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特点,有助于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呢?范文中的精彩句子和段落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游褒禅山记篇一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准确翻译全文。
学情分析(建立在统计的基础上)。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1、作者及背景介绍(结合新学案相关内容):
王安石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人,著名的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_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___________”(他们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__》,他的作品中有《王临川集》,集子的命名是因为,人称他王荆公,是因,称他王文公,是因,列宁称他是。《游褒禅山记》是他的传世名作之一。
2.背景资料。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庐冢2、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有洞窈然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火且尽6、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7、则或咎其欲出者8、以其求思之深9、无物以相之。
10、瑰怪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2、何可胜道也哉13、长乐王回深父。
二、词类活用:
始舍于其址舍:名之曰褒禅名:
而莫能名者名:火尚足以明也明: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
三、“其”在文中有二十多处,请指出它的意义。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其: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其:
3、距其源东五里其: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
5、其文漫灭其: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其:
7、其下平旷其:8、问其深其: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
11、而其见愈奇其:12、然视其左右其:
13、盖其又深其:14、则其至又加少矣其:
15、既其出其:16、则或咎其欲出者其: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
19、其孰能讥之乎其: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
四、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管子禁藏》。
唯王使人道送我()《汉书张骞传》。
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后人为人君者不然()《原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乃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文文过饰非()《史通惑经》。
越人断发文身()《庄子逍遥游》。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五、翻译下列句子,补上必须补出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并说明补上的是什么成分。
1、于是余有叹焉。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典型题目:
2、错题整理:
学(教)后记(反思):
课前:
课中:
课后:
※情景导思:(创设有趣、合理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自主预习思考下一节课的内容)。
※预习提示(即课前预习导学,指导学习如何通过复习哪些知识,完成哪些题目,达到什么效果,提出子自己的疑问)。
※疑惑不懂记录处。
游褒禅山记篇二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这就是当初慧褒和尚墓边的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就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这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大都能有所收获,这就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氏王安石记。
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在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篇三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游记,所写的虽然是一次不能尽兴的游玩,但王安石却能从这次游玩当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写下这样的名篇。这不由使我想到,对于身边的小事,我还是缺乏关注。其实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蕴藏着它的奥妙,只有多加关注,善于观察,才能发现它的奥妙所在,或是哲理,或是乐趣这就是我读这篇文章的第一点收获。
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名言警句,而这两句话却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其中一句为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一件事所应持有的态度,这就是要尽吾志。一个人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取得成功,但是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我们都可以高声地说:我已经尽力了,我可以无悔了!
在这里,我想顺着王安石的观点,作一些补充。尽吾志,可以无悔,并不是说可以满足。成事者,固可喜,但应该想方设法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下一个成功做好铺垫。而败事者,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争取把这件事做好。另一句话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句话说出了做学问的态度是深思而慎取。这是告诫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而是应该有怀疑的精神和考证的毅力,否则就是盲从。在生活中,对一些报道、甚至一些被认为是权威的事实要敢于怀疑,然后考证其正误,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清清楚楚,不为虚假所迷惑。
真的要感谢王安石,感谢他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流传后世,让千年以后的人读了仍然受益匪浅。
游褒禅山记篇四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课件
一课时
课前准备任务: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游褒禅山记篇五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1、听录音,正音: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瑰丽 窈然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 ) 记游洞经过
(3 )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 )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 )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 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 便舍船,从口入
d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 退避三舍
2.余
a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 游刃有余
d 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 奚以知其然也
d 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1、研读三四五段 2、 小结本文 3、练习
1.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
1.焉
a 于是余有叹焉
b 而人之所罕至焉
c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熟能讥只乎
d 其真不知马也
e 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 莫名其妙
e 不名一文
f 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课后练习
1、背诵全文
2、 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篇六
教材地位:
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宋代散文继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长于议论,体现宋代以理入文的一代文风,对后世散文产生深远影响。
欧陽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喜雨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赤壁赋》,比较各种游记散文与史论文风格的多彩多姿。
1、学习借鉴文章借古讽今针对现实有感而发的说理方式。
2、理解重点词句在文中的特殊含义与用法
3、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并能读懂文中语句
1、迅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与思想情感。
2、能结合写作背景赏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入思考,注重实践探索的求知精神。
1、重点:诵读背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2、难点:领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熟练掌握文言词类用法与句式是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散文的基本写法
2、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全文内容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记游写景与感悟说理结合起来的。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好半山。世称王荆公,王文公,王临川。21岁中进士,40岁进万言书,提变法,抑特权,力图改变北宋积弱积 贫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之策。49岁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力行新法,但遭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攻击,54岁罢相,次年为相。56岁再次辞去 相位,隐居江苏南京,从事创作。封荆国公,谥号文公。《临川先生文集》。
三、朗读文本,整体把握内容
四、探究思考,理解中心思想与作者感情
1、王安石具体描写游褒禅山几个地方,哪个地方写得最详细?
4、作者通过游华山洞的经历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5、作者认为要完成自己的事业理想必须有哪些条件,哪一个条件是最重要的?
五、老师范读全文,学生理解词句
六、作业
1、借助工具书读懂全文语句,准备复述。
2、完成《导学》练习,巩固文言词语与句式的理解。
3、朗读全文,准备背诵。
一、重点语词与句式理解检测
二、重点语段口头翻译检测
三、学生诵读全文
1、个别诵读能力一抽一查
2、集体诵读训练】
四、教师示范朗读与诵读指导
五、学生划分重点语段层次,把握背诵的文脉与记忆的衔接特征语词
六、学生分层诵读,以文意串连衔接回忆线索
七、迁移运用
把“游华山洞”的两段描述改写成为现代散文。
要求:1、能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2、运用心里细节描写表现游览者的见闻与感受
游褒禅山记篇七
王安石想到了古人。古人观天地万物往往有所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言外之意是说,古人为求一得,总是竭尽全力,深入考察的。“我”虽然探险失败,但也应为求得而认真总结。作者是从探险本身谈开去的。一般人探险浅尝辄止,畏难而退。王安石认为要探险游历,就要去奇远险恶之地,那里才有罕见景色,从这里可以感受到王安石昂扬振奋的人生态度。但是这需要一些条件。
最重要的条件是有“志”。“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志者,怎么会有探险百倍的勇气和坚毅不拔的意志?“志”的重要当属第一。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位志存高远,识见非凡的人,他的志是鸿鹄之志,燕雀之志对他而言是不值一提的。有志,还须有“力”。“力”是意志、勇气和才具的总称,这是个人成就事业的根本。“志”与“力”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但光有个人自身努力还不行,外物的.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作者既强调“志”,又重视“力”和“物”,表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世事难料,即使一切俱备,也有欠缺东风的时候,“志”“力”“物”齐备,也可能失败。王安石对此的态度积极、豁达,他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不可容忍的是有志不去奋斗,可以接受的是尽志而失败,王安石是北宋时代少见的奋发向上,意气飞扬的人物,他后来变法阻力重重,屡遭打击,却矢志不渝,永不言悔,其人生态度与这篇文章的表述完全一致。
在论述立志,蓄力,借物时,王安石看似不经意却又两次提及要“不随以止”、“不随以怠”,这一点是他对自己参与游洞又“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总结。要做异事,得有异行,而众人随俗,常常抱志不终,王安石如此说,就是暗示,如果要求“非常之观”,就得有点独立而行的精神。王安石变法就是这种敢破流俗,特立独行精神的表现。在当时的时代,王安石是个颇遭非议的人,即使苏轼这样颇有识见的人也喜欢对他进行嘲弄。但是王安石并不因此而刻意改变自己,他执意改革,尽志无悔。
缜密严谨的思想,奋发向上的态度和不顺从流俗的作风,透过这些品质,我们可以看到四年后开始走上改革之路的未来改革家的清晰的影子。
游褒禅山记篇八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目的2、3
目的1、4。
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一、导入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 冢 华 相 谬 窈 父
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
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游褒禅山记篇九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辈们听了怠而欲出者的话后,都没有采纳而没出来继续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灭了。他们很难出来,他们就又会说还不如听xxx的意见早出来呢!然后再责备第一个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气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兽而生命遇到威胁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非常之痛恨那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
你——王安石,应该当时就得准备重游一次。游到不悔为止!
游褒禅山记篇十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在游山途中,一块字迹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极大的兴趣,他从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证出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作华实的华是错误的。并且由此联想到因为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于是他强调指出:治学中应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作者借残碑议治学,以小喻大,首尾贯通;不仅加深了文章议论的深度,更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章法和奇妙的构思。
这篇游记语言凝炼且富有逻辑性,准确而概括地表达了文章曲折深奥的哲理。
游褒禅山记篇十一
齐背课文。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游褒禅山记篇十二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思想永远是跑在身体前面的。目标确定了,只有你去想好你该如何做,一条有你的思想开辟的路就已经在你眼前了。然而,“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沿着自己所想好的线路前行,会不仅仅遇到自己思想上已经制定出计划如何克服的困难,还会有意料之外的。唯一的办法,只有将每一个困难的背后都看作是一个小目标,暗示自己能冲过去,不知不觉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几分钟前仰望观叹的山顶了。因此,有“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能力兼备,假如仍寻不见自己的目标、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则还差一“物”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的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物质条件,是指真正的`体验与身处其境的感受,或者行进途中的动力。空想,是绝对不能将你推进半步的。这令我想起了《殷芸小说》中的一则故事。
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瓮,自二瓮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穷。”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翁破了,一切的空想都泡汤了,何谈“其利无穷”呢?由此看来,物质也是成功路上的一大要素。
游褒禅山记,只不过是一篇游记。如此之高的立意,确实体现出王安石无人能比的才华,这也是为何这篇游记给我留下了如此深的印象。
游褒禅山记篇十三
齐背课文。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选一篇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的游记(文言文、现代文都行),进一步领会、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自学苏轼《石钟山记》,并与《游褒禅山记》比较。
游褒禅山记篇十四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1、研读三四五段2、小结本文3、练习。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临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课后练习。
1、背诵全文。
2、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禅山记篇十五
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2课时。
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
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1、自学。
2、勾画《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听录音,正音、明读。
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
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
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1)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2)记游洞经过。
(3)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4)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五、分析解读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给……命名。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5.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大概,可能。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其:自己;极:尽。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舍。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从口入。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则熙熙而乐。
3.穷。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d复前行,欲穷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吴广以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5.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四)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理解。
1.褒禅山因何而得名?它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3.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4.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三四五段。
2、小结本文。
3、练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
二.分析解读三四五段。
(一)补充注释。
1.于是余有叹焉焉:语气词,不译。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因为,由于。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讥之乎其:岂,难道。
5.何可胜道也哉胜:完全。
(二)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1.焉。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其熟能讥只乎。
d其真不知马也。
e汝其勿悲。
3.观。
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4.名。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3.险以远,则至者少。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四)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叹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五)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
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学习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
四.小结本文:
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习。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游褒禅山记篇十六
1、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落实虚词“其”的用法,翻译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3、找寻文章中哲理性语句并尝试用一句话概述感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标点、抠空诵读的方式,诵读并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2、利用工具书,小组合作,梳理“其”的基本用法。
3、翻译重点语句,总结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
3、迁移提升,结合文中哲理性语句谈生活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发。
检查落实第三段的背诵,“其”的意义及用法,重点语句的翻译。
课件。
一课时。
课前准备任务:
2、熟读并通译全文,圈出疑难,通过小组讨论、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课堂热身,诵读第三自然段。
1、去标点诵读。
2、抠空诵读。
3、抠更多的空诵读。
4、仅余提示性文字诵读。自我检测,并通过“抢背”的方式展示。
5、在老师的提示下,试背全段。
二、文言词句落实。
出示课前准备任务,检查落实。
1、教师分类列举本课含有“其”的句子,随机抽取学生投影这些句子并讲解。其他学生评价、质疑。
2、根据课前学生翻译文本所暴露的问题,筛选有疑难的句子进行当堂翻译检测。
分别找学生上台书写,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评价、完善。教师根据学生翻译的情况适时提醒文言翻译的注意事项,如:文言的意识(单双音转换、词类活用等)、语境的意识等。
三、深读文本,拓展提升。
师引导:经典有永不衰竭的探求价值。《游褒禅山记》对我们学习的意义还在于它是一个素材宝库。文中那些富含哲理的语句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尝试从文章中找寻这样的句子,并用一句话概述你的体悟。
师示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接受磨砺的勇气,怎能收获别样风景。”
生自我思考,尝试写下新的感悟。
生展示交流。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游褒禅山记》对我们的学习还有什么启示呢?比如深入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比如写作时材料取舍的借鉴,比如文章的构思,比如……。我们课下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发掘经典更多的解读价值。
作业:仿照本节课深读经典的方法,选择本单元的其它文章进行解读。
这次全市优质课比赛的主题,党老师定为“文言文课堂教学观摩”,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探讨和研究文言文教学。我有幸在这次活动中获得了现场课展示的机会。在准备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困难,粗列有以下几点:
3、充分考虑学情的话,就意味着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只有两个——一种是按第三课时来上,一种是按复习课来上。可是活动当天我面对的会是什么样的学情呢?答案是未知。
在了解了学情之后,我的心里有底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组织课堂的问题了。之前的几次试讲,方案都是被推翻的。可是我和一中语文组的同仁们在以下几点上达成了共识:
1、无论是教授哪一类文本,教学上都应该着眼于两条思路——培养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应力能融合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3、教学中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
4、作为已授课的再次讲授,教学中应既有检测巩固,又能依托于对教材的解读,进行拓展提升。对这一课来说,引导激发学生思考人生,谈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度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游褒禅山记篇十七
今天我要说的是《游褒禅山记》复习,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课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结合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要求是:1.正确认读基本篇目的字音,读清句读。2.理解基本篇目中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及用法。3.理解并能够用现代汉语翻译基本篇目中的重要文言语句。4.理解基本篇目的思想内容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关于教材。
(四)关于学情。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而这节课又是复习课,对于一些学生易掌握的知识可略说,而对于平时的易错的要重点说,要说透。对于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迁移,传授学生记忆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用法,古今词义的区别及特殊的文言句式。虚词“其”的用法。
2.通过合作讨论、课文叙议结合的特点,理解叙述与议论的内在逻辑联系。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高二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1、比较法。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教学中,通过回顾初中的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进行比较,加深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特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讨论法。
作为一节复习课,学生可讨论,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学生加深对本课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我设计了课堂练笔练习,重点巩固,当堂“消化”。
(二)教法。
1、点拨法。
2、迁移法、归纳法。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3、提问法。
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四、说教学程序。
以复习初中所学两篇游记的文体知识导入,了解游记这种文体知识,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通过课件展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音,字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对于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释疑。对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例如“其”的用法。在疏通字音、字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结构,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1节:山名考证。
记叙山―院―碑。
2节:游华山洞。
前洞:平旷、游者众。
后洞:幽深、罕至。
3节:游洞心得。
议论。
4节:观碑心得。
游褒禅山记篇十八
好文章,特别是古文,如牛肉干,越嚼越有味,越嚼越能感受它的精思细理,这篇课文就是如此。
我初次阅读并未感觉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讲了志力物的辨证关系这个学生一读就能理解。可在我看了有关评论之后又读,发现好文章就是好文章,他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定有它特别高妙之处,这篇文章区区几百字通过对一次游玩的简单记述就为我们深刻透辟的阐述了怎样成大事以及以怎样的态度做学问的问题,前后呼应,详略得当,记叙与议论完美结合,无一句无着落,没有旁逸之枝,思维严密、清晰(无怪乎作者是政治改革家,纯文学家思维一般没有这样严密清晰,很多时候混沌一片),如果也能让学生领略到这一点,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游褒禅山记篇十九
时间:2003年3月18日周二第二节。
目的: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教具:.课件。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作者邮箱:my001@。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游褒禅山记篇二十
《游褒禅山记》中的我后来惆怅不已,未能在体力尚好、条件尚佳的情形下到达更深处,之后虽万分遗憾却也无可奈何。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也常常这样”后知后觉“,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中《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不知到底是该听松鼠弟弟的话,过河就会被淹死,还是听老牛伯伯的话,水很浅,能顺利过河?于是回家找妈妈。妈妈巧妙地引导他:自己试一试不久行了吗?!于是小马勇敢地抬起脚,在不深不浅中轻轻松松地过了河。这印证了古时陆游说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缺乏的只是我们”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罢了,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旁人说的那样可怕,缺乏的只是我们”再试一次“的勇气罢了,巧妙地听取意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也许,胜利就在不远处向我们遥遥招手呢!”更进一步“与”退后一步“,有时往往存在着天壤之别。机会对于我们每个人同样如此。把握好,豁然开朗,错失了,后悔莫及。
古语也在若有若无中暗示着我们: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待与猜测,有时不一定就是明智之举,我最佩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行动决定一切“的领军人物,他从不退缩,从不气馁,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失败,却也在失败中崛起,他的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堆砌而成的,他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不断迈进,他不但”立志“,更是”励志“,展现了人生中最绚丽的华彩篇章。
游褒禅山记篇二十一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四位先辈们听了怠而欲出者的话后,都没有采纳而没出来继续往前探索,而火把真的灭了。他们很难出来,他们就又会说还不如听某某某的意见早出来呢!()然后再责备第一个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如果由于前面氧气含量低,或遇到一只生活在洞里的猛兽而生命遇到威胁的话,那么他们可能会非常之痛恨那提议继续往前走的人。
游褒禅山记篇二十二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荆”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甲子,临川王某记。
——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现在称作慧空禅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距离慧空禅院东面五里,有个称作华山洞的地方,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得名的。离洞百余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还能辨认出来。现在将“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错音了。华山洞下面平坦而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览和题字留念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我和四个同游的人举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难,而见到的景色就越奇异。有人感到疲倦而想出来,就说:“不出洞,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可是看到左右洞壁,来到这里并且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再往深处,进去的人就更少了。这时候,我的力气还足够继续往里面走,火把也还足够照明。出洞以后,有人就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一起出来,而不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那些道路平坦而又距离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很多;道路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去的人就很少。然而世界上奇特壮丽又罕见的自然风景,常常是在艰险遥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不随别人停止前进,但是气力不足,也不能到达目的地。既有志向又有气力,也不随着别人后退,但是到了幽深昏暗又神迷目乱的地方,没有得到外物的辅助,也不能达到目的地。然而,气力足够到达的情况下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则应感到懊悔。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不必后悔,难道有谁能讥笑他呢?这就是我的心得。我看到倒在地上的石碑,又感慨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传讹而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000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