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5:51:10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通用19篇)
时间:2023-11-21 15:51:10     小编:梦幻泡

报告在商务、管理、科研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是一种重要的书面沟通方式。在写报告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以便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和呈现方式。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一

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贯彻实施《市职业教育条例》(以下简称“职教条例”)情况的专项执法检查,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组织调研组从4月上旬至6月中旬,对本区贯彻职教条例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调研组由部分教科文卫工委委员和专业代表参加。调研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制定方案,组织学习培训。调研组召开专题讨论会,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确定调研重点,制定具体调研方案。调研组还积极参加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组织的专题培训讲座,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全国、市有关职业教育的会议精神。二是走访座谈,全面了解实情。召开了区教育局、劳动保障局、教育督导室等相关职能部门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走访了区属的职业高级中学和董恒甫职校、市属的市工业技术学校,实地视察了这些学校的实训基地,并听取了学校的情况介绍;调研组还深入虹梅社区,听取社区学校开展职后教育的情况汇报,参观了专业从事大学生职前教育培训的迈兹信管理咨询公司。三是专题研讨,认真总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会议专题研讨,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据统计,共有50人(次)代表参加了上述各项活动。

调研组认为区职教资源较丰富,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革,初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中职、初职分层,公办与社会力量办学、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职教格局。在探索区属向区域转变、学历与技能并重、专业学科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领导重视,明确职教的发展目标。在全国大力发展职教的大背景下,区政府十分重视本区的职教发展,将职教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探索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职教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从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目标。

(二)加大投入,促进职教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区政府在职教经费的投入上逐年增加。以两所区属职校为例,年的职校生均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是年1.96倍和2.87倍。增加对区属职校实训基地的投入,明显地改善了职校的办学条件。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区教师进修学院的人才优势,做好职校公共课程教研活动属地化工作,为区域职校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供服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区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以及生师比都逐年上升。以区属两所学校生师比为例,学生和专任教师的比例由年的20.4:1上升到年的14.1:1。

(三)积极探索,创新职教发展的新模式。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促进就业为办学基本方向,积极探索创新职教办学机制,强化职业教育与我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适时调整职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设置,建立了区属职校的实训基地,凸显职教特色。积极探索创新鼓励机制,把原本面向区属教师的“骏马奖”、“耕耘奖”、“育人奖”等奖励范围扩大,向区域内的各类职校开放。还为区域内所有职校的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鼓励职校学生和在职员工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培养动手能力,发展专业技能。积极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了纪勋初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一特殊教育机构,为不同程度的智障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调研组在肯定区政府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认为现阶段职业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职校生源不足,限制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部分职校生源逐年下降、职教招生整体形势严峻,是我区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国家的政策体制导向没有根本转变,向职教倾斜引导的力度不明显;二是职教未被全社会认同和重视,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将来有份体面的工作,而不希望成为生产一线的工人;三是中职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待遇偏低、地位不高、后续发展空间有限,导致许多学生不愿报考职校。

2、师资相对滞后,不适应职教发展的要求。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近几年加大了对职校教师的培训、培养力度,但是与职教快速发展和市场要求相比,尚有一定距离。目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偏少、行业能力不强,“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有些企业以泄露商业机密等为借口,不愿接收职校教师来实训,致使教师培养渠道短缺。

3、校企合作不畅,职校与市场衔接不紧密。

目前我区的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着校企分家,职教远离行业、产业的现象,造成职校缺乏对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认识和研究,学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使“双元制”、“订单式培养”、“企业集团办学”等模式没有得到很好实施。此外,由于没有严格规范就业准入制度,一些用人单位或因为要降低用工成本而录用未经专业培训的外来务工人员,或擅自提高用工门槛,优先录取高校毕业生,等等,致使职校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合适的工作,特别是二次就业率低,影响了职校生的职后发展。

4、管理体制不顺,区域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区有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20所,其中由区政府直接管理的区属学校仅2所,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区域学校18所。由于这些职校体制、隶属关系和分布行业的不同,致使区域职教资源整合难度大,重复管理、多头管理、分割管理和缺位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政出多门、资源分散等弊端。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发挥还不够,不利于我区职教的协调健康发展。

5、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措施。

近几年来关于职业教育出台的相关条例、法规虽然不少,但缺乏适应本市的实施细则。在执行的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措施。比如职教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业培训经费;职工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以按照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第二十一条规定“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职业学校举办实训、实习基地,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为职业学校提供实习基地或者场所,接纳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这些规定都比较原则,且缺乏相应的配套操作细则,一些用人单位和企业因此执行不力,影响了职教的发展。

调研组认为,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是区级人民政府所能彻底解决,但区政府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站在加快建设科教兴市核心区的战略高度,按照构建两大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终身化的要求,切实实现好“十一五”规划目标,进一步推动本区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要加大对职教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形成重视职教的环境氛围。

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战略高度,广泛宣传职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大力宣传职教面向产业、面向市场、面向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具有突破性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全社会对职教的认同度,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要树立典范,大力宣传优秀技能人才的成才之路,从而营造有利于职教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职教发展基础。

要形成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实训投入和教师专业发展等保障机制。要加快推进职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以就业为导向,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等接纳职校教师实训。

3、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要加强劳动监察,严格执行“企业用工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强制准入和鼓励准入的就业资格监管机制,来规范用工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就业准入制度要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之间起导向作用,提高办学积极性,为职教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要创新职教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区域内职教资源。

要树立大职教的指导思想,突破体制、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壁垒,把职教统一纳入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要开展前瞻性和科学性研究,由政府搭台,充分发挥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定期发布相关信息,整合好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形成“政府主导、区域一体、优势互补、多方共赢”的有效运作机制,走出一条适合特点、显示优势的职教发展道路。

5、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

建议市人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制定相关实施细则,明确责任主体,为职教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监督就业准入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后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加强政策研究和指导。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二

为加强领导,深入推进服务型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了解居民实际情况,扎实开展“三问三解”活动,我深入到田坎社区居民群众当中,进行了走访调研工作。走访通过入户调查、询问交谈,收集意见等方式,充分了解我辖区居民的相关居住状况,查找相关问题。现结合文峰街道办事处“千名党员干部教师下基层”实施方案,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走访概况及重点

走访所见群众基本生活状况良好,对社区管理工作评价较为满意。主要分析重点几户走访对象,情况如下:

汪善荣:辖区居民,田坎小学退休教师。

杨定发:老党员。

二、发现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走访群众所见现实情况及以上重点对象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策的宣传还不到位,没有落到实处,宣传面点散零星,不够全面;二是对办理程序手续过程讲解不够清楚。

(二)突发意外导致家庭困难拮据的相关原因情形增加。成员中有残疾的、年老体弱的,他们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也是导致家庭困难拮据的原因之一。现下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险的购买也成了居民们关注问题的重中之重。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于养老保险的购臵也是一知半解,到底如何办理、需要何种手续、办理后会享受到什么待遇也是一片茫然。但是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住户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者较差,流动人口较少,环境卫生比较好。

三、今后工作中的重点解决问题

1、贫穷老人今后的生活问题;

2、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困难家庭如何改变现状脱离贫困状态;

3、如何更好的向居民宣传介绍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的办理情况;

4、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四、政策落实情况

从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到始终开展的扶贫帮困走访慰问制度等,都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认真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解决了部分困难家庭的住房、老人患病就医、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购买等实际生活困难。仍需我们继续做出巨大努力。

为此提出如何做好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和多数贫困家庭的就医负担。借助医疗保障制度的力量,争取民政部门的支持,给予居民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医疗救助。

2、日常生活中对留守老人和困难家庭的帮助。动员全体职工,积极投身到帮扶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来。

3、不定时开展宣传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办理的活动,让广大居民随时了解政府的新政策。并定期走访探望,发现问题及时为其解决。

4、加强平安田坎工作的开展,对辖区内的综治维稳情况随时了解,积极征询居民-意见,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到汪善荣老师家了解退休老师生活情况。

与汪善荣老师聊天。

根据教体局通知要求,我们依据调研提纲,就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教师队伍及时得到补充,教师队伍结构不断得到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优秀人才的培养与选择机制不断完善。现将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我校现有教职工157人,其中:专技人员153人,工勤人员4人。教师队伍结构情况如下:

1.组成结构:2015年教体局下达我校编制数为153人,实有专任教师153人。现有学生2435人,师生比为1:16。

2.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周岁以下30人,36-45周岁81人,46-55周岁38人,55周岁以上4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19.6%、52.9%、24.8%、2.6%。专任教师平均年龄为43岁。

3.教龄结构:现有专任教师中教龄在0-3年的有2人,4-10年的有16人,10年以上有135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10.5%、88.2%。

4.学历结构: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135人,专科学历16人,中专1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6%,88.2%;10.5%、0.6%。

5.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专任教师中,有中学高级教师23人,中级84人,初级45人,未评职称1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54.9%、29.4%、0.6%。

从总体来看,我校教师队伍现状是:教师专业结构合理;学历达标;人均工作量适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教师年龄总体偏大、教龄偏高。专任教师中年龄在36岁以上的`占12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4%;教龄在10年以上的13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8.2%。

职称评聘压力大。专任教师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1%,教龄15年以上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初级人员总数的32.6%。

工作量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教学人员和非教学人员之间的差距。

师生比不达标。按照国家标准,我校师生比应是1:13.5,现有师生比偏大。

二、教师队伍质量分析

我校现有教师中师范类专业人数14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96.7%,非师范类专业5人(其中一人为会计专业,一人为医学专业,其余3人均取得教师资格证),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

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32人,共计97人次,占专技人员的66.5%。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多渠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制度,考核激励,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及管理工作

1. 正面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每学期我校都举

办为期一周的师德师风建设集中教育活动周,集中开展政治业务学习,提高师德水平,同时学校与每位教师签订了师德建设承诺 书,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2.严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条件审查关,努力打造高质量的教

师队伍。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职务评聘有关规定,认真审查申报晋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申报条件、教育教学条件和教研、科研条件,侧重审核其思想表现、工作实绩和从事教科研能力,并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对违反师德规定的,教育管理不到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教学工作“备、教、改未完成教学任务的或教学质量考核不合格的”,予以一票否决,坚持不予申报,有效地遏制了职评工作中只讲申报条件,不讲思想表现、工作实绩和教科研能力,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从而净化了教师队伍风气,使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真正成为教师队伍成长的有力推手,促进了教师队伍健康成长。

3.严格按照《安定区教职工年终考核实施办法》,做好教职

工年终考核工作,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我校制订了《公园路中学教职工年终考核实施细则》,对教职工进行量化考核,对专业技术人员德、能、勤、绩方面进行量化打分。通过阳光操作、规范有序操作、人性化操作,让考核成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杠杆,撬动教师队伍建设上台阶。

(二)搭建平台,正确引领,促进骨干教师队伍的成长

1、确立培养机制。学校每学期都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骨

干教师示范课、两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研讨课,并开展中青年教师“一对一”专业培养帮扶工作。对表现突出的中青年教师推荐参与各级各类优质课、录像课评选活动,有力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2、搭建发展平台。我校积极鼓励教师承担各级课题研究工

作,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专业成长的通道。我校“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共申报省级重点课题2项、省级规划课题15项,市级重点课题11项,市级规划课题28项,共计56项,其中35项已通过鉴定,10项被评为优秀课题。科研兴教,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3、推荐中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各级组织的培训,让他们接受

24、22、23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为17.3%、14.9%、15%;参加省级培训的人数分别为15、23、2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分别为10.8%、15.5%、13.7%;参加市级培训的人数分别为7、1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分别为5%、7.4%、3.9%;参加区级培训的人数分别为33、26、2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分别为23.7%、17.6%、15%;校级培训参与率100%。

(三)完善制度,落实措施,扎实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有关规定,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新课程培训。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及检查评估细则,认真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1.抓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工作。鼓励教师参加自考、函授等

形式的在职进修,学校在课程安排上予以时间保障。

2.加强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开展集体备课、上公开课、同行

听课等业务学习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情况纳入教师必须完成的教学工作内容,期末开展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教师年终考核挂钩。

3.认真开展校本培训。一是按照“坚持结合教学改革学习,

结合,开展培训活动。要求各教研组开展业务学习每周不少于一次。

4.积极落实各级各类培训任务,对培训费用予以保障。2011

至2015年三年中,我校用于各级各类培训的费用支出占学校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6%、5%、4%。

5.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为了使广大教师掌握现代信

息技术,充分发挥学校网络的作用,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以及“教育技术”培训。目前,教师都能够应用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进行授课。

从总体来看,我校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现状良好,教师能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努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工作;驾驭课堂教学工作的能力强,课堂教学效果好,但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

1.个别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体罚和变相体

罚学生的现象偶有发生。

2.“领军人才”数量不足。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数量缺乏。

3.个别教师对高效课堂建设认识不够,行动不力,课堂教学

效果差。

4.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学科分布不均衡,时间不能保

障。

5.校本教研有形式化倾向,未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6.继续教育长效机制还未建立,继续教育还停留在被动阶段。

7.学校经费紧张,继续教育培训经费不能满足教师培训需

要。

8.教师远程网络培训时间不能保证,效果差。

四、今后教师队伍管理及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改革建议

1.制定完善有梯度的教职工考勤管理制度,特别是能结合行业实际,充分体现制度的人文关怀,以此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重视教职工职务评聘工作,加大中级职务评聘力度。

3.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制定交流考核细则,逐步推行校长教师交流。

4.完善整合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硬件设备,将农村剩余资源向城区学校均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5.选调年轻教师补充到我校教师队伍中,调整我校教师年龄结构,为学校的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附:1. 《2015年安定区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情况统计表》

2. 《2015年定西市安定区中学教师专业结构情况统计表》

3. 《2015年定西市安定区初中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表》

4.《2015年定西市安定区中小学、幼儿园非教学工作量统计表》

二〇一四年四月八日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三

为加强领导,深入推进服务型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了解居民实际情况,扎实开展“三问三解”活动,我深入到田坎社区居民群众当中,进行了走访调研工作。走访通过入户调查、询问交谈,收集意见等方式,充分了解我辖区居民的相关居住状况,查找相关问题。现结合文峰街道办事处“千名党员干部教师下基层”实施方案,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走访概况及重点。

走访所见群众基本生活状况良好,对社区管理工作评价较为满意。主要分析重点几户走访对象,情况如下:

汪善荣:辖区居民,田坎小学退休教师。

杨定发:老党员。

二、发现问题及原因分析。

根据走访群众所见现实情况及以上重点对象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策的宣传还不到位,没有落到实处,宣传面点散零星,不够全面;二是对办理程序手续过程讲解不够清楚。

(二)突发意外导致家庭困难拮据的相关原因情形增加。成员中有残疾的、年老体弱的,他们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也是导致家庭困难拮据的原因之一。现下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养老保险的购买也成了居民们关注问题的重中之重。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文化水平的限制,对于养老保险的购臵也是一知半解,到底如何办理、需要何种手续、办理后会享受到什么待遇也是一片茫然。但是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住户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者较差,流动人口较少,环境卫生比较好。

三、今后工作中的重点解决问题。

1、贫穷老人今后的生活问题;。

2、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困难家庭如何改变现状脱离贫困状态;。

3、如何更好的向居民宣传介绍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的办理情况;。

4、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

四、政策落实情况。

从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到始终开展的扶贫帮困走访慰问制度等,都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认真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解决了部分困难家庭的住房、老人患病就医、基本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购买等实际生活困难。仍需我们继续做出巨大努力。

为此提出如何做好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和多数贫困家庭的就医负担。借助医疗保障制度的力量,争取民政部门的支持,给予居民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医疗救助。

2、日常生活中对留守老人和困难家庭的帮助。动员全体职工,积极投身到帮扶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来。

3、不定时开展宣传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办理的活动,让广大居民随时了解政府的新政策。并定期走访探望,发现问题及时为其解决。

4、加强平安田坎工作的开展,对辖区内的综治维稳情况随时了解,积极征询居民-意见,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到汪善荣老师家了解退休老师生活情况。

与汪善荣老师聊天。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四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0年工作计划安排,2010年5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执法调研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我县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安徽省职业教育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县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关于《职业教育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实地走访了县职高、杨桥职高和长青技校;组织召开了由县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财政局、政府办公室等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意见和建议;调研组成员分头听取了用人单位以及就业学生等方面的意见。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开展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有中等职业学校9所,其中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县职高),市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一般职业学校6所。中职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类、农林类、机电类、电子类、服装类、宾馆服务类、机械制造加工类、艺术类、家电维修类等二十多个专业。在校学生1677人,教师242人。全县共有民办职业培训学校26所,其中县级就业训练中心1个,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18个,在校生6000余人。

1、职教工作得到重视,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县政府以及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为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做了大量工作。县政府于2005年召开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成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小组,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振兴职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逐步确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驱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2、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一是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县政府进一步健全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从2006年开始,设立了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项目,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并做到逐年增长。二是职业教育教学条件、实习设备有了改善。县职高现有教学用计算机300台,各类实训设备343台/套,实验、实训自开率达96%。县职高还在谭棚建立农学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学校拥有的教学、实习设备基本能够满足需要。杨桥职高投资360万元实训建设项目即将完工,160万配套实训设施正在实施招标采购。项目完全实施后能基本满足教育、实验、实训需求。经过政府投资和学校努力,各类职业学校配有大小实习实训室30个(间)。

右发展到现在的每年上万人。

4、办学规模有所扩展。在办学数量上,职业学校由3所增加了9所,与普通高中持平。民办职业学校增加3所,初步形成了公办、民办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格局。在办学上,全县9所职业学校有7所学校实施了联合办学或校企合作办学,办学渠道不断拓宽。全县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有了提升。

1、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一是社会认同率不高导致招生难。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问题突出,导致职业学校招生难。2010年,长官职高、吕寨职高、张集职高三所学校高一在校学生都只有11人,高二在校学生都不超20人,有的只有几名学生。二是贯彻实施法律法规的措施不够有力。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善,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乏力,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办学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仍不相适应。

2、经费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资办学体制尚未建立。一是财政投入不足。我县职业学校都是从普通中学改制过来的,存在先天不足,办学条件、基础设施和实训设施都很短缺,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制度的保障,各项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没有充分发挥。

3、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一是职业教育统筹协调不到位。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业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农广校和企业培训机构等分别隶属于教育、劳动、农办、经贸等不同部门,相互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县级职教中心的建设滞后。

二、职教资源整合不到位。长期存在专业设置重复、招生矛盾冲突等问题,学校要求整合呼声强烈。

4、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偏低。一是师资队伍远不能适应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大多数原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绝大多数缺乏专业知识,有许多中职学校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二是培训不到位。三是相关政策落实不力。学校从企业和社会招聘具有相应学历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的政策落实难度大。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录用、职称评聘基本沿用普通教育的政策,缺乏倾斜扶持。

5、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目前,多数中小企业招收、录用职工没有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相关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不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地位不明显。

(一)提高认识,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200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职教大省的战略决策。县委书记、人大主任朱爱民在今年“两会”期间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时提出:

“工业立县、商贸强县、人才兴县”战略,强调只要人口变人手,人手变人力,人力变人才,就能把人多的问题和包袱变为别人难以企及的资源和财富。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上新水平。一年来,通过工业强县战略,我县工业经济呈高速发展的强劲态势,一批工业项目相继建设投产,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加剧了我县企业人才需求的矛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实用人才的主要渠道和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解决就业、增加收入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推进器,形成全社会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县政府要合理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包括学校布局、事业规模、发展目标等,形成职业教育快速有序发展的局面。

合,集中力量建设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中心。把劳动保障局承担的劳务输出培训,农委承担的“阳光工程”培训,人事局承担的公务员培训,安监局承担的安全生产培训,技术监督局承担的特殊工种培训等所有行业培训项目,都集中整合到职教中心;各部门年初上报培训计划,县政府统一审批,由职教中心具体承办。借鉴外地创办职教中心的成功经验,大胆引进先进管理制度,创新学校经营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与市场的充分接轨,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县职业教育有一个大的飞跃。

(三)加大投入,切实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一是依法保障财政投入。二是督促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足额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并专项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三是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充分利用金融、税收、企业和社会捐助等手段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

育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政策,对承担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和学习实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或资金补助。

(五)深化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一是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二是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三是积极推进“三段式”办学模式试点工作,立足培养适应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四是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要集中财力、物力,加快县级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以解决职业学校实训资源缺乏的困难,为职业学校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提供公共平台。五是要抓紧制定完善就业准入政策,确保用人单位招录职工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五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批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我市的职业教育却存在着举步维艰的发展窘境,而相当多的企业又难以招到合适的技术工人。应该说,造成目前企业招工难与职业教育的现状息息相关。职业教育路在何方?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在9月份参加了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教育、劳动、财政、农业等行政职能部门参加的执法检查工作,分别对市本级及三区两县(市)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会议、现场察看、走访群众等形式,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了解。现就我市职业教育现状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29所,其中,独立建制的高等职业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28所。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区25所,农村4所;从办学主体看,公办学校(含部门办的)12所,社会力量举办17所。全市共有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级评估合格学校8所。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包括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财会、电子电器、机电、经营、文秘、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机械控制与维修等等。现有在校学生2.875万人,教职工1650人。

(一)职业学校建设速度加快。

国家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各级政府能积极响应,采取措施,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中桂平市已拥有一所自治区立项建设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平南县、港北区、港南区各有一所职业教育中心,仅有新成立的覃塘区目前尚没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目前,我市中职生均校园面积4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97平方米,设备价值1982元,图书16.2册,与标准生均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20**、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与全日制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分别为0.79:1、0.85:1、0.95:1,基本接近1:1的标准,职业教育规模逐步扩大。

我市第一所独立建制的专科层次高职高专院校——贵港职业学院于2003年8月得到教育部备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结束了贵港没有高校的历史。贵港职业学院现有住校生3150人,教职员工189人。学院设有新老校区。老校区(即原贵港市师范学校)占地面积43亩,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新校区位于市城北新区,规划用地8**亩。目前,已经征地102亩,并已完成教学科技楼(总建筑面积10183平方米)、学生临时食堂和五栋临时宿舍的建设。20**年10月,学院将全面启动学院教学楼、实验楼、实习实训楼、行政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运动场等十大工程建设,总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8.6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将在20**年4月交付使用。

(二)广开办学渠道,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近几年来,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各职业学校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及现有资源条件,开设了一批新专业,促使学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贵港职业学院经过几年的努力,从一个单一的师范学校,建设成为了一个设置有19个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科目涵盖了教育、电子、财经等领域。学院还派出人员深入到高校、企业了解、联系,进一步打开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局面,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与重点高校和发达地区职高开展校校合作办学,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培养本科层次的学生和机械维修等紧缺的高职人才;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此外,中等职业学校通过“订单式”培养和短期培训模式培养了大批新型职业技能性人才。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与市内市外100多家企业单位签订了稳定的用人合同,其中,与近70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式”的培养协议,今年“订单式”培养学生3500余人。20**—20**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5000余名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远远超过应届大学生的就业比例,从而为吸引广大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民办职业学校不断壮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去年全市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达3276人,占全市中职招生总数的28%,今年民办学校招生已达6000人,基本与公办职校达到1:1的比例。

(三)增加财政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近年来,市政府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在着力抓好义务教育的同时,采取措施,逐年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市直公办职业学校的财政预算及执行情况如下:20**年预算1736.34万元,执行1857.97万元,完成1**%;20**年预算1892.73万元,执行2029。56万元,完成1**.23%;20**年预算2370.94万元,1—6月份执行1402.33万元,完成59.15%;市本级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情况:20**年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218万元,用于职业教育58.21万元,占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26.7%;20**年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362万元,用于职业教育130万元,占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35.91%;20**年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440万元,用于职业教育193万元,占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43.86%。县市区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没有用于职业教育。县市区政府对地方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保障学校教职员工工资的发放。桂平财政近10年来投入职业教育的资金总额为2927.4万元,其中2004年423.4万元;20**年596.8万元;20**年737万元;平南县20**年预算安排职业教育经费94万元,20**年1—8月份安排76万元。

(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素质不断提高。

全市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650人,外聘教师12人,其中专业课教育1**2人,具有高级职称145人,中级职称733人,初级职称5**人。其中,贵港职业学院现有教师总数169人,外聘教师12人,其中专任教师l36人,高级职称21人,中级职称61人,初级职称81人,具有硕士学位10人,研究生学历26人,本科学历137人。市直公办中等职校现有职称13人,中级职称以上111人,研究生毕业或在读研究生7人,本科以上学历159人。这几年,各职业学校通过引进专业课教师、校本培训、派出学习、学历进修、请专家到校指导、聘请兼职教师等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五)加强就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劳动保障部门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及就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全面加强岗前培训及在职职工培训,动员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办理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全市有80%以上的学员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行严格的前置审批程序,在办理营业执照过程中,均查验经营者个体工商户业主和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通过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督促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推行就业准入控制,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近年来,全市岗前培训15万人次,企业在职职工培训6万人次。

为了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全市积极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方针,加快完善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培训模式,按照企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几年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3万多人次。与此同时,职业培训机构的结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公立办学培训模式,积极鼓励社会、个人举办职业学校。目前,我市共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46所。形成了培训网络,以培训促就业,推动了我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一)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不浓。由于当前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才是成才的最好出路,特别是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以及“精英”教育的观念,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而造成了社会、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一些单位用人标准的唯学历倾向以及不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和担心培训后技术工人“跳槽”、“雁南飞”、“为人做嫁衣裳”的顾虑,致使一些企业不愿意在培训技术工人上花钱。另外,主流媒体对职业教育的宣传乏力,也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在职业教育定位上,政府未将其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并加以全面规划、统筹推进,存在规划滞后等问题。目前市政府尚未出台《贵港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其他实施计划。

(二)职教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落后。

长期以来,市、县财政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主要是在义务教育,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公办学校教职工人头经费,学校主要依靠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没有得到落实。从调查情况看,三区两县市都没有职业教育的预算经费,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部份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造成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条件明显滞后,民营职校比之公办职校更甚,几乎是自食其力。因此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条件落后。职业高中大多数没有象样的实训基地,即使有实训基地,设施设备也十分陈旧落后。投入少、底子薄、基础差,已成为制约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匮乏。

职业教育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原普教岗位上转移过来的,绝大多数教师缺少专业技术知识。由于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不景气,学校没有能力吸引优秀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加之一些优秀人才被经济发达地区“挖”走,导致职教师资队伍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由于涉及单位性质、编制等问题,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人又不能流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基本沿用普通教育的政策,造成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全市仅有21人,专家型的教师几乎没有,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陈旧,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职业教育机构还不能完全做到学校围绕市场转,按需培训,而是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模式陈旧,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有限的毕业生中,还有一部分不能取得就业岗位。这就表明,我市培养的职业技术类人才在数量、类别和质量上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突出表现在“你办你的学,我招我的工”,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没有真正落实,企业招收新增劳动力,没有很好地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而视自主用工为自由用工,特别是民营企业更甚。这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五)办学水平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彻底摆脱普通教育的模式,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在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上不能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实训时间过少。另外,职业教育只考虑对外输送人才,不结合本地市场需求情况,出现了一边喊就业难,另一边却喊招工难现象。学校培训的学生尚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毕业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对口就业存在较大的难度。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紧迫感。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其他多种有效方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首先要使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到,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职教就是抓小康,抓职教就是抓素质,抓职教就是抓效益,抓职教就是抓社会稳定。要向社会宣传我市乃至全国人才市场紧缺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情况,要宣传我市实施“六靠”工作思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急需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宣传职教毕业生就业有路、致富有方、升学有望、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抓住每年高中升学高峰特别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的机遇,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引导,使他们了解职业教育并产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青年走向成功的高速路,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光明大道。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教育,是推动贵港经济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教育。从而使全社会形成一个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切实加强领导,把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市政府要加强领导,尽快出台《贵港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实施意见》及其他实施计划。实实在在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应明确职业教育方向,以坚持为加快发展我市经济、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办学方向为根本,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提高教育质量,使毕业生有抢手出路为关键,以加大统筹力度并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职教资源和基本保障条件问题,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略。真正统筹解决办什么学校和怎么办的问题,解决职教主管部门和职业学校对社会职业教育需求变化信息不畅问题。建议市教育行政部门真正对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实际问题进行统筹,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预测规划,职业教育工作要责任落实到人,按目标考核奖惩。应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点解决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知识老化问题,充分发挥我市地缘优势,采取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比例等办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职教“双师型”师资,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三)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1、加强特色专业建设。要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大力建设特色专业,形成专业品牌效应,提高学生实际就业率,提高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

2、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抓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鼓励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与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在全市分期分批建设好1—2个区域性实训基地和专业性实训基地。

3、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一是有计划地安排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毕业和缺乏生产经历、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提高其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二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评选,充分发挥其示范表率和辐射影响作用。三是合理调整教师结构。科学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教师比例。四是人事、劳动等部门应根据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向学校提供人才信息支持。五是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制订出适合职业学校向社会招聘、录用、选拔专门人才的相关政策。

4、加大示范性职业学校扶持力度,组建我市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对我市骨干职校给以重点扶持,对其在建校征地、有关收费、银行贷款、用人等方面给以适当倾斜,支持骨干职业学校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5、加强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一是落实各有关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二是建立健全相由关部门参加的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并监督实施。三是严格执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促使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取得职业学校相应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四是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建立对学校检查的准入制度,禁止各部门向学校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对职业学校实行政策扶持,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各级政府和财政,要进一步按公共财政原则调整支出结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职业教育经费,努力做到按国家法律法规足额落实职业教育经费。一是按时足额拨付公办职业学校教职工工资,并监督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二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职教经费投入政策,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落实“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对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并严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向职校乱摊派、乱罚款,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或挪用职教资金。三是按人均1元的标准,设立职教专项经费,重点用于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师资培训和课程教材开发;四是建立贫困生救助机制,设立职业学校贫困生救助专用账户,用于贫困学生的资助,确保家庭贫困学生能平等地接受职业教育;五是各级人民政府和计划、科技、劳动和保障、农业、扶贫等部门在安排使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扶贫资金时,要安排20%用于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职业学校农学类专业的发展。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重点培训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培养具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术骨干和新农村经纪人、信息员、营销员。在农村中学加大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搞好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县职业中心学校的联合与协作,乡(镇)政府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办好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中学,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实现资源共享,建立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以县乡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幅射点,以村和农户为幅射面,以信息网络服务站为纽带,在县、乡、村、户之间构建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网络体系。在农村中学从初一或初二起就增设职业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辍学生返校,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相互促进,使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增加为“三农”服务的生机和活力,加快全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六

通过这次生产实习,使我在生产实际中学习到了电气设备运行的技术管理知识、电气设备的制造过程知识及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在向工人师傅学习时,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在生产实践中体会到了严格地遵守纪律、统一组织及协调一致是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的,从而近一步的提高了我们的组织观念。

我们在实习中了解到了铁路供配电系统,尤其是了解到了工厂变电所的组成及运行过程,为小区电力网设计、建筑供配电系统课程设计奠定基础。通过参观四川昆明供电段使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为学好专业课积累必要的感性知识,为我们以后在质的变化上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通过生产实习,对我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加强劳动观点起了重要作用。

在经过半个月的实习,主要感受到以下体会:

1、安全教育,在实习开始时,老师对我们进行安全教育,讲解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在实习中所要遇到的种种危险和潜在的危险等等;在实习现场,工人师傅也是再三强调安全问题。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安全,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既是责任,更是义不容辞的义务。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安全永远放在第一位。

2、组织参观,在实习开始时,老师组织我们对实习单位的参观,以便了解其概况。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到其它有关车间去进行专业性的参观,获得了更加广泛的生产实践知识,和更加准确理解了工厂的运作模式。参观中我们着重了解了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先进工艺方法、先进工装、先进设备的特点以及先进的组织管理形式等。

3、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进行车间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结合了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实习的要求,将理论与实际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也更加的促使我们不断地进行学习与研究。只有实践才是检炼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我们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生产中,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

4、实习日志,在实习中我们将每天的工作、观察研究的结果、收集的资料和图表、所听报告内容等均记入到了实习日志中。对于日志,很多同学不予以注意和关心,只要我们细心,就会发现写实习日志的好处。它既能方便于我们实习现场的记录,也便于我们日后查阅,更能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生产实习是电气工程学院为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安排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将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使我们通过实习在专业知识和人才素质两方面得到锻炼和培养,从而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成为业务骨干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生产实习,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变电所的主要结构、生产技术和工艺过程;使用的主要工装设备;产品生产用技术资料;生产组织管理等内容,加深对变电所的工作原理、设计、试验等基本理论的理解。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了变电所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从事这方面的研制、设计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次生产实习过程中,不但对所学习的知识加深了了解,更加重要的是更正了我们的劳动观点和提高了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等。最后,感谢学院给予我们这次实习机会,特别感谢带领我们实习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我们不能够取得如此丰富的实习收获。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七

20xx年9月13日,我到河南省南阳市第八高级中学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担任高二年级211班的班主任助理,二是负责高二年级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指导老师和带课老师请教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在实习期间获得了指导老师的高度肯定。同时,我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而言的。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资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是对在整个高二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主要的调查形式是和学生们进行谈话,提问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然后边交流边做笔记,及时地记录信息。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一谈对中学信息技术的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只停留在以前理论上的认识。而且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我所在的学校南阳市第八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设有两个校区,欧龙校区主要是高一和高三部分年级,潦河校区主要为高二和高三部分年级,而我们被安排到潦河校区实习,学校施行封闭式管理,规模中等,整个高二年级共有24个班,其中有10个培优班和14个普通班(按年级分数排名进行分班)。学校生源主要是来自附近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和城镇,部分来自市区。学校配备有两个机房,分别由两个老师负责管理和上课,每个老师负责高二年级的12个班。

我的带课老师上的是高二201-212班,其中有5个培优班和7个普通班,在给他们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觉到课堂的气氛,纪律是不一样的,在给培优班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很少有吵闹,说话的现象,而且跟同学们进行互动的时候他们会很自觉的配合你,让你很有激情的继续课堂教学,但是在给普通班上课的时候,情况是明显相反的。

我观察发现,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太过一成不变,就是根据课本和大纲的要求给同学们灌输知识和技能。前几次课程一般在教室上,因为都是纯理论知识,老师一般就会根据课本内容和教学大纲给同学们讲解新知识,偶尔延伸一下课外的内容,学生们就只是刻板的坐在教室里听课,不会提问,也不会吵闹,很多同学的心思都不在课堂上,有些甚至看起小说,偷偷玩起手机。后面的课程因为都是操作类的知识,所以会在机房上课,而且课堂前二十分钟一般都是边演示边讲解,然后剩余二十分钟让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讲课的内容进行自由操作,争取在下课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即把老师刚才操作过的内容自己再亲自操作一遍,加深印象,但是最后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人很少。这种教学方法,它只是符合一般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它没有适合当前如火如荼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潮流,也就是缺乏给课堂注入活力,注入新鲜感,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侵蚀着同学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在当前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相信没有人会觉得它陌生。在这里,有同学们熟悉的网络世界,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有受益无穷的信息资源,有高深莫测的计算机编程,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可以欣赏互联网上的有趣视频,或者听一曲歌曲放松一下心情,还跟朋友家人聊聊天,浏览一下因特网上目不暇接的新闻,丰富自己的阅历,增长自己的见识,甚至可以打打游戏,下下棋……,同学们都希望在这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因特网上拥有属于一片自己的天空,因此即使我相信没有人会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没有人会觉得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很无用,很无趣的学科。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主修科目不同,不纳入高考考试范围,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主课上,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都不是很重视,或者只是用来上网和玩游戏,不能很好的进行应用。而且学校就给每个班级一周分配一节信息技术课,除了上信息技术课时有机会接触电脑外,其他基本没有机会接触。而且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镇,家里几乎很少有配备电脑,因此学生在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较为薄弱,甚至有些同学从没有接触过电脑。调查中信息技术老师对我说,鉴于这种情况老师在备课时,教学的内容都比较基础,操作也会比较简单,以达到课堂能适用于大多数学生为目的。

我还发现,在教室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时,同学们会比较安静,不吵闹。但是一旦到了机房,同学们的课堂记律普遍较差,自觉性不足,打开电脑首先就看能不能上网,若是可以就肆无忌惮的开始登qq,看视频,如果不能上网,就打开电脑自带的游戏开始玩,或者互相说话,聊天,直到上课都不能立刻安静下来,说明学生们不能正确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课堂气氛也乱哄哄的,难以克制。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合作能力欠缺,实际效果未达到却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进度。

在调查中,许多学生不明白学习信息技术的用处,而且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进而排斥计算机的学习。我想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老师们没有给同学们一个很好的介绍,以至于他们缺乏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老师如果不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便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我告诉他们,高中时期学好信息技术是有不少好处的,电脑可以为我们处理很多的事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很多的丰富多彩。而且以后踏入社会,计算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应用,学会使用计算机已经是我们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也有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想认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以便更好的使用计算机,让它为学习服务。对于同学们的这个想法,我表示很欣慰。

还有的学生说,学校安排的作息时间紧凑,学生每天忙于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理化生,政史地,根本没有多少时间进行课外的学习,导致他们信息技术能力差,进而提不起很大的兴趣。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只有学生对这个科目有兴趣了,才有可能很快地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比如在上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操作课的时候,可以先做好一个既美观又让学生们觉得很有技术含量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在讲解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聚精会神的听讲,自由操作的时候也会认真主动的去完成布置的任务,当然教师也要在一边从旁指导,这样便能大大的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二、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备好不同的教案。比如针对培优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就可以给他们讲解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他们也能掌握的更多,但是针对普通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给他们传授的时候内容相对较少些,重点提及到就可以了,但是讲课方式要尽量风趣,幽默,以提高他们的兴趣,这样他们不仅能维持课堂纪律,听课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总之,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报告。我认为信息技术老师最好能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合作完成。在活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应用技能,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同时老师在一旁指导,多主动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展开。

最后对在本次调查中给予支持的老师们、学生们表示感谢!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八

调查目的:作为职业学校修订导游专业教学决策的依据,从而为更好地培养导游服务人才作铺垫。

调查意义:能够起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作用,对学校的导游专业的教学和活动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导向。

调查对象:苏州市国际旅行社。

调查地点:苏州市竹辉路国际旅行社。

调查方式:以参与为主,访谈为辅。

调查时间:20**年7月1日至20**年10月1日的周末和课余时间。

调查背景:当今世界进入信息时代,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为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企业、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实现服务对象在我们的服务中得到增值和令人满意的目的。另外学校在教学活动中也必须掌握准确、及时、系统的调查资料,并对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作为替旅游行业输送导游专业人才中的一员也是如此。但要教出高质量的学生,教师就必须了解旅游市场的需求。在此种情况下,谁能及时了解到旅行社的需求并及时调整教学,谁就能在这一行业中占领先机,取得优势。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涵盖了企业概况,企业需要人才的类型及要求,企业是否已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及项目合作,企业是否有员工教育和培训的专项经费,思想素质和技术、技能对于旅行社那个更重要等。另外企业未来几年人才需求情况,包括专业或岗位、预计需求人才数量、学历、人才来源等内容也作为这次调研的辅助内容。

一、苏州中国国际旅行社概况:

苏州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是经市旅游局批准、工商部门注册、足额交纳保证金的旅游企业。公司以经营旅游业务为主,组织与接待团体、散客、商务考察及为各类会议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公司员工均是来自各国际旅行社的专业管理人才,公司拥有先进的网络设备及优秀的导游队伍。宗旨是:“用心为每一位客户服务,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愿望是:在友好、共赢、诚信的原则下,与各界朋友携手共进。

二、调研分析:

在调研中,面对面地听取了旅行社老总对旅游业现状、用人标准及发展形势等的分析,以及参与体验旅行社员工的辛苦工作,对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娴熟的工作技能表示由衷的崇敬。

1、旅行社业务部经理给我们介绍了全国旅游业形势及人才需求情况:

就全国而言,目前旅游业从业人员有600多万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业人才800多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多万以上。与此同时,专业的公关、媒介、会展等行业也开始共同参与这个广阔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导游专业的职业化变得越来越迫切。

苏州这块市场情况如何呢?苏州已有旅行社110余家。这几年,在苏州旅游企业中旅行社数量增长最快,每年新批的旅行社有十几家。如此看来,苏州导游人才需求如全国一样让人看好。有关部门预计,未来10年,中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近百万人,而中国的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10万名毕业生,旅游专业人才非常紧缺。由此可见,旅游从业者拥有光辉的前景,那么我们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目标的制定是正确无疑的了。

在我们看到光明的时候也要看到困难,由于旅游是一个特定的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是相当严格,不仅要知识面广,还要精通外语,肯吃苦、肯钻研。他们说:优秀的人才不仅会指引旅行社在合法的政策、法规下发展,更会为企业“另辟捷径”创造更多盈利空间。他们应能设计完美的旅游线路,在不损害旅行社利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与国内旅游相比,出境旅游不仅要在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提供服务,还要求组团社对各国的语言、货币、法律法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行业规范等心中有数,并具备与各国领事馆打交道、在国外迅速处理紧急事务等能力,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导游专业又有很强的挑战性。旅游行业竞争激烈,部门、岗位越重要,工作强度也就越大,十天半月回不了家是常事,逢年过节更忙得不可开交,这对从业者而言都是考验。踏实勤奋、待人有理、善于沟通、知识丰富、精通外语都是从业者的必备条件。对新入行者而言,三五年的艰苦努力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才有可能成为行家里手。

目前旅游业最紧缺的三类旅游人才,第一类属“最抢手人才”:能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的经理,能从事境外游策划、项目开发和组团调度及擅长同外国领事馆打交道,并有在异国他乡迅速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导游;第二类是“最急需人才”:宾馆酒店总经理、旅行社副总经理及销售部、公关部、餐饮部、客户服务部、人事部、财务部等部门经理;第三类是“最大量需要人才”:中西餐厨师、通讯技术维护、餐饮客房服务、日韩料理厨师、前厅礼仪接待等技能型人才。

社会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如何培养出来?《导游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有别于《酒店服务》专业人才培养,《酒店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在综合素质上,因为酒店服务行业是人与人打交道的一个行业,对专业技术知识要求低些、而技能要求高些,进入行业门槛较低。导游专业虽说也是人与人打交道的一个行业,但对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进入行业门槛较高。旅游当中总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如何处理,需要导游员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准确掌握旅游政策与法规,充分兼顾国家、旅行社、游客三者的利益。若是出境旅游,不仅要为游客在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提供服务,还要求对出游国家的语言、货币、法律法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行业规范等心中有数,并具备与各国领事馆打交道、在国外迅速处理紧急事务等能力,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也就是说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要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他要求的人才是全面的。正如旅行社老总说的:我们需要的人才应是综合素质好,同时要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历史知识、能做好推介策划、能做好营销工作,而且普通话一定要过关。

2、对导游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加强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

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想做导游工作,作为学生没有导游证,就无法进入旅行社工作,所以企业认为导游专业毕业生有没有导游证很重要,如果学生有导游证,那他们的工作都不需要学校费心,学生拿着导游证就能很快地找到工作,反之,没有导游证的学生想找旅行社的工作就显得困难了。另外,在学生当中还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有的学生考取了导游资格证,可苏州的各大景点都还没参观过,学生的“纸上”功夫下得还真大,由于他们缺少了实践经验,若马上让他们带团,恐怕很难胜任工作。问题就出现在学校给学生这方面训练的机会、参观的机会太少了。虽然我们为学生也安排了景点认知实训,但是自费或免费形式,有的学生舍不得花钱,只好不去,老师也无法去约束他们。

当然不可能人人都能考取导游证的,对于考不上的学生,我们该如何为其打算?难道都送往酒店去吗?学生不愿意我们又怎好强求?本次调研让我得知,有的旅行社,还有很多空缺位置需要旅游人才,对于没有导游证,但是工作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学生,旅行社也可接受,可安排做业务。对于相对沉稳、有耐性的人,旅行社仍可接受,可安排其做计调工作。关键是我们要培养出旅行社所需要的人才来。

3、能否与企业联合实施“订单”培养:

苏州现有旅行社110余家,另外还有100余家挂靠单位和办事处。人才需求量:一般小社需要3—5名,大社需要5—10名,实施“订单”培养不是没有可能,但无法搞“批量”订单。这样就需要市场开发部老师专门下大功夫,拿出一定时间,到各旅行社去做工作,多联系一些校企合作伙伴,调整教学进度(或有意识安排),在旅游旺季,安排为实训课,将学生分别送往有合作关系的"旅行社去,以解决企业燃眉之急,也保证了我们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也能免费参观市内、省内著名景区景点,何乐而不为!

这件事情再次说明:专业要发展,必须要由旅行社的配合。目前导游服务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确实也没在这方面下大功夫,这是不利于导游服务专业发展的。

三、几点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即要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坚韧性,了解导游服务行业的特点,知道自身不足,同时,也应该鼓励他们发现自身优势,也就是与初中生相比,他们的学历更高,而与高中生相比,他们的技能性更强。

2、专业老师平时要多到旅行社去了解情况,比如每个老师负责5—6个旅行社,及时了解最新旅游市场动态和旅行社对员工新要求,及时帮学生调整心态、掌握新技能,把握到市场的空缺需求,就业是不成问题的,也是很有前途的。

3、学校要定期召开实习就业会,认真听取专家、旅行社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广范为学生打开就业渠道。

4、学校的视野不应局限在苏州,应面向整个江苏的旅游市场,江苏的旅游业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但学旅游的专业人才还不是很多,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给他们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这也是宣传我们学校旅游专业的好出路,如果单纯的只满足苏州市场,必定竞争很激烈。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不是单纯的为了他们的就业协议。如果能帮助他们在自己家乡找到工作,那会让他们的父母更安心,同时更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专业,学校的声誉会更高,学校的招生工作也会更加顺利。学校将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本次调研,让我坚信:只要用心开发我们的旅游市场,导游服务专业前途将是一片光明的!

四、调研总结:

在这为期三个月的旅行社实习调研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半年内,我不仅向旅行社老总学习了旅游管理的方法和技巧,体验到应该如何更好地跟客人和同事交流、相处,更被旅行社员工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教学打下了良好的案例基础和方法,也使我在今后从事导游专业教学中有了坚定的目标和方向。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九

为培训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的工作要求,使得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市场需求,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20**年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全面了解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实际情况,笔者选取了酒泉某中职学校和甘肃一些中职老师,对教师企业实践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发现教师入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我国的职业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一、研究内容。

(一)老师入企实践的现状分析。利用问卷调查、访问的方法,对目前中职老师入企实践的现状做一统计分析。

(二)老师入企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根据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和政策文件。

(二)访问。

1.对访谈已参加入企实践的老师。了解教师对入企实践的情况和看法;2.对访谈未参加入企实践的老师。了解他们对入企实践有什么期望;3.对部分企业进行访问了解企业对于教师入企实践的情况和看法。

(三)问卷。编写《中职学校教师入企实践调查问卷》,对酒泉某中职学校开展问卷调查。

三、中职教师入企实践的现状分析。

(一)相关政策不完善。

1.学校和企业的考核形式简单。入企老师结束后只需要上交一份学习汇报即可,而对技能没有考核;2.学校对于普通老师和“双师型”老师没有区别。学校只鼓励老师取技能证书,但没有报销机制,需老师自费考取。

(二)培训需求供需不一致。

1.培训项目与学校和老师的需求不匹配。企业没有了解学校情况,导致培训内容短时间学不会,或以参观为主;2.培训内容在学校应用推广慢,甚至无法推广。学校和企业经济实力不同,许多技术虽然好,可学校没有设备,老师回校后只能是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

(三)入企老师没有选择。老师只能按照企业提供模式去学习。当看到对自己和学校有用内容时,企业却不能安排,结果是有用的学不了,学到的不适用。

(四)企业不重视。个别企业未认真组织。企业给老师安排的师傅在介绍后便各干各的,通过访问我们了解到这种现象占20%,有5%的老师是没有指导人员负责的。

(五)学校不重视。通过老师交谈我们了解到,个别学校由于专业教学任务重,外派老师时会外派一些文化课老师参加培训,这些老师没有专业基础,在培训时既不能把握到重要的内容,也无法将技能技术带回去。

(六)教师态度不端正。个别老师行动自由散漫。一些老师在培训过程中长时间请假或随意外出,不遵守实践纪律。

四、改善中职老师入企实践效果的对策。

我国在2006年提出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作的意见》,起步较晚,但对当地职业教育起到了积极发展和推动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此,笔者根据现状和自身入企实践的体会,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政策的保障。

1.对入企实践过程中表现优异,或取得突出业绩和成果的集体或个人给予奖励。相对的,对于表现不良或违反相关要求及规定的集体或个人,也应作出处理;2.《规定》提出“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最低企业实践时间要求,建立长效机制。

(二)建立良好的平台。

1.可以建立入企实践网上交流平台,将有培训资格的企业和入企老师以实名制通过网络组织起来,相互交流学习需求;2.加强校企合作,教育主管部门会同企业选择一些学校建成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使企业有空间和时间承担起培训任务,同时使学校逐步具备生产能力。

(三)加强主管部门的作用。行业主管部门切实履行对入企实践的组织指导和对企业承担教师企业实践任务进行管理与监督,保证入企实践的有效进行。

(四)提高企业对教师入企实践的认识。

1.加强企业的责任感。《规定》明确提出企业有参与教师入企实践的责任和义务;2.制定切实的实践内容。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做到企业安排不敷衍,职工在教授不藏私;企业应了解学校硬件能力,设计既符合企业教授和老师学习推广的内容;3.企业做出严格而合理的考核。适当的考核可以提高教师积极性,同时也是对个人付出的认可,也可以提高外界对该企业的认可和评价。

总之,通过各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教师入企实践制度,同时提高各方对入企实践的认识,才能确保此项活动长期顺利进行,最终达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加深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的目的,让我国的职业教育更上一层楼。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十

为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经济,推动民营企业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积极成效,**省劳动保障厅联合省总工会、省工商联将共同开展“庆五一”全省民营企业招聘服务月活动,服务月活动由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全省民营企业招聘周以及各市自办主题民营企业招聘周组成。

5月上旬,全省联动举办“大中专、职技校毕业生与民营企业供需洽谈联动招聘周活动”,其中5月7日上午8:30—11:30,全省联动举办“‘庆五一’大中专、职技校毕业生与民营企业供需洽谈招聘会”,正式启动全省招聘服务月活动。启动活动主会场设在省人力资源市场(省职业介绍中心),分会场设在各市人力资源市场(各市职业介绍中心),各类毕业生可就近就地求职,。活动当天将有审计学院培训中心、东恒物业、中广置业、南京太空高压清洗公司等近百家单位提供储备经理、装饰设计、行政助理、收银员、总台接待、车工、焊工等近1200多个优岗。

5月中旬,由各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结合本地实际,组织举办全市民营企业招聘周联动活动,全市联动活动主会场设在各市人力资源市场(各市职业介绍中心),启动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5月下旬,组织开展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为确保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成效,**省各地劳动保障、工会、工商联等各部门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各部门资源优势,多渠道、多方面地收集民营企业用工信息,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招聘活动。一是加大采集力度,通过发放调查表、电话访问、举办座谈会等形式,认真做好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和岗位信息的采集工作。二是在五月上、中、下旬分别举办联动专题招聘周活动,通过省、市、区、街道各级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联动举办招聘活动,设立主分会场,就近就地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三是积极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以及各级工会、工商联的作用,了解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的求职愿望、就业状况等个人情况,组织进场求职。四是采取综合招聘与主题招聘相结合、平面招聘与网络招聘相结合、场内招聘与场外招聘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多形式招聘活动,为民营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匹配介绍服务。

根据劳动保障部的要求,在做好招聘月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各项配套服务,力求以人本服务提高活动的实效。一是将服务月活动与开展全方位的就业服务、维权服务等紧密结合,将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岗位发布、政策咨询、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劳动保障代理等多项特色服务。二是强化技能培训服务,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升求职者的就业能力。三是强化后期维权服务,针对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会保障等问题,及时给予咨询与解答。

活动月期间,将进一步着重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将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进一步拓宽求职者的就业渠道,为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提供有效服务,为促进就业、服务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十一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工业企业问题清单制度〉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将前期企业走访调研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在全市工业大会召开后,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传达贯彻,成立由县长为组长,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规上工业企业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经商局,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

从4月4日至4月15日,分4个小组,由县领导带队,园区管委会、政府办、安监局、环保局、经商局、所在乡镇等单位参加,对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现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此次调研活动,共走访企业51户,收集到困难或问题97条,其中,非市场因素70条,主要集中在土地问题、资金问题、办理两证问题上。

根据调研走访情况,针对收集疏理的企业困难和问题类别,对非市场因素部分,按一企一策要求,县政府共出台了19份纪要,分别予以安排落实。庚即,各部门按照纪要要求,逐个对企业问题进行解决。截止目前,我县已解决困难和问题60余条,其余困难和问题正在协调解决中,无请求市政府协调解决事项。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十二

煤炭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资源,推动煤矿企业健康发展,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项工作中,工商机关应积极履行职责,紧紧围绕 “五个更加”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监督管理,加强行政指导,努力推动煤矿企业实现科学发展。

长期以来,各地煤矿企业的经营主体资格一直缺乏规范。以山西省为例,在煤炭资源整合前,相当一部分乡镇集体煤矿企业的采矿权人、经营者、投资人处于分离状态,责、权、利不统一。作为采矿权人的乡政府、村委会,对所办煤矿企业不投资、不经营、不管理,存在层层转包、掠夺式开采等诸多问题。

为彻底解决煤矿企业多、小、散、乱等问题,各地陆续开始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即以县为单位,压减、关闭矿井率不低于30%,淘汰年产量9万吨以下的矿井,资源回收率不低于60%。如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后,全省煤矿企业全部由省工商局重新核发营业执照。当时,全省国有、集体、私营个体煤矿近5000座,经过整顿验收,1000余座煤矿予以关闭,近600座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到20xx年,全省大型煤炭基地内的小型煤矿企业数量减少70%,年产量30万吨以上矿井的煤炭产量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

笔者认为,我国煤炭行业是竞争性行业,而非垄断性行业,私营小型煤矿企业与集体煤矿企业、国有大型煤矿企业长期并存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解决群众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私营小型煤矿企业主要是指年产量30万吨以下的矿井,这些私营小煤矿具有合法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私营小型煤矿企业的存在,将是一个长期现象。对此,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

一般而言,煤矿企业的销售收入与煤炭价格密切相关,而煤炭价格主要由有限的煤炭资源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因此,蕴藏煤炭资源的土地具有高额的级差地租。国有煤矿企业员工的工资之所以显著高于私营煤矿企业员工的工资,是因为国有煤矿企业的矿工实际上可分享煤炭资源所造成的级差地租,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为平等。由于地质条件限制,应积极培育依法拥有采矿权的农村集体煤矿企业,尽可能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率,并使煤矿企业销售收入中的级差地租比较平等地分配于当地农村居民。

在淘汰私营小型煤矿企业的过程中,工商机关应加强行政指导,努力促进私营小型煤矿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和现代企业转型,提高生产集中度和资源回采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切实保护环境。

应当鼓励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地方国有骨干煤矿和其他大中型煤矿深加工企业,通过联营、兼并、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对地方中小煤矿企业进行整合、改造、提升,由粗放型、密集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低成本扩张,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服务业是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领域。以山西省为例,服务业占gdp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全省万元gdp能耗就可以降低1.3个百分点。为此,山西省工商局制定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领域,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向本地资本开放的服务领域,全部向其他地区资本开放。除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有明确规定外,一般性服务业企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凡服务业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并拥有3家以上的控股子公司,集团合并注册资本20xx万元以上的,可办理集团登记。工商机关应坚持全面落实上述政策措施,为全省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工商机关应增强服务大局意识,积极帮助和引导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引入外地资本和外资投资附加值高的煤炭资源延伸产业,控制其投资原煤开采业。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十三

根据《》活动要求,我部高度重视,召开了相关人员专题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部署,领导及客户经理分赴全市各乡镇(街道)及工业园区进行了认真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通过走访调研统计,目前已走访小微企业户。小微企业运行的主要特点是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对小微企业走访调研发现,我市的小微企业大多正常运行,但是还有很小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主要原因就是原材料紧缺,造成成本上涨,利润空间不高,干脆停产。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由小生产走向大生产,从小产业走向大产业,从小市场走向大市场,逐渐呈现出规模庞大、特色鲜明、集聚力强、品牌优良等特点。一是群体规模不断扩张。我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发展环境的日益优化,进一步激发了私营业者的创业热情,小微企业明显增多,资本投入逐步加大。二是特色产业优势突出。全市小微工业企业分布广、特色鲜明,我市初步形成了木材、化工、消防、电器等具有鲜明特色产业,围绕这些产业,延伸链条,推进战略重组,做大做强,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主角。

成本、费用上涨,利润空间缩小。二是资金紧张问题。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窄。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有三种;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后两者对小微企业来说都不现实,实际上,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越来越困难。我市的大多小微企业不具有银行贷款要求的房产地产等抵押物。三是招工难的问题。今年全市工业企业用工需求量不断增加,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四是工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新技术产业项目企业偏少,产业技术含量还不高。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较低,缺乏创新人才,在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展缓慢,产品依然存在“量大质低”的现象,抵抗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薄弱。

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制定上级推进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规划,从财税扶持、企业贷款、防范金融风险、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小微企业从事国家急需发展的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小微企业的合理布局。建议健全完善禁止垄断政策,扶持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与利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原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小微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微利型企业,建议税收政策方面予以倾斜,适当减免税收。

二是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针对中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实际,建议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出台有关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建议成立创新扶持基金,鼓励企业自建或联合建立产品研发中心、试制中心、检测中心等科技机构,对有愿望、有需要的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智力支撑。

三是进一步破解瓶颈制约。在融资方面,积极引导民间借贷阳光。

化、规范化,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部门降低贷款门槛,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放宽贷款政策,确保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在土地政策方面,建议上级制定出台针对土地整理和置换的专门文件,提供中小企业破除土地制约瓶颈的政策支持;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中小企业实行土地优惠政策,提高项目建设用地奖励指标。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发布与共享服务平台,拓宽信息渠道。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十四

我国小企业数量众多,截止到20xx年11月底,国家工商总局登记的企业数量是1788万户,中小型企业占99.7%,小微企业占97.3%。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坚实基础。同时,我国小企业种类复杂多样:按照所有权划分,小企业性质涵盖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公司、外资企业等多种类型,95%以上是非公有经济;按照行业划分,小企业几乎分布于所有的行业类型,而传统工业制造业仍是主导性的行业;按照上市与否划分,小企业以非上市为主,上市企业占比不到1%。小企业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直接导致其内控差异化程度高,也相应加大了监管难度。

(二)治理水平差异化。

我国小企业所有权属性存在诸多差异,既有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所有权结构单一的非上市民营企业,也有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或所有权结构多元化的上市企业、股份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这种所有权性质的差异化直接造成我国小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两极分化。

1、非上市民营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发现,作为小企业中占比最大的民营企业,由于其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高度统一,有超过78%的民营企业的重大决策是由企业所有者作出的。企业所有者亲自管理企业,有利于对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实现快速反应和决策,有效降低经营成本。但将决策权委任于一人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企业因决策失误而遭受损失的机率相对比较大。随着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提升、资本规模变大、业务多元化、地域分布扩大,企业整体必然会超越原有企业所有者能力、经验和知识所能掌控的范畴,客观上就要求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适当分离,引入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或团队,但这一点往往是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在所有权和经营合一的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往往是所有者文化,所有者对内控的认识与想法至关重要。

2、上市股份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有89%的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企业的上市股份公司中,其重大决策是由董事会和专业委员会作出的,未上市的股份公司比例虽然略低只有67%,但是仍比其他所有性质类别企业的比例要高,这说明股权多元化能明显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但是,根据《20xx中国中小上市公司公司治理50强》的统计显示:85.2%的中小板企业和80.6%的创业板企业,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单一自然人和家族,90%中小上市公司的“出身”还是民营企业,因此上市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其公司治理的一大特点就是实际控制人起关键作用,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决定了公司的决策模式和治理风格。

因此,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公司亟待从形式上的治理结构合规转变成实质上治理机制有效。在现场调研期间,我们也发现,当企业实际控制人在遭遇实际管理挫折或其他外部原因打击后,往往通过增加外部独立董事等方式强化自身治理水平,从而为企业带来有利变化。同非上市民营企业一样,当实际控制人能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时,其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就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成效。

3、国有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在小型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其重大决策由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作出的占38%的,由总经理办公会作出的占42%,由董事长或总经理作出的占10%。其中,集体决策总体比例高,这说明地方国有企业对“三重一大”要求的遵循度很高。但是董事会和总经理办公室决策方式的比例持平,又说明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两者概念在这些企业中的区分度不高,公司治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往往源于其所有权人代表(国资委)的要求,并且相对别的企业类别而言,其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正式程度普遍较高。

4、外资企业。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超过62%的外资企业,其重大决策是由董事会及专业委员会作出的,其中外商独资企业虽然由于其股权集中而造成比例略低于平均水平(58%),但仍高于民营企业的整体水平,这可能与治理意识比较强的外方有关。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通常外方投资人的管理水平相对较高,因而在其影响下,外资企业的整体管理和内控意识普遍较好。比如,江苏万新光学有限公司在与法方合资后,虽然企业决策主导权属于中方,但是法方会定期通过管理评审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施加影响。中方股东认为这些建议事实上对企业有用,自然就听从并采纳。因此,在合资期间,法方通过管理理念的传递,有效地推动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管理非正式化。

小企业往往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初创期的主要目标是开拓市场,利润是生命线,企业最关注生存问题。成长期的主要目标是扩大市场,不进则退,企业最关注发展问题。在这些阶段中,一方面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实现快速转化,以灵活配合客户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小企业资源有限,企业对不能直接与所要达成目标挂钩的管理投入都不太热衷,对管理成本降低的意愿强烈。因此,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管理具有“非正式化”的特征。

1、机构简单。由于规模相对小、业务处理相对简单,小企业整体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层级少、决策集中。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超过50%小型企业主要以口头或其他非正式沟通方式来传递管理要求。机构简单使得企业扁平化程度高,内部沟通方便灵活,决策者能迅速全面地掌握信息。对于大型企业,则需要更正式的沟通方式(如大型企业中有超过70%的业务管理事项均通过完善的制度政策进行约束)来传送信息,才能保持信息质量不在传输过程中损耗。相比之下,小型企业的快速沟通优势就体现出来。比如,鱼跃医疗管理层将办公桌搬到生产一线,这样使得管理者能随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小企业机构设置简单还与人手不足相关,人员兼岗情况普遍,尤其是后台支持职能(财务、行政、管理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监督不力,职责未分离就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风险。

2、制度文档少。企业管理的文档化水平明显与企业规模水平正相关。在小型企业中,有49%的企业已建立实施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而在大型企业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72%。同时,有21%的小型企业认为现有管理制度对实际的指导性不高,而在大型企业中,持这个观点的比例仅有8%。主要原因是小企业发展变化快,经营内容、业务方式和人员相对不固定,工作程序和管理标准也无法完全固化,即使记录下来也可能时效较差。同时,由于需要快速反应,内部沟通通常以非正式的方法,无法留下完整的文档记录。

3、信息化程度低。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有25%的小型企业未建立运行任何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大型企业的比例是3%),小型企业信息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在建立信息系统的小型企业中,覆盖部分业务的企业数与覆盖全部业务的企业数相比,比例是1.41:1(在大型企业中是0.75:1),并且信息化应用度最高的仍然是财务管理软件。这是因为小型企业资源有限,更多着眼于解决眼前急迫的管理问题,希望借助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企业核心业务信息。

同时,通过现场调研我们发现,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往往会考虑自主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系统,而更多的小企业则采用直接购买成熟套装软件或外包简单开发的模式。此外,许多小企业普遍没有关注到信息系统所带而来的风险。如富安娜在建立了覆盖产供销全过程的信息系统后,才开始关注信息系统的不相容岗位分离风险。

(四)监督机制相对缺失。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只有31%的小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还不到大型企业的一半。数据统计发现,随着企业规模上升,内审监督机构在企业中设置的比例也随之上升。虽然在上市企业中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比例高达94%,但一些上市企业反映他们设置内审机构只是为了遵循监管法规的强制要求,是不得已进行的形式上配置,实际上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是由于小型企业中存在着大量“三权”统一,当企业所有者或实际控制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洞悉企业所有的情况时,就不会愿意为额外监督成本而买单。

(五)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小型企业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于从根本上解决核心管理和技术人员与企业的利益冲突,激发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其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调查问卷数据显示,约50%的企业采用了绩效考评机制,这与我们在现场调研时所了解的情况是一致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小型企业对于核心技术人员,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现金激励方式,而很少采用股权激励之类长期激励机制。

(六)信息披露流于形式。

对于上市的小企业,其信息披露属于法定要求,并且相关法规对披露的内容和形式有明确规定,企业普遍执行程度较高。但目前内控报告披露出现了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情况,市场投资人对这些内容关注度越来越低。对非上市小企业,其信息披露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外部投资者或者债权人。因为企业信息主要掌握在公司内部人手中,高度不透明,使得外部利益相关方会因信息不对称风险,而不愿向小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影响了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现场调研中发现,目前小企业和其利益相关方双方都在通过各种方法,为提升信息的透明度而努力。比如中信银行介绍其通过建设企业管理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帮助小企业提供管理支持、强化内控、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另一方面也确保了银行能高质量地获取企业信息。这样,债权债务双方在基本信息上趋于对称后,能建立两方长久的“双赢”合作。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比例,小型企业(42%)小于大型企业(70%);未上市企业(46%)小于上市企业(90%);非国有企业(48%)小于国有企业(55%);存续时间短的企业小于存续时间长的企业(3年以下企业38%,3-10年42%,10年以上57%)。总体来说,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对内部控制的需求。

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小企业既是其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国家对小企业提供了有力的扶持政策。小企业在求生存、求创新、创效益的同时,也应注重合理合法合规,适时出台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环境背景下以协助帮扶小企业发展为目的的政策需求。

同时,许多小企业经营混乱,职责不清,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企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问题频发,甚至在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等等情况,因此适时出台相关内部控制规范将有力促进小企业查漏补缺,解决小型企业管理中的诸多困惑成为一种必然。

此外,对未来发展预期越好的小企业,一些小型企业,在经历了创业、发展的阶段后,所面临的管理提升问题就更为紧迫,对内控的需求程度越高,部分企业甚至已经自行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并持续实施内部控制完善。现场调研发现,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用工具,对企业而言是必要的。开展内部控制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效果包括:厘清了授权责任、明晰了跨部门职责、增加了其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降低了经营成本。

(二)风险识别。

小型企业的高成长性特征常伴随着高风险水平,尤其是较为优秀的企业一般都是自主创新型、高科技含量的公司,在将科技成果转换为商品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不确定性,使得小型企业的风险特征、风险水平都异于大型企业。因此,风险识别能力对小型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小型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是趋于保守的,他们普遍很在意风险,愿意花钱管理他们所识别出的风险,并持续关注成效。以园林工程为主业的普邦园林在发展多区域经营后,管理者无法及时掌握各地项目执行状态,企业面临着重大的项目成本控制风险。因此,董事长作出决策,投入大额资金自主开发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每个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完成的全过程成本跟踪和监控,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超支风险。

小型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相对非正式,较少采用定期(占14%)和系统组织(占18%)的方式,更多地采用不定期(占42%)和业务部门自行评估(占47%)的方式。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缺少风险评估方法指引,小型企业对风险的识别主要依赖管理者个人的判断,而许多时候这些基于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判断是非系统的、带有明显的个人经验特征,常常只关注与“钱”直接相关的传统型风险,而会忽视因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变化、技术更新而产生的新风险。比如在采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时,只评估成本与现时效果,而不考虑新技术的伴生风险。鱼跃集团觉得微信信息沟通成本低廉、实时高效,于是就马上在包括核心技术团队在内的企业范围内推广应用,完全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核心研发技术泄密的问题。

(三)内控建设与推进方式。

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往往不是系统和全面的,许多是从局部重要业务领域开始起步,等经验相对成熟后,再复制推广到其他领域。比如,科瑞技术在建立了iso9000,iso1400质量管理体系几年后,才引入美国卓越绩效模式,并逐步将这一管理理念推广到公司整体范围内。在这种方式下,内部控制成果往往会更多以业务流程体系形式体现,而非正式的内部控制手册或政策。这个结果在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

小型企业在不同领域开展内控时,会应用到不同的管理工具。调研问卷统计数据表明,72%的企业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37%的企业采用了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体系,33%的企业采用了环境管理体系,21%的企业采用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还有一些行业特有的管理体系也被相关行业普遍运用,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汽车工业质量管理体系等。超过半数的企业在不同领域采用了2种及以上的管理工具。

(四)内控主责部门。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小型企业的内控主责部门主要设在办公室、财务部和由多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同时,62%的企业表示借助了外部专家的力量开展内控建设。在现场调研中发现,在多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的模式下,内控建设成果推进相对容易。比如,科陆电子内控建设秉承“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的理念,组建了由各业务层面骨干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共同参与内控建设,各组员会将在此过程中所学习到的内控知识以及管控要求带回到业务层面,真正做到内控思想与管理实践相结合。同时,这种方式也提升了公司基层人员对内控的感性认识,他们在工作中会主动思考如何提升效率、管住风险,于是内控就从意识逐渐变成了习惯。

(五)企业高管的作用。

调研问卷的数据显示,84%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发挥效果的关键在于管理层重视,这与现场调研中获得受访者百分之百认同“内控是一把手工程”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我们注意到,企业执行层以及高管层对这种说法其实仍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企业执行层认为,如果老板内控建设的意愿强烈,那么他们的工作就变得容易得多,否则只能做到形式上的合规。比如,冰川网络的老板很重视资金管理,因此公司在资金管理领域的内部控制成效很显著。

而被调研的企业高管层认为一把手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具体执行部门也要工作得力,否则什么事都要让老板拍板,内控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上述观点的差异主要由于双方立场不同。从系统的角度看内控工作,高层给予的支持力和内控部门的执行能力是内控工作的“最佳拍档”,不能偏废。在现场调研中,我们确实也发现了将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的企业典型。比如,欧普照明在高度包容性的领导支持下,强有力的内控部门通过“的内控部门通工程主动创造价值,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增值服务,赢得了同事、上级的尊重和认同,内控工作汇报成为公司管理会议的固定议题。

(一)对内控的认识不准确。

在本次调研问卷中预设了两道测试题,试图了解企业对内控理念的认知情况。调研结果发现,只有不到34%的企业全部答对,这说明许多问卷填报人对内控基础概念的认识还不到位。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企业开展内部控制的效果,包括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造成企业资源浪费。事实上,企业受访者们对此也有充分的认识,在问卷中,有62%的企业同意要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现场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对内部控制存在的普遍误解,主要包括:

1、内控等同于合规。部分企业以为内控工作就是合规工作,不是出于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而是为了应对监管机构、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内控工作时,通常会采用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执行的方式。

2、内控是区别于现有管理的一套新体系。许多企业以为内控和企业管理是各自独立的体系,因此,普遍认为内控建设是从无到有地去形成一套新体系的过程。在对调研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发现,2197家声称自已未曾开展内控体系建设的小企业中,实际仅有68家企业未实施过其他管理工具和标准,而其余的企业或多或少在经营管理中应用了各种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或管理工具和方法,但是他们不认为这些与内控有关。

众所周知,企业不可能同时依照两套标准来实施管理,如果在同一领域内出现一套以上的管理体系,那么必然有一些体系是用来满足形式要求的,并不会真正被用于管理中。因此,如果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内控与管理的关系,而是将内控定位为一个形式上的管理体系,那么任何为此发生的成本都将是额外负担,关于内控体系建设的成本效益的讨论都将毫无意义。

3、内控建设、评价和审计概念混淆。调研问卷结果表明,41%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建设,32%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评价,36%企业已经开展了内控审计。内控评价和内控审计数据倒挂,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许多企业不清楚内控建设、评价、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现场调研的结果也充分印证了这点,企业要么将内控建设和评价割裂开展,要么将内控评价与内控审计混为一谈。

(二)管理者的内在驱动不足。

小型企业由于规模小、流程简单、人员关系紧密,内控的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再加上对内部控制的误解,企业的管理者容易对内控形成认识上的抵触,将内控置于经营盈利与企业增长的对立面。内控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先驱动企业管理者启动内控工作,然后在执行过程中让其理解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的意义,使其能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因此,如何找到让小型企业管理者启动内控工作的驱动力是很重要的起点。根据调研问卷和现场调研结果分析,企业管理者开展内控建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两方面:

1、法规红线。包括各类强制性监管要求、上市合规要求、税务要求、筹融资评价标准等,虽然不见得能让他们正确理解内控,但至少可以推动企业开始启动内控体系建设。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如果相关监管机构对这些内控监管要求缺少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措施,那么这个因素的驱动力就会消失。

2、实质性受益。小型企业表现出对实施内部控制的顾虑。究其原因,主要是担心效益与成本不匹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如果能让企业所有者了解到通过内控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收益、赢得市场这些这些效果,那么其开展内控的意愿会极大的提升。

比如,腾邦国际的财务部门在一开始推行预算控制时,老板并不重视和认同,只是勉强同意先对费用实施预算控制。但是,当老板看到费用控制实施所产生的显著效果后,就开始主动介入,要求在企业内全面推进预算控制工作。同时小企业所有者希望未来在内部控制方面要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

(三)内控经验不足。

在调查问卷中,有62%的企业提到了人员经验不足是开展内控工作遇到的主要困难。内控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人,以及掌握内控技术的人共同参与。大型企业通常可以通过招聘专业人才或者外包的方式,去解决内控经验和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但小型企业因资源有限而很难做到,并进而影响了内控在小型企业内的实施面。因此,如何帮助小型企业解决内部人员经验不足的问题,是未来小型企业内控规范推广的重要任务。

(四)方法不正确。

在现场调研的座谈会上,有些小企业表示“企业内控做了太多没必要的内容”、“有些领域缺少政策指导”、“做出来这套东西就是摆着看的”。在进一步了解这些企业的做法后,我们发现这些企业往往采用的是国内流行的“对标法”来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即按照内控规范和指引的条款逐条对照实施,工作成果往往就是对标后的一套内控手册。

这种方法将内控工作变成了可以快速完成的任务,建设过程纯粹按图索骥、没有对政策的融会贯通、缺少因地制宜,不能将控制要求落实于执行,加之没有建立后续的完善更新机制,这样的内控建设不可能对企业管理提供帮助,工作成果势必被企业束之高阁。这些错误做法中,其实蕴含了对内部控制的另一些普遍性误解,包括:将内控建设视为一次性的项目,做完就一劳永逸;内控建设就是编一套制度或手册,建设过程往往不考虑执行效果;内控建设就是保证对政策条款的全部符合,无偏差,等等。

(五)现有内控规范对小企业的适用性差。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制定是以大中型企业为对象,没有考虑小型企业的管理特点。因此,对小型企业而言,要全面遵循确实存在较大难度,比如公司治理的相关条款要求公司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这对治理水平相对不高的小型企业来说适用性就不高。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内控规范对大型企业的适用度较高,51%的企业认为完全适用,3%的企业认为成本高而不适用。但对小型企业而言,只有31%的企业认为完全适用,11%的企业认为成本高而不适用,3%的企业认为完全不适用。此外,现有的内控规范体系没有对开展内控工作的方法进行系统说明,直接导致实务中正确和错误内控工作方法并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内控工作的实施效果,企业也会因错误的工作方法而加深对内控的误解。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显示,小企业认为以下环节的工作方法有必要进一步规范:整体控制环境如何梳理与加强;如何将控制活动体系化;如何规范风险评估的程序;如何实现控制活动执行的持续性以及如何评价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国务院于20xx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方向;20xx年5月8日,国务院又发布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xx》,为小企业集聚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专精特新”,提供了战略性的政策保障。为了进一步提升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议有关部门聚焦我国小企业实际需求,以帮助小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保障企业持续运营、培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目标,尽快制定出台一套为中国小企业量身定制的内控规范,并指导小企业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一)以“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为制定内控规范的首要目的。

内控规范的制定目的决定了其内容范围和效用性质。如果以实现小型企业合规为目的,那么应以财务报告控制为主线制定规范。但合规目的下制定出来的规范,对超过99%以上没有上市合规需求的小型企业来说,就没有很大吸引力和实质性帮助。

如果以帮助小型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为目的,那么应以管理全过程为主线制定规范,但为保证规范的操作性,有可能需要根据合规要求,对合规范围内的内控补充一些特别的说明。无论对于哪种性质、处于哪个行业的小型企业,要成长发展、要做大做强,都会对管理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在充分考虑小型企业特性的基础上,将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提升作为规范制定的首要目标,核心内容上以全面内控为基础,强化“小企业”特点。

(二)以“强化实施效果和工作方法、弱化控制手段”为构建内控规范的主旨。

小企业内控规范应重点解决内控是什么(即内控的效果)、内控要做什么(即内控的内容)和怎么做内控(即内控的方法)。专家调研的结果表明,93%的专家支持在规范中阐述内控效果;36%的专家认为应在规范中涵盖具体领域的控制内容;64%的专家认为应考虑在规范中阐述内控工作方法。我们认为,内控的效果可用来端正对内控的认识,内控的方法可为企业提供有利于企业管理的工具,这两部分是必须的。在内控效果部分可以参照coso框架(20xx)的表述方式,分要素用概括化的原则来阐明内容,同时特别要补充明确内控的局限性、内控与管理的关系、有效的内控五要素需具备的特征;在内控的方法部分应秉承“功能达成、操作简化”的设计原则,重点考量功能实现方法的经济性,强调建设与执行的关系、建设与完善的关系以及长效保障机制等。

而内控的具体控制手段由于存在跨行业差异较大、管理内容太过具体等问题,无法保证规范制定的完整性和普遍适用性。同时,由于管理方法日新月异,很容易造成规范内容的过时。因此,我们建议不在规范中明确内控的具体控制手段,而将其放在配套的解读或指引中,以案例方式介绍小型企业在典型领域中的管控方法。

(三)以“赋予企业更多选择权”为引导内控规范实施的根本。

工信部对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主要涉及定量指标,虽操作简单,但缺乏灵活性,且在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缺乏稳定性。与定量指标相比,定性指标虽缺乏直观性,但却可从小型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认定小型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界限,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国际上基于不同的目的(如政府监管、信息披露等)对中小企业的划型应用不同类别的指标,这其中既包含了量化指标又兼顾了定性指标。我们建议规范应以引导为主,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在内控规范中仅明确定性标准,而在推广实施时,根据不同的披露要求去设定不同的定量划型标准。这样企业可以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业务发展阶段、业务事项的复杂程度,对照定性标准自行衡量选择其适用的规范,自主建设完善内控机制。

对管理基础好的企业,可以鼓励其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主全面开展内控建设;而对管理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企业,可以参照《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开展内控工作,实现企业战略风险重点防范,把控重点业务事项和关键领域的风险,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对企业内控的实际需求变化。

(四)以“实质重于形式”作为内控信息披露模式的核心。

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够向资本市场传递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积极信号。因此,我们建议,小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应强调实质重于形式,改变现有以整体有效性为中心的披露方法,鼓励差异化、有信息含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同时,参考香港等地内控信息披露的做法,将有关内控信息分为强制披露和建议披露两部分,相应降低内控实施成本。

(五)以“全方位、多举措”的宣传和培训作为推广和应用小型企业内控规范的手段。

通过加强宣传,普及教育推广,强化内控建设和责任意识,为小型企业全面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对于企业,主要以案例方式宣传内控与管理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管理的益处,增加企业开展内控的驱动力,加强管理层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监管部门,主要宣传内控的实质内涵,使之更好地而非教条式地对企业进行监管;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宣传企业内控有效带来的益处(比如降低贷款坏帐风险等),促使其主动加入到驱动企业开展内控的行列中来。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能否成功,关键因素之一是内控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部和地方小型企业协会、内审协会等行业机构的作用,为小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内控专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内控业务培训,切实提升人员的技能素质,提升企业内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定期组织经验交流研讨会,请内部控制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分享经验、介绍实践成果,并鼓励各企业的内控专业人员互相交流心得、探讨成功模式;三是将小企业内控规范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加快小企业内控规范的推广与普及。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十五

受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我区规模工业企业也受到严重影响,很多企业出现开工不足、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极大困难,从六月数据看,利润总额亏损企业7户,亏损面12.28%;主营收入出现下降的9户,占辖区规模工业15.79%。主要表现在:

(一)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致使企业停产。典型的是规模企业中的骨干企业长毅浆粨,公司产品主要是纺织业上游的原料棉浆粨生产,20xx年主营收入79626万元、20xx年主营收入82739万元。由于国际经济的不景气,对出口纺织业造成严重冲击,产品市场缩小,而国内产能严重过剩,使得棉浆粨价格大幅下跌,从20xx年最高接近25000元/吨,下跌到现在不到10000元/吨,全行业陷入全面亏损局面,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企业被迫全面停产。今年以来仅靠代线业生成部分产品,1-6月产值仅8023万元。

(二)市场订单萎缩致使企业亏损。主要存在于酒类产业链相关企业,如思瑞包装、丽晶包装、佳阳包装等企业,生产业务主要围绕五粮液集团酒类包装进行经营,产品市场单一、客户单一,由于五粮液集团受国家宏观环境影响,销量减少,包装订单也急剧减少,致使这些企业没有订单和市场,只有停产或半停产,生产经营困难。20xx年6月分别完成销售收入13200万元、5202万元、500万元,同比增长分别3.57%、15.87%、25%。

(三)企业搬迁影响企业生产。由于部分工业企业处于城市规划区,即将搬迁,新厂区还在建设,旧厂区不能正常生产,使得企业生产处于下滑阶段,如处于三江口拆迁区域的怡源庆公司、处于西郊二二四拆迁区域的昌明机械、汇宝食品等。

(四)行业不景气影响企业生产。

(一)20xx年退出规模企业情况。20xx年退出企业共5户,其中江南香料更名为石平香料、日报社印刷厂是经营困难退出、赛伦格是企业搬迁县退出、四方射钉企业搬迁罗龙产业园退出、中核建中南方公司是企业合并报表退出。

(二)具有升规潜力企业情况。20xx年具有升规潜力工业企业17户,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市场单一,受宏观大环境影响较小,生产经营基本处于正常状态。

在国际经济形势及国家宏观调控大背景环境下,预计下半年大的经济环境出现根本改变的可能不大,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如化纤纺织、业等,仍将处于很困难的阶段,而五粮液集团等酒类生产行业骨干企业,由于下半年旺季到来,市场产能淘汰进入尾声,加上自身产品结构调整体现成效,预计下半年会好于上半年,从而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包装行业等好转。辖区整体工业经济发展应该好于上半年。

(一)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认识帮扶困难企业工作对于我区稳增长、促就业、保稳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化解生存和发展压力,增强发展信心。广泛运用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深入挖掘我区企业在积极应对严峻形势、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先进做法与成功经验,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切实在全区上下营造政企联动、共渡时艰,迎难而上、逆势有为的浓厚氛围。

(二)开展企业培育帮扶。一是帮扶企业拓展市场。指导企业转变思想,优化营销策略,努力开拓新的市场。积极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支持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扩大销售,减少产成品库存,降低企业资金压力。二是指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工艺和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类别,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鼓励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以稳岗为中心,鼓励企业利用停产、半停产和调整的间歇期,开展轮岗、转岗培训,做到不裁员或少裁员。针对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加强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员工的法制宣传教育,督促企业经营者履行社会责任,妥善处理下岗员工。四是加强企业政策咨询。将中央、省、市、区政府近期出台的扶持企业发展政策信息汇编成册,编印成扶持企业相关政策信息汇编下发各企业。同时,组织专人到企业进行政策宣讲,努力为企业应对经营困难提供信息支持。

(三)积极帮助企业融资。针对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积极协助企业申请政府扶持资金,主动与市、区有关部门协调,跟踪资金落实情况。召开银企座谈会,搭建平台,为银企合作穿针引线。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信誉好、技术领先、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企业和项目,鼓励金融机构为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资金贷款,以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四)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会同区监察局,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发生。按照有利于企业发展,方便企业办事的原则,把握政策,改变执法检查方式,简化办事程序,精简企业参加的各种会议,清理涉及企业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提供上门服务,以尽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五)督促竣工项目尽快产能达标。20xx年底我区竣工项目18个,区级财政资金补贴178万元。今年上半年竣工项目9个。我们将切实加强政策服务和要素保障,力争27个项目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同时,加快在建项目叙府酒业“李庄迁建工程”、岷江集团“新增年产60台(套)pvc单元化成套节能设备技改”等5个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提前竣工投产。

(六)切实抓好企业协调服务工作。切实抓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等要素保障工作,将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倾斜,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做好要素保障的应急预案,加强需求变化预测;加强与市上相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加大要素供应计划指标争取力度;强化安全生产,切实加大对企业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

(一)督促五粮液千亿技改工程加快推进。据了解,五粮液千亿技改工程目前已停工缓建,建议市政府督促五粮液集团加快方案论证,尽快推进该项目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督促丝丽雅超细竹碳纤维项目尽快入库。据了解,丝丽雅集团总投资7.8亿元超细竹碳纤维项目今年6月已备案,请督促丝丽雅集团此项目尽快入库,开工建设。

(三)请求同意我区规划建设宋家产业园。在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中已经明确,李庄不再发展工业,盐坪坝产业园规划面积仅2平方公里,已使用1.14平方公里,象鼻产业园作为北部新城的组成部分,且以物流为主,我区工业发展的空间严重不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区于4月19日向市政府请示,请求同意规划开发宋家产业园。(详见《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规划开发宋家产业园的请示》)。5月24日我区根据市级相关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完善方案后再次向政府提出了请示。现请市经信委支持我区提议,协调市级相关部门,促成市政府同意我区规划开发宋家产业园。

(四)企业个数考核纠正。由于我区20xx年规模以上企业中石平香料系江南香料更名,在上半年市统计局月度通报中,两个企业同时存在,企业总户数58户。市政府在下达工业目标时按照规上企业总户数58户,净增8户下达我区。但6月市统计局通报已剔除江南香料,总户数更改为57户,致使我区规上企业总户数、净增户数指标全年完成困难。建议在年度指标考核时充分考虑此因素。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十六

自镇海炼化、仪征化纤、江苏油田和天津石油20xx年10月erp试点成功以来,包括金陵石化在内的中石化股份公司企业90%以上的单位在使用erp系统。从石化行业特点来说,已覆盖了炼化、化纤、油田和销售的各个企业集团板块;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来说,已涵盖了包括生产经营、会计核算、采购管理、销售管理、项目管理等各个主要环节。

erp系统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已成为石化企业重要的内部管理平台。已上线的企业用户,可以对各个业务模块进行综合实时查询、对比和分析,及时掌握查询对象的信息变化情况。

erp系统模块,涵盖了效能监察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fi)、成本费用管理(co)、销售管理(sd)、采购管理(mm)、工厂维护(pm)、生产计划(pp)、项目管理(ps)、物料管理(mro)、资金管理(tr)等方面。

erp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erp_ais系统具有多条件查询、数据组合、排序、计算、分析、报表数据导出等功能,及时、准确获得被监察部门数据信息;2、检查人员通过综合利用各种查询和分析功能,并结合线下查阅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文件及其它相关文字资料,实物观察、盘点等方式方法,更好地完成对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以及财务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的监督。

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国有企业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在监察效率、效果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金陵石化在对效能监察项目实施过程中,监察处领导高度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努力借鉴企业erp信息系统平台,稳步推进该系统在效能监察中的应用。erp系统已成为企业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不可缺少的专业工具。金陵石化在实施效能监察过程中,积极发挥erp系统在效能监察中的作用,提高了监察效率,及时发现并纠正监察中发现的管理漏洞,更加有效地发挥了监督、保证和促进作用。

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内部综合性的监督,是推进企业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纪检监察工作融入企业管理和服从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20xx年,根据中石化集团公司监察局和*市工交纪工委的要求,金陵石化公司效能监察立项共计13项,效能监察范围涵盖了项目建设、产品销售管理、物资采购管理、煤炭、节能减排、安全环保、投资清理等各个方面。目前,企业效能监察的项目较多,效能监察质量、效率亟待提高。erp系统在金陵石化公司成功上线后,为开展效能监察各个项目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获取监察项目动态信息上。具体说来,erp系统可广泛应用于以下监察项目:

计划、合同、价格以及交货四个重要环节。根据《中国石化物资采购效能监察管理方案》中监察点的具体要求,利用库存和采购管理(mm)模块的相关功能,对采购管理的以下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核查:1、核查当月物资的采购计划,抽查某项物资的采购是否超计划采购,如超计划采购,监察人员可及时询问采购主管人员,避免浪费;2、查询某项采购订单的价格。erp_ais可以实时查询物资采购价格,包括跨历史年度采购信息的查询,并提供简要的对比分析,便于及时找出差距分析价格高低的原因;3、查询合同执行的情况。可直接查询供应商执行合同的情况,包括交货验收、付款审核等关键环节。结合线下开展的物资招标情况,及时掌握供应商资信状况,对不合格供应商及时清除资源市场;4、查询物资使用及库存情况。实时查询公司仓库物资库存情况,个别物资库存数量是否过高,是否存在超库存限额采购的情况,是否存在长期的积压物资,对积压物资采购部门是否妥善处理等。

(二)销售管理项目。由于我公司产品数量种类较多,不可能对所有产品进行监管,20xx年主要选取液化气产品进行销售方面的监察。产品销售是企业效益的主要来源,在对液化气销售管理效能监察工作中,我们主要通过erp_ais系统的销售管理(sd)模块来来实现监察目标的。根据20xx年公司制定的《液化气销售管理效能监察方案》的各个监察点的要求,通过销售管理(sd)模块对以下关键环节进行不定期的核查:1、液化气采购订单的控制。对根据销售合同产生的订单是否按产品销售计划进行,发货数量是否设定限制,是否存在超订单发货的现象;2、液化气销售价格管理。查询液化气销售报表,核查同一期间发货发货价格是否一致,结合价格审批小组定价水平,分析销售价格是否存在明显的让利行为,让利情况是否履行特定的审批手续等:3、客户资信管理。查询客户自然情况,了解客户资质、资信状况,同时,通过对客户财务往来账的查询,核查是否对特定进行客户赊销,客户连续赊销期限是否超过一定期限,赊销行为是否履行审批手续。

(三)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建设跨越周期长,需要对工程招标、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施工方履约等情况进行全面监察。20xx年,金陵石化公司效能监察在工程建设项目方面主要是对px工程项目建设进行专项的效能监察。通过erp_ais系统项目管理(ps)模块的相关功能,主要对项目投资计划、进度、交付以及对施工方付款履约等监察点进行核查,通过线下参与招标、工程质量专业检查等工作,实现对项目资金的全程监管。erp系统的工厂维护(pm)模块,能够实现对相关部门修理费用执行情况的进行有效分析,找出修理费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是否存在项目资金占用修理费用等现象。

另外,可以通过成本费用管理(co)模块对炼油加工费用、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资金管理(tr)模块可以对企业执行资金计划情况进行全面反映;对业务招待费用、办公费用等费用的专项监督可以通过系统直接获取数据,保证了监察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erp系统构建了企业的信息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减少重复监督,提高监察效率,通过erp系统的使用,能够及时掌握被监察项目的动态数据,减少被监察单位的工作量。erp系统具有较强的筛选和分析功能,可以实现实时监督和网络监控,有利于监察部门及时发现并纠正监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是推进erp系统广泛应用的组织保障。金陵石化公司领导历来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erp系统上线以后,监察处领导及时督促有关人员更新观念,提高对erp知识的掌握,并加强与信息部门联系,申请了监察部门专门用户,信息管理部门也按照效能监察工作的需求给监察部门设置了特定的查询权限;二、加强学习是提高erp系统使用效果的关键。加强对erp知识的学习,主动向专业部门取经,通过系统业务培训以及开展经常性的业务交流,监察人员掌握了erp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发挥erp系统在企业效能监察中的作用。三、部门协作是全面发挥erp系统信息共享的桥梁。通过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以及与审计、财务等部门的业务沟通,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效能监察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erp系统的实施,更新了企业管理理念,摒弃了落后管理方式,建立起了新型高效的工作模式,对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提升作用。通过erp系统的应用,金陵石化监察部门及时发现并纠正监察中的问题,变事后监察为事中、事前监察,变被动监察为主动监察。在对20xx年13个项目中监察中,共提出监察建议7条,建章立制13项,增加经济效益、避免经济损失约44797万元,促进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十七

——集体《班级形成实施方案》下发后,大部分单位及时召开了贯彻落实精神的策动会,定位迅速准确,能够准确理解———“集体”——“团队”的建设大局观精神,觉得加强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紧张的基础性工作,是保证成长的根本保证。能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和绩效方法,构成浓厚的编制氛围。

为了使团队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大多数单位在活动中坚持国外的旧规则,但结合实际情况,引入不同风格的活动,将团队建设推向深入。

――团队在商定了健康的跟踪体系、严格的细则和履行m处罚后,加强了活动计划的绩效,采用了abc员工换位考核(a级员工占5%;乙类占80%;c级占5%)。日常考核和签名认可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保证了团队和团队的稳定建设。

团队为了提高工作水平,复制集体礼仪动作训练的内容,试验两个试点团队的承诺,每天早上交班,按照动作礼仪训练的内容进行操作,吸引了的注意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打磨定型后流传到全院,全院会借此机会把工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团队和——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信守承诺——做事情,从细节出发,思考——无处不在。——他们提供“方便袋”(袋中有毛巾、快餐杯等生活用品),方便那些没有带生活用品的人——;在病房里,布置了一个“小针线包”来帮助——处理大问题;随着冬天的临近,更多的病人来医院治疗。他们关心病人,坚定地执行“一杯水办事”。在寒冷的冬天,他们会给心情沉重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提供一杯热水,一个暖水袋和一个温暖的问候。所有这些微小的动作,都透露出他们心中沉重的爱。

-团队和团体:以试点团队和团体为切入点,在团队和团体之间开展新技能和行业竞赛。其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团队,-物流分公司建设相关人员去其他单位观光,提升团队建设经验,尤其是-团队联合实践,建立特色团队建设现场。试点团队的所有成员写下“团队建设学习理解”,将在网站上展示(带图片),并由兄弟团队接受和监督。

-团队利用临水优势,聘请-同志27日下午在医院传授团队建设经验,并借机推广团队建设技巧。

——团队发起成立“联合服务团队”口号,并从中吸取教训——工作方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三勤(好好学习、勤汇报、勤咨询、勤相似,类似于团队成员)、三精()三到位()和三进()的工作方法。并且根据树型团队,计划看做好事表,送全院评估试点团队,有利于促进团队建设的发展。

由于各单位确定了活动的有效载体,使团队建设工作卓有成效,为团队建设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在团队中建立专门的基线,发现个人单(!),谁对团队建设工作不够珍惜,对这项工作投入不够,强调部门忙,活动数据缺失等。

2.由部分单位发起:既然下面已经肯定了试点队伍建设,无论是各项任务的落实,还是风险的质量,都要坚决执行,不能游手好闲,止步不前,影响文件的严谨性。

3.有的单位发起了,现在资金比较急。有些硬件(板报、排版、仪器等)很难实现。)在团队建设上。希望能给专项资金。

4.如果绩效团队构建了标准货币并最终兑现,最好通过集体联合标准(包括财务自立单位)兑现。

综上所述,团队建设正在紧急有序地进行,大家反应广泛。-集体珍惜团队建设的水温,空前重视团队建设的力度。加强团队建设这个战略解决方案一定会为企业的长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十八

艺术与设计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谭立平老师,于20xx年1月9日带领首批7名20xx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赴惠州xxx公司进行企业挂职实践。之后考察、访问了惠州、深圳、东莞虎门、佛山、中山等地的服装公司。1月21日回到学校。现将有关状况汇报如下:

旭日企业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服装制造和出口企业之一。拥有著名休闲服品牌。目前拥有1100多家专卖店,其中国内专卖店900多家,在休闲服品牌中,无论是销售总额,还是店铺数量,均居国内首位。澳洲专卖店200多家,居澳洲第二位。xxx公司(惠州)总部共600多职员,500多台电脑,拥有专门的局域网。

真维斯在国内的知名纺织服装院校均有投资。董事长杨钊、总裁杨勋先生担任东华、北服、西纺、天纺等多所院校的客座教授。真维斯与西纺惠州服装学院共同培养ao生(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合作,已经进行了九年,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每年大约20~30人,时光6个月,从大三的本科生、或大二的专科生中选拔。大约10个学分的课程(主要是企业管理、纺织品贸易等课程)由旭日企业研究会承担。该研究会设在西纺惠州服装学院内,由香港理工大学教授、西纺惠州服装学院教师、旭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课程也由他们承担。学生毕业后即成为旭日企业的中、高级职员。这次从广西工学院选拔的7名毕业生就应说是准ao生,她们与西纺惠州服装学院的21名毕业生一齐纳入了旭日企业的人事计划中。

深圳昌兴胸围杯公司人事部负责人李国林先生,1月10日,在我们乘车前往惠州的途中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告诉我公司将停产放假,原定本学期赴该公司进行毕业实习的时光改为下个学期。1月11日,我对该公司进行了考察。该公司是一家女式内衣专业生产厂,500多人,厂址位于深圳xxx村。该公司在东莞新建了一家内衣企业,目前还没有启用,预计5月份启用。录用后的服装专业毕业生主要安排在东莞的新建企业内。与该公司签定了实习协议。仍然承诺下学期接收毕业生实习、就业。该公司条件一般,规模较小,管理并不规范,作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并不适宜,但作为学生就业选取仍然不失为一条门路。

1月12日,我对惠州市惠阳xx公司进行了考察、访问。惠阳xx公司是一家大型港资企业,主要生产甲克、羽绒、衬衫、压胶服,目前拥有员工2500人。该公司新购置了5万平米的土地,新建了6万平米的厂房,80%的基建工程已经完工,从20xx年2月起将陆续迁入新工业园生产。与该厂的洽谈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从无意接收学生实习、就业到春节后思考接收部分学生试一试,但对英语应用潜力要求较高。该公司发展空间较大,迁入新工业园区后,估计生产潜力将翻一番。新工业园区是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服装园区。透过努力能够发展成为校外实习基地,今后工作重点是加强与该企业的联系与沟通。该公司能够作为我院重点实习基地建设的企业。

1月13日,我访问了xx公司。此次访问富绅的目的主要是修补因毕业生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xx公司是我校去年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已于20xx年5月迁入了新的工业园区。约3000台(套)国内、外先进缝纫设备,拥有美国进口的全自动裁床、服装cad系统,西服生产线正在安装。富绅品牌最近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获得如此殊荣的企业。20xx年xx公司录用了广西工学院6个毕业生,目前仅一个毕业生韩冬冬留在富绅工作,其余5个毕业生均于试用5个月以后离开了公司。究其原因,企业和学生的说法不完全相同。企业认为,广西工学院毕业生缺乏用心、进取精神,潜力平平。毕业生则认为,企业产品单调,下半年经营淡泊,只能用裁员的办法降低成本。离开富绅的本科生除了冯苑苑外,唐继梅、司鑫收在深圳平湖天宇饰品厂实现了再就业。专科生丁荣芳、冼献晓在佛山xx公司实现了再就业。

由于企业正处于裁员中,暂时不接收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我和富绅行政部经理盘国华先生的个人关系仍然如故。

1月17日,我对佛山xx溢达公司进行了考察、访问。佛山xx公司是一家特大型港资纺织、服装联合企业,目前拥有职工2万多人,其中杨梅分厂(服装部分)就有员工1万多人。该公司是一家生产纯棉衬衫等纯棉成衣的全能企业集团。该公司每年10月左右都要到十几个纺织服装院校去选拔应届毕业生。院校有天纺、西纺、安徽机电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尽管已经有两位广西工学院的大专毕业生最近加入了该公司,但公司人力部的负责人仍然说:没有听说过广西有个工学院,工学院有服装专业,还将我错当广西纺校的老师。

该公司录用办法也很个性,求职者首先遇到的是一份类似英语四级考试的试卷,或直接用英语进行面试。专业考试时十分注重纺织与服装的联系,如服装求职者要能够鉴别基本的面料疵点,分析产生的原因。这样要求是为了让进入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具备全方位的潜力。

与该公司的洽谈也取得了实际性的进展:总公司及分公司均表示,20xx年的人事计划已经完成,一般到4月份时有部分实习生会放下,到时与我联系补充事宜。20xx年的人事计划能够思考广西工学院。今后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与该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同时鼓励考研的学生选取该公司就业。透过洽谈,该公司能够成为我院实习基地,争取让该公司20xx年10月进校选拔学生。

中山新金纺公司对我院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很感兴趣,目前已经初步录用了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13名毕业生进行试用,主要从事跟单、设计、打板工作。透过洽谈,该公司能够成为我院实习基地。

1月15日对虎门的服装市场、面料市场进行了考察。虎门富民布料大市场、兴裕布料辅料市场,集中了全国流行的各种布料、辅料。我收集了今年冬季流行的全棉珠帆格、蜜丝绒、cvc等面料小样。在著名的富民布料大市场对面,另一座布料市场——虎门国际布料交易中心已经拔地而起。广东的虎门、浙江的绍兴、广东的西樵,已经成为中国的三大布料市场,主宰者中国布料市场的'半壁江山。

1、加快步伐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

我系20xx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几易其稿,但仍然感觉不足。西纺惠州服装学院根据广东的状况,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定了服装贸易方向,目前,又在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在目前的状况下,推荐在20xx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合并设计与工程方向,增设管理与贸易方向。课程体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运作需要进行调整,淘汰作用、效果并不明显的课程(这是个敏感问题,我暂时不发表看法),增设能够反映企业运作所需要的纺织品贸易、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加大专业英语的教学力度和英语四、六级的透过率的工作。

2、加大专业品牌的包装、宣传力度

我院服装专业的品牌问题是我这次考察感受最强烈的问题。访问原先没有打过交道的企业,没有一个明白广西有个工学院,工学院有个服装专业的。象佛山溢达那样的特大型公司,竟然还将我当成广西纺校的老师,真是尴尬。此次考察,除了名片和毕业生的资料外,没有任何宣传资料,和象富绅、真维斯、利生这些公司的精美宣传资料相比较,确实感到相形见拙。如何进行包装、宣传,推荐召开专门的会议研究。

3、更改系名

用人单位往往是输入“服装院校”几个关键词进行搜索。“艺术与设计系”这个系名不便于企业搜索,同时也易产生混淆。有的公司说:“我们不要搞艺术的学生”。有的公司说:“艺术系怎样还有工程师?”服装是艺术与设计系唯一的专业,然而系名中却没有“服装”两个字,容易造成服装这个专业在该系只是权宜之际或不起眼的地位。国内服装院校的竞争,基本上是规模的竞争,系名对专业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视,推荐在系名中冠以“服装”两字。

4、从有企业运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中引进师资

这些年来,我们总从服装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由于毕业生缺乏企业实际运作经验,授课资料枯燥,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推荐从有三年以上大公司运作经验的优秀本科生中引进教师,改善我系现有的教师结构状态,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办法。有三年以上大公司运作经验的优秀本科生,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比刚毕业的硕士生要强得多。

5、对挂职实践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广西工学院的7名毕业生刻苦、勤奋、谦虚,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基本上进入了工作状态。同时,她们也感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是与西纺惠州服装学院ao生之间的差距,尤其是英语、专业潜力的差距;二是首批准ao生的压力,她们是否成功关系到广西工学院的品牌,关系到师弟、师妹的前途;三是进入到一个现代服装企业后要应对许多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知识。xxx公司,尤其是陈经理给予了她们许多鼓励和帮忙,加上旭日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人文关怀和科学的培养机制,相信她们不会让艺术与设计系的老师和同学感到失望。推荐系领导、老师们经常与她们沟通,鼓励她们在实践中成才,帮忙她们消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碍。

6、与广东大型服装企业建立校企联系制度

广东的服装企业是我系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广东的服装院校均与本省的企业建立了经常的联系制度。如聘请知名企业的掌门人为客座教授,请有成就的企业家到学校作报告,带学生到企业去参观,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形象等等。当然,我们离得远,但只要我们真诚地付出,我们仍然能够把广东的知名企业请进来。

7、在学生中大力提倡回报母校意识

广东的服装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信息,除了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外,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校友带给就业信息。我们的毕业生回报母校的意识比较淡薄,参加工作了,让他们寄一个单位证明都十分不情愿。我们就应在在校生中大力提倡回报母校的意识,让他们毕业后给母校带给就业信息,使更多的师弟、师妹在毕业前实现就业。

教师下企业调研报告篇十九

出现这些问题,一是社会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用人需求量增加,出现一定的用人竞争,对于年轻、有一定文化,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能够比较顺利地找到或挑选较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岗位,随时“跳槽”便成自然;二是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社会服务业,成立时间不长,资金积累不多,较多企业只有微利,职工工资普遍偏低,职工一旦有机会找到收入更多一些的单位,“舍旧求新”便成必然;三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企业,基本上没有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职工无约束力。

并不大,要认真履行更难。少数企业只是为了应对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检查,规避法律而与职工签订形式上的合同书,实际上并未按合同上的条款履行。

出现此问题,一是劳资双方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由于企业用工来源渠道多,其中很多职工与企业负责人(特别是小型企业老板)有着沾亲带故、哥们熟人的关系,认为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会出现问题,仅以“感情”、“私交”、“义气”用工。职工也认为与老板“结交深”,“信得过”,用不着签合同来约束双方。某运输企业有职工45人,其中骨干职工都是企业开办时就与老板一起“摸爬滚打过来的”,是老板的同学或邻友,在座谈会上双方都说“不会发生劳资纠纷,签不签劳动合同都一样”。二是企业或职工不愿意签劳动合同。企业认为,劳动合同条文要包括职工的工资、保险、假期、生产安全、培训等各方面内容,一旦写成书面条文,想变就变不了,如果企业想减员减不了,不与职工签合同,随时可以减员或辞退不想再用的职工,工资支付只要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就行。职工不愿签合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在拟订合同条文时没有与职工平等协商,甚至有一些“霸王”条款,职工认为对自己不利,不愿签订;另一方面部分职工、特别是农民工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后把自己“捆死了”、“套住了”,想走走不了。三是企业和职工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学习理解不深,对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不甚了解;有的企业主观上不愿将劳动合同条文写具体,怕写具体了难以变更。四是有关部门对劳动合同的具体签订指导工作欠缺,相关学习培训少。

文某调到更重要的科技岗位上工作,同时一次性给文某1.5万的科技补贴,使文某安下心来,与企业签订了为期9年的劳动合同。

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多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受金融危机冲击,经济效益下滑,甚至处于暂时停产半停产状态,被迫调低职工工资标准,职工为了维护本人生计和供养家人,不得不中断原有的劳动关系,寻找新的就业门路;二是少数私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为降低人工成本,获取最大利润,或达到“软裁员”目的,以金融危机影响,经济效益下滑为借口,有意采取压低职工工资或提高劳动定额标准等手段,迫使职工主动提出辞职,不需支付经济补偿。如某中外合资企业,从20xx年底至今,采取这种“软裁员”手段就先后辞退了200多员工。三是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不规范、不健全、不合理,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存在问题较多,没有工资协商制度,工资标准和分配办法基本上是老板说了算。实行计件工资制的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老板可以随意决定劳动定额和工资标准,劳动力价格太低。四是国家对企业,特别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政策不健全,同时督促检查乏力,企业自主分配基本成了“随心所欲”分配,分配不公、差额过大的现象比较明显,有的企业内部职工收入高低差距达10倍以上。

存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小企业普遍经济效益较差,利润。

微薄,难以承担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多数企业采取选择一两项险种参保,或只为少数管理层人员、技术骨干职工投保。二是企业为了减少用工成本,增加利润积累,主观上不愿为职工投保,尤其不愿为全体职工五项险种都投保。某餐饮企业老板郭某说得很直率,他说:“我的餐厅仅职工工资每年就要支付130—140万元,如果再给每位职工都缴纳五项社会保险,每年需要增加支出40—50万元,这样用工成本太高。三是部分职工有现得利思想,本人不愿参加社会保险。这些员工认为,工资收入本来就不高,扣缴社会保险后工资收入更少,难以生活和养家。特别是多数农民工,出门打工就是为了挣钱,供养老人和子女入学,只能将全部收入用于现实需要,对养老保险等问题无力顾及。因此,部分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条文中,有将社会保险费直接计发给职工的约定。

(五)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不健全,职工很难与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劳动关系。调查的83户中小企业中,建有工会组织占一半多一点,但其中1/3左右的工会组织基本上是“有名无实”,无专职人员、无活动经费、无单独的工会活动、无工人代表会制度或职代会制度。据有的办事处调查,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基本上都没有工会组织及职代会制度。

出现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小企业职工人少,条件十分有限,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难以建立;二是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尤其是私营企业老板,内心不愿意建立工会组织和职代会制度。三是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建立工会组织或工会小组和职代会制度检查、指导不够。

很多条款的具体内容还不知晓,不熟悉。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和劳动者,也还不甚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法律法规宣传必须坚持经常化,通俗化,多联系实际问题,针对性要强些。中小型企业要尽可能设置专(兼)职(五)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增强工会组织自主权,发挥工会组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作用。对难以建立工会组织的小型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能建立工会小组的建立工会小组,连工会小组都无法单独建立的,可按街道社区若干个企业为单位建立工会组织,每个用工单位民主选举工人代表参加,成立地域性联合式工会组织或行业性工会组织。地方工会组织和街道办事处、社区有关部门加强对这种联合式工会组织或行业性工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发挥其作用。

(六)发挥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行业协会等维护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作用。将目前由人力社保行政部门、地方工会组织、经委等三部门代表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构扩大为四方,吸收工商联代表参加,组成劳动关系四方协调机构,有利于调解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劳动关系。个体劳动者协会、行业协会,要把维护其成员单位和单位劳动者双方的合法利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给予研究、指导或调解,保持成员单位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动者信访、投诉、举报渠道,改进办案程序,缩短案件查处时限,对困难职工和外来职工的权益受损案件、尤其是工伤案件,更要抓紧办理,加大查处力度,以切实有效的举措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0512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