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6:03:17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优秀17篇)
时间:2023-11-21 16:03:17     小编:灵魂曲

教案中应该包含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以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编写教案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一

1、理解人声音的特性。

2、体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响度、音品。

3、了解声音的特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已让同学们准备好教学案、课本和器材)

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爱的奉献”问学生能否分辨出来,反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后就明白了,(激起学生气氛“大声回答想不想知道”)

(板书:一、音调)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们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是从音乐学中讲的音阶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让学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的浑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细。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用画眉哨演示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调低而女生的音调高,那么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们来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长度拨一下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橡皮筋振动的快慢上去)

再拿钢锯条做实验:拨动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的锯条拨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锯条振动的快慢上去)

学生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2、3小题并归纳

教师总结:

2、 物体振动得越快, ,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 ,音调就越低。

物理学中为了表达物体振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频率,

3、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介绍频率的概念)

赫兹 hz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交流也好歌唱也好,发声是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比如调高了唱不上去,过低了说不出来),实质上我们的听觉也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大家快速阅读课本20页,你发现了哪些重要知识点,小组交流分享并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4小题。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声音的第二个特性,好不好?

学生回答

教师要求大声点

再大点声回答

板书并定义(二、响度)

1、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有些词语“震耳欲聋”、“窃窃私语”)

那么响度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探究一下:

几次敲响音叉且使这几次响度不同,观察叉股弹开乒乓球或钥匙幅度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2、 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完成教学案(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填空部分并思考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两个小游戏:

大家都闭上眼我拍到谁谁就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大家仅凭听说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闭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演奏学生来猜

板书:

可以区别不同的人或乐器

小结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础训练(比比谁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选择

作业

仔细阅读p23科学世界: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

如果有时间做中考链接可在课上完成(比比谁最棒)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二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三

1、某同学用100牛的力把质量为4千克的铅球推到5米远处,他推铅球做的功是(d)。

a.500焦b.196焦c.696焦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2、下列几种现象中,没有对物体做功的是(d)。

a.物体在绳子拉力作用下升高。

b.静止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运动起来。

c.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用下速度降低。

d.人用力搬石头,石头不动。

3、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两次拉着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两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b)。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四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板书。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五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

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

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顿o米1j=1nom。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o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

[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

(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b.1焦c.0焦d.无法确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六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功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

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课本上刹车的例子,体会生命的可贵。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观看马拉车,举杠杆,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没有做功。得出一个设想。

做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分组做课本上动滑轮的实验,在设计一个定滑轮的实验。

总结学生的结论总结规律:。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学生观看并思考。做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总结共性,在实验中得到乐趣,体会经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想想议议结合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来想想为什么要强调“在力的方向上”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七

1、了解电压的作用,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一些常见电压及我国家庭电路电压。

2、知道电压表的用途、符号,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并能正确选择量程和读数。

本节教材主要学习了电压的初步概念、电压的符号、单位名称及换算关系、几个常见的电压值、电压表的构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关系。

(一)、电压

1、电荷在电路中定向移动时,形成 ,此时电路两端必须有 。

所以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形成( )的原因

2、电压是加在导体两端的, 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

3、电压的字母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

4、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v= v 1v= mv

5、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 ,一节蓄电池的电压为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安全电压为 。

(二)、怎样使用电压表

1、记住电压表的电路符号:

2、说出电压表的构造:标有 、 、 的三个接线柱。

3、电压表的两个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为 v,一小格为 v,0~15v量程中一大格为 v,一小格为 v。

4、请画出电压表的表头,练习读数训练。

5、对照电流表的使用说出电压表的使用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1、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电压表测量1.5~2.0v的电压时,选用其中 量程,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要用它测量三个蓄电池串联成的电源电压,应选用 量程。

2、使用电压表时,必须把电压表 联在待测电路两端,并且使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 接线柱流出电压表;和电流表一样,使用时要注意选择 。

3、两盏相同的电灯,每盏电灯在2.5v电压下才能正常发光,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5v的电源上,两灯的发光情况将 ,这是因 为 。

4、家庭照明电路的用电器都要 联,因为各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都是 v。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

b、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蓄电池的电压每个都是2v

c、电压只能使自由电子 发生定向移动

d、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用电压表测得l2两端的电压,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连接正确的是( )

3、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是由两节干电池组成,当

开关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1灯不亮,v示数为零

b、l1l2两灯都不亮,v示数为3v

c、l1不亮l2亮,v示数为3v

d、l1亮l2不亮,v示数为3v

4、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断开时,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开关两端的电压为零 b、电灯两端的电压为零

c、电源两端的电压为零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电压时,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b、测量电流时,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c、不管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连接时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

d、电压表的量程改变后,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仍保持不变

6、某同学用电压表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它测出的值为10v,原因是 ,正确电压值为 v。

7、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为3v,闭合开关后,l1l2都不亮,

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是 。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八

第四章第一节。

教材分析。

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其概念及应用贯穿于全章。通过本节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建立的概念,并学会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为本章以后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本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从的角度来分析力学现象。通过实验和实例的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的概念,理解做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的计算公式,的单位,初步学会用的计算。

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直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的概念和做的两个必要因素,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的概念。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1.由学生动手做简易实验,通过学生对现学的感知,引导学生分析而引人的概念。

2.通过简易实验的分析得到的大小的计算公式,同时在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公式的过程中,逐步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

约码1盒,幻灯片。

教案实例。

一、学习目标。

1.从实验和实例中,能概括出做的两个必要因素,明确的大小是由这两个因素的大小所决定的。

2.写出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

3.能在具体事例中指出是什么力做,谁对谁做。

4.初步学会用公式w二尼及变形式计算。

二、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附板书门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附板书2)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学生实验3j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

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简称)。

板书:一、

(二)讲授新课。

设问: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用幻灯片打出课本70页图4-2人推小车,图4-3起重机吊重物。)。

问: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答:起重机的拉力(或起重机)对重物做。

问:由此物理学中必须满足什么条件才算对物体做?

答:物体必须受到力,而且还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板书2〕l.做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为什么?

答:没有,因为虽有拉力,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为什么?

答:没做,因为拉力在竖直方向,钩码的移动是水平方向的,不是在拉力方向上移动的,所以拉力没做。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为什么?

答:拉力做了,因为满足做的两个必要条件。

问: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和没做的实例。并分析。

答:。

问:在上课起始的三个实验中,拉力对物体是否都做了?哪种情况下做多?如何进行比较?我们已经知道做需具备两个必要因素,那么的大小和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先想一想,请同学们说看法。(鼓励学生讨论猜测,发表不同意见)。

问:到底的大小与力和距离有何关系?让我们一起用实验验证。

演示:人匀速提钩码,把提起一个钩码的力作为1份力,0.5米的高度作为1份距离,那么匀速提起一个钩码上升1米高度所做的就为2份。

问:分析表格数据,谁能总结出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距离一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答: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边一,或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讲述:力学中规定。

(板书3)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的公式:=力x距离。

w=f·。

讲述:知道了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用它来计算的大小,要计算的大小,要先确定的单位,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距离的单位决定的。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那么的单位就是牛·米。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对物理学做的杰出贡献,把的单位牛顿·米就称为焦耳,简称焦。

〔板书4)的单位:焦耳(焦)l焦耳二l牛顿·米。

答: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2.85x107焦的。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月页最后一段至72页本节结束,老师简单小结。

(三)巩固检测:打幻灯片。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说结果。

小结: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打幻灯片: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

a.1000焦b.l焦c.0焦d.无法确定。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四)小结:幻灯打出学习目标,结合板书小结,并强调做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的缺一不可的条件,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一l牛·米,在应用中注意各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的统一。

(五)布置作业:课本72页练习l、2、3。

习题解析。

1.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________的力;一是物体________通过的距离。

参考答案: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方向上。

2.某人用50牛力把重20牛物体竖直向上移动了2米,该人做()。

a.40焦b.60焦c.100焦d.140焦。

参考答案:c。

简要分析:本题目问的是人做多少,而人对物体的作用力是so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2米,所以做w=f·s=50牛x2米=l00焦,强调各量的对应关系。

参考答案:解:w=f·s=28500牛x3600米=l.026x108焦。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九

【课堂反馈】。

1.一个人用100n的力往下按某一杠杆,把一个物体举高了0.5。如果人手下降的高度是2,在这一过程中,人做的功是____,被举高的物体重_____n。

2.用10n的水平拉力拉着重为60n的小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3.5,拉力做的功为__,重力对小车做的功是__。

3.某同学用20n的力将重50n的铅球沿水平方向扔出,球在地面上滚动了10后停下。在铁球滚动的过程中,人对球做的功是____,重力对球做的功是___。

4.举重运动员把重1500n的杠铃举在2高处静止不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对于功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b.物体通过的距离越长,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6.一个人把5n的砖头沿冰面水平抛出,砖头在冰面上滑行20停下来,则砖头在滑行的过程中()。

a.人对砖头做功100b.惯性做功100c.重力做功100d.上述均不正确。

7.起重机的钢绳将500牛顿的物体匀速提高6米后,又水平匀速移动4米,钢绳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a.3000焦耳b.5000焦耳c.20xx焦耳d.1000焦耳。

9.如图3是在水平面上移动重物的装置,若物重为600n,在阻力为重力的0.2倍时,匀速移动物体,使其以2/s的速度前进,经过5s钟,(滑轮内部摩擦及滑轮重不计)试求:

(1)拉力f的大小。(2)拉力f所作的功。

【作业布置】。

预习11.4功率完成补充习题相应作。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一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课后给出的“阅读材料”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教法建议。

在学生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

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

3、提问:如果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的更快?

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

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2、引导启发: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m/s,这样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

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体资料:汽车速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5、练习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

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m跑时的情况.

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

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压的作用,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一些常见电压及我国家庭电路电压。

2、知道电压表的用途、符号,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并能正确选择量程和读数。

二、重难点:

本节教材主要学习了电压的初步概念、电压的符号、单位名称及换算关系、几个常见的电压值、电压表的构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关系。

三、自学内容与指导:

(一)、电压。

1、电荷在电路中定向移动时,形成,此时电路两端必须有。

所以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形成()的原因。

2、电压是加在导体两端的,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

3、电压的字母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

4、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v=v1v=mv。

5、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一节蓄电池的电压为,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安全电压为。

(二)、怎样使用电压表。

1、记住电压表的电路符号:

2、说出电压表的构造:标有、、的三个接线柱。

3、电压表的两个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为v,一小格为v,0~15v量程中一大格为v,一小格为v。

4、请画出电压表的表头,练习读数训练。

5、对照电流表的使用说出电压表的使用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

四、自学检测:

1、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电压表测量1.5~2.0v的电压时,选用其中量程,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要用它测量三个蓄电池串联成的电源电压,应选用量程。

2、使用电压表时,必须把电压表联在待测电路两端,并且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接线柱流出电压表;和电流表一样,使用时要注意选择。

3、两盏相同的电灯,每盏电灯在2.5v电压下才能正常发光,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5v的电源上,两灯的发光情况将,这是因为。

4、家庭照明电路的用电器都要联,因为各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都是v。

五、训练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

b、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蓄电池的电压每个都是2v。

c、电压只能使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

d、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用电压表测得l2两端的电压,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连接正确的是()。

3、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是由两节干电池组成,当。

开关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1灯不亮,v示数为零。

b、l1l2两灯都不亮,v示数为3v。

c、l1不亮l2亮,v示数为3v。

d、l1亮l2不亮,v示数为3v。

4、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断开时,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关两端的电压为零b、电灯两端的电压为零。

c、电源两端的电压为零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测量电压时,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b、测量电流时,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c、不管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连接时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

d、电压表的量程改变后,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仍保持不变。

6、某同学用电压表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它测出的值为10v,原因是,正确电压值为v。

7、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为3v,闭合开关后,l1l2都不亮,

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是。

七、学生反思:反思本节的收获和不足。

八、作业内容:资源与评价对应的习题。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三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下面的教学主要是为了通过具体的实验去深入了解力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四

竖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

水平位移:x=v0t。

竖直位移:

合位移:

运用该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并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五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问: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3.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没三角板的用铅笔代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1.感受压力的效果:

(1)压力: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以放在桌上的物理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2)、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毛巾一块,木盒一个,一串钥匙。

(设计意图:单个木盒和木盒加钥匙串分别放在软毛巾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单个木盒和木盒加钥匙串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个木盒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a)把单个木盒平放在软毛巾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b)把钥匙串叠加软毛巾上面的木盒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c)把单个木盒竖放到软毛巾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六

(1)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1.复习。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2.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3.进行新课。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想想做做”用铁锁做单摆。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综述实验,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2: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4.科学世界。

1.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2.关于人造卫星的知识,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难以使学生揭开谜底,往往由此而损伤学生的求知欲。本节课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绍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行。讲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参看图1,水平地抛出一个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它会落回地面,但是抛出的物体速度越快,它飞行的距离越远。人抛物体,抛出的距离不过几十米,但汽、枪、子、弹能飞行几百米,步枪、子、弹能飞行几千米,而炮弹能飞行几十公里。我们可以设想,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就能永远不落回地面,围绕地球旋转。这个速度大约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体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由圆形变为椭圆形。人造卫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射的。

初二物理教案教科版篇十七

识进行回忆、整理、总结、使之深化、条理化、系统化。在复习课中,如果教师多次简。

单重复、讲解,那一定会使学生兴致索然。所以,即使是复习课也要有新的知识,新的。

方法,新的题目给学生,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如何有效地。

时行这项工作,我上的‘杠杆复习课例’受到我校老师们的好评,使我感到得意,现与。

一开始上课就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复习杠杆的定义,在学生不够确切回答后,提示:棒是。

怎样的棒,力要如何作用,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如何找?启发学生回忆出杠杆的正确定。

义。接着让学生回想杠杆的五个名称,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并用例一图的实。

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弹簧秤读数画力臂,进一步理解力臂的定义(1)力臂是支点到力的。

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要使作用于。

一些变形杠杆,是这堂复习课的一个主要特色。除老师设计例二(一个半径为r,重为g。

的均匀圆轮,现要在轮的边上作一拉力,使轮能滚上台阶,则拉力应作用在那一点上?

沿那一个方向才能用最少力?试在图中画出这个力,设轮子不会打滑)。画轮能滚上台。

阶的最小力的图示,例三(曲棒的杠杆如图,为杠杆的支点,杠杆重力不计,在端挂一。

个重物,要求在bc加上最小的动力,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试画出这个力示意图和。

它的力臂。)作出动力最小值的图示。引导学生通过确定支点,确定动力作用点,确定。

动力作用的方向而求得。这是对杠杆知识的深化和拓宽。在我有限的启发下,学生通过。

自己的思考、研究和类比迁移,综合出了这类杠杆的特点和规律。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

研究方法,既是使学生回忆、理解杠杆的知识,又使学生懂得了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三、灵活多变、设置高潮??我还精心为这堂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灵活多变的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的高潮迭起。

高潮之一是出现在讨论题中例四图甲分别用f1、f2、f3三个力拉定滑轮这三个力的大。

判断。而大部分同学则按我教给的:定支点、画力臂的科学方法得出f1〈f2〈f3的正。

宽知识后,又引导学生讨论有关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来。出示右图中的杠杆a、b两端分。

别悬挂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杠杆能保持平衡,问悬挂点同时向支点o移近相同的距。

离杠杆如何转动?这又把学生问住了,显然、使用原来的定支点,画力臂的推导方法是。

行不通的,由此引出学生产生寻找新的、更有效、更一般化的方法的热潮和兴趣。当个。

别同学二次使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比得出答案后,我启发:杠杆两边的fl的乘积减少,

减少量大的那一端会怎么样?减少量小的那一端会怎么样?由于启发得当由此引发了第。

二个高潮。学生能很快就从:fl的乘积减少,减少量大的那端上升。铜块上升、铁块下。

降、杠杆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学生正兴趣盎然时,我再次变换条件提出问题:(1)悬。

挂点同时移远相同的距离,杠杆如何转动?(2)悬挂点不变时,铜块和铁块同时减少。

相同的物重,杠杆如何转动?(3)悬挂点不变时,在铜块和铁块同时挂等重的砝码杠杆。

如何转动?(4)悬挂点不变,把两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金属块与容器不接触)杠杆如。

何转动?(5)当杠杆两端a、b悬挂大小不同的两铁块平衡,把两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

的小题,使学生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新方法及新题目的解题方法。既巩固了。

双基,又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既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

力。听课的老师一致认为这堂课学习和指导作用。我自己也认为是我最得意的一堂复习。

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05512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