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教案的内容设计应考虑知识的连贯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如果你还在为教案的编写而苦恼,不妨看看这些范文,或许会得到一些灵感。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一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三)《大纲》要求。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125×825×4。
25×6×47×8×52×3×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40+4)×2537×45+55×37。
68×32+68×68(80+8)×125。
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时老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4、例7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64—65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用6、7分钟的时间掌握学习目标中的内容。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老师要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老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面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己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一定会特别想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幻灯片出示下面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二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三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着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应该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举例、验证,通过大量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的训练,形成数学模型,丰富应用的经验,提高简便运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经历推导、发现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自主发觉乘法安排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视察、分析、比较,培育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实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欢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究乘法的安排律。教学难点:
教学打算:
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实行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英勇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
谁来说一说,驾驭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推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宗明义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觉。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依据乘法安排律算的。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安排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实力很强,但对乘法安排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安排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安排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假如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究竟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觉,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视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师:同学们真聪慧,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安排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安排律的意义。)。
师:假如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安排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安排律,的确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安排律计算几道题。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安排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验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觉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安排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安排律,看到乘法安排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驾驭乘法安排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加学问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实力,并渗透从特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别的相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验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觉的过程,是在详细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验和体验学问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须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别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终由学生通过视察、探讨、发觉、归纳总结出乘法安排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干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感悟发觉,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验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觉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意合作与沟通。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殊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与补充,来培育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安排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安排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胜利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五
思考问题。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六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实物投影仪或挂图(课文插图)。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x9+4x9=54+36=90(块)。
学生b:(6+4)x9=10x9=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x25和40x25+4x25。
42x64+42x36和42x(64+36)。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xc=axc+bxc。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x25。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x72+34x28。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38x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x29+38x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乘法结合律。
3x(5x4)=6015x25x4=1500。
(3x5)x4=6015x(25x4)=1500。
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教学挂图。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七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学生计算,并汇报。)。
……。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八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求平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情况。(板书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解决问题。
师::“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就是求两辆车两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公路的全长。110×2+90×2=400(千米)。一种是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10+90)×2=400(千米)。
2、观察猜想。
师: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么链接的,为什么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算式进行纠正。
四、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板书设计:济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110×2+90×2=400。
方法二(110+90)×2=400。
综观上述设计,在创设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通过猜想验证巩固规律——简单运用规律。我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已有两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上述教学流程,并不断地充实、完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数学课堂“活”起来。通过这样精心的安排,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呈现了数学思维规律的探索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九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2.交流—类推—表达: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十
乘法分配律原本是一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可在周老师的精心组织与动态演绎之下,却让整节课生动活泼,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而且夹杂着一股淡淡的生活味。
本课一开始,通过送学生一句话,用看似简单的12个字,不仅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听要专心,说要大声,学要用心,写要认真。让学生有章可依,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周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如后面几道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周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课堂中不同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比如在尝试探究环节,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外在的结构特点,而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仿写算式和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特点由模糊不清到清晰可见,最后直至在头脑中成像,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如果说以上环节重点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轮廓的勾勒的话,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对其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和剖析。
比如在检测环节,周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变式练习,步步深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纠错过程中内化新知,掌握新知。特别是闯关习题的设计,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一次次快乐的游戏中,多角度多方位完成了知识的建构,这样有助于学生不仅从乘法分配律角度去理解,更从乘法意义角度去理解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再一次丰富了分配律的内涵。
总之,周老师极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如瑞士教育学家所说的:教育的主要责任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不仅积累了知识,更发展了思维。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十一
综观上述设计,在创设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通过猜想验证巩固规律――简单运用规律。我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已有两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上述教学流程,并不断地充实、完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数学课堂“活”起来。通过这样精心的安排,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呈现了数学思维规律的探索过程。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十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还要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对小学生来讲是很难理解的,教师也是很难用数学的推理来讲清的。所以教师在这节课借助直观图示来总结。在教学时,以折一折、议一议等活动为主线,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时间和观察、交流、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问题。
还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折纸表示1/2的1/2及其结果,这样不仅解释了符号语言的意义,也直观形象地展示了1/2的1/2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折纸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感知计算分数乘分数时为什么是“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道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进一步弄清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归纳过程,再此环节教学时,教师因计算机使用不熟练导致操作失误,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学生对于1/3的1/2理解不是很好。说的不是特别到位。我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很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就是教师上课时随意性强需改进。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十三
各位教师:
大家好!
下头,我就《乘法分配律》一课,谈一谈我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意图。
引入数学家波利亚的话:“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我去发现、探索、研究,这样理解更深刻。”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孩子们求知的、探索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创设情境。
环节一:尝试性练习(课件出示的那两道练习题),试用两种方法解题,能够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补充实例,让学生试探,比直接出示例三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解题,突出算式特点,进而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生成过程与变成特做铺垫,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二:教学例3,提出问题——看主题图找已知条件——口述编题——解决问题——梳理算法——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观察上头每组算式的结构特点,并经过比较——三组不一样的算式的结果相同,证明三个算式有相等关系——让学生历经确定与归纳推理的过程,进而发现、总结一般规律:左边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结果相等。——引出乘法分配律结论。这就降低了难度,收“水到渠成”之效。
环节三:以你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这一设计,巧妙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历经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过程。
让学生谈自我听课的收获。有的同学说,我明白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有的同学说我会用乘法分配律了,还有的说,我发现利用乘法分配律解题很简便。这就到达了教学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仅如此,教师提出质疑:向学生提出,你认为乘法分配律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最大区别是什么?这一点教师有必要指出,让学生清楚。
同时让学生也提出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
如:(1)在乘法与减法的运算中是否存在乘法分配律。
(2)在除法中是否存在分配律。
这就是课堂的延伸,知识的延续,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最终教师畅谈: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期望同学们尽情地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结束本课教学。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过程,不断追寻的过程。当然,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最终把一句话送给大家:记录真实的课堂,定格精彩的瞬间,触摸细节的意蕴,让每节课发出自我的声音。多谢大家!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十四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求平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你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些情况吗?山东境内有哪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你。
知道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
情况。(板书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
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解决问题。
师::“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就是求两辆车两小。
时行驶的路程和。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
的两种思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
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10+90)×2=400(千米)。
2、观察猜想。
师: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
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么链接的,为什么。
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
算式进行纠正。
四、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板书设计:济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110×2+90×2=400。
方法二(110+90)×2=400。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十五
乘法分配律的运算需要运用到加减乘除四种,应该来说不算简单,下面是编者为你整理的如何巧妙做好分配律。
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
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45个2。
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
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
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
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
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十七
《乘法分配率》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承接前面学过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几个几加几个几的运算和四则运算法则的知识,后起整数的简便计算和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我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由于乘法分配律不像交换律、结合律只针对一种运算进行的变化,其中不仅有乘法还有加法或减法,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概括运算定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概括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
教学本课时,我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次感知规律、解决问题形成规律表象、探索等号两边算式的联系概括规律、巩固运用规律等环节的学习,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意识,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率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3*12+7*12。前两道题让学生说运算过程的同时,说说运用了什么定律?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的复习,为后面和乘法分配律进行比较做准备。后两道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时产生学习困难,大部分学生采用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所以很慢,也不见得准确。这都没有关系,这只是这节课的一个伏笔,是第一次让学生隐隐约约地感受惩罚分配律。然后老师快速神秘地说出答案,并激励学生说,“只要你们这节课认真学习,也能像老师一样快速准确地说出结果,你们愿意吗?”。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
(二)解决问题,探索定律。
1、再一次呈现种树的主题图,直接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围绕着问题,从熟悉的信息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利用前两次课的主题图,既可以使内容显得连贯,又可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加突出这节的重难点(即乘法分配律的概括和运用),而不是解决问题。学生提取出有价值信息后,给学生出示一个完整的实际问题,有利于让学生下一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汇报方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出现后,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思路不同,结果相同。由于学生有前面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就能把(4+2)*25和4*25+2*25用“=”连接起来。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等号两边的算式,左边的算式先算什么?先算4+2=6。6*25表示什么?表示6个25是多少?右面的算式表示什么?4个25加2个25是多少?也就是6个25是多少。我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一步步地追问后,让学生懂得4个25加2个25就等于6个25,所以等号两边相等。这是第二次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率了。但并不急于揭示定律,因为孩子的概括能力有限,还需要做进一步的铺垫。
于是我设计了“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这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着他们马上想验证一下,我顺水推舟地让他们在小组里写写试试。小组中有的同学喜欢用大数、有的同学喜欢用小一点的数、有的同学则喜欢用1、10、99这样的特殊数,无论怎样他们都通过自己的验证和同学的交流中感受到了,这条规律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3.总结定律。
这个时候再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条规律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学生的语言并不规范。我会引导学生一步步说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这就叫做“乘法分配律”。边说边板书,尤其是表示分配的时候用彩色箭头标明怎样分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随后板书课题,就更突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不难,但是有可能出现(a+b)*c=a*c+b*c或a*(b+c)=a*b+a*c,都要列出来给予肯定。
(三)对比理解,巩固应用。
1.呼应口算,体会价值。
做练习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回归口算的小环节。让学生再看上课之初不好算的那两道口算题。学完定律后,再看到(8+4)*25,自然会想到用分配的方法,见到3*12+7*12会想到3个12加7个12,其实就是10个12,就得120。这样的前后呼应设计,既使课堂显得完整,又让学生开始的疑惑解开,有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从而真正深刻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好处。
2.对比定律,加强理解。
与乘法结合律的对比,是基于我往年的教学经验,学生经常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用混的现象。比如:44*25=(40+4)*25=40*25*4*25=1000*100=100000。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他们的不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条定律,以便日后准确运用。
3.多种联系,巩固应用。
判断和填空的练习,旨在进一步对比区分,巩固乘法分配律。买衣服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
简便计算中,我设计了分配律正运用的练习,逆运用的练习,减法的分配练习,以及三个乘法合并的练习。一个比一个难,每个都有挑战性,有让学生蹦一蹦够得着,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其次我提出了45*99+45,35*102,23*99这样需要稍加变化才能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下节练习课做好铺垫。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十八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125x825x4。
25x6x47x8x52x3x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40+4)x2537x45+55x37。
68x32+68x68(80+8)x125。
比赛的结果: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会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时老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64·65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用6、7分钟的时间掌握学习目标中的内容。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老师要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老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下面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己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一定会特别想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这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幻灯片出示下面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板书设计。
(a+b)xc=axc+bxc。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285972.html】