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1:06:44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精选12篇)
时间:2023-11-22 11:06:44     小编:碧墨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实施的指南,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效果。教案的更新和改进要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以下是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一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通过讨论、创编等方法,理解并学会运用“××是××的梳子”这一比喻方法。

3、能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图文结合的儿歌图

1、出示儿歌图,出现母亲梳头发、风吹树、船在海上航行的画面。

幼儿讨论:风吹树、船航行像什么?

2、学习诗歌《梳子》

师:教师有表情的朗诵诗歌《梳子》。

师:儿歌里说些什么?

3、教师根据诗歌内容提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师助幼儿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也为幼儿的仿编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

4、仿编诗歌

出示图片“小鸟在蓝天上飞翔”、“小鱼在水里游”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助幼儿理解画面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语言来讲述画面。

幼儿根据画面和教师所作的示范进行初步的仿编活动。

5、幼儿分组活动。出示教学背景图。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准备了几幅画和许多卡片,我们做一个匹配卡片的游戏。

教师示范,引导幼儿使用匹配的卡片进行诗歌仿编活动。

6、幼儿欣赏自己仿编的诗歌,教师对幼儿的仿编活动进行评价。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二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图片、背景音乐

一、直接导入

二、欣赏古诗《登乐游原》,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诵读古诗

师:小朋友,老师念的这首古诗好听吗?我再来念一遍,说说你最喜欢的那一句,好吗?

2.教师再次朗诵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诗句

3.教师解释古诗大意这首古诗写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来告诉你!

傍晚时侯,诗人觉得心里不太舒服,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驾着马车车去登乐游原。等她登上乐游原的时候,他看到了夕阳,夕阳多么美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太阳马上就要落下了。三、品读感悟,分段理解诗意1.品读诗人心,理解前两句古诗。诗人何时驾着马车去登古原?心情怎样?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前面两句古诗吧。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2.感诗景美,理解古诗第三句。介绍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景色都能看到,可美了。

等诗人登上乐游原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她看到了美丽的`太阳

教师创设情境,请幼儿闭上眼睛想象夕阳美景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句古诗。

师小结:原来因为黄昏将近了,太阳马上就要落下了,美丽的景色马上就看不到了。

我们一起读一读第四句古诗。

出示图片,师幼共读四、读诗韵。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幼儿模仿朗读。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三

1.通过倾听故事,理解古诗中“复”、“待”、“蹉跎”、“暮”、“坠”等字、词的含义。

2.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

3.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古诗,知道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1.相关图片。

2.古诗录音带一盒。

1.欣赏、理解故事《等明天》。

指导语:为什么下雨的时候小猴子没有地方躲雨?

2.完整欣赏古诗《明日》,初步发现古诗语言的特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寓意)。

指导语:诗歌里说了些什么?哪些地方你听懂了,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3.再次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指导语: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师生完整欣赏并朗诵配乐古诗。

附:

明 日 歌

(清)钱鹤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夕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古诗工于音韵,注重意境,句式工整,朗朗上口,是一种很好的文学作品形式。怎样让幼儿通过活动记住一首古诗,并了解含义呢?古诗的选择最为重要,既要简单易懂,又要便于幼儿用语言、动作来表现。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四

1、 在欣赏与游戏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

2、 能用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图画。

相关图片,树林、蝉等背景图。

一、 引导讲述

1、师:今天我班要来一个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是谁好哇。(出示牧童图片)

2、提问:认识吗?和我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从服饰、头发上辨认)。教师讲解:这是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小孩,所以和我们的穿戴都不一样。

3、(出示牧童骑牛图)提问:这个小孩在干什么?教师解释什么是牧童。并引出第一句:牧童骑黄牛。

4、他开心吗?从哪里看出来?你开心了会干什么?

5、出示第三幅图片,引出第二句:歌声振林樾。师小结:这个牧童骑着黄牛也很开心,大声的唱着歌,把树林里的小鸟也惊醒了。师念:歌声振林樾。

7、师:牧童也想去抓这只鸣蝉呢,抓住了养在家里,让它天天给牧童唱歌。引出第三句:意欲捕鸣蝉。

8、怎么去抓?你有什么办法?(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表述去要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去抓)。让幼儿学学怎么样才是轻轻地没有声音的。引出第四句:忽然闭口立。

二、学念古诗

1、师: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刚才的故事也是一首古诗,名字叫《所见》,听陈老师念一遍。

2、师完整念古诗,引导孩子一起念2―3次。

三、情景游戏

1、(播放鸣蝉叫声)听,我们这里也有鸣蝉,快找找在哪里?引导幼儿观察树林背景图,上面也有许多鸣蝉。

2、想不想抓住它们?要怎么抓?(引导幼儿说出轻轻的没有声音的去抓、或者捂住嘴巴等)

3、师幼一起边念古诗边把椅子当黄牛游戏,念到最后一句时下椅子站立,没有声音,轻轻地走向背景图去抓鸣蝉。分享抓住后成功的喜悦。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五

1.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请欣赏歌曲《月满西楼》!歌曲听完了,说一说你的感受。

2.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教师提示: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宋代才女李清照。

1.李清照简介。

2.了解写作背景:

《夏日绝句》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所写,当时,金兵入关,其丈夫赵明诚偷偷逃跑,两人行至乌江所作。

3.初读感悟,注意断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2)生自由练读,指生展示读,注意停顿。

(3)学生读诗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按照这种节奏,有感情地齐读《夏日绝句》。

4.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想一想《夏日绝句》这首诗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书中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亦】也。

【思】怀念。

5.【解诗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从生作“人杰”,死为“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的精神。)

2.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诗人认为谁是人中豪杰,死后又变成鬼中英雄?你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项羽,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引导:那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

重点理解“思”字后,指名读第三、四句诗。

3.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诗人所敬佩的人――项羽。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请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请你们声情并茂地传递对他的崇敬。

6.感悟诗人感情。

(宁死不屈、悲伤、借项羽来讽刺自己的丈夫的'逃跑行为。)

(2)借古代的事情来讽刺今天的事,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借古讽今)

(3)这首诗,除了讽刺了自己的丈夫,还讽刺了谁?

(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

(3)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来读一读,感受这份浓烈的情感吧!

《明日歌》古诗原文。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六

古诗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她朗朗上口,韵律优美,寥寥数字便能描绘出或情或景的画面,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婉转灵动。但是在幼儿园活动中学习古诗的现状大多是机械的记忆和简白的表述,并以此作为评判幼儿“聪明”与否的标志,难以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针对日常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此类现象,特设计本节微课,用不一样的方式让古诗欣赏有一种新的教授方法或作为平时古诗学习的辅助手段,便于幼儿接受和理解使古诗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简单的了解作者。

3.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4.通过倾听教师对图书书面语言的朗读,提升依据画面展开想象并用较丰富的语汇进行表述的能力。

5.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做事要认真、要有耐心。

重点:

感受古诗句子的韵律,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诵读古诗。

难点:

体会古诗句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1.介绍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让幼儿了解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情状态。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大致以故事的形式渗透古诗所描述的景物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教师小结,古诗节奏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4.播放幼儿朗诵视频,让幼儿再次感受节奏,并提出问题,诗中描绘了那些景色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太阳山黄河海)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

5、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积极向上

6.教师总结,诗中的情和景。

7.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具有特殊节奏和韵律,现代人把它演绎成了很多不同的样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手指操感受古诗带来的其他魅力!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七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课件

一、开始部分

导入:清明节又要到了,每年的清明节幼儿园都会组织小朋友们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悼念我们那些未曾谋面的英雄前辈,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没有他们的珍贵付出,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们了解清明节的重大意义,让孩子们记住清明节的具体时间。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图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二)幼儿看图片,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八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理解古诗中有关词的含义,如:出塞、擒贼。

通过学习古诗,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培养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相关的音乐;板书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四幅特别美的画,请小朋友们仔细的观察,并试着讲讲上面都画有什么?

请幼儿说说画上都有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不断引导启发。提问:图上有什么?箭长吗?人怎么样?战马怎么样?用一句话把内容讲出来。

教师在幼儿充分讲述的基础上加以小结并引出古诗的含义。(拉弓就应当拉强硬的弓,用箭就应当选用长箭。要射敌人,先得射中敌人骑的战马:马射中了敌人也就摔下去了;要捉敌人,先要捉敌人的头儿:头头被捉住,敌人就会溃退、投降。)

二、欣赏古诗

古人把这四幅画按意思写出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一直流传至今,下面就请小朋友听这首诗。

三、放录音

提问:首古诗共有几句?

古诗的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四、幼儿和教师一起朗诵

五、跟随伴奏唱古诗

听一些历史故事。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九

2、激发幼儿对古诗吟诵的兴趣,让他们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一)。出示图片,引导观察,讲述。

1、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二)。幼儿观看vcd教材,引起兴趣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对,春天到了,小鸟们都飞回来了,花儿也都开了,在春天呢,有一天就叫做清明节,你们说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教师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教师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可以慢慢的跟读。

4、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给下面的幼儿表演,可以边念边对照图片。教师在一旁进行知道提醒,可以轮流请几批幼儿。

5、请幼儿再一起朗诵1—2遍。

(四)结束部分。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家朗诵给爸爸妈妈听。或者在幼儿之间进行交流。

教师参考资料: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十

课文包括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隅锡在秋天转任。

和州,行径洞庭所作。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给的景色。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丛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十一

1、欣赏古诗,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

欣赏古诗,了解诗的意思,体验诗的意境。

幼儿用书、幼儿用书画面。

一、活动开始。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听过古诗吗?谁会念的?

(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谈论自己的感受。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这张图片上有什么?从上往下观察。(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山上被白雪覆盖,树叶落光了,一位老爷爷坐在船上,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在钓鱼。

(3)教师:你们看了这张图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并用比较慢的速度朗诵古诗。

教师:现在我来说说我的感觉吧,我感觉到这个画面是很安静,很悠闲自得的感觉。

教师:这张图描述的是一首诗。我们念一念吧。

(教师用比较慢的速度念一遍古诗)。

教师:你们听了以后,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吗?(如果幼儿已经不太能记得古诗的内容,教师要反复念,加深幼儿记忆)。

(2)幼儿谈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师:你们觉得这首古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幼儿自由回答)。

4、引导幼儿学习幼儿用书,了解古诗的特点。

(1)迁移幼儿已有经验,发现古诗和现代诗歌的相同与不同。

教师:这首诗歌和我们以前念过的诗歌一样吗?哪些地方一样?又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幼儿回答)。

(2)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特点。

教师:每句话的字一样多,有时是五个字的五言律诗,有时是七个字的七言绝句。

教师:我们一起来大声的学念这首古诗吧。

(教师带领幼儿念1—2遍,再幼儿单独念)。

三、活动结束。

教师:我们学会了念古诗,小朋友们回到家里念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望洞庭大班古诗教案篇十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1765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