分一下段落,并说说每段都写了什么?

这一问题我会让学生小组充分讨论,如果学生出现莫衷一是的情况,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最后得出结论:1―4为一段,写了北国的冬天,江南的冬天与晚秋,还有闽粤的冬天;5―9为一段,分别写了“江南的植物、寒郊散步、寒村微雨、江南雪景、江南的旱冬”第10段单独成段。

我将具体分析曝背谈天与江南雪景。

(2)第一段中,作者不仅写了江南的冬景,还写了北国和闽粤的冬天、江南的晚秋,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对比)。

(3)在江南雪景中,作者对雪景没有做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频度诗句的时候又写出了雪趣。这里又用了什么手法呢?(虚实结合)。

(4)作者通过对比与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什么特点呢?

(明朗、可爱、迷人)。

3、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课后写篇描写家乡冬景的散文,写出自己的情感。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写作时最好的研习,只有不断地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江南说课稿篇二十

《江南》是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七行两句,描写了江南的盛夏时节,荷塘莲叶如盘,莲花绽放,景色秀美,鱼儿自由观快地在莲叶、荷花掩映的碧水中追逐嬉戏。表达出诗人快乐的心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这节课中李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比学会知识本身重要得多,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平时的课堂中李老师肯定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所以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课堂常规照样能做到有动有静收放自如,这绝非一日之功,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难以保持注意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李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特别注意动静结合,“我们的舞台——赞江南”活动就是孩子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选取自己喜欢的角色,表演诗歌。如果只是一味地反复读,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提到表演学生们更是兴趣盎然,表现了极高的兴致,为了让孩子们尽快进入到角色中,李老师用心良苦给每一位同学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头饰,配上动作,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进而引导学生再次朗读,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中,李老师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生字环节,老师充分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形成人人正当“小老师”的局面,老师则退居幕后,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

全诗虽然只有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先出示图,让学生知道这儿的莲蓬特别多,从而引出“江南可采莲”,而“莲叶何田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理解“何田田”,所以李老师借助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满池塘的莲叶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荷叶的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来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这样孩子们就有点明白了,接着通过指名读,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整个教学过程突破了习惯性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还让我们看到孩子的本真本我、孩子的心灵成长,我觉得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语文,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39972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