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反思过去经历的一种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总结要有所得和启示,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收获。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主题和不同类型的作文,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
长城说课稿篇一
1、注重了对课标的研读,对本课的主干知识及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
2、教学流程明晰。
教师通过设计表格引导学生梳理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要素,落实了知识目标和方法目标,但在此基础上缺乏生动诱人的历史细节的运用,难以让学生感受历史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比如关于台儿庄战役,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亲历者回忆、影视资源播放等方式,给学生呈现中国军队是如何与日寇殊死搏斗的,生动的细节方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惨烈,才能体会中国军民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也才能真正领会血肉筑长城的含义,否则,学完此内容后,学生只是单纯地记住了一个“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的结论,不仅三维目标未能有效达成,历史课堂应有的情、趣也体现不足,时间一久,历史课堂就会离学生越来越遥远,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好感会逐渐消退,历史课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也就会事倍功半。
长城说课稿篇二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堂课下来,我不但感受了李老师那饱满的教学热情,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了老师他那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就这堂课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来进行解读这一段,重点非常突出。老师的课研究的主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老师能先抓句后抓词来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不但落实了教学重点,同时也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本堂课中一个非常成功的地方,值得学习。
第二,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
在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课文时,也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真正地体现了一堂语文课该有的东西。在老师教学的每一个重点句后,都进行了朗读练习,而且方式也较多,有指名的,有齐读的,同时有的句子也有必要的指导。当然,教学时,老师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也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是学生激情朗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他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长城说课稿篇三
《长城》是人教课标版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
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始,展示长城的视频短片,[链接]之后用富有深情的导语进行过渡,如: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那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是什么。(长城)。
【板书: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请全体起立!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登长城,一起去看——(生齐:长城);一起去游——(生齐: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长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一种情境之中,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以教师自身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刺激学生,去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想学”的冲动。
(二)检查生词,突破字词关,为学文做好充分准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文章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2、通过一个核心问题:“孩子们,其实作者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是有一定顺序的。你们发现了吗?”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通过抓住“长龙”、“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这几个重点词语【批注】来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弯、大的特点。并渗透了写作方法:列数字和打比方【批注】。其间穿插长城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使学生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长城说课稿篇四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在阅读中理解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方法。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伟的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投影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壮观,又可以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认识距离。
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
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镜头长城(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了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长城说课稿篇五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长城远、近景图的课件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以情为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学中准备采用“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一) 展示资料,在历史情境中激情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课文教学我以交流资料为起点。请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交流完之后,把它贴在后黑板的读书角。学生可能搜集到的资料有:“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好汉坡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曾有宇航员说,从月球俯瞰地表,惟有两处建筑遥遥可见,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经过的省市、修长城的目的、时间……齐读大屏幕长城背景图上老师搜集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氏城文化的兴趣。
(二)品词析句在文本语言中动情
学生们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让他们带着定的知识储备进入读书过程。首先让学生带着老师的温馨提示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这一遍读,重点放在读正确、读流利,有不认识的字,鼓励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查字典解决,养成良好的利用工具书的习惯。接着,同桌互相检查读生词,并将自己认为需要给大家提醒字、词交流交流。如“血汗”中血的读音,“堡垒”的垒,3个撇着点要写均匀,“屯兵”、“堡垒”的意思。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读,就是让他读自己最拿手的一段,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后要学生说说读书知道了哪些内容,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理请课文的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在精读全文时,我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抓品读,促感悟
读,是学牛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我就准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长城万里雄姿之美。长城“有十万三干多里”,一万三干多里到底有多长,学生未必能体会出来,因此,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入具体实例: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借助图画,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 。在理解感悟之上我再进行朗读牵引,读出长城的长和气势雄伟。
2、抓词语,说感悟
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学习长城的近景,先让学生勾画课文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地方,再结合“近景,,图,了解“垛子”“射口”“了望口”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试着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学生由此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同学都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
3、抓句子,淡感悟
素养。
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抓住“气魄雄伟”引导学生读出无比自豪之感。长城是世界历史卜的一个伟大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足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此时此刻,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出来。此时,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会在笔下流淌,学生的情感将会得以提升。
(三)拓展延伸,在心灵倾吐中移情
课堂结尾不应只画句号,课虽终,情未了。我“追踪’’学生的课后动态,设计了自选作业:
1、2008年,奥运会将在首都北京举行,那时,会有很多的外国人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正好是位小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他们呢?请创作一篇解说词。
1、出一期以“长城”为刊名的手抄报或电脑小报,自己进行设计、编辑,
举办.个小型展览。
2、读一读“资料袋”,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远景:气势雄伟
长城 近景:高大坚固 血汗和智慧
联想:站在……踏着……扶着
长城说课稿篇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长城》。我将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长城》是本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声音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基本掌握“读——悟——品”三步学习方法。
三、说过程。
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课始,我让学生观看长城的视频,让学生先从感性上了解长城,进而引出作者对长城的赞美:“这样气白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然后针对这一中心句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入文。这一设计,激发学生探究长城文化的兴趣。为本节课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长城的初步印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读,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3、在学生汇报中理清课文思路。
(三)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我准备一幅长城远景图。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的特点,并借助图画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而对于数字“一万三千多里”,我用具体的实例: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次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
学习长城的近景,在结合图片了解了“垛子”等以及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之后,我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画长城示意图的环节,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劳动者的智慧。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联想”教学。
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你感触最深”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播放一段教学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尽情地展开想象,学生可能会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可能会想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或者“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等。此时,学生通过交流,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便产生了朗读的欲望。于是,我尝试着将这部分内容改写成分行的形式,配上音乐,让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来读。老师适当地评价和鼓励,学生的情感便自然与文本融为一体了。这样,信息技术与教学获得了很好整合。
4、陶冶情操。
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抓住气魄雄伟引导学生读出自豪和骄傲之情。我设计读各国总统的题词来结束教学,并以“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来作为下课的结束语,这样做,首尾呼应,结构精致。
(四)拓展延伸,提升感情。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是情感还在延续。我设计了选做题:
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长城说课稿篇七
听了王老师的这堂课,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受到了一次中华文化的熏陶,一次爱国精神的洗礼,也见识到了王老师的个人教学魅力,感受到了他那饱满的教学热情。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课堂伊始,王老师从热点话题导入:20xx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杨利伟,他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就是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再从长城的英文单词抛出了问题:为什么外国人要把长城叫做“伟大的墙”“了不起的墙”呢?伟大在哪?从而自然的转入学问。
从远看长城、近观城墙,面对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我们怎能不为之赞叹,为之佩服呢?就连许多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游览了我国的万里长城,都无不称奇呢!出示了三个国家领导人的话,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在读中,民族自豪感再次得以升华。
到后来的“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解读,学生的爱国热情得以激发。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王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
出示长城的远、近两张情境图,学生很快的找到了作者的观察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段落。课件演示(长城示意图)并讲解:从东头的山海关开始,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直到西头的嘉峪关,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10来个地方,全长一万三千里。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长城的长。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体会长城的独特构造时,也很好的利用了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学生通过指指认认很快就搞清楚了,也明白了这些设施的作用。王老师还利用地图,让学生找出长城的位置和所经过的地区,使学生对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这一点做的非常到位。又让学生全员参与,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学习,更好的认识地图,及了解地图的作用。
第1自然段,抓住比喻句和列数字“一万三千里”的品读,体会到了长城长的特点。
第3自然段,教师关注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抓住“数不清、两三千斤重”体会到工程浩大;“没有……没有……”体会到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体会到条件的艰苦。多种形式反复地读,引导学生体会到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再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教学中,教师的描述,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造长城的壮举。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在朗读中表现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另外,教师的语言非常煽情。他自己饱满的情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如:体会长城的长,王老师是这么说的:全长一万三千多里,一里等于500米,换算一下,13000多里就有我们学校32500个操场的跑道那么长,你每天跑学校操场的10圈,得跑上8、9年,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还有体会“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之后,师述:是呀,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这样的长城修筑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在完全没有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能够修筑如此雄伟的长城,能不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这样的话语是充满智慧的,富有激情的,一次,学生再次发出赞叹时,语气就非常到位了。
总之,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课,让我们对他表示感谢!谢谢!
长城说课稿篇八
上一周,我校举行了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展示,几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收获颇丰。其中闫莹莹老师执教的《长城》一课,给我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
《长城》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第一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闫老师的这节课总的来说,她做到了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另外,借助图片,让学生在充分的品词悟句中感受长城特点和劳动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课堂伊始,闫老师先让学生观察比较长城远观和近看的两幅图的不同点,让学生找到长城的两个特点: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接着让学生自读感悟,圈点画。学生在学习这两个特点时,她先从插图入手,再回到语言文字中咀嚼、品读。如学习长城长时,先让学生看图,谈感受,再抓住语言文字“一万三千多里、蜿蜒盘旋”等进行品读感悟。对于“一万三千多里”课文中仅仅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还设计了比较说明,形象展示了长城的长度。
在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时,让学生自己观察,上台指长城组成部分及其用途。这为学生理解后面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高大坚固。在了解了长城的特点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读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给学生出示了当时修筑长城的人数,借此让学生感受修筑长城的艰难。但是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少了,缺乏自主学习,自主想象的机会。
长城说课稿篇九
陷阱:浮华表面,缺乏感悟。
个案呈现:课例《万里长城》(浙教版第九册第11课)。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摘录法”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段意。
生:(自由读)长城气魄雄伟。
师:你能想象气魄雄伟的样子吗?
生:就是很有气度,很雄伟的样子。
师:是啊!长城是雄伟的,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段话?
生1:要用慷慨激昂的语气。
生2:要用坚定的语气。
生3:应该读出有魄力的味道。
师:你们的理解很对,那请同学读一读,注意语气。(生3读这段话,情感饱满。)。
师:读得真好,还有同学想试试吗?(生4效仿前一位同学的读法,有轻有重,读得更有感情。)。
师:嗯,真不错,感情丰富,好像把我们带到了长城。下面请大家自由练读这一段,注意语气。(学生读得热热闹闹。)下面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把长城的气魄雄伟读出来。(学生齐读,读得抑扬顿挫。)。
师:你们真不错,这么快就理解了长城的气魄雄伟。
……。
问题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三者之间对话还未完成,朗读岂会有用?朗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切忌表面浮华,否则,不管朗读场面如何热闹,情感如何丰富,也不过是老师硬塞给学生的“现成知识”,学生成了没有思想的“接受者”,抑扬顿挫的朗读也只是学生接受讯息后情绪迎合罢了。上述的案例就是如此,学生刚接触文本,还未产生真实情感,可教师早已做好铺垫,因此学生只要“欣然”接受就可以了。
矫正策略:以读促悟,以读激情。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仅为了朗读而朗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与文本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文本的“原汁原味”,更加深刻而全面地感悟文本中蕴涵的情感,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下面请看王菘舟老师教学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就能够对内容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理解,真不简单。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长城的形象;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长城的内在精神。咱们还要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大家读这段话(指板书:长城的气魄雄伟。)课文第二自然段,放开声音读,一边读一边仔细地琢磨体会,看看这段话里边哪一个句子使你变得非常的激动,使你情不自禁地想赞美它。找找这种感受!
师:把最令你感动的那个句子,使你情不自禁地产生赞美之情的那个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再仔仔细细地读。(生自由读、划)。
师:(生划好后不读时)画好以后,自己反复出声地读这个句子。
……。
师: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它根本就不存在,可是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些,你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长城说课稿篇十
《长城》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领略祖国风光的秀丽与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风光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信息技术整合法。
学生基本上没机会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之前,我将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以读促讲,读中感悟。
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始,我展示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并有感情地朗读,如: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游览长城之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设疑:长城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建筑,让那么多伟人都来赞美呢?借机出示长城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城的特点。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长城文化的兴趣。为本节课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最想用哪个词来形容长城。
2、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三)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我准备一幅长城远景图。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的特点。而对于数字“一万三千多里”,我用具体的实例: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并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学习长城的近景,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图片了解了“垛子”等之后,我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画长城示意图的环节,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劳动者的智慧。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学习观察方法。
在前面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以及认真阅读文章,知道了长城的特点。由此,通过两幅插图的对比,总结本篇课文的观察方法。
4、“联想”教学。
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你感触最深”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并延伸:“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让学生再次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劳动人民的赞叹。学生通过交流,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便产生了朗读的欲望。于是,我再次让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达到对课文的理解。
4、升华主题。
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抓住气魄雄伟引导学生读出自豪和骄傲之情。以“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呢?”切入点,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由分到总,升华主题。
5、拓展练习。
导入此课时,我以国家元首的题词为契入点,结束时我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来为长城题词,让学生来抒发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以此结尾,整个课堂结构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长城说课稿篇十一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重要让学生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还要让学生加强热爱祖国的情绪.
二、说目标。
1、准确,流畅,有情感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明白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领会古代庖感人民的费力,加强民族自大感.
三、说教法、学法。
这里重要说说我的教法:
起首,让学生看图,先容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抵的认识.
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解说课文大意,让学生明白课文,然后在明白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明白课文的内容.
末了,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6同学们没关系本身试着读一读.
7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8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相互改正读得不当的地方.
9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领会,听后改正.
10师读两部分雷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形貌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怀的两句,齐读赞美古代庖感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本日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古迹吗?
2.文章仅称赞了祖国吗?
3.师总结.
四.部署作业。
1.讲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五、说反思。
通过教学,发明图文联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喜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使用如许的情势举行教学.
正所谓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还需要老师们因材施教。
长城说课稿篇十二
《长城》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抓关键词句,图文结合等方法学习课文,留心作者是如何把长城的特点写清楚的,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册教材也在阅读教学要求中强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因此,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图文结合,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复习巩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通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学习过程,做到讲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做到四明确,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利用这一课的教学资源,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以及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把一个事物表达方法,此外,也要学习作者如何准确用词表情达意。
整个课堂教学分为四个大环节: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整理上一节学习的文章的条理,迅速把学生带入情境,紧接着,激起学生表达欲望,借助已有的词语积累来描述自己心目中长城的样子,直接切入文章关键词“气魄雄伟”“伟大的奇迹”展开教学。最后以毛泽东同志“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名言,揭示本课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学习之趣,目标明确,行动自有方向。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指导学生在看图、学文和交流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在学习了解长城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首先,学法先行。每一个自然段的学习,总有一个具体的自学要求导学,让学生明确我要“学什么”“怎么学”。
其次,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难点上点拨,如体会比喻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用法。以“长龙”与“长蛇”作比较,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的同事,也能对说长城“气魄雄伟”深刻理解;在学法上指导,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圈划词语,找出长城特点,结合课件,直观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同桌交流读后感受的方式,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在训练中强化,学习本课就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以及表达方法,因此边学习边指导学生小结,边小结边强化。如在“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两三千斤”,在学生头脑中没有什么具体概念,老师以自己为例,“以体重100斤的老师为例,一块条石就相当于二三百个老师。”,再请问学生我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学生在对条石有形象认识的同时,学到的说明方法也在不自觉地受到强化了。
第三,图文结合,文情交织。在一开始的学文中,时刻为学生奠定感情基调,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一句为主线,多次反复朗读,让学生的情感从开始的不由自主啧啧赞道到情不自禁由衷佩服,再到抒满豪情骄傲大喊,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长城的图片,让学生的情感处于逐渐螺旋上升的趋势,情动才能辞发,为课尾学生的感慨抒发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
第四,让学生结合画面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默读习惯。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中,交流读后感受。体会比喻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用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学生感悟我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修筑的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时,再次齐读最后一段后,回归全文,利用多媒体长城画面的展示以及荡气回肠的背景歌曲,配以中外名人游览长城后的留言,进一步认识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激发进取精神,促进持续发展。在学生的情动辞发中,结束全文,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长城说课稿篇十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15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城素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分析。
《长城素描》这课原出自清华大学“信息技术教学一条龙”实验教材,教材共四个单元,主要围绕学习金山画王20xx,我根据我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和学生的知识及技能水平,针对四年级上册设计了学习金山画王20xx教学计划,《长城素描》是学生初识金山画王20xx的第一课。利用金山画王在电脑上绘画,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通过绘制长城素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铅笔工具画直线和曲线的方法。
(2)会使用橡皮工具,了解三种擦除效果的区别。
(3)能利用“档案管理”保存画档并重命名。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金山画王在电脑上绘画,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
(2)通过绘制长城素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灵活使用铅笔工具画直线和曲线。
教学难点:
会利用“档案管理”保存作品,并重命名。
1、学生心理特征。
四年级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玩、好问、好奇,他们对理论性强的、枯燥的知识点不易理解,对具体的操作较容易接受,本节课以长城画素描为任务来驱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
通过三年级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技能。在此基础上学习金山画王20xx.比较容易接受。但学生间技能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考虑在完成任务时能力强的学生分配指导困难学生。
1、任务驱动法2、演示法3、协作学习法。
学生课前了解有关长城的资料。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完成任务。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讲练结合,初识金山画王。
(三)完成任务,长城素描。
(四)练习巩固、随堂小考。
(五)总结交流,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讲练结合,初识金山画王。
作为新课知识讲授这个环节,主要完成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启动金山画王20xx。
2、使用铅笔工具画直线和曲线。
(1)单机“直线”按钮——画直线。
(2)单机“涂鸦”按钮——画曲线。
演练结合,教师演示后,学生练习画笔,拖动滑块调整笔头粗细,调整笔尖宽窄,画不一样的直线和曲线以熟悉使用画素描的铅笔工具。
3、橡皮工具(橡皮擦修改错误)。
(1)硬橡皮——擦出线条边沿比较清晰。
(2)软橡皮——擦出线条边沿比较柔和。
(3)矩形清除——可擦出选定矩形范围的所有内容(作用大)。
学生自主探索配合教师指导学习。
(三)完成任务,长城素描。
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给长城画素描的基本工具,即铅笔和橡皮。但是怎么可以把长城在“空白画纸”上安排好位置以及画长城的步骤应该如何把握,这些问题需要教师给以一些美术学科方面的指导。
1、幻灯片讲解长城素描画面布局。
2、直线按钮,画出烽火台的轮。
3、涂鸦按钮,画出蜿蜒的城墙和起伏的山脉。
在画长城的过程中完成快的学生可以指导有困难的同学,提升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意识。
4、保存画档并重命名(第四个教学目标)。
对自己画好的作品如何来保存这是学生很关心的事。保存保存画档并重命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需要多加讲解。也可以请学生上来进行二次讲解,同伴的语言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5、完成长城素描后退出金山画王。
(四)练习巩固、随堂小考。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加深印象。随堂小考中仅仅设计了四个问题。
1、启动金山画王20xx的方法有?
2、涂鸦按钮的作用是?
3、“金山画王”为我们提供了哪几种橡皮擦?
4、保存画档时单机什么按钮?
这些问题仅仅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中的重难点而设立,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知识建构。
(五)总结交流,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画长城,随堂小考两个环节,学生已经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技能深深的建构在脑海中,学生交流心得,说出自己的收获,把课堂活跃的气氛调动到了高潮,大家都有话可说。在交流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今天我们用金山画王画出——中华巨龙“长城”,明天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绘制祖国美好的江山。在这个氛围下发出呼唤:
同学们!
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请大家把握好今天,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终较好的完成爱国主义情感建立的教学目标。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就越显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调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到首位,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结束语: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能给予批评指正,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长!谢谢!
长城说课稿篇十四
师: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有不少名人曾慕名而来。这些名人都对长城赞叹不已,请看:出示:
设计得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师:有一个词,在他们的话语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是什么?(伟大。)你怎么理解这个词?你说,你说。
师: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同样是赞叹长城,同样出现“伟大”这个词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师:你找到了,你读,师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打开书82页,去读读课文吧,读准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很投入,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读着读着,书上的生字肯定和我们交上朋友了吧。出示生字词。
师:你认识它们了吗?赶快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读得好,学会欣赏,夸一夸,读不对的,帮一帮。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请你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么多生字,你觉得哪些字特别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请你来提个醒?谢谢你们,请大家把你们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写1个。
写好了吗?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生字。
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请你读,你读,你读,你来读,不仅正确而且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一伟大的奇迹。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在第1~2自然段,分别找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长城之伟大的句子,画上横线,在找到的句子中找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长城之伟大的词语,画上圈圈。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出示第一节:我们一起来看第1自然段,你找的是哪个句子?哪个词?请你读,师划,长龙、蜿蜒盘旋、崇山峻岭、盘旋。
师:说说你的体会。同学们,长城之伟大,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长”,你很会发现,这是个比喻句,把——比作——,那你觉得,长城跟长龙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请你说,你是从姿势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请你说,从气魄方面找到一样的,请你说,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长城跟巨龙一样的地方。/article/课文上说,长城有多长?谁来读出这长,你来,你来,你来,整句话,能读好吗?你来,你来,大家看,这是中国地图,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在这儿,到西头的嘉峪关,在这儿,来,顺着地图我们走一走,从你们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心中的惊叹,带着这份惊叹,一起来读好这个句子。像刚才我们在地图上走的路线,就能用书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对,蜿蜒盘旋,来,我们也在我们的书上走一走。
师:长城之长,叹为观止,而且它建造在崇山峻岭之上,所以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在第2自然段中你找到了哪个句子?哪个词语?
师标出,这一段……筑成的。你的朗读突出了巨大,谁再来读一读。
师:还有吗?标出:城墙顶上……并行。你的朗读让老师觉得很震惊,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到底有多宽呀,是的,相当于大半个教室那么宽了。谁还愿意读,你来,你来。
还有吗,两米的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呀,再来读一次,谁来跟他比一比。男生读,女生读。
我们连起来读读第2小节,预备齐。你想用哪个词语来概括长城的伟大?对,高大坚固。
长城说课稿篇十五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在阅读中理解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方法。这篇课文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1、教法。
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课件,创设情景。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城全貌;学习第二自然段后,长城近景的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有重点地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
2、学法。
我设计的学法是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课件,引导观察,悟出方法。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始,我充满激情地朗读了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出示课件)。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由读课文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印象,“你对长城有什么印象,请你把知道了解的和大家分享。”这样,对于课文的大概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
3、细读品位,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的教学难点设计的,通过初读课文,突破了课文难点。
4、感情朗读,突出重点。
因此,这一环节安排了自由读、汇报读、竞赛读和齐读。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读法,每个学生都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你的朗读让我陶醉”这样的评价和激励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喜悦。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发挥了学生的不同个性。
5、结尾题词,拓展延伸。
《长城》一课,我以题词导入教学,又以题词结束教学。课终,我鼓励学生为长城题词: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10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