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安排,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编写教案时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是一些知名教育专家推荐的教案,涉及到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
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法学法】朗读法,揣摩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有几个问题请教同学们:
1、孙权是三国中哪一个国的开国君主()。
a、魏国b、蜀国c、吴国。
2、在孙权心目中胆识、学问、才能、谋略仅次于周瑜的大将是()。
a、关羽b、吕蒙c、鲁肃。
二、介绍故事出处和文中人物。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三、朗读感知课文。
1、听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显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2、疏通文意。
要求:同学们间互相翻译句子,把有疑问或不懂的词、句作符号。
3、检查自学情况。
词:(1)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3)但当涉猎只粗略地阅读。
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2)卿言多务,孰若孤?比得上。
4、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见ppt)。
5、口译全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天下大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
(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两层。
1、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二)、朗读并理解:
1、第一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___涉猎,见往事耳。
(三)、朗读第二层。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和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主动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5、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6、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7、评价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善劝)。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好学)。
鲁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敬才、爱才)。
五、总结、归纳:
孙权:关心下属、平易近人、谆谆善诱。
劝
吕蒙:前:才疏学浅(吴下阿蒙)。
后:好学、自信(刮目相待)。
8、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10、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六、比较阅读。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和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七、揣摩语气。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八、讨论、质疑。
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说出来,大家来帮帮你。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改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十、课后反思。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引起读书的兴趣,能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1、教学本文时,既不必严格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也不必逐段进行讲解,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思想内容的要点心,对作者所说的:“读好书,多读书,读好书”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文中涉及的名著较多,可适当地做一些介绍,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但切不能过于烦琐,以至陷入到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之中。
2、要注意联系学生平时读书的实际,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面推荐的名著,以及与课本配套的读本中的文章。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学生发言,学生讨论,教学引导。
第一课时。
1、课前活动。(课前在课外时间完成)。
要求学生,先想想读过的印象最深的书或者文章,准备一篇《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篇)》的发言稿。
2、导入新课。(用时三分钟)。
由上一节课《风筝》,所谈到的与鲁迅有关书籍入手,从《呐喊》,《仿徨》,《朝花夕拾》《野草》出发,提倡学生读好书,引入介绍本文作家冰心。
3、介绍作家冰心生平。用时五分钟)。
4、学生发言。(用时35分钟)。
四个小组学生,主动上课台发言,谈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
联系学生平时读书的实际,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教师适时引导与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由上一堂课,学生自由发言,谈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出发,让学生与作家冰心交心(再次阅读本文),体会一下作家的读书经验。
二、找出有关书籍。
学生找出文中谈到的书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茶花女遗事》,《荡寇志》,《封神榜》。
三、介绍相关书籍。(用时20分钟)。
文中涉及的名著较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茶花女遗事》,《荡寇志》,《封神榜》等),可适当地做一些介绍,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但切不能过于烦琐,以至陷入到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之中。
四、分析课文。(用时25分钟)。
学生可以由下列几点出发,找出课文中的例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例来说明。
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结尾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读书好。本文重点。
a、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b,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c、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d、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e、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2、多读书。
3、读好书。
五、总结课文。倡议学生课外时间多读好书。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3.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4.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第一部分(1—5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三件事: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撰写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文章。
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第二部分(6—7段):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2.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2.启发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生动的故事情节。
热爱生活鲜明的人物性格文学才华。
热爱文学辛辣幽默的讽刺。
精彩的文学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简述作者做的三件事?
学生集体回忆作者做了哪三件事。
二、学生谈个人感受:
教师引导: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要求学生无拘无束,自由地发表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
自由交谈、体现个性,回答老师的提问。
三、整体感知课文的素材详略编排:
1.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细读课文。
2.学生细读文章第一部分,了解素材的详略编排。
学生思考,交流后,教师明确:详写了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了如何讽刺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对这两个事件作者均写明了报道的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对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作者一笔带过。
由此看,本文叙事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写得清晰具体,在详略的安排上很得当,这些都值得我们以后写作时参考。
四、课文情节模拟表演。
师生共同欣赏文中详写的这两个事件。
学生分两组,分别派代表模拟表演,展示这两个事件的经过。
五、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师:我们熟悉了本文,并且欣赏了刚才的表演,我们有了更强烈的感受,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出一二例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如详写了第一件事时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拟的标题以及注解。
教师点拨:马克·吐温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来源于他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鲁迅说,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六、课文精彩片段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以下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a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b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一时的新闻。c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d我的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事。”
1.“的确,我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一句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它应该在处。
2.这句话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3.此处“骄傲”的意思是。
(1.c2.在报上发表习作,而且引起轰动。3.自豪。)。
八、本课总结,联接生活,教育学生。
作业:
2.课下搜集一则幽默或讽刺的故事,课下讲给同学们听。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四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二、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22小节)。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
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
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考题二: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17、18节)。
3
问题一:
为什么第17自己”?
能达到美的境界。问题二:
第19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4、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我个人认为,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一直笔耕不辍,坚。
六、比较阅读:
美。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五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流利、有感情到朗读1、2自然段。
3、了解1、2自然段中所描写的景物与老渔翁垂钓的经过。
4、理解古诗内容。对古诗能熟读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诗意,再来学习古诗,以读促讲,做到水到渠成。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精炼与绝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美景,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重点:
学习1、2自然段,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文品境,体会1、2自然段描写的意境: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生词、课文1、2自然段、古诗、音乐《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题入手,解题质疑:
1、师板书“纪晓岚”:知道纪晓岚吗?
师介绍人物资料。(清四大才子,乾隆的宠臣,才华横溢……)。
2、师:有关他的故事民间流传了许多,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其中之一。
师补充课题:“吟诗”。
3、指生读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纪晓岚做诗,不是念诗、诵诗)。
4、读出题意。指读、齐读。
5、读了课题,还想知道什么?
6、师相机归纳板书: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7、小结:这就是一件事情的六要素。了解清楚了六要素,可以帮我们很好的了解课文内容。翻书,让我们从书本中去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答疑解惑:
1、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
生读书。
2、读词。(课件1)。
纪晓岚光芒乾隆皇帝江畔。
老渔翁垂钓重复一遍。
悠然一篙一橹嵌入沉静。
(注意读音:畔、翁、沉、嵌,反复读)。
3、开火车读课文段落。
师评:声音洪亮、字音准确、句子通顺……。
4、解疑:这六要素你解决了哪几个?生说,互相补充。
5、师教方法:把他们连起来说就是主要内容。指生说。
6、师教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弄清事情的六要素,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就是事情的主要内容。
三、以读促讲,感受诗意:
(一)第一自然段:
1、乾隆皇帝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觉得有诗意呢?(师板:诗意)。
2、练读第一自然段,看看秋日的江畔有哪些景物?想象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哪些景物给你印象深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
3、生说江畔的景物。
(师板: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
4、把你喜欢的句子会说的说一说,想读的读一读。
5、指生读。
师引导:
问:“红红的落日,洒下金色的光芒。”为什么重读“红红”、“金色”?
评: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再把感受读出来。真是好方法。
6、师小结:亮丽的色彩,活泼的动态,在古庙的钟声里构成了一幅江畔落日图。难怪乾隆皇帝会觉得有诗意。指读,齐读。(课件2:第一自然段)。
(二)第2自然段。
1、一位老渔翁正独览这一江美景,静静地垂钓呢!(师板:老渔翁垂钓)。
把描写老渔翁的句子勾画下来,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生练读,指读。看谁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更生动更丰富。
3、指两生分读老渔翁钓到鱼前的部分和钓到鱼时的部分。
要求:要读出老渔翁的变化。(课件3:第二自然段)。
听出了什么变化?(老渔翁动作的变化,老渔翁心情的变化)。
4、师评:通过轻重、快慢、高低的不同,把老渔翁由静到动,由平静到愉悦的变化读了出来。
5、指生富于变化的读一读。男女生分读。
6、可这江景中的主人翁不是老渔翁吗?为什么最后要写水鸟呢?
7、小结:老渔翁置身于夕阳的金色光芒之中,心情愉快地钓鱼,这情景真是富有诗意呀!让我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感受这优美的意境吧!配乐朗读1、2自然段。
四、诗文对照,体会精妙:
1、过渡:看了这样的情景,难怪乾隆皇帝想听纪晓岚吟诗,也难怪纪晓岚会吟出这么美妙的诗句。(课件4:古诗《秋江独钓》)。
2、指生读古诗。
3、这首诗有什么特点?(七言绝句,嵌入十个一)。
4、你能把它读准确吗?指读,要求:能读出诗意来吗?能读出老渔翁的变化来吗?
5、将景色与诗句联系起来想一想,1、2自然段哪些景象正是诗中所写的呀?与同座交流。
6、生交流。
7、反馈:文中哪些景象被聪明的纪晓岚写入诗中的呢?生说。(分别读句子,或是说出第二自然段都可以。)。
8、“一人独占一江秋”理解。
“一人”指谁?(老渔翁)。
“占”呢?(占领、占据……)再点拨:联系1、2自然段,他独览一江美景心情愉快地钓鱼,这可真是一种——“享受”啊!
9、理解第四行诗。对应了哪部分内容?(1、2两个自然段)。
10、小结:纪晓岚仅仅用了28个字,可谓字字精妙,字字都是他渊博学识的沉淀与迸发。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优美的朗读把诗中的意境表现出来吧!
11、配乐齐读。(课件5:音乐《春江花月夜》)。
五、小结所学,铺垫下文:
纪晓岚不愧为一代文学泰斗,真是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啊!乾隆皇帝对他和他的诗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自设练习,巩固拓展:
又到了“我的练习我设计”的时间:
你打算针对这首古诗和1、2两个自然段设计哪些精彩的作业呢?
预设:
1、想象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写下来或画下来。
2、背诵古诗并默写。
3、针对第一自然段填空。
4、问答题:明明有钟声,为何还显得沉静?
5、问答题:明明写老渔翁,为何还要写水鸟?
七、板书设计:
22纪晓岚吟诗。
诗落日波浪芦花水鸭钟声时间地点人物。
意老渔翁垂钓起因经过结果。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七
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语文活动: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是自己不熟练的。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八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体会运用修辞的作用。
2.了解并区别童话、寓言等文学体裁,了解这些体裁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领会联想和想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且能有意识地进行联想、想像和夸张的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领会课文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独特精巧的构思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典型美。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知识汇总,编写好知识点汇总细目表。
2.进行巩固训练,知识抢答赛,误点矫正,以练代讲。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文所体现的中心,以及人物刻画的方法。
2.夸张、想像、联想手法。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略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略
七、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学完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
首先能有意识地区分童话、寓言、神话。童话一般以儿童的视点和儿童的语言来观察生活,反映生活,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寓一般很简短,揭示弊端,讽刺“恶”的,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神话一般都夸大或“神”的力量。
其次要注意这些文体中联想、想像和夸张的合理性,而不能想像或夸张的漏洞百出。如《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中写人们庆祝石像成功纪念会的狂欢,作者运用夸张,但夸张得令人信服。又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不穿衣服去游行,这是作者想像和夸张的,但我们除了觉得好笑之外并不觉得奇怪,是因为它符合文章的情理,所以我们在作想像和夸张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想像和夸张的“度”,要合情理,不能天马行空乱想像乱夸张一通。
最后要注意会课文以外的童话、寓言的中心,尤其是寓言,要能把握住寓意。
1.字词的形、音、义,加强识记、理解。
2.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区别。
3.课文知识点。
(1)童话、寓言的'知识讲授。
(2)描绘人物的方法。
(3)重点的理解。
(4)重点语段加以理解。
(5)知识探究。
(三)质疑释疑并进行误点矫正。
(四)师生互动,进行知识抢答赛。
学生根据复习汇总表各设计三个题型不同的题例,集体抢答或分组抢答,教师或请学生做评委。进行评点和误点矫正。
(五)课堂综合训练。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_____“我十二分的满意!”
1.在方格内填人恰当的标点符号。
2.下面四个句子各表示什么语气?答案在括号内。
(1)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2)多么美的花纹!()。
(3)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4)这可骇人听闻了。()。
3.“这可骇人听闻了”句中的“可”属于_______词(填词类),其作用是______。
4.对“诚实”一词的理解,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从两个官员的所作所为看,他们并不诚实,所以用词不当。
d.指两个官员老实、憨厚。
c.这两个官员本来是诚实的。
d.取其反义,讽刺两个官员的虚伪。
5.画线的句子如果改成:
“不错,”皇帝说,“我满意。”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述文字的第二节运用人物描写中的______描写与______描写,前者写皇帝______,后者写皇帝对根本不存在的布料的赞美,这样对照着写,揭露了皇帝的_______。
(六)拓展延伸。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我说:“对?再造一句。”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我说:“对,等等,不对!”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这句“水很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天天一脸的不解,问:“为什么?”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1.“习以为常”,的同义短词是_________。
画线的句子中“枯萎”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
2.“水很活泼”采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选出下列不是并列关系的一个复句()。
a.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b.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c.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
d.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题目《水很活泼》与结尾所问“为什么,”联系起来看,揭示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语文教学应怎样改革,请提出两点建议。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九
由小学时学过的叶圣陶先生的两篇文章《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入。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情感。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1、初识叶老。生读注释内容以及屏幕上相关内容,初识叶圣陶先生。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2、认识张老。生读ppt内容,了解张中行先生。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指生读ppt字词,教师评价。
2.生齐读ppt字词。
修润生疏商酌譬如朦胧别扭。
拖沓妥帖诲人不倦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1、请学生速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哪些事情?
2、生读文章,师巡视。
3、生回答,师点评总结。
4、师预设:
这篇文章语言平易,蕴藏的情感却极为深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能够打动你们的段落,然后想一想这段文字应该怎样读,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可以小组齐读这段文字,也可以个人朗读这段文字,读完后,再派代表分析蕴含的情感。
1.生小组讨论,试读,分析。
2.生展示读,师评价。
3.师总结。
4.师展示读。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十
3、理解性默写: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含现代文)
4、《课程标准》指定背诵的古诗文
设计活动方案或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探究(按《课程标准》要求)
(1)课内语段阅读
(2)课外短文或片断阅读
(3)课内文言文阅读。
在复习中要真正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自觉地将新课程中的先进科学的理念内化为切实的教育教学行为,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做到扎实有效,避免做无用功。现将复习计划拟定如下:
2、认真研究学习初一语文期末检测的质量范围和要求,在复习中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3、关注20xx年中考语文试卷,明确中考改革方向,适时调整复习工作的重点。
1、单元与综合练习结合,分工到人,适时训练,落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难点;
2、分题型进行单项训练,主要是三大块:
1)积累运用,此项内容注意印发一些资料,补充学生的积累,如名言警句、名句阅读。探究、改错再做专项训练,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指导,减少失分。
2)阅读理解,课内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语段,注重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的训练、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审题,落实一个“规范性”。
3)作文指导以记叙文体为主,针对学生写作中不会具体描写,只会概括叙述的空洞弊病,加强训练,充分利用日记进行片段训练。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十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
一判断题:
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二填空题。
若:=2:3,,则= 。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则 。
5.1.2 垂线。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作业:教材第9页5、6.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十二
1。与身边熟悉的事物做比较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000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000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抗击‘非典’”邮票收入全部捐给卫生部门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500000枚。
我们这节课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历感受了百万分之一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进一步学习了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数的意义和作用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首先要处理好数据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河流越长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十三
复习重点:
1、要清楚每段文字的侧重点。是侧重记人,还是侧重叙事;是写景状物,还是较多的环境描写,对这些基本内容有正确的判断。
2、要清楚地知道记叙的要素,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内容梗概图。对全段或全篇文字有整体印象。
3、纵观全篇,理清结构。对记叙析顺序,记叙的详略,文章的照应、过流能有正确的分析。
4、对侧重记人的篇或段,要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5、对侧重叙事的篇或段,要抓住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分析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在人与事件的关系中,把握事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6、对篇或段中的写景状物或环境描写,要分析其各自特点,清楚它们对记人叙事所起的作用或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7、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分析关键词语、句子的含义,体会它们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8、能理解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清楚文章哪些文字是议论,哪些文字是抒情,体会它们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9、在理解全篇的基础上,能找出有关段的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写出段的中心;对某段文字,能依据内容划分层次,写出层意。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十四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
发言,思考。
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
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
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学生自己小结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十五
16、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
17、业精于勤而荒于嬉;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君子性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__。
18、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
19、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或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20、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______,归心日夜忆咸阳。___________________,却望并州是故乡。
22、_________________,经冬复历春。________________,不敢问来人。
23、_________________,游子身上衣。
24、只应守寂寞,_________________。
25、男儿何不带吴钩,_________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_______________,养拙刚于戍卒宜。
27、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28、还顾望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
29、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来江上几人还?
30、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十六
制定计划是首要环节,应当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可使复习减少盲目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复习效率。
二、分块复习。
具体如何复习,可根据个人的习惯进行。依据老师多年体验,倾向于分块进行。即划分成几个大块,分步完成。
(一)把学过的单元,分别按照讲读课文、阅读两大部分制定复习步骤,把讲读课文作为主要复习内容。
(二)把讲读课文继续分解为基础知识、阅读两大部分。另外再加作文共三大块作进行。
(三)基础知识部分分解为生字(包括音、形)、解词、文学常识、修辞、语法、标点符号、文言文和现代文背诵默写等部分。阅读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则按文体进行。
(四)基础知识集中几天,进行强化复习。
(五)阅读部分,课内的重点篇目,重点段落,要重新加以复习。课外部分,应该有意识的做一些各种文体的段落、篇章阅读题,临考前半个月,最好每天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六)作文除了注重老师平时的批改、讲评之外,平时应该多看各种类型的经典著作,认真看书上的例文及讲评。体会写作思路,培养写作能力。
七年级上语文复习教案篇十七
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通过“火的使用”、“原始人的生活”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人类远古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女娲造人、亚当夏娃等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的图片。
展示:古猿图片。
师:在漫长的岁月过程中,古猿通过劳动,逐步演变、进化成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居民呢?学完今天这一课,大家就会了解啦。
板书:课题。
(二)教师引导,自学探究: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小节,找出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以及他们的相关信息。
生:(阅读课本后答)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片。
生:化石(如果学生不知道,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拓展)。
展示:【社会广角】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在化石中含有一定量的14c,随着时间的流逝,14c的量也以一定的比例减少,所以通过测出化石中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推算出化石的年代。(如果学生知道相关知识可直接由学生讲述)。
师:在原始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制造工具,会劳动,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漫长的岁月时光中,原始人类在不断的劳动,也在不断的进化,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另一远古居民——北京人。
展示:播放视频资料剪辑《发现北京人》。
师:同学们可以从视频中获取北京人的哪些信息呢?(可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合作归纳)。
生:北京周口店,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群居生活,用火。
师:同学们观察的十分仔细,并且能够彼此间合作互助,非常好,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保持。
展示:北京人头骨、北京人复原像、教师的个人照片。
生:(小组合作探究)眉骨突出、颧骨突出、嘴巴突出、下巴不明显等。
师: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和更久远的元谋人相比较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并且他们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
展示:【集思广益】猜一猜,远古居民有可能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火的?
生:(小组讨论)雷电森林起火、草木自燃、偶然磨蹭起火、露天煤炭自燃(这一情况学生很少知道,可结合本地煤炭资源拓展)。
师:大家的想象力都非常丰富,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张开合理想象的翅膀,才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结合实况点评学生)。
师:远古居民在没有火之前是如何生活的?有了火之后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生:(如需要可讨论)没有火之前茹毛饮血,非常艰苦;有了火之后,可以吃熟食、照明、防寒、驱兽等。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师:远古居民在不断的演变、进化,我们今天所掌握的远古居民的信息,除了通过化石研究,还和考古工作者们辛勤的科研考察密不可分。比如北京人的发现。
展示:【历史典故】192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开始了。经过两年的艰苦发掘,在1929年的一个冬日,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小洞,洞口的裂隙窄得只容一人出入。为了探明虚实,裴文中来到洞里,仔细一看,高兴极了,原来在这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动物化石。他顾不得寒冷,决定把挖掘工作继续下去。到12月2日下午四点,已经日落西山,洞外天色渐渐暗下来,呼啸的寒风在山野吹着,洞里觉得更冷了,但人们依旧在昏黄的蜡烛光下聚精会神地工作。
突然,裴文中高兴地喊叫起来:“是猿人!”大家围拢过来,果真发现一个猿人的头盖骨,一半已露出地面,另一半还埋在硬土里。人们兴奋极了,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时天色越来越黑了,但大家的心情已经急不可耐。裴文中毅然决定,继续挖下去,一直到把这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完全出土为止。(发现北京人的小故事如果有学生知道可直接由学生讲述)。
师:正是由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才使更多的远古居民为我们所了解,比如山顶洞人。
展示:山顶洞人复原头像、骨针、装饰品。
生:(可从形态方面、工具方面、生活方面归纳)。
师: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从简单的打制石器到复杂的磨制石器,通过劳动,原始人类不断进化,社会在不断的进步。
师:我们今天一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远古时期的原始居民们,他们一天的生活会是怎样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穿越历史时空,再现原始人的生活吧。
展示:【历史再现】原始人采集图、原始人捕猎图、原始人生活图。
生:(根据展示图提示,选取某一角度,可用多种形式再现场景)。
师:(根据学生的再现实况,师生共评)。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师:我们这节课介绍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了解了远古居民的生活信息,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我国还有许多远古居民。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
师: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为此感到自豪,也更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030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