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文化内涵。读后感不仅要关注内容的描述,还要注重审视作者的用词和文风。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刘姥姥读后感篇一
刘姥姥带着贾府众人给的财物高高兴兴的离开了,她没想到这阔气的府里大小姐们都这样大方,她和板儿走在回家的路上,提着一大袋银子,板儿说:“我们家富了,不如打个马车如何?”刘姥姥说:“不好不好!如果被马车夫知道我们发了横财,把我们打劫了就得不偿失了。”就这样,他们走到了天黑才回到家。
一回到家他们就把门关好,像做小偷似的就把银子放到米缸中。然后就开始了他们的消费宏图大志,第二天他们给自己买了好几件富丽堂皇的衣服、置办了几个大宅子、雇了几个丫鬟。板儿当上了小少爷,过着皇子般的生活,每天都会有一个大厨为他们做饭,每天都吃着大鱼大肉。冬天喝的是热茶,夏天喝的是从北方运来的冰泡着的酸梅汤,滋润的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他们忘记了劳动,几乎再没有下过田。米缸里的银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天一天地减少,眼瞅着已经不到四分之一了,然而他并没有节制,反而过起了更奢侈的生活。直到有一天米缸空了,他们才发现不知不觉还欠了一大笔钱。他们只好想着重操旧业,先解决温饱问题,但是家里的地早已经被另一个富商买走了,刘姥姥早已经习惯了富丽堂皇的生活,经不起风雨的折磨,自尽了,板儿也流落街头,无依无靠。
唉,都是横财惹得祸!
刘姥姥读后感篇二
(1)阅读小说,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2)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与名著阅读体验,大部分同学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词汇,能够独立完成大部头名著的阅读,同时,对欣赏文学名著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与能力,能够结合工具书扫清基础知识障碍。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对故事情节大多有所了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了解处于较为浅层的阶段,对《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思想内涵了解不够深入。
3.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所选教材均为明清小说,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最高峰,而《红楼梦》则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回主要写凤姐和鸳鸯为了取悦贾母,合谋让刘姥姥在吃饭时出洋相,导演了一场独具情态的“笑剧”。虽是节选,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众人的笑也是各具情态,充分体现了各自的性格特点,读来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概括刘姥姥的形象特点。
2.品读重点语句,体会“笑剧”的用意,感悟作者人物塑造的技巧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课文,抓住细节描写,概括刘姥姥的形象特点。
难点:品读重点语句,体会“笑剧”的用意,感悟作者人物塑造的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一。
(1)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内容,以填空的形式明确片段中的角色分工。
(2)默读课文,小组内复述“笑剧”表演过程。
(3)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刘姥姥的形象特点。
2.针对目标二。
(1)找出课文中对“舞台”对描写,了解第一处侧面烘托的作用。
(2)品读课文相关语句,在分析刘姥姥形象特点的过程中了解语言动作描写对表现刘姥姥性格特点的重要作用。
(3)重点研读第四自然段,领会烘托手法在塑造人物,展现故事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4)借鉴本文所学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烘托手法尝试写一个片段。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播放视频87版《红楼梦》第三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导入语:
刚才为大家播放的是87版《红楼梦》第三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片段。刘姥姥,本来是和贾府的关系并不密切,但是作者偏偏设计了这样一个小人物,让她三次走进贾府,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还原到《红楼梦》的文字里,看一下刘姥姥第二次走进贾府发生的有趣故事。
(二)介绍作者作品。
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2.曹雪芹曹雪芹(约17—-约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写内容吗?
(明确:凤姐、鸳鸯设局取笑刘姥姥,刘姥姥表演“笑剧”。)。
三、深入文本,详解课文。
(一)了解舞台搭建(环境描写)。
(明确:是课文的第一段。“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那柜子比我们那一间房子还大还高。怪道后院子里有个梯子。我想并不上房晒东西,预备了梯子作什么?后来我想起来,定是为开顶柜收放东西,非离了那梯子,怎么得上去呢?如今又见了这小屋子,更比大的越发齐整了。满屋里的东西都只好看,都不知叫什么,我越看越舍不得离了这里。”这一段几乎是刘姥姥的独白,以刘姥姥乡野村妇的视角,来巧妙衬托和表现大观园的宏大奢华。)。
(二)明确角色分工。
请同学完成填空:
这是一场笑剧,这场笑剧的主角是_____,导演是________________,配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刘姥姥,凤姐和鸳鸯,贾母、史湘云、林黛玉、贾宝玉、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
(三)复述笑剧过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准备小组内复述笑剧表演的过程。
复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层次:
1.凤姐、鸳鸯密谋。
3.“筷子不伏手”。
4.“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5.夹鸽子蛋。
6.细说根由。
(四)分析人物性格。
小说人物,都是带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而存在于作品中。
先小组内讨论,看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着哪些性格特征或情感倾向,并说明理由。
1.先听其言。
请同学们看老师找到的三句话,准备畅所欲言:
刘姥姥:
(1)“姑娘说哪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大智若愚。对于凤姐和鸳鸯的安排,她其实是心知肚明的。)。
(2)“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淳朴节俭)。
(3)“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里都成了砒霜了。哪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率真自然)。
(教师出示三句话,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
2.再观其行。
(1)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淳朴风趣,憨态可亲。)。
(2)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哪里夹得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窘态十足,滑稽可笑。)。
(教师明确:
刘姥姥:大智若愚,淳朴节俭,率真自然,风趣滑稽……。
凤姐:聪敏,爱捉弄人……。
贾母:仁慈……。
第二处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动词使用很有独创。可谓经典。)。
3.作者寄托:
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这位老人。)。
过渡:他只是在刻画刘姥姥的形象吗?
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不,他还在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贾府如今的景象。)。
这场“笑剧”的背后究竟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刘姥姥是《红楼梦》里出现的一个小人物。作者对她却情有独钟般地加以塑造。作者首先是同情她,让她有充分施展自己的舞台,到她解救巧姐,那就不仅仅是同情而是崇敬了;然后是启发我们思考,作者很显然是借着这样一个人物的塑造,对贾府的命运,从穷奢极欲到逐渐衰败,是寄予了深深的鞭挞和批评的。)。
(五)剖析作品手法。
人们都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胸有丘壑,立意高远,层峦叠嶂,妙隐成文”。单单从节选的课文,我们能够窥见整部作品人物塑造之全豹。
刚才我们对刘姥姥性格形象分析的时候,已经列举不少人物塑造的技巧,下面请同学归纳。
学生交流讨论。(明确:1.动作描写2.语言描写3.烘托手法)。
表演精彩不精彩,要看观众的反应如何。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观众”的反应。
投影展示——。
(教师明确:为了表现刘姥姥表演的精彩,作者主要采用了用配角人物加以衬托的写法。)。
教师归结:从整篇课文来说,本文的手法还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同时还有渲染与烘托的结合。
(六)学以致用。
1.场面描写、人物描写,是作文技巧中较高级的技术手段。下面请同学学习和借鉴本文所学,完成一个由几个人物参与活动的场面描写,运用好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更为关键的是要用好烘托手法。
2.安排学生作品展示。
附:板书设计。
曹雪芹。
语言刘姥姥:大智若愚,淳朴节俭,率真自然,风趣滑稽。
动作凤姐:聪敏,爱捉弄人。
烘托贾母:仁慈。
刘姥姥读后感篇三
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既可用来揶揄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也可用作自谦或者自嘲。
一、关于《红楼梦》人物刘姥姥。
刘姥姥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着之一《红楼梦》里的人物,王板儿的姥姥。她曾三进荣国府,给沉闷没生气的朱门带来些许的欢声笑语。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明事理,重情义,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个老太太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她是一位具有非凡公关才能的老太太。见证了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一进荣国府,刘姥姥小心谨慎,打通关节。与赫赫有名的金陵大户建立关系,二进荣国府,刘姥姥左右逢源,装疯卖傻,演绎着一位公关人士的成功之道。三进荣国府,刘姥姥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成为《红楼梦》里重要的收场人物。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凭着她的智慧、幽默,本色演出,在贾府里畅游大观园、醉卧怡红院。刘姥姥在《红楼梦》里究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原文附录。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话说宝玉听了,忙进来看时,只见琥珀站在屏风跟前说:“快去吧,立等你说话呢。”宝玉来至上房,只见贾母正和王夫人众姊妹商议给史湘云还席。宝玉因说道:“我有个主意。既没有外客,吃的东西也别定了样数,谁素日爱吃的拣样儿做几样。也不要按桌席,每人跟前摆一张高几,各人爱吃的东西一两样,再一个什锦攒心盒子,自斟壶,岂不别致。“贾母听了,说”很是“,忙命传与厨房:”明日就拣我们爱吃的东西作了,按着人数,再装了盒子来。早饭也摆在园里吃。“商议之间早又掌灯,一夕无话。
次日清早起来,可喜这日天气清朗。李纨侵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头们扫那些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茶酒器皿。只见丰儿带了刘姥姥板儿进来,说”大奶奶倒忙的紧。“李纨笑道:“我说你昨儿去不成,只忙着要去。”刘姥姥笑道:“老太太留下我,叫我也热闹一天去。”丰儿拿了几把大小钥匙,说道:“我们奶奶说了,外头的'高几恐不够使,不如开了楼把那收着的拿下来使一天罢。奶奶原该亲自来的,因和太太说话呢,请大奶奶开了,带着人搬罢。”李氏便令素云接了钥匙,又令婆子出去把二门上的小厮叫几个来。李氏站在大观楼下往上看,令人上去开了缀锦阁,一张一张往下抬。小厮老婆子丫头一齐动手,抬了二十多张下来。李纨道:“好生着,别慌慌张张鬼赶来似的,仔细碰了牙子。”又回头向刘姥姥笑道:“姥姥,你也上去瞧瞧。”刘姥姥听说,巴不得一声儿,便拉了板儿登梯上去。进里面,只见乌压压的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虽不大认得,只见五彩炫耀,各有奇妙。念了几声佛,便下来了。然后锁上门,一齐才下来。李纨道:“恐怕老太太高兴,越性把舡上划子,篙桨,遮阳幔子都搬了下来预备着。”众人答应,复又开了,色色的搬了下来。令小厮传驾娘们到舡坞里撑出两只船来。正乱着安排,只见贾母已带了一群人进来了。李纨忙迎上去,笑道:“老太太高兴,倒进来了。我只当还没梳头呢,才撷了菊花要送去。”一面说,一面碧月早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盛着各色的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贾母少歇一回,自然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土地。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自己也笑了,说道:“才说嘴就打了嘴。”贾母问他:“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刘姥姥道:“那里说的我这么娇嫩了。那一天不跌两下子,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紫鹃早打起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象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贾母因问:“宝玉怎么不见?”众丫头们答说:“在池子里舡上呢。”贾母道:“谁又预备下舡了?”李纨忙回说:“才开楼拿几,我恐怕老太太高兴,就预备下了。”贾母听了方欲说话时,有人回说:“姨太太来了。”贾母等刚站起来,只见薛姨妈早进来了,一面归坐,笑道:“今儿老太太高兴,这早晚就来了。”贾母笑道:“我才说来迟了的要罚他,不想姨太太就来迟了。”
刘姥姥读后感篇四
下面我讲从说教材说学情等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篇白话小说,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本文讲述了农家老妇刘姥姥进大观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小说从不同人物的情态表现了各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学生通过刘姥姥的眼,了解到贾府的富贵奢华,暗含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豪奢的行为的不满。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传统白话小说,能够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但由于年代久远,对人物性格命运形成的原因还不能深刻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在研读新课标对第四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从三维目标三方面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了解作者及与《红楼梦》的`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诵读法,品味语言,把握本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这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3。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封建贵族奢靡之风的不满,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的目的所在,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学中理应灵活处理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我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提问法,点拨法的教法与学生诵读品味法、圈点勾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的学法结合起来,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我紧扣课标,设置以下教学。
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伊始,我将先播放一段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大家一起进餐的短视频,通过视频对本文内容和主人公们性格有一个初步认识,也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进入文本之前,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作者曹雪芹生平与《红楼梦》的基本常识,帮助学生拓宽课外阅读视野。
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学生很快便能根据标题进行补充。最后进一步指导学生理清本文层次,学生经过讨论便能明白本文先写凤姐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再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最后写刘姥姥的感受以及凤姐等人道出实情。此举能够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清楚掌握本文内容的脉络。
(四)研读分析。
首先,我讲让学生欣赏笑剧,请同学们思考这笑剧是谁导演?刘姥姥又是怎样配合?
学生很快便能圈画出凤姐说“咱们今个就拿他取个笑”以及刘姥姥的许多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品味。可用“我从这句话,看出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句式回答,如“刘姥姥便伸著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来一个,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通过一系列的动词,“闹”“撮”写出了刘姥姥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一只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写出其夹鸽子蛋的窘态,“伸”写出刘姥姥吃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怯懦朴素的人。学生也可通过其他句子概括出刘姥姥是一个淳朴实在,虽贫穷却又不羡慕富贵荣华的人。
学生通过圈画,如湘云薛姨妈“掌不住喷了茶”经过我的点拨,能说出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的性格,之后继续让学生寻找句子并分析性格特点,如黛玉笑岔气却只叫“哎呦”,突出她含蓄谨慎的性格等。最后由我总结,各具情态的笑,侧面写出刘姥姥做出笑剧的演技高超,也反映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更暗含了她们各自的身份地位,描绘了一幅封建规范森严,长幼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透视图。
学生可能会回答为了生计或者她性格善良等原因,因此我将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掘本质原因,补充时代背景,点名刘姥姥并不傻,只是大环境的需要,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悲悯与尊敬的态度,表达了对贾府奢靡腐败之风的不满。
作业布置。
为巩固所学,并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我将让学生课文查阅资料,了解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起因经过结果,更能准确的把握刘姥姥的性格特征,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红楼梦,领悟这文学瑰宝的魅力。
刘姥姥读后感篇五
《红楼梦》反映了复杂的社会问题。揭示了深刻的人性、世态炎凉、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哲理,读完红楼梦,要怎么写一篇红楼梦读后感呢?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红楼梦读后感刘姥姥6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红楼梦》讲述的是因皇亲而荣华富贵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最后因家庭成员获罪被抄家,终于繁华成空的悲剧故事。《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而我也是众多痴人中的一个,也曾偷偷地为宝黛抹了不少眼泪,暗恨自己不在小说的章节中,不能帮他们一把。有时会为了它坐在角落里暗自伤神,因为,大观园里有在我心中留下抹不去痕迹的人。
此人便是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是美的。她原是三生河畔的一株仙草,集天地之灵气,下世为人,故,她是有灵性的,她的诗也是有灵性的。然而,她的身世却让她的性格十分敏感,有些偏颇,旁人叹她尖刻,而我却觉得恰是如此,她才能诗风玉琢,因为敏感是诗人的神经。“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尽心中无限事,在我心中,她是纤尘不染的仙子。
当读到《葬花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我似乎看见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花瓣随风满天飞舞,花儿那曾经的清香,也没有了。可是谁会来怜惜它们呢?只有孤单瘦弱的林黛玉!但是当林黛玉也香消玉殒时,还有谁会来怜惜花儿,有谁会来想念可怜的她呢?难怪她要发出“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当林黛玉听说宝玉和宝钗成亲,她的病情恶化,奄奄一息,上气不接下气时,她把自己最心爱的诗稿、手绢和着自己的泪、自己的血都烧光时,真让人潸然泪下!她烧的岂只是诗稿,而是她所有的寄托!她的灵魂!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宝玉和黛玉悲剧式的结果,让我感怀不已。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可冷静思考,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他们,结果自然是注定的。想到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和谐大家庭里,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题记。
红楼梦一梦古往今来,赚得了多少叹息,多少惆怅,可是又有谁读懂了曹雪芹背后的凄凉,午夜梦回他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年少,想起那大观园的喜怒哀乐,然后轻轻一声叹息,面上平静如初,实则内心百般波澜。
有友人问我,在这本书中你认为曹雪芹更偏爱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轻笑不语,其实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不过是那颗顽石命中的一片浮云,片刻间便烟消云散,干净的不留下一丝痕迹,无论当初发生了什么,都是对的,可如果一旦结束便真的是结束了。
都说红楼梦最著名的便是那一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呀!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了作者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荒.唐”不仅指作者在书中引出了“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故事,而是指出全书描写的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互相倾轧以至于走向灭亡的道路。这书不仅是曹雪芹对而是生活的迫忆,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讽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作者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时济世,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做诗人”的慷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便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当时那个黑暗卑劣的社会不相融,那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排斥他。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解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语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挽歌。
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本书。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百年后世人对红楼梦可谓是褒贬不一,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是无论怎样,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要有辩证统一的眼光,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但《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自从在电视上看了《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我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剧情也是非常的精彩!
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的逆子;所同情怜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因为和尚的一句话使黛玉和宝玉无法在一起”,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像是每个文科生的至宝,又像是高不可越的铁墙,只能让人望书兴叹。
但是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却千辛万苦找到你,并钻进了深深的大坑,从此开始了与这本书爱恨难分的纠缠史。
无数个夜晚,我盯着这本厚书一动不动的读上几个小时,一边被这个可怕的古文,文白混合的小说体折腾得欲哭无泪,一遍又难耐好奇心的往下翻译去。
读了一遍又一遍,又听了两遍评书和详细讲解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了这本书。很多人都认为这本小说仅仅是讲述宝玉和黛玉悲惨的爱情故事,其实这本书包含的深刻含义有很多。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已经被抄家了,他在一个连自己的命都很难保住时已经不再是一个浪漫多情、天真自由、锦衣玉食的“宝玉”。他懂得了很多,并把这些隐藏在书里,讲述了一个家族由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只是宝玉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话在今日不足为奇,但在那个充满封建礼教的时代却是“疯话”。在那个时代,女性被束缚在“三从四德”里,甚至被剥夺拥有个性的权利。而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却有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女子,每一个都如此鲜活。秦雯的勇毅、凤姐的泼辣,都那样直扑而来,直教人惊叹。这样一对比,除了宝玉,男子反而一个个懦弱胆怯,只会读一点死书,糟蹋女人。有这么开放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很少有的作品。
读一本《红楼梦》,永远读不完的是深切的内涵与灵魂,你让我看清世间的真、善、美、恶。次次读,次次悟,正是《红楼梦》,你不朽的魅力。
在读《红楼梦》之前,就从课本上知道了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所以下意识里感觉书里描述的应该都是写大气恢宏的场面,后来通过自己的阅读发现作者对那些华丽的场面服饰描写纵然不少,但大多描写的都是些家常小事和人们之间的往来和摩擦,人们往往会因为些琐事而争吵、勾心斗角,一开始我确实有些失望与不解,细想恍然,古今中外那些称得上名著的书籍,大都是宏观上以大的背景作为框架,而其中的内容则以人物的具体言行和环境等描写作为内容填充,通过对他们的行动和思想的细细揣摩,我们能够借此了解那个时代,了解作者想通过这部作品想表达的、想对后世的我们传达的东西,名著通常会有些响亮的称号,却不会有很高的姿态,它是贴近人民的,描写、表现人民的,或许正是因此,才会被称作名著,而《红楼梦》无疑是其中翘楚。
阅读《红楼梦》的时候,随着其中的人物一一出场,一张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开始编织逐渐成型,偌大贾府,其中种.种建筑也一一出现。曹雪芹先生笔下的贾府,其中的主子家仆,人数众多,建筑也是众多华丽,可是后来随着贾府的不断衰败,那张人物关系网上的人物逐渐减少,建筑也是只留下外表的华丽内部被逐渐掏空,最终,贾府中人物只剩下寥寥几人,那座华丽的建筑更是摇摇欲下最终轰然倒塌。红楼梦中的“梦”字,说的或许就是一场浮华富贵梦吧,梦的最终结果,是要醒的。
最终结局虽是一场梦醒,但留给我的,确实无穷的精神宝藏。
人生或许正是因为知己难遇,所以分外值得珍惜,正如当初的俞伯牙因为钟子期的离世,破琴绝弦谢知音,而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最牵动我心绪的,贾宝玉原是赤暇宫的神瑛侍者,而林黛玉是受他浇灌之恩的绛珠仙草,当神瑛侍者要下凡渡劫的时候,绛珠仙子决定同他一起下凡,想把自己一辈子的眼泪都还给他,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或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是个悲剧,但是我真的对此感到深深触动,“把我一生的眼泪都还给他”一个女子该痴情到何种地步,才能说出这句话呢?因为封建的种.种束缚,导致了林黛玉注定的黯然神伤最终为贾宝玉流干了自己的眼泪。虽然他们之间是悲剧结尾,但是个中过程的确是打动人心的,林黛玉因为自己的境遇,难免内心敏感多疑,爱耍些小性儿,对贾宝玉更是如此,贾宝玉面对林黛玉的冷言冷语,种.种讽刺的言辞总是笑脸相迎,安抚讨好,一开始我对此也是不明白的,贾宝玉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少爷,就算是喜欢女子,和林黛玉是青梅竹马,难道就因为这些就能如此百般容忍林黛玉的小性子吗?后来我明白了“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贾宝玉和许多女子玩的都很好,但湘云、袭人和宝钗等人,她们终究是不懂贾宝玉的,不懂他到底内心想要什么、不懂甚至不赞同他的离经叛道,但是黛玉明白,他们心灵相通,由此互相吸引,振奋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编的更加深厚,因为种.种封建束缚,他们不敢开诚布公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在贾宝玉挨打的时候,黛玉会因为他哭红了眼睛,宝玉更是因为一句黛玉要走了的戏言,眼前发黑吐出血来,曹雪芹先生内心的那种追求,赋予了宝玉和黛玉,但是他们之间的悲剧,也饱含了处于那种时代的无奈。
清末,那个时代,封建男权无疑是达到顶峰的,当王熙凤发现自己的丈夫与他人。。,甚至在咒骂自己早日去死,可是当王熙凤闯进去的时候,她也只敢去和那妇人厮打却不敢多指责自己的丈夫一句,封建男权,即使泼辣如凤姐,也不敢有所冒犯。而贾母无疑是很疼爱凤姐的,这也是凤姐能够在贾府站稳脚的最大靠山,但贾母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明里暗里地偏袒自己的孙子,她根本上并不认为贾琏有错,封建男权思想的根深蒂固由此可见一斑。
读一本好书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一本好书更是值得人细细琢磨,《红楼梦》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例子。
刘姥姥读后感篇六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甚至成立了专门的红学会来对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进行研究,可以想像它在中国的文学地位是多么高,提到红楼梦又让人不得不提到大观园,而提到大观园又不得不让人想到一个跟整个贾府看似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关系的人物——刘姥姥。
大观园是贾府为了迎接元妃(贾政的大女儿贾元春)回贾府省亲(探亲)而大兴土木耗费巨资建造的一座宏伟的园林式建筑,用以迎接贾府至高荣耀的回归,可以说大观园是整个贾府在当时社会地位无上辉煌的象征,并且大观园的建筑风格也足以代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成就,在当时很难想像这样一座代表贾府至高荣耀的园子会和一个当时最普通最低等毫无社会地位的农村主妇联系一起,刘姥姥是贾府的一个远房亲戚,大家知道她曾先后三次进出荣国府,第一次是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进荣国府向凤姐讨要银钱以度日,第二次是在一个丰收年后向贾府送去些土产品作为远房亲戚的心意,第三回是贾府遭难没落后进贾府接走凤姐的遗孤巧姐回乡下避难,而作者在第四十回的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里对刘姥姥这个人物描写的篇幅最为生动,当时贾母借以为史湘云还席为名在大观园宴请一干亲戚,恰好刘姥姥送来些物品,于是贾母便一并邀请刘姥姥赴宴,试想一个王公贵族家庭里的最具权威人物在代表了贾府至高荣耀的大观园里邀请一个地位极其卑微的乡下人,看起来是多么不协调的一个场景,然而作者这看似不协调的一笔却又有着极深的用意,作为当时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家其生活排场自然是极其奢侈的,但是对于那些早已经习惯了这种奢侈生活的贾府上下诸人来说却是稀松平常。
然而这种生活对一个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来说不但是没见过甚至听都没听过的,贾母领着她领略了大观园的庭院流水,见过了元妃的省亲别墅,品过了栊翠庵尼姑妙玉亲手泡制的清茶,听过了大观园专用艺人文官演奏的戏,欣赏了众女子的漂亮装扮和才艺,享用了大观园的无数美食;同时也见证了她一辈子都没见过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奢华排场,用现在的话就是大开了一番眼界,于是刘姥姥在整个游玩过程中见她所未见听她所未听吃她所未吃,所见所闻所听所感无时无刻不为震惊和叹为观止,所有这些她已无法用词来形容表现,只能念无数声”阿弥陀佛”这些宗教用语来形容自己那种无法言喻的感受,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对于大观园的真实感受。当然其中也不免闹出些笑话,像她被凤姐等人在饭前故意取笑,吃饭时故意给她用极沉的镶金象牙筷子来夹一两银子一个的轻巧的鹌鹑蛋,让刘姥姥想吃又吃不上,最后这个价钱昂贵的鹌鹑蛋也不免落个滑落地上被丢弃的命运,刘姥姥自然是心疼不已,而所有这一切都只为了换得贾母等人的开怀一笑,在这样一个场合中就算是拿自己来取悦别人似乎也是一种难得的荣耀,那么此时作者的用意自然清楚不过,大观园的所有一切通过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看是多么的尊贵荣耀和高不可攀,像贾府这种王公贵族们的生活是何等的优越,同时他也反映了在中国古代贵族和平民生活的天壤之别,在这样一种制度下,生活是不平等的,上流社会的人们根本不知道普通人生活的艰苦,而普通人也难以想像这些上流社会贵族们的生活是如此的优越,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封建世袭王朝的一个普遍现象。
然而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现象却并不代表永恒,贾府作为一个显赫家族的代表,在无限风光背后却时刻隐藏着危机,中国古代思想家曾说有”月满则亏月缺则盈”的哲理,也就是说凡事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演变,盛极一时的贾府最后终于因为受到其他权贵的排挤而走向没落,一座看似坚固无比的大厦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正好验正了”月满则亏”这句话,在贾府没落后刘姥姥第三次来到了大观园,而这次她的使命是来营救已经丧命的凤姐的女儿巧姐,看似柔弱卑微的农村主妇此时却扮演了一个救世主,她用她的力量拯救了贵族世家的人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所以刘姥姥之于大观园初看来像是个不协调的角色但却是作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安排,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见证了一桩宿命。一个小人物的出现使得整个红楼梦有了一个极合逻辑的的因果照应。
刘姥姥读后感篇七
《红楼梦》已经翻阅数遍,每次品读感觉都有不同。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倒不是大观园里的那些林林总总的少男少女们,而是一个乡野老太。这是红楼梦里唯一一个每次想起她,我都会嘴角上扬的人物。
当女婿狗儿因家境败落无钱过冬烦闷不已只会瞎生气时,这个老太太有胆有识,批评了一番女婿的无作为,又三言两语给狗儿一家指明了一条活路。足见这个老太太的格局开阔,思路灵活,非寻常乡下老太可比,其生活智慧实在了得。
对的,她就是传说中的刘姥姥。刘姥姥带着一缕清新的乡野之风麻利登场,一扫大观园的沉郁阴森,她如同《秋兴》中的那丛绚烂秋菊,瞬间点亮了森严壁垒的荣国府。
再来细味这个可亲可爱的老太太。我发现她的逗笑凑趣本领也实在很高明,与大观园里最能用诙谐机巧取悦于贾母的凤辣子,有的一拼。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正值秋菊盛开。贾母游园时,拣了一朵大红菊花簪于鬓上,回头看到刘姥姥,便忙请刘姥姥也来带花。凤姐何等机灵敏捷?贾母一语未完,她就一把拉过刘姥姥,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
但刘姥姥她竟毫不在意,顶着满头菊花,反而笑说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
古稀老太如此被凤姐戏弄,她不以为窘,已属难得。竟然还能顺势凑趣,“这样体面起来”,反以为荣!这样令人惊奇的反转,既巧妙海涵了凤姐的恶作剧,又让大家的玩笑更舒坦自在,也为凤姐更加肆意的捉弄完全卸下了心理负担。
试想,此时的刘姥姥只要流露出一丝的尴尬,或者羞恼。恐怕今日这整个大观园的气象就要为之一变,这最能彰显大观园之烈火烹油盛况的章节只怕要重新改写。曹公的慧心让人叹服。
当众人笑话刘姥姥成了个老妖精,刘姥姥又笑,今儿索性做个老风流!
凤姐确实机灵,但刘姥姥的凑趣更挑战智商,我个人认为刘姥姥在这里比凤姐更显机敏,其高明处还在宽厚中显豁达智慧。
如此一路随着众人走走停停,说说笑笑,顶着满头菊花的刘姥姥早就清醒地明白,她今日的使命就是让大家笑,她确实出色又本色出演了一个插科打诨的丑角形象。
到午饭时分,刘姥姥的演技爆棚!成功地让一园子人笑得天昏地暗。
饭席上,刘姥姥拿着比铁锨还重的叉爬子,对着一碗鸽子蛋,站起身来,郑重其事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众人先是一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一直哈哈的大笑起来……且不论曹公写这众人笑态如何声色各异出神入化精彩绝伦。
思考一下刘姥姥这一番话的笑点在哪里?一番无比粗俗鄙陋的笑话,被她很严肃地富有仪式感地演绎出来,就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刘姥姥为何如此出人意料?原是凤姐和鸳鸯安排她如此说的,鸳鸯可是再三嘱咐好的,“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后又递眼色给刘姥姥时,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刘姥姥果然完美地接招,认真地表演无知和粗野,她假假真真,可以称得上滴水不漏,冰雪聪明。
尔后表演夹鸽子蛋,表演狼吞虎咽“老刘食量大如牛”,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她笑。
末了,鸳鸯来给刘姥姥赔不是。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老太太开心,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如此,我才明白,刘姥姥心里可是什么都懂的。有人评价,刘姥姥是“为了打秋风”而自我作贱。我是很反对的,第一,刘姥姥这二进大观园,是带了各色乡下蔬果来回报恩情的,这大观园发生的一切原不是她本意。第二,从她听闻荣国府衰败后,三进大观园义救巧姐儿。可知道这姥姥才真是大观园里最知恩图报的仁者。
刘姥姥插满菊花的形象一再在我脑海中浮现,她在大观园里凑趣的各种丑态我不但不觉其丑,反倒觉得其可亲可敬。她的各种凑趣,我只觉得她机智可爱。她是一个何等清明的老太太?贾府给她的滴水之恩,她铭记于心,于是她甘作大家的“女清客”,以取悦众人,回报“20两银子”的大恩。如此而已,同时,她也确实满载而归,给一家子谋得了更好生存的资本。
刘姥姥读后感篇八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总共描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316个出场人物,每一个人物,大到皇家贵妃,小到丫头村妇,都被曹雪芹刻画的惟妙惟肖。儿女情长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八面玲珑的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和蔼可亲的贾母,乖巧贤惠的袭人,俏丽爽快的晴雯,当然,包括我们今天要讲的刘姥姥。
从刘姥姥说起的,她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同时小说把刘姥姥塑造得个性鲜明、活泼可爱。那么,刘姥姥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她是一个粗鄙不堪的村间老妪;或是一个会说话,能办事的刘姥姥;或是个大智如愚,丑中蕴美的刘姥姥;还是是个勤劳善良而又有侠义心肠的刘姥姥?刘姥姥在《红楼梦》里,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
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证兴衰
刘姥姥何许人也,与富贵人家荣国府有何关联?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向我们细细做了交代。王狗儿的岳母,“原来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曾作过一小小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图王家势力,便连了宗,认作侄儿。今祖上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便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
以“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人家”的刘姥姥来写荣国府,局外人看局内人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三次所起作用次次不同,也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的兴衰。
一进荣国府,贾府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初步展现贾府的奢靡繁华。《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为求生计,一进荣国府‘打秋风’。在刘姥姥这等村妇老妪眼里,,一进贾府就跟进了“云端一般”,看见秤砣般一物来回乱动,“铛的一声”只见小丫头们一起乱跑,以及贾府吃饭时的鸦雀无声,写出贾府的排场。而凤姐在刘姥姥的眼中则是“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的显贵主子。
二进荣国府,正是贾府回光返照的日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说不尽的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刘姥姥这次不单是进了荣国府,更是进了附中之园的大观园,醉卧怡红院。 而贾府的排场和奢靡也通过刘姥姥眼光进行了描述。
三进荣国府,赫赫荣国府则一败涂地。抄家之后,贾府落败,凤姐不得已向刘姥姥托孤,请她照顾独生女巧姐儿。
曹雪芹通过刘姥姥的眼光,通过贫富贵贱的对比,演绎这个‘赫赫扬扬,已达百载’的贵族世家里的盛衰过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进荣国府,尤其以第二次描述最为详细,那么众人眼里的刘姥姥是何种形象呢?宝玉这等公子哥儿唤她“贫婆子”,妙玉眼里的“脏婆子”,黛玉等千金小姐戏谑的“母蝗虫”“女清客”。似乎刘姥姥当真是一个粗鄙不堪的穷困乡间老妪,事实当真如此吗,我以为并不。
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慧老者
刘姥姥的智慧表现在她的言语行为中,即是所谓“会说话,能办事”
刘姥姥是个乡下人,以她这般年岁,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力举孝道的时代,她是应该待在家中坐享清福的,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自有儿女敬奉,绝也轮不到跑出来为儿女讨生计的。可是刘姥姥出来了,半为生计,半为精明。这种精明实际上就是真正的智慧。且看她对女儿女婿说的一番话:“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爽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如今王府虽升了边任,只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
试想一下,一个整日在家照顾孙儿的七旬老妪,如果没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她能知道城里大户人家主人的性情吗?即便是年轻时有些接触和印象,素来人的变化是没人可以否定的,况且出阁前的小姐和出嫁后的夫人这一转变就更难说了。更奇的是,这王家与女婿家连过宗,这等大事,女婿狗儿父辈岂能不曾告知?皆因狗儿混沌,故一时半会未曾想起倒也可知。女儿作为狗儿嫡妻,丈夫未曾想起,她就更难想到了。然而,刘姥姥,一个局外人,却看到了这一层,女儿女婿不曾看到的她看到了,女儿女婿不曾想到的她想到了。这不能不让人叹服于她的精明。也正因为她知贾家的状况,“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解贾家人的性情“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所以,由她带着外孙板儿去贾府讨生计就是顺理成章再合适不过了。
《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再者,在刘姥姥笨拙憨实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她容易被人忽略的真正的智慧所在。她进了贾府,见了凤姐,王熙凤的威风那是出了名的。但她并没有灰心,更没有丝毫的紧张,尽管贾蓉的到来曾一度打断了她与凤姐的谈话,然而待贾蓉走后,她仍不忘初衷大胆向凤姐诉苦并道明来意,甚至很自然地和凤姐套近乎,开口就是“你侄儿(板儿)”,以期能博得凤姐的怜悯。与此同时,也很自然地点明了与凤姐的亲戚关系,点明自己的接济目的。可见,刘姥姥在进贾府之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这准备自然就包括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准备了。成功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也就最终应验了“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这句话,这次,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老妪谎谈承色笑,情痴字实意觅踪迹”中,刘姥姥的大智若愚更是发挥到了极至,她以粗鄙而朴实的庄稼人的语言,直把个贾府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逗得个人仰马翻、乐此不疲。而她,自然又捞到了不少好处。说她是《红楼梦》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者实不为过。
三.穷人的美德,丑中蕴美
刘姥姥是贫穷的村妪老妇,但这并不影响她的人格魅力,刘姥姥的美德主要表现为“侠 义心肠,知恩图报,豁达坦率”,正是位丑中蕴美的和蔼老人。
“侠义心肠”。这里的侠,不是仗剑天涯,锄强扶弱的江湖之侠,而是村妪老妇的朴实相助。这里的义也不是忠义,而是义气。当贾府一败涂地时,刘姥姥没有远远地躲开或落井下石。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刘姥姥在地里干活时,听见贾府被抄,吓得:“连豆子也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地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是真话诓话,我是要进城去瞧瞧去的。’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
凤姐落到“力拙生人怨”众亲叛离,被鬼混纠缠睡不着觉,从手腕上褪下金镯子,求刘姥姥拜佛以让自己“睡个安稳觉”时,刘姥姥不仅没拿金镯子,还说:“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刘姥姥没见钱眼开,“趁火打劫”。刘姥姥的言行和贾府一干贵族相比,何其可贵。
“知恩图报”。《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可以说是致谢之意。因为上次来访,曾获赠银二十两,这可是庄家人可以过一年的资金。现在年成好了,果蔬菜也丰收了。知恩图报,乡下人是最讲究的,也是中华民族光荣的传统,是值得肯定的,是美的东西。“她这次以劳动者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大观园,带来了清新、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同贵族地主阶级空虚、衰朽的精神状态尖锐对立的乐观、淳朴的性格。
刘姥姥知恩图报,因为凤姐昔日对她接济的一点恩惠,对巧姐的悲惨遭遇倾注了最大的同情,巧姐儿落难时,正值贾府被抄家,刘姥姥凭着莫大的勇气救出巧姐儿使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从来都是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刘姥姥与“狠舅奸兄”王仁、贾蓉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豁达坦率”。刘姥姥的美还表现在她不斤斤计较,不记恨,豁达坦率。二进荣国府,虽然凤姐曾设计让自己取笑于他人,豁出去老脸,但是她并不计较,在凤姐要求给自己的女儿取个名字时,她给女孩起名“巧姐儿”,根据的是“七月初七所生”,反映了她的机智和善良的心灵。
再如,《红楼梦》其他人都不敢说凤姐娇惯孩子,但刘姥姥却敢直言不讳:“富贵人家养的孩子都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委曲。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奶奶倒少痛他些就好了”。这也表现了刘姥姥的朴实,坦率!
终上所述,刘姥姥是一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丑中蕴美,朴实聪明的农家老妪。在《红楼梦》全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不仅以她的眼光批判了封建贵族奢华浮靡的生活,也起了贯穿全书纲领的作用,见证了贾府盛衰的过程。因此刘姥姥也并非是一个无关小说宏旨的小人物,而是全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总共描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316个出场人物,每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被曹雪芹刻画的惟妙惟肖,儿女情长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八面玲珑的薛宝钗,两面三刀的王熙凤和蔼可亲的贾母,乖巧贤惠的袭人,俏丽爽快的晴雯,总之,全书中的人物,大到皇家贵妃,小到丫头村妇,无一不生动形象。
就从刘姥姥说起的,她在小说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把刘姥姥塑造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活泼可爱。那么,刘姥姥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她是一个粗鄙不堪的村间老妪;或是一个会说话,能办事的刘姥姥;或是个大智如愚,丑中蕴美的刘姥姥;还是是个勤劳善良而又有侠义心肠的刘姥姥?刘姥姥在《红楼梦》里,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
《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一.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证兴衰
刘姥姥何许人也,与赫赫荣国府有何关联?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向我们细细做了交代。王狗儿的岳母,“原来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曾作过一小小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图王家势力,便连了宗,认作侄儿。今祖上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便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
以“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人家”的刘姥姥来写荣国府,局外人看局内人事。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三次所起作用次次不同,也从侧面反映了贾府的兴衰。
一进荣国府,贾府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初步展现贾府的奢靡繁华。《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为求生计,一进荣国府‘打秋风’。在刘姥姥这等村妇老妪眼里,,一进贾府就跟进了“云端一般”,看见秤砣般一物来回乱动,“铛的一声”只见小丫头们一起乱跑,以及贾府吃饭时的鸦雀无声,写出贾府的排场。而凤姐在刘姥姥的眼中则是:“带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的显贵主子。
二进荣国府,正是贾府回光返照的日子,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说不尽的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刘姥姥这次不单是进了荣国府,更是进了附中之园的大观园,醉卧怡红院。 而贾府的排场和奢靡也通过刘姥姥眼光进行了描述。
三进荣国府,赫赫荣国府则一败涂地。抄家之后,贾府落败,凤姐不得已向刘姥姥托孤,请她照顾独生女巧姐儿。
三进荣国府,尤其以第二次描述最为详细,那么众人眼里的刘姥姥是何种形象呢?宝玉这等公子哥儿唤她“贫婆子”,妙玉眼里的“脏婆子”,黛玉等千金小姐戏谑的“母蝗虫”“女清客”。似乎刘姥姥当真是一个粗鄙不堪的穷困乡间老妪,事实当真如此吗,我以为并不。
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慧老者
刘姥姥的智慧表现在她的言语行为中,即是所谓“会说话,能办事”
刘姥姥是个乡下人,以她这般年岁,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力举孝道的时代,她是应该待在家中坐享清福的,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自有儿女敬奉,绝也轮不到跑出来为儿女讨生计的。可是刘姥姥出来了,半为生计,半为精明。这种精明实际上就是真正的智慧。且看她对女儿女婿说的一番话:“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爽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如今王府虽升了边任,只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
试想一下,一个整日在家照顾孙儿的七旬老妪,如果没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事,她能知道城里大户人家主人的性情吗?即便是年轻时有些接触和印象,素来人的变化是没人可以否定的,况且出阁前的小姐和出嫁后的夫人这一转变就更难说了。更奇的是,这王家与女婿家连过宗,这等大事,女婿狗儿父辈岂能不曾告知?皆因狗儿混沌,故一时半会未曾想起倒也可知。女儿作为狗儿嫡妻,丈夫未曾想起,她就更难想到了。然而,刘姥姥,一个局外人,却看到了这一层,女儿女婿不曾看到的她看到了,女儿女婿不曾想到的她想到了。这不能不让人叹服于她的精明。也正因为她知贾家的状况,“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解贾家人的性情“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所以,由她带着外孙板儿去贾府讨生计就是顺理成章再合适不过了。
不忘初衷大胆向凤姐诉苦并道明来意,甚至很自然地和凤姐套近乎,开口就是“你侄儿(板儿)”,以期能博得凤姐的怜悯。与此同时,也很自然地点明了与凤姐的亲戚关系,点明自己的接济目的。可见,刘姥姥在进贾府之前,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这准备自然就包括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准备了。成功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也就最终应验了“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这句话,这次,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老妪谎谈承色笑,情痴字实意觅踪迹”中,刘姥姥的大智若愚更是发挥到了极至,她以粗鄙而朴实的庄稼人的语言,直把个贾府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逗得个人仰马翻、乐此不疲。而她,自然又捞到了不少好处。说她是《红楼梦》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者实不为过。
三.穷人的美德,丑中蕴美 刘姥姥是贫穷的村妪老妇,但这并不影响她的人格魅力,刘姥姥的美德主要表现为“侠义心肠,知恩图报,豁达坦率”,正是位丑中蕴美的和蔼老人。
“侠义心肠”。这里的侠,不是仗剑天涯,锄强扶弱的江湖之侠,而是村妪老妇的朴实相助。这里的义也不是忠义,而是义气。当贾府一败涂地时,刘姥姥没有远远地躲开或落井下石。《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刘姥姥在地里干活时,听见贾府被炒吓得:“连豆子也拿不起来了。就在地里,狠狠地哭了一大场。我和女婿说:‘我也顾不得你们了,不管是真话诓话,我是要进城去瞧瞧去的。’我女儿女婿也不是没良心的,听见了,也哭了一回子。”
凤姐落到“力拙生人怨”众亲叛离,被鬼混纠缠睡不着觉,从手腕上褪下金镯子,求刘姥姥拜佛以让自己“睡个安稳觉”时,刘姥姥不仅没拿金镯子,还说:“姑奶奶,不用那个。我们村庄人许了愿,好了,花上几百钱就是了,哪用这些?刘姥姥没见钱眼开,借机“趁火打劫”。刘姥姥的言行和贾府一干贵族相比,何其可贵。
“知恩图报”。《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可以说是致谢之意。因为上次来访,曾获赠银二十两,这可是庄家人可以过一年的资金。现在年成好了,果蔬菜也丰收了。知恩图报,乡下人是最讲究的,也是中华民族光荣的传统,是值得肯定的,是美的东西。“她这次以劳动者的本来面目出现在大观园,带来了清新、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同贵族地主阶级空虚、衰朽的精神状态尖锐对立的乐观、淳朴的性格。
刘姥姥知恩图报,因为凤姐昔日对她接济的一点恩惠,对巧姐的悲惨遭遇倾注了最大的同情,巧姐儿落难时,正值贾府被抄家,刘姥姥凭着莫大的勇气救出巧姐儿使其“遇难成祥,逢凶化吉。从来都是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刘姥姥与“狠舅奸兄”王仁、贾蓉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豁达坦率”。刘姥姥的美还表现在她不斤斤计较,不记恨,豁达坦率。二进荣国府,虽然凤姐曾设计让自己取笑于他人,豁出去老脸,但是她并不计较,在凤姐要求给自己的女儿取个名字时,她给女孩起名“巧姐儿”,根据的是“七月初七所生”,反映了她的机智和善良的心灵。
再如,《红楼梦》其他人都不敢说凤姐娇惯孩子,但刘姥姥却敢直言不讳:“富贵人家养的孩子都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委曲。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奶奶倒少痛他些就好了”。这也表现了刘姥姥的真朴,坦率!
终上所述,刘姥姥是一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丑中蕴美,朴实聪明的农家老妪。在《红楼梦》全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不仅以她的眼光批判了封建贵族奢华浮靡的生活,也起来贯穿全书纲领的作用,见证了贾府盛衰的过程。因此刘姥姥也并非是一个无关小说宏旨的小人物,而是全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1]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17
[2]李广柏 冯其庸·《红楼梦概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 汪道伦·《红楼梦人物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4]《脂砚斋重评石头记》〔z〕·网上资料
刘姥姥读后感篇九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人物。她虽然只是一个村姥姥,但她的恒心、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刘姥姥的人生经历,探寻其中的价值观和思想。
第二段:刘姥姥的故事。
刘姥姥是一个耄耋之年的乡村妇女,性格开朗、直率,有着一双坚韧的眼睛和劳累的手。当她得知自己的侄女要成亲,便决定前往京城为侄女求情,前往京城的旅途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刘姥姥并没有因此放弃,她一路跋涉,克服每一个困难,终于来到了京城。她耐心地等待着侄女,直到夜深人静,才见到了侄女,从而达成了自己的愿望。这个故事不仅鼓励了人们要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事业,也告诉了我们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第三段:刘姥姥的人性价值。
刘姥姥是一个朴实的乡村老妇人,但她展现的却是一种感性的人性价值。刘姥姥的直爽、诚实、勤劳是我们亟需学习的品质。同时,她的劳动精神和孝顺之心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仿效的。在刘姥姥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村妇的形象,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性价值。
第四段:刘姥姥的价值观。
刘姥姥的存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她的劳动自然、质朴,生活态度平和、安卓的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和平、安定、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的深厚感悟。她的问世也表达了人们“家国天下”的重要观念,珍视家庭的温馨和人性的温暖。
第五段:结论。
刘姥姥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了希望和勇气的灵魂。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我们应该学习刘姥姥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良好的价值观念,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刘姥姥作为一个角色的成功催人深思,我们应该学习她,创造自己的好人生。
刘姥姥读后感篇十
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得出神了。
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刘姥姥进大观园——长长见识。
刘姥姥进大观园——少见多怪。
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花了眼。
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开眼界。
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
刘姥姥进大观园——走马观花。
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攀关系,要钱。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回礼,逗笑。
刘姥姥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里的人物,王板儿的姥姥。她曾三进荣国府,给沉闷没生气的朱门带来些许的欢声笑语。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明事理,重情义,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个老太太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花花世界。既可用来揶揄那些见识短浅、孤陋寡闻的人,也可用作自谦或者自嘲。
我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奶奶用手机,真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洋相百出。
刘姥姥读后感篇十一
1.读懂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
2.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
3.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2.通过学习课文,让我们走近《红楼梦》,加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场面写具体的。
2.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
2.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推测人物性格。
情景导入法、分析讨论法。
有关《红楼梦》的资料、视频多媒体课件。
1课时。
1.投影显示:
2.同学们:通过幻灯片我们对作者及本文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疏通字词,概括出这篇小说的六要素。
时间:吃早饭时;
地点:大观园秋爽斋晓翠堂;
人物:刘姥姥、贾母、鸳鸯、王熙凤等;
故事的起因:鸳鸯和凤姐商议拿刘姥姥取笑;
故事的经过:刘姥姥在鸳鸯和凤姐的导演下故意出洋相让众人取笑;
故事的结尾:凤姐和鸳鸯分别向刘姥姥解释和赔不是,与开头相照应。
2.这个片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
3.除了刘姥姥,文中还写了哪些主要的人物,把他们的名字标记出来,按人物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一说都有谁。
贾母、凤姐、王夫人、李纨、探春、鸳鸯、琥珀、薛姨妈、湘云、黛玉、宝玉、迎春、惜春等。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2.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刘姥姥对大观园这样的场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可想可知。
“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使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就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3.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4)宝玉笑时滚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在曹雪芹笔下,每个人的笑绝不相同,各有各的笑法,个性鲜明,合情合理,非常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年龄、体质。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的神来之笔!我们来有感情地齐读这段语句,感受曹雪芹写群笑的高妙。
4.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铁锨还沉,哪里拿的动他?’……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因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同于贾府的生活体验,大家觉得新鲜有趣!至于刘姥姥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人事物,当然处处透露着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笑。不过,她对每项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身份,并不带丝毫牵强附会,矫揉造作。所以她俗虽俗,却俗得可爱。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的方便和舒适;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红楼梦》是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世界文学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深入阅读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内容,感兴趣的也可以完整地读一读《红楼梦》!
本文通过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被鸳鸯和凤姐取笑一事,体现了刘姥姥粗直、风趣、热情、淳朴的乡下人本色和非比寻常的亲和力。同时,也通过刘姥姥的活动,突出了贾府的极度奢华。
1.借助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在贾府,刘姥姥可谓是众人的开心果,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现的。文中刘姥姥有几句有代表性的话:“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铁锨还沉,哪里拿的动他”“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母猪不抬头”“一两银子也没听见个响声儿就没了”。这些语言塑造了一个风趣、善良、淳朴的老妇人形象。
刘姥姥的动作同样惹人发笑:“那刘姥姥入了座,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站起身来,高声说道……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喜剧色彩浓厚。
2.描绘众人笑态惟妙惟肖。
刘姥姥的滑稽展现出她生命的力度和广度,泥沙俱下,浩浩荡荡,不纠缠细枝末节,奔向确定的主题,掀起众人狂笑的浪潮。作者细腻而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众人各不相同的笑态。
这场笑,倾盆大雨一般,哗哗的就下起来了,让人想躲都来不及。黛玉多么忧郁,王夫人多么矜持,探春没事的时候挺严肃的,惜春本来就孤僻,这回全被逗乐了。这可是真正的笑,欢笑,大笑,发自肺腑的笑,笑到喷饭,笑到弯腰曲背。这场欢乐不但空前,而且绝后。直到贾府败亡,一切灰飞烟灭,再也没有这样痛痛快快地大笑一回。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抓住“笑”,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笑中推测人物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引导学生抓关键字“撑”“伏”“滚”“喷”来反复推敲隐含着的黛玉、宝玉、湘云、刘姥姥、王熙凤等等人物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中描写人物的其他句子,从不同视角谈各自的看法。
刘姥姥读后感篇十二
刘姥姥是元代名家曹雪芹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她到贾府拜访贾母,见识了大户人家的风俗习惯和虚伪面孔。刘姥姥的心得体会展现了她的聪明才智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刘姥姥的心得体会,以及她对社会的深刻认识。
第一段:贾府的客套。
刘姥姥第一次去贾府拜访贾母,遇到了众多礼仪规矩。她意识到,这些礼节只是形式,并没有真正的内涵。她明白了大户人家常常以虚伪的面具示人,把客套当做一种必需品,为了矫饰自己的感情而不自然地表达。在她看来,这种虚伪的礼仪只是社会上一种流行的习俗。她不以为意,反而进一步突出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
第二段:社会风气的变化。
刘姥姥出生于民间,过着朴素的生活。她可以看出,社会风气的变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她意识到,大户人家在虚拟的礼仪规范下,失去了对现实的敏锐感知。相比之下,她作为一个空降兵,对热点问题和真正的利益问题有一种清醒、直观的认知。她并不拘泥于虚伪的面具,而是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展现了她独立思考的精神。
第三段:自然与文化的冲突。
刘姥姥经历了文化与自然之间冲突的过程。她来到贾府,走进华丽的宅第,眼前的景象让她大吃一惊。她看到了人工美化的花园和堆砌得高大的石头。她发现自然之美被文化包装得非常华丽,与岁月之痕迹和自然之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她看来,美学是人类自然状态的扭曲姿态,但是她也意识到,文化是构成人类世界的重要因素,而对文化的追求,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过程。
第四段:贵族生活、自然生活和庶民生活的区别。
刘姥姥突破了阶级的局限,展现出对贵族、自然和庶民生活的丰富认识和深刻反思。她见到了贾府内部,包括家具、食物、饮料、服装和饰品等等,都需要人工美化,而这些装饰只是图像上的,没有真正的实质。相比之下,自然生活是简单的、朴素的、实践性的。庶民生活则是不受限制的、自由的,和文化、贵族的生活相比,更注重本质和情感。
第五段:刘姥姥的真实感受。
刘姥姥对人生的认知和看法,是她人格中最珍贵和独特的东西。她不是一个顺从、听从、满足常规的人,而是一个独立自主、勇敢、坚定的人。她深知社会的虚伪和人情世故,她让自己保持真实、自信和自持的精神。在她看来,自然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把重点放在文化和工具上,只会导致文化和自然的削弱。她的观点很深刻,启示我们去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社会推卸责任。
刘姥姥读后感篇十三
住在我家附近的刘姥姥,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身体还很硬朗。她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趣。
“哎呦,妈,你还想去哪呀?这灶上还炖着排骨呢!”
“可是我出门前还特地留了字条,让先回家的人把火关掉的呀!后来不是帅帅先回家的吗!”刘姥姥说完后,帅帅很惊奇,他没看见字条啊!帅帅没有看见字条,使刘姥姥萌发出一个想法——老是用字条,太麻烦了,得买一块小黑板。
第二天早上,刘姥姥抱会来一块大黑板,帅帅爸爸见了,说:“妈,您买块小黑板不就得了吗?干嘛买这么大的?”
“大的小的价钱都一样,怎么不买大的?还可以写黑板报呢!”叔叔无话可说了。刘姥姥是个党员,她在家办黑板报谁会反对。可是刘姥姥办的黑板报“水分”太多,写的都是些众所皆知的事,比如今天星期几,哪月哪日,天气怎样。还有些是大家不关心的事,比如,她今天跟谁下了棋,谁输谁赢等等。有一天,刘姥姥实在想不出什么事,就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今天报版无内容。弄的大家哈哈大笑。
怎么样,刘姥姥也算是个奇人了吧!
刘姥姥读后感篇十四
刘姥姥终于住上大宅子了,三进的套院,金雕玉砌,描龙画凤,门口还有一对石狮子,是那种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风格,红砖绿瓦,荷塘鱼池都是分开的,影壁的砖雕更是惟妙惟肖。当然家丁婢女也是不能少的:守门传唤七人、侍弄花草七人、打扫修缮七人、采购买办七人、浆洗缝补七人、后厨烹煮七人、贴身侍奉一人、财务管账一人、管家主事一人、弹琴奏曲一人、歌舞编排一人、抱狗遛鸟各一人,男男女女的七七四十九人排开两列,就只为恭迎刘姥姥一人,这阵杖虽比不及《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可老太太绝对是比里面的刘姥姥幸福多了。
出灵的队伍吹吹打打的从王家屯儿东头走过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被这糊扎的精巧绝伦的“宅院”吸引住了,八个壮汉抬着刘姥姥的棺椁走在中间,打头的是刘姥姥的大儿子扛着灵幡,小孙子抱着老人家的遗像,跟在灵柩后面的就是那座宅院了,然后是跟着一路走一路有节奏地哭灵的女眷,再后面便是看热闹的人了,乌泱泱的一片,几乎是全村出动,不知道为什么,始终觉得那天的唢呐声特别喜庆。
刘姥姥搬来王家屯儿才不到三年,跟村里人也总是处不来,这老太太大嗓门儿,三句话不来就叫嚷开了。刘姥姥的女儿是这村里的老户,家境一般,丈夫是个酒鬼,还好赌成性,赌输了动不动就撒酒疯对一家老小非打即骂,唯独是对这个没文化的丈母娘礼敬有加。
听说刘姥姥的老家在东北,一到冬天就会冻掉下巴的小村庄,刘姥姥很小就没了父母,在姨妈舅父们家里轮着长到9岁就被送去大户人家做童养媳了,17岁那年她的“小丈夫”娶了心仪的姑娘,刘姥姥就被一车麻杆换给大她18岁的长工当媳妇了。长工对这个小媳妇还算疼爱有加,他们在一起过了刘姥姥这辈子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刘姥姥给长工生了三个孩子,一儿两女。只是好景不长,刘姥姥29岁那年长工进山里伐木被倒下来的大松木砸到当场就走了,刘姥姥见到时眼睛还瞪的圆滚滚的,嘴角和衣襟都是冻成冰柱的血。后来刘姥姥就成了刘寡妇,一个年轻的寡妇独自抚养三个儿女长大成人。至于她经历过什么,是否吃过很多苦王家屯儿的人都不得而知,只是常常会看见一个瘦的皮包骨头的老太太,驼着背用都是大骨节的手牵着小外孙去村口的沙堆旁玩。
刘姥姥来村里那天同样是惊动了全村,因为这个小村庄从来没来过那么豪华的轿车,要不是村主任说大家根本没几个人认得什么是奔驰轿跑的,村里人也是在那天才知道二妮儿有个那么有钱的哥哥的,二妮儿是刘姥姥二女儿的名字,她总是说妈妈偏心,让她和妹妹早早地就辍学外出打工,只供哥哥一人读大学,害得自己少不更事时看错了人嫁错了汉。尤其是见哥哥家的房子越住越大生意越来越好钱也越传越多她更是怨恨她这个偏心的妈妈了,所以,二妮儿对母亲的感情很淡,之所以同意把她老人家接来估计也只是为了哥哥每年给她那数额不小的“辛苦费”。
其实,来王家屯儿之前刘姥姥是在大儿子家住了小半年的,听说是因为这老太太不会用马桶老是忘记冲水跟保姆处不来才到二女儿家的,也有说是她儿媳妇吃素家里总是见不到肉星儿老太太馋嘴就待不住的,甚至有人讹传是小孙子老跟奶奶比武刘姥姥打不过就气跑了。更多的人都说这老太太脾气不好不会享福,我想也是,刘家大哥逢年过节都会给刘姥姥送钱送穿的戴的,样样都值不少钱呢!却从没见老太太笑过,总是扯着嗓子骂孩子们不孝顺,然后村里人都说她身在福中不知福。
刘大哥送母亲来王家屯儿那天是冬天,刚下过雪的路特别滑,车没办法开进二妮儿家院里,老太太愣是拄着拐棍甩开儿子闺女预备搀扶的手自己从屯东头走到西头的。“二妮儿娘家来人了”大家伙像看戏一样围观刘姥姥他们一行人,估计村里的老人看到那个穿着一件黑色貂皮大衣,带着明晃晃的金耳环金戒指的富家老太太时,肯定是羡慕死了,搞不好还会嫌弃自家孩子没出息不孝顺呢!看着人家大包小裹地一样样吃的用的简直就是地主婆下乡视察的架势,于是村里人又开始议论二妮儿难能可贵的勤劳,因为这是二妮儿娘家第一次来人。
村里来了个有钱人家的老太太这件事很快就不新鲜了。二妮儿的丈夫依旧好堵依旧酗酒,孩子依旧每天哭闹,不同的是,老太太的大衣金饰都穿戴在二妮儿的身上了,听说刘姥姥死活不要那些“啰里八嗦”的东西的,二妮倒是没太嫌弃自己母亲穿戴过夜就笑纳了。
刘姥姥的小女儿直到她死都没出现过,只是听说那丫头比她姐姐更记恨自己的母亲,自打结婚后从来都没回来过,跟哥哥和姐姐都没有联系,这也只能怪刘姥姥当年太偏心,要是肯多吃点苦多遭点罪把这三孩子都供成人也就不会有这解不开的心结了。
刘姥姥是冬天来的王家屯儿的,也是最冷的一个雪天走的,没留下啥特别的事迹跟故事,大家就只记住了一个嘴硬心软的老太太,还总拿她跟《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开玩笑。
记得刘姥姥下葬那天惊的树林里的乌鸦不停的叫,哭声也跟着唢呐的悲凉此起彼伏,好像是半路的时候刘大哥的媳妇还因为冷跑回去穿了件大衣,一路上的吹吹打打,一路上的哭哭啼啼,也是一路上的七嘴八舌,有人说这老太太也算没受什么罪,有人说刘姥姥养了一个好儿子,有人说她的子女也未必是真的孝顺,毕竟再风光隆重的葬礼也只能是给活人看的戏,刘姥姥什么都感觉不到了,至于孝顺与否也被刘姥姥带进了棺材里了,这个问题也只有她一个人能给出标准答案吧!
见过停灵时的刘姥姥那些人都说,这老太太走的时候腰板是直的,仔细端详下像是睡着了一样,还睡的很安稳,甚至有人猜想她年轻时应该挺漂亮的还是得高挑的姑娘,只是后来驼背得严重看不出来了。是啊!都只是猜想,没有人知道一个守了将近40年寡的母亲是如何把三个孩子养育成人的,也没有人知晓刘姥姥是不是度过一段艰难到连死都想过的时光。她的儿女们偶尔会想到吧!毕竟他们相依为命了那么些年。
刘姥姥走的那天刘大哥一直沉默自始至终也没讲过话,二妮儿有几次哭的差点背过气去,或许,他们是真的难过多一些吧!也可能会有后悔与自责吧!希望终究他们能懂母亲的孤独与无奈,希望小女儿听说母亲去世的消息时心中的怨恨能够释怀,要知道这世上最无私的爱是父母给的,他们有时候也真的无能为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042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